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白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锥集

[复制链接]
32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6:15:56 | 只看该作者
一九六、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2),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

陆注:  名分职位相等了就谁也不能统率谁,势位权力相等了就谁也不能统一谁,大家平等了就谁也不能役使谁。自从有了天有了地,就有了上和下的差别;英明的帝王一登上王位,治理国家就有了一定的等级制度。两个同样高贵的人不能互相侍奉,两个同样卑贱的人不能互相役使,这是合乎自然的道理。如果人们的权势地位相等,而爱好与厌恶又相同,那么由于财物不能满足需要,就一定会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一定会混乱,社会混乱就会陷于困境了。古代的圣王痛恨这种混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分别他们,使人们有贫穷与富裕、高贵与卑贱的差别,使自己能够凭借这些来全面统治他们,这是统治天下的根本原则。《尚书》上说:“要整齐划一,在于不整齐划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 分均则不偏

陆注:偏:部属。这里用作动词,表示“使……成为部属”,

分,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是尊卑秩序。

我们先来解后文:
众齐则不使:大家一样就没得人让了(使:让。)


那么 分均则不偏:尊卑一样就没得人愿意居下。
势齐则不壹:地位一样就没得人愿意做小。

这三句话,其实就一个意思。
.2、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

陆注:澹:通“赡”(sh4n 善),满足。

你肯定是乱通。

其实,物,我已经解过了,即色,比物四骊。——《诗•小雅•六月》

物不能澹:大家的架子(脸色)都放不下来,(必争)。

3、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

陆注:使自己能够凭借这些来全面统治他们,这是统治天下的根本原则。

怎么瞅怎么扭呢?

猜也应该是兼容噻。

兼:尽。夫日兼照天下,一物不能当也。人君兼照一国,一人不能壅也。——《韩非子》
临:治理。少欲,则能临其众。——《韩非子•十过》

译文:能够让层层都遵守秩序(治理),这是让人们有教养的根本。
.4、《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
陆注:引文见《尚书•吕刑》,但荀子所引乃断章取义,与原文意义不同(原义为“要整齐不整齐的东西)。其旨意是:要使天下人步调一致,就必须有等级差别。

他们那个时代,改典很普遍,孟子是最糟糕的,把祖师的话都改。
我们来看一下,陆注说的是否属实:

上下比罪,无僭乱辞,勿用不行,惟察惟法,其审克之!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
.经典译文:要上下比较其罪行,不要错乱供辞,不要采取已经废除的法律,应当明察,应当依法,要核实啊!上刑宜于减轻,就减一等处治,下刑宜于加重,就加一等处治。各种刑罚的轻重允许有些灵活性。刑罚时轻时重,相同或不相同,都有它的条理和纲要。

你这个解释,是不是真的经典啊?

A、 你的第一句话我就觉得有问题哦:上下比罪,无僭乱辞,勿用不行。

东汉神童郑玄也是这样解:上下比方其罪,无听僣乱之辞以自疑,勿用折狱,不可行。

辞,是指刑法的条款。
上下,就是反复、仔细。

译文:要反复斟酌量罪,不要乱上浮,也不要下调。

B、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

郑玄注:重刑有可以亏减则之轻,服下罪。一人有二罪,则之重而轻并数。

你这个解释,啷个服人?

刑是刑、罚是罚,各有五种。

适:之、至、核至。

译文:核用上一款轻了,就用下一款;下一款重了,就还是用上一款。(尽量准确,实在不能完全准确,就从轻,这就是远古时代中国人的胸怀)
.C、轻重诸罚有权。
郑玄注:轻重诸刑罚各有权宜。
他这个权宜,估计不是我们现在的 权宜,宜是义:正理、适当。

译文:所有处罚的轻重要权衡适当。

D、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

郑玄注:言刑罚随世轻重也。刑新国用轻典,刑乱国用重典,刑平国用中典。凡刑所以齐非齐,各有伦理,有要善。

郑玄的意思是,世道好,就轻点;世道不好,就重点。

喂,神童,你这个解释啷个服得了人?
.世(读 薛):生。《詩•大雅》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


惟,《玉篇》有也,爲也,謀也,伊也。
这个齐也是一大堆意思:平、整、中、和、壮、肃等等。

伦:择。《儀禮•少牢饋食禮》雍人倫膚九,實于一鼎。
要:核实。《書•康誥要囚傳》要察囚情,得其辭以斷獄。

从后文推断,这个世:生、有。

译文:刑罚,有轻的也有重的、有恰当的也有不恰当的,(所以要)有选择也有核实。

说明,荀含泪这次,确实是栽水了的,要么就是篡改。至于某些人那个“要整齐不整齐的东西”,纯粹是瞎掰。咔咔。
.
32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6:16:18 | 只看该作者

一九七、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三节者当,则其余莫不当矣。三节者不当,则其余虽曲当,犹将无益也。孔子曰:“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大节是也,小节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节非也,小节虽是也,吾无观其余矣 。”

陆注: 马在拉车时受惊了狂奔,那么君子就不能稳坐车中;老百姓在政治上受惊了乱干,那么君子就不能稳坐江山。马在拉车时受惊了,那就没有比使它安静下来更好的了;老百姓在政治上受惊了,那就没有比给他们恩惠更好的了。选用有德才的人,提拔忠厚恭谨的人,提倡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收养孤儿寡妇,补助贫穷的人,像这样,那么老百姓就安于政治了。老百姓安于政洽,然后君子才能安居上位。古书上说:“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载船,水也能翻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统治人民的君主,要想安定,就没有比调正好政策、爱护人民更好的了;要想荣耀,就没有比尊崇礼义、敬重文人更好的了;更想建立功业和名望,就没有比推崇品德高尚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更好的了。这些是当君主的重要关键。这三个关键都做得恰当,那么其余的就没有什么不恰当了。这三个关键做得不恰当,那么其余的即使处处恰当,还是毫无裨益的。孔子说:“大节对,小节也对,这是上等的君主。大节对,小节有些出入,这是中等的君主。大节错了,小节即使对,我也不要再看其余的了。”


1、 三节者不当,则其余虽曲当,犹将无益也。

陆注:这三个关键做得不恰当,那么其余的即使处处恰当,还是毫无裨益的。

这个 曲,在那个年代有全部的意思啊?

你这个荀含泪,真的是个扯拐。
曲:不直、不正。
曲当:不正当。

所以,你的前后文肯定都挂得有病毒。
无:通“丕”:大。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译文:那三节儿拿得非常稳当,那其余的就算不稳当,也仍然无防。

无益,就跟  前文的浅薄是深厚、小是大、举是废一样,反义词同义。

唉呀,荀含泪,你这种行文手法,我都要崩溃了。
.2、 大节非也,小节虽是也,吾无观其余矣。

陆注:大节错了,小节即使对,我也不要再看其余的了。

大意没得问题,但是,观在当时有说、劝的意思。

观:劝。《禮•緇衣》在昔上帝,周田觀文王之德。

译文:大头都错了,小毛毛儿再对劲,老子也没兴趣说其它的。

因为,他前文都作了评价,上等、中等,到后一种情况,老子就不说了啊(不言而喻),在《论语》中,我没斟究这个小问题。我要斟究的是,大意都搞错了的那种。
.
32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6:16:52 | 只看该作者
一九八、成侯、嗣公,聚敛计数之君也,未及取民也;子产,取民者也,未及为政也;管仲,为政者也,未及修礼也。

陆注:卫成侯、卫嗣公,是搜刮民财、精于计算的国君,没能达到取得民心的境地;子产,是取得民心的人,却没能达到处理好政事的境地;管仲,是善于从理政事的人,但没能达到遵循礼义的境地。

1、这三句话,都有转折关系,你解释成 搜刮民财,啷个 和没取得人心  转得起折嘛?
你说:我打的八折。

敛,形声,从攴(pū),佥(qiān)。本义:收集,聚集。
聚敛,就是 聚集,是个中性词噻。

看来,我们得去了解一下成侯、嗣公是啥子操行。

荀含泪真的是八卦人士,整两人名出来,都不好找资料。卫成侯只有寥寥数语:成侯十六年(前356年),成侯见卫国国小势弱,自行贬号曰侯。成侯二十九年(前343年),被魏惠王强行废除君位,改立卫灵公的后代子南劲为卫侯。

卫嗣君五年(前330年),嗣君自行贬号曰君,卫国自此仅存濮阳一地。

他俩都有一个共同点,因为自己国小力弱,就主动降级,以求生存,这也算聪明的做法。在《韩非子》中的记载,卫嗣君是小聪明。举一例:惠嗣公使人伪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合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谴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大意就是,卫嗣君为了整肃官吏,就派一托儿行贿,然后免职,官吏认为他明察秋毫。
如此的小聪明有很多,表明,荀含泪的这个聚敛,应该理解为:精细。

那么,聚敛计数:精打细算。

这才有转折关系:卫成侯、卫嗣公,精打细算的君主,(但)没达到取得民心。
.2、子产,取民者也,未及为政也;

陆注:子产,是取得民心的人,却没能达到处理好政事的境地;

这儿,我都有点迷茫了。子产,就是把名家管理员邓析洗白的那个人,把  为政 理解成 没执政呢,他又是执政了的,当的是“国务卿”,而且后来郑国发生内讧,他被升为郑国的精神领袖和第一执政大臣,和管仲一样,君王说话都没得他算数。
把  为政 理解成执政不佳呢,子产把郑国治理得井井有条,连他自己都担心哪,我这么能,后继有人么?孔子都对子产赞誉有加。

荀含泪把病毒挂在哪儿的呢?
.
子产与管仲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子产只是自保,但管仲帮齐桓公的功绩是统一诸侯会盟,尊王攘夷,征服天下。(政:征。先为之政。——《管子•势》)

所以,这个 为政,就是 征服天下。
.
32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6:17:40 | 只看该作者
一九九、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故我聚之以亡,敌得之以强。聚敛者,召寇、肥敌、亡国、危身之道也,故明君不蹈也。

陆注: 遵循礼义的能成就帝王大业,善于处理政事的能强大,取得民心的能安定,搜刮民财的会灭亡。称王天下的君主使民众富足,称霸诸侯的君主使战士富足,勉强能存在的国家使大夫富足,亡国的君主只是富了自己的箱子、塞满了自己的仓库。自己的箱子已装足了,仓库已塞满了,而老百姓则贫困了,这叫做上面漫出来而下面漏得精光。这样的国家,内不能防守,外不能征战,那么它的垮台灭亡可以立刻等到了。所以我搜刮民财以致灭亡,敌人得到这些财物因而富强。搜刮民财,实是招致侵略者、肥了敌人、灭亡本国、危害自身的道路,所以贤明的君主是不走这条路的。

前文的解释不一样,后文当然就更不同了。
1、 为政者强:征服天下就强大。
.从后文来看,聚敛就真的是敛财了,为造成转折关系,

聚敛计数:善于积蓄、精打细算。
一九九、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与者友诸侯,夺之地者敌诸侯。臣诸侯者王,友诸侯者霸,敌诸侯者危。

陆注:要称王天下的和别国争夺民众,要称霸诸侯的和别国争夺同盟国,只图逞强的和别国争夺土地。和别国争夺民众的可以使诸侯成为自己的臣子,和别国争夺同盟国的可以使诸侯成为自己的朋友,和别国争夺土地的就会使诸侯成为自己的敌人。使诸侯臣服的能称王天下,同诸侯友好的能称霸诸侯,和诸侯为敌的就危险了。

霸者,长也。言为诸侯之长。——《孟子•离娄•丁音》
假借为伯。指古代诸侯联盟的盟主
强,形声。从虫,弘声。本义:米中小虫。
夺:争取、着眼

译文:天子着眼人心,诸侯盟主着眼外交,小虫虫儿就只盯着田土。着眼人心臣服诸侯,着眼外交会盟诸侯,着眼田土就是仇视诸侯(敌,仇也。——《说文》)。臣服诸侯是天子,会盟诸侯是盟主,仇视诸侯,那就是耗子泡猫咪了-=------危险。
.
32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6:18:52 | 只看该作者
二零零、用强者,人之城守,人之出战,而我以为胜之也,则伤人之民必甚矣。伤人之民甚,则人之民恶我必甚矣。人之民恶我甚,则日欲与我斗。人之城守,人之出战,而我以力胜之,则伤吾民必甚矣。伤吾民甚,则吾民之恶我必甚矣。吾民之恶我甚,则日不欲为我斗。人之民日欲与我斗,吾民日不欲为我斗,是强者之所以反弱也。地来而民去,累多而功少,虽守者益,所以守者损,是以大者之所以反削也。诸侯莫不怀交接怨而不忘其敌,伺强大之间,承强大之敝,此强大之殆时也。

陆注: 使用强力来和别国争夺土地的君主,人家或者据城守卫,人家或者出城迎战,而我用武力去战胜他们,那么伤害别国的民众必然很厉害。伤害别国的民众很厉害,那么别国的民众怨恨我也必然很厉害。别国的民众怨恨我很厉害,那就会天天想和我战斗。人家或者据城守卫,人家或者出城迎战,而我用武力去战胜他们,那么伤害自己的民众必然很厉害。伤害自己的民众很厉害,那么自己的民众怨恨我也必然很厉害。自己的民众怨恨我很厉害,那就天天不想为我战斗。别国的民众天天想和我战斗,我自己的民众天天不想为我战斗,这就是强国反而变弱的原因。土地夺来了而民众离心离德了,忧患很多而功劳很少,虽然守卫的土地增加了,用来守卫土地的民众却减少了,这就是大国反而被割削的原因。诸侯无不互相结交、连结那些对强国心怀怨恨的国家而不忘记他们的敌人,他们窥测那强大之国的漏洞,趁着强大之国的衰败来进攻,这就是强大之国的危险时刻了。

1、 而我以为胜之也-------而我以力胜之,

陆注:而我用武力去战胜他们--------而我用武力去战胜他们

这两句话没得区别呀?

那么这个 为,就挂得有病毒了,要搞个名词出来。
为:是。不为远者小。——《列子•汤问》
在这儿,就是代词了,代指强:暴力。

后面这个  力,是伤己民,应该是:人力。
.2、 地来而民去,累多而功少

陆注:土地夺来了而民众离心离德了,忧患很多而功劳很少。

累,怎么会是忧患呢?
累:坐、罪。《左傳•隱十三年》相時而動,無累後人

译文:地来人走,罪多功少。
.3、 虽守者益,所以守者损,

陆注:虽然守卫的土地增加了,用来守卫土地的民众却减少了,

虽,怎么可能是  虽然,初二的学生也知道你这个不对劲。

字典上的解释,与此相似:虽守者益。——《荀子•王制》。注:“谓地也。”

守,《玉篇》收也,視也,護也。

你这个战国的小资,你以为没得人读得懂?

译文:即使收获增加了,那因此来抢夺的人也增加了。

守与攻、益与损,同义。
.4、是以大者之所以反削也。

陆注:“是”下“以”字是衍文。

他的意思是  第一个 以 是多余的、误笔。

荀含泪一般来说,不可能随便误笔,他那张嘴巴,误了的都可以整成对的。

以:使。向欲以齐事王攻宋也。——《战国策》
反:往-----回转、变。
削:弱、小。

译文:这是使大变小的原因。
.5、诸侯莫不怀交接怨而不忘其敌,伺强大之间,承强大之敝,此强大之殆时也。

陆注:诸侯无不互相结交、连结那些对强国心怀怨恨的国家而不忘记他们的敌人,他们窥测那强大之国的漏洞,趁着强大之国的衰败来进攻,这就是强大之国的危险时刻了。

你这个解释看得我都莫名其妙的,你准备给谁看嘛?
你说:网民都是傻儿。


交:侮慢。彼交匪敖,万福来求。——《诗•小雅•桑扈》


怀交接怨:心怀耻辱、产生怨恨。
.
32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6:19:14 | 只看该作者
二零一、知强大者不务强也,虑以王命全其力、凝其德。力全,则诸侯不能弱也;德凝,则诸侯不能削也;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是知强道者也。

陆注:懂得强大之道的君主不致力于逞强黩武,而是考虑用天子的命令来保全自己的实力、积聚自己的德望。实力保全了,那么各国诸侯就不能使他衰弱了;德望积聚了,那么各国诸侯就不能削弱他了;天下如果没有能成就王业、霸业的君主,那么他就能常常取胜了。这是懂得强大之道的君主。

1、你这个解释真的是-----

事功曰劳,治功曰力。——《周礼》

虑以王命全其力、凝其德:致思以君王的使命来完善自己的功绩、凝聚自己的仁德。
.2、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

陆注:天下如果没有能成就王业、霸业的君主,那么他就能常常取胜了

咔咔,你这个解释,中国人看不懂哦,我说。

译文:天下就没得诸侯欺负天子了,就永久立于不败之地。
.
32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6:19:39 | 只看该作者
二零二、彼霸者不然。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案谨募选阅材伎之士,然后渐庆赏以先之,严刑罚以纠之;存亡继绝,卫弱禁暴,而无兼并之心,则诸侯亲之矣。

陆注:那些奉行霸道的君主就不是这样。他开垦田野,充实粮仓,改进设备器用,严格谨慎地招募、选择、接纳有才能技艺的士人,然后加重奖赏来诱导他们,加重刑罚来督责他们;他使灭亡的国家能存在下去,使已经断绝了的后代继承关系能继续下去,保护弱小的国家,禁止残暴的国家,但是并没有吞并别国的野心,那么各国诸侯就会亲近他了。

1、便备用

陆注:便:改进。备用:设备器用

备:使兵器锋利。《左傳•昭二十一年》用少莫如齊致死,齊致死莫如去備。

便,順也,利也,宜也,安也。

译文:安心战备。
.2、案谨募选阅材伎之士

陆注:严格谨慎地招募、选择、接纳有才能技艺的士人(案:语助词。材:通“才”。伎:同“技”。阅:容纳。)

案,还没语助词的先例咧。

师田,则张幕设案。(师田:出师或田猎。)——《周礼•天官》

案:预设、预先。

选:德行。夫民群居而无选,为政以始之。——《逸周书》
阅:容也。《詩•邶風》我躬不閱。

案谨募 选阅材伎 之士:预先谨慎招募 品质、外表、才学、技能都良好的人(士)。

3、 存亡继绝

我在前文已经斟究过不止一次了,是个偏义结构:国家兴旺、世代繁衍。
.
32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6:19:51 | 只看该作者
二零三、修友敌之道以敬接诸侯,则诸侯说之矣(5)。所以亲之者,以不并也;并之见(6),则诸侯疏矣。所以说之者,以友敌也;臣之见,则诸侯离矣。故明其不并之行,信其友敌之道,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7)。是知霸道者也。

陆注:他遵行与力量匹敌的国家相友好的原则去恭敬地接待各国诸侯,那么各国诸侯就喜欢他了。各国诸侯之所以亲近他,是因为他不吞并别国;如果吞并别国的野心暴露出来,那么各国诸侯就会疏远他了。各国诸侯之所以喜欢他,是因为他和力量匹敌的国家相友好;如果要使各国诸侯臣服的意图暴露出来,那么各国诸侯就会背离他了。所以,表明自己不会有吞并别国的行为,信守自己和匹敌的国家相友好的原则,天下如果没有成就王业的君主,这奉行霸道的君主就能常常取胜了。这是懂得称霸之道的君主。


小问题我就懒得斟究了。

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

陆注:天下如果没有成就王业的君主,这奉行霸道的君主就能常常取胜了。

译文:天下没得人称王(大家都是盟友),盟主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
32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6:20:08 | 只看该作者
二零四、彼王者不然。仁眇天下,义眇天下,威眇天下。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

陆注:那些奉行王道的君主就不是这样。他的仁爱高于天下各国,道义高于天下各国,威势高于天下各国。仁爱高于天下各国,所以天下没有谁不亲近他。道义高于天下各国,所以天下没有谁不尊重他。威势高于天下各国,所以天下没有谁敢与他为敌。拿不可抵挡的威势去辅助使人心悦诚服的仁义之道,所以不战而胜,不攻而得,不费一兵一甲天下就归服了,这是懂得称王之道的君主。

1、眇

陆注:眇:高(王念孙说)。

这个人真的是没救了。还不如康熙字典解释得到位:
眇,《增韻》盡也。《荀子•王制篇》王者仁眇天下,義眇天下,威眇天下。

更准确点儿,应该是 达。
.2、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

陆注:拿不可抵挡的威势去辅助使人心悦诚服的仁义之道

辅服是一个意思。
辅:古代夹在车轮外旁的直木,每轮二木,用以增加车轮载重支力。
服:舟两旁的夹木。

所以,人,通 仁。

译文:因为无与匹敌的威仪加上仁政,故-----

我把 以,解释成 因为,是因为后文有个  故。

但是,在荀含泪的世代,没得这种句式。

所以,这个  故  是有问题的。

故:古。是故之时,陈财之道,可以行今也。——《管子•侈靡》

重译:用无与匹敌的威仪再加上仁政,有史以来(都),---------
.
33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6:20:35 | 只看该作者
二零五、

1、知此三具者,欲王而王,欲霸而霸,欲强而强矣。

陆注:懂得了上述或王、或霸、或强的条件的君主,想要称王就能称王,想要称霸就能称霸,想要致强就能致强。

具,有条件的意思啊?

具,备也,办也。——《广韵》
办:治、理。

译文:明白了这三个理儿(仁、义、威),想咋地就咋地。
.2、 王者之人:饰动以礼义,听断以类,明振毫末,举措应变而不穷。夫是之谓有原。是王者之人也。

陆注:奉行王道而成就王业的君主所拥有的辅佐大臣:能用礼义来端正自己的行动,按照法度来处理决断政事,明察得能揭发出毫毛末端般的细微小事,能随各种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不会穷于应付。这叫做掌握了根本。这就是奉行王道的君主所拥有的辅佐大臣。

A、 王者之人

陆注:人:指辅佐大巨(杨倞说)。

姓杨的,我建议你学点别的,实在不适合读汉字。

人,不就 仁 么?

译文:天子的仁政。
..B、 明振毫末

陆注:明察得能揭发出毫毛末端般的细微小事

你这个解释一瞅就有点累赘。

译文:明察秋毫。
.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