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白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锥集

[复制链接]
27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21:58:41 | 只看该作者
仲尼

一四九:“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
曰:“然,彼诚可羞称也。齐桓,五伯之盛者也,前事则杀兄而争国 ;内行则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闺门之内,般乐、奢汏,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外事则诈邾、袭莒,并国三十五。其事行也若是其险污、淫汏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

陆注:“仲尼的门下,五尺高的童子,说起话来都以称道五霸为羞耻。这是为什么呢?”
回答说:“是的,因为那五霸的确不值得称道。齐桓公,是五霸中最负盛名的,但拿他过去的事情来说,便是杀了他的哥哥来争夺国家的政权;拿他在家庭内部的行为来说,姑姑、姐姐、妹妹中没出嫁的有七个,在宫门之内,他纵情作乐、奢侈放纵,用齐国税收的一半供养他还不够;拿对外事务来说,他欺骗邾国、袭击莒国,吞并国家三十五个。他的所作所为像这样的险恶肮脏、放荡奢侈,他怎么能够在伟大的孔圣人门下得到称道呢?”

1、前事:上任之前。
2、内行:家道。(行,道也。——《说文》)
内行则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家庭道德混乱,姑、姊、妹有一大帮都不嫁人,(都和姜小白睡在一起?
.3、闺门之内,般乐、奢汏
你解释成:般(p2n 盘):大乐。汏(t4i 太)

你这个肯定又是乱在整。
汏,肯定要弄成名词。
古同汰。汰,波也。——《广雅》

般通斑。马黑脊而般臂蝼。——《周礼•内饔》

译文:内宫,百般作乐、奢侈浪荡。
.4、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

这个 固 还有点考人咧。

别人就糊弄过去,不解释了。

固,坚固,即没得救了。

译文:他已经没得救了,他的名儿啷个可以在大君子的门下拿得出手嘛。
.
27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21:59:53 | 只看该作者
一五零、“若是而不亡,乃霸,何也?”

  曰:“於乎!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雠,遂立以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与之高、国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也,宜哉!非幸也,数也。”

陆注:“像这样却没灭亡,竟然还称霸,为什么呢?”

  答道:“哎呀!那齐桓公掌握了治理天下的重要关键,谁还能灭掉他呢?他坚定不疑地预见到管仲的才能完全可以把国家托付给他,这是天下最大的明智。安定后忘掉了自己危急时的愤怒,逃出险境后就忘掉了自己对管仲的仇恨,最终把管仲尊称为仲父,这是天下最大的决断。把管仲尊称为仲父,而国君的内外亲族没有人敢嫉妒他;给他高氏、国氏那样的尊贵地位,而朝廷上的大臣没有谁敢怨恨他;给他按社登记入册的人口和土地三百社,而富人没有谁敢与他为敌;高贵的、卑贱的、年长的、年轻的,都秩序井然地,没有谁不顺从桓公去尊敬他;这些都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关键。诸侯只要掌握了像这样的一个关键,就没有人能灭掉他;桓公全部掌握了这几个关键,又怎么可能被灭掉呢?他称霸诸侯,是理所当然的啊!并不是侥幸,而自有其必然性。”

1、安忘其怒,出忘其雠。

陆注:安定后忘掉了自己危急时的愤怒,逃出险境后就忘掉了自己对管仲的仇恨。

你这个解释一看就很扭。

怒:谴责。若不可教,而后怒之。——《礼记•内则》
出:显。出自东方。——《诗•邶风•日月》

译文:坦然地忘记了谴责,大方地忘记了仇恨。
.2、与之高、国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

陆注:给他高氏、国氏那样的尊贵地位,而朝廷上的大臣没有谁敢怨恨他;

你这个解释明显有点扭了嘛。

国,是指亲王的封地,而,齐桓公吧这么高的级别给了一个外人。事实上,管仲的地位除了齐桓公,谁都莫想在他面前来事儿,岂高、国哉?
.3、与之书社三百

陆注:给他按社登记入册的人口和土地三百社,

你这个解释那个看得懂嘛。

三百,也不是实指,非要实指大约在近五百社。

这个就是管仲的薪水,那时候发薪水,就是给你几户人家,收租税。

二十五家为一社,士大夫的最高理想就是后来所谓“万户侯”,即一万户,所以,大约将近五百社那个样儿。

这句话的意思,帮管仲管理薪水的机构都有几大百社。
.4、是天下之大节也

现在这个 节 ,就已经很明朗了,是各种尊卑秩序。
大节:最完整的秩序。

儒家的东西无非就是一个礼(秩序、节。)
.5、其霸也,宜哉!非幸也,数也

数,怕就不是必然性,猜也应该是 有哈数、有道理的、有说法的。

數,计也。——《说文》

译文:称霸,当然啦!不是侥幸,是有谋略。
.
27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22:00:50 | 只看该作者
一五一、“然而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是何也?”
曰:“然,彼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乡方略、审劳佚、畜积、修斗而能颠倒其敌者也,诈心以胜矣。彼以让饰争、依乎仁而蹈利者也,小人之杰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

陆注:“然而仲尼的门下,五尺高的童子,说起话来都以称道五霸为羞耻。这是为什么呢?”
回答说:“是的,因为五霸没有把政治教化作为立国之本,没有达到最崇高的讲求礼义的政治境界,没有健全礼仪制度,没有使人心悦诚服;他们只是些注重方法策略、注意使民众有劳有逸、积蓄财物、加强战备因而能颠覆打败其敌人的人,是依靠诡诈的心计来取胜的。他们是以谦让来掩饰争夺、依靠仁爱之名来追求实利的人,是小人中的佼佼者,他们怎么能够在伟大的孔圣人门下得到称道呢?”
.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綦文理也,非服人之心也。

陆注:没有把政治教化作为立国之本,没有达到最崇高的讲求礼义的政治境界,没有健全礼仪制度,没有使人心悦诚服;

你这个也是绕死人。

政,正也。——《说文》
教,教化、道。

德:高。
綦:标准。如是则下仰上以义矣,是綦定也。——《荀子

文理:礼仪

译文:不是以正道为本,不是以尚德为目的,不是以礼仪为准则,不是要民心信服。
.
27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22:01:25 | 只看该作者
一五二、彼王者则不然。致贤而能以救不肖,致强而能以宽弱,战必能殆之而羞与之斗;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有灾缪者,然后诛之。故圣王之诛也,綦省矣。文王诛四,武王诛二,周公卒业,至于成王则安以无诛矣。故道岂不行矣哉?文王载,百里地而天下一;桀、纣舍之,厚于有天下之势而不得以匹夫老。故善用之,则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不善用之,则楚六千里而为雠人役。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

陆注:“那些称王天下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自己极其贤能,能够去救助不贤的国君;自己极其强大,能够宽容弱国;打起仗来一定能够使对方危亡,而耻于和他们进行战斗;安详地制定了礼仪制度并把它们昭示于天下,而暴虐的国家就自然转变了;如果还有祸国殃民、谬误乖戾的,然后再去谴责惩罚他。所以圣明帝王的责罚,是极少的。周文王只讨伐了四个国家,周武王只诛杀了两个人,周公旦完成了称王天下的大业,到了周成王的时候就没有杀伐了。那礼义之道难道就不能实行了么?文王实行了礼义之道,虽然只占有百里见方的国土,但天下被他统一了;夏桀、商纣王抛弃了礼义之道,虽然实力雄厚得掌握了统治天下的权力,却不能像平民百姓那样活到老。所以善于利用礼义之道,那么百里见方的国家完全可以独自存在下去了;不善于利用礼义之道,那么就是像楚国那样有了六千里见方的国土,也还是被仇敌所役使。所以,君主不致力于掌握礼义之道而只求扩展他的势力,这就是他危亡的原因啊。”
.1、致贤而能以救不肖,致强而能以宽弱,战必能殆之而羞与之斗;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

这个  而 ,是一个转折关系,所以,这个  救  就有点考人了。
救,助也。——《广雅》

致:到、目的、求、想、重视,反正也是个万有轮,随便转。
委:头绪、条理。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礼记》


译文:重视才华但也扶持没得能力的,求强大但也能宽容弱者,战必能胜但也耻斗;有条有理制定礼法、公示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
.陆注:---------------------,而暴虐的国家就自然转变了。

我怀疑,你断句都搞错了哟。

暴:暴露、突出。今我使二国暴骨。——《左传•宣公十二年》

暴国安自:国家强大、自身平安。

荀含泪突然改变语言节奏,是有目的的。
.2、故道岂不行矣哉?

陆注:那礼义之道难道就不能实行了么?

他这个  行  是得行、OK的意思。

译文:所以,施行仁义怎么就不行呢?(讲仁义一样会使国家强大)

3、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

得道,不是掌握道理,是 德、仁,即仁德、仁义、道德。
.
27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22:03:09 | 只看该作者
一五三、持宠、处位、终身不厌之术:主尊贵之,则恭敬而僔;主信爱之,则谨慎而嗛;主专任之,则拘守而详;主安近之,则慎比而不邪;主疏远之,则全一而不倍;主损绌之,则恐惧而不怨;贵而不为夸;信而不忘处谦;任重而不敢专;财利至,则言善而不及也,必将尽辞让之义然后受;福事至则和而理,祸事至则静而理;富则施广,贫则用节;可贵、可贱也,可富、可贫也,可杀而不可使为奸也;是持宠、处位、终身不厌之术也。虽在贫穷徒处之势,亦取象于是矣,夫是之谓吉人。《诗》曰:“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此之谓也。

陆注:保持尊宠、守住官位、终身不被人厌弃的方法是:君主尊敬重视你,你就恭敬而谦退;君主信任喜爱你,你就谨慎而谦虚;君主一心一意任用你,你就谨慎守职而详明法度;君主喜欢亲近你,你就依顺亲附而不邪恶;君主疏远你,你就全心全意专一于君主而不背叛;君主贬损罢免你,你就恐惧而不埋怨;地位高贵时,不奢侈过度;得到君主信任时,不忘记避嫌疑;担负重任时,不敢独断专行;财物利益来临时,而自己的善行还够不上得到它,就一定要尽到了推让的礼节后再接受;幸福之事来临时就安和地去对待它,灾祸之事来临时就冷静地去处理它;富裕了就广泛施舍,贫穷了就节约费用;能上、能下,可富、可贫,可以杀身成仁却不可以被驱使去做奸邪的事;这些就是保持尊宠、守住官位、终身不被人厌弃的方法。即使处在贫穷孤立的境况下,也能按照这种方法来立身处世,那就可称为吉祥之人。《诗》云:“可爱武王这个人,顺应祖先的德行。永远想着要孝敬,继承父业多修明!”说的就是这种人啊。
.1、这个 厌,我已经说过无数次了,在那个时代,就俩意思,一是 压,二是 满足。

所以,处位,终身不厌之术:安居其位,终身不能放弃的道理。

所以,你这个断句都错了:持宠、处位,终身不厌之术:
.2、主尊贵之,则恭敬而僔

陆注:僔(z(n 撙):同“撙”,抑制。

你又在乱通。

僔,聚也。从人,尊声。——《说文》。

大意就是皇上看得起你,你就要全部奉献出来。


恭敬而僔:毕恭毕敬。
.3、主安近之,则慎比而不邪;

陆注:慎:通“顺”。

字典上 慎  通  顺 的出据,没有一个过得了关,不知谁整出来的。

慎,谨也。——《说文》
慎,诚也。——《尔雅》
慎,德之守也。——《国语•周语》
比,密也。——《说文》

大意就是,皇上亲近你,你不要得意,以为可以平起平坐了,伴君如伴虎。

慎比而不邪:谨慎过于亲密、要正直。
.4、 贵而不为夸;信而不忘处谦:看得起你不要炫耀,信任你不要忘记谦逊待人。

5、 财利至,则言善而不及也,必将尽辞让之义然后受;

陆注:财物利益来临时,而自己的善行还够不上得到它,就一定要尽到了推让的礼节后再接受;

你这个 言  都弄落了,啷个通嘛。

赏赐财物时,要先说自己还没得资格,必须礼节性的尽力推让之后接受。
.6、可杀而不可使为奸也;

你这个 使 搁在这儿,多不多、少不少的。

为:被。不为酒困。——《论语•子罕》

译文:可以死但不能被奸人利用。

7、应侯顺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思,容也。——《说文》
嗣,继也。——《尔雅》
服:担任。若农服田力穑。——《书•盘庚上》

译文:响应诸侯、顺从天命。永讲忠孝、宽容,英明啊,继续担任。.
27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22:04:07 | 只看该作者

一五四、求善处大重、理任大事、擅宠于万乘之国、必无后患之术:莫若好同之,援贤博施,除怨而无妨害人。能耐任之,则慎行此道也;能而不耐任,且恐失宠,则莫若早同之,推贤让能,而安随其后。如是,有宠则必荣,失宠则必无罪。是事君者之宝而必无后患之术也。故知者之举事也,满则虑嗛,平则虑险,安则虑危,曲重其豫,犹恐及其祸,是以百举而不陷也。孔子曰:“巧而好度,必节;勇而好同,必胜;知而好谦,必贤。”此之谓也。愚者反是:处重擅权,则好专事而妒贤能,抑有功而挤有罪,志骄盈而轻旧怨;以吝啬而不行施道乎上,为重招权于下以妨害人。虽欲无危,得乎哉?是以位尊则必危,任重则必废,擅宠则必辱,可立而待也,可炊而傹也。是何也?则堕之者众而持之者寡矣。

陆注:  寻求妥善地身居要位、顺利地担任要职、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独自拥有君主的恩宠、一定不会有后患的方法是:最好和君主同心同德,引进贤人,广泛地施舍,打消对别人的怨恨,不去妨害别人。自己的能力能够担负起这重大的职务,那就谨慎地奉行上述这种方法;自己的能力如果不能够胜任这一职务,而且怕因此而失去君主对自己的宠爱,那就不如及早和君主同心同德,推荐贤人,把职务让给能人,而自己则心甘情愿地追随在后。像这样,拥有了君主的恩宠就一定会荣耀,失去了君主的宠爱也一定不会遭罪。这是侍奉君主者的法宝,也就是一定没有后患的方法。所以明智的人办事的时候,圆满时考虑不足,顺利时考虑艰难,安全时考虑危险,周到地从多方面加以防范,仍然怕遭到祸害,所以办了上百件事也不会失误。孔子说:“灵巧而又爱好法度,就一定能做得恰到好处;勇敢而又喜欢和别人同心协力,就一定能胜利;聪明而又喜欢谦虚,就一定会有德才。”说的就是这种道理。愚蠢的人与此相反:他们身居要职独揽大权时,就喜欢独自处理政事而嫉妒贤能的人,压制有功的人而排挤打击有罪过的人,内心骄傲自满而轻忽与自己有旧怨的人,因为吝啬而不在上实行施舍之道,为了抬高自己而在下面招揽权力以致妨害了别人。这种人虽然指望平安无事,办得到吗?因此,他们虽然官位高贵却一定会有危险,虽然职务重要却一定会被罢免,虽然独受宠爱却一定会遭到耻辱,这种后果稍立片刻就可以等到,烧一顿饭的工夫就可以了。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毁害他的人多而扶持他的人少啊。

1、莫若好同之。

你这个 同 有点考人呢。

后文还有一句:莫若早同之。
就是说自己没得能力,又怕不得宠,不如早同之。
那么这个 同,应该是早点说、取得共识。

同:取得共识。
.2、巧而好度,必节;勇而好同,必胜;知而好谦,必贤。


节:礼貌。长功之节。——《论语•微子》

同人亲也。——《易•杂卦》

巧而好度,必节:机灵且崇尚法度,必然是有礼貌的人。
勇而好同,必胜:勇猛且合众,必然是胜者。
.3、以吝啬而不行施道乎上,为重招权于下以妨害人。

陆注:因为吝啬而不在上实行施舍之道,为了抬高自己而在下面招揽权力以致妨害了别人。

你这个荀含泪,绕得我都有点头痛。

施:恩惠,仁慈。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左传•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以吝啬而不行施道乎上:因为小气不能在上施行仁德。

下一句还要绕,我还得多斟酌一会儿。
.招,手呼也。——《说文》
妨,害也。——《说文》

为重招权于下以妨害人:因为看重使唤的权力而在下面害人。
.
27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22:04:32 | 只看该作者
一五五、天下之行术,以事君则必通,以为仁则必圣。立隆而勿贰也,然后恭敬以先之,忠信以统之,慎谨以行之,端悫以守之,顿穷则从之,疾力以申重之;君虽不知,无怨疾之心;功虽甚大,无伐德之色;省求多功,爱敬不倦。如是,则常无不顺矣。以事君则必通,以为仁则必圣,夫是之谓天下之行术。

陆注:在天下处处能行得通的办法,用它来侍奉君主就一定会通达,用它来做人就必定会圣明。确立崇高的礼义而不三心两意,然后用恭敬的态度来引导它,用忠信来统率它,小心谨慎地实行它,端正诚实地保护它,困厄的时候就顺从它,并努力来反复强调它;君主即使不了解、重用自己,也没有怨恨的心情;功劳即使很大,也没有夸耀自己功德的脸色;少提要求而多立功劳,敬爱君主永不厌倦。像这样,那就永远没有不顺利的时候了。用它来侍奉君主就一定会通达,用它来做人就一定会圣明,这就叫做天下处处行得通的办法。
.1、天下之行术,以事君则必通,以为仁则必圣。立隆而勿贰也。

标点应该是,天下之行术,以事君则必通,以为仁则必圣:立隆而勿贰也。

圣,通也。——《说文》。
听信之谓圣。——《管子•四时》

立:正。
隆:厚、多、大、高。

译文:天下最牛的招儿,用来侍奉君主就必然通达,用来治人就必然让人信服:这就是正直、仁厚且始终如一。
.2、然后恭敬以先之,忠信以统之,慎谨以行之,端悫以守之,顿穷则从之,疾力以申重之

先:始。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庄子•刻意》
顿:劳累、疲惫。兵甲顿,士民病。——《韩非子•初见秦》
申:告诫。即三令五申之。——《史记•孙武列传》

译文:其次是以恭敬为首,以忠信为准则,以谨慎为操持,以诚实为职责,劳累贫困也一如既往,再三告诫自己要努力。

27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22:05:01 | 只看该作者
一五六、  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有人也,势不在人上,而羞为人下,是奸人之心也。志不免乎奸心,行不免乎奸道,而求有君子、圣人之名,辟之,是犹伏而咶天、救经而引其足也,说必不行矣,俞务而俞远。故君子时诎则诎、时伸则伸也。

陆注:年轻的侍奉年长的,卑贱的侍奉高贵的,不贤的侍奉贤能的,这是天下的普遍原则。有的人,地位不在别人之上,却羞于处在人下,这是奸邪的人的想法。思想上没有除掉邪念,行动上没有离开邪道,却想要享有君子、圣人的名声,拿它打个比方,这就好像是趴在地上去舔天、挽救上吊的人却拉他的脚,这是一定行不通的,越是用力从事就离目标越远。所以君子在时势需要自己屈从忍耐时就屈从忍耐、在时势容许自己施展抱负时就施展抱负。


1、 辟之。

陆注:辟:通“譬”,譬喻。

你说通就通嗦?无根无据的。

辟,古同“睥”,睥睨。

辟之:倍儿鄙视。
.2、是犹伏而咶天、救经而引其足也,

陆注:这就好像是趴在地上去舔天、挽救上吊的人却拉他的脚。

从后一句话,也判断得出,伏而咶天,肯定不是舔天那么玄,站起能不能舔着天?

天,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伏而咶天:弯下腰去舔头顶。


3、故君子时诎则诎、时伸则伸也。

陆注:君子在时势需要自己屈从忍耐时就屈从忍耐、在时势容许自己施展抱负时就施展抱负。

孔子那话怎么说来着: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我难得去找出据,大意就是:所以君子,世道不好就走球、世道好了就出来。
.
27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22:06:57 | 只看该作者
儒效

一五七、大儒之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不称贪焉;

陆注:伟大的儒者所起的作用是:周武王去世时,成王还年幼,周公旦拥护成王而继承武王之位来统辖天下,是因为他担心天下人要背叛周家王朝。他登上了天子之位,处理天下的决策,心安理得地就像他本来就该拥有这样的权力似的,而天下人并不说他贪婪;

你这个解释太随意了。
1、大儒之效

大:德高望重。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效,像也。——《说文》。字亦作俲

大儒之效:德高望重的儒者偶像。
.2、恶天下之倍周也

陆注:恶(W)务):等于说“患”,担心。

你这个纯粹是乱整,虽然大意也没问题。

周公上位的时候,天下已经开始有人捣乱了,周成王还是个娃儿,啷个弄嘛,只有大人站出来了噻。

恶,就是 憎恶,
.2 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偃然如固有之。

陆注:履:践。籍:通“阼”,帝位。

啷个需要通嘛。我不要出据,看弄对没得。
译文:履行天子的名义,治理天下的危难,应付自如仿佛本来他就是天子。
.
28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22:07:21 | 只看该作者
一五八、故以枝代主而非越也,以弟诛兄而非暴也,君臣易位而非不顺也。因天下之和,遂文、武之业,明枝主之义,抑亦变化矣,天下厌然犹一也。非圣人莫之能为,夫是之谓大儒之效。

陆注:  所以周公以旁支的身份来代替嫡长子执政并不算超越本分,以弟弟的身分诛杀兄长管叔也不算残暴,君与臣变换了位置也不算不顺。周公凭借天下人的同心合力,完成了文王、武王的事业,彰明了庶子与嫡长子之间的关系准则,虽然尽权变之能事,但天下却安安稳稳地始终如一。除了圣人没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这可以说是伟大的儒者所起的作用。


1、君臣易位而非不顺也。

陆注:君臣易位:当时周公只是代理成王执政,并未为君,成王也并未为臣。此文说“君臣易位”,是古人行文不经意处


别个荀子怕比你聪明点啰,他会不经意,他只有故意。

周成王是君,周公只是他的叔叔了嘛,还不是臣。臣子用天子的名义,算不算君臣易位嘛。
.2、因天下之和,遂文、武之业,明枝主之义,

陆注:周公凭借天下人的同心合力,完成了文王、武王的事业,彰明了庶子与嫡长子之间的关系准则,

你这个真是乱整:
和,相应也。——《说文

遂:通达。此其垦田,足以食其民;都邑遂路,足以处其民。——《商君书•箅地》

译文:凭借天下的响应,达到了文王、武王的成就,明确了主臣之见的礼义。
.3、抑亦变化矣,天下厌然犹一也。

陆注:抑:犹“虽”。 “厌”通“懕”:安然。

朱熹都晓得,抑,是语辞。

乱通嗦,懕的意思是病态、精神不振。

译文:也是变通呢,天下人(对此表示)满意、如一(个声音)
.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