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批评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11#
发表于 2014-7-10 17:54: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荣剑2008

请看资深媒体人何三畏对环球时报构陷法的逐条剖析!

[url=]
收起[/url]
|[url=]
查看大圖[/url]
|[url=]
向左轉[/url]
|[url=]
向右轉[/url]




[url=]
(23)[/url]
| 轉發(135) | 評論(32)

7月9日23 : 00來自三星Galaxy Note II


212#
发表于 2014-7-14 18:20: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报纸观察

人艰不拆,你们知道的,有时候认真读报真会发现大亮点的

[url=]
收起[/url]
|[url=]
查看大圖[/url]
|[url=]
向左轉[/url]
|[url=]
向右轉[/url]




[url=]
(5)[/url]
| 轉發(17) | 評論(4)

12分鐘前來自微博 weibo.com


213#
发表于 2014-7-16 10:44:0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官媒批常州日报头条号召买房:救市不能无节操


        人民网北京7月15日电 (余燕明)今天,江苏常州市的市委机关报《常州日报》在其头版头条位置刊发《我市目前已到购房好时机》一文,文中援引常州及江苏多方数据,并以业内人士观点称“我市房价已无下降空间,近期是购房好时机”。该文随后被多家网站转载,网友纷纷跟帖盖楼,并在微信、微博等个人社交媒体上被多次转发、评论。多数网民舆论认为地方党报此文是变相救市行为。
  据人民网记者了解,这篇报道文末署名作者为“缪滋来”和“黄洁璐”,值得注意的是,署名作者黄洁璐为常州日报社记者,而缪滋来实为常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宣教处处长。
  记者分别致电常州市房管局局长孙勇和作者之一缪滋来,双方均表示对于该报道现在不方便予以评价。
  据该则报道提及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常州市区商品房及商品住房销售备案面积分别为305.6万平方米和250.74万平方米,同比分别下降6.63%和11.25%;从成交均价来看,上半年常州市区商品房及商品住房销售均价分别为6854元/平方米和6796元/平方米,同比分别下降7.15%和5.82%。
  文中还指出,今年上半年常州市市区商品住房的供销比为1:0.93,与去年的1:0.76相比,“去化效率明显提高”。
  “上半年新增供应降幅明显大于销量降幅,表明市场已经在发挥调节作用,开发企业均在有意识地减少推盘,减轻市场的压力。”该报道指出,“对于下半年的走势,记者走访了多位业内人士。他们均表示,我市房价已无下降空间,近期是购房的好时机。”
  据常州房产网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前6月常州共有66个项目开盘或加推新房源,新增房源超过17000套,较2013年上半年同期增加了近1000套。
  尽管推盘量有所上升,但上半年常州五大区的商品房成交约为2.8万套,比去年同期下降8%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住宅成交量同比下降了近2成,成交均价更是连续半年未突破7000元/平方米。
  据世联地产数据显示,常州市2014上半年商品房成交36196套,其中商品住宅成交25450套,同比去年31031套下跌17.99%。截至今年上半年结束,常州市一手房商品住宅可售面积为1231.81万平方米,若按近26周常州市商品住宅周平均11.96万平方米的销售速度计算,目前常州市的新房可售量需要超过103周的时间才能被市场完全消化掉,也就是近2年的时间。
  人民网记者在多家网站转载的新闻后跟帖中发现,常州日报此文观点并没有获得大多数的网民认同。其中,网友在该原文后的评论达到近2000次,有网友评论称“让市场说话,做个冷静的购房人”,也有网友质疑该文观点,并反问“如果购房时机到了,为何成交量还是上不来?”。而少部分网友则质疑该文的动机,认为是“常州地方政府变相救市,号召大家买房”。
  人民房评
  “救市”要有底线
  虽然房地产市场已经呈现区域化格局,地方政府可以根据不同的市场情况,采取双向,乃至多向的房地产调控措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当下房地产市场可以无限制,无节操地去“救市”。
  7月15日,常州日报作为地方政府党报,竟然在头版头条发文号召市民买房,称是最佳买房时机。这种“救市”之举,实属没有节操的行为。
  了解常州房地产市场的人都知道,长期以来,常州就是房地产严重供过于求的市场代表。从2006年以来,每次房地产市场出现调整,常州都是重灾区。归根到底,是地方政府卖地规模太大,城镇化人口规模跟不上房子供应量。加上常州过去是加工制造业的基地,城市发展规划过快,而后来加工制造业出现了衰退,城市人口聚集能力衰减,由此造成了大量的房屋闲置、空置,卖不出去的情况很多。
  还记得2008年房地产调控的时候,常州就曾采取过政府出钱从市场上购买商品房来作为保障房的情况,这个做法虽然在当时从保障房的建设角度,是一个创新的地方,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常州市场上的房子过剩问题,一直是长期存在的。
  这次房地产市场调控深度和广度还远没有到位,呼和浩特等一些城市宣布放开了限购,但是这些措施,都符合地方房地产市场情况,也不会给市场带来过大的市场干扰因素。而常州竟然在当地党报头版头条发文号召买房,却是有点滑天下之大稽的意味。
  这种“救市”做法,也未必有效。常州房地产市场过剩的问题,根源在于地方政府供地过剩,应该按照住建部等部门提出的双向调控的措施,加强供地控制,同时制定人口和土地、房屋建设匹配的城镇化规划。地方政府不应该无节制卖地,应该尽快从土地财政的依赖中摆脱出来。而不是靠地方党报来吆喝几句,号召买房,就可以解决这个城市房屋高库存的问题。

                                                                                                                       

原标题:官媒批常州日报头条号召买房:救市不能无节操

http://media.sohu.com/20140716/n402310607.shtml                                   
214#
发表于 2014-7-18 22:46:3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本周我值班

//@风语留言: 如果把文中的"做新闻"改成"管新闻",还是可以点个赞的。现在的版本未免过于"装外宾"了吧。

@贺延光

今晚联播,马航近三百人丧生震惊世界的新闻,被安排在30分之后(延长到35分),在它之前是吉林文化下乡。无独有偶,当年印度总理甘地遇刺身亡是第七条,而第六条是吉林大豆丰收。美国911,全世界都头条,只中国头条是老江。几十年了,做新闻从不知新闻规律为何物,没一点进步,还要做大国呢,做梦吧!

[url=]
收起[/url]
|[url=]
查看大圖[/url]
|[url=]
向左轉[/url]
|[url=]
向右轉[/url]




[url=]
(3572)[/url]
| 轉發(7246) | 評論(60)

今天 20:30來自iPhone客户端


[url=]
(1)[/url]
| [url=]轉發[/url]| [url=]收藏[/url]| [url=]評論[/url]

12分鐘前 來自微博 weibo.com |  [url=]檢舉[/url]

还有4条对原微博的转发





小蔡RareLion

我更愿意看到如此解读,而不是某些人喷新闻人「不作为」 //@兔主席:现在人们获取新闻资讯并不通过新闻联播。世界瞬息万变。以前身边人都看微博获取新闻。现大多人微博也不看了,直接看手机新闻app或微信。世界变化太快,反而可能抑制变革动力:新闻联播就做成党的喉舌节目,不随大流追求定位清晰、纯粹
[url=]
[/url]
| [url=]轉發[/url]| [url=]收藏[/url]| [url=]評論[/url]

15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奇迹在坍塌

巴西迎接今上的马队,把联播主管脑门踢坏了。//@韩东言:批评新闻联播的人是真心在看呀。 //@梦遗唐朝:一帮声称从不看新闻联播的人,每出大事的时候时时刻刻盯着新闻联播,这是怎样的受虐狂啊
[url=]
[/url]
| [url=]轉發(1)[/url]| [url=]收藏[/url]| [url=]評論[/url]

18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旁观者马勇

改革新闻联播太难了,几十年如一日培养的观众最终绑架了自己,好在新媒体让信息多元化、及时化,让那批老观众善始善终,自信到底。
[url=]
(10)[/url]
| [url=]轉發(22)[/url]| [url=]收藏[/url]| [url=]評論(13)[/url]

28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查看更多 展開



215#
发表于 2014-7-20 17:44: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张老虎

此稿采访方面有一个大漏洞,就是年龄完全是主观判断的。尤其是如何得知那个小孩十六七岁。现在孩子长得高,十一二岁像十六七岁。 ,!『老太座位让孙子再喊旁人让座』http://t.cn/RP2GZ9W
[url=]
[/url]
| [url=]轉發[/url]| [url=]收藏[/url]| [url=]評論(1)[/url]

3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  [url=]檢舉[/url]



微博社区管理中心举报处理大厅,欢迎查阅!





  • 同時轉發到我的微博


海明评说
:春秋笔法? (10秒前)



216#
发表于 2014-8-14 19:06: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孙华平1:狗屎不如//@醒龙智:转发微博

@新闻点击v
高官在位得意时,媒体告诉你,他干过一堆好事,做过一堆政绩,得过一堆证书:高官落马下台时,媒体又告诉你,他曾经做过一堆坏事,家里有一堆脏款,外面有一堆女人。对于这样不要脸的媒体,其实就是一堆狗屎。转

[url=](13)[/url]


[url=](10)[/url]| 轉發(33) | 評論(9)





217#
发表于 2014-8-14 19:52:5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人民日报》“诚信中国”一开栏就不讲诚信


14948
次点击
92
个回复





比雷更雷的人
于 2014/8/10 7:28:18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8月10日,《人民日报》“诚信中国”开栏,在头版刊文《啥都可以晚,诚信晚不得河南七旬老人打工还债十七年》的新闻。(新闻链接http://news.ifeng.com/a/20140810/41513692_0.shtml),说的是河南新郑薛店镇广播站退休职工的花书增打工还债五十多万元的事迹,非常感人。

    《开栏的话》义正辞严写到:

    “言不信者,行不果”,“失信就是失败”,古今中外,诚信都是千金不易的可贵品质。然而,当假冒伪劣频频曝光,当学术造假屡禁不绝,当老人跌倒不敢扶起,人们不禁追问:诚信去哪儿了?

    “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期盼他人诚信,不如首先诚信待人。诚信建设,关键在于制度化,营造不能、不愿、不敢失信的氛围,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

    “诚信中国”今起开栏,意在褒奖美好,鞭挞丑陋,揭露问题,推介经验。不文过饰非,不危言耸听,仅用“我”之所闻所见,讲述一个个真实的“诚信”故事。

    我搜索了一下,发现这个诚信故事,《人民日报》的做法不太“诚信”。请看下面的二个链接。

    《中原网》3月9日报道http://news.zynews.com/2014-03/09/content_9219450.htm

    《中国文明网》7月24日报道http://www.wenming.cn/sbhr_pd/zghrb/201406yuehr.shtml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原新闻说花书增老人的欠款是二十几万元,是他和儿子一起打工还债;到了《人民日报》,可能觉得二十几万比较寒酸,猛增到五十几万,也让他一个人还债了。原新闻中说花老人的债早已还完,《人民日报》为了“感人”让他“剩下的七、八万力争两年还清”。

    花书增老人还债,让人无比敬佩;但《人民日报》的观点,我绝不苟同。花老人的诚信,和社会的失信,构成强烈的对比。为什么我们强大的法律,不能对失信者作出处罚、有效制止犯罪,而只能劝导老实人坚持“诚信”?《人民日报》,你的报道能给我们一个说法吗?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10271895&boardid=1&replyID=38606059&page=1&1=1#38606059
218#
发表于 2014-8-14 19:58:2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丑陋的新华社:郭美美性丑闻报道明显被操纵 2014-08-08 朱学东 记者闵云霄

【编者按】8月3日深夜,新华社刊发了《从炫富到涉赌,她为何堕入犯罪深渊?——郭美美涉嫌赌博犯罪被刑拘的背后》一文,对郭美美作了“起底式”报道。央视13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也以《起底“网络红人”郭美美》为题,播出13分钟的电视新闻报道。人民日报官微连发12条郭美美相关微博,内容则全加上了话题#郭美美起底#。自此各大媒体引用新华社文章海量报道郭美美事件。

一位23岁涉嫌性交易及赌博的女子受到如此大规模的、口径一致的媒体动员,加之同一时间发生的云南鲁甸地震,使得在批判或热议郭美美的同时,引发人们对媒体伦理、职业操守的争论。原《南风窗》杂志总编辑、原《中国周刊》总编辑朱学东先生撰文指出:此次郭女事件传播与媒体狂欢具有显示明显的被操纵性,显示出很强的媒体审判特征。媒体应以专业水准回应事件中的核心的问题。靠放料,靠通稿,靠整合,永远成就不了经典报道。

以下为正文:

郭美美报道与媒体的节操


这些年,由于郭美美与红十字会之间未经查证的瓜葛,已让郭女事件有了上头版,甚至头条,甚至狂炒的理由。但是,8月3日前后,举国媒体统一定向披露的郭女事件,恰恰使它失去了上严肃媒体头版、头条甚至化大版面来报道的理由。

1、郭女事件传播有明显被操纵性

我们假设,当天没有发生昆山爆炸和鲁甸地震的悲剧,是一个平常的氛围。那么,郭女事件的炒作,一定是铺天盖地的。因为它符合了重大新闻报道的要求,也是公众关注和喜欢看到的:一是郭女经过几番炫富及其他炒作,已经是社交媒体时代的明星,这几年一直占据这互联网甚至传统媒体的版面,就像希尔顿小姐,无论其什么事,都会成为媒体追逐的新闻;二是涉性,性从古到今都是传播的利器,更何况当晚披露其交易价格让人瞠目难信;同样的还有赌;更何况在中国,郭女事件还羞羞答答牵涉到红会,牵涉到一些公众合理想象未经核实的权力人物,尤其是最后一条,是严肃媒体在要闻版甚至上头版头条的根基。

所以,任何一家媒体,只要能够真正给郭女起底,满足公众内心的窥阴欲望,都会是一组传播面很广的好看的新闻。

所以,并不是说郭女事件不能成为媒体重磅报道的对象。相反,逐腥扒粪的饥渴正是新闻媒体一种良好的职业敏感。

但是,我之所以义愤填膺提醒警告我曾经的同行们,是因为郭女事件传播明显的被操纵性。而且,被操纵的报道重点,指向了郭女的涉性、涉赌新闻。性交易和涉赌固然都违法,但法律都有明确规定,炒作的空间非常有限。

事实上,8月3日晚和4日相关媒体在对郭女事件的逐腥饥渴中,丧失的却是自己的职业操守和专业水准,致使这原本可以深挖成为经典的新闻报道最终沦为一起职业笑话。

这次起底的新闻,不是由媒体来做的,而是有统一放出安排的信息来源。各大官媒、市场化严肃媒体以及官微、官博、微信,所使用的郭女事件的材料,定性判断,几乎全部来自一家。

媒体报道郭女事件的时间,是统一安排的。

郭女事件,也这么隐秘莫测,事关政治博弈么?当时拘留郭女,公开理由不过是涉赌而已。如果说这是该信息来源独家调查结果,统一发布,也不是不能接受。但是,如此组织(看看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等主流官媒的动作安排,看看偏市场化媒体同行获得的材料和要求),已远非正常的新闻报道新闻炒作,而演变成一场熟悉的舆论审判。

2、媒体不应当只采信唯一信源

在这场统一报道统一传播的大戏中,无论是主流官媒,还是市场化媒体,都很入戏投入。看看那些呈现的版面,看看8月3日午夜那些媒体的官微,便明白入戏之深,这是一个争夺眼球的好料。

但是,有一点至关重要的东西没有人在乎。

几乎所有媒体关于郭美美的报道,无论是用起底还是其他题目,都只有一个放料人,一个新闻源。

这个信息来源能不能作为新闻源?能够。

能不能作为唯一的新闻源,全部采信?

显然不能。

所有受过职业训练的媒体人都知道为什么,哪怕它是政府。媒体信赖政府信源在中国最大的好处,就是出了事可以推卸责任。但对新闻报道的事实和严谨性承担责任的不是政府,而是媒体和从业者。

一个新闻源的报道能不能做?能做,在不涉及其他人的口述史中,不过,媒体还应去核实时间地点事件。

3、采用口供做信源要慎重

有人会说,里边有郭美美自供啊,有她助理的供述啊,由受害者的举证啊,等等等等,但所有这些,都是拘留所里口供中的一部分。没有旁证的口供,怎能作为重大报道的唯一事实根据?

口供和自我检讨,在很多时候,不仅是重压下心理奔溃的坦白交待,还有自保。史有明鉴,这种特别环境中的供述,常常与事实不符。看看历史上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等身陷困境知识分子的命运,便可知道特殊环境下口供和坦白的不实。

回过头来看由统一爆料源以新华社新华视点为名义刊发的《揭开郭美美的诸多谜团》一文,我读完第一个反应,这算新闻报道?

有同行评价说,这是知音式的写法,我觉得这羞辱了知音体,因为知音不会从法律上指控报道对象。

4、媒体引用信源需要慎重甄别

媒体在引用此次特定信源发放的材料时,但凡稍微过一下脑子,都会觉得核心证据过不了常识检验这一关:性交易的价格;一个动辄化数万扔给她随便给240万买豪车的“干爹”还允许她如此招摇“卖淫”;一个四十多岁的生意人不知道“CEO”是什么……你们信,我不信。但是,我所翻看到的参与报道的媒体,无一例外采用了此种说辞,照单全收,而所有的质疑,来自公众个人。

如果说上述这些都是结论性的,但是对于原来微博上公众的疑问,新华社报道最后一句,很明确告诉大家,“警方正在深入调查中”,既然还有许多事没有调查清楚,作为一个事件的完整的事实链条并没有全部呈现,应该是无法这么早下定论的。常识告诉我们,只有对事实的全部有了清晰的证据链条,我们才能作出最后判断。

5、郭女事件显现出“媒体审判”

此次信息来源提供给媒体的材料中最后由呈现出来的郭女的家庭和出身及成长经历,在价值观上就是出身论血统论的调子,同时,更是一种残暴的连坐制度的余孽。

但我们的媒体,包括我素所喜欢的媒体,无一例外采信使用。

至于司法未审,媒体先审,过去市场化媒体的同行对央视类似做法都是口诛笔伐,但那天晚上,也是一样。

我不懂法律,但是贺卫方老师发了条微博我也转发了:“【央视,你不能这样做!】刑诉法第十二条:‘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案件尚在侦查阶段,嫌疑人是否犯罪及何种犯罪皆在未定状态,还须检察院审查,律师要搜集辩护证据,最终经法院二审终审。案件没到检察院,电视台就把嫌疑人满世界游街示众,法律何在?人权何在?”

不是所有媒体都只使用官方放料,比如我所充满期待的澎湃。但是,让我极其失望的是,恰恰是澎湃那样的报道,思路是完全跟着此次信息来源的指挥棒走的!

专业水准,职业判断都哪去了?

所有的报道,都不如雪球转发的一篇投行人士的分析让人信服!

至于这场狂欢与昆山爆炸鲁甸地震的牺牲之间报道伦理的问题,实在是一个不必讨论的问题。更何况,狂欢的节奏本来就是控制的。

6、郭女事件媒体未解答的疑问

关于郭女的新闻事件,此次同样留下了许多让人无法释疑的问题,比如中红博爱小站项目,中红博爱与中国商业红十字会与红会之间的利益关系,比如王鼎的利益公司,南方某演艺公司等等,把这些梳理清楚了,才有机会真正把公众关心的问题报道出来。

这是媒体在郭女与红会及相关其他问题上洗干净自己的最后机会。

靠放料,靠通稿,靠整合,是永远成不了经典报道的。

自己去深挖,采访,做好一切准备。这一点,财新的周永康系列报道,是值得所有同行学习。

作者:朱学东,资深媒体人、原《南风窗》杂志总编辑、原《中国周刊》总编辑。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OTcyNTkzNA==&mid=200389614&idx=1&sn=ac68a78d4a6e2357c85d60cd552dbd92&scene=1&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rd



219#
发表于 2014-8-17 21:00:0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老榕
我再次呼吁媒体淡化此类报道,尤其避免细节。我怎么感觉此类报道对于一些精神压抑或者心理、人格不大正常的人,可能有诱导作用呢。达人们说道说道?

@大鹏看天下
【东北发生一起砍人事件!】今天(8月17日)下午3点多,吉林延边州首府延吉市,金华城商厦,一名男子持刀接连刺伤、砍倒多人!警方立即赶到现场,当场将男子摁倒活捉。经查,该事件导致2人死亡、14人受伤。嫌犯崔某某,朝鲜族,25岁,延吉当地人,家属称,其患有抑郁症。









220#
发表于 2014-8-21 15:13: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请善待那些有野心的韩寒们
2014-08-21 李多钰 大家

肖鹰全文虽然洋洋洒洒分了三大部分,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韩寒竖子何德何能能有今天”。如果清华大学教授就这个水平,我看不仅报纸的人才老了,大学的人才也老了。
…………………………


文/李多钰


看到《中青报》发表了清华教授肖鹰给韩寒写的“大字报”——《“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其间诛心之论让人瞠目,想到中青报历来创新、严谨的思想传统,不禁有今夕何夕之感。

多年以前,有不少报纸提起来是让人感觉有报格的,虽然他们并非时时说真话,但是在关键的时刻,他们还是会说一些有血性有原则的话,这家不说,那家总会说,中青报那时就属于这一类报纸。现在《中青报》已经“泯然众人矣”,不仅中青报,大多数曾经有报格的报纸都“泯然众人矣”。现在报界会说聪明话、会说惊人语的很多,会说真话、会说实话的少,有性格的报纸已经消失了,剩下的只是人们对这些曾经有性格的报纸的追念。人们时时像我一样惊诧,“中青报也会发表这样的文章?”其实,他们早就会发了,只是大家还是情愿停留在他们不发的那个时候。

大家对报纸的认识停留在报纸有报格的时候,从好的一方面说,报纸的报格是十分贵重的,他一旦建立报格,就很难被时间打破;从不好的一面说,其实,大家已经很久不看报了,偶尔在网上看到一篇某报的雄文,就会发出惊呼,噫,他竟然会这么说?!其实他平常早就经常在说糊涂话、过时话,只是你没看到而已。

报纸到底是怎么变成这样的?有人说是宣传管理的原因,我看未必。这个问题一直都有,内容审查也不单针对报纸,网络、新媒体都一样,只要你在广义上的媒体里呆一天,就要跟不同形式的管理周旋一天——这个我看也不必讳言了吧,既然大家实际上认同。问题是,审查的技术手段、审查的新技术人才越来越高明了,而报纸却老了,围绕在报纸周边讨生活的人也老了,这才是关键。

你比如说肖鹰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头衔看起来很高级的作者,据说师承也很不差,不过从《“天才韩寒”》这篇文章看,文字水平就不说了,逻辑水平大约也就相当于一个普通网络作者,先戴帽子再打棍子,主观先行,情绪失控。全文虽然洋洋洒洒分了三大部分,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韩寒竖子何德何能能有今天”。如果清华大学教授就这个水平,我看不仅报纸的人才老了,大学的人才也老了。

不过虽然这篇文章不怎么样,反响却很大,作者大约就此可以沾沾自喜一下。但是这个反响其实并不是因为文章本身的杀伤力来的,而是基于对文章背景的猜测来的。这样的文章,如果是一个普通网友,用博客或长微博在网上发发,人们一般就是当笑话看看一笑了之;现在发在有阵地效应的中青报上,而且作者的头衔还是有高校品牌效应的清华大学教授,见到的人便不免想:这是什么情况?什么背景?不是文章写得有杀伤力,而是对背景的联想产生了杀伤力。

假如中青报发表的不是这篇将近3000字的文章,而是在同等的位置,发表同样一句话“韩寒竖子何德何能能有今天”,署名清华大学教授肖鹰,那效果肯定也是一样的。反过来说,如果肖教授学学韩寒当年发“韩三篇”,也是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这篇檄文,那效果肯定便大打折扣了。

肖教授批判韩寒多年,一直被麦田和方舟子压着没出上名,终于赶上在一个麦、方二人都没有发言的合适时机之际,在官方媒体上发表了这篇让人惊疑不定的文章,一时之间名闻天下,这是这篇文章受人关注的原因。提醒不明真相的群众首先要了解这一点。

不过,肖教授显然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这两天还在网上不断接受访谈,继续得意洋洋宣称自己是为文坛反腐。我不得不再提醒肖教授两句话:第一,你一个体制内功成名就的清华教授,因为骂在体制内混不出来的韩寒出了名,应该惭愧啊;第二,韩寒一个市场化的人,根本就不在你说的那个体制内的文坛当中,所谓文坛反腐,难道是要反对自由市场?鲁迅文学奖更等着你去反腐呐,你且点名骂骂其中任何一个人看看?骂韩寒不犯法不得罪人,你也就是这点胆量。

那么,群众面对肖教授这篇文章惊疑不定的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近期似乎有一批青年成了阶下囚,轻则在微博里被围观,重则上央视“游街示众”,期间还有人发明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词,几乎可以用来做所有这些犯事青年的标签。电视机前无辜的观众,围观了这些“游街”之后,难免不觉得“媒体圈真黑”、“娱乐圈真乱”、“文艺圈真假”。以上这些事件,容易让习惯嗅风向的国人产生一种感觉,针对韩寒的大字报并不是孤立的。肖教授会不会是受命而为?是不是要集中严打青年偶像?

归根到底,人们害怕的不是清华教授,不是中青报这个阵地,而是谁在授命一个以青年命名的报纸高举高打一个青年偶像。其实,谁会授命?很多评论家一辈子最大的长项,不过就是制造受命的假象,最大限度的浑水摸鱼罢了。用浑水摸鱼者的眼睛看过去,所有靠个人努力的成功都是野心与机会的结合,是可恨的,是应该彻底剥夺的。上峰无心,下峰有意,推波助澜,挟天子以令诸侯,正是这浑水摸鱼者的生存法则,搅乱了一湖春水。

我并不想为这些青年辩护,因为辩无可辩啊。一个人的野心是有罪的,这是当前社会的铁律,从这条铁律下衍生出任何批判或谩骂都是无法辩白的。这样的时代里,任何一个青年的成名成功,必然包含着“处心积虑”的野心原罪。特别是,人们还要担心“游街”示众的羞辱性惩罚。游街显然是对付野心的最好办法。既然游街示众、当众忏悔还存在,任何辩护都是徒然无力的。——看着吧,你如果有野心,你的未来就是上央视痛哭流涕——对于新媒体时代的围观来说,这种终极武器只要一祭出,你就不要在地球上混了。

当众忏悔有效吗?确实有效。最近这些日子里,看到“牛鬼蛇神们”明显收敛了很多。冯仑8月19日在“超级脱口”里,就语重心长地劝大家,“别人进洞房,你自己不要瞎高潮”“学良家妇女,不出门的就别出门,不该接触的人就别接触,不该到是非地方去你就别去”。肺腑之言啊,大家一定要听,否则哪天上央视痛哭流涕,被人在后背上指指戳戳,“让你狂”,按陕西人的口头禅“人狂没好事,狗狂挨砖头”,这都是中国人的生存智慧,血泪教训得来的,真实不虚。

然而,虽然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号称天下第一,却又一直没有解决5000年来的“狂生”问题。为什么?因为是人都有野心,没有野心哪来梦想?如果青年们的膝盖都弯下去了,中国梦怎么做?

我要请求那些能够在中青报这个阵地上发文的教授们手下留情,善待那些有野心的青年们。你们老了,要服老。

关于作者

李多钰,资深媒体人、作家。曾任时光网总编辑、TimeOut中文版总编辑、新京报副总编辑等职。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xbHx6axpnPyPuDv0JhO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