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0223 刚开学的一周没有读什么书,写了一周媒介文化研究的课程论文,主题是中世纪“猎巫”与当下社交媒体中女性媒介形象呈现与相关舆论。看了一些相关的书如《女巫:不可战胜的女性》《凯列班与女巫:妇女、身体与原始积累》等。觉得自己在论文中只是描述了一种现象,而对现象背后的生成机制思考较浅。 组会上老师强调了“学术想象”,如何把哲学理论与传媒业的现象结合起来写论文。这学期要多进行相关思考。 0224 周一 上课。 要把评论改写成论文,就要不断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 评论要学会“造词” 0225 周二 做新加坡访学的推文排版 写个人心得总结 0226 周三 上课。 辨析概念:传媒、媒介、媒体;业者、工作者;法则、准则、原则等 对于伦理和道德的概念,伦理更偏向行动方面,道德更偏向原则方面。 0227 周四 读塔尔德《模仿律》。 塔尔德主张泛模仿说,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模仿。其中也有反模仿、非模仿等。他提出了逻辑模仿律与超逻辑模仿律,模仿是双向流动的。 就社会性质而言,一切东西都是发明或模仿【媒体的“刚刚”现象,最初是发明,后来是模仿】重复为变异而存在,否则必然的死亡 一切重复——社会的、生命的和物理的重复,也就是模仿的、遗传的或振动的重复(让我们只考虑最明显、最典型的重复形式)——都源于某种革新,就像一切光线都是从一个中心点发射出来的一样。 语言是一切模仿的伟大载体: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始祖语,这个始祖语凭借传统而得到传承,只是在传承中有一些修正而已。每一点修正实际上都是无名氏的语言发明,反过来,每一点修正又通过模仿而长期被保存。 没有时尚和风俗,社会量就不可能存在,价值、货币就不可能存在,财富和金融的科学就不可能存在【量的存在才会导致异变,是一切的基础】 0228 周五 上午去参加EDIUS软件的培训,觉得有点像功能增加版的PR。 读塔尔德《模仿律》。 (四)冲突干扰与复合干扰 模仿之间会产生干扰,可能出现两种结果:或者是它们的动力增加,或者是它们的动力被中和掉。 从一个人模仿另一个人的那一天起,社会就诞生了 信念之间、欲望之间、信念与欲望三种情况的干扰组合与干扰冲突 人类整体和个体总是向着有最大可能的信念前进 (五)模仿在发明者和模仿者之间架设起了孕育的关系 三种重复形式的一致性并非交互式的,而是单向的。生成依靠波动,波动却不依靠生成。模仿既依靠生成又依靠波动,生成和波动却不依靠模仿。(波动自身存在,生成依靠波动,在生成与波动中出现模仿) 模仿的构造成分总是迫不及待地摆脱规律的束缚(模仿中出现的偏差) 0301 周六 今天和朋友出去玩,看了一小会书 开始看《哲学导论:综合原典教程》的伦理学部分 伦理学的核心是道德。道德是一套指导我们的行动的基本规则。 伦理学关注的不是特殊的道德规则,而是道德的基础,为的是提供一些一般原则,由此帮助我们评判一项道德规则的有效性。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把道德观建基于“德性”之上,认为人就其本性而言是一种社会动物和理性动物。具有德性——控制我们的感情、理性地行动——使我们能够成为完整的人 休谟、卢梭:道德本质上是一个感情问题 伊曼纽尔·康德:道德严格来说是一个实践理性问题,与我们的个人利益和欲望无关,而只基于普遍原则或法则之上 功利主义者的伦理学理论(与康德形成对照)认为道德规则不过是为了最大多数人获得最大利益的规则 尼采和存在主义者的激进理论认为,在一个重要的意义上我们选择我们的道德 0302 周日 看《哲学导论:综合原典教程》的伦理学部分 尼采:“每一个人头上都悬着一个德目表。”这块“德目表”就是道德。 十诫——道德的本质,它由命令组成,而这些命令并不诉诸个人快乐或欲望。它们不会对不同的个人或社会有不同的要求。它们是绝对规则,告诉我们什么必须做,什么一定不能做。道德自身“高于”任何确定的个人或个体们,无论它是否列入社会法则之中 根据某个绝对独立的中介来描述道德。常常,上帝就是这个绝对独立的中介 道德关涉自律,它是一种独立思考并自己决定对错、服从谁不服从谁、做什么不做什么的能力 读塔尔德《模仿律》 06 社会里都存在范本的传播 一切发明和发现的构造成分都是初始的模仿 模仿是一切社会相似性的原因 人类的天性基本上是一致的,外在环境的性质也是一致的。满足有机体的欲求是一切社会进化的目的。——由于有机体欲念的一致性,人不得不顺应同样的思想潮流。 语言不应脱离其语系与真实生活的成分,抽象出来的语言成分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人为的现象,而不是两个真实事物之间的真正的联系。 文明之间许多真正且重要的相似性无疑是自发产生的,彼此之间不存在已知或可能的交流 原初的幻想-模仿与传播-进一步的模仿——进步的必要条件 一切社会现象里的一切社会的、非生命的、非物质的现象,都是模仿产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