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媒体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91#
发表于 2023-7-9 22:39: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速看!2023年五大全球数字新闻趋势
路透新闻研究所在上月发布了最新的 2023 年数字新闻报告,本年报告共涵盖全球 46 个媒体市场,并包含针对超过 93,000 名数字新闻用户的调查结果。
我深入研究了此报告,概述了一些最有趣的发现,也重点关注美国以外的数据分析。以下是你可能错过的五个重点及相应启示:
(一)TikTok 不再是小众平台
这新报告确认了这款来自中国的应用程序的重要性;TikTok 是该调查中增长最快的社交网络。
五分之一的 18-24 岁人群 (20%) 正利用 TikTok 获取新闻,其中近一半 (44%) 定期使用此平台。对于想要吸引年轻受众的媒体来说,这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 TikTok 上的存在确实需要成为你的传播策略的一部分。
整体而言,TikTok 在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部分地区的使用率最高,在秘鲁和泰国的受欢迎程度则最高(过去一周使用于获取新闻达 30%),肯尼亚(29%)紧随其后。记者和媒体机构可能希望研究这些市场,以抽取可以应用到其传播策略中的一些经验与启示,和向平台上一些已经建立了受众群的大型媒体(如《华盛顿邮报》)等同行学习 。
报告还指出一点值得注意,虽然主流记者经常在 Twitter Facebook 上围绕新闻展开对话,但他们很难在 InstagramSnapchat TikTok 等新兴平台中获得关注。在这些空间中,名人、网红和普通人往往更加突出,即使是在围绕新闻进行的对话中也是如此。
同样地,关于 TikTok 因何累积了这样的力量,以及这些团体如何使用此平台,尚有很多东西需要了解。报告也强调了为什么与名人和网红合作对于新闻编辑室来说可能很重要,如果他们想增加对 TikTok 的影响力。
数据还显示,TikTok 的浏览习惯不仅集中在 有趣的新闻和疯传式内容。在部分市场,它也是深入了解国内政治、健康相关新闻和更广泛的地缘政治事件的热门渠道。如果新闻编辑室想在平台上透过提供合适的内容组合来发挖 TikTok 的潜力,那么了解这些受众行为非常重要。


(2) 网上错误信息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对新闻编辑室来说也是一个机会)
超过一半 (56%) 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很难辨别网上的信息真伪。在非洲,这种担忧程度最高,超过四分之三 (77%) 的受访者都表达了这种担忧。
这些疑虑可以反映在政治、健康和气候变化等重要议题上。此外,在肯尼亚和尼日利亚等国家,选举期间的错误信息量有所增加。这就是记者和新闻消费者最需要保持警惕的时期。
我们很少看到关于如何最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的共识,但新闻机构可以在核实、事实核查、打击谣言和提高网络使用者的媒体素养技能方面发挥关键的作用。
报告举例在台湾地区,独立媒体组织沃草制作了识别虚假信息的手册,而台湾事实核查中心则每周发表数十篇文章,议题从消费者恐慌到地缘政治文宣不等
在其他地方,澳洲和新加坡等国家正在努力制订处理错误信息的实践准则和贯彻持续的策略。

(3) 在某些市场,越来越多人不再关注新闻
在阿根廷、法国、西班牙以及美国和英国等国家,人们对新闻的兴趣正在下降,有时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急剧下降。
这可能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报道的调子和风格、对报道的切身意义的不同看法,以及对某些话题不感兴趣,可能会促使主动回避新闻的现象。如果新闻编辑室想要扭转这些趋势,就需要应对这些挑战。
报告作者指出:在政治两极分化严重的国家,跌幅往往最大。
除此之外,在芬兰和荷兰等 拥有稳定、资金充足的媒体和对机构高度信任的国家,对新闻的兴趣度保持了相当一致的水平。然而,这并非总是如此的——报告就有警告,奥地利和德国等此前素来稳定的市场开始受到影响。

(四)公共媒体要赢得更多人心
报告指出:公共服务媒体继续面临严峻的审查和怀疑——无论是来自私营的竞争对手、个别政客还是公众。即使公共服务使命伴随着显著的公共投资,然而,要触及全体公众并为所有人服务,已是一项富挑战性的任务。
报告的数据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在 19 个抽样的国家中,只有 4 个国家的数字消费者表示公共资助的新闻服务对他们很重要;当被问及这对社会是否重要时,这个数字也只是稍高一点。在多个市场中,有比例不小的受访者(通常为 20%-40%)表示这类内容 既不重要也并非不重要,或者表示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由于许多公共服务机构始终面临公共财政紧缩的压力,因此,这些机构要得到全国各地的广泛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并不容易,但这也是公共服务模式的本质。
正如报告所言,这些发现不应被视为对公共新闻提供者所制作的内容质量的反映。但尽管如此,公共服务新闻提供者将需要继续努力令其内容更多样化(不论在风格、产品和任职的记者等方面),以尽力回应外界批评和财政威胁,在日益拥挤的数字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5) 新闻播客的消费似乎已趋于稳定
今天,播客听众可以收听的演出和节目种类非常丰富。播客是一种对出版商和广告商都极具吸引力的媒介,因为它的使用习惯较倾向于年轻和富裕的新闻消费者。
然而,尽管过去五、六年间收听播客的人数有所增加,但造访新闻播客的人数却相当稳定。
2018 年以来,在报告中抽样的市场中,播客的每月消费量增长了 5%——29% 增长到 34%。收听新闻播客的比例几乎没有变化,从 2018 年的 11% 上升到 2023 年的 12%
这一发现并未考虑到这 12% 的受访者正在收听的播客数量;但它确实表明了突破并吸引非新闻听众进入这种媒介的难度。
鉴于很多媒体机构陆续投资在播客制作,以及过去五年推出的新鲜新闻播客的数量,数据表明这些努力不一定能帮助新闻供应商找到新的受众。
这可能是跟非新闻播客的广泛性(谨记收听不同类型播客的总人数已在增加)有关;与新闻回避现象相关的因素(风格、调子、切身度)也可能适用于此。播客的庞大数量也可能让一些受众望而却步。
因此,新闻编辑室可能需要采取更多形式去将新听众带入播客领域,在营销方面投入更多资金,并令其音频产品更多样化。
与此同时,也许媒体同时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他们的播客策略。播客可能不是吸引新受众的正确方式;其他方法可能更有效。然而,它们可以成为吸引年轻受众的重要手段。它们也是为现有受众提供超级服务的好方法,可以更深入地挖掘特定主题,并为受众提供了解新闻制作幕后花絮的机会。
来源:传媒见闻(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MvQUmTnTx5qfu6oHHSNIw
编辑:覃韵琪

292#
发表于 2023-7-11 17:51: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48 小时注册用户达 7000 万,马斯克:Threads 是 Twitter 前员工做出来的!

作者 | Tina
在不到 48 小时的时间里,Meta 研发的 Threads 注册人数已超过 7000 万,颠覆了社交媒体格局。这似乎已经让马斯克感到很不安,以至于威胁要对 Meta 采取法律行动。
Meta 于这周三(美国时间)推出了 Threads,与 Twitter 使用体验很接近,且可轻松与 Instagram 集成。Instagram 拥有超过 20 亿用户,远远超过 Twitter 在马斯克上任前几个月报道的 2.38 亿用户。当新用户使用 Instagram 帐户注册 Threads 时,该应用程序会提示他们只需点击一下即可关注所有现有的 Instagram 联系人。
目前 Instagram 上提供的核心辅助功能,例如人工智能支持,也可以在 Threads 上启用。根据 CPython 核心开发者 Łukasz Langa 透露,Threads 的后端是用 #Python 3.10 构建,在 Instagram 的 Cinder 分支上运行。
Instagram 产品主管 Adam Mosseri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公司认为 Twitter 最近的“不可预测性”催生了对新平台的需求。该应用程序推出后不到 24 小时就有超过 3000 万人注册。Twitter 马上有些坐不住了,其律师亚历克斯·斯皮罗 (Alex Spiro) 在周三给扎克伯格写了一封信,指责 Meta 参与“系统性、故意和非法盗用 Twitter 的商业秘密和其他知识产权”。
信中称,Meta 雇佣了“数十名”前 Twitter 员工,这些员工之前可以访问该平台的高度机密信息,其中许多人“不当保留 Twitter 文件和电子设备”。Twitter 称,Meta 随后故意指示这些员工构建 Threads,其具体目的是加速 Meta 竞争应用程序的开发,“这违反了美联邦法律,以及这些员工对 Twitter 的持续义务。” Meta 的高管安迪·斯通 (Andy Stone)  否认了“雇佣 Twitter 前员工”的说法:“Threads 工程团队中没有人是 Twitter 前员工——这根本不是问题。”
斥资 440 亿美元收购了 Twitter 的马斯克,对此消息回复道:“竞争很好,作弊不行。”
在此之前,马斯克对用户可以查看的帖子数量进行了临时限制,此举引发了一些 Twitter 用户的批评。另外,马斯克还裁掉了 Twitter 约 80% 的员工,并下令采取大幅削减成本的措施,以期将公司从破产边缘拉回来。
来源:AI前线(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W9JUg2HV1lJeN9AILd_jg
编辑:程博

293#
发表于 2023-7-12 14:16: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扎克伯格说,Meta的Threads在短短5天内就突破了1亿用户
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Twitter的竞争对手已经成为美国下载量最高的社交媒体应用之一
Meta新推出的基于文本的社交网络Threads在上线五天内就突破了1亿用户。
这使得Threads成为美国下载量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甚至可以与TikTok相媲美,根据Insider Intelligence的数据,TikTok在5月份拥有1.023亿活跃美国用户。
周一,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在Threads上宣布了这一里程碑式的消息,他说用户基础“主要是自然需求”,Meta还没有“启动很多促销活动”。
Threads从与Instagram的整合中获益。Instagram是Meta的照片分享社交网络,截至今年5月,该网站在美国的活跃用户约为1.35亿。用户可以通过链接自己的Instagram账户注册一个Threads账户。
尽管由于欧盟的数据隐私法规,Threads尚未在欧洲推出,但它已经以比其他任何应用都快的速度达到了1亿用户。根据瑞银(UBS)的一项研究,它的增长速度轻松超过了人工智能应用ChatGPT,后者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才达到这一目标。
在全球范围内,Threads仍远远落后于其他社交媒体平台。Insider Intelligence 5月份的估计显示,Facebook的用户超过20亿,Instagram的用户为14亿,Twitter的用户超过3.63亿。
Threads的首次亮相是在Twitter的受欢迎程度可能正在下降的时候。网络安全公司Cloudflare的首席执行官马修·普林斯在推特上发布了一张图表,显示Twitter的流量排名今年逐渐下降。
Twitter周一没有回应置评请求。
自从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收购Twitter以来,该公司经历了艰难的几个月,今年一系列基于文本的替代产品吸引了人们的注意。Threads在Twitter上引起了特别强烈的反应——在启动后不久,Twitter就威胁要对Meta采取法律行动。
来源:华盛顿邮报
链接: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technology/2023/07/10/threads-meta-twitter-zuckerberg/
编辑:程博

294#
发表于 2023-7-12 19:00: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2023中国新媒体大会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 李书磊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新华社北京7月12日电 7月12日,2023中国新媒体大会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与会嘉宾认为,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要指示10周年。这些年,新闻战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媒体阵地不断拓展,现象级融媒体产品不断涌现,党的声音通过网络渠道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媒体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与会嘉宾表示,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对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提出明确要求。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闻工作者的光荣责任。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正确方向导向,推动主力军挺进主战场,持续营造良好网络生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提高主流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有力舆论支持。
本次大会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来自中央有关部门、各省区市党委宣传部、中央和地方新闻单位、网站平台、新闻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代表800余人参会。

来源:中国记协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8Sffv7e7O8-2cJyq0GuzIA
编辑:程博

295#
发表于 2023-7-19 21:48: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法治圆桌论坛 | 加强自媒体管理,专家建议建立跨平台联合惩戒机制、公众标记制度、信用标识制度


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凭借其接地气、更新快、互动强、传播广等优势,吸引了大量用户。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全职从事自媒体的人数达到了370万以上而兼职人群超过了600万,也就是说,从事自媒体行业的人数有近1000万人。其中包括高中生、大学生、年轻白领、专家学者、医务工作者、文学爱好者、中学教师、大学教授以及很多自由职业者。网络上“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通讯社”,是网络繁荣的力证,但也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由此滋生了不少问题和乱象。

近日,中央网信办发布了《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了13项加强自媒体管理的工作要求,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作为一家由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法治网创办的聚焦新时代特点、立足新发展格局,努力打造成为推进法治现代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智库机构,法治网研究院持续关注网络生态治理,日前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宋建武、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西北大学新媒体与法治研究中心主任赵双阁、北京市盈科(西安)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程向辉等,围绕加强自媒体管理的相关热点话题进行一次深度对话。

01

法治网研究院:近日,中央网信办发布的《通知》明确提出了13项加强自媒体管理的工作要求,旨在切实加强自媒体走向规范化,整治互联网自媒体乱象。此举被视为加强自媒体管理的强烈信号。整体来看,您怎么看待《通知》的意义和作用?

宋建武:自媒体是互联网平台出现之后在社会信息传播、交互方面出现的新形式、新事物。从积极方面说,这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新应用,是“全员媒体”重要的实现形式,并在社会商品流通等多个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自媒体群体中,鱼目混珠、良莠不齐,一些账号中出现了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产生了不少严重损害社会和他人正当权益的后果,给互联网空间的健康发展带来极大不利影响。因此,中央网信办发布《通知》,针对当前形势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遏制乱象,维护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正当权利。

朱巍:首先,这是全国首个关于自媒体治理的专项法律文件,对网络新时代防治谣言,保护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合法权益,维护舆论安全和网络安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这是一部将新闻伦理法治化的新规。信源的审核和标记、所属MCN机构的标记、生成式人工智能编辑的标记等,都属于传播主体应尽的法律责任。

最后,这是一部全生态治理的新规。从违规账号和转让账号的营利性限制,到粉丝关注处理,再到典型案例公示等都属于全生态治理新模式。

赵双阁: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不仅成为广大网友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和社交沟通的重要平台,而且还成为影响人民生活习惯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网络自媒体的兴起,使得人人拥有“广播台”,信息发布、意见表达、信息共享、舆论监督成为人们日常上网的重要内容。但是,也正是因为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匿名性,在丰富人们信息传播的同时,也为某些无良自媒体传播虚假信息、恶意炒作、侵犯隐私、假冒仿冒等违规违法行为提供了发生的土壤。

在此背景之下,中央网信办发布《通知》,对网络平台提出了13条管理措施。该《通知》印发之后,网络平台针对自己平台上“自媒体”的成立和日常运营都要担起管理责任来,不能像以往那样只管挣钱不负责管理,真正实现“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职责”的统一。另外,该《通知》表面来看是对网络平台增加了管理责任,但是,该类责任内容却为自媒体的合法合规、繁荣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要求和依据。具体而言,该《通知》不仅为网络平台商管理自己平台上的自媒体提供了依据,而且为自媒体谋求做大做强提供了正确的道路,同时还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当然,该《通知》还能为今后有关自媒体更高位管理规范的制定提供相关经验。

02

法治网研究院:《通知》强调,严防假冒仿冒行为,对账号信息中含有党政军机关、新闻媒体、行政区划名称或标识的,必须人工审核,发现假冒仿冒的,不得提供相关服务。我们注意到,今年3月,中央网信办开展的为期两个月的“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也提出,取缔利用账号名称信息假冒仿冒的“自媒体”,特别是冒充官方机构、新闻媒体工作人员及其他特定人员的“自媒体”。对此,您怎么看,这释放出什么信号?

宋建武:利用账号名称实施假冒仿冒行为本身就具有不诚信及不正当性。当这种假冒行为涉及官方机构、新闻媒体等时,由于这类主体既有的比较广泛的社会影响,其可能产生的危害就更加严重。因此,为防止不法分子和机构通过实施假冒仿冒行为谋取不法利益,危害社会稳定,必须通过严格审核来确保自媒体账号名称信息的真实性,使得互联网公共空间更加清朗。

朱巍:在之前网信部门出台的互联网账号相关管理规定中,已经明确冒名账号、可能造成公众混淆的账号和没有相关资质的账号属于违法账号。这次《通知》特别强调了对冒充官方、媒体和党政机关账号的治理工作,重点在于强化权威信源、政府公信力,在于保护公众知情权和整顿自媒体假借权威“借树开花”的传播乱象。未来一段时间,平台也应着重审核此类账号,结合公众举报和各个单位自查,账号乱象现象有望得到极大解决。

赵双阁:在自媒体众多不良行为中,冒充党政军机关、新闻媒体、行政区划名称或标识等行为,骗取网民的信任给予关注,是社会危害较大的一种。具体体现:一是损害国家机关、新闻媒体及其工作人员的形象和正常的管理、业务活动;二是被骗网民获取真实信息的正当权益受到非法侵犯、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信任感受到了严重伤害;三是严重妨害社会治安管理秩序。

因此,不仅《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1条对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军警人员或者以其他虚假身份招摇撞骗的行为进行了规范,而且今年3月,中央网信办开展的“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也对此类尚未达到违法程度的自媒体进行了约束。现如今该《通知》对此又加以强调,这就说明管理机关和广大网友对此类假冒仿冒行为深恶痛绝,对此持“零容忍”态度,力图通过源头管理以期实现杜绝此类乱象层出不穷的目的。

03

法治网研究院:《通知》明确提出了完善粉丝数量管理措施,也引起了外界广泛关注。《通知》指出,“自媒体”因违规行为增加的粉丝数量,网站平台应当及时核实并予以清除;对频繁蹭炒社会热点事件博取关注的“自媒体”,永久禁止新增粉丝,情节严重的,清空全量粉丝;网站平台不得提供粉丝数量转移服务。对此,您怎么看?

朱巍:粉丝数量的治理属于网络生态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网络平台不得让相关账号因违反法律法规、违反公序良俗等行为获得粉丝额外关注,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需要大力治理“黑红也是红”“流量至上”等乱象。另一方面,《通知》客观促进了自媒体向优质内容制作者、传播者转化。仅靠蹭流量、博眼球和博出位获取的关注,在新规出台后将被全面遏制。这是以粉丝数量监管为手段,督促自媒体应以合法、真实内容获取关注,实现自媒体良性竞争。

赵双阁:自媒体经营的底层商业逻辑在于:关注度增加→粉丝量上涨→流量收割→获利变现。因此,在运营成本持续投入和渴望短期获利的双重压力下,一些自媒体就会无视道德甚至法律法规之约束,不惜铤而走险。那么,该《通知》正是针对粉丝、流量这两个关键点完善并加强了管理措施,精准找到了自媒体经营逻辑的两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实现能够管控自媒体的发展“命门”,从而促使自媒体强化依规经营的意识、提高自我约束的能力。

程向辉:纵观自媒体行业的乱象,根源在于自媒体盈利的模式上,谁拥有粉丝,谁就拥有充足的流量,谁有流量谁就获得盈利的机会,粉丝量与获益往往成正比关系。因此,一些自媒体为了增加粉丝量,不惜捏造事实,蹭炒热点,甚至对有关人物进行网络暴力、人肉搜索,通过这些手段营造气氛来获取关注度。由于利益驱使,一些网络平台对自媒体的违规行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此,《通知》中对网络平台的监管责任和监管方式提出具体要求,具有了极强的可操作性。比如,网站平台应当在信息发布页面展示“自媒体”账号名称,不得以匿名用户等代替;“自媒体”发布含有虚构情节、剧情演绎的内容,网站平台应当要求其以显著方式标记虚构或演绎标签。

04

法治网研究院:在具体贯彻落实《通知》过程中,您还什么提醒?

朱巍:平台应按照《通知》规定,在技术上和制度上建立转引、转发和首发新闻信息的标识规则,应着重在技术上解决“在哪里标记、怎么标记、谁来标记”的问题。平台还应对演绎、表演、剧本等短视频和直播,在技术和制度上要求自媒体进行实时标记,避免用户误以为是真实的。

此外,MCN应强化自身对所属账号的管理责任,这次明确应标记上MCN,实际也建立了MCN与所属账号之间的关联关系,也是后续下一步开展信用联合惩戒和责任连带建立基础。

赵双阁:《通知》赋予了网站平台应当及时发现并严格处置自媒体违规行为的“权力”。可以说,不是执法部门的网络平台从今后极有可能对自媒体拥有生杀大权。我倒是想提醒,网站平台在对自媒体履行管理职责的时候,需要认真、深入、全面调查,既要罚当其罪,又要严防管理措施扩大化。

程向辉:由于目前自媒体从业人员众多,发布的信息种类及形式多样。仅凭某个具体的部门来落实《通知》的要求,是做不到的。应该通过各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及政府各部门的职权分工有针对性的进行监管。在落实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明确工商、文化、工信、公安等监管部门职责,形成协同监管合力,坚决打击扰乱互联网经营秩序和信息传播秩序的乱象。各部门、各网络平台都应以《通知》精神为准绳,切实落实各自的责任,不可一阵风似的执法,应坚持常态化、细致化的夯实监管责任,形成违法必罚、违法必究的高压态势。

05

法治网研究院:对于如何加强自媒体管理,您个人还有哪些建议?

朱巍:第一,应尽快建立跨平台、跨部门的信用联合惩戒机制,完善违法违规行业进入制度,建立自媒体账号与注册人、使用人、控制人及MCN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完善网络真实认证和公示制度。

第二,建议建立公众可参与标记“虚假信息”“不实信息”的标记制度,建立全民参与的网络清朗活动制度。

第三,建立自媒体账号的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建立以信用积分为基础的可公示化的信用标识,让公众对自媒体公信力获得即时展现。

赵双阁:对于该《通知》中出现的“打造低俗人设”“蹭炒社会热点”“恶意营销”等词汇,应该出台具体明确的解释或者判断标准。否则,在网站平台管理过程中就会出现标准不一、执法不一的现象,不仅损害某些自媒体的合法权益,而且还损害该《通知》的权威性。

程向辉:第一,目前,我国对网络治理的法律法规以行政部门规章为主,从法律效力来看执法依据的层级有点低,应进一步完善立法工作,对已经形成成熟管理经验、又能解决社会突出矛盾的方面,尽快提高立法层级,由部门规章上升至法律。对于网络中新产生的社会矛盾应加快社会调研,提升管理水平。

第二,政府相关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网络监管执法方面水平参差不齐,亟待提高。要加强这方面人员的业务培训,必要时聘请外部专家顾问进行重点案件的论证把关。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做到有理、有力、有节,做到执法与教育相结合,管理与疏导相结合。

第三,鉴于自媒体从业人员众多,人人皆为自媒体的实际情况,在网络治理方面不仅要加强监管力度,也要加强对从业人员和公众的引导工作。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充分发挥广大网民的监督和参与作用。对涉嫌造假售假、不当广告宣传、诱导分享欺诈、发布不实小道消息、涉黄直播等不法行为及时举报投诉,大力净化自媒体生态环境。

专家简介

宋建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媒体融合实验室总干事,兼任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顾问,是中宣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北京市网信办、浙江省网信办等部门的专家委员会成员,曾参与多项互联网管理规定的制定工作。


朱巍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法学会电子商务法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等。近年来,聚焦研究互联网治理、网络法、个人信息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参与了中央网信办、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文化和旅游部、商务部等相关立法活动。


赵双阁

西北大学新媒体与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评审专家、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数据新闻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委员会理事、中国人权研究委员会理事等。单独或合作出版了《三网融合背景下中国广播组织权制度反思与重构》《法治视阈下大众传媒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传媒产业法律规制问题研究》等专著。




程向辉

《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市盈科(西安)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兼任西安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委员兼立法专家库成员等。

来源:法治网(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VLkb05rp4F7hKQg-sPKYQ
编辑:郑程程
296#
发表于 2023-9-15 19:45: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微软将推出Teams AI Library 帮助公司创建消息机器人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9月15日消息,据外媒报道,微软近日宣布将于今年10月为Teams应用引入TeamsAILibrary功能,帮助用户所在公司创建消息机器人。
  根据官方介绍,TeamsAILibrary为开发者提供了一套代码功能,能够简化集成大语言模型的过程,帮助用户创建各类聊天对话式AI应用。
据此前报道,近期三星与微软正在共同开发一款聊天机器人,用于辅助三星内部的工作,如翻译、文档摘要等。据介绍,三星将通过微软的云服务,并利用大语言模型进行此次开发。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编辑:洪韵

297#
发表于 2023-10-2 22:11: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什么新生意,8天赚1亿?
当下,小程序剧突然成了香饽饽,被形形色色的人簇拥。
“求小程序剧”,不少人在行业群里不断发贴寻剧本。这种热闹也扩散到了圈外,各大社交平台上,很多人表示,“自己是个人投资者,想投资一部小程序剧,求有经验的人带。”
什么是小程序剧?
可以简单理解为在小程序(多为微信端,抖音、快手等平台也有)里播出的短剧,但体量比大众熟知的、单集在20分钟左右的微短剧更短,它一集时长为1-2分钟,一部剧100集左右。
这也意味着小程序剧比微短剧的制作成本更低,甚至有人表示,找熟人或学生演、拿手机拍、自己剪辑,几万块就能搞定一部小程序剧。
近期小程序剧出现了不少“暴富神话”,甚至被贴上了“2023年最盈利赛道”的标签。
事实真的如此吗?
从数据来看,小程序剧确实疯狂。《无双》八天投放消耗破1亿、《哎呀!皇后娘娘来打工》24小时充值破1200万、《闪婚后,傅先生马甲藏不住了》24小时充值破2000万……消耗过亿虽然指投流金额超1亿元,但现在平台都是按照ROI进行投流,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也可以简单理解为,用户充值过亿。
“只赚不赔”“投资几十万躺赚一个亿”“利润超百万”等消息也不断流传开来。作为制作方的年年表示,他们每个月大概能拍四部小程序剧,投资在20万元-25万元一部不等。“目前每部都做到了小赚,碰到爆款剧还可以分账。”
新物种、低门槛、好赚钱,这三点便足以让不少人心动。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小程序剧很热闹,它和微短剧、长剧的用户画像很不一样,主要面向三四线城市、年龄在30岁以上的男性群体,一反剧集市场“女性为王”的特征。
不过,「定焦」和多位从业者交流后发现,那些已经深入其中的人,此刻面对小程序剧,已经分成了两大阵营。有人觉得这个市场前途光明,加入就有机会赚钱,但也有从业者向「定焦」表示,“小程序剧已经发展到了中后期,风险比长剧还大,想不赔钱也很难。”
“它就像刮刮乐,试图花十几块刮出几百块,运气好能回本,运气不好就打水漂,更不能指望它发财。”拍过小程序剧的张二毛表示。
中老年人“助力”,小程序剧突然火了
“男主怎么突然从软饭男,变成了富甲一方的殿主?”最近,贝贝在刷短视频时,偶然间刷到一条短剧片段,她被这又土又上头的剧情吸引,于是顺着提示,从短视频平台转移到了小程序端观看。
“别看这小破剧一集只有一两分钟,但每集结尾都有小反转。”就这样,贝贝没有忍住,为一部小程序剧掏了钱。
作为一名90后,同时还是一线城市的打工人,贝贝只为这一部小程序剧花了钱,她觉得自己还算克制,但不少年长的叔叔阿姨,已经上头了。
一位网友表示,自己翻看老爸的账单发现,经常有39.9元、29.9元这种金额的支出。仔细查看,原来是给小程序剧付的费。她算了算,老爸每个月都能花掉几百元。一位父亲坦言,自己很喜欢这种剧,已经花了四五千块钱。
小程序剧不是今年出现的新物种。最初它是网文推广的一种形式(将小说中一些精彩片段做成视频,吸引用户观看),后来越来越多人发现,这类视频有受众,能单独赚钱,便有了小程序剧。张二毛表示,“在2019-2020年,小程序剧便很好赚钱。”
今年,由西安丰行承制的战神男频剧《无双》,收获了不错的流量,更多人也知道了这一“以小博大”的内容类型。
现在的小程序剧有多热?
业内曾公布数据,截至20237月,小程序剧市场规模增长179%,规模超40亿。
如今这一市场也有了“头部玩家”,比如九州、容量、点众等平台,它们的小程序上每月最多能上线60多部作品,还有一批小程序剧内容承制方,如西安丰行、杭州原上暮光,也在短剧江湖上小有名气。
综合多位业内人士的观点,小程序剧这么火,主要是两方在助力。
一方面是用户。和常见的剧集比起来,这类内容“更爽”,这也让它的受众很不一样,下沉、男性居多、年龄偏大。
有机构分析,在小程序剧付费用户中,30岁以上的用户占到了九成,且集中在30-40岁,男性与女性用户的占比为7:3
这从目前流行的小程序剧题材也能看出,比如现在比较热门的题材是:赘婿类、战神类、总裁类。其中逆袭、穿越、一雪前耻又是非常受欢迎的元素。
张二毛甚至打趣道,“小程序剧服务的是三保人员,保安、保洁、保姆。”
另一方面是供给端的火热。圈内圈外的人纷至沓来,如今各大片场挤满了拍小程序剧的人。
今年3月,张二毛拿到了一个不错的小程序剧项目,在横店拍摄时,他就遇到了很多“同行”。“当天所在地开机的小程序剧剧组,就有十多个。”他估算,一周至少有四五十部小程序剧开机。几位制作方也表示,目前手里不止一个项目在进行。
他们其中有传统影视剧出身的团队,也有半路出家的人,为了给公司找更多出路,选择了这一内容类型。
吸引他们的点是,与常规的微短剧相比,小程序剧的周期更短、回款更快。年年告诉「定焦」,目前一部小程序剧拍摄、剪辑都可以压缩在一周时间内,他们一个20多人的团队,一个月可以产出四部。
小程序剧“暴富神话”:
有人躺赚,有人陪跑
小程序剧屡次流传出“暴富神话”,让很多人被它简单暴利的商业模式吸引。
在用户端,观众被短视频平台上的爽感视频吸引,然后跳转到小程序进行观看,虽然前几集免费,但后面大量集数都需要花钱解锁。这时平台会给出两种付费方式,一种让消费者购买不同价位虚拟货币充值,比如39元、59元、199元等,一种是直接花356元购买平台年卡,一次性解锁全部内容。
吸引用户充值是小程序剧的最终目的,目前它也主要靠这一手段盈利。
年年表示,“用户付费是小程序剧的主要商业模式,但也有少部分来源于广告收益,比如有广告主看好某个剧时会有植入,甚至有的直接投资拍摄。”
不难看出,只要用户想看大结局,无论哪种形式,不掏个上百元是办不到的。粗略计算,小程序剧单集价格高达几毛到一元不等。
「定焦」观察几大小程序平台的片库,无论是上线作品数量还是体量,都远不及长视频平台,但两者的年会员费很接近,可见小程序平台的高收益。
我们再来拆解一下小程序剧的成本。
由于小程序剧多为平台牵头,少部分为影视公司自己全揽,所以大致链路为,小程序平台/影视公司(如九州、掌阅等)出剧本——找承制方(影视公司、MCN)拍摄制作——小程序平台投流(一般会在抖音、快手、百度、腾讯等多个渠道投放信息流广告)——用户到小程序端付费观看。
平台投资一部小程序剧的成本主要分为三块:剧本、拍摄制作、投流。其中前两项成本可控,相对也花费不多。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小程序剧的剧本大概一到两万,“套路就在那,与其说大家在找剧本找编剧,不如说是找写手,剧本洗来洗去,价格也会比较便宜。”
至于拍摄制作,平台通常会找外部团队,成本在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
由于拍摄题材和制作方的要求不同,小程序剧的演员、场景、设备等方面花费会有区别。年年表示,演员片酬是他们的大头费用,能占到总成本的35%。而张二毛的项目由于是民国题材,他们把钱主要花在了场景上。
不过这些差异总体金额不会太大,投流才是决定小程序剧投入成本高低最关键的点。也曾有业内人士透露,首次投流花的钱便能超过制作成本。
与其他内容玩法不同,小程序剧很重视投流,这大多由平台方操作,而且会实时调整。
一位业内人士举例,一般平台会先有一个大概模型,花少量的5万、10万投放广告,如果刚好把用户给跑出来了,就继续追加,投个几十万到几百万进去都是有可能的。“投流成本就是看剧的ROI,回收高就投放多。”大星也表示。
而用户在小程序上充的真金白银,除了要分给像微信这样的平台一些手续费外,基本都是小程序平台自己收入囊中。
据了解,设计一个小程序并不复杂,所以市面上大多数制作方都有自己的小程序,甚至不止一个。
可以总结一下,小程序平台自己投资、自己播出、自己收钱,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并在整个链条中,掌握着最高话语权。
目前这个市场上的头部玩家,基本上都是这类有流量端口,有成熟的投流团队的平台。九州平台负责人近期公开表示,自家现有2000+部小程序剧,每月新剧60+部,平台用户数亿,日活2000w+,微信公众号、企业微信用户超4000万。
相比之下,同在这一链条上的制作方就没有那么暴利了。
年年表示,目前制作方与平台合作方式大致分为纯分账(平台只出剧本,承制方全资拍摄,然后与平台分成)、对投(平台和承制方各出一半制作费)、保底(平台出剧本并给予承制方大头制作费)三种。
接近平台的业内人士大星告诉「定焦」,平台给的保底金额主要取决于剧本身的质量,而他们也很看团队,如果是首次合作,一般会要求团队出全部制作费,但若团队有过爆款剧,平台可以出一部分制作费。
野蛮生长的小程序剧能火多久?
如今的小程序剧正在野蛮生长,想要入局的还大有人在,但也有人发现,它的风险也开始显露,甚至不少人发出“小程序剧是坑”的声音。
一方面是用户,除了主动付费的消费者,还有一些用户表示,“自己像被小程序平台骗了。”
有网友察觉到,父母很多时候是无意识付费,“爸妈没有输过密码,但玩不明白,点进去被平台扣款,或者是点广告时,钱就被划走了。”
深入其中的制作方也感受到了不对劲的气息。他们发现,有些人在打着小程序剧的幌子行骗。
“我们有部剧投了20万赚了四五百万,马上筹备下一部,现向全社会公开招商,一股2万。”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这样募资的帖子不少,他们还会亮出与几方签订的合同,和每天忙碌的进组照。张二毛看到这种帖子就会点投诉,他觉得这是很明显的“割韭菜”。
“如果一部20万成本的剧一下赚到了四五百万,那为什么还要招2万块钱的商呢?”最近小程序剧火起来以后,张二毛经常能看到类似的帖子,“套路都差不多,身边有不少人受骗。”
“诈骗”只是表象,不止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小程序剧在野蛮生长,乱象是行业很突出的一面。它一边创造着暴富神话,一边在“低门槛和不规范”的困境里挣扎。
首先是数据不透明,让小程序剧漂亮的战绩被质疑,制作方也对分账金额表示疑虑。
“分账剧走的是平台流量扶持,小程序完全靠信息流和用户充值,甚至平台之前连投流信息都对制作方保密。”张二毛说,“数据不真实的声音也在行业里流传。”
不少制作方也表示,“小程序剧的分账金额由平台决定,给制作方多少钱就是多少,没有数据或者第三方做背书。”
对于很多小程序剧一夜暴富的信息,很多人也持怀疑态度。特别是那些已经尝试了的从业者,“这行真的没那么好赚钱。”
张二毛接到的平台方定制的头部项目,成片也得到了对方认可,但平台表示,不能保证片赚钱,最多只能保片方收回40%的成本。也就意味着,这部剧60%的钱很有可能打水漂。
他估算,市场上70%的小程序剧都是赔本状态,20%能保本,只有10%能赚钱。多位业内人士也表示,目前小程序剧虽然热闹,但能赚到钱的是极少数。
“不存在每部剧一定赚钱的情况”,不止一位从业者表示,所以他们倾向以数量博爆款,如果某部剧爆了,公司可能收回所有成本,甚至还能赚钱。“但这样下来,成本也不低,现在入局的人越来越多,40-50万都只能算是中等成本。”张二毛甚至觉得,小程序剧已经走到了尾声。
此外,小程序剧的不规范还让它面临着很高的监管风险。
目前小程序剧基本处于无版权状态,一个类型火了,很多同类剧本跟过来,同质化十分严重,一位曾创作长剧的编剧表示。
此前有关部门曾针对色情低俗、血腥暴力、审美恶俗等内容的“小程序”类网络微短剧开展专项整治,且要求将“小程序”在内的各网络微短剧依法依规纳入管理。
据了解,现在作为小程序的平台需要备案,而剧集一般都是平台自审,这也是很多制作方愿意将这类作品放到小程序而非视频号上的原因。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定焦」,除了视频号不能收费是一大关键点外,相比小程序,视频号的审核更加正规。
此刻,虽然小程序剧很火,但至于能火多久,大家都不确定。不止一位入局者表示,自己并没有多看好这一行业,只不过觉得它现在能赚快钱。未来如果监管越来越严,小程序剧会很快冷静下来,停止野蛮生长。
来源:新京报传媒研究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o7tzik-1jjtp_a5XsDN6A
编辑:程博

298#
发表于 2023-10-2 22:24:10 | 只看该作者
微短剧的新探索:《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何火爆出圈?




近日,一部由自媒体博主煎饼果仔”“夏天妹妹自制的三集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出圈。短剧以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一盏化为人形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偶遇一名在海外工作的中国媒体人,在其帮助下顺利归国的故事。

短剧自830日开始上线后,迅速火遍全网,取得了播放量3.5亿、2400万点赞的成绩,央视网、新华日报等官媒也纷纷点赞。

《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成功不仅唤醒了国人对流失海外的文物的关注,也为微短剧突破套路化,避免同质化,追求精品化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作者 | 张浩然
《逃出大英博物馆》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逃出大英博物馆》这部短剧的创作契机要追溯到2023年初,当时大英博物馆被盗的消息引发全球关注。

网友发布的一则留言,引起了短剧达人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的关注,留言中,网友希望“拍一部动画片,就叫《逃出大英博物馆》,让各个文物拟人化,然后复苏过来逃离大英博物馆,回家过年……”。

之后煎饼和夏天两个便以此为灵感,酝酿了一个名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剧本,为此,他们不惜停更三个月,查阅大量资料,并远赴英国进行拍摄。

827日,他们一同发布了《逃出大英博物馆》的预告片,由夏天妹妹饰演在大英博物馆中化成人形而后逃出的玉壶精,由煎饼饰演一位中国记者,在英国碰巧撞上了奇异的“同乡”。

一开始并不相信玉壶精的记者,随着剧情的发展,渐渐开始相信,缠着自己说要回国的女孩真的是大英博物馆中所藏文物: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而传言被盗的玉壶居然是自己逃出来的,随后两人一起展开了故事。


视频的结尾一反常态,并没有如大家所设想的,小玉壶成功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相反,小玉壶选择回到大英博物馆,陪伴大洋彼岸的家人,等待回家的时刻。坚信终有一天可以“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结尾主题的升华再次唤醒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情感,彰显着小短剧的大情怀。


《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何成功?

《逃出大英博物馆》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该系列短视频通过拟人化塑造的情节吸引了观众的兴趣。故事讲述了一只玉茶壶变成人形并希望回到中国的故事,并且融合了历史与当下的主题,触动了中国观众的集体记忆,使观众产生了情感共鸣。

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是指一群人集体的共同的记忆,概念最初由法国社会学家霍布瓦克在1925年首次完整地提出,以跟个人记忆区分开。如同个人在情境中能够有个体的回忆,一群人被赋予共同回忆。文物流亡海外激起的,正是中国人口耳相传的关于战火、流离、屈辱与新生的集体记忆,以及牢记历史的屈辱、望洋兴叹的无奈、刻骨铭心的悲愤……

我们当今身处的新媒体时代,正如英国社会学家安德鲁·霍斯金斯(Andrew Hoskins)教授认为的那样,是一个“连接性转向”(connective turn)的时代。按一下键盘,人们可以穿越,可以把过去唤到当下,从而使当下和过去有了一种面对面的“即时感”。

观众在观看剧集之时,会为迷路的玉壶、被切割到支离破碎的国宝文物而感到痛心,从而体会到这一种“即时感”,并在社交媒体渠道展开讨论和自发传播。同时,该短剧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发布和宣传也引起了大量用户的注意,通过点赞、评论和分享等方式参与到讨论和传播中,进一步推动了剧集的成功。甚至带动了不少网红也加入“文物拟人仿妆”大军。

其次,《逃出大英博物馆》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于内容精良的制作,剧中很多小细节让人动容。

在拍摄之前,两位博主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他们不但对于文物的历史做了大量的背调,并与各省的文物局交流探讨,远赴英国当地现场取景,还观察了大英博物馆对于中国文物的收藏方式,筹备的时间长达半年之久。

然而,在这部短剧中出逃的玉壶并非是流失的文物,而是由苏州玉雕大师俞挺制作,后来被大英博物馆收录的藏品,其温暖细腻的外观和色泽成为历史文物中的瑰宝,吸引着每一位游客驻足观看。

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

“‘小玉壶’的来路和年代最清晰。去英国是为了证明中国的玉雕技艺并没有失传,推广中国文化。引用网友的话,她是‘清清白白’的,记得回家的路。”

剧中男主角为何名字叫张永安?

这是因为,大英博物馆里有件文物是北宋磁州窑“家国永安”题记瓷枕。刻在瓷枕上的“家国永安”四个大字寄托着人们对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

北宋磁州窑“家国永安”题记瓷枕

而这些细节也是《逃出大英博物馆》真正倍获好评的核心原因。

最后,合适的话题节点也至关重要。虽然家国情怀是一个有流量的话题,但流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时事热点,如果时间点不合适,也很难出圈。

8月初以来,大英博物馆再传失窃丑闻,多件馆藏被曝出现“失踪、被盗或损坏”等问题,丢失的文物数量大约为2000件。大量珍贵文物下落不明,世界为之哗然。与此同时,大英博物馆被多个国家要求归还本国文物。在中国,“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登上社交媒体热搜,《逃出大英博物馆》的上线正逢其时,完全是国人强烈期盼流失海外文物早日回家的心情外化。就像有网友评论的“没人能心情平静地走出大英博物馆”那样,也没有人在看完《逃出大英博物馆》后内心毫无波澜。

尽管据称两位创作者本就打算在8月底上传视频,三个月的拍摄也无法提前预测文物失窃案,但不得不说这一热点话题对这部短剧的传播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微短剧的新探索:用微短剧助力传播中华文化

目前的视听领域呈现“碎片化”消费趋势,而微短剧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网络视听的一种新的形态。不少业内人士将网络微短剧看作短视频平台从用户红利阶段过渡到生态深耕阶段的“新风口”。

微短剧,也被称为“泡面剧”“火锅剧”,广电总局将其规定为:单集时长不足10分钟;具有影视剧节目形态特点和剧情、表演等元素;有相对明确的主题,用较专业的手法摄制的系列网络原创视听节目等。

近年来,微短剧发展迅猛,用户规模已突破10亿。2022年获得上线备案号重点网络电影426部、网络剧251部、网络动画片330部、网络纪录片8部、网络微短剧336部。微短剧不但成为统计类别之一,其数量还超过了网剧、网络动画片、纪录片等。

随着微短剧的野蛮生长,微短剧的内容生态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内容同质化,充斥着套路感强、模式化的剧情等,都是一直被诟病的问题。另外,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微短剧中出现了“擦边球”的内容——在封面、拍摄手法上极具性暗示,对暴力画面并不避讳,传递“以暴制暴”思维、呈现校园霸凌等。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为微短剧下一阶段的发展找寻新方向,成为从业者面临的新问题。

而《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出现对于微短剧行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审美疲劳的微短剧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小短剧也有大情怀,《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立意确实有独到之处。在故事的结尾,这盏化为人形出逃的玉壶,终于走上“瑰葭(归家)路”,为琴师陶俑伯伯、唐大马、佛祖爷爷等带去海外“朋友”的信笺,并以自述的方式讲述着数万个在海外有家难回的文物的思乡之情,一字一句都诉说着中华儿女的新生和泱泱华夏数千年的故事:“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应自强不息”“着身躯承受得住偷盗者的歉意,却载不动故人留恋的目光”“愿山河无恙,家国永安”……


可以预见的未来,微短剧将不再单纯是一种娱乐工具,自媒体创作者们可以向《逃出大英博物馆》一样要放下噱头,以戏剧化、故事化的方式传播中国声音,并且去积极主动地贴近历史与现实,塑造可爱、可信、可敬的普通人形象,去尝试创作紧扣关注家国热点、立意深刻的作品,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如中华文化传承、国家形象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资料
1.NewMediaLab,《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热出圈:短视频塑造下的中华文化传播|案例精选,https://mp.weixin.qq.com/s/-m-1IR0qCUEliM5i8yULxw
2.流媒体网,2023年微短剧加速冲进主流视野,https://mp.weixin.qq.com/s/uIhDT28W1jL3yMBBH20PgQ
3.莫里斯·哈布瓦赫著,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来源:腾讯媒体研究院
编辑:程博



299#
发表于 2023-10-20 21:17: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潘洁

300#
发表于 2023-11-18 23:38:32 | 只看该作者
教授开“吃播”,都吃了什么?
张教授的走红,也说明了“知识含金量也能带来大流量”。

▲张良仁教授在视频中普及叫花鸡的历史典故。图/张良仁教授短视频账号截图
| 林静
国人最早撸的串,出现在宁夏中卫的长乐汉墓;油条为啥是成对炸?因为南宋临安摊主替岳飞鸣不平,把秦桧夫妇捏成了“油炸桧”……最近,深耕“冷门专业”的张良仁教授火了!原因是吃饭太认真。

据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报道,张良仁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于2014年加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要从事中国西北和欧亚大陆史前考古,曾主持甘肃张掖黑水国遗址的发掘等工作。

不过,点开张教授的某短视频账号,扑面而来的不是一股书卷气,而是浓浓的饭菜香。上述知识点,正来自系列视频“考古学家的美食之旅”。

单看短视频标题,让人食指大动、馋虫为之一振——柴火馄饨、鸭油烧饼、糖粥藕、酸菜鱼。张教授的美食足迹,也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大唐不夜城、吐鲁番、香港。可看看视频,就会发现“吃播”之意不在吃,美味佳肴终究是错付了。一顿饭竟被拆解成无数个知识点,饭还没吃上一口,历史考古的“精神食粮”却很对人胃口。

镜头前,54岁的张教授“戏精”上身,变身网红,性格相当“社牛”。镜头后,张教授低调谦逊、治学严谨,因为口才和普通话不好,从事36年考古的他,一度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之所以选择破圈而出,因为他希望借短视频的火,让“冷门”的考古知识热起来,被更多年轻人了解、喜爱,吸引更多有志于考古的伙伴投身其中。
如果说,知识的获取有门槛,那今时今日,有一批“知识主播”正成为拆门槛的人。借助这些教授、博导、院士抽丝剥茧,妙趣横生的精彩演绎,深奥复杂的知识也变得通俗易懂;冷门生僻的内容也能激发“追更”的兴趣。

与单调的文字、繁复的表格相比,用视频影像传播知识,用最有趣的方式,播撒知识的种子,也更容易让受众接受和喜爱。今时今日,钻研冷门学问的大家,不仅有坐稳“冷板凳”的定力,也有“炒热”知识大餐的厨艺。

这样充满知识含量的“吃播”,令人耳目一新。此前,胡吃海塞的“吃播”,“大胃王”不仅浪费食物,更是一种自伤行为,甚至发生了送医身亡的悲剧。因此,多平台相继叫停大胃王吃播,并采取删除、关闭账号等措施。张教授的走红,也说明了“知识含金量也能带来大流量”。

而让热爱的学问不再被“束之高阁”,还有很多像张教授这样的专业人士,用实际行动打破求知围墙,拿网络平台当“教室”,以手机屏幕为“黑板”,让真正的知识回归生活,接上普罗大众生活的天线。

比如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化身“玩骨头的卢老师”,把吃剩的碎骨还原成模型来普及古生物学;同济大学退休教师变身“不刷题的吴姥姥”,用铁锅演示中国天眼,用扫帚模拟宇宙射线;《博物》杂志副主编成为“无穷小亮”,让人们开始关注身边的物种……这样的硬核知识,无疑才是更健康的流量。

乐见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投身那些看起来不那么专业,却会让更多人爱上“冷门专业”知识的事。
来源:新京报传媒研究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GQa4qQYCy5OXO1HL_lfIw
编辑:程博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