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技报道集锦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1-11-15 22:16: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自然》刊报告称美国培育出人类胚胎干细胞

2011-10-07 11:19:44 来源: 新华网 有1614人参与

核心提示: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刊登报告说,美国研究人员用人类卵细胞培养出了胚胎干细胞。这一成果可能引起有关克隆问题的新一轮大争论。

6日出版的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刊登报告说,美国研究人员用人类卵细胞培养出了胚胎干细胞,虽然这项成果还存在一些缺陷,但已是“黄禹锡造假事件”后最接近培养出正常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成果。这一成果可能引起有关克隆问题的新一轮大争论。

将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植入卵细胞中,将其培育成为胚胎干细胞甚至最终培养出新的个体,就是常说的克隆技术,著名的克隆羊“多利”就是用这种技术得到的。2004年,韩国研究人员黄禹锡曾宣称用这种方法培育出了人类胚胎干细胞,引起一时轰动,但后来证明这是一起造假事件。

此后,许多科研人员都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但一直没有成功。相关研究面临的障碍是,如果先将人类卵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去掉,再植入另一个体细胞的遗传物质,这样得到的卵细胞分裂几次后就会停止发育。

而美国纽约干细胞基金实验室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报告说,如果留下一部分原有卵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再另外加上体细胞的部分遗传物质,这样得到的卵细胞可以发育到具有70至100个细胞的囊胚阶段,达到可以提取胚胎干细胞的阶段。


胚胎干细胞具备发育成各种组织和器官的潜力,如果能够培育出人类胚胎干细胞,就意味着能够培育出属于某个人自己的组织和器官,可用于个性化的医疗。当然这也会引起有关克隆人的争议。

本次研究虽然能够培育出人类胚胎干细胞,但也存在一些缺陷。最重要的是这些细胞中存在3组染色体,即卵细胞原有的1组染色体和来自体细胞的2组染色体,而正常的人类细胞只有2组染色体。因此,这种人类胚胎干细胞还不具备实用性。

但是《自然》杂志同时发表的社论指出,这是自“黄禹锡造假事件”后最接近培养出可用人类胚胎干细胞的成果,在大方向上证明这仍然是一条可行的道路。社论认为,这将引起新一轮的有关克隆人的大争论,甚至提出联合国有必要开始考虑制订监管克隆的规章制度。

http://discover.news.163.com/11/1007/11/7FOQLUOH000125LI.html
22#
发表于 2011-11-15 22:20: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高科技让生活丰富多彩,移动软件帮助你识别树木本文来自美国参考雾谷飞鸿博—— — 作者 Jianan, 2011-10-28

秋高气爽,正是郊游的好时光,周末约上三五亲朋好友,到谢南道尔国家公园攀爬山间小径,野趣的谧静,漫山的红橙黄绿,让你洗尽一周的辛劳和疲惫。就在这个时候,三家著名的学府和机构联手推出了一款应用软件,让人们在欣赏湖光山色的同时,还可以增长知识,今后还会有助于环境保护,那就是起名为“树叶快照”(Leafsnap)的智能移动软件,利用该软件通过手机将拍摄下来的树叶照片上传,你就能知道这种树叫什么名字。



是山茱萸属,左边的是宝塔山茱萸,开的是聚伞花序的白花,结蓝黑色浆果;右边是加拿大山茱萸,开四瓣粉红色的花,结红色浆果。这两种树我家院子里都有,俗名叫狗木(Dogwood),后者开的花是弗吉尼亚州的州花。



这款软件是哥伦比亚大学、马里兰大学和史密森学会联合开发的,这三个机构的计算机科学家、植物学家和学生,还有华盛顿生物学家野外俱乐部都对它做出了贡献。它是免费的软件,目前可以在iPhone和iPad上下载,不久也会推出基于安致(Android)系统的版本,届时三星、摩托罗拉和索尼爱立信等品牌的手机也可以使用这款软件。

Leafsnap类似于人脸识别。人脸识别属于最困难的图像识别技术,它常常出现在科幻片里,也是刑侦技术的高端手段之一,某些极其敏感的部门将它用于门禁。但是因为不同个体脸部特征的差别可能很小,而且随着年龄变化和不同的表情会出现变化,再加上环境因素例如季节变化和不同光照等,提高利用人脸图像准确认定个体的概率还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目前在现实生活中大规模应用人脸识别还处于探索阶段,通常只是作为智能卡等工具的辅助手段。

Leafsnap的数据库所储存的资料,目前还只包括纽约和华盛顿市附近树种的树叶、叶柄、花、果实和种子以及树皮,不久将扩展到涵盖美国全境的树木。当你在野外或者在自家后院看到一棵不知道名字的树木,如果你的移动设备装载了Leafsnap,就可以将拍下来的树叶照片上传,这套软件将拿你的照片与资料库存进行对比。与上面所说的人脸识别的困难一样,通过树叶来辨认树种也不容易,因为同一种树的树叶可能形状不完全一样,特别是不同树龄或不同季节,地区不同季节不同也可能形状有差异或颜色变化很大,有的不同种的树叶外形几乎一样。所以系统会在你的手机上显示一组类似的树叶照片,让你从中选择最接近的一种。接着它会提供那片树叶所代表的树种的其他性状图片和资料,由你来最后确认。


谢南道尔国家公园的最高峰上观赏秋天的景色



你也可以通过该系统上传果实、种子或树皮的照片进行搜索对比,还可以直接输入树木的俗名或学名,就会在你的移动设备上显示出树木的图像来。在你上传图像的时候,手机或iPad的全球定位功能会同时将拍照的地点附带传送出去。随着用户的增加,系统的数据库就会不断更新扩大,将为生物学家、环境保护工作者进行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对制定环境政策也会有所帮助。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到提供这款软件的网站了解更加详细的情况(http://leafsnap.com/)。
雾谷飞鸿/美国参考
http://twitter.com/MeiGuoCanKao
http://blogs.america.gov/mgck/
手机雾谷飞鸿
http://m.usembassy.gov/128065&t=d066a6d0da4e3a13f9dffed0b763262b



分享

0




阅读(143) 评论 (16) 收藏(0) 转载(0)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转载列表:


转载
转载是分享博文的一种常用方式...




前一篇:4-H:一项大胆的实验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寻找苹果游戏达人 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发评论]




23#
发表于 2011-11-15 22:22: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科技报道的色情语言

邝海炎2011://@章东磐:回复 @链子枪 :我天天想民主他们怎么也不干呢 // @链子枪 :章老师想多了,你想到色情才会觉的色情

◆@章东磐[url=http://weibo.com/verify][/url]:形体假人发出拟人生理信号,天宫调整好姿态,准备与神八交合。读这些“鼓舞人心”的科技新闻,怎么总觉得色情兮兮的? 转发(5)|评论(5)25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 收藏| 评论 40秒前 来自iPhone客户端

24#
发表于 2011-11-15 22:37: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第二期:民以食为天



工作坊第二期回顾:民以食为天,文以实为先
回顾人:游识猷(科学松鼠会网站主编,科学松鼠会成员,科学传播训练营项目组成员)

秋日的京城冷雨挟裹。临时在一纸令下换了场地的第二期工作坊会迎来几个新知故友?答案是,依旧高朋满座。
第二期工作坊依然由杜邦公司支持,主题是无数人关切的食品安全。参与的听众也多是聚焦在食品安全的领域的记者。这个项目的初衷,是在新闻界推广“科学的才是负责的”报道。食品安全是热点话题,也是不靠谱报道的密集之地。怎样才能找到最准确的信源,呈现给读者质感与内涵兼备的报道?
本期坊主:

  • 徐来(http://weibo.com/knewledge),果壳网主编,资深科学编辑。之前任职于《东方早报》和《新京报》。
嘉宾三人:



    刘铮(http://weibo.com/ghostinthezoo),原《新京报》记者,现《科学新闻》杂志记者。
  • 王振宇,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在读博士,主要方向为畜产品加工。
  • 远程嘉宾:云无心(http://weibo.com/1249819153),食品工程博士,《吃的真相》系列作者,科学松鼠会成员。



食品安全是怎样成为焦点的

有人问,为什么我们国家这几年出现了大量的食品安全事件?回答:其实也没什么奇怪的。前两年虽然没有什么食品安全事件,那是因为前两年也没什么食品嘛。
这是徐来用以开场的一个意味深长的笑话。事实上,食品安全的概念确实涵盖括两个层面,一是“量安全”,也就是能让人吃饱;二是“质安全”,也就是对人体健康不构成直接或间接的不良影响,没有急性或慢性的危害。在关心“质安全”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解决了“量安全”, 食品丰度增加,食品安全事件也是有同步增加的可能的。
当然,食品方面的监管确实存在着严重的不利,处罚严重滞后,相关的立法无法执行种种问题。另外,随着传媒的发展,网络可以快捷地把每一个事件推送到读者身边去。过去可能局限于一地的新闻,如今就会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这些变化让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显得尤为严峻,也对撰写食品报道者提出了更高的业务要求。
食品报道的基本技巧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科学基础,还有一部分是新闻业务。通过这个工作坊,既希望让参与者关注到自身的科学素养和基础,也能留意到一些在科学报道中特别重要的新闻职业能力。

现场视频 - 1



固有偏见:当科学逻辑遇上生活逻辑
科学结论,不一定符合直觉。因此,科学逻辑和生活逻辑之间,有时会产生很大的冲突。在食品报道中,这种冲突表现的更加充分一点。徐来强调,这种对科学的偏差会导致很多问题。一个就是报道会有倾向性,甚至报道者会恶意制造一些事端。典型案例是大河报的面条可燃报道,刻意把原本和主题无关的明胶提到了很前面,为的是充分强调这个面条的有害。还有必胜客命案,由于记者倾向于认为女大学生的死因就是同时吃了海鲜披萨和柠檬水,但采访到的材料又让他得不出自己想要的结果,最后那个报道是以疑问结尾。
现场视频 - 2


当记者接触到一个耸人听闻的爆料时该怎么处理?徐来说,首先要找的就是正确的采访对象。这也是一个科学报道跟其他的社会报道不一样之处。凡是涉及到技术型因素的报道,它在采访对象,尤其是观点的来源对象问题上面提了一个很高的要求。你希望从这个专家嘴里面得到消息的时候,你要考虑到这个专家是否是一个合适的对这个消息评价的专家。以催熟黄瓜为例,报道中引用了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的一位教授的评论。乍一看是合适的,请医生讨论黄瓜对人体的安全性。但是上网查查这位教授后会发现他是医学美容科的,专业是推拿。这个显然是不恰当的采访对象。
现场视频 - 3



报道中,很多言论是来自于第三方的,或者中立身份给出的。既不是冲突的投诉方也不是被投诉方。这个时候第三方评价往往可以在报道中起到定基调的作用。徐来强调,第三方评价一定要让第三方给出,例如医疗纠纷就应该找医疗事故鉴定机构。不过,也要牢记在心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可能是个人立场,或者利益纠葛,第三方专家有时候也会抛出一些不可靠的东西。当你听到了一个可非常耸人听闻,或者有爆炸性的东西的时候,最好再多找一个业内的专家对这个观点进行核实。
以塑化剂DEHP为例,当时台湾大学食品研究所教授提出塑化剂的毒性比三聚氰胺毒20倍。所有的媒体都不假思索地引述了这个数字。然而,为什么是20倍?真的是20倍吗? DEHP和三聚氰胺的机理是完全不同的,那么怎么比较?怎么得出20倍的结论的?可以强行比较这两种化合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但也只能得到4-5倍。这就是没有再去寻找其他专家核实的结果。
现场视频 - 4



引用外媒的信息做报道同样需要注意,不靠谱媒体在外国也是存在的。徐来表示,英国的《每日邮报》在可靠性上做得就很差。相较而言,BBC和纽约时报的科学报道就要好一些。另外,援引外媒的时候也要注意是不是搞笑新闻,比如洋葱新闻、愚人节新闻。

部分的真相不是真相报道中,难免对别人的言论有所裁减。裁剪又分两种情况,一个是版面和时长的原因。第二个是把一些言论裁减以适用于我的报道。实际上,专家的言论务必要有语境,否则对专家的原意就很可能会存在歪曲。
现场视频 - 5





引用外媒的信息做报道同样需要注意,不靠谱媒体在外国也是存在的。徐来表示,英国的《每日邮报》在可靠性上做得就很差。相较而言,BBC和纽约时报的科学报道就要好一些。另外,援引外媒的时候也要注意是不是搞笑新闻,比如洋葱新闻、愚人节新闻。

部分的真相不是真相报道中,难免对别人的言论有所裁减。裁剪又分两种情况,一个是版面和时长的原因。第二个是把一些言论裁减以适用于我的报道。实际上,专家的言论务必要有语境,否则对专家的原意就很可能会存在歪曲。
现场视频 - 5

科学嘉宾王振宇从食品科学工作者的角度讨论了食品添加剂。使用食品添加剂其实是有一些标准和原则的。首先不能对人体有害,第二个不能掩盖食品中的成分,我们不能为了让食品更好看,就去强行改造腐败了的食品。如果符合这些原则,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是不大的。食品添加剂的残留量都是有科学数据检测的,比如半数致死量LD50老鼠身上得出的一个急性毒性的致死量。而食品添加剂最大使用范围是怎么确定的?有一个MNL(最大毒作用量),也就是老鼠或者人体身上使用没有反应的最大量。还有ADI就是我们人体每天所能接受的最大量,这个量还要更小一些。而食品添加剂最大的使用量,是根据这些统计的基础上,用ADI除以一个安全系数所得到的量,比LD50要低很多。
对于新闻工作者王振宇也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面对食品安全和食品事件的时候首先应该了解它,客观报道,不要扩大范围。 另外,可以拓展一下报道的角度。现在有很多食品广告,是不是真实的,生产线上是不是就是这样的,记者可以核实吗?我们的饮食营养搭配是不是合理,如何请别人吃营养的饭,这些新闻工作者是不是可以报道呢?还有,现在对防腐剂的报道往往是“能不能用”,其实应该从另外一面考虑“用的对不对”,比如说,很多生产者小作坊的人究竟会不会用。
现场视频 - 嘉宾:王振宇



科学是存在主流意见的。哪怕是科学争议也大多是处在这样一个状态下——大部分科学家是一个立场,小部分的科学家是另外的立场。如果确实存在争议,就以争议来报道。香精包子后续报道中,一些专家认为食品香精是食品工业的原料,餐饮行业不能直接使用食品香精。实际上这不是一个结论,而是学术界的一个倾向。如果它还未进入国家的相关规定,是否存在某种不确定性?都要考虑。
还有一个技巧,就是尽可能找到相关标准,比如说,讲添加剂的时候可以找国标。当采访对象提及这些标准的时候,一定要让对方说明细节,进行核实。
现场视频 - 6




远程嘉宾云无心博士在视频中就描述了他如何撰写《“漂白的豆芽”真的致癌吗》的经过。首先要确定里面讨论的“连二亚硫酸钠”其化学性质是否符合文中的描述。确定后,可以去搜索国际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制定的国际标准
现场视频 - 嘉宾:云无心




科学嘉宾王振宇从食品科学工作者的角度讨论了食品添加剂。使用食品添加剂其实是有一些标准和原则的。首先不能对人体有害,第二个不能掩盖食品中的成分,我们不能为了让食品更好看,就去强行改造腐败了的食品。如果符合这些原则,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是不大的。食品添加剂的残留量都是有科学数据检测的,比如半数致死量LD50老鼠身上得出的一个急性毒性的致死量。而食品添加剂最大使用范围是怎么确定的?有一个MNL(最大毒作用量),也就是老鼠或者人体身上使用没有反应的最大量。还有ADI就是我们人体每天所能接受的最大量,这个量还要更小一些。而食品添加剂最大的使用量,是根据这些统计的基础上,用ADI除以一个安全系数所得到的量,比LD50要低很多。
对于新闻工作者王振宇也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面对食品安全和食品事件的时候首先应该了解它,客观报道,不要扩大范围。 另外,可以拓展一下报道的角度。现在有很多食品广告,是不是真实的,生产线上是不是就是这样的,记者可以核实吗?我们的饮食营养搭配是不是合理,如何请别人吃营养的饭,这些新闻工作者是不是可以报道呢?还有,现在对防腐剂的报道往往是“能不能用”,其实应该从另外一面考虑“用的对不对”,比如说,很多生产者小作坊的人究竟会不会用。
现场视频 - 嘉宾:王振宇



科学是存在主流意见的。哪怕是科学争议也大多是处在这样一个状态下——大部分科学家是一个立场,小部分的科学家是另外的立场。如果确实存在争议,就以争议来报道。香精包子后续报道中,一些专家认为食品香精是食品工业的原料,餐饮行业不能直接使用食品香精。实际上这不是一个结论,而是学术界的一个倾向。如果它还未进入国家的相关规定,是否存在某种不确定性?都要考虑。
还有一个技巧,就是尽可能找到相关标准,比如说,讲添加剂的时候可以找国标。当采访对象提及这些标准的时候,一定要让对方说明细节,进行核实。
现场视频 - 6




远程嘉宾云无心博士在视频中就描述了他如何撰写《“漂白的豆芽”真的致癌吗》的经过。首先要确定里面讨论的“连二亚硫酸钠”其化学性质是否符合文中的描述。确定后,可以去搜索国际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制定的国际标准
现场视频 - 嘉宾:云无心



还有一种典型的部分真相报道。以海底捞的勾兑报道为例,记者查到了海底捞饮料是勾兑的,锅底是勾兑的。但是这个勾兑意味着什么呢?这部分真相没有给出。从技术上,使用勾兑配置的火锅底料,如果它的原料是符合标准的,那么这样的做法是可以的。实际上后来很多专家出来澄清这个问题,海底捞这个勾兑门,无论是从技术上、安全性角度来讲,还是商业是否涉及欺诈它都不违规,至少是合法的。但是很糟糕的是,在这篇报道出来以后,还是带出了一些不是很理智的讨论。

现场视频 - 7



容易误导的表述从多年媒体的经验出发,徐来总结的经验是,在表达上,一定要站在读者角度考虑读者会怎么认知。
比如说,

  • 不要把错误的东西作为标题的主体部分呈现在标题当中。因为哪怕全文是在驳斥这个观点,最后一些只看大标题的读者可能留下的仍然是错误的印象。
  • 比如说这样的表述:长期大量使用勾兑的食醋会影响胎中的婴儿——“长期/大量/过度”使用水也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健康。这实际上是一句很容易误导读者的废话。
  • “做的人从来不吃”,还有“不能多吃,或者朝梁对人体有害”“有可能会致癌,或者具有致癌性”。15世纪的瑞士一个很著名的医生有句非常著名的话,万物皆毒,只不过很多食品剂量不够。所以,不要简单说有可能会致癌,你应该关心的是在日常所暴露的范围之内它是否有可能会致癌。举个例子,吃的盐也有半数致死量,大概是3克/每体重千克,真的拿盐当饭吃也是可以中毒的。真的要讨论,就讨论在我们的暴露量下会有什么问题,跟致癌量是怎样的关系。
现场视频 - 8




互动与讨论嘉宾与坊主侃侃而谈后,工作坊进入最有参与感的互动环节。本次工作坊依旧精选出六篇各有不足之处的食品报道,让所有参与者分组讨论。

第四组首先针对“血脖肉”的报道发言,认为其中混淆了一些概念。王振宇博士表示,报道里说“血脖肉”被明令禁止,我就是做肉制品的,我也没有看过这个规定。其实对猪来说,脖颈肉如果有些脂肪癌细胞没有割掉处理掉会有一些危害。但是如果是正规的厂家,又经过严格检疫检验,加工之前就会去掉,这样的“血脖肉”是安全无害的。
接着讨论的是“香港市面17款面膜含防腐剂”的报道,这个报道讨论香港的面膜说防腐剂“含量并未超出内地上限”,却没引述香港的防腐剂标准,给读者的暗示是这个东西是符合内地的标准,不符合香港的标准的。这个一是误导,二也是对最初消息的曲解。香港消协的报道是为了告诉大家这些产品当中含有防腐剂,这些防腐剂是可能会致敏的。但最后传播时,焦点变成了“所谓的国家标准国外有别”。
耸动观点需核实的重要性在接下来那篇“生蚝铜超标740倍”报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如果牡蛎中的铜含量超过740倍,那么这个东西基本上可以拿来炼铜了。在后续报道里,广东的专家也指出740倍的数据是有问题的。后来找到黄博士,他说这个数据是一篇论文中提及的,但这篇论文也没有详述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也就是说,论文也会出错。这个信源就来自于一个可能会存在严重问题的论文当中。所以,有一个骇人听闻的数据的时候,一定要找一个第三方专家对一下这个数据是不是对的。
至于“牛肉膏”的报道,更是基本上能犯的错误都犯了一遍:信源有问题,实验不完备……但是由于食品的专业性,公众不知道这个稿子存在问题,结果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徐来最后的总结是,证据是第一位的。做科学报道也好,科学报道当中的食品报道也好,一定要把证据放在最关键的位置上来。保证每一个判定,每一个结论都是有所依据的。如果因为知识储备、科学方法上的不足,导致报道失实,可能会对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行业造成影响。对于科学报道工作坊来说,这就是我们希望每一位参与者能带回家,记在心上的信息。
现场视频 - 小组讨论

http://s-camp.songshuhui.net/events/s-workshop/class002/


25#
发表于 2011-11-15 22:39: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美研究称人类肚脐是细菌窝 寄生1400种细菌

2011年07月12日 08:34  新浪科技


科学家发现人类肚脐寄生着大约1400种细菌


研究人员首先从参与者肚脐中提取样本,而后放入小瓶培养,最后提取DNA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7月1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一组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肚脐是一个细菌窝,寄生着大约1400种细菌。此项研究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肚脐生物多样性项目组进行,共发现662种此前未知的细菌。
  研究过程中,一组微生物学家从95名参与者的肚脐中提取拭子样本,而后得出这一惊人发现。这一发现可能促使人们花更多时间,清洗自己的肚脐。研究中,科学家共发现大约1400种细菌,其中有80%的身份得到证实,它们来自40种常见的细菌种群,主要是无害的皮肤寄生细菌。肚脐内的细菌数量因参与者清洗肚脐的频率存在差异。
  《新科学家》杂志记者彼得·阿尔德胡斯是其中一名参与者,由于定期清洗肚脐,研究人员并未在其肚脐中发现细菌殖民地。相比之下,科学作家卡尔·泽默的肚脐中则寄生着至少53种不同的细菌,其中一些的源头令人吃惊。得知这一发现之后,泽默这样写道:“在我肚脐中发现的细菌,有些此前只在海洋中发现,例如Marimonas。此外,我的肚脐中还发现一种名为‘Georgenia’的细菌。在我之前,科学家只在日本的土壤中发现这种细菌。”
  研究小组要求参与者将拭子放入肚脐,而后旋转3次。在此之后,他们将拭子放进小瓶,让细菌在小瓶中生长。一旦细菌生长到一定程度,研究人员便进行拍摄,并提取DNA样本,与已知细菌进行比较。
  在他们的网站上,研究人员描述了此次肚脐研究。他们指出之所以研究肚脐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肚脐,它曾经连接着我们的过去。研究人员说:“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注意到肚脐的存在,也很少有人经常清洗细菌,这为细菌的生存提供了绝好机会。”项目领导人基利·胡尔卡表示:“我们可能是唯一一群对人类肚脐进行如此大规模研究的人。” (秋凌)



26#
发表于 2011-11-15 22:39:35 | 只看该作者
新浪手机用户
同意,我每次抠肚脐后就不舒服,因此一般不动好,
回复 支持 2011-07-12 10:48:44
新浪手机用户
看来我得清理一下了
回复 支持 2011-07-12 10:48:18
新浪手机用户
危言耸听,误导大众!那玩艺儿洗了容易菌群失调导致严重问题
回复 支持 2011-07-12 10:44:00
新浪手机用户
痴线
回复 支持 2011-07-12 10:21:48
新浪手机用户
天呐!恐怖...
回复 支持 2011-07-12 10:20:00
新浪手机用户
今晚回去拿酒精擦一擦
回复 支持 2011-07-12 10:17:45
aksxzb_b4kfy
肚脐是人生命的链接纽带,太重要了
回复 支持 2011-07-12 10:11:24
zym98
那就手术把肚脐填平,像窝沟封闭一样,一劳永逸,看谁愿意,哈哈
回复 支持 2011-07-12 10:04:56
新浪手机用户
幸好我经常扣肚脐

http://tech.sina.com.cn/d/2011-07-12/08345766182.shtml
.

  
27#
发表于 2011-11-15 22:50: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人体自身细菌电脑合成图:长相酷似外星生命

2011年05月24日 07:51  新浪科技

人类皮肤上的细菌(蓝和绿)的电脑合成图。人的皮肤上生活着多种细菌,尤其是汗腺和毛囊附近。有时它们会引起感染,形成粉刺。


这是放大图片,它显示的是位于一个细胞表面的大量球菌。球菌是指任何类型的圆形细菌。每个球菌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


这是电脑合成图,它显示的是正在利用3个尾状物在人体消化道里游来游去的管状肠埃希氏菌。


这是一张肺炎链球菌的电脑合成图。这是引发肺炎的细菌之一。


这张电脑合成图显示的是一个典型的纤毛杆状菌的末端。典型杆状菌包括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


肠杆菌和沙门氏菌都是典型杆状菌,不过杆状菌并非只有这两种。这些细菌利用身体一端的鞭毛移动。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24日消息,你可能会认为这些长相酷似外星生命的细菌都是不速之客,但实际上我们体内90%的活细胞是由这些生命形式构成的。这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电脑合成图(CGI)显示,人体是数万亿个长相或奇特或美丽的生命形式的聚居场所。
  管状肠埃希氏菌(E. coli,即大肠杆菌)利用3个尾状物在我们的消化道里上下游动,而可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氏菌就快快乐乐地生活在我们的皮肤上,并未对我们造成致病影响。我们与这些单细胞细菌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一些科学家把我们和这些搭便车的小生命看成是一个由人和细菌组成的超有机体。
  爱尔兰科克理工学院校讲师、36岁的罗伊·斯里特博士在过去4年间,一直在研究这个课题。他说:“现在细菌被视为一个虚拟器官。在这之前,人体自身的细菌一直受到忽视。然而对来自这个环境的所有DNA进行的最新分析,已经揭示了我们的微生物群体的多样性,以及它们的真正作用。事实上仅人类消化道就含有将近4.5磅(2.04公斤)细菌。”
  人体细菌的总数是人类总数的10倍的事实,可能会令很多人感到担心。但是斯里特清楚,这些细菌都对人体有益,如果没有它们,我们也无法生存。他说:“大体上人类的组成部分仅占10%,其余部分全是细菌。这种细菌和人类的互动关系又被称为共生。也就是说,作为我们为其提供食物和顺风车的报答,细菌会帮助我们消化、促进维生素产生和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它们保护人体不受病原体感染。与野生动物相比,在无菌环境下饲养的动物更容易感染,寿命也更短。这充分说明了人体细菌的重要性。”
  对喜欢益生菌酸奶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因为据广告上说,长期饮用这种饮品,有助于人体的“有益细菌”增加。斯里特说:“饮用益生菌酸奶确实能促进有益细菌生长。但是这些细菌中的大部分的寿命都很短,很多会经人体排出体外,很难在人体里安营扎寨,长期生活下去。现在有些医生会建议患者在进行抗生素治疗期间服用一些益生菌饮品,以便增加有益细菌的数量。”
  每个人体内大约有500种不同细菌。它们发育成熟后,会形成大约100万亿个单细胞,远远超过组成每个人体的数万亿个人体细胞。(秋凌)



28#
发表于 2011-11-15 22:51:16 | 只看该作者
新浪手机用户
宇宙中肯定会有外星人,地球不是宇宙中一员吗?但是我们发现不了他太远了除非人类造出超光速飞行器 !
回复 支持 2011-06-30 16:41:15
新浪手机用户
酷似外星生命,小编吃便便长大的吧?你见过外星生命吗?还酷似…小编神似一坨大便
回复 支持 2011-06-30 10:27:06
新浪手机用户
晕了!还没证实有外星生物,却指人体细菌像外星生物??你人类之哀。
回复 支持 2011-06-29 20:26:30
新浪手机用户
我们的祖先,早就发现万事万物都有阳和阴之分.人类也不过如此,有生有死.如果,地为为阴,天为阳.地下人能生成的东西,天上人就不能生成.就如,地下人需要的是水.天上人可就需要的是几万度高的火也就是太阳而生成.
回复 支持 2011-06-29 15:48:31
新浪手机用户

回复 支持 2011-06-29 13:03:17
新浪手机用户
其实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生命的细胞,而人类是这个细胞上的微生物
回复 支持 2011-06-29 12:44:43
新浪手机用户
人类就是外星生物
回复 支持 2011-06-29 12:28:22

http://tech.sina.com.cn/d/2011-05-24/07515561888.shtml
29#
发表于 2011-11-15 22:52: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科技新闻要有背景资料
天文学家首次拍到黑洞吞噬恒星过程
2011-08-26 08:22:14 来源: 长江日报(武汉) 有8人参与



天文学家近日首次拍到黑洞吞噬恒星的过程。这场恒星的灾难是雨燕太空望远镜在今年3月份发现的。
在距地球40亿光年的某星系的中心,超级黑洞撕裂并吞噬一颗恒星后喷射出强大的等离子流,其华丽壮观的场面令人叹为观止。
该现象在科学上被称为“相对论性喷射”,强大的能量喷流的长度可达几十万光年。

http://news.163.com/11/0826/08/7CCBQNGR0001121M.html  



30#
发表于 2011-11-15 22:52:27 | 只看该作者
关注 关注他的微博 温柔一刀 [网易广东省深圳市网友]: 2011-08-26 09:47:56 发表 在距地球40亿光年的某星系的中心------可不可说这是40亿年前发生的事呢,只是我们今天才看到顶[16]回复收藏复制
关注 关注他的微博 伪斯理 [网易广东省中山市网友]: 2011-08-26 09:47:23 发表 网易广西南宁市网友 [0084LOVE越南新娘网] 的原贴: 1
我很想知道,吞了以后那颗恒星去哪了??

回复收藏复制
应该也变成黑洞了,所以黑洞会越来越大。黑洞好像也是一个星体
顶[11]回复收藏复制
关注 关注他的微博 0084LOVE越南新娘网 [网易广西南宁市网友]: 2011-08-26 09:28:36 发表 我很想知道,吞了以后那颗恒星去哪了??顶[5]回复收藏复制
关注 关注他的微博 qlylf [网易山东省烟台市网友]: 2011-08-26 08:47:32 发表 传说中的弗利萨顶[2]回复收藏复制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