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评论写作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11#
 楼主| 发表于 2018-9-20 22:34: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人民日报资深记者这么说
英国作家毛姆说,不讲故事,如同“扔掉了人性中最为渴望的东西——听故事的渴望可以说和人类一样古老”。

什么样的故事才是好故事?如何在新闻报道里讲好好故事?

一起听听《好稿是怎样“修炼”成的》一书的作者、人民日报社地方部副主任费伟伟是怎么说的。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认为,互联网时代,信息已由稀缺、昂贵变为丰富、廉价,媒体融合方兴未艾,新闻样态日趋多元,新闻与社会的关系更趋立体、复杂。处身所谓的“后真相”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传播场域,记者何以立足,新闻何以“留痕”?常青的生活之树下,“内容为王”依然有其价值,高质量的新闻文本依然是稀缺资源。
“其实不管媒体载体如何变,总是需要有可供传播、有利于传播的文本,而文本就是内容,依然还是‘内容为王’。”人民日报社地方部副主任费伟伟说道,“内容为王”的这面大旗不能倒,可新闻的生命力在于传播,好的报道通过好的故事才更容易传播。当下,即时的碎片化新闻消费成为时尚,讲好故事愈显重要,应当倍加重视故事的精彩讲述和内容的流畅呈现。


费伟伟指出,党报的特点是要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道理”比较多,如果不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报道,就会显得比较生硬,不能为一般的读者所接受,实际上故事和道理不是对立的,故事里面蕴含着道理。

什么故事才是“好故事”
“首先,好故事一定是有意义的,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费伟伟说。话语的背后是思想,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报道要讲“好故事”,就是要讲能服务好“理”的故事——讲紧扣主题、最具典型性的故事。
2013年8月8日人民日报头条《福建“生态立省”怎么立》讲全球著名的光学玻璃生产商欧浦登,在森林覆盖率高达82%以上的福建顺昌县建生产基地的故事。顺昌县论生态,全省第一,论经济,全省倒数。但是现在“全球80%的苹果手机、电脑触摸屏基板都来自欧浦登的顺昌基地。”
通过讲这样一个故事,反映“生态立省”怎么立这个主题,无疑更具有说服力。
“其次,好故事一定是有意思的。”有意思的故事可以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
人民日报曾发过这样一篇报道《重庆勾画发展“新版图”》,讲述了余永清一家人的生活变迁。余永清老家在渝东北的云阳县石松村,山高坡陡,山清水秀;15年前带着妻儿辗转县城打工,亲历三峡涨水、移民重建;两年前儿子到永川区上大学,这里地势平坦,高楼林立;去年夫妻俩又在主城的渝北区找了份工作,抬头能见飞机翱翔,出门可乘轻轨。
山村——县城——永川——主城,用一个普通人的感受,反映重庆实施城市功能区战略这一重大主题,让人平添几分亲切,与读者拉近了距离。


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要用宏观的视野去捕捉和把握微观性的新闻现象、新闻素材,将宏观与微观互相融通。用新华社记者李峰曾说过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要学会“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党报记者要像政治家那样,敏锐并且善于从政治上、政策上观察问题。
“在故事的选择中大量的困难在于对意义的判断,人民日报经常讲的有两点,宏观和微观”,费伟伟认为。宏观是说故事反映的道理、传播的思想要和中央的精神吻合;微观就是,这个故事是来自地方的一个实践,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比如人民日报在给一个地方做了宣传报道,是希望这个报道对其他地方的工作也有推动作用。

如何讲好“好故事”
“在讲故事的过程当中,最主要的是要强调见事见人,这里的人是一个正常人,要具有最普通的人性。”费伟伟指出,在讲典型的人物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抓住这个人和广大读者能够合拍、能够产生共鸣的点。很简单,就是共通的人性。
费伟伟认为,不能因为要宣传人物的先进性,就人为地把人物推向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道德高峰,这样苛求完美,往往会适得其反。例如,新婚之夜学党章,本意是要宣传人物思想觉悟的先进性,但却违背了人性,遭人反感。
“好故事一定是具体生动的,而要达到具体生动,就在于丰富的细节和场景。”费伟伟说,“大手笔”先得脚板勤,扎实的采访是前提,原生态的、鲜活的东西,一定要自己带着眼睛去观察,带着思考去发现。比如很多采访对象讲话是很俏皮幽默的,跟他们聊天的过程当中,就会发现一些特别鲜活,很接地气的话,这些都是无法从网上信息中得来的。
好故事是具有整体品质优异性的,要求每一个细节都很精致,用细节来说话,用细节来打动人,生活的丰富性不是读了多少书就能想象出来的。比如说国外的一些大牌产品,我们为什么会喜欢?不仅仅是因为它名气大,更重要的是它做工非常精良,每一个细节都没有瑕疵,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品牌。
“录音机无法听到人的心跳。”好故事为什么会打动人,是因为记者在采访的过程当中,把自己的情感也投射到了故事当中,从现场得来的资料是第一手的,一个有自己判断,经过一番筛选的,所以也就是独家的。

费伟伟举例说:“现场采访就好比是吃百家饭”。采访一个先进人物的时候,往往是要采访一群人,通过采访他本人,采访他身边的人,包括他的家属、朋友等,才能把握住这个人的特质。
所以说现场采访是吃百家饭,需要对现场丰富的信息做判断,在采访过程当中不断修正采访提纲,这样写出来的东西也意味着你是对大量的信息进行了消化,发现新闻的能力也能通过现场采访一次又一次地增强。
在网上查一些信息就来写,就相当于吃别人嚼过的馍,虽然很方便,但是没有营养,或者至少是营养不丰富,长期这样,自己的“消化功能”就会变弱。
“现场扎实的采访,能够发现一个好故事,并且这个发现本身就能成为表达故事的一个最佳的切入点。”费伟伟说道。
费伟伟举例说,2016年11月12日(空军节第二天),中国飞行表演队里的一个女飞行员余旭在训练时牺牲,人民日报派记者去现场采访,记者在余旭手机里发现了在她出事后,朋友发给她的悼念她的话——“祝愿金孔雀在另一片星河里飞翔”。
为什么是金孔雀?记者问了才知道,原来,余旭在部队联欢的时候,跳过一支孔雀舞,有了“金孔雀”之称,如果没有去现场,只会想到她是飞行员,何来“金孔雀”?到了现场,才发现了写这样一篇报道的切入点,这就是独家新闻。
“独特的切入点帮助我们把报道架构得十分精彩,发现力和表现力吻合了,报道也就非常成功。”费伟伟谈到。



                                                                                                                                                                                                          编辑:何林
https://mp.weixin.qq.com/s/nIz4L2ozHW1DJSCXO_NFnQ



微信图片_20180920223133.jpg (108.71 KB, 下载次数: 42)

微信图片_20180920223133.jpg
212#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22:51:1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案例】
凯雷  
今天 16:53 来自 iPhone客户端 已编辑
今天上午北流警方称公交事件是【事实婚姻】,已劝告男方云云。一堆自媒体评论员就开始表演【事实来了】。没有一个敢明确指出警方错误,我指出北流处置是完全错误的,
     一堆朋友指责我【不懂社会】,社会就是这样的。结果来了拘五日,我截图发下,不是说我预测准,是想指出真实世界不是由混社会的和法条构成。
     从新闻学角度观察,真实世界是由【事实,报道 ,舆论】构成,一些评论员,都是对事实的一种事后解释 ,对国家,对社会,对信息增量的贡献,没有什么用。

  • [url=]k收起[/url]
  • [url=]f查看大图[/url]
  • [url=]m向左旋转[/url]
  • [url=]n向右旋转[/url]






  • [url=][/url]
  • [url=][/url]
  • [url=][/url]
  • [url=][/url]
  • [url=][/url]







  • [url=]û收藏[/url]
  • [url=]44[/url]
  • [url=]54[/url]
  • [url=]ñ294[/url]



由于用户设置,你无法回复评论。


  • [url=]按热度[/url]
  • [url=]按时间[/url]



企鹅总:哎,我现在担心的是,这个禽兽五日以后,把账算在他老婆头上。
  • [url=]回复[/url]
  • [url=]ñ318[/url]

今天 16:57

虚无主义残疾人:为什么孩子就要成为绑定束缚一个人自由的借口!不管结婚与否强迫另一个人的行为都是犯罪!
  • [url=]回复[/url]
  • [url=]ñ赞[/url]

今天 21:21



喵九九想环游世界:证都没领,希望她能乘这时间赶紧跑,如果没有别的人拦着,应该能跑掉。不然下次她的新闻怕不是打死打残了
  • [url=]回复[/url]
  • [url=]ñ 26[/url]

今天 17:51



[url=]共7条回复[/url]







lily李梨:我观察雷老师是很有胸怀也很专业的
  • [url=]回复[/url]
  • [url=]ñ24[/url]

今天 17:04




凯雷:有几个小喷子,跑来教育我一番认为我不懂现实,还告诉我【社会】就是这样,无理由处理这个男的。我没有拉黑他们,都是一些混社会的用户,但我还是耐心从专业角度给他们讲了下真实社会,真实社会有很多混混但不是由混混构成,我再讲下,新闻学中真实社会由【事实,报道 ,舆论】构成
  • [url=]回复[/url]
  • [url=]ñ30[/url]

今天 16:57




无权无势的普通人:现在不是讲究办案人性化吗,可能这没脑子的北流警方认为这就是所谓的办案“人性化”吧,这种人到底是怎么当上警察的?
  • [url=]回复[/url]
  • [url=]ñ23[/url]

今天 17:31




凯雷:我上午指出警方错误,右边这位朋友和我辩论很久认为我不懂社会,我认为他混社会不懂新闻学,结果他是新闻硕士。看到结果他错了,但他还是认为我不懂。我最后说两点。1新闻学硕士不如我这个专科的。2现在新闻学教育的失败//@小小小小_马: 回复@凯雷:这不是和新闻学问题,这是个法律问题,伦理问题。
  • [url=]回复[/url]
  • [url=]ñ8[/url]

今天 17:13

楼归荑:我只说一点,新闻学硕士不如你这个专科的,全部吗?注意用词。
  • [url=]回复[/url]
  • [url=]ñ赞[/url]

今天 19:33









凯雷:赞警方现在的处置。上午发了两条微博指出公安【事实婚姻说】,不做处理是错误的。结果,招来一堆自认为懂法律的喷子不停的骂我,或者教育我法律法治等,说我不懂现实 ,我一个都没有拉黑,因为看着都不是坏人,都是一场蠢货。
  • [url=]回复[/url]
  • [url=]ñ12[/url]

今天 16:57




凯雷:观察这么多认识践行世界的方式,有几种方式是最有效的,一种是物理学(除了微观,量子世界),一种是商科(还不是经济学),接道理应该有新闻学。但目前看到就是前两种,因为反馈吸纳错误极强。//@小小小小_马: 回复@凯雷:这不是和新闻学问题,这是个法律问题,伦理问题
  • [url=]回复[/url]
  • [url=]ñ赞[/url]

今天 17:37




蓝小鱼2016:我就挺你 小喷子键盘侠放马过来  不教训你们 不知道啥是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 [url=]回复[/url]
  • [url=]ñ6[/url]

今天 16:54




annasue1971:最近经常发出理性正义的声音,给你点个赞!
  • [url=]回复[/url]
  • [url=]ñ4[/url]

今天 16:58




吴铭
  • [url=]回复[/url]
  • [url=]ñ赞[/url]

今天 18:40




老骆非球迷:大家看好了,凯总这就叫专业
  • [url=]回复[/url]
  • [url=]ñ1[/url]

今天 17:08




月亮太阳星星和我:好像回到五十年前了,事实婚姻?那我随便抓一个男人说我俩有事实婚姻是不是他财产得分我一半,这个社会对女性好大恶意啊
  • [url=]回复[/url]
  • [url=]ñ12[/url]

今天 18:04




寒潭不渡_M:必须给您点赞!
  • [url=]回复[/url]
  • [url=]ñ赞[/url]

今天 20:54




禹墨LEE:结婚证(现在要加上事实婚姻)是家暴杀人强奸最好的保护伞。因为这都是家庭矛盾,必须家庭解决。怎么能说是刑事案件呢?怎么能是犯罪呢?呵呵
  • [url=]回复[/url]
  • [url=]ñ赞[/url]

今天 18:56




禹墨LEE:结婚证(现在要加上事实婚姻)是家暴杀人强奸最好的保护伞。因为这都是家庭矛盾,必须家庭解决。怎么能说是刑事案件呢?怎么能是犯罪呢?呵呵
  • [url=]回复[/url]
  • [url=]ñ赞[/url]

今天 18:56




悦粒活:不知道具体情况如何,不过如今👮♀办事很多时候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美其名曰调解,避免冲突,就是敷衍处置啦
  • [url=]回复[/url]
  • [url=]ñ1[/url]

今天 18:50




齐柒柒家的vera:秒粉
  • [url=]回复[/url]
  • [url=]ñ赞[/url]

今天 18:43




海明评说:新闻评论课给学生看看。
  • [url=]回复[/url]
  • [url=]ñ1[/url]

今天 17:37




骑驴赏花赏月赏美人:有时候,过于干涉他人的婚姻,是不明智、不道德的,也是不尊重他人自主选择权的。不管任何时候,夫妻间闹矛盾、闹别扭是常有之事,先有言“夫妻床头吵架床尾和”。而且,虽然“事实婚姻”不受法律保护,但不得不承认这也是夫妻关系。就好比某人是某某的私生子,户口簿上虽无某人,但不可否认其父子关系
  • [url=]回复[/url]
  • [url=]ñ2[/url]

今天 17:18

594大神:你这个例子举的我也是服了。私生子和同居是一个性质?私生子再怎么私生也是有血缘关系的。血缘关系不管民政局管不管,上不上户口。法律都是认的。但是同居就是同居。同居是不受法律保护的。现在根本没有事实婚姻这个说法。同居就是同居
  • [url=]回复[/url]
  • [url=]ñ 6[/url]

今天 17:40



DM48-嗯哩豆:很明显,视频里的男方的行为不是普通情侣未婚夫妻闹矛盾可以解释的,抱摔,撕破衣服等等,都非常过了
  • [url=]回复[/url]
  • [url=]ñ 3[/url]

今天 18:53



[url=]共24条回复[/url]







三火火火火火@鬼怪不是卷福  你来看这个  专业
  • [url=]回复[/url]
  • [url=]ñ赞[/url]

2分钟前




寒潭不渡_M:必须给您点赞!
  • [url=]回复[/url]
  • [url=]ñ赞[/url]

今天 20:54




吴铭
  • [url=]回复[/url]
  • [url=]ñ赞[/url]

今天 18:40




月亮太阳星星和我:好像回到五十年前了,事实婚姻?那我随便抓一个男人说我俩有事实婚姻是不是他财产得分我一半,这个社会对女性好大恶意啊
  • [url=]回复[/url]
  • [url=]ñ12[/url]

今天 18:04




凯雷:观察这么多认识践行世界的方式,有几种方式是最有效的,一种是物理学(除了微观,量子世界),一种是商科(还不是经济学),接道理应该有新闻学。但目前看到就是前两种,因为反馈吸纳错误极强。//@小小小小_马: 回复@凯雷:这不是和新闻学问题,这是个法律问题,伦理问题
  • [url=]回复[/url]
  • [url=]ñ赞[/url]

今天 17:37




无权无势的普通人:现在不是讲究办案人性化吗,可能这没脑子的北流警方认为这就是所谓的办案“人性化”吧,这种人到底是怎么当上警察的?
  • [url=]回复[/url]
  • [url=]ñ23[/url]

今天 17:31




凯雷:我上午指出警方错误,右边这位朋友和我辩论很久认为我不懂社会,我认为他混社会不懂新闻学,结果他是新闻硕士。看到结果他错了,但他还是认为我不懂。我最后说两点。1新闻学硕士不如我这个专科的。2现在新闻学教育的失败//@小小小小_马: 回复@凯雷:这不是和新闻学问题,这是个法律问题,伦理问题。
  • [url=]回复[/url]
  • [url=]ñ8[/url]

今天 17:13

楼归荑:只说一点,新闻学硕士不如你这个专科的,全部吗?注意用词。














编辑:邢海波  https://weibo.com/1496883514/GB9 ... t#_rnd1537973118290

213#
 楼主| 发表于 2018-9-27 23:03:5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邢海波
214#
 楼主| 发表于 2018-10-7 20:19: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新闻评论不能盲人摸象,要说人话,让老百姓看得懂
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肯定很熟悉。
  
其寓意是,不能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而应看全局,那样才能全面和真实地了解事物的情况。
在自媒体吐槽争宠的今天,目前的新闻评论,出现了意见过剩与新闻稀缺的矛盾,真相探究还在路上,各种五花八门的观点就刷了屏,这其实是危险的。
那么,新闻评论究竟该如何操作呢?
自媒体不负责任的胡说八道,是“带血的营销”
每当出现一个舆情事件,随着新闻事件广泛传播及其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反转,经常出现急剧反转之后自媒体观点打脸,与事实性新闻的极度稀缺。自媒体为了蹭热点,经常是不负责任地胡说八道,这背后其实是“带血的营销”!
我们必须承认,自媒体的兴盛,提供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一定程度上开了言论口子,但自媒体的目的是营销拉流量,吸引眼球,制作爆款,没有了机构媒体兢兢业业的信息采集者,所有的公共言论成为没有凭借的无根之莲。失根莲花的自由,实际上是空空的壳,纸老虎罢了!
网络舆论反转,语言暴力雄起,各种人肉开始,话语喧嚣之中,大家忽然想起要看看权威大报、主流媒体如何说话,因为这些严谨理性的媒体,往往深思熟虑了之后才会说话。传统媒体出身的采编人员,绝不是键盘侠,公共狗蹭流量。他们爱惜羽毛,更珍惜招牌。
新闻评论缺不得传统媒体,缺不得专业评论员
舆论多元,观点打架,是一个社会的进步,也是舆论呈现的常态。
毛泽东同志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新闻评论的前提是需要有最基本的、可靠的、接近真相的事实。这几年,传统媒体陷入行业性集体困境,造成不少媒体的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部门被裁撤,曾经的优秀记者批量转型。
任何一个行当都需要有经验的职业人士,新闻行业也是如此,这些记者的职业转型,很明显影响了新闻开掘。
有人说,传统媒体死了就死了,我们看新媒体、自媒体,是吗?你知道深度报道记者没了,实际上也影响了公众对社会生活的深度认知,以及对公共生活的严肃讨论。
新闻事实的挖掘和探究能力大量缺失,鸡零狗碎的一地鸡毛,碎片化只言片语的短平快信息不断释放,观点太多,事实不够用。没有可靠、连贯而系统的事实,每一个人看到的都是一个面,随之产出的评论、批评和各类逻辑推演,都可能是不准确的,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还可能制造新的对立和撕裂。
新闻评论作为公共话语平台,是公民思想、观念交流的重要场所。通过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表达公民的利益诉求、合理引导公共舆论,树立起了新闻评论的公共精神,这才是一个优秀新闻评论员该有的气质姿态。
很多新闻评论员没有做过记者,这是有缺憾的,对中国国情的把握,对接地气的基层情况的调研能力不够,有句话叫站着说话不嫌腰疼。
好的新闻评论员,其实做好做过几年一线新闻记者,有大量的社会政治经济调研积累,也就说要有对一个事件解析的能力,能够解释信息,意味着需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还要把这些知识赋能给实践和实际情况,将一切中国国情和一线基层实际情况相结合,需要在给定信息的字面意思中,解释出背后的涵义、内藏的意义、可能的影响。
新闻评论:“传播真相”——“传播真知”——“传播真理”
有人说,网络上现在是人人都有麦克风,我想说啥我就图自己开心,发泄一下,网民其实根本不关心真相,现在是后真相时代,网民在“孤独的狂欢”中自嗨,表达信息的个性化,没人关心真相,陈老师你说的那些都过时了?
我只想说,如果一个新闻事件,你连真相都不愿意关注了,你只在乎自己在网上骂得爽,满足与情绪发泄,那我真的没话和你说了!你就是一个网络喷子,网络暴民罢了!
我们承认很多网络平台,自媒体实际上是纯个人化的对信息的观点解读,是一个个明显带有个人兴趣和好恶倾向烙印的。但是任何一个事能够说服别人,不是靠歇斯底里的嘶吼,和泼妇骂街一样的耍赖,既然你要表达观点,你好歹得讲理吧,你讲的得要有道理不是?
众生喧哗,一群人瞎吵吵,吵三天三夜还是七嘴八舌不是,到头来无非都是浪费口水,“孤独的狂欢”在本质上是每个人内心世界的盛宴,每个人按照自己的臆想去解构新闻的时候,其实新闻已经死了!
在风云激荡中引领思想、在众生喧哗中回应民意,这才是好的新闻评论该干的事情。
陈老师比较推崇南方报系鼎盛时的新闻评论,这话怎么说呢?
南方报系的评论,从一个冷静的社会思考者的角度,敢于质疑、敢为人先、具有建设性的批判精神、理性的思考、对人文价值的关注。
南方报系新闻评论的选题,总体上侧重社会民生,比如物价问题、房价、就业、社会医疗保险、医药、反腐倡廉。这些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属于热点问题,是老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引导公民理性地应对这些社会问题,就成为新闻评论的重点。
南方报系的评论,经常指向平常百姓生活和生存发展要求,以及权力诉求。我们知道在社会转型期,新的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弱势群体往往是最无奈、最无助的人群,为他们发声,为他们鼓与呼是一个负责媒体应该做的事情!
《南方周末》在1999年由江艺平主编撰写的主编寄语《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中写到:“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而我们,在不停为你加油!”
南方报系的新闻评论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坚守舆论监督的媒体责任。坚持平民立场,评论视角独特,指陈时弊,激浊扬清,冷静思考。
在寻求妥善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方面,南方报系,当然也包括新京报,新闻评论往往发挥着公共精神,找到各方利益的一致点,帮助公民进行理性地表达。
南方周末前主编左方认为,南方周末的说话姿态是——俗的题材,要用知识分子最先进的思想去升华,雅的题材,要用知识分子最先进的思想去相通。
什么套路呢?就是:
——建造新的公民社会。
——塑造新的价值体系。
——构造新的历史坐标。
好的新闻评论,就是要凝聚人心的映照,做有思想的新闻,把时评真正沉淀为社会史——思想史——心灵史。追求“传播真相”——“传播真知”——“传播真理”。
要有前瞻性的视野与思维,以独特视角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入论理,避免人云亦云。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递进,一个高地一个高地地攀越,不仅反映现状,还要有洞悉和前瞻,探究未来的模样、影响未来的走向。
好的新闻评论要有真性情,在流量注意力经济时代,不为博人眼球,坚持我手写我心,说人话,说老百姓看得懂的话,不说官话、空话套话、废话,表达百姓呼声,表达真性情。


编辑:臧博

215#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3 21:35: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想提升写作力?用思维导图法---《思维导图应用宝典》读后感


加入007不写就出局社群后,边带孩子边工作情况下,我竟也憋出了15篇文章。为什么写作?我渴望用键盘梳理大脑的思绪,帮助自己更好地思考。然而,文思如涌,下笔铿锵有力,对我只是传说。经常脑袋塞着干草,极度卡壳,哎!最近交作业时,常盯着电脑屏幕半天,却敲不出什么有营养的文字。
写不出来就说拜拜?那就亏大了。我发现,只要或挤或编写任何一篇想学习主题的文章。大脑会不知觉加深印象,更能学以致用。难怪写作被众多大咖列为最低成本提高思考的方法。为了提高思考,倒逼输入,得持续写下去!
那有没有办法能帮助自己能流畅写作吗?本周阅读了孙易新老师《思维导图应用宝典》,深以为思维导图法是提升写作力的好方法。跟大家一起分享。
孙易新是英国博赞中心全球第一位华人讲师,台湾地区负责人。除了本书,还出版《心智图法:理论与应用》,《心智图写作秘典》。通过对比查看评论近十本思维导图的书,最终敲定先阅读《思维导图应用宝典》,作为思维导图入门书籍。我阅读Kindle电子书,总计3880页,阅读时长五小时。
我将从三个角度来展开此篇读后感。
一为什么思维导图能提升写作?
二-三 如何通过思维导图提升输入和输出?方法是什么?
四. 什么是思维导图,如何绘制?
一.为什么思维导图能提升写作?
写作是什么?写作是一种表达,是输出。流程是先输入,再处理,最后输出。
写不出来,或许输入不够?于是,我订阅得到N个专栏,购买每日听本书,听了一块听听饭团开讲N个讲座。
有效果吗?有!我成功地将自己整得焦虑不安,对知识囫囵吞枣,只有广度,没有深度,后来以致于打开手机都有点害怕,哎,之前囤书,现在囤课,简直对自己是无休止的折磨。
或许处理方式不对?纯粹做知识的搬运工,单纯条列式地记录,处于低水平勤历,费力不讨好。
最后输出方式有问题?写作有流程,先列提纲,再动笔。第一步:想清楚你想说什么。但往往列出数条线条提纲,书写时却总是卡壳,不知道如何启承转合。
书剑飘零在一块听听上分享道:
这是终身学习的时代。我们积极地囤课,却消极听课。我们面临的知识呈现三种特点,一是繁杂化,每天打开手机,得到专栏,微信分享,喜马拉雅课程,各种各样的知识扑面而来。二是碎片化。这听一点,那看一点,蜻蜓点水,零零星星,没有理清知识的底支逻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零碎的知识是没有战斗力的。为什么石墨和钻石不一样?关键在于结构整体性能。三是,音频化。迎合现代人工作生活节奏,付费知识大多以音频形式呈现。听得爽,忘得快。轻而易举输入了,提取会更困难。经常听了一天课程,却啥也想不起来。繁杂化碎片化音频化,使得我们一直处于低水平勤奋,始终欣赏别人的风景,有时候闪现的一点收获,却只充当知识搬运工角色罢了。
这跟我们的学习方式有关系。
罗胖说,知识是盛开的花朵,从你眼前飘过,你必须学会缝合,才能让它成为你的。
李笑来说,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看两点,一是看他的操作系统有多少必要正确清晰的概念。二是看他的操作系统里,那些必要正确清晰的概念之间,有多少必要正确清晰的关联。
古典说,写作就是网状的思考,做成树状结构,用线性语言表达出来。
怎么缝合知识?怎么来建立概念的联系?怎么来网状思考?
很简单,表达一次.我们可以写作,演讲。但无论写作还是演讲,我们都可以借助强大的思维导图法进行梳理。
思维导图是治愈学习焦虑的一剂良药,提升认知升级的好工具。第一,化繁为简。提炼知识,让知识变得简约而不简单。第二,化碎片为整体。整体化思维,提升认知层次。原来我们盲人摸象,一点点拼凑对大象的认识。现在我们居高临下。第三,化音频为多感官协同操作。原来只是单纯地听。现如能同步做思维导图,我们既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大脑思考,最后绘制思维导图,提升学习效率。
用思维导图,变输入学习为输出式学习。运用思维导图法,大脑开启主动学习思考模式,而非消极被动吸收,它会先掌握整体概念,再慢慢了解细节之间的关系。我们从知识的搬运工升级为知识的加工者。普通水平的读书,就只知道某本书说了什么,高段位的读书,则是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提炼总结,然后用自己的方式转达。


二.如何运用思维导图提升输入(阅读,听课,演讲)阅读
《人人都能用英语》阅读理解一章中提到,
读第一句(标识S1),任务:“这句话在说什么?”(标识M1);
读第二句(标识S2),任务:这句话在说什么?(标识M2);M1和M2之间的关系(标识R1-2);
M1和M2之间的关系,大抵上分为两种:
M2支持M1。这时,M2往往可能从三个角度之一(或者三个角度组合使用)去解释M1——What?(举例、阐述)Why?(因果、比较、分类、目的) How?(方式、手段、步骤)
M1与M2共同支持另外一个句子。这时,M1与M2之间可能的关系分别是:并列、递进、转折。
如果,M1、M2、R1~2都已知,那么即意味着说真正的“阅读理解”就已经全部完成。
同样的道理,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不仅要能够概括出第一段的大意(标记为MP1 ),然后还要再概括出第二段的大意(标记为MP2),最后还一定要弄清楚二段之间的关系(标记为RP1~2).
理解每句话之间、每个段落之间的关系。处理段落还有另外一个任务——概括。
思维导图的绘制不就逼着你真正完成阅读理解吗?没有理解句与句关系,段落与段落关系,提炼关键词,也做不出来对应文章的思维导图。阅读能力好的人,会利用文章结构理解,找出文章中的主要论点,并能够从结构中归纳整理文章里的细节,摘录重要的关键词。
我们阅读文章后,可以尝试用“三个关键词”和“一句话”来总结全文。经常习练关键词,可培养阅读敏感度,概括总结可令你对文章高屋建瓴;最后将这些关键词铺陈在一张思维导图上。如此一来,内容就变成一种“影像”深植在脑袋中。往后复习时,也可迅速浏览导图复述,协助记忆与复习。当我们检视思维导图和关键词时,还可以推敲其中的逻辑关系是否正确。
李笑来说,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必然会存在于某本书中。读书是一个提炼重要内容的过程。要求自己用思维导图来梳理一本书,你就会先主动看目录,研究目录,分析一本书的结构。
阅读与写作,互为逆向认知工程。在阅读过程中,你也可以反问自己,如果你是作者,会写出哪些重点?将你的想法以重点摘要的思维导图方式列出来,并与作者观点比对。思想的碰撞,会带来启发,而我们读书,不就为了那点启发吗?启发,是改变优化生活的源头。
听课
听讲时,哪些内容是需要记录的重点?一般而言,除了人、事、时、地、物( 5W1H),与时间顺序有关的信息,因果关系 的原因与结果、问题的成因、影响、解决方法等原则之外,不可忽略与议题相关的名词、动词,同时要特别注意演讲者重复的地方、声调较激昂的时候、放慢速度略微停顿时、重复的叙述、转折语(例如:但是、无论如何)之后的内容,都是会有重点出现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聆听,并找出关键词记下来。
听课时,暂不管关键词逻辑结构,根据内容重点,写下简短关键词(一个关键词一句或一段话),避免写下整个句子。等听课结构后,再将关键词整理到适当的主干或支干之后,再来调整关键词逻辑结构顺序并补充内容。
可以把一个小议题,小概念整理成一张迷你思维导图。课程之后,根据导图和听觉记忆整理出导图笔记。
这样,我们不仅仅听,还做成思维导图,提高听课效率,由被动的输入学习转为主动的输出学习方式。听课时你也不会跑神,可以高强度地训练逻辑思维。
演讲:
通过长期画思维导图形成导图思维。在演讲时,你会主题先行,先抛出观点话题,迅速构建逻辑结构,再分点阐述。
三.如何运用思维导图提升输出
我把写作看成工具,可以提升你的思考力。观点分享类的写作有流程,想分享什么观点--为什么重要---子观点(举例类比)--如何做--结尾强调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跟读者分享?
仿写:
结合阅读,从仿写着手。学习好文章中的立意取材,组织结构,修辞手法,句子形式,学习如何起承转合等,在模仿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文笔,习得经营文字的乐趣。
思维导图法可以有效应用在结构仿写的训练。
方法是根据范例文章内容,建立包含原文内容和结构的思维导图,
然后只留下结构,换个新主题。
根据原结构将新内容以关键词的方式填写入思维导图,
再依照思维导图的结构与内容,写出一篇仿写文章。
运用思维导图仿写,脑海中可以建立出许多优秀文章的不同结构。未来看到题目时可在脑海中思考一下,找出较适合的结构,然后发挥想象力,结合自己积累的素材,对文字掌握和底层思考,便可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文章。




创作论文或观点类文章
简言之,先画思维导图梳理欲写文章的结构,再动笔,按各个小主题有条不紊地填充内容。
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和图像思考,会强化主题印象,也更容易产生更多写作灵感。以一个知识点为基础,逐步连结,可以增加写作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首先将文章主题或概念摆在中央,作为思考的起点,并在周围列出与核心相关的问题。
再根据主题和相关分支探讨相关知识,架构清楚了,接着再以整理文章笔记的思维导图技巧,以关键词的方式有系统、有结构地探讨,整理出不同学者的意见,进行主题式的数据搜集,整理笔记。
最后依据思维导图的树状结构,书写成文章。每个小主题书写完毕后, 架构 主题写作 加注,并将出处来源以论文规定的格式,书写到“参考文献”中。



四.如何绘制思维导图?定义思维导图,关键在思维!
最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思绪导图,是用来做的,用来做的,用来做的。在做的过程中,你不断地提炼整合梳理知识,让知识逻辑化。烧脑的过程,也是获得的过程。
导图思维是结构化思维。链接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通过建立知识体系进行全局思考。学习一门课程,重要一点就是要建立好知识结构。有了知识结构,平常的碎片化学习就是不断丰富这个结构的过程。如果不注意事物的结构,单纯依赖量的积累,很难质变。
思维导图是心智地图。反应了大脑学习与思考的最自然模式。“地图”让我们清楚地知道身在何处,欲往何处,欲达目的该走的路径和步骤。而传统条列式的逐条书写,形态上是排列在一起的线性文字,让人无法看清内容的整体架构和关键点。
思维导图,长得像八爪章鱼,将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的目标,或要分享的观点放在中间,然后再长出几个重点,再填补上细节。
这是一种从中心主题360度放射思考的可视化工具。好比我们从高空鸟瞰一棵大树,中间树干就是主题,树干长出的由粗而细的大树枝(主干),就是主题展开的第一阶类别;再从每一个主干长出的中树枝,小树枝(支干)。
思维导图绘制规则
绘制方法:手绘版(纸笔),手机版(安卓下载思维导图),电脑版(X-mind;百度脑图)。
两个核心动作:添加下一级主题,添加同级主题。
关键点:对思维的梳理。
动手
  • 横向的空白A4纸上,
  • 写下主题,可选择或画出代表主题的彩色图,控制5cm高度下;
  • 发展树状结构,画出主干,选择线条颜色,由粗而细,从中心从外画出,
    运用逻辑分类原则,确定导图第一阶名称,先全部列出同一阶类别的概念,文字一律写在线条上。
  • 然后逐步完成各个主干之后的支干,支干的线条画成一般粗细即可。往上的方向画凸形,往下则凹形。
    依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第二阶名称和之后的分类名称
  • 注意事项:
    如果不同信息之间有相关的话,要加上单箭头或双箭头的关联线条。
    原则上不超过五阶分类,每一阶之后的内容描述也不超五阶。
    一线条,一关键词。一个线条上只写下会产生较强印象的名词、动词等关键词。
    保持词语长度和线条长度的和谐平衡之美,不宜偏长。
    优先选择自己的认知色彩来标记线条颜色,重要的地方加插图;同一阶的线条颜色一致。
以上是由内而外画思维导图,流程是确定主题--构建结构---填充内容。再往每一个结构里有序地填充下阶主题。
还有一种画法由外而内,流程是头脑风暴--分组归类--梳理逻辑。
逻辑关系
我们感知的世界,不是孤立零碎的,而是一个有系统的整体。世界是有联系的,知识和概念也是如此。
思维导图树状结构,呈现出分类关系,因果关系和联想脉络。
每个主题都与周围主题有关系,不是孤立的点。独木不成林。上级主题是对下级主题的概括总结,下级主题是对上级主题的解释支持。同级主题都属于一个逻辑范畴,要符合一定的逻辑顺序。导图逻辑结构:同级主题之间的关系;上下级主题之间的关系。
《金字塔原理》阐述了基本逻辑顺序:
  • 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定言三段论,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符合大前提,结论正确,从一般到特殊。
  • 时间顺序,第一,第二,第三;
  • 空间顺序,北京,上海,广州;
  • 程度顺序,最重要,次重要,不重要。
以下逻辑分类原则(BOIs:Basic ordering ideas),可作为展开第一阶类别名称的好选择:
1.黄金思维圈:why--how--what 为什么,怎么做,是什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烈推荐使用)
既可作为导图第一阶类别,也可作为下阶类别。
2.文章笔记可采用:5W1H(时,地,原因,人,事)或开始(原因),经过,结果
3.根据自己关心的问题来分类;4.PEEST(political,economic,ecology,social,technological或SWOCE(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challenge,energy)分类来分析问题;项目管理的五大流程(启动,规划,执行,监控,收尾)
5.按照书本的章、节来分类
6.事物的属性;功能分类;工作流程分类;按照评价分类;按照人格特质分类;发生的时间顺序等等。
确定了第一阶主题,再决定第二阶,第三阶等。大类,中类,小类到内容的描述说明。如:第一阶是“食物”,第二阶是“水果”,第三阶是“瓜果”,第四阶是“西瓜”;如:“地点”的下一阶是“室内”、“户外”,再下一阶是“教室”、“礼堂”或“操场”、“公园”。
注意事项:1. 一线条,一关键词。避免一长串句子
运用原则,以名词为主、动词次之,再加上必要的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因为一个句子=名词词组+动词词组(动词+副词+数词+形容词+名词)。名词和动词是构成句子表达的基本元素,也是可视化的语词,能强化我们对内容的理解。
如何正确选择并画出合适的关键词呢?紧扣主题,自己关心的问题或者有启发的概念中找。
如何从文章结构中撷取重要的关键词呢?文章结构是指文章概念之间的逻辑、从属关系。掌握文章结构,可以帮助理解内容。
一、描述或列举:文章内容是在说明、描述与主题相关信息和属性。关键词就是与主题相关的属性信息,例如人、事、时、地、物或 5W1H。文章中提示重点的引导词有:“例如”、“意即”、“特色是”、“也就是说”。
二、序列:文章内容依照次序或时间列出信息,关键词是顺序性的信息或与历史日期相关的信息。文章中的提示重点讯息的用词有:“首先”、“经过”、“之后”、“最后”、“之前”。
三、因果:文章内容主要在说明原因或因果,关键词就是描述原因与结果。文章中的提示重点讯息的用词有:“因此”、“因为”、“之所以”、“为了”、“如果那么”、“导致”。
四、解决问题:文章内容主要在说明造成 问题的原因与解决的方式。关键词包括了问题、原因与解决方式。文章中的提示重点讯息的用词有:“问题”、“因为”、“由于”、“解决方式”。
五、比较:文章内容主要在描述差异与做出比较,关键词则是比较或相对的相关概念。文章中的提示重点讯息的用词有:“相对于”、“然而”、“不像”、“相似于”。

2.颜色和插图
暖色系的红、黄、橘让人感到热情、兴奋与刺激;冷色系的蓝、紫、紫蓝则有舒缓与放松的感觉;一个主干线条与其之后的所有支干线条,需要同一个颜色表示。建议用黑色书写文写,仅以线条颜色区分,便于辨认。
可以在特别想要吸引目光的重点地方加上插图,不可以随意到处加;所加插图要能明确表达重点内容或与之产生联系。
结尾:
运用思维导图,变为输出式学习,倒逼更好地输入。这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工具,而是一个可以提升思考的工具。以此书为入门指南,用好工具,帮自己更好地阅读,写作,迭代认知操作系统。


原文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5f725d7451ba

编辑:杨琦钜












216#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3 22:10: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立论缺什么
“立论缺什么?缺真情,没法看!”说者愤愤,听者嘿嘿。
怒目金刚,未必来者不善;低眉顺眼,未必胸怀坦荡。对立论的评价,往往被字面误会、误导或误判。
立论的潜台词,一层层刮去油腻之后,只剩下“说服”二字。
无论是以理服人还是以事服人,无论是理直气壮还是理直气和,无论是以势压人还是以情动人,目的都是说服。如果出现了说而不服,说了白说,那就得反思:问题到底出在哪?
听者的毛病,容易固执。不信,不信,不信,就像气头上的孩子,任性得油盐不浸,好说歹说,就是说得天花乱坠,都没用。
说者的毛病,何尝不是固执?不是说什么,而是说本身。我说,我说,我说,如果让他住住嘴,换个方式说服,似乎已黔驴技穷。
现代教育理念,是孩子骂不得打不得,把家长弄得束手无策。一边心气儿高得不行,望子成龙成凤,一边无从应对,任由野蛮生长。
固执于说,为什么存在问题?路径依赖的背后,是思维问题。新玩法很多,一次两次,倒新鲜,再玩,天天玩,就腻歪了。不先破自己,不拿自己开刀,想法总是赶不上变化。
说话的需求,与文明一样久远。靠说话吃饭,用说服立论,相应的职业都有,但创新很难。
说话的门槛低,而说服的门槛要高一些。比如,你要去买盐,怎么说服邻居也去买盐?再比如,都在土里刨食儿,怎么说服小伙伴苟富贵勿相忘?
有时,画张饼,说个理,摆个事儿,编个诓儿,就能解决。有时,靠身体力行,靠将心比心,靠激情万丈,也未必能解决。
都长一张嘴,嘴也有局限。看,靠眼;闻,靠鼻;听,靠耳;知冷暖,靠心;断善恶,靠脑。嘴不能包打天下,嘴里出来的话,又怎么能包打天下?
说和听,都被情绪左右,越说越乱,越听越烦。但是,维系听和说的情绪,不能不了解,不能假装了解,更不能两眼一闭骗自己无所不知。
话不投机半句多——对说服情绪的研究,由来已久。如果说人有意识,那得先承认情绪和表达情绪的诉求。如果说人有理性,那得克制品性中卑劣和情绪低落的制约。
冷静、明智、理性,会推导出稳定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可是,一旦忽略了情绪,非理性行为、不负责任行为、原始行为就会冒出来,一团乱麻,乱上加乱。
立论必须洞察情绪。说,对听而言,是一种刺激,将引起什么反应?是认识还是唤醒?是冲动还是行为?是对抗还是顺从?笛卡尔提出“情绪是行为的基础”。根据已知的情绪,可以找出并判断引起它的刺激;选择具体的刺激模式,也可以预测并确定引起什么反应。
“一件令人激动的事”——如果说者过于强势和武断,对于听者而言,身体上有感觉吗?情绪上有反应吗?听者如果怀疑说者的动机和智商,如何使认识、唤醒和引导发生?
此处无声胜有,于无声处听惊雷——选择的是弱刺激还是强刺激?抛开说,抛开怎么说,抛开用过的路径依赖,选择情绪接近和认同,这不失为一种更明智且有效的做法。
可是,对立论而言,完全抛说不现实。但是,如果不考虑情绪接近和认同,说还有意义吗?评估说的效果时,怎么选择并确定稳定标准?我说了一通,我说我说得挺好,这不成了自娱自乐吗?
笛卡尔提出,存在六种基本情绪:羡慕、爱、恨、欲望、愉快和悲哀。它们的混合产物,便产生了我们称作情绪的内在情感。
说者如何没体会到听者的情绪,立论都叫真说吗?说者不动真情,听者一哆嗦,给个及格就不错了;再一哆嗦,可能就要骂了。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G0lb8p-_ck44bhWyAk5bjg
编辑:杨琦钜
217#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6 22:23:2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因为缘起狗吠,我们就不谈杀人了吗?

红网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正在进行之中。我自己虽然没有精力再做评委,但因为我的本科评论课也在上着,作为评论教员,我也就不仅鼓励同学们积极写文参赛,也对红网公号“红辣椒评论”每天推出的大学生参赛作品格外关注,并在课堂上与同学一起分享,探讨。比如本周一苏州大学陈瑶同学的《因狗吠杀邻居一家:“受害者心态”需摆正》

我之所以对这篇评论格外赞赏,是因为在这一恶性事件发生和新闻报道之后,我读到的一些评论不知为何都忽略了这一事件中最严重的一个方面:有人杀了人。难道仅仅是因为,这个杀人事件是因狗吠而起吗?

在“因狗吠杀邻居一家”的事件中,我们不谈狗——它不可能成为责任主体,而只谈人。这里面至少有三类主体:纵狗扰人(而被杀)的人;激愤杀人的人;社会的管理者。其实还有第四类主体,就是立法者。
有的评论把养狗者、管理者和立法者都提到了,却唯独漏掉了杀人的人。尽管他最后成了整个灾难事件的责任承担者。

这是偶然的疏忽吗?

养狗扰人,已成为当代中国城市生活中普遍的民怨,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而终于酿成了一个杀人事件。于是,纵狗扰人(甚至伤人)的人,似乎终于得到了一种报应,而对于治理狗患矛盾效果不佳的社会管理者,也似乎得到了一种教训。于是,虽然出了一个杀人的事件,关于它的议论仍然保留在养狗文明和养狗管理的框架之内。

尽管,这个事件本身的严重程度,因为有人死了,便已悄然超出了养狗和治理狗的框架。

而在我看来,人死是很大的事情。它不仅改变了这一事件本身的性质,也应该改变人们的认识框架。

我正是在这个认识框架中,来评价那位苏州大学学生陈瑶的作品的。这位同学在把视角对准这一灾难事件的最终责任主体的同时,准确地把握到了那一事件自身的特殊性——
这一事件的特殊性,不在于作为原因的狗吠,而在于作为结果的杀人。

在这位同学的作品中,那位当事者不是一个同情的对象,也不是一个谴责的对象,而是一个探究的对象:一个本来清白无辜的人,怎么就处于那样一个不幸的位置了?

这里说的不幸,不在于他被狗吠所困而得不到解决,而是在于:他杀了人。狗吠和对方的无理,这些原因可能减轻他的刑事责任,也可能减轻他的道德压力,但无法减轻他内心的罪恶感。
这种困扰与被狗吠所困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不成比例。

有同学在课上观察网络,在这事件的网络舆论中,有许多人对那位本来有错的养狗者不表同情,而相反,对那个本来无辜的杀人者表示同情。姑且就算是这样吧。但这样的社会心理倾向,能够把那位本来无辜的人从杀了人的心理困境中解脱出来吗?

如果不考虑到一个本来无辜的人在一瞬间误入的这种绝境,不理解他在这种绝境中无法自拔的痛苦,人们真的算是理解他、同情他吗?

须知,他离那个被认定为正当防卫的于海明还远得很呢!

在这个意义上,分析这种极端事件中的当事人的心理,其实是我们使自己免于这种困境的一种积极的思考方向。

这种“反求诸己”的思考方向,与养狗人的文明素质和政府管理的到位有效并不矛盾。因为养狗者的素质只能管住自己,而政府的管理只能管住养狗者,他们都管不住那个不知在哪里,也不知在何时突然激愤,血溅三步的人。

在本周一课上,我问同学们,为什么我们列举的另一篇评论在提及这一事件给许多人“上了一课”时,提到了养狗人、管理者和立法者,却没有涉及那个杀人的人呢?

有同学提出的解释是:养狗、管理和立法都是普遍的现象,而杀人,尤其是因为狗的事情而杀人,是极为特殊的现象,它们归并不到一起去。

有的同学提出的解释是:已经形成的舆论环境是长期以来对文明养狗的讨论。也就是说,文明养狗的议题是先在的,现成的。而这一事件不过是为这个议题提供了新的,更触动人的由头。

还有的同学提出的解释是:那是因为作者是规则的思路:在他看来,只要遵守规则,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件了。

这些解释都有其道理。但是,即使不是因为狗吠,我们就不会因为别的事情使自己无意中处于“受害者心态”中了吗,我们就不会因为这种心态的驱使而使自己的清白之手蒙上血污吗?

我觉得,这才是这个极端事件中的特定主体值得思考的意义。

在周一的课堂上,有一位同学家琪谈到:在当代中国城市社会中,不同利益的人群接触更为近切,矛盾也更为频繁。在这种结构中,“受害者心态”可能是具有时代性、典型性的。

显然,他的见解,是在极端、特殊的事件中发现普遍的因素。他也是在时代性、普遍性的层面上支持了那位苏州大学同学的看法。

而我自己,则仍然对这一事件的严重结果不能释怀。
事实上,早在几天前的微信朋友圈,我在转发别的朋友的评论时就以按语的方式表达了如下的观点:

这个事情中最大的教训,最应该避免的灾难,与其说是因纵狗扰民而丢了自己性命,不如说是因愤怒冲动而杀害别人的生命。
与纵狗扰民的恶德相比,冲动杀人难道不是更大的罪恶吗?它难道不是我们良善人士更应该警惕自己回避的的灾难吗?在这一事件中的更大的教训,难道是养狗者的失德,而不是远离伤害生命的罪恶吗?
我们应当首先警惕的,难道不是自己可能犯下的罪恶吗?

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几年前在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新闻的骚动》一书中读到的一些话已经悄然沉淀于心。他是在思考当代媒体犯罪新闻时,谈及古希腊悲剧的教化意义的:

剧作家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戏剧技巧,以让观众在某一刻自发地领悟到:舞台上那位神经错乱的主角,尽管表现得情绪激愤、盲目轻率,害死他人也葬送自了自己的名誉与生活,如果在新闻中出现会被当成疯子而逐出视线,但说到底,从某些方面看来也就是像我们自己。当观众看到剧中人犯下的可怕的错误与罪行,便只得别无选择地得出一个吓人的结论:也许一念之差,我也会犯下同样的错。这就是悲剧作品的道德与教化意义——向我们证明,让本质上正派亲切的人露出黑暗的一面,实在是易如反掌。
假如我们的心智十足健全,假如疯狂的念头不会左右我们的内心,其他人的悲剧就不会对我们产生如此大的吸引。当我们在媒体上追踪阴森的报道,潜意识里也许是在探索一个说来惊心但又重要的问题:如果某天我因为家庭纠纷而致情绪失控,在备感受伤、精疲力竭、脆弱不堪之下,我会不会也动手杀了自己的另一半?假如我离了婚,前任又不让我探望孩子,出于扭曲的复仇心,我会不会也杀了自己的孩子?……
悲剧的意义正在于展示失去自控的可怕后果,以提醒我们把握自控是何等重要。

可能正是德波顿的这些话,启发我在古希腊悲剧的意义上看待那个因不堪狗吠和不讲理的邻居而杀了人的人。他给我的与其说是教训,不如说是对自我行为的警惧。

愿我们远离杀人的悲剧,这对我们的意义远甚于远离狗吠。

编辑:付莎莎
https://mp.weixin.qq.com/s/qBhkroPeeRtcYBZ4Z8cddw

218#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0 21:55:33 | 只看该作者
【社论写作】
1962:进击的明报
邹思聪  金庸江湖网  2015-11-23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邹思聪的新闻笔记
1962年,创刊不到三年的明报,突然成为香港报刊的一时之选。
在此之前,金庸创办的明报只是一份小报,从1959年创刊以来,明报一直靠金庸的武侠小说以及独有的精彩马经,狗经,明星的轶闻艳史来招徕读者。
彼时,明报日销量已上升到22000份,比之于许多小报,成绩堪称优秀。然而,这远不是金庸的理想。
一年之前,明报已经决定转型。1961716日,金庸发表社评《本报进行加强国际新闻》,“从明天起,逐步加强国际新闻,严格遵守公正无私、不左不右的立场,拥护中国人的利益,香港人的利益。”但1961年的明报,并未正式涉足严肃政治和新闻。
直到19625月,一江之隔的大陆正遭遇共产主义实验的惨败,数千万平民用生命吞食炼钢和人民公社的跃进苦果。为了求得生存,广东的饥民开始逃往香港。
逃往香港,在香港又叫偷渡潮。它特指一种现象——在1950年代至香港主权移交前,大量中国大陆人,冒九死一生的风险,往当时的英属殖民地香港偷渡。
大陆不幸,祸亦波及香港。然而这样关乎香港稳定繁荣的大事,香港的大多数媒体并未做好准备。
在普遍左倾的世界思潮冲击下,香港的很多报纸全线左转,对于大陆的负面消息一概沉默,这些报纸“对民主国家的缺失毫不留情,而对那些以冠冕堂皇的理论的名义所犯的滔天大罪予以宽容。”而许多右派大报也对此反应姗姗。
当然,明报除外。
“金庸出身大公报,自然知道你们对付异己的态度”
金庸并不是一开始就决定报道五月逃港潮的。
按照明报之前的中立立场,如果报道五月难民潮,会有两层忧虑。作为老板,金庸首先考虑的是非法入境者问题并不好报道。而更让他顾虑的,则是可能会引起左派报刊的不满。
彼时,左倾思潮不仅仅存在于大陆。共产主义吸引着全世界的知识分子,相反,资本主义正陷入政治和道德的危机。
香港亦是如此。中共建国之后,大公报从张季鸾时代的“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客观立场急遽左转,成为香港最大的左派报纸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文汇报、新晚报、晶报、香港商报等四家左派报刊。
金庸本出身于大公报和新晚报,也在此写作武侠成名,在大公报左转之后,忍受不了而离开。他深知左派报纸打击异己的方式。金庸后来写道,“金庸出身于大公报,自然深知你们对付异己的态度。我们决定刊登五月人潮的消息,金庸内心难道不怕么?难道不想到自己安危和妻子儿女么?”
然而,从19624月起,明报的记者都开始抱怨,因为他们所写的难民消息一律都没有见报。记者们去边境采访之后,个个回来都异常沉重。记者们对报社的不作为不满,纷纷质疑自己的老板,“这样的大消息也不登?”
港闻版编辑韩中旋、王陵在此时也站在了记者的一边,一直向金庸争取发稿,“采访归来的记者蓬头垢面,满脸泪水”,向他们哭诉,抱怨。而出于对左派的顾虑,金庸仍然没有答应。
直到手下大将采访部主任雷炜坡和记者陈非以辞职相逼,他们力争,即便明报不刊登,左派报纸不刊登,香港其他非左派报纸,成报、星岛日报、华侨日报也会刊登。况且,整个香港都被难民潮所牵动——港府对于如何安置聚集在梧桐山的难民一筹莫展,香港居民也忧心忡忡……这个老板终于被说服。
在后来与《大公报》的论战中,金庸解释,“我们不能视若无睹,只好刊登一些。但再过几天,明报的采访课整个沸腾了。记者们从边境带回来的眼泪,洒在编辑部的桌子上和地板上,他们激动地表情和心酸的言语,使每个人的良心不能平静。”
终于,明报开始大量刊登独家新闻。这个被逼无奈的决定,将成为左派报纸围攻明报的把柄。在未来,明报不得不面临一场战争,而金庸甚至会遭遇死亡的威胁。
但现在,明报忽得大名,纸贵洛阳。
“最大的仁政,是救人性命”
58日开始,明报开始零星的试探着报道难民潮。而511日起,下定决心的金庸几乎派出所有记者——到沙头角、粉嶺、元朗、罗湖等移民聚集的地方一线采访。
511日的明报头条并非难民新闻,而是本港新闻,“昨晚九龙荔枝角道停电带来一场大火”,“少女跳海”,“少妇割颈自杀,下体亦有血流”……看上去,一切都和那份格调不高的小报无甚差别,但潜藏的暗流,在翌日彻底涌现。
512日,明报以《大陆人民波浪式涌入香港,边境军警搜捕亦疲于奔命》的大横幅头版报道逃港潮。在头条下方,又有记者撰写的《偷渡者皆具无比决心》来描述难民们不顾一切的逃港,报道称,“许多人已偷渡六七次,他们获中共批准出境米证即取消。后退无路,唯一办法就是闯入香港”。“人浪向香港冲来,廿四小时内不停,当局已感到棘手……他们不心灰,又做第二次偷渡,或第三次,四次……直到成功为止”。
513日,明报发表头条《官方公布偷渡者万人被捕,港督昨赴边境巡视难民营》,《港政府首次发表声明,人潮袭香港数字庞大》,称“非法入境者包括农民工人及学生……大陆人民非法偷渡入境者越来越多,官方宣布逮捕者达万人之众。”而在《自晨至午捕获千人,偷渡者如水银泻地》中,记者详细描写了偷渡者分别由沙头角落马洲打鼓岭渗入,“今日凌晨陆续有大量难民非法逃入边境已为警察截获……他们是由中英边界之梧桐山进入”。
除了大量地细致报道难民情况之外,明报也发表了表明态度的社评。在1962年之前,金庸还是靠武侠为人熟知,但至此之后,他的社评将比小说更加知名。金庸的社评在大逃港的报道中,让明报迅速的区别于其他报纸,独树一帜。
社论浩叹,“巨大的痛苦和不幸!”。然而,人道主义的关怀和现实处境的艰难仍然摆在明报的面前——“由于连续三年来大陆上的灾荒,粮食发生严重困难,他们便背井离乡,来到香港。这些人百分之九十以上,获得中共当局的出境许可,但未被香港批准入境。据说,中共当局批准其出境后,还给米票取消,因此他们如果一次入境不得,势必至于要第二,三次的前来。但香港地方这样小,如何容纳得下源源而来的大量人民?”
面对饥民的惨状,和香港容纳不下的现状,社论说:“最近我们很少发表社评,因为事实上,许多问题我们困惑不安,可是又提不出可行的合理办法……这样巨大的痛苦,巨大的不幸,谁都会感到束手无策。”
然而,连篇累牍的报道仍在继续。514日,明报发布了头条《边境采访记》,介绍“大陆人民非法抵港路途增加,偷渡者继续源源进入香港境内,自晨至午又有数百人被逮捕”之后,便是一篇《梧桐山中云愁雾惨,遗下不少伤病妇孺》。明报记者龙国云等人看到,香港当局出动大批警察拦截难民,导致大量偷渡者被堵在山上,老弱妇幼在山上摔倒跌伤,水尽粮绝,不得已而吃树皮,木菌,别无他法,只有坐以待毙。
翌日,15日的明报便刊登龙国云的特写《梧桐山上惨绝人寰》,尽管,这并非现代意义上新闻专业主义的特稿。龙国云写道,“此刻,我怀着沉重的心情,把已经观察的事实,重现在各位面前。”
报道分为四部分,“人性与同情”、“吃树皮木菌”、“创伤了小心灵”和“遥远的期待”,细致的描述了梧桐山上的难民惨状——“许多偷渡的老弱妇幼,在山上跌伤,患病,他们水尽粮绝,坐以待毙。至亲的人,也无法相救,于是夫弃其妻,兄舍其弟……谁无父母?谁无骨肉?这些不幸的人,急待援救。”
特写的右侧,是难民获得医治的最新新闻,《非法入境之患病受伤者获许在港留医》,副标题则是“传说有万人在华界边境等候机会再偷渡入本港”。下方是一片人物稿,《慈母背雏儿翻越梧桐山,母死儿生哀啼尸侧》,“同行者恻然但无人愿加援手”。
而最为震撼读者的,又是明报的社评,在报纸最右,几乎竖排通栏的大标题《火速!救命!请立刻组织救援队上梧桐山》。
社论写道,“一个偷渡的中年妇女因体力不济而在梧桐山上死了,她携带的孩子坐在母亲身旁啼哭,每个人经过孩子身旁,没有一个人敢抱了他走,因为谁都感到自身难保。我们热切希望,这个孩子现在还没有死,能有人抱他下山。……我们在香港的居民,幸而没有受到饥饿的威胁,但我们多数也都是从大陆来的,只不过早了些时候而已。想到那些陷身于苦难中的同胞,谁都会感到恻然难过。我们亟盼中共当局派人来救援,也亟盼本港当局派人去救援。”
面对每天增加的难民,明报并无两全的对策,但在大量地实地采访之后,一向中立的明报表达了先救人的态度,这篇社论在文末,几乎是大声疾呼,“最宝贵的,是人的生命!最大的仁政,是救人性命。”
而此刻,香港官方正忙于堵截和遣返偷渡者,并不关注难民的生存状态。香港左派报纸则始终缄默不语,只字不提。而一直以知识分子为对象,关心大陆事务的星岛日报等右派报纸也是在515日之后才以显著篇幅,报道难民消息,明报比它们早了五天以上。
详实的特写、全面的逃港潮呈现以及以社论之重的大声疾呼,引起了读者的巨大反响。众多读者致电询问报道所写难民的最新情况,并表达要施以援助的意愿。
之后,明报会有更大的动作,在财力人力都不及星岛日报、华侨日报等大报的情况下,这份报纸将另辟蹊径。
“读者纷纷响应本报呼吁”
516日,明报依然是一整个头版的难民潮内容,头版头条是《偷渡抵港饥民昨日破空前记录》,接着报道《军警自晨至午截捕约三千人》。
记者写道,“一个逃港的少女对本报记者称,淡水的上老屋村,上山屋,下山屋,石桥,上下廖屋等村已十室九空,居民百分之八十走向香港”,“人潮波浪式淹至遣送工作赶唔切粉嶺临时收容所内,十六座营帐住到满,军警搜捕偷渡者,山头一片哭声。”在报纸中左部分,记者则着重描述港人对难民的救助,“上水围村做善事,施粉施茶,分派过路饥民”。
而在报纸正中的内容,则只可能为明报独家享有,因为它来自明报的读者——《读者纷纷响应本报呼吁,愿参加救援队上梧桐山救人》。
这是明报的独家救援,其他任何报纸,即便是《星岛日报》等大报,都没能做到这种地步。
社论写道,“大陆饥民来港,有如一副悲惨之流亡图,烙印本港居民脑海,本报昨日社论,高呼‘火速救命’,获得广大反响,询问关于捐款救济同胞之情况,不少读者,愿参加救援队上梧桐山救人。本报已定今日再携带食物往边境赠予各同胞。”
除此之外,还答复读者关于昨日报道中婴孩的疑问,“又读者郑太询问山上那个可怜的婴孩的卜落如何?知已经被救下山。关于他的下落,已没有进一步的消息,本报记者对此,甚感抱歉。”报告最新的救援情况,对读者疑问进行答复,以及作为报社本身进行救援,皆为明报独家。
17日,明报继续以巨大的版面全方位呈现众多内容。
报道灾民及其寻亲的细节。“一批抵港难民找寻香港亲人”,“不堪长途折磨,老人病重山中,挥手命两侄儿自寻生路。他们向记者求救,只得相对泫然。”“边境山头一片呼儿唤母声,闻着心酸肠断”,“‘淡水叶阿福,你响边处?石龙袁九,阿妈来揾你呀——’听到人心酸泪落。”
报道救援的尴尬和官方的拒绝援助。“伤病妇孺僵卧山头,急待粮食医药救济,宗教团体及各社团已个别出动”,“三个宗教团体带埋医生上山救人,结果被警员赶走”……“红十字会香港分会声明,对边境之难民问题,不拟采取任何行动。”
报道持续涌入的灾民。“翻遏梧桐山由坪峰入境者,约在千人以上。遣返警车进入罗湖前,仍有人冒死跳车逃走。”
明报以中立的笔触描述各方态度和作为,而在新闻对比中,明报对于红十字会和官方的拒绝救援亦没有批评,而是代替官方,自己行动。
这日,明报发起了为难民募捐活动,更别出心裁的在17日的明报头版中央,公开透明的公布了捐款人的姓名——《本报读者捐款芳名》。
在这篇“报道”中,有个人捐款,亦有工厂、商号和社团捐款,有捐一元两元的,也有捐五元十元的。明报都公布出来,并计算出总数,当日共收得捐款一千五百一十六元。在文末,明报也不忘提示读者,“如有热心读者捐款,可联系本报采访课或来电示之”。
以报社的公信力和读者群为独家优势,明报呼吁和救援难民,而这些商号、工厂及社团不仅捐款,还自发组织团队,前往边境,向难民派粮。
518日,明报仍然公布新增的捐款人姓名和捐款数额。然而自发的救援已经不再可行。因为“英界再增建铁丝网”,港府的禁区范围扩大,到处不准进入。很显然,明报的独家救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惹恼了香港警司和政府。
519日,明报不得不停止接受捐助,“限于各种环境关系,未能顺利展开救济,故暂时停止接受捐款,祁读者谅之。”“各种环境关系”就是指港府扩大边界禁区范围,不希望居民因为同情大陆难民,而与执行遣返任务的军警发生冲突。
正如金庸所言, “许多问题我们感到不安,可是又提不出可行的合理对策……这样巨大的痛苦,巨大的不幸,谁都感到束手无策。”难民悲惨可怜,香港却是弹丸之地——不援助,难民会愈加凄惨;援助,则会令边区情况更加复杂,增加警务工作困难,更无形中鼓励了更多的非法移民。
面临人道关怀与现实处境的冲突,不止明报,整个香港在此刻,都显得鞭长莫及。
“要小小的香港来者不拒?”
逃港潮不好报道,金庸的第一个担忧应验了。现在,纯人道式的呼吁已经不再合适,因为大量难民逃港的影响,已从边境扩散开来。
此时,由于边区局势趋于严峻,警务处长警告港人,“远离边境禁区附近,违者将罚款五千元或监禁两年”。这条新闻在19日的明报也头条报道。到20日,港督发布命令,“边界禁区扩大,凡唆使及劝导别人非法入港者,依例可罚款两千元或入狱一年。”
折中之下,明报在521日,由之前纯人道的呼吁,变为对香港处境的现实考虑。社论《协助警方,共度难关》写道——
“大陆上大批同胞的涌入香港,使香港当局面临着一个极困难的问题。这种情况之棘手,任何人都是见得到的。台湾在大说风凉话,说香港遣返非法入境的中国人民,乃是不近人道。联合国中,也有人在攻击香港。其实试问台湾和联合国,为什么台湾只允许每年收容一千人(据外国通讯社消息,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台湾今年只收容了一百名难民),却要小小的香港来者不拒?”
“边境上的大新闻,已经刊载了十多天,这十多天中,总算没发生什么重大的不幸事件。我们天天在担心,说不定哪一天,会有重大的意外发生……在成千成万的群众大场面中,在太阳如火的大热天里,在饥饿和死亡的威胁之下,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他们必须保护香港的安全和利益……香港本地居民们尽力维护秩序,协助警方。”
明报的担忧变成了现实。这一天,上水地区发生骚乱。一辆遣解非法入境者的警车在粉嶺赛马会道上通往上水村行驶时,一些男女孩童向车上的难民投掷粮食,而遣解车不慎撞伤一男一女,人群喧哗。而现场一名外籍警司和警员到场维持秩序,被人袭击,最终导致出动新界总部防暴队,驱赶了在场人群。两天之后,粉嶺地区又有学童被撞伤,几乎又酿成骚乱,防暴队用滕盾和防暴棍驱散了在场的五百名群众。
22日,明报头版报道了《遣解车辗伤送粮人,上水发生骚动》,“纷乱中洋帮办被打,情急之下拔出手枪,幸警司及时制止不致爆出大祸。防暴队奉紧急命令开抵骚动区”。与此同时,明报再次发表社论《请勿加重警方困难》——
“我们一直在担心,边界上难民入境的问题中,可能引起什么严重的冲突事件。如果有这样的事发生,对于任何人都是不利的。昨天,果然由于接济同胞,因而发生拦阻警车,撞伤儿童的事故。虽然幸好纠纷没有扩大,但难保以后的局势不致更趋恶化。”
“我们认为,目前的首要之务,是使边界平静无事,这是全港三百二十万居民利益之所在。大陆上的同胞源源而来,这是香港人所无法控制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支持香港警方,使他们能够谨慎地,合乎人道地处理这个难题。香港不想开罪中共,也不想使这些非法入境的同胞多受痛苦。人人都可以看到,当局一直是以同情而宽厚的精神来对付非法入境者。”
社论也承认警方处理问题时的一些粗暴现象,“当然,可能有极少数的人脾气难免暴躁,然而如果是你去做这样苦难的工作,说不定你的脾气也会暴躁起来的。我们绝不认为脾气暴躁是适当的,只是看到,这是一件不幸的事,人人要存一种同情而宽厚之心,不对任何人苛求。”
同时,由于许多记者到边境正常采访被当局干扰,明报在文末也不忘争取自由报道的权利,“各报记者采访这个新闻,目的是使广大市民知道真实情况,事实上正是在协助当局圆满处理这个难题,希望当局能使记者获得应有的权利。”
23日,明报发表社评《巨大的定时炸弹》,开篇即写道,“我们并不愿意危言耸听,故意夸大,但是这却是香港所遭遇到的最大危机。以弹丸之地的香港,无论如何是无法收容源源不断的来者。但所来的每一个人,又都是我们的同胞,怎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露宿荒山,妻离子散?”
“从情感上说来,谁都同情这些难胞;而在理智上,我们必须认清楚,这是一个很有危险性的、具有爆炸性的难题……事实上,这件事好比是一个巨大的定时炸弹,警方人员正在小心翼翼、全神贯注的设法移开,是否能够安全解决,现在还未可知……不要忽视这个危机——我们是否能够继续安居乐业,和这个大炸弹是否爆炸,有很大的关系。”
一连数日,明报的克制报道和冷静评论,让读者在同情难民之时,亦不再与警方发生冲突。而明报的理智呼吁,也得到忧心如焚的香港民众普遍的认同。
与此同时,明报并没有停止对难民的帮助,而是采取了另一种方式。
“来港者可放心领身份证”
到五月末,难民潮情况终于有所好转。
524日,明报有两大新闻分置头版左右两边。第一则是关于中共关于难民政策的新措施,“被香港遣返之难民,不准在深圳停留”,这样就让大量难民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偷渡,由边界涌入的难民,终于开始逐日减少。万难之中,整个香港都松了口气。
第二则,则是明报指导难民如何申领身份证,“新由大陆来港之人今日可放心领身份证,排队申领表格者将不致遭受检查或逮捕”。原来,港府采取了“抵垒政策”——对于凡是已经进入市区的非法入境者,都可以向人事登记处登记,领取身份证。
525日,明报继续报道身份证申请情况,“政府发言人对本报记者称,申请领证者无任何人被拘。登记分处昨日开张,门前逾千人排长龙”。这一报道起到了安抚人心的作用,大量难民前往办理身份证,不再担心这是“阳谋”。
26日,又一批难民得到安置,“偷渡入境大陆人士已办妥登记手续,移民局召见问话唔使惊。”“在港有亲人照顾或有职业将可获准居留”……
直到531日,明报依然坚持报道移民局安置难民的新办法——《新来港人士领身份证,当局今起实施新办法》,文章报道——领证人士隔夜排队,而新法可能会减少挤迫。而且,新法较之前简化,移民局的问话也会因人而异。而那些生活职业得到安定的人,会更容易申领身份证……至此之后,五月人潮的报道才逐渐离开明报的头版头条。
此后数月中,明报依然隔三差五的报道难民入境的最新情况。在难民潮的报道中,全方位的新闻与特写,人道与理智兼备的社评,以及持续对难民进行安抚和提供指导,明报经此一役,赢得了声誉和销量——然而,狼群也正在逼近。
“恶毒反华”
由于在五月逃港潮中的数篇社论都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明报的社论一举成了这份报纸的招牌。
明报社论在8月再露锋芒。彼时,北京向阿尔及尔赠送大量粮食和钢铁,这让亲眼见过逃港难民惨状的金庸感到震怒。831日,明报不再顾及香港左派报纸的敌意,第一次在社论中,把矛头明确指向北京——
“阿尔及尔的内乱结果如何,我们不大关心。值得注意的是,中共为了支持阿尔及尔的新政府,决定送九千吨小麦,三千吨钢铁去。大陆上由于粮食不足,香港人节衣缩食,将一磅两磅的粮包寄往大陆,但大陆却对痛痒无关的阿尔及尔赠送粮食,一送便是九千吨,九千吨便是一千八百万磅,便是九百万个小邮包,等于全香港居民每人送了三个小邮包给阿尔及尔人。至于三千吨钢铁,还未折算。”
“中共的经济困难我们很同情,但在这时期,决不可再对外国慷慨。对外国慷慨,便是对本国人民无情。等于一个人在酒楼中十元二十元的搭上女招待,却让家中的妻子儿女挨饿。”
炮膛上弹之后,918日,明报再度炮轰北京,“要求中共减少输出粮食”,922日,明报社论继续批评人民公社,“今年收成比去年好,是中央对于人民公社的自由市场开放,生产权力自公社下交到生产队等措施的结果。这只有证明,从前的人民公社制度根本行不通。”
923日,明报社评甚至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标题批判人民公社的荒唐,“将农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土地、农具、牲口、副业等全部充公,非天下大乱不可。这是违反基本人性的……‘为己’这两个字,不但是人性,不但是动物性,而且是生物性的。要七亿人在一晚之间竟然觉悟,个个为公不为私,实在是‘唯心’主义之至。”
明报已经彻底离开小报之列,五月末,明报日销量上升到三万一千余份。到下半年,日销量则突破了四万份,数月之间,增幅便超过了过去三年的惨淡经营。然而,金庸的第二个担忧也得到应验,明报果然犯了左派众怒,已被重重包围。
如果说,明报五月逃港潮的报道让左派报纸心有不满,没有发作,那么下半年这一系列的“反共”社论则让明报成为左派报纸眼中名副其实的“邪教”。五大爱国的“名门正派”,将旷日持久地围攻明报。
在此之后的19631964年,明报将以一己之力力战五大左派报纸,一如聚贤庄里的乔峰,光明顶上的张无忌。因为批评陈毅的“宁要核子不要裤子”的言论,明报现在和从前的报道和文章都将被挖掘出来,它们被认为是“反华妖术”,“下流反华”,“恶毒反华”……而明报则逐一反驳,并不忘提醒,“‘共’就是‘华’吗?”
1966年,文革一开始,明报就发表社论,认为这是一场毛泽东清扫政敌的政治运动,目标则是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这个结论再度引来左派报纸的攻讦,直到明报的预言被证实。
也正因如此,到1967年,大陆文革波及香港后,明报的老板,常年的社论撰写者金庸将被左派激进报纸称为“最佳汉奸狗豺狼镛,系一只反骨阴湿恶狗”,“人人都恨不得宰而烹之”。极左分子将他列为第二号暗杀对象。而被列为头号暗杀对象的电台主播林彬,则在下班的路上被活活烧死。明报差点封馆,金庸遭遇死亡威胁,不得不去港避祸。
这一年,金庸开始创作一部没有任何朝代背景的政治寓言小说——《笑傲江湖》。小说里的擅权者们,都以正义之名,行罪大恶极之事。从武林盟主左冷禅到日月神教任我行的身上,无一例外地都能看到极左派的影子。
那时候,明报已经成为一份备受知识分子推崇,亦受国际重视的权威大报,誉满天下,谤亦随之。而所有的故事都始于19625月,这份进击的报纸。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5q3M3s0yNVvEYIPqXv-iQ
编辑:陈心茹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8-10-31 23:39: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建议收藏:绝律诗平仄韵二十八式格律表
五绝

五言绝句的省称。指五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平仄韵定格共八式。
(1)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首句平起不入仄韵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3)首句仄起入平韵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首句平起入仄韵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5)首句平起不入平韵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6)首句仄起不入仄韵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7)首句平起入平韵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8)首句仄起入仄韵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注:仄起式,指首句第二字为仄声;平起式,指首句第二字为平声。

二,五律

五言律诗的省称。八句四韵或五韵。平仄韵定格共八式。
(1)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首句平起不入仄韵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3)首句仄起入平韵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首句平起入仄韵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5)首句平起不入平韵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6)首句仄起不入仄韵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7)首句平起入平韵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8)首句仄起入仄韵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三,七绝

七言绝句的省称。指七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平仄韵定格共六式。
(1)首句平起入平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首句平起不入平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首句仄起入平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5)仄韵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6)仄韵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四,七律

七言律诗的省称。八句四韵或五韵。平仄韵定格共六式。
(1)首句平起入平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首句平起不入平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首句仄起入平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5)仄韵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6)仄韵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注意:如果觉得上面的表格平仄太严谨,不妨看下方表格。

七绝七律诗的格律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中仄仄平平(韵) 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 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中仄中平仄 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 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中仄平(韵)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 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 平平中仄平(韵)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中平中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 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仄 平平中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中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中平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中平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中仄中平中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中平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中平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中平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中平中仄中平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中平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编辑:尹芳芳





220#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20:12: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大学生评论大赛] 马少华老师对《当我们谈论死亡时,我们该谈论什么》评析

原文链接:http://zt.rednet.cn/c/2018/10/31/4763416.htm


  过去的两天,从天南海北传来的死讯为金秋十月的尾声蒙上阴影。从重庆公交车坠江致15人失踪,到印尼客机坠毁189人丧生;从著名主持人李咏因病离世,到泰国富豪维猜因私人飞机失事身亡,再到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终老。人们试图借助在社交媒体上广泛流传的名字寻找回忆的契机,或者通过参与热点事件的公共讨论宣泄自己的情感。(开头叙事流畅,节奏虽铺陈但有效率。对每个对象的措词都比较贴合。——马少华


  当我们谈论死亡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无论是公众人物离世还是民间刑事命案,无论是善终、病殁还是意外事故,对于逝去的生命,表达缅怀、惋惜、敬重等基本的人文关怀是起码的共识。但在互联网上,人们的所作所为显然存在分歧。


  对于我们熟知的、有情感寄托的个人或群体的离世,人们愿意并倾向于表达祝福、寄托哀思。过去的一年,计春华、常宝华、师胜杰等老一辈艺术家的陨落,勾起了一代人的群体性童年记忆。前日哈文新浪微博账号“法图麦的妈妈”发布李咏病逝的消息,“永失我爱”这一简短却无比动人的宣告让那位销声匿迹许久的主持人成为许多网友公开缅怀的对象。为前年英超球队莱斯特城意外夺冠立下大功的老板维猜遇难,心痛的足球迷们发出“奇迹只有一次”的感慨。就在今晚,金庸先生溘然长逝的噩耗传来,朋友圈旋即写满“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真挚挽联。


  另一方面,对于生前身有争议的公众人物或是远在千里之外的陌生人的死讯,人们常常会有大相径庭的反应。过去的一年,李敖、臧天朔等争议人物长辞于世,社交媒体上,有人扼腕叹息,有人拍手叫好。重庆公交车坠江,热门微博有的表达哀思与焦虑,有的忙于传播现场视频、争论“女司机”的责任;更遑论印尼坠机事故后,遥不可及的灾难未能带给每一国内网民痛感,部分视频网站亮评只顾溯源这个与华人颇有罅隙的国度的历史。事不关己的态度和戏谑的调侃,常使观者忽视事件的要旨。(对多组离世人物的两种网络表达铺陈对比,转入后面对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层面的讨论。——马少华)


  在自我面对死亡的危机感被逐渐掩藏起来的今天,人们可以通过观看“有意义的他者的死亡”来体会生命和死亡的意义。在公共空间,生与死的话题所面对的是他者的死亡,而非自身的死亡;是叩问死亡的意义,而非亲历死亡。因而,生死观的确立往往与个人的体验若即若离,更取决于人们看待世界的态度。


  每个人都有自由表达情绪和见解的权利,一个包容多元的公共对话平台没有理由对具体的观点设置规范。但这并不意味着死亡——这一关乎人情、伦理的严肃议题可以被不加约束地加以讨论。言语折射内心世界,而正是千百万人的内心世界,构成了一个社会流行价值体系的基本图景。


  既然如此,当我们谈论死亡时,我们该谈论什么?(重复核心议题,正式展开回答。——马少华)


  每一个关乎死亡的消息,首先是不幸的事件,而后才因其话题性具有被讨论的空间。比起猜测、八卦、起底,最应当考虑的是逝去的人本身。如果意识到发表某种观点会对一个人或是一群人死后的名誉乃至清白造成与事实不符的影响,我们应当有注意和保护的义务去避免其发生。死者的安宁权绝不仅限于物理层面,它应给予每个人这样的信念:当我的生命走向终结,我无需为新闻中可能出现的自己或家人忧心烦恼。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在确定国家公祭日时,“死难者”和“遇难者”的措辞都要反复斟酌的,有着敬畏生命传统的文明古国。


  如何给一个离世的人公正的评价,观点往往不一而足。舆论曾经出现一种莫名的悲哀与愤懑,用“将军坟前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这样的词句概括一类现象。要注意到,“将军”不一定曾经籍籍无名,“戏子”也会有无人问的一天。死亡的缘由是相对的,而结果是绝对的。身份只是一种标签,每一个个体就终局而言都是平等的,他们应当享有同样的尊重。谈论逝去的生命,不应戴着有色眼镜、持高低贵贱的视角去看待,对于有罪愆的人来说尤其如此——鞭尸只带来快感,绝不彰显高贵。日本流行歌曲《她曾活过啊》描写了世人对自杀新闻的反应和看法,正如其中一句歌词所述,“哭泣着/哭泣着/而显像管外侧的人/根本对此一无所知”。每个人都有为人所知的作为,也会有不为人所知的过往。一段公之于众的传言哪怕事实是否足以成为盖棺定论的依据,都值得谨慎思考。


  历史上的生死观让人们相信,如果死亡标志着善行带来的新的轮回的开始,积德与善心将换来没有痛苦的死亡。科学当然否定这样的理论,但它确实提供了积极的思索渠道:当意识到死是与生相对应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结合,抛弃恐惧和颓废而以坦然开放的态度面对它的到来便是合乎情理的。因而,我们足可以谅解死亡甚至成其为礼赞,塑造某种向死而生的生命态度,产生天人合一的悲美情怀。这样,当我们谈论“死亡”这个字眼时,将能够自然而然地选择恰当的态度;我们所谈论的一切,也都会是文明的象征。


  尊重逝者,生者方能有尊严。媒体要做好引导,每个人行使话语权也应当自省。这个世界上永远存在着阴影,也永远存在着面对着阴影的人们。只有懂得如何直面并探讨眼前的阴影,才会发现云翳之上,原是灿烂千阳。


  文/李曜宇(中国人民大学)


  评语:这篇评论针对网络中涉及逝者的不同舆论,对于我们如何看待死亡,言说逝者,做了深入、开阔的思考。语言表达成熟有度,修辞讲究。特别贴合于这个特殊的议题。——马少华



编辑:冉玲琳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