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现场直击|2023中国视频节目年度“掌声·嘘声”发布暨论坛 12月22日下午,“2023中国视频节目年度掌声·嘘声发布暨论坛”在浙大城市学院如期举行。活动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办,浙大城市学院宣传部、浙大城市学院文明与传播研究院、浙大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和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承办,潮新闻、凤凰网、视频号、新浪微博、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百度、腾讯视频等多个媒体平台提供媒体支持,线上直播共有超66万人次在线观看。浙大城市学院、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相关领导、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研究员、2023“掌·嘘”终评委员会委员、本届获奖节目主创等众多中国传媒学界知名专家和业界精英以线下、线上的方式出席论坛。
“中国视频节目掌声·嘘声发布暨论坛”是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推出的年度特别公益活动,活动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媒体及主管部门的关注,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社会影响。自2011年起,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已成功举办十二届“掌·嘘”论坛。每年冬至,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们针对本年度中国媒体对当下公共事件的报道和原创节目的传播,以“掌声”和“嘘声”的方式,表达独立的学术立场、独特的社会发现、独到的专业评论,发出学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价值选择、专业判断和学术观点,以坚守与担当关注中国媒体变革,以学人的视角留下了中国视频节目的发展编年纪。 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俞虹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联袂主持。俞虹首先回顾了“掌·嘘”一路走来的精彩历程,这项富有学人社会责任感、北大精神气质和价值选择的活动,是每年冬至时节未名湖畔独特的风景线;2020年,“掌·嘘”活动走出校园,让“掌·嘘”的精彩得以升温;2023年是“掌·嘘”的第十三个年头,它将通过适当的加减法,进一步放大专家学者的声音,以形式上主创嘉宾不到现场的“减法”和增加发布提名节目的“加法”,形成开放主题板块和“群声”状态,每个专家可以从各自角度进行表达,从而拓展了研究视角的多元性和观点表达的独立性,最终在内容上收获了学人观点的“加法”。
俞虹对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掌·嘘”活动的社会各界表示感谢,特别感谢了本次活动承办方浙大城市学院党委宣传部、浙大城市学院文明与传播研究院、浙大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所给予的大力支持,同时感谢了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自2008年至2018年以纯公益方式的专项文化基金支持北大电视研究中心的学术活动。敬一丹表示,回望“掌·嘘”活动十二载,曾经参与和关注“掌·嘘”活动的学生们,如今已经成长为奋战在媒体一线的新闻工作者或在高校讲台传道授业的教师。此外,敬一丹向对本次活动进行现场报道的各在杭央媒、省市媒体,对论坛进行全程直播的潮新闻、凤凰网、北京大学视频号、浙大城市学院视频号、抖音、快手、B站、新浪微博、百度等媒体支持单位一并致谢。
浙大城市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杨波在论坛致辞。杨波首先对各位专家学者、参会嘉宾和媒体表示欢迎,对“掌·嘘”论坛的顺利举行表示祝贺,对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大电视研究中心的信任表示感谢。杨波认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是媒体的责任担当,也是一所大学的使命和责任。论坛在掌嘘之间表达出学人在新时代背景下客观、包容、前瞻的态度,展现出属于当代媒体的社会重任,贡献出一场集学理涵养和学术评判于一体的思想盛宴。杨波表示,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要求。北大电视研究中心与浙大城市学院文明与传播研究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这场梦幻联动,成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实践。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教授以视频发言的形式在论坛致开幕辞。陈刚院长首先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对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各位研究员和终评委员会委员们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各位专家的支持,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成功地将北大丰富的学术资源与媒体文化资源结合,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专业化视野的平台。通过京杭大运河的连接,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发出的有温度、有价值、有高度的学术声音正在不断扩散,其影响力已经从国内延伸至海外。陈刚表示,“掌·嘘”活动在北大校园成功举办了九届,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又举办了三届。活动能够持续举办,得益于浙大城市学院的大力支持,陈刚院长对浙大城市学院提供的优质资源和高效工作团队表示特别感谢,对俞虹教授立足学术项目和媒体实践付出的努力表达特别致意。
为向多年来一直支持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各项工作的多位研究员们表达感谢,北大电视研究中心与浙大城市学院特别制作了“掌·嘘”活动纪念牌,活动现场由浙大城市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杨波,党委副书记叶桂方向与会专家颁发。
随后,活动进入“年度掌声”的发布环节。“年度掌声”向本年度有突出业界影响、强有力的价值引领和在公共事务中有特殊贡献的视频节目致意。一个细节、一期节目、一种探索、一次突破、一类影响,均在鼓掌之列。2023“掌·嘘”活动的第一个“年度掌声”聚焦于文化类节目,共有《第一人称复数》《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我在岛屿读书2》三档来自不同媒体平台的节目获得文化类节目“年度掌声”的提名,《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最终获得文化类节目的“年度掌声”。
01 掌声一:文化类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
提名:《我在岛屿读书2》《第一人称复数》
以文化穿越,展中华文脉的千载绵延;以情感穿越,拨动人生际遇的历史切片;以技术穿越,让全知与沉浸交织,使艺术与技术交融;以时空穿越,在古今相望中创造激荡的叙事力量和宏阔的话语空间。《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为2023年的屏幕创造了一场多重复合的穿越之旅,彰显出国家平台的领军水准与文化担当。 谈及创作理念,总导演王金龙认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一直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实践,其内容矩阵呈现出寓意丰富的节目形态和逐步细分的内容题材。具体到创作实践中,《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从演播室走到了历史现场,打破了综艺和影视剧之间的界限,最后又回到了当今时代语境中的中国大地。节目主创团队希望通过这种古今双向穿越的设定,给挑剔的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使观众进一步感受到自媒体场域中电视人的专业和坚持。
对于《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获得“年度掌声”的缘由,陆小华认为,该节目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形式上的穿越和技术上的精美,二者均是增强节目感染力的基本手段。更为重要的是,节目体现了如何以现代化的手段、以现代人能够接受的表达方式、以现代人富有时代性的眼光来诠释“赓续中华文脉”的时代命题。陆小华进一步阐述,节目所聚焦的宗师是文化宗师,是中华文明传承中非常重要的符号和根本节点。陆小华认为,高等院校和媒介平台有必要、有责任、也有能力让文学史从课堂走向大众,走向社会,让其内化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实践中。
沈卫星认为,除《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之外的其他文化类节目,同样具有其特殊的价值,成为2023年广受关注的媒介景观,由江苏卫视制作播出的《我在岛屿读书》就是其中的代表。谈及近年来文化节目的创作趋势,沈卫星将其概述为给受众带来不同体验的“场景效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岛屿”是一个人与天际非常接近的场景,能够生发出一定的精神意义。观众跟着节目嘉宾进入岛屿的场景中,在嘉宾谈人生、谈理想、谈文学的过程中,观众更能感悟到其中所蕴含的文学精神。此外,人与大自然、人与万物、生命与生命能够深度互嵌相互点亮的奇妙效应,也能够在岛屿的场景中得以实现。由此可知,场景式创造可以成为文化类节目继续深耕的创新路径。
张越对优酷人文出品的《第一人称复数》给予了高度评价。区别于传统意义上女性谈话节目的选题范围、节目形态和谈话风格,《第一人称复数》具有不被定义的全新风格。具体而言,节目所涉猎的大多为电影、文学、动植物、高科技、考古发掘等社会话题和文化议题,节目现场的谈话氛围基本上是由女性嘉宾完成,跟传统意义上女性节目的谈话风格迥然不同。对于这样一档形式简约的节目,观众和媒体给出的评价是,这是一档全新的女性节目,节目呈现出当今中国全新的女性样貌,即受过良好教育、视野开阔、头脑自由的一代不被定义的新女性形象。
文化类节目的专家点评之后,俞虹进一步阐述了本届论坛所采取的“适当加减法”的现场传播效果。她认为,主创团队不到现场的减法,带来的是论坛现场专家话题空间拓展的加法。入围“文化类节目年度掌声”的三档节目勾勒出当今媒介生态空间中不同媒体平台文化类节目的基本面貌。总体而言,三档节目都在践行“在坚守中创新”的创作理念,三档节目从不同维度创新了文化类节目的形式,而形式的变革本身就是内容。形式层面的创新,拓展了文化内容的宽度、深度和高度。 02 掌声二:综艺类节目《种地吧》
提名:《我可以47》 致掌词 从敬畏土地、热爱劳动的初心出发,重拾“种地”这一古老而熟悉的话题,《种地吧》以降低传统综艺节目的惯性和惰性为出发点,以民以食为天的辛勤和汗水为落脚点,青春少年靠双手种地吃饭的全新视频呈现,不仅是“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更是诠释乡村振兴时代主题的原创网综新生态。 《种地吧》节目总导演杨长岭在获奖感言中表述道,“相信土地的力量”是节目一直以来的创作初衷,“让更多年轻人关心土地和粮食”是节目希望达到的传播目的。在感言的最后,杨长岭对我国的农业发展和乡村事业表达了衷心祝愿。
胡智锋认为,关注“三农”话题,是综艺节目前所未有的创新实践,而《种地吧》以综艺的方式把年轻人的浪漫想象、身体力行和 “三农”选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其所带来的清新感、趣味感和走心感是新时代综艺节目的一个重要收获,给业界和学界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和体验。节目对于全媒体时代综艺节目创新实践的意义在于,综艺未必只能在演播室,综艺也未必真的只靠传统的娱乐秀场,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三农”世界,拥有创造新综艺的巨大的新的空间。而“三农”等社会生活领域,也给综艺节目未来的选题方向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时统宇认为,从节目名称来看,《种地吧》显然是一个传统分类的“三农”节目,但是这档综艺特质鲜明的“三农”节目给受众展现出全新的甚至是颠覆性的“新农人”形象。谈及节目给中国视频节目创作的最大启示,时统宇认为,这些种地的90后“新农人”们,是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未来,也是中国的希望和未来。从另外的角度来看,若将该节目放置于偶像生成类节目的视阈中来审视,其跟传统意义上的相关节目的区别在于,节目中表现出年轻人亲近土地、热爱劳动的精神风貌,对于强化“民以食为天”在年轻受众心目中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活动所要发布的第三个“年度掌声”聚焦于电视剧单元,在电视剧涌现出诸多匠心精品的2023年,有《漫长的季节》和《不完美受害人》两部电视剧进入电视剧年度掌声的提名范畴。最终,《漫长的季节》荣获电视剧单元的“年度掌声”。
03 掌声三:电视剧《漫长的季节》
提名:《不完美受害人》 致掌词 这部现实主义力作深入剖析了90年代转型历史期城市工人的社会命运,展现了人世沧桑、家庭变故和城市变迁,在《漫长的季节》结尾,当两个王响在金黄的玉米地重新相遇,老年王响向火车司机王响招手,告诉自己“往前看,别回头”,这列开向远方的火车如同历史分叉口的平行空间,驶向一个没有黑暗的未来。 电视剧《漫长的季节》制片人卢静在获奖感言中谈到,作为一部生活悬疑剧,该剧通过讲述一群认真生活的小人物的故事来探讨人与生活的关系。之所以选择昆钢作为拍摄场地,是因为昆钢铁轨下肆意生长的小花和小草可被视为电视剧中三位在冰冷的大工业机器下仍旧非常努力生活的主人公的生命隐喻。《漫长的季节》以这三位老人的视角去展开,以充满生活化的视听呈现去刻画三位主人公的坚韧与热血,而他们的壮举也能为每一位认真生活的人注入能量。
尹鸿认为,2023年是中国电视剧和网络剧集取得突破性成就的一年,一系列不同题材的优秀电视剧作品,共同描摹出2023年电视剧发展的总体样貌。作为本年度当之无愧的代表性作品,《漫长的季节》改写了中国电视剧创作多年以来形成的基本倾向,即重故事,轻人物;重戏剧性而轻社会性表达。这部剧真正做到了把“产品”变成了“作品”,把故事变成了对艺术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由此表现出社会的厚度、人性的深度、审美的强度。与辛爽导演的另一部代表作《隐性的角落》一样,该剧在影像完成、节奏把握、音乐构成以及整体表演的完成度上,都达到了非常高的艺术完成度。总结而言,该剧的艺术感染力、制作完成度和该剧所内蕴的社会历史的充沛含量,共同奠定了这部作品在2023年不可替代的位置。
张慧瑜认为,悬疑片是辛爽导演擅长的创作领域,该剧也采用了广受青年观众喜欢的非线性叙事来展现历史变迁进程中人们生活变迁的细节和情绪,文学顾问班宇的加入赋予《漫长的季节》的故事更为细腻的质感。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该剧讲述的是时代变迁的故事,是改革过程中一些失落的小人物的悲情故事。更进一步来说,该剧所聚焦的故事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历史段落,也是中国故事的重要面向。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该剧可被看作为是这个时代的博物馆,储藏了我们和这个时代深刻的共振和共情。
张越点评了另外一部讲述性骚扰案件的优秀电视剧《不完美受害人》,张越将该剧获得巨大关注度的原因概述为“人性”和“法律”。张越认为,该剧的编剧将主人公设定为一位有虚荣心的、懦弱的、自私的女性受害人,如何直面自己人性上所有的瑕疵和不完美,并在这种瑕疵中寻求自我救赎和精神成长的过程,直面复杂的人性形成了该剧的基本底色。更为关键的是,该剧创作于《民法典》颁布之前,完成于《民法典》颁布之后,并在整个过程中根据《民法典》的颁布不断地做调整。表面上看,这只是一部悬疑的、情感的、有趣的电视剧。事实上,这部电视剧背后潜藏着中国的一段立法进程,这是该剧更有价值的部分,该剧因此呈现出足够深远的社会意义。
颁发完电视剧单元的“年度掌声”后,论坛揭晓了2023“掌·嘘”活动聚焦于纪录片单元的第四个“年度掌声”。纪录片《雪豹和她的朋友们》在《万桥飞架》和《中国》(第三季)中脱颖而出,摘得“年度掌声”。 04 掌声四:纪录片《雪豹和她的朋友们
提名:《万桥飞架》《中国》(第三季) 致掌词 自然纪录片是纪录片的航天飞机,近5年来,中国自然纪录片正在接近世界水准,《雪豹和她的朋友们》就是标志性成果之一。奚志农导演带领牧民摄影师历时六载,追随“雪山之王”雪豹的生活踪迹,捕捉到极为珍贵的雪豹影像,展示了生命的自由与高贵,也揭示了自然的残酷与挑战。如何守护这个多样而美丽的世界?雪豹和她的朋友们在等待我们的答案。 《雪豹和她的朋友们》导演奚志农在获奖感言中说到,这是一部关于中国野生动物的纪录电影。在主创团队看来,这样一部讲述中国野生动物故事的纪录电影能在大银幕上呈现,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是包括牧民摄影师、拍摄团队、制片人在内的创作团队集体努力的成果。
胡智锋认为,纵观2023年纪录片的创作实践,现实类、人文类、自然类等多种类型的纪录片全面开花,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图景。其中,现实类纪录片的代表《万桥飞架》以富有强烈冲击力的视听呈现展示了有着“世界桥梁博物馆”美誉的贵州所取得的桥梁建设成就,激发了大众的自豪感;人文类纪录片《中国》将创作视角回溯至遥远的中国,以“人文中国”“寻根中国”和“想象中的中国”为内容维度,以富有创意的数百位美术家的画笔描摹为基本形式,为大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而本年度最值得关注的纪录电影《雪豹和她的朋友们》可以说是中国近年来自然类纪录片的一个重要突破。该纪录电影不仅展示了雪豹的自然样态,更深刻地揭示了以雪豹和人之间相互信任和互动构成的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一种美妙的景观,向大众诠释了非常富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滕俊杰着重点评了纪录片《万桥飞架》。他认为,该纪录片所采用的天地飞行视角尤为值得关注,“讲物更讲人”是该纪录片所运用的叙事模式。从横亘于大自然中的沟沟坎坎到连接山山川川、沟沟坎坎的现代化桥梁,“万桥飞架”的过程见证了中国老百姓脱贫致富的进程,也书写了无数平凡个体兢兢业业、全力拼搏的奋斗过程。以纪录片的形式真实而全面地展示此过程,恰恰体现了纪录片不可替代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讲,用镜头说话,用真实说话,用电视人发自内心的感慨来说话,这是纪录片创作的核心价值所在。
张慧瑜认为,三部获得提名的纪录片代表了当下纪录片创作领域的最高水平。总体来看,三部纪录片从三个维度讲述了三个不同的中国故事。《雪豹和她的朋友们》讲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故事,无论是雪豹还是牧民,都是当下中国故事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纪录片《中国》所讲述的是中国文明史的故事,以此揭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文明基因和文化密码;工业类纪录片《万桥飞架》讲述的是当下中国的故事,大国工匠运用最新技术发展建设桥梁,化不可能为可能,这实质上也是中国崛起和中国发展的重要见证。
俞虹总结道,纪录片就是最好的世界语言,是媒体工作者进行国际传播实践可运用的无障碍的视听语言。谈及观看该纪录电影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细节,俞虹描述了雪豹与导演对望的无助眼神。俞虹认为,雪豹对望的不是奚志农,而是整个人类。作为导演奚志农曾经的同事,敬一丹与大家分享了奚志农为了让更多人走进自然电影所付出的努力。敬一丹表示,奚志农终于拍出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自然电影,由衷地为奚志农导演点赞。 05 年度嘘声
“年度嘘声”关注本年度出现的媒体责任意识缺失,传播过程中的失语、失真、失度、失衡等问题,发出学界独立的警醒之声。陈小川、沈卫星、张慧瑜三位专家参与了“年度嘘声”的点评环节。陈小川颇具批判性地对“传播中的戾气”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网络世界中的每个个体都可能在无意中成为网络戾气的助力者和传播者,对于自媒体时代的每个传播者而言,如能在日常传播实践中多一些善意的点赞,网络空间就能少一些戾气,现实社会也能多一些和气。
沈卫星对“流量骗子”“无主谣言”“残缺标题”“打包发布”等网络生态中的不健康现象给予了关注。他认为,面对诸如此类的网络生态中的不健康现象,社会大众应逐步强化自身的媒介素养,不断强化其对于信息真伪的鉴别力。张慧瑜认为,在人人都可以使用互联网的万物互联时代,除了法律法规的出台之外,每个人应更自觉地担负起自身的责任并多一些同理心,尤其是面对一些重大争议事件的时候,更应具有辩证的思维。
俞虹总结道,人们在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时候,也在时刻遭受着互联网引发的困扰。媒介技术在发展,人类驾驭技术的水准、人类的主体价值、审美价值能否与之匹配,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关乎人类生存发展的时代命题。 06 特别关注: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内容生产—机遇与挑战
“特别关注”意为关注本年度新出现的有实践意义与示范作用的媒介业态与融合趋势,彰显视频节目生产对创新探索的自省与努力。 致词 人工智能治理攸关全人类命运,2023年10月,中国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基于大模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迅速迭代演进,所生成内容已开始进入社会传播,深刻影响人们的知识萃取、认知形成与观点表达。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不仅需要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和运用能够“智能向善”,也需要更多高质量内容与视听作品,让人类生产的高质量内容满足发展需求,呼应文明传承。 陆小华表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提出的“智能向善”“以人为本”原则已经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赞同。概括而言,人工智能发展主要包括研发、应用、治理三大基本问题。谈及治理,其不仅是如何促使技术更加智能向善,更是治理的博弈和治理主导权的博弈。论及人工智能的研发,陆小华认为,拥有独特思维和独特技术能力的人能够为人工智能发展作出极大贡献。更为重要的是,要以创造性思维和专业能力去应用人工智能,要用人类生产的高质量内容去影响社会去传承文明,这对于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张越重点阐释了另一个表征媒体发展倾向和职业精神的话题—媒体长期主义。对于传统媒体的内容创作者而言,媒体长期主义指的是扎扎实实地跟公众一起行走于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发现、调研、研究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给大众,以此实现长期陪伴大众的职业理想。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对媒体长期主义的职业理念形成了严重挑战,而近两年,媒体长期主义开始重回大众视野。无论是新媒体领域的内容创作实践还是与新媒体用户的互动,或者说品牌的传播实践,都越来越需要以前瞻性的目光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内在支撑。由此可知,媒体长期主义越来越多地成为很多内容创作者的共识,这也可视为从狂飙突进的阶段逐步迈向理性成熟过程的关键节点。
韦路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对传媒行业的影响,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谈到AIGC对内容生产的赋能,韦路将其概述为提升生产力、传播力和影响力。而AIGC对传媒行业最大的挑战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信息环境的恶化、权利保护的难度、人文情怀被忽略。未来已来,人类已无法回到没有AIGC的时代。为更好地应对AIGC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地利用AIGC赋能传媒行业的内容生产实践,通过AIGC实现智能向善,是AIGC时代生存与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时统宇对以AI主持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介内容生产实践中的运用持有谨慎甚至是批评的态度。他认为,人格魅力和人性光芒是节目主持人的根本特质,人工智能并不能代替主持人作为人的精神、情感和独特创造力。更进一步而言,人工智能主持人并非是媒介融合的标配。
07 特别掌声:杭州亚运传播热度 致掌词 从比赛场次的一票难求,到自带热搜的BGM,再到电竞项目的首次“入亚”……杭州亚运的屡屡出圈,在金秋的中国大地掀起了一股体育浪潮,这是全民参与传播的热量和能量,也是传统与现代共舞,科技与人文辉映,历史与未来交汇的时代精神,向世界生动展现了杭州魅力、中国特色与亚洲风采。 白岩松以现场连线的方式参与对话研讨环节。白岩松表示,与其传播热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之前人们对其传播热度的担忧。事实证明,杭州亚运传播达到了远超大众预期的传播效应。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传播热度,是因为社会大众心理状态的转变。区别以往,“热爱”和“快乐”成为当下社会心理需求的最大公约数,也是杭州亚运传播热度远超预期的社会心理基础。具体到杭州亚运传播实践中,各大场馆里播放的BGM契合了人们追求快乐的心理需求,以电竞、滑板、滑轮等为代表的符合年轻人心理期待的运动项目被纳入亚运比赛和诸多受到年轻人追捧的体育明星,都成为汇聚传播热度和能量的内在动力。此外,志愿者团队表现出的松弛感,也能给人带来快乐开心的情绪价值。 沈爱国首先引用了一系列表明杭州亚运传播热度的数据:亚运会和亚残会总共发表的报道和文章的数量为320万篇,网络浏览点击总量为190亿次。他认为,杭州亚运传播可被看作为机构媒体和全民传播协作式传播的典范样本。以开幕式为例,几乎每一位现场观众都自觉地成为杭州亚运传播的助力者。值得关注的是,现场观众所进行的都是以手机为媒介,以当下最流行的短视频等媒介内容形态为载体的实时传播。从国际传播的角度来看,杭州亚运传播全方位地向亚洲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形象、浙江风采、杭州魅力,它也成为继北京冬奥会以后又一次提升国家形象的机会,是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途径。此外,杭州亚运传播还承载了观众深层次的情感需求,提供了观众情绪表达的平台。
滕俊杰表示,作为我们国家2023年最重要的外交主场,杭州在数字经济方面交出了漂亮的答卷。无论是开幕式还是闭幕式,以数字人为代表的数字科技大放异彩,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此外,生态环保的理念贯穿于杭州亚运会的每一个细节中,借由杭州亚运传播的热度,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 韦路将杭州亚运传播热度归因于三个“气”:朝气、地气、人气。具体而言,无论是运动员还是教练员,无论是媒体人还是观众,还有千万个“小青荷”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都展现出一种强烈而蓬勃的“朝气”。与此同时,一首首自带流量、自带热搜特质的BGM,使得亚运传播更加接地气,这是因为杭州亚运背后年轻化的运行团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应时应景的BGM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表达,为共情传播的实现形成了重要基础。此外,作为杭州亚运科技与认为相结合的典范,数字人收获了极大的关注度,这是“人气”的第一重内涵,而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则是“人气”的根本内核。更进一步而言,杭州亚运传播对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和城市故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俞虹表示,杭州亚运会在传播上的屡屡出圈破圈值得给予特别点赞,杭州人民的热情、自信、友好被如此大规模地多角度地生动展示,让亚洲乃至全世界能够真实、直观地感知当下中国,这是活生生的、充满能量的中国好故事。敬一丹认为,每次大型的赛事活动结束后,都会留下很多文化遗产。对于亚运传播文化遗产的研讨,是一个开放性的课题,还有更多研究的空间值得被进一步挖掘和阐释。 活动的最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唐金楠致闭幕辞。在闭幕辞中,唐金楠书记再次表达了对浙大城市学院的感谢,对各位专家学者的感恩,对工作人员的致意。各位专家学者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奉献,是“掌·嘘”成长为中国传媒学术领域重要平台的根本保障。唐金楠书记认为,2023“掌·嘘”活动是一次成功的、丰富的、多元的学术交流实践。各位专家、学者的分享,既有对中国电视传媒行业长久观察的历史维度,也有对当下困惑的解读和分析,更有对媒介技术发展浪潮下人类生存发展的警觉和担忧。唐金楠书记进一步表示,传递学术的声音、传播思想的声音、表达时代呼唤的富有建设性的声音,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一直以来坚守的初心。对于“掌·嘘”活动,唐金楠书记表达出美好的期待和祝愿,相信在浙大城市学院这样的兄弟院校及十几年不离不弃的各位专家学者的继续支持下,“掌·嘘”活动会越办越好,能够为行业未来的发展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声音,为新闻传播的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带来更多的启示。
来源: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nOUfbIynZ_WPX6VkgSIKQ 编辑:覃韵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