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写作案例库

[复制链接]
241#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8 22:09: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导语
http://money.163.com/api/14/1028/14/A9LBUPIM002552HN.html
浙江在线杭州10月27日讯今天,记者听说了一个令人唏嘘的事。一位风尘仆仆赶回老家的儿子,推开门后却险些当场昏厥,原来他牵肠挂肚的父母早已倒在家中,没了呼吸。

神一样的开头……
稿子写成这样~跪拜了
242#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0 09:56: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宋守山

看到大家热议一类新闻网站发记者证这事。这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吧,很多媒体主办的网站都以各种形式“变通”的取得了证件。这次,直接发证,意味着网媒的地位进一步提高,纸媒的寒冬将加紧到来,对于无资质的商业网站的监管也将更加的严格。纸媒从网上找线索,打几个电话,注水成一篇特稿的时代一去不返。
今天 08:40 来自 微博 weibo.com

243#
发表于 2014-11-5 23:03: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几加几的楠

赞同吴飞老师《新媒体革了新闻专业主义命吗?》观点:1新闻专业主义门槛在新媒体时代没消失,而更强化。2不能仅关注事件本身报道,还要帮公众看到事实背后潜在社会问题的根源,需专业知识科学方法,促进社会变革 //@吴飞微议:这个观点看似合乎潮流, 却是误导甚至是有害的, 这是社会病态思维的后果。


@传媒老王


全世界的新闻写作都在急剧变短,在国外平均是700字了。现在再大谈什么深度报道教学生去写5千字的稿子基本是扯蛋儿玩,大家拼的是速度,将一篇篇抢速度的,不断迭代的短新闻按时间串在一起就自然成深度报道了。

11月4日06 : 55 来自 iPhone 5s



12分鐘前 来自 iPhone客户端

244#
 楼主| 发表于 2015-1-18 15:18: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5-1-18 15:21 编辑

【案例】
美国的新闻媒体如何报道名人的死2015-01-17假装在纽约去年8月,罗宾·威廉姆斯自杀的消息震惊了全世界,也引发了美国媒体的一场大战。美国广播公司(ABC)是其中拼得最凶的一家媒体,它们花费巨资,出动直升机对罗宾·威廉姆斯的家进行航拍直播。

更加让人不解的是,在罗宾·威廉姆斯的家人发声明请求外界“在这样一个艰难而悲伤的时刻尊重我们的隐私”之后,ABC仍然在官网上大肆宣传自己的“独家”航拍。这样完全丧失新闻职业道德的做法,立即招致了公众的激烈批评。迫于压力,ABC在第二天就道歉并且撤下了视频。

去年另一家因为在报道名人死亡新闻时处理不慎而引起争议的是华尔街日报,他们拿到奥斯卡影帝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在纽约的公寓中死亡的独家消息后,迫不及待地在报道未发表前就在推特上发布了一条只有一句话的简短消息。


公众对此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是《华尔街日报》作为一家国际大报,仅仅发布这样一句消息而没有辅以相关的报道加以佐证,显得极不负责任;第二是在发布这条消息的时候,记者并没有确认霍夫曼的家人是否已经得知这个消息,如果在家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发布死讯,毫无疑问会增加他们的痛苦。


在美国,言论自由和个人隐私的观念深入人心,都是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两个权利却常常发生冲突,最典型的例子可能就是在涉及公众人物死亡这一类极端敏感事件的报道上,像ABC和《华尔街日报》这样因为把握不好尺度而擦枪走火的事情也不时发生。


但和中国不同的是,美国的新闻传媒行业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各家媒体和新闻行业组织都有一整套关于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规范 (code of ethics)。这些行为规范大多大同小异,具体的遣词造句和侧重点或许有所不同,但核心的理念都是一致的。在处理敏感报道的时候,虽然争议不可避免,但大致来说还是有一个标准可以遵循和界定。正因为有这些标准的限定,无论是媒体对自己还是公众对媒体的道德伦理要求,都要比中国高得多。


美国职业记者协会(Society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 简称SPJ) 是全美最大的新闻行业组织,创办于1909年。他们的Code of Ethics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寻求真相并报道真相 (记者在手机、报道、诠释资讯信息时,要做到诚实、公正、勇敢);最大程度地减少伤害 (有职业道德的记者应该以尊重人的态度对待消息来源、采访对象、同事以及公众人物);独立运作 (记者只对公众负责,不应该对其他任何人承担义务); 可靠负责并保持透明 (有职业道德的记者应该对自己的报道负责,并且要让公众清楚自己所做的相关决定)。


其中,涉及如何报道公众人物死亡新闻的是第二部分,即“最大程度地减少伤害” (minimize harm). 这一部分又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新闻记者应该在公众对信息的需求与可能造成的潜在伤害或不适之间寻找平衡点。进行新闻采访,并不等于就拥有了一张可以随意傲慢或者擅闯他人私域的执照。


2) 新闻记者对可能被新闻报道影响到的人要有同情之心。在报道青少年或性犯罪受害者时需格外谨慎。当采访对象或信息源因为缺乏经验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对采访给予许可的时候,同样需格外谨慎。在采访报道时需考虑文化差异。


3) 新闻记者应该认识到,是否可以通过合法途径取得信息,与报道或播出这些信息是否合乎新闻伦理,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4) 新闻记者应该意识到,相对于公众人物和那些积极寻求权力、影响力与注意力的人,普通人对他们自己的个人信息应该享有更大的控制权。在发表和报道这些个人信息前需要衡量可能产生的后果。


5) 新闻记者应该避免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即使别人都在这么做。


6) 新闻记者应该在嫌疑犯接受公正审判的权利和公众的知情权之间寻找平衡点。在嫌疑犯接受审判之前披露他们的身份,有可能对审判结果产生影响,新闻记者应该考虑到这样的影响。


2、


你大概也猜到了,我之所以写这么多,是因为这两天围绕姚贝娜死亡所发生的铺天盖地的争吵。网上所传《深圳晚报》记者为了抢独家新闻伪装成医生助手进入太平间,如果属实,毫无疑问已经践踏了底线,比ABC航拍更加让人难以接受和原谅。但是相对于这样极端的个例,更让我介怀的是其他媒体的表现。


相比美国媒体,中国的大多数媒体都还处在十分业余的水平,而每一次发生热点新闻事件时,这一点几乎都会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


在姚贝娜离世以后,无数正规不正规的媒体账号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争先恐后地开始发布这条“新闻”。他们彼此复制粘贴了一些词句,加上“悲伤!”“震惊!”这样的字眼,觉得情绪还不够强烈,于是又随手加上几个哭泣的表情图标。对了,还有百试不爽的蜡烛,那可是激发用户转发的最好的心理操纵手段。


即使所有人都被情绪裹挟,真正专业的新闻媒体也应该始终坚持冷静和理性的态度,怎么能够如此任性地表达情绪呢?又怎么能够如此不负责任地渲染和煽动读者的情绪呢?


而那些没有抢上第一拨发布的媒体,又开始绞尽脑汁去寻找周边选题,而乳腺癌毫无疑问是它们找到的最佳的第二落点。可是,在这个时候,推出《怎样防治乳腺癌》这样的文章真的合适吗?你们想象过姚贝娜的家人看到这个标题时的心情吗?


在这个眼球经济的时代,任何一个热点事件都被反复消费,当成增加浏览量、转发量、阅读量和粉丝数的手段。即便是一个人的死。


即便是认真做新闻的媒体,稍有不慎,就会显得很难看,很容易给外界留下“等着小孩死亡的秃鹫”之类的观感。但要避免这样的局面也不难。所谓“悲天悯人的情怀”说起来太虚,只要对照SPJ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就可以了:

你是否以尊重的态度对待消息来源和采访对象,最大程度地减少对他们的伤害?

你是否对你的报道可能伤害的人怀有同情之心?
你是否意识到,即便你能通过合法途径获得某些信息,也不代表你就能合情合理地报道和使用这些信息?
你是否在避免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


3、


当然,请不要误会,我并不赞同这两天疯传的那篇《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那篇文章毫无逻辑和专业素养,预设立场、偷换概念,并且加进一些朋友圈谣言鸡汤常见的摄心术,最终成功地在朋友圈刷了屏。


单是那个标题本身,就让人很愤怒。记者们守在病房外,也并没有阻碍治疗或者滋扰家属,他们只是在尽本职做他们的工作而已,这根本无可厚非,反而是一件值得尊敬的事。


而且,我相信没有一个记者是在“等待死亡”,他们等待的,是消息。这是最本质的区别,如果奇迹发生姚贝娜情况出现好转,记者们也仍然会在第一时间发回报道的啊。“等待死亡”这样的说法,纯属信口开河,但遗憾的是却往往最能蛊惑人心。


对于社交媒体用户来说,时时保持警惕和独立思考,不轻易被不负责任的煽情段子和鸡汤文蛊惑,不让自己的情绪被营销账号绑架,也是一件重要的事。


@假装在纽约 | 2015年1月17日 | 微信号Mr-jiazhuang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A0NDA4MA==&mid=205591888&idx=1&sn=6e3beb68b12c6d7d9893f488ef4e2d85&scene=2&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key=79cf83ea5128c3e53e1ee38c3cd2b4d185775ae2ecafad49010c557c62f569c61713a639a52469c84dba74c8fc4a8d6f&ascene=1&uin=Mjk2NDAyMjQyMw%3D%3D&devicetype=android-15&version=26000036&pass_ticket=%2BQSGLT%2FWLRZzalBj0GBxSCOrz7aOfskoPtxlqnK5d%2BGti2oLHNc0KMsoPseLKLP%2B





24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 20:47: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网曝陕西干部逼人向父亲下跪南方都市报 2015-01-22 20:06 跟贴 57741条
图集

南都讯 记者罗煜明 今早,有网友在天涯论坛实名举报陕西榆林市一名科协干部开公车,威逼邻居给身为乡党委副书记的父亲下跪。对此,榆林市委宣传部向南都记者回应,当事人是科协借用其他单位的司机,与邻居因地界纠纷引发冲突,当时开的并非公车,事后该司机已被科协退回原单位。
网帖指干部逼人给父亲下跪
今日,一则《榆林科协干部出重拳,威逼邻居给副书记父亲下跪》的帖子在天涯等处热传。自称受害者儿子的“求助者张艳宝”发帖讲述,因邻里纠纷,2014年8月16日下午,榆林市科协干部张家强殴打邻居张刘虎,并让后者给其父张虎则下跪。张刘虎不从,被张家强打得头破血流。
网帖图片显示,一男子满脸是血瘫坐在地。而在另一张图片中,他与一名女子跪在一平头男子面前,五米外是一名手拿棍锤的黑衣男子,二十余米外停着一辆黑车。帖子称,张虎则为榆阳区小纪汗乡党委副书记,由于张家强的姑父是当地派出所长,所以案发至今无人管,六万多元医药费更无人过问。
在此前的网帖中,这辆黑色小车还被指系科协的公车。
网帖公布的一份诊断证明显示,张刘虎曾住院,有“头皮裂伤、双眼球钝挫伤、全身多处软组织损伤”等临床诊断。今日,南都记者私信举报者未获回复,通过病历中家庭地址和医院也未找到伤者。
当事人被科协退回原单位
南都记者查询到,榆阳区小纪汗乡党委副书记名单中并无张虎则,该乡政府也证实无此副书记。
榆林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网贴消息夸大其词、有所不实。其提供的情况说明称,2014年12月15日,张家强向市委宣传部网信办写了一份“开公车说明”,称其为榆林市科协司机,打架一事属实。2014年8月16日,因张艳宝家抢占他老家地界引发冲突,事后由榆阳区公安分局孟家湾派出所立案。
张家强表示,当时并未开公车,市科协公车是银灰色的越野车(陕K A0662),而爆料人所发微博上的黑色小轿车是其私家车(陕K ZM828)。“举报者捏造公车等细节,是为了引起网络关注”,榆林市委宣传部网信办相关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榆林市科协相关领导今日已前来说明此事。
http://3g.163.com/ntes/special/0034073A/wechat_article.html?docid=AGJCVV3V0001124J&from=index
这里面的人物关系才乱哟,初一咋看,还以为是刘虎呢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LY6DR3ISJE0)6K)L)]~VIZK.gif  @刘虎 @刘海明 西南科大刘老

被打的人叫张刘虎,受跪的人张虎,初一看。细看张虎则。总之一个字:晕
晕死人都不用负责。
故,艾特 刘海明威作教案分享吧








246#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17:18: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孙海峰


画面感太强,不忍直视…


@灰鸽子银水

还有人说,方舟子是知名人渣,谁叫你们理他?真是天真唳,人渣若是可以安静地躺在化粪池深处独自发酵,又何以叫做人渣?它披着一身卫生纸,一手提一个马桶跌跌撞撞往人多的地方冲,你说如何装作视而不见?

2013-9-20 02:07 來自iPhone客户端



12分鐘前 來自微博 weibo.com


  • [url=]收藏[/url]
  • [url=]轉發 4[/url]
  • [url=]評論 2[/url]
  • [url=]
    [/url]




247#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18:53: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数字时代的《纽约时报》怎么写标题
玛格丽特·沙利文 2015年04月21日
打印
转发
寄信给编辑
字号

小中大 这个标题堪称完美:“中国与达赖喇嘛的紧张关系延伸至来世”(China's Tensions with the Dalai Lama Spill Into the Afterlife),它吸引人、有信息量,而且机智,标题下面的文章讲的是这位藏传佛教领袖的转世和继承计划,文中还配有一幅他身披黄色僧袍的照片。

接下来就是这个还算称职,但总会让你抱怨的标题:“苹果在开发者大会上发布iOS 8和OS X Yosemite”(Apple Unveils iOS 8 and OS X Yosemite at Developer Conference)。凌乱,而且显然不够优雅,拟定这种标题的目的,只是让那些在网上搜索特定关键字的人能找到这篇文章。

查看大图  
玛格丽特·沙利文。
相关文章
时报不刊发查理漫画是懦弱吗?
《纽约时报》换主编对读者的影响
《纽约时报》改版将会与时俱进
《纽约时报》做生意更做新闻
如果说《纽约时报》的标题应该像歌词一样别致,甚至是雅致而闲适,那么苹果这篇报道的标题似乎失败了。不过现在,标准已经变了,《纽约时报》拟标题的许多特点也变了。

这个话题读者向我反馈过很多次,许多人因为标题里某些具体的词,或者一天之内标题修改的经过向我写信。在时报内部,标题应该由谁拟、怎样拟才最好,也是一个讨论中的话题。

带着这个问题,以及从读者反馈中得到的几则示例,我找到了帕特里克·拉夫吉(Patrick LaForge),他领导着撰写大多数标题的130名校稿编辑。(现在,网络编辑、新闻编辑、选题编辑等其他岗位也会写标题。随着时报愈发重视其数字平台的出版,内部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我向他问起上个月密苏里州弗格森两名警员遭枪击的报道。最初印刷版的标题是:“弗格森两警员遭枪击,20岁示威者被捕”(Demonstrator, 20, Is Arrested in the Shooting of 2 Officers in Ferguson),网络版的标题一度也是如此。许多读者写信给我,反对“示威者”的提法,称这个描述充满暗示,并且在内文中也没有得到支持。

拉夫吉告诉我,这则突发新闻的标题在整个新闻周期中修改了很多次。在标题拟定时,检察官和其他执法官员形容枪手是示威者,而且导语中也强调了这一点。文中靠后的位置写道,示威组织者强烈反对这种提法。

“由于事实存在争议,编辑们在审阅这篇文章以及该文不同版本的标题之后,对标题中使用‘示威者’一词提出了质疑,并断定这样写不妥,”拉夫吉说。

在最后的版本中,导语进行了修改,标题也改成了“弗格森两警员遭枪击,20岁男子被捕”(Man, 20, Is Arrested in the Shooting of 2 Officers in Ferguson)。时报并没有因为新标题本身而刊发更正说明,尽管或许应该刊发,不过一篇后续报道得以对执法官员最初宣称的开枪者是一名示威者的说法进一步提出了质疑。在新闻周期中,新闻标题时常会改动,通常来说没有理由对这种修改做出解释,而且解释的话工作会很繁重。

在另一个标题改过若干次的例子中,编辑认为应该刊出一则修改说明,其中涉及的是尼克·比尔顿(Nick Bilton)在“破旧立新”(Disruptions)专栏中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在依据并不充分的情况下,认同了手机和新的Apple Watch等数字设备可能导致癌症的观点。校稿编辑拟定的原标题是“新的可穿戴设备,新的健康隐忧”(New Wearable Gadgets, New Health Concerns),但是某个网络编辑,显然是努力想让标题更能产生轰动,把它改成了“可穿戴计算设备,或许像香烟一样有害?”(Could Wearable Computers Be as Harmful as Cigarettes?)

拉夫吉说,这并不是理想的流程(应当在改标题前问一下校稿编辑),而且新标题放大了专栏文章的问题。“在紧急时刻,是会发生糟糕的事,”他说。经验丰富的校稿编辑所具有的专业技能,是避免这种差错的重要防线。

对于更宽泛的问题——拟标题的风格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拉夫吉回答道,几年前,搜索引擎,尤其是谷歌(Google)对时报的新闻报道并没有给出显著的呈现,因为无论标题拟得多么巧妙,还是有很多缺少关键字,当时很多编辑都感到沮丧。他说,时报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改变这一点,而且取得了成效。

这个调整并不容易。“我们并没有打算放弃雅致的笔触,”拉夫吉说。“但是我们也渐渐明白,如果很美的标题并不能清楚地向读者讲明白报道的主题,对读者也没有多大的帮助。”

与一篇报道是否“便于搜索”相比,它是否在社交媒体——尤其是Facebook——上具有“分享性”往往更加重要。所以,标题也需要为这一目的服务。当一个能在纸质媒体上发挥作用的标题——给它配上图片,并把它放在报纸的某个特殊版块里——出现在Facebook上或智能手机上时,它的吸引力可能会降低很多。所以,校稿编辑会为不同的平台编写不同版本的标题,于是他们的工作量也会随之增加。

如果说有什么变化,那就是随着平台不断增加,这个过程只会变得更加复杂。拉夫吉说,“指导原则就是用恰当的标题风格来匹配相应的平台——印刷物、网站、移动设备、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

这些新式标题与老套的时报标题相去甚远——后者经常因为其中使用的介词短语而被嘲笑,比如上周一的报纸上的一个标题“八枪之后,沉默寡言的警官遭蔑视”(After 8 Shots, a Quiet Officer Now Scorned)。几年前,这种类型的标题频频出现,甚至一度在Twitter上引起热潮,人们纷纷按照这种风格改写图书标题。(其中一条把《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的书名改成了“Of Oz, the Wizard”。)

如今,如果标题有时读起来不太有俳句之感,而更像是关键字的堆砌,这些文章往往更容易被人找到,而这只是出于现实中的必要性。

“我们想要读者,”拉夫吉说,“我们不会为此道歉。”他是对的。

有时候,所有要素会出现在一个既具有搜索性,又具有技巧性的标题里,一篇来自科罗拉多的报道的标题就是如此:“重新定义肉派?厨师们开始试用大麻”(Pot Pie, Redefined? Chefs Start to Experiment with Cannabis,pot在英语中既有锅的意思,也可以代指大麻——译注)。当我用谷歌搜索“餐厅和大麻”时,它出现在搜索结果前列(这似乎很正常)。而且它还能让我会心一笑。


玛格丽特·沙利文(Margaret Sullivan)是《纽约时报》公众编辑(Public Editor)。


翻译:王童鹤、陈柳


http://cn.nytimes.com/opinion/20150421/c21pubed/
248#
 楼主| 发表于 2015-5-29 20:08: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杨伯溆
这是真的吗?:奥迪昨天变奥拓,今天变奥妙了。A股暴跌2万亿元,股民人均赔1万,全国人均分1500元,相当于晚清赔款13倍,蒸发掉一个工商银行,损失百元大钞23000吨,围起来可绕地球78000圈,可建造26艘国产航母。

  • ñ1

50秒前 來自iPhone 6

  • 收藏
  • 轉發
  • 評論


249#
发表于 2015-6-10 23:21: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谈谈新闻业务:中青报“李庄案”报道有哪些问题
近日,前律师李庄起诉《中国青年报》名誉侵权案,时隔三年半后重获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立案受理。

李庄2009年曾代理重庆一打黑案件,期间因“涉嫌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于12月13日被重庆市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次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名为《重庆打黑惊曝“律师造假门”——律师李庄、马晓军重庆“捞人”被捕记》的文章。文章称,李庄在代理该案件的过程中,教唆当事人伪造证据、减轻罪责,一手“捞人”一手“捞钱”,还向京城同行发出信息“够黑,人傻,钱多,速来!”

2010年,李庄因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被判有期徒刑1年6个月。刑满出狱后,李庄于2011年12月向北京东城法院提起诉讼,状告《中国青年报》社及撰文记者郑琳与庄庆鸿侵犯其名誉权。


“中青报”的报道刊发后,本刊发表徐迅雷的文章《“律师李庄案”首篇报道剖析》,从新闻写作的角度对这篇报道的问题做了剖析,在这里摘录部分内容,供感兴趣的读者探讨。



《中国青年报》对李庄案有大篇幅的系列报道,其中最早引起全国性反响的,就是该报记者郑琳、庄庆鸿所写的《重庆打黑惊曝“律师造假门”——律师李庄、马晓军重庆“捞人”被捕记》。这篇长篇报道,是值得从新闻写作业务的角度进行剖析的一个文本。文中有许多措辞很不专业,这对一家著名大报而言似乎很不应该。

▊ 缺乏冷静客观中立的“未审先判”

先说标题,《重庆打黑惊曝“律师造假门”——律师李庄、马晓军重庆“捞人”被捕记》这一标题,是典型的未审先判,在见报的2009年12月14日就定性为“律师造假”;而且使用了造噱头的文学性的新闻俗词“惊曝”、“捞人”,以及多义歧义的“被捕”一词,从而缺少了法制类报道的冷静、客观、中立。

报道的第一段是:2009年6月3日凌晨,龚刚模、樊奇杭黑社会性质组织为争夺“龙头”地位、扩展势力范围,在重庆江北区爱丁堡小区制造了一场血腥的黑道杀戮。枪声过后,警方锁定7条线索、发现7个黑恶团伙牵涉其中,迅即调集大批警力全力侦破。

——该段同样是未审先判,将龚刚模、樊奇杭定性为“黑社会性质组织”。李庄本来就是要为龚刚模辩护的,彼时龚刚模案压根还没有上法庭。只有法庭经过审判才能给龚刚模定性,判定是否为“黑社会性质组织”。此前,记者行文,至少要加上“涉嫌”二字。

报道的第三自然段是:龚刚模等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后,仍对“组织”抱有希望,用对抗、抵触、沉默等应付审讯。出人意料的是,在人民法院拟订开庭审理的日子里,龚刚模为争取立功,主动向警方检举了其辩护律师李庄、马晓军等人教唆其伪造证据、减轻罪责的犯罪事实。

——这里记者记住了“犯罪嫌疑人”里的“嫌疑”二字,但龚刚模主动向警方检举的,记者写成了“犯罪事实”。是不是“犯罪事实”,这不是检举者说了算的,同样需要法院庭审的认定,此前,谁都不能排除检举者做伪证的可能。

接下来一段是:12月13日,“律师造假门”始作俑者李庄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一起国内罕见的涉黑案件“律师造假门”被急速曝光。

——这里的问题跟标题是一样的,就是用“造假”来定性。“造假门”这个措辞,使用了“某某门”这种格式,看起来似乎含义更广,因为“门”内的东西往往较多,但这“造假”二字已经使“门”的含义被定了性。若一定要用流行的“门”来措辞,那么,相对中性的语词应该是“律师门”。


文学性描写与“污名化”措辞

第二个小标题为:《律师李庄的确能“装”,一手“捞人”一手“捞钱”》。

——这样的标题,取李庄名字的谐音为“装”,“捞人”与“捞钱”对偶工整,具有很强的文学形象性,也具有很强的概括力,但已把未经审判的李庄置于“罪恶的境地”。

这部分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李庄,48岁,混迹律师界十余年,其所在的康达律师事务所在京城也颇有“背景”。注重“身价”的李庄此次肯来重庆打涉黑官司,除受龚刚模的生意伙伴相邀答应来“捞人”,其实更重在“捞钱”。

——这里的“混迹”一词让我大吃一惊。这简直是写革命叛徒的措辞。另,“其实更重在‘捞钱’”这样的措辞,也是定性分析,又把李庄置于道德崩溃的境地。

在举例之后报道这样分析:但是经过司法调查,李庄的种种造假设计经不起推敲,其“刑讯逼供”和“无法正常会见”等种种说法不攻自破。为设置更多障碍,李庄不断炮制出新的质疑,如检察机关移送证据不足、龚的交待笔录出现多份雷同等。

——远未审判,就轻言“经不起推敲”、“不攻自破”。而“设置更多障碍”“炮制新的质疑”的措辞,则是进一步“污名化”。

▊ 重要事实缺乏证据交代

第四个小标题为:《李庄打“广告”:这里“够黑,人傻,钱多,速来”》

——这个标题置李庄于道德死地。

该部分的第一段是:经调查,李庄一到重庆,就炫耀自己“上面有人”,多次说“你知道我的背景是什么吗”、“我的头儿是谁你知道吗”,并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多次“捞人”的“成功案例”。

——“炫耀”、“滔滔不绝”之类的渲染性措辞,让读者感到这李庄简直就是一个小混混、一个“骗钱假律师”。

随后的报道是:李庄告诉龚刚模的亲友,自己要快速组建一支“跨区域打捞队”,为此,他已经在北京、成都、重庆等地聚集了一帮“高人”。龚刚模的亲友“捞人”心切,再加上李庄的多番“演说”,几天之内就总共支付了245万元给“跨区域打捞队”。李庄代表“打捞队”要龚刚模的亲友承诺:若要龚刚模不判死刑,还要两三千万元,事成之后兑现。

——组建“跨区域打捞队”也好,支付245万元也好,“还要两三千万元”也好,都需要证据说话,而这里恰恰缺乏证明之据。

下面一段是:但花费了巨资的“龚刚模亲友团”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的大投入在李庄眼中只不过如同“烹羊宰牛”。欣喜之余,李庄向京城同行发出信息:“够黑,人傻,钱多,速来!”

——李庄发这样的“信息”(或者是“短信”),更需要证据的支撑,何时何地用何种方法向谁发出这样的“信息”?报道中没有任何交待。庭审后,辩护律师说:李庄没发过“人傻钱多快来”的短信;开庭16个小时,没有出现过任何证据证明有这样的情节。

(原文刊于《新闻记者》2010年第2期。阅读原文及学术引用,请务必参考纸质版《新闻记者》)

作者: 徐迅雷
来源:微信公众号新闻记者

250#
发表于 2015-7-14 22:54: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高温来袭,各纸媒如何报道
于是,高温成为今日报纸头版的重要内容。

看完这些大标题,顿时就不热了,直冒冷汗!

温度计也算是头版美编最爱使用的素材之一了!

羊城晚报、新消息报、新京报、南阳晚报的头版图片如出一辙,虽在言热,却给人以一股(然并卵的)清凉之感!


蓝媒君私以为,像以上这种表达“热死了热死了”的图片,基本上属于浪费版面的行为,没有细节没有情感,只有一个空洞的场景!

南方都市报则走起了意境路线!
“致敬劳动者”系列也是媒体常见报道方式之一。


文章内容有删改
http://www.lanmeih.com/index.php/Home/Reporter/detail/id/4132.html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