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学教育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51#
发表于 2020-7-14 20:11: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传播学者杜骏飞已全职加盟浙江大学
澎湃新闻记者7月14日上午从浙江大学研究生院等方面获悉,新闻传播学者杜骏飞已全职加盟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目前,杜骏飞教授本人对此事尚无回应。
公开资料显示,杜骏飞出生于1965年,主要研究领域:互联网传播,新闻理论,传播与中国问题。杜骏飞此前为南京大学二级教授、南京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去年4月卸任。
杜骏飞出版著作包括《弥漫的传播》《网络新闻学》《深度报道原理》等。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大学人才办网站今年1月发布的《浙江大学2019年第二批求是特聘学者(含文科领军人才) 入选名单公示》显示,杜骏飞已入选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推荐单位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近期浙江大学文科接连引入重磅强援。澎湃新闻记者7月8日从浙江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等方面获悉,新闻传播学者黄旦已确定入职浙江大学,出任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刘佳莹

252#
发表于 2020-7-26 20:48: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与传播教育”高端论坛成功举办
新时代呼唤教育新方针,新形势改变学科新定位。725日,由河南大学主办,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共同承办的“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与传播教育”高端论坛顺利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深圳大学等全国二十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就“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与传播教育的建设发展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该论坛也是我院2020年暑期深研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议伊始,河南大学副校长阚云超致开幕词,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莅临本次论坛,并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感谢大家关注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科建设。”他说,“本次论坛旨在搭建科研交流平台,吸引业界学界专业人士交流互动,打破学术壁垒,找准学科建设方向。”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米博华提出,新闻与传播专业在未来将成为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学科之一。米博华以疫情实况为例,说明媒体权威发布、大数据分析对于社会和民众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凝聚社会公众最有力的号角。米博华认为,作为新闻传播学的新文科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单纯的新闻报道上升到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从单一媒体到全媒体融合;从虚拟时代逐渐过渡到数字时代,新闻与传播学科与工科、理科之间的交叉联动,将成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动力。最后米博华总结道,新文科建设面临多而杂、乱而活、新而奇的局面,“机遇前所未有,而又挑战重重。”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主要从“人文价值观”“综合素养思维能力”“专业能力”三个方面阐述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的要求。她指出,新闻传播学科不能忽略人文价值观培养,同时要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加强前瞻性专业能力建设。同时,陈昌凤指出,“技术作为工具能够带来更深刻的洞察力”,并从美国疫情情况与政党联系的数据新闻报道为例,强调科技素养和技能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喻国明提出,影响中国传媒发展的三大基本制度分别是政府规制、市场产业以及科技革命。其中,科技革命在新时代背景下已发展成为主要影响因素。他表示,5G时代传播要素将发生全面变革,分为传播者、内容、媒介、受众用户等四个维度。接着,他阐述了“数据霸权”“关系赋权”“算法即媒介”“以人为本”这四大未来传播的关键词,并给出传播创新的三个价值尺度。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李本乾教授以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的教学改革思路和人才培养理念出发,从知识体系融合、业务流程、目标体系融合三个维度开展深入分析。李本乾提出,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与传播学科建设需贯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条红线,通过建设STEAM模式的新文科课程,探索从问题到实践的能力提升的路径,能培养一批复合型、高素质、符合时代与社会需求的新闻传播人才。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韩立新教授的报告主题是《红色智者:史学研究范式及知识体系重构》。他以一张漫画图为引,强调新闻传播研究需要注重逻辑起点。韩立新提出,传播是动态的社会意识,发生在主体作用于对象的过程中,并开创性地提出了“新闻史是‘智者史’”这一观点,即行动主体运用新闻传播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历史。他建议用史论融合的方式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并介绍了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具体实践,阐释了红色资源学术研究和培养人才的时代意义。
  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平教授强调,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尤其是编辑出版专业建设,需要保持教育的定力来培养专业人才,不能以市场就业做教育的唯一导向。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坚持定力,充分尊重规律。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雷启立教授认为,新文科背景下新闻学科建设需要关注三个关于人才培养的问题,即:为谁培养人才,怎么培养人才,以及培养怎样的人才。他指出新闻与传播学科已经在新文科背景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发展已经重新定义了知识的概念。“我们需要找准逻辑,革故鼎新。”雷启立表示,“同时要做到‘坐而论,起而行’,落实各项想法。”最后他提出,学科需要尝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培养新闻与传播人才。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强月新教授指出,全媒体人才培养是新文科背景下重要环节,它既是国家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顺应趋势,就要做到以技能训练为重点,以知识融合为依托,以家国情怀为导向,以国际视野为追求。”在学科未来探索方面,强月新指出要建设立体技能训练体系,同时也要从教材和师资队伍方面均衡发力。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教授从平台社会的社会语境深入分析信息社会的变化以及其演化规律。他从平台经济的结构性影响等维度,结合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平台进行观点阐述。张志安指出,平台社会的公共教育需要打开视角,注重传媒的公共性,其最核心的目标是培养传媒人对公共理性的追求,其最核心的能力是融合生产、公共连接和专业精神。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教授以“新时代依托部校共建开展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与举措”为主题,分享了该校新闻学院部校共建的思路与做法。他表示,近20年来,部校共建作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取得了许多成就,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他认为,新闻学院部校共建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因地制宜加强人才队伍与育人体系建设,培养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他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为例,从建设宗旨、建设主体、建设举措和项目框架四个方面,阐述了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任务导向为主、自由探索为辅的项目制为依托,全体动员、共同参与、强化引导、注重实效的新闻学院部校共建发展模式。最后,张明新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部校共建的主要举措和项目框架,包括由6种大类、近20种小类,共计60余个项目构成的部校共建项目体系规划与管理设计。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教授指出,新背景下教育工作者作为知识供给侧需要反身回视,把学问和修养统一,再造知识体系。胡百精强调新闻传播学科的新发展要以知识为逻辑起点,不断构建和完善符合时代发展的知识地图和知识体系,并以西红柿和炒鸡蛋为喻,说明不同学科之间需要有机融合而不是随性增添。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教授从专业建设、教育改革、学科建设三个方面讨论新文科建设的具体操作内涵。通过比较新闻传播人才的不同标准,董天策指出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着力点和实施路径有两条,一是在新文科建设中推进学科建设,二是新文科建设中推进专业建设。不断促进培养模式创新,加快课程体系重构。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隋岩教授首先表达了对兄弟院校积极应对学科建设挑战的敬佩和赞扬。他以马克思名言“以时间消灭空间”为引,阐述说明学者可以借助马克思主义观解决新闻传播传学科建设遇到的问题。隋岩指出,在人人参与传播的时代,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观,经济学、管理学等知识单元也可以为我们所用。在从自己的学科“走出去”打开视野的同时,要注意边界问题,不要忘记初心。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从“为何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和“如何建设新的教学体系”两个维度出发。他指出,新媒体引领作用在新时代已经增强,新媒体产业发展空间也充满想象。在谈及如何构建时,严三九表示需要构建新媒体人才教学体系,坚持以互联网思维为核心。同时价值引领塑造,强化思想基础,整体提升学生整体实力水平。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教授强调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新闻传播人才实践教学培养体系中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吕新雨通过分享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如何将学科建设与扶贫事业或乡村文化发展结合的具体实践。对此她表示,“这一举措既突出了乡村发展主体性,又将具体教学与扶贫事业相结合。”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李明德教授从“差异化人才培养”“学科交叉”“守正创新”“学科价值”四个角度出发,通过结合西安交通大学文工交叉的专业优势,提出在“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应当具备社会媒体价值判断、智能媒体等专业核心业务能力的培养。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姜智彬教授聚焦于“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广告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创新。姜智彬指出广告专业由于“新文科”理念的提出、计算社会学的转型等因素而面临一些挑战,广告学研究主体的战略创新需要从“主体创新”“方法创新”“对象创新”三个维度着力。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巢乃鹏教授以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深入解读了“面向新时代的传媒教育”这一论题。他表示,新闻传播教育需要回应国家的需求,而深圳大学的传播学院也需要回应深圳发展的需要。巢乃鹏指出,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域业界资源发展学科建设,传播教育也从应用型向全媒体复合型专家型逐渐转变。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石磊教授指出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立德树人,需要回归教育的本质,不断加强政治教育。石磊认为,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学科建设的导向标。在谈及媒体融合是,他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强调推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带来的成果。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陈素白教授首先分析了新文科背景下的广告教育发展面对哪些新要求,其次针对广告学教育现状及五个问题短板进行了阐述。接下来陈素着重讲解了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探索出的“四轮驱动”模式,即思政树人,教学育人,竞赛强人,实践炼人。陈素白表示,在新文科背景下,广告学亟需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以及培养方式,深化改革,不断提高办学育人水平,努力开创广告学科发展新局面。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陈琦教授从微观领域入手,从“传媒生态变化”“从业人员角色转变”“传媒教育新趋向”几个维度探讨了智媒时代下新闻与传播硕士培养面临的新挑战。对此,陈琦提出传媒MJC教育实践的“西法大模式”,强调要针对问题进行培养体系重新定位和构建,不断提升自我视野。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杨萌芽结合新文科建设强调了协同育人的重要性,提出学院在人才培养建设中探索出的“政产学研创”五位一体模式。杨萌芽通过介绍教学平台建设、业界导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和发展座谈会等学院建设特色项目或活动,强调了“在场”教育的重要性。他表示,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历经多年已摸索出“乡村传播”“黄河文化数字传播”“健康传播”等特色发展方向,不断完善“实践、开放、创新”的培养模式,大力建设面向智媒时代、前瞻开放、具有中原特色的一流新闻传播学院。
  在闭幕式上,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王文科首先向各位参会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向会议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接着他说道,随着媒介技术的迭代与变革,新闻传播的外部日新月异,我国新闻传播行业正面临着重大转型问题。今天来自全国20多所的兄弟院校专家学者,围绕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主题,结合各自学校发展的成功经验,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学术分享。这是一场关于当下新闻传播教育的华山论剑,也期待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与大家再次约见,谈学论道。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在工业智能化的时代里,传统的人文社科研究也需要回应的问题。“新文科”建设的提出,即是适时应变之举,也是势在必行之策。“新文科”的建设,是新时代教育的重大部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强大引擎。本次论坛集中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的集体智慧,为我院学科建设和教学育人方面给予了重要指导,也为我院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讯员 陈文泰 王超)
来源:河南日报
链接:https://www.henandaily.cn/content/2020/0726/CEECIJ.html?from=groupmessage
编辑:宋婷

253#
发表于 2020-8-27 12:51: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人大新闻学院原副院长彭兰回归人大,曾于2015年调任清华
2015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调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授彭兰,目前已回到人大新闻学院。彭兰现任职务为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826日,澎湃新闻注意到,人大新闻学院官网“教师”一栏中出现了彭兰的名字及其简介,而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有关师资的介绍中已无彭兰。

根据人大新闻学院官网介绍,彭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毕业、博士学位,任教课程包括《新媒体研究》《新媒体新闻实务》《数字传播技术应用》等。
2015年,澎湃新闻曾报道,时任人大新闻学院原副院长彭兰调任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兰1966年出生,湖南长沙人。调任清华前,彭兰是人大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人大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新媒体研究所所长。彭兰还曾担任过人大新闻学院副院长一职,入选过教育部2006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
从人大新闻学院官网有关彭兰的介绍来看,在调任清华的几年间,彭兰出版了多部著作。其中,《新媒体用户研究》 2020年通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社会化媒体理论与实践解析》于2016年通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新媒体导论》于2016年通过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于2017年通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彭兰是这些著作的惟一作者。
彭兰并非首位离开人大后又回归人大的教授。此前,曾有多名人大新闻学院知名教授转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其中,曾担任人大新闻学院院长的郭庆光曾于2009年调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工作,后又重返人大新闻学院,并曾出任执行院长。
来源:澎湃新闻官方帐号
编辑:邱亚婷

254#
发表于 2020-8-30 22:49: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新闻学界泰斗赵玉明逝世
澎湃新闻记者从赵玉明教授多名亲友处获悉,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玉明8月30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据新闻业界期刊《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10期刊文《教师是我一辈子的身份——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玉明》介绍:1936年,赵玉明生于山西汾阳的一个农村,父亲早年在天津经商,40年代初,全家人迁往了天津。时至今日,赵玉明对天津的许多地界都记忆犹新、如数家珍,“我的中小学都在那儿念的,我可以算半个天津人了。”
因为父亲生病的缘故,没过几年,家人又从天津搬回了老家,只留下赵玉明一人在天津上学,直至1955年高中毕业。“高中毕业的时候准备报考大学,我当时学习还可以,文科理科都凑合,我们的班主任是语文老师,希望大家学文科,所以我就报了中文系。”因为老师的影响,赵玉明一口气填报了北大中文系、南开中文系和北师大中文系三个志愿,并最终被北大中文系顺利录取,成了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55级2班的学生。
赵玉明对在北大求学的那段经历记忆犹新,“当年北大中文系大概招了200多人,新闻专业一共3个班,一个班30多人,占了将近一半。那时候我们的老师有甘惜分、方汉奇、张隆栋、郑兴东、何梓华,还有去年去世的罗列。1958年6月,北大新闻专业和人民大学新闻系合并,罗列老师带着我们全体师生从北大燕园搬到了铁狮子胡同1号,也就是早先人大在城内的校址,现在叫张自忠路。”赵玉明说,“因为人大新闻系1955年招收了第一届学生,我们在北大也是1955年入学,所以1959年,我们又成为人民大学新闻系的第一届毕业生。”特殊的年代造就特殊的轨迹,从55级的北大新生到59届的人大校友,赵玉明的新闻求学之路折射的是新中国新闻学学科建设的坎坷缩影。
1959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以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广播技术人员训练班为基础开办的北京广播专科学校正式升格为北京广播学院,开了本科办学层次的先河。刚刚大学毕业的赵玉明成为这个新兴院校正在组建当中的师资队伍里的一员。
在其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伴随着中国广播电视学科和广播电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壮大,赵玉明也逐渐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广播电视学的教授,慢慢从一个蹒跚学步的青涩教师走上了本系以及学校广电教学科研的领航之路。
上世纪6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风暴中的北京广播学院被“四人帮”一伙污蔑为“黑基地”,全校师生被迫迁往河北保定的望都县农村进行“斗、批、改”,赵玉明也在这段时期跟随着大家一边拿镰刀,一边喊语录。
回忆起那段经历,赵玉明一直觉得自己非常幸运,“1970年11月初,中央广播局因为要筹备延安广播历史展览,紧急把我从五七干校调回北京。一年以后,展览告一段落,我打点行李准备返回干校,但没想到组织又分配我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上班,我参与了报摘、联播节目的编辑工作,干了将近一年半。”
1973年春,历尽低谷的广播学院恢复招生,赵玉明从中央台又回到了当时满目疮痍、破败不堪的广院,一边修整校园,一边迎新备课。打倒“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校工作逐步走上正轨,赵玉明也渐渐迎来了他事业的发展:1979年,他成为广播学院第一批硕士生导师;1983年晋升为副教授;1984年调升为新闻系副主任,后历任代主任、系主任;1988年晋升为教授;1989年3月,经民主评议,出任广播学院副院长,至1998年2月离职;1999年,赵玉明成为广播学院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招收新闻学专业中国广播电视史研究方向的博士生;2004年,他又随着学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建立担任了流动站的合作导师(编者注:北京广播学院于2004年8月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
“1988年我晋升为教授时已经52岁了,这在当时还算比较年轻的,和现在30多岁的优秀青年教师即可晋升教授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赵玉明事业推进的每一个足迹,几乎都折射了北京广播学院事业发展的步履从容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个体与环境的特殊。
值得一提的是,1980年,赵玉明参与了中国广播史上的一项重要考察——对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建史和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纪念日进行了重新考证。“为了实地考察延安台的早期旧址,广播学院组织了以齐越教授为首的调查组,我是成员之一。在温济泽、杨兆麟等几位‘老广播’的指导、帮助下,我们历时20多天,对延安(陕北)台的编辑室、播音室和发射台等14处旧址分别做了实地考察并撰写了调查报告。”
1980年底,中央广播局听取讨论了“老广播”的建议并报中宣部批准后,发出了关于更改人民广播创建纪念日的《通知》,将人民广播事业的创建日从1945年9月5日追溯到1940年12月30日,这个更改可谓意义重大。
上述《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10期文章还介绍:在赵玉明几十年耕耘的学术沃土中,有一个话题很少有人问及,而眼前的这位老先生却举重若轻,并不避讳,那就是关于学术争鸣的问题。
赵玉明说:“中国广播电视史是一门新兴学科,特别是对中国早期的广播史,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是正常现象。就有关问题展开讨论、争鸣也是必要的,没有学术的争鸣和讨论,学术研究也不能发展,但是我们今天对学术讨论一定要吸取过去的教训。”
正是怀着对中国广播电视史学研究的一片赤诚,从教从研半个多世纪的赵玉明为中国广播电视学留下了一笔笔财富。1987年,他撰写的《中国现代广播简史》出版,被著名新闻史学家方汉奇教授评价为“填补了中国广播史研究的空白”。1989年,他主持编纂的我国第一部广播电视专业辞典《广播电视简明辞典》问世,并于1999年由他主持增订后更名为《广播电视辞典》再次问世。
1994年,赵玉明又主持编纂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广电专业百科全书——《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2004年,由赵玉明担任主编及主要撰稿人的《中国广播电视通史》正式出版。2012年,他主持完成了本校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立项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对广播电视学的学科地位和架构等提出了比较系统、完整的见解。
据《人民日报》2004年5月消息,中国新闻史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日前在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举行。会议组建了第三届常务理事会。新一届常务理事会经协商推举中国人民大学方汉奇教授任名誉会长,北京广播学院赵玉明教授任会长。学会新聘新闻史方面专家宁树藩、丁淦林和陈业劭教授为顾问。
卸任会长职务后,赵玉明教授继续担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新闻传播学方向唯一的一家以研究中外新闻传播历史与现状、促进新闻传播学发展为宗旨的全国一级学术团体。学会是在我国著名新闻传播史学者方汉奇、宁树藩等教授的倡导下,于1989年4月经民政部正式批准在北京成立,业务主管单位为教育部。
作者: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岳怀让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邱亚婷

255#
发表于 2020-8-31 15:43: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第八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评奖公告(2020年)


  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冲击着各行各业的原本状态。聚焦到新闻传播领域,受众的视听习惯、用户的使用场景、信息的传播渠道都发生了改变,而不变的是新闻人的初心与担当。


  范敬宜先生是我国声誉卓著的新闻工作者和卓有建树的新闻教育家。为继承和发扬范敬宜先生的新闻教育思想,激励新闻人以范敬宜为楷模,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由人民日报社、经济日报社、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辽宁日报传媒集团、大众报业集团、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发起倡议设立“范敬宜新闻教育基金”。基金设立还得到了范敬宜亲属、清华校友赵伟国先生及加多宝集团的大力支持。


  “范敬宜新闻教育基金”面向全国设立“范敬宜新闻教育奖”,从2013年开始评奖,每年一次。


  范敬宜新闻教育奖包括三个奖项:


  新闻学子奖:奖励有志于从事新闻传播事业的成绩突出的学生;


  新闻教育良师奖:奖励在培育新闻传播人才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


  新闻教育良友奖:奖励热心新闻传播教育的新闻业界人士。


  第八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的评选,采用单位推荐与个人申请相结合的方式产生候选人,邀请各传媒单位、新闻院校的资深专家及学者组成评选委员会进行评选工作,由基金理事会确定最终表彰名单,举行表彰活动并对获奖者进行奖励。


  希望通过范敬宜新闻教育奖的评选,激励更多青年学生热爱新闻工作,投身新闻事业;鼓励更多教师在新闻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培育人才;推动更多的新闻业界人士关心新闻教育,指导新闻学子成长。


  第八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评选细则


一、评奖时间

  2020年9月1日开始启动和受理申报,并通过各种媒体形式在学界和业界广泛传播。9月30日为单位推荐和个人申报截止日,10月进行专家评审和基金理事会审阅,11月举行颁奖典礼。


  二、奖项设置

  新闻学子奖 10名(6000元/人)

  含特等奖 1名(10000元)

  新闻教育良师奖2名(10000元/人)

  新闻教育良友奖 1名(10000元)


三、申报对象及申请范围

  新闻学子奖:中国内地各高校在读或毕业一年以内的本科生、研究生

  新闻教育良师奖:中国内地各高等院校在职教师

  新闻教育良友奖:参与高校新闻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新闻机构工作者


  四、申请条件

  新闻学子奖:

  1.学习努力,品学兼优;

  2.热爱新闻事业,毕业后有志从事新闻工作者优先;

  3.有突出的、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新闻作品发表(鼓励抗“疫”报道、媒介融合及国际新闻传播的作品)。已经毕业的学生,其申报的作品必须是在校期间完成的。


  新闻教育良师奖:

  1.热爱新闻教育事业,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德艺双馨;

  2.在新闻人才培养上投入足够精力,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3.已经培养出一定数量的优秀新闻工作者,成果显著。


  新闻教育良友奖:

  1.重视新闻人才的培养,长期支持新闻教育;

  2.长期在新闻院校兼课、讲座及共同培养学生;

  3.为新闻院校发展提供各种社会资源和其它形式的帮助。


  五、申请方式

  1.单位推荐及个人申请相结合(被单位推荐者不再填写个人申请表格)。

  2.推荐单位和申请人可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官网(www.tsjc.tsinghua.edu.cn,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跳转)“学院动态-学院公告”栏目查阅评奖公告并下载相关表格,或前往百度云盘进行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r2jw6XootqhxmRzCexgHw,提取码: 4g1b)。

  申报材料(包括申请表及代表作品扫描件)请用电子邮件方式传至[email protected]邮箱,同时邮寄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评选组委会办公室”。

  3.往届曾申请过本奖项“良师奖”和“良友奖”的申请者,需重新填写申请表。具体材料如与以前相同,可不再报送;如有补充,仅提交补充部分。


  六、评选办法

  1.聘请学界和业界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评审委员会由7-9名专家组成,主任由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担任。

  2. 由基金理事会最终确定奖励名单及奖励金额。

  3. 获奖名单将通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官网及其他知名网站公示一周,听取各方反馈意见。


  七、颁奖时间

  颁奖典礼定于今年11月在北京举行。


  八、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62781145    13501275543

  地    址:北京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评选组委会办公室”

  邮    编:100084

  网    址:www.tsjc.tsinghua.edu.cn(“学院动态-学院公告”栏目)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评选组委会
  2020年9月1日



来源:清华传媒评论




编辑:王雅欣


256#
发表于 2020-9-12 09:37: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从一本书说起,听他细述胡乔木与人民日报的一段渊源,以及他对中国新闻事业所作的贡献!


编者按:

他是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国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曾长期担任毛泽东主席的秘书,享有“中共中央第一支笔”的美誉。他一生博学慎思、勤奋笔耕,一生用笔杆子为人民服务。他就是胡乔木。今天“金台唱晚”微信公众号推送人民日报原记者部高级记者赵兴林《从<胡乔木颐园话新闻>说开去》,讲述胡乔木同志与人民日报的故事。
今年是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我再次细读商恺同志所著《胡乔木颐园话新闻》,书中用“所见、所闻、所想”记录整理成文的史料,不仅记录了胡乔木同志与人民日报的渊源,更见证了乔木同志对我国新闻事业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

1

胡乔木与人民日报的渊源

商恺“话新闻”首先从胡乔木重视收集新闻工作资料开始。1958年,在乔木同志的提议下,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中国记协共同创办了一本内部刊物——《新闻工作动向》(简称《动向》),覆盖全国各地的新闻单位。办公地设在人民日报社,人民日报资深记者萧航任主编。商恺经常往返于乔木同志在中南海办公地“颐园”和《动向》编辑部之间,随时转达乔木同志对《动向》的意见,其中有些重要文稿需要送乔木同志定夺和修改。

胡乔木同志交给《动向》的任务是:搜集新闻工作的资料、探讨新闻工作的理论、指导新闻工作的实践,进而把新闻学研究工作推向新高度,最后组织撰写出一部中国自己的新闻学专著。《动向》编辑部在乔木同志的指导下,共出版了167期,质量一年比一年高,影响一年比一年扩大,对带动和促进全国各地新闻理论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1978年,胡乔木同志被任命为中国社科院院长,在他的倡导下,正式建立了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巧合的是,在胡乔木身边工作多年的商恺同志,于1984年继任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所长,肩负培养新闻事业接班人的重任。

file:///C:\Users\Krystal\AppData\Local\Temp\ksohtml15416\wps139.png
胡乔木

商恺同志系“三八”式老革命,1948年任人民日报记者,1977年重返人民日报任记者部副主任。他不仅是我敬重的一位领导,而且是我同住一栋楼的邻居。商恺同志曾将自己所著的《胡乔木颐园话新闻》《大地笔踪》送给我,这两本书成为我学做记者的教科书。由于我与同住北区的鲁南同志同为部队转业进报社的,又都是商恺的部下,我们二人经常相约到商恺家就“话新闻”有关章节求教。商恺平易近人,总是耐心解答、有求必应。

商恺是人民日报记者,后来成为胡乔木秘书且一干就是10年。胡乔木同志多年任毛主席秘书,1949年8月—1949年12月任人民日报社社长。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化大革命”前夕,乔木同志先任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后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一直分管人民日报工作。其间,他为研究和改进人民日报,要求报社编辑部每天派两名编辑记者(商恺为其中之一),带上当天的人民日报于上午9时前赶到中南海的“颐园”,对每一版的新闻通讯和评论等,逐字逐句,边读边议;对好文章、好版面予以肯定,更主要的是挑毛病、找差错。他要求每天参与评议的编辑记者,回到报社后都要向编委会汇报,研究改进措施。

商恺

1958年夏,商恺正式被调到胡乔木办公室当秘书,一干就是10年。这10年商恺主要任务是联络人民日报、新华社及首都有关新闻单位。《胡乔木颐园话新闻》用商恺的话说,是记述胡乔木关于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方面的谈话,内容广泛,有长有短,有详有略。从办报方针路线到报纸版面内容,从新闻采访到新闻写作,从文章的遣词造句到标点符号的使用,无所不包。《胡乔木颐园话新闻》既有抽象的论述,又有对新闻实践的具体意见。这些谈话对当时的一些新闻工作者,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对后来新闻史的研究者来说,是研究胡乔木新闻思想的珍贵资料。

值得一书的是,1978年胡乔木被任命为中国社科院院长,在他的倡议下,正式建立了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新闻研究所的成立不仅对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业务等方面的研究与发展有所助力,而且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人才——由于新闻研究所下属新闻系设在人民日报社,报社一批资深记者、编辑担当研究生导师,将自己积累多年的新闻采访与编排版面经验传承给新一代。有资料显示,1978年新闻研究所创办第一年,就为人民日报定向培养40名新闻硕士研究生;第二年培养17名,此后一直延续到2001年。

file:///C:\Users\Krystal\AppData\Local\Temp\ksohtml15416\wps143.png
1984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83级新闻业务专业学员集体合影。(施明慎 提供)


那些年,这批青年才俊孜孜不倦研究新形势下的新闻规律、探索新闻改革途径、促进新闻学术活动的举办,为我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不仅让新一代新闻人崭露头角,更让新闻界迎来一个硕果累累的丰收局面。那些年,新闻研究所共出版了300余部新闻学论著、编著、译著以及论文集和新闻业务方面的书籍,如王晨《新闻写作漫谈》、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王武录《人物通讯写作谈》等都是其中的精品。

《新闻写作漫谈》
《新闻采访方法论》
《人物通讯写作谈》

2

学习和研究胡乔木新闻理论

商恺所著《胡乔木颐园话新闻》中这样记述:20世纪50年代,胡乔木代表中共中央分管人民日报,无论在人民日报编委会上,还是同新闻界人士的谈话中,他反复强调“报纸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报纸要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的重要阵地”“报纸是办给群众看的,尽量满足群众多方面的要求”等。对于怎样办好报纸,胡乔木向人民日报提出:

依靠群众办报。20世纪60年代初,胡乔木就鲜明指出:“党中央机关报的名字叫人民日报,她就是人民群众的武器,人民群众是它的主人。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把报纸办好。”他要求编辑部安排版面要突出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问题,调动群众积极性参与性;发展通讯员队伍,把群众关心的问题反映在报纸版面;多登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及取得的新成就等。乔木同志还建议“提高读者来信的地位”,建议在报纸版面上开辟《青年信箱》《工人信箱》《农民信箱》《文艺信箱》等栏目,答复各方面读者所关心的问题。

胡乔木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评论文章

以经济报道为中心。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工作重点逐步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邓拓在报社编辑部大会上传达乔木同志就有关“经济建设是目前全国的工作中心,我们的新闻报道也应该以经济报道为中心”的指示。乔木同志同时表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报道的内容可涉及中国纺织工业的历史,石油、冶金工业在中国的历史地位等。乔木同志多次在报纸评读会上指出:“人民日报的经济报道应在写作上注意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比如对从事经济建设人物专访、对某个建设工地的描写、对当前经济生活中重要问题的解释,以及经济建设中的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问题。”只要主题选得好、文字新鲜生动,就会吸引广大读者。

新闻是时代的艺术。自从在“颐园”开始评读报纸,乔木同志就提出:“新闻是一种时代的科学、时代的艺术,它的发展前途辽阔无限。”乔木同志就此问题问邓拓,人民日报有那么多记者,为什么写的新闻那么少?在另一次评读会上就“怎样才能写出好新闻”,乔木同志回答:“群众是新闻的接受者,群众更是新闻的创造者。记者要采写出群众最关心的新闻,就要深入到群众中去,要善于接触群众中的各类人物,捕捉各中新鲜事物。”乔木同志告诫记者采写新闻关键要“新”,事实准确,文字简练,主题鲜明,这是门综合艺术,缺一不可。

file:///C:\Users\Krystal\AppData\Local\Temp\ksohtml15416\wps152.png
1991年12月9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第二届中国新闻奖”“首届范长江新闻奖”颁奖大会。图为李瑞环和宋任穷、胡乔木、雷洁琼等领导同志在颁奖大会上。

记者是重要的社会力量。乔木同志对记者工作很有兴趣。他曾说过:“我这辈子没当过记者,可以说是一件憾事。”正因为如此,他很喜欢和记者接近、同记者交谈,关心记者的工作与成长,希望新闻界多出名记者。在乔木身边工作多年的商恺,多次向乔木反映记者诉求,诸如:怎样写出可读性的文章?怎样提高记者的业务水平?乔木同志形象地“把群众生活比作广阔的海洋,关键是记者去‘海洋’里能捞取些什么”。他还说:“要熟悉群众生活和群众所想,才有指望产生合乎人民需要的一流记者。”如何提高记者的业务水平?乔木同志认为,主要靠记者自己努力学习和到实践中锻炼。要求报社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记者视野。记者知识丰富、思想活跃,文章报道有人物、有场景,夹叙夹议,生动活泼,这样才能写出好新闻。

学习和研究新闻理论。胡乔木认为,外国新闻学的历史比我们早一些,也编辑出版了一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新中国成立以来,除学校因教学需要,做了些研究外,系统的新闻学专著得靠我们这代人解决。他特别指出,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党校应该成立新闻研究机构,不仅要搜集整理经典作家有关新闻工作的文献资料,还要搜集有关新闻的史料;不光中国的,而且包括世界的。在乔木同志的建议下,人民日报成立了“报纸研究组”。1978年,胡乔木被任命为中国社科院院长。在他的倡议下,正式建立了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为新闻学研究打开了大门,新闻理论硕果累累。

1982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招待出席第15届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的代表。胡乔木(中)、吕叔湘(左)出席招待会。



来源:微信公众号 金台唱晚

编辑:贾梦琪



257#
发表于 2020-9-29 22:34: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传播学院乘科教融合东风再出发


929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0年开学典礼暨科教融合学院成立大会在良乡校区隆重举行。
大会宣布新闻传播学院等12个本硕博一体化的科教融合学院正式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科院大学党委书记王京清,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高培勇等领导莅临大会并作重要讲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谢伏瞻
中国社科院大学党委书记王京清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高培勇
大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教授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
高培勇副院长宣读了12个科教融合学院院长聘任名单,王京清书记向新聘任的院长们颁发聘书、谢伏瞻院长为学院院长和书记们授予院旗。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研究员受聘担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数字媒体研究室主任黄楚新研究员、应用新闻学研究室主任殷乐研究员受聘担任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卜卫、时统宇研究员受聘为学院特聘教授,系秘书王颖受聘为学院助理。学校还从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以及相关部门的主要骨干研究人员中聘任了30位岗位教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所长唐绪军研究员
受聘担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应用新闻学研究室主任
殷乐研究员
受聘担任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卜卫研究员
受聘为学院特聘教授
唐绪军代表新任学院院长和岗位教师在大会上发言。他希望学生们既要有理想,又要脚踏实地;立志成才,但不要怕吃苦;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要多泡图书馆,多读纸质书。肩负起历史使命。在时代的大潮中做一颗清澈的水滴。
大会结束后,新闻传播学院领导班子举行了首次例会,讨论了相关工作计划。大家一致认为,本次科教融合在社科大建设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也必将是新闻传播学院发展的新契机。

来源:微信公众号:新闻与传播学术前沿

编辑:冯梦玉


258#
发表于 2020-9-30 10:59: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云大新闻学院院长廖圣清率队赴上海知名高校考察学习


为加强云大新闻学院与上海有关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交流合作,加快推进云大新闻学院特色发展、跨越发展,院长廖圣清教授一行3人于921日至23日赴上海知名高校进行考察学习,开展座谈交流,谋划项目合作,积极争取兄弟院校的支持助力云大新闻学院发展。

921日上午,考察组一行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参观学习,与学院领导班子进行了座谈交流。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党委书记、执行院长张涛甫,副院长陈建云,党委副书记杨鹏、朱佳等在家领导出席了座谈会。廖圣清院长介绍了云大新闻学院的发展现状以及今后发展思路,希望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得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支持。米博华院长对廖圣清教授率队回到学院考察学习表示热烈欢迎,表示将全力支持云大新闻学院各方面的发展。张涛甫书记及其他院领导均表态愿通过开展项目合作和全方位交流,从各方面支持云大新闻学院的发展。考察组还参观了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和新媒体实验中心。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苹果授权培训中心(AATC)和索贝非编网络教育示范基地,含全媒体内容实践区、数据采集汇聚分析区、可视化传播试验区。
921日下午,考察组一行前往上海体育学院进行学习考察。上海体育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院长杜友君接待了考察组,并介绍了学院的特色专业,以及以体育新闻为优势、着力发展电竞新闻专业的发展思路。廖圣清院长介绍了云大新闻学院的现状和发展思路,表达了开展相关项目合作的意愿。双方将在健康传播研究方面加强交流合作,逐步建立完善两院的交流合作机制。

922日上午,考察组赴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考察学习,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党委副书记常河山、副院长邵国松等院领导接待了考察组。近年来,上海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坚持“文理相互渗透,学术、技术与艺术融合,数字化、国际化、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推动该院新闻传播学科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进入国内一流新闻传播院系的行列。在座谈会上,廖圣清院长首先表达了对上海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近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的敬意,介绍了云大新闻学院情况和未来发展思路,并希望在师资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得到交大媒体与传播学院的支持。李本乾院长以一系列令人震撼的数据介绍了交大新闻传播学科近年发展取得的成绩,重点介绍了开展科学研究、推出研究成果的经验,希望两院加强合作交流,尤其是在智能传播方面开展合作。考察组还参观了学院演播大厅和正在装修并即将搬入的新大楼。
922日下午,考察组一行赴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进行了参观考察。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奇华、院长吕新雨、副院长肖洋等领导接待了考察组,并陪同考察组参观了传播学院智慧与创意融媒体教学示范中心。座谈会上,吕新雨院长介绍了传播学院的学科亮点及传播学科的差异化发展思路,总结了传播学院目前在云南地区开展的学术及社会实践项目。目前,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在民族传播、健康传播等领域已经有学术布局,并正在建构“大传播”发展格局,形成“大传播”的学科发展优势。双方就进一步加强科研合作等内容交换了意见并形成初步共识,为今后深化合作奠定了基础。
923日,考察组访问了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邓江、院长严三九、党委副书记韦淑珍、副院长赵为学、牛盼强等领导接待了考察组一行。双方介绍了彼此学院的概况,重点就支持云大新闻学院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交换了意见,并决定就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生实践等多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双方同意首先就开展南亚东南亚对外传播方面的研究进行合作,将于近期签署有关合作协议,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两院的全面合作。
在上海期间,考察组一行还与我院在复旦新闻学院联合培养的20182019级同学进行了座谈,了解这些同学的学习生活情况,勉励她们抓住到复旦大学学习的机遇努力刻苦学习,进一步开拓视野,把在复旦大学的学习生活有关情况编写为电子刊物,让云大和复旦新闻学院师生了解她们的联培生活,展示联培学生的良好风貌。


(原题为《云大新闻学院院长廖圣清率队赴上海知名高校考察学习》)


来源:微信公众号“云新平台”澎湃新闻

编辑:冯梦玉


259#
发表于 2020-10-22 21:52: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正确打捞毛书记


一:书记自沉,瓜众站队。告密者表功,殃及第三者。

已经有深情颂扬自沉书记的视频流传了,配乐诗朗诵,声情并茂。

颂扬文章就更多了。

创作这些帖子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感情。你不能说都是没事干的人干的。

他们的逻辑大致是这样的:他反对腐败,官斗失败,清者自清,自我牺牲……种种打动人心的精神要素。

而王校长这边就有点不堪了。

有人发现,毛书记遗体告别仪式,王校长没有出席。

有人说,“书记用生命举报你,校长XXX,你晚上还睡得着吗”?

说的也是。当毛书记给王校长丢下一段狠话就自绝于组织而去,王校长可能是得有一段时间睡不好。而毛书记遗体告别仪式,他自然是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

但同时,颂扬校长的一方,也在行动。虽然显得比较单薄。

例如,说校长从小就是学霸,以后学而优则仕,当校长是名至实归。这终究无法回答毛书记的指控。

所有这些单边言论,都只是建立在书记自沉前指控校长的惟一的材料基础上,主要依靠的是想像力。




这里着重介绍一个在毛书记和王校长之间站队的狗血故事。这是在王校长座位底下烧火。内容是拿成都大学新闻学院一位老师说事。

帖子说这位老师是一个“恨国党”“X&分子”,她的言论曾经受到实名举报,可是,举报者发现,她居然受到王校长的包庇,把实名举报信息转交给她,她就在网上和举报者对骂。

学生举报老师的故事屡见不鲜,平淡无奇,本故事曲折而精彩的部分在于——

举报者拔出这位老师以前在网上说过:做新闻专业的老师要拿到课题(费),“必须先做政治体制的小三,研究如何防民于口,研究领(引)导舆论……饭锅不开,我也不做”的老师(isamoz)!

可是,同样是这位老师,她竟然也是官方聘任的新闻检察官,言论审读专家(见图片红杠),这可是有稳定的或者还是有数量不菲的“课题费”的干活。

这还不算,同时,她还曾经是汉奸系媒体的特约作者(我觉得这一条是顺口乱吹出来的,因为前些年给汉奸系写稿是一件体面的事情)。

但总的说来,这个节外生枝,应该是够isamoz受的,甚至王校长也不得不认真对待,这算是毛书记事件的次后灾害吧,第一灾害人王校长,殃及无辜的isamoz老师。

不过,吉人自有天相,据说她已经调任它处,并且官升一级。谢天谢地,愿这点小事不要伤害到她。




二:自绝于组织,辜负组织培养,令组织难堪

令人困惑的是,凭毛书记丢到网络上的那点文字,实在无法解释他何以自绝于组织,自绝于亲人,自绝于社会。

惟一能确定的一点是,书记在寻死之前,存心给王校长留点事情。

“党W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很诗意的制度设计。校长负责学校,你负责校长。可你倒好,说声校长不听话,你就撒手不管了。你对得起组织吗?

培养一个书记并不容易。你已经组织长期培养,分别在好几个地方和部门,做过行政负责人,做过书记,做宣传部长,你应该是一个成熟的政工干部了,可你的绝命书说得自己洁白如初。

一个书记被校长欺负到只得寻死。实在难以想像。你们身后都是上级D组织,你们都是领命而去,你就那么好欺负?组织选错了人?

你说校长“无底线”地欺负你,请问,你认为D内伟大斗争的底线是什么?他暗杀你没有?如果没有,这终究还是局限在“文斗”的范围,这是很明确的“底线”。

就算校长举报你了,暗杀你了,你也应该相信组织(既然组织派你去“负责校长”),你可以向组织汇报,你可以先胜一局。

就算你不愿意和校长进行伟大斗争,你可以如前两任一样调走(看你履历,组织很像是让你去镀金,很快就会去别处高就的),你进可攻退可守。

可是,你凭什么就死给上级党委看,还在大众网络上秀一把给组织难堪?

奇怪的是,多数网友就照毛书记的说法照单全收了,以致产生了前面所说的站队奇观。

网上的朋友们也不想想,你天天被网络欺负,删帖禁言风号,你怎么没有自绝于网络还厚着脸皮在网上混?



书记被校长气死的奇观不仅跟制度设计矛盾,也跟人类的天性相悖。

据说毛书记没有孩子,但我想他必有亲人和家庭。你为什么仅仅因工作不顺,就自绝于亲人和家庭呢?

关于这一点,我看了好几个帖子,没有一个提到,好像书记都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都没有亲人和家庭似的。

还有一点,毛书记是一个单向度的人,离开了组织范围,不会讲理,也不会博得同情。

他明显患有政工干部职业病——除了帽子和口号,其它话似乎都不会说,连指控同僚都只会用帽子和口号——四个字一句的新韵文。

这种新韵文还没有登上现代汉语词典,没有约定俗成的社会意义,只是纪委和监察委专用的新语文——“不讲政治,破坏规矩,……”云云(见图片)。

毛书记大概不知道,当你“第一次发朋友圈”,你就是在向公众喊话,不是在向组织汇报,你的语言应该朴实一点,说事应该具体一点——如果你在天之灵期待上级组织调查校长,但帽子和口号不是线索,不好调查啊。

你这样的帽子,扣到哪一个干部头上不合适?你不是在指控同僚,你只是在描绘一个普通干部啊。

离开了组织的语境,毛书记这样的语言一点意义都没有,骂人都不会让人觉得受受辱。试试看,你在街上拉一个市民,你说他“不讲……违背……”,你看他会不会生气?他不会生气,他只会觉得你脑子有病。

现在,由于你指控的只是帽子和口号而没有具体的线索,上级可以什么都不做(虽然据说“上面来人了”),过一段时间宣布你的指控查无实据,而你本人倒是一大堆问题,你因自己的而自杀,这都说得过去,你留下了这样的逻辑。

只有一种人,就是纯粹的官迷,在他的眼里,除了官运,没有别的运气,除了做官,没有别的人生,除了组织,不爱别的事和人,那么,他可能因为官运断送而自杀。

但对于平常人,没有事业,有家庭,没有家庭,有朋友,没有朋友,有亲人,什么都没有,可以去做NGO,可以去农村,去山里隐居终身。

看起来,毛书记不知道人间还有这样的境界啊;要是知道,悲剧还会发生吗。

世上有因为工作压力大,或失去工作而自杀的,那多半是穷人,草根,离了工作没有活路的人。毛书记做了那么多年的官,做了那么多部门的官,他即便官场失意,挂冠而去,走发财路线也很不错的啊。

毛书记的自绝书展示的逻辑不对,情商不对,人性也不对。

三:低等粗劣的人文环境,不可思议。


在网上拔到一所大学,还比较有名的,书记举报校长,成功把校长送进了监狱,判刑10年。

校长不服气。他毕竟是文化人,他知道在监狱里也可以检举他人。他不断努力,成功地把书记举报进去了,也被判刑10年。

你说他俩不互相举报该多好。

有文化真可怕,越有文化越可怕。你听说过某一个地方机构的书记和X(县、市、省)长,有过这种没有赢家的斗争吗?几乎没有。

除了大学,地方干部因为一般没有这么高的文化,所以都知道没必要抱着同僚沉河。(2020/10/20



来源:屋权史



编辑:王雅欣

260#
发表于 2020-11-13 21:51: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已贴网站

任职6年后,张志安卸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


1113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党政办获悉,担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一职已有6年的张志安现已卸任。
学院党政办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张志安仍留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工作,但未进一步透露其任职去向。张志安1113日下午在其微信朋友圈发表离任感言。




张志安1113日下午在其微信朋友圈发表离任感言


澎湃新闻注意到,张志安于1113日下午,在其微信朋友圈发表离任感言称:“2014年担任院长以来,自认为尽心尽力,也使学院学科建设有明显进步。现在看,进人留人方面恐怕距离期待仍有差距。经过反复考虑,决定请辞院长,回归教师,迎接新挑战。祝学院越来越好!”
而在此之前,118日,张志安仍以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身份在汕头大学新闻学院发表主题演讲。
公开资料显示,张志安出生于19774月,籍贯浙江湖州安吉,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新闻生产、新闻从业者、新媒体与社会等。
20007月,张志安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获新闻学学士学位,20067月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获传播学博士学位。随后,张志安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任教,曾任院长助理等职。
20117月,张志安“转会”中山大学,赴该校传播与设计学院任教,历任院长助理、副教授、副院长,新闻学系主任,20141月聘为正教授,20147月起担任院长。
值得一提的是,张志安当年也因其“国内最年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身份而受到传媒界关注。
据《南方都市报》201411月报道,作为“70后”年轻学者,张志安在新闻学界和业界都拥有很高知名度。20147月,他从胡舒立手中接棒,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更成为国内最年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此时,距他20116月调任中大不过三年。“就像坐火箭一样……”他自己也开玩笑说。
报道称,“他的微信朋友圈里,几乎时刻都有新消息。约2100个联系人,大半来自媒体圈。其中,主流网站和报业集团总编、副总编约百人,前任和现任调查记者大概300人,学界同行200人,还有成百上千名记者,也有不少政府官员、企业人士。”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成立于2003年,设有新闻学系、公共传播学系和创意媒体设计系,本科开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专业,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下设新闻学、传播学学术型硕士专业,和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设计艺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政治传播交叉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
据学院官网介绍,该院以“人文新媒体、融创传播学”为学科定位,形成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创意教育为中心,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办学特色,致力于培养既具有科学及人文素养又具有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澎湃新闻记者蒋子文 实习生田玉

编辑:冯梦玉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