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技报道集锦

[复制链接]
211#
发表于 2013-2-16 11:14: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哑巴
“中国最SB,混蛋,没良心的狗屎群体-传媒圈,娱乐文化圈”被点名的举手

@V闪闪
如果要指责中国落后,最没资格的就是中国最SB,混蛋,没良心的狗屎群体-传媒圈,娱乐文化圈,因为中国这样的现代工业科技产品生产大国被这群人渣在文艺传播,创作表现里完全是远离现代文明的野蛮之地,他们这个群体才是无知与反智资源集合体,他们不懂尊重科学与劳动者,是阻碍社会进步的寄生虫



| 轉發(5) | 評論(1)
5分鐘前來自iPhone客户端


| 轉發| 收藏| 評論
1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212#
发表于 2013-2-16 17:20: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泛美传媒中文网
4年前,我11岁的侄儿和他们:赵丽蓉、傅彪、梅艳芳、陈晓旭、李钰等名人一样死于癌症…… 为了不要让悲剧一边又一边的在不同的家庭中重演,普及癌症预防知识是极其有必要的,这也是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将这份文件传送到微博,请@给任何你认为对你是很重要的朋友via裸思者


| 轉發(40)| 收藏| 評論(11)
21分鐘前 來自享拍微博通


213#
发表于 2013-2-17 12:51:1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懂你”的电视
英国《金融时报》 罗伯特•巴顿  报道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英国的电影院里经常可以看到本地咖喱餐厅的广告。现在这类广告正在卷土重来,不过这一次它们将以电视为播出平台。
英国天空广播公司(BSkyB)将在近几个月之内推出自有的“定制化”广告服务,由此拉开电视行业反击互联网侵蚀的序幕。这项服务能使英国境内的电视广告首次面向具有特定收视偏好、家庭成员构成甚至邮政编码的家庭定向播出。
在定向播出模式下,三排座家庭轿车的电视广告只会播放给有孩子的家庭,而顶级洗衣粉的广告则只会显示给高收入家庭。
这项服务能使广告主准确选取特定的地理区域投放广告,例如精准到某条街道的某栋楼房。媒体采购机构表示,此举有助于拓宽电视广告市场,吸引新型广告主。过去,对于本地外卖餐厅而言,投放电视广告的成本一直过于高昂。而像保时捷(Porsche)这样的超高端品牌也始终不愿触碰电视广告,因其过于大众化。

福特(Ford)英国市场营销总监安东尼•艾尔森(Anthony Ireson)表示:“这项新服务是天空广播公司面对数字化难题给出的回答。”他指出,如果采用传统的“线性”播放广告模式,营销经费的一半都是白白浪费的。定向电视广告则使广告主有机会免做这种无用功,而是直接面向目标客户传递信息。
定向广告模式在电视领域已被热议多年,整个电视行业都希望将互联网的个性化特点移植到电视机上来。2008年,包括康卡斯特(Comcast)、时代华纳有线(Time Warner Cable)在内的多家美国有线电视广播公司成立了一家名为“独木舟计划”(Project Canoe)的公司,这家合资企业主要经营定制化电视广告业务。
独木舟计划的主要投放载体是“时移类(time-shifted)”视频点播,而非实时播出的电视节目。但天空广播公司表示,将在几个月之内启动面向电视直播节目的AdSmart服务,30至50个不同品牌将参与广告投放。
天空广播公司首席财务官安德鲁•格里菲思(Andrew Griffith)表示:“我们将提供多种投放方案,以增强品牌广告的效果。例如,一个汽车广告的最后五秒钟时间既可用于展示在当地的经销商信息,也可以在同一时段里采用不同的处理办法。”
AdSmart服务将以天空广播公司在英国境内安装的730万个高清机顶盒为硬件基础。对于没有选择不参与这项服务的观众来说,电视广告将通过卫星下载并储存到他们的机顶盒。随后这些广告将取代线性广告,向品牌选定的目标群体定向播出——观众完全觉察不到这一无缝衔接的过程。
除了利用自身掌握的有关用户家庭以及观众收视习惯的详细信息以外,天空广播公司还与信用调查机构益百利(Experian)等公司合作,进一步根据生活方式和富裕程度细分受众层次。
据天空广播公司的内部人士透露,未来该公司甚至可能涉足观众网上行为模式的研究。例如,如果一个用户上网搜索有关抵押贷款的信息,他就有可能收看到与抵押贷款相关的定向广告。但这种模式很可能引发敏感的隐私问题,因此天空广播公司表示,目前尚无提供此类服务的计划。
这家卫星电视广播公司承诺提供的其实是基于观众家庭信息的多种定向投放方案,能够适应不同类型广告主的需要。媒体采购机构MPG的首席执行官马克•门多萨(Marc Mendoza)表示:“应用最广的定向投放要素将是观众的生活方式,例如,将刚刚搬入新居的用户选定为目标受众。我们或许会向这类观众播出一条电力供应商EDF Energy的广告。”

媒体采购机构传立媒体(Mindshare)的信息交流主管保罗•罗林森(Paul Rowlinson)表示,电视广告主提供超本地化服务的能力,与本地化社区正在发生的变化相吻合。他指出:“消费趋势总体而言正趋于本地化,社区中心商业街发展迅猛,本地化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只要一个广告模式使你能够更加精准地定位本地客户,就必然颇具吸引力。”
艾尔森表示,对于福特而言,根据潜在客户的特点量身打造广告方案,为其带来了一些极具价值的市场机遇,而这需要以对目标客户的深刻了解为基础。
艾尔森指出:“一款新车推出时,我们需要向市场传递大量信息。对于某类客户,我们会着重突出车型的经济适用性;对其他一些人我们会重点介绍安全系数评级;对另一些客户则会把引擎所采用的技术作为推介重点。在把老年妇女作为目标客户时,向其介绍保险公司就毫无意义。”
对于拥有互联网电视的家庭而言,定向电视广告甚至能够具备和网络广告一样的互动性。例如,观众只要按下一个按钮,就可以申请试驾电视广告中刚刚宣传过的车型。

天空广播公司未来还将探索基于用户的收视习惯定制广告。因此,该公司在设计广告投放方案时除了参考用户的家庭信息,还将把用户的收视偏好纳入考虑范围。
广告公司智威汤逊(JWT)欧洲地区数字业务主管克里斯托弗•考维(Christophe Cauvy)表示,天空广播公司或许从苹果公司(Apple)那里得到了启发,后者通过分析用户在iTunes中的歌曲下载行为,向广告主提供关于不同用户群体偏好特点的分析。对于很多广告主来说,受众的文化消费偏好——例如他们欣赏的是法国艺术电影还是流行肥皂剧——具有很高价值。
考维指出:“假如你推销的是食盐或抵押贷款,你可能不会对客户在听什么音乐或者看什么电影感兴趣。但如果你销售的是牛仔裤、手表或汽车,客户的文化消费偏好就将变得非常重要。”
投放成本是广告主所关注的另一大焦点。虽然一些广告主对于提高广告投放精度以减少营销资金浪费的前景颇感兴趣,但定向广告的价位设定也应合理。目前与此相关的敏感讨论正在进行当中。
天空广播公司目前寄望于通过更精准的广告投放提高广告主的投资回报率,并使其进一步转化为品牌销售收入的增长。相对于未经定向优化的传统广告投放模式而言,高精度广告投放能使广告主们节约整体投放费用。但广告主所支付的每千人印象成本将有所上涨。
天空广播公司还希望向英国独立电视台(ITV)、Channel 4等频道出售这项服务,以使天空广播自有用户在收看那些频道的节目时,也能接收到定向广告。作为回报,该公司希望能从这些频道的广告收入中抽取一部分提成。
但天空广播公司的竞争对手也有推出定向广告服务的计划。YouView互联网电视服务的提供商正在考虑推出一款软件,将能够通过机顶盒在电视上投放定向广告,投放范围甚至包括实时电视节目。YouView的用户能在英国境内收看到包括英国广播公司(BBC)、英国独立电视台、Channel 4在内的电视节目。
目前这些提供商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视频点播流媒体服务上,此类时移节目的收视量正在持续增长。
Channel 4推出的视频点播服务4OD是线上领域的领头羊之一,其在英国境内现已拥有近700万名注册用户。Channel 4目前正在与广告公司商议一系列基于精度更高的地理数据的广告投放试验。
据估计,目前线上频道的广告收入在Channel 4的广告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已经达到了5%左右,并且正在以每年大约30%的速度增长。
但是电视直播仍是收视主流。来自英国媒体监管机构英国通信办公室(Ofcom)的数据显示,直播节目在收视总量中所占比重高达85%。由此不难看出,扩大来自直播、而非时移电视节目的广告收入,仍能最为显著地影响电视台的经营情况。
译者/马拉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8958?page=1
214#
发表于 2013-2-18 11:41: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大黑团长
//@水去东郡:科普好贴。 //@趁黄昏起哄://@百科头条: 感冒药最大的目的就是减轻咳嗽、头痛、流鼻涕和鼻塞这些症状,感冒药治疗只限于缓解症状,虽然有很多患者称吃药后好得快,但其实大多只是归因于安慰剂的效果。http://t.cn/zYSf2kJ

@百科头条
『为什么感冒药不治感冒?』春秋交替的季节是感冒多发季节。很多人感冒后都习惯找一些感冒药吃。而要治愈感冒,就必须杀死或抑制体内的感冒病毒,但目前并没有药物被证明能够有效对抗感冒病毒。市场上卖的感冒药并不能治愈感冒,最多只能缓解感冒症状。 详情:http://t.cn/zYSf2kJ



| 轉發(77) | 評論(11)
今天10:27來自专业版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11分鐘前 來自MOTO戴妃三防智能手机


215#
发表于 2013-2-18 14:10:33 | 只看该作者
2013年02月18日11:01  中国新闻出版报 我有话说  

  《华盛顿邮报》最近启动了一个实时性的事实核查项目,名为“说真话者”。此项目使用语音文字转换技术来“刻录”政治演讲,同时基于数据库验证演讲者是否说谎。例如,美国众议院多数党党督Kevin McCarthy声称给富人加税将损失70万个岗位,这一论点早已被政客使用多次。他刚说完,便有红色的“错误”两个大字跳出,同时附上了邮报事实核查人Glenn Kessler击破此观点的文章链接。

  核查事实的机器人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实时工作,邮报也非常看重这一点。如果要梳理国会预算办公室的所有研究或公众档案,计算机的算法可比记者要迅捷很多。使用机器人来核查事实还可以减轻舆论压力,最常见的指责便是目前的核查者抱有个人成见。但机器人需要输入才能运作,如果它们引入的数据库有所偏向,那么一切都是无用工。

  需要强调的是此项目仍在完善中,但邮报的电子新闻负责人Cory Haik之前告诉Poynter机构(美国新媒体研究机构)说:“目标是更加实时性。机器人助力新闻业,本质上还是同记者合作。”

  “说真话者”取用的数据大部分来源于邮报网站的“事实核查”博客,因此它并不能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目前此项目看似大有可为,可长此以往,真的要实现实时性和综合性,它必须减少依赖人为资源。不论是事实核查,收入总结,还是调查新闻,新闻业是不可能全自动化的。邮报的用意当然并不在此。更关键的是,只有人和人的破冰与沟通才能把故事讲述给世界。


http://news.sina.com.cn/m/2013-0 ... l?bsh_bid=194051502
216#
发表于 2013-2-26 13:26:2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360黑匣子之谜——奇虎360“癌”性基因大揭秘

http://www.nbd.com.cn 2013-02-26 01:33

核心提示: 360怎么了?这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带着疑问,记者经过数月调查,并在微博名人“独立调查员”等一批程序“猿”的帮助下,揭开了360层层内幕。

每经记者 秦俑

昨日(2月25日),正是奇虎360所有APP产品被苹果全面下架一个月的日子。

就在此前,360的CFO亲赴美国“负荆请罪”,但360相关产品并未重新上架。

知情人士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国家版权局内部已讨论确定,360搜索引擎严重违反Robots国际规则,目前正在拟定相关处罚决定,近期将在行政处罚会议上责令360停止侵权,进行整改。

据悉,有“两会”代表委员正在草拟严惩不正当恶性竞争破坏产业,以及“3·15”应该将隐私保护列入重点的议案提案。

《信息方略》的一份调研结果显示,回答“拒绝安装360”的企业比例高达60%。

一家以声称安全起家的互联网公司,正面临“不安全”的声讨……

360到底怎么了?这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带着这样的疑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经过数月调查,并在微博名人“独立调查员”等一批程序“猿”的帮助下,揭开了360的层层内幕。

360创始人周鸿祎一直对外宣称,360成功的秘诀是 “破坏性创新”。但记者调查发现,360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在于其“创新型破坏”:破坏才是目标。通过破坏,打破既有规则,从中获得市场与利益。

而这一破坏的基础,便是对互联网世界最基本的准则——最小特权原则的践踏。

为全面还原360的真实面目,“独立调查员”们以超人的技术能力与艰辛的劳动,剥茧抽丝般一层层揭开,将其内部机制破解成功。

360发家于 “360安全卫士”、“360安全浏览器”,而这两款产品甫一面世,便携带了这家公司的癌性基因:以违反“最小特权原则”为基石而构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第一次查清,360是如何在其庞大的以安全著称的“安全卫士”、“安全浏览器”软件中,植入非法程序,并通过该非法程序中的“后门机制”与360云端配合,形成全球独一无二的秘密内部机制。

最令人惊诧的,是即使在360内部也属高度机密的 “V3升级机制”。当360要发动一场讨伐竞品的战争时,其便启动“V3机制”——通过“安全卫士”、“安全浏览器”,在用户电脑中私自卸载竞争对手的产品,私自安装自己要推广的产品,从而以最便捷的方式一举占领市场,这就是360常胜不衰的真正秘诀。

在这场看不见的战争中,360表现出两个粗暴:粗暴侵犯网民的合法权益(隐私权、知情权、同意权)、粗暴侵犯同行的基本权益,肆无忌惮地破坏行业规则,从而实现其“一枝黄花”式的疯狂成长。

360现象,不仅对行业有巨大的破坏性,对互联网秩序产生严重的破坏力,更是对整个社会产生“癌性浸润”。

这种“癌性浸润”,让原本的市场竞争转向了底层控制力的交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百度即将砸重金投向安全领域,最快将于今年上半年正式推出,这与经历“3Q大战”的腾讯进驻安全领域如出一辙。

更为可悲的是,为了防御360的“癌性浸润”,从底层控制到应用层几大巨头均涉足其中,这样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未来中国互联网将变成一个腾讯、百度、阿里、360“四国顶立”的擎天柱式体系。而这将让一个个丰满、丰富的热带雨林式生态环境变成巨无霸们为生存而生灵涂炭的地方。

360会“立地成佛”么?这或许会是一场持久战……

《每日经济新闻》将持续关注。

(出于保护记者人身安全的考虑,本组稿件记者署名均为化名)


调查员独白:我为什么反360?

我先讲一个故事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知道一个最简单的常识:小区的保安公司都是必须向业主收取服务费的。但是,某年某城市的一个小区,来了一个K保安公司,宣布他们将为小区提供免费服务。经过几轮波折,最终K保安公司实现接管小区保安业务。

K公司入驻后,当然全部换上K保安人员,并迅速换上K公司特产的小区监控系统——在小区的每一个视角都安装了监视体系。业主们觉得,这真是天下难找的大好事啊,居然能够免费获得最好的安全保卫。

不久,K公司出于安全考虑,将物业公司辞了,换上K安全物业公司;再接着,小区园林服务公司也换成K安全园林公司;再接着,业主所有私家车都装上了K安全GPS导航;再接着,K安全物流、K安全农贸、K安全服饰、K安全电视、K安全电脑、K安全冰箱与热水器、K安全门控与门锁……小区业主的所有一切都被换上了K安全的标志。

K安全公司能将业主的这一切统统换掉,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一切“安全”方面的服务,都是免费的。

但有一天,B业主夫妇在家中行房事时,黑暗中发现家中有异样,打开灯一看,一个保安正在床前监控着这对夫妇的云雨过程。这对夫妇羞愤难当:你是怎么进来的?

保安说:我有钥匙,出于对你们性生活安全的考虑,我有权保护你们。

B业主夫妇找来安全方面的专家,来保护自己的安全隐私,结果却发现,保安不仅在夫妇行房事时可以进来“免费观赏”,他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自由进出业主的房间;他们不仅在小区的任何公共空间安装了监控系统,同时在业主室内的任何一个视角,都秘密安装了监控器。

这对夫妇决定召集全小区业主反对K保安公司的所有侵犯行为。

但让小区所有业主异常惊讶的是:就在开庭前一天,网络上突然出现大量B业主夫妇的信息,比如,B业主女臀部有三颗痣的图片在网络上大量流传;B业主夫妇的工资单被晒;B业主男与前女友10年的情书来往从其前女友的电脑中被挖出来。

B业主夫妇顿时陷入网络漩涡

……

在中国互联网领域,360所充当的,就是这个K保安公司。

在中国,为什么360能够获得如此重要的市场地位,除了用户在隐私权、知情权、网络自主权方面的意识不强外,最大的问题还是中国网民对互联网来说还是“小白”,他们没有办法看清360干了什么,也没有办法辨清什么是可行的,什么是不可行的;也不清楚360的一些行为在今天意味着什么,在明天又将意味着什么。

我脑海中,一直在重复卡夫卡小说《城堡》中的场景,你不知为什么,你也不知是怎么了,然后,你就任人宰割了。

森白的月光下,那把霍霍磨着的长刀……

——来自独立调查员的自白


技术篇

360:互联网的癌细胞

每经记者 秦俑

深圳,红树林,旁边就是深圳湾公园,有蜿蜒的海堤风景带;海的那端是云雾间的山峦以及错落的建筑,那是香港特别行政区。

经过前期网上100多天艰苦的技术交流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终于约到了“独立调查员”。这是我们之间的第二次见面。这一次,我们相约只做一件事情:将360(奇虎360科技有限公司,本文简称为360)在幕后所做的一些难以见光的行为,在网上重新演绎一遍。

这一过程漫长而复杂。几天几夜里,独立调查员展开的网络实证让人触目惊心,许多动态的过程无法通过平面文字呈现。事实上,独立调查员曾经在网上披露的内容,绝大多数网民也不可能看懂。

2012年10月,一个署名“独立调查员”的微博开始向360发难,时至今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已跟踪此人整整3个月:初始时基本上通过网络实现沟通,渐渐地,有了电话中的直接交流。

在思维碰撞中,记者发现,“独立调查员”对360的反感是深切的;他对360的研究也是深刻的。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万分好奇而且不解的是:他的动力来自何方?

“如果你得了癌症,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独立调查员反问道,“那一定得赶快把它切除掉!而360正是网络社会的毒瘤。此瘤不除,不仅中国互联网社会永无安宁之日,整个中国都永无安宁之日。”

独立调查员分析说,不要小看了苹果对360产品下架一事,这种下架的期限极有可能是“永久性”。为什么一个在中国能够获得如此巨大影响力的公司,会在一家全球性大公司处遭遇截然相反的待遇?“这只能说明眼下的互联网空间没有能力排除自身的毒瘤。而苹果下架360,背后正体现出对肿瘤的自体免疫排斥性,这是一个网络社会健康的标志。”

独立调查员认为,他作为一名程序员,就是要从技术层面来理清360这个“DNA”的基因突变。“这个突变的基因,就是360安全卫士或360安全浏览器,一切都会发生改变。”

互联网其实与人体一样,本身具备着抗癌的免疫力。一旦发现癌细胞,自身会启动自动识别与排斥机制,比如“最小特权原则”就是互联网江湖防止自身“癌变”的免疫机制。

所 谓 最 小 特 权 (LeastPrivilege),指的是“在完成某种操作时所赋予网络中每个主体 (用户或进程)必不可少的特权”;最小特权原则,则是指“应限定网络中每个主体所必须的最小特权,确保可能的事故、错误、网络部件的篡改等原因造成的损失最小”。

这一特权最通俗的说法就是:你不要代替用户行使权力,你的特权越小越少越好。这样,才是对用户最大的保护。能不作为处,不作为。

“而奇虎360的‘基因变异’正体现在此处,表现为 ‘奇虎360原则’——以安全的名义,在用户知情或不知情的情况下,直接代表网民行使权益。”独立调查员说,“其实,最小特权原则非常简单。比如一个电话检查员,为了检查你家的电话是否正常好使,便在主人不在家时,直接打开你家的门,试用了一下电话;或者说,因为你家的狗在叫,物业打开你家的门,直接将狗杀了。这都是违反了最小特权原则。而360最大的问题就是以安全的名义,践踏了这一原则。”

360是如何通过环环相扣的程序设计,就像本文开头部分的K保安公司监控业主夫妇房事一样,或就像电话检查员径直打开主人房门查线一样,或就像物业工作人员直接打开业主房门进去把主人的狗杀掉一样,在用户的电脑里横冲直闯、恣意妄为?本文将为读者揭开360相关产品背后的层层暗箱操作链条。


技术篇之一·黑匣子

360产品内藏黑匣子:工蜂般盗取个人隐私信息

每经记者 秦俑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多年前,业内一家知名IT公司一个产品将上线,但蹊跷的是,该产品上线前一天,360的同类产品突然上线。而且,360上线产品的页面与该公司准备上线的版本几乎一模一样。这家IT公司的此款产品不上线已不可能,而改版也已不可能。被逼无奈之下,该产品只能硬着头皮上线。让这家IT公司哭笑不得的是,由于此款产品上线时间比360同类产品晚一天,所以用户普遍认为,该公司的产品抄袭了360产品。

此类诡异怪事,在业内已不止一次发生。

谁是泄密者?上述IT公司最终未能找到“卧底”,不过开始将质疑对象聚焦在360产品身上。因为实查结果发现,该公司不少员工电脑上安装了360相关产品。

出于安全考虑,该公司要求所有员工的工作电脑中不得安装360产品。与此同时,公司内网环境中,全面禁止360产品。从此,确实没有再发生过类似的泄密情况。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国内最早全面禁用360产品的企业为腾讯、百度、金山等一批公司。在这些公司的办公环境中,完全屏蔽360产品,如确因公司研究性工作需要,才可以安装虚拟机使用360产品。

国内几家互联网巨头公司,均以安全为由禁止使用一家以互联网安全著称的公司的相关产品,这在中国IT界构成了一道未解的谜团。

大型公司尚且对360产品避之不及,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使用360相关“安全”产品,安全吗?

在中国有“黑客教父”之称的安全技术专家“黑客老鹰”,即IDF互联网情报威慑防御实验室创始人万涛认为,从隐私保护和用户权益的角度讲,360产品确实存在需要澄清的地方。但中国用户目前在隐私保护方面的意识并不强,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因为对许多用户来说,“我上网就是看看新闻,玩玩游戏,我没有隐私”。这一观点非常流行。

万涛表示,而在另一方面,多年来尽管民间在破获360侵犯隐私等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并查获了许多证据,但360在这方面的“反应”也非常“严密”。此外,获得的一些突破性证据因为过于专业,也不易让普通用户看懂,因此也就缺乏相应的感知。

黑客揭秘:360安全产品背后的“安全”陷阱/

在深圳红树林,独立调查员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进行了现场演示。他特意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了360安全浏览器,并打开网络通信监视工具,这时可以看到,360安全浏览器在其电脑后台上就像一只工蜂,始终不停地忙碌着。

然后,独立调查员又打开IE、腾讯、猎豹、chrome等浏览器,每一个浏览器都很安静,没有任何动作。

“360安全浏览器在干嘛呢?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忙碌呢?作为浏览器,其作用就是可以显示网页服务器或者文件系统的HTML文件内容,并让用户与这些文件交互的一种软件。根据最小特权原则,你是没有理由在我的电脑里不停地‘工作’。你要问他在做什么,他就说,是为了你的安全。”

“明明知道360在做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但不知道发生的是什么事情。这就是360留给中国所有安全专业人员最大的课题。”独立调查员解释说,这是因为360在这方面做了非常缜密的设计,其防御体系相当严密,要突破防线有所收获,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而这,也正是许多从事安全的专家们感兴趣的事情。

2010年2月6日,360多年的宿敌——瑞星拿出了一份 “证据”,其发布的《奇虎360利用“后门”拿走了用户什么》一文,利用大量技术细节说明360安全卫士在安装进用户电脑时,会偷偷开设后门,并时刻监视用户访问网站,将相关信息上传至360网站。

此事标志着360第一次露出“不安全”的真面目,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国内有一大批黑客对破获360的防线,以及搞明白360这个黑匣子内到底有什么非常感兴趣,想通过攻击360而获得其侵犯用户隐私信息的证据。他们之间甚至有一个松散型的组织,经常交换这方面的信息。但与此同时,也有些黑客最终被360“招安”,成为其公司成员。

2010年12月31日,在黑客狂轰滥炸360服务器后,360防线被攻破,存储于其服务器上的大量用户隐私数据喷涌而出,被谷歌搜索爬虫自动抓取,并公告天下。360多年来宣称的 “用户隐私大于天”的谎言正式被揭穿。

上图为某网民通过360safe.com泄露的数据登录某政府机关的内部邮箱

这份意外泄露的文件详细记录了大量360用户的全网访问过程,包括浏览的网页、下载过的应用、搜索的关键字等,并将这些访问记录与唯一用户挂钩。在这个服务器中,每个用户对应一个字符串,通过查询字符串,可以了解用户的所有个人信息、上网浏览记录、账号密码,例如用户在百度搜索关键字、淘宝购物记录、金蝶、奇瑞等企业内部财务网络数据、某政府机构官方邮箱用户名及密码等链接数据。

《每日经济新闻》获得的一份对泄露日志文件分析统计的结果显示,此次泄密事件涉及总条数141万条,其中涉及用户名信息的条目有247326个,既包含用户名又包含密码条目有816个。而这对于360收集的海量数据来说只是冰山一角,截至目前为止,360从没有公开解释被泄露的数据总量有多少,被下载了多少次。

然而,有关360如何“利用”用户的信任,如《全民公敌》影片中的卫星一样“间谍”式地监控着用户的电脑,这个谜团却依然没有办法破解,至今没有一家安全厂商拿出这个过程的有力证据。

独立调查员告诉记者,360安全卫士、360安全浏览器,其内部运作流程就像一个暗箱,外部人可以听到里面有动作,但却没有办法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以及它如何阻止外部人破解它。

而独立调查员却偏执地选择了这条破解之路。他先制作了一张简单的图表,以揭示360拳头产品360安全卫士内部的操作模型(如图)。

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出,360安全卫士对用户在电脑上进行软件操作、文档操作等所有操作举动均秘密进行监视、记录,然后进行压缩后上传至云端服务器;过去,上传的过程为明文上传,这对用户的隐私带来非常严重的威胁,在经历过几次大的泄密事件后,目前上传文件已经加密。

文件上传到360云端存储后,文件会立即在本地被删除,这招防御术非常凶狠,即使有人破解其行为,并获得文件证据,但因为随时的删除,很难将证据做实,变成死无对证的孤证。

用户电脑中的360安全卫士这一套运行机制都是事先预设好的,可以独立操作完成;但实际上,360云端(360安全数据中心)对用户客户端的360安全卫士具备直接控制能力。360云端不仅可以下达专门的指令(后文还将详述),同时一旦360安全卫士发现有人在监视其通信操作等,会发出安全警告以阻止继续操作并限时自行禁止。这也给破获工作带来相当程度的干扰。

据一名多年研究360产品的黑客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设置如此高难度障碍的人一定是行业的高手。可以断定,360内部一定有国内顶尖级的黑客高手。他们才有可能做到既做暗事,又不留任何把柄。这就像是一个江洋大盗,来无影,去无踪,飘忽不定,作案后现场不留任何痕迹,实在是高精尖的设计。”

这名黑客发现,360安全卫士的暗箱操作行踪越来越没有规律可循,换句话说,其运作规律经过精心策划,非常不容易被外界掌握。同时,其获取信息的区域半径越来越由中心城市向二、三、四线城市延伸。这样的话,要想抓到证据就更为艰难。“中国拥有30多个省级行政区,336个二级行政区,还不包括数以千计的三级、四级行政区,这就相当于360安全卫士在中国网民的生活中布下了天罗地网。”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国内不止一家公司准备投入大量人力来破获360的违法行为,但最终都偃旗息鼓。原因就在于,360收集用户信息的行为 “就像空中划过的彗星,茫茫夜空,布下天罗地网,时刻守候,才有可能有所斩获,这样的投入产出比太低了”。

黑匣子现身:对用户个人信息涉嫌暗箱操作/

“破解360安全卫士的非法操作,是一件很好玩的猫捉老鼠的事情。”上述黑客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感叹说,360安全卫士的技术架构非常复杂,组件有很多程序,软件包有几十个可执行的程序,还有扩展库。如果要查清楚是否侵犯用户隐私,则需要对每个程序进行分析,就像分析病毒一样地分析每个文件,而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这名黑客给记者展示了许多“同行”间来往的邮件,此中展现出破解之后的喜悦,以及经验的交流。

而独立调查员宣称,他“已基本破解了360安全卫士的谜局,但离发布还为时尚早”,因为他要做“铁板钉钉的事情”。

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保证不会将其操作思路披露的情况下,独立调查员将其操作的核心步骤进行了详尽的现场演示。在征得其允诺的情况下,记者可以告知的是:针对360的设置,进行反向操作,反向分析而破解。

到目前为止,已经披露的最重要证据为独立调查员于2012年12月6日在其微博上发布的一个视频(http:/weibo.com/2902756801/z8BUvfWqe)。这份视频详尽地破解了360安全卫士秘密获取用户信息的过程。

独立调查员告诉记者,这份13分36秒的视频以完整的手法记录了破获360窃取用户隐私的证据。它证明了360在用户电脑中收集、上传用户信息的“动作”,“猖狂到任何简单的、常规的软件操作行为都将被记录,与安全问题完全无关,而这些信息都在用户个人隐私范畴”。

但据独立调查员宣称,这份视频资料并非其采集、制作,“而是来自一名自称是安全领域专家的匿名人士”,他通过微博私信向独立调查员爆料:自己已经掌握了360安全卫士7.3窃取用户隐私并上传到360服务器的司法证据,现在可以无偿将这段司法证据给他。

而关于这份证据,独立调查员认为,将是未来给360的“一颗小小的炸弹”,在法庭上是有力的呈堂证供。

据记者了解,去年11月28日,在易观国际主办的“易士堂”网络安全论坛(第二季)论坛上,这份视频资料也曾分享给包括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等安全业界人士;而最初制作这段视频并进行司法公证的正是金山安全专家李铁军。不过李铁军否认自己就是给独立调查员爆料的匿名人士。

据李铁军透露,2010年11月,卡饭安全论坛有人爆料称“360安全卫士7.3的某个版本会窃取用户隐私上传到360服务器”,爆料的内容非常简单,只提供了一个有趣的细节暗示:需要用户在360loginfo目录对删除权限做一个修改才有可能捕捉到360的罪证,帖子不久就消失了。

李铁军首先尝试重现帖子描述的问题,而不是对软件进行逆向分析,经过数月才完成了这一个证据的抓取。

“反反复复不知道试了多少回。”李铁军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凭借多年的经验,他终于找到了关键所在,比如有窃取隐私问题的360安全卫士版本号为7.3.0.2003l,数字签名时间为2010年11月8日,要想重现必须将360loginfo访问权限修改为“所有人不可删除”;再比如安装时修改系统时间与2010年11月8日不能相差太久,安装前须断开网络(禁用网卡或拔网线)。

即使这样,也有一些情况在李铁军“意料之外”。

“开始想到的是禁用网卡和改360loginfo目录的访问权限,但奇怪的是,有时能在安装后几分钟内即可在360loginfo目录看到日志生成,有时等几小时都不能重现,于是尝试将系统日期从单数修改为双数或从双数修改为单数,结果很快看到奇怪的日志文件出现了。”李铁军表示,这几条重现规则是反复多次尝试之后才总结出来的。

而上述结果也在曝光之后第一时间得到IDF互联网情报威慑防御实验室的验证。2012年11月25日,该实验室发布报告表示,360安全卫士v7.3.0.2003l所搜集用户软件操作信息,对用户隐私造成风险,若用户运行 某 一 程 序 ,360安 全 卫 士v7.3.0.2003l会把程序所在路径搜集并未经加密上传至360服务器。若360公司所存放信息的数据库泄露或传输数据被黑客截取进行社工分析,可造成用户的信息泄露。

万涛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根据之前的评测报告,360安全卫士v7.3.0.2003l对用户信息的处理涉嫌未遵守其中的用户知情权、选择权及禁止权,并在未获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确同意下记录和上传用户行为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已于2月1日正式生效的我国首个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 《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明确规定,个人信息获得者在收集个人信息时,需“具有特定、明确、合法的目的”。基于此,在收集前要采用个人信息主体易知悉的方式,向个人信息主体明确告知和警示如下事项:处理个人信息的目的;个人信息的收集方式和手段、收集的具体内容和留存时限;个人信息的使用范围、被收集后的个人信息保护措施、个人信息主体的投诉渠道;同时提醒个人信息主体提供个人信息后可能存在的风险和个人信息主体不提供个人信息可能出现的后果。且“只收集能够达到已告知目的的最少信息”。而信息获得者如需将个人信息转移或委托于其他组织和机构时,也需要向个人信息主体明确告知转移或委托的目的、转移或委托个人信息的具体内容和使用范围、接受委托的个人信息获得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

很明显,360公司在个人信息的收集、加工、转移、删除等环节,明显将行业的游戏规则抛诸脑后,一意孤行地进行着暗箱操作。


技术篇之二·后门

360后门秘道:“上帝之手”,抑或“恶魔之手”?

每经记者 秦俑

“作为宣称‘最安全的浏览器’的360安全浏览器,被发现存在极大潜在安全威胁的‘后门’。毫无疑问,‘独立调查员’是第一人。即使给他颁发一个国家级的科技发现奖也不为过。而且,多少年后,人们一定会感谢这位幕后的英雄,为了广大用户的上网安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百度安全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如此评价360安全浏览器“后门”发现者。

按照独立调查员的理解,所谓360的后门,不仅存在于360安全浏览器,也存在于360安全卫士。他说,“你这样来看,在你的小区,保安说,因为安全的需要,你们要将房门的钥匙放一把在我身上,我可以随时来检查你家庭的安全。这本身已经非常大的不安全了,但你更不知道的是,这个保安公司,还在地下挖有一条通道,可以直接从地下通过地道悄悄进入你的房间。而这个地道,就是后门。”

360后门秘道浮出水面/

2012年10月,当时“方周大战”正酣,独立调查员才注意到了360安全产品,因为他一直是裸机,从未想过要关注360。但这一关注,他敏锐地发现,360“非常异类”——许多行为不仅是反安全的,甚至是“反人类的”。

独立调查员特意在用于测试的虚拟机中安装了全套360产品,并由此发现360产品的许多 “不规矩行为”,他随手将这些发现发布在微博上,立即引起许多关注,但也遭到一些人的攻击。“有些人明显就是360的人在挑衅,这激怒了我,我这人不喜欢耍嘴皮子,我是软件专业人员,我只讲证据”,独立调查员如此说。

独立调查员发现,360浏览器网络通信有非常异常的情况,“最开始只是发现其时间周期性:每隔5分钟,浏览器就主动发起一次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过程,虽然不知道在干嘛,但其短周期性非常可疑。”

为什么不打开任何网页、不动键盘和鼠标,360浏览器依然忙个不停呢?“国内外所有的知名浏览器都不会存在这样的行为模式。可以肯定,此中必有蹊跷”。

于是,他继续追查,虽然下载的文件名是文本文件(ini),但当他把数据包拼接成文件后一看 (当时尚不知道服务器IP地址对应域名,受服务器限制未能通过网址直接下载文件,也尚未注意到文件被暂存于临时文件夹),实际是个DLL(可动态加载的程序模块)。“以我的知识和经验,很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更新配置文件为耳目、周期性下载并加载执行小程序——这是一个后门。至于360利用它做什么、曾做过什么并非重点,重点是他们可以做任何事而不为人知、不留痕迹。”

于是,他于去年10月29日通过微博对外公布了360浏览器有后门的事实,同时公开向工信部、公安部发出了一封名为《公开举报奇虎360公司——致工信部、公安部公开信》的举报信。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这封举报信中,独立调查员直接斥责道:“奇虎360公司的 ‘360安全浏览器’暗藏‘后门’,是用户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的严重潜在威胁”。

他举证说,360安全浏览器实为C/S架构木马系统的客户端,服务器群是se.360.cn(云架构,IP地址不定)。浏览器每隔5分钟即向服务器请求新的“指示”。新的指示伪装成Ini(纯文本文件类型)发出,实际上是DII文件(Windows可执行程序库或资料库)等。

此事一石激起千层浪。不过,具有挑战的是,独立调查员的分析结果仅仅是网络分析,是“后门”机制的初步证据和技术推断,而非直接的铁证。正是因为这样,360开始在网络上对其进行质疑、攻击,甚至嘲讽。

“他们以为我只会网络抓包呢!”独立调查员表示。于是,为了做实360的后门机制,他决定反向分析浏览器本身的程序库,并详细分析出“后门”机制的内部执行流程。

然而,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没有软件源程序、更没有设计文档,所以分析难度相当大。给你个软件,只能进行其公开可见的操作,而内部运作却完全是个黑洞。”独立调查员表示。

源程序(源代码)自然没有。而要通过反向工程来破解,难度相对较高,也非常浪费时间。何况360浏览器软件规模不小,而且还有很多内置的扩展程序。

“我首先用排除法把扩展组件挨个干掉,我删掉一个扩展组件,如果后门机制还在,说明与这个扩展组件无关。”独立调查员最开始的直觉是后门应该在扩展程序里面,因为主程序要送检,但是当独立调查员把可见的扩展程序全部删掉后,后门还在,于是他开始删(对普通用户)不可见的扩展组件。

“通过排除法,最后确认是扩展组件SmartWiz在搞鬼。删掉它以后,浏览器就安静了,那个5分钟一轮的上传下达活动消失了。”

不过,还没有结束。为了进一步查明360后门真相,独立调查员还需要反向编译出汇编代码并跟踪测试。

通过一系列技术过程,独立调查员掌握了360浏览器在SmartWiz整个组件里与360服务器间建立通信、下载、临时存储、加载执行、删除(销毁证据)的流程,同时也知道了其时钟控制调度机制(5分钟间隔定时器)。

360后门的安全之殇/

360安全浏览器设计出来的后门,恰恰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

为了让用户知道这个后门的恶劣程度,一直涉足互联网安全工作的腾讯集团副总裁曾宇,对没有后门的浏览器的重要性做了解答(如左图)。

一般个人用户的电脑中,90%以上为windows系统,这套系统与互联网之间的联系,是需要浏览器来实现的,同时,因为浏览器的闭环作用

(可以理解为没有缝的鸡蛋壳,除非用户特别授权),其也是windows系统与互联网之间的天然屏障,任何来自于其他云端的指令等,都不会穿透这层保护而到达windows系统。这样,用户电脑中的windows系统得到最好的保护,所有执行的指令,都是来自于用户自己。

而IDF互联网情报威慑防御实验室创始人万涛则对浏览器后门做了解读。他说,被称作360“安全”的浏览器,却有一个特殊的资源文件,这个资源文件硬生生地将这个蛋壳打开了一条缝,而且是一条用户看不到的缝。

通过这个后门,360浏览器可以根据监视用户电脑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向360云安全中心发出请求,360云端的后门服务体系根据请求,给出相应的DLL,即windows可执行程序库。这个DLL通过360浏览器的后门,直接进入用户的windows系统。

此时,这个DLL好生了得,它甚至已不受浏览器的控制,它在用户windows系统中可做的事情包括但不限于:

获取用户的文件,并上传到云端;

读写、增删用户的文件;

监听用户通讯;

更改windows系统的注册表或重要的设置参数;

悄悄卸载竞争对手的产品,等等。

同时,这个DLL还可以通过这个后门,直接对互联网发出指令,包括但不限于:

自动从360服务器下载软件来安装或运行;

代替用户直接进行电子商务操作;

释放木马或病毒、创建常驻系统的服务,等等。

360是否做了这些呢?如果做了,对其自身又会有怎样的价值呢?会对行业、用户带来怎样的伤害呢?没有人知道答案。

“搞清楚这些细节后,我就着手重现后门机制的运作,让本来不可见的过程变得可见,以做可视化演示,让大家不仅能感知而且能 ‘看到’360暗设的这道‘后门’。”独立调查员表示。

在他看来,360那个后门每5分钟都会找360服务器下载一个DLL并加载执行,但它是个后门,隐蔽性第一,因此DLL无论如何不会现身,不存在弹出对话窗口或消息框,因此需要给它模拟一个测试环境。

“通过在本地架设DNS服务,劫持360.cn的域名解析,把我的机器伪装成360的服务器,然后那个注入浏览器的DLL不就由我自由控制了么?”独立调查员表示,通过编一个只要被加载执行就马上弹出消息框的DLL,拿自己写的DLL注入给360浏览器,这就让360浏览器的后门机制的运行完全可见了。

就这样,浏览器果然如预期的那样,把独立调查员在DLL里面写的消息框给弹出来了。

“被活捉啊!”从去年10月29日的公开信到11月5日的反向工程分析研究,前后仅为六天(仅利用业余时间)。

一个细微的细节是,独立调查员为了让更多的用户知道360暗藏后门的事实,还将其调查结果通过65分钟不间断的视频进行全网络直播。由于要保证视频内容真正做到65分钟不间断、不剪接,而实际上他花费了4个多小时一次次现实演示,直至实现一次性完成,才算真正完成这一取证工作。

独立调查员指出,可执行文件DLL绝非软件的自动更新(软件更新是持久性的),360安全浏览器自动更新仅在启动时执行一次,与此行为无关;而它也不是浏览器的一部分,下载、暂存、加载调用后将立即被删除,完成使命后,不留任何痕迹。

360后门:绑架用户的遥控器/

独立调查员的这一发现发布后,立即在业内引起巨大震动。

以电子取证为主业的独立第三方IDF互联网情报威慑防御实验室立即跟进,对独立调查员的举报结论进行重复性认证,结论为:360安全浏览器v5.0.8.7的ExtSmartWiz.dll文件的属性、行为及反编译内容与独立调查员描述完全一致。

万涛表示,在当时的检测中,即使在关闭360安全中心可以关闭的功能,包括网址云安全、广告云拦截、第二代防假死、沙箱保护,在未进行任何浏览器操作情况下,仍然可以抓取到ExtSmartWiz.dll请求服务器文件及下载服务器文件记录,而这些并未包含在《360用户隐私保护白皮书》有关“360安全浏览器的隐私保护说明”中。

业内一位安全专家认为,360浏览器利用后门通过秘密手段,每5分钟操作一次程序性动作,究竟做了什么?现在不易获知,相信终有一天,360内部的程序员等知情人士会将此完整地披露给大众。但可以认定,360这一行为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最为正面的理解是:如果全国要抓贪腐,可能不再需要小三、二奶们自告奋勇地献身了,只要打开360浏览器,贪腐只要是上网的,基本上其丑行就可以通过360安全浏览器、360安全卫士这个后门机制暴露无遗了。

针对独立调查员的证据,360方面至今也无正面回应。

据独立调查员的最新消息,360安全浏览器5.0版的“后门”机制仍在运作,但360服务器已不再通过“后门”下发任何DLL,仅下发空文件(文件大小为0的文件)。

对360安全浏览器最新版(6.0.2.202)的网络通信监测表明,在未打开和浏览任何网站的情况下,浏览器仍然在与360云服务器密集通信,但与5.0版的情况明显不同。这里是否藏了什么新的秘密?

独立调查员对此已作了尝试调研,他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有关结果,在合适的时候会披露出来。”

“此中有一个不易注意的细节,”独立调查员告诉记者,“当时,360安全浏览器产品经理陶伟华在回应我的微博时,就把我指出的ExtSmartWiz.dll文件名篡改成SmartWizRes.dll,而现在其6.0版本恰恰就是现在的‘SmartWizRes.dll’,可见其早已有想通过偷梁换柱的方式掩盖其恶行。”

据多位安全专家表示,“后门”并非360独创,原来,其作用为“方便之门”。最著名的“后门”软件为灰鸽子(Hack.Huigezi)。其诞生于2001年,原本是一款优秀的远程控制软件,其后门机制作用为方便实施远程控制。但正是这“后门”机制,又使其成为集多种控制方法于一体的木马病毒。一旦用户电脑不幸感染,可以说用户的一举一动都在黑客的监控之下,要窃取账号、密码、照片、重要文件等皆手到擒来。因此,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被反病毒专业人士判定为最具危险性的后门程序,并引发了安全领域的高度关注,同时成为全球公认的“毒王”。

360安全浏览器比“灰鸽子”更为危险的是,它的市场占有量很高。根据艾瑞咨询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360最主要的产品360安全卫士的市场份额已经高达84.41%,同时360也拥有国内最大的浏览器和网址导航份额,所占市场份额大致为30%。这也意味着数亿量级360浏览器安装于用户的电脑中,如果有人破解360安全浏览器,从而控制这个后门的话,那将是灾难性事件,它导致一个国家的瘫痪都是完全可能的。因为360安全卫士、360安全浏览器早已进入了中国大多数用户的电脑。

万涛进一步指出,更为令人担忧的是,360的“后门”控制属于云端,至今仍秘而不宣。“凡安装360安全浏览器或360安全卫士的电脑,都已客观上成了360可以任意支配的‘肉鸡’。而360目前在许多领域中的不正当行为,都是基于其安全入口的裁判员机制而实施成功的。”

而来自金山的反病毒专家李铁军认为,360浏览器的后门机制,实际上已绑架了用户,成为360通过用户的浏览器来直接攻击竞争对手的工具,包括阻止或杀死竞争对手的各类客户端软件,阻止其中的重要程序,破坏竞争对手软件的功能等等。“这样的丑行只有中国才有,是世界上惟一的先例。”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3-02-26/716855.html



@传媒老王
【360黑匣子之谜】《每日经济新闻》独家重磅,深度披露360“工蜂般盗取个人隐私信息”,粗暴侵犯网民的隐私权、知情权,肆无忌惮地破坏行业规则。离315没几天了,360“癌”性基因真是要了亲命。全文:http://t.cn/zYOnff2



(2)| 轉發(78) | 評論(28)
今天12:06來自新浪微博


(1)| 轉發(18)| 收藏| 評論(12)
34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  檢舉



新浪微博社區管理中心舉報處理大廳,歡迎查看!





  • 同時轉發到我的微博
  • 同時評論給原文作者 传媒老王


共12條全部| 共同評論| 認證用戶| 關注的人
existinglily://@戴小京:关注。 (40秒前)
程彦栋:关注下。@麻辣小知 @彭克克 @李檬 //@戴小京: 关注。 (3分鐘前)
小风吹着我的小PP:上次用漏洞补丁强制安装浏览器后就不用360了 (15分鐘前)
开水泡饭:转,因为我不喜欢360//@戴小京: 关注。 (22分鐘前)
Xz_流浪第二站-杭州:曾经做内核加密相关开发的时候,恨死360。他的很多行为就是耍流氓 (26分鐘前)
大头猫猫和小熊宝宝:其实行业内都是这么干的 (26分鐘前)
JMZHSW@周鸿祎 出来走两步。 (28分鐘前)
my施工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30分鐘前)
飞一样的人生小说:早该管了,但是还真没有比360好的防控软件,真是悲哀//@戴小京: 关注。 (30分鐘前)
Alxe_yb:"红衣" 小子前阵还在湖南卫视作秀,这就被黑了啊?//@戴小京:关注。 (32分鐘前)





217#
发表于 2013-2-27 17:52: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赵相斌
山西话:小圪渣

@央视新闻
【给PM2.5起个中文名吧!】PM是什么?PM2.5又是什么?很多人叫它可入肺颗粒物、细颗粒物、超细颗粒物、细粒子……好混乱的称呼!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在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给PM2.5想个中文名!这次到了大家发挥的时候啦!



(8)| 轉發(361) | 評論(485)
37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35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218#
发表于 2013-2-27 17:56:5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朝日新闻中文网
【三井造船公司开发PM2.5分解技术】三井造船公司将原本面向柴油发动机开发的废气处理技术,转用于工厂废气处理领域。该公司的排气处理技术能将颗粒状物质(PM)分解,最多能将废气中的PM去除9成。与以往的电气集尘机相比,该技术的PM回收效率更高,并且没有二次飞散的风险。
(13)| 轉發(105)| 收藏| 評論(48)
40分鐘前 來自专业版微博        |  檢舉



新浪微博社區管理中心舉報處理大廳,歡迎查看!





  • 同時轉發到我的微博


共48條全部| 共同評論| 認證用戶| 關注的人
中田十九郎:國內嘅企業祗顧賺錢,打埋曬咩民族品牌嘅旗號,學學日本人先啦~~~ (10分鐘前)
CTU佐岸:这家伙准备又来赚天朝的人民币了 (11分鐘前)
大青蛙是你能叫的吗:太君威武! (12分鐘前)
addiors@colinnic (13分鐘前)
红魔曼联六十六天 (14分鐘前)
Joe_君联资本:免费给我们,钓鱼岛送你们了。 (14分鐘前)
JFH001:这个好。。。 (14分鐘前)
西水东渐:回复@朝日新闻中文网:对PM2.5分解,带电吸收,再回收。是新技术吗? (16分鐘前)
游魂II:我朝好不容易才搞出这样一个战略武器,小日本居然就要研发破它的技术了,居心叵测啊 (17分鐘前)
扬子江-日本速递:这么厉害!拿到中国去! (17分鐘前)
後面還有38條評論,點選查看>>




219#
发表于 2013-3-1 20:59: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iPS细胞将让失明患者见曙光】28日,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就使用iPS细胞的世界首个临床研究项目,向厚生劳动省提出申请。预计厚劳省的审查将历时半年左右,如果该临床研究申请获批,利用取自患者自身细胞生成的iPS细胞进行移植的再生医疗将向现实迈出一大步……详见http://t.cn/zYYoCR3 或长微博


轉發(166)| 收藏| 評論(31)今天16:20 來自分享按钮


220#
发表于 2013-3-3 20:04: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张晨初艺术空间
【段子】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欲为PM2.5定个科学恰当的中文名,有专家建议为“烟尘”或"细飘尘”。消息一出,网友纷纷出谋献策:严肃点叫“公雾源",高端点叫“京尘”,霸气点叫“尘疾思汗",乐观点叫“尘世美”,娱乐点叫“尘惯吸",更有一个性感的名字,那叫“喂人民服雾”!(@唯唯敏



(4)| 轉發(800) | 評論(119)
3月2日23:02來自新浪微博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