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媒体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41#
发表于 2019-9-28 22:55: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皮尤研究:一多半的美国人因为假新闻而放弃社交媒体
来源:whatsnewinpublishingpewresearchjournalism
作者:Faisal Kalim,A.W. GEIGERAMY MITCHELL
编译:杜天雨
美国数字新闻产业正面临着一个复杂的未来。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通过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获取新闻,导致本土数字媒体产业就业人数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数字新闻也未能幸免于影响更为广泛的媒体环境问题,受到包括裁员、虚假新闻和公众不信任等的严重冲击。
今年911日,美国数字新闻从业者在新奥尔良汇聚一堂,参加在线新闻协会的年度会议,本次会议提出了美国在线新闻的一些关键性发现,这些发现根据皮尤研究中心最近的调查和分析汇编而成,关于包括美国人在线获取新闻的方式以及美国数字新闻编辑室的发展情况等内容。

网上新闻"冲浪"的用户比例正在上升
2016年和2018年,皮尤研究中心先后两次针对用户获取新闻的渠道展开调研,对比发现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喜欢在网上看新闻。虽然如此,2018年,电视仍然是美国用户获取新闻的首选平台,超过四成的美国人(44%)更喜欢看电视,其次是互联网((34%)),音频平台(14%),以及仍有7%的美国人坚守纸质出版物。与2016年的统计结果相比,唯一有意义的变化是互联网新闻用户的小幅增长,以及纸质新闻消费的下降。
注:电视仍是美国人获取新闻的主要选择(来源:Pew Research Center)
该调研将受访人员按年龄分为两组:"非银发族"(18岁到49岁)以及"银发族"(50岁以上)。研究发现,"非银发族"更倾向使用互联网平台来获取新闻(76%),这一比例竟是"银发族"的三倍;仅有8%的稍年轻一代还坚持看报纸新闻,但在"银发族"中,这一数据增长至32%。
file:///C:/Users/le/AppData/Local/Temp/ksohtml7744/wps21.png
注:由"非银发族"推动的数字新闻偏好(来源:Pew Research Center)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互联网偏好上,"银发族"大比例落后于"非银发族",但前者也在积极追赶互联网这辆快车。调查显示,2016年,32%的"银发族"新闻读者表达了对网络的喜爱;而在最近的调查中,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了43%。
新闻网站是否方便操作最关键
在数字新闻体验中,更多用户最关心的不是网站先进的数字特征,而是网站是否方便操作。大多数网络新闻用户(82%)表示,方便操作是本地新闻网站最重要的品质;59%的美国认可本地事件时间表的重要性,还有诸如定期更新社交媒体账户(51%)和提供可定制新闻服务(45%)等。
file:///C:/Users/le/AppData/Local/Temp/ksohtml7744/wps23.png
注:调查中,大部分用户认为,新闻网站方便操作最关键(注:Pew Research Center

虽然大约有一半的在线新闻消费者倾向于拥有一个定期更新的社交媒体账户,但很少有美国人会高度重视本地记者是否活跃于社交媒体,只有大约五分之一的美国人(21%)认为本地记者活跃在Twitter和Facebook等网站非常重要,而40%的人认为其重要等级只是"有点",甚至大约五分之二(37%)的人认为这不是很重要或者根本不重要。

file:///C:/Users/le/AppData/Local/Temp/ksohtml7744/wps26.png注:很少有人认为本地记者活跃于社交媒体平台是重要的(来源:Pew Research Center)
但用户的新闻获取渠道过于依赖社交媒体,导致了一个普遍性问题——新闻的真实性无法保证。尽管64%的互联网新闻用户表示,他们确实有关注这些网站上的信息来源。
57%的新闻消费者担心虚假新闻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浏览在线新闻,但是57%的用户担心虚假新闻,虚假新闻体现在不可靠的消息来源、缺乏事实核查和纯粹的“假新闻”,过去的调查已经显示出,用户对社交媒体新闻的低信任度,而此项数据与这一结论基本吻合。

file:///C:/Users/le/AppData/Local/Temp/ksohtml7744/wps28.png注:超过一半的社交媒体新闻使用者担心虚假新闻(来源:Pew Research Center)
在那些使用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的用户中,近一半的人表示,他们不再关注某个新闻平台,原因是他们认为这些新闻是编造出来的。这对专注于新闻质量和真实性的媒体平台是有益的,根据路透社2019年的数字新闻报道,26%来自不同国家的受访者说,他们开始依赖更有信誉的新闻平台,在美国这个数字达到了40%,实际上,像《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这些值得信赖的新闻品牌,它们的数字订阅用户规模是在逐年增长的。
社交媒体的新闻消费者除了对虚假新闻深恶痛绝以外,他们的担忧还包括新闻中存在偏见、缺乏深度报道或者"标题党"。
虚假新闻影响着人们使用社交媒体的方式
虚假新闻造成的后果就是用户会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以回避他们遇到的不准确的新闻和信息。78%的美国人表示,他们曾特意核查过新闻报道是否属实;63%的美国人表示,他们已经从自己的新闻来源名单中,划掉了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大约一半(52%)的人开始改变他们使用社交媒体的方式;超过四成(4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减少了从社交媒体获取新闻的数量,大约三分之一(32%)的人曾经公开指出虚假新闻。虚假新闻甚至直接影响着美国人的人际关系,一半的美国人说,他们会避免与某人交谈,原因是这个人可能在谈话中带来虚构的新闻和信息。

file:///C:/Users/le/AppData/Local/Temp/ksohtml7744/wps30.png注:大多数人都查过新闻报道的内容,或者因为新闻造假,不再从某个媒体平台获取新闻(来源:Pew Research Center)
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交媒体用户会与虚假新闻完全对立,实际上,大约三分之一(3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有时还是会点击那些他们认为是虚假新闻的链接;但58%的受访者有着更为坚定的立场,如果他们认定某个新闻是虚假的,就绝不会点击。
关于对虚假新闻,是否需要、以及如何进行管制?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应该采取措施限制虚假新闻和信息的产生(79%),包括那些意图误导用户、精心修改过的视频和图像(77%);至于那些报道片面以及讽刺类的新闻,多数受访者(62%)则相对宽容,他们认为,如果不是刻意造假,应该保护其发表言论的自由。
随着新闻工作者纷纷拥抱数字媒体,并根据用户需求不断创新新闻形式,实际上,新闻行业的发展前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光明。纵观全篇,传统纸媒如何做大做强数字新闻?调研显示,更容易获取新闻的网站、更优质的新闻来源、更丰富的新闻内容,是在线新闻平台发展壮大的三大制胜法宝。
来源:whatsnewinpublishingpewresearchjournalism
作者:Faisal Kalim,A.W. GEIGERAMY MITCHELL
编辑:高杰

242#
发表于 2019-10-14 21:56:4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社交媒体对新闻的控制权过大

近日,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报告称,社交媒体成为越来越多美国成年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脸书”是美国人最常用于获取新闻的社交媒体网站,大约52%的美国成年人从中获得新闻。但不少美国民众担心社交媒体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会造成新闻质量下降。
皮尤研究中心最近开展的一项针对5107名美国成年人的调查显示,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的美国人比例有所上升,从社交媒体获取新闻越来越普遍。2019年超过一半(55%)的美国成年人经常或有时从社交媒体获取新闻,这一比例高于2018年的47%。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表示,社交媒体对其网站上的新闻有太多控制权。社交媒体公司在网站上发布新闻时所扮演的角色,会导致用户在接受网站推送的新闻组合时“被操作”。大约90%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交媒体对人们看到的新闻组合“有一定的控制权”;约60%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交媒体“有太多的控制权”;只有21%的被调查者表示,社交媒体公司对人们看到的新闻“有适当的控制权”。
报告显示,社交媒体平台使用算法来控制订阅源中的内容,并根据每位用户的兴趣,对推送的信息和相关内容进行排序。虽然很多美国人表示,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在“脸书”等社交媒体上是否设置过个人信息倾向,但多数社交媒体网站一般允许用户对感兴趣内容进行“自定义设置”,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进行“默认”设置。
皮尤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艾丽萨·希尔(Elisa Shearer)表示,虽然社交媒体声称,关于信息推送的设置是为了让人们体验更优质的新闻服务,但调研显示,绝大多数美国人并不喜欢“被设置”。55%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交媒体的推送会导致新闻多样性变差;只有15%的人认为,通过社交媒体的筛选和排序,自己能收到更好的新闻组合;而约28%的人认为,这些个性化的推送缺乏实际意义。
皮尤研究中心新闻中心高级编辑伊丽莎白·格里科(Elizabeth Grieco)认为,对于社交媒体可能通过“隐藏帖子”或禁止特定用户接触特定新闻的做法,许多美国人表示不认同。
绝大多数美国人认为,社交媒体公司更青睐一些与其利益关系更大的新闻机构。希尔表示,社交媒体在涉及合作出版商时确实制定了相关政策,包括优先考虑某些新闻来源、禁止或限制其他新闻来源等行为。总体来说,社交媒体倾向于与三种类型的新闻机构进行合作:一是擅长发表吸引眼球文章的新闻机构,二是社交媒体关注率高的新闻机构,三是报道方式与社交媒体具有相类似政治立场的新闻机构。
报告显示,美国人最担心的是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带有明显偏见或事实不准确的虚假新闻。同时,一些美国人也比较关注社交媒体的政治立场。不过,尽管公众对社交媒体的“审查制度”表示关心,但美国人更担心社交媒体网站上的新闻整体质量。约有一半的受访者认为,社交媒体上的片面新闻和不准确新闻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但是,很少有人认识到,社交媒体网站上的新闻审查或新闻机构/个人被禁等问题,也同样会造成严重后果。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J_mEHaRlGguu9mwowVciw

编辑:董莉


243#
发表于 2019-10-23 19:58: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融合更要拨开云雾看清路

——来自第十四届中国传媒年会的声音
  媒体融合的本质是什么,目前认识中有哪些误区?媒体融合应该怎么融,哪些案例可供参考?5G技术为传媒业带来哪些改变?5G时代媒体融合的机遇和路径在哪里?9月11日—12日,在第十四届中国传媒年会上,围绕上述话题,来自传媒产业的领军人,互联网、新媒体企业代表,高校新闻与传播学院专家学者、传媒科研机构负责人等展开对话和思考,期待在媒体融合的“下半场”跑出“骄人成绩”。

第十四届中国传媒年会上,与会者的观点碰撞让业界对媒体融合的认识更进一步。
本报记者 杜一娜
  新瓶装旧酒行不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融合发展不仅仅是新闻单位的事,要把我们掌握的社会思想文化公共资源、社会治理大数据、政策制定权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综合优势。”
  对此,中国教育电视台总编辑胡正荣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认为,中央对媒体融合的要求不仅仅是新闻的平台,而是要建立智慧全媒体平台,即集新闻+政务+服务于一体的平台。这个平台的特点是打通上下、深度垂直、用户细分、精准服务,能够满足政府、行业、用户三方面的需求。
  胡正荣进一步说道,目前一些地方媒体只是建了一座新楼,没有进行流程改造,没有进行平台再造,没有打通整个流程,这不是真正的媒体融合,也建不成全媒体的生态技术。
  华龙网集团总裁、总编辑周秋含也表示,在推进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由此导致媒体融合中出现了一些乱象。比如,有些地区媒体融合还只是简单的相加,没有相融,改一个名字,挂一个牌子,然后坐在一起办公,还是各做各的事,这是新瓶装旧酒,形式是全媒体,本质上离融媒体还有很远的距离。
  “此前的几年中,媒体围绕内容、技术、产品、渠道等做了大量的努力,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现在发现,目前媒体融合工作的方向基本局限在提升内容生产力和媒体传播力上。”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光明网董事长陆先高认为,由此带来的两个问题越来越明显:其一是关于媒体同质化的问题,不仅在内容、技术、产品等方面雷同,还有不同的媒体都在用雷同的产品去争抢有限的传播资源渠道;其二是由于消费是有限的,用户、流量向巨头集中,爆款的产品无法带动媒体的影响力。“如果不考虑信息消费模式的转变,不关注用户需求的变化,媒体可能会陷入一种自娱自乐之中。”
  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媒体要建设“四全媒体”,上海澎湃新闻常务副总编辑李嵘的理解是,全媒体时代已然来临,整个生态化过程已经形成,主流媒体是全媒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新闻内容的采集、生成、分发、接收以及反馈进入到一个生态化的过程,并逐渐形成良性循环的闭环。
  依据优势提升自我
  “在融合‘下半场’,不管是全域性、区域性、行业性、领域性媒体,都需要向服务型媒体转型,根据自身的资源、服务领域、服务对象提升相应的服务能力来聚拢用户,通过提供服务获得发展。”陆先高对媒体融合的“下半场”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结合光明日报社融媒体的探索与实践,陆先高认为,构建服务型媒体可以探索以下做法:强化核心内容生产,创新舆论引导能力,光明日报社以评论为内容建设核心,组建作者核心层、紧密层、外围层,加强时评的权威表达,确保《光明日报》的核心优势;建设特色网络平台,创新核心受众服务能力,光明日报社所服务的对象是知识分子,而服务知识分子最直接最核心的要素是对他们进行学术服务,这成为光明日报社多年的坚守;集成最新的技术运用、创新技术引领能力,比如已经升级到第三代的“钢铁侠”,在确保视频画面稳定流畅的基础上,前方采编将采集的视频内容进行碎片化加工包装传输,一次成型多渠道播出,满足媒体融合内容生产和传输的需求;善用品牌资源,创新产业局部的覆盖能力,比如光明日报社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刊登的独家高招信息,在媒体格局发生变化后,近年来通过手机直播的方式,以最低的成本、最直观的方式、最便捷的服务提供信息,这也“逼迫”前方记者拿起话筒,当起了主播;整合融媒体队伍,创新特色项目承接能力,光明日报社在科普方面具有传统的资源与优势,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动画、VR、AR等手段,全面打通报纸、网站、微博、微信,推出了一批内容严谨、制作精良的产品,同时,成立科普专家委员会,对推荐科学家或者科普人物等形成创新项目。
  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裁向泽映看来,目前,党报集团媒体融合推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在于“质变”,需要破解六大难题——技术引领何以自主可控、平台优势何以重塑回归、内容爆款何以持续常态、一体化机制何以跟进配套、媒体经营何以创新模式、骨干人才何以吸引稳住。
  对于技术,向泽映表示,技术是传统媒体融合发展最大的软肋和短板,因此,媒体要增强紧迫感、使命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他认为,媒体应当有日常运行的技术支撑平台、基本的管理平台以及自有为主公私兼顾的云平台。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的平台建设就是按照这几方面而设计并研发的,目前全媒体内容生产技术支撑平台、集团新闻内容生产监督服务平台都已建成使用,下一阶段正在积极建设“上游云”平台,以此为技术基础,以技术换市场,目前正在与广电联合投资5000万元共同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
  向泽映认为,构建作为新型新闻生产关系的一体化机制是媒体融合的核心环节之一,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他表示,曾作为媒体融合发展标配的“中央厨房”现在逐渐成为“展示厨房”和“节点式厨房”,尚未真正解决“一体化”机制的问题。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目前正在积极协调内部各方利益,努力解决机制问题。
  华龙网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认识到本地资源的价值并重视头部平台的作用。于是,他们先后成功搭建了覆盖重庆全市所有区县的“1+39”重庆客户端集群和重庆手机报集群、智慧数字屏集群。其中,“1+39”重庆客户端集群是华龙网与重庆39个区县全面合作,帮助其做技术平台,协助他们做内容建设,包括融媒体采编人员的培训。“1+39”重庆客户端集群,把全市的39个区县党政客户端全部打通,形成了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后台管理和统一的用户数据,以及统一服务能力的移动端新媒体矩阵。用周秋含的话说,就是与重庆39个区县一起打造产品矩阵,全面地用产品去覆盖全市所有的渠道。
  在生态化的过程中,澎湃新闻希望成为一个全媒体的生态引领者,在优质原创新闻、专业开放内容、交互社区内容上追求内容生态化,未来将强调内容的多元化来源,打造一个融合湃客、政务、媒体的专业开放平台的澎湃号。李嵘表示:“未来数据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因此,我们也开始在5G时代,在人工智能跟数据应用上进行一定的尝试。”据李嵘介绍,他们将成立澎湃新闻全媒体实验室,在直播、长视频、AI等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
  5G或成媒体未来变数
  “针对5G技术的未来研发将是一个百舸争流的业态,如何精准地服务传媒行业,将给我们一个特别的想象空间。”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如此表示。
  无论未来如何,5G已来。
  “5G的应用,必然会带来全媒体、强互动、高智能。”胡正荣谈及未来5G的应用时说道,在强互动这一方面,将出现超高清、直播、中长视频、AR/VR/MR技术带来的强体验。5G也会带来视听新业态发展,包括超高清视频、互动影视、智慧影院、VR和AR等互动、服务、体验式业务;按照用户行为、爱好、终端和网络状态等,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视听推荐和服务体验;打通资本、创作、生产、流通、版权、平台之间的链接,实现全产业的云化与物联。胡正荣表示,未来的发展一定是无屏的生态系统,真正的媒体融合是建立智慧全媒体生态,在产品、技术、用户、业态、体制机制、思维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
  张志安认为,5G等新技术给传播业态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重构媒体格局,技术在重塑媒体竞争力格局中会发挥主导作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搜索、算法推荐等技术创新为驱动力的互联网平台公司,会更加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重塑核心资源,数据将成为媒体竞争的重要利器,谁拥有庞大的用户数据、内容数据、传播数据,谁就拥有智能传播的先决优势和基础条件;变迁传播权力,传播权力会越来越从专业媒体转向互联网平台媒体,这种传播权力的重构深刻改变着新闻传播系统,也会直接影响政务传播体系、策略和模式;移动碎片传播,移动互联网会成为信息获取、传播、交互和消费的主流入口,也带来了基于移动互联网场景传播的内容娱乐化、消费化、碎片化、视觉化、交互化等趋势。
  “5G将是对广播电视这条老路进行一次大修。”这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对即将使用的5G的期待和判断。他认为,5G等新技术、新应用创造了全新的产业空间,广播电视对5G的重视可能超过三大电信运营商对5G的重视。未来网络视频这条路上将向超高清、虚拟式、沉浸式方向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方面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广电和网络视听新媒体。移动大屏,包括可折叠的屏幕都会在未来给受众带来一些新的视听体验。
  祝燕南还表示,5G时代下,优质内容必然成为不断强化的核心竞争要素,电影、网综、网剧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此,必须走精品化之路。同时,他还认为,在5G时代下,特别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视听新媒体的新业态、新服务也将进一步被加强监管,并将进一步建立跨平台、跨网络、跨终端的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全天候的智慧化监管体系,同时,为视听媒体走出去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观点
  传媒业百余年来一直在变与不变中前行,今天的技术也正基于不变的东西做改变。当下,媒体正围绕两大核心推进发展:一方面是如何更好更快地采集新闻资源和新闻数据;另一方面是如何更好更快更准确地处理新闻资源和新闻数据,不管是融媒体还是其他媒体形式都需要解决这些所面对的共同痛点。因此,今天的媒体需要做更多原创、有深度、有锐度、有新意的精品。
  ——新华智云副总裁、首席新闻官商艳青
  5G也好,人工智能也罢,他们的到来也许会改变新闻传播的格局,但记者不会因此而失业。因为优秀记者的采写能力就目前的技术而言,人工智能尚无法代替。因此,在内容为王的当下,内容竞争的背后正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有赖于大学教育为行业提供多元化的专业人才。
  ——澎湃新闻常务副总编辑李嵘
  当前,视频化已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和内容形态,也更多地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视频生产的内容资源得到极大丰富,随着手机终端的不断完善,生产、发布、编辑、消费结合在一起让视频生产门槛不断降低。但与此同时,技术研发不容忽视。在各种视频模板化的生产方式中,其研发门槛正不断提升,毕竟,今天技术的进步和手机的普及、软件的普及,通过模板化制作完成之前,只有专业人员完成复杂技术的研发才能让视频生产门槛降低。
  ——腾讯新闻副总编辑王舒怀
  5G的到来把更多新的业态、新的形态带入各行各业,这其中,5G对于传媒业的影响也十分巨大。但在这一过程中,无需过分放大5G技术对未来传媒业的影响,毕竟,未来是怎样的媒介形态我们很难预见,因此,业界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思索和探索。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高级经济师郭全中
  虽然新技术广泛应用于新闻生产,但目前尚不是很广泛,因此,需在更广泛应用方面继续着力,通过业务数据化和数据业务化,将新闻业务全流程拆解为类似工业生产的流水线,通过智能算法进行调配组装。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名誉院长马胜荣
  人工智能始终只是一个技术、一个手段,人是智慧的,我们的人工智能仅仅是智能,智慧比智能要高端很多。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曾润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杜一娜


编辑:宋婷


244#
发表于 2019-11-9 19:44: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美媒预测未来50年的互联网:世界将虚拟化 隐私不复存在
在下一个50年里,数字世界将会呈现什么模样?美国《大众机械》月刊网站11月1日的报道梳理了一些专家、研究人员、科学家、工程师和未来学家们的回答。


世界将虚拟化


上周早些时候,皮尤研究中心发布了该中心就专家们想象中的未来数字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所做调查的结果。该中心互联网和技术研究主任李·雷尼是研究报告的共同作者之一。他说,就我们的数字存在最终将如何进一步定义我们的生存方式而言,被调查者的回答是有启发性的,“他们谈论了一旦这一技术能够被我们的身体和大脑所使用,人类的定义将会是什么”。


据专家称,这种状况也许很快就会出现。哈佛大学伯克曼·克莱因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研究员、2014年出版了《社交机器》一书的朱迪丝·多纳特写道,在今后短短1/4个世纪内,我们现在搜索或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将被认为是“老掉牙的”。确切地说,我们的数字存在将不会与实体世界分离,而是会深深地根植于其中。


▲资料图片:观展者体验VR互动设备。


多纳特还写道:“键盘、鼠标和显示器都会消失。”


维基媒体基金会首席产品官托比·内格林把互联网与电相提并论,因为它已经成为“无处不在的公用事业,某种我们预期将随时可用并唾手可得、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东西”。


我们前面的世界将是现实与虚拟的混合,而且人们往往将无法辨认哪些是现实、哪些是虚拟。


新的交流形式


由于数字时代的到来,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小了——不管是就口头还是书面交流而言。但专家们一致认为,我们仍在进化中。在不远的将来,打字信息将逐渐让位于口头和听觉的交流,就像苹果智能语音助手Siri和亚马逊语音助理Alexa所展示的那样。


▲资料图片:科大讯飞工作人员进行语音智能展示。


互联网上最大的开源材料集合网站之一Ibiblo的创始人保罗·琼斯说:“你再也不需要上网搜索了,你只需提问。这更像是进行交谈。”


多纳特说,技术方面的进步将适应这个口头交流的新时代。


琼斯和多纳特都指出,基本上无处不在、自动更正的预测性技术将变得更加准确,这将使通信变得更快,并且不需要那么多的脑力。此外,得益于我们把语音与增强现实(AR)相结合的能力,我们将能够理解每一个人并与之进行交流。


隐私不复存在


每次你吩咐Alexa再买一袋猫粮的时候,你就是在向一家价值10亿美元的公司提供更多关于你的信息。为了便利的缘故,你已经做出了牺牲一些可能具有私密性的信息的决定。




这样的情况将会有增无减。琼斯说,这些新技术将越来越擅长于了解我们想要什么。琼斯说:“如果你有某些习惯,那么(这些设备)会根据这些习惯帮助你。它们将会进行预测。这会让人感到恐怖,却又有一种熟悉感。”


报道称,由于这一原因,企业营销和广告的方式将发生显著变化。它们将变得更加个性化,规模也将明显缩小。多纳特写道:“量身定制的广告。你的手腕上会短暂地闪现一只你可能购买的漂亮手镯,你将会看到自家客厅里铺上更漂亮的地毯和摆上新家具后的情景。”


健康数据革命


随着收集人们健康信息的持续连接的可穿戴式技术的出现,生物数据革命的端倪已经出现。接受调查的专家们普遍相信,这对社会来说可能是件大好事,这实际上可以让我们获得大量数据,并用其造就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


▲资料图片:日本可穿戴设备博览会上,观展者体验相关设备。


美国电子前沿基金会负责国际言论自由事务的主管吉利恩·约克写道:“我们将获得更多关于人们如何进食、锻炼和其他日常生活的信息,它们将让医生和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订制各种计划,以服务于我们的需求,帮助我们变得更加健康。”媒体心理学家帕梅拉·拉特利奇对此有同感,认为“生物数据具有改善医疗服务、支持教育以及满足其他需求的潜力”。


悲观情绪滋长


所有人都乐观地期盼,互联网的未来将意味着和谐、团结、更好的交流、自由流动的信息、更便利和更健康的世界。但是,所有这些希望都伴随着大量的警告性提示和限定条件。




谈及自己所收集到的回答,雷尼说:“有一些我们仍然难以解决的重大且复杂的问题。我感觉现在处于一个拐点。我们现在得解决这些问题,以确保最坏的情况不会发生。”


就像对于每一种新技术一样,在某种程度上,这项工作需要时间去充分理解其影响以及如何才能以最好的方式应对。内格林说,“我们充其量只是处在互联网的青春期”,距离真正理解这意味着什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来源:微信公众号:参考消息


编辑:冯梦玉


245#
发表于 2019-12-9 15:30: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严打违法采集个人信息 100款违法违规APP惨遭下架整改

来源:国际金融报

原标题:严打违法采集个人信息 100款违法违规APP惨遭下架整改

来源:国际金融报

12月4日,国家网络安全通报中心在官方微信公众号披露称,公安机关开展APP违法采集个人信息集中整治,下架整改100款违法违规APP。

对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绝不手软!

12月4日,国家网络安全通报中心在官方微信公众号披露称,公安机关开展APP违法采集个人信息集中整治,下架整改100款违法违规APP。

此次披露的名单中包括了多家持牌金融机构、非持牌金融机构和小说类APP等。

其中,光大银行、天津农商银行、天津银行为持牌的金融机构;乐贷款、借钱呗、资金保为现金贷类平台。目前,乐贷款、借钱呗已无法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到,但光大银行、天津农商银行、天津银行与资金保均可正常下载。

另外,《国际金融报》记者打开名单内的晋江小说阅读和微店APP发现,目前已经下载APP的用户并不影响使用。


下架整改100款违法违规APP

11月以来,公安部加大打击整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力度,组织开展APP违法违规采集个人信息集中整治,深入推进由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开展的APP违法违规采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整治行动。

据悉,全国公安机关网安部门按照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的部署要求,快速行动,重拳出击,集中发现、集中侦办、集中查处整改了100款违法违规APP及其运营的互联网企业。此次集中整治,重点针对无隐私协议、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范围描述不清、超范围采集个人信息和非必要采集个人信息等情形,责令限期整改27款,处以警告处罚63款,处以罚款处罚10款,另有2款被立为刑事案件开展侦查,相关案件正在侦查中。

今年以来,公安部组织开展“净网2019”专项行动,已依法查处违法违规采集个人信息的APP共683款。

下一步,公安机关将坚持以打促管、以打促建,持续深入推进APP违法违规采集使用个人信息的集中整治,发现一起,坚决查处整改一起,依法严厉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活动,全力铲除个人信息黑灰产乱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记者注意到,名单中包含乐贷款、借钱呗、资金保等现金贷类平台。目前,乐贷款、借钱呗已无法在各大应用商店搜索到。

天眼查信息显示,乐贷款的运营主体为上海麦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其全资股东为新三板挂牌企业上海麦广互娱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麦广互娱836339.OC)。上海麦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还拥有贷款卡还王、卡还王、大胜彩票、智库彩票和消灭星星的软件著作权。

而借钱呗的运营主体为宁波恺英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恺英小贷”)。据媒体报道,其由A股上市公司恺英网络(002517.SZ)、大智慧(601519.SH)等发起。2019年1月,恺英小贷更名为宁波金江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恺英网络与大智慧两家上市公司也退出股东行列。当前,该小贷公司的全资股东为宁波市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持续加强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种种趋势显示,未来,针对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还将进一步加强。

公安部11月14日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净网2019”专项行动工作情况及典型案例。

今年1月,公安部组织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净网2019”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黑客攻击破坏等网络违法犯罪活动。

截至今年10月31日,“净网2019”专项行动共侦破涉网案件4574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5832名,取得了显著成效。

其中,侦破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类案件286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7647名;侦破黑客类案件136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133名;侦破网络诈骗类案件2193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2743名;侦破网络赌博类案件579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9490名;侦破网络色情类案件240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512名。

这其中也包括一系列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重点热点典型案件,如打掉多个利用“暗网”倒卖公民信息的犯罪团伙,捣毁一批为“套路贷”提供技术、数据服务的科技公司,斩断多条非法生产、销售针孔摄像头等偷拍器材的黑色产业链条,清剿了多个制售迷奸药物的犯罪网络。

同时,针对互联网企业及联网单位开展安全监督检查17万余家次,清理违法有害信息445万余条,关闭网络账号60万余个,约谈整改相关网站及APP3.7万余家次,行政查处9.1万家次。

记者了解到,“净网2019”专项行动以来,北京、江苏、海南公安机关网安部门侦破多起利用“暗网”实施犯罪案件。其中,江苏公安机关网安部门于今年5月抓获在“暗网”上贩卖南京1400余万条居民社保数据的犯罪嫌疑人3名;海南公安机关网安部门于今年8月抓获在“暗网”上贩卖9万余条学生数据的犯罪嫌疑人2名。

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局长王瑛玮介绍,近年来,不法分子利用“暗网”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情况日益增多,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个人信息买卖、淫秽物品传播等行为逐渐在“暗网”崭露头角。虽然“暗网”具有匿名性和隐蔽性特点,但“暗网”并非“法外之地”。


原文链接:http://baijiahao.baidu.com/s?id= ... 2&wfr=spider&for=pc



编辑:董莉




246#
发表于 2019-12-9 23:27: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从《网络生态治理规定》看互联网新技术的治理

作者 | 张钦坤 腾讯研究院秘书长
          曹建峰 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今年,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治理,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关注。美欧开始针对人工智能相关应用探索多元化的治理措施。我国也开始回应人工智能新技术及其应用的潜在风险,《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都有所涉及。此外,网信办发布的《网络生态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定》),在强调政府、企业、社会、网民等主体共同治理网络信息内容的同时,也及时回应了算法推荐、深度伪造、流量造假、网络暴力等热点问题。


算法推荐引发负面影响,风险防范与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平衡需要分级分类多元治理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的广泛应用引发的虚假信息、用户隐私、信息茧房、算法歧视等负面影响的持续发酵,我国相关立法和标准开始关注算法推荐。《电子商务法》《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及国家标准《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最新修订草案等都作出了规定,要求标明“定推”字样,给用户提供“退出”选项并删除个人信息,禁止歧视、欺诈等。此次《规定》进一步明确算法推荐与人工编辑相结合的信息分发方式,第15条要求建立体现主流价值导向的推荐模型,建立健全人工干预机制,建立用户自主选择机制,进一步回应了算法推荐的相关问题。
从行业角度看,个性化算法推荐对贴近用户需求以及构建互联网内容和服务生态十分重要,在各类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快速崛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已被广泛应用于新闻、视频、音乐等数字内容及广告、商品、服务等的分发、推荐。但在经历了算法有没有价值观的大讨论之后,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算法并不是万能的,其在提高信息内容分发效率的同时,却可能带来用户隐私、信息茧房、内容安全、传播虚假信息等问题,甚至可能影响公众认知,加剧社会分层和偏见等。所以企业在部署应用算法决策的时候,一方面需要持续优化算法模型,确保数据和算法的准确性、有效性、公平性等;另一方面需要以人工干预等方式进行适度的管理,例如对进入推荐池由算法进行推荐的文章,需要经过审核。
图: 来源:网络

国外也开始多举措规范包括算法推荐在内的算法决策的应用,例如欧盟GDPR通过赋予用户选择和控制权限来解决用户画像和自动化决策中的隐私问题,除此之外并没有给算法推荐等自动化决策提出其他更多的监管要求;而美国加州CCPA对于个人信息的处理则继续沿用opt-out机制,对消费者更为实用,也更有利于市场发展和市场竞争。但数据创新研究中心(Center forData Innovation)的研究报告显示,GDPR实施的一年以来,要求企业手动审查重大的算法决策提高了人工智能的总体成本,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欧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此外在行业自律方面,Facebook、YouTube等也在不断调整完善其推荐算法,以便给予用户更大的控制和选择权限,同时限制虚假信息的传播。例如今年6月YouTube对其推荐算法做出了三项调整,以便用户可以更容易地探索主题和相关视频,拒绝某个频道的视频推送,并理解为什么被推送了某个视频,代表了其在算法透明上的努力。[1]
整体而言,国外对于算法决策确立了分类分级的监管思路:分类即针对政府和公共部门使用的算法系统和商业领域的算法系统建立不同的监管,前者需要较强的事前监管,如欧盟提出针对前者建立“算法影响评估”机制[2];分级即对于一般的商业算法系统如定向推送、个性化广告等采取事后追究法律责任的方式,但对于具有与政府和公共部门的算法系统应用类似的重大影响的商业算法系统可考虑一定程度的事前监管。此种分类分级监管方式避免给企业带来不成比例的成本和管理负担,有助于人工智能发展应用。此外,非监管的方式例如算法素养、伦理指南及伦理审查、技术标准和指南、用户控制等柔性方式,也将发挥重要作用。这些举措可给我国将来进一步立法提供有益的借鉴。


深度伪造给网络内容治理带来新挑战,监管需要防范技术滥用同时留出发展空间

《规定》第24条规定,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不得利用深度学习、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新应用从事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活动。这一规定给今年备受国内外关注的“深度伪造”技术划定了应用边界,同时为行业探索有益应用场景留出了发展空间。

左图:1994年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截图;右图:同一场景的“深度伪造”视频片段。来源@换脸哥
深度伪造(Deepfake)作为deep learning(深度学习)和fake(伪造)组合而成的新生事物,是随着生成对抗网络(GAN)等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其最常见的方式是AI换脸,例如deepfake、face2face等技术,此外还包括语音模拟、人脸合成、视频生成等,统称为深度伪造。深度伪造和合成内容给网络平台治理带来了新挑战,主要表现为利用深度学习等AI技术伪造或合成高度逼真且真假难辨的图片、音频、视频来进行欺骗和欺诈,如色情报复、敲诈勒索、假冒身份、散布虚假信息等,给个人和企业利益以及公共安全带来威胁。而且深度伪造生成方法开源软件的增多,极大地降低了操纵、伪造音视频的门槛。报告显示,网上的深度伪造视频的总数比去年12月翻了一番,达到近15000个,其中伪造的色情视频占比高达96%。[3]
除了此次《规定》提出的概括性禁止要求,《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第799条、《数据安全管理(征求意见稿)》第24条,以及日前发布的《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第10-13条等都作出了规定。主要包括:禁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的方式侵犯他人的肖像权和声音;针对自动合成的信息内容标明“合成”字样;上线相关功能或服务需开展安全评估,对非真实音视频信息予以标识,禁止深度伪造的虚假新闻消息,部署鉴别技术并在对非真实音视频信息进行标识后方可继续传播,建立辟谣机制,等等。这些规定表明深度伪造等新技术新应用已经引起我国立法的高度重视。
全球来看,美国最早对深度伪造进行规制,今年以来,美国尤其担心深度伪造对2020年大选和国家安全的影响,开始探索立法应对措施,防范潜在滥用风险。2019年6月,美国国会先后提出了两部法律草案《深度伪造责任法案》[4]和《2019年深度伪造报告法案》[5]。此外,美国的加州、德州、马萨诸塞州、弗吉尼亚州等也陆续推出了相关立法。这些立法提出的主要措施包括:第一,设定应用红线,禁止政治干扰、色情报复、假冒身份等非法目的的深度伪造,否则可能构成刑事犯罪;第二,设置披露义务,要求制作者、上传者以适当方式披露、标记合成内容,例如采取嵌入数字水印、文字、语音标识等方式;第三,加强技术攻防,要求开发检测识别和反制技术。
综合国内外监管趋势来看,遏制深度伪造技术的滥用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努力,采取分类分场景监管、行业自律、技术对抗、数字素养提升等多元化的举措,在防范风险的同时促进深度伪造技术妥善利用。在合理有效、灵活敏捷的监管之外,还需重视以下两点。
一方面,探索更多有益运用场景,提振产业发展信心。深度伪造作为内容创作工具有其积极的应用价值,可在娱乐、新闻媒体、影视制作、教育等诸多领域运用,例如实现虚拟主播、替身演出、虚拟歌手等,改善医学图像分析,丰富社交网络体验和自我表达等。面对深度伪造带来的风险,在积极应对的同时,还应鼓励行业探索更多有益运用场景,为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提供更多实践样本,引导人工智能技术向善发展。
另一方面,从源头要求制作者对深度伪造进行标注,同时鼓励行业开发应用检测识别技术,推动建立相关技术和行业标准。当前美国的做法主要是要求制作者对深度伪造内容进行标注,否则可能承担民事责任,严重时还将承担刑事责任,从而从源头上对深度伪造进行规范。这一源头治理的做法具有合理性,因为没有标注的深度伪造内容一旦传播出去之后,第三方就很难鉴别,检测技术的开发、成熟也面临着诸多困难,而且难以跟上深度伪造技术进化的步伐,所以开发溯源技术并进行源头标记是最有效的措施。此外,当前谷歌、Facebook等美国主流科技公司都开始通过多种举措,发展甄别深度伪造和合成内容、对抗深度伪造技术滥用的方法和工具,包括:构建并开放深度伪造数据集,为研究、开发检测识别技术提供基准;支持、发起深度伪造检测挑战赛,与行业携手推动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开发深度伪造检测识别和标注工具;培训专门的合成内容审查人员,加强对视频内容的真实性审核。但是考虑到行业内当前还没有通用的、高准确率的视频鉴伪网络,相应的鉴伪技术也都尚在初步阶段、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所以不宜强制要求平台对用户上传的或第三方的视频是否属于“深度伪造”或“自动合成”进行检测识别,并以此为由要求平台承担责任,因为这将给企业带来不成比例的管理负担和成本。而且技术攻防本来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故不宜将其转变为硬性要求并与法律责任挂钩,所以如前所述,美欧没有强硬要求平台部署鉴别技术,而是采取了源头治理让制作者、上传者对深度伪造内容进行标注,这具有合理性,值得肯定。


流量造假行为被纳入禁止性规范,技术管网遏制流量经济野蛮生长
《规定》第25条规定,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不得通过人力或者技术手段实施流量造假、流量劫持以及虚假注册账号、批量买卖账号、操纵用户账号等行为,破坏网络生态秩序。这一规定将流量造假等行为列为破坏网络生态秩序的禁止性行为,有利于规范数据利用,从源头制止流量造假。
流量是网络文化的重要指标之一。流量经济时代,流量劫持、流量造假等问题开始挑战传统法律。流量造假纠纷不仅发生在个人主体之间,平台间的流量之争则更加复杂。去年8月,爱奇艺公司诉杭州飞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不正当竞争案中,法院认定通过技术手段增加无效的爱奇艺网站视频访问数据并获取不当利益的行为破坏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完整性,构成不正当竞争,这表明被刷流量方也可能成为流量纠纷中的受害者。今年5月,全国首例暗刷流量案当庭宣判合同违反社会公共利益而无效,并上缴所有非法所得。流量造假、流量劫持以及虚假注册账号、批量买卖账号、操纵用户账号等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破坏商业模式,还会损害数据信息价值,造成大数据产业“劣币驱逐良币”。
图:蔡徐坤1亿转发量(微博总用户3.3亿)流量造假被央视批评曝光整体而言,流量造假背后已经形成了巨大的灰色利益链条,从线上到线下需要更加严密的监管体系。首先,平台可以加强流量监控合作,形成全平台联动打击。以往的互联网相关法规中,对流量造假等行为的规制主要在于提高平台责任,要求平台监控异常数据,屏蔽造假网页、处理虚假账号等。下一阶段,为应对大规模的流量造假,需要加强平台合作,建立平台与平台间的联动打击机制。其次,大力发展互联网内容产业,丰富网络评价体系,告别“唯流量论”。网络直播销售、明星流量变现等商业模式催生了流量造假行为,畸形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导致流量造假的根本原因。要扭转这一局面,必须回归互联网内容产业的发展,丰富评价体系,摆脱“唯流量论”。
再者,提高违法成本,有效震慑流量造假行为。如今流量造假行为已经渗透到电商、娱乐、影视等多领域,利益的深度捆绑让流量造假的多方主体均对该行为保持缄默。2018年《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互联网专条对流量劫持、恶意不兼容等问题进行了规制。2019年《电子商务法》明确禁止电商平台买流量刷好评行为。未来还应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破除该纵深灰色利益链条。


网络暴力成诸多恶性事件导火索,监管之外还需引导理性上网
《规定》第22条针对网络暴力作出专门规定,明确禁止网络用户的网络侵权和网络暴力行为,违反该规定将依照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处理。网络暴力在新技术背景下具有新的发展趋势如人工智能被用于实施色情报复等,该规定有助于净化网络环境、维护健康的上网秩序,并规范新技术的应用。

互联网在为用户提供充分表达空间的同时,非理性的声音也极易通过网络发酵,造成大规模网络行为失范。以语言暴力、隐私泄露等为典型,网络暴力主要表现网络欺凌、网络跟踪以及网络骚扰,具体而言:一是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公开发表带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失实言论;二是在网上公开他人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三是对他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等。网络暴力引发的社会恶性事件层出不穷,不仅对当事人身心、名誉、财产等方面造成实质性损害,还会影响社会价值观,破坏网络生态秩序。
而且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逐渐增多,冲突行为逐渐升级。中国社科院2019《社会蓝皮书》显示,其调查对象中,约有28.89%的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遇到过暴力辱骂,而60%以上的青少年对此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美国反诽谤联盟ADL(Anti-Defamation League)2018年调查显示,全美范围内约37%的被调查民众曾经历过性骚扰、被视奸跟踪、人身攻击、持续骚扰等各样的极端网络暴力。此外,如前所述深度伪造等新技术也被用于色情报复、敲诈勒索等网络暴力行为,网络上的深度伪造内容几乎都是伪造的色情视频。
网络暴力的成因复杂,牵涉面广,对暴力信息往往难以及时介入和监管。首先,互联网的复合性传播方式为网络舆论发酵提供了便利。互联网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使得暴力信息可以通过公开网页、即时通讯设备等进行公开、小范围以及一对一的传播,暴力信息一旦传播开来,便难以控制。其次,网络暴力信息界定模糊,难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在技术过滤和人工审核的双重保障下,对于明显的违法信息或含敏感词信息,能进行有效拦截。但是,对于舆论形成初期,如何在健康的舆论环境中识别出暗含网络暴力可能性的话题,如何区分正当的舆论监督和暴力信息都尚未明确操作标准。整体而言,目前针对网络暴力的治理仍以事后监管为主,对网暴事件发生的施暴引导者、不实信息散布者及事件背后的组织策划者等关键对象进行惩治。引导用户理性上网,提升网民素养是从源头消解网络暴力的必要手段。


探索新技术治理的中国模式,为新技术发展应用营造良好的制度土壤
如前所述,连同此次《规定》在内,我国近一两年一系列立法开始加强规制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及其应用。但在当前的国际化发展形势下,新技术成为各国竞争的核心,如何在日趋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下(如地区对抗博弈加剧、单边主义抬头等),为新技术创新发展和应用普及营造良好的制度土壤,从而占据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高地,是我国在监管新技术新应用时需要着力思考的。
历史地看,美国硅谷之所以在互联网时代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除了资本、人才、人才流动等因素之外,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美国互联网友好型的法律变革,诸如适度的平台责任、版权避风港和开放式的合理使用制度、行业自律为主的隐私监管等,这些制度规定为硅谷企业在Web 2.0时代的巨大成功提供了良好的法律制度土壤,天才的程序员们才得以发挥其聪明才智,带来令人惊艳的创新产物。[6]这可以给全世界正在进行中的新技术治理提供很好的启发。
当前在新技术治理方面,欧盟最为活跃。GDPR、数字税、人工智能监管等都旨构建欧盟内部统一的互联网监管标准和模式,但其对新技术的严格管制能否最终转化为其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等上的国际竞争力,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除了对自身发展的考量,欧盟的互联网强监管还有另外一个人们经常提及的原因,就是通过设定偏向性的法律规则来制衡、约束美国,意在为欧盟自身赢得产业发展机遇。用欧盟官方的话来说就是,让互联网惠及所有人,而非个别公司(意指美国大型互联网企业)。
就我国而言,防范新技术新应用相关的风险,已经成为了我国互联网治理的重要内容,需要明确整体上的治理思路和路径。如前所述,在中美欧引领互联网竞争的国际背景下,对于新技术新应用欧盟采取了更为侧重监管的路径,而美国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在新技术背景下不大可能发生大的改变。以此为出发点,我国在监管新技术新应用的时候,需要考虑国际竞争视角和新技术新应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兼顾监管治理需求、防范风险、权益保护与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更进一步,在实践层面,多层次的治理体系比单一的监管和法律更能适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迭代、日益复杂化的特征,行业标准、自律公约、技术指南、最佳实践、伦理框架、伦理教育和技术素养等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监管方面需要“疏堵结合、包容审慎、敏捷灵活”的方式,“疏”即破除新技术应用面临的法律障碍,如自动驾驶汽车、AI医疗等面临的传统监管障碍,构建新的监管框架;“堵”即明确应用边界,并以包容审慎、敏捷灵活的方式防范风险,保障技术和产业发展空间。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WcUdo9rM48rAh-0PMXAsA


编辑:董莉

247#
发表于 2019-12-18 18:48:0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周俊生:“融”时代,报纸仍是媒体灵魂
融媒体是近年来我国诸多报社为适应新闻传播市场变化而进行改革的一个方向,在这种改革路径之下,报纸不再是报社的唯一产品,而是集报纸和其他各种新媒体于一体,使受众可以更快捷地接收新闻,并且通过视频等途径使新闻事实得到更具冲击力的传播。
自从互联网出现以后,报纸这一大众传播工具就开始了走下坡路的进程。时至今日,随着手机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凭一部手机可以尽览天下事。正是在这种压力下,报纸的融媒体改革变得日趋紧迫。报社以融媒体改革来拓展报道载体,以此来粘住年轻受众,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而当融媒体改革越来越深化的时候,就有报社不再出版纸质报纸,而是全力经营客户端等新媒体。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些报社对报纸的“嫌弃”。但是,目前很多融媒体改革实质是把原来报纸上的内容搬到了客户端上,或者转化成读图时代的视频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报纸和新媒体存在高度重复。报社只是把记者的同一篇稿件先在新媒体发再在报纸发,由于报纸在时效上不可避免地晚于手机传播,因此报纸看上去确实“多余”了。如果报纸仅仅是新媒体上内容的复制,一些报社“留下11个编辑”可能还有点多。而短视频等新型传播工具虽然能活跃一时,但说到底这种不需要伴随思考的阅读,不过是前几年“读图时代”的延伸,而随着报纸的“被嫌弃”,新一代受众再也无法受到报纸所带来的文字熏染,他们不仅不再能接受阅读文字所产生的思考训练,也会弱化纸面阅读所带来的文字浸润。
报纸与新媒体是不同的传播工具,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文字载体差别,更会对受众群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融媒体改革中,不能只是简单地把相同内容在不同媒体上重复制作,而应根据各自特色,扬长避短,使各种媒体都有存在的价值。在这方面,作为报社尤其应该注意弘扬报纸不可替代的优长,而不能将它轻易丢弃。一般来说,在新闻传播上,报纸确实比不过新媒体,也缺乏视频之类直面新闻现场的形式,因此,报纸更注重深度新闻和思想评论的开掘,让报纸仍然能够在读者中保持足够的阅读价值。否则,不仅报纸将加速死亡,即使是转换成新媒体也难有出路。这几年一些报社将办报精力转移到新媒体上,把报纸视为累赘,读者迅速流失,最终不得不关门了事,而当报纸关门的时候,其新媒体也失去了依托,成了无根之木。
融媒体改革是大方向,但请在改革中给报纸留下一席之地。这不仅是为了照顾所谓老年读者的阅读需求,也不仅是为了照顾报社内部一些员工的切身利益,而是为了报社的全面发展,为了新闻事业的全面发展,报纸需要有与时俱进地改革,却并非可有可无,报纸是一家报社的核心业务,是媒体的灵魂。(作者是知名财经评论员)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周俊生
原文链接:https://opinion.huanqiu.com/article/9CaKrnKomYj
编辑:宋婷

248#
发表于 2019-12-19 23:15: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报纸不是明日黄花,新媒体也非救命稻草
  即将过去的2019年,又有包括《成都晚报》《三晋都市报》等在内的一批报纸停(休)刊,“入冬”纸媒寒意浓。
  不少人说,纸媒“入冬”的根子在于,这种媒介形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受众的需求,新媒体的活跃加快了这种趋势的发展。窃以为,问题的关键不在纸媒这种形式,而是其刊载的内容。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报纸不讲新闻规律、宣传艺术,多数读者想知道、应当知道的东西刊登得很少,特别是很受欢迎、属于报纸核心竞争力的几大块——全面深刻的深度报道、见解独到的新闻评论、公正有力的舆论监督和耐读又富有人文情怀的副刊作品严重缺乏;而多数读者不想知道、不必知道、快餐式碎片化的东西充斥版面。另外,报纸尤其是都市类报纸数量偏多、内容同质化的现象也相当严重。
  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各有各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它们可以互相竞争、彼此促进、共同发展。新闻业的历史表明,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旧媒介因新媒介的出现而退出历史舞台。比如综合了图像、声音和文字的电视刚出现时,很多人预言,以声音为传播介质的广播必将消亡,结果如何大家都很清楚。与其他媒介相比,报纸拥有诸多优势:历史最悠久,在社会上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阅读习惯;在“白纸黑字”的心理作用下,可信度最高;阅读界面友好,人们可以很方便地反复细细品味,不易伤眼;便于保存,读者可以很方便地查阅旧内容;等等。可以说,报业在经历一番严冬的洗礼之后,必将在媒体世界找到自己最合适的定位。
  新媒体的影响力毋庸置疑,然而,我国目前虽有上千种新闻APP,表面上很热闹,真正叫好又叫座的却很有限,其中一个关键原因,也在于内容的问题。新媒体再新,也只是一种技术、一种形式,它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脱离内容而独立存在。如果报道内容空洞乏味,评论只是老生常谈,就算用全媒体来包装、融合,花样再多、技巧再高,照样不会赢得受众。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祥敏教授在评析2018年首次设立的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时指出,参选作品在新闻性、现场性方面差强人意,把技术、内容和形态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融合发展的高水平作品还不多;在评点今年的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时他再次表示,很多作品缺乏叙事的完整度和深度,尤其是对新闻的发掘乏善可陈,有一些作品只有躯壳,没有实质。这是很值得大家反思的警钟。其实,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内容为王”永远都是真理,因为受众无论接触何种媒体,他们最感兴趣的始终是内容而不是形式。
  令人忧虑的是,一些地方报社认为纸媒已是迟暮美人,同时过高估计新媒体的作用,甚至将之当作救命稻草,逐渐把主要资源和精力转移到新媒体,忽视甚至放弃了报纸本身的强身健体、改革发展,导致报纸可读性持续下降,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每况愈下,与读者渐行渐远。与此同时,由于没有对新闻采编机制进行根本革新,导致新媒体发布的内容也不出彩,换汤不换药。如果不及早重视这个问题,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报纸这块传统阵地丢了,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的新媒体又没有办好。
所以,对一家报社来说,拯救危机的关键是在传播内容上下硬功夫。不论是报纸还是新媒体,都应当积极改革内容生产的体制机制,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努力为受众提供高品质、丰富多彩的内容,不断提高贴近性和可接受性,实现报纸和新媒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比翼齐飞。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黄琳斌
链接:https://www.chinaxwcb.com/info/558515
编辑:宋婷

249#
发表于 2020-1-24 14:43: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微信视频号开启内测,短视频时代真正到来

短视频的大风吹了好几年,微信好像终于拿出了认真态度走进战场。
122日凌晨,微信团队通过官方公众号宣布,微信视频号正式开启内测。微信团队表示,视频号,是一个人人可以记录和创作的平台,也是一个了解他人、了解世界的窗口。
1月初召开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表示在他看来,微信有过两个小小的失误,一个是公众平台很长时间都只有PC web版,这限制了内容创作者的范围;另一个是把公众平台做成了文章作为内容的载体,使得其他的短内容的形式没有呈现出来。
因此,张小龙也透露,微信一直都在短内容方向发力,并且近期就会推出。果不其然,微信的视频号赶在春节前正式面世。
据微信团队介绍,“视频号”将出现在微信的“发现”页面中,位于“朋友圈”下方,主要包括图片、视频等短内容,其中,视频要求在1分钟以内,图片在9张以内。
创作者可以在视频号中申请创建账号,然后就能在移动端发布短内容,还能带上文字和公众号文章链接,一个微信号只可创建一个视频号,且视频号绑定的个人微信号暂时不可变更。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在视频号中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视频号主,点赞、评论进行互动,也可以转发到朋友圈、聊天场景,与好友分享在这里看到的内容。
但目前,视频号仍处于内测阶段,微信团队仅对部分城市的用户开放了浏览入口,因此并不是所有用户都可以看到。而创作者可以通过发邮件的方式向微信团队申请内测。
这也是微信继公众号、小程序之后,推出的又一个重磅产品。从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上的演讲内容可以看出,微信团队对该产品寄予厚望。
视频号的内容包括图片和视频,但从其名称来看,视频才是主打内容,但微信团队并没有将其定义为短视频平台,而是短内容平台,所以并无意对标目前现有的短视频产品。
张小龙说,相对公众号而言,微信还缺少一个人人可以创作的载体。那么,视频号能够成为他所期望的样子吗?
视频号也将加速图文时代的过去与短视频时代的真正到来,而公众号无法把粉丝直接转移到视频号账下,仍需从0开始积累粉丝,这或许意味着微信内容生态的一轮大洗牌。

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者:白杨

来源:媒意见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4JzviSDiLfdZnBttjbdzg

250#
发表于 2020-1-24 14:48: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这场疫情,是电影院的利空,却是线上短视频利好
文丨远木
来源丨犀牛娱乐(ID:piaofangtoushijing
最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朋友圈基本也都被相关讨论刷屏了。
而且国家卫健委也发布1号公告,将这次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此次疫情的严峻形势,令很多人也联想到了上一次,即2003年的非典。在当初的非典,专家的建议也都是减少出门次数、尽量呆在家中。
越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越能凸显互联网应用的社会价值。毕竟,在疫情期间,人们始终需要物质、信息畅通。所以利用非典,当时的电商平台也着实扩大了影响力。
数据显示,在2003年的非典期间,通过对阿里140万中国会员的抽样调查,显示在非典期间三个月内达成交易企业占总数的42%,业绩逆势上升的企业达52%,进一步巩固了阿里在国内第一电商的地位。
人们足不出户,也可以通过网上购物来满足平日需要。借助非典,也帮助当时还不是巨头的阿里、京东等电商平台做了极大的推广。
在近20年之后,这次利用“疫情”风口的,不仅有电商,还有短视频。
疫情期间,一众短视频平台或成赢家
这一次的病毒传播,赶上春节,也正好是各大短视频平台火热营销的时机,加上春节营销的一层因素,抖音快手也能在疫情期间,抓住国民注意力流量,展现出作为内容平台的媒体与社会价值。
在快手抖音的热搜上,“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的话题都位列其中,人民日报发布的“钟南山院士建议”、“习近平重要指示”,央视网发布的“冠状病毒最新确诊病例”等短视频,播放量都在100万以上,也都得到用户极大的关注与讨论热度。
快手上相关的医疗科普话题也在不间断更新,如#新性肺炎表现症状##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源##新型冠状病毒或来自野味#等。另一边,抖音关于“肺炎”的话题,也有8752.1万的播放量,底下也是官方媒体、医疗机构,或是素人账号对这次肺炎病毒的自发性科普。
与病毒相关的最新新闻热点,也能在短视频上得到第一时间的传播,让肺炎事件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紧张。
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对春晚的参与,以及对春节相关营销活动的渗透,也让短视频平台在春节假期的存在感越发明显,正如某位网友评论,“网上拜年不是也一样吗”。
此前,抖音快手就纷纷宣传自家的春节营销战略,快手有快手小年夜、字节跳动也有头条英雄等答题活动给春节预热,而在春节期间,抖音快手也会有相应的拜年视频,原本是针对给远方亲戚或不便回家的用户所设置,但在这一次“疫情版春节”,也会起到一定的人文关怀作用,在疫情期间也更能温暖和提振人心。
比如快手针对部分春节不能回家的人群,发起“逆光行动”,记录自己在过年加班的故事,很多视频由于真实、走心,也获得了不错的观看热度,比如其中,账号“武汉市中心医院”发布的一条加班短视频,3天内就获得了60.3万的赞。
此外,在围绕疫情相关的短视频下方,关于“武汉的小天使,你们辛苦了”、“我们需要这样的医生”等评论层出不穷,也给内容带来更多的人情温度。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给平台带来一定营销思路。只有真正触发用户情感的内容,合理合情借势社会时事热点,才能带来更多的流量,人们也会自发性的进行二次传播。
下沉和年轻人市场是今年春节的竞争主题
Trustdata最新数据显示,抖音的三线及以下城市用户占比55.4%,而快手的三线及以下城市用户占比65.3%,下沉市场依旧存在较大机会,由于下沉市场与年轻人市场有部分重合,也让快手抖音在春节的营销玩法上,也更偏重于年轻姿态。
毕竟,对于如今的互联网公司而言,下沉市场和年轻人,是各家都想要弥补的存量市场。
过了一二线渗透的市场阶段,平台也基本都将眼光瞄向了下沉市场,短视频市场的增长也来自于这些方向,这一点,无论是春节营销与官方媒体的合作预热活动,还是自身推出的玩法,也都能看出平台在对下沉市场发力。
在快手抖音的春节话题底下,也能看到全国各地普通人的真实过年气氛,年轻人返乡回流,一些也拍摄了老家春节短视频,而平台也不失时机地推出了#给爸妈的抢红包指南##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等话题,其中如#快手春晚发10亿#,在微博平台上阅读1.9亿,讨论25.8万,也引起了不小的热度声量。
在聚集全民注意力的春节期间,快手、抖音作为连接的内容平台深度参与,当然,在国民注意力聚集的稀缺时机,也有更多互联网公司的搅局。
如腾讯微视也在春节推出10亿春节红包,2亿是集卡红包、8亿是视频红包,抢占国民流量;百度也推出全民小视频中“一键动漫”功能,用户可以用其制作拜年视频发给家人等。
根据QuestMobile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短视频行业用户已破8.2亿,在移动互联网11.4亿月度活跃设备大盘中渗透率已到70%,行业竞争依旧激烈,无论是快手的春晚10亿红包,还是抖音的20亿、微视的10亿,巨头们拿出巨额补贴的原因,也是为了在短视频领域实现对存量的竞争。
春节的语境下,也是下沉市场和年轻市场高度融合、信息共享的时段,同样也是一众内容平台激烈的竞争机会,目前看来,春节期间国民有限的注意力,也基本都被头部互联网公司、影视等娱乐内容所承包,不过至于谁能成为最大赢家,决定权还在用户手上。
线下娱乐担忧或带来短视频利好
近日,由于新型冠状肺炎进一步扩散,迅速发酵成大众热点,毕竟,在目前疫情还没得到具体控制的情况下,虽然不会引起公众恐慌,但也会引发忧虑。
根据最新消息,武汉市也对进出武汉人员加强管控,人民日报也呼吁,现在能不到武汉就不去,武汉人能不出来就不出来。
当下,人们对线下活动越发谨慎,如果疫情进一步发展,那么影响最大的显然也是线下的生意,作为密闭空间之一,电影院等娱乐场合也将会成为观众最担忧的去处。
有行业人士表示,预售滞后、票价上涨、提档上映,这几个因素叠加起来给春节档票房带来的打击,似乎也不如疫情一个。
甚至连《唐探3》的导演陈思诚也发微博表示,“目前人心惶惶人言可畏,我们唯有祈福……剩下的,对疫情相信国家,对电影相信观众。”
由于疫情问题,在微博、豆瓣等社区,很多人都表示或将放弃春节档观影,对线下活动的担忧,也能进一步促进人们在线上的互动,同样也是短视频等平台的利好,在这期间,人们或许也会利用各种短视频、流媒体等互联网内容,来弥补自己的娱乐需求。
但无论如何,希望这次疫情能早点得到控制,每个人都能平平安安。
来源:传媒头条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mOn-ckGo-0PvGQ1LbybIw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