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业数据集锦

[复制链接]
271#
发表于 2023-7-6 22:36: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行业】6月份直播卫星户户通开户量增幅明显,比上月底新增开通17万户

来源:户户通行业网站

 

根据广电总局发布的直播卫星户户通开通用户数量统计图计算,截止2023年6月30日全国户户通累计开通用户数量13432万户(1亿3432万户),比上个月底(累计的13415万)新增开通17万户,平均每天开通0.57万,合全国每天开通5667户。
本月新增开户量较之前几个月明显增速。
历史数据参考:
2023年 6月份平均每天开通0.57万户
2023年 5月份平均每天开通0.32万户
2023年 4月份平均每天开通0.33万户
2023年 3月份平均每天开通0.42万户
2023年 2月份平均每天开通0.39万户
2023年 1月份平均每天开通0.97万户
2022年 12月份平均每天开通0.45万户
2022年 11月份平均每天开通0.33万户
2022年 10月份平均每天开通0.45万户
2022年 9月份平均每天开通0.43万户
2022年 8月份平均每天开通0.42万户
2022年 7月份平均每天开通0.45万户
2022年 6月份平均每天开通0.40万户
2022年 5 月份平均每天开通0.39万户
2022年 4 月份平均每天开通0.37万户
2022年 3 月份平均每天开通0.26万户
2022年 2 月份平均每天开通0.29万户
2022年 1 月份平均每天开通0.65万户
—— 户户通行业网站 2023-07-05
来源:广电猎酷(公众号)
编辑:覃韵琪

272#
发表于 2023-8-3 20:13: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2023全球媒体调查报告 | 芒种报告
近日Cision推出《全球媒体调查报告》,报告从媒体加速变革、平台的变迁以及媒体面临的经济压力等方面,对3132名全球记者进行了问卷调查。
受访记者们表示,他们愈加依赖社交媒体来推进工作并与受众互动,利用多媒体提高新闻故事的质量。另一个重要发现是:有40%的记者表示,与前一年相比,他们更加依赖数据来制定内容与编辑策略。腾讯媒体研究院对报告进行了摘编,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记者面临的最大挑战以及优先考虑事项
在当今日益竞争激烈的媒体环境中,记者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无论是将工作表现与利润挂钩,还是在日益饱和的媒体环境中争夺注意力……
报告揭示了记者个人和新闻行业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在工作中优先考虑的事项:
个人挑战
首先第一个挑战是,在面对当前传播行业的挑战时,记者们需要努力保持作为可靠新闻来源的可信度,这一点被27%的受访者所强调。
此外,记者们还面临着缺乏足够的人员和资源的问题,这被20%的受访者认为是行业内的一大难题。确实如此,缺乏人力和资源可能导致报道质量下降,以及无法满足读者对全面和深度报道的需求。
另外,广告和发行收入的下降也是记者们面临的困境之一,占据了20%的受访者的关注。这一趋势可能导致传统媒体的财务压力增加,从而影响其独立性和内容的多样性。
行业挑战
调查结果显示,记者们认为新闻行业主要面临以下三个重要挑战:
首先是在裁员和资源减少的情况下维持现状,约占调查结果的38%。其次是在重要话题报道与业绩压力之间取得平衡,约占调查结果的22%。
第三个挑战是遏制错误信息的传播,占调查结果的13%。这表明在信息传播迅速的数字时代,错误信息的传播也变得更加容易。记者们需要应对这一挑战,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他们需要对事实进行仔细核实和验证,积极参与事实核查工作,并反击虚假信息的传播,以保护公众免受误导。
优先事项和价值观
记者们的个人目标与媒体机构的目标,与他们致力于报道准确性的承诺基本一致。到目前为止,这一承诺在这两个表格中都是排名第一的优先事项。赢得受众信任是记者个人心目中排名第二的优先事项,但他们认为对其所在的媒体机构来说,收入是比赢得受众信任更高的优先事项。“所做的报道能够影响社区面临的关键问题”也是记者们选择的三大优先事项之一。
我们知道,被视为可靠的信源对于记者来说是优先事项之一,记者在验证信息时最信任的来源包括:主流通讯社(美联社、彭博社、美通社等)、行业专家、新闻稿和内部发言人,这些选项位居前列。公司社交媒体渠道、电子邮件推介稿和公司博客则排名最低,这表明记者们对“推介稿”或有些渠道持怀疑态度。
记者对数据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信息的快速传播,记者对数据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记者可以利用数据来支持他们的报道,揭示事实真相,提供统计数据和趋势分析,以支持他们的观点和报道的可信度。
数据的使用也为记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方式和表达手段。通过图表、图像和可视化方式呈现数据,记者能够将复杂的信息以更易理解和吸引人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这样的数据驱动报道不仅有助于提高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可信度,还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复杂的问题。
报告显示,40%的记者表示他们今年更依赖数据(观点、参与度、受众画像数据等)来制定内容与编辑策略。超过一半(54%)的记者表示,他们对数据的依赖程度和前几年一样,只有6%的受访者称他们对数据的依赖程度降低。
另外,报告调查了过去一年受访的记者在工作中使用数据的情况呈现出一些趋势。
首先,绝大多数记者认为阅读量和浏览量是衡量媒体机构成功的主要标准。在受访的记者中,55%的人将这作为衡量成功的首要指标,而88%的人将其列为前三名。这表明记者们普遍重视媒体机构在观众吸引力方面的表现。同时,参与度也被视为衡量成功的重要标准,约60%的受访者将其列入前三名。这显示出记者们认识到与受众的互动和参与对于媒体机构的成功至关重要。
其次,数据在社交聆听方面的应用也非常明显。大约44%的受访记者表示他们使用社交媒体来捕捉趋势性话题。同时,超过半数(52%)的记者使用社交媒体来监测新闻、关键词和竞争媒体等相关要素。这显示出记者们认识到通过社交媒体可以获取有价值的数据,以帮助他们跟踪和了解当前的新闻动态,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视觉故事和互动叙事增多
为了提高传播内容的浏览量和互动程度,记者们正越来越多地采用多媒体元素来丰富他们的报道和故事。调查发现,记者在过去一年中常用的多媒体类型包括:
虽然该细分数据与去年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但今年出现了一个显著的变化,那就是网络投票和调查的使用频率显著上升(如上部分所述)。从16%上升到34%,使用过网络投票和调查的记者所占比例增加了一倍多,这表明记者加强了媒体与受众的沟通与认知等相关工作。
在各社交平台之间保持平衡
在当今社交媒体的多样化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记者们需要在各社交平台之间保持平衡,并不断了解不同平台的特点和用户习惯,以提供更相关和引人注目的内容。同时,他们还应该保持敏捷性,及时把握变化的趋势,并灵活地调整策略和内容形式。
报告显示,绝大多数记者(96%)使用社交媒体的原因与工作有关,如推广内容和与受众互动。
另外,LinkedIn是记者计划在未来一年内增加使用频率最多的社交媒体平台,Instagram紧随其后。Twitter是记者打算减少使用频率最多的平台,紧随其后的是Facebook。
中国大陆记者在面对该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8%的中国记者会在未来一年增加LinkedIn的活跃度,而微信则成为未来一年内活跃度最高的平台(69%),紧随其后的是:抖音(58%)、微博(57%)、小红书(52%)、B站(51%)。
YouTube的使用频率基本持平,而短视频平台TikTok在记者心目中的受欢迎程度呈上升趋势。鉴于Instagram和TikTok日益受消费者的欢迎,以及记者希望与其受众的偏好保持一致,对Instagram和TikTok使用频率增加的预测亦是合理的。
新平台的出现为现有平台带来了挑战,规则和算法发生了改变,因此消费者参与度也在不断变化。2023年上半年,TikTok在美国被指“数据使用缺乏透明度”而引发争议,而Twitter的很多忠实用户则正考虑关闭其账号,以此来回应新领导层所采取的争议性措施。
展望新闻业的未来
本次调研,请受访记者们将“新一代记者需要…”这句话补充完整,以获得他们认为行业需求会如何变化的见解。以下是他们认为新一代记者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和特质:
1.准确度和真相揭示
新一代记者需要坚持准确报道的原则,并致力于揭示真相。他们应当积极采集真实的信息和事实,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并对错误信息保持警惕。这需要他们具备优秀的调查和验证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和辨别真假的能力。
2.故事讲述和信息传递
新一代记者需要熟练、准确地讲故事,并能将复杂的信息以简洁、鲜活的方式传递给受众。他们应该善于采访和采集各类资源,将多维度的故事融入到报道中,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并引起共鸣。同时,借助多媒体工具和技术,他们能够更好地利用视听、图像等元素,提升报道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
3.公正、平衡和深度理解
新一代记者需要注重公正和平衡,以提高读者对问题的理解。他们应当避免个人偏见和陷入话语的单一立场,而是呈现事实并展现多元观点,让受众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问题。此外,他们还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深度的专业理解,以便对复杂问题进行全面、精准的报道。
4.数字素养和创新思维

新一代记者需要具备较强的数字素养,熟悉新媒体工具和技术。他们应当积极探索新的报道方式和表达形式,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传播环境。此外,他们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适应变革的能力,不断寻找新的报道角度和挖掘新的故事资源,为读者提供更具吸引力和价值的内容。
来源:腾讯媒体研究院
编辑:洪韵

273#
发表于 2023-8-13 22:40: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秦克峰
274#
发表于 2023-8-18 22:16: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覃韵琪

275#
发表于 2023-8-18 22:21: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腾讯二季度营收1492亿,净利每天超2亿!
8月16日下午,腾讯发布了2023年第二季度财报。
数据显示,该季度实现了营收1492.08亿元,同比增长11%,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净利润375.48亿元,即平均每天利润超2亿元,同比增长33%。
广告业务作为腾讯的重要收入来源,在视频号、小程序和微信商业生态的助力下,取得了34%的同比增长,达到250.03亿元的收入。
其中,视频号创造了30亿元的广告收入,小程序的月活跃账户数超过11亿,用户使用时长同比翻倍,这些数据显示了腾讯广告业务的强劲增长态势。
01
广告收入表现亮眼
腾讯的广告业务本季度实现了显著的增长,其中有去年低基数影响,但该增速仍超越了市场预期。由底层算法优化、视频号、小程序等共同拉动,腾讯广告收入的增长超过了行业整体水平。
市场数据显示,2023年二季度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达到1593.4亿元,同比增长8.1%,而腾讯广告业务的同比增长高达34%,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尤其是视频号贡献的广告收入超过30亿元,这一数据标志着腾讯广告业务达到了新的台阶。
微信用户参与度的健康增长,也推动了广告收入的增加。视频号总用户使用时长同比几乎翻倍,小程序的月活跃账户数超过11亿,其中小游戏对广告收入也贡献显著。
02
广告业务驱动收入增长
自去年四季度率先复苏后,腾讯广告业务连续强劲增长,呈现逐季加速态势。
2022年四季度,在视频号创新和效率提升双重拉动下,在全行业率先复苏,实现15%的同比增长;今年一季度,该增速进一步扩大到17%,AI技术在腾讯广告中发挥了“加速器”作用。
腾讯通过太极机器学习平台计算支持,通过广告混元AI大模型和广告精排大模型,提高了广告主的推荐精准度和转化率。这一进展不仅带动了广告业务的增长,还展示了腾讯在人工智能、云技术等领域的技术优势。


03
微信生态商业潜力释放
作为互联网广告的晴雨表,腾讯广告业务的强劲表现部分得益于宏观经济修复带动的广告主投放意愿提升,更多得益于其自身效能提升、运营优化以及微信生态商业潜力的逐步释放。
金融科技服务收入实现双位数同比增长,企业服务收入有所改善,实现低双位数同比增长,得益于视频号直播带货交易产生的收入以及云服务的轻微增长。受益于云业务增长等因素,二季度腾讯企业服务营收回暖至同比双位数增长。
此外,腾讯也在研发和专利方面保持了高投入,二季度研发开支达160亿元,专利申请公开总数超过6.6万件,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云技术等领域。
04
展望未来
市场预计,下半年腾讯广告仍将引领行业增长,浙商证券预计三季度腾讯广告收入有望同比增长21.9%至261亿元。腾讯的技术实力、用户基础和商业生态的融合,将继续推动其广告业务和整体收入的增长。
总体来看,腾讯第二季度的财报再次证明了其在各个业务领域的强势地位和增长潜力。广告业务尤为抢眼,其中视频号的贡献尤为显著。而在海外游戏、金融科技、企业服务等多元化发展方向,腾讯也展示了强大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未来,随着5G、AI等先进技术的深入应用,腾讯有望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实现更广泛的突破。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和不断拓展的业务版图,腾讯有望在全球科技领域继续领跑。
来源:传媒头条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KJUnRJUzOgFge5BIQTAcA
编辑;覃韵琪

276#
发表于 2023-8-29 20:11: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最新发布!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10.44亿人

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

8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资源应用不断丰富

《报告》显示,在网络基础资源方面,截至2023年6月,我国域名总数为3024万个;IPv6地址数量为68055块/32,IPv6活跃用户数达7.67亿;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11.1亿个;光缆线路总长度达6196万公里。在移动网络发展方面,截至6月,我国移动电话基站总数达1129万个,其中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293.7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6%;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达1423亿GB,同比增长14.6%;移动互联网应用蓬勃发展,国内市场上监测到的活跃APP数量达260万款,进一步覆盖网民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在物联网发展方面,截至6月,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展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21.23亿户,较2022年12月净增2.79亿户,占移动网终端连接数的比重为55.4%,万物互联基础不断夯实。

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持续完善,“5G+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

一是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快速壮大,平台体系逐步完善。《报告》显示,全国5G行业虚拟专网超过1.6万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覆盖31个省(区、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240家,我国基本形成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的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二是数据汇聚初见成效,安全保障日益增强。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基本建成,工业互联网数据要素登记(确权)平台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监测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态势感知、风险预警和基础资源汇聚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融合应用不断涌现,“5G+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报告》显示,一季度,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5G工厂、工业互联网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等218个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已驶入快车道。

各类互联网应用持续发展,网约车、在线旅行预订、网络文学等实现较快增长

《报告》显示,上半年,我国各类互联网应用持续发展,多类应用用户规模获得一定程度的增长。一是即时通信、网络视频、短视频的用户规模仍稳居前三。截至6月,即时通信、网络视频、短视频用户规模分别达10.47亿人、10.44亿人和10.26亿人,用户使用率分别为97.1%、96.8%和95.2%。二是网约车、在线旅行预订、网络文学等用户规模实现较快增长。截至6月,网约车、在线旅行预订、网络文学的用户规模较2022年12月分别增长3492万人、3091万人、3592万人,增长率分别为8.0%、7.3%和7.3%,成为用户规模增长最快的三类应用。

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专家解读稿

数字化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恢复向好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辉教授表示,2023年上半年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为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赋能。在数字化发展有力支撑下,我国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通过本次《报告》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一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筑牢根基。上半年,我国IPv6地址数量为68055块/32,较2022年12月增长1.0%。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6196万公里,比上年末净增238.1万公里。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293.7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达6.76亿户,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超过21.2亿户。5G应用已经融入60个国民经济大类,加速向工业、医疗、教育、交通等重点领域拓展深化,应用案例数累计超5万个。

二是数字优惠政策资源加速供给,为中小企业赋能提质。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赋智、质量标准品牌赋值、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专项行动。深化产融合作,帮助中小企业通过国家产融合作平台融资5100亿元。开展“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和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前6个月全国各类服务机构服务企业共计700多万家。

三是数字经济稳中有增,为经济回升向好提供重要支撑。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7.16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9%。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8688亿元,同比增长6.2%。数字经济不但为稳定市场信心、促进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重要支撑,而且也有力助推经济效率提升和高质量发展。

互联网相关领域高质量发展,有力助推经济回升向好

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毛伟认为,在上半年我国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的大背景下,数字经济成为稳增长重要引擎,有力助推了经济回升向好。本次《报告》中的三个“度”体现了上半年我国互联网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是温度,互联网服务体验与用户获得感进一步提升。一季度,我国移动和固定宽带的下载速率同比分别提升了59.9%和15.1%,移动数据流量资费持续下降。与此同时,信息无障碍能力持续增强,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深入推进。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下,1735家主流常用网站和手机APP完成适老化改造。一批优秀改造案例在全国推广应用,持续温暖“快时代”中的“慢人群”。

二是程度,工业互联网体系建设水平上新台阶。工业互联网行业持续提升端、网、边、云、用的产业供给水平,促进共性技术与个性技术整合创新,呈现出较快发展态势。截至6月,我国5G行业虚拟专网建设超过1.6万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覆盖31个省(区、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240家;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基本建成。

三是速度,与实体经济相关的各项互联网业务快速发展。上半年,我国互联网企业紧紧抓住疫情后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的良好机遇,积极推动线下各场景业务复苏,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网络购物、网约车、在线旅行预订等领域均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为广大网民的衣食住行提供全方位数字生活体验。截至6月,我国网络购物、网约车、在线旅行预订的用户规模半年增长均超过3000万人。

网购占消费比重稳步提升,跨境电商等业态模式保持较快增长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主任王开前表示,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业态,网购消费在助力消费增长中持续发挥积极作用。2023年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7.16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6.06万亿元,增长10.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6.6%,在消费中占比稳步提升。截至6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8.84亿人,较2022年12月增加3880万人,占网民整体的82.0%。

从业态发展来看,一是跨境电商保持快速增长。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1.1万亿元,同比增长16%;跨境电商货物进出口规模占外贸比重由5年前的不足1%上升到5%左右,跨境电商成为外贸重要新生力量。二是农村电商取得积极进展。上半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农村物流体系不断完善,为畅通城乡商贸循环,带动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上行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直播带货、产地直采、“电商+旅游+采摘”等各类新模式也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源源动能。

从市场竞争来看,网络购物市场竞争逐步从粗放发展转向深耕细作,电商平台积极通过多种方式寻求新增长。一是推进组织改革以适应市场变化。上半年,多家电商平台陆续在组织和人事等方面进行深度改革,力图加快组织更新速度、提升敏捷程度。二是采用低价策略吸引用户。电商平台重新聚焦低价策略以提升用户活跃度和下单转化,同时进一步触达广大下沉市场潜在用户。三是积极拓展海外电商业务。拼多多跨境电商平台Temu和快时尚服装跨境电商平台SHEIN保持较快增长,在一季度分别位列美国各类应用下载量第一和第五。电商平台积极探索业务出海,有助于进一步形成中国制造和中国电商的发展势能。

网民数字技能稳步提升,共享数字时代美好未来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信息师张新红表示,作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工作,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有助于弥合数字鸿沟,推动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高质量发展,增进人民群众的数字化体验感和获得感。CNNIC第52次《报告》以专栏形式重点关注了网民数字技能发展概况,呈现以下两方面特点:

一是网民数字技能水平总体向好。2023年上半年,各类数字化产品及服务加速渗透,促使网民数字技能水平稳步提升。截至6月,至少掌握一种初级数字技能[1]的网民占网民整体的比例为86.6%;至少掌握一种中级数字技能[2]的网民占网民整体的比例为60.4%,较2022年12月增长2.1个百分点。此外,在掌握初级技能的网民中,至少熟练掌握其中一种的网民占比为21.6%,与2022年12月相比实现小幅增长。

二是重点群体逐步掌握数字技能。各地政府多措并举,从环境侧加强政策指导,从需求侧加强宣传教育,从供给侧降低使用门槛,促使重点人群认识、了解、学习并掌握数字技能。截至6月,学生网民中至少掌握一种初级数字技能的比例达98.5%,至少掌握一种中级数字技能的比例达81.0%,较2022年12月分别提升0.6和4.5个百分点;50-59岁网民中至少掌握一种初级数字技能的比例为72.8%,60岁及以上网民中至少掌握一种初级数字技能的比例为54.6%;农村网民中至少掌握一种初级数字技能的比例为75.0%。

网络视频几近成全民化应用,行业发展态势向好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副秘书长周结表示,2023年上半年各大网络视频平台继续坚持高品质内容创作,探索影视工业化道路,长、短视频平台之间的竞争关系逐渐转化为合作共赢,行业发展态势向好。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44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380万人,网民使用率达到96.8%,继续保持在高位的增长态势,几近成为全民化应用。

一是持续加强优质内容供给,构建良好内容生态。多元化的节目类型和高品质的节目内容一直都是视频平台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各平台持续加强优质内容创作,不断提高节目品质,打造了一批有思想、有内涵、正能量、高质量的节目,带动用户黏性提升。上半年,《青春正好》《种地吧》《抬头见喜》等网络视频节目获得良好市场反响,充分发挥了优秀作品的示范引领作用[3]。

二是持续探索影视工业化,推动行业降本增效。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各平台不断深化科技创新,搭建起影视工业化系统,推动影视行业实现了从决策、管理到制作、分发的全流程升级。例如,在流程上,平台将数字化管理工具应用于审批、进度管理等多环节,提升了整体制作效率;在资产上,平台通过建立影视资产共享平台,将道具、服装等实物资产和场景等虚拟资产进行系统管理,降低制作成本。

三是长、短视频平台之间由竞争转向合作,逐步实现产业共荣。2022年以来,抖音集团相继与搜狐视频、爱奇艺、腾讯视频达成合作,围绕长视频内容的二次创作、长短视频联合推广等展开探索。长视频平台丰富的内容储备为短视频的衍生创作提供了源头活水,短视频也已成为影视作品重要的宣传推广形式,通过两者之间的合作能推动平台、用户、创作者多方共赢。

[1]初级数字技能:指能够使用数字化工具获取、存储、传输数字化资源的技能。本次调查中包括复制、粘贴电脑或手机里的信息,用电脑或手机搜索、下载、安装软件,用电脑与手机等其他设备进行文件传输,在电脑上连接和安装外接设备。
[2]中级数字技能:指能够使用数字化工具制作、加工、处理数字化资源的技能。本次调查中包括使用文本编辑工具,使用表格或数据工具,使用图片或视频编辑工具。
[3]数据来源:国家广播电视总局,http://www.nrta.gov.cn/art/2023/7/5/art_113_64802.html,2023年7月5日。

来源:光电业内(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Wh0itTB3LQf1syW-2uGmw
编辑:郑程程
277#
发表于 2023-9-5 22:26: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案例】

电广传媒:芒果IP创造“新文旅” 暑期市场火爆收官

2023年暑期是备受期待的旅游消费旺季,如何将旅游消费做出新意?上市公司在行动!


  打通“屏里屏外”,将线上文娱IP和线下文旅产业全面融合,是上市公司近年来的一个重要行动方向。

  今天,让我们聚焦电广传媒000917)在这一方面的实践。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数字化浪潮,文旅产业正面临着发展和转型的新机遇:如何实现线上文娱产业和线下文旅产业的联动?线上IP能否在线下成功落地?这种联动能否带来更为火热的消费热情?

  拥有湖南广电“芒果”优质IP资源和媒体宣推优势的上市公司――电广传媒,近年来在上述领域作出了宝贵的探索:作为湖南省文旅行业的“主力军”,在新战略的推动下,今年上半年公司文旅业务超越大盘,连创历史新高。

  进入暑期旺季,存量文旅和增量文旅更是紧跟复苏大势有效联动,强势出击,竞相生辉,获得收入、人气双丰收,“新文旅”呈现强劲增长势头。
  热播综艺“打破次元壁” 带动景区客流大增

  你有没有想象过,你正在追的综艺有一天能够“打破次元壁”,来到你身边?今年夏天,这个许多综艺迷的愿望,在电广传媒与湘潭市政府合作打造的湘潭万楼•芒果青年码头成为了现实。


 7月15日周六晚间,湖南卫视热播综艺《全员加速中2023》第六期正式播出。该期节目此前全程在湘潭万楼•芒果青年码头录制。

  当晚,景区现场万余人通过景区大屏共享节目,客流较前日增长48%,收入、客流量均创7月峰值,芒果IP流量变现转化效果优异,验证了依托芒果IP属性打造爆品模式的可行性。

  与此同时,湘潭万楼•芒果青年码头也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迅速“破圈”,成为区域现象级文旅爆款:到八月底,景区年内客流量已突破170万人次。其中,暑期客流量达60万人次。近期,湘潭万楼•芒果青年码头被湖南省商务厅列入首批湖南省夜间消费聚集示范区公示名单,是湘潭市唯一入选项目。

  结合湖南广电基因 升级“新文旅”战略

  各项数据一齐“飘红”的背后,是电广传媒利用自身优势所推进的战略升级:去年以来,配合湖南省文旅战略,电广传媒主动升级“新文旅”战略,大力实施“三湘星光行动”计划,通过放大“轻资产、重策划、强运营、产品化”模式的优势,以芒果基因、芒果IP,创新打造芒果味的新概念旅游度假产品,积极参与全省文旅项目的整合、运营和产品升级,目前已在湖南省内6个市州新落地7个项目,实现“七星连珠”,进一步夯实业务根基。


电广传媒“新文旅”的“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湖南广电的自有综艺IP转化为文旅产品;二是用湖南广电的创新基因来策划设计产品,为存量资产注入新的活力;三是二十多年成功运营长沙世界之窗、圣爵菲斯大酒店所累积的主题活动策划能力及项目运营能力赋能。

  湘潭万楼项目作为公司新文旅战略最先启动建设、最先投入的运营标杆项目,截至今年暑期已开始盈利。这标志着该项目已快速走向成熟。

  紧扣“芒果”关键词 文旅业务全面突破

  在标杆性项目取得突破的同时,围绕着“芒果”这个在全世界华人范围内都具有极大影响力的超级IP,电广传媒还打造了一系列有浓浓“芒果味”的系列产品


 ――“芒果水枪节”是电广传媒旗下新老文旅项目在暑期联动同步推出的主题活动。统一的芒果IP融合,丰富多样的玩法,在暑期引流大获成功。7月1日至8月30日,电广传媒长沙世界之窗推出“芒果水枪节”、“0731电音节”等主题活动,有效拉动暑期消费,接待人数近50万人次,收入近8000万元,游客数、收入均创同期历史新高。在“芒果水枪节”的主题下,圣爵菲斯大酒店策划组织了水枪巡游秀等一系列活动,持续带旺酒店人气,并拉动了啤酒、烧烤、冰饮等夜经济消费。

  ――在汨罗,公司旗下芒果文旅深度挖掘“屈原”这一国际化优质IP,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推动“屈原”IP与芒果IP双向奔赴,建设以芒果田园、芒果冒险乐园、房车小镇等为主打产品的高标准文化旅游度假区。数据显示,汨罗屈子文化园上半年入园人次7.49万,比托管前2022年同期增长204.45%。暑期园区人气创同期历史新高,收入同比增长49.25%。

  ――8月22日,公司启动了《超级老声》活动。作为湖南广电“超级”系列IP的延续,该活动以郴州711时光小镇为主场,同步在长沙世界之窗、湘潭万楼•芒果青年码头、汨罗屈子文化园、安化茶马古道等景区设置分赛场,以“超级IP”为魂,打造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和发展思路,探索文旅创新体验的新模式。

  最新数据显示,随着公司文旅业务全面突破,2023年上半年,电广传媒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555.8万元,同比增长26.18%,

  接下来,电广传媒将精益求精、用心打磨、以点带面、各板块齐头并进,进一步扩大增量项目的规模优势,做大筑牢文旅基本盘,以文旅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打造湖南省最大的文旅投资平台和文旅运营第一品牌。

来源:同花顺财经
链接:http://stock.10jqka.com.cn/20230905/c650355483.shtml
编辑:潘洁


278#
发表于 2023-9-20 20:12: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1.3万亿总收入!2022-202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发布
以“数智赋能 联结未来”为主题的第十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今天(9月19日)在甘肃敦煌正式开幕。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在开幕式暨主论坛发布并解读了《2022—2023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要点。


2022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总收入达到13586.99亿元,比上年增加6.46%。其中,传统书报刊数字化收入同比增长3.7%,但处于近三年来增速最低点;在线教育收入2620亿元,进入稳定发展期;网络文学规模进一步增长,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突破30亿元……


以下为报告全文:


Part 1
数字出版产业新规模


1. 整体收入规模持续增长

2022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勇毅前行,奋发进取,展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总收入达到13586.99亿元,比上年增加6.46%。其中,互联网期刊收入29.51亿元,电子书69亿元,数字报纸(不含手机报)6.4亿元,博客类应用132.08亿元,网络动漫330.94亿元,移动出版(仅包括移动阅读)463.52亿元,网络游戏2658.84亿元,在线教育2620亿元,互联网广告达6639.2亿元,数字音乐达637.5亿元。2022年数字出版产业收入情况(单位:亿元)



2. 传统书报刊数字化收入呈现上升态势

2022年,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104.91亿元,相较于2021年的101.17亿元,增幅为3.7%,但处于近三年来增速最低点。表明传统新闻出版单位还需要依靠资源、拓展新业务、探索新路径、拓展新模式,着力提升规模实力与发展能力。3. 新兴板块发展势头依然向好2022年,在线教育收入为2620亿元。由于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持续发力,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的有效应用,推动在线教育迈过调整期,进入稳定发展期。网络动漫收入为330.94亿元。网络动漫以高品质内容、品牌IP影响力与资源的深度开发为依托,充分调动市场资源,深研用户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为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用户的内容消费升级和较强的支付能力也为产业发展带来持续动力与有力保障。

Part 2
数字出版产业新发展


1.政策体系日臻完备,指引数字化赋能迈向新高度

2022年,《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发布,明确由中宣部牵头,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参加组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出版业是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阵地,为出版业数字化建设和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方向指引和新的任务要求。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围绕加快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构建数字时代新型出版传播体系,坚持系统推进与示范引领相结合的总体思路,对新时代出版融合发展的目标、方向、路径、措施等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强化出版融合发展内容建设、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打造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工程项目、建强出版融合发展人才队伍等出版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文件的发布,把出版融合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出版融合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和融合发展注入了前行动力,为出版单位探索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领域提供了行动指引。2022年,主管部门持续深入实施出版融合发展工程,通过启动实施数字出版优质平台遴选推荐计划和出版融合发展优秀人才遴选计划,充分发挥行业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将融合发展引向深入。

2. 文化主阵地地位凸显,社会价值引领作用持续增强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基础前提和核心要义。

2022年,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数字阅读平台纷纷配合这一主题主线,组织阅读推广活动,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在2022年“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入选的41个项目中,聚焦党的创新理论、党和国家伟大成就等主题出版物占比较高。有声读物满足多场景、碎片化主题教育需求,已成为主题出版物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

3. 出版融合向纵深推进,规划实践模式持续开拓创新

2022年,出版单位普遍加强了融合发展的统筹谋划,把数字化建设和出版融合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结合自身优势出版资源和优势业务板块,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融合发展模式。

2022年,主管部门持续深入实施出版融合发展工程,在数字出版平台和出版融合发展人才两个方面,遴选出行业优秀代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如入选数字出版优质平台遴选推荐计划的11个项目,反映了我国出版业融合发展阶段性成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示范性,并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如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交通出版社的“车学堂”交通安全教育综合服务平台等传统出版单位建设的平台产品,如得到App、掌阅iReader等文化科技企业的平台,表明主管部门行业指引的视野更加开拓,切实促进传统出版单位和新兴出版企业的优势互补、相互借鉴,深度融合。

2022年,数字藏品等文化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为出版融合发展开拓了新方向。

4. 网络文学提质创新,成为数实融合重要桥梁纽带

2022年,网络文学持续高质量发展,精品化、产业化、生态化程度日益加深。网络文学规模进一步增长,作品、作者数量稳步提升。

2022年,中国网络文学作家数量累计超过2200万;全国重点网络文学网站新增注册作者260多万人,同比增长13%。年度新增签约作者17万人。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作者逐渐成为网络文学创作的中坚力量。

截至2022年底,累计上架网络文学作品3400余万部,占数字阅读整体上架作品总数的六成以上。网络文学作品题材细分类型已超过200种。现实题材和科幻题材成为网络文学两大支柱型题材。

2022年,新增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作品20余万部,同比增长17%;全年现实题材网络作家数量增长4.85倍。

2022年新增科幻题材网文作品30余万部,同比增长24%。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品以科幻的叙事手法映射现实,通过现实与科幻的交互融合,形成新的文学主题。网络文学也成为连接现实世界与虚幻世界的重要纽带桥梁。

2022年,网络文学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主流化程度显著提升,144部网文作品被收入国家图书馆馆藏,10部网络文学作品的数字版本被收入中国国家版本馆,网络文学价值的社会认同度明显提高

网络文学版权运营机制进一步成熟,版权开发周期系统性加强,开发周期明显缩短。以有声改编为例,相当一部分网文作品在连载期间就启动上线有声改编。2022年有声书改编授权3万余部,同比增长47%。

微短剧成为网络文学IP改编的新方向,2022年新增IP授权超过300部,同比增长55%。

5. 数字教育加快模式创新,职业教育赛道竞争日益激烈

“双减”政策落实,加速推动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和平台服务建设的规范化发展和模式迭代更新。出版单位着力构建教育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实现教育平台多样化和产品多介质。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加快构建。

2022年,《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施行,在立法层面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类型,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与重要支撑。

2022年3月,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包括4个中心即专业与课程服务中心、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教师能力提升中心、教材资源中心。汇集数字教育资源654万条;提供在线课程近2万门;覆盖专业近600个,汇入职业教育教材1.5万册,服务职业教育。

同时新业态、新技术日新月异,催生了一批新职业,带动在线职业教育需求日益提升,成为教育机构布局的重要领域,招录类考试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均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职业教育成为教育机构布局的重要领域,赛道竞争日益激烈。

6. 线上营销迈向成熟,全媒体渠道建设提速增效

出版机构持续加快构建全媒体营销体系,抖音、快手、B站、小红书、微信公众号及视频号等成为出版机构吸引流量、聚拢流量的重要阵地。

经过近三年的探索实践,2022年出版机构线上营销迈向成熟,建立常态化、专业化机制。

部分出版单位开展“中心制”改革,整合营销发行部门,成立市场营销中心,加强市场运营力量。重视内容的二次创作,借力互联网平台,为图书增加曝光机会。

2022年,出版直播电商平台销售品类不再局限在童书和工具书品类,纯文学和知识性强的书籍也有了不错的销售业绩。“东方甄选”走红,一跃成为抖音平台的头部电商直播账号,成为直播电商领域“黑马”。以董宇辉为代表的主播以知识带货的方式,给消费者耳目一新的感受。

销售方式也从叫卖式硬宣传直播向有内涵的知识分享型直播转变,进入直播带货3.0时代。

2022年6月,线上出版营销对私域流量的争夺成为出版机构竞争的关键。多家出版机构通过“绑定网络+孵化IP”颠覆传统图书销售模式,积极开拓私域流量,以任意时间,任意频次,直接触达用户自媒体、用户群等渠道。

7. 走出去迈出稳健步伐,海外传播力影响力持续增强

过去一年来,网络文学在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增进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展现出积极成效。

截至2022年底,中国网络文学共向海外输出作品16000余部,包括实体书授权超过6400部,上线翻译作品9600余部;已形成15个大类100多个小类,都市、西方奇幻、东方奇幻、游戏竞技、科幻成为前五大题材类型。

2022年,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突破30亿元,海外用户超过1.5亿人,主要集中于“Z世代”。

2022年,中国游戏企业集中出海趋向加剧,在受到全球通货膨胀、部分国家对进口游戏监管加强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克服困难、寻求办法,推出《万国觉醒》《PUBG Mobile》《原神》等爆款,实现了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销售收入173.46亿美元的难得成绩。

2022年,美、日、韩、德是中国出海移动游戏收入的集中地,美日韩三国移动游戏收入占比超过56%。虽然受汇率波动影响,中国移动游戏在美、日、韩、德、英等国的收入下降,但在全球重要出海移动游戏市场TOP100产品中,中国产品发行商数量在日、英、德三国实现增长,游戏产品数量也持续两年增长。

8.保障体系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机制更加完善标准化工作有序推进,成效显著。

新闻出版体系表已基本成型。形成了由基础(通用)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管理标准组成的一级、二级新闻出版标准体系。

团体标准研制突飞猛进。2022年中国音数协团标委正式发布了《电子出版物技术质量要求》等10项团标,围绕智慧教育、游戏电竞、网络音乐、知识服务等新兴领域进行扎实布局。数字教材、有声读物等数字出版领域标准建设不断深化。《数字教材 中小学数字教材元数据》等3项中小学数字教材国家标准发布。《有声读物 第1部分:录音制作》等3项有声读物行业标准正式升级为国家标准。

数字版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剑网2022”专项行动,聚焦网络重点领域,对文献数据库、短视频、网络文学、直播平台、电商平台、NFT数字藏品、剧本杀等领域开展版权专项整治,查处了一批侵权盗版大案要案,有效打击了网络侵权盗版行为。

抖音、快手、搜狐视频、乐视视频、爱奇艺等长短视频平台通过尝试开展版权合作,使得短视频平台可以获得更多长视频版权授权,大大解决了短视频平台版权侵权的问题,也推动了行业版权治理和共赢发展

9. 发展机制持续健全,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2022年9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增加“数字职业”标识(标识为S),共标识97个数字职业。

其中,数字出版编辑也在其中。将数字出版编辑界定为“从事数字化出版产品策划、编辑、加工、转换的专业人员”,工作范畴主要包括:策划数字化出版物及相关产品;物色脚本创作者和制作者,收集所采、资料;组织产品内容并主持制作;进行产品内容数字化转换,修改、标注并建立索引;编辑加工产品内容,主持制作、合成数字化出版物及产品;检查、监督产品内容和质量。

数字出版编辑被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标志着数字出版编辑作为职业身份得到了国家认证,将推动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的提速。

2022年,出版融合发展优秀人才遴选培养计划启动实施,确定了50位入选人才,涵盖内容建设、技术开发、产品运营等方面出版融合发展一线的骨干力量。

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新增出版博士专业学位,标志着出版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也为数字出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带来重要契机。

Part 3
数字出版产业新趋势


1.产业政策体系加快构建完善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对数字文化、数字出版建设提供重要指引。以“整体框架”为指引,聚焦数字出版重点领域和出版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重点环节,数字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将加快健全。

2. 融合发展进入品效合一新阶段

出版融合发展的重点将转为出精品、出影响、出效益。在出版融合发展工程等政策举措指引下,出版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更加明确。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实现同步谋划、一体策划、统筹推进,在选题策划、项目设计、产品线建设、品牌营销、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逐渐建立一体化发展机制,推动出版业深度融合发展迈向更高质量、更大成效。

3. AIGC带来内容产业多重变革

AIGC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不仅将对数字内容生产范式和商业模式带来巨大影响,也将引发数字内容生态的变革。随着AI对信息、数据体量学习的日益增加,以及算法迭代和算力提升,生成内容的准确度及合规性将不断提升。将迎接新一轮内容生产力革命。AI从理解内容,走向了自动生成内容,AIGC也被公认是继UGC(用户生产内容)、PGC(专业生产内容)之后的新型内容生产方式,不仅可提高内容生产效率,还将改变传统产业结构和体系。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当前AIGC技术得到广泛关注,但在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和合规性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对意识形态、隐私安全、版权等方面带来新挑战,对行业治理能力提出新要求。

4. 数据将成为出版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2023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提出“组建国家数据局”,一系列举措把数据工作推至战略新高度。数据已成为驱动产业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和战略性资源。依照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总体部署,随着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促进文化数据的汇集、整合、流通、交换,交易,文化数据作为文化创新创造的重要动力与源头,将催生新的文化生产体系。数据在促进出版供需匹配、生产端和消费端的高效循环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以数据贯穿出版整个流程环节,基于数据洞察,精准满足读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供给与需求高效匹配的定制化内容服务将成为趋势。

5. 数字版权价值评估体系将加速构建

数字文化新业态、新领域的不断涌现,数字版权持续延伸,数字版权已成为数字内容产业的核心资产,价值日益凸显。数据显示,版权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7.27%,这一数据已达到支柱性产业的水平。行业内对版权价值的重视程度正日益加深。

数字版权价值评估体系的建立得到业内高度重视。规范数字版权价值评估流程与评价指标,已成为行业共识,并被提上日程加快推进。同时,加快搭建数字版权管理服务平台,借助区块链等技术,为数字版权管理、确权、鉴权、授权、交易、用权和维权,将推进数字版权使用交易的合法合规,助力数字版权资产高质量发展。

6. 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速增效

2023年6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将于2023年9月1日起实施。其中明确“国家鼓励公开出版发行的图书、报刊配备有声、大字、盲文、电子等无障碍格式版本,方便残疾人、老年人阅读”。

中国盲文出版社、中国盲文图书馆加入无障碍图书联合会全球图书服务,将有力推动《马拉喀什条约》在中国的落地实施。

我国盲人、老年人等视力障碍人群的阅读权益将得到更为有力的保障,以有声读物为代表的盲文融合出版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将带动相关内容资源与产品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

7.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推进

2023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实施,其中第四十四条提出,国家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世界更好了解和认识中国,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这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首次被写入国家法律。电竞、云游戏、虚拟数字人等新兴领域的蓬勃发展,也将为数字文化产品“走出去”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数字出版不断以新知识、新内容、新方式、新理念助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5G、AI等新技术新应用,将为增强国际传播效能提供有力支撑,除了欧美、东南亚等地区国家,中东、非洲、拉美等市场呈现良好发展潜力,将成为数字出版“走出去”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

8. 元宇宙加速催生数实融合新场景

自2021年“元宇宙”概念提出至今,元宇宙已经历了概念热议到资本热炒再到场景落地。

继数字藏品之后,虚拟数字人将成为元宇宙的重要入口。按照商业和功能,虚拟数字人可划分为内容/IP数字人、功能服务数字人和虚拟分体数字人。

目前,虚拟数字人在数字阅读、数字音乐、游戏、电竞、新闻播报、网络直播、短视频、数字教育、数字文博、数字文旅、数字广告等多个领域和场景均已形成了初步应用,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虚拟数字人的应用场景日益拓宽,将作为IP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进一步释放数字版权价值,为数字内容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除了文娱领域,虚拟数字人在教育领域也有着良好的应用潜力,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作为重要的智能化辅助性教学工具,将在课堂教学或自主学习场景中得到应用。

AR、VR、MR、XR、全息投影等技术的日益成熟,数实融合成为趋势。虚拟数字人成为连接产业和生态的重要途径。

2023年伊始,元宇宙热潮被ChatGPT的风头盖过,却也让元宇宙发展步入理性阶段。随着国内外对于元宇宙的认识不断深入,元宇宙的内容体系正在加速开放,将有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加入到元宇宙的数字内容创建中。元宇宙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我们也将通过数字中国建设,构建出“元宇宙”生产力的“中国方案”。



来源:出版人杂志
编辑:覃韵琪



279#
发表于 2023-10-18 23:25: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数字平台冲击传统新闻媒体收入?南非启动竞争调查 谷歌回应

 10月17日官网消息,南非竞争委员会宣布启动“媒体和数字平台市场调查”(MDPMI),以评估谷歌和Meta等大型科技公司对当地媒体行业广告收入的影响。   对此,谷歌方面回应称:“我们正在与南非新闻业进行建设性的接触,并将继续通过获得技术、工具和培训来支持新闻生态系统。”
  根据官方介绍,“媒体和数字平台市场调查”(MDPMI)旨在审查影响南非数字平台和在线广告市场上媒体内容的分发模式,以及新闻媒体组织和数字平台之间的广告收入竞争动态。
  为此,MDPMI将目光聚焦在几大类关键数字平台,包括谷歌搜索和微软Bing搜索引擎、Meta和X等社交媒体网站、YouTube和TikTok视频共享平台、新闻聚合平台,以及在线广告的市场参与者和广告交易平台。
  数字平台采用的新技术对南非新闻媒体行业的影响也在调查之列,例如OpenAI的ChatGPT等系统,以及它们如何在输出中使用原始新闻内容。
  南非竞争委员会专员多丽丝·采佩(Doris Tshepe)强调媒体在确保公众知情和民主顺利运作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佩表示MDPMI 将深入研究媒体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现在正值媒体行业的“关键时刻”,因为新闻消费迅速转向线上,而印刷和广播广告的传统资金来源正在下降。
  此外,调查还将评估这些市场如何影响小型新闻机构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以及消费者可获得的新闻多样性。
  据悉,本次调查将由南非竞争委员会首席经济学家詹姆斯·霍奇(James Hodge)领导。霍奇认为,媒体消费者越来越依赖视频共享平台、新闻聚合平台和社交媒体来获取新闻和获取收入,因此有必要促进新闻和公共利益新闻的多样性。
  霍奇表示,如果调查发现南非媒体行业内存在破坏竞争的因素,委员会将考虑采取补救措施。也许现在讨论南非是否会走上向大型科技公司新闻付费的路线还为时过早,因为只有当调查达到补救阶段时才会考虑相关选择——当然,如果需要补救措施的话。
  在2023年9月最终职权范围公布后,MDPMI还向平台、广告技术公司和媒体组织发布了一份问题声明和信息征询书。在初始阶段,MDPMI计划进行两轮信息收集,并计划于2024年3月举行公开听证会。
  据南都记者了解,近年来全球数字监管者相继出台法律管理大型科技公司与新闻行业之间的关系。
  2019年欧盟通过《数字化单一市场版权指令》(Directive on Copyright in the Digital Single Market),要求数字平台为新闻内容付费。
  2021年澳大利亚更是通过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闻媒体谈判准则》(News Media Bargaining Code),要求谷歌和Facebook对其平台上的新闻内容向媒体机构进行补偿。由此,澳大利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出台法律迫使技术平台与当地媒体行业就付款事宜进行谈判的国家。


来源:东方财富网
链接: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310182873906833.html
编辑:潘洁


280#
发表于 2023-11-9 00:34: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持证者说

且不说社会隐形损失有多大,眼前这些人,将来恐怕也要成“白头宫女”了



Photo by Damir from Pexels

11月8日是记者节。注意到一个数字:

对比中国记协《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4年版和2022年版:持有记者证人数从25.4万余人减少至19.4万余人。

即:8年来,持证记者人数减少了6万人,23.62%。

从年龄上看,8年来,30岁以下的年轻记者占比,从15.48%降到了7.27%;50岁以上的老记者,则从13.91%上升到20.41%。

人更少了,也更老了。这6万人去哪了?年轻人去哪了?这个数字下,是一个怎样的社会趋势?

新闻行业人才流失,意味着严肃新闻产出量减少,意味着普通老百姓的注意力更多被垃圾信息所占据。于是,有两个结果:一,缺少有效信息作为参考,人们将不得不花更多时间去获取有效信息,社会决策成本将大幅增加,也将承担更多错误决策的后果;二,沉浸在迎合自己的信息泡沫与信息茧房里,人们的思考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将逐渐下滑,由此导致改革与创新能力下降,进步因此受限。记者无力,社会也会无力。

这6万人,我是其中之一了。我的新闻记者证“持证者”的身份就终止于2014年。这些年来,亲眼看着身边那么多优秀的新闻人不得不放下理想,离开新闻,不再做新闻,实在是我一大痛苦之源。他们是时代骄子,本不应如此黯然退场。

也不全是坏事,大多数小伙伴离开新闻业之后,收入都高多了。他们本来就是精英,人中之盐,之前的工资并不匹配他们的才华。

当然,我们不能说,减少掉的这6万人全都是新闻队伍的流失。

比如,2012年,有人查询发现,茅台董事长袁仁国持有记者证,正式在册,年检年年通过。而根据《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持有者必须是在新闻机构编制内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人员(经营人员不得持有),于是,网上将其称为“最牛记者”。袁董事长的记者证被曝光后被注销。

也是2012年,10月11日,瑞典发来消息,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来自中国的莫言先生。莫言先生为中国赢得了国际荣誉,但与此同时,他长期持有新闻记者证的事情也被曝光了。莫言曾在《检察日报》工作,在2007年已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却依然继续持有记者证,显然违规。于是,诺奖宣布一周之后,10月18日,新闻出版总署注销了莫言的记者证。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归结来看,“记者证持证人群”是一个复杂群体,持有新闻记者证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做新闻的人。

与这个现象有关,2023年8月以来,江西省下辖7家媒体逐一公示“从事舆论监督记者名单”。名单上的人数很少,一共284人。

我很能理解江西省这么做的原因,毕竟,在现实中,“假记者”太多,“真记者”乱来的也不少,偏偏许多干部、企业自己身上也有这一块那一块的敏感区,比较脆弱,经不住他们一惊一乍的。只是,这种名单的公示本身,也存在逻辑硬伤:

第一,名单人数如此之少,那么就有一大批人持有记者证却不在“从事舆论监督记者名单”之列,如此一来,他们手上的记者证是一个什么证?“不从事舆论监督记者证”么?他们是否就此失去了做监督报道的资格?如果不监督,那养着这么一大群人干什么?

第二,从事舆论监督工作,本来是不适合对个人身份大肆张扬的,如今,提前公示了,那么,对接下来监督工作是不是就产生了一些额外影响?一旦他到某个地方去,一入驻酒店,不就暴露了吗?又或者,名单里的人,是不是也可以拿着这个名单作为尚方宝剑去吓一些单位了?

第三,在舆论监督之前,先监督舆论,这个顺序是不是还需要理一理?

说到底,记者证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持证”已经渐渐偏离了本意。
一些持证的人,并不真正做新闻;
一些真正做新闻的人,还没有持证;
一些真正做新闻又持证的人,这些年来又纷纷离去。
有时,这种对比会在一件事里集中体现。
举个例子,2015年,当时我在无界新闻担任主编,我们两位记者写了一篇稿件《卓达新材百亿融资术:30%高息吸引40万人》,之后,我们拒绝了卓达集团的公关,不删稿。当时,有一位曾在央媒工作的“高参”就给卓达老板杨卓舒出了一个点子:到主管部门举报两位记者没有记者证。他钻的是一个什么空子呢?根据当时记者证申领流程,一个员工必须在新闻机构正式工作一年之后才能申领,而他注意到,我们当时整个无界也才刚刚组建不到一年,根本不可能具备这种时间条件(我们一般操作是持介绍信暂替)。
这个举报伎俩比较小器,用在堂堂正正的编辑部上并不会有什么作用。卓达公关不成、举报不成,恼羞成怒,先是派黑恶人士骚扰,然后又直接围攻我们在北京朝阳门的办公室,那一天恰好还是我生日,把我们大门撞破了,找了几十人把我们办公室也占领了。



占领事件一周后的小插曲,两个卓达有关人士到会议室里要表演脱衣撞墙。如今想来,颇为戏剧。图里有一个是我。
有意思的是,在我们被占领并向媒体同行求援之后,在卓达老板杨卓舒发布自己是“万亿企业”“业务超过中国贸易总额”这种逆天言论之后,2015年12月12日,中国媒体界出现一大奇观:15名来自首都各大媒体的记者代表,前往卓达“现场考察”,为卓达站台。在公开的宣传中,这些记者“赞赏卓达为房地产行业发展提供有利方向”。某央媒一位总监说:“卓达正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他“将担负起媒体责任进行广泛传播”。

我惊讶于他们的无所顾忌,他们甚至发布了一组图片上网:


更早之前的一批,卓达一次活动就有200名记者为之站台。何苦来哉?
同样有意思的是,一度成为河北首富的杨卓舒,曾经在河北日报发行处工作,他是靠报社广告起家的,他是否曾持有记者证?我还没有考证过,但有关他的宣传说,杨总有近500万字著作问世:《论知识经济》《企业家:现代社会之魂》《在理想主义旗帜下集合》《论英雄》……覆盖民族与历史、思想与文化、制度与国力等众多领域。杨总写作的产量,已经不能用一般记者的标准衡量。
三年后,2019年5月18日,杨卓舒父子投案。他们自首的问题就是无界新闻当时披露的问题。2022年11月,河北12个地方法院对卓达集团及杨卓舒、杨汗青父子等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系列案件一审宣判,7名主犯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九年六个月至四年不等。
我们要说的是这三年。三年时间很长,如果,当时那一大批持证记者不是为卓达站台,而是加入到我们两位并未持证的记者对卓达的监督报道接力中来,那么,卓达的问题是不是早三年得以解决?几十万人的损失是不是可以挽回?
什么是代价?这就是代价。
我知道,今天写出这些话,至少那些曾与卓达往来并有利益关系的几百媒体人,尤其是持证的,心里恐怕是对我暗暗忌恨上了。 忌恨就忌恨吧,反正有些人,总是忌来忌去、恨来恨去,不是忌恨这个,就是忌恨那个。忌恨我,总比忌恨别人好一点。
作品,第一位的永远是作品。没有真正的作品,证件再多、名片再长、文字垃圾堆积得再高,又能如何?读者真诚的肯定千金难买。收那卓达集团那几个红包,却失了精气神,丢了骨头,划得来么?好看么?
记者节之所以定在11月8日,是因为这是范长江1937年在上海发起“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的日期,范长江以《中国的西北角》闻名于世,当他走遍西北时,还没有这个学会,他是靠作品,而不是靠证件立身的。
重要的不是持证,而是持证或不持证的人在说一些什么。真正的新闻人,一定是说真话,说人话的。不报道真正的新闻,持有记者证再久,也是假记者;牌子挂得再大再高,也是假媒体。
今天早上,朋友圈里有各路媒体发表的记者社论,略看了几篇,兴味索然,很为他们感到可惜,大多是无病呻吟隔靴搔痒。该说的不敢说,想说的说不出来,事没干啥,动静却挺大。有一家媒体还写上大标题——“记者节我们不放假”。这种表现努力工作的热情,当然是正确的,但真正的记者怎么可能是用八小时工作制打卡上下班来衡量?我只觉得荒谬。与其天天喊口号画大饼,不如给同事们发一个红包,实实在在。
再进一步,多琢磨琢磨怎么提升记者同事们的工资职称和待遇,多思索思索怎么让大家尽量畅所欲言如何保障安全,多想想如何不虚耗才华不埋没作品……否则,几万人几万人地走,这种趋势继续下去,且不说社会隐形损失有多大,眼前这些人将来恐怕也要成“白头宫女”了。岂不悲哉?
那场景一定会看得心疼吧。

20231108呦呦鹿鸣

来源: 呦呦鹿鸣(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o9_jhyY7awdwOvt05Ew5Q
编辑:秦克峰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