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报纸研究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41#
发表于 2013-2-26 21:06: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国际先驱论坛报》更名为《国际纽约时报》


美国纽约时报公司旗下《国际先驱论坛报》(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中新网2月26日电 据外电报道,美国纽约时报公司周一(25日)称,旗下《国际先驱论坛报》(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将更名为《国际纽约时报》(International New York Times)。
  报道评论称,此举其实不算太大意外。纽约时报正加紧提升其全球知名度,目前正着手抛售旗下许多资产,包括《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
  纽约时报选择汤普森(Mark Thompson)作为新任执行长,一定程度上就归因于其曾掌管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国际新闻经验。汤普森去年11月上任。
  汤普森在声明中称,“我们相信,我们有很大潜力扩大美国以外的《纽约时报》订阅读者数量。”
  纽约时报公司发言人说:“计划将《国际先驱论坛报》的所有资产重命名为《国际纽约时报》,但我们将保留对《国际先驱论坛报》这个名称的所有权,或许可用作我们全球品牌战略的补充。”
(原标题:《国际先驱论坛报》将更名为《国际纽约时报》)


242#
发表于 2013-2-27 17:54: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写字李华良
//@媒体人刘江:右右→ →//@贺江兵: 右边//@女施主你拉链开了: 每经:“你有病啊?” - 360:“你有药啊?” - 每经:“我有药,你吃多少?” - 360:“你有多少我吃多少~”//@贺江兵: 每经火了!//@宋体金: 360太能干了!!/

@张栋伟
太有意思了!传360昨天紧急危机公关扫街收购《每日经济新闻》,每经那边也传出消息:准备加印10万份报纸重投京沪!你敢买,我就敢印!每经5个整版报道“360黑匣子”收集用户隐私的报道,打得360惊慌失措。微博网友@诺诺e起来 说,有报摊老板说早上9点就被人一次性买光。你同意不同意每经加印?



(34)| 轉發(2543) | 評論(506)
今天12:02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3)| 收藏| 評論(2)
38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243#
发表于 2013-3-1 10:11: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巴菲特集团收购第28份日报《塔尔萨世界报》

  新浪传媒讯:据英国《卫报》2月26日报道,亿万富翁、新的报业巨头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买下他的第28份日报——俄克拉荷马州第二大报纸《塔尔萨世界报》(Tulsa World)。
  据悉,这份报纸工作日的销量为95,000份,周日销量为133,000份;而其网站Tulsaworld.com则是塔尔萨地区最受欢迎的网站。
  报道称,巴菲特通过旗下BH传媒集团从洛顿家族购买了这份报纸的所有权;而洛顿家族自1917年以来已经连续四代拥有该报。
  《塔尔萨世界报》成为BH传媒集团旗下的第28份日报,而该集团在九个州还拥有包括月刊、杂志及相关在线出版物在内的42种刊物的所有权。《塔尔萨世界报》将成为BH传媒集团旗下继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世界先驱报》(Omaha World-Herald),以及弗吉尼亚州《里士满时讯报》(The Richmond Times-Dispatch)之后的第三大报纸。
  上个月,BH传媒集团收购了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斯博罗新闻与记录》(Greensboro News & Record)。从去年5月以来,巴菲特集团一直都在狂热地收购报纸。(斯年)


http://news.sina.com.cn/m/2013-02-28/144926386796.shtml

244#
发表于 2013-3-1 10:13: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出版总署:资不抵债报刊年检不予通过

  本报北京2月27日讯 记者胡建辉 记者从新闻出版总署获悉,出版单位资不抵债的报刊等一律不予通过年度核验。3月下旬开始,总署新闻报刊司将对重点地区年度报刊核验工作进行督查。新闻出版总署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各省(区、市)新闻出版局严格规范对暂缓年度核验、不予通过年度核验等报刊的处理,对有违法违规行为被查处后不整改或未取得明显整改效果的报刊、出版质量长期达不到规定标准的报刊、出版单位资不抵债的报刊、主管主办单位合并或撤销后不再具备行政许可法定条件的报刊、非公有资本进入编辑出版环节的报刊,一律不予通过年度核验。
  通知明确要求,在2012年度报刊核验工作中,对本地区报刊数量、主管主办单位、资本构成、出版经营等情况进行全面核查,摸清底数并完善数据信息,对事实上已经停办或不能正常出版等“名存实亡”的报刊,及时办理注销或撤销手续。同时强调各地在2012年度报刊核验期间,各省(区、市)新闻出版局须设立并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发动群众监督和举报报刊违法违规问题,并组织媒体通过采访报道进行监督。

http://news.sina.com.cn/m/2013-02-28/182826388604.shtml
245#
发表于 2013-3-2 21:38: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晶报》就“沙逼北京”标题致歉


3月1日晶报《雾霾再袭 沙逼北京》的版面


  《晶报》致歉声明:"本报今天陆续接到读者电话和微博投诉,称3月1日晶报《雾霾再袭 沙逼北京》的标题严重不妥,极易遭误读。本报特就因此造成的不良传播后果向读者诚意致歉。本报将以此为鉴,完善签审流程,强化把关意识,严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晶报编委会 "
(原标题:《晶报》就"沙逼北京"标题致歉)

246#
发表于 2013-3-3 00:18: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哪类报纸将最先消亡?——兼谈都市报的危机与生机
  《德国金融时报》停刊,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申请破产保护,美国《新闻周刊》结束出版纸质杂志,专门以电子版形式面对读者。国内报纸发行乏力、广告急剧下滑……
    所有这些,都引导着报纸必将灭亡的论断;当然也有反对者,反对者坚称纸媒永续,不会消亡。

    那么,报纸到底会不会消亡?或者说哪类报纸会最先消亡?

    报纸的进化与分化

    很多人只是想当然地断言:报纸必将消亡,或报纸永不消亡。但有些理由是经不起推敲的,有人从自身出发,认为自己已经不看报纸,或者身边的人都不看报纸,而认为报纸必将消亡;有些理由甚至有些可笑,比如有人认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看竹简的习惯,所以可翻页的报纸永不消亡。如此等等,既无法说服别人,甚至也无法说服自己。

    社会在发展,媒介环境正发生深刻变革,报纸所面对的竞争对手也在转变,我们不能孤立静止地考虑纸媒的前途。探讨报纸是否消亡的问题,需要循着媒介发展的历史轨迹,探究报纸未来的进路,到底是生存还是毁灭。

    媒介进化与生物的进化从各种方面来看,都是类似的。目的一致:都在争夺资源;环境类似:都面临激烈的竞争;采用的方式也是类似的:都要将特长充分发挥才能勉强应对竞争;结果也是类似的:进化或分化。

    回溯传媒形态的发展历史,就会发现,传媒形态一直在持续地进行着两个过程,一是进化,二是分化。进化是量变,分化则是质变。

    传媒在竞争中,强化自身独特优势,抛弃某些缺陷,实现改良式的进化;当进化到一定程度时则发生质变,开始分化成新的传媒种类。报纸刚刚出现的时候,在中国只有邸报,在西方则是政党报纸。但是在对独特优势的强化与改进中,现在报纸已经分化成很多品种了。报纸在强化社会新闻、强化可读性的进化中分化出繁盛一时的都市报;在突出政党资源、强化立场的进化中分化出党报;报纸在突出免费属性、强化渠道特点的进化中分化出地铁报;报纸在突出行业属性的进化中分化出了行业报……

    被称为新兴媒体的网络,也在诞生不久的今天出现了巨大的分化。现在网络的分化主要体现在赢利模式上,刚开始出现的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等,赢利模式和传统媒体一样,依靠新闻来获得点击量,再以点击量赢取广告;现在网络赢利模式已经分化出很多品类,被我们熟知的就有谷歌、百度的搜索竞价排名赢利模式,淘宝网网络购物赢利模式,网游赢利模式等,还有更多的现在还未发展成型的千奇百怪的赢利模式。可以肯定,这种分化还将继续;也可以肯定,其中某些分化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枯萎掉,有些则会长成大的网络分化支干。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在传媒发展趋势上同样会起作用。

    按照传媒进化的观点,传媒一直在不断地进化与分化。报纸的进化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报纸分化之树
    当变革到一定程度时,进化的量变逐步成为了质变,报纸也就不是原来的模样了,分化成不同的种类,比如现在盛行的免费报纸。如果报纸的部分分支无论怎么量变,都无法适应人们的需求,量变无法冲破"透明的天花板",那么它将消亡,比如生物进化史上那些超级巨无霸腕龙、霸王龙之类的恐龙;而一些小型蜥脚类恐龙却完成了长出翅膀这一质变,进而进化成鸟类,继续存在至今。

    很多人说,报纸就是现在的恐龙,正在走向灭亡。其实,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恐龙并没有灭亡,生物界公认的观点,地球上现在繁盛的鸟类就是恐龙进化的后代,一小部分小型恐龙在竞争中分化出来,它们在天空中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从媒介进化的角度,报纸也是如此,一些不能适应环境的报纸种类将灭亡;而一些在竞争中分化出来的新品种将继续发展。

    都市报面临的冲击最大

    当前报纸新的强劲竞争对手是各种新媒体,它改变着人们的信息需求。

    受新媒体影响最大的报种是都市报。都市报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的综合性报纸市场上只有党报和晚报,席文举等人所创立的都市报模式是对当时党报和晚报的一场"范式革命"。①在内容上,大规模的舆论监督;大篇幅的社会新闻、家长里短;高密度的新闻策划、活动。在经营上,敲门发行,"扫楼"、"洗街",广告则实行代理制。管理上,打破铁饭碗,采用市场化绩效考核机制,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这些突破性的创新使都市报从党报中分化成为一个独立的报种而繁荣昌盛,发展至今。

    但是,随后的十几年,都市报这些"革命性"的突破价值在逐渐被淡化。敲门发行、扫楼、洗街等经营方式,由于社区的兴起、社区管理的成熟而很难执行;报摊报贩则由于城市管理的趋严而日渐减少;几乎所有的媒体都采用了市场化的管理方式,都市报在这方面也变得没有优势,一些党报甚至比都市报走得更靠前、更先进。

    随着时间推进到2010年左右,都市报所赖以为本的优势只剩下了内容优势。都市报诞生时的价值在于它上面有别的报纸没有的内容,比如舆论监督、社会新闻、新闻策划;后来的BBS论坛火爆也是由于上面有别的地方没有的内容。但是,新媒体中微博的主要价值也在于微博上有别的地方没有的内容,网友戏称微博与央视的"新闻联播"是两个世界。都市报的内容优势不再。

    由于自身考核机制和办报思路的问题,都市报的内容不但网络上到处都有,还纷纷转抄、阐发大量微博内容,成为微博内容的二次传播者。这样就导致了报纸与网络的同质化。报纸与网络同质化的结果就是:读者阅读报纸就跟上网没有什么区别,既然网络上的信息都能免费获得,那为什么还要劳心费力地订报看呢?更何况,网络还比报纸信息更快捷,检索更方便,更能互动……

    此外,由于管理尺度的问题,人们戏称都市报现在正在党报化,都市报的价值又在哪里呢?


  十几年来,内容没有创新,是都市报的最大问题。从"快乐大本营"、"非诚勿扰"到"中国好声音",同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内容每年创新不断。回头再看看都市报,这些年来,除了舆论监督、新闻策划、社会新闻,都市报又有哪些可以让人们记住而又卓有成效的创新呢?都市报从晚报的"范式革命"中分化出来,现在更需要另一场内容的"范式革命"。否则,一百次的改版也无济于事。
    新媒体对于报纸的最大冲击在于都市报,现在已经危机频现。2012年10月26日,世纪华文国际传媒研究机构公布数据,北京报纸零售平均摊点销量由2003年的250份减少到2012年上半年的不到100份。全国报刊发行降幅超过40%。再根据CTR发布的2012年上半年广告业的回顾,传统广告商半年同比增长仅为3.9%,创五年新低。报纸的同比增长是-6.3%,预计2012年下半年的报业广告下行的量还会更大。

    各个报种的生存空间

    经过一两百年的发展,如今的报纸是个种类繁多的大家庭。这些报纸品类、内容、渠道、功能、定位、服务对象、发展层次、市场空间;媒介使命、社会功能都千差万别,对于这样一个复杂而多元的大产业,不可能一概而论地断言整个行业的生存或死亡。

    对于各个报种而言,新媒体的影响各不相同。

    党报历史最久,发展最成熟;但党报有党报存在的价值,党报党办,主要面向党政干部,中国共产党8000多万党员是党报的目标读者;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进行政策解读,统一干部群众思想等;政府资源丰富,最近几年随着各级政府部门形象公关意识的提高,各级政府部门的形象广告、各类公告成为党报广告的增量空间。

    行业报则立足于行业自身,以服务行业内为基本诉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有些已经完全实现了市场化,如《中国黄金报》《中国汽车报》,有些则紧密依托所在行业生存,如《人民铁道报》《中国水利报》;行业报有着各类新媒体所不可替代的专业性。

    地铁报是个新兴的媒介形态。它借助于地铁的独特渠道,利用通勤人群的闲暇时间,免费、方便、易得,具有新媒体所没有的优势。地铁报规模还很小,但它的渠道优势,对特定需求的满足仍然使它具有一定的想象空间。

    县市报虽然在2003年的报刊治理整顿中损失惨重,但近几年,县市政府的强烈办报需求,加上省市级报纸强烈的扩张需求促使县市报重新繁荣起来;县市,有望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报业竞争的主战场。县市政府的需求是县市报发展的最大市场空间。

    社区报属新生事物,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的社区不断形成;虽然社区报业还未成形,但已初具规模,由于具有贴近性等新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未来可期。

    ……

    都市报的生机

    影响媒介形态进化之树的养分与雨水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这种养分和雨水可以是社会生态、政治环境、经济结构、发展程度,甚至是看似毫不相干的因素,比如堵车。当电视崛起,人们都以为广播快被终结的时候,却由于堵车,让广播在焦急等待的司机和乘客中找到了它继续发展的价值。都市报也是如此,以下四个因素将给都市报以巨大想象空间。

    一是十八大以来的新的政治形势,将使都市报的内容有新的创新空间。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出台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并已在接下来的各种工作与活动中切实履行。赢得广泛的赞誉。新闻界更应该关注的第六项规定:“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和利好。都市报最大的问题是内容创新,而由于管理体制与管理方式的问题,对于都市报与新媒体的尺度要求往往不够一致,这也是都市报人们一直抱怨的难题。一旦与网络等新媒体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拥有公信力、权威性的将拥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都市报将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都市报的消费主要是在城市。中国正在迅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极大地拓展了都市报的发展空间。中国城乡和住房建设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46.59%,我们只用30年时间就赶上了西方200年的城市化历程。我国城市化速度在20世纪80年代较为缓慢,90年代速度加快,新世纪以来则大幅提速。中国已进入城市化率从30%到70%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预计未来 10到 15年,中国城镇化仍将保持年均 0.8至 1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理解,都市报的兴起就得益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今后也将依赖城市化进程。

    三是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都市报的读者数量基数将增加。老年人相对于年轻人更青睐于报纸阅读,即使从生理角度也是如此,报纸不闪,不累眼睛,随意、方便,可以非常慢速地阅读。都市报的忠实读者老年人正在逐渐增多。根据《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早在上世纪最后一年就已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现在,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人口的1/3将是老年人。而且这个进程还呈加快趋势。报纸未来的一个重要读者群正在快速扩大。

    四是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投资为导向转变为以消费为主导,这将给都市报带来直接的增量空间。不可能永远依赖出口的巨幅年增长和国内投资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面临转型,消费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在这一点上,中国与西方不同,中国有扩大内需的潜力,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内需潜力基本已经挖掘殆尽。出口型企业不需要在国内媒体做广告,出口和投资都不能直接拉动传媒广告增长。因此,对于都市报而言,这种由出口、投资向消费模式的转型意味着传媒将在转型中将获得巨大收益。内需扩大潜力非常巨大,相对于以前的出口、投资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消费型经济增长模式将给都市报带来更大想象空间。

    报纸不应该是去自信!(陈国权)

    注释:

    ① 范式(Paradigm)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系统阐述的,过去被用来描述科学上截然不同的概念。现在经常用于描述在科学上或者认识论中的的思维方式。在库恩看来,"科学革命"的实质,就是"范式转换";如今,报纸内容的创新,也需要这样的范式转换。

    ② 高云才:《城市化不能"大跃进"——中国城市化观察》,《人民日报》2011年2月14日

    ③ 卫敏丽、施元雪:《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新华社北京2010年7月13日电

    (原文发表于《新闻记者》2013年第2期)(作者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中国记者》杂志值班主编)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3-02/28/c_124397301.htm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247#
发表于 2013-3-3 20:12: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中青报周凯
//@刘瑄地盘://@廖红波A:公正地说,《香港商报》在香港报摊还是有销路的,没拿国家一分钱。我不是王婆买瓜!//@廖洪涛微博: 还有《香港商报》,《大公报》和《新晚报》也是同类!这些报纸别说在香港零售没有人要,摆在住宅楼的大堂也免费送,但没有多少人要!//@石扉客: 附议

@何三畏
【何三畏两会建言之一:给香港文汇报等“港媒”以出路】香港文汇报等名义上的“港媒”,实际上既无零售,也无征订,除了国家拨款,就在内地做“专版”收费,而这两项资金来源均不见容于现代国家制度,必须截断!让它们遵守香港及大陆的法律,接受大陆或香港市场的考验,是国家给它们的最好出路。



(9)| 轉發(728) | 評論(182)
今天13:11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1)| 收藏| 評論
27分鐘前 來自三星Galaxy SIII


248#
发表于 2013-3-4 11:25: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巴菲特:我们为什么收购报纸


网络资料图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网站上公布了2013年致股东信,在信中,巴菲特再次详细解释近年伯克希尔哈撒韦收购报纸的原因,巴菲特认为虽然互联网对报纸冲击很大,但是报纸继续在社区新闻中占据着统治地位,报纸给紧密的社区传递了综合的和可信赖的信息,加上明智的互联网策略,报纸将会在长时间内保持竞争力。
  我们买了一些报纸
  在过去15个月里,我们以3.44亿美元收购了28家日报。可能有两个原因让你们有些迷惑。第一,在以往的致股东信和年报中,我已经告诉过你们,报纸行业的发行量、广告和利润将一定会下降,这个预测至今仍然不变。第二,我们买入的这些资产也远达不到我们所要求的规模标准。
  我们能够容易地解释第二点。查理和我热爱报纸,若她们的经济价值合理,我们会出手收购他们,即使他们远不符合我们的规模门槛,他们是些小公司。关于第一点,需要我提供详细的解释,包括一些历史。
  新闻,简单说,是一种人们不知道他们想知道什么的东西。人们会从各种渠道寻找对他们重要的新闻,这些新闻提供了及时性、易得到、高可信度、综合性和低成本等因素的完美结合。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因人而已,并由于新闻种类不同而有所变化。
  在电视和互联网之前,报纸是大量新闻的主要来源,对绝大多数民众是不可缺少的。无论你感兴趣的是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地区新闻、运动新闻,还是财经新闻,报纸常常是第一个告诉你最新的信息。确实,你买的报纸包含了如此大量的你希望去了解的信息,使得你感觉很值得,即使只有少数几页符合你的兴趣。更好的是,刊登广告的人通常会为所有这些页面的成本付款,而读者得到实惠。
  此外,广告本身也提供了对于大量读者来说很感兴趣的信息,以致会产生更多的“新闻”。对于许多读者来说,知道哪些部门和职位在招聘,哪些超市在搞促销,哪些电影在何时何地上映,远比编辑们写的社论观点更重要。
  反过来说,地区报纸对广告客户来说也不可缺少。如果西尔斯和西夫韦在奥马哈开了商店,他们需要一个扩音器,去告诉城市居民为什么今天应该去逛逛他们商店。确实,大的百货商店和杂货店争先恐后的去刊登大幅广告,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广告的商品会从货架上飞走。没有其他扩音器能够与报纸相提并论,所以广告能够自我销售。
  只要一家报纸是所在社区唯一的报纸,他的利润注定会非常好,无论管理的好还是不好都区别不大。(正像一位南方出版商所说的:我的得意社会地位归功于2个伟大的美国制度——裙带关系和垄断。)
  历年来,几乎所有城市都变成只有一家报纸(或者2家竞争性的报纸合并成一家来经营)。这种报纸的减少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人们希望只订阅一家报纸。但竞争存在时,在发行量上有明显优势的报纸自然会获得最多的广告。这样会出现广告吸引读者和读者吸引广告的的良性循环。这种共生过程会导致弱势报纸的死亡,正所谓“胖者生存”。
  现今,世界已经改变了。股票市场行情和国家赛事信息在开始新闻出版前就变成了旧闻。互联网提供了广泛的关于工作和家庭信息。电视给观众轰炸各种政治的、地区的和国际的新闻。在一个接一个的领域,报纸已经失去了他们的首要地位。当他们的受众减少后,他们的广告也跟着减少了。(“员工招聘”广告收入-曾经作为报纸的一个主要收入来源-在过去12年来已经下降了90%。)
  然而,报纸继续在社区新闻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如果你想知道你的城镇正在发生什么,无论这新闻是关于镇长或税收或高校足球,没有地区报纸的替代者在做这个事情。一位读者的眼睛可能会在看了两个关于加拿大关税或巴基斯坦政治发展的段落后,移开去阅读关于自己和邻居的故事直到看完。无论哪里,都存在一种社区意识,提供社区所需要的特别信息的报纸,对大部分居民来说,将是不可缺少的。
  然而,即使一个有价值的产品,也会因为一个错误的商业策略而自我破坏。过去十年,这样的过程已经在几乎所有具有一定规模的报纸上发生了。出版商们包括伯克希尔的水牛城,都已经在互联网上免费提供报纸。这些怎么会导致印刷报纸的销量锐减呢?下降的发行量导致报纸对广告客户来说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在这种情况下,过去的“良性循环”反转了。
  华尔街日报早就以付费模式经营。而地区性报纸的典范是阿肯色民主公报,出版商是沃尔特 霍斯曼,沃尔特也是早就采用一种付费模式,过去十年,他的发行量已经远超国内任何一家大型报纸。即使有沃尔特这样的榜样,也只是在去年,才开始有其他报纸包括伯克希尔的,开发付费模式。这种模式不管运行如何-答案还不清晰-将会被大范围的拷贝。
  查理和我相信,报纸给紧密的社区传递了综合的和可信赖的信息,加上明智的互联网策略,报纸将会在长时间内保持竞争力。我们不认为,减少新闻内容或改变出版频率会成功。其实,稀少的新闻报道将会一定导致稀少的读者。目前有些城镇报纸采用非每日出版的方式,在短期内可能会提高利润,长期看注定会减少报纸的实用性。我们的目标是保持我们的报纸刊载读者感兴趣的内容,并让认为我们有价值的读者适当付费,无论是实物报纸还是网上报纸。
  我们的信心被奥马哈世界通信泰瑞。格罗吉尔的杰出管理团队所支撑,他们有管理一大堆报纸的能力。但这些报纸将会在新闻报道和社论观点上保持独立。(我支持奥巴马;我们有12家报纸支持奥巴马,10家支持罗姆尼。)
  我们的报纸也面临着营业收入下降的压力。2012年,我们最小的6家报纸营业收入保持不变,这个结果远好于大城市的日报们。此外,我们最大的两家报纸,水牛城新闻和奥马哈世界通讯,营业收入下降了3%,也高于平均水平。在全美50家最大的城市报纸中,我们水牛城新闻和奥马哈世界通讯,在所在区域的发行量渗透率方面排名接近顶部。
  名气不是偶然的:这些报纸的编辑们传递着读者们感兴趣的信息,例如水牛城的Margaret 和世界通讯的 Mike Reilly。(我很抱歉的说,Margaret最近离开了我们加入了纽约时报,他们给她提供了非常好的待遇,我们祝福她。)
  伯克希尔从报纸中得到的现金流将会持续处于下降趋势。即使一个明智的互联网策略也不能够避免适度的腐蚀。然而,在成本方面,我相信这些报纸将会达到或者超过我们收购时的目标。到时的结果会支持这个信念。
  查理和我仍然按照商业信条11(年报99页)来运营,并将不会继续运营注定会持续损失的生意。我们从通用媒体购买的日报在他们公司的管理下明显亏损。在分析了这家报纸的结果后,我们看不到避免亏损的补救措施,所以不情愿的将它关闭了。然而,余下的报纸在将来较长时间内应该会盈利。如果合适价格,这意味着以非常低的现金流倍数,我们会购买更多这种我们喜欢的报纸。
(以上为巴菲特2013年致股东信中关于为什么买报纸公司的翻译,由雪球用户@每天发现一个更好编译)

http://news.sina.com.cn/m/2013-03-04/100026419544.shtml
249#
发表于 2013-3-7 17:48: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傅玉辉
//@夏德元://@杨春阳广播站: //@商业周刊中文版:纸媒衰落,伦敦市长奋起捍卫:“那将是一场国家灾难。你不可能用‘在线’的方式还原新闻纸上的内容,互联网上充斥着色情与废话,我们需要在书报亭里看到智慧,我们需要在地铁里拿着报纸沉思。”

@商业周刊中文版
【当所有报纸都关掉印刷机】在知名报纸中,《卫报》看来会率先关掉所有印刷机。“数字化优先”战略将把传统记者和热情公民结合起来——“它将是在报社大楼内的记者同大楼外的专才的协作……他们是专才,他们和记者一样关心那些话题。他们不必是教授。”http://t.cn/zYjSKPz@胡泳 为商周App撰稿)



(3)| 轉發(134) | 評論(17)
3月1日16:41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4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Opening Remarks 开卷
虚拟报亭中有智慧吗?
  • 在知名报纸中,《卫报》看来会率先关掉所有印刷机
  • “数字化优先”战略将把传统记者和热情公民结合起来

在知名的报纸中,《卫报》看来像是会率先关掉所有的印刷机。它提出了“数字化优先”(digital first)战略,它的高管甚至说,数字版的可持续性商业模式将成为“《卫报》的使命”。《卫报》的经营负责人亚当·弗里曼(Adam Freeman)称,“数字化优先”战略将把传统记者和免费工作的热情公民的努力结合起来,奔向“新闻的开放性未来”。

弗里曼说道:“像许多产业一样,报业是偶然开始的,印刷机发明出来,我们用那种方式分发新闻。现在我们很清楚,我们必须做到数字化优先。比起关心平台来,我们更关心如何讲述新闻。”

2012年,这家亏损的报纸开始为iPad版收费,但显然还没做好数字化内容全面收费的准备。2011年,卫报新闻与传媒集团的亏损额是4380万英镑,而前一年这个数字更高,达5790万英镑。该集团拥有《卫报》和《观察家报》。

2012年7月,卫报集团在其年度财务报告中披露说,它目前已有1.7万iPad付费订阅用户,已有80.4万人下载该应用程序。二者相加,表明《卫报》已经成功地将尝试该应用程序的用户中的2.1%转化为付费订阅者。在苹果抽取30%的佣金后,1.7万iPad订阅用户仍会为《卫报》提供每月11.88万英镑(或每年210万英镑)的收入。

《卫报》iPad版的做法是,在两个礼拜的免费期限后施行付费墙。iPad版的转化率远低于《卫报》iPhone版用户的转化率——高达17%,iPhone用户每年为订阅支付4.99英镑,目前有8.2万iPhone用户订阅《卫报》。不过二者之间有一个重大差别——iPhone版应用程序只为用户提供少数新闻的无限期免费阅读。

相对于从平板或手机应用程序中获益,《卫报》似乎对其网站广告收益更感兴趣。它致力于开拓网络所赋予的机会来传播所谓的“开放”新闻(“open”journalism)。它的平板电脑版本相对纸版做了重新设计,同时也从《卫报》的免费网站获取内容。

卫报集团2011年从数字广告中获利1470万英镑,又从其他电子渠道获利3100万英镑,其中主要来自约会服务。这4570万英镑的数字渠道收入足以构成它年度收入1.96亿英镑的四分之一。不过它的税前亏损高达4380万英镑,部分原因可归于其在重建上的花费,而这包括为了打造一个“数字优先”的未来而辞掉员工的花费。

《卫报》长期的主编艾伦·鲁斯布里奇(Alan Rusbridger)想先在美国进行数字版试验,希望就此为英国的在线业务趟出一条新路,之后再全面停止纸质印刷。然而,卫报集团的所有者斯科特信托基金(Scott Trust)的受托人担心,《卫报》撑不了那么长时间。在过去几年,《卫报》发行商一直设法阻止报纸每年亏损4400万英镑,但增收速度非常缓慢,而且所有弥补性收入都被用于发展美国版和网络经营。公司被迫逐渐缩减《卫报》的发行规模,取消一些主要增刊。卫报新闻和传媒集团还决定在其650名编辑团队中削减100个职位。

在得知这家近60年历史的老牌媒体将缩减印刷版业务后,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专门撰文,捍卫传统媒体的存在价值。“如果你们停掉这个以油墨与纸浆为载体、承载着历史的印刷版报纸,那将是一场国家灾难。你不可能用‘在线’的方式还原新闻纸上的内容,互联网上充斥着色情与废话,我们需要在书报亭里看到智慧,我们需要在地铁里拿着报纸沉思。”但不管这个呼吁显得多么动人,恐怕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会见证《卫报》彻底告别油墨与纸浆。

不过说到新闻的未来,更有意思的是弗里曼的这一段话:“它将是在报社大楼内的记者同大楼外的专才之间的一种协作……他们是专才,因为他们和记者一样关心那些话题。他们不必是教授。”

鲁斯布里奇则用一连串排比句更有力地诠释了什么叫做“开放新闻”。“旅游版在寻找对柏林了如指掌的一千人。环境团队试图扩大环境报道的范围、权威性和深度。国际报道组想要收获尽可能多的来自阿拉伯的声音,以帮助报道和解释那场春天的革命。体育编辑在想怎样才能更好地报道竞逐世界杯的32个国家球队。评论编辑希望拓宽辩论的光谱,从政治思想家到科学家到神学家到律师……这家报纸正在超越一家报纸原有的界限。记者发现自己能够呈现更完整的画面。”

果真实现了这些,即使是全数字版,也不必担心新闻纸内容的“在线”还原,以及虚拟报亭中的智慧了吧。

撰文/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著有《网络为王》、《众声喧哗》等,译有《数字化生存》、《未来是湿的》等)

http://read.bbwc.cn/NC8zNC80NDY7.html
250#
发表于 2013-3-15 18:50: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刘刚在路上
@刘炳路 @閭宏 @潜水一丁

@南都全媒体集群
#南都观察# 【独家新闻首发,选报纸还是微博?】以一个我们自身的深刻教训——曹再发事件为例探讨,在我们看来,这件事体现了传统媒体在新的社会化媒体诞生之后观念上的冲突和交错,也让我们知道媒体运维或参与微博的传播是多么重要。



| 轉發(62) | 評論(16)
今天17:15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1)| 收藏| 評論
23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