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奖项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21#
发表于 2022-5-30 00:48:5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祝贺!13/50!

近日,由重庆市委网信办、市教委、沙坪坝区委、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重庆日报(重庆日报网)、沙坪坝区委宣传部、沙坪坝区委网信办承办的“渝论·青年说”首届重庆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已落下帷幕。经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共评出拟获奖作品50件。重大学子积极参与,共有13份作品获奖。
来源:重庆大学(公众号)
编辑:陶鹏辉

222#
发表于 2022-5-30 00:53:4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积极推进2022“好评中国”网络评论大赛

红网时刻新闻5月26日讯(通讯员 张海燕 黎芷筠 )为切实推进网络评论高质量发展,广泛传播网络正能量、唱响中国好声音,更加凝聚起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2022“好评中国”网络评论大赛于2022年4月28日正式启动,并面向全国征集参赛作品。作为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发展、突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学院,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积极响应大赛的号召,在学院内积极对大赛进行宣传,通过专业群和年级群等平台线上发布通知,以及在专业课程课间线下宣传等形式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此次评论大赛。

通知发布以来,收到了学院同学的良好反馈。同学们纷纷表示将积极参加此次“好评中国”网络评论大赛。一方面,因为本次大赛评论征集范围包括已公开发布作品和未公开发布作品两种,新闻学院的学生前期都有大量的评论作品积累,不需要再大量进行评论写作;另一方面,学生在新闻评论课程中培养了良好的评论写作习惯,日常在关注时事热点的时候喜欢记录下自己对该事件的观点,评论写作既是兴趣又是能力所在。

作为新闻学院此次“好评中国”网络评论大赛的主要动员教师,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海明表示,评论大赛是对参赛者的考验,“好评中国”作为全国性的评论选拔赛,更是一场“大考”,是历练更是机遇。它不仅检验了参赛者个人的实力,也检验了其所在学校的整体实力,应该被认真对待。作为全国性的大赛,“好评中国”还具有规格高、挑战性强、作品形式多样等特性。他指出,凡能在全国性的竞争下脱颖而出的选手,必然是评论素质高、专业水平过硬的;即使未能在大赛中获得佳绩,竞争过程本身所带来的进步就足以成为参赛者评论生涯中的宝贵财富。

据悉,新闻评论是新闻学院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课堂上,除讲授评论写作的基础知识外,侧重指导学生透过社会热点事件发现并分析问题,撰写新闻评论作品。2021年秋季学期,课程要求每位同学在学期内完成20篇有观点、有深度的新闻评论作品,并在省级以上的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至少3篇评论作品。据统计,仅2021年7月至2022年2月,学院学生在省级以上媒体发表的文字评论、视频评论和漫画评论数百篇,发表平台包括重庆日报、红网、未来网、荆楚网、长江网、华龙网等,多篇稿件还被人民日报、学习强国、中国经济报等平台转载。

来源:红网时刻
编辑:陶鹏辉

223#
发表于 2022-6-1 15:21: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新闻奖拆掉“篱笆”之后,会对参评媒体有何影响?
近期,很多初评报送单位发布征集参评作品通知并陆续公布报送作品。根据通知,我们注意到今年奖项设置分为基础类和专门类,分别为14个,6个。
奖项拆掉“篱笆”,不再区分介质。如,将文字消息、广播消息、电视消息合并为消息;将文字评论、广播评论、电视评论合并为评论……
打破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移动端等介质形态,对参评媒体有何影响?
带着这个问题,传媒茶话会对话中国记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日报高级编辑顾勇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黄楚新,以及一位了解中国新闻奖发展情况的资深媒体人。
对参评媒体有何影响?
影响一:拆掉“篱笆”,优中选优,竞争更激烈
拆掉“篱笆”之后,电视消息、报纸消息、广播消息都放在一起竞争,原本以前在对应类别中独领风骚的媒体作品,现在要在一个奖项中竞争,优中选优,竞争更加激烈。
“具体要看今年的评选标准和评委的把握,可能根据实际传播要求和效果,以及体现融合发展的新成果时,一些过去稳拿奖的优势媒体就会出现变数。”中国记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人民日报高级编辑顾勇华说。
影响二:对融合发展越好的媒体越有利
顾勇华认为,融合发展越好的媒体,越有利。
他表示,根据今年评选项目的调整可以看出,一是更加看重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成果。二是评优秀作品更看重传播力影响力。
“对于参评媒体而言,此次奖项变动再次强调了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一方面积极探索媒体深度融合的媒体单位将获得更为显著的优势,另一方面原先存在的媒体介质限制也将得到释放,媒体单位的融合报道实践将获得更大发展动力与空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黄楚新说道。
黄楚新认为,今年中国新闻奖奖项类别的变动与媒体深度融合的趋势同向同行,实际展现出中国新闻奖契合主流、与时俱进的鲜明底色。
影响三:一定程度扩大报送范围
在黄楚新看来,此次奖项调整将一定程度扩大作品报送范围,多样化媒体介质的融合作品将被纳入到评选的范畴,诸如此前热门的元宇宙、区块链等技术形式的创作与评价空间将获得有效延展。
但奖项报送范围的扩大并不意味着报送的作品能增多,这主要取决于不同媒体自身的媒体融合的纵深水平与前沿实践,奖项评选的竞争增大无疑将会使今年的奖项评选数量分布达成更优的动态平衡,好作品的获奖机会在此过程中将会赢得更大主动权。
一位了解中国新闻奖发展情况的资深媒体人也提到,上述项目调整打破媒介介质,让不同媒体单位有了更大的空间去调配报送的作品,比如报纸除了报送文字作品外,也能适当调配优质的短视频作品、直播作品与广播电视站在同一起跑线竞争,一定程度上扩宽了媒体的作品报送面。
影响四:引导媒体往全媒体前沿阵地发展
除了对今年参评报送工作有影响外,对媒体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引导作用。
这位资深媒体人谈道,评选项目中基础类奖项的合并调整,以及重大主题报道、典型报道、舆论监督报道的增加,更多考虑到引导媒体在全媒体环境下,继续坚持深度融合发展,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优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坚守舆论主阵地,引领舆论导向。
同时,在当前媒体融合发展百花齐放的状态下,也将引导媒体在同场竞技的新环境与新格局下,各显其能,进一步全面打造好全媒体,生产出更优质的作品,加快形成立体传播格局。
如何应对?优势主场为主,新增项目为辅
面对今年中国新闻奖的变化,媒体报奖时如何应对?
黄楚新表示,主要根据媒体和各省记协自身的情况而定,在报送名额有限的情况下,选择自己的强势项目报送更有胜算,如果名额有余,也可以尝试冲一下其他项目。
顾勇华认为,如今报纸、广播电视放在一起,题材独特占优。对此,建议选择优质的独家作品报送为上。
上述资深媒体人建议,在报送名额有余的情况下,媒体可以瞄准新增设的奖项或有扩充名额的奖项,比如,央媒、党媒在国际传播、舆论监督方面有竞争优势,纸媒可以选送独家创新的融合作品,冲刺融合报道;地方媒体在报送重大主题报道时,可以选送有地方特色的作品报送,或者所在属地正处大事发生的中心区,选择首发作品或第一落脚点作品报送最佳;另外,某些地方媒体立足乡村振兴、公共服务,表现形式灵活、产生良好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在应用创新上也有机会。
来源:传媒茶话会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J7l9B664kgwe9KQe6dRAg
编辑:屈妍君

224#
发表于 2022-6-13 21:10: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就2022年中国新闻奖评选答记者问


中国记协正式公布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长江韬奋奖评选办法》,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


一、为什么要对中国新闻奖评选进行改革?


答:经过31年的发展变化,中国新闻奖在奖项设置和评选工作等方面积累了一些问题。一是不适应媒体融合发展新情况。现有奖项按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不同传播介质分类设奖,不符合媒体发展实际。二是多维度分类造成奖项交叉。现有奖项既按媒体介质又按作品形态分类,形成奖项交叉。比如视频直播既有电视直播、又有移动直播。文字评论既有文字奖项的新闻评论,又有副刊奖项的文艺评论等。三是部分奖项难以从作品角度进行评价。有的奖项滞后媒体实践。造成上述情况有多方面原因。一是中国新闻奖一直做“加法”,合并其他多个奖项;二是不断传承原有奖项,“打补丁”扩容;三是媒体融合快速发展带来新闻作品形态多样化。因此,需要从新闻专业和新闻工作实际出发,对奖项设置进行改革。


二、为这次改革做了哪些准备?


中国记协认真贯彻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中国记协深化改革方案》,高度重视中国新闻奖改革工作,从2021年4月起进行深入调研,先后召开7次座谈会,并以多种形式广泛征求中央主要新闻单位、新闻教研机构、省级记协和专业记协的意见建议,形成了中国新闻奖改革方案。


对改革方案,新闻界各方面均表示支持和赞同。大家一致赞同“聚焦新闻作品、服务融合发展”的改革方向,赞同“尊重专业、尊重传统、尊重实际”的设奖原则,赞同“奖数保持稳定、优化奖项结构”的总体思路。各方面都认为,按专业要求以形式体裁为主线设置基础奖项,同时根据新闻宣传工作需要以内容题材设置专门奖项,既坚持了新闻作品分类的专业性,又体现了新闻工作的特殊性。


三、奖项设置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原则是什么?


答:中国新闻奖评选坚持“三新”原则,即评选的主体是国家批准的新闻媒体的新闻工作者生产的优秀新闻作品。评选工作应紧紧围绕新闻作品来进行,以引导新闻工作者钻研业务、增强“四力”,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奖项设置应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打破作品形态和传播介质,贯通各类媒体。


优化奖项结构,共设20个奖项,奖数为380个。设置基础奖项,使之更具专业性和包容性,更广泛覆盖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群体。设置专门奖项,服务工作大局。强化基础项、增加专门项、合并同类项、减少交叉项、取消不宜项。


四、奖项设置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一是以新闻作品体裁为主线设置基础奖项。设置消息、评论、通讯3大基础奖项。把文字消息、广播消息、电视消息3个奖项合并为消息。把文字评论、广播评论、电视评论3个奖项合并为评论。二是根据新闻实践设置基础奖项。保留新闻摄影、新闻漫画、副刊作品、新闻专栏4个基础奖项。新闻论文奖项更名为新闻业务研究。三是尊重媒体特性设置基础奖项。设置新闻专题、系列报道、新闻访谈、新闻直播、新闻编排、新闻纪录片6个基础奖项。把广播新闻专题、电视新闻专题、网络新闻专题、短视频专题报道4个奖项合并为新闻专题。把分散在多个奖项中的系列、连续、组合报道合并为系列报道。把广播新闻访谈节目、电视新闻访谈节目2个奖项合并为新闻访谈。把广播新闻现场直播、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移动直播3个奖项合并为新闻直播。合并报纸版面、广播新闻节目编排、电视新闻节目编排3个奖项为新闻编排。四是根据内容题材设置专门奖项。设置重大主题报道、国际传播、典型报道、舆论监督报道4个专门奖项。其中,国际传播为保留奖项。五是鼓励融合发展创新设置专门奖项。增设融合报道奖项,鼓励运用多媒体手段创新报道内容和形式。增设应用创新奖项,鼓励媒体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研发“新闻+服务”的创新性信息服务产品。六是取消作品属性不鲜明的奖项。取消创意互动和页(界)面设计奖项,突出对新闻作品的评选。


改革后,中国新闻奖设置消息、评论、通讯、新闻专题、新闻纪录片、系列报道、新闻摄影、新闻漫画、副刊作品、新闻访谈、新闻直播、新闻编排、新闻专栏、新闻业务研究14个基础奖项;设置重大主题报道、国际传播、典型报道、舆论监督报道、融合报道、应用创新6个专门奖项。


五、改革如何体现媒体融合发展新形势?


答:中国新闻奖奖项设置改革是主动适应媒体变革的必要举措。一是顺应融合发展,打破作品形态和传播介质,贯通各类媒体设置奖项,各类媒体均可参加各奖项的评选,大大拓展了新媒体参评项目,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二是优化奖项结构,以新闻作品体裁为主线,同时尊重媒体特性和新闻实践设置基础奖项,使结构更合理,更具专业性和包容性,更广泛覆盖包括新媒体从业人员在内的新闻工作者群体;三是服务工作大局,以内容题材为主线设置专门奖项,特别鼓励融合发展创新,新设融合报道、应用创新项目,以推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


六、评选机制有哪些主要变革?


答:一是坚持倾斜新闻工作一线,副部级以上领导干部不参评,厅局级领导干部非主创人员不参评。二是完善初评机制,初评工作一律由记协和中央新闻单位组织,行政管理部门不再参与作品的报送。三是扩大评委库,增加懂行专家,减少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四是改革评选制度,增设评委实名打分环节,进一步增强评选专业性客观性。


来源:中国记者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WF299gTO14TOnaH8OPZUA

编辑:张铭麟

225#
发表于 2022-6-14 18:47: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公布

新华社北京6月13日电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近日公布了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今年第32届中国新闻奖将启用此办法进行评选。

中国新闻奖是中央批准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设立以来充分发挥激励引导作用,为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促进新闻队伍建设、推动新闻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而独特的贡献。中国新闻奖评选30多年来逐步形成了一套制度比较完备、程序比较严谨的评奖体系,同时由于多个奖项合并等历史原因,在奖项设置等方面也积累了一些问题,需要更好适应媒体融合发展新形势。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顺应媒体融合发展,适应新闻工作实际,增强评选专业性、包容性、引导性,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新闻界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中国新闻奖改革方案。中央有关部门近日批准了改革方案。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已在中国记协网公布。

中国新闻奖评选改革坚持“聚焦新闻作品、服务融合发展”的目标方向,以奖项设置改革为核心,以评选机制改革为保障,以新闻作品体裁为主线设置基础奖项,根据内容题材和鼓励媒体融合发展设置专门奖项,采取合并同类项、减少交叉项、取消不宜项的办法,将原有29个奖项优化为20个奖项,其中基础奖项14个,专门奖项6个。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负责人表示,新的评选方案获批,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新闻工作者的亲切关怀。新闻战线将以中国新闻奖改革为契机,深入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努力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握“国之大者”,做好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贡献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0875276?channel=weixin

编辑:张铭麟

226#
发表于 2022-6-14 18:54: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文件发布
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

中国新闻奖是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每年评选1次。【详细】

第32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报送通知

根据《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第32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报送要求通知如下。【详细】【报送表格下载】

关于第32届中国新闻奖、第17届长江韬奋奖

参评材料的补充通知

各有关单位:

根据今年评选工作实际,现就第32届中国新闻奖、第17届长江韬奋奖参评材料截止日期补充通知如下:【详细】

第32届中国新闻奖专项初评通知及下载

一、音视频新闻访谈、新闻直播和广播电视新闻编排、新闻专栏及相关国际传播作品

·评选通知

1.履行初评程序和公示情况表

2.推荐作品目录

3.参评作品推荐表

4.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编排作品串联单

5.广播电视新闻专栏代表作基本情况

6.参评专栏2021年每月第二周刊播作品目录

7.诚信参评承诺书

二、融合报道、应用创新和新媒体新闻专栏

·评选通知

1.初评报送作品目录

2.融合报道、应用创新参评作品推荐表

3.新媒体新闻专栏参评作品推荐表、代表作基本情况、2021年每月第二周刊播作品目录

4.报送单位履行评选程序和公示情况表、自荐他荐作品公示情况表

5.诚信承诺书

6.参评材料清单

三、新闻摄影

·评选通知

1.履行初评程序和公示情况表

2.推荐作品目录

3.参评作品推荐表

4.诚信承诺书

四、新闻漫画、报纸版面

·评选通知

1.履行初评程序和公示情况表

2.推荐作品目录

3.参评作品推荐表

4.诚信承诺书

五、副刊作品和报纸、通讯社新闻专栏

·评选通知

1.履行初评程序和公示情况表

2.推荐作品目录

3.参评作品推荐表

4.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社新闻专栏代表作基本情况

5.2021年每月第二周刊载作品目录

6.诚信承诺书

来源:中国记协网
链接:http://www.zgjx.cn/2022-06/13/c_1310621272.htm


编辑:张铭麟

227#
发表于 2022-6-14 19:04: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公布!办法全文+答记者问+报送通知来了


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公布

新华社北京6月13日电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近日公布了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今年第32届中国新闻奖将启用此办法进行评选。

中国新闻奖是中央批准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设立以来充分发挥激励引导作用,为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促进新闻队伍建设、推动新闻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而独特的贡献。中国新闻奖评选30多年来逐步形成了一套制度比较完备、程序比较严谨的评奖体系,同时由于多个奖项合并等历史原因,在奖项设置等方面也积累了一些问题,需要更好适应媒体融合发展新形势。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顺应媒体融合发展,适应新闻工作实际,增强评选专业性、包容性、引导性,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新闻界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中国新闻奖改革方案。中央有关部门近日批准了改革方案。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已在中国记协网公布。

中国新闻奖评选改革坚持“聚焦新闻作品、服务融合发展”的目标方向,以奖项设置改革为核心,以评选机制改革为保障,以新闻作品体裁为主线设置基础奖项,根据内容题材和鼓励媒体融合发展设置专门奖项,采取合并同类项、减少交叉项、取消不宜项的办法,将原有29个奖项优化为20个奖项,其中基础奖项14个,专门奖项6个。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负责人表示,新的评选方案获批,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新闻工作者的亲切关怀。新闻战线将以中国新闻奖改革为契机,深入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努力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握“国之大者”,做好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贡献。
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

中国新闻奖是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每年评选1次。

一、评奖宗旨
中国新闻奖评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发挥优秀新闻作品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新闻战线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努力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引导新闻战线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握“国之大者”,做好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贡献。

二、参评范围
国家批准、具有新闻采编业务资质的新闻单位,在上年度原创并刊播的新闻作品均可参评。具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报刊在上年度刊发的新闻业务研究文章可参评。

参评作品的作者应为新闻单位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业务人员,包括与新闻单位具有相对稳定的聘用或合作关系的新闻采编工作人员。新闻单位非采编岗位人员和新闻院所教研人员可参评新闻业务研究项目。厅局级领导干部非作品主创人员不参评。副部级以上领导干部不参评。
上年度社会责任评价不合格的新闻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当事人不得参评。3年内有不良新闻职业道德记录的人员不得参评。

三、评选标准
参评作品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体现“四向四做”,导向正确,内容真实,新闻性强,社会效果好。

四、评选项目
评选项目共20个,新闻单位的原创作品均可参评。基础类项目按作品体裁申报,专门类项目不限作品体裁。

(一)基础类
1.消息:报道新近发生事实的新闻作品。应简明扼要,表述准确,时效性强,新闻要素齐全。
2.评论:评析新闻事件、热点话题、社会现象的新闻作品。应观点鲜明,逻辑清晰,论据准确,论证有力。
3.通讯:详实报道新闻人物、事件的新闻作品。应主题鲜明,选材典型,结构合理,表述生动,感染力强。
4.新闻专题:深入报道新闻人物、事件的音视频和多媒体作品。应主题鲜明,选材典型,结构合理,报道生动,感染力强。
5.新闻纪录片:以纪实手法报道新闻事件、反映社会生活的视频作品。应具有较强的新闻性、思想性、艺术性,以及文献价值。以事实说话,结构严谨。
6.系列报道:围绕某一主题所作的多角度、多侧面报道的集合作品,包括连续报道、组合报道。应结构完整,报道全面,作品之间关联性强。参评该项目,单件作品不得少于3篇。跨年度作品按刊播结束年度申报。
7.新闻摄影:报道新闻的摄影作品。应现场拍摄,要素完整,新闻性、表现力强,文字说明简洁。
8.新闻漫画:评论时事的漫画和动漫作品。应思想性、针对性强,富有艺术表现力。
9.副刊作品:刊载于报纸副刊上的杂文、特写、报告文学。应思想性、新闻性、艺术性相统一,特色鲜明。
10.新闻访谈:就新闻事件和热点话题与相关人员进行访谈的新闻作品。访谈部分应不少于全部内容或时长的三分之二。
11.新闻直播:同步报道新闻事件的音视频新闻作品。应主题鲜明,信息丰富,现场感强。对同一新闻事件的间断性直播,可选取一个完整直播段参评。跨年度直播作品,首播时间和作品主体部分应在上一年度完成。一般性会议、演出、庆典、商务活动等的直播作品不参评。
12.新闻编排:以动态消息为主的报纸新闻版面、广播电视新闻栏目编排作品。报纸新闻版面应政治性、新闻性、艺术性强,标题准确,图文并茂,版式新颖。广播电视栏目编排应编辑思想明确,编排合理流畅,主持人驾驭得当,制作水平较高。
13.新闻专栏:新闻单位原创、有共同特征的新闻作品栏目。应连续刊播1年以上,年度内刊播不少于48周、每周不少于1次;栏目有统一的标识,内容与定位相符,形式新颖,特色鲜明,社会影响较大。报纸新闻专栏版面位置应相对固定,不含专刊专版。
14.新闻业务研究:论述新闻理论和新闻报道实践的单篇文章。应立论正确,观点鲜明,论据可靠,论证充分,理论联系实践紧密。

(二)专门类
15.重大主题报道:报道年度重大活动、重大主题的新闻作品。应政治性、思想性、新闻性强,受众面广,影响力大。
16.国际传播:面向海外受众生产的新闻作品。应新闻性、针对性强,传播效果好,发挥作用突出。
17.典型报道:报道全国性或区域性先进人物、先进集体、先进事迹、先进经验的新闻作品。应具有时代性、典型性、代表性,受众面广,影响力大。
18.舆论监督报道:揭示社会存在问题、维护公平正义、促进时代进步的新闻作品。应事实准确充分,报道客观全面,富有建设性,切实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
19.融合报道:充分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报道的新闻作品。应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形式新颖,传播效果较好。
20.应用创新: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研发“新闻+服务”的创新性信息服务产品。应内容丰富、技术先进、形式新颖,实用性、服务性强,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五、奖励办法
设奖总额不超过380个。其中,一等奖不超过75个,二等奖115个左右,三等奖190个左右。根据需要设特别奖,不超过5个,视同一等奖。各评选项目的设奖数额,由评委会根据当届参评作品情况确定。
中国记协向获奖作品的作者、主创人员、编辑颁发证书,并向特别奖、一等奖作品的作者、主创人员颁发奖杯和奖金。二、三等奖作品的奖金由所在单位发放。

六、作品报送
实行组织推荐、自荐和他荐。组织推荐由新闻单位向中国记协委托的报送单位推荐;自荐、他荐由本人或他人向中国记协委托的报送单位或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推荐。

作品参评应据实申报作者、编辑或主创人员。申报作者、编辑,以作品刊播时署名和排序为准。申报主创人员,可包括策划、采访、编辑、摄制等主要贡献人员。刊播时未署名,或作者、主创人员数量超出规定的,按“集体”申报。

七、评选程序
作品初评由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记协,有关新闻单位、有关专业协会等报送单位组织。中国记协委托相关专业协会承担部分作品专项初评;作品定评由中国记协组织。获奖作品名单经审核后公布。

八、评选机构
评选机构为审核委员会和评选委员会。审核委员会负责审核参评作品材料,提出评选建议;评选委员会负责评选获奖作品。

审核委员和评选委员由中国记协聘任,任期一届,实行回避制和轮换制。审核委员会和评选委员会未召开期间,由评委会主任会议代行决定相关事项。

审核委员会、评选委员会常设工作机构为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负责受理参评作品,组织公示并受理举报,组织开展对参评作品的审核和评选等工作。

九、处罚规定
对违规参评作品,查实后取消参评资格或获奖资格。对违规报送参评作品的相关责任人和单位视不同情节予以处罚。对违反评选纪律的审核委员、评选委员,查实后取消其资格并予通报。

十、附则
1.未尽事宜,由中国新闻奖评委会主任会议研究决定。
2.中国记协享有参评作品的使用权。
3.本办法由中国记协负责解释。
4.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
就2022年中国新闻奖评选答记者问
中国记协正式公布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长江韬奋奖评选办法》,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

一、为什么要对中国新闻奖评选进行改革?
答:经过31年的发展变化,中国新闻奖在奖项设置和评选工作等方面积累了一些问题。一是不适应媒体融合发展新情况。现有奖项按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不同传播介质分类设奖,不符合媒体发展实际。二是多维度分类造成奖项交叉。现有奖项既按媒体介质又按作品形态分类,形成奖项交叉。比如视频直播既有电视直播、又有移动直播。文字评论既有文字奖项的新闻评论,又有副刊奖项的文艺评论等。三是部分奖项难以从作品角度进行评价。有的奖项滞后媒体实践。造成上述情况有多方面原因。一是中国新闻奖一直做“加法”,合并其他多个奖项;二是不断传承原有奖项,“打补丁”扩容;三是媒体融合快速发展带来新闻作品形态多样化。因此,需要从新闻专业和新闻工作实际出发,对奖项设置进行改革。

二、为这次改革做了哪些准备?
答:中国记协认真贯彻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中国记协深化改革方案》,高度重视中国新闻奖改革工作,从2021年4月起进行深入调研,先后召开7次座谈会,并以多种形式广泛征求中央主要新闻单位、新闻教研机构、省级记协和专业记协的意见建议,形成了中国新闻奖改革方案。

对改革方案,新闻界各方面均表示支持和赞同。大家一致赞同“聚焦新闻作品、服务融合发展”的改革方向,赞同“尊重专业、尊重传统、尊重实际”的设奖原则,赞同“奖数保持稳定、优化奖项结构”的总体思路。各方面都认为,按专业要求以形式体裁为主线设置基础奖项,同时根据新闻宣传工作需要以内容题材设置专门奖项,既坚持了新闻作品分类的专业性,又体现了新闻工作的特殊性。

三、奖项设置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原则是什么?
答:中国新闻奖评选坚持“三新”原则,即评选的主体是国家批准的新闻媒体的新闻工作者生产的优秀新闻作品。评选工作应紧紧围绕新闻作品来进行,以引导新闻工作者钻研业务、增强“四力”,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奖项设置应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打破作品形态和传播介质,贯通各类媒体。

优化奖项结构,共设20个奖项,奖数为380个。设置基础奖项,使之更具专业性和包容性,更广泛覆盖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群体。设置专门奖项,服务工作大局。强化基础项、增加专门项、合并同类项、减少交叉项、取消不宜项。

四、奖项设置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一是以新闻作品体裁为主线设置基础奖项。设置消息、评论、通讯3大基础奖项。把文字消息、广播消息、电视消息3个奖项合并为消息。把文字评论、广播评论、电视评论3个奖项合并为评论。二是根据新闻实践设置基础奖项。保留新闻摄影、新闻漫画、副刊作品、新闻专栏4个基础奖项。新闻论文奖项更名为新闻业务研究。三是尊重媒体特性设置基础奖项。设置新闻专题、系列报道、新闻访谈、新闻直播、新闻编排、新闻纪录片6个基础奖项。把广播新闻专题、电视新闻专题、网络新闻专题、短视频专题报道4个奖项合并为新闻专题。把分散在多个奖项中的系列、连续、组合报道合并为系列报道。把广播新闻访谈节目、电视新闻访谈节目2个奖项合并为新闻访谈。把广播新闻现场直播、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移动直播3个奖项合并为新闻直播。合并报纸版面、广播新闻节目编排、电视新闻节目编排3个奖项为新闻编排。四是根据内容题材设置专门奖项。设置重大主题报道、国际传播、典型报道、舆论监督报道4个专门奖项。其中,国际传播为保留奖项。五是鼓励融合发展创新设置专门奖项。增设融合报道奖项,鼓励运用多媒体手段创新报道内容和形式。增设应用创新奖项,鼓励媒体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研发“新闻+服务”的创新性信息服务产品。六是取消作品属性不鲜明的奖项。取消创意互动和页(界)面设计奖项,突出对新闻作品的评选。

改革后,中国新闻奖设置消息、评论、通讯、新闻专题、新闻纪录片、系列报道、新闻摄影、新闻漫画、副刊作品、新闻访谈、新闻直播、新闻编排、新闻专栏、新闻业务研究14个基础奖项;设置重大主题报道、国际传播、典型报道、舆论监督报道、融合报道、应用创新6个专门奖项。

五、改革如何体现媒体融合发展新形势?
答:中国新闻奖奖项设置改革是主动适应媒体变革的必要举措。一是顺应融合发展,打破作品形态和传播介质,贯通各类媒体设置奖项,各类媒体均可参加各奖项的评选,大大拓展了新媒体参评项目,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二是优化奖项结构,以新闻作品体裁为主线,同时尊重媒体特性和新闻实践设置基础奖项,使结构更合理,更具专业性和包容性,更广泛覆盖包括新媒体从业人员在内的新闻工作者群体;三是服务工作大局,以内容题材为主线设置专门奖项,特别鼓励融合发展创新,新设融合报道、应用创新项目,以推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

六、评选机制有哪些主要变革?
答:一是坚持倾斜新闻工作一线,副部级以上领导干部不参评,厅局级领导干部非主创人员不参评。二是完善初评机制,初评工作一律由记协和中央新闻单位组织,行政管理部门不再参与作品的报送。三是扩大评委库,增加懂行专家,减少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四是改革评选制度,增设评委实名打分环节,进一步增强评选专业性客观性。

第32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报送通知
根据《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第32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报送要求通知如下。

国家批准、具有新闻采编业务资质的新闻单位,在上年度原创并刊播的新闻作品均可参评。具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报刊在上年度刊发的新闻业务研究文章可参评。各新闻单位及参评作品作者通过组织推荐、自荐和他荐报送作品。组织推荐由新闻单位向报送单位、专项初评报送单位推荐;自荐、他荐由本人或他人向报送单位、专项初评报送单位、试点报送单位或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推荐……

(报送通知全文、专项初评通知全文、补充通知全文,以及全套参评表格,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中国记协网查看、下载)

来源:中国记协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5JeJyEvKFNmDbeCTkak9g

编辑:张铭麟


228#
发表于 2022-6-15 19:18:2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业内热议!中国新闻奖评选改革与时俱进更趋优化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近日公布了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将原有29个奖项优化为20个,其中基础奖项14个,专门奖项6个。业内专家表示,本次改革是以全新的逻辑和系统的思维对奖项设置进行改革,既坚持了新闻作品分类的专业性,又体现了新闻工作的特殊性。


据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介绍,本次奖项设置改革的思路是:优化奖项结构,共设20个奖项,奖数为380个。设置基础奖项,使之更具专业性和包容性,更广泛覆盖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群体;设置专门奖项,服务工作大局;强化基础项、增加专门项、合并同类项、减少交叉项、取消不宜项。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周勇指出,经过31年的发展变化,中国新闻奖在奖项设置等方面积累了一些问题。一是现有奖项按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不同传播介质分类设奖,不符合媒体发展实际。二是现有奖项既按媒体介质又按作品形态分类,形成奖项交叉,比如视频直播既有电视直播,又有移动直播等。三是部分奖项难以从作品角度进行评价,有的奖项滞后媒体实践。


“媒体融合快速发展带来新闻作品形态多样化,这种变化是由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格局和内在逻辑的改变而形成的。本次中国新闻奖的改革就是从新闻专业和新闻工作实际出发,以全新的逻辑和系统的思维对奖项设置进行改革。与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要求相适配设置奖项,从长远角度较好地解决了在原有奖项上‘打补丁’扩容的方式来满足全媒体发展对奖项需求的情况。”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利生说。


改革后,中国新闻奖设置消息、评论、通讯、新闻专题、新闻纪录片、系列报道、新闻摄影、新闻漫画、副刊作品、新闻访谈、新闻直播、新闻编排、新闻专栏、新闻业务研究14个基础奖项;设置重大主题报道、国际传播、典型报道、舆论监督报道、融合报道、应用创新6个专门奖项。


新华社研究院院长刘刚认为,本次改革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在涵盖所有新闻作品体裁的基础类奖项外,为重大主题报道、国际传播、典型报道、舆论监督报道等设置专门类奖项,体现了中国新闻奖引领新闻实践的权威性和导向性;二是适应媒介生态变化,突出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让所有形态的新媒体产品都有评奖入口,对深化媒体融合发展必将产生积极影响;三是在奖项总量稳定前提下,通过结构性调整,增强奖项的包容性和公平性,并进一步向基层新闻工作者倾斜,将有力推动新闻战线增强“四力”,不断提升履职能力。


刘刚同时强调,本次改革的成果,最终有待评选结果来检验,以充分发挥优秀新闻作品引领示范作用,激发新闻采编工作热情,不负伟大时代的期待。


“这次改革,顺应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新要求,打破作品形态和传播介质,使结构更合理,更广泛覆盖新闻工作者群体。对改革方案,新闻界各方面都赞同‘奖数保持稳定、优化奖项结构’的总体思路,按专业要求以体裁为主线设置基础奖项,同时根据新闻宣传工作需要以题材设置专门奖项,既坚持了新闻作品分类的专业性,又体现了新闻工作的特殊性。”人民日报协调部主任温红彦说。


本次改革也涉及了评选机制的变化:副部级以上领导干部不参评,厅局级领导干部非主创人员不参评;初评工作一律由记协和中央新闻单位组织,行政管理部门不再参与作品的报送;扩大评委库,增加懂行专家,减少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改革评选制度,增设评委实名打分环节。


陕西省记协主席薛保勤说,这些机制变化体现了评选向新闻工作前沿倾斜、进一步增强评选的专业性和客观性、完善初评机制等中国新闻奖评选改革的初衷。(作者系新华社记者白瀛)

来源:中国记协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G0UAe_H9pLq3c0eix9StA


编辑:张铭麟

229#
发表于 2022-6-15 19:19: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国新闻奖奖项设置新在哪儿?且听专家评析


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薛保勤:


中国新闻奖奖项设置改革评析


2022年是中国新闻奖设立的第32个年头,作为业界最高奖项和权威标杆,它代表着主流舆论的价值导向,凝结着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进步和创新成果,蕴含着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孜孜追求与不懈奋斗,在推动新闻界出精品、出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了重要而独特的贡献,是新闻舆论工作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风向标”。


作为面向各级各类媒体、新闻工作者广泛参与、权威性和美誉度高的年度综合性优秀作品奖,中国新闻奖奖项设置改革关系重大。主办方中国记协商以求同、协以成事,广泛听取新闻界意见建议,寻求贴近媒体意愿和社会期许的“最大公约数”,从新闻形态、新闻生产规律和评价规律出发调整改革奖项设置,是与新时代同频共振的积极探索,是与新闻事业发展同向同行的有益实践。三方面变化令人耳目一新:


一是破立并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可以说,我们事业发展的一切成就和进步,无不是在破解问题中实现的,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中国新闻奖奖项设置亦如是。30多年来,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中国新闻奖不断“做加法”和“打补丁”,丰富评选类别,奖项由最初的13项扩充到29项。但奖项交叉问题也随之而来,部分奖项甚至有“隔年皇历”之嫌,改革是破而后立、与时俱进的需要。此次改革从新闻业务专业和新闻工作实际出发,对奖项进行梳理、归并,改革后的评选项目由29个优化为20个,结构更为合理、框架更为清晰。尤其是以体裁为主线,同时尊重媒体特性和新闻实践设置基础奖项,打破了原有评选项目对作品形态和传播介质的限制,贯通各类媒体,兼具专业性和包容性,覆盖的新闻工作者群体也更为广泛,可谓一举数得。另一值得称道的变化是此次改革取消了对作品的字数、时长限制,有效减少“遗珠之憾”。通常认为,好新闻应短小精悍。但是面对不同的题材,该长则长、该短则短,注重作品的表达效率方是应有之义。


二是内外兼重。改革后的中国新闻奖以内容题材为主线设置专门奖项,内宣聚力、外宣发力,有力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其中,重大主题报道、典型报道历来是中国新闻奖评选的重头戏,作为专门奖项单列后,旋律更高昂、能量更饱满,有利于充分发挥优秀新闻作品的示范引领作用。舆论监督报道奖项的设立可谓“惊喜”。长期以来,公众对舆论监督报道存在认识误区,认为舆论监督是“抹黑”“添乱”。这其实是对舆论监督的曲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从本质上来讲,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有相同的精神内涵、一致的出发点和统一的校验标准。舆论监督报道奖项的设立,激浊扬清、扶正祛邪,鼓励媒体真正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激励从业人员切实担负起“瞭望者”的使命。国际传播是中国新闻奖诸多奖项中较为独特的品类,它的设置和发展与中国对外传播国家战略发展的关键节点密切相关。近几年,我们充分利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借船出海”,不乏“破圈”成功的案例,海外新媒体传播渠道的国际传播价值被广泛认可,这在国际传播奖项改革中也得到了充分印证。

三是“新”旧相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2014年,“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伴随着融合的纵深化发展,2018年中国新闻奖增设媒体融合奖项,奖项设置4年来的发展成效是极为丰富的,见证了我国媒体融合由表及里的显著变化,展现了主流媒体进军主阵地取得的突出成果,涵育了一批具有聚合功能、探索价值和社会反响的融媒精品。当前,媒体融合发展进入深水区,此次改革亦是新形势下主动作为、守正创新的必要举措,除却打破限制、贯通各类媒体设置基础奖项外,另增设“融合报道”“应用创新”两个专门奖项以鼓励发展创新,明确内容是核心、技术服务内容的本质要求,强调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公共职能,正能量与大流量相得益彰,真正发扬好新闻的价值。同时,改革后的评选办法明确规定“各省(区、市)记协报送作品必须有 1 件以上县级融媒体中心作品”,鼓励县级融媒体中心创新创优,助力打通媒体融合最后一公里。媒体融合发展是一篇大文章,与时俱进的中国新闻奖无疑是这篇文章最好的“记录者”之一。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中国新闻奖亦是如此。奖项设置改革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堪称“大手笔”,有助于让更多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优秀新闻作品脱颖而出、传播开来,充分发挥出“立标杆、出精品、育人才”的作用。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绍阳:


中国新闻奖:在“坚守”与“变革”中前行


新闻评奖是推动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繁荣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重要手段。作为全国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中国新闻奖自1991年起每年评选一次,获奖作品基本涵盖了年度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重点工作、重要活动和重大典型,也反映出我国新闻传媒业自身的成长与变革历程。


评奖既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又要兼顾到方方面面的实际情况。中国新闻奖一直秉持着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传统,以评选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新闻精品力作为己任。2022年,中国记协对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进行了修订,与第31届相比,第32届中国新闻奖设奖总数为380个,评选项目由29项优化至20项,突出对新闻作品的导向要求、质量要求和对新闻人才的素质要求,具体的调整如下:


一是在申报项目类别上首次划分了“基础类”和“专门类”两大类。在以往根据新闻体裁、实践和媒体特性设置的基础奖项之外,以内容题材为核心为具有重大时代意义、涉及重大社会价值的新闻作品设置了专门奖项,在“专门类”中新增了重大主题报道、典型报道和舆论监督报道,并保留了国际传播奖项。


二是将原本按照媒介形态设置的奖项打通合并,以“消息”“评论”和“通讯”三大体裁进行奖项设置,将原文字消息、广播消息、电视消息合并为“消息”大类;将原文字评论、广播评论、电视评论合并为“评论”大类;将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保留合并更名为“通讯”大类。以媒体特性为基础设置了“新闻专题”“系列报道”“新闻访谈”“新闻直播”和“新闻编排”各大项目,各评选项目中涵盖了原针对广播、电视及网络媒体设置的各个相关项目,同时新增了“新闻纪录片”奖项。


三是取消了作品属性不鲜明的奖项,如创意互动奖、页(界)面设计奖等。同时,单独在“专门类”中设置了融合报道与应用创新奖以鼓励新闻媒体积极进行融合发展和技术应用创新。


四是保留了根据新闻实践设置的基础奖项,分别是新闻摄影、新闻漫画、新闻专栏和报纸副刊,并将原新闻论文保留更名为了新闻业务研究。


新版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坚守对新闻媒体工作者政治、业务素质的高标准。中国新闻奖就是要评选出增强“四力”、服务于党和人民、着眼于党和人民殷切期待的优秀新闻作品。“基础类”奖项的设置回应了对新闻工作者专业精神和专业技能的基本要求,能够更清晰地为当下新闻工作者提供“优秀的专业新闻作品”的参考,激励新闻媒体工作者提高政治站位、精进专业素养。


新版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进一步突出了对媒体融合的深度要求。一般来说,奖项分类通行的依据主要有两种:内容体裁属性、介质属性。中国新闻奖曾以介质(媒介)属性进行过奖项分类,如将文字消息、广播消息和电视消息分开,而在数码媒介时代,介质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相互融合,这是一个方向和大势所趋。


为推动新闻媒体真正实现从技术、内容到组织架构层面的深度融合,这次改革弱化了媒介性质在奖项分类上的作用,针对作品体裁进行了奖项的分类。


首先,文字、广播、电视是信息的不同载体和呈现形态,它们的技术特点和对新闻创作者的技能要求有所不同,但从根本上看,新闻奖评选的核心是新闻作品内在的新闻性,强调的是时效性、客观性和思想性等方面。比如好消息的特点是新、短、快、活;判断优秀的通讯作品,是看它是否体现了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和描写的形象性;衡量一则评论的优劣,论题的新闻性、论理的思想性和论说的公众性是关键指标。


其次,文字、广播、电视是同一信息源的不同展现形式,新闻评奖以“体裁”设奖,弱化了信息的展现形式,降低了其同质性,更加突出了信息的重要性与时效性。


再次,以“体裁”为分类依据,为作品的全媒体呈现形式提供更大空间,也是对全能型新闻人的更高要求。如今很多新闻信息不仅只通过一种形式传播,同一种形式内也会融合其他形式的表达方式,以“体裁”设奖,肯定信息矩阵传播的价值,为以全媒体形式开展内容生产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当然,不同介质对传播内容和效果会有影响,作品是否发挥了自身的介质特点、优点,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


新版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在拥抱时代服务人民中彰显价值。特别是在“专门类”中设置的重大主题报道、国际传播、典型报道和舆论监督报道的评选项目突出强调了新闻工作者要争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和“中国故事的讲述者”的责任和使命,通过树典型、立榜样,希冀涌现出更多“综观全局、心系大众、勤勉敬业、耳聪目明”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中国新闻奖自设立以来进行了多轮改革,追求评奖原则与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中国新闻奖的设立和评选就是要通过对优秀新闻作品的评比引导新闻生产规则和模式,鼓励创作、引领风尚,为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来源:中国记协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m-Ljq2YUTDhsArQ3R0mHw


编辑:张铭麟

230#
发表于 2022-6-15 19:20: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陆绍阳——中国新闻奖:在“坚守”与“变革”中前行

中国新闻奖:在“坚守”与“变革”中前行

陆绍阳

新闻评奖是推动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繁荣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重要手段。作为全国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中国新闻奖自1991年起每年评选一次,获奖作品基本涵盖了年度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重点工作、重要活动和重大典型,也反映出我国新闻传媒业自身的成长与变革历程。

评奖既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又要兼顾到方方面面的实际情况。中国新闻奖一直秉持着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传统,以评选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精品力作为己任。2022年,中国记协对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进行了修订,与第三十一届相比,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将设奖总数为380个,评选项目由29项优化至20项,突出对新闻作品的导向要求、质量要求和对新闻人才的素质要求,具体调整如下:

一是在申报项目类别上首次划分了“基础类”和“专门类”两大类。在以往根据新闻体裁、实践和媒体特性设置的基础奖项之外,以内容题材为核心,为具有重大时代意义、涉及重大社会价值的新闻作品设置了专门奖项,在“专门类”中新增了重大主题报道、典型报道和舆论监督报道,并保留了国际传播奖项。

二是将原本按照媒介形态设置的奖项打通合并,以“消息”“评论”和“通讯”三大体裁进行奖项设置,将原文字消息、广播消息、电视消息合并为“消息”大类;将原文字评论、广播评论、电视评论合并为“评论”大类;将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保留合并更名为“通讯”大类。以媒体特性为基础设置了“新闻专题”“系列报道”“新闻访谈”“新闻直播”和“新闻编排”各大项目,各评选项目中涵盖了原针对广播、电视及网络媒体设置的各个相关项目,同时新增了“新闻纪录片”奖项。

三是取消了作品属性不鲜明的奖项,如创意互动奖、页(界)面设计奖。同时,单独在“专门类”中设置了融合报道与应用创新奖,以鼓励新闻媒体积极进行融合发展和技术应用创新。
四是保留了根据新闻实践设置的基础奖项,分别是新闻摄影、新闻漫画、新闻专栏和报纸副刊,并将原新闻论文保留更名为新闻业务研究。

新版的中国新闻奖评奖办法坚守对新闻媒体工作者政治、业务素质的高标准。中国新闻奖就是要评选出增强“四力”、服务于党和人民、着眼于党和人民殷切期待的优秀新闻作品。“基础类”奖项的设置回应了对新闻工作者专业精神和专业技能的基本要求,能够更清晰地为当下新闻工作者提供“优秀的专业新闻作品”的参考,激励新闻媒体工作者提高政治站位、精进专业素养。

新版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进一步突出了对媒体融合的深度要求。一般来说,奖项分类通行的依据主要有两种:内容体裁属性、介质属性。中国新闻奖曾以介质(媒介)属性进行过奖项分类,如将文字消息、广播消息和电视消息分开,而在数码媒介时代,介质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相互融合,这是一个方向和大势所趋。

为推动新闻媒体真正实现从技术、内容到组织架构层面的深度融合,这次改革弱化了媒介性质在奖项分类上的作用,针对作品体裁进行了奖项的分类。

首先,文字、广播、电视是信息的不同载体和呈现形态,它们的技术特点和对新闻创作者的技能要求有所不同,但从根本上看,新闻奖评选的核心是新闻作品内在的新闻性,强调的是时效性、客观性和思想性等方面。比如,好消息的特点是新、短、快、活;判断优秀的通讯作品,是看它是否体现了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和描写的形象性;衡量一则评论的优劣,论题的新闻性、论理的思想性和论说的公众性是关键指标。

其次,文字、广播、电视是同一信息源的不同展现形式,新闻评奖以“体裁”设奖,弱化了信息的展现形势,降低了其同质性,更加突出了信息的重要性与时效性。

再次,以“体裁”为分类依据,为作品的全媒体呈现形式提供更大空间,也是对全能型新闻人的更高要求。如今很多新闻信息不仅只通过一种形式传播,同一种形式内也会融合其他形式的表达方式,以“体裁”设奖,肯定信息矩阵传播的价值,为以全媒体形式开展内容生产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当然,不同介质对传播内容和效果会有影响,作品是否发挥了自身的介质特点、优点,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

新版的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在拥抱时代服务人民中彰显价值。特别是在“专门类”中设置的重大主题报道、国际传播、典型报道和舆论监督报道的评选项目,突出强调了新闻工作者要争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和“中国故事的讲述者”的责任和使命,通过树典型、立榜样,希冀涌现出更多“综观全局、心系大众、勤勉敬业、耳聪目明”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中国新闻奖自设立以来进行了多轮改革,追求评奖原则与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中国新闻奖的设立和评选就是要通过对优秀新闻作品的评比引导新闻生产规则和模式,鼓励创作、引领风尚,为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来源:新闻战线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gOxjJOlN5_SNwCqpCIDUA


编辑:张铭麟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