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方哲学史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25-3-1 21:09:04 | 只看该作者
西方哲学史第二十讲:亚里士多德的范畴

一、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
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而言,对范畴的理解贯穿他整个哲学的内容,他对范畴的说明主要表现在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当中,这部分内容被编辑在《工具论》的第一部分,也是整部书乃至整个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础。
简单说一下《工具论》,是后世对亚里士多德对逻辑学方面的研究所写的诸多论文整理而成,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包括《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和《后分析篇》,下卷包括《论题篇》和《辩谬篇》。
《范畴篇》主要讨论的是“范畴”或“概念”的意义,之后延伸出了“实体”的话题。《解释篇》则主要讨论关于“命题”的知识。这里的命题知识并不是我们学过的命题运算,更多的像是语法问题,包括词和句子的定义,以及词性、位格和时态等。
《前分析篇》则是讨论我们熟悉的“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后分析篇》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何为真正的科学知识?”的探究,提出了“第一原理”或“公理”的观点,这种第一原理不是通过推理证明获得,而是通过经验的直观而来。它们是直观的、简单的、绝对正确的,因此所有的知识都是建立在这种公理的前提之下证明出来的。
《论题篇》与《辩谬篇》则是讨论辩论的规则和对诡辩的反驳,亚里士多德在这里似乎还讽刺了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他似乎很怀疑这种不提出自己的观点,只通过向别人提问的方法能否通达真理。
在这里我主要介绍《范畴篇》的内容,这也是与“哲学”本身最密切的部分,《范畴篇》体现了亚里士多德早期的实体论观点,与后来在《形而上学》里的实体观点有所差别。对于他的实体论,到底是前后一致的,还是中间发生过变化,或者根本就是混乱的,研究亚里士多德的人们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二、范畴(kategoria)
范畴(kategoria)是一个古希腊语词汇,中文翻译是根据了《尚书·洪范》篇的“洪范九畴”,如果按照现在的语言习惯望文生义,更容易把它解读为“分类”,这确实是它的含义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范畴”首先的含义是“述谓”,也就是在一个判断当中,说明主词和谓词的关系。同时还是一种最具普遍性和基本的那种概念,如时间、空间、存在、真理等等。
述谓有两种关系,一个是“叙述一个主体”,另一个是“依存于一个主体”,前者是“本质性的述谓”,在《范畴篇》里叫“本体论的”,也叫“被述谓的”,后者则是偶性的述谓。“叙述一个主体”的述谓,其谓词实际上已经包含在了主词的定义中,如“人”的定义是“一种有理性的动物”,因此自然而然可以用“动物”来叙述“人”。而“依存于一个主体”的述谓则更像是通过经验的积累,把主词和谓词拼凑在一起的,如“知识”依存于“心灵”的主体。
亚里士多德是最早系统的研究了“范畴”的哲学家,相比较于柏拉图的“理念”而言,范畴本身并不带有判断的性质,比如范畴“白”只表述一种颜色,却并不表述白色的东西是否存在,再比如“存在”并不代表“有物存在”,而是对于“存在物”的一种性质的表述,因此有些文章中会出现“是是”、“非是是”等词汇,最后的“是”指“存在者”,而前面的“是”与“非是”则是系词,“存在者”作为主体自身不表述存在,而是由系词来表示。因此范畴更不具备柏拉图“理念”中个别事物的“摹本”或“最完满的存在”的含义。
柏拉图哲学中,尘世的个别存在物可以被还原为各自的理念,但理念却是不可被还原的,理念之间无法进行分类。
亚里士多德则将柏拉图的“理念”进行了分解,原先的巴门尼德的“是”重新被剥离出来。对于柏拉图而言,“理念”必须先要“是其所是”,但是在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只是表述某个已经“是”的东西,而自身则不表述“是”。
《范畴篇》中的“主体”一词是“hupokeimenon”直译为“躺在下面的东西”,在《形而上学》等其他著作里经常被翻译为质料或载体。“hupokeimenon”是一个被述说的东西,是谓词的承担者。同一个词,既可能是主词,也可能是谓词。
亚里士多德把述谓的两种关系的肯定与否定进行结合,构建出了四个关于范畴的划分。
a. 述说一个主体,却不依存于一个主体,比如“人”这个范畴可以用来述说所有个别的人,却不存在于任何个别的人当中。
b. 依存于一个主体,却不述说一个主体,如“语法知识”存在于“心灵”当中。
c. 既述说一个主体,又依存于一个主体,如“知识”存在于心灵,又述说具体的某类知识,如“语法知识”。
d. 既不述说一个主体,又不依存于一个主体,如各种个别的存在物,如个别的人。
由此可以观察到,“不述说一个主体”是指这个概念无法被进一步还原为更真实的概念,而“不依存于一个主体”,则是指一个事物可以独自存在,也就是出现的同时不必然伴随着其他事物的出现。
第四种述谓的主体,“既不能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也就意味着它们是永远的主词,一切其他范畴的存在就是为了清楚的述说它们,或依存于它们,亚里士多德称他们是“实体”(ousia)。比如苏格拉底,牛顿等具体的人就是这样的实体。

二、实体(ousia)
“苏格拉底”是一个具体的人,“人”这个范畴和“一切述说‘人’的范畴”都可以述说“苏格拉底。但是“苏格拉底”这个人却不能描述别的范畴。所有的个别存在物,都符合这个特征,它们的名字只述说它们自己的存在,而无法述说别的。
不过在这些个别的实体之后,亚里士多德又提出了另一种实体概念。之前的“实体”是最为严格的符合“既不述说,也不依存于其他主体”的意义的,被称为“第一实体”,全部是特殊的存在物。而“述说一个主体,却又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述谓称之为“第二实体”,这一类是作为共相的“种”和“属”,如作为一个存在物种类名称的词,如人(类)、马(类)等。不过,“第二实体”并没有囊括所有的共相,还有“属差”以及实体所具有非实体性项,也就是各种数量和性质等,同样作为共相,但都不属于“第二实体”。
“实体”是一种最为真实的存在,它们本身不需要证明自己的存在。它们被称为“这个”,“这个”本身就带有“存在”的含义,比如我们说“这个时间”,既可以说是上午,也可以说是下午,但是“这个时间”的用语不会变化。同理,“这个人”也可以指称任何人。
相比于巴门尼德和柏拉图,把世界分为“真理”和“意见”两部分的观点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之间没有谁比谁更加真实或更“是”的问题。没有哪个人,比其他人更是一个人,也没有那匹马,比别的马更是一匹马,也就是说实体之间并没有程度上的差异。也没有哪个“美的事物”,比其他“美的事物”更是“美的事物”。(这里要注意的是,这个“美的事物”是实体,但“美”不是实体,因为它依存于“美的事物”,同时还述说着“美的事物”。)
同时,诸实体作为对“这个”的陈述,陈述词不会具有对立面。如,猫这个实体并不与诸多“非猫”的实体相对立。“是猫”与“非猫”都用了同一个范畴作为主体,但是系词的状态却不同,一个肯定,另一个是否定的。
最后,实体还要可以承担性质上的对立,因为“实体”没有对立,但是“实体的性质”却有对立。而实体在某一时间和某一方面只能拥有一种性质,但是在不同的时间与不同的方面却可以承担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性质。
在《范畴篇》里,“第一实体”无外乎就是个别的可感事物,而“第二实体”则是对前者的性质的规定,于是有人提出亚里士多德是一位带有经验论色彩的哲学家,并且在一些历史课本中,经常认为亚里士多德是唯物主义者。古希腊时期的“唯物主义”,大概是指“自然哲学”,虽然后面我还要提及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内容,但是我更倾向于他是一个纯粹的理性主义者和形而上学家。
首先他的“第一实体”虽然就是具体的事物,但是却用了一个复杂的表述方式“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因为我们无法对经验中的个别事物形成任何知识。结合《形而上学》中的内容来看,形式之于事物,犹如灵魂之于肉体。我认为亚里士多德把经验中的,也就是柏拉图眼中变动不居的尘世“存在物”,分成了“理性的部分”与“感性的部分”(没有这两个术语,是我总结的),比如,“苏格拉底”这个人会生老病死,但是无论他本人变成什么样子,都知道“苏格拉底”这个名字是指这个人,我们可以通过对“理性的部分”的分析而获得实体的认识,而其具体的变动不居的“感性的部分”则是只是宣誓了“存在”。因此我们只有在共相中才能形成知识。
三、十个范畴
亚里士多德提到,任何一个范畴,只要不是复合用语,都可以分类在这十个范畴之下,实体(如“人”或“马”),数量(如“二尺长”或“三尺长”),性质(如“白色的”),关系(如“二倍”、“一半”、“大于”),地点(如“在市场上”、“在吕克昂”),时间(如“昨天”、“去年”),姿态(如“坐着”、“躺着”),状态(如“穿鞋的”、“武装的”),动作(如“切割”、“烧灼”),遭受(如“被刺”、“被烧灼”)。这些概念并非是并列的,“实体”拥有较高的地位,其他范畴都在表述它,而它却不表述任何范畴。
这十个范畴有人认为是来自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十组对立,但是我并没有看到更多的资料来支持这个人的观点。
四、论证
《工具论》中还有较为重要的内容是“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构成,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的证明过程都可以还原为这个结构,这是《前分析篇》里的内容。
举个例子:
大前提:人都会死。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苏格拉底会死。
在“苏格拉底会死”的证明里,“人”被称为中项,它联系了大小两个前提,而“苏格拉底”和“有死的”则是端向,是由中项连结的两个范畴。这里的中项必须保持“同名同义”,在《范畴篇》的第一部分提到了“语词”同名异义的情况。比如同样说“动物”这个范畴,如果是用来述说“人”和“牛”,那么它们就是在同一个意义下,使用“动物”这个范畴,而如果一个是具体的人,另一个是某个人物的肖像,虽然都被称为“人”,却是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这个范畴。
三段论的逻辑类似于数学课上学习的“集合”的运算,在这里只要两个前提是对的,那么结论一定是对的,不过如何保证前提是对的是另一个问题了。这数学语言里,这个逻辑是十分清晰的,但是在日常用语中,由于词性、位格等变化,这个问题就变得模糊而复杂了,在《前分析篇》中,亚里士多德讲了各种让“三段论”成立的情况,一共有14种,经过还原可以总结为四种。其实就是集合的运算问题,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一下。
《后分析篇》的“第一原理”,或“公理”,大概来源于几何学。古希腊时期的几何学十分发达,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总结出了五条公理。公理并不需要被证明,因为它们在经验中足够清楚明白的表现了自己。比如,“任意两点之间都可以做一条直线”、“一条有限线段可以继续延长”等。
不过,亚里士多德试图在各种学科领域中都找到各自的公理未必是个明智的想法,公理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所获得的,但他所提出的归纳法十分朴素,没有科学规范,另外无论多么精巧的归纳,也无法得出必然性的结论。
五、总结
很明显,许多现代哲学中的内容都可以在亚里士多德这里找到源头。但对于《工具论》而言,更多的关注点还是应该在“范畴”和“实体”等问题上,我想如果不是吃亚里士多德或者古希腊哲学这碗饭的,并不需要专门去研究一些更加具体的内容,比如他设计了哪些公理之类的。三段论和语义逻辑等这些哲学方法后世都在用,能总结的更充分,并且这部分内容已经被系统的整理过,而不必要通过学习历史的方式来学习。
《范畴篇》给我们打开了一个不同于早期希腊哲学的逻辑体系,也开启了后世对于概念研的新高度。下一讲我们将进入到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也就是第一哲学的内容。
附录:一个悖论,你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吗?
在几年前,我和一个同学吃火锅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一个悖论,你有没有办法解决呢?

论证1:
大前提:我把一切没我聪明的人叫做傻瓜
小前提:我跟我一样聪明
结论:我不是傻瓜。

论证2:
大前提:我写了一本只有傻瓜才会看完的书
小前提:(因为书是我写的,所以)我看完了这本书。
结论:我是傻瓜。

两个论证中“傻瓜“的含义相同,“我”的含义也相同,请问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悖论?




来源:话予哲学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QUd1crPGrT3CIp6Jc5-eQ
编辑:李梦瑶



22#
 楼主| 发表于 2025-3-1 21:09:54 | 只看该作者
西方哲学史第二十一讲: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1)



一、《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 ta meta ta physika/metaphysica)并不是指一种孤立的,片面的和静止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含义几乎只局限于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一书,以及政治课本里使用。
“ ta meta ta physika”的字面意思指的是“物理学之后”,起初是亚里士多德手稿的编纂者安德罗尼柯最早使用,他把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最为抽象的,被称为“第一哲学”的论文,放在了《物理学》的后面,因此被称为“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在手稿里一般称为“第一哲学”,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当中,其他的学科,包括“自然哲学”都是研究一种“存在的方式”,但是却没人研究“存在本身”。当我们去追问“是什么?”的时候,其他学科都只在意哪个词可以去替换“是”后面的“什么”。但是关注于“是本身”,也就是“存在本身”的却只有第一哲学。也基本确立了“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以‘是’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在汉语的翻译中,是采用了日本学者西周,在翻译成日语时的做法,用《周易》当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但是在中西两个不同系统里,都叫做“形而上学”的学科却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思想中的“形而上学”与“玄学”是同义语,“玄”是黑色,代表无物的状态,是处于“无中生有”当中“无”的状态。
而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则是和“本体论”或“存在论”(Ontology)是同义语,以存在、实体等事物为研究对象,形而上学在这里是指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英:“that which is” qua “thing that is”)的学科。也就是说这两种“形而上学”的概念所表达的含义是近乎相反的。
《形而上学》一书共被编为十四卷,前四卷除了对前人思想进行了非常深刻的总结之外,其余探讨的问题大部分都已经是被哲学史所淘汰的问题,如“什么是智慧?”这种大而空洞的话题。但是从第五卷,也就是被后人称为“哲学词典”的部分开始,话题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细致,论证也变得十分精彩。

二、是(to on)与实体(ousia)
“是”(to on)是从巴门尼德那里继承下来的用法,巴门尼德的残阙里使用过“是”的三种形式,分别是“eimi”(是)的不定式“einai”,第三人称单数“esti”和用做动名词的中性现在分词“to on”。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里,主要用的都是“to on”。
“实体”(ousia)在《范畴篇》里,定义是,“既不诉说一个主体,又不依存于一个主体”。而在《形而上学》当中,则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或丰富了“实体”一词的内涵。
“ousia”所对应的英语翻译很多,《牛津哲学词典》中大概列举了包括了substance、entity、being、essence,但是都没能完全表达出它的含义。比如“是其所是”(to ti en einai)是一个亚里士多德常用的短语,用来指称事物的本质,一般对应“essence”,“substance”则更像是在描述一种载体。
但是“substance”除了还表述物质之类的概念外,似乎又最为精确的表达了“实体”的内涵,其词根词缀的直译是“站在下面的东西”,而实体恰好就是这样的概念。在存在物的下面,把它支撑起来的东西。但是所有的事物不断的向下寻找这个最基础的支撑物,掘地三尺却还没找到头,那么就假设了一种叫“实体”的东西在下面支撑,可是至于实体是什么,谁也不知道。
“实体”在《形而上学》的不同篇章中都有不同的讨论,比如在《形而上学》第五卷第八章对“实体”概念的规定,他首先区分出四种实体:(1)水、火、土、气等单纯物体及其由之构成的复合物;(2)事物存在的原因(如灵魂之于动物);(3)构成事物的起规定和标志作用的内在部分(如构成体的面以及数目等);(4)事物的何以是,即本质。
他又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实体的双重含义:“或者是最终的主体、载体,它永不对他物作述说;或者是某一独立的、单个的存在,这就是个别事物的形状和形式”。
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在这里的实体与《范畴篇》所定义的实体有所不同,回顾一下《范畴篇》,“既不诉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一个主体”,把“实体”的概念引向了世界上存在的诸多有形象的个体,但是迫于对这些个体无法形成知识,便又依此延伸出了“第二实体”,也就是作为共性的种和属。
在《形而上学》里,亚里士多德取消了“第二实体”的意义,在《范畴篇》里无论是存在着的个体的“第一实体”,还是作为共性的种与属的“第二实体”,都是在同一个标准下以较严格和较不严格来划分的。也就是说,无论是“这个人”,还是“人类”,都只有一种作为实体的含义。
但是在这里,通往实体的路径变多了,后面要提到的“质料”与“形式”在这里都可以被看作是实体,但是以不同的方式。在这里,“实体”的似乎更像是关于“存在”的“原因”(arkhe)或“本原”(aitia)。这样的改变,必然伴随着对“存在”一词的理解的改变。
我们可以把《范畴篇》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差异理解为由于时间变化而导致的,也可以理解为研究领域的变化所产生的。“范畴”本身就不得带有任何的判断性,“是”与“非是”的判断是通过谓词来体现的。“这个人活着”和“这个人死了”,这两个“人”在概念上并无不同。但是在《形而上学》里,存在者带有了生成与毁灭的变化,如“这个铜像”,其质料是青铜,但是我们却并不能说“青铜”在被塑造为“铜像”前,就已经是“铜像”了。
亚里士多德所定义的“存在”,总是和可感事物很接近,但是又不同于可感事物。用方向来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进行比喻,柏拉图所认为的存在是在天上,地上的可感事物不过是投影,因此人需要把头转向不同的方向才能看到真实的“存在”,这一点在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里还能看到。而《形而上学》的“存在”更多的时候是在“可感事物”的背后,因此我们还是要聚焦于“可感事物”,但是诸多“可感事物”只是共同通往“存在”的通道。并且是“存在”在下面支撑着“可感事物”,宣誓存在的觉不是被感知到的东西,而是“这个”(to de ti)。
虽然在第五卷的内容里,似乎四种实体似乎平等的,但是在后面的章节里又提出,纯粹的质料却无法用“这个”来代称,只有形式才能真正是存在物“是其所是”的本原,因此形式更是实体。

三、形式(hyle)与质料(eidos)
在这里,存在的事物被分成两个部分的共同体,就是著名的“质料”(hyle)与“形式”(eidos),《物理学》与《形而上学》都涉及到过这两个概念。“hyle”就是可以被感官捕获的原质,而“eidos”则是形状和形象,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也用到了“eidos”这个词来表示“理念”(但是更多的时候用到的是idea),并且比“hyle”更是实体。因为只有具有“形式”的东西才能被视作“这个”。
无论是柏拉图的“理念”还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古希腊语的“idea”或“eidos”在英语里都被翻译为“form”,带有强烈的形象的含义,但是从词源上看,似乎翻译成“idea”才是对的,这是为了与后世的“观念论”区分开来,英语里的“idea”几乎只表达作为一种思想或概念之类的主观性的意义,但是在这里,这两个词带有着强烈的形象的含义。
形式和质料的关系,就可以想象成“一杯水”和“水”的关系,当有一杯水的时候,我们可以说“这杯水”,但把这杯水倒入一片大海,那么就没办法说“这水”了,因为水本身没有固定的形状,因此我们无法在这种情况下说“这杯水”,被它混合了一片汪洋之中,既没有目的性,也没有意义,更无法从周围的“水”中区分出来。
我们可以描述这杯水而获得它的形象的知识,勾勒出它的形状。但是把它倒回去后,却无法在一片水域中认识它的形象。
很明显,这种形状,或使之获得形状的东西并不是水,同时当它失去了水这种可以被塑造的物质以后,也没有了任何意义。因此,在“这杯水”当中,二者是缺一不可的,所以,“形式”与“质料”二者都是原因(arkhe)的一种,但是形式却更是一种实体。
由此我们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纯粹的质料是否存在呢?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不具有规定性的东西存在,因此这是不可能的。他也就这一点抨击过恩培多克勒,因为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完全被“争吵”所支配的时候,会还原为这种彼此独立的单纯质料。
但是在这里我想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解释,不具备形式的质料已经脱离了知识的范围,也就是回归到了一种纯粹的可感存在,它们可被感知,却不能被思维。因此它存在于知识的边界之外,这样的东西我们无法诉说,无论对它持任何意见都会陷入悖论,也违背了从巴门尼德以来所一直被坚持的“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的基本观点。
下一讲当中,我将对“质料”和“形式”的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讨论。




来源:话予哲学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vFXxi7p1gM8o1tAbGQsuA
编辑:李梦瑶


23#
 楼主| 发表于 2025-3-1 21:19:33 | 只看该作者
西方哲学史第九讲:毕达哥拉斯学派与形而上学



前苏格拉底哲学内容:
西方哲学史第六讲:前苏格拉底哲学(1)——哲学的摇篮——古希腊
西方哲学史第七讲:前苏格拉底哲学(2)——伊奥尼亚学派与自然哲学
西方哲学史第八讲:前苏格拉底哲学(3)——逻各斯与赫拉克利特
西方哲学史第九讲:前苏格拉底哲学(4)——毕达哥拉斯学派与形而上学
西方哲学史第十讲:前苏格拉底哲学(5)——埃利亚学派与"是"
西方哲学史第十一讲:前苏格拉底哲学(6)——原子论者(一)
西方哲学史第十二讲:前苏格拉底哲学(7)——原子论者(二)


一、毕达哥拉斯学派
    终于结束了伊奥尼亚学派的自然哲学内容,我们的视线也要从小亚细亚转移向南意大利地区。相比于伊奥尼亚学派用感官可直接触及的物质来构建世界观而言,南意大利的学者们最早开始了逻辑上的沉思。
毕达哥拉斯的时代早于赫拉克利特,也许和米利都学派的“阿纳克西曼德”与“阿纳克西美尼”是同时代人。具有哲学一词最早由毕达哥拉斯所提出,而“哲学”的含义即是“爱智慧”,之所以是爱智慧,意味着人并不天然具有智慧,智慧是属神的。
毕达哥拉斯一改了伊奥尼亚学派以某一个别的元素作为世界的本源的观点,而创造性的提出了“数本源论”,开始了从“具象”向“抽象”的转变。这是一种试图用人的思维能力所构建的公式,来把握所有具体事物的愿望,就是从毕达哥拉斯开始的,罗素甚至称赞他说:“无论他的睿智,还是他的错误,他都是自有生命以来最重要的智者。”黑格尔和罗素都倾向于,后来影响了西方两千年的大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念论的本质是来自于毕达哥拉斯的。
在高中的时候,我一直很困惑,毕达哥拉斯属于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者,尽管我强调要抛弃“唯物”和“唯心”对立这样的哲学观(结论是毕达哥拉斯属于唯心主义者),但是这里所面对的问题是重要的,就是“数”是一种客观的感性存在,还是主观的理性概念?正如黑格尔所说:“这个数不是感性的,但也还不是思想的。”虽然是抽象的普遍的存在,但是还是没有彻底的摆脱感觉经验的限制。“数”的真实性,不依赖于感性世界提供的材料,同时是确定的和不动的,但是却是可重复的。
这里的“感性”指的是人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性质,和“直观”、“经验”、“印象”等概念有很大的相关性,其含义也有重叠的部分。我将在延伸阅读中,详细说明。
毕达哥拉斯本人是一个谜,尽管罗素和黑格尔都很看重毕达哥拉斯,黑格尔给予了极大的篇幅来叙述他,但是在《劳特利奇哲学史》当中,篇幅却很少,除了提到了一些灵魂的问题外,甚至还十分怀疑“毕达哥拉斯定理”(中国称“勾股定理”)是否是由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的。关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知识,大致分为三方面,第一个是作为“数”的概念或范畴,第二个是作为“数的关系”的和谐,第三个则是灵魂不死的观念。
二、数本源论
根据黑格尔的观点,毕达哥拉斯时期的哲学没有丰富的哲学术语可用于表达抽象的观念。但是“数”却是一种天然的抽象观念,于是将数字赋予意义,使之成为了抽象的名称。首先世界是从“一”开始的,代表“一元”是完满的具有规定性的存在,而从“一”产生的“二”,则代表“二元”是一种不完满的无规定性的质料。
“一”是构成一切数的元素,而不同的“数”可以分为奇、偶两类,因此“一”必须同时是奇和偶的共同体,才能构成所有的数。(作为原因必须完全包含结果,不能“无中生有”)“一”来自于奇、偶两种属性,而其他的数则来自于“一”,奇数是完满的、具有规定性的、有限的,而偶数则是不完满的、无规定的、无限。这与阿纳克西曼德将“无定”作为完满的本源刚好相反。
所有的“一”是相同的,也是同一的,但是刚刚也提到了,数是可以重复的,如果将“一”自身视作为不同的“一”的重复,那么就产生了“二”也就是最初的多,“二”代表着对立。意味着不相同的差异。而其他的数通过模仿“一元”和“二元”成为了自身,那么“一”和“二”本身都不是“数”,而是数的形式和质料。
毕达哥拉斯学派给很多“数字”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这些数字本身的含义就足以产生一种神秘的倾向。但是“数”是如何构成世界的,这就涉及到了数的关系。
三、数的和谐
就好像音乐是将不同比例的音调结合在一起成为音阶一样,和谐是将不同的事物连接或调和在一起,产生于差异之中,又将这种差异依照与一定的“数”的比例关系,进行组合。
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和谐与秩序是宇宙的根本,运行中的诸天体,犹如一架巨大的琴,演奏着我们听不到,却十分和谐的乐章。
相比于伊奥尼亚学派的思想,混沌而无秩序的自然物的讨论,毕达哥拉斯学派最重要的进步是让知识成为了可能。在流变中找到了不变的比例关系。与此同时,毕达哥拉斯派否定了“无定”作为世界的始基,而将规定性作为自在的本源。这同样是一个伟大的进步,因为中国人从古代到现代都会认为物质本身是处在运动变化中的,这几乎被理解为了一个常识,而西方古代人的观点中,物质是惰性而惯性的,如无外力则不会改变运动状态,同样被当作一个常识性的知识,因此如果世界产生于“混沌”那么就必须有外在的力量来致使他们各从其类才行,这个外力又要如何解释呢?而如果从一开始就将规定性纳入其中,就刚好绕开了这个问题。
毕达哥拉斯为了能够将“数”与客观可感事物联系在一起,便利用了算数与几何之间的关系。一点,二是线,三是面,四是体。亚里士多德认为,毕达哥拉斯的构建的几何概念混淆了物理概念,但其实二者是不同的。作为概念的数字本身必须是自然数,而数的比例关系,必须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因此,在毕达哥拉斯所建立的体系中竟然找不到“无理数”的存在,据说,在毕达哥拉斯看来,任何的“无理数”都不能在现实中找到,但是有个弟子却提出,两个直角边长度为一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其斜边长度为根号二,是一个无理数。无理数的出现导致了毕达哥拉斯的整个哲学及神秘主义系统的崩溃,于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门徒们,便将这个发现根号二的弟子装入麻袋投进大海当中,从此隐瞒根号二的存在,不过这个故事有多大的可信度也是个谜。
除了和谐之外,毕达哥拉斯也提到了相互对立的一些范畴,但是却没有进一步的深意,似乎关于对立的探索止步于此了,我将这十组范畴列在下面,不再展开讨论了。
1. 有限与无限    6.   静与动
2. 奇与偶        7.   直与曲
3. 一与多        8.   明与暗
4. 右与左        9.   善与恶
5. 男与女        10.  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
四、灵魂不死论
毕达哥拉斯学派,除了数学和哲学团体以外,还是一个宗教的或者是神秘主义的团体。制定了复杂的教规和教义,如禁食豆子,不要跨过门槛等,都是一些比较原始的宗教禁忌。不过也有一些看起来进步的地方,据说毕达哥拉斯允许女性学生来听课。
在毕达哥拉斯的观点中,灵魂是不死的,可以从一个身体流动到另一个身体中。一个人死去后,其灵魂会在另一个身体当中继续生活,但是这个身体就不一定是人类的了,动物、植物都有可能。
灵魂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灵魂的肉体化是一种堕落和惩罚。于是净化灵魂成为了很重要的事情,也成为了伦理学的目标,音乐和哲学可以使灵魂更加的和谐,因此是净化灵魂的手段。
总体而言,毕达哥拉斯可以被看作是感性到理性的中间环节,是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开端。关于形而上学的含义,我这里不做过多赘述,参看本公众号文章“西方哲学史第一讲:绪论(1)”的延伸阅读部分。
附录1:延伸阅读——“感性”的含义
对于哲学史而言,对一个术语下定义的方法是不够的。某度百科对“感性”的定义为:“指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并引用了毛主席《实践论》当中的一句话:“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这个定义是靠谱的,但是同一个术语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思想家那里却是有所差异的。但是感性从来没有成为过非理性的代名词。
我们可以通过感性的对象来进一步的理解“感性”,感性的对象可以是物体的各个部分的大小、形状、数目、位置、运动和静止,这部分是物体的根本性质。此外还有,色、声、味、嗅等。是物体的附属形质,这一切都是通过感官的通道而对主体所产生的。因此,感性还意味着“客观性”,所谓客观性即是“非主体性”,或者说是“彼岸性”。
设想一下,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然后与整个世界隔海相望。我们被囚禁在孤岛上,彼岸的世界始终可以看到,却无法占有。客观存在就是感性的对象,因此费尔巴哈、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将“物质”的概念定义为“感性对象性”,尽管三个人说的“感性对象性”各自不相同。这是因为他们对“物质”这一概念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方式。
在理性主义当中,感性只是一种提供印象的媒介,在我们的意识当中成为产生物质的表象,在康德那里明确的将“表象”和“物质”本身进行了分离。理性主义思想当中认为,感性是需要通过感官通道来片段化的、无序的认识过程,因此是不真实的,只有理性才能够建立全面的认知。但是理性必须依靠感性提供的材料,康德那里叫做“感性杂多”(由感性无序的带来的认识材料),而片面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依然是片面的,而无法形成一个一般的概念。因为概念是一般性的,而非个别性的,因此“概念”是唯一的、不变的、本质性的。也因此说,我们无法从个别的感性杂多当中,整理出这个一般的概念。康德对此有一段比喻,就好像一个人看着远方的地平线,看到了天空与大地在那里相交,于是一直朝着那里前进,试图从地面走向天空。
也就意味着,感性的事物是永远不可能上升为理性的概念,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绝望的结论。但是,退一步讲,虽然我们无法通过感性去直观的证明我们的理性思想是否正确,但是却可以通过感性直观来证明我们的思想是否是错误的,因此我们对感性材料的反思并非没有意义。
因此感性完全不是一个非理性的概念,而是理性的最初阶段。感性这个词向“主体性”的方向延申,会成为“感性杂多”、“表象”或者“印象”,而向“客观性”延申时,会发展成客观存在,也就是物质。
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到底是我们被思维整理过的表象是更加贴近真实的,还是当我们把感性还原成客观存在时更加贴近真实?于是就在认识论上区分出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马克思称感性为“基于自身并且积极地以自身为基础的肯定的东西”,而将理性称为“自称是绝对的肯定的东西的那个否定的否定”。(出自《1844年政治经济学哲学手稿》也叫《巴黎手稿》)
也由此,我们可以意识到,“感性”的含义其实是将客观世界的内容,通过感官的通道收集到主体当中,而尚未通过理性(知性也可以作为理性的一部分来讲)来整理时的能力。而“感性的对象性”,就是可以被感官所捕捉的属性。

关注后点击哲学史按钮,可浏览“西方哲学史系列”和“中国哲学史系列”全部推送




来源:话予哲学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FJlHFHv8XFfDN3yOfa3iA
编辑:李梦瑶


24#
 楼主| 发表于 2025-3-1 21:21:13 | 只看该作者
西方哲学史第十讲:埃利亚学派与“是”

由于之前的文章存在一点问题,修改后重新发布

一、克塞诺芬尼
稍晚于毕达哥拉斯学派,南意大利第二个影响力重大的学派叫埃利亚派,其思想先驱是克塞诺芬尼,主要代表和建立者是巴门尼德,辩护者是芝诺,论证者是麦里梭。这里的重点是巴门尼德和芝诺两人。
如果说毕达哥拉斯学派开启了从“感性向思想的转变”,那么真正把这一转变完成并取得一定成就的是埃利亚学派。埃利亚学派的思想和经验现象差距过大,并没有得到那个时代广泛的接受。却开启了整个西方哲学的核心部门——“本体论”的序章。
克塞诺芬尼最早生活在小亚细亚的科洛封,据说因为波斯人对伊奥尼亚地区的威胁而被迫逃离了自己的城邦,过上了流浪汉的生活。有人说他后来定居了埃利亚,也有人说并没有相应的证据,总而言之对这个人的生平,一切都只是“据说”。
他的鼎盛之年,据说在公元前570年到前540年之间,大概和米利都学派的阿纳克西曼德是同时代人,也可能和毕达哥拉斯是同时代人。
克塞诺芬尼是一个争议很大的人,不在于其思想,而是在于他是否有资格被看作一个思想家,而不是一个胡言乱语的吟游诗人。归之于他名下的残篇当中,大多是以讽刺诗的方式出现,他敏锐的察觉到了神话中的诸神不过是根据本民族的特性而塑造的。
“荷马和赫西俄德把每一样在凡人中间是其耻辱和罪过的事归给众神,偷窃、通奸和彼此欺骗。”
如果马或牛或狮子有手的话,或者能够用他们的手画画,并作人所能做的工作的话,马的神像将向马牛画出像牛,它们将使诸神的身体类似于他们自己所有的身体。”
神与人同形同性的思想在克塞诺芬尼的诗中遭到质疑,因此他提出世界上存在一个唯一的神。
“他全视,全思,全听。”
“那唯一的神在众神和人类中是最伟大的,他无论在肉体上还是思想上都丝毫不像凡人。”
这种思想看上去与犹太神话,以及后来的基督教的“一神论”十分接近,不过在我阅读他的文本时,并没有看到他对希腊诸神做过明确的表态。似乎他看来,诸神只是一群比人类强大的生物,他们自诩为神明,但是真正的神却不同。我之所以有这种观点,还因为这种没有迹象的从“多神”转入“一神”的情况在编写历史的时候也并不太好解释。
这个神明是一切人类、一切存在的神,因此他不会和我们所知的任何东西相同,而是集合了一切存在所向往的神圣的形态。是世界上最终极的形态,因此是永恒的,全能的,因为这种能力,他必须是唯一的。因为如果还有第二个神,就会限制它的能力,在尘世也是无处不在的,因此不能产生运动。
“它永在同一处,所以永无运动,在不同的时间到不同地方对他是不合适的,他毫不费力地用理智的思想主宰一切。”
唯一的、不动的、主宰一切的神,就是克塞诺芬尼的核心思想!
二、巴门尼德
巴门尼德是一位非常重要,也非常困难的哲学家。他活跃于公元前6世纪末,被认为从克塞诺芬尼那里获得了灵感而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他与强调“变化”的赫拉克利特是同时代人。
如果要在“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中选择一位做重要的,一般就是在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之间选一个。我倾向于巴门尼德,因为他提出了极为重要的概念“存在”或译为“是”,并首先使用了逻辑论证的方法来阐发思想。
1. “意见之路”与“真理之路”
一切的自然存在都是有死的,会改变的,但是真正的本质性的存在却是恒常不变的,其完全依附于必然性当中。巴门尼德延续了克塞诺芬尼的思想,区分了“意见之路”和“真理之路”,随着时间流失而变化的世界,被他看作是“意见之路”在这条路上,能够找到的不是确定的知识,而是关于某件事的意见,而“真理之路”上才能发现真正的知识,这些知识是确定无疑的,不会改变的。
在巴门尼德残阙的《论自然》当中,他乘坐女神的马车,通过真理之路去拜访女神。女神告诉他说,真理之路就是“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而意见之路的观点是“存在者不在,不存在者在”,女神也直接了当的下了结论,“我告诉你,后一条路走不通!因为不存在者既不能认识,也不能说出”
这里的“不存在”,在部分翻译中被译为了“非有”,黑格尔提到“非有是一个永远自身矛盾、自身分解的运动,在人的表象里时而被认作本质,时而被认作本质的反面,并且时而又被认作两者的混合,这乃是一个经常的矛盾”也就是说“不存在”并不是指完全的虚无,而是指我们感官所看到的,变动的东西。它们之所以能够短暂的出现,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存在”的某些属性,但是由于只是分享了或者模仿了“存在”的属性,因此它们不是真的存在,从而很快会消亡。这让人联想到来了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也因此我们不能用语言去表达某一条河流。
这里面并没有明确的区分“存在”和“存在者”的差别,也可能当时区分了,但是在翻译后就变得模糊了。不过后世的西方哲学对于“存在”和“存在者”的混淆是非常明显的,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整个西方哲学史,就是一部“存在”的遗忘史!我们都用“存在者”,代替了“存在”,但是最关键的问题不是“存在者”本身,而是“为什么存在者在,而无反而不在?”
2. “存在”的特征
第一,存在的特征是永恒的,不生不死的。之所以不能生,是因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使它诞生。如果是另一个存在,那么就必须假设在“存在”之前还有“存在”,这样违背了存在的唯一性,同时也不涉及生成了,因为二者是同一的。如果存在出生于“不存在”或者是“分有”,也就意味着一个不完满的东西是一个完满的东西的原因,就必须要凭空出现一些什么,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存在”不能生于“不存在”。综上所述,没有东西能够将它产生出来。那么“存在”没有开始,作为一个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也不会变化和死亡。
此外,存在的永恒还体现在它并不是过去存在过,也不是未来还将存在,因为这里还是牵扯到了生成和毁灭的问题,存在必须是整个的存在于“现在”之中。这是一个十分挑战想象力的设想,巴门尼德的永恒不是长久的存在于时间中,而是放弃了时间!
第二,存在是唯一的、连续的、不可分割的,存在如果是可分割的,那么“存在的部分”相比于“存在的整体”而言,一定是不够完满的,一个完满的存在,不可能通过不完满的事物相加而得到。在这里,存在必须是完整的没有部分的“一”,而不是“多”。必须完全的和自身相同,不能多一点,否则会影响联结;不能少一点,因为存在充盈一切,也因此必须是唯一的,因为“存在”必须是完整的一体。
第三,存在是不动的,存在被必然性的锁链完全局限着,它是跳出时间的永恒,还必须与自身完全同一。而运动就意味着原来的“虚空”会突然被“存在”所充盈,而原本的“存在”也会被虚空所补充,违背了“无不能生有”的前提,运动也会让“存在”产生差异,而不再是不可分割了。
第四,存在是完满的,是一个球体。“完满的”没问题,但是“球体”是个比较荒唐的结论,他的意思是球体的表面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是都是相等的,来表示与自身完全的同一,被麦立梭所修正,存在没有形状的。在柏拉图《巴门尼德篇》里也没有采纳这个结论,甚至在他的笔下借巴门尼德之口反驳了这个观点:如果可以分为里外,就又分成了各种部分,违背了同一性。
最后一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存在与思维是同一的,我说的更直白一点是,存在与理性是同一的。举个例子,赫拉克利特的弟子曾经发挥了“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命题,更进一步说“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当你踏入河流的时候,河已经发生了变化。最后的结论是,他除了用手指头去指东西外,没有任何语言可以表达他所看到的事物。
也就意味着语言必须指向一种不会变化的东西,就是短暂出现的事物,也必须模仿存在才能被叫上名字,因此语言是坚定的指向了存在,同时也使对存在的思想成为了可能。所以女神对巴门尼德说:“存在的与能思维的是同一回事”这里的“思维”指的并不是一个伟大的完满的属神的思维,而是个人的思维。后世的“智者学派”发挥了这个观点,既然能够被个人思维的都是对“存在”,对“真理”的分有与模仿,那么任何个人都掌握了一些真理,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3. “是”
在古希腊的语法中,系词结构是非常稳定的,一个判断,如“S是P”,这里的主语和宾语无论是什么都没关系,但是“是”却是恒常不变的。而这里所讲的存在,也象这个“是”一样。因此他使用的术语“存在”(einai、esti、to on)都使用的是希腊语中的系动词“是”,分别是不定式、第三人称单数和用作动名词的中性现在分词。系动词的这三种形式的具体差别,我并不是特别清楚,同时也不是考点,因此不做深入讨论。但是还是提示一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用的最多的是中性现在分词的形式to on。
一般情况下,西方翻译过来的概念会用两个字,因此翻译成“存在”,早期的翻译有时会翻译成“有”、“在”等,可能会和中国自己的术语搞混,所以现在用的不是很多。还有一种翻译,就是直接将系动词翻译成“是”,这是我比较常用的译名。
这里我讲一下自己的看法,首先“存在”并不能完全的翻译这个概念,而“是”作为一个纯粹的术语使用,可以直接被规定为和巴门尼德的系动词等同,这样可以保证术语的前后连贯,也能更好的表达一种抽象的含义,缺点是没办法翻译三种词性的差别,同时让哲学的初学者难以理解。“存在”一词的好处是在汉语中也同时具有动词和名词两种用法,西方哲学所说的“存在”,也经常被用来表示“存在者”,但是中文的“是”则完全是一个判断动词,其缺点是西方哲学中的“存在”带有永恒的、完满的特性,也就是说是一个最完全的存在,而不是暂时的存在。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可能经常会根据语境来用不同的词汇表达同一个术语。
使用“是”来指代“存在”,也为存在加入了“判断”的含义。
4. 巴门尼德的总结
巴门尼德对于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第一个使用逻辑论证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思想,《论自然》的结尾,女神要求巴门尼德也重视“意见之路”,但是却没有说如何沟通两条道路。实际上,巴门尼德在逻辑上似乎找到了一种“真知识”,却是一个与我们的世界无关的知识,因为无法分割自己,因此它不能进入诸多短暂的物体当中,因为无中不能生有,短暂的存在自身无法从“虚无”中对“存在”进行模仿。实际上,他的论证严密而精彩的同时,却把自己逼入了绝境,找到了所谓的“真知识”的同时,让现实世界的知识成为了不可能,这个难题也是后世的柏拉图最为头疼的事情。
三、芝诺(埃利亚的芝诺)
    由于古希腊晚期哲学的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也叫芝诺,因此根据两人的出生地,将巴门尼德的弟子的芝诺称之为“埃利亚的芝诺”。而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叫做“季蒂昂的芝诺”。
芝诺没有提出太多的建设性观点,但是却为了给巴门尼德那些违背常识的理论做辩护而构建了大量的悖论。黑格尔称其为“主观辩证法”的构建者,并花了大量的篇幅进行叙述,不过芝诺的悖论实际上以诡辩为主,“辩证法”最早作为一个论辩术,它与“诡辩”只有一步之遥。芝诺还是是个英雄人物,据说他为了反对残暴的僭主统治,而带领人民暴动。被捕后,僭主要求他供出同伙,而芝诺却要他把耳朵凑过来才肯说。随后咬下了僭主的耳朵,然后被打死。
芝诺最著名的两个是“阿基里斯追乌龟”和“飞矢不动”。
“阿基里斯追乌龟”是指,全希腊跑的最快的英雄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乌龟很慢,但先跑出一段距离,然后阿基里斯再追。如果阿基里斯想要追上乌龟,就必须先到达乌龟跑已经过的位置,但是乌龟则已经离开了那里,并向前爬行了一段距离。阿基里斯要继续追,但是还是要先到达乌龟已经跑过的位置,而乌龟又已经离开了那里,并又一次向前爬行了一段距离,如此反复,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芝诺还有个类似的“二分悖论”,用中国的话来说就是“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飞矢不动”是指,当弓箭射出后,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这只弓箭都是静止的,于是整个过程中的每个时刻,弓箭都是静止的。因此弓箭没有发生任何运动。
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运动场悖论”,是个文字游戏,没什么意思,这里不多讲了。以上的悖论都用合理的逻辑推理出了不合乎经验的结论。而芝诺要的就是证明运动的荒谬,以保证巴门尼德的“存在”不动的理论得以被人们接受。
第一次看到“阿基里斯追乌龟”和“飞矢不动”的时候,我的反应是这两个悖论本身的前提是还是相冲突的。“阿基里斯追乌龟”的悖论,要求时间必须是连续的,而不是离散的。否则阿基里斯就不需要通过路径上的每个点,而是在不断的跳跃。而“飞矢不动”则要求时间必须是离散的,否则,无论怎么去分割时间,都不可能分割到一个具体的时刻。
不过“阿基里斯追乌龟”的悖论,即使时间是连续的,阿基里斯照样能追上乌龟,近代哲学家莱布尼茨用微积分的极限解决了这个难题,而“飞矢不动”就更好解释了,因为运动中的箭,每一时刻都同时处在“在那里”和“不在那里”的两种状态上。
整体而言,芝诺的其他悖论都没有那么精彩了,比如“如果存在是众多,那么如果存在有厚度和广度,众多存在就是无限大的,而如果存在没有厚度和广度,那么无论多少存在都是无限小的,于是存在如果是众多的话,就必须是又无限大,又无限小的。”这个悖论是用来解释“存在”的唯一性的,我当时看了好几遍没明白,后来才注意到这根本是个逻辑错误。这也基本说明了在芝诺的年代里,虽然逻辑推理已经开始,但是并没有建立非常严谨的逻辑体系,这个逻辑体系是亚里士多德提供的。
这些悖论所讨论的问题非常的重要,涉及到了有限和无限的关系,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连续和离散的关系等等。

四、麦立梭
麦立梭基本上没什么可聊的,他的主要贡献是对巴门尼德的理论做了修正,巴门尼德认为具有“规定”的“存在”才是完满的,因此“存在”不能是无限的,而且要有体积。麦立梭把这两个观点全部否定了。
如果存在有体积,那么就会变成可以分割的,如果存在是有限的,那么存在之外就是“虚空”,而“虚空”是不存在,也不能存在。因此“存在”是无限的、充盈的。
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中塑造的与少年苏格拉底辩论的巴门尼德的观点,更加接近被麦立梭修正过的观点。
附录1:延伸阅读——关于“是”
“是”作为一个用来表达存在的系词,其本身是一种属性,却先于具有这种属性的实体而存在。不过历史上更多的时候将具有“是”的“实体”看作更本质的东西。
从柏拉图的《巴门尼德篇》当中的内容来看,虽然思想已经上升到了抽象思辨的情况,却没能拜托感官经验的习惯。哲学家们似乎利用想象力,构建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存在的世界,这些看似抽象的东西,在那个世界里还有自己的形象。因此我习惯在论述巴门尼德的时候,依然使用“存在”的翻译,而之后这个概念变得更加抽象后,我用“是”来尽可能的统一术语。
“是”或者“存在”被当作一切事物当中最广泛拥有的性质,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广泛性,让“是”没有办法被定义。按照“属”和“种差”的定义方式,“是”无法被归入任何更小的属里,而“种差”就更没办法谈及,因为它是唯一的最高实体。另一方面在于,“是”本身也不能被追问,因为“是”如果被追问的话,就必须要用“‘是’是什么?”来提问,在汉语当中我们可以规避这个语法,但是古代欧洲的语言却没办法这么做。
“‘是’是什么?”长期来讲被看作是一个很荒谬的问题,因为已经用“是”来提问了,那么就意味着这个词是应该被知道的。建立了一套完整庞大的哲学体系的黑格尔,就是以“是”作为起点的。《精神现象学》就是“是”的演进史。
于是造成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们不能问“是”是什么?而是要去问“是”不是什么?于是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一切“有死的事物”都是具有否定性的,而“是”是完全的肯定。可是“有死的事物”我们可以列举出一堆,而肯定性的“是”却怎么也找不到。我只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问题很玄”。
关于“是”的使用,举两个例子,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也可以翻译为“我思故我是”。(I thank,so I am.)
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最经典的一个台词,也是用“是”作为存在的含义——“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是”这一概念作为一个核心词,一直被作为研究重点到了20世纪初期的海德格尔的时候,而今天也并没有被弃用。可以说这是一个贯穿了整部哲学史的概念,不过,20世纪下半夜至今的“哲学史”当中,“是”的地位是有所下降的。
我们将“自然哲学”看作是以可见事物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之为“物理学”(不是今天的物理学),而对“物理学”的超越(之后)则就进入了“是”的领域。而以“是”也就是以“存在”为对象的学科就叫做“形而上学”(metaphysics)。
在“形而上学”一词的使用中,也许是认为“物理学之后”不足以描述这个以“‘存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于是又创造了一个词汇,“本体论”(Ontology)作为“形而上学”的同意语。但是后来的使用中“形而上学”的范围被极大程度上的扩大了,包括了“形而上学宇宙论”、“精神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存在论”和“形而上学神学”等内容,后来“形而上学宇宙论”被科学的物理学取代,而“精神形而上学”被心理学取代,但是也远比“本体论”的含义广泛的多。
“本体论”一词如果出现在现代哲学中,一般会翻译为“存在论”,这是翻译上的约定俗成,依然是Ontology这个单词。我比较赞同这种翻译,因为可以区分Ontology在历史的不同阶段所产生的不同含义。




来源:话予哲学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xq3BJZTsHilwOKmI5xfvg
编辑:李梦瑶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