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白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锥集

[复制链接]
2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8:32:16 | 只看该作者
九十、君子非得势以临之,则无由得开内焉。

台注:君子非有敷陈政教之势位,以临莅之,便无由开导小人鄙陋之心情,而纳之善道。

你这个是啥子解释,欺负大陆人看不懂文言文么?

陆注:君子如果不能得到权势来统治他们,那就没有办法打开他们的心窍来向他们灌输好思想。

你真的是绕惨了,无缘无故的,插这么怪的一句话,肯定是他们解释错了噻。

临:遇上、碰到、逢。临财无苟得,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由:任用。以晋国之多虞,不能由君子;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武之罪也。——《左传》

内:接纳。无不务内。——《礼记•月令》。

译文:君子没得势的时候碰到他们,就没得责任开门接纳。
.
2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8:32:56 | 只看该作者
九十一、今是人之口腹,安知礼义,安知辞让,安知廉耻隅积,亦呥呥而噍,乡乡而饱已矣。

台注:今若人之口腹,那里知道礼义,那里知道辞让,那里知道廉耻与道之积隅,大体亦呥呥然而食,乡乡然而饱已耳。

陆注:现在这些人的嘴巴和肠胃,哪里懂得什么礼节道义?哪里懂得什么推辞谦让?哪里懂得什么廉洁和羞耻、局部的小道理和综合的大道理?也只是知道慢吞吞地嚼东西、香喷喷地吃个饱罢了。
.
1、隅积,字典上的解释也是:部分和整体。指封建礼法的总体原则和部分道理。

台注:隅,道之一端而分见者也;积,道之成体者也,《解蔽篇》:“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

你们这些解释好没来由。
这儿明显就有一个问题噻,和它在一起的是廉耻,即廉耻隅积,那么隅积和廉耻的意思应该很近。
.廉,本意是厅堂的侧边,和耻一搭上了,就变义了。
那么隅,也是边角儿,和积搭上了,是啥意思啊?

哎呀,我找不到出据,用方言解,隅积,就是墙角的屎巴儿,普通话叫大便,雅称:隅积。

这不就出来了么,安知廉耻隅积:怎知道羞耻、脏臭?
.2、呥呥,都解成 咀嚼貌,我觉得应是象声词,就是咀嚼的声响。

3、“‘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
乡: 向,面对着。乡师而哭。——《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乡乡而饱:坐在一起饱一顿儿。
.
2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8:33:49 | 只看该作者
九十二、人无师法,则其心正其口腹也。

台注:人无师友礼法,则其心正与其口腹一样。
陆注:人没有老师教导、没有法度约束,那么他们的心灵也就完全和他们的嘴巴肠胃一样只知吃喝了。

大家都当  正  不存在。

你这个确实绕,
正:箭靶的中心、目标。终日射候,不出正兮。——《诗•齐风•猗嗟》

则其心正其口腹也:那么,他们的追求(内心的目的)就是嘴巴和肚皮。
.
2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8:34:07 | 只看该作者
九十三、今以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以相群居,以相持养,以相藩饰,以相安固耶?以夫桀跖之道,是其为相县也,几直夫刍豢稻粱之县糟糠尔哉?

台注:今以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而为群居之藩卫保养,使之安固吗?其与桀跖之道,两者相较,其相悬殊,岂但刍豢稻粱与菽藿糟糠之比哉?(几同岂;直,但也)

陆注:现在是用那古代帝王的办法和仁义的纲领,来帮助人们合群居住,帮助人们得到保养,帮助人们得到服饰,帮助人们得到安全和稳定呢?还是用那桀、跖的办法?这两种办法是相悬殊的,它们难道只是那肉食细粮和糟糠的悬殊么?

说句实话,这么简单,不应该弄错哦。

几直,我没找到 几同岂 的出据,在四川、贵州偏远地区的方言中,有这种表达方式,只不过,他们只有口音,没得文字,也没得卷舌音,听起来就像几只、几止、几直、几值,意思就是普通话的  岂止。他们的意思中,最大的可能性,应是  己止。因为他们自己都有一句谚语:四川人眼睛生得尖,认字只认半边。
我解读《论语.》,觉得孔子是四川人,解读《荀子》,荀子是四川人。历史到底是咋回事哪?


译文:大意就是,如今的世道是用的先王之道吗?用的完全是暴君和强盗的套路,这个搞法就悬了,岂止肉米与粗糠之间的差距(肉米悬于粗糠那么远)?
.
2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8:35:45 | 只看该作者
九十四、故曰:“仁者好告示人。”告之示之,靡之儇之,铅之重之,则夫塞者俄且通也,陋者俄且僩也,愚者俄且知也。

台注:所以古人说:“仁者好告示人。”告之示之,切磨之,抚循之,再三申■之,那塞者转瞬即通达矣,陋者转瞬即明豁矣,愚者转瞬即智矣。

陆注:所以说:讲究仁德的人喜欢把道理告诉给别人、做榜样给别人看。把道理告诉给他们,做榜样给他们看,使他们顺从,使他们明智,使他们遵循仁义之道,向他们反复重申,那么那些闭塞的人很快就会开窍,孤陋寡闻的人很快就会眼界开阔,愚蠢的人很快就会聪明了。

1、告示,我都不用找出据了,就依据本义,告:说给别人听。示:指给别人看。

2、靡,唐朝杨倞解释的是顺从,台注:靡,密宜切,与磨同义;
儇,字典上的解释是  渐渐积成。     告之示之,靡之儇之,鈆之重之。——《荀子•荣辱》
台注:儇同环,积也,见方言。《儒效篇》:居楚而楚,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靡之儇之,即谓积靡也。
陆注:儇(xu1 n 宣):《说文》:“儇,慧也。”
如果解释成 慧,在荀子的文中,是指小聪明,不太妥哦。(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荀子•非相》)

看我怎么解,靡:摩擦、接触。喜则交颈相靡。——《庄子•马蹄》
儇,本义是轻薄,动词就是挑逗,转一下,就是:诱导。

靡之儇之:亲近他们、诱导他们。
.3、铅,大陆版本是 鈆。
反正两个意思一样。
越月逾时,则必反铅过故乡。——《荀子•礼论》。杨倞注:“铅与沿同,循也。”

唐代的杨倞把它解成 沿,所以,后人一直以为是 沿,中华民族被忽悠惨了。
.铅,铅华噻,即化妆品,就是美化、称赞。

铅之重之:称赞他们、尊重他们。

这才叫解释,知道不?不信我们全文连起来,看谁的像?

译文:所以说:“厚道人喜欢告示人们。”讲给人们听、指给人们看,亲近人们、诱导人们,称赞人们、尊重人们,那么短路的一下子就畅通了,狭隘的一下子就开阔了,傻儿一下子变精灵了。

我们再来看:越月逾时,则必反铅过故乡。——《荀子•礼论》

我多引用一段:(人要守丧三年)凡生乎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爱其类。今夫大鸟兽则失亡其群匹,越月逾时,则必反铅;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也。小者是燕爵犹有啁噍之顷焉,然后能去之。

关于其它解释的疏漏,在此省略,就整个大意:凡是大一点儿的鸟、兽,在失去了同伴、配偶,越月逾时,则必反铅,经过故地(同伴死处)的时候,就必然徘徊、鸣叫------


这个 铅 ,明显是  迁徙。
.那为什么,前面那个,我要解释成  称赞?
因为原文是 鈆,与 铅 虽然通假,但是,荀子本人没整成一个字,表明要区别开来。

他这个人比较怪,要么故意让你混淆,要么还要提示。如果没得提示,他绕那些我也整不出来的。他绕的时候,就是前后文明显不巴边儿,提醒,你要注意了,不要按照常规思维来理解哦。
.
21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8:36:22 | 只看该作者
九十五、是若不行,则汤武在上曷益,桀纣在上曷损?汤武存,则天下从而治,桀纣存,则天下从而乱,如是者,岂非人之情固可与如此,可与如彼也哉!

台注:若如是而不能有大效,则何贵乎汤武?汤武在上何益呢?何恶乎桀纣?桀纣在上何损呢?汤武在上位,天下就从之而治;桀纣在上位,天下就从之而乱,像这样,岂不是人之情本来就可以如此,可以如彼也哉?


陆注:这些事情如果不干,那么商汤、周武王这样的贤君处在上位又有什么好处?夏桀、商纣王这样的暴君处在君位又有什么损害?商汤、周武王在,那么天下随之而安定;夏桀、商纣王在,那么天下便跟着混乱。出现像这样的情况,难道不是因为人们的性情原来就可以像这样、也可以像那样的么?

1、行,就是OK 的意思噻,真累。

2、如是者:照这样看来。
.
21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8:36:31 | 只看该作者
九十六、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畜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

台注:人之性情食欲有刍豢之美,衣欲有文绣之华,行路欲有车马之便利,又欲有余财蓄积之富;然而终年累世不知足也,这是人情之常。

陆注:人之常情:吃东西,希望有美味佳肴;穿衣服,希望有绣着彩色花纹的绸缎;出行,希望有车马;又希望富裕得拥有绰绰有余的财产积蓄;然而他们一年到头、世世代代都知道财物不足,这就是人之常情。

这儿就非常明显了,然而,理解成  可是、但是就明显语感不同了。

然而:只不过(呢)。
.
21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8:37:24 | 只看该作者
九十七、今人之生也,方知畜鸡狗猪彘,又畜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余刀布,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丝帛;约者有筐箧之藏,然而行不敢有舆马;是何也;非不欲也,几不长虑顾后,而恐无以继之故也。

台注:今人之治生也,知道养畜鸡狗猪彘,又养畜牛羊,而食不敢有酒肉;囊有余钱,囷窌有余谷,而衣不敢穿绸缎;筐篚之中亦有贵重之藏,而行路不敢乘车策马,往往出于常情之外,这是为什么呢?非不想享受,而是为久远打算,恐后来难以为继啊!

陆注:所以现在人们活着,知道畜养鸡狗猪,又畜养牛羊,但是吃饭时却不敢有酒肉;钱币有余,又有粮仓地窖,但是穿衣却不敢穿绸缎;节约的人拥有一箱箱的积蓄,但是出行却不敢用车马。这是为什么呢?这并不是不想要啊,这岂不是他们作长远打算、顾及以后而怕没有什么东西来继续维持生活的缘故么?
.1、方 字,你们就忽略了么?
方:打个比方说。方丧三年。——《礼记•檀弓》。

2、然而,这儿就是 却、但是、可是。

3、几不。

台注:而是。
陆注:岂不是。

解释成  岂不是,语感就不妥了, 也 ,一般不表反问,表肯定。
.几:微。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易•系辞》传
微:无、不。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柏舟》

那么,几:无、不。

几不:无不(是)。
.那么,我们必须回首前文的一个纠结:

九十三、今以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以相群居,以相持养,以相藩饰,以相安固耶?以夫桀跖之道,是其为相县也,几直夫刍豢稻粱之县糟糠尔哉?

几:微。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易•系辞》传
微:无、不。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柏舟》

那么,几:无、不。
直:值。爰得我直。——《诗•魏风•硕鼠》
几直:不值。

译文:大意就是,如今的世道是用的先王之道吗?用的完全是暴君和强盗的套路,这个搞法就悬了,比肉米和酒糟、糠壳之间的悬殊还要大哦?(还还不值那肉米与糟糠之间的悬殊)


.重解。因为 不值 有点含混,即可以大于,也可以小于。


几:微。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易•系辞》传
微:无、不。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柏舟》

那么,几:无、不。
直:只。直无由进之耳。——《荀子•礼论》
几直:不只(是)

译文:大意就是,如今的世道是用的先王之道吗?用的完全是暴君和强盗的套路,这个搞法就悬了,比肉米和酒糟、糠壳之间的悬殊还要大哦?(还还不只是那肉米与糟糠之间的悬殊)

.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8:38:45 | 只看该作者
九十八、今夫偷生浅知之属,曾此而不知也,粮食大侈,不顾其后,俄则屈安⑨穷矣;是其所以不免于冻饿,操瓢囊为沟壑中瘠者也;况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乎?彼固天下之大虑也,将为天下生民之属,长虑顾后而保万世也。

台注:并此而不能知,只顾眼前享用,不问后日,曾不旋踵而遂穷屈不济矣。此所以不免冻饿,而至于操瓢囊乞食,而饿死于沟中;况乎先王之大道,仁义之统纪,诗书礼乐之大分乎?此乃天下之大计虑也。将为天下生民之属,作长久打算而保持万世不替也。

你确实不适合搞解释工作。

陆注:现在那些苟且偷生、浅陋无知之辈,竟连这种道理都不懂;他们过分地浪费粮食,不顾自己以后的生活,不久就消费得精光而陷于困境了。这就是他们不免受冻挨饿、拿着讨饭的瓢儿布袋而成为山沟中的饿死鬼的原因。更何况是那些古代圣王的思想原则,仁义的纲领,《诗》、《书》、《礼》、《乐》的道理呢!那些原则、纲领之类本来就是治理天下的重大规划,是要为天下所有的人民从长考虑、照顾到以后的生计从而保住子孙万代的;

1、曾此,台注:并此。
陆注:竟连这种道理。

曾:竟然、竞。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汤问》

曾此而不知也:竟然这个都不知道。
.2、屈安,台注:安,语词,屈安犹屈然也。
陆注:屈(ju6 决):竭尽。安:语助词。

屈、安、穷,是仓、桶里的粮食从有到无的三个阶段,从使用开始,先是有一个窝儿,叫屈,然后就平了,即安,最后就没得了,叫穷,即尽。

3、统,台注:统纪。
陆注:纲领。

统:准则。忠信以为质,端悫以为统。——《荀子•臣道》

分,台注:大分。
陆注:道理。
字典也是解释成:原则、原理。

始终感觉似乎没到位。猜测,应该是分量、用途、价值。
.分,通 纷。分其师众,人既迷芒,必其将亡,亡之道也。——《管子•势》

诗书礼乐之分乎:《诗》《书》《礼》《乐》的繁华么?
.4、将为天下生民之属

你两个都来个整大义?

前文,有一句话,今夫偷生浅知之属,这个属,就是类、辈。

生民之属呢?

生,也是绕死人的绕。
你觉得你知识很渊博个嘛,你以为我就找不到出据?
.《诗经•大雅•生民》: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生民,指 周 国 的始祖  后稷。
在本文中代指:先王。

属:嘱。属孟尝君。——《战国策•齐策四》

将为天下生民之属:要继承先王的教导。

22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8:42:18 | 只看该作者
九十九、其■长矣,其温厚矣,其功盛姚远矣,非孰修为之君子,莫之能知也。(■,古流字)
故曰:“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几者,不可与及圣人之言。”

台注:其流甚长,其蕴积甚厚,其功效甚遥远,非彼慎熟修为之君子,莫之能知也。所以古语说:“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几者,不可以及圣人之言。”

陆注:它的流传已很长久了,它的蕴积已根深厚了,它的丰功伟绩已很遥远了,如果不是顺从它、精通它、学习它、实行它的君子,是不能够理解它的。所以说:短绳不可以用来汲取深井中的泉水,知识不到家的人就不能和他论及圣人的言论。


因为他们前文解错了,所以就有些找不着北了。
1、其,肯定是指先王(之道)了。
2、温,台注:温,蕴之假借字,谓积藏也。陆注:温:通“蕴”。
因为他们不知道是指先王,所以就在那儿死扭。
温:温文、温和。
.3、功,台注:功效。陆注:丰功。

功:大。嗟我农夫,我稼既同(集中),上(通“尚”,还)入执宫功(室内的事)。——《诗•豳风•七月》

4、盛,台注:王引之读为成,成亦功也。陆注:伟绩。

功盛:盛大。
.5、非孰修为之君子,台注:孰字上脱“顺”字,当依王念孙校补,顺同慎。

陆注:“孰”上当有“顺”字。孰:同“熟”,熟悉,精通。修:学习研究。

王念孙,你清末人,可以作据嗦?唐朝那个我都没理他。
整不清楚就随便增删,啥子人些哦。

修:遵循。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五蠹》
修为:照做。

非孰修为之君子:不是那些照做的君子。
.6、知不几者,台注:几,“庶几”之几;知不几,谓知识不够也。与犹以也。

陆注:几,尽(参见《庄子•齐物论》“三子之知几乎”注)。

这个确实有点考人,几,解成 够、尽,总觉得远了点儿。

几:接近。知乐则几于礼矣。——《礼记•乐记

译文:先王之道,源远流长,温文仁厚,丰盛、遥远,不是那些照做的君子,没有人能领会。所以说“绳子短了就打不到深井里的水。” 领会不到位的(不能接近),不要给他谈及圣人之道(言)。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