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评论写作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91#
发表于 2021-5-15 12:33: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何晓琴
                                                     

292#
发表于 2021-5-30 21:24: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这Young打开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伍佳佳 詹蔷)5月28日上午,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湖北省委网信办、共青团湖北省委主办,荆楚网承办的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在湖北武汉正式启动。本届大赛以“青春中国Young”为主题,旨在引领广大青年牢记“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的使命,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展现中国青年之青春风采。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副局长姜宝明、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网信办主任姚德新、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总编辑胡思勇以及来自全省各地的400多名党政部门、新媒体负责人、专家学者等出席启动仪式。

  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副局长姜宝明在启动仪式上表示,“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的举办,既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更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他指出,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要从高举思想旗帜、壮大主流舆论、凝聚社会共识、勇于承担重任四个方面来做好大学生网络评论工作,引领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年人与党同心、与党同行,凝聚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规格持续升级大赛“朋友圈”再扩大

  “众人拾柴火焰高”,本届大赛吸引了更大范围的关注和支持。在协办方面,省级重点新闻网站在去年24家基础上,又有新增。此外,人民视频、中国网、法制网、环球网、未来网、中工网、人民论坛网、中国应急管理报、湖北社会科学网等纷纷加入为大赛助力。随着大赛的持续推进,陆续将有更多的央媒、省媒加入协办队伍。

  高校参赛方面,除定向邀约上届百余所高校继续参加之外,大赛的“朋友圈”新加入了浙江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新疆大学、东南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辽宁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北京农业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等近百所高校的师生朋友。“共赴一场青春之约”,在青春涌动的评论大赛舞台,见证大学生朋友“一路成长,一路惊喜”。

  环球网评论部副总监翟亚菲表示:“从第一届到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一路走来不断创新,收获关注和掌声,也培养了优秀的青年网评人才,这充分说明它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大学生通过深度观察、思考和表达,进一步提升信息整合能力、逻辑表达能力、综合判断能力。”

  上海外国语大学相德宝教授一直致力于新闻评论的实践教学,他认为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更是一种创新探索,期待大学生们激扬文字,以青春之我展示青春之中国。


赛制持续创新专家表示“有看点”

  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总决赛将首次尝试导师制,让业界学界的专家大咖与选手们组团C位出道,“田忌赛马”式比赛形式将碰撞出全新的火花。

  《中国青年报》编委、高级编辑曹林面对这样的赛制,他说:“这对我也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今年的评论大赛将会更有看点,当然也更有难度。”

  “导师深度参与到过程中,而不只是一个外在于比赛、外在于选手、最终给个分数和评语的终结性存在,能更好地起到评论课堂的深度交流效果。”曹林说道,“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赛制不断进化,不断融入新元素,体现了比赛的活力。”

  本届大赛在作品征集环节,也鼓励选手大胆创新多元表达,不仅关注文字,更欢迎通过音视频、漫画、沙画甚至艺术作品等来表达观点。第七届大赛冠军吴海晴说:“评论大赛让我学会跳出舒适圈,去拓宽思想的深度和广度,用谨慎而开放的心态,拥抱不确定的未来。评论大赛,正是这样一个给青年人创造与社会、世界沟通的平台。”


宝藏帮帮团首现助力学子更好成长

  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至今有万余名大学生参加,历届评论大赛走出来一批优秀选手,有的考上公务员,有的在国企任职,有的已是知名媒体首席评论员,有的在读研读博……他们在各领域乘风破浪,展露光芒。本届大赛总决赛将请回这些宝藏青年代表,来协助和指导本届参赛选手。同时,组委会还将邀请社会知名网评作者,在总决赛环节助力选手取得更好的成绩。本届大赛除邀请评论界大咖担纲评委,还将借助楚天网络评论研究院专家力量,打造最强智库,线上线下助力选手成长。

  上届评论大赛人气之星、二等奖得主刘帅说:“作为连续参加两届大赛的选手,非常享受比赛的过程,年年都有新变化,不仅在碰撞中锻炼理性思维,在交流中收获真切友谊,今年还新增了‘帮帮团’,真是手把手的传帮带,助力大家更好更快成长。”

  东北网副总编辑王刚寄语大学生,“新时代的大学生思维敏捷,眼界开阔,评论大赛不仅是交流思想的舞台,更是青年人发出正能量之声的窗口,舞台已经为同学们搭建好了,希望大家珍惜机会,也能抓住机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有梦就去勇敢追!”大赛已启动,号角已吹响,期待大学生朋友们的精彩“言值”。


来源:荆楚网
编辑:古凤


293#
发表于 2021-5-30 21:31: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邻国疫情持续恶化,疫苗接种,关乎生命、关乎未来!

  #印度暴发罕见病菌致死率达50%# 印度连续18天日确诊人数超过30万,尼泊尔新冠阳性检出率达44%,确诊数激增。我国已经有多地发现来自印度的输入病例。对付新冠病毒, 最有效的办法:接种疫苗。尽早实现80%的接种率,我们才能放心大胆地生活交往、外出旅行、复苏经济。而这一切离不开我们每位公民的理解与支持,无论是保小家还是顾大家,疫苗接种,关乎生命、关乎未来! #印度医护人员将遗体扔进河# #美国为啥进入了国家紧急状态#

来源:时间视频
编辑:古凤

295#
发表于 2021-8-17 15:21: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已贴网站
任仲平、解辛平、申言……这些署名背后都是何方神圣?
逢重要时间节点或重大事件发生,任仲平、钧正平、钟声、国平、解辛平、申言等几位署名作者的评论文章屡屡见诸报端。这些评论长达千余字甚至万余字,论述透彻,针砭时弊,字字珠玑。有的还能够在短时间内发表数篇评论文章,甚至“日发三文”。
拥有如此“神通”的评论员们,究竟是何方神圣?
8月上旬,《传媒茶话会》对话几位相关人士,为大家揭开《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解放日报》里重要署名评论员的“庐山真面目”。
任仲平”们都是谁?
人民日报

在中国新闻奖的获奖名单上,你经常会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任仲平。据统计,“任仲平”同志已经斩获中国新闻奖二十次,且基本都是特别奖。

真是羡煞旁人。“任仲平”是什么来头?
知情人士告诉《传媒茶话会》,“任仲平”已经在人民日报社工作了28年,是位资深的“评论员”。
原来,“任仲平”是“人重评”的谐音,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
1993年,时任《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兼副总编辑的周瑞金调至《人民日报》任副总编辑,负责评论宣传工作。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周瑞金在《解放日报》任职期间,曾推出了名震一时的“皇甫平系列评论”。进入人民日报社后不久,领导希望周瑞金再写一点像“皇甫平”那样的文章。于是,周瑞金便创造了笔名“任仲平”。
自1993年12月22日于《人民日报》头版发表第一篇署名文章《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后,“任仲平”便成了《人民日报》的重要政论品牌,传递中央声音,正面引导社会舆论。
任仲平发表的第一篇署名文章,刊登于1993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
像“任仲平”这样,由集体创作,且发稿时的署名并非以部门名称命名的“公共笔名”,在主流媒体中也并不鲜见。
某从业人员告诉《传媒茶话会》,仅在人民日报社内,就有不少与“任仲平”并肩作战的同志。
例如“任平”,即“人民日报评论”“国纪平”,取自“国际评”谐音,发表的是人民日报社国际部的评论文章;2008年推出的“钟声”,取自“中国之声”的谐音缩写,“钟”,取“警世钟声”之意,“钟声”与“国纪平”所发表的评论主题都是围绕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任理轩”,是人民日报社理论宣传部的笔名;“金社平”,是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发表评论文章时使用的笔名。最近鲜少露面,取自谐音“如何振兴中华”简称的“何振华”人民日报社原教科文部“柯教平”;意在对全党进行思想的澄清和意志统一,取义“正本清源”谐音的“郑青原”等。


同时,许多中央机构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上发布文章时,在署名时也对机构名称进行“谐音化”和“拟人名化”:例如中共中央组织部的“仲祖文”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的“钟轩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下属相关机构组织的“国平”等。

解放军报
知情人士告诉《传媒茶话会》,解放军报社内有一重要新闻评论品牌——“解辛平”。
“解辛平”是“解放军报重要新闻评论”的谐音简称。“解辛平”发表的政论文章围绕党中央、中央军委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官兵关注的热点问题,在重要时间节点适时发出重要评论。


除了“解辛平”,解放军报社里还有针对国际事务发声的“钧声”,以及在微博上拥有94万粉丝、被评选为“微博2020最具影响力军事官微”的“钧正平”。

解放日报
而这种使用集体创作评论的“公共笔名”,并非央媒专属。
《解放日报》就有“皇甫平”“申言”等“公共笔名”。
1991年2月15日至4月12日,《解放日报》于头版连续刊登四篇署名“皇甫平”的评论文章,阐述邓小平同志的讲话精神与深入改革、扩大开放的最新思想,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重要历史时刻,成为了推进改革开放的舆论先导。
“皇甫平”即为集体笔名,由时任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副总编辑的周瑞金,以及评论部的凌河,特约通讯员施芝鸿组成。关于“皇甫平”之名的由来,有许多读者、特约评论员都把它解释为“黄浦江评论”的谐音。但作为“皇甫平”核心人物的周瑞金作了另一种解释,他说,“皇”按照他家乡闽南话的念法,与“奉”字谐音,而“甫”字也不念“浦”,而读作“辅”。选“甫”字是取“辅佐”之意,即奉人民之命,辅佐邓小平。这就是“皇甫平”笔名的深层含义。“皇甫”又是中国的一个复姓,读者看起来会比较自然。
file:///C:/Users/11582/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2.gif
除了“皇甫平”,“申言”也是《解放日报》较有影响力的公共笔名。“申言”诞生于2007年,至今仍活跃于《解放日报》。

时任《解放日报》评论部主任的周智强介绍,“申言”评论的定位是“代领导写评论,强调评论的政治性、高度性、服务性,使党报评论关心时政,服务领导干部”。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申言”评论关注的内容延伸到了党员干部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此外,《解放日报》内还有“吉方平”“吉方文”“闻颀”等由集体创作的公共笔名,阐述中央与政府声音,引导社会舆论。

任仲平”们是如何诞生的?
主流媒体在发表集体创作的评论文章时,为什么会选择使用这种“拟人名化”的“公共笔名”进行署名?
专业人士告诉《传媒茶话会》,主流媒体这样重型的评论,一开始也是作者署名的,后来这种评论署名方式,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后。主要是为了突出评论观点的权威性。遇到体量较大的评论文章时,很难由少数几位评论员来完成;而题材与内容具备较强重要性的文章,代表的不是评论员作者个人的观点,而是某机构、部门或报社整体的观点时,就需要搭建“写作组”或“项目组”来共同完成评论文章。
另有一位业内人士补充,首先,这类由集体撰写、代表集体意见的文章,在署名时使用机构和集体的名称取谐音简称的方式能够降低直接以部门名称命名的局限性,无论是写作方式还是角度选择,都更加自由灵活,论述也可以更加深入。其次,这类评论文章与普通评论文章相比,内容更加厚重,写作时也更加精心,此类“公共笔名”的署名方式有利于媒体专属新闻评论品牌的形成
刘新如发表在《军事记者》上的《“解辛平”的由来》一文中提到,《解放军报》在以“本报编辑部”署名发表评论文章时,文体过于权威、庄重,有时影响行文的语言表达,在有的问题上不便于发声,见报的数量也比较少。而署名“解辛平”的评论文章与之相比,更改了表达方式和话语体系,形式更加活泼、观点更加新颖、感情更加充沛。

这些“公共笔名”背后的团队是怎样的?
几位业内人士告诉《传媒茶话会》,以“任仲平”和“解辛平”工作组为例,“任仲平”“解辛平”的团队成员并不是固定的,所发表的每篇文章的作者也都不同。
“任仲平”系列评论文章由分管言论的副总编(后来甚至总编辑)直接命题、指定作者(通常由人民日报社评论部负责撰写),并参与写作、修改,至最后定稿,交总编社长审定签发。
“任仲平”作为重要的新闻政论品牌,几乎是举报社全员之力进行推进,报社内的各部门记者也都有机会参与写作。根据评论文章题材的不同,在涉及专业知识时,有时会邀请其他部门的专业记者提供素材。
例如在撰写“任仲平”系列经济方向的文章时,会加入“金社平”团队的作者;在撰写香港问题相关文章时,项目组内会有人民日报社香港分社的记者。
“任仲平”“解辛平”等新闻品牌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多代写作班子了。为了推进“任仲平”“解辛平”等新闻品牌的发展,报社的记者也在与这些新闻政论品牌一起成长,也在写作的同时承担起了传承与发展的任务。因此,在团队成员的选择上,实行“以老带新”的方式,团队由负责组织和统稿的一至二位项目组的固定作者,以及资深评论文章作者,和其他相对资历较浅的记者组成。

读者如何准确分辨“任仲平”们?
任仲平、解辛平、皇甫平、任理轩、钟轩理……这些“公共笔名”的命名方式符合中国人姓名取名规律,“任”“解”“皇甫”“钟”等也都是常见的中国姓氏。新的“公共笔名”出现时,读者在阅读中若想准确分辨出哪些署名是个人评论员的姓名,哪些是集体创作的“公共笔名”,有什么方法?
几位业内人士告诉《传媒茶话会》,能够从评论文章发表的时间,以及文章体量、题材、刊发位置进行分辨。
首先是发表时间和题材。此类“公共笔名”署名的重要评论员文章,多发表于党和国家的重大时间节点,或对重大事件发表评论。
其次是文章体量。此类署名评论员文章与普通评论相比,体量较大,篇幅较长,多为论题重大,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少则5000字上下,万字以上长文也时有见诸报端。有时,“公共笔名”署名作者还会在短时间内发表多篇文章。
最后是刊发位置。由集体创作的署名评论员文章在体量大的同时,会于重大时间节点刊登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主流媒体的报纸的头版位置。这样的规格,是不属于个人评论员的。
来源:传媒茶话荟
编辑:何晓琴

296#
发表于 2021-8-17 15:22: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任仲平、解辛平、申言……这些署名背后都是何方神圣?
逢重要时间节点或重大事件发生,任仲平、钧正平、钟声、国平、解辛平、申言等几位署名作者的评论文章屡屡见诸报端。这些评论长达千余字甚至万余字,论述透彻,针砭时弊,字字珠玑。有的还能够在短时间内发表数篇评论文章,甚至“日发三文”。
拥有如此“神通”的评论员们,究竟是何方神圣?
8月上旬,《传媒茶话会》对话几位相关人士,为大家揭开《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解放日报》里重要署名评论员的“庐山真面目”。
任仲平”们都是谁?
人民日报
在中国新闻奖的获奖名单上,你经常会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任仲平。据统计,“任仲平”同志已经斩获中国新闻奖二十次,且基本都是特别奖。
真是羡煞旁人。“任仲平”是什么来头?
知情人士告诉《传媒茶话会》,“任仲平”已经在人民日报社工作了28年,是位资深的“评论员”。
原来,“任仲平”是“人重评”的谐音,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
1993年,时任《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兼副总编辑的周瑞金调至《人民日报》任副总编辑,负责评论宣传工作。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周瑞金在《解放日报》任职期间,曾推出了名震一时的“皇甫平系列评论”。进入人民日报社后不久,领导希望周瑞金再写一点像“皇甫平”那样的文章。于是,周瑞金便创造了笔名“任仲平”。
自1993年12月22日于《人民日报》头版发表第一篇署名文章《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后,“任仲平”便成了《人民日报》的重要政论品牌,传递中央声音,正面引导社会舆论。
任仲平发表的第一篇署名文章,刊登于1993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
像“任仲平”这样,由集体创作,且发稿时的署名并非以部门名称命名的“公共笔名”,在主流媒体中也并不鲜见。
某从业人员告诉《传媒茶话会》,仅在人民日报社内,就有不少与“任仲平”并肩作战的同志。
例如“任平”,即“人民日报评论”“国纪平”,取自“国际评”谐音,发表的是人民日报社国际部的评论文章;2008年推出的“钟声”,取自“中国之声”的谐音缩写,“钟”,取“警世钟声”之意,“钟声”与“国纪平”所发表的评论主题都是围绕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任理轩”,是人民日报社理论宣传部的笔名;“金社平”,是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发表评论文章时使用的笔名。最近鲜少露面,取自谐音“如何振兴中华”简称的“何振华”人民日报社原教科文部“柯教平”;意在对全党进行思想的澄清和意志统一,取义“正本清源”谐音的“郑青原”等。


同时,许多中央机构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上发布文章时,在署名时也对机构名称进行“谐音化”和“拟人名化”:例如中共中央组织部的“仲祖文”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的“钟轩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下属相关机构组织的“国平”等。

解放军报
知情人士告诉《传媒茶话会》,解放军报社内有一重要新闻评论品牌——“解辛平”。
“解辛平”是“解放军报重要新闻评论”的谐音简称。“解辛平”发表的政论文章围绕党中央、中央军委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官兵关注的热点问题,在重要时间节点适时发出重要评论。


除了“解辛平”,解放军报社里还有针对国际事务发声的“钧声”,以及在微博上拥有94万粉丝、被评选为“微博2020最具影响力军事官微”的“钧正平”。

解放日报
而这种使用集体创作评论的“公共笔名”,并非央媒专属。
《解放日报》就有“皇甫平”“申言”等“公共笔名”。
1991年2月15日至4月12日,《解放日报》于头版连续刊登四篇署名“皇甫平”的评论文章,阐述邓小平同志的讲话精神与深入改革、扩大开放的最新思想,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重要历史时刻,成为了推进改革开放的舆论先导。
“皇甫平”即为集体笔名,由时任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副总编辑的周瑞金,以及评论部的凌河,特约通讯员施芝鸿组成。关于“皇甫平”之名的由来,有许多读者、特约评论员都把它解释为“黄浦江评论”的谐音。但作为“皇甫平”核心人物的周瑞金作了另一种解释,他说,“皇”按照他家乡闽南话的念法,与“奉”字谐音,而“甫”字也不念“浦”,而读作“辅”。选“甫”字是取“辅佐”之意,即奉人民之命,辅佐邓小平。这就是“皇甫平”笔名的深层含义。“皇甫”又是中国的一个复姓,读者看起来会比较自然。
file:///C:/Users/11582/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12.gif
除了“皇甫平”,“申言”也是《解放日报》较有影响力的公共笔名。“申言”诞生于2007年,至今仍活跃于《解放日报》。

时任《解放日报》评论部主任的周智强介绍,“申言”评论的定位是“代领导写评论,强调评论的政治性、高度性、服务性,使党报评论关心时政,服务领导干部”。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申言”评论关注的内容延伸到了党员干部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此外,《解放日报》内还有“吉方平”“吉方文”“闻颀”等由集体创作的公共笔名,阐述中央与政府声音,引导社会舆论。

任仲平”们是如何诞生的?
主流媒体在发表集体创作的评论文章时,为什么会选择使用这种“拟人名化”的“公共笔名”进行署名?
专业人士告诉《传媒茶话会》,主流媒体这样重型的评论,一开始也是作者署名的,后来这种评论署名方式,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后。主要是为了突出评论观点的权威性。遇到体量较大的评论文章时,很难由少数几位评论员来完成;而题材与内容具备较强重要性的文章,代表的不是评论员作者个人的观点,而是某机构、部门或报社整体的观点时,就需要搭建“写作组”或“项目组”来共同完成评论文章。
另有一位业内人士补充,首先,这类由集体撰写、代表集体意见的文章,在署名时使用机构和集体的名称取谐音简称的方式能够降低直接以部门名称命名的局限性,无论是写作方式还是角度选择,都更加自由灵活,论述也可以更加深入。其次,这类评论文章与普通评论文章相比,内容更加厚重,写作时也更加精心,此类“公共笔名”的署名方式有利于媒体专属新闻评论品牌的形成
刘新如发表在《军事记者》上的《“解辛平”的由来》一文中提到,《解放军报》在以“本报编辑部”署名发表评论文章时,文体过于权威、庄重,有时影响行文的语言表达,在有的问题上不便于发声,见报的数量也比较少。而署名“解辛平”的评论文章与之相比,更改了表达方式和话语体系,形式更加活泼、观点更加新颖、感情更加充沛。

这些“公共笔名”背后的团队是怎样的?
几位业内人士告诉《传媒茶话会》,以“任仲平”和“解辛平”工作组为例,“任仲平”“解辛平”的团队成员并不是固定的,所发表的每篇文章的作者也都不同。
“任仲平”系列评论文章由分管言论的副总编(后来甚至总编辑)直接命题、指定作者(通常由人民日报社评论部负责撰写),并参与写作、修改,至最后定稿,交总编社长审定签发。
“任仲平”作为重要的新闻政论品牌,几乎是举报社全员之力进行推进,报社内的各部门记者也都有机会参与写作。根据评论文章题材的不同,在涉及专业知识时,有时会邀请其他部门的专业记者提供素材。
例如在撰写“任仲平”系列经济方向的文章时,会加入“金社平”团队的作者;在撰写香港问题相关文章时,项目组内会有人民日报社香港分社的记者。
“任仲平”“解辛平”等新闻品牌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多代写作班子了。为了推进“任仲平”“解辛平”等新闻品牌的发展,报社的记者也在与这些新闻政论品牌一起成长,也在写作的同时承担起了传承与发展的任务。因此,在团队成员的选择上,实行“以老带新”的方式,团队由负责组织和统稿的一至二位项目组的固定作者,以及资深评论文章作者,和其他相对资历较浅的记者组成。

读者如何准确分辨“任仲平”们?
任仲平、解辛平、皇甫平、任理轩、钟轩理……这些“公共笔名”的命名方式符合中国人姓名取名规律,“任”“解”“皇甫”“钟”等也都是常见的中国姓氏。新的“公共笔名”出现时,读者在阅读中若想准确分辨出哪些署名是个人评论员的姓名,哪些是集体创作的“公共笔名”,有什么方法?
几位业内人士告诉《传媒茶话会》,能够从评论文章发表的时间,以及文章体量、题材、刊发位置进行分辨。
首先是发表时间和题材。此类“公共笔名”署名的重要评论员文章,多发表于党和国家的重大时间节点,或对重大事件发表评论。
其次是文章体量。此类署名评论员文章与普通评论相比,体量较大,篇幅较长,多为论题重大,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少则5000字上下,万字以上长文也时有见诸报端。有时,“公共笔名”署名作者还会在短时间内发表多篇文章。
最后是刊发位置。由集体创作的署名评论员文章在体量大的同时,会于重大时间节点刊登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主流媒体的报纸的头版位置。这样的规格,是不属于个人评论员的。

来源:传媒茶话荟
编辑:何晓琴
297#
发表于 2021-8-28 22:58: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青椒计划”7月佳作出炉,特邀广州大学黎藜教授点评
7青椒计划点评专家,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黎藜。
红网时刻824日讯 (记者 张瑜)20217月红网青椒计划比拼,红网理论评论中心按程序初步推选作品,并特邀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黎藜,评选出了本月的5篇佳作:《大学生天价实习,别让就业焦虑昏了头》(广西大学 袁馨宇)、《面对雨衣爸爸,我们能做些什么?》(西安交通大学 王瑞琪)、《救命文档背后,青年力量值得全社会点赞》(长安大学 钟星月)、《颜值打分不靠谱,拒绝过度的容貌焦虑》(中南大学 刘家乐)、《幸灾乐祸固然可耻,但因言开除却是以错纠错》(重庆大学 黎芷筠)。
黎藜系四川大学博士,暨南大学博士后,台湾世新大学访问学者,担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理事会理事等职,讲授有课程《新闻评论学》《深度报道》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广州大典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近年来,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中国出版》《体育文化导刊》《广州大学学报》《新闻知识》《传媒观察》等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近三十余篇。
对这5篇作品,黎藜教授进行了精彩评析。
《大学生天价实习,别让就业焦虑昏了头》(点击阅读)
点评:评论选取了大学生天价实习这一话题,一针见血指出天价实习背后的实质——就业焦虑。围绕就业焦虑与天价实习,由表及里,观点层层推进。引述新闻的部分文字简约,直指天价实习的荒谬,并观点鲜明地表达了不能因就业困难就慌不择路。在文章结构上,驳立结合,一方面旗帜鲜明地反对天价实习的内卷,另一方面则在批驳就业焦虑的基础上,提出只有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正视自身情况,理性看待实习与就业才应是大学生实习指导的第一课,实现了观点的升华。实习乱象是大学生群体关注的话题,评论能够透过表征看到问题实质,能够帮助受众更深刻地直面问题,寻找对策。
《面对雨衣爸爸,我们能做些什么?》(点击阅读)
点评:这则评论从郑州水灾新闻中选取了网络舆论暴力这一主题,以雨衣爸爸这一网络舆论暴力事件为选题,在水灾评论选题中独树一帜。近年来,网络舆论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灾难事件中也常常出现这类不和谐的声音。直面网络暴力也是媒体的重要职责。评论从受害者舆论困境的角度深入剖析了网络舆论暴力产生的危害,挖掘了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能够为一般受众认知此类事件提供更有效的观点引导。标题采用设问方式,提出问题,文中层层深入,如笋剥皮,揭示雨衣爸爸问题的实质,产生的原因及危害,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回应标题的设问,给出答案。
救命文档背后,青年力量值得全社会点赞》(点击阅读)
点评:河南水灾新闻正面宣传的选题很多,这则评论选取了救命文档这一引起广泛关注的选题,无疑具有较强的关注度。评论选取的立意是青年力量,将救命文档与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联系起来,具有很好的正面引导作用。围绕青年力量这一主论点,评论将热点新闻——东京奥运、海归实习医生、18岁的留学生等事件串起来,共同汇成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担当这一主旋律,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中国青年正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参与到国之大事,微弱的星光聚在一起,构筑了一整片璀璨的星河这一观点。评论开头引入新闻的部分,设计也较为巧妙,先以简洁的话语叙述水灾突发初期因信息缺乏导致无序,接着笔锋一转推出救命文档,无序与有序对举,更能彰显其在救灾中的重要价值。
《颜值打分不靠谱,拒绝过度的容貌焦虑》(点击阅读)
点评:评论以近年来网络热点话题——容貌焦虑为选题,具有一定的关注度。叙述新闻事件的部分言简意赅,没有直接表述主要观点,而是用两个疑问句,颜值打分师生意红火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代年轻人严重的容貌焦虑?还是对自我认知的迷茫,引起受众思考。全文并未直接给出答案,但答案已然在论述中次第展开。这种开放式的表达方式,更能引发受众对颜值焦虑的思索。结尾部分,跳出对设问的回答,提出自己的观点,自信的人儿最美丽,颇有一种余音绕梁的思索。文章引用李清照的词句,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平添了一份古诗词的美。同时,李清照这位才女的自照之词,与文章意味相契,更能增添观点的说服力。
《幸灾乐祸固然可耻,但因言开除却是以错纠错》(点击阅读)
点评:评论选取的新闻事件主角李某,本身具有错误言行,理应受到惩罚。但这则评论却从一般性认知切入,一针见血地指出:公司处罚李某的决定,合理,但不合法。网络言论的表达往往容易被情感与道德左右,忽略情感背后的逻辑自洽与法律合法性,一般受众也容易受到这些情感激烈的言论影响。评论能够跳出一般性认知,看到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实质,殊为难得。接着提出了两个分论点以展开论证自己的观点,李某的行为,的确触犯了道德的底线,但未踩到法律的红线不合适主要体现在,裁决李某行为的尺度,从规章变成了舆论’”。这两个分论点中呈现的观点是网络舆论中常常出现的误区,作者通过法律条文的分析、对事实的论证,有力地阐明了自己的主论点,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结尾部分以以暴制暴的时代已经远去,以错纠错的行为也应成为过去,语重心长地表达了对这类新闻事件的批评,并提出了期望。
来源:红网时刻
链接:https://moment.rednet.cn/pc/content/2021/08/24/9843287.html
编辑:马皖雪

298#
发表于 2021-9-12 23:13: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古凤

299#
发表于 2021-10-22 21:59: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李佳怿

300#
发表于 2021-11-10 21:40: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红网第七届“评论之星”大赛仍在进行,在“视评”这块,重大的同学很给力、很优秀。当然,也有一些问题,需要和大家沟通。我粗糙了整理了一下,供大家参考。
一、字幕
1、错别字。常见的,是“的得地”不分。视频中的文字差错,修改起来很费劲,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制作完成后认真校对。
2、标点。可以了解一下视频新闻中的用法,我也搜索了一下资料,供大家参考:【表示语言的停顿和语气的标点符号一般不使用,直接用空格代替。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顿号、分号、冒号,都不能用。字幕中一般只使用书名号(书名中的标点符号正常使用)、间隔号(外国人名中的中圆点等)、连接号、括号(纠正口误的文字,用括号标明)和意指特殊含义的引号等,所有标点均使用全角】
3、断句。字幕断句要合理。
4、大小。字号大小,要考虑到观众是否易读。现在,大部分人是使用手机看视频,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二、版权
日常审稿中发现,一些同学视频中图片,是从百度上搜索下载的,且以为标注一下来源就可以。这不对,容易引发版权官司。
还有一种情况,视频使用的字体,是剪辑软件中自带的特殊字体。但我查询到的一种说法是,【剪映里面只有恩源中宋、快乐体以及恩源粗宋是免费商用字体,其他都不是,不过你只要发布在抖音上都可以的。因为抖音已经把这些字体的版权买了下来,只要你把它发到抖音上,就不会有侵权行为】。
总之,视频制作,要考虑到版权问题。不光是上面说的特殊字体、图片(含漫画),还包括背景音乐、视频素材(包括动画片头)等,使用时都要注意。无法确认版权的素材,不建议使用。目前好像有一些网站,提供无版权的图片、视频素材,大家可以了解下。
最后啰嗦一句:无论是写评论,还是做视频,要有“读者视角”“观众视角”,从文字表达、到画面呈现,要站在读者/观众的角度,去审视乃至“挑剔”自己的作品。
期待和大家一起共同进步。
编辑:蒋可心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