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舆论学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81#
发表于 2024-7-9 22:49:42 | 只看该作者
不要指望没有舆论监督的舆论引导

摘要:公信力是引导力的前提,失去了公信力,说的话没人信,那媒体怎么去进行舆论引导呢?可能有些地方干部已经尝到了“舆论监督报道凋零”“媒体缺失公信力”带来的恶果,出事后,通过本地媒体发通稿,借助地方媒体发声,可媒体说了,老百姓都不信,人们嘲讽“真相”成为“真像”(真是有点儿像)。指望没有舆论监督的舆论引导,结果就是“只有引导”而没人听从引导。实际上,引导力是公信力的自然结果,媒体有了公信力,引导力是必然的,天然让人信赖。
报道《罐车运输乱象调查:卸完煤制油直接装运食用大豆油》所曝光的问题及引起的讨论,再次证明,一个社会离不开舆论监督报道。没有这样的报道,很多人就会永远蒙在鼓里,喝着这种大品牌的问题油。有人说,5个记者顶100个市场监管局。感谢坚韧的调查记者,他们被污名,被网暴,被边缘,他们也抱怨,但他们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职业追求,没有放弃调查的努力,没有丢掉舆论监督的本能,忠实地担当着公共利益“看门人”的角色,时不时捧出一篇这样的报道,提振了媒体监督的士气,捍卫着公众“看见真相”的权利,推动问题的解决。舆论监督报道,是一个负责任的新闻界不可缺少的新闻物种。
针对央视舆论监督新节目《财经调查》受到的关注,前段时间央视台长慎海雄说,不求一鸣惊人但求心服口服,精准地阐释了舆论监督报道的扎实厚重。有评论说《新京报这次把5位大佬得罪了》,不知道报道牵出的这5位大佬,是不是“心服口服”?此次曝光罐车运输问题的报道出台后,央视网迅速跟进的评论,这样的草台班子是要消费者的命——好一个“草台班子”,毫不留情地点出问题,连珠炮般地接力追问,调查报道与央媒评论、机构媒体与自媒体、报道与评论区,形成了一种舆论监督的合力。喝到干净的油,呼吸新鲜的空气,得到公平正义的保护,离不开舆论监督的力量!中国记协也在为舆论监督报道撑腰:媒体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地位作用,十分明确。
说到舆论监督,想到一个与之相关的词,舆论引导。与一些领导干部聊到“舆论引导”这个话题时,我一般都会强调这个观念: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是媒体的一体两面,不能指望没有舆论监督的舆论引导。有些地方领导,只希望媒体能在地方陷入某个舆情丑闻、卷入某个舆论麻烦时,能帮着政府部门去“引导”舆论,站到政府部门那一边,发布官方信息,让公众相信官方。――却不欢迎媒体日常的舆论监督,甚至以软性或硬性的方式抵制媒体的监督,听不进批评,看不得“负面报道”,营造“没有负面”的媒介形象。可是,媒体如果没有舆论监督所积累的公信力,怎么会有舆论引导力呢?
舆论引导,不是想引导就能引导,引导是需要“资本”的,这个“资本”就是公信力。公信力的本质在于,说了别人会信,一种“让别人相信自己”的能力。“信赖”不是谁封的,不是有一个“官方身份”说话就会天然地让人信,相信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可信”。如何可信?对于媒体来说,就是通过日常报道证明自己是一个说真话、报道事实、捍卫公共利益、负责任的媒体。——报道的事实,发出的声音,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经得起人心的凝视,经得起常识的审视。当一个媒体塑造了这样的可信形象,他才拥有了引导的资格:人们相信他的操守,信赖他的判断,知道他丢不起人,不会让人失望。
而一个媒体如何塑造自己的“可信”资本、公信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舆论监督报道,激浊扬清,鞭挞丑恶,揭露腐败,追问真相,回应民众的诉求,尊重公众的知情渴求,与民众有着良好的互动。权力是依赖的函数,公众充分依赖一个机构,遇到问题去寻求曝光,有疑惑时向其寻求确定并权威的解读,这个机构就拥有了强大的公信力:值得信任,值得信赖,在某个问题上陷入困惑时寻求他的判断。这也是我们能在现实中看到的,越有舆论监督能力的媒体,也越有舆论引导力。
为什么舆论监督报道能塑造一个媒体的公信力和可信度呢?其一,监督体现了一种客观,站在客观事实那一边,作为第三方的公正旁观者,对事实和真相负责,而不是站在某一方。其二,监督报道最考验媒体的严谨、扎实、确凿,因为报道带着批评性,每一个瑕疵和缺陷都可能带来被批评方的强势反扑从而声誉受损,对于一个媒体来说,监督报道能立住了,媒体人格也就立住了。其三,监督体现了对更深层次真实的尊重,桑塔格说,一切真正的理解,源于不接受这个世界表面所呈现出来的东西。监督,就带着对“表象真实”的怀疑,通过一种可能让人不舒服的挖掘,去呈现经过监督审视的“深层真实”。一辆装食用油的罐车,仅仅赞美其油车表现的光鲜,自诩的先进技术,是没有价值的,如果经过了监督报道的审视仍能维持干净形象,那种干净才是可信的干净。舆论监督报道,就是以这种不可爱的方式维持一个社会的干净,并以干干净净的形象为媒体积累公信!
公信力是引导力的前提,失去了公信力,说的话没人信,那媒体怎么去进行舆论引导呢?可能有些地方干部已经尝到了“舆论监督报道凋零”“媒体缺失公信力”带来的恶果,出事后,通过本地媒体发通稿,借助地方媒体发声,可媒体说了,老百姓都不信,人们嘲讽“真相”成为“真像”(真是有点儿像)。指望没有舆论监督的舆论引导,结果就是“只有引导”而没人听从引导。实际上,引导力是公信力的自然结果,媒体有了公信力,引导力是必然的,天然让人信赖。
听得见媒体尖锐的批评,提高对舆论监督报道的耐受与尊重,尊重新闻媒体的报道规律,尊重舆论监督的职能,尊重媒体累积公信资源的公共性实践,而不能用过于工具化和功利性的心态看待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说“5个记者顶100个市场监管局”,不是说记者干了监管部门的活儿,更不是说记者让监管部门难堪了,两者是不可替代的,舆论监督是舆论监督,它以独特的存在维护着监督生态的平衡与完整。如果说舆论引导,这几篇舆论监督报道,也是最好的舆论引导,它引导社会在关注油罐车问题中提升运油安全,引导几个“企业大佬”关注食用油干净,引导公众相信监督的力量,总有一种力量在捍卫你所看重的那些价值,安全、尊重、良善与法治。



来源:吐槽青年博士(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6O-UGNCCKYRe4yIESS06ug
编辑:李梦瑶


282#
发表于 2024-12-10 14:33: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喻国明回应舆论争议

这两天网络上突然出现一条耸人听闻的消息:“全球产量最高学者正式产生,他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直接将我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其实这样的消息是不难证伪的,因为它既没有中国学术产量最高的统计依据,更没有世界产量最高的统计依据(我估计始作俑者甚至不知道从哪里可以找到这些统计数据)。我顺手查了一下中国知网,仅在新闻传播的学科领域中国人民大学的陈力丹教授迄今发布的文章数1436篇,而我在中国知网上的发表数据则是1187篇。
这种虚假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意欲何为?无非是耸动舆论,引发不明真相者的负面情绪。由此我注意到最近一段时间小红书平台上对我一些无中生有的攻击和评价。指称我是“学阀”,并利用这种学阀地位发表了很多“水文”,挤占了年轻学者的发表空间。
本来,学术上对于文章质量有不同看法是很正常的,我也非常欢迎学术性的意见和评论。但这类评论完全没有学术意义上的分析和批评,而是一种无中生有“贴标签”,其目的是引发年轻群体的不满甚至仇恨,恶化网络舆情环境。
的确,今天在学位申请和年轻学者的考评要求方面,的确存在着一些不尽合理的规定和要求,它增大了年轻学者和学生的专业压力,引发更大程度的内卷,甚至也使某些不正之风有了作恶的条件。再一方面,如今在学术期刊的发文规范中也一定程度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陈规陋习,比如,有些学术期刊规定,硕士生不能作为作者署名;绝大多数学术期刊没有“通讯作者”的署名类别,对于署名的数量也一般不超过三个,等等。这是与今天学术发展的大趋势是不相吻合的。今天这种研究问题日益复杂化、交叉学科合作研究已成为潮流的学术大势下,一项学术成果常常是多人合作的结果,署名数量的扩大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今天在国际学术期刊上,不但文章作者的数量有越来越多的趋势,而且还有“通讯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的标识。由此看,我们国家学术期刊的某些规定已经大大落后了。因此,我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呼吁期刊发文的某些规则应该“与时俱进”。尽管如此,也不应该成为恶意挑动舆论、传播仇恨情绪的理由。
其次,那些耸动舆论、恶意攻击的发帖者是不是对何谓“学阀”有什么误解?学阀是指“凭借势力把持和垄断教育界、学术界的人”,学阀是指"控制了学术界声望,主流价值,规则评定,把持和垄断学术资源的人",我有何德何能能够把持、垄断和控制教育界、学术界?我既无任何行政职务,也没有任何对于学术期刊编辑的控制力,我何以“把持、垄断和控制”?如果说是我的文章的影响力影响了编辑的选择,那也是学术逻辑和学术标准的正常录用机制,何来“学阀”之说?你以为学术期刊的编辑们的学术能力是吃素的吗?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对于学术期刊编辑群体智商的一种侮辱。
还有,说我是新闻传播领域的“革命家”,几乎一年就要革新闻传播学术的命好几次。我非常乐意接受这样的封号(即使有些人是出于恶意和诋毁)。众所周知,我们正处在从工业文明时代向数字文明时代过渡的深刻转型期,期间充斥着熊彼得所谓的“断裂式的发展”“破坏式创新”。而生成式AI与此前大热的元宇宙的共同特点是越来越以系统化的方式和生态级意义上的重构在破坏旧世界、建构一个全新的世界。新时代的发展与创新绝非对于旧时代遗存的小修小补,以及某些环节、要素的效能的改善与效率的提升,而是一种凤凰涅槃式的重构。因此,“革命”是定义当下时代转型特征的最为恰切的关键词——它发生在转型社会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过程当中。
另外,还有人污称我“微信投稿”不按规范的投稿程序来,搞“特殊化”。其实,真相是,一些学术期刊和我有约稿,包括我在一些学术期刊上辟有专栏,在正式投稿前,先与责任编辑沟通一下文章选题是否符合要求等,不是非常正常的吗?我可以说,我发表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通过期刊的匿名评审,走正常的审稿流程的。
我一生与人为善,从来没有利用自己手中有限的权力和影响力打压过任何人,即使是那些对我并不友好的人,我也是以诚相待,成人之美的。至于我和年轻老师和学生的合作署名既是我们共同研究的事实使然,也是我尽可能在成果的体现中突出他们的贡献的一种努力。我曾经多次因为署名的问题向期刊编辑部提出明确和强烈的要求,尽可能让其他人承担第一作者、或硕士能够在文章上署名等的权利,有时甚至为此撤稿。我个人无力纠正现在在学术期刊发文规则中的陈规陋习,但我个人在尽力而为。
原本不想说这些,担心公共资源的浪费。但造谣中伤者已经掀起了仇恨情绪的恶浪,为正视听,也为防止不明真相的年轻学生被带节奏。我说了上面这些话,谢谢各位!


来源:新浪微博
链接:https://m.weibo.cn/status/510992 ... p;jumpfrom=weibocom
编辑:李佳




微信图片_20241210142802.jpg (562.22 KB, 下载次数: 10)

微信图片_20241210142802.jpg
283#
发表于 2025-2-19 21:28: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程正元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