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报纸研究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21#
发表于 2013-1-8 18:46: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美国《新闻周刊》告别印刷版 明天你怎么看新闻

(记者尹海涛 李运海 闫伊默)今天,你用什么方式看新闻?
  面对这个问题,答案肯定是多种多样的。但利用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通过互联网阅读新闻、获取信息的人正在增多,却是不争的事实。
  面对这种形势,一本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新闻杂志,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2012年12月31日,有近80年历史的美国知名新闻类周刊《新闻周刊》,停止发行印刷版杂志,全面转向名为“全球新闻周刊”的数字版刊物。
  由于美国《新闻周刊》巨大的影响力,其停止出版印刷版的消息,迅速引起了全球关注,也引发了关于传统媒体未来发展路径的思考。
  明天,你会用什么方式看新闻?
  《新闻周刊》停“纸”引震动
  “纸质媒体赶紧想办法吧!赶紧行动起来!不要再固步自封。”2012年12月28日,网友“汉墨先生”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出了这样一条信息。引发他感慨的,是他看到的一条新闻:美国《新闻周刊》出版最后一期印刷版。
  据报道,《新闻周刊》是排在《时代》杂志之后的美国第二大新闻类周刊。但其订阅者数量已经从最高峰的300万减少至150万。近年来印刷媒体广告业务锐减,日益影响到整体商业操作。据该刊判断,目前已达到必须以全面数字化形式来最有效吸引读者的“临界点”。
  《新闻周刊》于2012年12月31日发行印刷版的最后一期,其网络版定名为“全球新闻周刊”,以付费模式来提供支持,同时通过电子阅读器和网页来发布内容。
  自2012年12月24日起,国内众多媒体报道了这一消息,一些媒体界人士更是在微博中迅速转发这条消息,不少媒体还组织了专家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讨论,制作了专题。2012年12月28日,记者在新浪微博中以“美国《新闻周刊》”为主题词进行搜索,找到了374160条结果。
  更有一些国外媒体将《新闻周刊》停发印刷版列为“今年全球重磅公司新闻”。
  作为美国一家具有全球影响的杂志传媒,《新闻周刊》的决定所具有的标志性和象征意义更为引人注目。2012年12月31日的《新闻周刊》封面上,在“最后一期印刷版”字样的前面使用了“#”字标签。这不仅意味着《新闻周刊》以诗化的方式向社交媒体致意,且表明社交媒体是导致该杂志纸质刊物走到尽头的原因之一。
  《新闻周刊》带给我们的疑问是,报纸和杂志走向网络是大势所趋吗?数字化媒体的时代已经全面到来了吗?
  事实上,《新闻周刊》不是首个向数字媒体转型的时事动态类杂志,《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在2010年就停止发行印刷版,专攻网络版。此外,具有百年历史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因亏损而于2009年停刊印刷版。而其网站的月均浏览量目前已达400万人次。2010年,《西雅图邮报》出版了最后一期报纸,转型为新闻网站。2005年,《赫芬顿邮报》上线,这是一家新闻与分析网站,聚集了大量实名认证的高端博客作者。根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ComScore提供的数据,2011年5月《赫芬顿邮报》的月独立用户访问量首次超过《纽约时报》。
  阅读革命就在我们身边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大洋两岸传统媒体面对的局面大同小异。一场“阅读革命”正在我们身边悄然发生。尤其对“80后”、“90后”来说,新媒体已经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许莹是一名1982年出生的公务员,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郑州市辖区内的一个镇政府工作。她说:“如今上网很方便,家庭有电脑,办公室有电脑,哪天不上网,感觉一天就白过了。自然,上网也是获取自己需要信息的主要途径。”
  许莹在镇政府做文秘工作,平时要写很多报告、总结等文字资料。她说:“需要什么内容时,百度一搜索,相关信息常常有几百万条,能让自己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这是报纸、杂志不具备的。”
  也正因为做文秘工作,许莹对报纸没有完全放弃,每天都会翻一翻当天的报纸。她说:“小时候没有电脑,也不能上网,所以我还是看报纸、看电视长大的,对报纸仍然情有独钟,对国内、省内发生的重大新闻,在网上看过之后,还要看看报纸,一是习惯,二是报纸可靠,因为,有时候不完全相信网上的东西。特别是报纸上的评论,有思想、有观点、有深度,很多评论剖析透彻,语言精美,这些都是目前新媒体所不具备的。”
  许莹看到好的报道或喜欢的评论,就剪贴下来,粘到自己的剪贴本上,说自己得空就温习温习,受益很大。
  “80后”许莹的阅读习惯是新媒体、报纸兼顾,1990年出生的杨梅则是彻底的上网一族,平时很少看报纸。她说:“在我童年成长中,父母就教我学会了上网,因此,上网早已成为自己的阅读习惯,在电脑上、手机上阅读,比看报纸方便、快捷。”她称,上大学时,每到夜深人静,宿舍拉闸熄灯后,同宿舍的舍友们笔记本电脑插着备用电池在坚持“工作”,就算躺在床上,也会继续打开手机上网。有什么新鲜事或重大新闻,都会传到网上,供大家分享。大家通常在电脑前解决吃喝,实在憋急了起来上一下厕所。很少看报纸,“所有新闻网上都有”,书翻得更少。
  杨梅去年大学毕业后到郑州市一家网站工作,职业特点更加强了她与新媒体的联系。她说:“我很少看报纸,我的很多同学也一样。如今上网太方便了,一部手机,网遍天下。同学、朋友之间沟通也是通过飞信、QQ、微博等途径,这多方便呀。”
  家里有没有亲人订阅报纸?杨梅说:“姥爷姥姥订有报纸。这是他们一生的习惯,手机上网根本不会。”
  有人说,“50后”、“60后”的人喜欢在办公室一杯茶一张报,用纸笔抒发灵感;“70后”的人喜欢打开电视,聚在一起了解世界;“80后”习惯打开电脑,点击鼠标获取信息;“90后”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随时随地与外界联系。拥挤的公交车上,严肃的会议上,丰盛的聚餐中,隆重的婚礼上,他们,无时无刻不在重复一个动作——低头摆弄手机。看新闻,传照片,写微博,用手机来打发时间,用手机来交流情感。
  杨梅完全认同这种看法,称这就是如今“我们这一代人的真实生活”。
  传统媒体如何“突围”
  《新闻周刊》停“纸”也在国内的传媒界引起争论。大家关注的焦点是,传统媒体如何在新媒体的重重包围之下“突围”?
  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家庭的报刊订阅量在过去60年持续下降,有专家预测,2040年传统媒体领域将失去最后一个读者,这使得传统媒体不得不将网络、手机等终端作为自己开拓市场的利器。
  “我们要给《新闻周刊》转型,而不是向它说再见。”《新闻周刊》两年前与“野兽日报”网站合并,“野兽日报”创始人、主编蒂娜·布朗说,他们的品牌质量或是新闻业务依旧非常强大,只是对印刷媒体出版和发行模式的一次改革。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广告系主任程士安女士则认为,无论媒体格局如何变化,人类始终有获取信息的需求,数字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信息内容的承载形式,对于我国当前的新闻传播业态来说,专业从事新闻报道的机构,它的可信度、权威性和信息灵敏度仍是个人不可取代的。
  不少专家的观点认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并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一种良性竞争,传统媒体作为内容提供商应着眼于自身的专业性,坚持“内容为王”,在内容提供领域做到极致。
  2012年初,在海口举行的一次媒体合作峰会上,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王垂林发言时透露,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通过聚合资源和全媒体转型两大战略,推进该集团从平面媒体向全媒体文化传媒集团转型发展,未来的南方报业集团将不仅仅以印刷方式进行内容呈现。
  2012年12月20日,《南方日报》改版10周年研讨会在广州举行,会上对于传统媒体如何结合新技术、新渠道,实现真正的全媒体生产、全介质传播、全方位经营的话题进行了讨论。出席此次会议的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赵铁军也认为,全媒体已然是大势所趋,传统媒体在运作模式上正在进行一场革命。想要破局必须正视变革、坚持专业、摒除己见,拥抱新媒体共同发展,创造新的奇迹。 (来源:河南日报)
(原标题:美国《新闻周刊》告别印刷版 明天你怎么看新闻)
222#
发表于 2013-1-10 12:39: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英国《金融时报》被曝寻找中国内地买家


英国传媒公司培生集团被报道可能卖掉其旗舰报纸《金融时报》


 新浪传媒讯: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报道,在英国传媒公司培生集团被报道可能卖掉其旗舰报纸《金融时报》之后的第三个月,一位消息人士告诉记者,《金融时报》的顾问实际上已经来过中国,寻求可能的买家。
  笔者认为,最有趣的是培生如何会考虑将其拳头产品中的一个卖给中国买家,这或许能够反映出曾经一统全球传媒市场的印刷品出版物前景是如何艰难。培生集团顾问寻求中国买家这一举动,同样折射出中国传媒业是这一行业中资金相对充足的为数不多的几个;这是因为,中国的许多大型传媒集团几乎都在当地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并且拥有多样资产,从印刷品到广播和新兴媒体资产。
  《金融时报》的这一传言首次进入全球消息头条是在去年秋季,当时媒体报道称,培生集团正在考虑卖掉《金融时报》;同时,最有可能的买家包括财经传媒集团汤森路透公司和彭博新闻社,以及《华尔街日报》和道琼斯通讯社的所有者,鲁伯特-默多克的新闻集团。随后,大约在一个月之前,报道称彭博新闻社的确非常感兴趣,但不清楚这些讨论是否属实。
  笔者的猜测是,这一嗅探中国买家兴趣的举动表明,要么是彭博社止步不前,要么就是培生集团的顾问可能正试图打价格战。据消息人士所述,他所在的公司——中国顶级传媒集团之一,最近被代表培生集团的第三方咨询公司找过,对购买《金融时报》的兴趣进行了洽谈。
  事实上,培生集团考虑这样一个中国买家是非同寻常的。因为,所有的中国媒体在一定层级上都属国有,而且所有的活动都有国家委托的自我审查制度。但现在不是平常,培生集团可能也意识到《金融时报》距离步《商业周刊》和《新闻周刊》等其他一些老牌印刷刊物的后尘之路并不遥远了;它们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在读者剧降和利润蒸发之后遭到“贱卖”。
  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可能不会有太多的西方买家愿意出钱购买《金融时报》。因此,中国买家购买报纸的可能到底有多大?同时,谁又会是这样的买家呢?
  对第一个问题,笔者的回答是:《金融时报》被卖给中国买家的可能性极其微小,或许还不到10%。最重要的是,因为相互冲突的传媒文化,中国政府很可能绝不会允许其传媒集团收购这样一个高知名度的报纸。同样重要的是,如果《金融时报》的员工发现他们被一个中国公司收购,他们很可能会较为反感并一同离开报社。
  在这场不太可能的交易中,唯一一家有收购资质的中国传媒集团很可能是南方传媒集团,这是一家以中国最敢言著称的出版商;同样它也是《21世纪环球报道》的所有者,这是一份中国领先和最前沿的金融报纸。但即使是南方传媒集团也会发现,政府相关部门很可能会快速介入,扼杀这一交易。
  再次,没有人会认为新闻集团能够在2007年成功收购《华尔街日报》的发行商道琼斯;然而最后,这笔交易还是成功达成了。所有的这一切表明,我们所生活的是一个非常奇怪的时代,全球传媒业进行着一场彻底的重组,很容易发现一些比较老、最富盛名的报纸被迫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商业模式;或者在不久的将来面临倒闭的风险。在这样的环境中,就不应该对培生集团顾问寻求中国潜在买家,出售《金融时报》这样的举动太过惊异,虽然他们只是试着激起对方的兴趣。但在今天结束时,笔者确实认为,与中国交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或者根本不可能发生,同时,培生集团毫无疑问又将不得不以比其寻求收购价低很多的价格解决出售《金融时报》的问题。
  概要:虽然与中国传媒集团完成交易的可能非常渺茫,但寻求潜在中国买家购买培生集团《金融时报》这一举动,已经折射出了西方印刷业艰难的前景。(斯年)


http://news.sina.com.cn/m/2013-01-09/100725992823.shtml
223#
发表于 2013-1-12 18:06: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XLL徐林林
几年前,听广日一高层技术人员说过类似构想。老兄我低调地自我消化了。 //@古皖老烧包: //@老王JZ:转发微博

@传媒老王
2012年《京华时报》总编辑@李洪洋 提出了“云报纸”的理念。李洪洋称,报纸读者通过手机客户端拍摄报纸图像,经过“云计算”,便体验到该条新闻的视频、图片和更多文字报道,这就是“云报纸”。它突破了版面、形式和时间的限制,实现了对传统报纸的创新。



(1)| 轉發(64) | 評論(34)
今天16:43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224#
发表于 2013-1-13 11:16:4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傅玉辉
//@赵乐米:移动互联网入口之战。但会不会有点理想化?如果纸媒上遍布着二维码广告,又回到过去黄页时代了?

@钛媒体
【二维码可以成为纸媒的第二春?】拥有庞大发行量的传统纸媒,很可能形成二维码购物的一个新载体。从理论上说,纸媒上刊登的二维码可形成一笔不小的移动互联网流量。目前通过搜索引擎、网络广告等互联网方式在网上获取流量的成本非常高昂,纸媒触网已经成为各大纸媒必做的功课。 http://t.cn/zjrjYKi



| 轉發(21) | 評論(9)
50分鐘前來自钛媒体TMTpost


| 轉發(3)| 收藏| 評論(1)
36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225#
发表于 2013-1-13 14:03: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叙利亚战区现新版独立报 主编:不做任何人喉舌

【环球网报道 记者 胥文琦】据“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1月11日消息,叙利亚一记者团队在被叙叛军控制的阿勒颇地区,推出了新版独立报——《叙利亚自由》。
  该报编辑部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将尽最大可能客观报道这个国家所发生的一切。报纸主编说:“我们不是任何人的喉舌,我们就只是记者。我们永远不会报道那种100%不可信的消息。有人曾多次试图操控我们。”
  据悉,《叙利亚自由》报为周刊,1月10日它已出版了第四期。
(原标题:叙利亚战区现新版独立报 主编:不做任何人喉舌)

226#
发表于 2013-1-15 11:22:2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对杂志而言印刷版仍然十分重要
2013年01月14日15:05  新浪传媒 我有话说(20人参与)


  新浪传媒讯:据美国《传媒生活》杂志网站1月7日报道,你或许会认为,随着移动设备的流行和数字广告的的急剧扩张,杂志在明年的大趋势将完全依赖于新媒体。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虽然杂志毫无疑问地将越来越多的数字内容融入了它们的品牌之中;然而,它们却仍然依靠页面继续与读者保持着最为紧密的关联,而这也仍然是人们继续在杂志上做广告最为重要的原因。
  这些天,广告商一直寻求将他们的信息与杂志内容捆绑的更加紧密,希望依靠杂志的可信度来提高他们自身的可信度。虽然编辑们习惯上都会避免这种捆绑,然而出于刊登广告的需要,一些刊物被迫重新考虑他们长期坚持将杂志内容与广告分离的这一原则。印刷媒体买方公司Fallon总监Carol Pais Hammond对《传媒生活》谈到了她所关注2013年的趋势,新技术如何影响杂志?以及为什么杂志仍然是一种至关重要的传媒形式?
  什么是2013年值得关注的杂志的三大趋势?
  第一,杂志内容与广告之间的界线依然很模糊。消费者寻找权威和可靠的声音,这样广告信息越能在内容对抗广告的空间中存活,便越能从新闻可信度的荣光中受益。到底广告商能够将这个信封推多远,而杂志又允许它被推得多远还有待观察。
  第二,下一个杂志品牌扩张。很可能继续存在于数字/印刷版之中,但真正使我更加感兴趣的却是杂志如何在“增强体验”对“侵袭”或“侵扰”之中走出正确的路线。
  第三,新杂志创刊,已有杂志倒闭或者重新设计。这是目前消费者心情、兴趣和优先顺序的典型反应,虽然它们会变化无常。
  如果有的话,那么杂志在2012年使你最吃惊的是什么?
  我认为,2012年是极其平静的一年,总体的感觉是审慎乐观。因为这一行业继续面临着一些飘忽不定的因素,例如报刊亭销量的波动、广告商的固执、生产成本上升等等。风险较少,却有很多准能赢的打赌。
  2013年新技术如何影响杂志?
  技术革新的速度使它很难预测。当然,我们会看到一些社交媒体应用程序的持续使用,数字水印和类似的东西;但我们会发现,新事物的关键会是新技术、功用和增强体验的完美融合。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描述大师级工匠威廉-莫里斯,那一定是实用和漂亮两者之一或全部。
  为什么杂志对媒体买家和规划者仍然很重要?
  作为广告商,我们从根本上寻求的就是与读者的联系,用大写字母C表示。
  印刷——因为很多原因,涉及到了板式设计、内容、观点和意见——能使我们将消费者引入更加深刻、更有意义的对话之中。它不是肤浅的信息发送载体,而是一个会话启动器/主持人,一个观点影响者,它能刺激人也能激励人。同时,特别是在其印刷版本中,它以坚持多层的、有触觉的形式囊括这一切。
  它藐视这种点击获取的心态。
  媒体买家和规划者2013年需要了解杂志的一些什么?
  这个因人而异。杂志是很个性化的东西,将它们用作心理记录的工具,它们就会找到你想要的“人”;然后通过一种个性化的、有意思的方式与人们取得联系。(斯年)

http://news.sina.com.cn/m/2013-01-14/150526030689.shtml



227#
发表于 2013-1-16 23:17: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地铁免费报的成长史:广告版面占据半壁江山


地铁报,预示免费报刊时代到来?


 浙江首份免费地铁报《城报》于日前正式创刊,杭州地铁一号线才运行一个多月,地铁报就宣告正式入户地铁,速度惊人,《城报》对杭州地铁媒体资源进行了先发性“占领”。
  创刊第一天,记者步入杭州地铁,看到阅读报纸的乘客众多,原因很简单,市民只要在入口处随便领取一份便可阅读,因为它易取,因为它免费。
  “纵观世界报业发展走向,免费报纸已经成为一大发展趋势,全球免费报纸总发行量已经超越4000万份,涉及40多个国家和地铁。”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所长邵培仁说,免费向地铁乘客赠送报纸在西方十分常见,咋看这是赔钱赚吆喝,实质是比较聪明的一招。“不仅新闻、广告信息到达率高,而且社会影响大,有比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而免费报纸中,首当其冲的当属免费的地铁报。在我国,随着轨道交通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地铁免费报的诞生与成长。
  顺势而生的免费报纸
  记者了解到,近几年各地地铁报已经率先进入免费报时代,日前创刊的《城报》只是免费报纸的一个缩影。
  1995年,全球第一份免费报纸《Metro》(地铁报)在瑞典亮相,谁也没有想到,在这之后的十年里,免费报纸的发展速度会如此惊人。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免费报纸的产生,在短短几年内就对传统付费报纸和媒体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有人称这样的冲击是致命性的,将推动报纸免费时代的到来。
  邵培仁告诉记者,免费报纸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市场条件下报业激烈竞争的产物,在新媒体如日中天、传统报业每况愈下的大背景下,现代高速交通工具特别是地铁的出现,是传统报业一次创新经营机制和发行模式的绝佳机会。
  免费报纸也随着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轨迹日渐兴起。
  2002年,全球最大的免费报纸发行商Metro在香港办的子报《都市日报》,是中国首份汉字免费地铁报,主要转载通讯社消息,部分本地消息自采,工作人员不多,成本不高,却因为占有了地铁客流量及广告目标集中的优势,当年收入就达到2亿港元,很快成为在全球快速赢利的报纸之一。
  之后,香港又出现了《头条日报》、《am730》等免费报纸。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每天清晨,在地铁与巴士上,上班族绝大多数低头看报。
  慢慢地内地城市也开始思考,如此高效益,又能提高群众的阅读量,何不在地铁上也创设免费报纸。
  2004年,开通地铁将近10年的上海,终于迎来了内地第一份免费地铁报《I时代报》。此后,北京、南京、广州、深圳等地相继创设地铁免费报,随着全国各地轨道交通的发展,地铁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地铁报的天生优势
  记者采访中观察发现,地铁免费报从创设之初,其天生的三个优越条件就注定了它背后不菲的收益。
  首先是读者群体大。《城报》如此未雨绸缪,因为这个读者群的数量太“诱人”了。杭州地铁开通才一条线,日均载客量就已达15万人次,二号线东南段也将计划于2013年底前建成通车,而杭州地铁初期规划达到10条线路,总长为375.6公里,试想一下,届时杭州的地铁上有多少人手捧《城报》阅读。
  早前上海地铁运营部门统计数据就显示,上海地铁工作日日均客流量超过670万人次,最高达711万人次。作为唯一入驻上海地铁的《I时代报》,目前的发行量在60万份左右,每天有超过400万本地人群阅读。
  二是地铁乘坐时间长、频率高。《城报》创刊前做了专项的调研,结果显示在杭州乘坐地铁平均每次要花27.5分钟,平均每周达10.7次。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早已让人们的视野逃离纸质媒体的阅读方式,有媒体称当前大部分人每天只用20分钟用于纸质阅读。地铁报弥补了这样一个时间的空缺。免费报纸以提供全面而简要的概述性新闻和各类实用信息为主,新闻一般短小精简,文字通俗易懂,读者一般20分钟就可以看完全部新闻信息。
  三是阅读人群和习惯。《城报》的调研显示,地铁乘客多为高学历读者,且收入属于中高水平,大部分为白领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阅读习惯忠诚度高,对报纸阅读较为全面仔细,传阅率高。
  众所周知,当报纸没有了发行收入,广告经营收入就成了免费报纸唯一的经济来源,这就与非盈利性机构、组织团体创办的内部免费报刊有着根本的区别。在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免费地铁报中,不少广告规模早已过亿,新办的地铁报每年广告收入增幅更是达到了50%至80%。
  那么地铁报的兴起,是否预示着免费报纸时代的到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谭天表示,地铁报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细分市场中进行垄断经营,并不能代表所有的报纸,毕竟目前主流报纸大多没有免费。“作为报业经营方式的一种补充,免费报的模式是值得肯定的。”
  广告——地铁报的“衣食父母”
  与传统付费报纸相比,免费报纸对广告的依赖程度更高。记者观察到,不少免费地铁报的广告版面占据了半壁江山,其“小采编、大广告”的组织构架和营销策略,让众多地铁报的编辑部俨然成了“广告部”。
  幸好内地免费地铁报纸的竞争并不激烈,原因在于地铁营运部门对最先入驻的地铁报的保护。记者看到,《I时代报》在其网站介绍道:作为上海地铁运营公司特许授权的免费媒体,在未来7年内将不再有新的免费媒体进入上海地铁。
  这种“特许授权”无疑为地铁免费报的发展贴上了一道“护身符”。其实,在《I时代报》诞生的7年时间里,上海最高峰时期曾经拥有11份地铁读物,其中不乏海外资本和民营资本的助推。但其中大半在撑了一年半载之后便烟消云散。
  邵培仁介绍,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没有报业公司愿意干赔本的买卖?报纸的成本和赢利必须要有人来分摊或埋单,而最大的埋单者就是广告主。如果广告额上不去,免费报纸的倒闭就是必然的。要吸引广告主投放广告,就必须有巨量的读者和优质的内容,有一支优秀的采编队伍和整合营销的人才,还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培育品牌的足够耐心。今天要培育一个报纸品牌,别指望从一株幼苗开始,它必须在很短时间内就是一棵大树。
  谁也说不准,未来哪天这个“保护伞”就消失了,毕竟当免费地铁报“一家独大”时,也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另外,记者在采访中也观察到,有几个现象也应该引起重视:
  首先,广告的刊登无可厚非,但作为报纸,终究要保证新闻内容质量和内涵价值。谭天表示,免费报纸过于依赖广告也影响其品质和独立性,一般此类报纸用户忠诚度都不高。
  其次,发行量与阅读量之间的矛盾。记者观察到,在杭州地铁站,不少市民看完报纸后随手带走或是直接丢进垃圾桶,为何不保护生态循环使用呢?其实,阅读量上去了,发行量低一些又何妨。
  对于外部竞争,业内也颇有微词。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地铁报的免费发行会分流都市报的服务性广告,对收费报纸的广告发展具有不公平式地撼动与冲击;也有另外一种声音:地铁报是报业形态中冲出来与网络重新争夺广告资源,并没有撼动收费报纸的广告。相反,如果免费地铁报经营的好,是对报纸主业态是一种有益补充。
  邵培仁说,但有一个现状我们必须承认,那就是,当前的我国报业正在从过去“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卖方市场,转向与各类新闻媒介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即使采取一些保护措施也是暂时的。从近些年来的文化体制改革进程来看,在三大传统新闻媒体中,报业是最早“觉醒”并迅速走上市场道路的。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报业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面对如此强大的广告市场,免费报纸终究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讯员朱海洋 记者潘剑凯 陆健)

http://news.sina.com.cn/m/2013-01-15/112526038698.shtml
228#
发表于 2013-1-17 10:17: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新浪公开课
【英国报纸介绍】 “镜报读者是自以为在治理国家的人;卫报读者是自以为应该治理国家的人;泰晤士报读者是真正治理国家的人;太阳报读者不在乎谁治理国家,只要胸大就好。” ——《Yes Minister》2013版登场,回忆这段经典台词,了解英国各大报纸:http://t.cn/zWC5Rz6
。更多内容访问http://t.cn/7hFsA



| 轉發| 收藏| 評論
7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229#
发表于 2013-1-17 23:03: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大样小样儿
我们报业集团有四张党报:深圳特区报是穿干部服的党报,深圳商报是穿西装的党报,深圳晚报是穿休闲服的党报,晶报是穿牛仔服的党报。深圳新闻网呢,算是互联网上的党报,我们都姓党。通过不同的表达形式、不同的语言风格来传递党的声音,来占领不同的市场。——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黄扬略

| 轉發(3) | 評論(1)
21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230#
发表于 2013-1-18 17:42: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人民日报》头版大幅减少领导人报道


 变脸后的《人民日报》头版更民生了。1月13日-15日,连续三天报道中东部雾霾天气。这是1月13日头版相关报道。资料图片
  南都讯 记者彭美 实习生孙亚京 发自北京 许多细心的网友近日发现,《人民日报》头版已悄然改版:自今年元旦以来,《人民日报》头版增加了批评报道和民生新闻比例,党和国家领导人报道比例则相应大幅减少。
  新一年“努力说真话、写实情”
  《人民日报》有关人士昨晚对南都记者证实,《人民日报》从今年1月1日起开始改版,头版内容增加了舆论监督、民生新闻、经济新闻比例,同时增加“导读”板块。
  该人士表示,去年12月中央政治局出台的“八项规定”给《人民日报》改版带来很大空间,而“贴近读者”作为《人民日报》一直以来的追求,也是此次改版的方向。
  今年1月1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曾发布消息称,《人民日报》当日起增版,并表示:“新一年,我们将努力说真话、写实情,让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更具亲和力感染力,更有可读性可视性,实实在在服务读者”。
  半月内数度刊登舆论监督报道
  自元旦改版半个多月来,记者发现,《人民日报》头版多次刊登舆论监督报道:1月3日,在山西中南铁路南吕梁山隧道发生造成8死5伤的爆炸事故后,刊登《追问南吕梁山隧道事故瞒报》;1月4日,头条刊登武汉赫山《治理污染多花数亿 闹市地块荒废8年》的批评报道;1月7日,报道河南兰考7名孤儿火灾遇难后,记者给民政部拨打15次电话未得到任何回应的过程;昨日,刊发内蒙古“菜篮子”项目成欠薪工程的批评报道。1月13日-15日,《人民日报》头版则连续三天针对中东部雾霾天气进行报道和评论。
  这些报道随后在网络引起热论。有网友表示,《人民日报》头版的这些舆论监督报道切中热点“接地气”,期待人民日报的改变能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党报的集体转变。
  实际上,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近年来的新尝试不断。2011年4月和5月,《人民日报》以“本报评论部”署名连续推出5篇“注社会心态”系列评论,包括《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等,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此外,去年7月22日,北京遭遇61年来的最大暴雨,《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当日正式开通,针对这场暴雨的微博更获得1.5万条评论和7.3条转发。此后,该微博经常对热点事件发声,赢得不少好评。
  延伸
  央视《焦点访谈》也改版
  记者获悉,除《人民日报》外,开播19年的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也从元旦起首次大改版。改版后该栏目每期节目不再拘泥于一个焦点,且更加亲民。如1月4日晚播出的《焦点访谈》报道郑州“房妹”事件和交通灯“黄灯”争议。不少网友表示,《焦点访谈》终于找回了走失多年的“焦点”精魂。
  《焦点访谈》节目组也证实,改版后的节目将坚持舆论监督特色,更贴近民生,并强化“有深度、有锐度”的评论功能。
(原标题:《人民日报》头版变脸)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