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评论写作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71#
发表于 2020-6-26 11:53: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悼储公】 王君超
惊悉储瑞耕先生噩耗,十分震惊,哀痛不已! 仅仅一个月前,储老师还嘱我为其新作《储瑞耕文章论》作序,不料竟成遗作!
514日,我们还在微信上就“流光”、“生命”和“思想”进行了一段有趣的对话(附图),没想到储公所说的“未来会永生的,我的书在思想就在”和我说的“未来会永生的,不死的是灵魂”,
竟提前对他74 岁的人生做了评价。
褚老师是新闻界的好汉、评论界的硬汉,也是我的良师益友、忘年交。他不仅是一位新时代的文人,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杂文报》和主笔河北日报《杨柳青》专栏20年;而且也是一位铁骨铮铮的战士,他嫉恶如仇,一支铁笔横扫贪腐,曾将一个如日中天的本省省委书记拉下马;他仗义执言,在我遭到网络攻击时,素未谋面的他与杭州的历史学者傅国涌、香港文联主席黄仲鸣二先生拍案而起,遥相呼应,奋起如椽大笔,痛击谣言、针砭时弊。在那个网络发展的特殊时期,敢横马立刀痛骂污浊网风的,恐也只有“二三子”而已。
2013年我在《光明日报》发表《储瑞耕现象》一文(附图),第一段话和最后一段话分别写道:
储瑞耕,第六届韬奋新闻奖、三届中国新闻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百佳新闻工作者获得者,一位被称为“河北的鲁迅”“杂文家硬汉”的评论界猛将。两次开胸手术之后,他带着人造金属心脏瓣膜辛勤耕耘,以2000余篇杂文和评论,阐释了他提出的“社会良心”;他力主评论员下基层,以确保评论的立论都有扎实的现实基础;他积极探索评论文体改革,顺利完成了从传统媒体评论员到网络评论员的转型。他更因创办中国第一家《杂文报》和主笔河北日报《杨柳青》专栏20年,而在当代中国评论史上写下了铿锵一笔。
明朝谏臣杨继盛有联云:“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李大钊将其改动一字,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迄今,储瑞耕笔走龙蛇40多年,不管是“辣手伐贪”,还是“妙手写善”,都无愧天地良心,堪为新闻界楷模。(全文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3-04/06/nw.D110000gmrb_20130406_3-09.htm?div=-1
就在上周,我刚刚收到6本褚老师的演讲录——《心之声》,他在微信中特意叮嘱我将其中的5本赠送给清华学子,以听取年轻学子的意见——这是他的一贯风格。2014年,他作为韬奋奖获得者应邀来清华演讲“三不朽与人生价值”(附图),就曾让我将《储瑞耕人生小道理》赠给五位学生,希望每个人写一段感想给他。他在本月赠我的《心之声》扉页上,以“教义天下,功德无量”相勉励(附图),实际上是他自己的写照。
褚老师被同事、朋友亲切地称为“储公”。“储公”的弟子、《心之声》编著者褚亚玲女士相告,储公明天遗体告别,不收慰金,不收花圈。只好铭记他的教诲,弘扬他的精神,并以此短文纪念。
储公,侠之大者,风范永存!
编辑:宋婷

272#
发表于 2020-7-12 22:23: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高考作文是在给那些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加分





  摘要:今年考题都设置了不同的表达场景,读书会发言,演讲稿,一封信,主持词,这些都是形式,万变不离其宗,关键还是评论的能力。我用在《时评写作十六讲》和几次评论直播课中讲过的批判性思维方法,来全景解析今年的几个高考作文题,看出题者是怎样为那些有批判性思维的考生加分的。


  看到今年各地作文题,一个总体感觉是,更凸显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总在奖励那些有批判性思维的考生。无论是全国1卷的“管鲍之交”,还是3卷的“如何为自己画好像”,或者全国新高考1卷的“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北京卷的“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能”,天津卷的“中国面孔”,江苏卷的“信息茧房”,都在考察学生面对一个抽象的命题时,能不能从多元、辩证、差异的角度看问题,能不能在写作为抽象命题找到与现实映衬的具象落点。每一个题目都强调“角度自选”,有竞争力的好角度、巧角度不是考场临时拍脑袋碰巧想出来的,而是批判性思维的产物。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对于作文审题来讲,就是一个看到他者的命题框架(解构)并找到自己思考落点(建构)的思维过程。我一向主张高中生应该有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学习思维方式而不是应试技巧,才能在面对一个具体命题时“降维打击”,轻松破题,在角度位移中找到自己的“菜”。


  今年考题都设置了不同的场景,读书会发言,演讲稿,一封信,主持词,这些都是形式,万变不离其宗,关键还是评论的能力。接下来我用在《时评写作十六讲》和几次评论直播课中讲过的批判性思维方法,来全景解析今年的几个高考作文题。

  一 以评论基准线为跳板,找到评论抓手


  我最喜欢的作文题是全国Ⅰ卷: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我在《时评写作十六讲》中提到过,拿到一个题目,不要急于去构思角度,先想想命题者出题意图可能是什么,别人拿到这个题目时会想什么?会集中在哪个方面进行讨论?这个思考过程叫寻找话题的基准线,也就是多数人对这个话题的讨论域。抓住话题的基准线,第一可以保证不会偏题,这个基准线会牵引着避免你离题万里而不自知,想象力要有缰绳,不可天马行空。第二可以用别人的想法激活你的想法,想想别人拿到这个话题想什么,就是一种对话,想法很多时候是在对话中激发出来的,可以在别人的思考基础上延伸,也可以把“别人”的观点当成靶子。总之,寻找基准线的过程就是一个话题域锚定并“站到别人肩膀上去思考”的过程。


  好,这个材料的基准线是什么呢?可以很容易想到,命题者已经半暴露了他的意图,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对哪个感触最深。——很明显,这是一个关于如何对待人才的话题。在人才的维度上,如果说管仲是个人才,那齐桓公会用人,鲍叔会识人。齐桓公不仅是个人才,还是个人物,能驾驭人才,不拘一格善用人才。鲍叔不仅是个人才,还是个识人并甘居比自己更牛的人才之后的有德贤才。哪种是人才最重要的品质,你最欣赏哪个人才?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基准线,价值排序见仁见智,在不同的问题意识和比较参照系中突出你最欣赏的那一个,结合当下现实,看谁说得精彩。


  如果让我写,我会写鲍叔的知才识才,我会延着“识才”这个角度伸展开,一般人可能只会想到鲍叔识管仲,这只是一种浅层次的、人人能看到的“识”,更重要的是“识才”另外两个面向:其一,识齐桓公这个才,相处辅佐那么久,知道这是个明君,能接受像管仲这样曾辅佐过自己的对手、并差点让自己送命的人才为我所用,如果鲍叔不识齐桓公这样的人才,跟错了人,不识时务地向一个心胸狭窄的上级推荐敌人,那就死定了。其二,识自己的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明白管仲比自己厉害,齐王更需要管仲,就主动让位,甘居更强的人才之下,而不是武大郎开店。识齐桓公这个才,识管仲,识自己,鲍叔,天才啊!“识才”就是评论的抓手和线头,纲举目张。


  如果让我写,我还可能结合当下现实,写人才使用中的公心与私心,这个材料中,几个人才都有一个令人欣赏的共性:出于公心,没有私心。出于公心,连曾经是自己对手、甚至差点让自己送命的人才都用;出于公心,举荐比自己厉害的人,甘居牛人之下当助手;出于公心,为了齐国兴盛,放弃前嫌。公职的要义在于公,人才使用,需要这样的公心,不是圈子,不是亲信,不是送钱就给个岗位,更不能花钱冒名顶替。

二 借助比喻和意象的延伸去拓展思维


  我在《评论写作的十大独家技巧》的那一次直播课中讲到了这种方法,借助比喻和意象去延伸。比如面对“后浪”这个比喻时,你能不能想到,这个概念背后有一个庞大的概念家族,你能想像到他周围的这个家族,就叫意象的延伸。从后浪想到前浪,想到中浪,想到大海,沙滩,弄潮儿,浪潮,潮水的方向,假浪,波涛汹涌的海面之下深沉的平静,等等,这就是延伸,这么一延伸,思维和角度就打开了。


  此次作文题,好几个题目中都包含着比喻,比如全国III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镜子”和“自画像”就是一种比喻,怎么看到自己,怎么定位自己,以什么为参照物,就是新闻传播学中的“镜中自我”和“符号互动”。这个镜子,就可进行比喻和意象的延伸,什么镜子,照出一个怎样的自我?是扭曲而失真的哈哈镜?还是自欺欺人的美颜滤镜?还是只看到过去而看不到未来的“后视镜”?或者是醉生梦生的幻镜?从莱考夫的角度看,隐喻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镜像,由一个比喻想到它的家族,思维就活络开了。


  自画像——我看到的关键意象在“自”,我们的人生我们自己做主,对于我们自己的未来,自己的定位,自己去画,不是父母画,不是老师画,不是其他同学画。准确定位自己,有一个稳定的判断,不会因为一次月考成绩下降就怀疑自己,不会因为从99分到94分就像某年高考作文题那个父母那样“不由分说一个巴掌”。


  思维僵化和固化的人,只能就看得见的东西进行评论,被眼前的事物套牢了,想像力被关进了套子里。而思维开放的人,能从看得见的东西延伸到看不见的,从“浪”想像它的后面看不见的大海和沙滩。建议大家拿到一个题目时,要善于在纸上画思维导图,这个导图能帮着你思考和导航,“导”到跟一个概念有着家族联系的其他概念上,你的思维就打开了。


  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面孔”也是一个比喻,同样考验着意象的延伸。


三 找到有代表性的反对观点当成支点和靶子


  我在《时评写作十六讲》中讲到一种方法,就是用驳论调动起自己的思维,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用否思去建构,也就是用驳论去凸显自己的观点。找到一种有代表性的反对观点,在反驳这种代表性观点中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


  比如全国Ⅱ卷的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这题目看起来好写,其实不好写,有话可说,但很容易写得很空很虚,全是正确的套话,跳不出宏大的题意。可以用我这个方法,找一个具体的节点,在反驳某个流行的代表性观点中体现,带着问题意识去让主题找到具体的落点,并跟时事形成紧密的结合,比如,可以反驳“甩锅论”,反驳那种对别人的灾难幸灾乐祸的思维,反驳那种认为可以独善其身的思维。这样一个正在发生的热点话题,需要考生能够对相关现象有较多的了解,才能够驾驭观点。


  说“一个东西是什么”,可能不太容易定义,但通过强调“它不是什么”,就比较容易去阐释并找到现实落点了。宏大的虚题,往往需要一个“一滴水”那样具体的事物为映射点,用一滴水去映出阳光。全国新高考Ⅰ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这个题目,也需要找到一滴水,找到“距离产生美”的疫情现象支点。


四 用批判性思维跳出他者之锚,避免作茧自缚


  上海卷的题目也很有意思: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这个题目尤其考验批判性思维,千万不要被题目表象所迷惑和带节奏,从而走向虚无主义和宿命论。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虽然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但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个三观定力不能被干扰。


  其一,其实,多数重要转折都是在人们看得见的努力之后、在预料中发生的,但因为是预料中发生,人们就没有格外注意,就像新闻规律那样,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人们对特殊个案特别关注反而忽略了日常。其二,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意想不到”并不是没有人的努力,而是人的努力没有被看到,很多事情无法当时判断,多年之后才更清晰。其三,机会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机会只给努力的人,很多时候不要太急功近利,努力了自然有回报,总会在某个时候给你回报,不要指望贵人相助,不要指望天上掉大馅儿饼,不要太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得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江苏卷的题目也很有哲思意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信息茧房啊,想起我写过一篇题为《作茧自缚》的短文:


  互联网时代,谁是这个房间里最聪明的人?互联网专家戴维•温伯格在《知识的边界》中提了一个很有脑筋急转弯意味的问题。谁呢?领导,专家,女主人,博士,诺贝尔奖得主?都不是。结论是,房间本身——是容纳了其中所有的人与思想,并把他们与外界相连的这个网。这个网,要与世界相连,不能作茧自缚。


  想起去年这个时候在一所大学做演讲,后来的讲座交流环节中,一个女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下很多社交平台过于娱乐化,满眼的明星八卦,这个遛狗,那个牵手,这个出轨,那个恋爱,面对这种信息环境我们该怎么办?我在回答中反问了她三个问题:其一,为什么我的朋友圈和微博上很少看到这类信息?其二,其实网络上的信息很多元,有很多严肃新闻和严肃评论,你自己有没有尝试主动去获取这些信息,而不是等着被喂养?其三,你不仅是信息消費者,其实也应该是一个内容生产者,你为改变你所批判的不良信息环境做过什么努力,写过几篇严肃的评论,挖掘过多少有价值的真相和数据?


  我的反问有点尖锐,但交流过程很愉快,那个提问的女孩子说自己意识到了“在社交平台主动获取信息”的重要性。今天回过头来看,这个“提问”和“反问”正说明了网络时代“主动选择和内容生产”的重要性。主动选择,才能消除某种固化的媒介在你的视域中造成的盲区,从而看到更广阔的世界,看到明星娱乐新闻背后的丰富世相。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世界,如果你只关注你喜欢的人、跟你同在一个圈子里的人,然后等着看他们每天发的状态,你的视野就被你的选择限定了;如果你面对手机屏幕毫无作为,只等着新媒体的喂养,你也只能享用那些含有种种添加剂、营养单一的信息。


  房子真是一个万能的隐喻,打破“信息茧房”,也是让信息平台成为“最聪明的那个房子”。一个陷入信息茧房的人,正如维特根斯坦那样陷入哲学混乱的人:这个人在房间里想要出去却不知道怎么办,他试着想从窗子出去,但窗子太高;他试着从烟囱出去,但烟囱太窄。其实只要他一转身,就会看见房门一直是开着的。


  日常受到过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并关注时事热点,这些题目都不是什么事儿。




作者:博士宝宝宝宝
来源: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编辑:邱亚婷


273#
发表于 2020-7-13 21:02: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电视评论

周旭东老师,北京台新闻频道《首都晚间报道》栏目评论员,这是在74日节目的评论,在2149秒,前有3分钟新闻事实,讨论李子柒进了语文考卷话题。




原视频链接:https://item.btime.com/84umqpf2l75064ntlktglk0ggqd


周旭东老师711日北京台新闻频道《首都晚间报道》谈老人增速最快,原视频需划动到24分钟位置。



原视频链接:https://item.btime.com/8031umlv8fr3cqthjk9f0m5bfvp

编辑:刘佳莹

274#
发表于 2020-7-16 22:25: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破除学术排行榜的“奶嘴效应”
刘海明
渴望被安慰是人之天性。安慰婴儿最好的办法,是递上个“奶嘴”。即便成年人,依然时不时地需要被安慰一下。就是学术圈而言,形形色色的“学术排行榜”就有独特的心理抚慰作用。突然有一天,主管部门来拔“奶嘴”了。
715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称某高校研究机构的2020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与己无关,他们从未授权这类研究和发布活动。(中新网716日报道)
教育部的声明,让这个排行榜再度“最有影响力”了一把,只不过是朝着相反的方向出名罢了。教育部不认可这个榜单,表面上看,受伤最深的是那家未被点名的机构。在我看来,受害最深的恐怕当属那些上榜的学者。前些天,他们还没捧上云端,现在云端不见了,有种跌入深渊的感觉。他们所受的伤害,想必只有当事人自己最清楚。
要让学者少受伤害,最好的办法是破除学术排行榜的“奶嘴效应”,革除高校和学者的名誉依赖习惯,少搞这类所谓的排行榜。了解学术研究的整体情况,需要以统计学的方式,定期(以5年或10年一次为宜)进行分析,这类分析本应仅供主管部门制定政策时作为参考,而不是大摇大摆地走进舆论场。反观时下的学术榜单,不止一家机构在搞,并且是几乎每年都在搞。如此频繁的排行榜,让本来已经浮躁的学术圈变成更加浮躁。高校或学者为了各自的显示度,非常在意自己的名次。大家越在意这类排名,越是按照排行榜发布方的考核指标进行努力。这样的做法如果不能得到纠正,学术研究的管理权就可能被旁落。教育部社科司澄清自己,显然是个重大的学术评价改革信号:民间的或者打着教育部旗号左右学术研究的学术评价机构,再发布排行榜的影响力就打了很大折扣。
教育部一次“打脸”某个学术排行榜,未必能从根本上破除学术排行榜的“奶嘴效应”。这是因为,学术研究需要专门的学术评价标准,教育部的学科评估需要专门的评价指标。在学术研究考核功利化的今天,不破除学术评价的功利取向,就无法阻止高校和学者对排行的需要,进而变相助长了排行榜的产业化趋势。如果管理部门对高校的考核只是了解学术研究发展的手段,而不是按照所谓的“显示度”给名号给奖励,排行榜的身值自然降低。没了太多的名利诱惑,安慰高校和学者积极进取的不再是“排行榜”,他们可以在相对清净的环境中踏踏实实做学问,而不是每天被各种排名和考核牵着鼻子走。
破除学术排行榜的“奶嘴效应”,不是彻底否认排行榜的认知价值,而是将排行的时针向后倒拨若干年。比如,评价一个学者和一家高校10年前的学术贡献和学术影响力。这些经过了时间检验的数据,评价得更为客观、可信。相反,年复一年的排行榜,评价的是上一年度的人和学术,除了热闹还搞坏了学术研究的风气。这样的评价方式不改变,学术排行榜“奶嘴效应”很难退出历史舞台。


来源:红星评论
作者:刘海明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RIxNU6_Pdw5N6w9iyfkSw


编辑:刘佳莹

275#
发表于 2020-7-18 20:58: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电视评论

这是周旭东老师做评论员717日在北京台新闻频道《首都晚间报道》揭露天才少女日写诗2000需划动进度条到25分钟位置,此前有两分钟短片。


原视频链接:https://item.btime.com/810so0f6ceqd7mhpnii67bvd9a7


编辑:刘佳莹

276#
发表于 2020-7-26 20:17: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在新闻世界中,您知道观点文章和新闻报道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在新闻世界中,您知道观点文章和新闻报道之间有什么区别吗?波因特学院列举出两者的一些主要特征:
观点文章
•主张某一种观点
•或使用第一人称叙事,即“我”或“我们”
•更具个人色彩,包括个人轶事
•标签为:观点文章,社论,评论或分析
新闻报道
•提出各种观点
•不会只主张一种观点
•包含可观察和可验证的事实
•通常以第三人称“他们”来叙事
•使用诸如“他说”或“她解释道”之类的短语将文章中的观点归属于某些消息来源
https://www.poynter.org/reporting-editing/2020/opinion-news-or-editorial-readers-often-cant-tell-the-difference/
In the news world, can you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 opinion piece and a news article? Poynter Institute listed out some of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Opinion pieces
•        Promote a single viewpoint
•        May use first person - "I" or "we"
•        More personal tone, including anecdotes
•        Labeled as: opinion, editorial, review or analysis
News articles
•        Present a variety of viewpoints
•        Don't advocate for one viewpoint
•        Contains observable & verifiable facts
•        Typically written in third person - "they" or "them"
•        Attribute opinions to sources, using phrases such as "he said" or "she explained"
来源:微信公众号—美国驻华大使馆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MMCOwMZOesOvXEy1F-Aag
编辑:宋婷

277#
发表于 2020-8-6 17:03:5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邱亚婷

278#
发表于 2020-9-14 19:10:0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央视评狗不理被差评报警:一听到批评就跳 老字号不应“倚老卖老”

近日,一则探访某老字号餐饮企业的视频引发关注。博主消费体验后说,酱肉包特别腻、猪肉包皮厚馅少,“100块钱两屉有点贵”。


面对吐槽,这家老字号坐不住了,发声明称视频侵犯了名誉权,要求有关微博账号和制作人员道歉,还表示已报警。

是非曲直咱不轻下结论。先来聊聊情理、道理和法理。

顾客到你家消费,吃得不太如意,吐槽几句,这是人之常情。善待顾客才能留住顾客,这是情理。面对顾客的建议,哪怕尖锐批评,只要不是恶意的,都不妨虚心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道理。而说到法理,视频内容有没有侵犯老字号的名誉,得用事实说话,用法律论证。究竟是诽谤还是正常的批评,法律是有明确界限的。而有关警方没有介入此事,正是尊重法律的体现,值得点赞。

也就是说,无论基于情理、道理还是法理,这家老字号都可以作出更好的选择,而不是“一听到赞美就笑,一听到批评就跳”。老字号有情怀,沉淀着情感,积攒着口碑,但不能摆老资格。随着时代变迁,根据顾客反馈及时调整经营才是明智之举。如果倚老卖老,就应了一句歇后语:包子张嘴儿——露馅了。
当前,举国上下都在挖掘消费潜力,驱动消费动力,助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老字号更应该带头破除影响循环的障碍、找准角色定位,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

来源:央视网


编辑:刘佳莹
279#
发表于 2020-10-4 16:04: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冯梦玉

280#
发表于 2020-10-17 08:40: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评论出题规律:72所高校出题都离不开这9类材料!
“新闻评论好难呀,我真的写不出来!”
最近,很多崽崽进入了模拟考阶段,各种问题都凸显了出来,其中“不会写新闻评论”是大家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
近期,铎铎子不眠不休(夸张的修辞手法~),翻阅了280多份真题试卷,为大家摸清了72所双一流高校的“小套路”,万字解析,助你拿下30+的新闻评论。
一、双一流新闻评论喜欢怎么考?
通过研究真题发现,高校对新闻评论的考查主要有以下4个特点:
1、从题型来看,主要考查一般的新闻评论,同时部分高校会考察细化的广播评论、短评等内容,总体比较稳定。
2、从分值来看,多数高校的分值在3040之间,相当于一道论述题,很重要。
3、从写作字数来看,区间变动比较大,在200——1000之间,但主要是600字或800字左右。
4、从评论材料来看,不回避热点,规律比较容易把握。
二、21新闻评论考查预测
经过系统学习及实
铎铎子将根据20年的真题考查规律,为您预测21年的考查方向,快来看看你都准备了吗?
1
教育类
1)真题分析
教育是非常热门的话题,去年至少有15所双一流高校考查了此类评论,日常需要重点关注替考、政策改革、支教、校园霸凌的相关新闻。
2)新闻评论材料|21年考查重点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落实中小学家访制度#
“苟晶事件”
#李子柒进语文试卷#
#小学生研究直肠癌获奖#
#90后研究生坚守山区一人教6#
#街道办招清北毕业生#
#985”废物引热议#
321真题预测
请根据“苟晶事件”和“陈春秀事件”,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新闻评论。
请根据“李子柒进语文试卷”写一篇短评。
请根据人民日报的报道《90后研究生坚守山区一人教6科》写一篇新闻评论。
2
时政类
1)真题分析
时政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涉及政策、政府管理、意识形态等等,但20年真题主要考查的还是一些比较热门,或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如贸易战、基层管理、垃圾分类等,大家要善于总结规律。
2)新闻评论材料|21年考查重点
#我国修法拟调整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
#tiktok在美国的曲折遭遇#
#关闭美国驻成都总领馆#
#《长安经》事件#
#张玉环案#
#四百字公文出现四处错字#
321真题预测
请根据“我国修法拟调整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新闻评论。
教育部表示,今年“政策性岗位已吸纳280万毕业生就业”,请根据材料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新闻评论。
请根据tiktok在美国的遭遇”,写一篇1000左右的评论。
请根据报道《两天两座古桥被冲毁》写一篇述评。
3
经济市场类
1)真题分析
该部分也是高校考查的重点,涉及的方面也很广,20年的真题主要涉及的是双十一、代经济、996等社会广泛热议的话题。
2)新闻评论材料|21年考查重点
#被困在系统里的外卖骑手#
#新员工拒喝领导敬酒被殴打#
#“特斯拉”交付门#
#“天眼牌”香烟#
#狗不理包子不满消费者投诉#
#视频平台收取“超前点播费”#
321真题预测
请根据新闻《非全日制硕士招聘被拒》,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新闻评论。
请根据新闻《贫困地区请名人直播带货》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新闻评论。
请根据“直播带货成为正式职业”写一篇短评。
4
伦理道德类
1)真题分析
伦理道德类的真题也不回避热点,20年主要考查的是共享经济、洗稿、造假等。
2)新闻评论材料|21年考查重点
#60岁女士迷恋“靳东”被嘲笑#
#拒绝餐饮浪费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湛江高考生伪造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
#女子不堪家暴跳楼截瘫#
#60岁女士迷恋“靳东”被嘲笑#
321真题预测
请根据“某真人秀节目中,明星被认为采摘濒危植物”一事,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新闻评论。
请根据“名媛群”团购拼单事件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新闻评论。
请根据“盒饭分男女”、“教辅教材分男女”写一篇短评。
请根据“小学生倒营养餐溢出垃圾桶”写一篇新闻评论。
5
医患类
1)真题分析
医患关系也是近几天一直被热议的话题,主要的焦点是“矛盾”,大家评论的时候,切忌大肆宣泄个人情绪,要深入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2)新闻评论材料|21年考查重点
#今年报考医学专业的人更多了#
#医院门前出车祸,医生没有施救#
#婴儿活着被医生判断“死亡”#
#陶勇被自己诊治过的患者砍伤#
321真题预测
请根据新闻《医院门前出车祸,医生见危不救》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新闻评论。
请根据河南电视台的新闻《婴儿活着却被医生判断“死亡”》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新闻评论。
6
三农类
1)真题分析
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关系国计民生,自然会受到很多高校的关注,评论的难度比较大,需要了解国家政策和三农现状。
2)新闻评论材料|21年考查重点
#袁隆平团队沙漠海水稻亩产超千斤#
#李子柒等6人获聘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
#浙江温州一农民夫妇跳舞视频火了#
321真题预测
请根据新闻《李子柒等6人获聘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新闻评论。
7
案件类
1)真题分析
此次考题,多涉及当年的热议案件,平时注意关注。
2)新闻评论材料|21年考查重点
#网络主播拉姆被前夫烧伤去世#
#李心草案#
#鲍毓明案#
321真题预测
请根据“李心草案”,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新闻评论。
8
科技类
1)真题分析
科技对生活的改变是颠覆性的,但技术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需要辩证看待。
2)新闻评论材料|21年考查重点
#乔碧萝事件#
#手机app偷窥用户隐私#
#直播“网约车司机XX女乘客”#
321真题预测
近两年,直播异常火爆,请根据“乔碧萝事件”,写一则新闻评论。
9
脱贫攻坚类
1)真题分析
2020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脱贫攻坚在真题的考查机率仍然非常高。
2)新闻评论材料|21年考查重点
#镜头中的扶贫故事#
#《焦点访谈》聚焦云南姐妹脱贫计#
321真题预测
请根据央视《焦点访谈》中的“云南姐妹脱贫记”,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新闻评论。
三、新闻评论写作的小技巧
经过系统学习及实
(一) 标题
标题一定是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简单地陈述事实。标题有两点要求。第一,简洁明了告诉大家你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是什么 ;第二,从你的语言中大家知道你评论的是哪个事件。标题中观点的表达即为核心论点,且核心论点只有一个,当然可以在正文当中详细说明自己的分论点。
(二) 引论
考试评论的第一段就是引论,前半部分概述事件,后半部分引出自己的论点。在概述事实的部分,应该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洁性,同时不能照抄材料,要自己进行筛选和总结。后半部分核心论点的抛出也要和标题相呼应,而且其中要将核心论点适当展开解释清楚。一个需要大家注意的地方就是,事实概述和论点表达之间一定要有一个过渡衔接。
(三)论证
论证有很多方法和技巧,这个大家需要把实务参考书目仔细过一遍。不过最常用的就是事实论证了。这里的事实不是材料中的事实,而是平时积累的相关案例,这就要求大家平时多看新闻,多积累素材,同时要将这个新闻归类。
再者,评论重要的是表达观点,论证观点。所以你所引用的事实一定是要为你的核心论点或者是分论点服务的,不能主次颠倒。
论证过程中很多小伙伴表达没有逻辑,而且常常偏离我们论证的主体,这就要求大家在写的时候可以先列一个框架,或者是每写一段问问自己是否是在说你的核心论点,如果稍有偏移,就一定要及时拉回来。
虽然评论是一个很主观的文字表达,仁者见仁,但是说话不能凭借主观想象和推测,要有一定的依据,尤其是表达绝对性的事情时,一定要谨慎!
最后给大家推荐几个比较好的评论类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曹林的时政观察》、《凤凰评论》、《新京报评论》、《中青评论》、《红辣椒评论》。

来源:微信公众号 木铎新传
编辑:贾梦琪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