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白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锥集

[复制链接]
33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6:21:10 | 只看该作者
二零六、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贰后王谓之不雅。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械用,则凡非旧器者举毁。夫是之谓复古。是王者之制也。

陆注: 奉行王道的君主所实行的制度:奉行的政治原则不超出夏、商、周三代,实行的法度不背离当代的帝王。政治原则古得超过了三代便叫做荒诞,法度背离了当代的帝王便叫做不正。不同等级的人衣服各有规格,住房各有标准,随从人员各有一定的数目,丧葬祭祀用的器具各有相称的规定。音乐,凡是不合乎正声雅乐的全部废除;色彩,凡是不合乎原色文彩的全部禁止;器具,凡是不同于原来器具的全部毁掉。这叫做复古。这就是奉行王道的君主所实行的制度。

1、 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

这个问题,我已经说过了,不过:不到、不涉及。

道不过三代:太远古的制度不要。

后王,是特指周文王、周武王。他后文还有一句“夫是之谓复古”,后王表 当今圣上,复得了古嗦?
.2、 你这个解释太累赘。

这些制度是专指天子。

宜:法度、标准。宜鉴于殷,骏命不易。——《诗•大雅•文王》

译文:穿着、宫室、服务人员数目、器物都有相关的规定。声、色、器,新创的一律废掉,这就叫复古,是王者的制度。
.
33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6:21:40 | 只看该作者
二零七:王者之论: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朝无幸位,民无幸生。尚贤使能,而等位不遗;折愿禁悍,而刑罚不过。百姓晓然皆知夫为善于家而取赏于朝也,为不善于幽而蒙刑于显也。夫是之谓定论。是王者之论也。

陆注:奉行王道的君主对臣民的审察处理:没有德行的不让他显贵,没有才能的不让他当官,没有功劳的不给奖赏,没有罪过的不加处罚。朝廷上没有无德无功而侥幸获得官位的,百姓中没有游手好闲而侥幸获得生存的。崇尚贤德,任用才能,授予的等级地位各与德才相当而没有疏失;制裁狡诈,禁止凶暴,施加的刑罚各与罪行相当而不过分。老百姓都明明白白地知道:即使在家里行善修德,也能在朝廷上取得奖赏;即使在暗地里为非作歹,也会在光天化日之下受到惩处。这叫做确定不变的审处。这就是奉行王道的君主对臣民的审察处理。

1、 折愿禁悍,而刑罚不过

陆注:愿:通“傆”,狡诈。

你这个是啷个通的?通得起来,也是圆滑、随和,反义就是 怒。

折:断案。《易•賁象》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
愿,谨也。——《说文》

译文:断案谨慎、严谨鲁莽,刑罚就不会有过失。
.2、 王者之论。

陆注:奉行王道的君主对臣民的审察处理。

你这个论都没整撑抖哦,论:伦、伦理。
.
33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6:22:18 | 只看该作者

二零八、王者之:等赋,政事,财万物,所以养万民也。田野,什一;关市,几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相地而衰政,理道之远近而致贡。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四海之内若一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无幽闲隐僻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夫是之谓人师。是王者之法也。

陆注: 奉行王道的君主的法度:规定好赋税等级,管理好民众事务,管理好万物,这是用来养育亿万民众的。对于农田,按收入的十分之一征税;对于关卡和集市,进行检查而不征税;对于山林湖堤,按时封闭和开放而不收税。考察土地的肥瘠来分别征税,区别道路的远近来收取贡品。使财物、粮米流通,没有滞留积压;使各地互通有无来供给对方,四海之内就像一家人一样。所以近处的人不隐藏自己的才能,远处的人不厌恶奔走的劳苦,即使是幽远偏僻的国家,也无不乐于前来归附百听从役使。这种君主叫做人民的师表。这就是奉行王道的君主所实行的法度。
.
1、王者之

陆注:之”下当有“法”字(王念孙说)。

看上去,你说的也不错,但是,荀含泪这个人不可理喻,不一定就是误笔。

我们为什么不这样理解:王者之等赋、政事、财万物。

2、、关市:位于交通要道的市集
.3、几而不征。

陆注:几:通“讥”,检查,查看。

你的通假字很少找到出据。

幾,察也。《禮•玉藻》御瞽幾聲之上下。

4、、泽梁:河桥。梁,水桥也。——《说文》
.5、使相归移也,四海之内若一家。

陆注:使各地互通有无来供给对方,四海之内就像一家人一样。(归:通“馈”,供给。移:运输)

你的翻译和注释都不搭界,靠懵嗦。

这个 归移,确实有点考。

字典也是解释的:转移输送。归,通"馈"。

你这个解释明显不行了嘛。

则民不移。——《国语•齐语》。注:“徙也。”
归,女嫁也。——《说文》

译文:使各族人通婚徙居,(这才能)四海之内像一家人。
.6、无幽闲隐僻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

陆注:无:犹“虽”(参见《古书虚字集释》),《韩诗外传》卷三第三十五章作“虽”。

以 后者为上,用  虽。

用 无  也行,那就是无义助词。

使:命、令。
趋:赴、从。前者止,后者趋,辇乃止。——《韩非子•外储说下》
趋使:赴命、从命、听话。

闲,阑也。——《说文》
幽闲隐僻:封闭、偏远。
.7、夫是之谓人师。是王者之法也。

陆注:这种君主叫做人民的师表。这就是奉行王道的君主所实行的法度。

人:仁。
师:师旅、军队。十年春,齐师伐王。——《左传•庄公十年》
法:效法、榜样。

译文:这叫仁义之旅,是王者风范。

王念孙童鞋,之”下还有没有“法”字?

荀含泪,不要以为你很会绕,我都是绕的过来人。
.
33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6:23:09 | 只看该作者

二零九、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紜、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斲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粟。故虎豹为猛矣,然君子剥而用之。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乐安之。夫是之谓大神。《诗》曰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此之谓也。

陆注:北海有善于奔走的马和善于吠叫的狗,而中原各国可以得到并畜养役使它们。南海有羽毛、象牙、犀牛皮、曾青、殊砂,而中原各国可以得到并使用它们。东海有紫色的粗麻布、鱼、盐,而中原各国可以得到并穿着、食用它们。西海有皮革和色彩斑烂的牦牛尾,而中原各国可以得到并使用它们。所以湖边打鱼的人会有足够的木材,山上伐木的人会有足够的鲜鱼;农民不砍削、不烧窑冶炼而有足够的器具,工匠、商人不种地而有足够的粮食。虎、豹要算是凶猛的了,但是君子能够剥下它们的皮来使用。所以苍天所覆盖的,大地所承载的,没有什么东西不充分发挥它们的优点、竭尽它们的效用,上用来装饰贤良的人、下用来养活老百姓百使他们都安乐。这叫做大治。《诗》云:“天生高大的岐山,太王使它大发展;太王已经造此都,文王使它长平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1、齿革

陆注:象牙、犀牛皮。

根据前后文的,雉翎、丹青、朱砂是一种事物来看,你这个解释肯定就靠谱。再跟据这些事物都是小玩意儿,装饰用的,也没得象牙和印度神油那么名贵珍奇。再再跟据革,不表角质,表马甲、韧皮、硬壳,那么  齿革,就是齿壳、齿贝、贝壳。

你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不要管我是怎么知道的,我如今的烦恼在于是怎样让你们也知道。
.
2、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乐安之。夫是之谓大神。

陆注:所以苍天所覆盖的,大地所承载的,没有什么东西不充分发挥它们的优点、竭尽它们的效用,上用来装饰贤良的人、下用来养活老百姓百使他们都安乐。这叫做大治。

这句话看似简单,把我绕了很久。

这儿应该有一个主语,就是君子。

前文先说,周边产的而中原不产的东东,中原得而用之,意思说,都是给中原人造就的。接着说,各行各业都能拥有自己不生产的东东。再说虎豹那么凶,皮儿还不是被君子得了。那么

译文:所以,天上地上的,(君子)无不能收尽其中美好的、揽尽其中有用的,用来,上嘉奖贤良、下养育百姓并使他们乐业安居,这就是君子的崇高美德(信念、理想)。
.3、《诗》曰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

陆注:《诗》云:“天生高大的岐山,太王使它大发展;太王已经造此都,文王使它长平安。”(彼作:指太王营建周都(杨倞说)。一说指天生万物(参见陈奂《诗毛氏传疏》)。)

你的解释,始终让人摸不着头脑, 杨倞这个人你们都相信嗦。

《诗•周颂•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

一个普通网民的解释(搜的):上天造立这高山,大王开始来开荒。大王开创功劳大,文王继续来发扬。岐山本来多险阻,如今道路平又广。子孙永保代代昌。
.关于周家的历史,我在《理想时代》的帖子里,已经把《史记》内容详译了,这里只说到岐山这一茬儿:周的祖先早先是在 邠,即汉漆县,奠定了自己的基业。到了古公亶父这一代,时代兴旺,周遭富足。这样的日子肯定要惹麻烦的,就像现在的愤青攻击美帝一样,打不过人家,语言也要凑一凑。
不过那时候的愤青,更喜欢与付诸行动,有个游牧部落,叫薰育,就来搞抢劫。我估计才开始是来要点吃穿用品,古公亶父说:你们是不是想要,只要你说得出口,我就拿得出手。
这种外交,必然去而复来,这一次,要加码:要他们的地盘和人民。
哪个跟他们住在一起哟,半只眼睛都难得看,身上的骚味都熏死人,一辈子澡都不洗,揍他丫的。
就看老大的意思了,古公亶父说:我们走,我不想让他们妻离子散,没意思。
于是,老大带着大家,离开家园,渡过漆水、沮水,翻过梁山,移居歧山脚下,结束流浪生活,建城廓、修房屋。因为周边不停地有部落来归附,所以,划域而治,设置管理结构和管理人员,搞得井然有序,大家都被自己的领袖感动着,不由自主地讴歌颂唱。
.那么这个 荒  ,自古以来都是解释的 大 。靠猜也是逃荒至此。找一个出据:荒,远也。——《广雅•释诂一》

本来,大和远是一个意思,距离大和距离远,但是你不能解释成 光大。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天生高山,太王远至,他开创,文王(使)昌盛(《釋名》五達曰康。康,昌也,昌盛也。)

不难看出,荀含泪也认为  荒 的 大 是  光大。你比起〈〈诗经〉〉中的绕哥还差点儿。
.
徂,往也。——《尔雅》,往:去、至、走、过去、死亡。
夷:喜悦。我心则夷。——《诗.召南.草蟲》
《爾雅•釋詁》行,言也
《增韻》抱也。《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

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太王走了(逝世),岐山留下动人的传说,世代歌颂。

我在〈〈论语〉〉版中就指出了,子孙不保 的 保,是拥护,不是保佑。

你们以为你们就是懂汉语的人?就这么简短的几句,有史以来又是搞错了的。
.
33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6:24:29 | 只看该作者
二一零、
1、 以类行杂,以一行万;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

陆注:用各类事物的法则去治理各种纷繁复杂的事物,用统括一切的法则去治理万事万物,从始到终,周而复始,就像圆环没有头一样。

咔咔,你被荀含泪绕得晕晕乎乎的。

你这个 类,把我都 累 惨了哟。

類:偏也。《左傳•昭十六年》𠛬之頗類
杂,聚、多。杂然相许。——《列子•汤问》

以类行杂,以一行万:以偏概全,以小见大。

这个问题,你们没弄对,我不怪你们。他的分、类无数个意思,出据都不好找。
.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起源就是归宿,归宿也是起源,如一个圈儿,没得头尾,连为一体。.
2、 舍是而天下以衰矣。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礼义之始也。为之,贯之,积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

陆注:如果舍弃了这个原则,那么天下就要衰微了。天地,是生命的本源:礼义,是天下大治的本源;君子,是礼义的本源。学习研究礼义,熟悉贯通礼义,积累增多礼义方面的知识,极其爱好礼义,这是做君子的开始。所以天地生养君子,君子治理天地。君子,是天地的参赞,万物的总管,人民的父母。

A、贯之。

猜,贯就是 通,明白、懂。

贯:熟悉。无术之智,不教之能,而恃强速贯刃,不足以成也。——《吕氏春秋•不二》
B、积重,就是 积累。重 ,读 chong
.C、致好之者。

陆注:极其爱好礼义

你这个解释肯定不行呢。

我难得找出据,好:行、OK。

译文:达到完善。

D、天地之参也,

陆注:是天地的参赞。

参赞?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
D、天地之参也,

陆注:是天地的参赞。

参赞?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

前文说天地生君子,猜的话,君子就是天地的宠儿、宝宝。咔咔,就差出据咯。

参: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译文:(君子),是天下的领袖。
.
E、万物之总也。

陆注:万物的总管。

字典上也有一个 总管,总要万物于风雨。——《荀子•哀公》

要,才是 束、管了嘛。

总,聚束也。——《说文》

译文:万物的精华(集萃)。

所以,这个 参  ,我得再斟酌,把它弄准确。
.重来:

D、天地之参也,

陆注:是天地的参赞。

参赞?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

前文说天地生君子,君子又治理天地。猜的话,君子就是天地的宠儿、宝宝,或者主宰、管理人员。咔咔,就差出据咯。

参: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道:法则、准绳。

译文:(君子),是天地的准绳。
.
33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6:26:04 | 只看该作者
二一一、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之谓至乱。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本。故丧祭、朝聘、师旅,一也。贵贱、杀生、与夺,一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一也。农农、士士、工工、商商,一也。

陆注:没有君子,那么天地就不能治理,礼义就没有头绪,上没有君主、师长的尊严,下没有父子之间的伦理道德,这叫做极其混乱。君臣、父子、兄弟、夫妻之间的伦理关系,从始到终,从终到始,它们与天地有上下之分是同样的道理,与千秋万代同样长久,这叫做最大的根本。所以丧葬祭祀的礼仪、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仪、军队中的礼仪,其道理是一样的。使人高贵或卑贱、将人处死或赦免、给人奖赏或处罚,其道理是一样的。君主要像个君主、臣子要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兄长要像个兄长、弟弟要像个弟弟,其道理是一样的。农民要像个农民、读书人要像个读书人、工人要像个工人、商人要像个商人,其道理是一样的。

1、上无君师,下无父子

陆注:上没有君主、师长的尊严。

荀含泪,你又想绕什么呀?

师,《釋言》人也。人:仁。
子:慈。天迪从子保。——《书•召诰》。王引之云:“子,当读为慈。”

译文:上无君仁,下无父慈。

由此,我想起了前文的有个解释不够准确。

纠正一下:

7、夫是之谓人师。是王者之法也。

陆注:这种君主叫做人民的师表。这就是奉行王道的君主所实行的法度。


师和法应该是一个意思:效法、榜样、准则、道。(師,《玉篇》範也)

译文:这叫人道,也是王道。
.2、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本。

陆注:君臣、父子、兄弟、夫妻之间的伦理关系,从始到终,从终到始,它们与天地有上下之分是同样的道理,与千秋万代同样长久,这叫做最大的根本。

你这个绕口令,我理起来就有点累了。

得重解,上无君师,下无父子:朝堂上不是仁君,下来在家里也不会是慈父.
前文,没得君子,天地、礼义就没序了、乱套了,朝堂上不是仁君,下来在家里也不会是慈父,这叫大乱套。译文: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大也会是小,小也会是大(比如:最大的君上同时也可能是最小的儿子、最小的弟弟),和天地是一个道理(表空间,无上无下),与时间一样永恒(现在,就是过去的将来、未来的过去,无始无终)

3、 故丧祭、朝聘、师旅,一也。

别人的解释我就懒管得了,反正他们都是乱整。

译文:丧礼也是祭礼,朝访也是聘问,师也是旅(由旅组成),一个理儿。
.4、 贵贱、杀生、与夺,一也。

译文:贵与贱、死与生、得与失(给与失),相互的,一样的。

5、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一也。农农、士士、工工、商商,一也。

译文:君外有君,臣下有臣、父上有父,子下有子,兄前有兄,弟后有弟,都不是独立的,是一样的理儿。农民不只会干农活儿,学生不只是会读书,工匠不只是会造器,商人不只是做生意,都不是单一的,一样的理儿。
33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6:26:44 | 只看该作者
二一二、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

陆注:水、火有气却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却没有知觉,禽兽有知觉却不讲道义;人有气、有生命、有知觉,而且讲究道义,所以人最为天下所贵重。人的力气不如牛,奔跑不如马,但牛、马却被人役使,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能结合成社会群体,而它们不能结合成社会群体。人为什么能结合成社会群体?就是因为有等级名分。等级名分为什么能实行?就是因为有道义。所以,根据道义确定了名分,人们就能和睦协调;和睦协调,就能团结一致;团结一致,力量就大;力量大了,就强盛;强盛了,就能战胜外物;所以人才有可能在房屋中安居。所以,人才能依次排列四季,管理好万事万物,使天下都得到利益,这并没有其他的缘故,而是从名分和道义中得来的。

1、气:象、形。

水火有气而无生:水、火有形但没有生命。
.2、羣:调和、协调。《詩•秦風》俴駟孔羣。

人能群:人类能够相互协调。

3、 人何以能群?曰:分。

译文:人类凭什么协调?答:秩序。

4、 分何以能行?曰:义。

行:OK。

译文:秩序凭什么来达到?答:公正。
5、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因为公正形成的制度就会融洽,融洽了就会统一。

6、故序四时:所以,因循四季。

7、裁万物:主宰万物。

8、兼利天下:完善天下。

9、得之分义也:得益于制度公正。


修改一下,前文,分:制度。.
33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6:26:56 | 只看该作者
二一三、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

陆注:人生活着不能没有社会群体,但结合成了社会群体而没有等级名分的限制就会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产生动乱,一产生动乱就会离心离德,离心离德就会使力量削弱,力量弱了就不能胜过外物,所以也就不能在房屋中安居了——这是说人不能片刻舍弃礼义。

故,陆注:故:犹“夫”发语词。

这个怎么会是发语词啊?

译文:所以,人活着不能没有协调,协调却没有礼就会有纠纷,有纠纷就没得秩序了,没得秩序就散了,散了就弱小了,弱小就不能克物,因此房屋就不能有了、居住了。意思就是不能片刻放弃礼义。

所以,前文的 分,还得改:礼。
.
33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6:28:42 | 只看该作者
二一四、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弟,能以事上谓之顺,能以使下谓之君。君者,善群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

陆注:  能够按礼义来侍奉父母叫做孝,能够按礼义来侍奉兄长叫做悌,能够按礼义来侍奉君主叫做顺,能够按礼义来役使臣民叫做君。所谓君,就是善于把人组织成社会群体的意思。组织社会群体的原则恰当,那么万物都能得到应有的合宜安排,六畜都能得到应有的生长,一切生物都能得到应有的寿命。所以饲养适时,六畜就生育兴旺;砍伐种植适时,草木就繁殖茂盛;政策法令适时,老百姓就能被统一起来,有德才的人就能被使用。

1、君者,善群也
陆注:这里以“群”来解释“君”,在训诂学上叫作声训,即以语音相近的字来训释,它往往揭示了词汇之间的同源现象。

你确实是个迷途的羔羊。

译文:君,就是善于协调的人。
.2、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

陆注:组织社会群体的原则恰当,那么万物都能得到应有的合宜安排,六畜都能得到应有的生长,一切生物都能得到应有的寿命。

字典上解释的,宜:法度、标准。万物之生各得其宜也。——《诗•小雅•由仪序》

根据荀含泪的语意来看,你两个就有点差异了。

《诗•小雅•由仪序》:“《由仪》,万物之生,各得其宜也,有其义而亡其辞。”后因以谓万物之生各得其宜。

就是说,《由仪》这首歌,文字已经消失了,只有义。

这个 义,只能通  仪,即外表,就是封面、题目。
就是说,只有名儿,没得内容。

前面的那句感叹:万物之生,各得其宜也:万物的生命,各有各的归宿(
宜,所安也。——《说文》)
字典上的解释,不知是哪位大爷的。
.荀含泪的这个万物,就是 万事了,因为后文还有一个群生。
这个  宜 对应的是  长、命,那么,大意,宜:好处、有利

宜,《增韻》適理也

译文:协调的方法正当,那么啥事儿都合(得到)理了,家畜都能肥壮,众生都能生存。
.由荀含泪的君君、臣臣,我想起了论语版的一个疏漏:

一八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朱熹集注:齐景公,名杵臼。鲁昭公末年,孔子适齐。此人道之大经,政事之根本也。是时景公失政,而大夫陈氏厚施于国。景公又多内嬖,而不立太子。其君臣父子之间,皆失其道,故夫子告之以此。

国学网注: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理国家。孔子答道,“国君的行为要符合国君的要求,臣子的行为要符合臣子的要求,父亲的行为要符合父亲的要求,儿子的行为要符合儿子的要求。”齐景公说,“说得好啊!要是真的国君的行为不符合国君的要求,臣子的行为不符合臣子的要求,父亲的行为不符合父亲的要求,儿子的行为不符合儿子的要求。即使有粮饷俸禄,我能来享用它吗?”

大意似乎没得错,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语法上值得斟究。

我也没找到相应的出据,根据贤贤、亲亲、老老、幼幼,表重视-------(根据语境,用恰当的词儿就行了。比如老老:重视老年人、敬老。幼幼:重视小孩、爱幼。)来推断,这儿的君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像君-------
我们找一个与之对应的词儿:君尊、臣伏(服)、父慈、子孝。(君,尊也。——《说文》、臣,《廣韻》伏也)
.3、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

陆注:所以饲养适时,六畜就生育兴旺;砍伐种植适时,草木就繁殖茂盛;政策法令适时,老百姓就能被统一起来,有德才的人就能被使用。

靠猜呢,长、生、令都应该是一个意思,就是适合了。

令,美、善、好。巧言令色。——《论语•学而》。

长:生长。草木遂长。——《庄子•马蹄》,四川话就明了多了,养长时:喂养爱长(长得快、长得好)时。那么这个 长,可以表好、善。

这个  杀生 把我考惨了,

杀,《廣韻》《集韻》《韻會》𠀤所界切,音鎩。降也,減削也。
生,《說文》進也,也可以表善、好。
根据后文  草木繁盛,这个  杀,就只能理解为  畜生减少,吃草木的动物就少了,草木自然就繁盛了。

译文:所以,喂养得好时,六畜就兴旺;畜生减少得当时,草木就繁盛;政策好时,百姓同心、贤良敬服。
.根据后文: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这个荀含泪真的是绕死人呢,养长和斩伐相对,养和长是同义复合词。那么杀生,就是斩伐。
所以,前文的解释得重来。
.3、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

译文:喂养正确,才会六畜兴旺;砍伐得当,才会草木繁盛;政令完善,才会百姓同心、贤良敬服。.
时,是也。——《尔雅》.
时:适时。

3、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

译文:喂养适时,才会六畜兴旺;砍伐适时,才会草木繁盛;政令适时,才会百姓同心、贤良敬服。.
34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6:30:23 | 只看该作者
二一五、圣王之用也:上察于天,下错于地;塞备天地之间,加施万物之上;微而明,短而长,狭而广;神明博大以至约。故曰:一与一,是为人者,谓之圣人。

陆注:  圣明帝王的作用:上能明察天时的变化,下能安排好土地的开发;他的作用充满了天地之间,施加到万物之上;隐微而又明显,短暂而又长久,狭窄而又广阔;它圣明博大,却又极其简要。所以说:从礼义到礼义,这样做人的,就叫做圣人。

你这个解释肯定是乱弹琴,不过荀含泪太小资了,我都头疼。

1、下错于地

陆注:错:通“措”,处置,采取措施。

我也想它俩通啊,但是不通,怎么办嘛。
.用:治理。仁人之用国,将修志意,正身行。——《荀子》
圣王之用也:圣王的治理。


尙書大傳》祭之爲言察也。察者,至也,人事至然後祭。
错:安。《楚辭•九章》萬民之生,各有所錯兮。
错:置。《易•繫辭》苟錯諸地,而可矣。

上察于天,下错于地:头顶天、脚踩地。
.2、微而明,短而长,狭而广;神明博大以至约。

陆注:隐微而又明显,短暂而又长久,狭窄而又广阔;它圣明博大,却又极其简要。

你这个小资,真的有点恼火。

前文,充满天地之间,施加万物之上,(如春风化雨)无声无息却又惊天动地;短而长 啷个整?
.(如烟花绽放)灿烂一瞬却让人记忆永恒;.

前文,充满天地之间,施加万物之上,译文:(如春风化雨)无声无息却又惊天动地;(如烟花绽放)灿烂一瞬却留下永恒的记忆;如星星之火,却燎原万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3、 故曰:一与一

陆注:从礼义到礼义。
.又是段落的问题,这一句是下个段落的过渡语。.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