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舆论学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41#
发表于 2021-1-11 17:39: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国会事件中的美媒舆论一律
美国报纸头版大标题大都以“特朗普煽动的暴徒”为主题词
在美国黑人佛洛依德被警察跪压致死后引起的全国抗议浪潮中,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推特几乎每天都用全部大写的文字发一条同样的信息并加上惊叹号:LAW AND ORDER!(法律与秩序),意在呼吁人们在抗议中遵守法律,保持秩序。这并没错。
但在16日上午11点(美东时间)美国国会两院举行联席会议之前,持续通过演讲和社交媒体怂恿、鼓动民众聚集首都华盛顿示威抗议、试图不择手段推翻大选结果的特朗普,却不顾法律与秩序又烧了一把火。他在白宫南草坪隔着铁栅栏,向响应其推特号召赶来的大批支持者发表讲话,再次将早已被证实子虚乌有的选举大面积舞弊等虚假信息和阴谋论数据重复了一遍,并呼吁大家“向国会进军”,促使改变选举结果,弄得群情激愤。
随后便发生了他的支持者们暴力冲击警察、强行闯入国会、致使联席会议中断、参众两院议长落荒而逃的严重事件。事件中共有4位抗议者死亡,其中一位女退伍兵抗议者在试图进入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的办公室时,被警察击中胸部,送院不治(北京时间今天上午,警方披露一位警员被抗议者打伤后在医院去世,至此共有5人死于昨天的动乱)。而特朗普此前一个月直至当日,再也未提LAW AND ORDER,体现出他个人对“法律与秩序”的双重标准。
其他政客乃至整个媒体也有一种双重标准。作为曾经的媒体人和现在的新闻学者,我特别关注的是美国舆论怎样对待这一事件。多年来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也经常发生抗议示威的民众冲击政府或立法机关甚至导致立法会议多次停摆的事件,如2019年示威者对香港立法会的多次冲击和肆意破坏事件。而美国政府、政治家及主流媒体基本上对示威民众持支持和声援态度,而对维持秩序的警方予以批评谴责。众议院议长佩洛西更将当时的动乱美誉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饱受诟病。
从昨天的网络和推特上看,美国舆论对此次抗议者冲击国会的事件,几乎立即形成了舆论一律,即无论是政府高官还是国会议员以及各大媒体,都对冲击国会的抗议民众同声谴责,而对警方执法至死情形没有只言片语的批评(唯一可见的批评是责怪警方事前准备不充分,国会警卫队未能有效阻止“暴徒”闯宫,国民警卫队未能及时增援等),舆论一致到令人惊异的程度。
在抗议女士被枪击进而在医院身亡后数小时内,警方甚至也未及时承认是自己所为,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所有主流媒体的推特都称不知死者和枪击者身份,而对警方信息披露的迟缓予以高度宽容,话语一直是中性表述。
事件发生在美东时间的6日下午和傍晚,这给纸质报纸的运作提供了充足的时间,所以17日美国各报都做了充分的报道。毫无悬念地,此事上了所有报纸的头版头条。大多数报纸用了通栏标题和整个头版的篇幅。而所有报纸的头版照片都是抗议者强闯国会山以及警方在国会建筑内严阵以待的画面,未见到一份报纸采用警方镇压(殴打、高压水枪、开枪射击等)的照片。
美国三大全国性报纸《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都在头条通栏标题里用到“暴徒”(mob)一词
在头条大标题上,包括三大全国性报纸在内的各报,大致使用了三个主题词:一是“暴徒”(英文mobrioters),二是“混乱”(英文chaos),三是“特朗普支持者”(英文Trump backers)或“特朗普煽动的暴徒”(英文Trump-incited mob)。其中第三个主题词使用频率最高,表明美国舆论已将特朗普与这次被一些媒体称为试图促成“国会政变”的“暴徒”牢牢绑在一起了。
而在头版所有文章的大小标题和正文中,并未见到一句对警方暴力执法的批评。这种罕见的舆论一律,体现的是美国媒体价值观的高度共识。可以说,这是当前美国最大的“政治正确”。在这样的价值观里,任何闯入国会妨碍立法会议的行为,乃至此前发起“挑战”的共和党议员的公开宣示,都是错误的。最新消息是,世界五大出版商之一的Simon & Schster图书出版公司已经决定,终止参议员霍利(Josh Haoley)一本即将出版的图书。霍利在国会开会之前,第一个公开宣布将挑战一些摇摆州的选举人投票结果。在他之后,又有11名共和党议员宣布跟进(但在昨日发生动乱后,多位议员放弃了挑战)。
这种“共识”也导致美国媒体和一些政客在对待美国以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同类事件上采用双重标准。这令我想起当年的“占领华尔街”事件,美国媒体也像现在一样对警方迅速平息事件给予高度包容甚至鼓励。这样做的后果是当年美国“新闻自由指数”的国际评级排名被下降了好几位。美国媒体后来对相似度很高的香港“占中”事件则持完全相反的立场。
这是一种教科书级别的舆论一律,值得玩味。
含有“特朗普煽动的暴徒”一词的头条标题
含有“混乱”一词的头条标题
含有“暴徒”一词的头条标题

来源:微信公众号:进观传媒
作者:辜晓进

编辑:冯梦玉

242#
发表于 2021-1-29 20:38: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已贴网站



胡锡进的微博评论区翻车了


1


昨天,一贯以体制内理中客面目示人的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发了一篇长微博,习惯性地开始指点江山,大谈疫情对经济活动的整体影响,以及社会财富的损失,当然不忘谈到中国的GDP在去年还是正增长,其实这都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在褒扬中国的同时,胡主编习惯性地开黑了一把其他国家,说“有的国家给每个人发钱,但那属于哄大家,都发钱就基本等于都不发钱”。



这句格外刺眼的话,一下子惹恼了围观群众。


瞬间,胡主编的评论区,就成了大型车祸现场。


其中点赞最高的一条留言是“都发钱为什么基本等于不发钱。。”,这条看似克制的评论,后面还有一个愉快的笑脸,但是智商稍微正常一点的人都知道,这个表情背后压抑着多强的怒火,这压根就是一句反问。



后面的发言,就没那么客气了,比如“公务员肯定是没什么损失……福利待遇也一点没下降,挺好”、“作为媒体人,应该为人民发生(声),而不是提(替)政府辩解”、“‘都发钱等于不发钱’,好家伙,这盘子叼的。”、“那都收税就基本等于没收税?”、“坐标江苏青菜已经7元一斤了”……






后面还有很多特别激烈的批评,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大家可以自己看,民意何其愤怒。


2


疫情到底有多汹涌,大家都能感受得到,普罗大众有几个人没有受到波及,这种痛苦大家都感同身受。


至于有的人,生活已经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对于生活很艰难的底层人民,他们需要的就是真金白银的帮助,能给发钱的就是爸爸,而最应该扮演这个爸爸角色的,就是政府。


当然对于最艰难的部分群体,政府的确采取过救济措施,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也应该承认一点,雨露均沾式的发钱救济,的确是不存在的。


疫情过去这一年,世界上经济说得过去的国家,基本都给国民发过钱,近有日韩远有欧美,美国人已经发了三波钱了,我就没看到美国那些有识之士站出来说,别发了,都发了就跟没发一样。


这是什么逻辑?经济学逻辑?政治学逻辑?


在我看来,就是混账逻辑。



还真有人跳出来偷换概念说,最低工资的增长,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加剧。敢情是社会状况的糟糕,就是你们这些穷人吃得太饱太好的缘故,可以这么理解吗?


是不是涨工资,和发钱救济穷人,是一回事?


用你朴素的道德和智力去判断一下吧,就像有的评论里说的那样,发钱了我就有钱买米面肉蛋,没钱我只能像个傻逼一样饿肚子,这么点小学生都懂的道理,用得着扯到都发钱就等于都没发钱这样的奇谈谬论上?


可能每个国家的情况不一样,别的国家政府是闲钱太多,他们愿意发我们也拦不住,他们愿意像胡主编说的那样哄大家,忽悠大家玩,我们也没有发言权。

我们不发钱,可能也有其道理,但是请胡主编这样有话语权的文化人,能不能不舔着脸说出,发了钱就等于没发钱这样的不要脸言论?


你再这样表演的话,估计住地下室吃方便面的抠脚爱国大汉都要跳脚骂娘了。


要知道,能在胡主编的评论区活跃的,除了少部分的黑粉外,大部分是他的铁粉,如假包换的基本盘,如今基本盘都能反水骂他,可见他这番言论是多么反智,多么不得民心。


张口闭口群众利益第一位的胡主编,真的每次都是站在群众的角度发言吗?


3


当然我这么批评胡主编,有的人可能还看不惯,说你不就是表达反对态度吗,你能说出点更深的常识来说服我吗?


好,我今天就说说发钱的好处。


发钱最浅显的好处,已经不用多说了,有钱花的人民,社会一定是稳定的,内需是被拉动的,那就说点更深的。


拜登上台就任总统后,计划拿出1万亿美元雨露均沾发给美国人,每个美国人可领1400美元。


在此之前,美国已经发过两次钱了,第一次2900亿,第二次9000亿。


美国的失业率创历史新高,美国人均收入竟然还上涨了25%,谁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

拿到了真金白银的美国人,开启了买买买模式,美国最大的costco超市,迎来了一波销售热浪,有人把这个比喻成报复性消费。


去年夏天,美国的沃尔玛超市线上销售暴增了97%,至于亚马逊上的销售,更是有之过而无不及,联创销售记录。



亚马逊平台上的新卖家,有75%来自中国,中国制造在这波疫情中,只是在前期遭遇了一些困境,后期则迎来了井喷式的订单狂潮。


大到起重机、小到小家电和纺织品,或者手纸这样的快消日用品,中国的份额都在不断加大。而美国的大发钱行动,正在直接刺激和普惠到中国制造。


我所知道的外贸厂商,尤其是对接美国市场的,现在工厂都是三班倒,干得热火朝天。工人恨不得007,只要有活干有钱拿,他们才不管什么资本家,或者书本上的剥削二字,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从去年夏天开始,中国外贸出口已经连续7个月正增长,9月出口增速9.9%12月已翻倍至18.1%


没有美国的大撒币,美国的底层人民靠什么支持中国制造,恐怕只能在救济站领汉堡包了吧。


美国人民发钱,连中国人民都能受益,你说发钱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如果有人认为大撒币是一件坏事,这个人不是大傻逼,就是大坏逼。


后者的概率显然更大,因为这是不需要智力,就能琢磨明白的问题。


那些不把人民当人看的,试图把人民当猴儿耍的,故意装作听不到人民呼声的,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来源:王biubiu

链接:王旭的王



一只老狗又狂言
所谓全钱即无钱
七亿尔爹尔无父
九成带愧尔不惭
石狮闭耳嫌无耻
太乙封笔不站班
全面小康由尔咒
尔将归宿半山庵





编辑:王雅欣

243#
发表于 2021-4-1 16:10: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亲北京媒体报道环球时报“翻车”


被视为鼓吹民族主义、煽风点火最烈的党媒『环球时报』日前一篇有关拜登首场记者会的报道被讽刺“欺负人们不懂英语”。

连亲北京的『多维』网周日也在题为“环球时报‘翻车’:拜登威胁中国?”的报道中称:“中国大陆极具影响力的媒体『环球时报』日前因为一次翻译‘事故’再次受到外界质疑”。

3月26日,环球时报报道,拜登上任以来首场新闻记者会:“不寻求与中国对抗”,但威胁“不允许中国超过美国”。报道称,拜登说,不寻求与中国对抗,但绝不允许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头号强国,还发出威胁。

但对照英文后发现不存在“发出威胁“和”绝不允许“的意思。

美国总统拜登周四在上任后首场记者会上表示了美国希望与中国竞争而不是对抗的意思,他表示,“我看见美中激烈竞争。他们总体目标是成为领先、最富裕、最强大的国家。“拜登说:“我不会因为他们的目标而对他们提出批评,”拜登说,“但这不会在我的眼皮底下发生,因为美国还在继续发展壮大。”

环球网煽惑性的报道风格并不奇怪,令人惊奇的倒是亲北京的多维网出面批评环球时报“翻车”。

多维网在其报道中引述“中国媒体人士认为”,“这根本谈不上什么‘威胁’,而是自信美国仍然会在竞争中赢得对华胜利,对于如此不准确的翻译、有声音调侃环球时报是否欺负中国人不懂英语,还是欺负中国人‘翻不了墙’,可以信口编造。”

多维网还报道:“事实上,被广泛质疑民族主义立场极为明显的『环球时报』已经不止一次遭到这种刻意误导民族主义情绪的指摘”。中央网信办2016年5月9日约谈环球时报有关领导,批评环球时报屡次渲染炒作美国、朝鲜、南海、台湾、香港的敏感事件。

中国数字时代刊载一篇署名老鱼吹牛皮的题为“环球时报,又欺负我们不懂英文?”的评论,评论批评说,“这些人的做法,甚至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中美关系恶化到今天的地步。有些人以为自己是上面的心腹,其实你特么的是‘心腹大患’。作者还说,”这些人,喜欢把那些不同意他们观点的人叫做‘恨国党’,然而,我看他们倒是‘爱国贼’”。


原文来源:法广网
原文链接:https://amp.rfi.fr/cn/%E4%B8%AD% ... ter_impression=true
编辑:刘佳莹


244#
发表于 2021-5-29 01:47: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古凤

245#
发表于 2021-6-16 16:10: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王奕
246#
发表于 2021-6-16 16:12: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王奕
247#
发表于 2021-7-12 14:18: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王奕

248#
发表于 2021-7-22 21:14: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下作无底线·一条建言式的点评引发的围殴血案
前天(7.20)晚上我在微信朋友圈的群聊中(不知一处)看到海霞说联播”7.12的一段视频,群内对此均为批评和嘲讽之声。于是,我在微博上发了下列这条微博点评,建言以后央视在成就报道时应该更加审慎些”——作为央视的老朋友,明眼人看得出这是一条建言(当然也包含着对于此项内容的批评)(见下图1)。微博发出后,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一个多小时后,有人开始组织反围剿了:几乎在同一时间成百上千条微博同时发力,语言模式显然出自同一模版,对我发起讨伐。这种状况作为专业人士的我明确知道这是组织行为。其中,除了移花接木幸灾乐祸之类的攻击性语言之外,充满令人不堪的人身攻击、污言秽语(我对部分言论进行了投诉,也被平台方认定和处理)。
第二天早上,央视的某负责人(我们私下是很好的朋友,所以我对他的图标进行了遮蔽处理)发给我海霞新的关于暴雨灾害的视频,并说:喻老师发的微信引发了舆情。总台赶紧正视听。我随即对央视组织对我的围剿表达了不满,他说:这个时候不围攻你,我们就要被网民围攻。我当时对于这种用组织化的力量来对付一个建言者的做法比较气愤,对他发微信说:请转告有关方面,如果不停止对我的人身攻击,我将奋起反抗,直接质问央视及其领导人。我等到今天上午十点钟为止。如果不停止网上对我的人身攻击,我将采取行动,每日一问,直接质问央视及慎海雄(现在检讨起来,这种说法的确不够冷静)。不长时间,他打来微信音频电话,与我沟通,当时由于我受了一夜数以万计的不明真相的网络言论的骚扰,心理状况几近崩溃,所以坚持了自己的要求。
于是,经历四五个小时的他们幕后的工作之后,微博平台宣布对我进行暂时禁言。由此,网络上又出现新的一波围剿我的狂欢。(见下图234
尽管对我有很多断章取义、移花接木、完全不符合事实的人身攻击,但也有不少网友以各种方式对我表示理解和支持,并对这种围剿行为表示义愤。(见下图789
事实的经过就是这样。我只想对央视说一句话,你与其用这么大的力量来对付一个建言者,不如把救灾报道做得更加深入、严谨、实事求是。希望我的这个建言央视能够听得进去。
(全部相关图片请见我的朋友圈发的同条信息)


编辑:马皖雪

249#
发表于 2021-7-23 23:27: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围观:顶级舆情专家喻国明如何处置自己的舆情?
因为几条微博,顶级专家喻国明火了,他成功地把自己活成了自己教材中的典型案例,这是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
说起喻国明,那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甚至他拥有383万粉丝的大V身份都只到排后面。

度娘介绍,喻国明,男,19579月生,上海人,1989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法学(新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级社会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主任。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
喻国明曾经获得的荣誉有:中国传媒十大创新人物中国媒介发展思想人物共和国60年十大影响力人物等荣誉。喻国明还是国务院评定的对国家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曾经两度获得中国新闻奖学术论文奖,四度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等奖励,是北京市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的入选者,2000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
在学术成果方面,用著作等身来形容完全不够,起码也要两个甚至三个著作等身才能展示喻国明的成果。网上的评价是自1979年记录以来在新闻传播学科的引文数排第一。



可以说,喻国明教授在中国新闻传播领域的地位之高、名望之深,用一句泰山北斗来形容也丝毫不为过,喻教授如果称自己是中国新闻传播领域第二人,那么全中国则无人敢称第一。这不是恭维,喻教授确实有这个资格和实力。
而说到学术著作,有一本书就不得不提了,这本书叫《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这是喻国明领衔的一项重大工程,专门研究中国网络舆情的,从2010年起每年度以舆情蓝皮书的形式推出系列年度报告,开始是喻教授的个人专著,后来可能太忙了,就变成了与别人的合著。据度娘介绍,此书已经在政府高层及舆论界产生重大反响,并收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与好评。


喻国明教授除了上课带研究生、管理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著书立说外,还经常到全国各地上课、讲座和发言,深得各地各级各领域的认可和尊重。比如在720日这天他就到重庆大学去讲学了。
现在,我就问大伙一句,我说喻国明老师是中国新闻舆论界和舆情领域的一哥扛把子,你们服不服?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中国新闻舆论界的一哥,中国舆情研究领域的扛把子,专业分析中国网络舆情的大学教授,专门教人处置网络舆情的顶流专家,却因为自己的几条微博引发了舆情。而喻大教授处置舆情的方法手段,真是让我们大吃一惊。
我们来回顾梳理一下喻教授的舆情脉络。
河南水灾当天,喻国明发了一条微博:呵呵,话音未落啊......所以,自我评论还是更加审慎为好......微博附上了央视主播海霞点赞上周华北成功应对雨灾的视频。


就是这条嘲讽的微博,成了舆情的源头。我们看下网民的评论,就知道喻大教授的问题出在哪里了。

喻国明做梦也没想到,一条普通的嘲讽央视主播的微博会在网上引起如此大的反对,这是他研究几十年舆情所不曾遇到的。

去年3月,喻教授发了一条关于疫情中要不戴口罩的微博,并且出现了粗口X”

另外还有网民说喻大教授发了一条微博对郑州水灾幸灾乐祸。因为我在喻国明的微博上没找到这条帖子,暂且把它归为谣言。但如果这是真的,那就太不可饶恕了。

作为一名舆情超级专家,对于自己引发的舆情,我们没有看到喻大教授教科书式的处置方式,反而是用他平时反对的粗暴方式进行了回应。
第一招:对批评他的评论进行删除,对批评他的网民进行拉黑。


第二招:发帖回应为自己叫屈,感叹被对手有组织地进行反攻倒算,骂对方的行为下作不堪,威胁追究网络暴民的法律责任。

第三招:微信公关的聊天记录被截图泄露引发二次炒作。
在一个名为舆论学会一群的469人的大微信群中,喻国明为自己的言论辩解,请求大家手下留情不要参与扩散。后被人截图外传。

还有网络大V晒出疑似喻国明与央视记者就如何处置此次舆情的微信对话截图。此图未经证实,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是别人杜撰,但其中有喻国明的头像,还出现了喻老师三字,聊天的内容都是围绕这次舆情。如果这个截图是杜撰的,建议喻老师依法维权;如果这个截图是真实的,喻老师又一次被队友给出卖了,证实舆情处置失败。同时,这个聊天好像把央视也给卖了啊。
我们不知道喻教授现在是个什么心情,是个什么情况?但我想他一定是很郁闷的,自己不但成了舆情的主角,自己还处置失败了,这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语。而让喻教授更郁闷的是,他的微博居然被新浪给禁言了。这就说明,新浪认为他的微博确实有问题啊。


就在昨天,网上又有人翻出了喻国明的老账,这是实名认证的网络大V杜建国截取的2020年的微信群聊天记录。



这个截图绝对实锤了,没想到堂堂大学教授,名满天下的舆情专家,教书育人的人类园丁,居然在微信群里当众口吐脏话,实在不敢让人恭维。
我们不知道关于喻国明的负面舆情,是否还会有人继续爆料,也不知道这个事情会如何收尾,但我们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搞舆情,这事光纸上谈兵不行,哪怕你桃李满天下,哪怕学富五车著作等身,没有实战经验,一切都是空谈。
所以,喻教授,以后您老人家就不要再搞舆情研究了,当好您的执行院长抓好行政管理就可以了。人老了,经不住折腾!
来源:黔线  黔线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lL8Af6x-SMLqcT0mh6tbA




250#
发表于 2021-7-26 22:47: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舆评丨为何新闻院长处置不了自己的舆情?
头顶“顶级学者”“新闻传播院长”“舆情专家”等学术泰斗头衔,却没能成功处置自己的舆情危机,这是一个在外界看来非常“打脸”的事情,但它真就那么真实地发生在那里。
事情的原委,我想你们已经很清楚了,大致就是:喻院长拿7月12号华北成功应对雨灾的新闻报道,在奉劝央视主播海霞审慎评论郑州水灾,被网民发现后遭到一致舆论谴责,被微博禁言,后其公开声称,这些谴责是央视有组织、有预谋地对其进行“网暴”,如果迟迟等不到央视负责人公开道歉,其将采取“每日一问”等必要措施,之后又与杜建国爆粗口对骂,学术“人设”顷刻崩塌。
关于事件的孰是孰非,不用我多言,我想你们都应该有了自己的判断。
今天,我们不谈喻院长的是非对错,因为事实已经摆在那里。我们来谈谈被各地各部门奉为舆情圈内顶级学者、舆情专家的权威大佬,怎么就在一个小小的舆情处置中“昏招百出”,不仅自己“翻了车”,还沦为了外界“笑柄”,这不是赤裸裸地在打这些头衔的脸。
事实上,不需要感到惊讶,因为在我看来这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只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舆情领域存在着比较突出的“学用脱节”问题,即学术的归学术、实战的归实战,两者不在一个维度,也几乎没有交集,已经严重背离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反作用理论的根本规律,由此造成了很多被各地奉为学术泰斗、顶级学者的新闻院长、教授学者可能只会“动动嘴皮”,只会搞些事后诸葛亮式的马后炮总结,而且大多千篇一律,事实上压根不怎么了解真实的舆情战场,有的甚至直到现在,还在讲十年前“听得耳朵都要成茧”的“7.23”温州动车事故案例。
不信,你们可以私下问问那些听课的学员,一堂讲座讲课下来,真正有助于实战的实操性指导干货究竟有多少?
无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学术一旦与实用脱节,就失去了其本质意义。舆情不同于其他领域,每个舆情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成因分析,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这两天引发全网关注的台风“烟花”舆情,出现了不少移花接木、来路不明的视频谣言,应对这类谣言信息舆情,就要首先分析哪些网民是出于“随手转”的麻痹心理,哪些是为了博取眼球的营销目的,而哪些又是真正出于恶劣政治目的的煽动性造谣传谣,只有搞清楚这些,才能给出相匹配的线上线下处置策略。比如对于无心转发的,要加强意识引导,宜以疏为主,对于有意从境外倒灌煽动性谣言信息的,则要全面彻查背后组织,宜用打击,这些都需要专家自己走到舆情当中去。
很显然,身兼大量学术头衔的“喻院长”们不会去干这些既苦又累的事情。
不知道你们还不记得我在前天舆评文舆评丨吴亦凡背后的资源资本提到了“资源资本”这个现象。事实上,舆情领域也是如此,少数人正在通过学术抱团拥等手段,垄断着对“顶级学者”“领域专家”等圈内头衔的定义权,成为了各地各部门的座上宾。
这就是现实,一时之间也没办法改变。但我想说的是,希望喻院长的教训能让我们的一些领导明白一些事情,不要过度迷恋头衔,舆情是以实战为导向的领域,拼得是敏锐的网感、提前的研判、成功的策略,靠的一定是真本事。
曾有人问:墩爸,网上有没有好的公号介绍下,可以学到真实有效的实战舆情技巧。讲真,迄今为止,我还没有找到一个真正剖析实战舆情的实战公号。
关于舆情,多说一句。在我看来,舆情可以分为宏观舆情和微观舆情,宏观舆情往往服务于中央部委和省级部门,课题研究色彩要更浓一些,主要宏观政策指导提供客观依据,而微观舆情适用于市及市以下部门单位,侧重具体实操,比如什么时候回应合适、用什么平台回应恰当、官方回应通稿怎么写等等。据我观察,现在网上大多数舆情类公号都是以宏观舆情为主,一是因为宏观舆情更依赖于所谓大数据分析,或许洋洋洒洒十几页,但多集中在统计图标、数据梳理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权威分析,二是因为微观舆情往往身处真实舆情战场,极为考验舆情分析师深度融入舆情战场的总体把控能力,对于一般人员来讲,太难。
来源:墩墩舆情课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0WhkiEYBjeTcOm5K4r2HMw
编辑:李佳怿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