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好图好在哪?08.22 |摄影点评 “人民日报一周好图+编辑点评”来啦!赏好图,看门道,带您外行秒变内行。这些照片好在哪里?又怎样与版面文字报道相得益彰?听听人民日报夜班编辑的专业分享。 抢修道路 图为8月7日,陆军第78集团军某旅组织党员突击队在吉林省舒兰市开原镇五滴村抢修道路。 李司侨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3.8.14 第6版 《人民日报》2023.8.14 第6版 点评:本次汛情以来,编辑在寻找图片、制作版面间,常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一张照片,如何跟其他媒体做区别,体现出人民日报视觉版的独特之处?通过制作多期视觉版、图片报道,摸索出了一个规律:以人物为主体,彰显人的魅力。 力量感,是这张照片最大的特点;信仰的力量,是这张照片最动人的地方。画面里,两名战士怒目圆睁,牙关紧咬,手臂灌注了全身的力量。再看眼前,一大块巨石“冲”出了画面,这里的巨石既是清理道路的阻碍,也代表重建家园的困难。但是,哪怕手中的巨石有千斤重,但只要在群众需要的地方,只要有党旗高高飘扬,人民解放军就能够克服千难万险,凝聚起重建家园的力量。 ——视觉版 杨烁壁 转运群众 日前,在河北省涿州市开发区,来自山东蓬莱的救援队队员小心翼翼地转运婴儿。 丁中兴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3.8.15 第6版 点评:如何通过一张照片,看出人民日报站稳人民立场?在8月15日这一期的人民日报防汛救灾压轴专版中,版面上的大照片给出了答案。 视觉中心汇聚在河北省涿州市街头的一幅救援场景,画面中,来自山东蓬莱的两名救援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婴儿捧在怀中,救援人员的欣慰笑容与婴儿的怡然自得,将防汛救灾中闪耀的人性光辉表达的淋漓尽致。婴儿代表了希望,笑容传递出信心,不同地域的人们汇聚在一起,只为共同的目标——抢险救灾。通过将人物作为画面主体,这张照片无论是人物的动态、神情都得到了充分体现,画面的感染力与穿透力也得到了释放。 ——视觉版 杨烁壁 抢修铁路 日前,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全力抢修滨绥铁路受损路段。 栗崧航 摄 刊于《人民日报》2023.8.15 第6版 点评:近处是齐腰深的洪流,奔涌湍急;远处是延展变形的铁轨,随时有进一步塌陷的风险。画面中,一名工作人员不顾急流湍涌,投入水中,开展道路抢险重建工作。这一刻,这名工作人员奋不顾身的身影,被摄影师捕捉,定格成为满屏的勇气。最是无畏动人心,最是舍己见真情。在这个洪水肆虐的夏天,有幸见证这样一段写满勇气的故事,也是图片编辑的幸运。 ——视觉版 杨烁壁 封堵决口 8月14日,陆军第78集团军某旅官兵在吉林省扶余市拉林河杨家崴子段封堵决口。 王驰 周程程 摄影报道 刊于《人民日报》2023.8.15 第6版 点评:奋力一掷,无声的照片仿佛充满了怒吼的声音。画面中,左边的战士张大了嘴,全身的力量在这里迸发,手中加固堤坝的沙袋即将飞出,模糊的沙袋,表明这一掷已经快过了摄影师快门的速度,充血的肌肉,证明这一动作一气呵成;右边的战士双手有力,给这一掷提供了稳定的力量。两个人的团结协作,达成了团结一致的目标——尽全力抢险救灾、重建家园。 本次汛情以来,受灾地区群众众志成城、克服困难,解放军、武警部队闻令而动、连续奋战,消防救援、医疗、通信等多种力量争分夺秒、尽锐出战;社会各界踊跃捐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这些力量中,人是起决定性因素的,为了突出人民日报的全面性与独特性,编辑在选图时注重选择表现人物张力的图片,以人的动态与神情为载体,突出防汛救灾中人的力量。 ——视觉版 杨烁壁 来源:人民日报一撇一捺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mWKJAECgBSmzuERQ7kUlw 编辑:程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