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白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锥集

[复制链接]
30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2:21:27 | 只看该作者
一七七、故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逢衣浅带,解果其冠,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缪学杂举,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衣冠行伪已同于世俗矣,然而不知恶者;其言议谈说已无以异于墨子矣,然而明不能别;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得委积足以掩其口,则扬扬如也;随其长子,事其便辟,举其上客,■然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 :是俗儒者也。

陆注:有庸俗的人,有庸俗的儒者,有雅正的儒者,有伟大的儒者。不学习请教,不讲求正义,把求取财富实利当作自己的最高目标,这是庸俗的人。穿着宽大的衣服,束着宽阔的腰带,戴着中间高起的帽子,粗略地效法古代圣明的帝王而只够用来扰乱当代的政治措施;荒谬地学一些东西,杂乱地做一些事,不懂得效法后代的帝王、统一制度,不懂得把礼义置于最高地位而把《诗》、《书》置于次要地位;他的穿戴行为已经与社会上的流俗相同了,但还不知道厌恶这一套;他的言谈议论已经和墨子没有什么两样了,但是他的智慧却不能分辨;他称道古代圣王来欺骗愚昧的人而向他们求取衣食,得到别人的一点积蓄够用来糊口,就得意洋洋了;跟随君主的太子,侍奉君主的宠信小臣,吹捧君主的贵客,提心吊胆好像是终身没入官府的奴隶而不敢有其他的志愿:这是庸俗的儒者。

1、解果其冠。

陆注:解果(xi8lu¥懈螺):亦作“蟹蜾”、“韰倮”、“蟹堁”,高的意思。解果其冠:与 “其冠进”意思相似。这两句是说他模仿儒者的穿戴。有人认为“解果”是平正的意思(见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七),可备一说。

这个问题很难么?前文不是有一个  其冠絻  么,你们整错了,当然迷茫哦。

果:裸。东龟曰果属。——《周礼•春官•龟人》

解果其冠,就是把帽儿脱了,不戴 。
.2、不知隆礼义而杀《诗》、《书》。

陆注:指不懂得把奉行礼义放在首位,把诵读《诗》、《书》降到次要的地位。

龟儿你这个解释整个一病句了嘛,咦~,遭得住个鸭儿,

根据语感来说,就如四川人说的,不晓得尊崇礼义,只顾抱倒《诗》、《书》猛啃(杀、整)。

我们去找出据。

《爾雅•釋詁》殺,克也。

克,能、整。

3、其衣冠行伪已同于世俗矣。

为,假借为“伪”。做,作,干,搞。

所以我前文的 行伪险秽  的解释就搞错了,得重来。


一四三、今之所谓处士者,无能而云能者也,无知而云知者也,利心无足而佯无欲者也,行伪险秽而强高言谨悫者也,以不俗为俗、离纵而跂訾者也。

陆注:现在所说的不出仕的隐士,是没有才能而自吹有才能的人,是没有智慧而自吹有智慧的人,是贪得之心永不能满足而又假装没有贪欲的人,是行为阴险肮脏而又硬要吹嘘自己谨慎老实的人,是把不同于世俗作为自己的习俗、背离世俗而独行自高的人。

1、利心无足而佯无欲者也

陆注:是贪得之心永不能满足而又假装没有贪欲的人。

因为他这儿是在讽刺隐居的人,即隐居山里的人。 这种人其实都是富家子弟,就是说他们不缺钱,当愤青只是个志趣,所以,利,得另解,与名利钱财估计就挂不上钩了。

利:锐、尖、小。
足:能、行。

利心无足:心眼小得不行(小心眼得很)。


2、行伪险秽而强高言谨悫者也。

陆注:是行为阴险肮脏而又硬要吹嘘自己谨慎老实的人。

险:陡峻、不平、弯曲、扭曲、做作。

行伪险秽:行为做作、恶心。
.3、 其言议谈说已无以异于墨子矣,然而明不能别。

陆注:他的言谈议论已经和墨子没有什么两样了,但是他的智慧却不能分辨。

你这个解释,就是前言不搭后语了。

言议谈说,就是同义复合结构,荀含泪十分爱好这种表达。
视曰明。——《书•洪范》

译文:其谈吐已和墨家弟子没得区别了,只是他还不知道(眼睛不能辨别,还把自己当儒家弟子)。
.4、得委积  足以掩其口,则扬扬如也;

陆注:得到别人的一点积蓄够用来糊口,就得意洋洋了;

委:积。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周礼•地官》
扬,飞举也。——《说文》

译文:有点积蓄能够糊口,就飘起来了。

赵半山说:不要那么飘,我要飘起来,那都是沙尘暴。
.5、随其长子,事其便辟,举其上客,

陆注:跟随君主的太子,侍奉君主的宠信小臣,吹捧君主的贵客(便辟(pi2nb@骈臂):通“便嬖”,君主左右的宠信小臣。)

你这个解释是不是太过分了点啊。

长子,就是大人,即有权有势的人。
便辟:谄媚逢迎。《论语•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其实,我没找到相应的出据,只是查到西汉时代,便,有大便的意思。在四川话中,阿谀奉承,就用:舔别个屁眼、吃别个的口水,云云。

译文:跟随有权势的人,对他谄媚逢迎,把他抬为上宾。
.6、■然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

陆注:)■(hu4n 患):同“患”。■然:提心吊胆的样子,形容“终身之虏”之“不敢”。

这个黑疤疤,网上的版本就五花八门了,有 亿、傀、億,都不知是怎么搞出来的。

这个黑疤疤应该是:亻患

我也没查到相关的解释。
根据后文的推断,应该是 唯唯诺诺。

译文:唯唯诺诺的样儿、如一辈子奴仆相而不敢有其它的想法。
.
30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2:22:40 | 只看该作者
一七八、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言行已有大法矣,然而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 ;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

陆注:效法后代的帝王,统一制度,推崇礼义而把《诗》、《书》降到次要地位;他的言论和行为已经符合基本的法规了,但是他的智慧却不能补足法制教令没有涉及到的地方和自己没有听见看见的地方,就是他的智慧还不能触类旁通;懂就说懂,不懂就说不懂,对内不自欺,对外不欺人,根据这种观念而尊重贤人、畏俱法令、不敢懈怠傲慢:这是雅正的儒者。

1、你这个解释看着都累,荀含泪又在搞乜名堂?

前文我把 杀 ,解成 重,其实它既表 重,又表 轻,就如 大和小、胜和败、战与和。
根据春秋语言的特点,在《论语》版中,我把  “子之所慎,齐、战、疾”解释成:斋、和、速,是绝对正确的,因为当时我没注意到反义词同义的问题,论证得很累赘。

所以,这儿的 杀,就是 轻。

.2、其言行已有大法矣,然而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

陆注:他的言论和行为已经符合基本的法规了,但是他的智慧却不能补足法制教令没有涉及到的地方和自己没有听见看见的地方,就是他的智慧还不能触类旁通。

你这个就有点让人不了然了。

荀含泪很少用这么长的句子,先断句:其言行已有大法矣,然而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



视曰明。——《书•洪范》
齐:敏捷。齐疾而均,速若飘风。——《商君书•弱民》

法:效。
学,教也。——《广雅》
法教:学习。

闻见:见识、知识。
类:类推。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墨子》

译文:其言行已经很有法度了,只是眼光还不够敏锐、学习还没到位、知识还不完美,当然学识就不能推广了。

3、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

陆注:对内不自欺,对外不欺人。

那  自  啷个办呢?

你这个 自 有点考人咧,你和孔子一样,自,一般都表 自己。

字典上的解释:自:用。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荀子•儒效》

那这个  自和以就重复了。

自,从也。——《广雅》

你这个内、外也考人了,不好找出据,我只能根据习俗来解。

译文:对内从来不欺骗家人,在外从来不欺骗朋友。
.
30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2:23:28 | 只看该作者
一七九、 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变 ,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张法而度之,则晻然若合符节:是大儒者也。

陆注:效法古代的圣明帝王,以礼义为纲领,统一制度,根据不多的见闻把握很多的知识,根据古代的情况把握现在的情况,根据一件事物把握上万件事物;如果是合乎仁义的事情,即使存在于鸟兽之中,也能像辨别黑白一样把它辨认出来;奇特的事物、怪异的变化,虽然从来没有听见过,从来没有看到过,突然在某一地方发生,也能应之以道而无所迟疑和不安,衡之以法而如同符节之相合:这是伟大的儒者。
1、以浅持博

陆注:根据不多的见闻把握很多的知识。

这个解释,在语法上也没得毛病,但总是觉得不对劲。

你这个荀含泪真是讨嫌,把我都考倒了呢。

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

以浅持博:以浅推厚、以小见大。
以古持今:以古推今、由远及近。
以一持万:以一推万、举一反三。
.2、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

陆注:如果是合乎仁义的事情,即使存在于鸟兽之中,也能像辨别黑白一样把它辨认出来;

这个解释哦,也看不出有错,就是感觉不是味儿。

苟,没得假设的意思,这个意思是后人弄出来的。

在鸟兽之中,辨仁义本来就容易了嘛,你这个小资又想表达什么嘛。

译文:确实是仁义的人,即使他假装成禽兽,也能一目了然。
.3、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

陆注:也能应之以道而无所迟疑和不安。

举统类:用纲纪、礼法(去衡量、处理)。

这个黑疤疤有点麻烦呢。

陆注:懝:通“疑”。■(zu^作):同“怍”,惭愧,颜面变色。
有的版本是 作。

你这些人的诚信度太低,叫我怎么整。

这个黑疤疤,上面 “作 ”、下面 “心” 。
就是心跳、色变。啥子惭愧哟。

根据前后文来推断,无所儗■:毫不迟疑、镇定自若。
4、张法而度之,则晻然若合符节

陆注:衡之以法而如同符节之相合(晻(y3n 眼):通“奄”,覆盖,相合。符节:古代出入门关时的凭证,用竹片做成,上书文字,剖而为二,双方各存一半,验证时两片合起来完全相符,才可通行。)

我查来查去都没找到你这个通假。

张,施也。——《广雅•释诂三》
唵,不明也。从日,奄声。与暗意义略同。——《说文》

译文:施法量刑,就像夜晚核对通行证那么细心、准确。
.
30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2:23:48 | 只看该作者
一八零、故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用俗儒,则万乘之国存。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用万乘之国,则举错而定,一朝而伯。

陆注:  所以,君主如果任用庸俗的人,那么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也会灭亡。如果任用了庸俗的儒者,那么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仅能保存。如果任用了雅正的儒者,那么就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小国也能安定。如果任用了伟大的儒者,那么即使只有百里见方的国土也能长久,三年之后,天下就能够统一,诸侯就会成为臣属;如果是治理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那么一采取措施就能平定天下,一个早晨就能名扬天下。


1、则举错而定:就一挥而就。

2、一朝而伯。
陆注:伯:通“白”,指名声显著(王念孙说)。

王念孙? 你如果对中民族有爱心,最好把你的解释焚烧了,以免误人子弟。

字典上都不是你这个:伯:霸。一朝而伯。——《荀子•儒效》
.前文有: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

这个 五伯,就是指春秋五霸。
但是这儿有个问题,千乘之国是指诸侯,万乘之国不就指天下了么?他还需要称谁的霸?圣人是要称霸么?

这个 伯,表尊贵有很多种意思,如,周禮•春官》大宗伯之職,以九儀之命,正邦國之位,九命作伯。《註》上公有功德者,加命爲二伯,得征五侯九伯者。

我找一个最容易让人理解的:《說文》長也。

一朝而伯:一朝就富强。
.
30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2:24:10 | 只看该作者
一八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举而百陷也。

陆注:没有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见到,见到不如理解,理解不如实行。学习到了实行也就到头了。实行,才能明白事理,明白了事理就是圣人。圣人这种人,以仁义为根本,能恰当地判断是非,能使言行保持一致,不差丝毫,这并没有其他的窍门,就在于他能把学到的东西付诸行动罢了。所以听到了而没有见到,即使听到了很多,也必然有谬误;见到了而不理解,即使记住了,也必然虚妄;理解了而不实行,即使知识丰富,也必然会陷入困境。不去聆听教诲,不去观摩考察,即使偶尔做对了,也不算是仁德,这种办法采取一百次会失误一百次。

1、当是非,齐言行

陆注:能恰当地判断是非,能使言行保持一致。

当、齐,几乎就是万能词,根据语境随便整,就是整、正、治理、云云。

译文:确辨是非,言行端正。
.2、 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举而百陷也。

陆注:不去聆听教诲,不去观摩考察,即使偶尔做对了,也不算是仁德,这种办法采取一百次会失误一百次。

你这个解释,明显前言不搭后语了嘛。

荀含泪你真是绕惨了,我在〈〈大学〉〉版解 明明德 的时候,已经解过了,明 就是 仁。

恕,仁也。——《说文》
恕,明也。——《墨子经上》
仁:明。


译文:捂着耳朵(不听)、闭上眼睛(不见)、即使站得正当,也是瞎走(非明),走多少步就摔多少跤。

你以为你很会绕嗦,莫名其妙,完全是画蛇添足,你主要谈的是 行,突然来这么一句,换谁谁受得了啊。
靠,原来大陆版段落弄错了,这是下一段落的过渡语,把我搁浅在这儿迷糊了半天,切。我不要你的提示,还是弄出来了。
.
30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2:25:44 | 只看该作者
一八二、故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人有师有法页知,则速通;勇,则速威;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

陆注:所以,人要是没有老师、不懂法度,如果有智慧,就一定会偷窃;如果勇敢,就一定会抢劫;如果有才能,就一定会作乱;如果明察,就一定会搞奇谈怪论;如果善辩,就一定会大言欺诈。人要是有了老师、懂了法度,如果有智慧,就会很快通达事理;如果勇敢,就会很快变得威武;如果有才能,就会很快成功;如果明察,就能很快理解一切;如果善辩,就能很快论断是非。所以有老师、懂法度,是人们的一大宝物;没有老师、不懂法度,是人们的一大祸害。

1、云能。

陆注:云:有(王念孙说)。

唉呀,你这个王念孙,就如徐帆操京片子:你这人儿咋就这么烦人儿呢?
葛优对白:到了美国,可别忘了,你还有一哥。

云:运、行。《管子•戒篇》天不動,四時云下,而萬物化。

云能:展示才华。
.从  不知隆礼义而杀《诗》、《书》;隆礼义而杀《诗》、《书》。杀 可表轻重(视),我想起了我前文的一些疏漏。
贤(其)贤、亲(其)亲、乐(其)乐、利(其)利、老老、长长、幼幼、等等,前面一个字都可表 重、以------为重。我以前只注意以动用法,就差了那么一哆嗦。

1、(中庸)版: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人、核仁、核心、根本。

《禮•禮運》仁者,義之本也

译文:仁,是根本,首先是重义;义,是正理,首先是重善。重义的轻重、重善的大小,礼仪(差别)就油然而生了。

孔子的东西,不可能是以亲人为起点,所以,这个 亲亲,早先,我一直没找到相关的出据,只好根据〈礼记〉去解了。其实,这句话中,突然不明不白冒出一个  义  出来,我就已经警觉了,秦始皇封儒,儒家的东西已经断层了,西汉人拾点牙慧而已,怎么搞得懂?

在此,特别鸣谢战国小资荀含泪,没有你的文字提示,我也和中华民族的那些笨人一样了。


2、《大学》版: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贤:以------为贤、以-------为重、注重、重视。

贤:良、善。非不贤也。——《吕氏春秋•察今》

亲,至也。从見,亲声,字亦作儭。——《说文》,以------为最、注重。
仁,亲也。——《说文》

译文:君子注重善行从而注重仁德,小人注重享乐从而注重利益。
.这儿的  察 和  辨  就要细化了,察:观察、观点;辨:说、表达。

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观点,必然是离奇的;谈吐,必然是荒唐的。
察,则速尽;辩,则速论:观点,必然很快完善;谈论,必然很快有条理(论,同伦:条理)

3、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

陆注:所以有老师、懂法度,是人们的一大宝物;没有老师、不懂法度,是人们的一大祸害。

你这个解释,语法都过不了关。

如果,荀含泪想表达,师、法是宝物,他没有必要多一个 有。
.但是,傻子都看得出,这儿的  者  ,不代指 人,是代指  情形。
那么,这个 法 值得斟究。法:效法、学习、使动用法。
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没得老师教不通过教学而又聪明的人,就必然当偷儿。
师法:老师教(学)
殃,咎也。——《说文》

译文:所以,有老师教学,是人生的一大荣幸(宝玉:荣光);没得老师教学,是人生的一大遗憾(过失)。
.
30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2:26:03 | 只看该作者
一八三、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而师法者,所得乎情,非所受乎性,不足以独立而治。

陆注:人要是没有老师、不懂法度,就会推崇发展本性了;有了老师、懂了法度,就会注重增加学习的积累了;而老师、法度,是从合乎礼义的高尚情操中得来的,并不是禀受于先天的本性,所以也不能够独立地得到完善。

1、唉,你这个绕哥 ,搞得我的速度越来越慢了,伤脑筋得很。

这个 积,明显不可能是积累啥的,要找个名词才行。

积:功绩、功劳、功德。积厚者流泽广,积薄者流泽狭也。——《荀子•礼论》

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人没得老师教,就会放野(张扬个性);有老师教,就会光大功德。
.2、你这个 情,也是莫名其妙的。陆注:情:指合乎礼义的高尚情操。

你明显是在懵。

情,谓情实。——《周礼•天官》疏
天命之谓性。——《礼记•中庸》

而师法者,所得乎情,非所受乎性,不足以独立而治:而老师教的,是从现实中获得的(知识),而不是生就带来的(天赋),不可能单靠自己就搞得定。(治:理、收拾、搞定)
.
30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2:26:14 | 只看该作者
一八四、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并一而不二,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 。

陆注:本性这种东西,是我们所不能造就的,却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学习的积累,不是我们固有的,却可以造就。对人的安排措置以及习惯风俗,是用来改变本性的;专心致志地学习而不三心二意,是用来造成知识积累的。风俗习惯能改变人的思想,安守习俗的时间长了就会改变人的本质;学习时专心致志而不三心二意,就能通于神明,与天地相并列了。


1、 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天赋,那我不能创造,但是可以改变。
2、 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现实,不是由我主宰的,但是可以创造。

注错:举止。
习俗:学习礼节、遵循礼节。
3、 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举止遵循礼节,以此来改变天赋,专一不二,以此成为积习。

4、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并一而不二,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遵循礼节就会改变思维,安心长久就会质变,专一不二,就物我合一,与天地同在。
.
30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2:27:11 | 只看该作者
一八五、故人知谨注错,慎习俗,大积靡,则为君子矣;纵情性而不足问学 ,则为小人矣。为君子,则常安荣矣;为小人,则常危辱矣。凡人莫不欲安荣而恶危辱,故唯君子为能得其所好,小人则日徼其所恶《诗》曰 :“维此良人,弗求弗迪;维彼忍心,是顾是复。民之贪乱,宁为荼毒?”此之谓也。

陆注: 所以人懂得谨慎地措置自己,小心地对待风俗习惯,加强德行的积累和磨炼,就成为君子了;如果放纵本性而不重视学习,就成为小人了。成为君子,就经常会得到安宁与光荣了;成为小人,就经常会遇到危险和耻辱了。凡是人没有不希望安宁、光荣而厌恶危险、耻辱的,但是只有君子才能得到他所喜欢的,小人却是天天在招致他所厌恶的。《诗》云:“有了这些善良人,你不访求不进用;那些狠心残忍者,你却照顾又看重。民众一心想作乱,难道甘愿被残害?”说的就是这个。

1、大积靡

陆注:靡(m¥模):通“摩”、“磨”,接触,磨炼,指受外力的影响。

你这个啷个通得起来嘛。

根据前文 注错、习俗 是同义复合词,那么 积靡 也肯定是同义复合词噻,猜也是: 积累。

不信,我们去找出据:《詩•周頌》無封靡于爾邦。《傳》封,大也。靡,累也。

本来,我不需要出据,就可以读文言文,学术在我眼中算个屁,简直是一种障碍。
.2、注错。

在此我详解,瞅着你们都着急。

注:投。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昏——《庄子•达生》

错:错,磨也。——《广雅》

注错:投放、错磨,即出手做事,即动作、举止。

你说,字典上都不是你这样解释的呀?
字典?按照字典上的解释,谨注错:谨慎地措置自己。

你瞅着像不嘛?
你瞅我的,故人知谨注错,慎习俗,大积靡,则为君子矣:所以,人呢,要知道谨慎举止,慎重养成,注重积累,就是君子了。

3、为君子,则常安荣矣;为小人,则常危辱矣。

陆注:成为君子,就经常会得到安宁与光荣了;成为小人,就经常会遇到危险和耻辱了。

译文:当君子,就经常安乐、美好;当小人,就经常不安、猥琐。

4、故唯君子为能得其所好,小人则日徼其所恶。

陆注:故:通“顾”,但是。徼(y1 o 腰):通“邀”,求取,招致。陆译:但是只有君子才能得到他所喜欢的,小人却是天天在招致他所厌恶的。

你这些通假真是不得了,随便就通嗦。

前文 凡人莫不欲安荣而恶危辱,大意就是凡是人都想过安稳美好的日子,故------

你这个 故 确实有点奇怪呢?

故:何故。公将有行,故不送公?——《管子•侈靡》
徼:要、求。寡君愿徼福于周公鲁公。——《左传•文公二年》
其所好:安荣。
其所恶:危辱。

译文:何故只有君子才能得到凡人所喜欢的(安乐、美好),小人却每天要凡人所憎恶的(不安、猥琐)呢?
.5、《诗》曰 :“维此良人,弗求弗迪;维彼忍心,是顾是复。民之贪乱,宁为荼毒?”

陆注:《诗》云:“有了这些善良人,你不访求不进用;那些狠心残忍者,你却照顾又看重。民众一心想作乱,难道甘愿被残害?”

你这个解释,啷个和前文搭上钩?你和自己的解释也搭不上钩噻?难道是荀含泪栽水了么?
《诗•大雅•桑柔》,我准备全文引用,结果一长版,算了,我直接解说,这首诗是反唱周厉王的。这个人你们应该不陌生,他是个比较混账的,网络全部封锁,甚至说话的权利都没必要有了,人们碰见了打招呼,都只能用眼色表示一下。

关于这一节,经典的解释是这样的:惟有这人心善良,无所求取没欲望。但是那人太忍心,变化反覆总无常。百姓如今似好乱,实因恶政苦难当。

这个解释勉强与荀含泪的前文挂得上钩,因为好人心安理得、无所求,小人心狠、反复无常。

看我的解释:.
A、迪:说、教。启迪后人。——《书•太甲上》

维此良人,弗求弗迪:只有好人,无求无怨。

忍:残忍、狠。维其忍之。——《诗•小雅•小弁》

B、维彼忍心,是顾是复:只有那丫最狠心,

顾:照顾、维护。复:覆盖、庇护。顾我复我。——《诗•小雅•蓼莪》

即顾、复同义,表爱护。

在这儿,为我就卡壳了,因为《诗•小雅•蓼莪》是歌颂父母之爱的,但在这儿,却用来形容坏人,我的思路就搁浅了。看来,这首诗,还有点绕。
.只能这样理解了,说的反话、含沙射影。

维彼忍心,是顾是复:只有那丫最狠心,把人“照顾了”又“照顾”。

C、 治乱和治太平是一个意思,就是说,乱就是太平,还表 不乱、正直,比如:予有乱臣十人。——《论语》

民之贪乱,宁为荼毒:民心都是想求平安,愿意被毒害嗦?

从这首诗的整体结构来看,作者的表达都有点绕,词义两可,表明,创作的时候,环境很恶劣,按照正常思维去理解,就搞错了。所以,这首诗,我敢说,中华民族又没得人读得懂。
从荀含泪的引用习惯来看,他也未必读懂了,因为,他引用,只需要其中的一个字或一句话能对应,就用得上好,前文还有三处乱引、改引。
.
3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8 12:28:00 | 只看该作者
一八六、人论:志不免于曲私,而冀人之以己为公也;行不免于污漫(2),而冀人之以己为修也;甚愚陋沟瞀,而冀人之以己为知也:是众人也。

陆注:人的类别:思想没有脱离偏邪自私,却希望别人认为自己大公无私;行为没有脱离污秽肮脏,却希望别人认为自己善良美好;非常愚昧浅陋,却希望别人认为自己聪慧明智:这样的人是一般的民众。
1、人论。

陆注:论:通“伦”,类。

你咋就这么笨咧,既然通 伦,就是伦常、伦理、常理、常情。

人论:人之常情。
.2、志不免于曲私。

陆注:思想没有脱离偏邪自私。

猜也是:心难免是弯向自己的。
.3、行不免于污漫。

陆注:行为没有脱离污秽肮脏,

你这是啥子解释哦。

污:污水。
漫:满了、四流。

译文:行为难免臭味四溢。
.4、 甚愚陋沟瞀。

陆注:沟瞀(k^um4o 寇帽):通“怐愗”,愚昧无知。

你的通假字,我特别要注意。
愚:笨、无知。
陋:狭隘、无知。
沟:形声。从水,冓(gōu)声。本义:田间水道(昏黄)
瞀,形声,从目,敄(wù)声。本义:眼睛昏花。
愚陋:无知。
沟瞀:昏花、不清。

甚愚陋沟瞀:非常弱智、脑残。
.前面有个问题,我解释得太粗疏了。

顾:照看、盯。
复:覆、压、打、整。

维彼忍心,是顾是复:只有那丫最心狠,又是盯来又是整。
.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