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批评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31#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5 18:02: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海明 于 2014-11-16 16:31 编辑

【案例】

新闻系学生致辽宁日报的一封公开信
  2014-11-15  网际传媒


  辽宁日报编辑部的诸位同僚,

你们好,今天看到贵刊刊发《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本科是学习新闻学的,刚看到这篇社论题目觉得很好笑。这篇文章中其实全都是评论性的话语,我没有看到多少真实可靠,提供准确姓名准确来源的采访信息。所以感到好笑,敢问贵刊编辑部的诸位同僚们有几位是经历过高校的新闻教育的呢?

但是当我的同学纷纷转发这篇文章的时候,大家抱着一种批评的态度来看待这篇文章,我感觉这不是一个好笑的问题了。

首先,我是一个辽宁人,我并不因为辽宁日报给出了这样的新闻评论而耻于承认我是一个辽宁人,就如同高校老师这样或者那样说中国不好,但是他们不耻于承认自己是中国人。

第二,关于老师这样说中国是不是不好。由于我是一个文科生,不了解理工科的情况,这里不谈论理工科的老师们。这篇文章“旗帜鲜明”的指出了“哲学社会科学老师”。那么我就有一点点话语权了,因为新闻学,包括《辽宁日报》在内的传媒,都属于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在中国曾经遭受过了强烈的冲击,这主要来自于意识形态方面的要求,我们今天不谈历史。

社会科学,是在教育学生:“这个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而不是告诉学生“这个社会是什么样子的”。认识到“这个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与”这个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两者之间的距离,从象牙塔里走出的学生,才能够意识到,作为一个经过教育的人才,应该给这个社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怎样给这个社会带来改变。

所以,与其说是老师们缺乏对于当代中国的认同感,不如说是《辽宁日报》的记者们,缺乏对于教育的认同感。

第三,关于”老师,请不要这样说中国“这个结论。首先不一定是学生们下的,因为我没有在这篇《公开信》中看到任何公开姓名的被采访者,任何有确切来源的直接引语。请贵刊不要以”保护采访对象“拿来作借口,因为就算是我,我也敢堂堂正正的用的自己的自媒体来给《辽宁日报》编辑部写这篇文章。反过来说,社会科学的学生,如果意识到自己的任务是促进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就会认真思索社会现状与理想中的社会有多大的差距,会思考老师讲的,哪些是对的,哪些是过时的,哪些是亟需改变的,哪些是在其他条件改变下再改变的。

所以这一”老师,不要这样讲“的结论,不知道是由谁提出的,在《辽宁日报》的论证中,也是漏洞重重。我们新闻评论的要求是逻辑推理的思维以及言必有物、言必有用。这一篇《公开信》中,有很多诉诸感情的语言,类如“亲爱的老师”,这说明此文的作者在论证结论的时候遇到了逻辑上无法推理通顺的情况,所以采取情感上寻求与读者认同的策略。还有,“注意语气和分寸”、“多一份历史的眼光”,这样的话,我本人称之为——正确的废话。

以上,是我为社会科学部的老师的辩护,以下,我们来聊聊贵刊违背了哪些新闻伦理。

一、违反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学生可能认为“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但不能代表绝大多数,因为没有统计数据表明,三分之二的人认为老师这样讲是不对的,所以这一看法,不能被称为舆论。即便是学生们真的都这样想,我在上文中说了,没有确切姓名的采访来源啊,记者的观察采访,只代表了记者的想法。总的来说,这篇新闻违反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好在,这篇新闻看起来不是那么真实,所以不会给社会带来很大危害。

二、违反了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学生、老师,是很明显的争论双方。我们当下的新闻媒体很明显的存在这个问题,既然采访了学生,那么为什么不采访老师呢?马克思在19世纪就提出“一般的公正”是报刊的一种形式上的姿态。这是关于新闻媒体的客观性原则最早的论述。时至今日,我们的新闻工作者依然连这一形式上的姿态都没有办法做到。为什么只让有网名的学生发言,而不让事件的当事人,也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的老师发言呢?作为自媒体,我不负责任的推测一下,很有可能发表那些社科学类的老师想法,《辽宁日报》的论点就不攻自破了啊。

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客观性,是新闻的基本要求。可以说,《辽宁日报》的这一《公开信》违背了灵魂也违背了基本要求。如果把文章比喻成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可以说是又违背了道德,又犯了法。

三、作为省级党报,偏离了党关于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要求。本文通篇没有什么“瞧瞧人家国外”,在本文的最后阶段,我将依然采用国内的话语体系,论证辽报的《老师。。。公开信》一文是落后的思想的表现。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宣传工作者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长期以来,中国的新闻工作者的思想禁锢在“以宣传为本位”的新闻观念中。这一思想,是在1942年,陆定一发表在《解放日报》中的《我们关于新闻学的基本观念》这篇文章中提出的。针对的是此前《解放日报》总编博古“以新闻为本位”的观念。

“以宣传为本位”其正确之处,是发生在抗日战争这个大的背景中的。习近平在819讲话中指出,今天宣传思想工作的社会条件大不一样了,过去有效的,现在未必有效;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势在必行,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突破。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这段话不是随便说的,针对着积习已久的落后思维模式。

2012年以来,我们日益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这里不把改革的理论展开讲,单说社会科学类的老师,他们站在学界和业界的前沿,深刻了解这个社会的问题,对于改革,都有各自想法,可能这些想法都不相同,但是只有这些想法真正表达出来,面向广大学生表达出来,这些学生将来都是要肩负起改革和发展中国的任务的人。《辽宁日报》想要关闭学生接受改革思想的阀门吗?作为自媒体,还真是认为贵刊居心叵测啊,是不是想要破坏中国的改革发展道路啊?

会有人看到现在已经坐不住了,认为《辽宁日报》本着一个探讨的态度提出一个问题,或者说只是抛砖引玉,是不是我们应该可以找到一个高校老师应该合理的阐述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对于中国现状问题的批评应该保持一个“度”啊?

是应该保持一个“度”。以下仅表达我个人观点。

是应该保持一个“度”,但这个度,不应该是《辽宁日报》把握的,也不应该是政府机构把握的,也不应该是高校管理部门把握的,甚至,不应该是信息的传播者——老师,来把握的。而是应该由信息的接受者——学生,自己来思考,自己来把握。

高校的学生,经历了高考,年龄上也已经成年,我们不应该认为这时候的学生,还是一个三观正在形成的人,而是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具备了信息的选择能力,对于接受的思想和观念,知识和技术,有能动性。

而对于信息的传播者来说,也就是,老师、管老师的人、管老师的人的部门、什么事情都要插一脚的新闻媒体等等,言论自由的阀门,只有两种形式——打开的和关闭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不可能存在半开半闭的,或者四分之三开,四分之一闭的,因为人,不是机器,信息流,也不是水流。省级党报,想要伸出手去,拧一拧这个阀门——且不论是否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这一媒体试图操纵教育的行为,就是“以宣传为本位”的陈旧的新闻观念在作祟。

1989年,邓小平总书记在深圳发表南巡讲话,他是这样强调他对于解放思想的决心的“不换思想,就换人。”

当然,也许仅仅是因为这篇文章写的不好,给了作为读者的我一个“贵刊存在思想陈旧的问题”这一错觉,在这里也向扎实做下新闻采访工作的记者道歉,毕竟我只看了第一期的《公开信》。期望贵刊:1.遵循真实客观的原则;2.使用严肃认真的话语进行社论,不要再模仿学生的口吻;3.不肯换思想的人,可以换一换了。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YyMTAzOA==&mid=201955709&idx=1&sn=ab27432491c7cbb3dcc3298c83293b9e&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ADUIN=352428099&ADSESSION=1416045228&ADTAG=CLIENT.QQ.5353_.0&ADPUBNO=26381



章文:驳《辽宁日报》2014-11-15 [url=]思享国[/url]
地方党报派多名记者奔赴20多所高校听近百堂专业课后,批评老师授课内容。

11月13日,《辽宁日报》推出大型策划《大学课堂上的中国》,第一期的题目是“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该报编辑部自承,为了完成这一策划,曾派多名记者奔赴东西南北中20多所高校,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听了近百堂专业课。

根据整理后长达13万字的听课笔记,该报编辑部对“大学课堂上的中国”总结归纳出来三大现象:第一是缺乏理论认同;第二是缺乏政治认同;第三是缺乏情感认同。

基于以上三点,《辽宁日报》提出了自己的三点建议: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有清晰的来路;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有整体的模样;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有光明的未来。

一个地方党报对全国高校老师授课提出批评、建议,不是不可以,或者说这也是它的自由。只是自己连报道自由权都没有,却对人家的授课权指手划脚,并且将一些老师批评政府的言论视为“抹黑中国”,这种奴隶的认真实在令人好笑!

高校是教书育人之地,尊崇的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优秀的老师不是马列理论的传声筒,他们应当享有自行解说的权利。如果独尊马列,课堂上一个声音,学生岂能兼听则明?学问是在质疑与碰撞中长进,理论也是在比较中才知优劣。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老师如果全盘接受当局的理论而不是批判的借鉴,其实是失职的表现。

《辽宁日报》还应当反问自己:为何“缺乏理论认同”?如果当局的理论真得雄辩有力,何愁别人不认同?现实却是:一方面当局号称“理论自信”,一方面社会却“缺乏理论认同”。

至于“缺乏政治认同”,在我看来辽报是说反了,因为中国高校已经非常高度的认同了。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以出了许多高官和国家领导人为荣,就是明证。在课堂上肯定西方“三权分立”的老师,比起在课堂上大肆吹捧中国模式的老师,前者有风险,后者受奖励,后者不多才怪!就是这么一点杂音,都被《辽宁日报》捕捉并放大,冠以“缺乏政治认同”的大帽子,这是非常不客观的结论。是在为当局的整肃递材料么?

所谓“缺乏情感认同”就更是无稽之谈。感情上的好恶,完全是个人私事,更是不能追求统一的。老师们在课堂上对社会的阴暗面发些牢骚,对政府的不当行政提些批评,天经地义。

就辽报的三点建议,我也有不同的意见。其一,要让学生清楚中国的来路,就得允许老师触碰一些敏感的历史题材,例如土改、反右、文革以及89事件。可是现实中这些被允许公开讨论么?其二,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整体模样,就不能缺少对中国缺陷的指出。现在的问题是唱赞歌太多,而批评者太少,才导致中国的整体模样失真。其三,要让学生对中国的未来有信心,也不能单靠正面宣讲,那是不负责任的做法。负责任的做法应该是既讲中国的优势,也讲中国的潜在危机以及应对之道。

我不清楚《辽宁日报》推出针对高校老师授课情况的大型策划报道,背后有无主使。但令人担心的是:该报无视中国高校学术和思想自由严重缺乏的现状,不去为此鼓与呼,反而揪住一些老师的少数“出格”言论,并定性为“抹黑中国”,会否是继整肃公知大V、维权律师之后向高校老师下手的前奏?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c2Njc0Ng==&mid=200987847&idx=8&sn=4dc0c2938d23d83d8b7a49ab4c6ff658#rd&ADUIN=352428099&ADSESSION=1416045228&ADTAG=CLIENT.QQ.5353_.0&ADPUBNO=26381
《辽宁日报》与清议传统 2014-11-15 南柯太守 [url=]不阅即焚[/url]

这算是我的师姐让我写的命题作文吧。

最近我党宣宣的同志是越来越奇怪了,从禁言余英时,到发动中央级宣传机器为周小平助阵并在全网封杀反对声音,再到奇怪的中国新闻奖,最近又跳出了《辽宁日报》,13日用头版公告并在四版整版刊发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批判了如今高校教学“呲必中国”的现象,14日中国青年网又以“国平”的规格发表了评论《“呲必中国”不能成为课堂必备课》,两篇文章的知识水平与“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没有多大的区别,若从文笔上看还不及周小平。这件事可以视作周小平事件的余波。

中国自初,文化与政治就相互交融,难舍难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中国知识分子中始终有一股强大的清议传统。书生迂腐、短视、不懂事,却往往决定着帝王将相的生前风评身后定论,这是历史给书生留了一点面子,你有你的法统,我有我的道统。中国最优秀的一批知识分子或入仕为官,成为了执政者的一员,或在野当一个忠实的谏诤者。

自清季以降,最后一批经天纬地的曾文正李文忠为士大夫政治打下历史句点,士从传统社会结构四民之首的中心地位退出,继之而起的现代知识分子迎来一个命途多舛的世纪。二十世纪的书生先是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中失去方向,面临道德信仰和社会秩序的两重危机;而后新中国近三十年时间中彻底被边缘化。改革开放以后,知识分子重回社会的中心,艰难重建了清议的传统,而大学成了那些在野知识分子呼朋引伴针砭时弊最好的堡垒。美帝那样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大学却是左派占据了绝对的主流,整个就是社会主义带路党,与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新保守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张力。每个社会,都需要大学这样的地方,为维持整个社会的平衡做出贡献,而不至于重演纳粹和“文革”。因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所以大学老师以学术为栖身,在野批评政府,并在将思想观点教给学生,早就有其历史逻辑与价值,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清议传统有过中断,却从未彻底消失,宣传机器试图用一两篇拙劣的文章去扰乱历史的惯性,是它不明智的地方。

《辽宁日报》不明智的背后,是一种深刻的不自信。这种不自信根深蒂固于我们的执政传统与现实中,对清议的压制屡见于我们的历史,从孔子遭到驱逐,到党锢之祸,再到迫害东林党,还有许多例子。

我的一位老师曾经告诉我,当代中国高水平的知识分子,左派和右派的力量是非常不均衡的,左派势力远远强于右派。只不过当高水平的左派知识分子以内参的形式参与到政治决策,设计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未来的时候,右派知识分子以新媒体为阵地展开尖锐的批评,挟民粹主义之威舆论成名,所以看上去右派的言论甚嚣尘上,而左派只剩下迂腐僵化的宣传机器。

于是,我们这个时代崛起了一批公共知识分子,简称公知,在中国语境下,特指的那些超出自己专业领域公开讨论更广泛的社会议题的右派知识分子,往往活跃于新媒体平台,呼唤自由民主的同时批判政府。但我们也会发现,人民自有其判断力,只要假以时间。就像过了这今年的新媒体洗礼,公知现在已经不再是一个褒义词了,虽说还没转化为脏话,但也差不远了。我的老师胡泳曾写过一篇博客《“公知”的污名化及其背后》,文章说:

公知被进一步同流氓和汉奸划上了等号。公知=流氓以及公知=汉奸的等式被设定以后,倒公知成了倒伪民主,一场冗长的滑稽剧就此达到高潮。

这出戏的代价是,本来就混乱不堪的中国观念市场更加混乱,知识分子在这个社会中的话语权与公信力更加下降,社会更加撕裂,共识付之阙如。唯一一个可能的好处是,知识阶层的祛魅加快公众的觉醒,不再指望“公知”的代言和带路,而是自我做起一点一滴建设公民社会。

北大也活跃着一批“公知”老师,就在《辽宁日报》所说的哲学社会科学的课堂上,我知道发牢骚几乎是古往今来知识分子的通病,个人也并不喜欢那些“终于有老师说真话啦快看再不看就要被和谐了”的网帖。这些老师中的一部分确实对这个国家和民族有着深沉的爱,由爱而愤怒,因愤怒而批判。高中生在经历十数年的官方意识形态灌输后,对洗脑教科书背后的话语霸权已经厌恶到了极致,到了大学乍一听到与之截然相反的观点、学说,一种反抗的快感油然而生,于是毫不犹豫地跳入了另一种话语霸权中。一半是源于我党意识形态工作做得着实是拙劣,另一半也源于人类在青春期天然的反叛意识。

所有思想,一旦走向了极端,都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但我不担心北大再次走向极端(即便我们曾经,那次的极端正是由于之前的压抑反弹),因为这个大学,甚至说这个国家已经渐渐成熟,开始给你讲述不同的故事,直到你的脑子里能够容纳截然不同的观点而不扰乱你的行动。在不同的叙述中,我们也会对那些老师的叙述产生怀疑。这种训练是难能可贵的。这不正是高等教育的目的吗?除了要培养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人,还要培养全人,通过不同故事的锻炼与洗刷,培养健全、独立的人格。

抛开道德和价值判断,仅从技术层面上去说,《辽宁日报》以及之前宣宣的一些举动,试图通过苍白的说教辅之以蛮横的行政举措来压制清议,对于我党统治来说,都是帮倒忙,只会将清议的知识分子以及他们的追随者更加驱离官方意识形态,大禹治水的政治寓言流传了千百年,我们的官僚却越来越笨拙。

而真正成功的意识形态宣传,是能让那些健全独立的人格信奉。我们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爱,并不是通过对所有“不爱”的言论进行摧残就能建构的。我们热爱这个国家和民族,是因为我们的历史传统,我们的皇天后土,我们的人民群众,若切断了历史和现实的联系,所有的宣传,都会显得拙劣而可笑。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TUwMTIwMw==&mid=200971673&idx=1&sn=8593a35f023ee6672336184b72aa018f&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key=6e349d5d56885f8edcd946bb48ed2de259b7f35ce623629667ee3f503c360647d90dc9bc9714bb932715d2f41c99f39d&ascene=2&uin=Mjk2NDAyMjQyMw%3D%3D&devicetype=android-15&version=26000036&pass_ticket=kKNltv3SnR1TXQ%2FTAB6SGN7goTYxX8Oes4q0iaZMD7ju9XhlhzIO9OOFtalUJetH

给辽宁日报的回复
2014年11月16日 10:15 分类:时事 标签: 辽宁日报 阅读:1,941 评论:163

《辽宁日报》编辑部:
  看了贵报2014年11月13日A04版上的《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一文,作为一个在大学教新闻传播学相关课程的老师,有些话想对你们说。我并不想以你们的那种口吻来说话,若是,完全可以表述为:辽报,请不要这样讲老师。
  关于这封“公开信”,网上已经有很多人讲过很多,我只想从新闻专业(或许我对新闻专业的理解也和你们的理解不完全相同)的角度,来谈一点我的看法。
  我在云南大学从事新闻传播相关课程教学工作近20年,除了上《新闻采访写作》课,我还上了《社会信息调查与研究》这样一门方法课。之所以会有后一门课,一是因为我刚开始从事教学工作时很多课都是我上大学时的老师上的,别人对我说:你一个新来的,不要去抢你的老师的饭碗。因此,当时我除了参与我的老师所上的《新闻采访写作》课的教学,也在想自己到底开一门什么样的新课。正是在准备《新闻采访写作》课的教案的过程中,我看到有国内学者编写的《新闻采访写作》教科书上有这样一句话:新闻采访是一项调查研究活动。但是我总觉得新闻采访的调查研究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弄清调查研究的问题,我自然地把目光就转到了社会调查方法方面。当时也受到了一些日本学界的“社会信息”的提法的影响,就把这门课程的名称定为《社会信息调查与研究》,这样的一个名称,或许和新闻学也更加接近一些,但是所讲的方法,完全是社会学的社会调查方法。或许是因为我既讲《新闻采访写作》,又上《社会信息调查研究》,我对你们公开信中所讲到的调查方法方面的问题尤为敏感。因为在上《社会信息调查与研究》课程时,我也经常会结合新闻采访中使用社会调查方法所写出的稿件从方法的角度提出批评。因此,我在这里主要就方法方面的问题和你们交换一些个人的看法。
在网上看到你们的“公开信”之后我所发的一条微博中,有一个地方写错了。你们的“公开信”中说到“整理近13万字的听课笔记”,我在微博中写成了“15万字”,这是我的错,也顺便向你们道歉。
你们在“公开信”中说:“辽宁日报的记者奔赴东西南北中,深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5座城市的20多所高校,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听了近百堂专业课。”从方法的角度来说,我要问的是:你们选择这5座城市的20多所高校以及相关课程的依据是什么?从抽样的角度来说,这应该不是一个随机样本。如果不是一个随机样本,那仅仅只能说你们所看到的现象仅仅是这20多所高校的情况,它并不能代表全国。全国有多少高校,你们了解“中国”,无需我多说。这是从方法上来说你们的这封“公开信”存在的最大的问题。
从“公开信”中透露的信息,你们所使用的具体方法就是听课、记笔记。你们说整理了近13万字的听课笔记,若按100门课来算,平均每门课大约为1300字左右(或许实际情况完全不是这样的,有时候平均数并没有意义,比如说拿《辽宁日报》收入最高的人和阿里巴巴马云的收入计算平均数,你们就马上能意识到计算平均数可能存在的问题)。在社会调查方法中,在讲到研究伦理时,十分重要的一条是“知情同意”,即调查者要告知被调查者,并经被调查者同意之后才能接受你的调查。这一点,你们是否已经做到?
在你们的“公开信”中,会让人感觉到好像你们是通过“暗访”来收集材料的。新闻采访中适当地可以使用“暗访”,但是从社会调查的角度来说,这通常是不允许的,这是做新闻和做社会调查的不同。这并非说新闻采访中完全不能使用“暗访”,但是“暗访”通常是用于那些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人或事,若记者暴露了真实身份之后了解不到真实的情况,因此要使用“暗访”。但是对于大学的课堂,若你们也采取“暗访”,是不是在你们看来,大学的课堂就是“黑窝”?如果你们已经有了这样的预设,你们可能的结论,即便不做如此巨大规模的调查,也可想而知,所谓调查,都是吓唬人的。这样一种结论预设再去找材料的方法,它并非是一种可靠的社会调查方法。这种做法,穿着“调查”的外衣,极具迷惑性。媒体中时常采用的“主题先行”,也是同一类的。
接下来说说你们在13万字的课堂笔记基础上概括出来的“大学课堂上的中国”的三类问题,即“缺乏理论认同”、“缺乏政治认同”、“缺乏情感认同”。我一方面钦佩你们的概括能力,概括得如此精炼;另一方面,我又感觉到这样的结论和材料之间,似乎缺少关联,并且在所使用的概念(“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并无清晰的界定。下面分别说明。
先来说结论与材料之间的关系问题。我在自己的研究中也时常要处理大量的访谈或观察材料,因此在这方面我也有一些具体的认识和体会。在处理这样的资料时,首先需要对资料进行分类,如果按你们调查的思路,比如说把资料分为肯定、中立、否定三类(当然这得保证在记录时对三类资料都要客观地记录,不能只记录那些对你们的观点有利的),要在对三类资料总体的分布情况全面呈现的基础上,我才能来说你看:否定方面的资料所占比重最大,他们就是在给中国“抹黑”。只有这样的结论,才能够站得住脚。你不把完整的资料呈现出来,专挑那些否面的例子,就和前些年十分流行的“妖魔化中国”的做法,完全是一样的。
再说概念的界定方面的问题。你们所提出的三个概念,如同你们所使用的“中国”概念一样,是十分抽象的。从三个概念后面你们所提供的那些具体的例子来看,若要让我帮你们做一个提炼,那就是“党”。其实你们完全没有必要表述得这么“学术化”、“条理化”、“理论化”,直接说出来就好了。免得引来概念不清的麻烦。
还有同样是很重要的一点,你们所讲的三个方面都指向“认同”。关于认同的研究,通常来说,是要通过较为可靠的量表对当事人进行测量,不是说由调查者根据调查对象的某些言辞来进行判定。就像我不能根据你们的这封“公开信”来判定你们就一定认同什么一样。
《辽宁日报》不能代表中国媒体,不能因为你们这样的“无知”就完全否认了全中国的媒体。你们这样的一封“公开信”,因为在资料获取的方法方面有明显的缺陷,从而导致漏洞百出,令人啼笑皆非,完全谈不上专业水准。大学不是不能批评,大学老师也不是不能批评,但是在批评时,在方法上、逻辑上,应该能言之成理。这些,也正是大学需要告诉社会的。在你们所批评的那些人中,或许也有精通社会调查方法的行家里手?若有,我建议你们首先虚心地向他/她们学习,千万不要把张铁生交白卷上大学的那一套再搬出来!
云南大学新闻系教师郭建斌
2014年11月16日凌晨
http://guojianbin.blog.caixin.com/archives/78967?m=api_article&a=weixin&news_id=240469&news_type=1&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贺卫方
【大学之道】在探真理,传文明,培育新生代的独立人格和人文情怀。大学教师乃专业精湛之群体,是大学的主人,学生也是成年人,切磋学问,探讨自然物理、人间关系以及国家治理的合理途径,是自主事务。自家报纸都办得没人看的某些编辑,居然穿墙越界,告诉我们该如何教书,天下可笑事莫此为甚!
33分鐘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 轉發 334
  • 評論 152
[原创]别在课堂上抹黑中国,辽报太能搞了


3493 次点击
36 个回复





维扬卧龙 于 2014/11/16 13:53:16 发布在 凯迪社区> 猫眼看人

[size=1.35em]    别在课堂上抹黑中国,辽报太能搞了

    文/维扬卧龙

    辽宁日报11月13日报道  派记者赴20多高校听百堂课后,辽宁日报刊文称:整理近13万字听课笔记,大致概括出“大学课堂上的中国”三类问题:缺乏理论认同;缺乏政治认同;缺乏情感认同。亲爱的老师们,因为你们职业高尚,因为大学课堂的庄严和特殊,请不要这样讲中国!

    辽宁日报是辽宁省委机关报,却以本报编辑部名义对全国高校教师发出一封公开信,请老师们别在课堂上抹黑中国,滑稽之极!一个地方党报对全国高校教师发号司令,真是太搞笑了。这非是愚人节,又不是派对狂欢,辽宁日报编辑部编排这么逗的言论是哄自己开心还是哄上面开心呢?

    全国高校2484所,四年大学课程是多少堂课,辽宁日报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在沈阳、北京、上海、武汉、广州5个高校比较集中的城市暗访了20所学校,听了近100堂大学专业课,百分之一不到的学校采样、万分之一不到的课堂采样就得出了高校教师课堂抹黑中国高捧国外的结论,这是盲人摸象的愚蠢还是以偏盖全的升级?

    地球生物多样性才构成多姿的世界,人有千差万别怎么可能拥有同样的思想观点认识?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党报自己可以45度角仰望天空,但是有什么权力要求别人也一同仰望呢?抹黑中国这可不是说着玩的,而是一项态度鲜明政治意味十足的指控,敢问辽宁日报,大学课堂不做学问难道是政治站队培训班?

    辽宁日报说部分高校教师,尤其是经济、法律、社会学、行政管理等与哲学文史等社科领域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每当结合现实问题,常常会表达出一些消极负面的情绪,谈到好的,都是外国的,不好的,都是中国的,中国成了负面典型的案例库。结合现实问题讲课,老师举些国内实际发生的问题,不是非常正常?说到好的方面,提些国外,那是见贤思齐,学习人家好的一面,难道我们要与别国比烂么?

    只许官媒唱红,不许教师斥黑,辽宁日报真是表得一手好忠心,只是他们忘记了大学是传播文化知识传播思想的地方,如果连大学教师都不敢直言社会问题的所在,都还要和体制内和党媒们保持一致,那不可怕么?现在我们国家只有一份报纸,电视在某个时间段也会只有一个频道,如果连大学课堂也只有一种声音,那只能说这个国家非常可怕。

    因为报纸越干净,社会就会越肮脏。宣传越高尚,说明社会环境就会越虚伪。影视越美好,则现实就会越丑陋。新闻越和谐,则真实社会就会越可怕。一个正常的社会,如果媒体举目看到的只会是美好抒情,正能量满天飞,比如《自干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不要辜负这个时代》、《勿随意抹黑中国》《爱国首先要爱党》、《我待祖国如暖男》等等,学校课堂也只有吟风弄月的靡靡之音,生活在这样谎言包围的国家里不可怕么?

    最后送给辽宁日报编辑部一句话: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学校是研究学术的地方,不应设置禁区,不要把政治那一套带到学校课堂来。如果自己没有批评问题揭露阴暗的勇气,只会摇尾乞怜苟且偷生,那也请不要打击别人争取言论迁徙自由制度的努力。贪官贪得教师却说不得,这种奴才护主思想实在让人可笑!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10505013&boardid=1











232#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6 00:16:0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财经网的微博
【辽宁日报致高校教师公开信:有人课上对国家“描黑”】80%以上的大学生碰到过课堂上“爱发牢骚”的老师,对国家和社会的“描黑”让学生们都看不过去。法律、行政管理、经济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尤为突出。因为你们职业的高尚,因为大学课堂的庄严和特殊,请不要这样讲中国!http://t.cn/R7FLLab








11月14日19 : 29 来自 微博 weibo.com



  • [url=]轉發 1036[/url]
  • [url=]評論 671[/url]



[url=]評論[/url]





海明评说:回覆@晨刊记者朝阳:奉旨说梦。
  • [url=]刪除[/url]
  • [url=]查看對話[/url]
  • [url=]回覆[/url]
  • [url=]

    [/url]


10秒前




光谷老赵:难道教师就只能帮着你们洗脑?就不能有点主见?
  • [url=]回覆[/url]
  • [url=]
    53[/url]


11月14日 19:31




财经网:【缺乏情感认同】有的老师把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变成课堂上的牢骚,让学生做无聊的“仲裁”;把“我就是不入党”视为个性,显示自己“有骨气”;把社会上的顺口溜和网络上的灰色段子当做论据,吓唬学生“社会险恶”,劝导学生“厚黑保身”。
  • [url=]回覆[/url]
  • [url=]
    7[/url]


11月14日 19:43




民告官律师臧云:都不让老师和学生说心里话了?
  • [url=]回覆[/url]
  • [url=]
    8[/url]


11月14日 21:15




晨刊记者朝阳:以后再去大学交流时,我一定要说中国梦!
  • [url=]回覆[/url]
  • [url=]
    4[/url]


11月14日 20:28



以上為熱門評論,[url=http://weibo.com/2660140043]
hill_泡泡:天朝的媒体,从来只会歌功颂德,不许有不同意见
  • [url=]回覆[/url]
  • [url=]
    1[/url]


36分鐘前




理序化品味:要再文革专政“臭老九”?
  • [url=]回覆[/url]
  • [url=]

    [/url]


11月15日 22:35




清泉山水1:回复@yogie09:看来你对高校被公知教师占据有所忽视!何兵、张鸣、贺卫方之流,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什么还用求证吗?那些白纸一样的学子,迷信了他们的话会发生什么?
  • [url=]查看對話[/url]
  • [url=]回覆[/url]
  • [url=]

    [/url]


11月15日 21:52




yogie09:回复@清泉山水1:怂恿分裂的毕竟就那一例。不修德政,一味防民之口才是动乱之源
  • [url=]查看對話[/url]
  • [url=]回覆[/url]
  • [url=]

    [/url]


11月15日 21:34




清枫明月斋:回复@期股不相当:你不懂历史。1928年之前,中国的合法政府是北洋政府,苏联在北京设使馆。南方是国民党的国民政府,直到1928年才统一全国。
  • [url=]查看對話[/url]
  • [url=]回覆[/url]
  • [url=]

    [/url]


11月15日 20:16




星沉海底当窗现:祖国和政府是两个概念吧,呵呵
  • [url=]回覆[/url]
  • [url=]
    2[/url]


11月15日 18:44




山里大叔1972:天朝本来就黑,老师只是实话实说吧了。
  • [url=]回覆[/url]
  • [url=]
    1[/url]


11月15日 16:33




笃定_Charles:连学校都没有批判黑暗面的勇气了中国还有什么希望
  • [url=]回覆[/url]
  • [url=]
    1[/url]


11月15日 16:29




诸神的网站:怎么可以吃党的饭砸党的锅呢?!太不像话!建议把这些人渣关到夹边沟,让他们尝尝无产阶级专政的滋味!
  • [url=]回覆[/url]
  • [url=]

    [/url]


11月15日 16:22




ZFMD7:好或者不好,都可以说出来,一起思考、探索、辩证才是学校存在的意义;如果只是要量产思想上的机器人,那就不需要什么高校了,所以这是一种进步;另外,将自己的成果无保留的分享出来,是教师真正的伟大以及存在的价值,让后人踩在自己的肩膀上攀登高峰,最终才会实现突破。不然周而复始终将碌碌无为~~
  • [url=]回覆[/url]
  • [url=]
    2[/url]


11月15日 15:27




碧落-少年:首先是一大批党政败类败坏了共产党的形象,搞得整个知识分子觉得这个D没救了。
  • [url=]回覆[/url]
  • [url=]
    1[/url]


11月15日 15:07




落雨弗愁:别的不说,你们派出的人马是以什么身份去听课的?谁给你们权力潜入大学课堂的?这种偷偷摸摸整黑材料的做法和文革有什么区别?
  • [url=]回覆[/url]
  • [url=]

    [/url]


11月15日 14:10




湫麓:确实有,而且很多
  • [url=]回覆[/url]
  • [url=]

    [/url]


11月15日 13:54




郁雪凌枫:不满才能改变,不求进步了吗
  • [url=]回覆[/url]
  • [url=]

    [/url]


11月15日 13:34




虐点太低来根棒棒糖:感觉不爽的是为什么要加上“看看人家国外”? 一个国家肯定不可能只有好没有怀,但是作为老师应该是上课不是说多余的话
  • [url=]回覆[/url]
  • [url=]
    1[/url]


11月15日 13:30




暖冬太冷:到大学课堂暗访,真他妈的可怕。这不就是文革中整黑材料那一套吗?
  • [url=]回覆[/url]
  • [url=]
    1[/url]


11月15日 13:07




L_Red_D:SB如果大唱赞歌,鬼才听你讲课,等着下岗吧
  • [url=]回覆[/url]
  • [url=]

    [/url]


11月15日 13:05




见贤思齐F17:辽宁日报有多少人在看?不是单位订报,你能活吗?
  • [url=]回覆[/url]
  • [url=]
    1[/url]


11月15日 13:04




蘑菇小妖女:老师又要成为臭老九么?本来没这些问题,非要搞出问题,是什么意思?据我所知,我们老师上课没时间扯那些,如果我在饭桌上讨论这些是不是还要“致饭桌一封信?”
  • [url=]回覆[/url]
  • [url=]

    [/url]


11月15日 12:42




秋色照孤城:回复@Amo_Lau:
  • [url=]查看對話[/url]
  • [url=]回覆[/url]
  • [url=]

    [/url]


11月15日 12:41



[url=]1[/url] [url=]2[/url] [url=]3[/url] [url=]4[/url] [url=]5[/url] [url=]6[/url] [url=]...[/url] [url=]34[/url]










233#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6 18:00: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展江:大学老师应该怎样讲中国
2014年11月15日 21:04 来源于 财新网


高校老师理应具有批判性思维,但应当是理性的,不能情绪化发泄;《辽宁日报》的调查方法应当科学严谨,不能轻易扣“大帽子”
相关报道储朝晖:高校“985”“211”工程该不该取消2013年高校生均教育经费八年首次下降内地高校“逆袭”香港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教育基金会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开启75所高校科研经费专项检查张千帆:大学章程能否带来高校自主教育部:禁止高校教师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排名全美前十的高校 居然招不到中国学生?北京高校不再将项目与晋升简单挂钩NGO呼吁高校校长放行同性恋学生社团
  【背景】11月14日,《辽宁日报》用整版刊发该报编辑部致全国高校老师的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文章针对中国高校老师,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老师,在课堂上“说中国坏话”、“骂社会”、在案例教学中以中国作为反例等行为,指出此类言论与爱国主义相悖,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形成价值观上的误导,呼吁全国高校老师勿抹黑中国。

  据称,此事起源为该报官方微信以《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为题征集故事,一位大学生关于老师在课堂上批评中国的留言引起编辑部注意。报社遂派记者到辽宁、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调查、听课,最后概括出中国大学课堂存在缺乏理论、政治和情感认同三大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辽宁日报》公开信言论甫出,即引起教育、新闻界及广大网友的关注和讨论。14日晚,中国青年网刊登署名“国平”的文章,力挺《辽宁日报》公开信。门户网站上也不乏赞同留言。但是,公开信也激起广泛质疑,15日,《新闻系学子致辽宁日报的一封公开信》在社交媒体上流传,文中认为《辽宁日报》的该项调查违背新闻真实客观性原则,批评该报记者缺乏对教育的认同感。还有网友留言,提醒“文革”中对教育的“两个估计”的惨痛教训应该记取。
  如何看待高校教师课堂上存在的“批评言论”?《辽宁日报》的此番调查和批评又应该注意什么?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授展江表示,高校老师特别是文史哲社会科学的老师,理应具有批判性思维,其批判社会现实的权利应当受到保护,才能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思想贡献。当然,批判应当是理性的,表达方式应当是恰当的,不能情绪化发泄。
  展江认为,作为媒体《辽宁日报》拥有调查社会现象和舆论监督的资格。但是,受众更有权利详尽知晓其调查的取样方法和调查过程,以证明结论的严谨性。否则,不能简单给高校文科老师“扣帽子”。该文未能清晰界定何为理性地批评,何为牢骚、情绪宣泄,更没有令人信报地说明他们认定的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
  展江表示, “高校文史哲和社会科学的老师,特别需要批判性思维才能搞研究,要改造社会、要让这个社会更好,首先要找到社会的不足和问题。”而作为知识分子,更要针砭时弊。鲁迅作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受到历史尊重,就是因为其爱之深责之切,批判社会丑陋现象以唤醒国人的抗争意识。
  但是,对于表达批判的方式,展江表示应倡导“理性的批判”,老师在课堂上要用一种恰当、温和、平衡的方式表达,不能做情绪化宣泄。正如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所言,理性与批判并重才是最好的方式。具体到公开信中所举情形,主要看高校教师所讲依据的是不是事实,论据能否支持论点,论证过程符合逻辑。而不是以所谓“正面”“负面”作简单的二分法。
  对于公开信中提出的,大学老师在大学课堂上批评社会和国家,将对未踏上社会的大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引导,让他们对社会失望,展江认为不然。他表示,大学生业已成年,思想活跃,不再像改革发放前封闭环境下的学生那样听凭灌输。当今信息流动速度很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各类信息和资源,他们能够在接受各类信息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和了解。老师的观点只是其中一种意见。学生有能力作出自己的思考和评论。根据英国政治家约翰·弥尔顿“意见的自由市场”理论,各类不同的言论形成了一个观点市场,真知也正是在不同观点的辩论中得以显现。
  展江最后指出,作为媒体,《辽宁日报》拥有对社会现象调查研究及批评高校老师的资格。但是,无论是从记者调查还是从社会科学研究上说,调查方法应当科学严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他希望媒体能够把调查对象、取样方法和调查过程公开。“这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大帽子’不能轻易扣到别人身上。”■
  (财新记者 孙文婧 采写)
http://opinion.caixin.com/2014-11-15/100751472.html




234#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13:17: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求是理论网刊文:围攻《辽宁日报》为哪般?

2014年11月18日 11:35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千钧客








19847人参与 134评论


报纸版面截图:辽宁日报致信全中国高校教师“请别在课堂上抹黑中国”
报纸版面截图:辽宁日报致信全中国高校教师“请别在课堂上抹黑中国”
原标题:围攻《辽宁日报》为哪般?
近日,《辽宁日报》头版公告并在4版整版刊发的一封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通过对5座城市的20多所高校进行半个月的暗访,披露了一些高校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知识时随意抹黑现实,甚至丑化历史的现象,引起网民广泛热烈的共鸣,但也遭到了北京大学贺卫方、云南大学郭建斌等人的轮番炮轰和围攻,甚至被他们控诉试图褫夺大学教师的批判权。
但凡上过大学的人都清楚,一些高校教师在讲台上口无遮拦、恶意抹黑中国的现象实不少见,《辽宁日报》不过是以官媒身份直视并揭开了一角,这是媒体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保护年轻一代身心健康的责任担当。贺卫方、郭建斌们轮番炮轰、联手围攻,究竟为哪般?
断章取义、偷换概念是贺卫方、郭建斌们最拿手的本事。他们无视或曲解《辽宁日报》文章点出的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客观问题,无视《辽宁日报》文章呼吁一些游走在职业伦理边缘的教师不要随意抹黑中国,而是打着“为高校教师学生正名”的旗号,让听众们不知不觉地落入他们的话语圈套,并且让你忘记他们逻辑的出发点。于是,《辽宁日报》正义的呼唤和善意的提醒,在贺、郭的逻辑变换下变成了“妖魔化中国”,变成了试图褫夺大学教师的批判权,而那些利用课堂抹黑现实、丑化历史的言行,却转身变成了“高大上”的批判。
我们不妨来探究下什么是批判。批判是基于错误事实有担当的判断和批评,是发展进步的动力,任何国家和社会都需要批判。但批判与抹黑往往只有一步之遥,我们要分辨是真情实意还是心怀鬼胎,要区别是实事求是还是造谣污蔑。现在一些学者,见问题就夸大抹黑,见历史就歪曲丑化,最终将责任归结于现行政治体制,还谓之曰“问题导向”,显然暗藏祸心。特别是在高校的讲台上,面对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稳定的青年学子,教师们更应怀有立人树人之心,而非用自己的情绪和企图误导众生、毁人不倦,把这些年轻人往沟里带。
从另一个角度讲,即使按照贺、郭的逻辑延续下去,国家需要批判、需要监督,高校是否就应该成为无需监督的“自由高地”?在一些高校讲台出现问题的时候,媒体监督高校何错之有?贺、郭们认为《辽宁日报》试图褫夺大学教师的批判权,那么他们又何尝不是在剥夺媒体的监督权?贺、郭们极力阻击媒体舆论监督和善意提醒,就如“劝解”一位病人,你所得的病是神圣的,不要去医治。他们的逻辑出发点,就是希望高校中抹黑现实、歪曲历史的现象继续下去,让高校中一些病毒扩散开来。
我们还注意到一个问题,贺卫方们一直在呼吁取消学生政治课,但他们又积极充当西方政治的传教士,通过各种路径、抓住一切机会向民众灌输西方的政治思想。我们不能不怀疑,贺教授们终日所忙的,就是为中国早日全盘西化、改旗易帜。从这个角度看,贺、郭们极力污蔑并炮轰《辽宁日报》,不过是在把戏被戳穿后,不敢承认又恼怒成羞的挣扎。其实,他们活得很累。
一个社会,最危险的事是失去是非标准和价值判断,而高校的今天就是社会的明天。当我们一些高校教学导向的的确确出现了问题,还有媒体能够主动担当、敢于亮剑破题的时候,我们特别是那些青年学子们应该感到庆幸,因为我们还有改过的机会。
面对贺卫方、郭建斌们毫无道理、各怀鬼胎的围攻,为《辽宁日报》助威,就是捍卫我们自己。http://news.ifeng.com/a/20141118 ... _share=sina&tp=1416240000000



235#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17:58: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函馆
47%已经很高了童鞋,还有那个政治动荡期是咋回事啊?自民党总裁还是安倍君,投票结果是自民党确保安定多数完全无悬念,这个动荡从何而来啊?

@财经网
快讯:安倍晋三宣布解散众议院】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将宣布原本预定在2015年10月实行的消费税上调至10%一事将被延期1年半,并同时宣布解散众院。通过解禁集体自卫权的内阁决议后,安倍内阁的支持率跌至47.8%。今后一个月,日本将进入政治动荡期。http://t.cn/Rz7dTAG





39分鐘前 来自 微博 weibo.com




236#
发表于 2014-11-18 18:32: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一个清华教师的回应,转发,值得一读

2014年11月17日


【孙立平:关于辽宁日报公开信】辽宁日报公开信的事情真的不可小看。我看到的是网络版,不知是否有误。该信的署名是本报编辑部。我们知道,辽宁日报是辽宁省委机关报。以罕有的本报编辑部名义发出的东西,可以理解为辽宁省委对全国高校教师的要求。一个地方党委对全国高校教师发号司令,不觉得奇怪吗?

印象中,文革时都没有一级党委或机关报发出面对全国的公开信。只有造反队会发这种东西。 其实辽宁日报编辑部稍微有点脑子就不会写这种东西,一个不黑的东西是别人可以抹黑的吗?不信翻翻辽宁日报的老报纸,过去几十年国内外你们抹黑过多少东西。哪个最后你真的给抹黑了?

现在说纯粹的批评有没有意义。有人说,批评的同时提出解决的办法才是积极的,一味的批评就是抹黑。我首先要说,我认为批评的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更有意义的。因此我经常和学生说,我只讲我能找到解决办法的问题,如果我自己找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干脆就不讲。但这只是我对我自己的要求,研究社会现象的,要尽可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我并不认为,纯粹的批评,就是消极的。找出我们社会中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即使没提出解决办法,也是有意义的。甚至只是把丑恶的现象揭露出来也是有意义的。

前述美国扒粪运动,哪个都提出解决的办法了?关键是看你如何对待这种批评。1962 年,哈林顿出版《另一个美国: 合众国的贫困》,将美国的阴暗面集于一书。据说当时的总统约翰逊看了这本书,受到很大震动,他没有把哈林顿作为负能量。而是提出要建设伟大社会。建设伟大社会的目标,是向贫困宣战,向不平等宣战,向一切违反人权的现象宣战。

抹黑祖国?祖国多大了?你哭天抹泪地口口声声声讨万恶的旧社会,旧社会那一段的中国算祖国吗?

接连就辽宁日报公开信写了几条微博。因为公开信也是信,作为一个教师不回信不礼貌。

最后以一个老师身份告诫那个编辑部(估计作者也都是学生辈的)几句:

1、要讲道理的话把理论弄圆点,别顾头不顾那个。

2、理论弄不出来起码在有限范围内讲点逻辑。

3、上面两点如果都做不到,谦虚点。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10508249
237#
发表于 2014-11-19 08:52:3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环球时报:辽报报道教师呲必中国肯定有瑕疵
2014年11月19日00:09  环球时报 我有话说


  评辽报批“呲必中国”引激烈争论
  辽宁日报11月14日发表题为“大学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的公开信,根据该报编辑部对一些大学授课情况两个多月的调查,批评大学课堂上教师“呲必中国”的现象。公开信指出,一些文科教师把中国当做了负面典型的案例库,并把个人生活的不如意和牢骚带到课堂上。“谈到好的,都是外国的,不好的,都是中国的”,其结果“让同学们感到心情很灰暗”。
  辽报的报道激起巨大反响,支持者与反对者的论战迅速在互联网上蔓延开来。其中反对者从行业道德到事实细节各个层面质疑辽报,称该报对高校的调查形同“文化特务和间谍之行”,这一报道是“抓右派”的先声等。这样的口气还真有点让人联想起“路线斗争”。
  中国最好还是别往那样的方向走。让我们跳出这些激烈语气业已导致的种种后果,包括阵营感、站队的压力等等,来梳理一下事实本身,看看我们身边的大学课堂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舆论场围绕它争论的又是什么。
  先说“呲必中国”现象,它在大学课堂里有吗?普遍吗?要说它有,这是肯定的。但对它的普遍和严重程度,大概存在争论。很多人的经验是,这种现象在大学里的确不是个别的,如果它属于高校管理应当纠正的范畴,那么目前这些问题的积累显然达到了有必要干预的程度。
  接下来的问题是,“呲必中国”是应当纠正的现象吗?我们认为,所有人有批评国家的权利,包括大学教师。但同时,大学教师的授课言论应当有政治和道德底线,这个原则需要坚守。值得指出的是,在所有国家,大学教师课堂上“言论自由”受到的限制都要高于该社会的平均水平。欧美大学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宣扬与主流社会高度对立的价值观,往往会导致很严重的麻烦。
  辽报触发这个问题,应当说在时下是有意义的。它遭到不少反对声,反映了舆论场在这方面的高度在意和敏感。我们相信辽报报道这么复杂的现象,肯定有瑕疵。当各路反对者以“人肉”的态度围攻辽报时,就更不会一无所获了。怎么看辽报报道,除了评价它的客观性和准确度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人们对“呲必中国”现象本身的态度。
  不能不说,围绕这个问题中国社会远未形成共识。“爱中国就应当骂它”,“爱之深所以恨之切”,这些说法是一些自由派知识分子的核心主张之一。它影响了一些人,在高校圈里的流传更广泛些。自由派主张不对批评中国做任何限制就是言论自由的底线,而言论自由是高校学术自由的最低形式。
  必须指出,这些主张与中国现实的国家政治路线和高校治理原则都严重矛盾。官方媒体如何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以及如何得到高校大多数教师的理解值得商榷,但把它指出来却很必要,而且解决这个问题,早晚都将是高校治理的一项绕不开的 工作。
  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主流表现是值得肯定的,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的信口表达,他们参与学术探讨的不成熟观点,与他们对国家主流价值和发展趋势的根本态度也应做区分。但是高校的问题应及时指出,而且它们的深层社会原因尤须进一步挖掘。高校课堂很像是中国一些思想问题的出发点,但实际上,它们肯定不是那些问题的真正源头,它们更像是那些问题的码头或转运站。解决高校的问题一定要从关心、团结广大教职工的角度出发,那样的话,对立面就会因为缩得很小而彰显出来,再难伪装。
http://news.sina.com.cn/pl/2014-11-19/000931165609.shtml


238#
发表于 2014-11-19 18:04:2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辽宁日报》:请不要这样讲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
2014-11-17 学术中国

回致辽宁日报编辑部的一封公开信


来源:天涯 编辑:学君


辽宁日报的《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一文的编辑记者主笔审读主编总编先生、女士们:


现在是2014年11月15日星期六,凌晨6点过。昨晚(准确地讲是今天)我是凌晨1点过才去睡觉的。一夜难眠,辗转反侧,6点刚过一点就起来清理洗漱,然后冲了杯咖啡(是的,是咖啡,不是茶叶,这会不会是我受西方影响的“罪证”?是也没办法,因为我的身体不适合喝茶,从可以购买到咖啡时起就一直喝咖啡,也因为我今早的确是冲了杯咖啡),没有加糖(也是一直习惯不加糖),喝了一口,在苦涩的味道中开始给你们写这一封信。


昨晚本打算早点睡的。那一天已经很累了,一直在书本的崇山峻岭中穿行,10来个小时,已经很累了。由于要查几个术语的英文及德文原意,苦于手头资料受限,就上网搜寻阅读,准备查完读完就去洗漱睡了。微信突然传来一条消息,就是转发的贵报撰写的奇文《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以下简称《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阅读甫毕,如同康德被休谟从独断论中惊醒一样,你们也一下子把我从书斋苦读的梦中惊醒,原来,在你们的眼中我们,整个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老师们,是这样地在给中国——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共同祖国抹黑。


写到这里,才知道命运多么奇妙。这几天,我一直想给学理工农医科的好友们发个调侃的微信,说他们选择了多么好的专业,无论是给祖国还是给西方资本主义走狗国家都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哪像我们这些学文科的,于社会无用,于人类无益,也建设不了星际穿梭的飞船穿越虫洞寻找人类未来的家园。原来,你们已经在那里给我们这些哲学社会科学的废人们罗织“罪网”了。那个“罪名”就是“对国家和社会的‘描黑’”(见原文《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第六自然段“结果8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碰到过课堂上‘爱发牢骚’的老师,对国家和社会的‘描黑’让学生们都看不过去。”第二十六自然段“大学课堂上的中国随意被抹黑,一些老师在讲台上牢骚失控,这不是偶然的现象”。由此论点而起的论调遍布全文,在此只举两个明显的出处。)


“罪名”一旦建立,就要有该“罪名”下的行为,才能让罪坐成事实,才能让罪人心服口服,也才能让旁人引以为戒。那么,你们在给出“罪名”之后,罗列的“罪的行为和事实”又有哪些呢?在你们形散神不散遍布“抹黑论”的论述中,归纳了以下三条“罪行”,当然你们说的是“问题”:


第一是缺乏理论认同。有的老师用戏谑的方式讲思想理论课,揭秘所谓马克思恩格斯的“隐私”;将毛泽东与古代帝王进行不恰当比较,解构历史,肆意评价;对党的创新理论不屑一顾,动辄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归结为理论的失败。


第二是缺乏政治认同。有的老师传递肤浅的“留学感”,追捧西方“三权分立”,认为中国应该走西方道路;公开质疑中央出台的重大政策,甚至唱反调;片面夸大贪污腐败、社会公平、社会管理等问题,把发展中的问题视为政治基因缺陷。


第三是缺乏情感认同。有的老师把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变成课堂上的牢骚,让学生做无聊的“仲裁”;把“我就是不入党”视为个性,显示自己“有骨气”;把社会上的顺口溜和网络上的灰色段子当做论据,吓唬学生“社会险恶”,劝导学生“厚黑保身”。


从罪行证据的角度讲,你们归纳的三大问题还算不得“罪证”,缺少时间、地点、具体罪行行为、罪行后果、犯罪嫌疑人、证人,但我想,在你们13万字的听课笔记中或许是有关于这些的详细记录,期待你们拿出来。在你们没拿出来之前,我们也姑且把它们作为你们罗织我等罪名的“铁证”。那么,对于你们的这些所谓“证据”,作为“罪人”中的一员,虽然,我没有编辑部,没有记者团,没有你们那样的占有大量公共资源的出版物,我很势单,也很力薄,但我也要拿起宪法赋予我的作为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展开辩护,并剖析你们这些“证据”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第一,缺乏理论认同。首先,你们就用了一个词来给这个“罪行”下了情感的“定义”:戏谑。请问,什么是“戏谑”?你们知道人们会这样发问,马上就补上两个实例“揭秘所谓马克思恩格斯的“隐私”;将毛泽东与古代帝王进行不恰当比较,解构历史,肆意评价”。1、请问,这两个实例是理论认同或者理论不认同的必要条件吗?难道要认同一种理论,就一定要认同那个人的私生活?这样的逻辑显然十分混乱和错误,两个实例和分论点“缺乏理论认同”并无直接的必然的因果的联系,可以说完全是说的“废话”,证据不成立。


2、对这两个实例进行考察,发现这两个所谓的“实例”实在也存在诸多含混不清的地方。比如马克思恩格斯的“隐私”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不能揭秘?是揭秘还是诽谤?如果是揭秘怎么就变成“罪行”了?如果是诽谤倒是完全可以诉诸法律的。“隐私”到底是什么请直接说出来,好让你们公开信所及的范围的人们了解和判断这个“揭秘”的行为到底是不是“罪行”。同样,“把毛泽东与古代帝王进行不恰当比较,解构历史,肆意评价”这一条也十分含混不清。怎么比较了?哪些地方做了比较?为什么是不恰当的?是不能把毛泽东和古代帝王进行比较还是所比较事例之间存在着逻辑错误?一切都不清楚,只是简单地、粗暴地抛出了两条似是而非,逻辑错误,事实不明的“判断”,而后得出结论“缺少理论认同”,这就如同在虚浮的沙滩上建立了一座看似牢固的城堡,那城堡会坚固吗?会不倒塌吗?同理,这样的缺乏逻辑支撑的结论,怎么让人信服呢?心服口服地信服呢??我抗议这样的织罪的手段!如此地粗鄙、无理、蛮横!


3、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你们还是在打神权政治牌,以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为神,不能对其私生活有半点议论(注意,是议论,不是毁谤,你文中并没有说明是“诽谤”),这样你们就在神权政治上获得了一个靠山,从而“安全”地给我等教师扣各种帽子,包括“对党的创新理论不屑一顾,动辄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归结为理论的失败”。可惜,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他们都有生命的开头和结束,都有作为人的七情六欲,都有作为人的所有的正确和错误,这一点,我想你们应该和我有一样的共识,因为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可参考《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至29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第(8)、(17)-(22)、(24)、(31)、(35)、(37)项等)。如果,你们说你们从来就没有说什么“神权政治”,那么,请不要把“揭秘隐私”“和古代帝王作比较”算作两大罪状,因为这样的“揭秘”和“比较”,不过是做的作为人可以做的,既然不是神,有何不可?如果你们认为你们的证据是“正确”的,那么,你们就是在造神,你们想在二十一世纪灿烂的阳光中掀起新的造神运动。是吗?在造神的神权政治和做人的人权政治中,请你们自己选择。因此,你们随后在“神话”的掩护下提出的“对党的创新理论不屑一顾,动辄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归结为理论的失败”就显得底气不足了。更何况,难道你们忘了那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名言吗?按照这个命题的逻辑,实践出了问题,难道所谓的“真理”没有问题吗?理论不是有失败当地方吗?当然,失败也有量的大小,有细微失败,局部失败,也有全盘失败;也还有时的变化,有彼时的失败,此时的失败,但是未来是否一直失败呢?看历史的评判和回答了。其实,这个问题也不难回答,因为同样是那个文件《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已经作为明确的判断和回答了。因此,请勿动辄在逻辑混乱、事实不清的情况下,以类似“文革”造神运动的手段大打棍子。


第二,缺乏政治认同。这一罪证,存在着和第一个罪证同样的毛病,就是逻辑混乱、事实不清。首先你要讲什么是政治认同,才可以说高校教师们的讲课哪些是“缺乏政治认同”。那么什么是你们认为的政治标准及其认同呢?你们没有讲清楚,就大扣“政治”的帽子,请问那帽子的对应物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真不知道。只能从你们以反例提出的“西方道路”“三权分立”等等,来估摸你们想提出的政治帽子的大致形状了。1、不走西方道路,不搞“三权分立”。首先很想说,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根基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就是西方的啊!难道你要把出生在德国,终身生活在西方欧洲的马克思恩格斯算成东方的?除非你要算出生在属于亚洲格鲁吉亚的斯大林,连列宁都不行,他出生地依然是属于西方的欧洲,只是在欧洲的东部,那么你所谓的西方道路是什么道路呢?指代很不明确啊。为什么不明确呢?莫非你们想说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又不敢说?要我们自己去对号入座?其实,不用我们对号入座,在中南海画了一个圈的老人家邓小平早就比你我更早地去对号入座了,只是他认为,有些东西是人类共有的,怎么可以简单以东西方为符号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来简单划分呢?比如,他说“说市场经济只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也有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邓小平1979年11月26日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副总编吉布尼时谈话,参见转引自《文汇报》1992年4月15日龚育之:《解放思想 解放生产力》一文,本信作者再转引自《邓小平经济思想研究》第64页,顾宝孚 陈自芳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第一版)看样子,同样是从西方留学回来的邓先生没有什么肤浅的“留学感”吧?这里要提醒你们的是,资本主义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以资本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按马克思理论,你们所说的“三权分立”不过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而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而已。那么,你们可能就是想谈“三权分立”这个政治格局的问题吧。


2、那么我们就来谈谈三权分立。让我们先来看看三权分立的基本情况如何?你们应该知道“三权分立”是指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这个理论的鼻祖是法国的孟德斯鸠,他生于1689年,距离1949年有260年,死于1755年,距离1789年法国大革命仅仅只有34年。英国的洛克的分权思想对孟德斯鸠形成三权分立思想是有影响的,在这里就不掉书包了,你们自己可以找书来看。孟德斯鸠谈分权的目的只有一个:“确立政治自由的法与政制的关系”,再明确地说就是“为了防止滥用权力,必须通过事物的统筹协调,以权利制止权力”,为什么要防止滥用权力?是因为“政治自由仅存于宽和的政体下。可是,政治自由并不始终存在于宽和的国家里。只有权力未被滥用时,政治宽和的国家里才有政治自由。然而,自古以来的经验表明,所有拥有权力的人,都倾向于滥用权力,而且不用到极限绝不罢休。”(以上内容参见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卷》第183页-197页,商务印书馆,2012年5月第一版)那么,你,你们或许会问我“政治自由”重要吗?这里,因为篇幅所囿,我只能告诉你们那时的“政治自由”经1789年法国大革命等等诸多人类重大的历史事件,演化成了今天的人权法案。新华网北京2010年9月26日电(记者陈菲、田颖)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6日发表的《2009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国际人权文书在促进和保护人权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已加入包括《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在内的25项国际人权公约,并积极为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创造条件。如果诸位阁下能抽出一点时间读一读这25项中的《世界人权宣言》,你们就知道什么是“自由”,什么是“政治自由”,什么是“人的权力”了。那么三权分立的初衷至少是不错的吧?对我们有没有借鉴意义呢?我看是有的。因为历史教训不少。重新回到《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请辽宁日报“本报编辑部”诸君去阅读第(18)项“……这个期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发展得越来越严重,他的个人专断作风逐步损害党的民主集中制,个人崇拜现象逐步发展。党中央未能及时纠正这些错误。林彪、江青、康生这些野心家又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这些错误。这就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第(24)项 “二、……党在面临着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新任务因而需要特别谨慎的时候,毛泽东同志的威望也达到高峰。他逐渐骄傲起来,逐渐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主观主义和个人专断作风日益严重,日益凌驾于党中央之上,使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不断受到削弱以至破坏。这种现象是逐渐形成的,党中央对此也应负一定的责任。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来,这个复杂现象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如果仅仅归咎于某个人或若干人,就不能使全党得到深刻教训,并找出切实有效的改革步骤。在共产主义运动中,领袖人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和不容置疑的。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由于没有正确解决领袖和党的关系问题而出现过的一些严重偏差,对我们党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封建历史很长的国家,我们党对封建主义特别是对封建土地制度和豪绅恶霸进行了最坚决最彻底的斗争,在反封建斗争中养成了优良的民主传统;但是长期封建专制主义在思想政治方面的遗毒仍然不是很容易肃清的,种种历史原因又使我们没有能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或者虽然制定了法律,却没有应有的权威。这就提供了一种条件,使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滋长起来,也就使党和国家难于防止和制止“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发展。”如果还不足以引起诸君的注意,请继续看第(26)项“……五、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得到加强,省、县两级人代会增设了常设机构,县级和县级以下人民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的制度正在普遍实行。党和国家的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正在健全。地方和基层组织的权力正在逐步扩大。取消了不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所谓“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恢复、制订和施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令和条例,包括建国以来一直没有制订的刑法、刑事诉讼法。加强了司法、检察和公安机关的工作。打击了各种严重的刑事犯罪分子。依法公开审判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十名主犯。”注意,这里还提到建国以来一直没有制订刑法、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于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距离1949年已经过去30年)。


三权分立只是一种政治构架,至于是几权分立要看如何看待权力和制衡的关系。孙中山先生不就提出过五权分立吗?在具体实行中,那是一种政治实践。但它的“分权制衡”“保护人权”“防止独裁”精神永远不会落后。前不久,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多家如你等的官方媒体以“中央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在中国共产党93年的历史上是首次”等标题广泛报道了这次会议及其成果,这个成果就是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个重大的决定,距离上个《重大决议》过去了33年,距离通过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过去了35年。在《决定》中第三章、……(五)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第四章、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一)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对干预司法机关办案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造成冤假错案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是强化对行政权力制约的重点。……


辽宁日报编辑部的诸君,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不就是意味着把以前从属于某个地方的这两个权力分开来单独使用的分权吗?监督不就是意味着制衡吗?我们不一定要走三权分立的形式,但我们要有三权分立的意识和精神来保卫我们应该有的,自然赋予我们的,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所保护的一切作为人的权利,这一举动,难道有错吗?对三权分立的精神不去细读不去分析,就以西方东方姓资姓社来扣帽子,打棍子,我不同意。到底是只听了半月的课的你们肤浅呢还是那些为追求人类共同的美好的的理想、精神、文化、文明在国外只身苦读数年的人肤浅呢?难道在外留学就有错?还抵不了你们团队一涌而上的半月的听课?贵社撰文说“ 研究老师的问题,我们选择再老老实实地当一回学生。”我看你们没有老老实实当学生,没有认真听课。而且一开始就不老实。这个我在后面的文章中再来给你们揭穿。


再说你们说的“公开质疑中央出台的重大政策,甚至唱反调;片面夸大贪污腐败、社会公平、社会管理等问题,把发展中的问题视为政治基因缺陷。”1、“公开质疑中央出台的重大政策,甚至唱反调;”依然没有具体内容,质疑了那些中央出台的重大政策?怎么唱反调了?这样缺乏内容的“罪证”依然是不合逻辑不合常理根本不可取的。2、就算是质疑难道也要入罪吗?质疑是什么意思?就是心里怀疑,甚至嘴里表达心里的怀疑,这就是发表言论和思想的自由,请辽宁日报诸君翻看两个文献,一个是《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一个是我国已经加入的《世界人权宣言》,请看看言论的自由思想的自由的边界在哪里,哪些思想和言论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以何种方式入罪?有,中国古已有之,秦、明、清三朝尤甚,当代最为惨烈的就是1966年-1976年的十年“文革”。如果在你们的观念世界中,思想言论会因与某个标准“不同”获罪,那么你们距离获罪的边界其实也不远了。但愿你们没有那样的观念世界,这样我们才可以一切来面对这个世界这个社会。


但是,我们又无法一起面对这个社会。因为你们认为我们“片面夸大”了这个社会中“贪污腐败、社会公平、社会管理等问题”,“把发展中的问题视为政治基因缺陷”。看样子,你们的社会和我们是不一样。我们和中国共产党的党中央一样。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领导集体深刻认识到“贪腐”问题已经炽烈到了“亡党亡国”的地步了,所以才不顾一切地“打老虎”“拍苍蝇”。无论是从“打老虎拍苍蝇”的力度,还是广度,以及建立法律、明确规章制度来看,“贪污腐败”不需要教师们去夸张就已经很夸张了,你们家可以存2亿多现金?拥有70多套房产?一个人可以睡200多个女人?如此贪污腐败、淫乱不堪,已经超出了我们编造夸张的水平而是事实。再有,社会不公、社会管理我们教师们夸大了吗?哪些夸大了?我们怎么夸大了?数据事例从哪儿来的?不是你们媒体我们怎么知道这些数据事例的?如果没有数据事例,你们就干脆说我们污蔑陷害诽谤吧!而且完全可以用1979年通过的刑法进行规范。至于发展中的问题是不是政治基因缺陷问题,要看什么是政治基因了。可惜,你们这帮不认真听课老老实实学生的记者编辑主笔编审主编总编大人们,依然没有学会在给出判断前,须先厘定清楚判断要使用的“概念”。比如“政治基因”就是一个概念,它的内涵是什么?外延是什么?告诉我们,或许我们这个哲学社会科学群体中的某个老师就来回应你们的判断。


第三是缺乏情感认同。你们终于还是要谈到人是有情感的。我们也这样认为。而且我们(从这里开始,我开始意识到不由自主地用“我们”这个词语,会被你们质问:你凭什么代表“我们”?但我写这封信的过程中,深深地被我自己内心深处涌出的作为人类的一个个体,作为高校教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一员,那种人的普遍的而又异于其它动物、植物、非生命物的特殊的情感,因为我就是我们中的一员。写到这里,如果你们嫌我用“我们”二字,请你们目删“们”字,变成“我”一个人与你们的反应吧)始终相信认为人有普遍的情感。我们认为的情感是真挚的,诚实的,是“爱人如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公平的,正义的,善良的,纯洁的。不知道你们认同的情感是什么?为什么你们要说“缺乏情感认同”?我们和谁缺乏情感认同?在看你们所举的例子,和你们想说明的什么情感有关联呢?生活不如意请学生仲裁和你们什么情感关联?“我就是不入党,显示‘有骨气’”和你们什么情感关联?提醒学生“社会险恶”难道说明教师对学生没有情感?恰恰相反,只有负责任的教师,把学生当自己亲人的教师,才会提醒学生们进入社会要多加小心,前提是那个社会的确有些问题。事实上哪个社会没有问题呢?前不久那么多女学生被奸杀难道不是社会险恶的一部分?请问你们家有女儿吗?如果一个教师在你女儿班上这样提醒大家,你是欢迎还是嫌我们多事呢?如果你嫌我们多事,那我们还是要说,只因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为还有更多的孩子和家长需要我们忠诚地站在他们身边提醒他们,保护他们,甚至为他们付出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例子还少了吗?我们不会因为某一个无知的人伤害了我们,我们就去报复他们的孩子,因为真正有良知的教师群体知道了“幼吾幼”的深刻道理。当然,社会险恶,也包括了你们那个团体:媒体和我们这个团体:教师。这两个团体中也有很多败类,所以才有“防火防盗防记者”“叫兽砖家伪公知”。因此,我们会大声地提醒我们的,你们的,大家的孩子们,学生们,要小心,这个社会有险恶!


当然,我们不同意“厚黑保身”,虽然李宗吾是四川人,但是四川也有“保路运动”发出“保路不保身”的呐喊。我想不光是四川人,中国人,尤其是你们所谓的哲学社会科学的高校教师——放在分科不明确的古代近代,就是“文人”吧——都会如此,难道诸君没听说过中国文化人的传统就是“文谏死,武战死”吗?所以,要多读中国历史。读史使人明志,读史更可以使那些暴君、寡头以及他们的帮凶们知道中国人从来不缺乏不惮牺牲者,只要牺牲是为了我们要追求的“道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菜市口的血难道就白流了吗?所以,我不相信是被你们记录在案的教师某劝说学生说的“厚黑保身”,但我也半信半疑这种事的发生,因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确也是软弱的,软弱得任人欺凌宰割而不敢发出声音的历史也摆在那里。但要请你们原谅,因为一个当惯了奴隶的种类要让他突然不当奴隶总得有个过程。不然,李宗吾写什么厚黑学呢?如果你们要上网去查李宗吾与厚黑学,会看到这样的字句“他目睹人间冷暖,看透宦海浮沉,愤而写出《厚黑学》一书,以为‘古之为英雄豪杰者,不过面厚心黑而已’”。想想,李宗吾也没有你们想象那么差地写你们以为的那个厚黑学。到底为什么会沦落到现在“厚黑保身”,请诸君先看书,后三思。


综上所述,你们的那三条“罪状”没有一条是站得稳的脚跟的,那么你们还有什么话可以说呢?但是你们的确,非常好心地、温暖地,春风细雨般地告诉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的老师们(写到这儿,真羡慕理工农医科的老师们,学生们,你们偷笑了吗?)应该这样上课:


1、 在你们编写案例的时候,请善待身处其中的中国。可以端出中国的问题,但端出来要讲清楚、讲明白,讲过了要作客观理性的评价,评价之后要回到原点,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别把中国当做靶子,随便拍打,随意责骂,谁都不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痛。


2、 在你们发表看法的时候,请注意语气和分寸。敢讲不是个性,会讲才是本事。说一些激愤的话可能会让学生一时兴奋,但真正能让学生一生记取的,能够赢得尊重的,还是深刻的洞察和独到的见解,是经岁月检验后沉淀下来的思想和智慧。


3、 在你们比较中外的时候,请多一份历史的眼光。短短几年的留学,所见所闻可能是浅层次的,常挂嘴头的未必是“真经”。即便是西方制度的优越之处,也不能简单复制。我们从根本上都是文化层面上的中国人,了解自己的传统,了解自己的历史,才能找到最无悔的道路。


这是三条写得挺好。鼓掌。放下我的手掌,我想告诉你们的是:要实现你们这三条也必须有三个前提。


第一个前提就是:要给我们教师说话讲课的权利,而且是自由地思想和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是发表不和你们一样的意见的权利。目前,多多少少我们是有的。但是,未来还会有那些多多少少吗?按照辽宁日报诸君的思路,我担心。因为,你们有三个“缺乏认同”的条条等着我们。那么,你们是想我们和你们认同?


你们要我们认同你们什么?不给中国抹黑?没有,我们从没有给中国抹黑,我们不,也不能承认自己给中国抹了黑——因为你们根本没有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界定什么算抹黑,我们怎么来确定算不算你们认为的抹黑呢?除非你们实实在在地举出抹黑的实实在在具有说服力的例证来,我们再来评判。而你们泛泛轻浮所举的那些事例也已经被我一一剖析,要么是内容含混不清要么是逻辑混乱错误。那么,什么算抹黑呢?因为不和你们一起睁眼说瞎话就算抹黑了?请你们回答我,拿出你们的证据来。在你们没有拿出确实的证据前,我们不承认自己给中国抹黑,也请你们收回这样不负责任的话——如果你们还愿意做出负责任的姿态,因为你们是有公共责任需要担当的媒体——那么,请不要抹黑我们。


第二个前提是:用宪法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这也是上个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一个重要决定。这里,转录一段送给你们:“二、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一)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禁止地方制发带有立法性质的文件。



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为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
这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具体内容我就不转给你们了。我以为,要作一名合格的媒体人,一名合格的编辑记者主笔编审主编总编,除了要有好的文笔外,还要有法律的素养,历史的素养,哲学的素养,其他社会科学的素养,作为健全人格的公民的素养,这一些,恰好是被你们春风化雨般地提出你们“美好”意见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师们要教给你们的,你也可以自学成才,我们共勉。


这一些其实都还不重要。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刘少奇当年不就是拿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被打倒的吗?因言获罪的人民的好女儿张志新不就是在你们辽宁的那片热土上被胡乱判罪枪决了吗?当权力强奸法律的时候,法律又有什么用呢!


那么,第三个前提就是:请把权力装进法律的笼子里。这一点我不用多说了。中国共产党习近平总书记的阐释比我们都要深刻得多。


在这三个前提下,你们说的那三点会慢慢实现。否则,我们一说话就是“抹黑”,接着就是“不同”,再接着就是“求同”,且只能按照你们认可的标准求同,那么,接下来的又会是什么呢?不知道,但是,我相信不实现那三个前提,你们春风化雨冒昧建议的一切都是梦呓。


终于要到最后了。这个最后就是我十分好奇,你们怎么突然有了这样一篇“惊世”(你们可以把“世”改为“我”字)奇文呢?


让我们回到你们的原文吧。你们说,这篇文章的缘起是:这个策划,缘起网友的一则留言。今年10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大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10月21日,辽宁日报官方微信以《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为题开展征集,后台共收到300多个微故事。一位叫Kiko的大学生的留言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他说:“不知从何时起,说中国坏话、骂这个社会成为了时尚,我们一个老师,逢课必讲‘瞧瞧人家国外’。案例教学时,负面的例子全是中国。如果中国真像老师们讲得这么灰暗,我们毕业之后将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这个社会?谁来给予我们建设这个国家的信心和力量? ”


多么重大而现实的提问!


辽宁日报编辑部的诸君们,你们是从事文字工作的,我们也是。在对文字的基本认知中我们是有共识的,那就是语言文字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你们的思想会清晰地反映在你们的语言文字中,就如我的文字反映我的所思所想。好吧,经过了那么多环节审稿(因此,不要说这篇文章的用语不一定表达你们真实的内心)的《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原来是这样出炉的。


你们说你们做了一个微故事征集,至于是为什么我们暂且不论。你们征集的题目是什么来着?《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好了,来了。请你们再读一遍这个题目: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你们隐藏的意识浮上来了。本来想直接公布答案,但还是觉得不够有说服力。那么,让我们还是按照语言逻辑的方式来寻找你们的意识吧。


你们的题目是一个问句,隐含着问句的逻辑。以我浅薄的逻辑知识,1、我们知道人们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交流思想。无论是他说一句或者断定或者询问或者请求或者应允的话语时,他总要作出关于语境的假设,并且这种假设是隐含在沟通话语中的、被沟通双方共同相信和接受的事实或判断。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人际沟通才成为可能。这种关于语境的假设就是“预设”。任何一个语句成立必须以其预设成立(即预设表示的事物存在)为前提。2、我们知道任何一个问句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已知部分,一个是未知部分,已知部分就是在提问前就已经做出的判断,它隐含在问句之中;未知部分就是问句直接提出的疑问,它直接显现在问句中。那么,问句中已知的部分就是“预设”。


分析你们的问句:“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其实应该有个问号,忽略不计也行。你们这个问句已知的部分就是问句本身,那么未知部分是什么?你们预设了一个什么在问句里?预设了大学课堂?没有,那个是概念,不是判断。中国?也不是,那也是一个概念。那么是“是”?不对,那是一个系词也不是判断。那么是“什么样的?”不对,按理说,它是和“是什么样”连在一起成为疑问的本身,且是显在的,且不是一个判断或者事实。那么是什么呢?我们发现了一个关键词语“应该”,这个表示你们意愿特指的词语真有趣,它其实是整个问句的最关键的地方呢。因为当我们轻轻地把这个“应该”的遮羞布拿去的时候,你们那潜藏极深的“预设”豁然出现了。原来你们的第一层预设是“大学课堂上的中国是什么样”!到这里,既然是第一层,那故事似乎还没结束。既然你们的第一层预设是“大学课堂上的中国是什么样”依然是一个问句,还算不得事实和判断,那么我们必须除去一个没有确定的词语换成可以确定的词语,就完成了一个真正的事实陈述和判断。在这句话中,只有一个不能确定其具体内容的词语,就是“什么”,好吧,让我们把“什么”换成“这”或者“那”,呵呵,你们最后的预设不就出来了吗?你们的预设是:你们早就知道“大学课堂上的中国是什么样”,它是这样或者那样。


原来,你们惺惺作态地提出疑问“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的底下,你们早就知道是什么样,是这样或者那样。只是你们或者早就否定了这样或者那样,或者希望得到更多的不是这样或者那样的答案,或者还希望从这些答案(微故事中)找到一丝线索,然后马上按照你们的标准自问自答地回答“应该是这样!”


亲爱的辽宁日报编辑部诸君们,这就是你们煞费苦心炮制了这篇奇文的全部真相。


那么,你们为什么已然先知答案却故意装作不知来“天真”地提问,还不老实地去听课收集你们所谓的证据呢?我不知道,只是心里悲凉。这个是我的提问,我的预设是你们已然先知答案却故意装作不知来提问,还不老实地去听课收集你们所谓的证据。我所不知道的的确是你们的心,为什么你们这样做?为什么?


写了一整天,也该结束了。结束前,再次通读你们的大作,只是为了找到我们还有的共同情感,多年前我也是一名记者,一名编辑,一名媒体人。


首先,谢谢你们的提醒。虽然你们的提醒或许是很偏颇的。但你们能说出提醒我们的话,于我们这个群体总是好的。


再次,谢谢你们还能满怀“敬畏”地写你们那封信,无论是真的敬畏还是语言手段,都要谢谢你们。虽然我也不知道你们敬畏我们些什么?我们一无权二无势三无钱,那么我们哪些值得你们敬畏呢?我就猜想,你们是敬畏知识,你们知道要去敬畏知识,以及那些为传播知识呕心沥血的人。如果是那样,很好。你们为什么敬畏知识呢?我猜想是因为你们知道它里面饱含着真理、善良和对未来最美好的期盼。如果你们的敬畏产生于此,那就是很好,很好,很好。


那么,辽宁日报编辑部的诸君们,收回你们那些经不起推敲的言论去盖在你们的另一些掩不住的漏洞上吧!并把你们更多的眼光投向中国大地上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在展开的“反腐败”“建法制”“保民权”的运动中去吧!投向监督、揭穿、痛斥你我这两个领域(因为这两个领域的确非常之重要)里腐败、非法、专制的那些丑恶现象中去吧!去呼吁给教师们在不触犯法律条款下自由言说的空间,就像你们也需要在不触犯法律的条件下自由的舆论空间一样,让言说和舆论成为正义的力量来护卫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吧!


最后,我也谈谈《放牛班的春天》,来作为这封回信的结束。《放牛班的春天》也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放牛班的春天是纯净的、没有奴役、争取自由的春天,是爱的春天。在你们的结尾处也用了它。可谁是马修?谁是可恶的校长?谁是那些可怜又可爱的学生?《放牛班的春天》的主题歌是Vois Sur Ton Chemin(望着你的前路)。歌词大意(转自网络)是这样的:
  望着你的前路
  一群被人遗忘了的迷失孩子
  伸出手拖着他们
  为了引领他们
  走向另一歌明天
  在深夜时分
  感觉到一股希望之流
  生活的热忱
  光荣之路
  天真烂漫的愉快
  很快就被忘却并消褪
  一道金色的光芒长照不衰
  一直到路的尽头


  在深夜时分
  感觉到一股希望之流
  生活的热枕
  光荣之路


  祝你们晚安!
  
四川高校教师 王释
   2014年11月15日星期六深夜22:42分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xTU%2FdzwUv5hZzAMQI

独家:辽宁日报在发起一场危险的战役
2014-11-17 易东东 roadsideclub


中国一份省级党委机关报——《辽宁日报》的一篇”调查性报道“近日引起了热议。在这篇名为《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的文章,是一封写给中国高校教师的公开信。纵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撰写此文是经过精心准备和仔细考虑的。因为作者似乎为了证明结论的科学性,行文中时常流露出对“研究方法”的自信——比如“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听了近百堂专业课,整理近13万字的听课笔记。”

这篇文章的结论也是精简有力。文章归纳出高校教师在课堂上三大问题:第一是缺乏理论认同;第二是缺乏政治认同;第三是缺乏情感认同。总结起来,就是“呲必中国 ”——大概就是上课必骂我党我国的意思。

这篇“指责”高校文科教师的文章,自然引来了被指责对象们的回应。他们首先驳斥的,就是“研究方法”的问题。教师们试图用“专业主义”与辽宁日报说理,譬如抽样方法不科学,譬如调查要知情者同意(文中无任何直接引语和明确的被采访者)等等。甚至有新闻学院的老师表示这是“异地监督”——当局明令禁止却又多么令人熟悉的字眼。

这种反驳其实没有用的。他愿意堆砌一些所谓的“研究方法”,表示一些所谓的“调查手段”,无非只是穿件干净衣服上街“干活”而已。如果你以为它只是为了和你讨论“调查性报道中的新闻专业主义问题”,那你就太天真了。为什么辽日异地监督毫无问题,南周却困难重重?

而且这篇文章放出第二天,11月15日,《光明日报》刊出一篇“大学文科教师”——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赵士兵的《“自干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践行者》。紧接着,新华网、人民网纷纷刊文呼应。甚至署名“国平”的文章《「呲必中国」不能成为课堂必备课》 都出现在中国青年网上。

这绝不是辽宁日报自己闲得蛋疼刷存在感,这是一场合谋已久的战役。

而这场战役的目的很简单:让大学文科老师不要总是批评我党我国。但事实上,这么做,是非常危险的。

自己读本科时,系里有位老教授,学生中名声很大。一来爱好批评当局敢说感言,二来精于专业,讲课从不用讲义却能妙语连珠,典故也是信手拈来。不夸张地说,他的课堂上有一半的时间是在“抹黑”我党我国。但你以为他会掀起多大风浪?因为他不屑于点名,很多人都不会来。而且系里入党风潮在他的批评声中反而越发高涨——大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可以随便画的无脑青年,他们清楚自己要什么。

我不认为大学老师的职责仅仅是批评现状,但我绝不会支持封杀这种自由的行径。高唱赞歌,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而揭开黑幕,可能也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但至少让学生知道国家和社会还有哪些不足。当然,大学老师不能止步于此,还应该进一步讨论如何解决不足,告诉学生国家和社会应该是怎样。可是,如果当局把一切的可能性都封杀掉的话,那么如何让学生建立起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在实践中找到最合理的建设中国的方式?

不是一直说有道理自信和理论自信吗?

而这种不信赖知识分子的做法,注定是要犯大错误的。可喜的,殷鉴不远,五六十年里,有太多的事实可以证明打击知识分子的后果。当然,狂妄者如毛,大概是认为知识分子是没用,可能举起手来痛打蛇七寸的当事者,都会觉得自己是对的吧。可是历史总会证明,没有知识分子的时代,总会走得慢很多,也艰难很多。

我想问题的症结恐怕还在当局多年来的洗脑策略。当局一方面希望通过为各种各样的思想教育课来给学生“洗脑”——因为缺乏技巧的原因,这种洗脑变得刻板而僵硬——不仅牺牲了学生独立思考与批判能力,也没有收到令当局满意的效果(不然也就不会这也不准说那也不准说了)。而另一方面,这样的恶果又造成了不少学生对“呲必中国”的老师的追捧——因为他们无法判断真假好坏,很容易就被“带上路了”。

当局想让人人成为傻子,又想傻子不被别人骗都跟着自己跑。可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事?



本文为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xTU%2FdzwUv5hZzAMQI
239#
发表于 2014-11-20 21:24: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要敢于弘扬正能量——旗帜鲜明支持《辽宁日报》 2014-11-19 魏勇 [url=]大时代[/url]

首先引用司马南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的一段话:“《辽宁日报》那篇文章中所提到的情况,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判断,并没有言过其实。的确,在大学里面,在一些人文学科的课堂上,有些老师平常散布的东西,负能量多、正能量少。但这问题不仅限于"外国好、中国坏 ",其实质是:一些大学老师在课堂上背离宪法原则,讲社会主义的坏话,想取消共产党的领导。这在当今中国是由来以久的,三十多年来在大学课堂上常常如此,《辽宁日报》只是说了一个久已存在的事实罢了。其根本原因是,中国这三十多年来,讲社会主义、讲共产党的领导不那么理直气壮了,相反,嘴上挂着"民主人权自由宪政"、散布不负责任的言论倒成了时髦。”

我完全同意司马南的看法。的确,长期以来,准确的说是从1917年苏俄革命以来,部分高校教师就开始不负责任的散布负能量,动不动就是“外国好、中国坏”,这方面北大教授产生了相当恶劣的影响。比如,北大教授李大钊在课堂上大谈俄国革命如何如何的好,甚至公开号召走俄国道路,颠覆国家政权意图十分明显且证据确凿。李大钊在俄国革命发生后,立马就象跳梁小丑一样欢呼,写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声称:“试看将来的世界必是赤旗的世界”,言外之意就是鼓吹取缔现政府的领导,颠覆国家政权。这在中国由来已久,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辽宁日报》只是讲了一个久已存在的事实。甚至,李大钊为寻求政治庇护,还逃入东交民巷俄国兵营和苏联大使馆(这都有史料可查),这和王立军有什么区别。他完全丧失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民族气节。

除此以外,还有北大的陈独秀教授,也是一个崇洋媚外的人,言必谈德国的马克思,难道德国的月亮就比中国圆!民国十年来,讲孔孟之道、讲北洋政府的领导不那么理直气壮了,相反,嘴上挂着“民主与科学”散布不负责任的言论倒成了时髦。这些教授们不负责任的言论,极大的影响了年轻人的思想,使他们对社会不满,敌视政府,譬如,毛泽东、蔡和森等年轻人就是他们思想的受害者。这些人不但在言论上反对政府,还接受境外敌对势力经费的支持,他们第一次开全国代表大会的经费就是俄国人赞助的卢布,并且还有外部势力的代表马林参加会议。(这有史料可查)

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和传统,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体现的是本国人民的精神和气质,俄国有俄国的传统和精神,德国有德国的传统和精神,中国有中国的传统和精神,怎么能照搬呢?民国以来,我国民族工业进入到了一个黄金时期,经济发展成就辉煌,出现了一批象张謇和荣氏兄弟这样的大企业家;社会方面,妇女解放小脚,男人剪掉辫子,男女婚姻自主;教育方面,新式学堂普遍建立,过去晚清只有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现在,新式大学在全国各地如何雨后春笋一般,清华大学就是典型……民国的成就全面超过晚清,为什么到了一些教授嘴里,就只有民国的坏话,就想取消民国政府的领导呢?

《辽宁日报》说得好:“大学生没有步入社会,对国情理解不深刻,所以教室应该对学生展现积极的而非消极的中国形象。”李大钊和陈独秀这样的教授就应该被开除,他们抹黑民国,严重误导学生,以至于发生“五四”这样的社会动乱,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如果,他们与外部势力勾结的证据确凿,就应该以“叛国罪”加以逮捕;如果,证据不确凿,就以“寻衅滋事”的罪名加以处置。

司马南说得好:“学术没有超越于宪法之外的自由。爱国主义是公民的基本情感,学术自由则是学术活动中的一个规范。学术自由如果违背了宪法当中强调的"热爱祖国"这样的宪法原则,学术自由必须让路。”任何高校教师都不应该以学术自由为挡箭牌来否认和批评爱国主义,若违反了《中华民国约法》中强调的爱国主张,学术自由必须让路,不热爱民国政府就等于不爱国,这个道理应该旗帜鲜明的对学生阐明。

高校“七不讲”抓得晚了一点,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失误,应该从1912年就开始抓,那时就应该旗帜鲜明坚持以下内容不能讲:普世价值、 新闻自由、公民社会、公民权利、历史错误、权贵资产阶级、司法独立。不仅要口头传达,为了加强力度,应该作为书面文件传达到各个高校,毕竟,治校要有据可依。如果,当时做到了这些,恐怕象苏俄这样的敌对势力就难以趁虚而入,西方的歪理邪说就不可能大行其道,后面大规模的内战就避免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基于这一历史教训,旗帜鲜明的支持《辽宁日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NzEwODU1Ng==&mid=203907900&idx=1&sn=f253fba0825c91ebfbcce14065bc8d8c&scene=1&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key=5d08e349f108bfa33015ab22a05087ced10f8ab5826b217678543c66377b0f67d3055c6c6a8fcd8c41bcb53150ea6796&ascene=1&uin=Mjk2NDAyMjQyMw%3D%3D&devicetype=android-15&version=26000036&pass_ticket=50ad%2F8gqnfzS%2BAh2Aq4pjzkHHUiBe4ZmWjcbTBYMIViEg7szYpuHmr2RLTlgy5WT




240#
发表于 2014-11-21 00:18: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宪阁微观
//@西周子: 新浪不是小编的私媒体,如此称呼,确不合适。有些纸媒(包括党媒)似乎也这样称呼,真不知各地的退休老干部(党媒的主要读者)看了怎么想?

@觀復國學書院
【新浪小編,即使您可以稱習總夫婦大大、麻麻,但能考慮一下讀者的感受嗎?新浪的讀者中應該有大量與習總同齡或更年長的人】盘点彭麻麻与习大大互动的温暖瞬间(组图) (分享自 @新浪娱乐http://t.cn/RzAAxoM


  • [url=]嬀/i][/url]







11月20日23 : 41 来自 新浪娱乐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