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评论写作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201#
发表于 2018-7-31 23:32:4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署名的伦理


「三国部落」延安考生中考成绩“误差”41分:教育也需打好“考务疫苗”

原创 三国部落 2018-07-31 16:36:09



文/张雪

图据网络


近日,延安市两万多名初中毕业生填报志愿,因部分考生成绩有问题而中断。7月18日成绩公布后,部分考生发现英语成绩与预估分数出入较大,有考生英语成绩误差达41分。延安市考试管理中心称,因扫描机故障,致使部分考生试卷扫描失真。延安市教育局通报称,经复查,英语成绩共出现差分3252例。目前,延安市考试管理中心中考科科长被免职,当地纪检监察机关启动问责程序。
在疫苗事件舆论正酣期间,出这档事,延安或许该感谢吉林。因为在没有全国性轰动新闻期间,延安中考成绩统分差错事件可能轰动全国。但换个角度审视疫苗事件和中考成绩差错事件,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共性问题。
孩子之所以需要注射疫苗,在于预防可能出现的病毒。疫苗生产存在问题,等于拿被注射的孩子当靶子,他们实际上失去了抵御病毒的能力却浑然不觉。考试要公正,离不开规范的考务制度,制度及制度执行中的漏洞对考生的危害丝毫不亚于问题疫苗。
中考的重要性仅次于高考,经过几十年的实践,相信中考已经建立起严格规范的考务制度。遗憾的是,不少地方的考务制度,重视台前甚于幕后。前者是考场严防作弊,各地为此投入不少经费添置防范作弊设备,对监考老师也是考前“打预防针”,考试期间来回巡查,能在考场投机取巧者微乎其微。相反,对于移出公众视线的阅卷、统分流程,有时反倒成为“事故多发区”。延安的中考成绩统计出错,就属于后一种情况。
从制度层面讲,考务后期的制度也比较齐全。相信阅卷前,会给阅卷老师宣读纪律,这和注射疫苗一个道理,通过强调提醒阅卷、统分和核查人员认真负责完成各自承担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白纸黑字的考务制度应该是有的,换句话说,“考务疫苗”不必担心假冒伪劣。问题在于,假疫苗注射时让被注射者有切肤之痛,“考务疫苗”虽然也被“注射”,怎奈不是一对一的切肤之痛的针管注射,而是考务会上的“吹风式注射”。对于参与阅卷和统分、核查分数的人员而言,如果没有大面积的明显差错,他们几乎不用为自己的失误付出代价。可见,“考务疫苗”最关键的环节在于“注射”环节,而不是了解制度规定环节
中考统计成绩时一分的差错,同样可能改变考生的学缘结构和人生轨迹。统分是个苦力活,出现闪失的概率并不小。但是,核查分数则是个良心活,特别是那些明显差错的分数,直觉都能看得出来的差错,能过三关被一错到底,显然不是机器的问题。何况,机器出错,设计制造的公司要担负责任。即便机器有缺陷,人工核查没有尽责,同样无法原谅。希望当地别说,他们没有设置人工核查环节。
我们从来不缺规章制度(形形色色的“管理疫苗”),也不缺“疫苗注射者”,缺的是用每个人都用良心做事。


202#
发表于 2018-8-3 17:24:3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呼兰胖子:胡鞍钢,一个背锅侠而已


呼兰胖子 深圳咨询丨新评 今天




这两天,一个奇特的现象出现了,那就是很多清华校友联署要求清华开除清华最有名的伟大学者胡鞍钢,理由很简单:胡鞍钢误国。我估计现在胡鞍钢收到的口水都能填满“水木清华”荷花池了。有人来问我怎么看这个现象?我开玩笑地说:误国?误谁的国?这个国家跟我们有关系吗?既然没关系,他误不误国的关老百姓屁事。

说是这么说,其实,我也觉得这事儿挺吊诡的。为什么忽然有人向胡鞍钢发难?在我看来,这更像是给某些人找替罪羊的节奏。这么多年,胡鞍钢的“全面超越论”的确挺有市场的,可是,为什么胡鞍钢的“国家能力是国家将自身意志转化为现实的能力”的论调能得到庙堂上的人的认可?其实,就是因为这种学术体系描绘的“大国崛起”能为庙堂盛行的主流意识形态背书,容易引起庙堂的共鸣,才使得胡鞍钢受到重视。前一阶段盛行的“厉害国”妖风虽说是中宣部积极推动的,但是,我们明显能看出这里有胡鞍钢的“全面超越论”的影子。换句话,胡鞍钢的学术思想虽然是为迎合庙堂而产生,但是,也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庙堂的决策。

现在,在贸易战中国极其被动的大背景下,一定需要有人背锅,中宣部那边甩出个副部长,学术界如果需要有人背锅,那自然非胡鞍钢莫属了。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一定要让民众知道,问题是出在某些官员或者学者的身上,庙堂只是被误导而已。用个宫廷戏里的桥段,那就是,某副部长和胡鞍钢犯有欺君大罪。不管胡鞍钢自己怎么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消除负面影响,甚至让清华出面找网信办删帖,我估计他这个锅是背定了,如果今年年终评选2018年度十大背锅侠,我估计胡鞍钢绝对会榜上有名。

那么,胡鞍钢会被开除吗?肯定不会。因为在没有庙堂上的人给胡鞍钢的学术体系定调为“严重误导”之前,他还是安全的,最多是不能像以前一样经常出入庙堂和在各种“学术会议”上高调出现而已。那么,要求开除胡鞍钢的清华校友会有危险吗?也不会,他们不管是不是犯了胡锡进所说的“社会政治错误”,因为他们的联署在客观上起到了将胡鞍钢和庙堂切割的作用,所以,他们也是安全的。

那么,胡鞍钢的学术体系会成为过去式吗?也不会。原因很简单,在庙堂上某些人的认知存在一定误区的大背景下,即便是胡鞍钢的“全面超越论”为前一阶段的荒诞背锅,接下来,也会有适合庙堂心态的新的学术体系出现。这种体系的特征虽然不会是像胡鞍钢的“全面超越论”一样具有明显的硬伤,但是一定也是建立在重商主义基础之上的。

大家知道,中国的所谓社会主义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早在欧洲已经寿终正寝的重商主义,这种重商主义就是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权力之手像章鱼一样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在重商主义思维所造就的制度下,权力会经济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权力可以使法律完全为自己服务,可以垄断社会的所有资源。这样,权力就会将资源分配给自己钟爱的生产者或者消费者,于是企业家也为了取得资源和法律上的便利,会用自己的精明为权力服务。当体制不做改变,即便胡鞍钢的“全面超越论”退休了,新的重商主义理论也会以其他的形式粉墨登场。

胡鞍钢现象其实很容易理解,当知识分子与权力结盟,走运了,会飞黄腾达;倒霉了,会跌落云端。如果没有贸易战,胡鞍钢也许还是清华的骄傲;但是,当然如果需要他为权力背锅,胡鞍钢就是清华的“外人”,他不能代表清华,他给清华抹了黑,那就得滚蛋。这就是这次清华校友联署的一个不可以公开的逻辑。

所以说,在一片充满恶臭的土壤上盛开的奇葩,会因为这片土地要换新品种而被铲除,那就别怪自己命不好。用胡鞍钢喜欢的老毛的诗词形容他现在的处境,那就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一个背锅侠,没让你进五七干校就不错了,你现在还是躺在你前些年赚到的钞票上安静的了此残生吧。

203#
发表于 2018-8-7 17:49: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评论课讲义的写作与更新

原创: 马少华  少华读书  2017-08-05
一、课堂讲义的特点

     1、讲义与课堂的关联
讲义,泛指供教学使用的讲稿。许多学术前辈的授课内容或讲稿,或由学生根据课堂笔录整理出版;或由后人整理成书;或教师自己增删积累多年,直接以“讲义”之名出版。但是,就讲义的原生态及其与教学的直接关联来说,它就是一种随时更新,可以随着教师的日常阅读和思考不断增加案例和文献引文的授课文案。本文所述及的课堂讲义,就是这样一种目前普遍在教学中使用,并在课堂直接投影呈现的文本。
课堂讲义的直接目标,就是实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时空,对具体学生的教学效果,是过后没有机会改变的。所以,课堂讲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具体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设计。
如果说教科书追求尽可能完整的知识空间的话,那么,直接在课堂上使用的讲义,则更像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即时工具,它需要与教师的口头发挥,尤其是与师生交流和课堂讨论配合得好,才能收获较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除非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逐字逐句分析完整的案例文本(片断),则课堂讲义页面不宜呈现过于完整的信息,而主要应当是表现认识框架和接通更开阔的知识空间的提示性信息。尽管随时更新的课堂讲义可能凝聚了教师比教科书更新的认识,但教师本人不应该让学生以为所有的知识尽在讲义之中;而应该使学生们认识到:知识在课堂之外的文献和自己的观察、研究之中;而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则在师生的课堂交流之中。讲义,只是活的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的部分,它必须融入流动的教学过程之中。

2、讲义体现的课堂节奏
讲义虽然是一个静态文本,却应当体现课堂节奏。教师在讲义的写作中应当体察、预判课堂节奏:避免课堂上持续的单向陈述造成的课堂沉闷。并在课后根据课堂经验对讲义做出调整。每当我在课堂上感觉课堂节奏有些沉闷的时候,我就暗自意识到:这个环节的讲义可能有问题。讲义节奏的拖沓(案例过多或引文太繁)也会牵制教师的课堂发挥,可能会使一节课的讲授止于不当止之处,不能给学生留下清晰、完整的认识。
在讲义中加入老师的按语和提问,是老师在课堂上随时表达自己观点,调动课堂节奏,提示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有效方法。课堂节奏作为师生互动的结果,固然有不可预测的成分。但教师在课堂讲义中预先判断和设计课堂节奏往往能够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3、新闻评论讲义的特点
新闻评论教学具有新闻性、实务性和思想性三方面的特点。
评论教学的新闻性决定了课堂讲义中的案例应当及时更新,保持与新闻传播和新闻信息相呼应的节奏。这就要求评论教师关注新闻,阅读最新的评论作品,并将其与自己的理解随时加入讲义中。以我自己的体验,如果在早上8点钟开始的课堂上,同学能够在老师的讲义上看到当天一早报纸上的评论,就会有一种兴奋感,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也会更高。


而且,用来说明写作规律的案例在时间上接近,就会增加学生对其“普遍性”的信任感,他们会觉得这样的案例是“俯拾皆是”的。而一个过于久远的案例作品,则会让学生怀疑那是老师保留的一个“孤例”。
评论课作为新闻实务课,讲义应当尽可能接近实务操作情境。
比如,2014年9月3日一早,我为新学期使用的讲义“新闻评论的选题”更新案例时,注意到当天国内多家报纸社论版差不多都是“抗战胜利纪念日”和“赵白鸽免职”这两个议题。而《南方都市报》社论版的两篇社论却是地方性议题。我便在微信中向《南方都市报》评论部编辑萧锐询问。萧锐用语音向我介绍了他们编辑部的选题思考和决定。我便把萧锐的回答抄录到讲义中,以此反映不同媒体的选题标准。
此外,《新京报》当年的评论部主任王爱军、凤凰网评论总监高明勇向我介绍他们编辑部各自的选题决策过程,也都增加了我在“选题”这一讲中的讲义的实务性。
在学生的习作中选择教学各个环节的典型案例,也是体现评论课实务性的一个方面。
学生习作作为讲义的案例,特别突出地体现了新闻评论教学的实务性:教师在讲义中展示写得好的学生习,就是对学生的写作热情和信心的鼓励。教师在讲义中分析学生习作的典型问题,其所触及的写作现象,也往往比在媒体上发表出来的作品更为丰富。
学生习作为讲义案例资源,使教学环节与学生自己的写作练习保持同步;让学生感到,评论课的讲授与他们实际学习评论写作是紧密相关的。
评论教学的思想性决定了课堂讲义中的案例和教师的提示、提问,应当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课堂思考,促进他们对事物的深入认识。
就案例而言,最简单的案例是“示例”性的,即提供一个作品(片断)向学生表示讲义中的一个抽象认识是有实际作品可以证明的。而最好的案例则可能是对比性的、争议性的:即展示在实际作品和实际操作中的不同处理方法或者不同的看法。这是开放性的案例,它们在教师讲义所附加的问题之后往往能够促成学生热烈的课堂讨论。而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的认识,其深度和丰富性往往会超出教师自己原来的思考。
比如,2011年,当评论课讲到“新闻评论的观点”一讲时,我在办公室备课时看到了当日《北京青年报》一篇涉及当时公众热议的宝马碾童案的评论《人会不会堕落得那么深?》,于是临时产生一个想法:在对这篇文章分析之前测试一下同学们观看宝马碾童案视频前后的观点变化,便把它临时编入讲义。结果,不仅使同学们在自己的体验中验证了事实因素对观点的影响,以及事实判断对价值判断的影响,而且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促进了我对这个问题和舆论的深入认识。




二、评论讲义的更新

1、讲义更新的原则
电子课堂讲义相对于纸质教科书的一个优势正在于:它是一个随时更新,不断生长,更贴近教学的文本。
讲义内容的删减,一是淘汰陈旧案例,以保持新鲜感;二是为了保持课堂节奏的流畅,为教师的课堂发挥和学生的课堂参与留出时间。
讲义增添内容的原则是知识的相关性和拓展性,为学生提供更为开阔的认识框架。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发现理解新闻评论的认识资源。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实际上也是像德国教育家和教学法专家希尔伯特•迈尔所说的那样——(教师)“创造一种‘学习氛围’,并努力将(最好是已有的)自己个人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传递、感染给学生。”[ii]


比如,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斯福的《历史研究导论》中就有一节专门讨论“证据”作用和对证据的辨识,我曾经引入讲义作为评论“论据”的延展材料。而王元化《清园论学集·韩非论稿》对《韩非子•备内》篇的分析批判,则曾被我引入讲义,作为“轻率归纳”的案例。而《老子》中一句“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不就是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说明抽象道理的比喻修辞的典型案例吗?


对评论教学来说,还应包含专业之外更广阔的人类历史经验。比如,我在研究生评论课“论证分析”一讲中介绍归谬法,就使用过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中所谓“打耳光就是杀人”的案例,我借此阐发“罪刑相称”的现代法理。[iii]后来读到岑仲勉《隋唐五代史》述及五代刑律过苛,“炀帝敕‘天下窃盗,无轻重,不待闻奏皆斩’”——便把它作为“罪刑不相称”的典型案例附录于讲义中。在这个环节同样作为相关知识列入讲义的,还有16世纪《乌托邦》一书的议论中对当时英国苛法的批评:“一个国家对盗窃犯和杀人犯用同样的刑罚,任何人都看得出,这是多么荒谬甚至危险的。……”
我感到,只有让学生看到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罪刑不相称”,才会充分理解马克思用归谬法推导出的“打耳光就是杀人”的荒谬结论的本质,正是“罪刑不相称”;也才能够理解马克思的批判中体现的现代法理。

2、讲义更新的内容分类
讲义更新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教师自己的认识及认识的拓展;二是相关的知识和文献;三是具体的作品案例,其中既包括媒体发表的作品,也包括学生的习作。这三类内容总体上说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评论课讲义中更新最频繁的是具体的作品案例。而讲义中比较稳定的则是凝结于讲义框架中的教师自己的认识,它们往往长期积淀后因理论阅读或新的案例的激发而产生顿悟。而其更新的方向和结果,则是使讲授的结构更为合理,把事物的关系阐释得更透彻。所以,讲义更新的以上三类内容之间的关系也是交互影响的。
比如,我讲授“新闻评论的标题”,一次较为明显的认识更新,发生在2010年一次课前备课时的讲义修改中。当时的备课思考使我获得了一个抽象认识:“评论标题制作的根本矛盾,是表意空间的有限性约束与表意内容完整性追求的矛盾”。其实,作为评论教员,对于评论标题表意空间的感受,可能已长期积累在头脑中。但一朝把其提炼为一个清晰的判断,则可能与我当年开始接触“互文性”理论有关。后来这些认识形成一篇专栏文章《以“互文性”拓展评论标题表意空间》[iv]。
而案例作品,即使是学生的习作,往往也会促进我的思考,对于讲义的认识框架做出调整。
2014年10月的一天,我评阅一位同学的作业《孔子学院路在何方?》,感到它典型地反映了建立在事实判断之上的策略判断。这个案例也使我突然感到,在实际的新闻评论中,将评论的论点简单分为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可能并不一定合适。在公共政策的讨论中,与事实判断相伴的,往往是具体的策略判断——建议。这样我就把我原来在《批判性思维与传播:论说中的推理》一书中看到的关于“事实性主张”(FactualClaim)、“价值性主张”(Value Claim)和“政策性主张”(Policy Claim)的“三分法”[v]又调动出来,引入讲义。这个“三分法”比较普遍地涵盖了公共讨论中不同类型的判断(观点)以及不同类型的判断之间实际的关系:事实判断往往分别与价值判断和策略判断相搭配。而这样的授课结构,也引导我此后在媒体作品中发现那些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分别与策略判断相搭配的案例。

3、讲义更新中的认识拓展
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也是知识产生过程。大学生作为教学的参与者,也是知识生产者。“教学相长”也是讲义的“活水”。
比如,在本科评论课“新闻评论的选题”这一讲中,讲到媒体定位对选题的影响因素。在2017年上半年的研究生评论课上,选修这门课程的一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同学杨浩军的学期论文《媒介环境学视角下的新闻评论选题研究——以〈新京报〉和〈人民日报〉为例》,则在评论选题的问题上有创新性认识。
他根据媒介环境学理论提出研究假设:纸媒和新媒体平台刊登的新闻评论在选题方面可能具有不同的偏向。然后选择两家报纸的评论版及其微信公号为研究对象,通过两组对比的选题分类数据,得出结论,验证了研究假设。
我在评阅这篇论文的时候立即意识到,它为我的本科评论讲义“选题”这一讲提供了新的认识视角和案例资源:我以前在讲到影响评论选题的媒体因素时,只是考虑到媒体不同的“定位”——实际上是局限于传统媒体的认识框架,而没有考虑到新媒体视角时代不同传播平台也会对选题的影响。我于是把杨浩军的论文及其对比图表引入到下一个学期本科评论讲义“选题”一讲的相关环节。
再比如,我在讲到新闻评论中观点集中和提高表达效率的一种手段时,会讲到新闻评论中的分论点,往往以段落的“主题句”的形式呈现,即呈现于段落突出的位置——第一句之中。但是,主题句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频率到底如何?教师没有讲,学生则不免会有疑问。在2017年6月结课的“新闻评论研究”课的期末论文中,2016级新闻学硕士班的顾桥孜同学就以一套操作规范的量化研究方法对2016年7月1日至2017年6月30《人民日报》评论版文章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考察了主题句位置与评论其他因素的相关性,尽管样本不大,但其中的一些结论,可以附加到“新闻评论的思维和表达的特点”一讲中“主题句”环节的后面,给后面的本科同学作为参考。
这是学生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汇入到教师讲义的典型案例。它们显示的是: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并推动教学。在这个意义上,教师的讲义可以看作是一个师生共同滚动的雪球,在教学活动中越来越丰满。
(本文刊登于《新闻与写作》2017年第8期,终稿有删节。)






参见《价值诉求是否依赖事实判断?——宝马碾童视频前后的课堂测试与评论分析》,马少华:《开放的评论课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99页。
[ii] [德]希尔伯特•迈尔:《课堂教学方法•理论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页。
[iii]参见《“打耳光就是杀人?”》,马少华:《开放的评论课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228页。
[iv]载2011年第1期《新闻与写作》
[v] Edward S. Inch, Barbara Warnick, Critical Thinking AndCommunication: The use of Reason in Argument. fourth edition. Boston:Allyn and Bacon,2002.p146~149.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1xEasEx8-Lo15SpCRLg6JA
204#
 楼主| 发表于 2018-8-20 22:48:02 | 只看该作者

《新闻联播》可不是谁想看就能看的

【案例】

通信行业观察家、飞象网CEO项立刚在上周六(8月18日)晚发微博说:“不看新闻联播的一般是下等人,他们是不需要知道天下大事,他们也不会做大事,做大事的人在中国得看新闻联播”,此语一出,立即引来如潮骂声。


项专家立即向大家喊话:“上等人是做实事、有理想、有担当的人。再次勇敢面对人生自强不息的人。最后爱自己、爱家人、爱家乡、爱国的人;下等人则是懒人、贪婪、不知感恩、不担责任的人。”

项专家何许人?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项立刚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目前是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兼职教授,通信门户网站飞象网CEO、北京3G产业联盟副理事长、秘书长;外加中国人民广播电台特约评论员,中国电视台评论员。

高大上,绝对高大上。此人身份高大上,以看不看《新闻联播》为标准,对人群做了分类,没人敢反对,因为《新闻联播》是中国第一大新闻,牛人评牛节目,那绝对是真理,说多了立刻就会遭遇删贴封号,打着。

咱从侧面仰头与项专家絮叨两句。你说所的上等人,恐怕没时间看《新闻联播》吧?做实事、有理想、有担当的人,整天忙得很,而《新闻联播》每日整七时播出,几十年如一日,这些高大上牛人,哪儿来的时间守着电视七点准时看新闻联播?项专家可能说了,现在是网络时代,整点看不成新闻联播可以回看、可以通过网络看,但是你总得给出个大致数据或举几个例子吧?

是的,下等人不看《新闻联播》,他们得有时间看!打工的收废品的摆地摊的上夜班的生病住院的,整天忙得象狗累得象牛,哪有时间看!

那些正点上下班的公务员,他们似乎有时间观看,这群人成家的下班回家干家务,不成家的还要找对象,就算有点时间,不得玩玩手机打个游戏约个小会喝点小酒?

通过观察,能够有时间有心情整点看《新闻联播》的,几乎清一色退休人员,按照项专家的标准,他们应该属于做实事、有理想、有担当的人,不过他们有精力没?

很久以前,身边几个人对我说,《新闻联播》属必看节目,主要是了解国家经济政治政策与风向,他们中有炒股的、小企业主,十年过去了,他们状况如何?炒股早亏到姥姥家,小企业破产无数次,还有一位更惨,炒股赔一塌糊涂,后来迷上基金,略有斩获,后来进入投资担保行业,身家亏了百分七十,最近加入P2P,彻底死翘翘。

看看那些高官得坐、身家亿万的上等人,他们看不看《新闻联播》不知道,但他们有几个不将自己的儿孙移向海外?他们是上等人,他们爱自己、爱家人没错,爱家乡、爱国则流于口号,他们用脚做出选择,比如中国“脊梁”、正能量影星球星,还有司马南、马楠等正能量客,他们身在何处?难不成唱的一出“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戏?

项专家说他看到台湾电视节目里,除了政论就是娱乐节目,就得出《新闻联播》就是好的结论,这我就迷惑了,要知道,在大陆是看不到台湾节目的,项教授从何处看到台湾电视节目?通过什么软件看到的?项专家能不能让我们下等人也看看台湾节目,然后将它一同否决?

项专家现在功成名就,一举成为上等人,拥有看新闻联播高规格,不用说也拥有一走了之的条件,而大多数下等人贫贱不能移,不过项专家给大家指明一条路,多看《新闻联播》就能成为上等人,也就有了新的选择,这倒是不错的点子,但是《新闻联播》不是谁想看就能看的,得有时间有条件,不具备看《新闻联播》条件的,想看也看不成。


编辑:臧博




205#
发表于 2018-8-25 17:30:1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臧博

206#
 楼主| 发表于 2018-8-29 00:25: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陈心茹
207#
 楼主| 发表于 2018-8-29 23:51:5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史记·滑稽列传·刘海龙
super欧阳01
08.29 21:21
阅读 42258
关注
刘氏海龙,世隶耕,壬戌年投于陇之天水,有岐嶷之姿。其父访乡绅,曰:“天水者,龙城也,然公子志在四海。”遂名海龙。

公子幼年,喜武厌文,屡试不第,遂辍读。务农苦,公子不适,自谓:志在四海者,岂可困于阡陌纵横,鱼跃农门堪为龙也。渐有闯荡之心。

年至千禧,京城奥运,四夷来朝,盛世景象播于九州,公子心向往之。公子曰:大丈夫当拳打下山猛虎,脚踢入海蛟龙,农忙误我,弱冠之年不期而至,岂可一事无成?遂阔别父老,孤身赴京。时年,公子年十八。

恰盛世,侠不逢时,公子遍寻拳馆无迹、镖局无踪。盘缠将尽,公子饥餐露宿,衣不蔽体,然还乡非锦衣者耻。公子起盗心、行窃实。京城衙吏神武,公子吐脏归案。服刑四年又半载。世有诗叹曰:“十八弃农忙,弱冠伴铁窗”。

后,公子赴姑苏,驻昆山,时西北望,慈父泪眼,如云梦幻。丙戌年,公子本命,凶。公子与人斗殴,昆山衙吏至,公子受困五日。次一年,公子遇贵人,青眼于公子拳脚,收之委与讨债。公子勤,有劳,得赏,进而卖力。然公子不慎,事涉敲诈勒索,昆山衙吏怒,复收之九月有余。又三年,公子毁人财物,昆山衙吏三至,公子收监三年。

而立年,公子悔己半生,曰:吾已三十,当开堂收弟。夜,公子与邻人许公生口角,公子取刀殴之,许公败,胸腔积液。然许公惮公子复仇,遂与公子解,未报官衙。时有农人焦伟伟、农人朱吉强等,亦曾作奸犯科,闻公子四收于衙而无损,取刀殴人而未收于监,叹为神人。遂问策于公子:“何以刀击而其不死?公亦不收于监?”公子笑曰:“吾取刀拍之以图其惧,而非以刀刺之、砍之、剁之,伤不致其死,只致其心生怖焉,吾何罪之有?”焦朱顿悟,跪伏齐曰:“同义九,汝何优?”遂拜山头,以公子为尊。

夜,公子与焦朱等对饮,言及同镇杜员外,切齿。酒助性,醉壮胆,公子率众杀至歌肆捉拿杜员外。杜员外不敌众,伤。昆山衙吏惊,公子就擒。此乃公子五进衙也!本应重罪,然一众从犯纷获悉而逃,公子将众一一供出,有助衙吏破案之功。遂轻判两年又二月。

时有脑洞开者,闻有地曰快手者,钱多人傻,打赏巨、获利捷。创天安社,召集渣土车夫、刑满释者、讨债壮丁等社会闲杂,刺青为衣,寸光代帽,以图钱财速至。公子刑满,见天下已变,遂入天安社,以鬼像覆身。时有云游道人劝曰:“以鬼像附身者,或为鬼像反噬,公子宜洗之。”公子无视之。公子以鬼像为衣,呼朋唤友,夜夜笙歌,纵笑于歌姬之间,未尝打杀之旧。昆山两年泰安。

后,有毒枭甄与公子有隙,毒枭甄暗市于昆山。公子报于官衙。官衙至,毒枭擒,公子居功。受见义勇为之赏,领金五百。有诗赞曰:“卖友求荣不可耻,改邪归正应可师”。

戊戌年,公子又本命,凶。庚申夜,公子与狐狗歌姬等饮,欢未尽兴。遂驰宝马以夜游。路遇一驴,驴主袭白衣,夜色如无常,阻其右。公子怒,委狐狗下马责之。驴主以理论之。公子大怒,取刀责之。驴主仗其魁梧,而视公子身高如提莫冯氏,故而无惧,继以理论之。公子丢面于狐狗歌姬,遂以刀拍之,使驴主惧。驴主身矫捷,迅而避之。公子追,然半醉手颤,刀落于地。驴主眼疾,捡之自用,劈之公子。公子惧,走于马。驴主惧鞍内复有刀,遂劈之剁之砍之。狐狗歌姬畏,不加阻之。

公子卧,肠流,刺青覆其肚者,如鬼面吐舌。公子忆道人之言,悔之,悲呼:救命。俄尔,卒,时年三十有六。

https://media.weibo.cn/article?id=2309404278464457932275


编辑:陈心茹

208#
 楼主| 发表于 2018-8-31 20:31: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2018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提升“四力”,让主流声音更响亮
陈凌 盛玉雷  中国记协  2018-08-31

全媒体时代来临,党报评论如何提升“引导力”,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媒体融合深入推进,党报评论如何提高“能见度”,以主流声音传播主流价值?

8月30日,由人民日报社、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合办的第三届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举行。围绕“全媒体时代,以主流声音传播主流价值”这一主题,来自中央媒体、全国各省级党报、相关新媒体平台的代表共聚一堂,展望未来趋势,分享融合经验,共谋发展良策。

“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评论更是要直接与读者对话、引导受众思考、进行有效说服。自觉承担起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做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评论必须发挥关键作用。”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在致辞中作出这样的判断。

“承担起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宣传好、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报评论这支‘音量最大的金话筒’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在致辞中给出这样的思考。

全媒体时代,评论的优势在哪里——
以思想优势赢得话语优势

“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评论承载的是思想、表达的是价值,提升评论质量,以思想优势赢得话语优势,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内容。

如何提供有效信息,实现有效链接?“提高思想含量,在全媒体舆论场发出更加响亮的声音”,成为此次论坛众多与会嘉宾的广泛认同。

“媒体的竞争在时间上分秒必夺,在空间上无孔不入,垄断信息来源和发布渠道已经成为一项‘不可能的任务’”。与会嘉宾对于全媒体时代有着清醒的认识,大家都认为,党报评论要在众声喧哗中发出最强音、占领制高点,必须始终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用高质量的“思想产品”来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

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张铁认为,思想和观点是核心竞争力,创造的是头部新闻产品。把评论的观点和思想嵌入时代的“信息流”中,才能助力解决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做好人心的工作。“今天大家越来越认可‘思想引领’。”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内容质量的高低,思想含量的多少,决定了评论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决定评论的引导力与影响力。

“一篇好的新媒体评论,除了在信息上要有真材实料,在情感上要有真情实感,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思想上有真知灼见。”在分论坛“众声喧哗,党媒如何有效说服”上,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统筹策划室副主编余荣华这么说。光明日报社评论部副主编张焱也认为,主流评论的优势仍然在于权威性、思想性,评论可以借助外脑提升思想含量,“作为评论员和编辑要有擅长的领域,在擅长的领域要有熟悉的专家朋友。当我们遇到一个选题的时候,先抄起电话和专家聊一聊,不仅要做到不说外行话,更要做到有专业性、有时效性、有思想性。”

人人都有麦克风,思想从哪里生长——
以现场感觉增强思想力量

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突破8亿。纵观今天的舆论生态,从一条热门微博到一篇“10万+”文章,从一条朋友圈到一段短视频,每一次观点表达都是价值出口,都是思想载体。

思想深度,决定评论高度。如何用好手中的“金话筒”?怎样增强评论的针对性?在“人人都是评论员”的全媒体时代,与会嘉宾纷纷将目光投向新闻现场,把思想种在土地上。

“新闻的富矿在基层,评论的富矿也在基层。”近年来,党报评论员着力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脚丈量大地,用笔记录时代,把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路上心中才会有时代,在基层心中才会有群众,在现场心中才会有感动。”与会嘉宾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也是对评论员的要求。好文章必须接地气,采访型评论、现场类评论能让评论触摸到时代的脉动,赢得更多读者。

“脚下有泥,脑中才有料”。人民日报推出“现场评论”栏目,从长江上的渔民到大坝上的义工,从繁忙的港口到美丽的田园,在“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中,采写了30余篇鲜活的评论。为提升党报评论吸引力,内蒙古日报开设“北疆观察”评论专栏,通过一线走访观察,立足本土实际、解决现实问题;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通过推出全媒体“新时代湖北讲习所”,用身边人说身边事的方式,“让主流声音更感人、更动人、更吸引人”;安徽日报深入社区开展一线调研,“无论是提升评论的思想高度、还是评析深度与实践厚度,评论语言都要生动活泼‘接地气’、通俗易懂‘沾泥土’、质朴清新‘带露珠’”……

评论是思想产品,实践正是思想最深厚的土壤。只有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以现场力量增加思想含量,才能让评论作品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

媒体深度融合,评论有哪些新作为——
以评论融合实现价值引领

“既要有‘小编’的网感,也要有‘老编’的专业;既要全新的手段,也要有深厚的学养。”澎湃新闻副总编辑夏正玉关于评论融合发展的观点,得到了许多与会嘉宾的认同。

去年,美国一家新闻实验室的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受众难以分清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区别。换言之,曾在题材、体裁、表达等各个方面有着严格区分的报道和评论,进入全媒体时代之后,界限可能正在模糊。

这样的例子,引来与会代表热烈讨论:“这恰恰也是受众需要更多有效信息的必然结果。”“有思想力量,沾泥土气息,这不仅是让‘楷体字’的声音更响,也是让新闻报道影响力更大的重要方式。”……讨论中,与会嘉宾认为,评论思维也可以融入到报道之中,观点评论也需要新闻信息,评论跟报道完全可以实现“内部融合”。

“好的理论、好的内容,没有好的形式和载体,效果也要大打折扣。评论如果老是板着面孔,让人接受就会越来越难。”求是杂志社评论部主任杨煌说,评论也需要创新表达方式,不仅要像新闻报道一样,学会“网言网语”,也要像新媒体一样,更好更快利用传播新技术新手段。

“突破以往宏大叙事的模式,选取网民关心的视角,用最鲜活的语言,最便于阅读的文本,传递主流声音。”人民网观点频道主编黄策舆在分论坛“融合发展,观点如何链接受众”中,以“人民网评”为例指出,评论也需要提供增量信息,需要融入新闻报道的思维,以“细节的力量”增强评论的力量。

“评论作品需要通过传播矩阵,实现全方位传播、全视域传播”“要融入新媒体产品,让评论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以评论为突破口,推进新闻内容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融合的发力点或有不同,但以融合引领价值的方向,却是共同的选择。

一个主论坛,两个分论坛,与会嘉宾在激荡思想、交流经验中,也逐渐凝聚了一个共识:以传播主流价值为己任的党报评论,要在脚踏实地的探索中,不断提升评论的思想性,扩大评论的影响力,做有思想深度的大评论。如此,主流媒体才能在百舸争流的观点竞争中、日新月异的融合态势下,以金话筒唱响主旋律,让主流声音、主流价值传得更远、影响更大,更好地承担起自己的使命任务。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原标题为《提升“四力”,让主流声音更响亮——2018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综述》,转发请注明来源。


https://mp.weixin.qq.com/s/6PIszSkwXznBdOsX4ofLrw
编辑:陈心茹
209#
发表于 2018-9-10 18:03: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 “没有胆量的社论。”
时报刊登了一篇身分不明的白宫高级官员措辞犀利的观点文章后,特朗普总统大发雷霆。这名官员声称,一群想法一致的助手正在进行“安静的抵抗”,以挫败总统“最糟糕的倾向”。点击此处阅读这篇观点文章
特朗普谴责了这篇文章,称其“没有胆量”,此外,白宫新闻秘书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个懦夫应该做正确的事情,辞职。”
网上到处都是对这篇文章作者身份的猜测。副总统迈克·彭斯(Mike Pence)和国务卿迈克·庞皮欧均否认撰写了这篇观点文章。文中,作者表示特朗普的顾问中曾“早有人悄悄谈起”援引第25条修正案,让他下台。相关程序是什么样的?点击这里阅读
与此同时,在国会山,最高法院大法官提名人布莱特·M·卡瓦诺(Brett M Kavanaugh)的听证会进入第三天。今天的热点问题是:卡瓦诺法官是否曾在布什时期的监控方面,以及他对获取堕胎方面的观点误导过参议院司法委员会(Senate Judiciary Committee)?
在时报获取到的文件中,卡瓦诺似乎对罗伊诉韦德案(Roe v. Wade)是否是“既定法律”提出了质疑。这些文件的时间可追溯至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政府时期。

210#
 楼主| 发表于 2018-9-12 19:07: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史记 单田芳传



[color=rgba(0, 0, 0, 0.298039)]原创:刘备我祖



单田芳,又名传忠,冀州保定涞水人,甲戌岁(1934)生于营口。世曲艺,父为弦师,母为大鼓,每逢说书,以一箩周行茶社,乞钱营生,田芳甚鄙之,曰:吾男儿也,他日必不效此。

年十五,家道坎壈,父逢祸,母夺志,田芳凄惶不知所往,有女子曰王全桂,周全之,田芳得存,曰:“全桂,吾妻也”。遂娶之。王氏长田芳八岁。

田芳誓为文士,年十九,为沈阳医学堂所录,然困于病,不得往。家人亲戚皆曰:“天欲以汝为说书,莫作他念”。田芳叹曰:“我以文士自许,然天以曲艺许我,命也”。乃承旧业。

田芳识人情,多历事。戊子岁,辽东大战,白山狼突,黑水横戈,单家辗转于烽烟之隙,投我师。其早岁识兵戈生死,凛凛然气塞胸臆,故其说三国隋唐,侠客军阀,有兵刀气,有江湖气。


既娶妻,家中萧然,乃往鞍山,某日登坛,说大明英烈,铿锵铁马,崩裂冰河,语在眼前,意在大明,众生大惊,遂闻名。

初,田芳说汉唐旧事,众生闻之颠倒,无何,天下气象大新,又说新事,若林海雪原,野火春风,众生亦颠倒。

盖才之所至,意之所驱,新旧事不能为隔阂也。

田芳尝贬乡里,不知稼穑,难辩黍麦,无分苗草,岂能自存,妻王氏往走城乡,负粮往济。又携女逡巡城市,卖花营生,浸蕴冷暖,尽尝世态,故于说书,又上一层。

己未岁,神州更新,田芳行街衢,忽逢乡里旧人,谓田芳曰:“君胡为乎在此?”田芳曰:“吾不在此,则在何所?”乡里曰:“君不知乎?已复尔籍,已复清誉,可速返。”田芳慨然曰:“吾今岁四十四,逢此恩遇,若昨死今生,两世之人也。”

田芳遂持旧业,然簧舌虽在,听者何存,楼馆寂寞,茶社罗雀,惶惶不知所为。有识者曰:“昔日听者在茶馆,今日听者在四方,何以声闻四方,广播也,电视也”。田芳乃入录音棚,四顾茫然,无所凭借,若披甲临阵,沙场无人,何等寂然,笑曰:闭门说书,何人可听?


无奈,乃见镜中录音人,眉目清晰,曰:闭门说书,亦有左右可听,吾不寂寞。

虽无茶社楼台可居,然天下人之耳犹在,田芳说书既出,天下若草之伏风,皆来闻听,顷刻传神州万里,江河南北,田芳虽有千手千眼,亦不能一一走九州为之户说家唱。至山东评说,山西之人思之;至燕山录音,黄河之人思之。人在一方,名布八荒;声虽北音,岭南亦乐。

不得分身,乃居京师,赁一室,闭门说评其中,然后散之八方,郡县州省趋之若恐不及。

田芳说书,重考据。说廊坊抗敌事,乃至廊坊访故老,寻旧事;说张作霖,遍走辽东,寻迹三省,一事有一事之来历,一人有一人之考证。


尝曰:吾于史,循其大概,不敢失实,然说书非著史,必有生动处,众生欢喜处,此则以人情推测,裁剪刻画,润色修辞,朝夕不闲,兢兢然若班马修史。

故田芳之说书,多以细微处胜之。史上有其人,有其事,然未必有其细节,田芳乃于此纵横手笔,驰骋灵府,神思不可阻遏,妙想有若天降。其说张良博浪投锥,史记不过数语,然田芳大张其事,多造曲折,说张良酒肆轻狂,斥骂始皇,沧海公识之市人之中,遂以为知己。史上并无其事,然以情推之,则有。

说杜聿明登辽东事,见对岸遍竖赤帜,来之晚矣,大恨,碎地图于船首,其事未必有,然以人情臆测,则或有。

于史不妄,于事不虚,然多设曲折,别有生面。

闻其说书,声略嘶哑,携裹汉唐,蕴含宋明,高亢处若黄河奔赴耳畔,低回处如幽谷盘桓身周。同是一人,说白眉则侠气慨然,说秦琼则沉抑低回;同是一舌,说清宫则婉转悱恻,说枭雄则板荡激越。不知此人何有此舌,不知此舌何有此神?三千年旧事,八万里风云,尽在唇齿鼓舌间,东土众生风靡,闻之者不下两万万。


凡井水处,必有单公说书,然哉。

毕数十载之功,说书万卷,自商周至于当下,无不网罗。田芳之功,在于史,其搜罗张作霖事,贺帅事,巨细罔缺,事据较然,他日考辽东史,田芳之说不可忽也。

晚岁,又说平生之事,曰:单田芳说单田芳。

或问单公:平生所历,何者为要?田芳曰:熬。

或问单公:金庸之书遍天下,公何以不说?田芳曰:金庸之书,眉目五脏甚详,吾无可说处。

戊戌岁,辛酉月,丙午日,单公卒,年八十四,天下人曰:自此再无且听下回分解。

前此数日,盛中国、常宝华亦登遐,盖上苍欲听隋唐、梁祝、乐事,召此数公往乎?


太史刘少时好听单之隋唐,以其有趣也,中岁又听单公隋唐,至秦琼卖马处,居然凄恻泪下,呜呼,单公之说秦琼,置半生艰难于其中,人我众生,皆为秦琼,说秦琼者,说众生也;说众生者,说秦琼也。

融众生于说书,合世情于史传,混溶不分,若为一境,单公伟哉!

太史刘曰:

天下不乏可说之事,可说之趣,然乏可说之人。单公此去,天下可说之事,可说之趣,顿减三分,从此耳畔徒增寂寞,良夜难度,奈何公哉,公奈何哉。


编辑:尹芳芳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