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2级肖淑娟新闻日志专区

[复制链接]
201#
发表于 2014-7-3 12:43:53 | 只看该作者
事实上民众积怨已久。什邡有一个镇叫双盛,我亲身体验过那里的空气,极其刺鼻,开车经过的时候必须将车窗全部关紧。那里化工厂林立,河流污染严重,曾多次有传言那里有“癌症村”。多年以来,人们都是呼吸着这样的空气,看着灰蒙蒙的天空生存的,本已是怨声载道,而钼铜项目的建立,在人们看来无疑是在火上浇油。火烧到了眉毛上,恐怕只有植物人才会无动于衷了。

为什么多年的污浊空气和灰蒙蒙的天空人们能忍受,一说要建钼铜项目,所有人都不干了?原因无他,就是怕死。“死生亦大矣”,而对于慢性疾病的安之若素绝对无法用来面对癌症。无论政府如何解释这个项目会为经济带来怎样的好处,又是如何不会造成民众预想的恶劣后果,在恐惧面前,这些声音都一概被理解为狡辩。当然,政府的公信力高低在此时也显而易见了。

推己及人,在同类事件中,我想不论是厦门、宁波亦或是大连、彭州、茂名,当地的民众想法不会太不同。当民众已经有了“这个项目会危及我的生命”这样的概念,不论是政府出面解释,还是清华学生的研究成果,都没办法令事件有政府期望中的进展。我们就是想活下去。
202#
发表于 2014-7-3 12:44:33 | 只看该作者
很多事情要经历过了才有发言权,如果这句话是对的,我现在至少有一半的权利对自己的大学生活略作评说。

不再有固定座位,新鲜感则会常常有;从没体验过的宿舍集体生活,会让我收获不一样的感受;课程不再像高中那么紧张,大把时间可以自己支配,可畅游图书馆或是趁天好出游;完全摆脱数学,成为一个真真正正的“文科生”。这些,就是在走进这所大学之前的那段日子里,我经常抱有的想象。而关于迷茫,关于挣扎,关于些许懊恼,关于后来一切突然而来的人和事,我完全不曾有丝毫预料。

没有想到大学也会有“三点一线”:宿舍——教室——食堂。除了每堂课的教室不同外,似乎生活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而周复一周,当身边的同学已经可以不看课表直接背出每堂课的教室号码时,“每天换座位”的新鲜感也渐渐消失殆尽。课程也许不多,但几节课却可以把一天完整的时间割裂得零碎不堪,让人想好好安排,却又无奈地发现做什么时间都不够。至于图书馆,一开始也是积极地去的,但后来发现自己有个更喜欢看自己的书的臭毛病,也就对自己妥协了。不用学数学实属人生一大快事,但其他课程的无聊也让人失望。

但这所我自己选择的大学,可取之处也还有,那就是够大,够漂亮。其实自己一开始只是觉得景色还行,但达不到可称“美景”的程度,但后来去了朋友所在的其他大学,才发现自己竟然已经看惯了起伏的山、满眼的绿和随四季而变的花色,对于那不够大绿化又少的“寒酸”学校嗤之以鼻了。
203#
发表于 2014-7-3 12:44:52 | 只看该作者
到现在也常常和身边朋友唏嘘:要是当初报了成都的学校,也许就不会被困在这“山里”了。感慨命运,回首选择,想起网上“现在流的泪,就是当初报志愿时脑子进的水”的调侃,总觉得无奈又好笑,但看看现在在自己身边的人,想想发生过的事,又会对自己说,做个“宿命论者”安于自己的生活也很好。这个学校所给我的,不是如我所想的那样,而它给我的惊喜,更是我所珍惜的。

“所谓‘青春多幸福’的说法,不过是一种幻觉,是青春已逝的人们的一种幻觉;而年轻人知道自己是不幸的,因为他们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全是从外部灌输到他们头脑里去的,每当他们同实际接触时,他们总是碰得头破血流。”毛姆的一针见血残忍又真实。即使明知道如此,每一个年轻人在老去之前,都还是得踏过那些必经的贫瘠的人生,尝过一些带甜味的泪,体会过一些只有自己能明白透彻的挣扎,才能“安心”老去吧。
204#
发表于 2014-7-3 12:46:24 | 只看该作者
自媒体,你不该是一座孤岛


2014年3月8日,法新社发布消息称,马来西亚航空称与一架载有239人的飞机失去联系。

在这趟由吉隆坡国际机场飞往北京国际机场的航班上,共有239名乘客,其中包括154名中国人。消息一出,迅速引发各方关注,“马航失联”成为各大媒体头条,报纸上、网络上、电视上随处可见祈祷与期盼的字眼。谣言也随之产生。

就在失联消息的同一天,微信朋友圈中开始出现航班迫降越南的消息:“越南通讯社3月8日19时32分快讯:马来西亚航空公司飞往北京的MH370航班在与失联17个小时后,在北纬065515,东经1033443海域被正在执行搜救任务的菲律宾海事船发现。飞机被发现时机身破损较严重,但未解体。机舱大部位于水面以下,仅机尾部露出水面,但少部分乘客漂浮在周围约一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海面等待救援。越南海军第五军区政治处主任窦凯还大校称,从现场情况来看,人员伤亡程度可能远远低于此前的预期,他表示‘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目前,中、马、印尼、越南、菲律宾、新加坡等六国搜救船只正赶赴或已抵达相关海域实施救援。”在人人都忧心忡忡的时刻,这样的好消息让人们迫不及待地奔走相告,整个微信朋友圈开始大范围流传这则振奋人心的消息。
205#
发表于 2014-7-3 12:46:56 | 只看该作者
然而,当天21:08,新浪微博上@微天下对这条已经在微信上不断刷屏的消息进行了正式辟谣,称该消息没有任何根据。越南通讯社的官网上也没有任何相关报道。事实证明,这只是天涯网友“巴蒂斯图塔”杜撰的一个“玩笑”。

在马航失联的长时间内,这并不是唯一的一条谣言。在这样一个国际关注的事件面前,世界仿佛陷入了谣言的漩涡,各种谣言层出不穷:有说奇迹生还的,有传客机坠落的,还有指恐怖袭击的……造谣、辟谣、造谣、再辟谣,公共舆论进入一个奇怪的恶性循环,难怪有人调侃,马航失联十多天,每天上午是造谣时间,下午是辟谣时间,晚上是竞猜时间。

在突发公共事件时,谣言总是和整个社会对于真相的渴望一同出现。在今年3月1日昆明恐怖事件发生后,接连出现了“云南红河州多地抓获恐怖分子”、“伤者必须提前缴纳五万元押金”、“昆明长水机场抓2个新疆人,称有人出1亿让他们暴乱”等各种谣言,虽然后来,这些言论都被证实纯属虚构,但在人们心中留下的恐慌和不安绝不会因此就烟消云散。而那些谣言,大多都流传自微博、微信等自媒体。
206#
发表于 2014-7-3 12:47:11 | 只看该作者
而微信无疑成为了此次谣言滋生的一张温床。关于越南通讯社发布的航班迫降的谣言虽是天涯网友所杜撰,但却是在微信朋友圈中快速传播并向微博扩散的。

和微博的公开、多元、发散等特点相比,微信更像是一座只维系和身边的人关系的“孤岛”。在朋友圈中,“人以群分”在微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看到的信息都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因为我们和自己的朋友在三观上的价值标准想必不会差得太远。而在使用性质上,微信更偏向于成为一个通讯工具而非交流平台,作为一个自媒体,它的交互性可以说十分缺乏。使用微信编辑器生成的文章页面上,没有微博上常用的评论和表态功能,转发功能也隐藏得很深,这就导致用户在使用微信时基本是以自身的阅读为主,大面积的传播和用户之间的交流、讨论基本不可能再微信朋友圈得到很好的实现。
207#
发表于 2014-7-3 12:47:25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封闭,成为致使谣言传播的主因之一。古代有“三人成虎”的故事,实际上就是因为信息传播的闭塞,人们只能依靠口口相传来传播有老虎的事件,而一个人能够听到这样的消息,只能依靠知道这个消息的熟人。对于自己认识的人提供的消息,人们的怀疑心理和防范心理自然降低了。微信中的信息传播就是这样的点对点传播形式。消息在微信进行发布后,经历的是一个相对比较漫长的传播过程,只有当阅读到消息的用户在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积累到一定数量了,消息才会受到重视。在微信中,用户发布的内容虽然没有受到限制,但一个人只能影响到自己所在的朋友圈,只能影响自己通讯录里的人,同时,用户的原创内容不能被转发,有效的二次传播一说也就不存在了。在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上,微信比起微博还是略显无力了。

从只是传统新闻报道的补充,到和传统媒体形成鼎立之势,再到如今可以独立报道信息、营造舆论,网络自媒体逐渐表现出了强烈的个人化色彩,这在微博和微信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人人口中都能说出“自媒体”这个新词的今天,对于掌握这些自媒体的人来说,还有一个急需学习的功课,就是自我约束。自媒体时代,网络平台中的每个人都被赋予了发布信息的自由,但同时,审核机制和网民的自我管束却跟不上自媒体发展的脚步了。在带给人们方便、快捷,赋予人们更多话语权的同时,自媒体还带来了谣言的回归。而在真真假假的拉锯战中,自媒体不该只是一座只发出信息而不为其真实性负责的孤岛。
208#
发表于 2014-7-3 12:48:15 | 只看该作者
外来剧诞生记


美剧:“编剧为王”的时代

从今年1月开始,大批美剧迷开始从“冬眠”中苏醒,垂涎着一周一集的电视剧。看看网友整理出的“美剧回归时间表”,各种情景喜剧、罪案剧、政治剧、医务剧完爆眼球,让剧迷们乐此不疲地追逐着地球另一边的视觉盛宴。

有段子这么调侃美剧迷:千万不要惹看美剧的人,他们有毅力,追剧随便一追就是三四年,所以记仇记得比别人久;他们有耐心,一周看一集这种事情让他们有耐心慢慢玩死你;他们抗压能力强,自己追的剧被砍了这种事情让他们无比坚强,不会被你吓到;他们风格多变,看得了脑残剧受得了重口味。能有魅力让“沙发土豆”们甘心等待、忍耐,美剧的“出炉”也是经过了一番捶打。

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剧已经形成了一种流水线式的制作模式,从立项、撰写剧本、选角、试拍、试播集内部播映到获得好评后的最终播映,一部剧的产生就如破茧成蝶般漫长而纠结。目前在美国较为通行的做法是由节目制作人将自己的创意推销给电视网,电视网一旦认可了制作人的创意,就会与其签约,随后根据试播的结果和收视率来决定最终是否在这部剧上投资。
209#
发表于 2014-7-3 12:48:38 | 只看该作者
不像国内一个编剧可以写出整部戏,一部美剧的生成需要一个庞大的编导小组。以《24小时(24)》为例,这部电视剧共动用了16名编剧、10位导演和6名执行制片,而事先的通盘考虑使得观众在看剧时不会感觉集与集之间脱节。

制播同步的播出机制给了编剧非常大的权力,他们可以决定演员戏份的多少甚至随时让他们“死去”,。但说起来简单播起来难,尽管掌握了“生杀大权”,编剧们所受的痛苦也是不可忽视的。他们必须一直关注观众们的想法,看他们喜欢哪个角色,希望剧情如何发展,从而据此来编写或改写剧情的走向,而收视率不好的剧甚至会遭遇残酷的“腰斩”,直接停播,受到这样待遇的美剧不在少数:曾大受好评的科幻剧《英雄(Heroes)》在第三季开始走下坡路,NBC宣布将其砍掉;曾拥有庞大粉丝的《迷失(Lost)》,也在摇摇晃晃的收视率中走向尾声;就连由斯皮尔伯格监制的科幻剧《泰若星球(Terra Nova)》也因为令人失望的收视率,只播出了13集便匆匆落幕。因此受益的也有,《邪恶力量(Supernatural)》就因为拥趸众多,本计划拍到第五季,结果一直拍到第八季还没结束。投资人对于创作者和观众这两个终端的尊重和重视是不分伯仲的

美国商业电视以每年9月中旬至第二年4月下旬为一个播出季,而由美国电视艺术与科学协会主办的艾美奖颁奖典礼相当于美剧的“开学典礼”,在这之后,新一季的美剧开播,剧迷们又可以开始追剧的“规律”生活了。
210#
发表于 2014-7-3 12:49:00 | 只看该作者
由于采用一周播一集的播映方式,要想在一个播出季内播完一季,一季美剧的集数一般控制在25集左右。在中国,我们常常看到多家电视台在同一时段一窝蜂地播同一部剧,而美国的电视台正好相反,一个电视台一周可能有几十部电视剧轮番播出。这样一来,最大限度的吸引了各类观众,为电视台创造更多可能的盈利。

英剧:醇厚如茶,也能大开尺度

和美剧如冰可乐一般的刺激相比,英剧更像是一杯醇厚的下午茶。在直播方式和流程上,英剧和美剧并无太大差别,但是它精致、深刻,带着点传统英国的绅士派头,以细节之处的品质赢得了观众的“芳心”。

不难发现,很多口碑和收视皆好的英剧都翻拍自文学名著,比如查尔斯·狄更斯原著的《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和简·奥斯汀原著的《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这些剧目让英剧看起来显得更加“有文化”了。

细节之处更彰显品质。在2011年同时获得金球奖和艾美奖最佳电视奖,并且成为史上获艾美奖提名项最多的英剧《唐顿庄园(Downton Abbey)》的成功,就在于对于细节的强调。为了让所有的细节忠实于历史,导演布莱恩·派西维尔在拍摄的全程中请来了史学专家和与当今英国皇室有渊源的贵族成员对拍摄的细节进行“监控”和指导。因为那个年代睫毛膏尚未发明,所以剧中的所有演员化妆时都没有使用睫毛膏;当剧中的三小姐亲自到厨房学做蛋糕时,镜头里没有出现任何的倒插,因为那时候的贵族是直接用手吃蛋糕的。就是这样近乎于吹毛求疵的对于细节的考究要求,成就了这部火遍全球的英剧。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