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5G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2 09:01: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彭兰 | 5G时代“物”对传播的再塑造
彭兰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
原文来自《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9期

彭兰教授
5G技术将进一步推进移动化与智能化这两大媒体发展的趋向,并使得两者交织、融合,这不仅会带来今天的传播手段与形态的升级,更有可能会塑造出一些新的传播形态,更新我们对媒介与传播的认识。而在5G推动的传播变革中,“物”所扮演的角色将尤为突出。
5G时代,万物皆媒
5G的特点之一是连接数密度大据技术方面的预测,连接数密度可以达到100万个/平方公里,这意味着,物联网应用将在5G技术推动下实现突破,万物可被数据化、被监测,物与物之间可以实现智能互联,物与人也可以实现多种方式的互联。从传播角度看,一个“万物皆媒”的时代将到来。
梅洛维茨认为,传播媒介有三种方向,作为渠道的媒介、作为语言的媒介和作为环境的媒介。这三种方向也是当今媒介研究的主流视角。渠道视角重点关注媒介如何跨越地域将符号和信息从发送者传输给接收者,语言视角重点关注媒介如何形塑信息并建构发送者、信息、接收者之间传播关系的方式,环境视角则关注媒介系统和机构如何促进和组织人类交流与传播。
G时代的万物皆媒,同样体现在这三个层面,各类智能化、联网的物体,不仅在渠道层面建构了新媒介,也在建构着新的信息形式以及新的传播关系,进而可能带来与今天以人为主体的传播所构建的媒介化环境完全不同的新媒介化环境,这些都会意味着今天已经在发生动摇的大众传播会受到进一步冲击。

而如果超越大众传播的视角的话,我们可以看到,事实上,一切物体本来都是媒介。物体以不同的方式承载着信息,有些信息是以文本的方式(文字、音视频等)传递,也有些信息是以其他方式(如物体的物质形态与属性、生物的DNA等)呈现。而5G时代的智能化万物,不仅会促进文本形式信息及传播的发展,也会使其他形式的传播的意义逐步凸显。
“万物皆媒”进一步改写大众传播
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已经在一定意义上对传统的大众传播形成了冲击,使一些传播要素发生了变化。5G时代万物皆媒的实现,会进一步改写大众传播要素及模式。
(一)“物”成为新的公共信息“传播者”
在今天的大众传播中,当我们说到传播者时,都是指向人。而5G时代,无人机、各种环境中的摄像头、传感器等可以超越人的时空局限与感官局限进行信息采集,其中的一些具有公共价值的信息可能经智能系统自动加工后直接发送给用户。物成为另一种类型的公共信息的传播者。
物作为传播者,可以在时间的延续性、空间的广阔性、信息采集的多维度等多方面延展人的能力。同时,物的传播偏向在于以客观的数据的方式来呈现现实环境或对象,这也可以对人的主观描述与判断形成补充。
但物采集与发布的信息是否真的可以做到完全客观、完整、全面地反映现实世界?以往媒体的“拟态信息”环境,主要是由人的选择建构的,而未来当物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生产者时,它们被安置的位置、工作状态、系统设置等,也是具有选择性的。因此,“物”可能以自己的方式构建一种拟态环境。进一步,如有国外学者指出,人工智能、自动化等技术有可能成为具有自主性的“物”的力量,参与媒介化的现实建构。
而在物的背后,仍然有人的力量的控制。例如,在以往的一些案例中我们能看到,一些本来是作为全天候的环境监测设备的摄像头,可能会在一些关键时候“失灵”。这里面有巧合的情形,也有人为因素的作用。对传感器、智能物体及其数据的控制,也会成为传媒业及媒介化环境建构中的新权力。
(二)新终端营造“升维空间”与“自定义现场”
电视这样多媒体传播的渠道,也只能在“二维”(平面)空间里对事物进行有限度的还原。而5G环境下,基于VR/AR/MR技术的新终端可以使媒体信息升维到“三维空间”甚至“多维空间”(基于AR等技术形成的现实三维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叠加),人们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官体验。
更重要的是,空间的升维带来了人与“现场”的全新关系。在传统的电视直播中,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人们所观看的现场,仍是被安排、被调度与被导演的。而5G带来的实时、高清VR直播的应用,会重新定义“现场”。不在现场的人获得的信息、感受,与在场的人会越来越接近,观看者由此真正获得“在场感”,并且可以“自定义”现场,即自己设定在现场中的位置、关注对象,从自己的角度来观察与解读现场。

升维的空间与新的现场感,也会为人际传播带来新的形式与体验,多维空间的应用会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三)智能设备构建新传播网络
以往的大众传播,是基于媒体的单向传播渠道,不同渠道间是平行的关系。但社会化媒体时代,人们的社交网络成为了公共信息的传播渠道,并且这是一种纵横交织、相互连通的传播网络,每个新媒体用户成为了公共传播网络中的一个节点。5G技术、物联网以及其他智能化技术的支持下,智能化物体(包括智能家居设备、智能联网汽车等)也会加入传播网络中,带来无所不在的传播。
这种传播网络会强化物的传播者角色。传感器等物在自动采集到一些重要信息后,可以通过自主的渠道面对特定对象进行信息发布。2019年6月,在四川宜宾等地区发生地震时,在震区的一些传感器监测到地震波后,向成都等地区的居民自动推送了相关的地震预警信息。类似的,在未来,监测空气和环境质量、车流状况、人群密度甚至人群健康状况的传感器,都有可能直接与用户的各类终端相连,并且自主发布信息。这使得媒体在这些信息发布方面的作用被削弱,甚至在某些类别的信息发布中,媒体的“传播者”角色有可能消失。
当可穿戴设备等传感装置可以直接采集并发送人体的相关数据时,人体本身也将成为一种完全意义上的终端——人肉终端,人的状态、行为、需求和所处的环境被全方位感知与数据化。人体发出的数据,被独立使用时,是个性化服务的依据,而被集合使用时,则可能成为了解某个人群状态、某种社会动向的基础。例如,通过对大样本的人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了解人群的健康状态与动向,对大规模用户的地理位置的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或某个特定时间段的人口运动规律。
而在智能家居设备的支持下,新终端构成的传播网络也会促进不同主体间的新传播关系的建立。例如,未来家庭内的人、家居物体、空间环境、公共信息、服务等之间会形成多种交互链条,建立起人-物、物-物、物-空间环境、物-服务等新的传播关系,传播行为将弥散在家庭的各种日常活动中。
5G技术将推动车联网的应用,汽车也将成为新的媒介,车与人、车与车、车与环境、车与公共信息系统等各个层面的信息全面交互,将带来一个新的传播系统。
而令人担忧的是,新的终端与传播网络的出现,也会使得隐私泄露风险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四)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物体推动场景化传播
大众传播是面向不确定多数进行的无差异性传播,即使在“分众化”“小众化”趋势下,虽然传播的对象群体变小了,但传播的具体场景仍然被忽视。而移动时代,面向不同场景提供针对性内容与服务的思维开始出现。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物体的推广应用将推动场景化传播。从理想状态来看,构成移动场景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时空与情境、用户状态与需求、社交氛围等,再进一步细分的话,场景还可以分为共性化场景与个性化场景两个不同层面。
受到技术与思维的影响,今天的传播者对场景的理解与应用主要考虑的是共性化的时空与情境因素,很难对个性化的用户状态及实时需求进行分析。5G技术广泛应用后,可穿戴设备或环境中的传感器等,可以解决用户实时状态与需求分析的问题,例如,可以通过对用户视线的分析来理解用户的关注点与需求,以便为用户提供必要的信息与服务。因此,未来内容的智能分发,不会仅仅是集中于某一平台的算法分发,而有可能以个人管家的方式,通过个人化的场景适配实现。场景化数据分析也会促进内容生产的个性化与精确化。
人-物、物-物互动建构新传播
5G时代的万物皆媒,带来的冲击不仅是大众传播层面的,它也带来了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新的传播关系,也可能带来新的传播形态。
(一)物成为外化人的自我传播的中介
传感器等物,为人对外界的感知提供了新的手段。物所测量、反映的数据,成为人体状态、人的活动甚至人的思维的映射,因而物也会成为感知人的一种新媒介。
这样一种新的感知媒介,一方面为内容与服务的提供者精准了解用户状态与需求提供了依据,甚至可能将对用户的认知深化到生理信息层面;另一方面,也为人的自我感知、自我传播提供了一种新媒介。
以往人类的“自我传播”(内向传播),是“主我”与“客我”之间的对话,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审视与反思,有时它也需要一些外在的中介——从古老的日记到今天的社交媒体。传感器等智能化物体,成为了另一种自我传播的中介,它使人对自身的物质层面(身体状态、运动等)有了更多自我观察、检视的机会,甚至过去被认为是不可量化的精神层面的反映,如情绪与心理状态等,也可以因一些可穿戴设备而被量化。这也可能会促进人对自己的物质化状态的更多关注,促进“精神自我”与“物质自我”的对话。这种自我观察并非完全是个人化的,某些时候,它会被公开并成为个体自我表演的一种手段。例如,社交平台上人们每天步行数量的比较,成为一种公开的竞赛。
当物在量化、外化着人时,也会给人带来新的约束,虽然看上去物的数据是人的状态的自然反映,但是,当这些数据成为自我或他人的一种评价指标时,人们会为了获得更“漂亮”的数据而反过来改变自己的行为。相比在社交媒体里修饰自己发布的内容,行为的改变一般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原来属于“精神自我”与“物质自我”的对话,会变成个人与他人、环境之间的一种互动。物也会成为外界对人的深层监视的一种新手段。
(二)人-物新互动将赋予传播“物质性”新内涵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与人的互动可以通过远程的方式实现。5G条件下,人与物的互动,也可以以远程互动的方式实现,且这种互动不仅是在信息层面,更是在物理动作层面。5G的低时延(时延水平将达到毫秒级,约相当于人眨眼时间的百分之一)特点,让这种互动与在场的互动几乎没有差别,远程的操作可以变成在场的操作。在国内,基于5G的远程人体手术尝试已经取得成功,远程驾驶也被认为是5G技术的重要应用场景。这些在过去无法想象的隔空操作情景,在5G时代或将成为常态。这对于人的官能的延伸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近几年,国内外的一些学者越来越关注传播的物质性,呼吁要抛弃“媒介-物”与“人”的二元对立思维,研究人、符号、文化的经线与物、媒介、技术的纬线是如何交织的,关注一切“物”与“物质”的媒介构成、媒介要素、媒介过程和媒介实践。但是,现有研究中,人们关注得较多的仍是传统意义上被称为媒介的物及其物质属性对传播与人的认知的影响。而在人与物的远程物理性实时互动中,不仅媒介的物质性(即5G对信息传播速度带来的质的飞跃)起了作用,而且传播的主体之一也是物,更重要的是,其传播的是物理动作,或者说是物质运动。这为我们理解传播的物质性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甚至可能开辟了一种全新的传播形态。
另一方面,5G、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将拓展普通人对物质世界的认知方式,基于传感器获得的精准数据做出判断与行动或将成为常态,如,人们随时可以通过传感器看到家中培育的植物的状态并做出相应调整。虽然过去在科学领域中用仪器测量物体状态的方式一直存在,但只是作为少数人掌握的技术存在,5G时代这样的应用会逐渐走向普通人,进入日常生活场景。就像互联网从技术人员的专属领地走向大众后带来了传播的深刻革命一样,传感器作为人认识物质世界的中介手段普及后,也可能会创造人-物间的新传播,为传播的物质性带来新的诠释。这些没有纳入以往的传播学研究的人-物的传播关系也有待我们进一步去认识。
(三)物-物互联构建新传播形态
以往传播学关于传播的研究,都是围绕人的活动展开,但在5G和人工智能并行的时代,正如有国外研究者指出,我们正在见证智能物体的出现,它们可以从经验中学习并自我指导。传播正在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转向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互联。
无论是智慧城市、智能家居还是自动驾驶、车联网等应用,都将开启全新的物与物的智能互联系统。虽然从技术角度看,物-物互联更多是一种数据与计算行为,但是,它也是一种传播,也是传播主体借助渠道进行的互动,其目标是提高分析判断力、决策调控力、协同行动力以及智能学习能力等。数据采集维度与能力、计算与分析水平、传输速度等都会对传播的结果形成影响。虽然很多时候物-物传播仍是人-人传播的中介,人们也期待物-物传播仍是以服务人为终极目标,但是我们也会产生这样一种担忧:物-物的传播是否会摆脱人的控制,甚至反过来形成对人的控制?
5G技术以及未来的技术将带来的人-物、物-物间的新传播,在今天才初露端倪,当下我们的理解力、想象力或许还不足以对它们的全貌做出描述与判断,更难以做出深入的分析。但无疑,面对一个将要到来的新的传播时代,我们需要有接受挑战甚至颠覆的心理准备。
原作者:彭兰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euiXb-nKwUGIz6XrvRoUg
编辑:宋婷

22#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3 20:45:05 | 只看该作者

全球首条6G信息!马斯克的“星链”成功连接互联网,6G时代提前到来




昨晚深夜,科技狂人马斯克Elon Musk)发了一条推特——

通过Starlink卫星在太空中发送此推文
几个小时后,马斯克又发了一条推特——
哇哦,行之有效。
这是轨道卫星首次被应用到民用的互联网,马斯克说希望有一天能为整个世界提供高速的互联网接入服务
图片来自Reuters,版权归原作者。
马斯克是在星期二凌晨203分发布的这条推文,立刻引起了粉丝强烈的兴趣,目前他的这条推文已经有3600个评论和1.8万次转发,并且收获了18万个赞。
这位网友说:我们相信上帝,不,我们相信马斯克
Kani Ban:如果这个项目成为现实,它将改变世界。我无法想象打电话给Cox(考克斯通讯公司),并告诉他们取消我的服务。对伊隆来说,除了赚钱还有另一个机会,就是将我们送上火星,这也是为什么一直关注他的原因。
Matt Henley:快等不及“星链”了,我们这里的网络太垃圾了,知道它支持spaceX的项目非常棒。
Armani Ibrahim-Maghsoudlou:我希望这表示您补充性的全球WiFi即将面世?尼古拉·特斯拉(奥地利著名发明家)会为你骄傲的,你有同样的精力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快等不及了。
Ciprian Huțiu:我能想象在一些偏远地方的度假小屋里,只要有特斯拉的太阳能和SpaceX “星链”互联网连接,每个人都能有一个自己喜欢的现代化房子,每个人的房子都可以变成他所喜欢的那样,不管在哪里。
不过,也有批评者警告,星链项目以及其他类似的项目将导致严重的光污染,甚至遮蔽地球,使得地球上的科学家无法观望太空
图片来自gfycat.com,版权归原作者。
马斯克的星链项目,是指通过成千上万颗低轨道的小卫星,来为地球上每一个角落提供无线网络信号。
首期计划发生1.2万颗卫星,能够覆盖美国境内,为美国民众提供卫星互联网服务。
file:///C:/Users/dell/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3242.tmp.png
图片来自AFP PHOTO,版权归原作者。
今年523日,SpaceX通过猎鹰9号火箭,将首批一共60颗小卫星送上高度约550公里的预定轨道。
图片来自AFP PHOTO,版权归原作者。
这之后,马斯克预计至少还要发射12次,合计约800颗卫星,才能启动运营,实现覆盖全球大多数人口的不间断互联网服务目标。
不过,项目的进展看来远超过预期,仅仅只发射了60颗卫星,马斯克就试验成功连接互联网。
图片来自TechCrunch,版权归原作者。
本月初,马斯克向国际电信联盟提交了申请书,申请3万颗星链卫星的名额,如果获得批准,马斯克的星链卫星将达到4.2万颗。
6G时代提前到来?
尽管全球5G才刚开始,但研究机构已把目光转向6G技术了。
不久前,芬兰的Oulu大学发布了全球首个6G白皮书,里面提到6G5G的最大区别不是网速的快慢,而是6G是基于卫星和无人飞行器的基础设施来满足覆盖和容量需求,是一个天地一体的立体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这跟5G铺设基站相比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目前,有星链这个构想的不止马斯克,还有另一个科学巨头——亚马逊的贝索斯(Jeff Bezos),贝索斯的蓝色起源公司(Blue Origin)推出柯伊伯项目Project Kuiper),也准备发射3000颗卫星组成星链,另外还有欧洲空客公司和加拿大通信卫星公司也在组建自己的互联网星群。
图片来自Auburn Reporter,版权归原作者。
为什么大公司都抢着做这个项目呢?因为马斯克做过推演,这将是一个一本万利的项目,前期可能投入超过100亿美元,一旦星链组建完毕,就可翘着二郎腿收钱,现如今的运营商,比如AT&T、中国移动等,就将成为历史。
美国的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对这些大公司竞相上马这种计划是鼓励的,不过,FCC也要求SpaceX提供星链更多的详细信息。
从目前的进展来看,很明显马斯克的进度要比其他人快一些。
有网友迫不及待把自己的WiFi名字改为“Starlink”,表达对马斯克的支持。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不知大家对马斯克的星链怎么看?
这是不是又一个颠覆传统上网的模式?
您对通过卫星上网期不期待?
原创: Bill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1xXZF26FAExQqaQ7yHkqpg
编辑:宋婷


15.jpg (19.29 KB, 下载次数: 32)

15.jpg
23#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3 23:48:18 | 只看该作者

2019乌镇互联网大会演讲全文

【案例】















编辑:宋婷
24#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5 10:18: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马斯克的星链计划是否能让美国直接跳过5G技术,进入6G时代
一箭60星
美国技术狂人马斯克计划在2025年之前,发射12000颗卫星,组成一个覆盖地球无死角的WiFi,这一项目命名为“星链计划”,根据马斯克的介绍:如果一切顺利该项目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低成本的互联网连接服务。第一次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觉得是根本就是天方夜谭,至今为止,全人类发射到太空的卫星总数也就1700多颗,这是聚集了全人类的智慧与力量,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怎么可能凭借一己之力发射12000颗卫星?
但是5月24日,马斯克用猎鹰9号火箭,一次性发射了60颗卫星。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很多朋友认为,美国将通过这个庞大的星链计划,绕过5G直奔6G,实现对中国通信技术的弯道超越。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我觉得有必要讲清楚什么是5G技术,顺便澄清一下马斯克的星链计划能不能让美国直接跳过5G技术,进入6G时代。
首先来看看什么是5G技术,就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因外语缩写:5G,故称之为5G技术。其实我很不喜欢5G这个叫法,很容易混淆(后面讲到频率、通量密度都有用到G),我建议我们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应该有自己的命名权,在中国境内应该叫“五代”技术。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信息传输的高速度、泛在网、低功耗、低时延要求应运而生。
要实现高速度,必须要更高的频率,这主要是因为,频率越高,能使用的频率资源越丰富。频率资源越丰富,能实现的传输速率就越高。
电磁波频谱
频率资源就像车厢,越高的频率,车厢越多,相同时间内能装载的信息就越多。根据国际标准,“五代”有两个频率范围:
五代频率范围
目前,国际上主要使用 28GHz (28G=2.8兆,此处的G为数量级1G=1,000,000,000=0.1兆,区别于5G的“代”)进行试验。虽然高频率有更多的资源,但是我们知道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是固定的,即为光速,约为每秒30万公里,频率越高,波长就越短,而波长有决定了波的绕射能力,波长越长绕射能力越长,波长越短绕射能力越差。这个其实跟我们的日常认识也相符,比如在我们的认知中可见光都是沿直线传播的,根据上面电磁波的频谱可以看出可见光的频率在10∧14到10∧16之间。那我们来算算国际上主要使用实验的28GHz 频率的波长。
五代实验波的波长
根据上面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5代通信技术用的波长是毫米级。那么它最大的问题,就是传输距离大幅缩短,覆盖能力大幅减弱。覆盖同一个区域,需要的 5G 基站数量,将大大超过 4G。5G时代,基站密度是4G的至少3倍,全球4G基站总共有500多万个,中国竟然有300多万,也意味着中国将要有1000万5G基站。基站数量多,意味着投资大,所以5代移动通信技术必须寻找新的出路,比如马斯克的星链计划就是一个方案,当然可行不可行,我会在文章最后进行论证,但是先看看华为给出的解决方案——微基站。
宏基站与微基站
而这次华为的方案走在了世界前列,其 微基站具有:体积小,安装迅速,组网灵活,实现“无机房建站”,适应性强,满足各种应用环境,无馈线损耗,覆盖范围更广,组网费用低等优点。
微基站
当然5代移动通信技术不光能满足高速度、泛在网、低功耗、低时延的技术要求,还有其他炫酷的技术,比如波束赋形、D2D(设备到设备)技术都是非常炫酷的技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查,由于篇幅问题,就不在展开介绍。
说清楚“5代”遇到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我们来看看,开篇中提到的“星链计划”,马斯克的12000颗卫星的星链计划,能不能实现从5G到6G的超越呢?
根据前面的介绍,我们来看看“星链计划”遇到的问题:
第一、信号的绕阻问题。马斯克星链计划中,下行发射信号频率是11-12GHz,上行频率是13GHz,属于高频信号,绕阻能力差,这个前面已经说明了。马斯克关于这个问题,给出了两个方案,第一个是用特斯拉汽车做微基站,第二个是建设100万个微基站,先不管前面这个方案行不行,至少他在逻辑上就不自洽!
为了节省钱,不建基站,推出了“星链计划”,发射12000个卫星,然后为了解决卫星与地面之间信号问题,建设100万个基站(特斯拉汽车携带微基站费用不比建设微基站费用低)。这是什么骚操作??
第二、信道资源还是不够。5代核心技术技术标准之一,通量密度不少于10万Gbps/平方公里,而根据“星链计划”发射的12000个卫星计算,一颗卫星要负责2.7个北京的面积,而且一颗卫星总的信道容量顶天也才20Gbps,平均到每平方公里才0.47Mbps,远远小于5代技术技术标准。
最后笔者想说每一次技术进步都是无数科学技术人员默默的付出,没有一步登天的捷径,不是每个国家都可以像印度一样,无需积累,通过“顿悟”来发展科技。
来源: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1t.click/aJFr
编辑:宋婷

25#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5 15:42: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世界将迎来“5G震撼”

2019中关村论坛近日在京举行“5G赋能未来产业平行论坛”,海内外业内专家学者共聚一堂,畅谈产业未来。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就“5G产业与应用发展”作精彩发言。
“移动通讯大约10年发展一代,每一代峰值速率都是前一代的约1000倍。5G是4G的自然延伸,更是一场革命。”邬贺铨说:“如果说1G-4G是面向个人的,5G则是面向产业互联网的,它是增强移动宽带,低时延、广覆盖、大连接,支撑移动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应用,推动了物联网向智能物联网发展。”
他介绍了当前5G在高清直播和工业、农业中已经落地的应用。
5G使高清晰、高精度、高动态的视频直播变得可能,让观众可以获得360度“沉浸式”视听感受。人们有理由对2020年北京冬奥会直播抱有特别期待。高清直播将在远程医疗领域大显身手,并且已有很多这方面的成功案例。
5G给玩家带来全新的云游戏体验。基于5G高可靠、低时延、高带宽特点,玩家直接在“云端”就可玩极具震撼力的大型高端游戏,“云端”直接赋能终端,激发该产业的更大活力。
5G环境下,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将获得空前发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可以得到更大程度挖掘、创新和分享。
在工业领域,5G环境下的工业互联网将在物流、建筑、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广泛落地,实现生产流程的再造,全面推进自动化、智能化。在这方面,邬贺铨举例说,在上海首个5G+工业互联网园区内,过去,电缆对连靠有经验的技工与助手合作操作完成,现在,普通工人戴上5G AI头盔根据指令对接即可,大大提高了效率和准确性。
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集大成者,5G将使人类对机器人的应用能力大幅提升。比如,5G摄像头将使机器人更好模仿和学习人类动作。利用5G可以同时指挥数大批机器人协同工作,还可进一步提升其智能性。
在农业领域,装载5G摄像头的无人机可实现对田地作物的精准拍摄,结合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可准确把握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更好对接市场。
在金融领域,金融机构可通过5G摄像头跟踪评估企业的产品、仓储等,实时了解企业情况,对接其金融需求。
5G带来的震撼超越个体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体验,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和普遍性。据测算,到2035年,5G将给全球产出增加12.3万亿美元;2020-2035年将使全球GDP增加7%,新增大批就业机会。5G是网络新技术的集中体现,是当代高新技术的制高点之一,它与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正催生新业态。随着5G的全面渗透,社会发展和民生服务将不断获得新动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作者:朱竞若、王昊男
来源:人民网
原文链接: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1024/c14677-31418367.html

编辑:宋婷




26#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5 15:55: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5G时代,省级党报采编架构与内容生产如何破局
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已成为一个时代课题。近日,在江西南昌举办的第25届全国省级党报社长总编辑新闻工作研讨会上,全国省级党报社长、总编辑们以“媒体融合进入深水区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5G时代,省级党报采编架构与内容生产如何破局”为主题,交流经验,深入研讨5G时代媒体融合发展路径。
“面对5G时代的来临,我们的体会是:技术代替不了人才,渠道代替不了内容,速度代替不了深度,平台代替不了数据,从众代替不了需求,推送代替不了互动,资讯代替不了服务,全媒代替不了权威。”江西日报社总编辑张天清的话,道出了在场不少人的心声。大家一致认为,省级党报必须用全新理念强化顶层设计,按照“移动优先”的原则,重塑采编架构和内容生产模式,努力做好媒体融合这篇大文章。
重塑内容优势
融媒体产品内容品质化
随着H5、小游戏、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传播手段的应用,如何进一步提高融媒体产品的传播面、点击率,树立良好口碑?与会者认为,融媒体产品的内容品质化是关键所在。
“在融媒体产品的制作过程中,吉林日报社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整合利用现有资源,走出一条媒体融合跨界合作的新路。”吉林日报社总编辑王亮介绍,9月23日至29日,吉林日报社连续推出7个“三代人·七十年”系列H5产品,以直观生动的传播形式、丰富多元的互动手段、通俗易懂的讲述手法,用来自基层一线的动人故事,实现直抵人心的传播效果,在吉林人的微信朋友圈里形成“刷屏”效应。
“多年奋战在新闻一线的老记者、老编辑,将他们在报道策划、采访和制作中积累的新闻经验与新媒体创作相结合,将大气凝练的文字、动人心弦的故事充分体现在作品当中,让新闻故事直抵人心,发挥主流媒体内容优势。同时,配以形神兼备的传播手段,进一步增强了融媒作品的表现力,打造‘爆款’产品。”王亮说。
大众日报社抓牢一个关键——提高服务山东省委中心工作的能力,把新闻报道居于中心工作之中。专门建立了重大报道运行机制,打破跑口分工,成立重点报道组,专门负责省委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部署等“三重大”报道的组织实施。
去年以来,《浙江日报》在要闻版推出《之江新事》《今日说》《一线调查》等“小、鲜、活、深”栏目,推出了《深读》《亲历》《人物》等深度报道版面,通过实施新一轮改版,以转变生产方式来推动内容供给侧改革,争做有情怀、有思想、有力量的党报,做服务党委、政府的智库型媒体。
再造生产平台
实现资源要素有效整合
10月18日,由江西日报社打造的全国首张AR直播报纸正式亮相。这张看似普通的报纸,融合了AR与直播两项创新性技术,科技感十足。该报甫一推出,就受到了全国省级党报社长、总编辑的高度评价。
张天清介绍,江西日报社蹄疾而步稳地推进媒体融合,打造出内部形态融合、赣鄱云省市县三级融合、同业融合、跨省融合以及与央媒融合等5种融合形式,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景致。以移动化、视频化、直播化引领内容供给侧改革。让短视频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角,让移动直播成为常态,让线上线下活动成为品牌,以全员融合推动“主力军”挺进“主战场”。
“5G技术将给我们带来全新体验的智媒时代,也给媒体融合发展带来了不可预知的变革和前景广阔的想象。”陕西日报社总编辑张连业表示。
近年来,陕西日报社集中打造“掌中陕西”客户端,打通核心采编资源,贯通法人微博微信,融通各子报刊网站及报社以外各级党报党刊等优质内容资源,连通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新闻源,满足受众对服务、社交的需求。尝试同步视频直播“陕西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参与展览策展的记者全程担任主播。在1小时45分钟的直播中,仅“掌中陕西”客户端就吸引了5.4万人次在线观看。
解放日报社党委明确,要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毫不动摇地继续办好《解放日报》,毫不迟疑地向新媒体实现整体转型。据解放日报社副总编辑徐蓓蓓介绍,报社提出了“一个目标”“一套机制”“两大产品”的改革思路:解放日报社要成为一家以互联网传播为主要渠道、以报纸传播为重要依托的新型媒体机构;建立适应互联网内容生产规律的新的采编架构、流程;《解放日报》着力成为互联网环境下的精品党报,“上观新闻”着力成为上海市委在互联网权威发布的第一平台、上海市民及城市利益相关者了解上海的第一选择。
深化机制创新
推动深度融合整体转型
今年10月1日,贵州日报报刊社、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挂牌仪式在贵阳举行。该集团由贵州日报报业集团(贵州日报社)与当代贵州期刊传媒集团(当代贵州杂志社)整体合并组建,系全国首个以融媒体命名的省级新闻集团。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总编辑李卫红介绍,集团将今贵州新闻网与当代先锋网整合为“天眼新闻网”,将“今贵州”新闻客户端与“当代贵州”新闻客户端整合为“天眼新闻”客户端,“都市E家”新闻客户端提质升级为“都市新闻”客户端。“我们于8月启用了贵州都市报5G融媒体中心,打造全国第一个完全基于5G通信技术的省级融媒体技术和内容平台,尝试将5G技术运用于媒体服务,探索5G技术在政事、商事、民事上的深度应用。”李卫红说。
湖南日报社社长、董事长孔和平表示,目前,报社已形成了“三圈合流”融合路径。一是《湖南日报》、华声在线新闻网站、“新湖南”客户端先行融合,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差异表达、多平台发布的融媒体运行格局,形成“核心圈”;二是《大众卫生报》《文萃报》等子报子刊全面参与融合,相关人员加入各融媒体垂直报道中心,形成“紧密圈”;三是以“新湖南云”省级技术平台吸纳省直、市州、区县和全省高校、企业等融媒体中心,形成“协同圈”,全面参与到湖南省主流媒体融合事业中来。
深度融合、整体转型启动后,解放日报社将所有采访力量全部迁入“上观新闻”,《解放日报》只保留要闻、新闻、专副刊3个纸媒编辑部门,组建了适应互联网传播形态的政情、财经、区情、城事、视觉等九大频道。通过这些改革,解决了之前报纸和客户端采编队伍分离、效率较低等诸多转型中的问题,让采编指挥靠前,给予一线采编人员更多更大的自主权,加快了新闻反应速度,提高了新闻传播效率。解放日报社还建立新闻优先上网制度,要求新闻必须第一时间首发“上观新闻”;启用融媒体指挥中心,发挥“中央厨房”功能,为深度融合打造一个高效运转的“大脑”;围绕采编人员的成长发展,解放日报社推动资源向采编人员集中,分配向优秀人才倾斜。
作者:雷萌
编辑:宋婷

27#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7 15:16: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2019中国新闻视频高峰论坛举行 探讨5G时代短视频发展

10月25日,2019中国新闻视频高峰论坛在朗园兰境艺术中心举行。这是与会嘉宾就新闻视频变现问题展开探讨。


  王爱军 新京报社副总编辑“我们视频”总经理



  余敬中 快手科技副总裁


  孟田芳 腾讯新闻视频项目中心总监


  方埜 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总编辑

新京报讯 昨日下午,在新京报“我们视频”成立三周年之际,长风破浪——2019中国新闻视频高峰论坛在京举行。新京报社、腾讯新闻联合业界共同探讨新闻视频发展的可持续道路。
“我们视频”将从四个领域持续发力

新京报社总编辑李海在论坛上致辞。他说,即将步入5G时代,下一个战略机遇期即将来临。新京报将继续坚持视频优先、移动优先的整体战略,在此之下,还会推动双视频战略,即“我们视频”主打硬新闻、“动新闻”聚焦泛资讯内容。
李海说,具体而言,将会把新闻视频化推向全领域,包括深度报道、文娱、评论、财经等,在泛资讯领域,将会在动新闻的框架体系下进行发力。还要将图文领域的深度化优势转化到短视频上来,也将适时推出相关产品。此外,还会推出配套体系,包括版权、素材、大运营机制,构建整体运营机制。
同时,李海呼吁全行业应该尊重版权、维护版权,一起努力构建一套新闻短视频的版权保护体系。
对新京报“我们视频”与腾讯的合作成果,腾讯网副总编辑贺国帅在致辞中表示高度肯定。他介绍,“我们视频”日产短视频达100条,全年腾讯端内视频播放量达120亿,满足了腾讯用户对优质资讯视频的强需求;在分发效率上,“我们视频”的条均流量常年保持同类产品的2倍以上。这都是“我们视频”聚焦资讯及平台需求、坚持信息价值和制作标准带来的最直接数据反馈。
  论坛就三大主题进行圆桌讨论

  致辞结束后,“我们视频”、腾讯网、封面新闻、快手等媒体高管,分别围绕媒体融合发展的短视频路径、拥抱5G构建智媒体视频生态等内容进行主题演讲。论坛下半场,来自澎湃新闻、封面新闻、看看新闻、梨视频等媒体的主要负责人,围绕“同质化竞争下打造新闻视频核心竞争力”“新闻视频商业再探索”“新闻视频的版权规范化”三个主题进行了圆桌讨论。
新京报“我们视频”成立于2016年9月11日。截至今年上半年,“我们视频”原创新闻视频日均产量稳定100条。1到10月,全网流量超过500亿,提前突破2018年整个年度流量纪录,并开始进行商业化探索,推动新京报成为视频和文图报道齐头并进的内容生产平台。
  主题演讲

  新闻下沉将成趋势,直播会再次兴盛

  王爱军 新京报社副总编辑“我们视频”总经理

  “我们视频”今年前9个多月的流量达到600亿,相当于去年全年的流量。这一年来,“我们视频”的新产品形态除了直播、短视频,还有小视频,在快手和微视上,目前有200多万粉丝,快手单月流量14亿多。
  在直播方面,“我们视频”的发起时间大大提前,像无锡桥侧翻,半个小时左右就发起直播。短视频方面,今年打造了两个栏目,一是《紧急呼叫》,一是《回到现场》,并有不错的成效,比如埃航坠机,老挝车祸等。
  “我们视频”MCN矩阵,总粉丝数突破了1300万,日均阅读突破5000万,月均热搜话题上百个,常年稳居机构视频榜头部。
  今年,新京报从“我们视频”开始,实现人物报道、深度调查、财经、文娱和垂直行业的全领域视频覆盖,未来产量会更多,内容会更全。与此同时,“我们视频”所处的形势也在发生一些变化,比如5G将来临、更多区域性媒体准备加入短视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更明显。
  我们认为,新闻下沉将成为趋势,直播将会再次兴盛。拼速度会成为一段时间内的主旋律。全国性的媒体做地方新闻将变得困难,区域媒体与大平台媒体的合作凸显,中国新闻报道的质量将有一个大的提升。
  还要注意到,新闻短视频的基本规范尚待完善,短视频的概念和碎片化的报道模式,与传统的新闻学理念发生冲突,视频的采访、剪辑、发布等基本操作还缺乏相对成熟的规则,所以会看到一些违背道德甚至违法的选题和画面屡屡出现,未来还需要一种对新闻的基本规范来实现。
  用一年时间打通短视频媒体号商业模式

  余敬中 快手科技副总裁

  随着5G的到来,万物互联,未来可能会有从小屏到大屏、从短视频到长视频的反哺过程,但是我们需要现在做准备,所以需要改变生产流程、生产方式。我觉得大概率来讲,在大屏上火的东西不一定在小屏上能火,但是反过来,小屏上火的东西,大概率能在大屏上火。所以通过各种形式去延展、组合、解构它,一定有这样的反哺方式。
  快手之所以能够形成短视频社区而不是短视频媒体,以及快手商业化最核心的东西,是私域流量,平台所掌控的流量只有60%,其他是用户自己掌控的流量。
  快手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短视频,另一条腿是直播。快手的直播不仅是带货能力,而且是用户增长。
  我们是最大的UGC平台,快手上有丰富的选题和素材,同时我们想用一年的时间全面打通媒体号的商业模式,让大家不仅仅入驻快手获取流量、粉丝、影响力,还能够有钱可赚。
  一直以来,媒体都有平台情结,完全理解,但是客观上来说,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造船是造平台,借船也是造平台。新浪过去就是一个内容的聚合平台,但是现在也开始做各种各样的垂类内容,在各个大的平台上进行分发。我觉得媒体首先要守住的是优质内容的提供者,这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打造内容的运营和分发平台,也是造平台,只不过是横向的一种造平台。
  技术为内容服务用技术拓展叙事边界

  孟田芳 腾讯新闻视频项目中心总监

  我原来是做传统媒体的,转型至今已有四年,我越来越觉得,应该在变化中回归常识。从直播到短视频,现在5G时代又正在到来,技术的迭代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肯定会越来越快。在这种变化当中,一些媒体人内心会有一种很茫然的感觉,但我觉得这种茫然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地去抓住内容的核心,所有技术的变化,其实都是我们叙事的拓展,技术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
  跟大家分享一组腾讯企鹅智库刚刚做的用户观看短视频数据,如今短视频用户规模已经占到整个互联网用户的74.1%,可以说现在是无视频不传播,或者说无视频不商业,视频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大家非常喜闻乐见的去消费内容的一种形态。
  媒体融合我们已经喊了很多年,原来大家无论多么认同这个理念,但在执行上面、体制上面、生产流程上面,反映出来的都是两张皮。在今年国庆阅兵期间,中央电视台在视频传播上面为移动端制作大量专属内容,包括新闻直播当中有七路特殊视角的阅兵画面,电视台没有用,全部给移动端。官方给的数据是,国庆阅兵移动端+电视端总浏览次数将近46亿,其中移动端的数据是电视端的近6倍。
  从2016年报纸、电视台等传统媒体试水互联网短视频,至今已有多年,在上面这个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到,媒体融合已经从两张皮变成了一盘棋。
  最后想说的一点,做内容的人其实最摸不着用户在哪,每天想的是怎么能让我的流量更高,能让我的用户更多,让我的用户转成我的忠粉。我觉得做内容还是人文、视角的多元、真实和包容,这些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也反复试过,完全没有问题。
  5G来了 做新闻视频迎来真正大考

  方埜 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总编辑

  封面新闻脱胎于华西都市报,四年以前我们都还是在做纸上的工作。封面新闻真正开始做新闻短视频是去年的事,今年我们才开始全面投入到短视频的生产上来,到了今天,我们要求全链条、全员要“无视频,不传播”。
  在5G来临之前,我个人觉得做视频是预考,5G来了就是真正的大考,我们可能正在由传统媒体进入自媒体生态建设的环节。现在面向5G,我们有一些工作重点,总的来说就是在数据驱动下的视频化传播和社群营销。
  首先是新技术赋能视频创新。例如今年4月份的木里火灾,我们先于所有到现场的记者,以3D建模的方式进行了突发事件新闻现场的还原。
  其次是内容。我们在转型一开始就非常明确,要追求、推动移动优先和故事优先。都市报在报纸时代非常注重和追求讲故事,因为它是市民报,是要读者自己掏钱来订的报纸,所以我们非常强调故事化、正能量、年轻态。
  还有就是用户生产扩大视听内容的朋友圈。我们有很广泛的生产者,以前叫做通讯员也好,叫做线人也好,视频生产的5G时代,我们仍然需要持续拓展我们的朋友圈。24日发生的,英国卡车中39具尸体疑似中国人,记者在奔赴英国的同时,我们在当地组织的拍客UGC生产的内容已经发回来了。
  总的来说,视频时代来临,推动封面新闻从静态文图平台转变为动态视听平台,这是我们答题的方向。
  圆桌话题 “名”至“实”归

  新闻视频版权应规范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视频版权问题似乎成为许多媒体头痛的事情。
  看看新闻Knews总编辑周炜认为,新闻视频的维权相对于图文来讲要容易一些,因为新闻视频的独创性、原创性容易确定。“比如无锡的垮桥事件,新京报和澎湃的记者最先到达现场,拍到了关键的画面,这是一个事实,而不是一个所谓的创作,它记录了事实。但是你拍到了这段关键画面,背后独创性的根据在哪里?”
  周炜说,这种视频背后的独创性就是媒体非常严密而积极的生产组织,这本身就是一种独创性。所以在关键时刻拿到了一段关键画面,理应拥有版权。看看新闻雇佣一个第三方机构,用他们的手段来监测网络上的侵权视频,然后通知侵权方删除,但维权成本极高。
  中宣部版权管理局赵杰表示,针对近年来新闻版权保护的问题,国家版权局高度重视,从2014年开始,连续几年把新闻作品的版权保护纳入到专项整治里,加强监管。“我们在著作权法修订当中,也配合司法部、国务院共同推进在第三次修法当中,能不能把相关的新闻作品的版权保护有一些明确。”
  对于一些自媒体或者机构,把生产视频媒体LOGO拿掉重新剪辑分发的行为,北京国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知识产权专家粟晓南从法律角度表示,这很显然是一个主观行为,属于很明显的侵权行为。但目前在新闻视频这块,典型维权案例太少,许多媒体前期更多关注做内容,但是很少关注怎样去保护。“不是说不保护,而是说有的时候时间太短,几个小时热点就过了,新的视频又出来了。”
  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一庭庭长卢正说,他们对任何一个案件,包括原告和被告,秉承一个中立的态度,新闻视频维权首先要确定所涉及的东西是不是一个作品,有些东西可能不是作品,这些方面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保护。
  另外,因为视频新闻来源渠道众多,一些媒体无法证实新闻视频为自己独创,后期维权也比较困难,他建议,媒体要保留好视频来源信息,以便在维权中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视频版权归自己所有。
  考虑下一步对重点的新闻网站开展一次全面的筛查,对所有传播新闻作品的这些频道和相关的一些重点的新闻网站,要求相关的网络企业要提供授权文件。如果没有授权文件的一定下架,未经许可传播侵权新闻作品达到一定数量的,一定处罚。——中宣部版权管理局赵杰
  圆桌话题 脱“影”而出

  做内容坚决不能被辟谣被反转

  如何在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是短视频从业者都关心的话题。5G新技术的迭代和加速,各家媒体也将面临新的布局。
  浙江卫视6频道《1818黄金眼》制片人卢珊介绍,技术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被技术带着走,内容为王这句话永远不能过时。对于主流媒体出身的人来说,绝对是内容重要。互联网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好的内容是要靠人来做的,记者本身也是IP。
  新京报“我们视频”执行制片人刘刚提到,内容跟媒体定位有很大关系,如“我们视频”定位,就是突发新闻看“我们视频”。在当前环境下,行业形势压力大,一天即使一千条,放在UGC的平台这样的体量上也是微不足道的。大量的UGC以及自媒体的兴起,在速度、传播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在互联网平台上,青蜂侠的流向常居高位。中国青年网副总编王海说,在生产内容时,青蜂侠要求一是快、二是准。快的方面,要求是30分钟之内视频上线;准的方面,做内容时坚决不能被辟谣,不能被反转。
  对于王海“一快二准”的提法,刘刚表示赞同,“不管再快强调准字优先,这是做新闻视频的价值导向和能够持续长时间生存的重要标准”。
  大河报影像视频部主任、豫视频总监陈晓东认为,短视频主要做碎片化信息的可视化新闻,在重大事件里面会增加影像投入,在重大事件中,提前策划,通过影像表达。
  四川观察总编辑岳学渊提到,制作一个短视频,尤其是新闻类的,不光要快、准,还有接下来的审核等等压力。原先的评价体制是主编审稿,现在还要看流量,未来还会有品牌加入。好的品牌收益,绝对不是单一的版权结构,所以多在品牌上做布局。
  青蜂侠到现在做了不到两万条视频,我们给自己一个死命令就是坚决不能被辟谣,坚决不能被反转。所以截止到今天,我们做到了,明天我就不知道能不能做到了,但是我们要死命地安全生产一千天,我们要坚持安全生产一千一百天,要这样去走。——中国青年网副总编王海
  圆桌话题 谈“金”论道

  与平台合力 变现未来可期

  媒体生产的内容在平台上传播,收获影响力,影响力如何变现则是从业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新京报“我们视频”副总经理彭远文笑说,“我们对平台的心理其实挺复杂的,估计有一点相爱相杀的感觉。”
  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主任王忠提出自己的困惑:版权的价值到底该怎么定?王忠说他们和各大平台都建立起了版权+流量的关系,但是议价能力差,“咱们就是杨白劳,平台就是黄世仁”,“卖得比白菜价略高”。
  梨视频副总编辑张巍说他们从自建的平台上得到了很现实的好处。张巍认为自建平台最起码是承载广告的一个渠道。此外,自建平台能掌握用户数据,这会为内容方面的决策带来一些好处。“到底是要造船出海还是借船出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野心’有多大。”
  微博商业产品及运营总经理靳贝贝坦言,过去他们也有一些失误,“并没有想过新京报是不是可以帮我们代言发一条广告”。不过,微博刚刚上线了“内容定向”的新项目,更关注用户在看什么东西,从而出什么广告,更好地发挥IP和内容的价值。
  靳贝贝也进一步提出了变现合作的构想,他说很多企业不具备做内容的能力,一方面可以找专业机构做商业内容,“另外一方面,传统媒体本身就具备这样的内容,企业是不是可以植入、是不是可以赞助?”
  快手也在做相似的事情——对接客户和媒体创作者来生产优质的商业内容。快手商业副总裁严强介绍,广告商业视频的分成模式也进行了创新,从单条定价变为基础价再加上投放分成。
但是,严强认为互联网变现这件事不适合媒体自己去做。平台拥有的数据、产品和销售体系能为变现提供更好的支撑。“内容和商业这件事,我自己坚持的逻辑是,你们负责貌美如花,负责生产内容,把变现这件事交给平台,我们负责赚钱养家,可能会更加专业,或者把这件事做得更加完整。”
关于商业,其实我也不是那么悲观,为什么呢?有个基本判断,我们现在的视频内容是受用户欢迎的,而且是越来越受欢迎的,我觉得一个媒体形式没有人看,才是真正悲惨的,如果这个媒体形式受欢迎,总有一天我们会蹚出一条路来。——新京报“我们视频”副总经理彭远文作者:采写/新京报记者 倪兆中 刘名洋 徐茂祝 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来源:人民网
原文链接: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1026/c40606-31421584.html
编辑:冯梦玉




28#
 楼主| 发表于 2019-11-6 20:40: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解读英特尔《5G典型应用案例分析》白皮书:探索5G应用未来


1031日,国内三大运营商共同宣布5G正式商用,这意味着5G应用时代即将到来。对于这一时刻,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这样形容:“5G列车马上出发,历史时刻就要到来了!”。4G以来,移动支付、社交电商、短视频等移动互联网业务大爆发,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被寄于赋能于千行百业,创造新的应用模式、商业形态,从而改变社会的5G,将能带来哪些新应用、新服务、新模式,成为会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5G+ 垂直行业应用被认为是未来5G主要的发展方向。其实从5G问世以来,全球通信服务提供商都在积极探索 5G 融合应用创新,并广泛开展了5G行业应用测试及应用实践。随着中国 5G 正式步入商用,由于中国庞大的市场和旺盛的需求,以及积极的创新,5G应用必将得到极大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今年2019PT展上,5G行业主要引领和推动者英特尔发布了《5G典型应用案例分析》白皮书(下载请见“阅读原文”),对当前5G应用实践的优秀案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

白皮书结合 5G+ 超高清视频与 5G+ VR/AR 的特性,重点面向 5G+ 直播、5G+ 云游戏、5G+ 工业视觉以及 5G+ 360全屏四类场景展开研究,给出了场景应用的背景、典型网络架构及网络需求,提出 5G 时代四类场景中面临的网络压力,基于英特尔在 5G 应用方面的探索,从硬件和软件平台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应用解决方案,为加速 5G 在行业应用的成熟提供了可行条件。

白皮书将优秀的5G应用方案介绍给行业用户,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不只有利于行业应用和发展,更为今后5G应用发展铺就了更广阔的前进之路。


5G典型应用为何花落四大领域



如上所述,此次英特尔《5G典型应用案例分析》白皮书,重点介绍了 5G+ 直播、5G+ 云游戏、5G+ 工业视觉以及 5G+ 360 全屏四类场景的应用案例。为何5G的典型应用为何花落四大领域?




5G 应用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通用型应用和行业应用。在通用型应用中,主要包括基于 5G 的超高清视频、基于 5G VR/AR5G 网联无人机以及基 5G 的无线机器人等大类;而在行业应用中,主要包括 5G 在新媒体、工业互联网、车联网、远程医疗、智慧城市、轨道交通等行业领域中的应用。


从全球 5G 应用的统计检测来看,超高清视频、VR/AR、无人机、机器人四类通用型 5G 应用的占比接近一半,而各行业中与超高清视频和 VR/AR 结合的 5G 应用成为探索的热点。其中,3GPP eMBB 场景中的标准化工作最为成熟,同时凭借运营商在公网移动通信领域积累的商业运营经验,面向消费者市场的 5G+ 超高清视频和 5G+ VR/AR 预计将成为 5G 行业应用中先行落地并具备商业推广价值的领域,其中 5G+ 直播、5G+ 云游戏以及 5G+ 360 全屏的示范应用效应凸显,受到通信行业企业的广泛关注。


在行业应用方面,5G 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应用在中国受到的关注显著提升,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提出落实5G+ 工业互联网” 512 工程,持续推进 5G+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工厂内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改造已成为 5G+ 工业互联网的核心使命,这其中 5G 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尤为重要,机器视觉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工业上的应用极为广泛,可以有效提高生产的柔性和自动化程度,因此 5G+ 工业视觉也已成为 5G 与工业互联网融合过程中的重点业务之一。所以,此次本白皮书重点给出了 5G+ 直播、5G+ 云游戏、5G+ 工业视觉以及 5G+ 360 全屏四类场景的应用案例分析。




白皮书展示的这些成功案例都是在中国落地实践并取得良好效果的5G应用。比如在5G+直播领域,由于中国在互联网直播市场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在5G到来之际,国内许多提供互联网视频服务的企业都非常积极的拥抱5G,所以在5G+直播领域已有很多成功案例。比如音乐盛典咕咪汇依托 5G 实现了 4K 直播全过程应用、武汉大学“樱花节” 实现 5G 超高清视频直播 、“两会” 期间山东省利用 5G+ VR 实现全景直播 等等。在5G+ 云游戏 领域,英特尔与中国移动、腾讯等公司合作,推出的相关云流戏服务,让众多的玩家真正体验到了什么是“爽”。


白皮书选取了“浙江移动依托 VR 设备实现 5G+ 云游戏”项目和“咪咕互动娱乐推出 5G 云游戏产品”作为成功案例进行了分析。5G+ 工业视觉是通过工业级的视频监控实现工业生产中的控制、产品检查等流程。由于能极大提升效率,降低成本,5G+ 工业视觉已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中国已开展多个 5G+ 工业视觉的应用案例。比如桐庐红狮水泥依托 5G+ 工业视觉实现了工厂生产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海尔联合华为、中国移动、汇萃视觉全球首发 5G+ 机器视觉解决方案,这些案例都非常的具有典型性。5G+ 360 全屏是将 5G 传输和 VR/AR 技术有机结合的应用。360°的 VR/AR 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价值和未来市场,所以目前中国已有多家企业开展了 5G+ 360 全屏中 VR/AR 技术的应用示范,并取得一定的成绩。比如中国移动依托 5G+ 360 全屏实现了对水乡景色的 VR 全景直播, 2019 年央视春晚实现了 5G+ 360 全屏的 VR 直播。这些5G+ 360 全屏的成功应用让老百姓对5G有了更多直观的体验。


5G应用背后的技术力量



尽管5G已经正式商用,但目前5G还处于一个成熟培育期。闻库指出,中国正处于5G网络建设和应用培育的发展初期,下大力气研究5G的创新应用发展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分析白皮书展示的这些5G应用方案,可以看出,一个成功落地的5G应用方案,背后是运营商、设备厂商、服务提供商等多方合作努力开发的结果,是高度技术创新的结晶。


5G+直播为例,5G+ 直播可以应用在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如智慧场馆、智慧医疗等。英特尔的《电信视觉云 - 释放视觉云创新潜力》3 报告中有预测:2022 年,视频流量将占到整个互联网流量的 82%。所以无论采用直传模式还是边缘计算模式,5G 直播视频流的传输都需要较大的网络带宽保证数据流量,同时传输中也需要低延迟来减少抖动和缓冲延迟。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5G+直播良好的视频观看体验。


基于边缘计算的5G直播网络架构


如何满足这些要求和解决这些挑战?5G与超高清视频直播的融合需要合理的网络架构作为支撑,目前较为主流的网络架构有两种:5G 直传直播网络架构和基于边缘计算的 5G直播网络架构。5G+直播的解决方案对用户体验和应用系统有三方面要求,即:交互时延短,解决方案中要求播放过程零卡顿,从视频源到终端操作的时延不超过100ms;画质清晰,解决方案中要求视频源采用未来主流的4K级清晰度;云端处理,解决方案中利用 MEC 实现移动CDN功能,要求云端存储本地直播视频内容,并实时推送至上一级CDN节点,供跨城观看。


为了满足 5G+直播网络场景下的技术需求,提高用户的视频观看体验,英特尔在已有解决方案和关键网络指标的基础上,对视频编解码器、网络管理和传输、核心网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这些成果可以有效的缓解网络带宽压力,降低时延。


再比如在5G+云游戏上。5G+云游戏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据英特尔白皮书《电信视觉云-释放视觉云创新潜力》6指出:2022年全球5G+云游戏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26亿美元。玩家喜欢云游戏的原因一方面是基于云的视频流使玩家在低端的终端设备上玩游戏即还可以获得高性能游戏电脑上的游戏体验;另一方面,通过5G+云游戏玩家还可以使用移动设备随时随地玩游戏。据调查,云游戏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游戏APP平均下载及安装等待时间较长、大部分用户手机终端无法支持高端游戏、用户转化率太低、下载安装过程流失率较高等。从网络和技术层面分析,云游戏发展缓慢的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移动通信网络带宽有限,限制了高清画面的传输,因而无法满足即时游戏的需求;二是云游戏控制时延较高,尤其是在如何快速将控制器的指令转化为屏幕上的画面,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上述 5G+ 云游戏对网络带宽和时延的要求,英特尔推出了两套解决方案: 一套是基于至强 ® +VCA 2 (Android) 并搭载了第八代、英特尔®酷睿TMi7处理器的Celestica VCAC-R (Windows)的、具备高性能、低时延的云端整合游戏渲染/ 编码方案;另一套是基于英特尔Cloud Gaming Reference Solution for Android的高性能低时延云游戏方案。目前英特尔已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推出了云游戏平台。该平台能够在云端虚拟化安卓系统,运行游戏,并将画面直接传送到玩家终端,实现跨屏幕、跨平台、跨用户地为玩家提供随时随地的高品质游戏体验。系统中的游戏渲染以英特尔®VCA2为基础,其搭载的英特尔®锐炬TMPro显卡 P580,拥有72EU单元和128MBeDRAM,配合三颗内置英特尔®至强®处理器E3-1500v5提供的卓越计算能力,为云游戏系统提供了面向2D/3D游戏的强大游戏渲染、编码能力。采用上述方案有效地提高了游戏内容处理速度,降低了时延。


5G应用大潮将至





5G是各行各业创新发展的使能者,通过与工业、交通、农业等垂直行业广泛、深度融合,进而实现从支撑移动互联网向支撑各行业全面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全新转型,催生更多创新应用及业态,并进一步推动全社会数字经济发展。所以,5G与垂直行业的结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已成业界共识。在这一点上,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现在围绕行业应用的5G解决方案层出不穷,有的已经商用落地,有的正在进行部署。在最近工信部组织的第二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中,3731个参赛项目更是让我们看到了5G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丰富和成熟,这些以试验、应用示范为主的解决方案,让我们看到了未来5G时代数字经济发展的新业态和新模式。


而运营商也加快了5G网络建设的速度。在5G商用启动仪式上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在就表示,年底全国将开通13万座5G基站超过13万座,未来将加快5G网络部署,深化共建共享,早日建成覆盖全国、技术先进、品质优良、高效运行的5G精品网络。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在讲话中透露,今年中国电信将正式开通SA 5G商用网络,今天已在深圳同步开通5G SA网络。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由表示,明年将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提供5G商用服务,中国移动将坚持以SA为网络目标架构,按照“覆盖全国、技术先进、品质优良”目标要求,加快精品网络建设,今年将在50个以上城市进行5G网络部署,提供商用服务,明年将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提供5G商用服务。中国联通董事长王晓初表示,中国联通已经从打造精品网络、培育应用生态、推动终端发展等各方面,为5G商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所以,未来1-2年,中国将进入5G发展提速阶段。在应用方面,在白皮书发布的这些5G典型应用基础上,将会涌现出更多5G应用。特别是在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应用方面,随着中国“5G+ 工业互联网” 512工程的逐步落实,5G应用大放异彩的时代马上就会来临。


在赋能各行业转型过程中,英特尔作为一个先行者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白皮书的发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于未来,英特尔数据中心事业部副总裁、网络创新业务部总经理林怡颜表示:“5G将是垂直行业的未来创新平台。5GAI和边缘计算将相互补充,共同赋能智慧教育、智慧工业、智慧城市、智慧零售、智慧场馆、车联网等创新应用。英特尔技术通过软硬件和平台嵌入到5G-AI-边缘计算价值链中,携手产业伙伴通过众多案例推动5G-AI-边缘计算成为现实。


来源:微信公众号:刘启诚
作者:刘启诚


编辑:冯梦玉

29#
 楼主| 发表于 2019-11-6 21:07: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正式启动!国家6G技术研发推进工作组和总体专家组成立


科技部官网11月6日消息,为促进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推动第六代移动通信(6G)技术研发工作,2019年11月3日,科技部会同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北京组织召开6G技术研发工作启动会。相关部门领导和有关专家参加会议。科技部王曦副部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宣布成立国家6G技术研发推进工作组和总体专家组,其中,推进工作组由相关政府部门组成,职责是推动6G技术研发工作实施;总体专家组由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37位专家组成,主要负责提出6G技术研究布局建议与技术论证,为重大决策提供咨询与建议。会上,总体专家组代表介绍了6G技术研发态势及未来发展思路与建议;TD产业联盟、未来移动通信论坛代表分别介绍了前期工作开展情况、未来6G畅想及下一步工作计划的建议。6G技术研发推进工作组和总体专家组的成立,标志着我国6G技术研发工作正式启动。

王曦副部长在总结讲话中指出,目前全球6G技术研究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技术路线尚不明确,关键指标和应用场景还未有统一的定义。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要高度重视、统筹布局、高效推进、开放创新。下一步,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总体专家组系统开展6G技术研发方案的制订工作,开展6G技术预研,探索可能的技术方向。通过6G技术研发的系统布局,凝练和解决移动通信与信息安全领域面临的一系列基础理论、设计方法和核心技术问题,力争在基础研究、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标准规范等诸多方面获得突破。为移动通信产业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

来源:澎湃新闻
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880630
编辑:冯梦玉

30#
 楼主| 发表于 2019-11-9 16:50: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基于5G的智能指挥控制:现状与前景——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飞跃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防科技大学军事计算实验与平行系统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经济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常务理事,曾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1990年获美国伦塞利尔理工学院(RPI)计算机与系统工程博士学位。1990年起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先后任助教授、副教授和教授,机器人与自动化实验室主任,复杂系统高等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作为国家计划委员会“引入海外杰出人才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才回国工作,2011年成为首位国防领域“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

基于5G的智能指挥控制:现状与前景
  ——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飞跃


从历史演进来看, 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 通信技术的每一次革命都将为指挥控制带来一场重大的变革,因为通信技术对指挥控制起着关键性的支撑和引导的作用。第五代通信技术5G也不会例外,它将推动指挥控制向指挥控制管理一体化、智能化发展。应该如何理解5G的推动作用?为什么指挥控制是企业的未来?指挥控制管理一体化发展需要怎样的基础设施?进入平行时代后,我们的工作方式、战争形态、战争评估会有怎样的改变?围绕这些问题,我们走访了王飞跃研究员,王研究员为我们做了详细的诠释。


记者:王研究员您好!您在第七届中国指挥控制大会上做主旨报告时提到,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致使军事指挥控制、应急指挥控制趋向常规管理,企业中常规的生产管理趋向应急指挥控制,经过融合发展,最终走向指挥控制管理(C2M)一体化。我们应该如何理解5G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王研究员:现在,部队正在实现精准指挥,这样就把指挥人员变成了控制人员。以前,部队对装备实施控制,而现在装备越来越多,而且被物联网联在一起,很难实现精准控制,这就需要像指挥人一样来指挥装备。反过来,对人的指挥却越来越“实时”,指挥人需要像控制设备一样来“控制”人了,这就是其中的核心问题。智能科技和5G到来之后,不但做实了物联网,而启动了一个新的领域,即智联网。智联网上跑的是智能机器人,跑的是我们人类自己,我们要从以前互联网的被动联接变成物联网的泛在联结,即无处不在的联接,然后再变成智联网的主动、主控、主导的联接,最后带来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军事指挥控制的管理化和企业管理的指控化。


美国人Marius S. VassiliouDavid S. AlbertsJonathan R. Arge2015年合著了一本书《指挥控制的重新构想:企业的未来》(如图1所示)。这本书告诉我们,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之后,美国就开始了军事事务革命,之后又启动情报事务革命,通过指挥控制的变革将C4KISR再革命一场。



图1 《指挥控制的重新构想:企业的未来》一书的封面


记者:这些美国人为什么要重新考察指挥控制?为什么将指挥控制视作企业的未来呢?


王研究员:这是因为两大趋势正在融合发展,一方面是军事事务的企业化,另一方面是企业管理要像军事指控一样迅速精准。兰德公司在1999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面对丰富和几乎无限制的信息和通信能力,迫切需要“一个更加深刻的指挥与控制理论”。这本书给出了一个结论是:未来的指挥控制不再是指挥控制。那将是什么呢?为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美国都做了什么?


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从部队发出指令到开枪启动战争用了24个小时。1991115日,美军司令部发出作战指令,之后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军事物流非常混乱,造成了非军事人员的伤亡。美军吸取战争中的教训,开始了一系列军事能力特别是通信能力的变革,相继推出了RFID、无线传感网、车联网、物联网(IOT)等。从后面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可以看出(如图2所示),通信能力的提升,使得战争准备时间越来越短。



图2 美军军事能力的提升效果


现在,5G来了,而且受到各国特别是美国的关注。美国进行了非常深刻的思考,发布《5G生态系统:对国防部的风险与机遇》和《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等公开报告。许多微信群围绕这两份报告开展了讨论,但都没有抓到要害,最近,《参考消息》上刊登的一个短报告抓住了要害,该报告指出,5G背后最深刻的影响是指挥控制,因为5G将带来指挥控制的革命。


曾经提出“互联网”“物联网”源头思想的美国文科领域著名杂志《The Atlantic》发表过最深刻的科技文章,二年前提出一个封面问题:“为什么世界上最好的战士不断打败仗?”《FOREIGN AFFAIRS》杂志封面文章也发出提问:“未来的军事是什么?”(如图3所示)。


图3 提出深刻问题的美国杂志


美军为什么打败仗?美国人号称自己是“鹰(hawk) ”,最后却做成了“鸡(chicken) ”。一架B2轰炸机价值8亿美元,每飞行1小时运维耗资1.35亿美元,谁开得起啊?这就产生了“鸡鹰(Chickenhawk)”效果。除了无人机,其他武器在“第四代战争(MOOTW)”中很难发挥作用,几乎是“大炮打蚊子”,无法持续。美军陆海战队步兵约十万人,占总军力的5%,死亡却占80%,从M16M4(不比AK-47),士兵手上的武器不合适,是导致伤亡过大的最大原因。若升级,每个步兵就需要约1千美元,共计约1亿美元,费用不及一架F-35,但是,美军就是不升级,因为一旦升级,就必然要关闭原有生产线!生产线影响相关州的经济,生产线所在的州是绝不允许其被关闭的,这就陷入了僵局。


美国民主党总统竞选者桑德斯最反对经济上的浪费,他称“F-35飞机是难以想象的浪费”,但不管怎么反对,他仍坚持“我的州必须有F-35的基地!”这就是“鸡鹰”政治(Chickenhawk Politics)。美国参议院一个参议员认为,美国的出路在于“改变战争对象!”,也许,与中国打“贸易战”就是他们所选的出路?


记者:在指挥控制管理化和管理指挥控制化方面,我国的现状如何?


王研究员: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实例,来看看我国的现状。

4是来自阿里云的一幅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阿里的物流、交易、反黑客都已经变成了作战并实施作战指挥。阿里已将数据智能成功实践于安全治理,例如,在G20峰会期间,阿里实现了联合指挥(如图5所示)。



图4 阿里的现状

图5 阿里的G20联合指挥


商家的商业管理已经战争化、军事化了。我在2017年的“双11”期间到阿里的现场看了一下(如图6所示),我开始不明白“光明顶”是什么意思?我问我的学生,学生告诉我这个“光明顶”是武侠小说里武林各派高手决战之地。在阿里的“光明顶”里,就是核心作战室,还有总指挥部、阿里云作战室、安全作战室、淘宝作战室等。最让我感动的是,这里一些30岁的年轻人就已经是老人了,他们在四分钟内就已经完成上百亿元的订单。这就是企业管理向指控化、指挥控制向管理化发展的一个真实例证。这也让我真真地感受到:时代变了。


图6 阿里在2017年“双11”期间的作战室


下面,让我们再来看看交通领域。这个领域也在发生剧变,2010年,在广州举办亚运会期间,亚运场馆间交通通道情况如图7所示,其公交监控调度系统涉及600多条线路、8000多辆公交车、400多辆小巴士,为实现无缝接驳,需要实时发出13000多条指令。现在的城市管理交通更加复杂,仅仅靠人的智力、管理、指挥、控制来实现,是对人智力的非分要求。经过研究,我们搭建了一个复杂交通系统平行指挥与控制系统的可视化原型,初步实现了对城市交通的智能化管理(如图8所示)。


图7 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的亚运场馆间交通通道总图


图8 复杂交通系统平行指挥与控制的可视化原型


上面的示例都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指挥控制所涉及到的人、信息与结构及其对象,都已经或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且,其核心任务正从传统的军事行动转向“复杂联盟民事-军事行动(Complex Coalition Civil-Military Operations)”,整个领域面临着一场深刻的“范例转移”式的大变革。5G正是这场变革的催化剂,它将助推指挥控制管理的一体化发展。


美国靠所谓的军工复合体走到今天,而且认识到,他已经走到了“鸡鹰”状态。我希望我国的军民融合要走出一条新路,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我们的自信应该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现在,美国、德国正在大力搞信息物理系统(CPS),我认为,我们一定要跨越CPS,要走进信息物理社会系统(CPSS),这个发展趋势就摆在我们眼前(如图9所示)。


图9 向CPSS发展示意图



记者:指挥控制管理的一体化和智能化发展需要怎样的基础设施呢?

王研究员:网络化带来了网络系统赛博化、工程系统社会化、社会系统工程化,这“三化”让简单的事物变成了复杂的事物,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即从小5G跳到大5G。大5GGrids)的第一个G就是交通网(Grids 1.0),然后是能源网(Grids 2.0)、信息网(Grids 3.0),发展到今天是物联网(Grids 4.0),在人类的主导下,下一步将发展的是智联网(Grids 5.0)(如图10所示)。如此发展下去,社会形态将完全转变为智能社会(即社会运作+共享经济)。


图10 智能社会基础设施


智能社会必须得到这五张大网的支撑,有了大5G,就可以把波普尔的三个世界(即物理世界、心理世界、人工世界)紧密联结为一个整体(如图11所示),并同时开发三个世界。


图11 大5G与卡尔•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的联结


在三个世界中,开发不同的IT,但它们的缩写都是一样的(如图12所示)。在第一世界即物理世界中,开发的IT是工业技术(Industry Technology),在第二世界即心理世界中,开发的IT是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在第三世界即人工世界中,开发的IT是智能技术(IntelligentTechnology)



图12 三个IT与卡尔•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的开发


现在,我们要重点开发人工世界,而且要同时并行开发三个IT,这就是从互联网向物联网再向智联网发展的根本原因。要发展智联网,需要智能科技数据之力、计算之力、算法之力、网络之力、区块链之力的“五力合一”(如图13所示)。只是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就像把大楼建在土基或沙基上,是不可能牢固的,大楼要建设在钢筋混凝土之上,所以,一定要把大数据提炼成区块链,把沙基、土基变成钢筋混凝土地基,这样,就可以快速建造智能大层。


图13 新IT:智能科技之“五力合一”


记者:近年来,X5.0的全新理念已被提出,认为在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网络化后,我们进入了第5个技术发展阶段,即平行化,就是以虚实平行互动为特征的智能技术时代。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工业、指挥控制、情报、军事等均进入了5.0时代?


王研究员:是的,工业已经进入5.0,正在迈向平行智能产业。与此同时,网络化作战已经向平行化作战演进,进入了平行时代,指挥控制也进入到5.0时代(如图14所示),从信息主导转到思维主导。


图14 指挥控制进入5.0时代


情报更是如此(如图15所示)。从“一战”时期的人员情报(HUMINT, Human Intelligence),到“二战”时期的信号情报(SIGINT,Signal Intelligence),到“冷战”时期的图像情报(INMINTImage Intelligence),到“网络战”时期的网络情报(NETINTNetwork Intelligence/开源情报(OSINTOpen Source Intelligence),再往下发展,就是“智能”时期的平行情报(PARINTParallelIntelligence)。怎么智能?就是平行。情报5.0的核心在于虚与实互动、情报与智能合一的平行思想,两个关键支撑为ACP(人工社会+计算实验+平行执行)理论和社会物理信息系统CPSSCyber-Physical-Social-System)基础设施,三个主题为智能组织或智能结构、智慧行为或智慧管理、社会智能或智能解析,四个集成使人员、装备、信息、使命密切地融合成一个整体,最终目标为使情报工作所面临的UDC——不定性(Uncertainty)、多样性(Diversity)和复杂性(Complexity)转化成为完成特定任务和使命所生成情报之AFC——灵捷(Agility)、聚焦(Focus)、收敛(Convergence)。


图15 情报进入5.0时代


军事也已经进入5.0时代(如图16所示),将在三个世界一起打仗。以后,军队不再是物理的军队,而是软件定义的军队,其力量将成为主导。


图16 军事进入5.0时代


我们有两个20%的担心,担心只有20%的军人在想军事的事情,担心他们只把20%的时间花在军事上,乘起来就只有4%。需要通过虚实互动的平行部队,把两个20%变成两个200%,这就需要有不同的认识。如图17所示,工业4.0的核心是ICT+CPSI代表信息,C代表通信,S代表系统,我们不能再停留在工业自动化的水平上,我们通过工业自动化走到今天,下一步一定要走向知识自动化,走进工业5.0时代。在工业5.0时代,I代表智能,C代表连接性,但S则代表社会,人成为最重要的因素。


图17 不同时代的不同认识


记者:在5.0时代,我们的工作方式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王研究员:我相信,用知识机器人来指挥人、控制人将是未来的工作方式。如图18所示,当雇一个人类职员时,需要给他配三个机器人:一个是“描述”机器人,负责告诉他这个岗位是干什么的;一个是“预测”机器人,负责告诉他会发生什么事情;一个是“引导”机器人,负责告诉他最佳实践是什么。机器人是铁打的营盘,人是流水的兵,因为人会退休或辞职,但机器人会牢牢守在岗位上,他们不会死,人类只需要给这些机器人喂养“粮食”而已,信息就是粮食,人类给机器人提供不定性、多样性、复杂性的信息,机器人就会把这些信息内化成它的敏捷性、向问题聚焦的能力、向目标收敛的能力,它把“小数据”导成“大数据”,再把“大数据”炼出“小智能”,就像AlphaGo一样,机器人将扩展并给予人类“真正”的智能。


  
图18 未来的工作方式

未来指挥控制的大部分工作将由虚拟的、软件定义的知识机器人来完成。从美军的“深绿”计划可以看出,美军正在向这个方向发展。美军的“深绿”计划正在研发指挥官助手(Commanders Associate),其目标是具有能够为指挥官提供快速生成定性的、粗略的行动计划(COA)草图的能力,而且这种草图是计算机能够理解的。指挥官助手将把指挥官手绘的草图与其对企图的口述一起自动化地转换为旅一级的行动计划。指挥官助手必须有助于选择方案生成、想定训练和快速决策。此外,指挥官助手将以辅助战场可视化和认知的方式将信息显示给指挥官。


记者:未来,战争将向什么方向发展?到那时,为什么人工世界的制智能权更为重要?


王研究员:未来,战争将向明战、暗战、观战“三战合一”的方向发展(如图19所示)。“明战”是指物理空间的传统战争,“暗战”是指赛博空间的网络战争,都是指挥员指哪儿就打哪儿;“观战”是社会域的政治战争、社会战争,一旦打起来,就是打哪儿指哪儿。2012年的“巴以冲突”是“三战合一”的第一个实例;2014年的“克里米亚事件”则是“三战合一”的第二个实例,俄罗斯通过乌克兰危机与西方打了一场“混合战争”,既有政治和军事上的博弈,也有道德和舆论的较量。


图19 “三战合一”的跨域作战



经过2000年的发展变化,战争终于走到了军民分离,现在几乎已经实现了人机分离,无人机的高精控制、精准打击等问题已经得到解决。随着5G、物联网的兴起,战争的常态就是人机分离,将来最重要的战争形式就是城市战。所以,一定要在技术上争取绝对的优先权,使战争走向虚实分离。电竞游戏刚刚起步,在不远的将来,战士在部队通过打游戏就可以打出战斗力。游戏也将成为企业的标配,就像软件工程一样,通过打游戏就可以打出企业的生产效益,这就是经济的走向。


我们走到今天靠的是“国富论”。“国富论”实际上就是“专业分工”,现在我们已经做到了人机分工,将来一定要做到虚实分工,让上面所述的三个机器人把事情都做了。人就当警察,让现实世界从100%的安全迈向300%的安全。如图20所示,未来,一支军队或一个国家有多大的威慑力,不在于物理空间的武器装备,而在于人工空间的知识储备、理性程度和智能水平,我们必须保证拥有人工世界的制智能权。


图20 保证人工世界的制智能权



我们还要重视新文化,树立新理念。在军事上,通过军事区块链把不对称的战争变成对称的和平,在商业上,通过商业区块链把不对称的竞争变成对称的效益,靠创新而不是靠垄断来赢得发展。


我们至少要有这种理念,占领道德的制高点。例如,实现演习的管理化、指挥控制的演习化、演习的电影化(如图21所示),依靠5G的传输能力,以可交互、易理解的电影形式给作战人员下达作战方案。


图21 演习的电影化



记者:您前面谈到我们已进入5.0时代,我们如何进行军事行动的效果评估呢?


王研究员:将来,如图22所示,战士一定是平行的,武器也是平行的,军事肯定也是平行的,战争也将是平行的。


图22 一切都是平行的


在军事行动的效果评估方面,需要综合利用物理世界评估、心理世界评估和人工世界评估(如图23所示)。美国已经把物理损害评估(PDA)做到了极致,可以完成90%的物理损害评估,现在,美国已经开始研究网络损害评估(CDA)和社会损害评估(SDA)


图23 平行军事与效果评估


记者:在平行时代,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王研究员:要改变战争的形态,走向虚实分明。西方的哲学和军事信念就是,“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我们要靠智能技术、军事技术,“让政治成为战争的延续”。


传统上,“吃一堑、长一智”是通过在物理世界头破血流甚至搭上生命的“吃一堑”,换来在虚拟的知识世界里“长一智”。我们需要换个思路,在人工世界“吃一堑、吃多堑”,帮助我们在物理世界“长一智”。如此,就可以靠军事智能走向虚实分离的和平战争(如图24所示)。


图24 由人工世界帮助实现物理世界的智慧



记者:我们怎么才能实现虚实分明这个目标?


王研究员:我认为,应该靠常态化、平民化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前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杜勒斯的回答是,“科学家是高地,科学家是未来,科学家是长期的回报。”以后,科学家就是农民,就是工人,我们现在已经把软件工程师变成码农了,离这个目标不远了,一个国家只有把科学家变成农民、变成工人,这个国家才可能是未来智能时代的领先者。



来源: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
作者:CICC通讯编辑部供稿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HhJ3dqHciRAEE23j0Lemg

编辑:冯梦玉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