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素养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3-4-23 16:36: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公职人员新媒介素养培训班通知】近些年,新媒体的影响已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芦山地震救援中,更是展现了巨大力量。而政府机构能否向民众看齐,灵活运用新媒体工具高效管理社会则与公职人员的媒介素养息息相关。本次培训旨在提升公职人员媒介素养,欢迎报名交流。http://t.cn/zTXceJZ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
轉發|
收藏|
評論

5分鐘前
來自分享按钮


22#
发表于 2013-4-28 21:01: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专家:培训官员媒介素养不是教删帖


4月11日,由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公共关系协会联合建立的首个“全国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培训基地”成立。培训基地的初衷是让领导干部学会与媒体和公众良性互动、诚信沟通。
5月中旬,首批学员教育部机关及下设单位50个左右司局级领导将前来接受培训。
【现状】
不少领导干部缺乏媒介素养
新设立的培训基地之所以将培训对象定为“领导干部”,意在让领导干部都能具备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而不局限于新闻发言人。
“每个单位如果只有发言人懂得跟媒体打交道,这是件悲哀的事情。”在中国传媒大学培训学院院长董关鹏看来,“只有决策者具备媒介素养之后,在信息沟通方面,才会依照新闻规律来作出决策。”
董关鹏此前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助理。十多年来,他以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为平台,一直参与对中国新闻发言人的培训工作。他认为,2003年新闻发布制度建立至今,一直掣肘新闻发布制度走向更高台阶的重要障碍,就是没有得到单位管理层应有的重视。
很多新闻发言人大多不属于决策层,他们所在部门并非强势部门,在信息掌握方面不及时也不全面;在人员编制和经费保证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得到加强。
培训基地希望通过向领导干部普及“媒介素养”,让他们具备必须的媒介素养,重视新闻发言人、重视与媒体的良性互动。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董关鹏现在还在为铁道部原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叫屈,“他是一个优秀的新闻发言人,在一个最不愿说话的政府部门坚持了八年”。在“7·23”发生半个多小时后,铁道部就召开集体会议了,两个多小时就有100多位官员前往现场,这些人都是参与救人的技术官员,但未派出新闻发言人王勇平。
等王勇平一到现场,就要仓促组织召开一个长达一个小时四十分钟的发布会,在了解情况不多的情况下,于是出现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乱象】
很多培训班传播公关删帖
在社会上也有很多针对新闻发言人、基层官员的培训机构或培训班,“这块市场很大,也很乱”。身兼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的董关鹏说,最担心的就是那些“黑公关”组织的培训。其实是以培训的名义,传授甚至直接从事公关删帖等行为,而不是真的传授与媒体和公众诚信沟通的技巧。
董关鹏警告说,政府一旦利用这样的“公关”或培训机构来应对媒体或删帖,就像人生病了之后滥用抗生素或消炎药,刚开始可能会有效果,但一旦东窗事发,不仅舆情大乱,而且会失去公信力,“就相当于把一辈子的消炎药都吃完了”。
这种乱象,中国公共关系协会看着很着急,“但我们只是行业协会,很难叫停,也不能取缔。”一个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创办好的培训,推出好的课程,把官员以及国企管理者吸引到培训基地来,由此,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参与到此次基地建设过程中。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王国庆受聘担任该基地理事会理事长。
焦点
领导干部在媒介素养培训基地学什么?
脱产学习 定位全媒体时代
不少官员的媒介素养非常差,尤其在一些突发事件中的表现较为明显:一是不做不说,“这是最可耻的,这样无所作为的很少”;第二是只做不说,不向媒体披露,不向媒体说明;第三种是先做后说,甚至在媒体上门采访仍然不说。
董关鹏鼓励的是边做边说,并将在未来的官员媒体素养培训中贯彻这一理念:快讲事实、重讲态度、诚讲措施、慎讲结论。
培训基地师资力量主要来自几个方面:学者、媒体人和政府官员或企业家,大致按1:1:1构成。
根据计划,培训基地主推的课程是5天全日制脱产学习,上午案例分析、理论讲解,下午演练。授课方式主要是案例分析、实战演练、小班上课,让每一个领导都有至少一个小时的被采访经历。

基地的所有课程基本点是定位于全媒体时代,其最核心的特点是“碎片式”、“滚动型”。所有课程内容、培训形式和老师选择需跟这六个字对接。在模拟演练中,既有接受电视采访、广播采访,现场还有模拟微博墙:就是官员在模拟开发布会时,通过技术手段在两边大屏幕上显示微博墙,由计算机系统自动生成的各种微博,有谩骂的、有转载的,发布者都能看见,这让他体会到真的有突发事件的时候,网上到底会是什么情景。“一定是很接地气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临床型的教学模式。”学员还有机会到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现场观摩,边看边学。
董关鹏告诉记者,目前主要有几方面的学员前来接受培训:自己主动报名接受培训的官员、组织系统和宣传系统组织前来培训的官员。“如果想上课,365天从早到晚都会有课上。”

http://news.163.com/13/0428/02/8TH0PHFJ00014AED.html
23#
 楼主| 发表于 2013-6-2 18:38: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3-6-2 19:03 编辑

【案例】

秦訇-taras
//@展江: 但是,各高校新闻院系敢于向学生推介罗昌平吗?包括他参与的《走出马三家》?//@北大新传徐泓: 推荐!信息量很大。对反腐、对记者职业的思考,都有新的深度。

@包蓓蓓
推荐NYT中文网主编@曹海丽
@罗昌平
的专访,实名举报刘铁男的前后以及关于记者职业素养的讨论。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5)|
轉發(123)
|
評論(14)

今天 10:59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17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黑板报的水晶: //@Coley测试版: 一个很有价值的讨论。此事,从职业伦理角度,值得商榷,但就社会现实而言,却是无可奈何且担负风险的选择。 (3分鐘前)

回覆

俯视中国V:揭露副部级官员,特色的中国。步步惊险,步步为营。 (4分鐘前)

回覆

崽儿崽儿@我叫王帅宇
@陇上天水
//@北大新传徐泓: 推荐!信息量很大。对反腐、对记者职业的思考,都有新的深度。 (7分鐘前)

回覆

罗威w:罗昌平之所以选择独立作战,可能也是考虑到在这种情况下个人也许还能存活,一旦形成集体形式就会被一锅端。@文三娃
//@展江:但是,各高校新闻院系敢于向学生推介罗昌平吗?包括他参与的《走出马三家》?//@北大新传徐泓: 推荐!信息量很大。对反腐、对记者职业的思考,都有新的深度。 (8分鐘前)

回覆

馬戈南:一斑知豹,见识到了反腐的艰难。 (9分鐘前)

回覆

弗里斯特的世界:狗日的发改委,坏的要命,再举报!//@记录者陈宝成: 转发微博 (9分鐘前)

回覆

城乡拾零斋:一般人不要效仿,因为举步维艰,甚至。。。。。。。 (10分鐘前)

回覆

记录者张君瑞:如果河南的记者实名举报一个河南的厅级官员贪腐,而且而且证据可靠,单位会怎么办?@大河报
@河南商报
@东方今报
@郑州晚报
@都市频道
@河南电视台@映象网
@大河网
@中原网
@河南日报
//@北大新传徐泓: 推荐!信息量很大。对反腐、对记者职业的思考,都有新的深度。 (12分鐘前)

回覆

刘美红红:信息量好大。 (16分鐘前)

回覆

1号位_54962:这样的举报,在改革开放前简直是天方夜谭。。。 (22分鐘前)

回覆

掀髯一笑O://@武大沈阳: //@展江://@北大新传徐泓: 推荐! (22分鐘前)

回覆

我的明天的明天: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以关注@罗昌平
的公共微信号 (23分鐘前)

回覆

Habile周伟//@李晋宁: 此一时彼一时//@展江: 但是,各高校新闻院系敢于向学生推介罗昌平吗?包括他参与的《走出马三家》?//@北大新传徐泓: 推荐!信息量很大。对反腐、对记者职业的思考,都有新的深度。 (31分鐘前)

回覆

本小姐很不忿儿:不可复制//@守寂沉空: //@北大新传徐泓:推荐!信息量很大。对反腐、对记者职业的思考,都有新的深度。 (32分鐘前)

回覆

乌拉泊的风:值得一看。 (32分鐘前)

回覆

海上明月桥:还会有的。//@展江: 但是,各高校新闻院系敢于向学生推介罗昌平吗?包括他参与的《走出马三家》?//@北大新传徐泓: 推荐!信息量很大。对反腐、对记者职业的思考,都有新的深度。 (33分鐘前)

回覆

褚立臣:收了。 (36分鐘前)

回覆

李晋宁:此一时彼一时//@展江: 但是,各高校新闻院系敢于向学生推介罗昌平吗?包括他参与的《走出马三家》?//@北大新传徐泓: 推荐!信息量很大。对反腐、对记者职业的思考,都有新的深度。 (39分鐘前)

回覆

水润清荷://@北大新传徐泓: 推荐!信息量很大。对反腐、对记者职业的思考,都有新的深度。 (40分鐘前)

回覆

华东草根新闻:转发微博 (40分鐘前)


24#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23:19: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晨曦微播
两人都无官方身份,会见新闻却通过外交部网站首发耐人寻味。消息核心意思就一个:挺。按照“越强调,越缺乏”规律,X处境是否较微妙?一个月前X公开呼吁政」治「局同志要带头听中央招呼,如若不是特别状况,当不会拉出这两位高调背书。

@晨曦微播
谁的杰作?有人这么快就对一篇老同志重要谈话做出如此内行透彻的分析。。。




(1)| 轉發(9) | 評論(3)
30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7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25#
 楼主| 发表于 2013-10-4 18:35: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支支V
//@今日:
#媒介素养#
近期最好案例之一。

@高铁见闻
【天安门5吨垃圾背后的真相】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4732)|
轉發(19648)
|
評論(3210)

今天 10:57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9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还有3条对原微博的转发





王君超
国庆垃圾的
#批判性思维#
//@传媒从业者刘斌: //@元芳时评:终于舒心了!赞一个

|
轉發(8)|
收藏|
評論

35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今日
#媒介素养#
近期最好案例之一。

(1)|
轉發(9)|
收藏|
評論

38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私家野史
没有垃圾箱,垃圾就可以乱丢在庄严的、神圣的、伟大的天安门广场?就不能自己拿着,等找到垃圾箱再扔?随意丢垃圾,居然还可以写出如此妙文,叹服博主!//@独家记忆小明哥]//@雪老说: “每人才45克,还不到一两”,每人应该在天安门丢多少是正常的?为了安保,广场没有垃圾箱”,这符合人性化管理吗?
(2)|
轉發(11)|
收藏|
評論(8)

52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26#
 楼主| 发表于 2014-2-6 11:06: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4-2-6 11:08 编辑

【案例】
财经女记者部落
新闻联播观看指南,看完此篇有没有发现几十年的新闻联播白看了。(转自互联网)


(3)

| 轉發| 收藏| 評論
16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  檢舉


@凌通社_有容奶大: 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是海外谍报分析机构分析中国政治动向的公开信息源!通过对领导人出境的时间长度头条二条等进行统计加权评分,可以客观计算出领导人的政治强度!这叫计量政治学! (40秒前)


27#
 楼主| 发表于 2014-2-8 20:13: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文子豫
//@李伊琳:书记作秀露馅,P民得意狂欢//@混亢龙:领导死翘翘了!//@钟鼎文无声: 作假//@瓜王西://@吴有水律师:仔细一看,还真是的哈?//@李伊琳: 果真!真是火眼金睛啊,书记作秀露陷了

@新闻小兵曹文艺
大家仔细看这位书记扫雪铲冰的图片:五个人五个推铲,两个武警战士的推铲均在三位领导后面,特别是中间李书记的推铲是被战士推着走的,也就是说,五个人干活,书记不出力,旁边领导出点力,战士推着领导走。


  • (252)


(57)| 轉發(1026) | 評論(170)
今天 15:58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20分鐘前 來自Phicomm智能手机 |  檢舉



还有2条对原微博的转发




李伊琳
书记作秀露馅,P民得意狂欢//@混亢龙:领导死翘翘了!//@钟鼎文无声: 作假//@瓜王西://@吴有水律师:仔细一看,还真是的哈?//@李伊琳: 果真!真是火眼金睛啊,书记作秀露陷了

@新闻小兵曹文艺 大家仔细看这位书记扫雪铲冰的图片:五个人五个推铲,两个武警战士的推铲均在三位领导后面,特别是中间李书记的推铲是被战士推着走的,也就是说,五个人干活,书记不出力,旁边领导出点力,战士推着领导走。


| 轉發(6)| 收藏| 評論(3)
27分鐘前 來自小米手机2S |  檢舉







吴丰恒
哈哈,犀利//@四两鸿毛://@财经女记者部落: 太较真,领导只是体验一下,扫雪挺好玩呢。

@新闻小兵曹文艺 大家仔细看这位书记扫雪铲冰的图片:五个人五个推铲,两个武警战士的推铲均在三位领导后面,特别是中间李书记的推铲是被战士推着走的,也就是说,五个人干活,书记不出力,旁边领导出点力,战士推着领导走。


| 轉發| 收藏| 評論










28#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10:43: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媒介素养:每个有手机的人都需要任大刚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2月31日   02 版)

    一个小时候的同学最近联系上我,想让我帮忙写写文章,替她老公的保健品公司宣传宣传。她托付的这件事情,在媒体人士看来,实在匪夷所思。我连忙简要介绍了记者写报道必须遵循的准则,新闻机构的审稿和编辑流程,保健品的疗效宣传有何严格限定,虚假报道的法律责任等等。听得出她不太相信,甚至有些失望,觉得不过是举手之劳的事,我却不肯帮忙。
    我这个同学,有着体面的工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的媒体受众,难道在他们眼里,新闻机构的工作就那么随意,各种报道都可以由记者随心所欲写出来?看上去新闻机构每天都在为受众提供海量信息,其实受众对媒体的误解与隔阂,不知隔了几座大山。
    很多民众并不知道,在一个正常运转的新闻机构,记者采访只是新闻制作的一个环节,后面还有编辑的文字处理,对事实和细节的推敲、质疑,标题的制作,对报道选题及新闻价值大小的判断、审核。但是,这些新闻出版的基本常识,有谁向民众做过解释?至少,我没看到哪家新闻机构公开过自己的工作程序,顶多公布一下热线电话或举报电话而已。
    近些年来,一些新闻学者一直呼吁对公众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一些地方的各类人群,如干部、军人、大中学生、少儿等,也在零星地开展这项活动。比如,12月25日,北京市12所大中小学就与千龙网签约,共建新媒介素养教育基地。
    想来这些教育中,一定有新闻采编流程的介绍,私心以为,这最好不过。除了一般的采编流程,公众每天接触的媒体,其实盲点还很多。比如,一篇新闻稿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如何判定一篇报道的真假,如何区分新闻与广告?更“高级”一些的,还有如何写新闻,如何设置议题议程,如何安排版面,如何引领舆论,何谓言论自由,等等。如果我们的受众对这些知识略知一二,很多由新闻报道引起的事端,恐怕也不至于搞得十分被动。
    传统媒体时代,可以通过流程控制,在受众未必知道的情况下,很好地杜绝假新闻舆论引导。在新媒体时代,专业新闻机构只是众多信息发布者的一部分,还有相当多的政府部门、商业机构、个人都在发布信息,很多信息未经专业新闻机构核实,真真假假,混在一起,新闻与广告不分,对一般受众造成很大困扰。尤其以微博、微信的崛起为代表,预示着今后“用户生成内容”很可能成为内容生产和接受的主流方式之一。
    在这一背景下,鉴别信息内容的真假,就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生活技巧,而很多普通人是很缺乏这一技巧的。比如,在微博或微信朋友圈中,就经常会看到一些媒体人一眼就分辨出的假信息。培养这种鉴别能力,民间性质的互帮互助固然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是组织化的教育更为重要。高钢教授曾在文章中介绍,“时至今日,诸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已经把媒介素养教育列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计了相关的教育课程和训练环节。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也已经制定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政策,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光明日报》12月16日)在一个人人都可以进行公共发言的时代,必要的媒介素养教育更加不可或缺。
    从公民权利的保护角度来说,由于理论上每个人都掌握着属于自己的发布平台,监督权的行使更为方便,同时也更为随意,那么,它有没有边界?边界在哪里?这是每一个手持智能手机的公民都需要知道的事情。


http://zqb.cyol.com/html/2013-12/31/nw.D110000zgqnb_20131231_7-02.htm
29#
 楼主| 发表于 2014-4-9 09:29: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媒体制官员“扫大街”指南:摄影师要藏好
2014-04-09 02:23:18 来源:
新京报(北京) 有6369人参与





新京报制图/许英剑

这阵子,官员带头扫大街时有曝光。这边,小明视线还没离开“芬姐”;那边,四川叙永县委书记王波扫大街的新闻,又被曝出来。

扫就扫吧,不是啥新鲜事,可网上还爆出照片,显示有摄影师随行蹲地拍照,弄得一时质疑声四起。

官员亲历亲为扫街本无可厚非,结果邂逅一摊口水,这也让小明陷入思考:官员究竟该怎么“扫大街”?

【摆事实】

平心而论,官员扫大街,还真是屡见不鲜。小明依据其形式、内容把它分了类,典型的有:“本色出演”型,如河南商丘城管局副局长轩敬杰,一直带着妻子以捡垃圾的方式晨练,这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扫大街成习惯”了;“偶尔客串”型,此前媒体曾曝光,有地方组织公务员集体扫大街,体验环卫工等群体的艰辛。

王波书记跟“芬姐”可以说是“处境”相怜。扫大街是多少年来很多官员的常规动作,可是都在摄影师的问题上没处理好,成了扫大街的失败案例。

【讲道理】

就舆情反响看,同样是“扫大街”,或者不局限于“扫大街”的行为,有的得到差评,有些就能赢得赞誉一片。成功的案例,如陕西公安原副厅长陈里微博邀请农民工吃饭等。

他们被舆论认可,原因倒不在不是“有意”的。实质上,公众对“摆拍”式扫大街或坐地铁,也没有什么本能反感。哪怕它是“秀”,也无可厚非。小明记得国外学者米诺格讲过一句话:“政治的实践有时被比作演戏。政治家与演员显然属于彼此相关的族类。”而扫大街,也是“演得好”的一种法子。只要“扫”得好,它也能促进官民良性互动、消除隔阂。

问题是,有些官员扫大街,还不太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氛围,报道细节经不住公众挑剔的目光,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会成为舆论调笑的对象。

【下结论】

依小明看,新时代官员“扫大街”,就该注意“方法论”:

首先,如果一定要带摄影师,摄影师的使用要专业。既不能把专业摄影师说成网友,也不要让摄影师出现在照片中,切忌“表演”痕迹太明显。

其次,要让“扫大街”成为一种经常性、规律性活动。不能是“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


再次,“扫大街”要扫出新意。很多官员费力不讨好,主要就是方法陈旧,让公众看了腻歪。比如,手持扫帚扫大街和开着环卫车扫大街就是两码事,前者无创意,后者则反映了环卫水平的提升,当然,前提是官员有相关驾驶资格。

此外,宣传要适度,能低调则低调。“扫大街”是官员的本职工作,若是做了本该做的事情,就没有什么新闻价值,也无需摄影师出场。

最后,要善于利用社交媒体。民众自发的上传、转发,胜过十万网络水军。

大街固然人人都会扫,但真要扫出水平,还是有些讲究。若有官员想避免差评,收获好评,不妨好好看看这份“扫大街指南”。


http://news.163.com/14/0409/02/9PBTL7C700014AED.html


30#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19:43: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头条新闻
【卸任国家领导人出行都有谁来陪同】(新浪网新闻中心)








35分鐘前
來自微博 weibo.com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