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电视理论与实务案例

[复制链接]
261#
 楼主| 发表于 2018-7-25 21:09: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中美电视调查性报道比较——以《60分钟》和《新闻调查》为例
编者按:随着社会对疫苗事件的关注,新闻调查也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我把10年前的研究成果拿出来分享,希望有更多的关注和更好的研究。

    调查性报道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是一种以调查、揭丑、批判为主要特征的深度新闻报道。它首先产生于平面媒体,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名牌栏目《60分钟》第一次将调查性报道运用在电视媒体上。《60分钟》不仅成为美国同类电视节目的佼佼者。同时,其开创的报道风格、节目样式乃至新闻理念、对其他国家的电视调查性报道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无疑是电视调查性报道在中国特有的社会背景和政治制度下的一种勇敢探索。10年来,其制作播出的调查性节目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堪称我国电视之最,并带动了一批地方电视台同类节目的出现。
    “比较电视批评力图摆脱国别和地区的局限,以更为开阔的审视角度,在比较和观照之中,分析和把握各种电视现象和电视作用,力图全面、准确地评价电视作品的价值,更为深入地认识电视运动与发展的根本规律。”本文将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对《60分钟》和《新闻调查》这两个中美电视调查性报道的代表栏目展开电视批评,进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电视调查新闻理论。
一、《60分钟》与《新闻调查》的对比
    比较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平行比较和影响比较。平行比较研究方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探讨节目的类同,即这两个栏目在节目形态、栏目运作、节目理念上表现出来的类同现象;二是进行节目的对比,找出节目之间的异同点。
1.1  节目形态与内容取材
    《60分钟》由片头(节目介绍)、具体报道和评论员评论这几个版块组成,每个版块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主持人。第一则报道是当晚的重头戏,一般都是较有时效性的硬新闻故事,仅为20分钟左右;第二则报道略短,但仍然较为严肃;第三则报道往往风格轻松,多半是影视或体育明星的访谈。最后还有几分钟的新闻评论。38年来,《60分钟》的核心内容集中在对那些犯罪指控,企业财团、政治人物及其他公共机构高层人士的贿赂犯罪行为的调查上。
    《新闻调查》节目时长每期45分钟,每期一个故事。首先,演播室中主持人用一分钟的导语——或交待播出由头,或简单勾勒背景,或关注人物命运,或预先提出问题,但不做评论;紧接着是出镜记者的现场调查,以悬念重重的结构来引人入胜;结尾时,一般在现场调查内容结束后,主持人作一分钟的总结,或报告事态最新进展,或表明媒体立场,或提醒继续关注,但不下结论。它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
    “《新闻调查》节目形态定位上借鉴《60分钟》‘调查性纪录片’的形态,用纪实的方式拍摄,展现对新闻事件的调查和采访过程,把新闻当成故事来讲,事件中应有悬念和冲突,情节应当跌宕起伏。”[ii]但与《60分钟》每个故事十几分钟不同,《新闻调查》每一期节目时长45分钟,要在一个相当于单本电视剧长度的时间里把一个非虚构的新闻故事讲得有声有色,不但是对记者编导能力的考验,同时也给选题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限制。
1.2   调查记者与节目运作
    《60分钟》并不称呼他那些出镜主持的记者为Anchorman(主播)或是Host(主持人),而是直接叫记者(Correspondent)。《60分钟》没有专门的主持人,每个人讲自己找来的故事并将自己的个人特性表现出来。他们在自己的节目中既是记者又是节目主持人,即中国新闻界所说的“记者型主持人”。《60分钟》的主持人都是资深记者出身,如莫利•塞弗在进入《60分钟》前因为对越战击中要害、激发情绪的出色报道而闻名,丹•拉瑟则是因为当时报道肯尼迪总统被杀,以及在对尼克松采访中言辞锋利而全国知名。他们每一位都功勋卓著,是美国新闻界的“大腕”,做过16年记者的已故的著名NBC新闻主播彼得•詹宁斯说:“我是主播还是主编都不重要。一旦做过记者,就永远是一名记者。一旦做过记者,你就永远明白新闻时间的最佳途径是告诉人们你碰见的人的生活和态度。” [iii]
    中国调查记者吃的是“青春饭”,很难看到40岁以上还在从事调查性报道的一线记者,绝大多数的调查记者都因种种原因,在从业约三年后逐渐淡出。在中国的电视台的体制中,多年来节目运作推行的是编导中心制,以编导为中心来配置资源。编导拥有本节目的人、财、物等支配权利。以央视的《新闻调查》为例,长期以来,以编导作为节目创作的核心,记者围绕着编导转,编导把什么都安排好了;编导找到感兴趣的选题后,看看哪个记者合适,被指定的记者到时候采访就行了,每一个编导可以轮换使用记者,记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及品牌效应被抑制住。
    要真正做成中国的《60分钟》,还要拥有一批迈克•华莱士、丹•拉瑟那样的记者,否则,最多只能成为培养出镜记者的摇篮,而不可能积蓄持续发展的力量,故而也难以打造名牌栏目。在美国,优秀的出镜记者就是节目运作的核心,从而形成记者中心制或新闻明星制。一旦出镜记者或主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并有了突出表现,电视台就会给予他们充分发挥的空间,整个节目根据出镜记者来配置班子及其他资源,以《60分钟》为例,5位出镜记者都有自己的制作队伍,他们自己找选题然后向执行制片人申报。可以说,没有名记者就没有名牌栏目。
1.3    新闻理念的差异
    中美电视调查性报道最根本的差别还是在新闻理念上。所谓新闻理念,是指对新闻的基本认识和价值取向。这种差异从中美调查性报道的不同定义中可以看出。
    密苏里新闻学院《新闻写作教程》的定义是:“调查性报道指的是一种更为详尽、更带有分析性、更要花费时间的报道”,“调查性报道目的在于揭露被隐藏起来的情况”。[iv]
    《美国新闻史》对“调查性报道”的解释是:“挖掘五角大楼、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卡车司机工会、犯罪集团和腐败活动的,是1960年代和1970年代所谓的调查性新闻记者。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 Reporting)是指利用长时间内积累起来的足够的消息来源和文件,向公众提供对某一事件的强有力解释。”[v]
    在美国,调查性报道是黑幕揭发报道的延续。1902至1912年的黑幕揭发报道,集中揭发美国社会腐败现象,被时任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称为“扒粪者”。调查性报道最大成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揭露。其后,普利策新闻奖自1985年设立调查性报道奖。《60分钟》认为调查性报道是“对某人或某集团力图保密的问题的报道”,“报道的事实必须是你自己发掘出来的”。 [vi]
    以上西方新闻界对于调查性报道比较典型的定义,虽然表述方式各有不同,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三条:一,它是揭丑质疑性的,一些人或集团企图掩盖真相,调查记者就要将其内幕揭露出来,告知公众并解释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二、它是由记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主动挖掘而独立进行的调查,具有原创性和相对独立性。三,它所调查一定是势力集团对公众利益构成了损害的事件,题材是重要的和公众所关心的,调查内容可涉及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我国电视调查性新闻节目起步较晚,在这些众多的调查性节目中,央视的《新闻调查》被公认为是影响力最大,节目水准最高的调查性电视新闻栏目。因此我国新闻界在如何定义电视调查性报道时,无一例外地建立在对该栏目的研究基础上。《新闻调查》的选题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主题性调查、舆情性调查、事件性调查和内幕性调查。在这四种选题中只有内幕性调查才符合西方对调查性报道的定义。其他三种选题的大量存在,让我们质疑《新闻调查》是否属于“调查性报道”?如播出少女怀孕题材的《长大未成人》,反应农村医疗状况的《农民看病现状调查》都是非揭露性报道。于是,有人因此提出了“中性调查性报道”,“非揭露性调查报道”等概念。而针对在《新闻调查》中出现的《宏志班》、《生命的救助》等节目,有人甚至提出了“正面性调查性报道”的概念,认为“西方的调查性报道定义过于严格,限制了调查性报道在题材上的广泛性,”[vii]中国的调查性报道本身“在题材上有更大的包容力和内涵。”[viii]
    针对这些定义,《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并不认同:“国内对调查性报道和调查性节目经常混为一谈,我们叫新闻调查,并不意味着我们做的节目都是调查性报道。”[ix]他不认为存在正面调查性报道这样一个概念,为了厘清这个概念,他提出了“调查式节目”的概念,《新闻调查》中有大量节目使用了调查求证手法。他进一步指出,“正面报道如果用调查的手法来做的话,它可能是调查节目,但它不是调查性报道。而调查性报道,只是调查节目中的一个部分,它就是揭露黑幕和内幕,就是一个独立调查,并且这个调查有一个完整的过程。”[x]
    央视的孙玉胜则强调揭密性 “调查性报道以展示为主,选题注重事件性、趣味性、揭密性,主要采用记者亲身调查的方式来完成对新闻事件的叙述。调查性报道更强调记者的主动参与。”[xi]由此可见,国内新闻界目前对于调查性报道的定义更多的是从报道方式上去界定的,与西方新闻界的调查性报道定义并不是一回事。由于新闻理念的差异,《60分钟》和《新闻调查》的话语空间和传播效果也大不一样。


二、《60分钟》对《新闻调查》的影响
    影响比较研究方法就是考察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方法,影响的对象是影响者和被影响者。对于一个电视节目来说,它可以是影响者也可以是被影响者。
2.1  《60分钟》和《新闻调查》的影响
    《60分钟》成为美国新闻史上进入尼尔森收视率排行榜前十名的第一个电视新闻节目,并创下了至今无人打破的连续23个年度进入尼尔森收视率前10位的记录,被人称为是尼尔森(Nielsen)收视率排行榜的宠儿。《60分钟》不仅成为黄金时间节目网络播出次数最多的电视节目,而且是美国新闻史上最赚钱的新闻节目。《60分钟》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它大约为CBS赚了20亿美元。
    《60分钟》之成为美国电视史上存活下来的最长寿、最成功的调查类新闻节目。其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69分钟》代表精品节目,它是历年美国获艾美奖最多的电视节目,到1998年止,《60分钟》荣获时事类艾美奖68次。二是对行业的影响,《60分钟》成为不同电视网的类似节目的模仿对象,世界各国电视台纷纷开发了自己的《60分钟》。三是对社会的影响。在收视率颠峰时期,《60分钟》甚至主导了社交议题。周一上班后,同事之间往往以昨晚的《60分钟》为话题,没有看过节目的观众,根本无法与同事交流,因此,下个周日务必看了节目才敢上班。马里兰州立法机关把星期一早晨收集到的提案叫做“《60分钟》提案”,因为其中的一些提案是某些人看到星期日晚间的《60分钟》节目后,想到了某些问题,因而在星期一早晨提出的。
    虽然《新闻调查》在节目形态和新闻理念上都借鉴了《60分钟》,但其影响力还是无法与《60分钟》相比,甚至无法与同台的另一档新闻节目《焦点访谈》相比。《新闻调查》收视率在1998年有了显著提高,平均收视率一直列在中央电视台9点时段前茅, 80%的节目进入当年全台收视率排名的前15名。但随着新闻传播渠道的剧增和民生新闻的出现,《新闻调查》的收视率却每况愈下。2003年5月8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改版,由于《新闻调查》并不擅长在黄金时段拉动收视率,央视出于经济压力的因素,《新闻调查》的播出时间从周六晚21:15挪到周一的晚间10:35,由于播出时间的改变,这一调整收视率立刻由3%下滑到1%,造成了《新闻调查》两千多万的观众流失。即使是现在它的播出时间依然被放CCTV—1的22:39,新闻频道放在了接近午夜的23:10 。作为一档高品质的新闻栏目,《新闻调查》也同样在坚守品位和抓住观众的之间挣扎。据2004年的统计,《新闻调查》正常的收视率在0.5%-1%左右,这样的收视率相对于节目的投入来说,显然是不理想的。
2.2  《60分钟》对《新闻调查》的影响
    《60分钟》影响首先表现在于节目运作方面。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末,央视开始在编导中心制的框架内培养了一批优秀记者和主持人,如白岩松、水均益、敬一丹、杨澜等。但是我们有了明星,却并没有明星制。拿央视来说,目前的机制有能力迅速培养一个“名嘴”,但是却没有能力让他们转化为节目的品牌。从央视到地方台,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但凡优秀的记者或主持人成名了,马上升官,摇身成为编导或制片人,尤其是地方台的主持人在成名或得奖后被提拔为领导而退居幕后,之前在专业上的积累突然间丧失了意义。如央视白岩松在成名后曾经同时担任《央视论坛》、《中国周刊》、《时空连线》和《新闻会客厅》四个栏目的制片人,当了官的他常抱怨自己忙碌到只有进了演播室才有时间看稿子并考虑节目的录制问题。主持人中心制变成了“主持人行政中心制”。看来,《新闻调查》要像《60分钟》那样有力量,恐怕需要改变其节目运作机制。
    《60分钟》最有影响的还是它的独立调查和批判精神。多年来《60分钟》一直致力于报道负面,揭露丑行,通过独立的调查来挖掘故事,伸长正义从而名闻遐迩。节目的前制片人唐·休伊特说“我们做的最好的事情是用探照灯照亮黑暗的角落。如果躲在黑暗中的人正在做着他们不应该做的事情我们能做的即将探照灯照过去。”[xii]近40年来,大胆坚定的节目立场以及敢于碰硬的对抗精神使得该节目一度成为正义的化身,赢得了“美国检控官”的称誉。这一点可以从莱内尔·格特(Lenell Geter)的案子得到印证。这个被错判终身监禁的黑人工程师在《60分钟》中播出了记者莫利·塞弗的分析和调查后,即获自由。在《60分钟》历史上,最具揭露性的节目还包括对抗美国伊利诺电力公司、奥迪汽车、烟草公司、联合化工公司、美国陆军、收养机构以及土地开发公司等。
    所有的商业电视机构无一例外都会面对经济利益和独立新闻立场的二元冲突,按理说,《60分钟》在吸引了大量有实力的广告商后,节目的独立性和言论自由相对也会受到压力和限制。让《60分钟》新闻人最为自豪的恰恰是他们对自己节目广告赞助商的揭露报道和向自己的高层开火的勇气。用休伊特的话来说,“‘60分钟’不怕威胁、不受诱惑;无论这些威胁和诱惑来自报道对象,还是来自我们的雇主。”[xiii] 为了维护节目的独立的价值立场,《60分钟》甚至不惜向CBS高层开火。
    《新闻调查》从1996年创办到定位做“真正的电视调查性报道节目”用了8年,中间的艰辛和曲折可以想象。“‘探寻事实真相’的道路,并不好走,从节目播出的现实情况来看,只能达到百分之五十的播出率;尤其在2002年,‘有真相被隐藏的地方就应该有新闻调查’就变得更为艰难,有十多期节目被毙……竭尽全力调查真相的《新闻调查》发现‘一期一个真相’在当时的环境下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xiv]“《新闻调查》每期节目的“内容数量”问题在栏目开播前就已经解决,而选题的方向问题却始终缠绕着《新闻调查》的创作者们,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烦恼和痛苦,成为这个栏目长期思考难以突破的一个难解的‘死扣’。” [xv]
    《新闻调查》有着严格的选题标准和报题程序,选题申报所要走的路线很漫长的,必须到达央视行政最高层的主管副台长。《新闻调查》严格的审片制度更是导致节目的腰斩率和“枪毙率”的提高,在客观上再一次缩窄了和限制了栏目的话语空间。《60分钟》的选题申报程序相对要简单的多,只需要到达CBS新闻部,目的只是为了确定选题是否与新闻部其他节目冲突。

三、电视调查新闻理论
3.1  比较的结论
    媒介制度的不同导致话语空间的不同。中国媒介的“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新闻媒介在政治上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是党政权利的延伸和补充。媒体对政府的依附关系还决定了它在对权力实施舆论监督方面处于天然的劣势地位。中国传媒大学郭镇之教授对此指出:“媒体与政府合为一体的体制为世人所诟病,媒体对政府的依附,降低了媒体的公正性和可信度,影响了新闻传播和舆论监督的效果。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的问题就是由此而生。中国的新闻媒介从来没有独立揭发出真正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披露严重的社会问题常常受到压制,面对铺天盖地的腐败现象少有作为。同时,由于监督对象及其上级部门越来越老练的抵制与干预,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xvi]
   媒体的功能不同导致新闻理念的不同。调查性报道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决定了它是针对势力集团的监督功能,寻找真相以唤起了社会疗救的注意。“社会守望”本应为大众传播媒介的首要功能。由于是以揭露性题材为核心,调查报道的记者被称为“扒粪者”,相对于中国现时的“喜鹊”型记者而言,他们是一群“乌鸦”。但正是这些“乌鸦”守望者可以成就调查性报道,从而让“无力者有力,让悲伤者前行”。但是,我国新闻报道的功能是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而存在,向来奉行“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这种方针决定了揭露性报道的数量相对偏低的现实。据统计,即使是以舆论监督为己任的如《焦点访谈》,批评报道的比例也不到其中的两成,其监督性报道从非常态走向常态举步维艰。
   一个开放、独立的公共领域并未真正建立。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本质上是一个对话性的概念(dialogical concept),即公共话语空间。公共空间里的三个角色:政府、媒体、公众形成了话语权的三权分立。在中国媒体中,“话语权”主要掌握在媒介资源的控制者手中,传媒表达得更多的是经过筛选后的“公共意见”,或者说是与官方一致的主流意见。媒体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做为媒体所有者的政府也通过媒体间接获得了话语权。媒体与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是处于利益和话语一致的状态。两者联手传递居高临下的精英话语和主流新闻。因此,在《新闻调查》这样一个平台上,许多的声音被淹没在了精英和主流们的话语中,公共领域的缺失,导致传媒监测社会的功能不可能实现。
3.2  中国特色的电视调查新闻理论
    对比是为了构建。那么,我们能否构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并与国际对接的电视调查新闻理论呢?张洁将调查性报道分为三种:狭义的调查性报道,广义的调查报道或所谓高级形态的调查报道。他认为狭义的调查性报道就是西方定义的揭黑式调查性报道。他还提出了广义的调查性报道,就是对复杂问题的深层次探究、对尘封历史的揭秘和未知世界的探寻。如《新闻调查》2003年制作的《双城的创伤》,是关于青少年自杀原因的心理问题调查节目。
    在西方,调查性报道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从它的定义、理念到实践、经验,再到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都已经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我们应该接受这一定义,调查性报道就是调查性报道,不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但是如何涵盖目前我国各种调查类新闻节目呢?在此,我们提出电视调查性新闻这一概念。
电视调查新闻包括三个层面:1、 调查性报道 2、调查性节目(栏目)3、广泛应用于电视新闻中的调查方法。在这三个层面里调查性报道是核心。
    第一层面就是调查性报道。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问题和“黑幕”不少,正好给调查性报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题材,国外同行认为,中国是一个世界上调查性报道的资源大国。中共十六大提出的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提升了人们对政治文明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而且提高了人们对传媒业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也提高了人们对新闻舆论监督和调查性报道重要性的认识。当今中国的“电视制度变迁是一个从政治权力领域走向‘具有政治功能的公共领域’的过程。”[xvii]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难道不能对一些不和谐的甚至丑恶现象进行曝光吗?难道不能对这些文明社会的毒瘤实施“外科手术”吗?
    尽管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之路艰难而漫长,《新闻调查》毕竟开始向梦想一点点靠拢。他们认为“我们的使命就是,既要超前,还要保险,既要往前推进,又不能冒进。”[xviii]2002年,《新闻调查》一整年只播出了《与神话较量的人》、《“东突”揭秘》这两期真正意义上的调查性报道节目,但是到了2003年舆论监督报道达到了16期,超过了五分之一。随着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权利意识和社会公正会显得越来越重要,而这就意味着调查性报道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第二层面是指调查性节目或栏目。在我国,调查性报道在节目中还是要有合适的比例,虽然这类报道数量不多,但传播能力极强,同时它也会成为电视新闻人的理想追求。新闻的理想主义和传媒的现实主义总是结伴同行的。揭黑式调查性报道和揭密式调查性报道依然会共生并存。调查性节目,就是指所有使用了调查求证方法的深度报道,这类节目往往主题先行,再找素材印证,它包括《新闻调查》等调查性节目中的所有非调查性报道,如主题调查、舆情调查、事件调查、揭密调查等。目前,调查性节目依然占《新闻调查》中的绝大部分。
    第三个层面则是使用了调查方法的各类电视新闻节目。如央视的《焦点访谈》、《每周质量报告》,武汉台的《都市写真》、成都台的《今晚8:00》等。这些节目往往将调查方法和新闻评论结合起来使用,以短、平、快的方式实现即时的舆论监督功能。在这些节目中,调查是为评论服务的。调查只是一种采访取证的方法,也许有揭黑性和曝光性,但不一定有完整的调查过程,大多数时候,只选取调查结果,作为评论的依据。实际上,调查方法可以广泛应用在各种电视新闻报道里,充分发挥电视传播的实证优势。

载于《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8期
编辑:邢海波


262#
 楼主| 发表于 2018-8-15 11:43: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今天下午16:02分,《新闻直播间》电话连线驻英记者杨姗姗时,她先说1遍:“好的好的,主持人叫什么”,然后估计等答复几秒之后,她又说1遍:“好的好的,主持人叫什么”

http://app.cntv.cn/special/cportal/column/index.html?id=dcfb250b863243c1bc6ef639bca77046&no=3&fromapp=cctvnews


编辑:付莎莎
263#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16:38: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重磅】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央电视台建台暨新中国电视事业诞生60周年[url=]国家广电智库[/url] [color=rgba(0, 0, 0, 0.298039)]今天
导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贺信中强调,要统筹广播与电视、内宣和外宣、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锐意改革创新,壮大主流舆论,努力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

习近平致中央电视台建台暨新中国电视事业诞生60周年的贺信

值此中央电视台建台暨新中国电视事业诞生60周年之际,我代表党中央,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体干部职工、全国广大电视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电视事业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60年来,广大电视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组建以来,同志们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积极推进深度融合、优势集聚、资源共享,深入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着力打造精品力作,创新对外宣传,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向世界展现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希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全国广大电视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忠实履行职责使命,统筹广播与电视、内宣和外宣、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锐意改革创新,壮大主流舆论,努力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奋力开创工作新局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习近平
  2018年9月26日

来源:新华网


264#
 楼主| 发表于 2019-1-7 17:58: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原创视频新闻约占新闻总产量1/3!新京报的变与不变[color=rgba(0, 0, 0, 0.298039)]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新京报“我们”视频发展如何?积累了哪些经验?

《新京报》于2018年10月份上线了新的APP,为何要做APP?它能够成功吗?

在上个月的第三届中国产经媒体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上,新京报社副总编辑、“我们”视频总经理王爱军对以上问题作出解答,并分享了他对传统传统媒体如何发展的看法。


用“真”“善”“美”坚守好机构媒体的公共价值
“现在《新京报》原创视频新闻总产量已接近报社新闻总产量的1/3。”新京报社副总编辑、“我们”视频总经理王爱军表示,“我们”视频于2016年9月份上线后,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当前每月视频产量约为2600条,月均播放量55亿,预计2018年度总流量将突破550亿一600亿。

由腾讯媒体研究院联合新榜推出的腾讯新闻短视频账号表现力10月品类榜中,新京报“我们”视频位居腾讯新闻短视频资讯旁行榜第二名。同时,新京报动新闻位居第五名。

在谈到“我们”视频的发展经验时,王爱军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坚守机构媒体的公共价值。王爱军表示,作为机构媒体,应该面向更多的受众,不能仅仅追求流量和经济效益,仅仅满足极少数人的需求。“和自媒体小编去做几个公众号单纯追求流量和利益不同,机构媒体至少要有理想主义的导引,要有人性关怀的底蕴;要有原则和底线,更要有责任和担当。”

机构媒体如何坚守公共价值?王爱军用“真”“善”“美”三个字作了具体阐述。

“真”即要做真新闻,包括对一些热点的释疑、监督、挖掘真相等。榆林产妇坠楼事件中,当时舆论倾向认为是产妇家人重男轻女,拒绝进行剖腹产而致使产妇坠楼。“后来《新京报》头条报道证明,产妇确因产痛受不了而跳楼,扭转了社会舆论。”

“善”其实就是做正能量和暖新闻。新京报有大量的温暖的新闻,其中流量最多的一篇暖新闻将近5000万。

90后独腿搬运工获残联免费安装假肢:感觉像是在做梦

截图来自朋友圈

王爱军表示,在短视频时代,暖新闻有非常大的市场。过去社会上发生了很多很温暖的瞬间,很难进入到媒体的视野,但是随着现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瞬间被放大,对媒体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美”其实更多指的是专业。王爱军表示,媒体在制作视频时,生产出的应该是画面比较干净,能够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拒绝恶俗的的产品。

王爱军也表示,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很多媒体希望现有记者去转型,成为全能型记者,但其实困难很大,新京报“我们视频”成立时招聘10多人组建队伍,到现在发展到130多人,基本上都是从报社以外重新招聘。文字记者、摄影记者转行做视频,可能效果并不会很好。”同时,传统媒体可以和互联网平台合作,互联网平台具有资本优势、传播优势又渴求内容,传统媒体具有强大的原创能力和资源优势、品牌优势,二者可以优势互补

为啥要做APP,能成功吗

“APP是增量而不是对其他传播形式的替代,核心是为了保持和提高《新京报》的影响力。”

《新京报》为什么要做APP?王爱军表示,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对《新京报》因报纸影响力下滑的止损,同时也是在充分利用千龙网资质,实现《新京报》从报纸、PC到移动端的整体转型。同时,多一个自主平台,也能提振员工信心。

“不必用单个产品来评价整个机构媒体是否成功。”王爱军认为,“相当一段时间里谈‘新京报APP能否成功’意义不大,新京报APP短时间里看起来数字不那么漂亮,但‘新京报’这个品牌成功,就是可以的。

他提到,未来会着力把《新京报》打造为“原创类的机构媒体”,要以“扩大影响力”为宗旨,加大对原创的投入,让内容更加优质,并且进行多平台“矩阵式传播”。
演讲中,王爱军分享了他对传统媒体发展的几点看法。

他首先认为传统媒体靠影响力生存,而非其他。“当前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在下降,要接受这个现实,但必须制止!”他认为,媒体提升影响力的传播手段要跟上时代步伐,随着5G时代的到来,视频这种传播方式是优选。“但媒体也不一定都要做短视频,要结合媒体自己的长项。”

其次,传统媒体要改变的是传播方式而非传统的价值。媒体改革核心是资源要向新的生产方式倾斜,改革现有的生产模式。

“传统媒体可以有自己的平台,但不必是唯一平台,要实现矩阵式传播。”同时,王爱军强调,传统媒体不要迷恋“流量”“爆款”,要发力于只有自己能生产的“流量”。

最后,王爱军认为传统媒体要有信心,有定力。“用户在成长中,要用媒体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陪伴、呵护他们成长。
编辑:冉玲琳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bRJiBSlm5wI5blddurGrg



265#
 楼主| 发表于 2019-1-8 21:02: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2019,广电行业10大趋势预测

作者|许多   来源|传媒一线(ID:cucyixian)


新时代的广电传媒,讲究的是整体效益最大化。

2019年,面对混沌的传媒格局和复杂多变的市场,智能化的媒体平台将成为广电媒体重回主流地位的重要权杖。对于广电媒体从业者来说,跑步进入融媒体时代,已经是时代的号召。困难与机会并存,在媒体融合下半场的关键一年,广电行业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又将面临哪些机遇?
1、随着机构改革的推进,广电媒体融合进入体制机制革新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如何从顶层设计入手,完善体制机制、重构生产流程,如何对理念、管理、内容产品、人才、技术进行全方位升级,重构广电媒体生态,将成为广电媒体融合工作的重点。

2、广电媒体的生产模式要从“内容导向”转变为“用户导向”、“市场导向”。广电的内容生产人员要具备用户思维和产品思维,在对用户和市场有深度了解的基础上,倒推媒体的内容生产,使内容不仅有人气而且有市场。一方面使内容资源可以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在多个平台创造价值;另一方面使内容资源可以转化为市场价值,进而满足用户需求。

3、资金问题将继续成为媒体融合下半场的最大阻碍。资金问题一直是广电行业的“老大难”问题,近年来,全国广播电视媒体的收入下滑已是普遍现象,地方广电讨薪事件也频频发生。如今,广电营收能力的逐年降低已难以填补媒体融合的资金缺口,且收入下滑的趋势未见缓解。未来,各级广电媒体亟需探索多元营收渠道,稳住现有收入的同时尽可能增加收入,为转型期的广电提供更多的能量供给。

4、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将从“播种期”走向“耕耘期”。2018年,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县级融媒体中心“挂牌热潮”,挂牌和设备更新之外,实质性的融合动作却少之又少。对于县级广电而言,融媒体转型将是一个“边改革边调整”的长期工程,挂牌解决不了任何问题。2019年,县级融媒体中心应因地制宜,从顶层设计入手进行一场全方位的生态式改革。融合传播能力的提升和盈利能力的提高将成为下一阶段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的重要课题。


5、人才队伍的升级将是广电媒体的头等大事。近年来,核心人才的流失和融合人才的供给不足严重威胁着广电媒体的融合发展。对于广电媒体而言,人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钱的问题,广电媒体要尽快完善薪酬制度、人事管理制度、人员培训制度和人才引进制度,促进现有人才快速转型,同时加大力度吸引新媒体人才和经营性人才,加速人员队伍全面迈进融媒体时代。

6、新技术将重构广电媒体生态,技术型人才将影响媒体融合的方向。重内容轻技术、技术人才不足的现状在广电行业普遍存在,与此同时,广电决策层往往缺乏有技术开发背景的领导,对新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互联网技术冲击广电的关键时期,几乎无御敌之兵。2019,随着5G全面商用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大范围推行,广电需要重新认识技术人员尤其是技术开发人员的重要作用,从决策布局到待遇薪酬上对技术岗位有所倾斜,吸引并留住一批懂技术的人才,在融媒体时代掌握先机。


7、广电与互联网公司的深度合作将为双方提供新的增长空间,短视频将成为广电融合传播的重要形式。一方面,广电媒体可借助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拓宽传播渠道,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传统互联网公司也将更主动地寻找与广播电视媒体的合作机会,丰富自身的内容资源并借以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此同时,广电可借助短视频的形式强化媒体的社交属性,通过线上线下互动、便民服务和主持人“网红化”的方式拉近媒体与受众的距离,使主流媒体不再高高在上,真正地扎根于群众、服务于群众。

8、经营性和服务性业务将持续为广电开疆拓土。未来的广电应该是一个集传播、服务于一体的生态型媒体,通过互联网化的转型,广电会将“新闻+服务+政务+…”的模式持续“+”下去。在这一过程中,经营性业务和服务性业务将为”广电+”提供更多可能性,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广电的经营压力。

9、市级广电的融媒体改革箭在弦上,改革方向将逐渐明晰。作为我国媒体融合工作的重要环节,市级媒体的融合转型工作将成为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之一。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一样,2019年,国家层面主导的融合改革可能成为市级广电媒体融合的主要助推力量。

10、2019,内容优势和版权优势将继续成为广电媒体的核心优势。近两年,随着监管部门对互联网内容乱象的集中整治,互联网行业对优质内容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广电媒体的内容优势也将在下一轮竞争中凸显。无论技术革新的速度有多快,内容为王永远不会过时。

-End-
编辑:冉玲琳


266#
 楼主| 发表于 2019-2-21 00:26: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1号学术 | 转型的电视:听听国际学术研讨会专家们怎么说


本文内容来源于2017年9月威斯敏斯特大学「电视的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其主要追踪了影响当代电视的最新发展与新兴趋势,尤其是由Netflix和亚马逊(Amazon)等新的在线流媒体服务带来的变化。

文章旨在挑战围绕当代这些变革的流行和学术言论,指出变革不仅仅发生在电视技术层面,也提出了在品牌、地区与跨国的内容传递、收视习惯、移动消费及「超电视迷」(transfandom)方面的变化(可参考昨日推送《再谈Netflix的电视转型:解析超粉丝与刷剧观看两大新概念》)。

文章提出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果电视正在经历一个转型的过程(Trans TV),那么电视正在变成什么?而又在多大程度上,我们仍可以继续将其视为电视?

正如许多电视研究学者指出的那样,如果关于当代电视有一件事我们可以达成一致,那么就是电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已经在根本上于「分布式互联网」(Internet-Distributed)、「订阅型视频点播」(SVOD)、「平台」或「TVIV」电视时代,受到数字技术实施的影响。

事实上,我们理解的「电视」一词已经从传统的一对多传递的网络时代模型中彻底改变了。而电视研究的关键术语,如「频道」、「观众」及「时间表」等,即使它们仍然有意义,但其含义也已经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

然而有些时候,这类讨论与当代的电视美学、表现形式与内容的新形式是相分离的,而这些讨论也经历了根本性的转变。并不是说,这些联系没有被注意到,而是说它们很少得到平衡的关注,这取决于讨论时更倾向于经验性的产业研究还是更倾向于审美细读和表征方法。

Trans TV作为对这些当代电视多重转型的一种介入,认为它们需要被共同思考,尤其是对产业技术转型的讨论离不开电视节目和观众电视体验两者的审美转型。虽然「生产制作研究」(production studies)与电视研究的审美转向都是受欢迎的,但这些不应该被视为独立的努力,尤其是考虑到数字传输系统的聚合趋势,在其中,电视内容的分配方式几乎与之前网络电视模型的每个方面都相悖。

电视转型中的审美转向

更重要的是,「Trans TV」表明,这些新的生产方式、分配和消费,将它们自己定义为遵从小众用户活跃的愿望而不是根据由网络、时间表与广告控制的传输模型,有可能为少数群体审美开辟新的道路。

有人认为,一些关键的电视剧表现了所谓的美国有线电视的崛起与霸权的第三黄金时代,例如,《黑道家族》(The Sopranos 1999-2007),《广告狂人》(Mad Men 2007-2015)与《绝命毒师》(Breaking Bad 2008-2013),这些剧集主要关注的是有伤害性或难相处的男人。

然而,在Netflix与亚马逊(Amazon)时代的一些关键电视范例中,酷儿、跨性别与种族多样化的角色开始流行,例如《女子监狱》(Orange is the New Black 2013-),《超感猎杀》(Sense 8 2015-2018)及《透明家庭》(Transparent 2014-)这些典型的例子。这种现象,部分由电视发现自己处于新的网络生态系统所驱动,部分也由于在新的性别身份与实践出现中,传统电视表现的相对滞后。
这并不是说所有分布式互联网电视(internet distributed television)在审美上都是进步的,而是说——这些新的电视模式,伴随着它们对越来越多的小众和活跃用户的吸引力,至少允许了电视潜在的更开放的表现。

这就是2017年9月在威斯敏斯特大学举行的电视转型会议背后的想法:以实验形式组织并探讨上述电视与电视研究在技术与传播系统、内容与审美等方面的转变是否可以同时被纳入思考,以及在最近的制作研究与电视研究中的美学转向之间是否产生了对话。

引用出现在CST Online上的会议报告,其旨在研究「电视生产和分配的新方向是否可能不仅仅只是为艺术家提供创造的自由,还可以在我们现在暂时仍称为『电视』的领域中扩展一个更多样的表现空间」。

电视转型学者的多种看法

这份文件是此次会议的直接结果,旨在通过呈现新兴学者的原创和前沿文章,以及该领域关键学者的参与,扩展关于「Trans TV」的对话。在这份文件中,重点更多地被放在了产业转型上面,但同样也被认为与内容方面的特定战略密不可分。

在此过程中,这些讨论必然涉及一系列当代电视节目,从墨西哥肥皂剧、慢电视(Slow TV)及《十三个原因》(13 Reasons Why 2017-)到黑镜(Black Mirror 2011-)及挪威创新的针对青少年的电视剧《羞耻》(Skam 2015-2017)。
这份文件以索菲亚•米兰达•里奥斯(Sofia Miranda Rios)和亚历克斯•斯卡拉塔(Alexa Scarlata)的文章作为结语,通过对位于澳大利亚和墨西哥的订阅视频点播平台Stan和Blim进行比较分析,其为美国主导及Netflix导向的当代SVOD电视提供了有意义的反叙事。

里奥斯(Sofia Miranda Rios)与斯卡拉塔(Alexa Scarlata)将关注重点放在这些平台的产业与市场实践,她们证明了Stan和Blim通过向观众提供和推广本土化内容的方式获取胜利,这种本土内容推广与Netflix(通常是有问题的)全球内容供应商的地位形成鲜明对比。因此,文件指出影响当代「Trans TV」的一个重要变化便是跨国地缘政治的转变。
马特•希尔斯(Matt Hills)在他的参与中完善了调查研究的关注点,将「Trans TV」与电视迷和粉丝群体的不断发展的体验与概念化结合思考。

以Netflix作为讨论的基础,希尔斯(Matt Hills)将平台混合及多话语的品牌策略和内容传递等同于一个相关的「超电视迷」(transfandom)概念,这种「transfandom」超越了传统的公共/个人粉丝的二元分类,相反地,其能够使观众相应地将自己的归属感或抵抗与内容提供者的数据化粉丝类别协调。

为了进一步制订「Trans TV」的含义,阿曼达•洛茨(Amanda Lotz)与迈克尔·韦恩(Michael Wayne)采用了一个更加产业化的角度。

洛茨(Amanda Lotz)反思了她最近进行的电视内容由门户网站传递所带来的变化的研究工作,而韦恩(Michael Wayne)则探究了由于国家和全球电视产业的日益渗透带来的正在转型的电视品牌策略。

他们都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无论是在产业领域还是在学术领域,这些转变都使新型思考模式成为必需。洛茨(Amanda Lotz)认为有必要放弃迄今为止在媒体间做出强有力的区分的「孤岛思维」,这些媒体现在频繁地经由重叠的门户网站被传递。而韦恩(Michael Wayne)则强调了我们需要新的词汇来更准确的阐明新兴的跨国电视品牌方法。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所传达的信号是,「Trans TV」对电视制作、发行和观看体验的深刻影响,使在二十世纪电视研究和流行话语中提出的「制作、发行和观看电视」的许多基本假设更加复杂化。

1号结语

文章对当代电视的转型进行了分析,提出要将电视的产业技术转型与内容和审美转向结合思考。同时,通过列举不同学者关于电视转型的不同关注重点,说明了当下关于「Trans TV」的语境及研究的复杂化。

随着电视产业技术、内容、审美及消费方式等发生改变,我们应该进而反思我国电视产业的转型。电视内容对于少数群体的关注及质量的提高,可以为电视产业拓展一个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

而随着技术与消费方式的转变,我国电视也应该更有针对性地对于不同群体进行转型发展,同时创新电视的表现形式。最后,电视产业转型应该在加强本土化和扩展全球品牌之间作深入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编辑:杨琦钜



267#
 楼主| 发表于 2019-3-4 19:57: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4K节目亮相两会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4K超高清节目昨天(3日)开始接入两会代表委员驻地和大会新闻中心,让与会人士感受到高科技带来的视听享受。


央视记者黄惠馨:在此次两会的代表驻地京西宾馆,通过这样的4K电视可以随时收看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4k超高清电视节目,在两会期间,除了在京西宾馆,大家还可以在两会新闻中心等地,感受4K技术带来的超高清视觉享受。

全国人大代表尤良英:这是我们在两会驻地第一次体验4K技术,相信这种技术创新将引领媒体变革,为人民奉献更多精彩节目和优质内容。
在今年两会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采用IPTV数据流推送的方式,将4K超高清节目连接到部分代表委员驻地和两会新闻中心。未来随着5G投入商用,观众更是可以随时随地体验4K超高清带来的视觉享受。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工程师王雪超:这次我们引进了人工智能AI技术,通过语音控制,可以非常便捷的观看我台各个频道电视节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两会期间对4K超高清频道节目进行了精心编排,增加《航拍中国》第二季等高质量纪录片、电视剧、文艺节目和体育赛事等优质节目投放。
另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天安门广场周边、人民大会堂,梅地亚两会新闻中心和部分代表委员驻地完成5G网络架设,在两会报道中投入使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组建以来,加快推进融合传播、形成“4K+5G+AI”智能化全媒体格局。2018年国庆节成功开通我国首个卫星4K超高清电视频道,目前观众到达率已达12.89%12月启动建设我国第一个基于5G技术的国家级新媒体平台,并今年春晚首次利用5G技术开展4K超高清视频直播,今年228日总台5G新媒体平台成功实现4K集成制作,标志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5G新媒体平台,已经具备了多点、多地,全流程、全功能4K超高清节目集成制作和发布能力。


编辑:陈茗

268#
发表于 2019-10-6 09:49: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重要机位突发故障 央视披露庆典直播中的“有惊无险”
原标题:重要机位突发故障 央视披露庆典直播中的“有惊无险”
央视披露庆典直播中的“有惊无险”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搭建中国电视史上最大的直播系统
▲工作人员安装A0机位
A1机位拍摄角度▲
▲“空2000”机腹处摄像头拍摄角度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媒体数据显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直播过程中,央视新闻新媒体与中国移动咪咕合作的页面,共接受了超过12亿网友的访问。据介绍,这场直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架设100多台摄像机,88个机位,参与直播人数超过800人。昨天,直播团队做客央视新闻直播室,讲述了直播的幕后故事。
重要机位突发故障 及时修复有惊无险
9月30日,国庆直播总摄像栗严随直播团队进入直播现场,突然接到通知,A1机位坏了。A1机位有多重要?栗严介绍,当天的直播一共有一个主系统、6个分系统。其中,布局在天安门前、金水桥两边的A系统,承担着分列式和整个游行队伍的正面拍摄工作,整个1600多个镜头中,A系统承担了近1000个镜头的拍摄,A1要拍摄其中的100个镜头。而且这100多个镜头牵涉到的都是关键人物的表情,“A1机位如果出了问题,每个方队主官敬礼,包括喊口令的将军们的表情,还有群游部分群众的表情,肯定不会有最好的角度了。”万幸的是,A1最终被修好了,当时时间已经到了10月1日8点30分。
关键时刻“消息树”倒了 人工数秒进行盲切
A11机位设在天安门城楼上的东南角,它拍摄的镜头是所有受阅部队和游行方队的开始线,是导播团队判断下一个方队进入拍摄的唯一位置点。对于整个导播队伍和摄像而言,这是一个提供指令的关键机位,因此得名“消息树”。
A系统总导演张君介绍,在34个省市自治区彩车通过天安门的最关键时刻,“消息树”倒了,“A11机位一片漆黑,没有任何机位能让导播团队看到彩车压线(即将进入画面的镜头)。我们没‘眼睛’了,大家一瞬间‘奔溃’。”
幸运的是,A4机位在拍摄第一辆彩车北京彩车时,景别比较大,隐约拍到了标志线,“我们完全是凭借几个月磨合出的经验,每一辆彩车通过的时间大致12秒,所以一个全景6秒,一个近景6秒,全程人工数秒,进行盲切。大概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彩车通过后,A11恢复正常。”
为了这次直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搭建了中国电视史上最大的一个直播系统,其中包括一个总系统、6个分系统88个机位,另有约50个微型摄像机安装在受阅装备和群游队伍中。参与直播的人数超过了800人。
整个阅兵时长只有一个半小时,全部镜头只有1600多个。“好镜头太多了,用谁不用谁,一直是此前开会讨论的重点。”直播F系统总导演马挥透露,“每次开会大家都为此‘打架’,每一秒的镜头都有争抢,但瑕疵镜头还是会被毫不留情地撤下。”
“一个烧烤炉子,打败所有摄影师”
马挥称,为了在“空2000”的机腹处安装摄像头,军方的十几位工程师做了无数的测试,汇总的技术测试手册有5厘米厚。“摄像头对飞机有没有影响,是工程师们放在第一位考虑的。最终安装了6个摄像头,创下了纪录。”
据介绍,被称为A0的机位非常特殊,它在靠近天安门长安街中轴线的地面上,因此被称为贴地摄像机。阅兵式中,从贴地角度观看的铁流滚滚和呼啸而过的战车镜头就是它提供的。
这个镜头呈现效果好,但安装难度也不小。它突出于地面,有可能给徒步方队和群众游行队伍造成障碍。因此不能提前安装,一定要赶到最后一个徒步队伍走过、机动方队到来之前马上安装。
负责A0的直播视觉导演浦轩介绍,直播时留给A0安装的时间仅2分10秒,这还要除去1分钟的安全时间,所以只剩1分10秒。为了缩短安装和部署时间,浦轩把A0装到了一个改装的烧烤炉子里。
浦轩说,难怪看过直播后许多网友感叹“所有摄影师拍不到的角度被一个‘烧烤炉子’拍成了,这是实实在在的跨界打击”。
/本报记者 祖薇 统筹/刘江华
来源:中新网
链接:
http://www.sohu.com/a/345159844_123753?spm=smpc.news-home.top-news2.1.1570321774024h6MBAGL&_f=index_chan08news_0

269#
发表于 2019-10-26 16:43: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总理心声”,印度最“硬核”问政节目
本月总理心声节目定于27日排灯节当天播出,欢迎大家通过电话、手机应用程序、官方论坛等方式给本期节目内容提建议……”这是印度总理莫迪1015日在社交媒体上发的一则推文。总理心声是印度当下最硬核的问政节目,自201410月开播以来已搞了58期,莫迪几乎每月都在节目中直接回应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环球时报》记者在与印度民众的接触中能感受到,这档节目让不少人对总理莫迪有了新的认识。
在通过问政直播方式与民众互动的印度领导人中,莫迪的确算是第一个。总理心声自开播以来,通过全印广播电台和印度国家电视台面向全国直播。除前3期是在月初首播外,2015年改版之后变为月末首播。通过总理心声平台,莫迪定期与民众就有代表性的话题进行互动,放大了其施政主张的声音。据《今日印度》统计,这档印地语节目在收听()率方面始终高居榜首,给电台和电视台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众多印度大牌明星也主动在个人社交媒体上为总理心声节目点赞。
阿莎是一名印度军方已故领导人的女儿,她在与《环球时报》记者交流时能如数家珍地说出很多期节目的主题。阿莎说:虽然我并不是一个关心政治的人,但莫迪在每期总理心声节目中的讲话还是能引起我的共鸣。让她印象最深的节目主题有向印度老兵致敬、谈论印度传统节日等,此外,还有20151月莫迪与来访的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共同主持的那期节目。
据一些印度朋友说,这档节目受欢迎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接地气。作为茶童出身、从底层一步一步走上国家权力巅峰的莫迪深知印度社会中下层在选举政治中的重要作用,也深谙如何用他们听得明白、听得进去的方式交流互动。从印度网民的反馈看,农民农村、养老金、扶贫等话题,也都是他们最为关心的。
今年4月,记者和同事在印地语中心地带古吉拉特邦的艾哈迈达巴德调研时,偶然进入一家街头的纺织品商店。一进门就发现店主和伙计正在收看总理心声的直播。店主说:我几乎场场不落,他(莫迪)说的都是我们平时关心的(话题)对这档节目能坚持5年,他们也都表示赞赏。
来源:环球网
编辑:宋婷

270#
发表于 2019-11-20 22:18: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这一次,我们暂且不聊竖屏所带来的内容革命。而是换一种视角,让关于竖屏的发展讨论回归到物理的这块屏幕之上。
回想过往所有有关竖屏视频的讨论,不论是主流趋势亦或风口已至的鼓吹看好,还是生理制约或静态场景的限制,都是借着短视频内容取得爆发发展之下,基于手机这个硬件设备展开的。可以这么说,某种程度上竖屏是随着手机的出现而流行起来的。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竖屏是否有离开手机这个硬件设备的可能?换句话说,如果离开手机,竖屏是否还有自己的存在空间吗?在那样的情况下,人们还能继续喜欢看竖屏视频吗?
file:///C:/Users/le/AppData/Local/Temp/ksohtml924/wps25.png
|走进现实的竖屏电视
这并不仅是一则猜想帖。过去短短半年间,竖屏电视制造风从国外刮到国内。手机品牌进驻电视市场,正在成为行业常态。
开创者是三星。今年429日,三星电子宣布将推出一款采用竖版显示屏的QLED电视The Sero。与普通电视相比,The Sero的最大差别之处在于其带有一个可旋转支架,既可以像普通电视一样横着看,也可以翻转90度,用以垂直配置观看InstagramSnap和其他智能手机视频。
file:///C:/Users/le/AppData/Local/Temp/ksohtml924/wps27.png
除了能通过NFC技术连接移动设备进行智能手机视频的显示,The Sero还具备其它智能电视的功能,如可以用于查看照片和浏览「底部有评论的购物网站」。三星电子影像显示器事业部总裁韩钟熙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三星希望通过研究喜爱移动设备的千禧一代的品味,实现产品阵容的多样化,并且之后还将继续推出尊重消费者个人喜好的屏幕。
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屏幕进行翻转操作。微软在20185月所发布的Surface Hub 2平板电脑就实现了通过在纵向或横向视图中拼接多达4个屏幕来实现观看空间的缩放和调整。虽然这是基于移动平板产品功能的再开发利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为三星第一台垂直电视的诞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启示联系,尤其是在用于演示、头脑风暴和其他商业事务的触摸屏等方面的应用。
file:///C:/Users/le/AppData/Local/Temp/ksohtml924/wps29.png
而就在The Sero面世短短四个月后的816日,TCL·XESS智屏新品发布会在中国华润大厦(深圳)举办,包含「超级VUI、巨屏手机、AI大屏」三大属性的新物种智屏正式亮相。
那么疑问来了,什么是「巨屏手机」?它是否契合竖屏电视概念中基于电视的屏幕变革?此次TCL·XESS智屏被媒体称为「中国首款可旋转智慧大屏」。据资料显示,它通过最大化呈现人工智能,颠覆了大屏的横屏模式,手机摇一摇就能实现智屏从横到竖的AI自动旋转,视觉提升至100倍,实现55英寸巨屏手机看视频的观感;升级了大屏和手机的交互方式,能实现灵犀双屏,并能在大屏观看同时回复手机消息。
这意味着,TCL·XESS智屏依旧是建立在电视品类上的产品进化。TCL实业CEO王成在发布会上曾表示,为什么大多数人回到家不愿意开电视了,那是因为经过找遥控器、开机等待、看广告、找内容这一系列复杂过程,开机已经变成了一件大事。因此,TCL此次意在解决想要保持竖屏状态、又想要提升视觉效果的行业困局。以往虽然使用竖屏已经变成了人们的习惯,但是不可避免的是,手机自身存在屏幕小、无法和他人共享画面等硬件限制,即使手机厂商都在不断推出更大屏的手机,也依然局限在手掌的范围内探索。
视频 / TCL·XESS智屏新品发布会链接:https://v.qq.com/x/page/d0915xnxt1g.html
除上述之外,9月有消息曝手机品牌一加所发布的名为OnePlus TV的智能电视的相关细节。根据图片显示,一加此次电视产品背部机身呈现的是螺旋纹设计,支持机身旋转,相比早前三星和TCL的竖屏垂直旋转设计,似乎更侧重于水平旋转,所配备的金属支架也有望进一步方便用户调节电视角度。据悉,一加电视会率先在印度发布,后续会在国内、北美、欧洲地区陆续上线。
如同竖屏视频模式和文娱内容品类的变革一样,竖屏与电视的杂交也是由大品牌来担当先驱者和冒险家。一些大品牌相继跳上「竖屏列车」,有消息显示华为也已经在9月底发布了QLED智慧屏,难说屏幕旋转不会成为其下一步考量。因此显然地,竖屏视频不会成为手机屏幕的专属产品,日益多元的竖屏内容,势必会催生与之配合「屏」产品的常态化。
file:///C:/Users/le/AppData/Local/Temp/ksohtml924/wps30.png
file:///C:/Users/le/AppData/Local/Temp/ksohtml924/wps32.png
|电视移动化的新可能?
传统电视与移动手机的用户选择争夺战由来已久。不可否认,人们对电视的抛弃,首当其冲的原因在于内容制作发行层面上受到互联网流媒体竞争对手的冲击,一方面那些所谓「流失」的Z世代用户从出生起就伴随着互联网,他们没有把电视是为必备的收看媒介;另一方面电视平台臃肿捆绑式的销售策略也让观众强制地接受了很多不需要的频道和广告。
那么如果暂且将具体内容相关的放在一边,二者就观看体验而言的真实区别,其实就在于两点,一是屏幕的大小,可以看到的是,竖屏电视的出现正是手机品牌商意欲通过突破产品次元壁来解决小屏手机的困扰;另一点则在于屏幕是否可携带,这里所关照的则是一直以来电视移动化的讨论。
电视移动化,并不完全等同于移动电视。后者作为产品由来已久,最常见的就是以公共交通工具或者移动空间为传播载体的移动电视。其遵循字面意思,实现了使观众在「移动」状态中看到电视节目,此前曾有人形象地称数字电视是「电视长了脚,跟着大家跑」。
file:///C:/Users/le/AppData/Local/Temp/ksohtml924/wps34.png
那从移动电视,向电视移动化,改变的不仅仅是载体的场景,而是基于载体产品本身的进化。但在过去,所有的关注点都在手机身上。手机电视,本就可以看作是移动电视的一种特殊形式,不论是利用蜂窝移动网络、还是卫星广播,亦或者是在手机中安装数字电视的接收模块,直接接收数字电视信号,从而实现电视应用程序能够应用于移动端。「移动电视」这一概念本身,正式由致力于为智能手机提供电视内容的媒体初创公司Dreams提出的。它拓宽了竖屏视频的内容传播场景,所实现的是让手机用户能够在应用程序上实现与打开传统电视一样简单的体验。
如今的竖屏电视,关注点开始回到电视身上,不论是屏幕传统长宽形式的改变,还是追求如使用手机一般自然流畅的体验,思考移动化思维应该如何作用在电视身上。
那么,什么是移动化思维?简言之,就是让产品最大可能地不受限制。例如,相较于传统的移动电视,竖屏电视所做出的突破更在于对「强制性」视听的颠覆,竖屏电视智屏思维下有了超越展示屏之外的更多可能,它不再必须依附于手机链接而存在,自身有了更大的独立性。
file:///C:/Users/le/AppData/Local/Temp/ksohtml924/wps35.png
|场景探索下的商业可能
拥有更大独立发展空间的竖屏电视,有何商业化前景呢——广告转化率,一直是人们在论证竖屏相对于横屏优势所在时,会重点提及的。不论是内容、模式,还是产品本身,竖屏的优势一直都在于场景。全面竖屏广告,能够带来更加具有沉浸式的观看感受。
因此,竖屏电视的出现使得遵循以固定空间为载体的传统横屏移动电视的路径,将竖屏广告从握在手上的移动端延伸到户外,继续沿用着此前已被多方数据证实过的、具有更好传播效果的竖屏广告。特别地,对于如今被短视频大潮席卷下的国内市场而言,竖屏广告正处于红利期。
file:///C:/Users/le/AppData/Local/Temp/ksohtml924/wps37.png
由上所述,在考虑未来竖屏电视的应用场景时,可以遵循着竖屏视频创作的内容逻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明星FOCUS是竖屏视频被广泛应用的领域之一,竖屏电视的出现或将创新和拓展艺人宣推和粉丝应援的方式。特别地,伴随着5G时代下AI计划的智屏思维发展,屏幕内可以不再像传统的「竖屏视频+户外LED广告」一样仅仅局限于强制性设计的内容滚动,而是能够更加智能,甚至能够与VR等虚拟技术相配合,如此一来竖屏视频内容本身第一人称视角自带的亲近感,则与技术追求不谋而合,从而使得竖屏电视成为交互体验的第一选择。
从商用回到家用。对于已经面世的竖屏电视产品,截至目前尚未有明确财报数据。在淘宝TCL官方旗舰店搜索XESS智屏产品时,也无任何有效付款数据。分析原因,一则普通民众对于新兴产品尚处陌生和观望阶段,二则与其较为昂贵的产品价格不无关系——The Sero在亚马逊购物网站上的售价显示为190万韩元(约合1.1万人民币);TCL·XESS智屏价格类似,根据屏幕大小不同,售价1万至2万不等。相较于普通几千块钱的智能电视,这样的价格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还是昂贵了些。毕竟,QLED智慧屏还是属于新兴技术。
file:///C:/Users/le/AppData/Local/Temp/ksohtml924/wps38.png
但这并不是否认竖屏电视的家用商业前景。因为竖屏电视除了属于视听内容领域的媒介突破之外,它更代表了一场以物联网为依托的智能家居革命。换句话说,它并不是将智能手机的内容简单地复制粘贴到瘦身版的电视大屏上,而是通过作为AI x IoT的流量入口控制全屋家电,扮演起AI生活助理的角色。TCL·XESS智屏还可以针对不同身份全自动运行预置情景,从而实现智慧家庭的万物互联。伴随着5G时代的来临,智能家居行业必将迎来一次经济大爆发。竖屏电视有望能够更好地参与进入未来智慧家庭场景的搭建与完善中。
file:///C:/Users/le/AppData/Local/Temp/ksohtml924/wps39.png
1号结语
竖屏内容正站在短视频的风口之上。而竖屏电视的出现,则是产品开放商依托于内容助推竖屏模式迈向工业化和流程化制作的重要一步。总体而言,虽是新兴产物,但是大品牌的牵头入局、5G与智能时代的裹挟到来,值得仍不确定的行业树立起自信。正如同曾经的竖屏模式一样,在发展中否定,在否定中发展,开放心态最为重要。至于人们会不会因为竖屏电视的出现改变对竖屏视频的「固有」观念,还是要看内容生产者的作为了。谁又能说得准,未来电视台不会入局制作全竖屏内容呢?未来可期。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oZiax5ScCgeiOSdGoCD4A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 传媒1号”
原创:卢枫
编辑:高杰

微信图片_20191120212803.jpg (56.29 KB, 下载次数: 36)

微信图片_20191120212803.jpg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