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张兴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2年春季09级新闻评论课程作业

[复制链接]
刘笑 该用户已被删除
2451#
发表于 2012-6-22 23:54:2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刘笑 该用户已被删除
2452#
发表于 2012-6-22 23:56:0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刘笑 该用户已被删除
2453#
发表于 2012-6-22 23:56:1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454#
发表于 2012-6-23 02:31: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周慧晓婉 于 2012-6-23 02:33 编辑

【评论38】
  情绪宣泄不应把公物当成发泄品


有一段关于冰心耳熟能详的评论:冰心无疑是我国最受青睐的女作家之一。文学史家杨义在评论冰心时说:“在我国现代小说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女小说家,是冰心。她以诗人的气质,散文家的优美文笔,撰写问题小说,风靡整个文坛。她不仅为女作家赢得光荣,而且曾经为早期的新小说赢得荣誉。尽管她后来写的散文,生命力超过了她的小说,但是在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二一年的现代小说发展路途中,她是留下自己矫捷的身影和清晰的脚印的。”看完以后,从心里会有油然而生的一种崇敬感,一个人,是要和社会发生关系的人,冰心的形象正面意义深入每个普通人的心间,看过她文章,读过她的人都知道,可谁会想到,一个人的英明还要被子孙侮辱,实在不的不感叹世事无常。

著名女作家冰心和丈夫吴文藻在北京的纪念碑被人用红漆涂上八个大字“教子无方 枉为人表”!谁跑到纪念园搞出如此闹剧?通过调查竟然发现,毁坏冰心纪念碑的是其孙子吴山,矛头对准的则是冰心的儿子吴平。(《现代快报》6月3日报道)

日前,女作家冰心和丈夫吴文藻在北京的纪念碑被人用红漆涂上八个大字“教子无方枉为人表”!记者调查发现,毁坏冰心墓园的是其孙子吴山,矛头对准的则是冰心的儿子吴平。吴山称损毁冰心墓碑是因为父亲抛妻弃子包二奶,并且指责吴平在离婚时没有公平的分割财产。吴山称之为是被逼无奈才毁了奶奶的墓碑,可谁知其后充斥着的无数杂味。家庭不和其实是一个个体的事情,用得着宣泄到整个文坛吗?很多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很极端有趣,也有很多人得不到帮助和关注就要利用一些非常抢人眼球的方法来得到舆论的支持和关注。这次,吴山,这位冰心的孙子,亲自用红油漆和黄油漆泼上了四个大字——教子无方,不得不感叹,我们伟大的作家面临的这个遭遇也几位窘迫。

吴山毁坏冰心纪念碑一事,冰心文学馆馆长王炳根指斥“这是极端、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将家庭事、道听途说的事加诸冰心先生身上是难以想象的事情”。是啊,更何况,这个孙子仅是凭自己的感受作为发泄的门道,连流言蜚语的查证都没有全面,又有什么资格将个人的感情非得绑在冰心的名气上面,非得灌输给公众。写下字,破坏文物,不过是换来大家的不可思议,但你的家事,谁又能够帮你解决,这样一个极端的方法是不是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效果,如果泼油漆有用的话,全世界都可以用极端去做事,而不用做下来一起开个和平谈判的回忆。


2455#
发表于 2012-6-23 02:36:35 | 只看该作者
【评论39】
   升级救市政策刻不容缓

温家宝上周末宣布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之后,国务院昨日再次重申这一承诺,同时对结构性减税和加快现有重大项目建设等刺激措施加以强调。通过蛛网博弈推演平台,我们认为,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救市政策或将超预期。(《中国财经网》5月24日报道)

警惕降息误区,预防通货膨胀。中国政府在强有力的投资计划下完成了2008年“保八”任务,但在实体经济真正复苏之前仍旧出现CPI的高增长,不得不说降息这种措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世界其他国家的做法也同样如此,各国竞相释放流动性来救市。但正是因为他们没有将这些资金注入实体经济,不是用于社会救助,而是用于弥补金融机构的亏损和金融家们兑现,从而加深了金融体系的信用风险。而且现在日英美等国的几乎于零利率的政策已没  有再灵活发挥的余地,各国政府的措施已经造成了流动性泛滥。通货膨胀预期压力已经存在。

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要纠正政府救市措施的思路。我们不是在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我们是在漫长的探索过程中不断解决资本主义经济的固有顽疾。从短视性上,在这里不得不得提出问题就是:为何全球经济体系会出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严重背离的奇特现象?归根到底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对,通过财政刺激或财政赤字开支来挽救金融危机,是经典的凯恩斯主义政策。2009年上半年中国的信贷增长达到7.37万亿,同比增长速度高达201%世界性的大规模财政扩张和信用扩张,滔滔不绝的货币信用洪水。所以全球通胀预期迅速上升。更危险的是,好些国家财政赤字都是通过货币创造来融资,譬如美国和英国。美国财政部发债,美联储购买,这是经济学教科书最严厉谴责的极端通货膨胀手段,如此都毫无顾忌地派上用场。其后果必定是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暴涨、虚拟经济暴涨。1970年代美国和英国著名的滞胀,通过财政赤字和货币扩张地折腾了最后也是一塌糊涂。摆脱“滞胀”最终依靠的是大幅度减税和放松管制。减税、结构性的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了超过4000万个就业机会,让更多人有投资实体经济的机会和参与到真实经济和真实财富的创造。英国撒切尔时代的政策优势异曲同工。再看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主要依靠的是“抓大放小”的国企改革和“国退民进”的放松管制以及IT行业的快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和上海的迅速崛起,开始超过珠三角地区,主要是1997年之后发生的事,民营企业尤其是高科技领域的民营企业迅速壮大,也是1997年之后创造的奇迹。

   市场现在总的来说不能一味的收购企业不良资产。有学者指出最正确有效的政策不是降低利率和提高投资,而是提升普罗大众之真实收入,包括财政转移支付、税收减免、大力扶持消费信用。各国政府的注资在前期都大幅度的扶持犹如一滩烂泥的各类金融企业,以见面损失或者使银行在坏账的条件下仍然坚持放贷。救助不是绝对的错误,但是我们应该选择更加优良的资产。同时我们应该加强政府的监管,更好的激励金融机构强化自身的长期风险管理。合理利用公共资金。

2456#
发表于 2012-6-23 02:38:10 | 只看该作者
【评论37】

    媒体曝光扫黄新闻要以“尊重”为底线
4月20日至5月30日,本市共查处存在安全管理制度不落实、涉黄等违法违规歌舞娱乐场所48家,并全部给予依法停业以上处理。其中,名亨、悠唐、中国城等3家知名高档场被查出存在组织介绍卖淫等违法犯罪行为。(《新京报》6月12日报道)
色情犯罪违法,是社会上层出不穷,众人皆知的一个问题。
自古以来,国人就看不起嫖客和娼妓,他们沦丧道德风尚的做法为人不齿。妓女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人的本性有这方面的生理需求。很多人对于娼妓处于一个很矛盾的心态,从表面上来说是赤裸裸的看不起,他们“没有伦理道德”“不自爱”“任由别人糟蹋自己”……诸多的评价已经不胜枚举,人在社会观点中自然可以找到;从内心来说,若是了解了一个娼妓背后的故事,特别是那种被迫卖身,迫于生活压力的人又是拥有一种极度的同情。雨果的《悲惨世界》里面的那位善良的妇女正好是一个真实的例证,人们充满了对他的同情,不时希望她的生活可以好过一点,以此来展示人对她的悲伤遭遇的同情和祝福。扫黄是一项社会活动,波及到很多个城市,很多个人。每一次查处到的很多非法卖淫场合总是会引起别人的关注,这也是各个媒体争相抢占的一个新闻平台。赋予一种矛盾的心理,受众在解读新闻报道的时候自然会有很不一样的心态,看到嫖客的狼狈觉得可耻,看到娼妓的学习资料感到不可思议。看到他们暴露地袒露在镜头下面更是觉得可笑,不禁有一种伸张了正义的肺腑之感。
可惜的是,这样的报道,会否给那些当事人一种失望的生活之感。在我们的报道中,很多时候都没有考虑到被报道人的感受,事实的确是,他们做错了,他们应该付出代价得到应有的惩罚,可是又有谁来为尊严买单。
有很多网友发的感受是,有时候记者真的是最不会照顾别人感受的人,为了所谓的新闻能够抢占人的眼球,用尽了千方百计争取跑到曝光的前线,但殊不知,这些行为和那些赤裸的图片让大众看到或许只是娱乐一下图个新鲜来个震撼,但是所谓的照片人和他的亲人看到以后,是否还会有能够坚决活下去的顽强心理。特别是,那些背后还有为了生活、为了救别人、为了得到生活的权利被迫进行这样不齿行为的人,当人了解了这些故事以后,我相信,对他们来说,却是一种良心上的不安。因为在尊严面前,他们拥有的的确比平常人要少得多。
学会尊重,哪怕你检举的是在不良的事情,都还是要给普通人一条能够继续生活的底线。

2457#
发表于 2012-6-23 02:39:13 | 只看该作者
【评论40】
        升级救市政策刻不容缓

温家宝上周末宣布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之后,国务院昨日再次重申这一承诺,同时对结构性减税和加快现有重大项目建设等刺激措施加以强调。通过蛛网博弈推演平台,我们认为,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救市政策或将超预期。(《中国财经网》5月24日报道)

警惕降息误区,预防通货膨胀。中国政府在强有力的投资计划下完成了2008年“保八”任务,但在实体经济真正复苏之前仍旧出现CPI的高增长,不得不说降息这种措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世界其他国家的做法也同样如此,各国竞相释放流动性来救市。但正是因为他们没有将这些资金注入实体经济,不是用于社会救助,而是用于弥补金融机构的亏损和金融家们兑现,从而加深了金融体系的信用风险。而且现在日英美等国的几乎于零利率的政策已没  有再灵活发挥的余地,各国政府的措施已经造成了流动性泛滥。通货膨胀预期压力已经存在。

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要纠正政府救市措施的思路。我们不是在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我们是在漫长的探索过程中不断解决资本主义经济的固有顽疾。从短视性上,在这里不得不得提出问题就是:为何全球经济体系会出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严重背离的奇特现象?归根到底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对,通过财政刺激或财政赤字开支来挽救金融危机,是经典的凯恩斯主义政策。2009年上半年中国的信贷增长达到7.37万亿,同比增长速度高达201%世界性的大规模财政扩张和信用扩张,滔滔不绝的货币信用洪水。所以全球通胀预期迅速上升。更危险的是,好些国家财政赤字都是通过货币创造来融资,譬如美国和英国。美国财政部发债,美联储购买,这是经济学教科书最严厉谴责的极端通货膨胀手段,如此都毫无顾忌地派上用场。其后果必定是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暴涨、虚拟经济暴涨。1970年代美国和英国著名的滞胀,通过财政赤字和货币扩张地折腾了最后也是一塌糊涂。摆脱“滞胀”最终依靠的是大幅度减税和放松管制。减税、结构性的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了超过4000万个就业机会,让更多人有投资实体经济的机会和参与到真实经济和真实财富的创造。英国撒切尔时代的政策优势异曲同工。再看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主要依靠的是“抓大放小”的国企改革和“国退民进”的放松管制以及IT行业的快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和上海的迅速崛起,开始超过珠三角地区,主要是1997年之后发生的事,民营企业尤其是高科技领域的民营企业迅速壮大,也是1997年之后创造的奇迹。

   市场现在总的来说不能一味的收购企业不良资产。有学者指出最正确有效的政策不是降低利率和提高投资,而是提升普罗大众之真实收入,包括财政转移支付、税收减免、大力扶持消费信用。各国政府的注资在前期都大幅度的扶持犹如一滩烂泥的各类金融企业,以见面损失或者使银行在坏账的条件下仍然坚持放贷。救助不是绝对的错误,但是我们应该选择更加优良的资产。同时我们应该加强政府的监管,更好的激励金融机构强化自身的长期风险管理。合理利用公共资金。

2458#
发表于 2012-6-23 02:39:50 | 只看该作者
【评论41】
贪污赈灾款项必须给社会一个交代

日前,有网友在微博上爆料称,近期与地震灾区罹难孩子家长联系得知,绵竹富新镇镇长熊朝云、副镇长汪懋、经发办主任陶志琼三人因贪污赈灾重建款3亿多元而被捕。
汶川地震后,灾后重建资金的使用和去向一直倍受社会关注。来自绵竹富新镇的传闻,使得这一议题热上加温。针对网上传言,绵竹市纪委副书记朱建军近日向到访当地的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确认,熊朝云、汪懋、陶志琼(女)三人是涉嫌贪污村道、沼气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收受关系人贿赂被纪委双规调查,目前已移交绵竹市检察院,司法机关正在对案件进行调查认定,“一旦清楚,会给社会一个交代的”。(《四川证劵网》6月14日报道)
一直很纳闷,人究竟有什么胆子赶去吃抗震救灾的公款?
公款,本来就是公用的一种款项,在抗震救灾这种极度需要社会志愿的时期,扮演了不可泯灭的角色。在这个时候,集社会之力来处理一个问题的能力就可以看得出来,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人力不好贪污,毕竟这种流动的东西,你是不好控制的。钱就不一样,你抽一张,我抽一张,总会看不出来,挪用些款项,用心勾勒点项目投资,编造一些出支项目,其实并不难。
人的内心是很奇怪的,没有人不喜欢不通过努力就可以顺风顺水,赚钱也是一样的。你可以从款项中拿一点,总比要去做苦力或者是踏踏实实费脑力好办得多。拿一次的时候很多贪官一定对自己说过一句话:“仅此一次,下不为例”,这次我们就先用着,以后再补上;决绝一点的就说,大家都在拿,我为何要背道而驰和别人有点差距?这样一来,中了内心侥幸心理的圈套,又加上周围环境的尽情熏陶,要说抵不住诱惑,其实是很能够简单理解的问题。问题是,这样损人利己的不公道行为,到底要怎样才可以给社会一个公正的交代。
大多来自于人们献爱心的公款,我们称之为是爱心钱,自己一分一毫领用的分内的钱,我们称之为是良心钱。爱心也好,良心也罢,都是从人的心上面开一道口。任何一种钱,如果拿到了,肯定都是有悖于真心应该选择的正确出发点,真不知道这位村干部,有什么勇气用自己的良心开刀,伤害众多人的爱心感,这样的干部连人的标准都达不到,不管良心的谴责,其实是社会最大的敌人,突破人心理防线的最好工具。有很多人都很怕这一点,因为这样的人活着还没有束缚的,他不管你有什么要求,有什么规矩,没有良心的约束限制,就等于有了绝对的自由,尽管他们根本就不在乎这一点,因为自己的底线和准则已经完全打开。
贪污赈灾款项还是一种极度该谴责的行为,它比一般的贪污还要有些值得抗议的地方。因为在这个上面,已经上升在了道德这一层,更多的是这是出于对灾区发展和死去的生灵的一种大不敬,值得众人进行声讨谴责。只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更加给力,不要又一次钻了贪官侥幸心理的空子,这样的社会才能够继续发展。
2459#
发表于 2012-6-23 02:40:12 | 只看该作者
【评论42】
      寻找学生内心的发动机
   
一直觉得,一名改革者的风度在于:身在不可把捉的教育改革进程中,不要管无情的背弃,不要管苦痛的创伤,不要管其间过程有多繁杂艰难,只要能够维持很多学生的快乐和活泼,能够让人看到“教改”的新希望,也就够了。这一点,李希贵做到了。
北京市十一中的教育改革,校长李希贵用上了一套加减法:将大学式管理注入了课堂;为每个学生制定了属于自己的个人课表;有学生担任“学校领导”,参与翻译接待、校务会议;学生可以选择出国也可以准备高考,总之给你多种选择;老师的传统办公室没了,实行导师制,倒是学生轻松很多,老师工作更忙碌了……(《南方周末》报道)
北京十一中学的“教改”赢得了普遍好评,校长李希贵的加减法更是成为了舆论讨论的焦点。任何改革都不是一件易事,尤其是教育改革,其间投入的周全缜密的全局建设性思考、长时间的悉心观察实践、执行起来的人力物力都是可想而知的,其中的每一步都有很多障碍,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李希贵辞官离开一线,到了北京十一学校,开始新的改革试验。“离开一线,很多人认为我的想法太过理想化。但是如果中国有一批学校先试先行,去实践理想,对中国的教育一定会带来巨大的改变”。李希贵这样做法值得赞赏,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实干的先行者,率先创新尝试、真正实施方案。社会很多时候不需要太多的规章制度,而是要实践尝试,正如李希贵想寻找的社会需要的“不一样的孩子”。
教育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细节。十一学校的教学改革,从民主入手,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其实就是从细节下了功夫。让学生来决定怎么做,遇到矛盾一有意见的就进行投票,这其中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回想我们今天的教育,很多都青睐于总体化:总体怎么提高,大多选择怎样就怎样,普遍规定该如何就如何……这样在指挥棒下的教育可以达到了规范化、整齐划一的效果,但中途忽略了很多人的个性和特殊点,学生渐渐地不爱去思考,随大流,丧失了自己选择锻炼的机会,自然主动创造的动机就在内心淡化。在十一中里,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课表,根据兴趣爱好和以后的方向来设定课程,这样会加大学生对自己人生的规划和认识,也难怪才中学年级他们就经常预约老师来设定人生目标。再说投票,这远远不是一种形式,而是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这个过程里来,找到周围环境对自己的认同感和属于学生的“归属感”,自然而然,有更多学生会主动积极地去设想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他们增强了内心的责任感和个体意识,这是最值得借鉴的一点。
教育,要给学生主动积极性太重要了。很多人投入无尽的课业,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为通过每门考试发愁,为非得完成的作业拼命,却忘记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兴趣在哪里、生活是什么?很感激教改过程中有这样一位先行者,能够做出尝试,给传统模式一个改革的冲击。“中西方教育最大的不同是西方的孩子他内心基本上都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发动机。”正如李希贵所言,希望“教改”的步伐能给更多孩子装上自主发动机,驱动内心,让社会听听教改的步伐,清脆响亮。
2460#
发表于 2012-6-23 02:42: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周慧晓婉 于 2012-6-23 02:44 编辑

【评论43】

拒绝广告植入是传媒人的一种风骨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再度擦亮国产纪录片的品牌效应,也让诞生不到一年半的央视纪录频道赢得赞誉无数。昨日,央视首次单独为一个频道而举办的推介活动——“2012央视纪录频道节目·广告资源推介会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举行。据记者了解,去年底该频道广告资源已经预售出2/3,如今在舌尖等作品热播效应的推动下,剩下的1/3广告资源已变得格外抢手,价格自然也已水涨船高,预计销售额将比此前的2/3整体高出10%左右。此外,记者还获悉,《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已处于筹备立项阶段,最快有望于年底开拍。(《新闻晚报》6月8日报道)

受众作为传播模式的中心环节,一档节目的成功与否很多决定于受众是否想看,能不能接收传者所要想表达的信息,并与其进行一些互动和共鸣。这样才能够完善整个传播过程,立足于对受众心理需求的分析,《舌尖上的中国》通过琳琅满目的美食展现,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吃”大概是最能把所有中国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拥有多个物种的地大物博的中国,经过历史演化形成了很多精致的饮食传统文化,加以拍摄雕琢,自然造成了诱人食欲,引人观看,发人热议的效果。就如一些影评所写:美食事关童年记忆和身份认同,是最有效的族群凝合剂。身为中国人,再怎样的‘世界主义’,他还是会有一颗中国胃——一颗见过世面的、被惯坏了的、挑剔的中国胃。”这颗中国胃自然给他迎来了一大片观众,人们的欲求不再局限于知道自己这方怎么吃,也对全中国各地的食物感兴趣;人们不再关注哪些地方有什么,更多是了解一种咨询——这道菜怎么做出来;人们也不只是想和自己的“胃”分享,想把这样的纪录片推广给大家,让大家都了解,让世界知晓,从而迸发出中国人的自豪感。
从受众心理角度分析,这部纪录片无疑可以囊括各个年龄层的受众,舌尖上的热度还没有减退,第二季的浪潮就要来临。《舌尖上的中国》成为一个热点话题的原由不用在过多斟酌,之能够说这样一部综合了诸多因素的作品背后的确有很多值得人考究的东西。抓住了公众的心理,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提升了民族的情绪,这一系列都是我们非得思考和抓住的已有优势。但是,它还是处于一个亏损的情况,传媒是一个很奇妙的社会性活动,其中包含了各种利益关系,怎么给受益方宣传,怎么让所有人得到一种应有的效应感想。可喜的是,这部片子背后真有一种很感人的风骨,那就是尽力把片子做得更加公益化,更贴近人的心灵,更于抒发人的感情。
纪录片的公益性质在于传承人一种精神,给人一种感受,教化人一种力量,有幸看到这样的编剧说出这样执着的话,希望这样的立意和决定能够一直得到人们的声援和他们的坚持。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