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4级硕士程正元学术日志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 18:54:36 | 只看该作者
年鉴品读|《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常务理事单位2021-2022年度优秀著作入选名单
《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2021-2022年度优秀著作名单于20241月确定并发布。本次评选由14家常务理事单位共同参与,包括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和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常务理事单位推荐了初始名单,随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编辑部基于学术原创性、创新性与深度、社会影响等标准,对名单进行了初步筛选,共选出13本备选著作。值得注意的是,侧重教学和应用的教材与报告并未纳入本次评选范围。
202415日,《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常务理事会于泉州顺利召开,会议由参会代表通过投票方式决定最终名单。经过慎重考虑和公正投票,最终选出了2021年至2022年间的10本优秀著作。本次评选旨在对常务理事单位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同时,我们希望通过这一评选过程,促进并加强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此次评选仅代表了一部分优秀成果的展示,无法完全覆盖本学科所有重要贡献。建立一个全面、坚实的知识体系是一个持续而广泛的过程,需要来自各个领域的参与,所以我们也期待并鼓励学界对评选过程和结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我们对入选著作表示祝贺,并对所有参与评选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
《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编辑部
2024115

《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常务理事单位
2021-2022年度优秀著作名单‍‍
(排序不分先后)
隋岩:《网络语言与社会表达》,科学出版社,2021年。

该书从作为社会特殊表达的网络语言及其群体传播本质、符号传播特性与话语权、社会情绪、价值观、政治文化的关系等方面,对网络语言与社会表达之间的逻辑关系、互动作用、彼此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网络语言与社会表达》建立起一个复合型的网络语言研究的理论模型,将网络语言置于文化学(如媒介文化理论等)、语言学(如话语分析、二分理论等)、传播学(如群体传播、准社会交往理论等)、符号学(如含蓄意指的演变与颠覆等)、心理学(如社会情绪理论等)、社会学(如社会阶层、共同体理论等)、政治学(如话语权理论等)等理论背景下进行多维、综合考察。
周勇:《跨屏时代的视听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

面对日新月异的传媒技术革新与传媒市场进化,传统上基于小样本抽样调查、主要针对电视收看行为的收视调查方法已越来越表现出局限性,建立一套全面反映多屏时代视听信息传播效果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跨屏时代的视听传播》关注此核心问题,以媒介系统依赖理论作为理论框架,探讨融媒体时代视听信息的传播效果测量。为传播效果的理论范式之一,媒介系统依赖理论有助于建构媒介产品消费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且将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放入同一个系统中进行分析,涵盖从微观到宏观等多层次,给出个体-人际-社会三者之间影响的流动性假设,为本研究综合的、历时性的传播效果测量提供理论依据。
丁柏铨:《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与舆论舆情》,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

该书围绕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由新媒体语境中的舆论这一视角切入,对舆论触发、舆论生成、舆论演变和舆论运行规律进行探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最近若干年来发生的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为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探寻新媒体语境与  传统媒体时代中重大公共危机事件舆论的差异,进行中西新媒体语境中重大公共危机事件舆论的比较研究,探索新媒体语境下的重大公共危机事件舆论处置模式和舆情沟通机制,进而研究如何进行制度设计和舆论引导。该著既有理论探讨又有实证分析,还吸收了十八大以来的相关政策、思想,力图为各级政府和领导者、管理者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危机管理能力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
郑欣:《我说故我在:青少年网络语言生活方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

每个时代都有其语言特色。当我们进入互联网时代,就注定这个时代的语言自然会被烙上网络的印记。而关注和研究网络语言,则需要从青少年自身的视角出发,了解和分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创作或使用网络语言。语言是一种生活方式。网络语言建构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源于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二者之间是一种传播建构相互作用式的循环嵌入关系。任何网络语言的生产与传播,都追求群体区隔而形成的青少年彼此之间的传播默契,是青少年与周遭文化、社会融合后的时代产物。或许这正是我们借由网络语言得以窥探当代年轻人日常生活集体表象的窗口。
刘涛:《视觉修辞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

传统的修辞学主要关注语言文本的修辞问题,而视觉修辞学(visual rhetoric)则是视觉文化时代修辞学亟待拓展和延伸的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其主要关注以视觉文本为修辞对象的修辞实践与方法。作为一种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视觉修辞学意为研究视觉文本修辞语言、活动与规律的学问。该书立足视觉修辞学的学术史考察,沿着修辞学的学科建制思路与要求,从理论和方法两个维度搭建视觉修辞学的知识系统,即视觉修辞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视觉文化时代人类在视觉修辞意义上的生存方式及对话体系。在内容构成上,该书上编主要探讨视觉修辞学原理与理论,核心关注视觉修辞学的学术范式、意义原理、认知模式三大命题;下编主要探讨视觉修辞学方法与批评,核心关注视觉修辞学的分析方法和批评范式两大命题。
常江:《数字时代的新闻业:文化视角与欧美经验》,河南大学出版社,2021年。

该书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以数字新闻(业)为主题的学术专著,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三个国家17家新闻机构的106位新闻从业者进行深度访谈,深描数字化进程对主流新闻生产模式产生的影响,考察不同类型的新闻媒体依自身的技术与文化属性对数字技术环境加以适应的过程,据此对数字时代的新闻职业认同、新闻伦理、新闻教育和新闻行业的结构转型做出全面的阐释和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价值重建为核心理念的数字新闻生产理论框架。该书对方兴未艾的数字新闻学digital journalism studies)进行了重要的理论探索,为数字时代的新闻学研究范式的转型和革新打下坚实基础。
王润泽:《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Routledge2022年。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随着大规模印刷系统和专业化的出现,新闻业与现代社会高度相关。然而,该书扩展了新闻的含义,并将其视为一个社会过程。它不仅将探索中国新闻传播的根源和发展,还将展示中国新闻传播如何与社会文化和政治互动和斗争。该书主要按时间顺序排列,考察了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初步发展、中国近代新闻业的诞生,探究了与政治革命密切相关并对中国现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中国民营报刊和政党报刊,回顾了报纸改革,并报道了改革开放后值得注意的新闻现象。
戴佳、曾繁旭:《Environmental Risk Communication in China: Actors, Issues, and Governance》,Routledge2022年。

该书系统地探讨了当代中国典型环境风险问题的传播过程,以及公众、媒体、专家、非政府组织和政府等多个行动者之间的复杂互动。该书以媒体为中心,运用环境与风险传播领域的主要理论,运用多种实证研究方法,解开传播与治理的复杂而独特的经验。作者将理论思考与中国现实场景的例子相结合,不仅鼓励中西学术界进行对话,还激励学生和从业者将风险沟通理论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强月新、陈星:《主流媒体三力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

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始终是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及传媒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新闻宣传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研究的最终成果,该书集中梳理了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概念内涵及其逻辑关系,建构了主流媒体三力评估指标体系,并在广东、湖北和贵州三省展开问卷调查,通过对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对新媒体语境下主流媒体的三力问题进行理论阐释、现状分析、问题探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
龙伟:《成为人民报纸:新中国上海报业的历史变革(1949-195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

该书以1949-1953年上海报业变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档案文献的深入解读,勾勒以《解放日报》为核心的国营媒体网络的确立过程,描绘上海私营报业体系经过整合再造成为人民报纸的历史脉络,从而观察政治权力的毛细血管在媒介领域的运作路径。
刊物介绍
Introduction
《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
China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Almanac
在中国新闻传播学界的大力帮助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办的《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于2014年正式创刊,目前已经出版七卷。《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以编年史的方式记录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进展,承载学界的成果,较为全面地反映每年中国新闻传播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为中国新闻传播学存兴业之良鉴、积治学之文范,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与承继做出了贡献。
来源:新闻与传播研究
编辑:程正元

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 11:33:17 | 只看该作者
*我所谓的本土训练,出入于东西方学术之间,就“礼”的研究而言,就是希望本土的研究不要用原则和规范来研究中国人的礼,因为这种研究会把中国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漏掉;也不要站在儒家学说立场上说礼是这个意思还是那个意思,而是能在一个现代学科框架里面叙述出中国的礼的含义与特征,且比较它与西方人所讲的规则有什么差异,然后再来看这些含义与特征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以及如何建构了他们自己对社会的理解。结果,我们最终就可能发现,中国人与中国社会自身的一套运作方式特征与原理是什么。


*比如孝、己、人情、关系、面子、缘、恩、义、礼等。对于这些概念,定义它们不但是困难的,而且定义了以后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是否进入了西方的概念中去,或挤干了本土文化的内涵,或用西式的思维来看中式的现象等等,与其这样,那最好就不要定义它们。但这是不是说,由于不定义它们,就不可以在现在的学科框子里对其进行探讨了呢?其实,在现代学科研究中,概念是否一定要定义本身就有争论。这里,我们可以从布鲁默(H.Blumer)提出来的一种对概念的构想来获得启示。布鲁默在建构他的符号互动论时,也遇到了一个比较相似的问题,这就是:
……社会学家们都希望通过运用更多的定义性概念来讨论各种被精确定义的事件,但是经验世界的性质使这一愿望无法实现。这是因为经验世界是由在不同情境中的行动者之间不断变化的符号互动过程所组成的,因此,那些只能在某些情境中剖析某些事件的概念不可能把握现实社会的整体关联性。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现实最终是由个体之间的符号互动过程建造起来的,这一事实更有力地说明,由概念所指示的实际情况将会转化与变动,因此不能通过严格的操作定义作出简单的分类。(22)

*或者说,本土研究就是让我们在确立学科框架的同时换一个角度,即不直接通过西方学科中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来发现现象和问题,而是从本土的现象和问题出发,来寻求相应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对应工具,建立本土的学术概念、理论和分析框架。因为在这种视角中,我们既能看到我们的历史演变和文化理念如何造就了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社会背景和特定情境如何模塑了我们的心理和行为,以及我们现在的社会与文化面对现代化究竟能有什么样的改变,又能看到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东西在视角与方法论、理论与概念、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等方面能为我们所投身的学科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在斯宾塞看来,社会是一个超有机体,它同有机体的相似性在于社会具有同生物一样的进化过程及其机体内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但在生物体内,各部分是为整体而存在着的,而在社会中的个体却不为社会存在而活动,相反,社会是因为个体的活动而存在的。由此观点,斯宾塞推导出社会为个体服务,个体是第一性的,社会是第二性的。

*制度在一般意义上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一系列原则和规范。这些原则和规范一方面对行动的个体具有约束作用,以保证个人对他人的行为预期和关系协调,另一方面它们对公共社会的正常运行提供保证。从西方社会制度的建立特征上看,上述两个方面在运作中具有分化的倾向,个人行为的约束涉及的是私人领域,社会秩序的正常化属于公共领域,因此早在古罗马法律中就有私法和公法之分。现在我们的问题是,中国社会的建构是否有将个人领域与公共领域分离开来的倾向,如果我们通过中国社会制度的研究无法确立这种划分的话,那么中国社会制度本身就不可能提供从两个不同的层面看社会的基础,但是,如果中国社会在制度上不做这样的设立,那么这个制度是什么呢?它是用什么方式连接个人与社会的呢?

*可以说将概念的操作和概念的抽象混合使用是儒家概念的一个特点。

*无论心理学家愿不愿意接受这些学科之间构成的层层累加起来的关系,它们在事实上已具有了一种还原论的特征,即心理学的基础是生物和生理,而生物和生理的基础是物理和化学。在欧洲,比此观点形成更早一点的世界观是机械论,该观点把世界假想为一架“巨大的机器”,假定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因此而获得精确的、有规律及可预测的认识。(2)

*在马斯洛看来,人应该被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由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往往把人分割成许多零件和元素来进行分析,结果这些原子式的分析是否反映了人的特征是不得而知的,甚至是值得质疑的。心理学家之所以要坚持这样的方法,并不是他们要坚持科学,而是在保护自己的自尊和成果。由此,马斯洛在人的研究问题上,反对机械主义,其实就是在反对传统的科学心理学。而他一旦加入了整体论方法,实际上就是在向哲学、社会和文化研究靠拢。虽然人本主义心理学在这条路上走得不是太远,只希望能够扩张科学的概念,以便能把非机械主义的、非实证的、非因果决定论的方法论放进来,但这些毕竟让我们知道通往研究心理学的道路并非只有一种。




——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







23#
 楼主| 发表于 2024-3-11 15:45:08 | 只看该作者
3.5 3.6
搞外文翻译。看西方哲学史。看伦理学。
保持渴望,保持梦想,保持学习,保持健身。
3.7
看翟学伟。
“需要指出的是,我这里研究的群体是中国的农民工群体。这一群体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从小生长在乡村,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库主要来自他们在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中的生活,尤其是在人际交往方面。二是这部分人一般是初中文化水平,没有受过特长训练。(33)
只要技术性不强,干什么都可以。三是不满足于农村生活,特别是看到外出回来的人比自己富裕以后很想到外面闯一闯。结果这部分人群处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交汇点上。他们一方面要在他们非常陌生的地方生活和工作,另一方面又需要在现有经验和知识中寻求自我保护,因此他们建立了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用他们传统的信任方式寻找传统乡土社会中没有的职业
3.8
搞论文文献综述,搞访谈。
3.9
翻译。上法学课。这学期可以把辅修学位证拿到。精进。
3.10
一天访谈了五个。好累。
3.11
继续学习,看论文,搞访谈。

24#
 楼主| 发表于 2024-3-11 16:10:18 | 只看该作者
翟学伟:

我在本书《中国人际关系模式》一文中曾详细指出,中国人际关系的基本样式就是人情,也就是在血缘关系基础上和儒家伦理的规范下发展出来的一种带有社会交换性的社会行为。由于农业社会的土地不能移以及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经济,造成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第一要务是要考虑怎样来保证人际关系的稳定和和谐。而这一保证又因人情中的血缘关系和儒家伦理的影响而倒向重情抑理。因为“情”字的内涵是义,是适宜,是和气,而非利;而“理”字往往包含利益、是非、章程、真假和道理等。显然追求后者会妨碍前者的实现,正如韦政通所说的:
……以家族为中心的伦理,特别重视的是“情”,情是维系伦理关系的核心,“家和万事兴”、“和生于情”、“清官难断家务事”、“因在家庭范围之内用讲理的方式是不适宜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隐,是为了怕破坏父子之情。在中国文化里,情与理不但非对立,理就在情中,说某人不近情,就是不通理,不通情又远比不通理为严重。儒家坚持爱由亲始的等差之爱,就是因为这种爱最近情。人与人之间,若能“动之以情”,就可以无往而不胜,若坚欲“说之以理”,那就是跟自己找麻烦。这种情形到现在我们的社会里仍很普遍。到现在仍可以常听到“国法不外人情”。这样特别重情的伦理,如果不是长期生活在狭小而孤立的环境里,是产生不出来的

25#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19:59:42 | 只看该作者
3.12 周二
写论文,状态还不错。
3.13周三
写论文。很烦,没有分享欲。
3.14周四
开组会,读论文。晚上上经济法。
法学也是个天坑。上上法学课积累点知识就够了,当时真学这个太痛苦。
3.15周五
去医院,无事。摆烂。
3.16周六
上刑法课。无科研。
3.17
最近一直都比较迷茫,说不上为什么,可能是很多原因,也有可能只是因为处在这个时间段,不知道做什么。感觉有很多事可做但是不知道做什么,想去玩但找不到人陪。想卷卷不定心,想躺又躺不平。最近一直在搞论文。本科很多论文都是逃课的形式搞出来的,没有定定心心好好搞科研。我想沉下心来好好搞一篇。
人第一阶段是觉得自己不平凡,第二阶段是承认明白自己的平凡,在明白自己平凡之后的努力,才是第三阶段,才是真正的人生。

26#
 楼主| 发表于 2024-3-25 17:24:45 | 只看该作者
3.18 写论文,搞访谈,搞分析工具。
3.19 明天一天尽量把分析工具搞定,确定能跑,要开始分析。
学习nvivio,把nvivio装好了,好有成就感。
3.20
明早早饭麦片牛奶,早上把18份数据整理好。下午放进nvivio看看效果,结论至少要写一点了。
没搞完,搞到11,一开始上手还不太熟,很慢。
3.21.
昨天数据整理了一半,今天把最后几份数据整理完,整理到三点基本就能搞好。
三点到四点半再学一下nvivio。我的原则是:利用这个分析软件能提供的最大资源,实在用不完了用不会就用脑子。
3.22数据分析,感受到学术的辛苦和乐趣。(其实也不那么辛苦,相比较大多数工作。)
3.23 周六上刑法课,老师没来,就我一个去了,自习。
现在有时间,包括到研究生,都应该拓展视野,多看一些各种学科的书。
最近看看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

27#
 楼主| 发表于 2024-4-1 15:15:01 | 只看该作者
3,25一周

甲流。写论文。工作。写评论。看论文。

看哈耶克。

摆烂。

写简历,准备去瑞典。
28#
 楼主| 发表于 2024-4-8 21:44:05 | 只看该作者
四月第一周,把毕业论文二稿交了。老师说有进步。把瑞典项目报名表交了。
泉州旅行。
看《金钱不能买什么》桑德尔写的,听起来很俗,其实很好看,很深刻。
下面一段时间暂时不算忙,要多读书了。

29#
 楼主| 发表于 2024-4-10 15:33:32 | 只看该作者
“道德代表的是我们希望世界运作的方式,而经济学代表的则是世界实际运作的方式。”——《金钱不能买什么》
30#
 楼主| 发表于 2024-4-15 19:36:24 | 只看该作者
4.7-4.14
《金钱不能买什么》看完了,书中很多内容还是可以对目前的学术写作有一定启发。刘老师在组会上说,要尽量两周读一本书,我加油。
保研完大四下这段时间不能说特别卷,也不是特别摆。还是保持阅读学习,就也没太浪费生命。现在这段时间可以把大把时间放在健身上,还是很幸福的。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