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广播电视节目低俗化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61#
发表于 2021-12-14 10:13: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影视剧遭未看先评 央视曝光水军控评潜规则播报文章
近日,两部影视剧接连出现了超前点评的荒诞现象。在某知名打分平台的短评打分区,大量评分在原定上线时间前集中涌入,这些短评呈现一星和五星两极分化的状态。记者调查发现,往往一条1元钱甚至几角钱的价格,就能吸引大量水军接单控评。

来源:中国青年网
编辑:何晓琴

262#
发表于 2022-4-17 22:04: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东方卫视的“抗疫晚会”,在一片骂声中暂缓播出了
我单知道喜庆的时候各大卫视们会搞搞晚会;我不知道此刻静态管理的上海也会想搞。

这大抵是想要搞搞新意思。

如果不出意外,上海东方卫视将在4月13日(周三)晚上搞一出《众志成城 同心守“沪”——东方卫视抗疫特别节目》
根据网络流出的节目单,晚会的节目包括些“生活总该迎着光亮”“上海加油”的歌曲、舞蹈、魔术等表演。

往好里想,晚会的初衷,或许是想让这些明星们传递些正能量,给沮丧、焦躁、不满、愤怒的上海市民打气鼓劲。

往坏里想,这或许就是摇唇鼓舌、粉饰太平吧。

现在的上海,平头百姓忙着抢菜、忙着吐槽,医院、街道、社区工作人员昼夜不休,领导干部们忙着划分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
谁有时间去看一台载歌载舞的晚会呢?哪怕抽出抢菜、吐槽、做核酸、开会的时间点开了节目,谁又能看得进去呢?

上海人更需要的,应该是新鲜的蔬菜、牛奶和鸡蛋吧。

这样的晚会真要搞起来,恐怕等恢复动态,老百姓都能买得到鸡蛋、买得起鸡蛋的时候,鸡蛋是要砸在某些人头上的。
有这精力搞晚会,不如把筹备晚会的人手抽出来,解决一下买鸡蛋的问题吧。

被网友怼成筛子的东方卫视,在4月13日凌晨发了一条微博:

“感谢大家对东方卫视节目的关心。以云录制方式制作的公益性专题节目《众志成城 同心守沪——东方卫视抗疫特别节目》明晚(4月13日)暂缓播出。欢迎大家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没有道歉。

在这条微博下,有几百个网友评论,但大部分都不予显示,原来是博主进行了“评论精选”。这些精选的评论是什么内容呢?

“希望早日看到节目”

“支持番茄,希望上海疫情快点好起来”
死鸭子嘴硬呢。真就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

想让这些人不要坐在云端俯瞰蝼蚁,太难了。

大多数生活在上海的居民,恐怕从未如此刻般真实地感受到,自己正与离谱“同床共寝、相拥而眠”。

来源:陆火Media(网易新闻)
编辑:陶鹏辉

263#
发表于 2022-4-28 18:35: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两协会:演员因不当言行致作品受损可被追责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日前发布《电视剧网络剧摄制组生产运行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以进一步促进行业正规化、标准化建设,加强电视剧网络剧制作生产监督和运行规范管理,保障摄制组工作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合理有效地控制制作成本,抵制行业不正之风,杜绝违法乱纪行为,促进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生产高质量发展。
《规范》共33条,自发布之日起实行,从制片人职责要求、工作进程管理、安全与保障、劳务报酬等8个方面对剧组工作进行了规定。
《规范》规定,剧组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坚决抵制不合理高片酬;严格规范电视剧片酬合同管理,严禁“阴阳合同”、“天价片酬”、偷逃税等违法违规行为;不得恶性竞争,不得以演员为唯一议价标准,坚决遏制索取和哄抬高片酬的不良行为。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日前发布《电视剧网络剧摄制组生产运行规范(试行)》还提出,制作机构应把演员片酬比例限定在合理的制作成本范围内,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的片酬不超过总片酬的70%,其他演员的片酬不低于总片酬的30%。
《规范》指出,剧组应加强对参加拍摄动物的保护,根据拍摄情况,设定相应的动物拍摄时长及安全防护措施,尽可能使用专业的动物训练公司和人员提供的动物进行拍摄,不得伤害、虐待动物。《规范》提出,演职人员不得兼任多个剧组工作,如遇出国访问、国家演出任务和参会领奖等重要事项必须离开剧组时,需提前报告并经制片人同意方可离组。
此外,《规范》还提出,演职人员的不当言行会对参演的电视剧网络剧作品造成负面影响,演职人员因不当言行导致作品产生具体损失的(包括不限于停播、撤档、取消购片合同等),出品方(制作机构)有权追究其责任并索赔。剧组应建立演职人员职业道德考评制度,对于演职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且有确凿证据的,应向所属行业协会或相关部门反映。

来源:北青网
编辑:吴漫

264#
发表于 2022-7-19 20:08: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知名主播为向粉丝请假,雇8人殴打自己!已被拘
近日,一则游戏主播遭人殴打的视频在网上热传。7月18日,南都记者从湛江市公安局赤坎分局获悉,视频由两名主播自导自演,目前两人已被依法行拘。
7月10日,两名网络游戏主播在湛江市赤坎区广州湾大道被8名男青年殴打的视频在网上传播。赤坎公安分局沙湾派出所迅速展开侦查。
经查,主播郑某和杨某为了向粉丝请假逃避直播,便萌生了雇人故意殴打自己,并录视频发到粉丝群里的念头。于是,7月10日凌晨,郑某和杨某请来8名男青年,花了两个多小时自导自演了这场闹剧。南都记者了解到,该两名主播是知名游戏主播“少羽”和“校长”,粉丝达数百万。
7月11日,赤坎公安分局沙湾派出所依法传唤郑某和杨某,经调查和询问,依法对2人作出行政拘留10日的决定。
来源:南方都市报
编辑:吴漫

265#
发表于 2022-8-10 22:06: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报纸大面积停刊,电视也将迎来关停潮?
在苦苦挣扎之后,连年来,报纸媒体已出现大面积“阵亡”。

三年来,一批一批报纸宣布停刊,《法制晚报》《北京晨报》《北京文摘》《华商晨报》《新商报》《京郊日报》《黑龙江晨报》《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黄山日报·黄山晨刊》《赣州晚报》……


或者,改做“融媒体”勉力运营。

纸媒日子不好过,电视台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

“电视台”基本上都学者报纸媒体,改做“融媒体”支撑,但显然,他们落在“自媒体”后面……

电视台广告招商全面下滑,有电视台因播出违规广告被停播勒令整改,多地电视台爆发“讨薪潮”,许多三四线县市广电台的栏目,招个实习生都困难了……


电视频道“关停潮”或将来临?

广告业绩,是电视台生存的根本,尤其对于地面平台。

因为广告收入下跌太多,为减少成本支出,集中精力办好主频道,2019年起,上海广播电视台就对旗下多个频道进行重大调整。

娱乐频道和星尚频道合并成全新的“都市频道”;炫动卡通频道和哈哈少儿频道整合成了全新的“哈哈炫动卫视”。

全国4000多个电视台,还有更多的电视频道比上海东方卫视更惨,大多数半死不活。


接违规广告维持业绩,有电视频道被广电总局停播整改……

事实上,虽然日子不好过,但不是每个卫视都有主动砍掉频道的魄力,大多数电视台都信奉一句话——好死不如赖活着。

为了苟延残喘地活着,有些电视台不得不抛却底线,顶着风险,去接一些低俗擦边球广告。

广电总局的《关于开展广播电视广告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对存在夸大夸张虚假宣传、误导受众、引诱受众上当受骗等问题的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美容、招商加盟、投资理财、收藏品等九类广告将被重点整治,要求“不留盲区,不留死角,不搞例外”,违规情节严重可暂停频率频道播出。
即便如此,依然有电视台为了“广告”收入铤而走险,播出存在问题的违规广告。

结果江西台公共农业频道、延边卫视、宁夏影视频道等多家电视台被点名通报批评,批评的原因非常一致——播出低俗违(涉)规(性)广告。

江西台公共农业频道、延边卫视频道被罚暂停商业广告播出30日,宁夏影视频道更惨,直接停播30天,整改满意之后再复播。

可见电视台的日子有多难过,如果有其他广告可选,谁愿意冒着风险昧着良心播那些低俗夸张的“违规广告”?

而因为广告违规或者节目违规,被广电总局停播整改,已经不是第一次。

纸媒大面积“阵亡”之后,4000多家电视台距离死亡还有多远?

纸媒停的停,“融”的“融”,一片狼藉,即便坚持着的媒体也都半死不活,岌岌可危,现在终于轮到了电视台。

据了解,中国是中央、省、地、县“四级办台”,部分经济条件较发达的城镇办起了五级办电视,也就是说,还有“镇电视台”!中国是全球电视台最多的国家,多而不精,乱象丛生,很多电视台靠“吃政府饭”勉强维持。
更严重的是,这么多的电视台导致大量的重复制作、重复播出、重复覆盖导致了重复投入,增大了支出成本,造成了很大的社会浪费。



相比报纸杂志,电视台虽然有更高的传播效率和营收,但是如果不是有地方政府财政的支持,电视台恐怕已经倒闭了一半以上。

财政拨款终究只是杯水车薪,不可能挽救一个产业的没落,电视台的处境只会越来越尴尬。

对于小电视频道来说,只能接一些“养生内裤”、“强肾汤”、“保健丸”、“大肚贴”这样的擦边球广告勉强度日,如今这些广告都是广电总局打击的重要对象,再加上互联网的冲击,这些小电视台已经摇摇欲坠,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暴毙而亡”。
经过这几年影视环境的变化,电视台的阵痛期一过,终将迎来消亡期,而电视台的倒闭潮,或将先从地市级电视台以及卫视频道开始。

当然,因为体制问题,电视台还不至于急速崩盘,但是电视频道的关闭重组,已经不可避免,只不过是“哪个频道先死哪个频道留下”的问题。

来源:公众号“说说百姓那些事儿”

编辑:吴漫

266#
发表于 2022-11-22 18:45: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就是把比较清晰的图片,上传到百度搜索引擎。然后呢,就能搜出与之相关的内容。
如果搜出来的结果,其时间、内容都大体一致,那么可信度比较高。
如果标题五花八门、时间跨度好几年,说明同一个画面被多次架构成了假消息,这种我一般就不会转发了。
编辑:屈妍君



267#
发表于 2022-12-26 17:00: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马源

268#
发表于 2023-1-18 12:19: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吴漫

269#
发表于 2023-4-24 16:02: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黄色新闻”泛滥:短视频正在“杀死”新闻?
“当时感觉挺好玩的,就拍了下来,然后随手发到了网上,没想到第二天就火了。”
不知道从什么开始,一种大黄字幕加简单“采访”的新闻短视频开始席卷各大短视频平台。这类PPT式的视频往往制作简陋,时长较短,新闻六要素也并不齐全,但它们却都拥有非常亮眼的传播数据。

随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各大主流媒体都纷纷开始制作此类新闻短视频,关于“新黄色新闻”的争论也悄然出现。
我们不禁要问: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究竟能不能算新闻?新闻要素不齐、采访敷衍了事的新闻是否符合行业的伦理规范?“短视频新闻”一词的重音究竟该落在短视频上还是该落在新闻上?
一、短视频新闻:21世纪的黄色新闻?
在一些新闻短视频的评论区中,有一类评论特别惹人注目:“没有新闻可以不发。”
尽管这类短视频数量仍旧很多,但人们似乎已经开始对于毫无营养的“新黄色新闻”感到厌烦。之所以是“新”的“黄色新闻”,是因为类似的事情在一百年前就已经在大洋彼岸发生过。
“黄色新闻”是一个很容易让人望文生义的词汇,它其实指的是一种具有煽动性的、格调不高的新闻类型。
这一概念源自19世纪末两位美国报业大亨赫斯特与普利策的商业竞争,他们通过在新闻报道中使用煽动性的大号标题,描写刺激性与娱乐性的内容以取悦大众,提高报纸销量。
“黄色新闻”通常不具备较大的社会价值,而纯粹是对大众趣味的无底线迎合。正是因为“黄色新闻”的泛滥,新闻伦理才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在一片污秽的荒芜中开始萌芽。
普利策后期主动退出了与赫斯特的“黄色新闻”大战,开始呼吁新闻报道的社会责任感,一手推动美国新闻界向现代转型。
而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人们惊讶地发现,沉寂已久的“黄色新闻”似乎借着短视频的东风在中国以另一种形式复活了。
任何互联网上的新鲜事,一旦加上大黄标题与情绪化的配乐,都能变成一众官方媒体号转载的新闻短视频。
这类视频具备很高的同质性,标题通常以一句事实描述加一句网友评价构成,其中核心事件的时长不超过20秒,有时还附带一两句真假不明、毫无营养的采访。
由于视频中的事件几乎不存在延伸的空间,因此采访内容都可以简单概括为“当时觉得好玩随手就拍了下来没想到后来火了”。
正是因为这类新闻在标题上的煽动性和内容上的肤浅感,一些声音开始将它们称作“新黄色新闻”。
尽管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新黄色新闻”在基本的新闻六要素上是残缺的,但只要新闻事件的核心瞬间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猎奇性,它们就能在平台上获得极强的传播效果。

/“没有新闻可以不发的”
如果说“新黄色新闻”虽然格调不高,但至少满足了新闻的基本定义,那么一部分所谓的“新闻短视频”则更像是自导自演的网络小品。
事实上,网友对于摆拍的所谓新闻短视频早有察觉。许多视频中的拍摄视角让新闻显得过分不真实,以至于让网友调侃是拍摄者“头上长摄像头”。

/网友调侃“头上长摄像头”
通过摆拍,创作者可以事先选定婚恋、教育等争议话题,再在剧本中放大事件冲突点。各媒体在对该素材进行转载加工时会主动添加时间、地点等新闻要素,将其以新闻的形式包装起来。
“新黄色新闻”的泛滥,既是对新闻读者的愚弄,也是对媒体公信力的损害。而在黄色字幕短视频新闻大行其道的背后,也有着深刻的技术与时代背景。
二、被剥去思考性的短视频新闻
与人们的一般印象相反,很多时候,不是媒介的内容决定了形式,而是媒介的形式决定了内容。短视频的时长决定了用户不会对所观看的内容进行深度思考,而只是“图一乐”。
因此,短视频平台可以将两个毫无关系的东西放在一起连贯地呈现给用户,并且用户完全不会因为上一个视频是地震而哀悼下一秒便跳出一则情侣日常而感到恼怒。
而更为重要的是,无论你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了什么新闻,你的生活都不会因此而受到任何影响,因为你下一秒就会完全忘记它们。
媒介的娱乐功能在算法的加持下成为了用户观看逻辑的唯一主宰,而“新黄色新闻”的特征无疑完美地匹配了短视频平台的逻辑。
醒目吸睛的标题,一目了然的冲突,无需思考的主题,这些特点在各种意义上都符合传统黄色新闻的定义。或者说,黄色新闻与短视频之所以能吸引人,就是因为它抓住了人性最底层的需求:娱乐的需求。
互联网的赋权让广大人民群众第一次普遍掌握了文化创作能力,这种自发的娱乐创作是对严肃内容的重要补充,成为中国互联网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
尽管人民群众的娱乐需求应该被尊重,但我们又都不能否认,短视频这种媒介形式在本质上就是不鼓励思考的。那么,新闻的本质应该是“反思考”的吗?如果不是的话,它又是怎么向短视频的逻辑投降的?
技术的赋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渠道垄断后,人人都能低门槛地生产“新闻”的时代来临了。梨视频的拍客模式让新闻短视频进入了人们的视线,随后各家传统媒体与自媒体都开始跟进,仅仅数年时间内就对人们观看新闻的方式产生了冲击。

/梨视频拍客模式
短视频平台掌握着渠道、数据与流量,自然有能力对新闻生产者提出要求,而这种要求必然要与短视频的媒介形式相适应。
因此,新闻本质当中需要思考的那一部分被剥去了,只剩下能适应“反思考”媒介的那一部分。这也回答了文章开头所提出的问题,即短视频新闻在本质上是短视频,而不是新闻。
所以毫无营养的短视频新闻被成批地生产出来,以其娱乐性而非新闻性满足大众对于信息的需求。
由于新闻中思考性的内容已经被剥去,新闻生产者也更近似于流水线上的生产工人而非文艺创作者。更显而易见的是,这样低门槛的工作在相当近的未来就会被AI所取代。
三、信息过剩中的知情权匮乏
事实上,教条式地批判“新黄色新闻”没有太大意义。新闻业日薄西山是共识,短视频排斥思考也是共识,即使是再用上几百字对“新黄色新闻”大加鞭挞也不会改变以上这两个事实。
相比起来,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以下这个问题: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新闻?
在这个信息极度过剩的时代,公众所拥有的社会知情权却似乎越来越少了。平台与算法争先恐后地向我们投喂着情侣吃面拌嘴、淄博烧烤卷葱的内容,仿佛新闻也就只剩这么点书写空间一般。
与淄博烧烤一同喂到用户嘴里的,还有一张张蓝底白字的海报。不管人们心里怀着多少疑惑,新闻业的现状都已经近似于“小事看某音,大事看通报”了。
新黄色新闻的大行其道,反映出来的是人们对于社会的认知越来越趋向于娱乐化。而平台和算法在捕捉到人们对于娱乐的需求后,更专注于用流量的压力逼迫严肃媒体产出毫无营养的“新黄色新闻”。
短视频新闻的惨淡现状,实质上是用户、平台与媒体三者合流的结果。

/小红书热榜:“新黄色新闻”
在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里,无论是用户,还是媒体,都不应甘于被短视频的算法逻辑所豢养。公众对于严肃内容的追求,是公民权利意识趋于成熟的结果,也是知情权得以真正彰显的必由之路。
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娱乐信息供给是在挤占宝贵的公共注意力资源,自己为“新黄色新闻”所点的每一个赞都是在加强算法逻辑对自身公民权利的蔑视。
“没有新闻可以不发”的评论,正是成熟公民对于自身知情权的捍卫。
媒体则更应勇于挣脱平台的流量算法逻辑,在抖音的小事和通报的大事之间找到一条中间道路。公众赋予媒体以更大的声量权重,是因为人们相信媒体机构能以普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能在信息洪流中发掘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提供给社会。
社会公器,既是权力,也是责任。当媒体向流量和商业彻底下跪,公民社会的根基也就被侵蚀殆尽。
好的新闻,不应该只是娱乐和通报,更应该是连接人与社会的桥梁。即使受到诸多限制,面临诸多诱惑,主流媒体也不应该剥去新闻中需要被思考的那一部分内容。

/电影《不止不休》
电影《不止不休》中,主人公在报道中写下了这么一句话:“在这个世上发生的事,有哪件是跟我们一点儿关系都没有的呢。”人们对于严肃报道的需求永远都在,一两篇“新黄色新闻”还远远到不了杀死新闻业的程度。
美国在经历了19世纪末黄色新闻潮后才走上了新闻专业主义的道路,眼下的“新黄色新闻”是否也只是新闻业发展中的小小弯路?媒介形态的持续变动能否填补新闻中被剥去的那一部分?
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并不乐观,但总有心怀理想的人在严峻骨感的现实面前也能给出一些值得人乐观的理由。感到匮乏的另一面,正是对于一个更美好的新世界的渴望。
当人们开始集体反思“新黄色新闻”的泛滥时,一种悄无声息的变革可能才刚刚开始。
来源:知著网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9g1BuhvvPiAC20jCs4N79g
编辑:吴漫

270#
发表于 2023-5-1 21:57: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打败电视行业的不是新媒体


在疫情期间有部委发文,把电视行业当作困难行业。疫情结束了,这些个行业也没有快速复苏。而且看来还要艰难下去。

为什么电视行业会困难?这要看这个行业的盈利模式。

虽然电视媒体向国外通讯社学习,也给企业出售一些商业信息获取收入,或者向家庭观众收有线费用,但最主要的还是卖电视广告来挣钱。某知名卫视最多的一年,广告收入100多亿,占收入80%以上。
电视广告有效果吗?当然有效。

有人说,现在的人都聪明了,都不信广告了。

这种说法,不是不信广告,是不信人性。人性不随时代变化。普通人,只要多放广告,就会受影响,接着就去购物。

真的吗?广告行业做过研究,只要百分之五十的人,看了三次广告,这个产品就开始快速提升销售了。

为什么电视广告不那么有效了呢?因为收视率低了。

刚才说,50%的人看三次广告就有效,20年前,如果你肯出钱,卖最贵的时段,只要2个月就能达到这个效果。

现在由于收视率低,同样的最好的时段,要3年才达到效果。

3年时间,别说观众没有这么好的记忆,就是广告里这个产品估计都下市不再出售了。
收视率低,没有广告,影响了盈利模式,这个行业走弱是可以预期的。

为什么收视率会低,大家在寻找原因的时候,好巧不巧,赶上新媒体的兴起,新媒体大发展的时候,正是电视走衰的时候,而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也正是4G网络兴起,视频新媒体借着这个基础建设大发展起来,又好巧不巧,这时候就是电视媒体大幅下降的时候,这时,电视行业收视低的原因,被毫无疑问地错戴到新媒体头上。
为什么说错戴到新媒体头上呢?这是一个复杂的分析过程。
我们的思路是,从别的国家看,收视下降幅度没有这么快,我国下降如此快,同样的外部新媒体的环境,就要从电视行业自身找一些原因。我们觉得,收视数据本身能给出原因。电视节目有许多类型,比如电视剧,比如新闻,让我们先看看哪一类的节目下降最快。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数据,叫收视份额。我们设想,虽然收视率总体是下降的,但各类节目的收视份额应该是同比下降的。比如,电视剧收视份额前一年是40%,第二年收视率下降了10%,但电视剧在下降后的收视率中,所占的份额应该是40%。因此如果某一类节目的收视份额在下降,那它肯定有问题,再假如这一类节目,其收视占比巨大,那它的收视份额下降,会不会就是总体收视率下降的原因呢?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有了重大发现,近十多年来,电视剧份额下降明显。而电视节目类型中,电视剧、新闻、体育是收视率最高的类型,电视剧收视率排第一也是无疑问的,所以它的份额下降,说明电视剧出了问题。
有人说,这原因还不明显,大家都上网看电视剧,那你收视率还不下降嘛。
错。我说的是收视份额,是收视率下降以后,观众收看不同类型节目的比重,这是看电视人口自己的事情,看网剧只能影响电视整体收视率,不能影响看电视人口内部的收视占比。
收视占比,也就是收视份额变了,说明电视剧这一类节目确实有问题了。

出了什么问题呢?我得出一个结论,电视剧质量差了。
这个结论,没人相信。一开始,我也不相信,我曾经多次在大型论坛上做测试,问电视剧质量的变化,给观众三个选项,和15年前电视剧相比,现在的电视剧质量,第一是差了,第二是没变化,第三是更好了。几乎没有人选第一个,有一次极端情况,全场200多人,没有一个人选变差了。

那么我是怎么得出一个背离大众认知的结论呢?还是看数据。这个数据还是收视份额,现在排名前20的新电视剧的收视份额,成倍低于15年前的排名前20的电视剧,我再强调一下,这里是收视份额,不是收视率,收视率低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质量一样的话,收视份额应该变化不大,如果份额变少了,说明质量也变了。
还有一个能佐证的数据,电视台重播多年前的电视剧,收视份额高于现在新的电视剧。
为什么现在电视剧的质量会变差呢?我也分析了一些原因,以下都是个人见解,不像前面有数据支撑。
先看外部原因,本世纪以来,最主要的外部法规与政策变化就是不许电视剧中插广告,只允许做集间广告,广告的效果大打折扣,投放量减少,这就改变了电视剧的盈利方式。这是第一个外部原因。
电视剧质量下降还有一个外部原因,很有中国特色,就是拍摄电视剧的需求五花八门,并不只有电视台这么一个简单的商业需求。
比如某企业非常大,想宣传一下自己,想到拍电视剧;某城市想宣传自己,也想到拍电视剧;某先烈的后代想纪念先人,也想到拍电视剧,这些需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更强烈,但没有资金实力,本世纪以后,各种资金帮助,开始得以实现。
这些需求不以商业为目的,按理说,不影响商业电视剧的质量,但这部分需求不算小,挤占了编剧、演员、制作团队等电视剧资源的分配,这种资源错配也导致整体质量下降。
再看看电视剧质量下降的内部原因。在电视剧制作中,演员天价是一大社会现象。这个天价,是市场形成的。我们的影视市场现在已经不比美国小了,为什么我们会认为中国的演员价格要比他们低?
在商品世界中,品牌理论说,一个人能记住的品牌不超过7个,比如牙膏,不是牙膏行业的人,说七八个牙膏品牌已经是极限了。演员也是这样,不是剧迷的话,一般人记住的最有名的,也就七八个,这就是顶级演员的范围,随着中国市场的扩大,顶级演员还是这个范围,出场价肯定会提高。

在世界影视发展历史上,也有演员价格影响到行业发展的情况,这也是市场失灵的一个表现。各国各地解决的办法也有许多,像有一类国家是从小培养的养成机制,以及更多采用的签约演员机制,通过某些体系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
电视剧质量下降,还有一个也算是内部的原因,就是电视台犯了战略性错误。这个战略性错误,就是集中资源发展娱乐栏目。
这些年,由于电视剧不能搞中插广告,电视台就走了娱乐栏目的路线,娱乐栏目短平快,是最容易想到的,也在一段时间,提振了电视台的影响,但从来都没有提升过电视台的收视率。
因为娱乐栏目这种节目形态,天然就不是高收视的类型,这一点和大家认知不同。最有名的娱乐栏目,收视率也比不上普通的电视剧,更不要说排名靠前的电视剧了。电视台把战略与资源放在娱乐栏目这条路上,下得力气越大,下降得越快。
为什么说新媒体不是打败电视行业的祸首呢?因为新媒体的网剧质量也不行。剧的质量是一个时代的问题,谁也不能和时代抗争,就算新媒体有技术优势,有体制优势,有资金优势,但也不能解决影视剧的问题。
有人说,现在的人才不行,这个时代就没有王朔、张艺谋、冯小刚这样的顶级人才。这是本末倒置了,是这个行业不行了,人才就不来了,人才是流向顶级行业的,如果张艺谋生在这个时代,他一定在投资行业里。现在大学毕业生,比八十年代多了20倍,我敢肯定,现在的“张艺谋”,比八十年代多了更多。
有时候,我为电视行业感到悲哀,自己都快被病痛折磨死了,还没找到病因,还在和什么新技术或者新媒体死磕。病因就是电视剧。
如何发展电视剧呢?我写过很多篇文章谈解决之道,其中一篇叫《是电视难看还是电视剧难看》。我想,如果大家都能认为,电视剧的问题,是电视台发展的战略问题,那解决的办法肯定比我的办法多很多。
来源:传媒圈
编辑:吴氏垂心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