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融合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9-6-22 22:45: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东软融媒体平台在京发布
本报北京6月21日电  (记者邱海峰)20日,东软集团在京发布Newsroom融媒体平台,并宣布其媒体融合发展战略。
  东软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发布的东软Newsroom融媒体平台由业务中台、数据中台、技术中台三个中台以及可灵活搭配的小前台组成,可支持电视、电台、报纸、网站、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户外大屏等全媒体端的“策、采、编、发、评、效、数”全流程优化与升级,为媒体业务的快速迭代提供支撑,满足各级融媒体中心的业务需求。
据悉,东软Newsroom融媒体平台及其相应的全媒体内容生产、报道指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办公等服务组件,目前已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国日报社、广州广播电视台等媒体机构得到推广和应用。
编辑:王豪

22#
发表于 2019-7-1 23:05: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2018年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发展报告》(全文)
文章来源:网络传播杂志
6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共同发布《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10(2019)》。《蓝皮书》收录了全国研究新媒体的数十位著名专家学者撰写的分报告。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OTA2OTU5Mg==&mid=2651490475&idx=2&sn=57a431e0c74d9bf43e9eb7203b32d8f5&chksm=8b79d35cbc0e5a4abf777d9cfca63694f98eae1f3d2a930baf521e6c6ba1dcb258933d60d17c&mpshare=1&scene=1&srcid=07014SXZEnxOKkywJfSKayZX&from=singlemessage&ascene=1&devicetype=android-26&version=2700043c&nettype=WIFI&abtest_cookie=BQABAAoACwASABMAFQAFACOXHgBWmR4Ax5keAPiZHgAMmh4AAAA%3D&lang=zh_CN&pass_ticket=R8HoiIiKhkI0MFe5v%2Bv3lhKFbmr4ksaqWQja8P8f%2B02tlID8Rg2HK6cdn4r%2Bn4Wf&wx_header=1
编辑:高杰

23#
发表于 2019-7-20 00:04: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加速融合发展,看看 “澎湃经验”
融合发展,澎湃新闻领风气之先整体转型。通过建立交流分享机制、引入年轻“海归”,帮助“老报人”摆脱“路径惯性”,拥抱新技术、新手段;通过技术应用化、操作集群化、形式互动化、内容产品化,生产出高质量的内容,并实现更快更广更好的传播。
加速融合发展,看看“澎湃经验”
李云芳    
澎湃新闻诞生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风口,领风气之先,率先整体转型,并着眼技术、内容等进行探索、开拓和创新,不断将融合发展推向纵深。
1
     
“互联网+资深报人”
澎湃新闻从传统纸媒转型而来,团队中有不少“资深报人”,且都是骨干力量,他们是内容生产方面的宝贵财富。但在融合发展之路上,他们需要在形式和手段方面进行思维转型,努力掌握“新”本领。
澎湃新闻双管齐下。一方面,引入许多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才,以此将新视野、新想法、新技术、新手段直接带入澎湃新闻。近年来招聘的人员中,有一半拥有境外或海外留学经历;另一方面,建立了一套交流机制,不定期邀请经常接触国际媒体和国内技术派资讯平台的人员来分析行业动态和分享最新经验,邀请视觉、设计、产品、数据等人员,推进学习交流、经验分享机制化。  
此外,在操作一些重大项目前,项目组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搜集和研究国内外媒体在同类题材上有哪些先进做法可以借鉴、有怎样的教训需要吸取。
为鼓励员工探索尝试融合创新,澎湃新闻在年度新闻奖项中,专门设立了“年度产品”“年度交互&数据”等具有鲜明融合特色的奖项。
为便于不同类型部门的人员交流,在办公条件比较紧张的情况下,特别辟出12层一整层楼,打造“澎友圈”空间,鼓励员工跨越楼层和部门的壁垒,在自由而轻松的氛围里碰撞出融合创新的火花。
秉承“四化”方针
新闻实务方面,澎湃新闻一直秉承“四化”方针——技术应用化、操作集群化、内容产品化、形式互动化,以保证生产出既有高品质又有传播力的好内容、好产品,不断开拓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
技术应用化
澎湃新闻视觉中心储备了一批具有较强制作能力的专业人员,包括前端工程师、UI设计师、动画设计师、漫画师、平画设计师、3D设计师等,这些人既能及时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还能将之尽快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VR新闻代表了一种先进技术的潮流趋势,澎湃新闻一直在努力将这项技术应用到具体新闻报道中。澎湃新闻设有专发VR产品的《全景现场》栏目,专题报道时拍摄VR全景视频已成标配。产品《海拔四千米之上》,70%都是VR视频,包括定点VR和漫游VR,这些场景均拍摄自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核心地点,每个场景之间逻辑上互相关联。
卫星图的运用已不是一件新鲜事。今年4月的凉山木里森林大火中,由于火灾现场地处深山密林,且余火未灭或存在复燃可能,现场被封锁。编辑通过卫星地图找到准确的起火点和邻近村落,借助卫星地图本身的3D功能,还原出了现场立体模型。
插画、连环画这门传统手艺,也在融合创新的新媒体产品中焕发了青春。获得第28届中国新闻奖融媒界面项目一等奖的H5产品《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采用下拉式长幅连环画、渐进式动画、360度全景照片、图集、音频、视频、交互式体验等表现形式,让这个已经被多次报道的人物和故事,被生动地还原进而获得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目前,澎湃新闻正与相关运营商沟通对接,希望打造一个5G智能媒体应用实验室,并尝试VR直播。
操作集群化
机构媒体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碰到重大议题时,能够在人员组织、设备保障和时间周期方面给予足够保障。
如三江源国家公园报道项目,澎湃新闻从20182月就开始筹划方案,累计约40人参与该项目,到一线参加采拍的就有25人,之后又花了一个月时间进行后期制作,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包括3篇深度文字报道、4部微纪录片和4场大型直播。
2019年春节,澎湃新闻策划了多个产品。最有创意、最有分量的当属“Z112列车上的中国”。列车由海南海口发往黑龙江哈尔滨,是春运里程最长的列车之一。澎湃新闻派出12人全程跟踪,记录和拍摄了06车厢内97位乘客的心声和故事。该策划前后方超40人参与,累计发布大小作品100余个,包括文字报道、视频、直播、H5产品、数据报道等,同时还辅之以“问吧”等形式进行了互动。
形式互动化
澎湃新闻在设计融合项目时力求互动,既能让用户感兴趣并参与其中,还可以借助用户提供的内容再生产作品,形成互动共生。
2018年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之际,推出产品《互动H5|征集“我的汶川记忆”:十年前地震时你在哪里?》,征集读者与那场大地震的故事,借此构建汶川地震的集体记忆;《大江奔流·征集︱我的长江故事》,征集读者与长江的故事,充满趣味性和人情味儿,读者踊跃参与。
有的互动作品是征集影像。“家国协奏曲”通过设计开放的平台,吸引用户上传照片,平台自动生成专属的微纪录片,并在澎湃新闻的瀑布信息流中予以展示,通过个体变化来折射家国变迁,既强化了与用户的沟通,也让澎湃新闻生产出更多接地气、应时令的内容。
澎湃新闻也经常借助游戏这种最具参与性的形式,来配合并突出报道主题。在2019年春运报道中,配合“摩托车千里返乡大军”直播,设计制作小游戏《摩托大军千里返乡,澎湃互动体验式H5“暖途”为骑行者助力》,参与者可体会和共情骑摩托返乡者遭遇的一系列困难和归家的急切心情。
澎湃新闻还推出了一系列偏重社交属性的互动产品。今年4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推出《灵魂书签》互动产品,通过让用户勾连经典美术作品、音乐片段与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语句,给用户生成一个性格画像,供朋友圈转发的同时,还会推荐一本相关联的书籍供阅读。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澎湃新闻推出产品《你说起话来,有多穿越》,从1978年第一版以来数个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摘选出过去40年里的一些特殊词语,让用户选择正确解释,通过回答情况来描摹出用户的“能力画像”。这些互动产品,既展现了澎湃新闻的深厚文化底蕴,也起到了让用户在互动娱乐中关注特定时令、增长知识的作用。
内容产品化
日常新闻报道中,澎湃新闻一般在前期滚动生产各种满足读者信息需求的“短平快”文字报道、视频短讯,到后期则制作推出主题明确的系统性产品,便于读者了解事件全貌。  
比如,就导致逾250人死亡的斯里兰卡“4·21”连环爆炸,澎湃新闻制作了《亲历者的生死瞬间——斯里兰卡爆炸地图》。该产品通过收集整理多名亲历者及遇难者家属的故事,还原斯里兰卡爆炸的惊心一刻;在埃航空难报道中,澎湃新闻记者通过公开渠道或相关报道,尽可能收集遇难者基本信息,包括照片、身份、姓名、年龄、家庭以及乘机事由等,在“头七”那天,制作发布了一份全面的遇难者名单,因为信息全面,传播甚广,许多读者评价该作品是对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的致敬。
凉山木里森林大火报道中,澎湃新闻做了两个产品:《凉山蹈火英雄生前事|30个生命定格了,30段记忆将长存》是一个长图,30名遇难者每人摘选一位家属、战友等的介绍,记录他们的“生前事”;《H5丨他们平均年龄25.5岁》,集成澎湃新闻前期对30位遇难者的视频报道,悼念逝去的年轻生命,引人泪目。
除紧跟重大新闻设计制作产品外,澎湃新闻平时也会设计不少有深度、有格调的产品。
如去年7月份发布的《H569年风雨录:台风来去之间,哪些地方最受伤?》,设计人员通过动画、柱状图、分类表等方式,可视化地展现了台风对我国侵袭破坏之多之大的情况,还根据“受伤”程度对台风影响省份进行了排名。
由于技术的多样性和储备的性价比问题,澎湃也会引入外部力量参与,如《我们的街道和街道上的我们》,就是由澎湃新闻的开发人员和外部力量合作完成。
在融合发展、创新生产之路上,无论是整合内部资源还是借助外部力量,只要有利于生产出高品质的内容、有利于让信息更快更广更好地传播,澎湃新闻就会积极尝试,并一以贯之地将创新进行到底。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1CdKVfKctGx0u7V02QruwQ
编辑:陈茗

24#
发表于 2019-7-26 20:42: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雷跃捷等:“融合报道”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2018年,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首次增设媒体融合奖项,50件获奖作品一评出,即产生很大反响,收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融合报道”将影响新闻报道的具体业务、思维、理念,并由此延伸至舆情、舆论、新闻传播理论、技术哲学等深层次领域。
1
     
“融合报道”的特征

所谓“融合报道”,是指利用数字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信息平台,并综合运用不同介质的传播形式、技术方法、报道体裁和叙事方式开展的整合式新闻传播新方式。
以数字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为基础。“移动”的特征体现在传输、接收、反馈、互动等各个环节,并衍生出“移动端首发”和“移动直播”等新闻传播和生产等新现象。
以互联网信息平台为依托。互联网平台提供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融合报道”的精确性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也为“融合报道”提供了生产、流通、销售、反馈渠道的技术支持。
以不同媒体传播方式方法的融合为标志。“融合报道”整合不同媒体的传播方式和方法,将文字、音视频、图片、动漫、H5、动图、数字地形模型、VR、AI等融为一体,交替或整合运用,使得产品呈现出变化莫测的界面效果。
以社交媒体和自媒体为优选。“融合报道”在生产、传播、接收、反馈、互动的过程中始终以社交媒体和自媒体为优选,这反映了在融媒时代信息传播逐渐由大众传播向人际传播转移和回归的趋势。
以新闻生产模式创新为手段。“融合报道”是一种崭新的新闻生产新模式。这个新模式除了在新闻生产的组织形式、 生产机制、流通渠道和效益评估等方面体现之外,更重要的是内容生产上的用户生产(UGC)和专业生产(PGC)相结合的整合式新闻生产新模式。
以受众和用户体验为效果检验的重要标尺。新闻的情景化传播所带来的沉浸式、交互式等新的受众体验的生成和普及,是“融合报道”的又一大特征。检验“融合报道”的传播效果,是以用户和受众的新体验和新感受作为重要标准。
以提高新闻报道的“四力”为目的。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传统新闻报道转型为“融合报道”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先进的传播技术和新闻生产方式为手段提高报道的“四力”,既是“融合报道”要达到的目的,也是其鲜明特征之一。
2
     
发展趋势及前景

“融合报道”所产生的影响和发生的变革,将会涉及包括新闻报道的具体业务、思维、理念,并由此延伸至舆情、舆论、新闻传播理论、技术哲学等深层次领域。
随着数字移动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新闻信息传输质量不断改善,融合报道”的传播力将不断提高。随着5G、4K、AI等技术的应用,记者不仅可以更快地制作新闻,新闻作品的呈现方式也将得到拓展。物联网、VR新闻、人工智能等正深刻改变着新闻形态。以上这些也为媒体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
人工智能(AI)应用将改变和创新新闻生产机制,未来“融合报道”将实行PGC(专业生产内容)、UGC(用户生产内容)和AIGC(人工智能生产内容)相融合的整合式新闻生产新模式。在这个新闻生产网络中,PGC、UGC和AIGC不仅融合交织在一起,也将逐渐明确各自的定位分工。一些不便于人力采集和生成的新闻信息内容,如特别危险的新闻现场或人力一时或根本到达不了的新闻现场,将由人工智能去执行采写任务。
“融合报道”的关注点由“炫技”逐渐向“内涵发掘”方向转移。“融合报道”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新闻内容的这个初衷被“炫技”所代替,是“融合报道”在初期阶段所容易患的一种“幼稚病”。技术为内容服务,就要求新闻生产者深耕内容创作,以此为基础拥抱技术给新闻生产创新带来的机遇和福利。
“融合报道”所利用的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为媒体与用户的赋权、平权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新闻传播业和新闻报道发生结构性变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随着5G投入商用,新闻传播主体权利分配的格局将发生巨大变化。这个变化将进一步推动新闻传播业发生结构性变化,主要发生在两个主体层面:第一个主体是作为个体的公民;第二个主体是社会基层的新闻媒体(如我国县级及县级以下的新闻媒体)、社交媒体和自媒体。
由舆情和次生新闻衍生的“融合报道”新形态,不仅改写了新闻报道的定义,而且将丰富和深化舆论、舆情的内涵,舆情应对难度将进一步加大。新闻的情景化传播所带来的用户沉浸式、交互式体验等,将带来信息传播、舆论生成格局的改变。网络舆情生成发酵的重要平台和渠道逐步向移动端转移,而由移动舆情引发的移动次生新闻,将成为未来“融合报道”的重要信息来源。
“融合报道”还将改写传统新闻理论、传播学理论的部分结论,它所提供的实践经验,将为新闻传播学的创新提供丰富的论据资源。传播学中探讨媒介功能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发生过传统的媒介效果研究从关注“媒介对人们做了些什么”向探讨“人们用媒介做了什么”的转向,融合报道正是发生了由注重“媒介对人们做了些什么”,转变为新闻生产的主体向公众和社会提供了什么样的信息的重大转向。这个转向将改写传统新闻业务教科书式的经验,甚至将改写传统新闻理论和传播理论的某些经典结论。
“融合报道”日益强化的技术使用及依赖,也给人们和社会带来了不安乃至焦虑。技术理性带来的人文价值困境引发了新一轮有关媒介职业道德与社会伦理的质疑和争议。以环境、生物领域为中心议题的技术哲学,将有可能把关注的焦点延伸至传媒领域。“融合报道”在推动传统新闻报道转型升级,带给广大受众和用户崭新的阅读、视听新体验的同时,也因其对大数据、AI、VR的滥用,而面临媒介职业道德与社会伦理陷入困境的风险和危机。人们对科学技术进行批判性反思并由此产生了一门新兴的学科——技术哲学。以核武危险、环境污染、生物医学工程的道德困境为中心议题的技术哲学,将有可能、也有必要把关注的焦点延展至传媒领域。
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写道:“媒介杂交或交汇的时刻,是发现真理和给人启示的时刻,由此而产生新的媒介形式。”纵观媒介发展史,没有哪一个时代像今天的传媒一样经历如此剧变,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观察媒介的变化,要看媒介能否给人们、给社会带来福祉。“融合报道”也是如此。只有将高质量的内容和先进的传播科技相结合,不断生产出丰富人们阅读和视听体验、引领价值观向健康方向发展的新闻产品,才能在传媒变革中获得生存和发展。这既是“融合报道”发展的王道,也是其趋势。
(作者雷跃捷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晓菡、古丽尼歌尔·伊力哈木均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oOrpE3c76r9CpxDW0-BA

编辑:董莉

25#
发表于 2019-7-29 22:16: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许正中: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要提升四“力”
融合发展是传媒领域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目前,很多媒体都在进行融合发展的探索,也有不少亮点。这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便是人民日报,其在媒体融合方面的探索,为不少地方媒体提供了借鉴和参考,7月29日,2019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在天津开幕,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兼海外版总编辑许正中在论坛上发表题为《深度融合:推进四“改”提升四“力”》的主题演讲,在许正中看来,媒体深度融合要提升四“力”。该如何进一步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这四“力”又都是什么呢?
【第一“力”】推进内容生产改革 提升信息聚合能力
“当前,移动互联网传播的竞争,集中到了对存量用户和用户时长的争夺上来,由此,内容本身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好内容可以跨平台传播,好内容自带网络流量,好内容可以构成入口。”在许正中看来,对主流媒体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内容价值回归,也是内容品质的回归。我们要生产符合移动互联网特点,体现移动互联网特色的内容,不断创新呈现方式、传播方式。
据介绍,人民日报通过个性化制作、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生产出一系列现象级新媒体产品。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的“中国一分钟”系列微视频仅在人民日报两微两端的总点击量就突破10亿次;人民网与军队联合开展的“祖国在我心中”界碑描红主题活动,短视频账号总播放数超9.8亿。
许正中表示,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首要的便是推进内容生产改革,提升信息聚合能力。“现在,我们已不再仅仅满足出一两个‘爆款’,而是要不断完善满足互联网优质内容需求的生产机制”。
【第二“力”】推进传播渠道改革 提升信息分发能力
据许正中介绍,人民日报客户端作为手机上的人民日报,2014年上线以来已经多次更新迭代,为适应平台化、智能化趋势,今年还将对客户端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升级,在内容优化、用户拓展、运营升级方面做出较大改革。
“同时,我们积极拓展社会化传播渠道,在原有微博、微信布局的基础上,积极抢占新的平台。”许正中介绍说,目前,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全平台粉丝数超过1.4亿,其中在新浪微博粉丝超9000万;人民日报微信公众账号关注数突破2600万,在媒体中位居前列;我们去年下半年开通的抖音账号关注数突破3200万;快手账号关注数突破760万。形成互联网多平台百花齐放、图文音视频交相辉映的传播格局。
在许正中看来,要进一步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推进传播渠道改革 提升信息分发能力。
【第三“力”】推进技术手段改革 提升人工智能运用能力
融合发展是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变革。许正中表示,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不断实现突破,加快抢占全媒体时代的技术高地,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有助于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在将人工智能运用于媒体的过程中,算法推荐是当前最受瞩目的一项技术应用,因为无论是内容、服务还是商品,共同的痛点就是海量信息与个性需求的匹配,而算法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技术、一种思维、一种方法。” 许正中表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还要推进技术手段改革,提升人工智能运用能力。在其看来,未来一个媒体平台的竞争力可能会取决于数据、算力和算法。着眼于此,人民日报正在下大力气研究既实现个性化推荐,又体现主流价值判断的“主流算法”。
据介绍,目前,人民日报正在全方位推动技术创新,在5G运用、人工智能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筹备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重点实验室、研究院等。近期,人民网还与中科院等单位合作,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新闻生产传播方式。
【第四“力”】推进媒体运营改革 提升服务用户能力
此外,许正中表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还要推进媒体运营改革,提升服务用户能力。“我们将提供各种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新闻信息服务,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领域拓展,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拓展网上主流舆论阵地。
在许正中看来,要扩大传播覆盖面,需要对媒体运营方式进行改革。据其介绍,在此方面,人民日报将顺应互联网用户变化趋势,全面推动新媒体布局端口前移、重心下沉,依托人民日报遍布全国的采编体系、分支机构,进一步增强本地化、区域化的新闻信息服务,对人民日报客户端的地方频道运营模式进行较大力度的改革,增强时效性、实用性、贴近性;同时,在“万物皆媒、万众皆媒”的时代,人民日报把吸引年轻用户,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原住民”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我们统筹线上线下传播资源,推出‘中国很赞’等多个新媒体活动,带动年轻人参与。”许正中介绍说,2018年下半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快闪店“时光博物馆”在北京、上海、深圳吸引了大批都市年轻人,成为那个时段关注度最高的“网红打卡地”。
“今年,我们将继续运用兼具新颖性、参与性、互动性的传播形态,推动新媒体传播由‘懂我’向‘有我’转变”。许正中介绍说,信息化为媒体传播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不能有任何迟疑、任何懈怠,必须抓住机遇,用好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原文链接:
编辑:王豪

26#
发表于 2019-8-27 21:55: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商艳青:媒体大脑引领智媒发展新方向
46日上午,在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主办的新媒体学科融合与卓越新闻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上,新华智云副总裁、首席新闻官商艳青女士发表了题为《媒体大脑引领智媒发展新方向:数据、内容、技术深度融合》的主题演讲,探讨了互联网时代新技术的交互融合对于传媒产业链变革的推动作用,并以丰富的智能新闻案例展示了媒体大脑在新闻报道中的强大力量。
商艳青女士首先以当下最受学界业界关注的5G、人工智能技术为切入点,提出在当前这样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如何拥抱新技术、如何面对庞大内容数据成为当前媒体人亟需解决的难题。接着,商艳青女士表示目前新华智云致力于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内容生产的效率、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商艳青女士还以多个新闻报道的视频案例展示了媒体大脑在智能化生产、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中的强大力量。例如在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媒体大脑从数据场中抽离出物理场,像拼接乐高一样生产出成千上万的现场视频,实现了“秒级生成、海量生产、受众喜欢”的强大效果。
商艳青女士认为“数据即新闻,新闻即数据”,强调海量数据是智能媒体时代最有价值的新闻资源,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也将助力媒体平台重构新闻业务流程。例如,现场云以动态图表的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政府工作报告、媒体大脑几分钟之内便可集合主体性内容、支持制作者快速寻找类似题材进行创作,这些都在MAGIC亚运会“金牌机器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40年全球出口排名》报告上得到了完美应用。另外,商艳青女士还介绍了媒体大脑的工作原理,即信息原料经智能化技术处理之后,不同于以往工业生产流水线的单一化产品,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传播更为广泛。
最后,商艳青女士提出了自己关于媒体大脑引领智媒发展的三点思考:第一,媒体大脑将人、物、视频、文本、图片、数据等所有信息串联在一起,是一个“好技术+好内容+结构化数据”模式,而智媒的前提就是万物皆媒,万物成为数据采集和产生新闻资源的媒介,成为传递信息和发布信息的最好平台。第二,创新是科学发展的生命力,跨界和专业型人才是创新的灵魂。第三,机器发挥机器的特长——简单重复的劳动,可以成为“千里眼”、“顺风耳”,而人类可以发挥创造力、主观能动性进行更有深度、更有态度、更有温度的创造。
原文链接:https://xian.qq.com/a/20190406/004238.htm
编辑:陈茗

27#
发表于 2019-9-12 21:25: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人民日报崔士鑫主任谈“中央厨房如何‘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化效能’”


9月11日晚,“弘毅学术沙龙”在新闻学院301会议室举行,主题为“中央厨房如何‘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化效能’”。人民日报社研究部主任、高级编辑崔士鑫受邀担任主讲。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主持本次沙龙。

崔主任从对中央厨房功能定位的再认识、对党报中央厨房实践的再梳理、对发挥中央厨房作用的再思考三个方面作了详细讲述。他说,媒体中央厨房是以媒体自身品牌建设即以主业为核心,建立全媒体信息处理平台,能够实现新闻信息生产与分发的工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实现新闻信息的最大化利用,最大程度满足不同群体需求。崔主任认为,一体化方案理念先进,激发了融合生产力。但也存在体制机制改革困难、绩效考核体系较难落实等。这恰恰说明,必须倒逼深层次改革,才能确保中央厨房正成为推动媒纵深发平台。

(崔士鑫主任讲座中)

谈及中央厨房作用的再思考,崔主任指出当前仍然有不少人对中央厨房的存在即意义抱有怀疑和偏见,并具体分析了这其中的四种代表观念。“产生这些想法的人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中央厨房”,崔主任对这四大怀疑做出回应:一体化发展,相对集中的物理空间有其必要性;内容同质化并非必然,需纠正人员素质要求误区;中央厨房不能日常运转,根源是体制机制没有彻底变革。

在互动提问环节,同学们发问:总调中心作为整个机制核心如何正常运行?如何回避常规媒体经常出现的问题?崔主任说,中央厨房协调指挥中心有一套自己运作的体系,并且有专业人士进行把关。同时,中央厨房会定期举行商讨会议,大家一起讨论问题,寻找解决方法,从而保证工作正常进行。

(学生提问)

董天策院长总结了本次沙龙,感谢崔主任给同学们作了一个学理透彻的报告。他表示,自己原本在参观中央厨房后也有不少困惑。听了崔主任的讲解,他对中央厨房的作用、运作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董天策院长总结讲座)


作者:冉婷婷  摄影:马亚然
编辑:王豪

28#
发表于 2019-9-21 15:51:3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人民日报发力短视频,为何选中快手助攻?

原文作者:宋婧  
原文来源:传媒茶话会

9月19日,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正式成立。由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打造的短视频聚合平台“人民日报+”正式上线,成为中央媒体首个上线的短视频聚合平台。而短视频平台的合作方,便是快手。

人民日报为什么选中快手合作?“人民日报+”最大特色是什么?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需要尊重哪一点?

20日,《传媒茶话会》对话中国记协书记处原书记顾勇华,虎啸传媒CEO袁俊,阿基米德传媒CEO王海滨,重庆大学教授刘海明,独立讲师万钧。

人民日报携手快手,意义何在?

“‘人民日报+’以PUGC和‘人民问政’为主要特色,致力于打造自主可控的短视频旗舰平台。业内领先的快手科技为产品提供技术支持。”9月19日,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秘书长丁伟在人民日报智慧媒体研究院成立仪式上介绍道。

2019年8月6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公司QuestMobile发布《2019短视频行业半年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短视频用户规模超过8.2亿,同比增长32.3%,这意味着每十个移动互联网用户中就有7.2个在使用短视频产品。互联网企业纷纷布局短视频,市场成熟度逐渐提高,优质内容和用户思维已成为各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丁伟表示,就内容层面而言,“人民日报+”短视频客户端是主流短视频PUGC聚合平台,内容来源主要包括聚集、PUGC上传、自制三方面,即从各内容平台挑选的优质内容、向机构和个人约稿的内容以及人民日报的自有内容。

而从功能角度来看,“人民日报+”包含视频、直播、人民问政三个主要功能。视频、直播是向来是短视频聚合平台的标配。“对比其他平台,‘人民问政’是‘人民日报+’短视频客户端的最大特色。”丁伟如是说。

“人民问政”将吸引用户积极参与关注和讨论,引导媒体参与调查、核实和跟进,敦促相关责任机构回应和解决问题。依托人民日报强大的问政能力,“人民问政”可为普通用户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可信的问政平台,借助短视频形式向有关政府部门和机构表达诉求、反映民生问题。

同时,“人民日报+”无缝连接人民号,人民号创作者可动态发布权威短视频和直播,实时触达新闻现场。通过众多功能亮点的实现,“人民日报+”短视频客户端真正做到“让你看”“帮你办”。

平台的服务接地气又走心,那么,平台的背后,人民日报与快手科技合作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我们采访了几位业界知名专家、学者,听听他们的说法。

中国记协书记处原书记顾勇华告诉《传媒茶话会》,合作的意义可以从现实层面与战略层面探讨:“人民日报与快手合作的现实意义,在于迅速地推升传播的有效性。”

顾勇华认为,人民日报作为我们党媒的排头兵,代表着我们整个国家引领传媒变革前进的方向。沿着这个方向,快手可以引领我们这么多的用户,担当“通信员”的职责。这是目前我们可以看得见的,而且很快就见效的一个效果。

“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媒体之间的合作,过去我们经常讲,你要形成自己的规范,要拿出自己的标准。”顾勇华表示,“人民日报与快手的合作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系列讲话精神。因此,这次合作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都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人民日报与快手合作,长期价值在人民日报,近期市场效益在快手。于人民日报,显示了主导者对新传媒、新世代人群的重视,但更直接的显效,会使短视频和关联市场、资本市场的热情高涨。”独立讲师万钧这样对《传媒茶话会》说。

虎啸传媒CEO袁俊告诉《传媒茶话会》,需要从三个层面看:

第一,人民日报为什么要搭“人民日报+”?这与近些年一直在倡导的整个政务服务进步有关。人民日报意识到媒体传播形式需要与时俱进,发展短视频聚合平台是与时俱进中的一部分。我们的政务新媒体的确有了大进步,更多的信息是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达。

第二,对快手来说,这是一次自我意识的表达。一方面,从内容角度愿意一起为网络环境作贡献。另一方面,从整个大的战略角度,这是快手的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快手可以跟人民日报合作,同样意味着可以与更多的省级、市级行政单位合作,为中国政务媒体进步提供很大的支撑,而这样的技术支持本身也代表着快手自身品牌的升级。

第三,谈现实意义,人民日报毕竟是传统主流媒体,短时间内没有能力自己开发一套这样的平台。你的技术沉淀,最后判断符合我的使用,伙伴也就结成了。”

为什么选快手?

顾勇华告诉《传媒茶话会》:“人民日报本来就有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优良传统。同时,人民日报在互联网传播上面的也做了很大的努力,为什么还要跟快手合作呢?我认为快手在传播当中,具有四个优势:

第一个优势,它形成了一套很有传播力、很受大家欢迎的话语体系。

第二个优势,快手的群众参与度非常高。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在网上要听民声,如果群众都不参与,你怎么听民生呢?


第三个优势,快手的数量级日活,已经培养起来了,包括移动互联网传播的一些基本规范、规则、习惯也养成了。这对广大网民规范使用互联网也形成了很好的一个引导。

第四个优势,快手与抖音均以视频见长,但是我觉得快手的短视频触角在生长,更可能无盲点地覆盖到全体传播对象。比如说,一些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过去很难覆盖到的地方。快手都能覆盖到。这一点同人民日报可以取长补短。”

作为一款从东方广播内部孵化,经集团批准做公司化运作的音频网络平台,阿基米德FM又是如何看此次“人民日报+”与快手平台的合作?
“短视频聚合平台‘人民日报+’是传统媒体界限的突破,引入快手是互联网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深度合作,我们还需要一点时间看看他们具体的合作机制,这才能知道此次合作究竟能为人民日报,为快手带来什么。但有一点我们知道,对接社会主流,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也是技术最终的价值体现。”阿基米德传媒CEO王海滨告诉《传媒茶话会》。

人民日报与快手的这次合作,将为整个行业带来什么新气象呢?

袁俊告诉《传媒茶话会》:“我觉得这对整个行业,或者说不仅仅局限于媒体行业,可以带来两个很有意思的思考。

第一,公共服务产业。政务服务就是标准的公共服务,人民日报做出了改变,其实对所有的政务体系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表率作用。并非所有政务机构都必须开个短视频账号,但我们应该看到,什么东西是可以迎合这个时代的,服务大众的。应该抓住这一点,去结合去利用这一点。人民日报和快手的合作,形成了公共服务角度的一个标杆效应。

第二,数字商业经济。我们一直在提倡电子政务、数字政务,而现在绝大多数的电子政务基本只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建官方网站,但是这套官方网站连移动端都没有做,移动访问很困难。第二件事,基本就是在线预约或者排号,电子政务没有真正实现完整的链条。

但是,当像人民日报这样的机构媒体意识到,可以借助市场力量来解决问题时,市场也会敏感地发现,原来数字政务未来的各个方向,我们互联网公司还是有机会进入的。相信伴随数字政务理念逐渐的转化,能找到数字政务的红利空间。当然,这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重庆大学教授刘海明也表示:“人民日报和快手的联合,可以带动商业平台与省市级的党报,甚至都市报,以及一些新媒体进行合作,协调发展,形成示范性作用。这是一次蝴蝶效应,我觉得它的效果在未来几年应该会逐渐显现。”

从“相加”到“相融,要尊重什么?

如何让媒体融合从简单的“相加”到“相融”?

“漫画、文字、图片、视频形式的结合,从整体看是一个趋势。但是,相融不是一种混合。相融,是尊重一个规律,不是一个简单形式上的相容,他应该是一种内在的、互补、互需的状态。呈现一种崭新的形式,能够推进时代的发展,这样的共融才值得的。同时传媒企业、新兴媒体也应当认识到,探索共融是应该的,但是,探索的过程中也不能违背传播规律,不能为了相融而相融。”刘海明如是说。

在探索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道路上,2018年6月至今,人民日报便和快手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人民日报全体系在快手开号,人民日报1119万粉丝,人民网958.8万粉丝,在快手媒体号生态中表现非常优异,许多单条视频播放量超过4000万。

2018年6月11日,人民日报社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旗下移动新媒体聚合平台“人民号”正式启动,并发布人民号生产力工具平台“创作大脑”,通过先进技术为内容创作赋能。

快手以视频搜索产品加入“人民日报创作大脑”。利用快手AI视频搜索引擎,新闻工作者可根据关键字、发布时间和发布地点精准搜索快手平台内的海量视频资源,为媒体创作提供更为精准高效的内容和选题支持,快手大量优质的用户内容也通过媒体的渠道传播出去,形成更好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2018年12月17日,快手与人民日报新媒体联合出品H5产品《幸福长街40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跳转 ),上线第二天,跃至微博热搜第7位,微博热门榜单第2位。微博转发数达到8.5万,阅读量5500万+。朋友圈也呈现刷屏的火爆状态,人民日报微信文章迅速10w+,人文之窗等微信大V转载,微信指数突涨至4802334。快手官方号快手视界和人民日报快手号长图浏览量超过1000w。H5 PV达到350w+,UV 220W+。

2019年,快手与人民日报新媒体联合策划出品《点击,你将随机和一位陌生人通话》和《高手在民间·五一武功秘籍》打造成了H5爆款。

《点击,你将随机和一位陌生人通话》就可以进入模拟多个“视频通话”的场景,该H5嵌入了40余段视频。用户连线的另一端可能是医生、教师,也可能是一位可爱的小朋友。你可能看到繁华的首都北京,也可能看到四川藏区、内蒙古的草原。一段段短视频,将宏大的民生议题浓缩到凡人小事中,让读者真切感受全国两会“汇聚你的梦想,关注你的关注”。

“短视频、声音、文字、图片等等都有自己的信息承载和传播方式,也拥有更丰富的隐藏信息,主流媒体需要学会和理解这种多维度的传播方法。人民日报如果可以通过技术合作学习到快手的运营思路就会更有意思,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互动中,双方会有更强的诉求和更切实的合作点。”王海滨如是说。

凭借着技术层面的丰厚积累、强大的用户影响力、以“记录”为导向的独特定位,快手吸引着主流媒体的目光。如何让市场性的平台与主流媒体共同促进媒体融合深度发展,一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意识到,其实存在一个双方的能力差。对于做新媒体形式的市场性运营公司来说,对于怎么根据消费者用户中心化,来构架整个产品和流量体系,实现价值最大化,这是拿手绝活。但是这类公司缺少的是政务内容、规则、方向等的解读能力。
就融合这个问题,也许我们把它聚焦在媒体融合范围小了,其实在思想上也需要融合。政府应该意识到我们是行政官员,专业的事情,专业的人来办。在这种情况下有更为明确的政府采购机制,于是这一切都会成为结果化的融合,而不是目的性融合。”袁俊告诉《传媒茶话会》。
“算法是有价值观的!”

“快手取得今天的小小成就,离不开符合主流价值导向的坚持。我从事AI相关研究多年,一直认为算法是有价值观的!它体现的是算法背后工程师的想法,体现的是平台一以贯之的追求。”快手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宿华如是说。

王海滨告诉《传媒茶话会》:“算法在信息传播中一个重要指向就是效率,从追求信息的快速裂变到今天追求信息的可控裂变,认可算法要有价值观和让算法具有价值观仍然是两个进程节点。人民日报和快手的合作是技术与价值观的结合,是两个进程节点的加速器,是用技术去承载主流价值观的重要实践。”

快手自成立至今,这8年来积累了大量硬核技术,以大数据分析(DA)和人工智能技术(AI)最为突出。每天,快手处理视频上千万条,机器通过大量样本不断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目前在视频生产—视频理解—用户理解—视频和用户的精准匹配全链条上达到业界领先水平;每天快手用户直播场次达数万级,在直播技术保障、创新玩法、互动体验、内容管控上,都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

宿华表示:“快手乐意奉献自己在DA+AI以及视频理解等方面8年的深厚积累,希望和人民日报一同在短视频和直播领域探索,将‘DA+AI’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互动中,助力提高传播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

而谈到这积淀了8年的技术与主流媒体的价值导向,宿华也谈了自己的看法。

“我一直认为,技术是驱动力,价值观才是产品灵魂。”宿华表示,一直以来,快手坚持平等普惠、真实向善的价值观,让人们真正有机会获得展示自己、提高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机会。

过去一年,超过1600万人在快手获得收入,其中340万来自国家级贫困县;过去一年,社区网友在平台上自发点赞1400亿次,其中以人民日报快手号为代表的正能量内容非常受欢迎。

“快手的算法体系中,对主流媒体正能量内容有优先推荐设置,同时不断推荐你的好友及他人的兴趣给你,避免信息茧房的出现,探索更广袤的世界。快手愿意共享技术,和人民日报探索‘符合主流价值导向的算法’建设。”宿华如是说。

编辑:吴悠

29#
发表于 2019-10-9 21:47: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总局关于创建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有关事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电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总局直属各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办公厅,中国教育电视台,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等系列重要论述,总局决定择优创建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以改革创新的思路举措,汇聚各方力量、深入研究探索、强化应用示范,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一体发展。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创新中心主要任务
(一)理论研究。深化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理论阐释,聚焦广播电视行业建设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媒体,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从生产、传播、服务、管理等各方面研究提出推进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的基础理论。
(二)模式探索。积极推动广播电视和新兴媒体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上共融共通,探索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方法、体制机制改革等,从实践中提炼出具有推广价值的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模式。
(三)技术应用。顺应发展需要,研究新技术在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中的成果转化和落地应用,丰富广播电视融合媒体内容生产和产品形态,提升广播电视融合媒体传输分发和用户服务能力。具备条件时,研发具有广电特色和引领性的原创技术。
(四)项目孵化。为广播电视媒体融合提供创新空间和孵化平台,培育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项目,转化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
二、创新中心申报
创新中心由依托单位提出申请,确因工作需要可包括若干共建单位。依托单位为地方单位的,由省级广电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送总局;依托单位为中央直属单位的,由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送总局。
(一)申请条件
创新中心依托单位应当具备法人资格,并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在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研究实力,以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作为工作方向和研究重点。
2.具备开展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研究和实践的人才队伍基础,人才梯队结构合理,负责人政治坚定、学术精神严谨踏实、勇于创新探索、工作成绩突出,在业内有较大影响力。
3.有稳定的经费和工作场所,能够较好地支撑创新中心开展工作和持续健康发展。
4.有较明晰的发展规划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5.具有较强的成果转化及应用推广能力,能够发挥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申请材料
1.《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申请表》。
2.创新中心依托单位及共建单位情况;已具备的工作基础、现有成果转化及应用推广情况;负责人、人才队伍、经费、场地情况。
3.创新中心工作方向和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4.创新中心管理机制、规章制度建设情况。
5.其他有助于创新中心设立的材料。
三、创新中心管理
(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负责创新中心的设立和宏观管理,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对创新中心进行统筹规划,完善布局、优化结构。
(二)省级广播电视主管部门或依托单位上级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创新中心的业务开展和运行管理,给予创新中心相关配套资源和政策支持。
(三)依托单位是创新中心的责任主体,负责按照工作方向和发展规划完成创新中心各项任务,健全创新中心各项规章制度。
(四)共建单位是创新中心业务开展与运行管理的重要参与主体,负责配合依托单位完成相应工作。
(五)创新中心实行年度考核机制。每年4月前由依托单位提交年度工作计划和上年度工作报告,经所在省级广播电视主管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后,报送总局。工作报告中应包括上年度工作计划完成情况、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等。
(六)总局对创新中心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对考核结果显示创新中心偏离主要任务、连续多年创新成果欠缺或者未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总局提出整改要求,依托单位应当按照要求进行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取消其创新中心资格。
(七)创新中心的有效期为五年,五年期满需要保留的,依托单位应当按照程序再次提出申请。
(八)创新中心如出现依托单位机构调整等重大情况变更,应当重新认定。变更共建单位,应当报总局备案。
(九)创新中心依托单位、共建单位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业务,不得以创新中心名义新增机构、编制。
(十)创新中心依托单位、共建单位不得以创新中心名义变相收取会费、加盟费等费用。
(十一)未尽事宜由总局负责解释。
四、支持政策
总局对创新中心予以命名挂牌,地方单位申请的创新中心命名为“中国(地名)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中央直属单位申请的创新中心命名为“国家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
总局采取鼓励先行先试、优化资源配置、优先纳入发展规划等多种方式支持创新中心发展。对创新中心取得的各项优秀成果,总局优先向全国进行推广,加强成果转化应用。
附件: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中心申请表.doc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2019925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yuWdCcilFGsgSxNMvm6LA
编辑:陈茗

30#
发表于 2019-10-10 22:22: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融媒体时代的新闻语体
本期导读
#央视热评#中的“令人喷饭”梗曾一度刷屏,一向严谨的《新闻联播》启用如此热辣、生动的词语,让人耳目一新。是时候讨论一下融媒体时代的新闻语体了。是什么改变了改变了新闻?而它又把新闻变成了什么样呢?
总的来讲,媒介是语境中重要的变量,它对于语体的形成、变化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融媒体是一种新型媒体,它具有迭代共存性、交互性、碎片化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融媒体时代的新闻语体,在语言层面上具有新旧媒体语言交融的特征;语类结构层面上趋于简化;在语篇层面上具有对话性和多模态化的特征。
引言
目前,学界大多认为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一种新型媒体。融媒体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媒体,而是把广播、电视、互联网的优势加以整合,互为利用,使其功能、手段、价值得以全面提升的一种运作模式。因此,融媒体并不是新旧媒体的此消彼长,而是新旧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移动媒体迭代共存。融媒体具有迭代共存性、交互性、碎片化等特征。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时评、调查、访谈等,狭义的新闻仅指消息。本文所讨论的范围为狭义的新闻。
新闻语体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为了适应新闻交际领域的目的、任务等需要,运用全民语言传播新闻信息而形成的语言特点体系,是以传播功能为标准区分出来的语体类型。在新闻语体内部,我们还可以划分出消息体、通讯体、时评体、调查体、访谈体等下位语体。本文研究对象为消息体。
融媒体时代的新闻语体除了具有传统新闻语体的特征之外,还具有哪些新的特征?这些特征又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这是本文将着力探讨的问题。

融媒体时代新闻语体的特征
有学者认为语体特征就是语言特征,即词汇—语法特征。然而,我们认为,语体特征不仅包括语言特征,还包括语类特征、语篇特征以及语用特征、修辞特征。我们将在语料的基础上,从语言、语类、语篇三个层面对融媒体时代的新闻语体进行探讨。我们发现,融媒体时代的新闻语体除了具有传统新闻语体所具有的时效性、再现性、简明性、叙事性之外,还具有新旧媒体语言的交融性、语类结构趋于简化以及语篇的对话性和多模态化的特征。
01
新旧媒体语言的交融性
新旧媒体语言的交融性是指传统媒体新闻语言吸收了新媒体新闻语言中的某些新词语和新的结构,而新媒体新闻语言也保留了传统媒体新闻语言中的某些词语和结构。例如:
(1)然而由于平台套路多,监管不到位,虚假宣传、抽奖猫腻等现象频频出现;不少网友不仅没当成中奖的“锦鲤”,反而咬了不法平台和商家的“诱饵”,导致个人信息被泄露,合法权益被侵犯。
——《谨防网络抽奖成“诱饵”》
(《人民日报》2018.11.29 13 版)
(2)这段时间,一段“教科书式耍赖”的视频在网上热传。
——《惩戒“老赖”才能捍卫正义》
(《人民日报》2017.11.30 5 版)
例(1)和例(2)是传统媒体新闻语言吸收新媒体语言的例子。例(1)中的“锦鲤”摘自报刊媒体《人民日报》。“锦鲤”原指一种观赏鱼。2018年国庆期间,支付宝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抽奖消息,将中奖者称为“中国锦鲤”。“锦鲤”由此而成为网络流行语,指一切跟好运相关的人或事物。同年,“锦鲤”入选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例(2)中的“教科书式+V”摘自报刊媒体《人民日报》,它也是2018年的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用来形容规范、标准、无懈可击,完美到可以写进教科书作为示范的行为或动作。
02
语类结构趋于简化
“语类”一词源于法语genre,本义是事物的种类。后来文学评论家将它引进文学样式的研究中,意义相当于“体裁”。语言学界将genre译为话语类型、言语体裁、语体。本文采用语类这一译名。
学界对语类的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采用美国语言学家比伯的定义。他认为语类与语体、风格一样,都是研究语篇的视角。语类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它关注的是语篇的惯例结构。不同的语类适用于不同的语境,具有不同的结构和特征,例如书信,其开头和结尾是该语类特有的结构。
传统媒体消息体的语类结构大多是倒金字塔结构,标题、导语和主体是消息中必不可少的三个部分。而在融媒体时代,消息的语类结构趋于简化,例:
这是抖音上的一条视频新闻,它报道了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这条视频新闻由文字、表情符号、抖音图标和央视新闻的抖音注册账号以及画面组成:
抖音短视频新闻组成成分表
这是一条标题新闻。画面上的这几行文字是这条消息的标题。抖音视频的标题是作者在发抖音之前填写在标题框里的。标题的字数限定在55个字之内。这个标题框仅在作者发视频之前才能显示。视频发出之后,用户看到的只有作者填写在标题框中的文字,而看不到标题框。因此,我们认为,视频上这几行文字是消息的标题,而不是导语,更不是主体。所以说,这是一条只有标题,导语、主体阙如的视频新闻。与报纸的标题新闻不同的是,短视频的标题新闻是声画一体的多模态新闻,它既有文字,又有画面、音响和音乐。
03
语篇的对话性和多模态化
融媒体时代,新闻语体在语篇上表现出较强的对话性和多模态化的特征。
1.语篇的对话性
与传统媒体的新闻语体相比,融媒体时代的新闻语体具有较强的对话性,这主要体现在语篇结构上。传统的大众传媒是单向的传播,受众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无法与媒体互动,受众之间也无法互动。因此在语篇结构上,传统媒体的消息仅有消息这一个部分,而无其他。而融媒体时代的技术手段不仅可以使受众与媒体互动,还可以使受众之间即时互动,因而在融媒体新闻语篇中,不仅有消息部分,还有留言、弹幕等其他部分。
2.  语篇的多模态化
目前学界关于多模态的定义,说法不一。我们采用顾曰国的定义:模态指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用两个的叫双模态,三个或以上的叫多模态。不过,我们不再区分双模态和多模态,暂且将用两个、三个或三个以上感官进行互动的都看作多模态。
除电视之外的传统媒体基本上都采用单模态的方式来构建语篇,所以在我们的印象里,报纸是要用眼睛来看的,广播是要用耳朵来听的。例如: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新闻《中国队包揽世乒赛全部五冠!马龙:“I am madein China!”》截图
这里,虽然这两条新闻报道的内容相同,但是,它们的语篇模态类型并不相同。《人民日报》上的报道仅采用了视觉模态,所使用的符号也仅限于文字和图片;《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中的报道却采用了视觉和听觉两种模态来构建语篇,不仅有视觉模态的文字、图片、动图、表情符号,而且还有听觉、视觉模态兼具的视频。增加了视频后,我们不仅可以目睹运动员赛场上的拼杀,可以耳闻马龙的呼喊,还可以听到刘国梁对马龙激励的话语。
下表显示了这条消息中各类符号在报纸和公众号上的分布情况:
《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语篇符号分布对比表
融媒体时代的新闻语体,以多模态的方式构建语篇,使报纸新闻音频化,让用户不仅可以看到文字报道,而且还可以听到报道中人物的声音。而广播新闻的视频化使得原来只能通过听觉通道接收的广播新闻,也具有了可视性。
有学者认为媒介智能化之后,不仅有视觉模态、听觉模态的媒介,还将会有触觉模态、嗅觉模态的媒介。媒介技术的发展将会带来巨变。
媒介决定了融媒体时代新闻语体的特征
语体和语境关系极为密切,“各种语体在特定的语境类型中形成,依语境类型而划分”。语境包括话题、交际目的、媒介、参与者及其关系等变量。对于语体来说,媒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变量。随着新技术、新媒介的出现,新的语体也随之而兴起。
(一)媒介与语体
媒介是情景语境中的一个变量,它的发展变化对语体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文字出现之前,人们通过口语形式进行交流,由此而产生了口头语体。口语介质决定了口头语体的双向性,它是一种有即时反馈的交流。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参与者不仅可以听到彼此的声音,还可以看到各种体态语,因此口头语体是以多模态的方式来构建语篇的。会话交谈中,说者往往无暇准备,听者也来不及仔细琢磨。这就决定了口头语体中口语词多、短句多、省略句多等特点。
文字及印刷术出现之后,人们可以通过书面形式进行交流,由此而产生了书面语体。书面介质决定了书面语体的单向性,它是一种间接的、无即时反馈的交流。书面介质还决定了书面语体是以视觉模态的方式来构建语篇的,它是作者书写出来的,读者通过视觉通道接收信息。作者在书写之前通常是有准备的,读者在阅读时可以自由选择。它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报刊新闻是最早的新闻语体,它是以纸媒为介质向人们进行传播的。受众通过视觉通道接收信息。纸媒介质决定了报刊新闻是有准备的、经过加工的、正式的语体。它具有一定的书面化倾向,例如报刊新闻中虽然有一些俚俗化的口语词、方言词,但是也有大量典雅的书面语词等等。
电子技术革命之后,大众媒体通过电子媒介进行传播,由此而产生了广播语体和电视语体。电子介质决定了广播、电视都是单向的、无即时反馈的传播,都具有一过性的特点,受众在接收时都不具有选择权。具体来说,广播通过声波传输信号,受众通过听觉通道接收信息。广播媒介决定了广播语体是以听觉模态的方式来构建语篇的。因为声音转瞬即逝,加之人们记忆容量有限,因而广播新闻语体具有一定的口语化倾向,例如短句多、散句多等等。
电视通过微波传输信号,受众通过视听双通道接收信息。电视媒介决定了电视语体以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的方式来构建语篇,这是电视语体不同于广播语体之处。电视新闻语体具有声画结合的特点,电视新闻的声音部分主要是语音,因而有学者认为电视新闻语体也具有口语化的倾向,属于“规范化的口语”。
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入了新媒体时代——网络时代。首先,网络媒介改变了大众媒体作为传播主体的传统……其次,网络媒介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方式,用户可以对媒体进行即时反馈,发送消息或评论;用户之间也可以即时交流互动;网络媒介将传统媒体点对面的传播变为点对多、多对点、多对多、点对点的传播。再次,互联网媒介整合了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介的优势,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传播符号的有机结合……最后,网络媒介改变了人们接收新闻的方式,人们在接收网络新闻时,不仅可以各取所需,还可以拷贝、链接其他相关新闻。网络媒介塑造了网络语体。
(二)融媒体与新闻语体
融媒体是将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的优势加以整合的一种新兴型媒体……融媒体具有迭代共存性、交互性、碎片化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融媒体时代新闻语体的特征。
融媒体的迭代共存性,决定了融媒体新闻语体具有新旧媒体语言交融性的特征。融媒体时代,新旧媒体语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传统媒体新闻语言吸收了新媒体新闻语言中的新词语和新结构,而新媒体新闻语言也保留了传统媒体新闻语言中的某些词语和结构。
融媒体的交互性,决定了融媒体新闻语体的对话性。互联网技术带来了传受双方的双向互动,用户可以与媒体、其他用户即时交流互动,因此在新闻语篇中出现了用户留言、弹幕等,于是形成了“留言次语篇”“弹幕次语篇”。融媒体的交互性使得新闻语体具有了对话性的特征。
融媒体碎片化的特点,决定了融媒体新闻语体在语类结构上趋于简化。碎片化指时间碎片化、信息碎片化生产内容碎片化。它顺应了今天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带来了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因此,标题新闻、主体阙如的消息以及共用标题的新闻就应运而生了。
至于融媒体新闻语体多模态化的特征,主要是由融媒体技术手段决定的。融媒体整合了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的优势,将文字、图片、图像、动图、语音、音响、音乐等符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报纸新闻可以听,广播新闻可以看。
结语
本文在语料的基础上,对融媒体时代的新闻语体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新闻语体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媒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媒介是语境中一个重要的变量。融媒体是融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不同媒介的新型媒体,它具有迭代共存性、交互性、碎片化等特点。融媒体的上述特点,决定了融媒体时代的新闻语体在语言层面上具有新旧媒体语言交融的特征;在语类结构层面上趋于简化;在语篇层面上具有对话性和多模态化的特征。
正如麦克卢汉所说:“我们创造了工具,工具塑造了我们。”媒介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改变了传播中媒体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媒介也改变了语体。套用麦克卢汉的话,我们可以这样说:我们创造了媒介,媒介塑造了语体。
编辑:陈茗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