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史料集锦

[复制链接]
191#
发表于 2020-1-16 22:21: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中央电视台建台60年 那些你不知道的 “第一次”(大量珍贵历史图曝光)
1958年5月1日19时整,北京上空出现了中国电视节目信号。
北京仅有的50台电视接收机的屏幕上,出现了一幅以广播大楼模型为背景图案、上书“北京电视台”字样的电视画面。新华社为此发出电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已于5月1日开始实验广播。”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电视事业。
从这一天开始,第一次电视播音、第一部电视剧播出、第一次直播比赛、第一台春晚出炉……在六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央电视台有过创业的艰辛、探索的曲折,也有成功的辉煌与喜悦,但始终未曾间断的是央视人一以贯之、孜孜不倦的创新。
今年,中央电视台迎来了甲子之年,让我们重温中国电视发展史上的高光时刻,回顾中央电视台那些令人难忘的“第一次”。
第一天节目播出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第一天节目试验播出。
第一天节目播出现场
“北京电视台”第一次播出演职人员合影
第一位电视播音员
1958年9月2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沈力成为第一位电视播音员。
沈力
1958年,北京仅有50台电视机收看“北京电视台”节目
第一部电视剧
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在演播室内直播了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更像是独幕话剧)
黑白电视剧《一口菜饼子》全长共20多分钟
第一次实况转播体育比赛
1958年6月19日,“北京电视台”在北京体育馆实况转播了 “八一”男女篮球队与北京篮球队的友谊赛。这是中国体育电视史上的第一次实况转播。
第一部电视报道剧

1958年9月4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反映工人邱财康事迹的电视剧《党救活了他》。这是我国第一部电视报道剧。
第一次电视实况转播国庆庆典
1958年10月1日,“北京电视台”使用我国自己研制生产的第一辆黑白电视转播车,进行了第一次电视实况转播国庆庆典。
第一次电视实况转播国庆庆典
第一个电视教育节目
1959年5月15日,“北京电视台”和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举办《汉语拼音字母教学讲座》,这是我国第一个电视教育节目。

“北京电视台”早期节目单
报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北京电视台”报道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新闻联播》第一次播出
1976年7月1日,《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第一次播出,该节目是《新闻联播》的前身。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正式开播。
《新闻联播》首播时还是启用画面,配合画外音的形式播送新闻。
同年12月,《新闻联播》的主播首次面对观众,赵忠祥则成为节目开播以来首位出镜的播音员。
1988年,《新闻联播》确立了一男一女的搭档形式。
来源:梨视频
第一代播音员有:赵忠祥、李娟、邢质斌、刘佳。
第二代播音员有:罗京、张宏民、李瑞英、李修平、王宁。
第三代播音员有:李梓萌、海霞、康辉、郭志坚。
第四代播音员有:欧阳夏丹、郎永淳、刚强。
新闻联播播音员 李娟
《新闻联播》播音员 邢质斌
《新闻联播》播音员 罗京
1996年1月1日,《新闻联播》由录像播出改为直播,提高了新闻时效,成为当时全国人民获得新闻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之一。
正式更名“中央电视台”
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第一部电视连续剧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是《敌营十八年》,于1981年播映。这部剧也是中国内地第一部电视连续剧。

第一部合拍片
1979年8月至1981年5月,中央电视台与日本广播协会合拍纪录片《丝绸之路》,这是第一部涉外合拍片。
《天气预报》第一次播出
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播出“天气预报”节目。
第一个新闻评论栏目
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第一个新闻评论性栏目《观察与思考》。
第一部海外引进的电视剧
197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南斯拉夫电视剧《巧入敌后》成为了中国第一部译制剧,拉开了中国引进海外(境外)电视剧的序幕。
第一届春晚
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是中央电视台第一届春晚,也是中国电视节目的一个里程碑。
李谷一成为了春晚正式登台的第一位歌手
从此,“央视春晚”成为了电视观众欢度春节的一个重要形式,成为了老百姓每年除夕夜的视听盛宴。
第一次直播足球世界杯
1978年6月,阿根廷世界杯,中央电视台以录播的形式第一次播出世界杯整场比赛。1982年西班牙世界杯,央视第一次对世界杯进行了直播,成为了很多中国球迷对于世界杯的最初记忆。自此,世界杯与央视在中国球迷心中深深地捆绑在了一起。
正在解说足球比赛的央视体育解说员 宋世雄
第一次播放NBA比赛
1986年,中央电视台《赛场纵横》节目播出了1985年NBA总决赛洛杉矶湖人队与凯尔特人队的第六场比赛录像,这是中国球迷第一次在电视上比较完整地看到NBA的比赛。中国篮球迷们惊呼:“原来,篮球可以这样打!”1994年,中央电视台首次直播了NBA总决赛。
“彩电大楼”正式启用
1988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启用彩电大楼。
第一次将四大名著搬上荧幕
《西游记》(1986年、 1988 年、 2000 年)
《红楼梦》(1987 年)
《三国演义》(1994年)
《水浒传》(1998 年)
第一个中外联合制作的综艺栏目
199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第一个中外联合制作的大型综艺栏目《正大综艺》。
节目由“世界真奇妙”、“五花八门”、“名歌金曲”三部分构成,以世界各地的旅游文化为切入点,通过猜谜的形式向观众介绍世界各地的风光、习俗、名胜。
《东方时空》第一次播出
《东方时空》栏目开办于1993年5月1日,这个杂志型新闻节目播出伊始就产生了广泛影响,它的播出让国人第一次直观而深刻地体会到了电视报道的影响力。业内认为电视的实质性改革开始启动,是以《东方时空》为标志的,被誉为“开创了中国电视改革的先河”。
《东方时空》获得成功后不久,《焦点访谈》于1994年4月1日开播。《焦点访谈》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播出后不久,受到了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的广泛关注,成为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的标杆性节目。
第一次举行广告招标
1994年,中央电视台第一次举行广告招标。
第一次向世界提供直播信号的重大报道
1997年,第一次向世界提供直播信号的重大报道——香港回归祖国报道。
第一次现场直播国际热点新闻
1998年,第一次现场直播报道国际热点新闻事件——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
第一次电视直播攀登珠峰
2003年,为纪念人类首次成功攀登珠穆朗玛峰 50 周年,中央电视台第一次进行了登珠峰电视直播。
首次直播攀登珠峰
央视新闻第一条 “微博”
2012年11月1日,“央视新闻”正式登陆新浪微博。
2012年11月起,“央视新闻”先后开通微博、微信、客户端和央视新闻移动网等新媒体平台,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坚持权威性和公信力,使“央视新闻”新媒体迅速发展成为主流媒体与互联网用户融合互动的重要平台。
“央视新闻”首次对时政新闻伴随式直播报道
2012年底,总书记在太行山区看望贫困村民。央视新闻微博首次以“微直播”方式同步播发系列报道。
外宣旗舰媒体CGTN开播
2016年12月31日,外宣旗舰媒体CGTN开播。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为CGTN的发展指出了明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一次 央广播音员为《新闻联播》配音
2018年3月2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宣布正式成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整合了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三台资源,旨在讲更好的“中国故事”,传更远的“中国之声”。
央广播音员“献声"《新闻联播》
3月29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新闻中,新闻片使用了全新的配音员,声音出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席播音员郑岚,这是央广的播音员第一次为《新闻联播》配音,释放了明确的“融合”信号。2018年4月1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正式揭牌。
首次以“总台呼号”亮相
2018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报道期间,中央电视台、央广和国广记者、主持人首次以“总台呼号”亮相,实现“一个话筒、一个呼号、一个声音”,形成“1+1+1>3”的整合态势。
第一次《新闻联播》出现手语播报员
2018年9月14日上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为了播报这条新闻,当晚的《新闻联播》第一次出现了手语播报员,以方便广大有需要的残疾人朋友收看,第一时间将大会的信息传递出去。
砥砺奋进一甲子
不忘初心再出发
来源:央视新 梨视频 主编温静等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9v9WxXg7k_zx4xsxikYQ
编辑:高杰

微信图片_20200116155154.jpg (49.99 KB, 下载次数: 20)

微信图片_20200116155154.jpg
192#
发表于 2020-4-15 23:15:3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我国唯一以人名命名的刊物是哪个?第一份由一个作家撰稿的刊物又是哪个?
第三十一则
我国第一份石印时事画报
(《点石斋画报》第217号)
188458日,申报馆在上海创办的《点石斋画报》是我国第一份石印时事画报。
《点石斋画报》为旬刊,月出三册,每册8,每页1,12册为一辑。由申报馆的点石斋印书局(又称点石斋书画室)印刷,著名画家吴友如任主编。其封面用彩色本纸,图画用连史纸石印。编目用天干地支、八音六艺。
第三十二则
我国最早的教育专业期刊
我国最早的教育专业期刊是《教育世界》。
《教育世界》于19015月在上海出版,由罗振玉发起创办,王国维任主编,至19081月停刊,共发行166期。该刊的创办对近代中国教育理论和教育事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第三十三则
新中国第一本面向世界的综合性摄影画报
(《人民画报》创刊号)
新中国第一本面向世界的综合性摄影画报是《人民画报》。
《人民画报》于19507月在北京创刊,其刊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脚步,用大量真实生动的图片和文字,记录了中华大地的沧桑巨变
《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民族画报》称为“新中国三大画报”。
第三十四则
我国文种最多的外宣刊物
(《今日中国》中文版)
我国文种最多的外宣期刊是《今日中国》(原名《中国建设》)。
《今日中国》(原名《中国建设》)于19521月由宋庆龄创办,现出版10个印刷版(汉文版、英文版、英文北美版、西文版、西文墨西哥版、西文秘鲁版、法文版、阿拉伯文版、土耳其文版、葡萄牙文版)和6个网络版(汉文版、英文版、西文版、法文版、阿拉伯文版、德文版),其中,英文北美版、西文墨西哥版和秘鲁版、阿文版、土耳其文版、葡萄牙文版分别在美国、墨西哥、秘鲁、埃及、土耳其和巴西出版发行。
第三十五则
最早向全国少儿宣传“雷锋精神”的刊物
(《儿童时代》19616期)
(《儿童时代》19616期内页)
最早向全国少年儿童宣传“雷锋精神”的刊物是《儿童时代》。《儿童时代》19616期刊登了介绍雷锋成长的十四格连环画《毛主席的好战士》。
第三十六则
我国第一份上网的中文电子刊物
1995年,国内第一份上网的中文电子刊物是《神州学人》。
《神州学人》每周五以电子邮件形态将内容送上因特网,它所提供的国内各类信息满足了广大留学生及时了解祖国情况的需求。
第三十七则
我国唯一以人名命名的刊物
(《雷锋》创刊号)
我国唯一以人名命名的刊物是《雷锋》。
《雷锋》由人民出版社主管,人民出版社、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共同主办,于2015724日在北京创刊。该刊旨在弘扬雷锋精神、传播雷锋文化,填补了学雷锋活动开展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传播雷锋精神专业杂志的空白。
第三十八则
我国第一本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多语种刊物
(《丝路瞭望》中文版创刊号)
(《丝路瞭望》俄文版创刊号)
(《丝路瞭望》阿拉伯文版创刊号)
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第一本多语种期刊是《丝路瞭望》。
《丝路瞭望》由人民画报社主办。2016524日,《丝路瞭望》杂志(俄文版、哈文版)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办了首发式。
第三十九则
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首发期刊
(《中国青年》19635-6期)
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首发期刊是《中国青年》。
196332日,《中国青年》第56期合刊“学习雷锋专辑”出版。该辑在历史上首先发表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三天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都在头版显著位置转发了毛泽东的题词。
第四十则
我国第一份由一个作家撰稿的刊物
(《童话大王》创刊号)
我国第一份由一个作家撰稿的刊物是《童话大王》。
198561日,《童话大王》在太原创刊。2018,《童话大王》销量突破2亿册,郑渊洁亦因独自写作月刊长达33年之久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作者:段艳文
来源:微信公众号:期刊强国
编辑:冯梦玉

193#
发表于 2020-5-7 23:24: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于建嵘:为新闻立法,是我人生的第一个梦想
原文来源:东书房大讲堂
1984年,我大学毕业的第二年,22岁,我独自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法——一个新闻和法律工作者的建议》,我试图用法律的形式将新闻自由这一重要原则确立下来。因为,在我看来,言论自由是人的基本权利,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之相关的新闻自由,是实现言论自由的重要途径。尽管,我的这些想法,曾引起过相关人员的关注和重视,也激起过我更大的热情。然而,几十年过去了,中国不仅仍然没有新闻法,就连曾经参加此法研究和起草的官员和学者,也不知所踪。

【附】寻找为新闻立法的张宗厚先生
       我从来没有见过张宗厚先生,但他与我在二十多年前的交往一直是我最宝贵的精神资源。
  我们的交往是很有戏剧性的。1984年我在学校教了一年法律后调到一个地级市党委的机关报工作。由于当时的大学本科生十分缺少及我在大学主修的是政治和法律,尽管我不是党员,还是被委任为政治生活部的编辑,负责重要评论的写作和政法新闻的采编工作。但我很快就发现,报社只不过是地方党委甚至是主要领导人的工具,一切报道和评论只能有利于其政绩甚至是好恶,否则就要受到批评甚至处罚。这让我很苦闷,总想为改变这种状况做些什么。由于我当时还在从事兼职律师工作,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我体会尽管中国的司法还存在许多问题,但在一定的意义上,只有法律才能保障团体和个人当然也包括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于是,我利用几个月的时间,起草了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法(草案)——一个新闻和法律工作者的建议》。这部草案共五章,三十八条。其中第一章是"总则",共八条,主要是有关立法的原则和任务。第二章"新闻的活动机关",共九条,分为"社会管理机关""工作机关"两个部分;第三章是"新闻工作者",共十二条,分为"新闻工作者资格""新闻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第四章"新闻管理",共七条,分别规定了各方的违法责任。最后是"其它",主要有关新闻的国际合作和法律的解释权问题。写完后,我请人打印数份,直接寄给了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等机构。当然,我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关于新闻立法的主张,也没有想到会有什么作用。
  奇迹却发生了。不到一个月,我就接到了一份来自北京的信。信是这样写的。
  于建嵘同志:你好!
  真巧,在胡绩伟同志那儿开会讨论新闻法起草问题时,得知你写了一个草案,我拿到后,很高兴。
  回到编辑部,从来稿中又看到了你写的稿件,这篇稿件很有份量,我即编好并加评论发。
  现寄上报纸。我原在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从事新闻法研究,现调法制报任评论部主任,盼多联系。致
  敬礼
  张宗厚上
  422
  可想而知,我收到这封信的意外和惊喜。因为我知道张宗厚先生是新闻界和法律界的大名人,我当时正在学习的《简明新闻学》就是他和陈祖声先生写的。张先生随信寄来的是1985422日的《中国法制报》,我采写的长篇通讯"他为什么犯罪不认罪?"刊载在头版头条,还加了编辑部的按语。这对于我这样一个离开校门不久并刚踏进新闻行业的地方小报采编人员来说,可是天大的事情。后来发生的事情,也的确如此。由于《人民日报》等权威报刊纷纷对此文发表评论,《法律文摘》等有关刊物的全文转载并开展了为期半年的讨论,我因此也获得了许多奖励。
  我很快就给张宗厚先生写去了一封很长的信,除了感谢之外,我详细地谈了自己有关新闻立法的想法。我认为新闻立法总的原则和主要任务是,"把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的政治权利在新闻事业上的体现即新闻自由具体化,用法律规范的形式,保证人民通过新闻传播媒介了解国内事态和表达各种意见的权利。确保人民有创建新闻机关和管理新闻事业的权利;确保新闻工作者有采访自由和批评自由的权利,并为此规定相应的义务"。正是根据这一原则,我在自己起草的《新闻法》第一章第一条就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法以宪法为根据,依据新闻自由原则,结全我国各族人民新闻实践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的"。我认为,新闻自由的基本内容,使新闻工具成为人民群众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的武器;通过新闻工具。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情绪、要求、呼声、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进行舆论监督;尊重和保护新闻工作者进行采访。报道、调查、研究和反映真实情况的权利。提倡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作风。鼓励记者的创造性与主动性。因此,我在第四条规定,"依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语言、宗教信仰都享有通过新闻媒介表达和发表意见、建立出版和传播新闻的机关和团体、发行出版报纸和其它形式的新闻、以及参加管理政府新闻媒介的权利"
  不久,我又收到了张宗厚先生的回信。他告诉我,粉碎"四人帮"后,就有法律界和新闻界人士提出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学者甚至一些官员公开呼吁为新闻立法来确保新闻自由。1983年第六届全国人大会议有代表提出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法的议案,经彭真委员长批准后由全国人大教科文委员会副主任胡绩伟具体负责,由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联合在新闻研究所设立新闻法研究室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由于他是最早几位研究新闻立法的学者,新闻法研究室副主任孙旭培又是他的同学,所以他是这个研究团队的核心人员。同信他还给我寄来了几篇有关新闻立法的文章。其中就有他本人写的《清末新闻法制的初步研究》和《新闻也要立法》等等。在这些论文中,张先生认为,新闻立法,是对人民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领域表述为新闻自由)权利的承认、规定、保护,和对滥用这种自由权利的限制。具体来说,宪法中关于人民由言论、出版自由权利的条款,刑法中关于保障人民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制裁诽谤等条款,和其它法律中有关新闻的适用条款,都属于新闻法的范畴。但是,新闻法最集中最具体的表现,使有关新闻的专门立法。它是针对新闻这个特殊领域的专门法律,属于专门法或特别法的一种。制订新闻出版法,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一环。它将为发扬民主、解放思想、实现政治民主化开辟更广阔的途径,使宪法所赋予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法律化、制度化,使广大人民群众和新闻工作者对坏人坏事的揭露和批评成为习惯和制度,并使任何团体、机关或个人不依法律不得进行干预和压制。这样,必将大大有利于人民民主的发扬,有利于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防止人民公仆变成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有利于四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张先生还特别指出,对言论、出版自由这个资产阶级的口号,无产阶级并不一般地否定,而是在形式上继承、在实质上发展;同样地,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新闻立法,也批判地继承和借鉴。
  就是这样,我与张先生建立了通信联系,我们主要讨论的问题就是如何推进新闻立法,他非常希望我能从司法的操作提供经验和研究。为了与我有更好的交流,他曾提出把我借调到北京专门从事新闻法的立法工作。为此,他还以《中国法制报》政治评论部的名义给我所在的单位发来了借调信。可是由于我所在的单位领导以各种理由不准我离岗,也就没有成行。但在他推荐和帮助下,孙旭培先生也给我来信鼓励,并指派李敬人先生与我专门联系。
  1987年底,由于所谓"自由化"等问题,我被迫离开了新闻界调到了某教育研究机构。在离开报社后,我曾给张宗厚先生去过信,他也来信鼓励我继续从事新闻法的研究工作。可不久,我注意到《中国法制报》等媒体也很少有张先生的文章和言论了。后来,为了能自由地从事理想中的工作,我下决心先解决生计问题,我离职奔波在沿海经济特区专门从事律师工作,也就再没有给张先生写信了。但无论我到什么地方,我总把张宗厚先生给我的信作为最珍贵的东西带到身边。2001年在武汉博士毕业时,我决定到社科院做博士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望能到北京见到张宗厚先生。因此,我到北京后,曾专程到了《中国法制报》,他们告诉我,张先生在1989年前后调到了某企业的研究院。可这家企业却没有能为我提供张先生的任何信息。近年来互联网很发达,我也多次企图从网络上寻找到张先生的信息。可无论如何努力,都很难得到他的具体情况。到今天,我在北京生活已九个年头了,仍然没有能见到张宗厚先生。但是,我坚信总有一天能如愿的,因为,他为中国新闻立法做过的努力不会被人忘记。

  
来源:《法治人生》20098月上

编辑:吴可
202057
194#
发表于 2020-5-29 20:36: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宋婷
195#
发表于 2020-6-12 22:53:1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已贴网站】


新闻著史,踏遍青山人未老
——致敬“90后”新闻人肖鸣锵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在新闻战线上,有一个平凡的90后”新闻人,一生以人民为中心笔耕不辍;一辈子为党的新闻事业奉献而无怨无悔。她的笔下,有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的斗志昂扬,也有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进步的点点滴滴;她的心中,时刻牢记使命,记录着普通百姓生活,也记录下新中国一段重要的新闻史。她就是重庆日报社高级记者、离休老干部肖鸣锵。



  一见倾心,新闻事业干一生

  解放前,一个偶然的机会,肖鸣锵接触了党的新闻工作,那是在1946年至1948年高中求学时期。中共成都地下组织为了指导学运,办了一份《学生报》。该报在各校物色发展一批通讯员,经同学(实为地下党员)推荐,从1947年开始,肖鸣锵当上了《学生报》通讯员。当时,除报道学运外,肖鸣锵还以笔名黎明写过批判美国电影《出水芙蓉》和无名氏小说《塔里的女人》的文章。后来,又被邀编辑《毎周时报》的副刊《中学生》。这些经历,让肖鸣锵新闻工作这个职业的兴趣。正是因为在高中求学阶段时的这段经历,肖鸣锵喜爱上了新闻工作这个职业。这也为她在新中国成立后真正从事党的新闻工作注入了红色基因。


  19505月至19785月,肖鸣锵先后在《西南青年》《青年生活》《西康青年》《凉山报》从事编辑和记者工作。19785月,肖鸣锵调到重庆日报社,直至1989年退休。

  铿锵玫瑰,踏遍青山出佳作


肖鸣锵是一个热爱工作、勤学上进、不怕吃苦的新闻人。作为一名女性,她曾两度单独担任成都、南充作《西南青年》的驻地记者,采写了一些特写、通讯,多侧面形象地阐述党的方针政策,如《访同重庆地质勘探干部学校》《在崇山峻岭中勘测石油矿》《向文化进军的工人姊妹们》等。195412月康藏公路通车,肖鸣锵参加康定、道孚、炉霍等地采访,所有消息、通讯、人物、言论均由她一人撰写,编了专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用脚步去丈量,用笔去书写,一篇篇鲜活生动的新闻报道从肖鸣锵笔下流淌出来。

  最令人动容的是20年的凉山新闻生涯。19584月至19785月,肖鸣锵为凉山地区的建设贡献了新闻工作者的一份重要力量。这个时期,肖鸣锵的报道极富浓郁的民族特色。《展翅飞翔的红毛妈姑区》通过凉山第一个建政区的变化反映凉山巨变;《千斤社里春意浓》展现昭觉南坪乡翻身奴隶生气勃勃抓农业生产的情境;《访翻身奴隶翁姑拉洛的家》写一户翻身奴隶不仅政治上翻了身,而且在经济上也翻了身……肖鸣锵在自己的文章《我的新闻生涯》中自述道:“作为一个新闻记者,深入民族地区采访,不仅使我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锻炼了意志和毅力。在凉山工作的20年,我把它视为在新闻工作中珍贵的一页。”

  新闻著史,人物专访功力深

  在新闻战线摸爬滚打多年的肖鸣锵,各种新闻报道都做过,如果问她最钟情那种,那无疑是人物专访。在她看来,人物专访是一种融新闻性、探索性、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新闻体裁。因为热爱,所以投入;因为投入,所以专业。肖鸣锵笔下的人物报道特色鲜明,栩栩如生,有的采用白描手法,使人物更加生动饱满,成为新闻工作者人物专访的佳作,还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作为一名资深的新闻人,肖鸣锵有着敏锐的新闻嗅觉,对人物故事更为敏感。1994年,国际知名人士爱波斯坦因公到渝。肖鸣锵为了校审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工作过的外国记者名单,特意去采访了当时已经80岁高龄的爱泼斯坦。在肖鸣锵写的《历史见证人——访国际知名人士爱泼斯坦》一文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爱波斯坦对重庆的特殊感情,还看到了他回忆中的、与其一道工作的外国记者情况及躲避日军轰炸、冒着生命危险的工作常态。

  肖鸣锵笔下,还有很多人物,从普通的修炉工、修脚工、挑粪工、女民警、女大副,到老作家巴金、韦君宜、马识途及剧作家、音乐家、艺术表演家、影星、教授、演员新秀,还包括外国友人文幼章、索尔兹伯里,他们永久活在肖鸣锵的专访中。通过阅读肖鸣锵的人物专访作品,不仅仅看到了一个个人物的自身经历,也看到了更多具有历史意义的价值,记录下了我国不同时期的一个个小缩影。               


  老骥伏枥,十年“编志”不寻常

  肖鸣锵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一直奔忙在新闻战线上。在岗位上,她是一位朝气蓬勃、勤奋出色的新闻记者;退休后,更是一位老而弥坚,为了新闻事业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老战士。1989年,肖鸣锵退休。但是,她却退而不休。从1990年一直工作到2000年,与重庆市的一帮“伙伴们”开始为重庆新闻史、报业史而“编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其实,肖鸣锵退休之初便积极参加《重庆市志·报业志》的编写工作。为了作好写作准备,她跑遍了四川省与重庆市两地的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走访了不少老报人,搜集到了不少弥足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十年辛苦不寻常,肖鸣锵这样付出,是因为她深知“编志”的意义。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方汉奇曾说:“一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新闻事业史,顶得上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一时期的中国新闻事业史。”200011月,肖鸣锵参与编辑的《抗战时期重庆的新闻志》一书正式付梓出版后,方汉奇对此书评价颇高。而书中的史料对深入了解重庆新闻界以及报界尤为珍贵。
编辑:邱亚婷
   

196#
发表于 2020-7-1 20:31:19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贾梦琪

197#
发表于 2020-8-12 17:30:5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刘佳莹

198#
发表于 2020-8-13 18:29:1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棱镜丨“传媒帝王”雷石东去世:曾破译日军密码 年近80出轨与妻子离婚

划重点:
1包括维亚康姆、派拉蒙和CBS三场世纪收购,雷石东人生最辉煌的故事都发生在50岁以后。在那之前,他的生意版图只是在家乡波士顿一带,经营连锁影院。

2雷石东曾豪气地喊出了那句流传至今的口号:内容为王。渠道不是最重要的,谁掌握了优质内容,谁才真正拥有议价权。为此,他花费100多亿美元收购了派拉蒙。

3雷石东对女儿可谓日防夜防,一直担心被取代。在这期间,雷石东本人负责之下,维亚康姆和CBS错失了很多机会。

4在错失了漫威后,派拉蒙如今沦落到给Netflix打工。鼎鼎大名的MTV曾是全球流行文化风向标,但如今青少年全都流失到了YouTube和TikTok。

萨姆勒·雷石东和汤姆·克鲁斯

特约作者 | 李然 编辑 | 杨布丁
出品 | 棱镜·腾讯新闻小满工作室
好莱坞竖着耳朵,终于听到巨人倒地的声音。
美国时间8月11日下午,萨姆勒·雷石东(Sumner Redstone)在加州比弗利山庄的豪宅里因病逝世,终年97岁。
在信息传递尚不发达的本世纪初,中文媒体曾将雷石东的本事吹上了天:这位犹太富豪不仅掌控着好莱坞历史最悠久的派拉蒙,同时还控制着美国半数电视台和报纸,只手便可翻云覆雨,地位只有另一位大佬默多克可相提并论。
这些早就不是事实了。
雷石东麾下的媒体帝国,已经被时代抛在身后。20年前就拍出《阿甘正传》、《勇敢的心》、《泰坦尼克号》的派拉蒙,在错失了漫威后,如今沦落到给Netflix打工。鼎鼎大名的MTV曾是全球流行文化风向标,但如今青少年全都流失到了YouTube和TikTok。CBS仍然是美国公共大台,但年轻人早就不看电视了。
生前名义上虽然是最大股东,雷石东已经与世隔绝多年。2014年,他因为肺里吸进食物失去了吞咽功能,只能靠人喂食,之后几年又陆续丧失了说话和行走的能力,身边护理离不开半步。
生前最后几年,雷石东与人沟通只靠一台平板电脑完成,上面提前录好了三句话:Yes,No和Fuck You。
包括维亚康姆、派拉蒙和CBS三场世纪收购,雷石东人生最辉煌的故事都发生在50岁以后。在那之前,他的生意版图只是在家乡波士顿一带,经营连锁影院。
为了牢牢把控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雷石东后半生不断与身边人决裂:和前妻离婚,与儿子断绝关系,与汤姆·克鲁斯闹翻,和跟随多年的下属反目,晚年又与照顾他起居的女友对簿公堂。连唯一得宠的女儿莎莉,也被他痛骂是个处心积虑夺权的婊子。
与天斗,与人斗,其乐无穷。雷石东把这句话践行到了生命最后一刻。

浴火重生 ,进军上游
雷石东前半生拿的是大男主剧本。
1923年,萨姆勒·雷石东出生在波士顿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和家里亲戚一道经营着一家汽车影院公司“东北影院”,家里跟黑白两道都有关系。
雷石东高中以第一名成绩毕业,进入哈佛大学三年就读完了本科,毕业加入美国陆军后负责破译日军密码。退役后,雷石东回到哈佛法学院修完了法律博士学位,后成为当时美司法部总检察长的助理。
1965年,42岁的雷石东代表院线业向《音乐之声》主演朱莉·安德鲁斯颁奖)

直到1954年,雷石东为国效命的热情终于淡了下来,加入了家族的院线生意,此时家族公司已更名为全美娱乐(National Amusements)。1972年,年近50岁的雷石东成为了家族公司的CEO。
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1979年3月29日。这天晚上,56岁的雷石东参加完一场电影首映礼,下榻于波士顿的科普利广场酒店。一名被开除的洗碗工纵火泄愤,大火一路烧到了雷石东三楼的套房,他最后挂在楼上房间的窗台上才勉强逃生。
被送到医院时,雷石东全身近一半皮肤被烧伤,右手腕几乎完全被烧断,双腿不成人形,医生认定他下半辈子都要在轮椅上。
但经过60个小时的抢救,雷石东奇迹般保住了性命,并且在两个月后就很快恢复了行走,几个月后挺着后遗症坚持出席行业大会。浴火重生的传奇经历,让雷石东在业界成了响当当的名字。
大难不死的雷石东把精力放回到生意上,带领着全美娱乐继续拓展。但门店开得越多,雷石东越是意识到,影院这门生意真不好做——有线电视台蒸蒸日上,观众光顾影院的频次减少,但影院的经营成本却还在涨。
(雷石东家族的Showcase院线目前是全美前十,但体量仅有AMC的几十分之一。)

雷石东将目光转向了上游。和好莱坞电影公司过招二十多年,他意识到掌握优质内容远远比控制渠道重要。“好莱坞每制作一部电影,其实都相当于多了一项资产,这些资产的增值速度远远跑赢通胀。”
于是在1980年代,雷石东大举买入好莱坞电影公司。他通过借贷,陆续购买了20世纪福克斯、华纳兄弟、米高梅和哥伦比亚影业的股份,狠狠赚了一番。
1984年,雷石东妻子菲利丝第一次起诉离婚,当时雷石东已经买下了米高梅的家庭录像资产,半只脚踏进了好莱坞。一旦离婚,他一半资产都将被妻子分走。
雷石东苦劝了大半年,菲利丝才勉强同意撤诉。此后十几年,这样的剧情又发生了两次,但因为雷石东的资产规模不断攀升,离婚的代价越来越高。

“内容为王”,疯狂并购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年过60的雷石东终于等来了人生新高峰。
1985年,华纳因为投身电子游戏巨亏急需现金,将MTV和旗下的Nicklodeon、VH1打包出售给了维亚康姆(Viacom)。
此时的MTV正如火箭般蹿升中,年营收以50%的速度激增。迈克尔·杰克逊在MV里扮成僵尸、麦当娜身着婚纱在VMA舞台上翻来滚去……种种当时看来“惊世骇俗”的表演让MTV声名大噪,成为了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标杆。
1983年迈克尔·杰克逊长达13分钟的《颤栗》MV在MTV首播,引发轰动)

维亚康姆本身有Lifetime、Showtime等有线台,早就被雷石东盯上,更何况如今又有了MTV。在维亚康姆买下MTV之前,雷石东就在悄悄增持股票。1987年,他更是赌上全美娱乐的身家,并从银行寻求借款,发起了对维亚康姆的收购。
经过四个多月的拉锯战,维亚康姆的股东终于被雷石东的方案“打动”,全美娱乐吞下了体量五倍于自己的维亚康姆。 雷石东通过全美娱乐继续掌控着实权。
这一年,63岁的雷石东突然从地方家族企业的掌门人,摇身变为举足轻重的美国媒介大亨,和默多克、特朗普一道登上了《福布斯》的亿万富豪榜。
有线电视台的黄金时代当时刚刚拉开帷幕,雷石东发现旗下有线台的节目非常值钱,常有其他有线台愿意高价购买版权。维亚康姆的股价水涨船高,带动雷石东的资产翻了三倍。
眼看资产激增,雷石东豪气地喊出了那句流传至今的口号:内容为王。渠道不是最重要的,谁掌握了优质内容,谁才真正拥有议价权。
沿着“内容为王”的思路,雷石东很快瞄准了下一个目标:好莱坞。
“二战”后出台的《派拉蒙法案》,决定了从事影院的企业不可同时从事电影制作,好莱坞大片厂因此都陆续剥离了院线。但里根上任后,美国政府在很多环节放松了对企业的管制,其中就包括反垄断限制的放松,认为垂直方向的整合并不会伤害市场竞争。
各路资本很快在好莱坞掀起了一场抢购潮:先是默多克买下了福克斯,紧接着时代集团与华纳宣布了合并,哥伦比亚影业和环球影业分别被卖给了日本的索尼和松下。
迪士尼是死也不卖的。留给雷石东的,只剩下派拉蒙,好莱坞历史最悠久的电影公司。
派拉蒙当时体量比维亚康姆更大,市值将近70亿美元,后者不到60亿美元。1993年,维亚康姆开价82亿美元,希望以溢价收买股东。
但没想到,曾任派拉蒙CEO的好莱坞教父级人物巴里·迪勒半路杀出,开价95亿美元。而且这笔收购背后的出资方,还有派拉蒙的大客户。
为了拿出更多现金完成收购,雷石东又找到了录像带公司百视达(Blockbuster)谈合并。1994年,借助百视达充足的现金流,维亚康姆以当时100多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了派拉蒙。
命运再一次眷顾雷石东。被维亚康姆收购后,派拉蒙接连推出了《阿甘正传》、《勇敢的心》、《拯救大兵瑞恩》等拿下奥斯卡的佳作,还启动了后来大获成功的《碟中谍》系列,并与福克斯合作了《泰坦尼克号》,迎来了整整十年的辉煌。
在此期间,MTV也从30多亿美元市值一路飙涨至300多亿美元,与派拉蒙一道成为维亚康姆的两大核心业务。
已经年过70的雷石东,如愿登上了好莱坞权力的顶峰。

烦恼不断,众叛亲离
影片接连大卖,让雷石东忽略了重要的问题:以如此高的代价收购派拉蒙,值得吗?
维亚康姆因为收购派拉蒙背了上百亿美元的债务。80多亿美元买下的百视达,由于录像带即将被DVD取代,短短三年市值折了一半。维亚康姆先是在1998年以不到5亿贱卖了百视达近20%的股份,此后眼看录像带大势已去,又在2004年彻底脱手,计入了十几个亿美元的资产减值。
虽然派拉蒙和MTV业务向好,百视达市值暴跌却直接反应到了维亚康姆的股价上,雷石东的资产缩水了一半。
这个时候CBS找上门来。CBS和维亚康姆原本是一家,因为美国反垄断法要求,20世纪70年代维亚康姆被迫与三大公共台之一的CBS分拆,只剩下了电视制作和有线台的业务。
重新掌控渠道并不符合雷石东“内容为王”的思路,但这个时候他已经没得选:资本市场要求维亚康姆拿出利好,电视台正好有源源不断的广告收入。1999年,维亚康姆宣布以373亿美元收购CBS,成为当时仅次于时代华纳的全球第二大传媒集团。
收购CBS给雷石东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由于有线台和新兴互联网的竞争,电视业的广告收入进入了下行周期,收购CBS带来了规模,却又拖累了维亚康姆的股价。有高管向雷石东提议:分拆公司。
于是,才刚团圆五年,维亚康姆和CBS又被分开了:雷石东最在意的派拉蒙影业和MTV电视网络(还包括BET、Comedy Central、Nicklodeon等有线台)留在了维亚康姆,增长慢但业务稳定的电台、派拉蒙电视业务被分给了CBS。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又是一次错误的决策。随着YouTube等互联网平台壮大,MTV的青少年观众迅速流失,而派拉蒙的辉煌此时也已经消失了,眼看华纳、福克斯、索尼拿出了《哈利·波特》、《指环王》、《星战前传》、《X战警》、《蜘蛛侠》等系列大片,派拉蒙只有《碟中谍》。
相比之下,CBS受益于电视业务更高的稳定性,业绩表现反而更好。分拆完成后,维亚康姆的股价应声下跌,CBS股价反而开始上涨。以至于2019年维亚康姆和CBS再次合并时,是市值更高的CBS反过来收购了维亚康姆。
焦头烂额的雷石东还要面临妻子发难。1999年维亚康姆收购CBS的交易刚一宣布,妻子菲利丝又一次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指控雷石东长年出轨和情感压迫,要求分走一半财产。
而且这次,她手里有雷石东出轨的实锤。
雷石东年近80,身边女人依旧趋之若鹜。听闻风声的菲利丝,雇了一名私家侦探,拍到了他和情人手牵手同游巴黎。
最终两人和解离婚。菲利丝没有直接拿走一半财产,而是同意每年支取雷石东税后收入的一半,让他保留了对维亚康姆和CBS的控制。
菲利丝让步的同时也提了要求:雷石东要将他手中全美娱乐的股份,放入新的信托中。如果雷石东去世,这些股份一半菲利丝所有,剩下一半留给一对儿女以及他们的后代,如果菲利丝去世,她那部分将进入雷石东家族信托。
2002年雷石东按要求创立了新的信托。但菲利丝并不知道,他“慷慨”拿出的股份,本就有子女该得的部分——20多年前雷石东父亲设立家族信托时,就将一部分股份留给了孙辈,还要求雷石东将自己1/3的股份放进去留给子女,目的就是让公司一代代传下去。
直到几年后,雷石东家族的人翻查家族资料才发现,雷石东当年趁儿女、侄子女均未成年,通过私下协议,悄悄把本属于下一代的股份搞到了自己手里。
先是雷石东弟弟闹上法庭,要求把自己子女那部分拿回来,本就有嫌隙的兄弟更加不和。之后与雷石东儿子布伦特又将他告上法庭,要求分得自己应得的全美娱乐1/6的股份。
为了不让帝国被拆分,雷石东最终同意和解,布伦特拿到了2.4亿美元的赔偿,此后十几年父子俩断绝往来。

传媒帝国,日落西山
如今雷石东走了,行事手段最像他的女儿莎莉,继承雷石东的姓,守卫着四面楚歌的传媒帝国。
2016年,雷石东被法院判定精神上失能,被迫辞去了CBS、维亚康姆董事会的职务。莎莉接下来熬了三年,先是挺过CBS和维亚康姆两场管理层斗争,后又挤走了父亲多年心腹,2019年终于将维亚康姆和CBS两大公司重新合并到一起,成为了这一新传媒帝国的掌门人。
但她的掌权来得实在太晚了。
尽管莎莉90年代就已经进入了维亚康姆董事会,一直是继承家族事业的唯一人选,但雷石东对女儿可谓日防夜防,一直担心被取代。在这期间,雷石东本人负责之下,维亚康姆和CBS错失了很多机会。
(萨姆勒·雷石东和女儿莎莉·雷石东)

最早与漫威合作的派拉蒙拱手将这块金矿送给了迪士尼,手中系列大片缺乏,如今已经沦落到要把电影卖给Netflix才能勉强维持的地步。失去漫威后,派拉蒙又卖掉了梦工场动画,失去了家庭向的影片。
派拉蒙目前唯一能卖的系列大片只有《碟中谍》。但过去十几年,雷石东与阿汤哥的矛盾人尽皆知。在《碟中谍2》上映后,他曾公开批评汤姆·克鲁斯,怪他大肆宣传山达基教、上奥普拉节目跳沙发等行为拖累了票房。后来每一部《碟中谍》开拍前,两人的分红矛盾都会闹上头条。
在电视领域,CBS一直被诟病为老人台,MTV也已经失去了青少年的心。维亚康姆原本有机会投资Facebook和Twitter,但都被雷石东错过了。
过去两年,迪士尼、华纳、环球全都醒悟过来要大力投入流媒体。但维亚康姆CBS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整体的流媒体方案。
合并后的维亚康姆CBS年营收超过280亿美元,但2019年息税前利润只有61亿美元,债务则高达237亿美元。按照《好莱坞报道者》今年3月的统计,维亚康姆CBS是好莱坞各大传媒集团中债务压力最大的。
为了应对疫情,维亚康姆CBS延迟了出售旗下黑石大楼的计划,同时继续推进合并后的裁员计划,还发了一笔25亿美元的新债。
也许从一开始,就有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1987年收购维亚康姆后,雷石东召集员工办了一场欢迎宴,盛大的活动上他本人却意兴阑珊。为了刚刚起步的大业,当时他撤回了自己主动提起的离婚诉讼,打算与原配在无爱的婚姻里继续耗下去。
那天他私下问一位下属,“你觉得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是孤独的吗?”
“我们有父母、爱人和儿女,你有你的家庭,当然不孤独。”
“不对。人生在世,都是孤独的。”雷石东说。

参考资料:
King of Content, Keach Hagey, Harper Collins;
CBS, Viacom Strike Deal to Recombine, THR;
Hollywood's Growing Debt and Earnings Risk Amid the Pandemic: "It's All About Liquidity",THR
Inside A Media Moguls Closet, A Son Sees Dirty Laundry,NYT;
Who is Shari Redstone?; Los Angeles Times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原文来源:腾讯新闻棱镜
原文链接:https://view.inews.qq.com/a/20200813A009YG00?chlid=news_news_top&qimei=941f213db5546fd3&devid=941f213db5546fd3&shareto=&from=timeline&openid=o04IBAPW5bpjNHfUWUBHkLCu4kYo&key=&version=2700113b&devicetype=android-29&wuid=oDdoCt1tBvbpBc_BFbWMre3-bsLw&sharer=o04IBAPW5bpjNHfUWUBHkLCu4kYo&uid=

编辑:刘佳莹

199#
发表于 2020-8-14 19:55:3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老记者李普



  今年11月8日,是李普先生逝世十周年。小群为他画一像。
  李普是湖南人,活了92岁。他自称记者。1949年10月1日,他撰写新闻报道《开国大典》,全文只有1000多字。当时,他在天安门城楼上现场观察,眼看心记,完成了这篇报道,被选入多种教科书。毛泽东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完毕,亲手把稿子交给他。稿子上贴着一张字条,写着中央人民政府全体委员的名字。毛泽东指着字条叮嘱他:‘你小心这张字条,千万别弄丢了。照此发表,不要漏掉了。’”原来铅印的这份《公告》稿并没有委员的名单,是接受张治中建议,临时补上去的。
   李普亲历的另一件大事,是1976年10月7日中午被中央召进中南海紫光阁,苏振华告诉他“四人帮”被抓起来了,纪登奎通知他作为五人小组成员,参加接管新华社。抓捕“四人帮”的决策者之一叶剑英,是他的妹夫。
在他的记者生涯中,写过许多记录历史风云的文字,与周恩来、陈云、邓小平、刘伯承、陈毅、陶铸等中共领导人都有近距离接触。他在新华社副社长职位上做的最满意的一件事,却是在党组会议上力主:凡是可以到别的单位去大展鸿图的,我们不要挡人家的路。让新华社放走了一批能人。新华社人才济济,有人说在新华社是一条虫,放出去变成一条龙。郑德芳因而担任了《中国日报》总编辑,李慎之因而担任了中国社科院美国所所长。有一个年轻人,第一天到新华社报到,第二天就接到一所美国大学的入学通知,也被他放走了。他离休之前,推荐杜导正接替了自己兼任的国内部主任。
1950年代,他还创办过北京大学政治系,即今天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前身。所有这些经历如果放在别人身上,足够自我夸耀的了。他却不愿意张扬这些。晚年离休以后,开始了全新的人生追求。1980年代,他家住在三里河,李锐和黎澍住在木樨地,他们是湖南同乡,年龄相近,经历相仿,住所不远,所以频繁走动,时常切磋,思想上大彻大悟。正像他自己所说,“我早年追求民主自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中间陷入了个人迷信、个人崇拜之中;这一段相当‘左’,有时甚至可以说很‘左’,‘左’得很可恨、可笑。六十岁以来逐渐觉悟,又走入了自由民主的行列。” “我一生经历了两次思想解放,或者叫两次思想革命。一次是三十年代由爱好文艺而爱好普罗文艺,同时加上不愿当亡国奴而参加抗日民主救亡运动,这样就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第二次是1978年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我这第二次思想解放,也是一个长过程。1978年的讨论好比是我的一年级,到今天我也不认为毕业了。我拥有许多堪称亦师亦友的朋友,有些比我年长,有些比我年轻不少。其中起了启蒙作用的,我受益最多,对我影响最大的,是黎澍和李锐。”记者李普,晚年变成了思想者李普,和另外两位重镇李锐、李慎之,并称“三李”。
  我和李普老相识于2002年。山西记者高勤荣因揭露运城假滴灌工程,触怒地方当局,蒙冤入狱。高勤荣的妻子找戴煌求援,戴煌先生和我商议怎么在媒体上出声。戴煌说,找李普、沈容夫妇领头,他们资格比我老。于是我第一次到李普家拜访。当时李普、沈容十分痛快,马上同意领衔,很快在《南方周末》发出声音。
以后,我和李普、沈容夫妇越来越熟。2005年李锐88岁。李普倡议编一本文集,请曾彦修、邵燕祥和我一起到他家商议。曾彦修主张成立一个高级别大阵容的编委会,我主张低调行事,引起曾老不快。当时李普和邵燕祥以和事佬的态度劝走曾老,决定不事声张,约朋友们写点文章,李普和我为编者,编成了《大哉李锐》一书。
编辑此书过程中,李普老顺手拿出沈容刚写的一篇文章《热闹的月坛北街》,让我一阅。我读后眼睛一亮。文章披露了独家史料,娓娓道来,从容不迫,文笔十分老道。我马上对李普和沈容二老说,这样的文章,我来安排发表,有相关照片的,发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老照片》,没有照片的,发广西师大出版社的《温故》。接着,我又帮助沈老联系出书,最后确定由我妹妹丁宁担任责编,以《红色记忆》为书名,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某些秘辛作技术处理。可惜的是,此书付梓前夕,沈容溘然长逝。她只看到清样,没看到样书,留下永远的遗憾。后来,李普老为此书港版撰写长篇后记《红色记忆二三事》,提到:
“最近我问丁东:‘为什么你能发现沈容,我就这么差劲,发现不了呢?’他不愧是个著名的老编,这位内行的答复有道理。他说:‘你们交情太深,你把她看成你自己的一部分。而你们的文风不同。跟你的风格很不一样,你就不满意,甚至不认可。这种情况不奇怪。’丁东这些话我心服。我不认可她的文风,是由于我把她当成了我自己。这句话简直不可思议,却符合事实。”
我是老编辑不假,但未必真是我发现了沈容文章的价值,而李普不清楚。他就是这样一个性情随和,平易近人,愿意看到别人长处,肯定别人长处的人。我作了一点事,他就给我鼓励。
  他听说邵建的文章《事出刘文典》写得不错,反复读了八遍,逢人说项,向朋友们推荐。
黎澍曾经对李普说,他被称为“党内民主人士”。李普说,我也是。黎澍说,“党内民主人士”就是在下级面前不自以为是上级,在上级面前不自以为是下级。这在高级干部中极其难得。李普先生正是这样的人。他对朋友,对同事,不论长幼,真诚地平等相待。但路见不平,又敢于挺身而出,伸张正义,作狮子吼!
李普一生著作甚丰,邓伍文为他编文集三卷《光荣归于民主》,可惜至今没有机会出版。王建勋帮他整理了口述史《我是特嫌》,虽然付梓,一般读者也没有机会读到。留下了诸多遗憾。

原文来源:公众号——丁东小群
作者:丁邢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NfzARg0ol_9gfbrKHKlcQ

编辑:刘佳莹

200#
发表于 2020-8-22 17:25:5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深圳首份报纸诞生记
《深圳特区报》1982524日创刊号
距离《深圳特区报》198166日首期试刊的日子,虽已近40年,但我依然珍藏着试刊五期的样报。打开泛黄的报纸,40年前筹备创办深圳经济特区首份报纸的办报往事也随之流淌而出
市委接力重视   紧锣密鼓筹备
19801115日,中共深圳市委常委会议作出决定:由市委宣传部负责筹办一份报纸。此前,宣传部新闻科虽然也多次提出过办报纸的问题,但终难成行。有了这一《决定》,也就有了尚方宝剑,筹备工作就能大张旗鼓进行。
根据我翻出八十年代初,自己在市委宣传部工作时的笔记本,有这样一段记录:198143日上午,李伟彦部长召开宣传部全体会议,部署第二季度工作。谈到的第一点就是要抓紧筹建报纸,要突出抓紧报纸的试刊工作。此后,四、五两个月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落实《深圳特区报》的试刊工作。在宏观方面先后讨论过包括报纸的性质、定位、读者对象、报纸特色,微观方面,一至四版每一版的内容、栏目设置等等,其中还特别讨论到试刊第一期的社论和发刊词的内容。以五月份讨论试刊的一次会议为例,除了新闻科成员,还有李伟彦、张洪斌(张多次参加报纸筹建和试刊工作会议)、黎颕等人。现把他们发言的主要内容摘录如下:
李伟彦:一定要写作好社论,提前写好,反复斟酌,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一版要有一篇任仲夷谈特区的文章。深圳市引进办每一期都要有一篇文章。各版内容要尽量丰富多彩。
张洪斌(时任新华社记者,曾任吴冷西社长秘书):每一期试刊一定要有各类名人文章或作品,如薛慕桥、孙冶方、于光远、刘国光、戈宝权、刘海粟、吴南生等等;要设立专版或者专栏定期介绍世界经济特区的情况、介绍香港股票期货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多方面情况(我已经跟从新华社调来宣传部资料室的彭茂光同志打过招呼,让他注意搜集这方面的资料)。第一版每一期都要有一至两幅好照片。试刊第一期要在一版发一个征稿启事。
黎颕(时任宣传部宣传科科长):一些探索性、尚无定论的东西不要放在一版为好;可以找一些有代表性又愿意公开的投资者,发表对于深圳改革开放政策的看法。
曾锦棠(时任宣传部新闻科科长):有几件事要一一落实才成。如版面谁负责?对外稿件谁去组织?广告谁负责?还有试刊经费、各单位抽调人的问题,都要落实经办人(李部长插话:有的事我已经跟有关领导和部门打过招呼)。      
丘盘连(时任宣传部新闻科干事):每一个版都要有两到三篇有份量的稿件。所谓有份量,就是在新闻版要能反映深圳经济特区最新的发展成就、发展经验以及引进外资的做法等等(张洪斌插话:不一定局限于深圳,香港国际市场、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的做法也值得学习)。另外,民生方面的一些急迫问题,如一下子进来那么多人 ,孩子入学难能否报道?   
这次会议主要是讨论版面和报道题材,与会的每一个人都畅所欲言。最后,定下了4 0条采访题材一一 落实到人。我承担的主要题目有:深圳房地产业蓬勃发展(着重报道经营方法——先卖房、后盖房的做法)、从深圳经济结构的变化看特区经济的发展(仅限于工业方面―――采访引进办公室)、本市电子工业发展跃上新台阶、九龙海关新气象、我市最早由香港方面经营的商品住宅楼之一翠竹苑竣工入伙、深圳小孩入学难等题材。这些稿件在试刊五期都陆续见报。值得一提的是,张洪斌除了负责社论写作、任仲夷谈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前景、深圳特区发展公司负责人答记者问等多条重点稿件外,还主动提出采访上海服装公司开业、北京医药公司(同仁堂)盛装迎客两条小稿件。
在正式试刊前的四、五月份,李伟彦、张洪斌经常跟我们在一起,什么都对我们说。如报纸拟到香港印、由林雨纯、张黎明两同志前往广州,请著名书法家秦咢生书写的《深圳特区报》报头两种字体的原样,让我们选择,大家嘻嘻哈哈。那时,我们都是一些三十多岁(有的还不到)的年轻人,头脑比较简单,说话办事没有“瞻前顾后”的习惯。“党叫干啥就干啥,党叫干啥傻傻干。”恐怕就是我们当时的真实写照。
在报纸的筹备阶段,深圳市的领导班子进行了重大调整 :提出创办报纸的吴南生同志调回广东省委,梁湘同志接任深圳市党政一把手。领导班子的调整,会不会影响报纸的筹备和创办?不会!报纸的筹备继续顺利进行。198166日首期试刊成功。接着,620日、88日、99日、1224日又 陆续试刊,一共试刊五期。其中第五期还出了对开八个版。   
深圳特区报创刊初期,首任总编辑张洪斌(右一),右二为丘盘连,右三为编辑曾纪允,坐者为戴木胜(作者提供)
                              
木板房内试刊  3千元开办费  在香港印刷
1980年11月15日,深圳市委常委会上作出由宣传部负责筹办报纸的决定,并要宣传部提出可行性方案。时任市委宣传部部长李伟彦当时提出了“先办试刊,委托香港《文汇报》或《大公报》印刷,印刷的外汇费用由市财政解决”的方案。在几番请示、报告后,宣传部申请到了3000元开办费,用作购买文具和工作人员交通费、夜餐费。而办报人员在筹备和试刊初期,则以市委宣传部新闻科全体同志为主力,加上陆续来的其他成员共 有八九人(1)。李伟彦亲自任社长,由原是新华社记者后来成为《深圳特区报》首任总编辑的张洪斌率领,拉起了一个临时的办报班子,开始了艰难的筹备和试刊工作。
最开始,我们借用原市委大院(蔡屋围旁、原宝安县委所在地)旁边一间破旧木板平房作为办公室,面积仅十多平方米,几张旧桌子,几条木长凳。除了条件艰苦,我们还面临各方舆论压力,如“特区办一张报没什么意义”“深圳小小一块地方有多少新闻可刊登?”等等 。但我们这帮三十多岁的年轻人都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在宣传部长李伟彦的领导和张洪斌的直接指挥下,无所顾忌地展开探索。大伙白天奔波采访,晚上就在拥挤的小办公室里写稿,内容则重点关注和宣传特区的新生事物、新的做法和新鲜经验。
由于资金紧张,无力购买印刷设备,《深圳特区报》从1981年6月6日第一期试刊到1983年12月1日,这期间的报纸都是在香港文汇报印刷的。香港文汇报鼎力支持,在他们大楼的十一层给了我们一间20平米左右的办公室。这间房里摆放了三张办公桌、两张床和一个文件柜,既是卧室又是办公室。特区报四个版的小样、大样、清样都是在这里修改、审定后付印的。当时报社的同志说深圳特区报半个编辑部在香港,这话并不为过。当时在香港负责编报的有陶牧、丘盘连、邢平安、胡向东、卢绍武以及戴木胜。总编辑张洪斌同志也时常和我们一起过香港审稿,如果有要事走不开,则星期六赶来。周一至周三,总编室将各部送来的稿子编好,周四由我们将稿件带到香港改小样、审大样、付印,星期天再把报纸带回来。我们这批人便又成了发行员,奔波于大街小巷,将报纸送到各单位和市民手中。
作者收藏的四期报纸试刊号(丘盘连 摄)
深圳特区报正式创刊后,全国各地兄弟新闻单位纷纷前来参观访问。图为1984年副总编辑丘盘连与前来参观的海南日报原总编辑杨宗生(右)轻松交谈(作者提供)
头版刊登广告  竖排持续五年
作为特区的首份报纸,《深圳特区报》从试刊起,就敢于和传统的习惯势力以及陈腐的旧观念决裂。记得1981年六月,深圳特区报头两期试刊样报送到北京,“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当时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议论纷纷,有说好的,也有激烈反对的。有的甚至要求我们完全按照当时的中央党报模式来办报。但我们坚持认为,特区的报纸,一定要从特区的实际出发,既要继承党报的优良传统,也要大胆借鉴港澳乃至海外办报的有益做法,从版面设置和内容安排上都要体现出特区的风貌特点。为此,我们特地把相关领导请到深圳来,陪他到沙头角、蛇口工业区、边境农村参观考察。了解深圳的实际情况后,主管部门负责人的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不但同意两期试刊样报,而且认为可以办得更活泼更有特色。
“报纸要办得更活泼 一些,每一份报纸都要有自己的特点。深圳的报纸不要求你们与国内报纸一样,越不一样越好。你们的报纸不但要适应深圳30万人阅读的需要,还要适应国内、特别是香港澳门读者的需要,这个任务不轻,要有长远打算,要有信心。”这是翻查试刊期间我的笔记本,1981715日,中宣部新闻局局长王揖同志,在深圳市委宣传部召开的座谈会上的讲话记录。当时参加试刊的12个人都 参加了会议,听了非常解渴,令人振奋。也可以说,这是中宣部同意了我们的试刊样报,给我们试刊开了绿灯。
有了“尚方宝剑”,我们便进一步打破常规、大胆尝试大胆创新。
其特别之处首先体现在报头。报名由广东省著名书法家秦萼生题写,活泼、洒脱又不乏稳重之感。尤为醒目的是,当时全国几乎所有报纸的报头字平时几乎都是黑色的,而特区报从试刊第一期起就固定用红色,令人印象深刻。其次,考虑到对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宣传的需要,当时版式采用的是竖排、繁体字,以适应当地居民的阅读习惯。这种版式一直沿用到正式创刊后。直到1986年5月1日,报纸才改用简化字,1987年1月1日则由竖排改为横排。
我们从试刊起就在一版刊登广告,从地产到餐饮均有涉及。这一做法,开了党报一版刊登广告之先河,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之举。除此之外,报纸还加大房地产的宣传报道,试刊第五期还专门开辟了房地产专版,对深圳房地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进行详细调查报道,成为国内首家开设房地产专版的报纸。这一专版的所有稿件,全部由我和张黎明负责采访写作,由我负责编定。同时,报纸还率先开辟世界经济专版、“港澳市场”专栏,对国际市场的金融、证券、商品、房地产等进行介绍和报道,受到企业和经济界人士的欢迎。
梁湘:砸锅卖铁也要把特区报建起来
在经过1981年6月6日、6月20日、8月8日、9月9日和12月24日共计5期试刊后,《深圳特区报》于1982年5月24日正式创刊。与试刊时借用旧仓库作为办公室不同,这次,报纸则正式诞生于通心岭最高处的宿舍楼第十一幢。
当时,市委市政府为了支持报社的宣传工作,下定决心,将刚刚竣工的市委宿舍楼第十一幢拨给报社使用。该楼6层高,每层有3个套间,共18套房。但既要办公又要住宿,显然不够用。于是,我们在楼前楼后的空地上搭起六间铁皮房和一间大草棚。人事政工、后勤管理、广告发行等机构人员一律在楼前的铁皮房内办公。楼后的铁皮房和草棚则作为饭堂和会议室。在这里办公近一年后,报社就搬进位于市委大楼左侧新建的特区报采编大楼。
提及这栋9层高的报社大楼,就不得不谈及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市长的梁湘。1981年底,报社大楼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进行,但经济特区创办初期,财政极端困难。梁湘在一次讨论报社基建的会议上说:“就是倾家荡产、砸锅卖铁,也要把特区报建起来。”这话曾一度在广东乃至全国新闻界传为美谈。正是梁湘和其他市领导的胆识和决心,市政府才想尽办法挤出1400多万元创办特区报,使报社在较短时间内就建起九层的办公大楼和两幢住宅楼,并进口了两台当时最先进的印报机。
当年通心岭十一幢后院,铁皮房和茅草棚为职工食堂及行政后勤部门的办公处(作者提供)
首任总经理  卫生间等市长
说到报社大楼的建设,就不能不提及报社首任总经理王玉明同志。如果没有他的积极工作,报社大楼就不可能这么快建设起来。为了报社大楼的建设,他留下一串串佳话——――
在市委新大楼的卫生间等市长,便是其中之一。王玉明原来在惠阳地区机关事务管理局担任局长,1982年初调入报社。当时《深圳特区报》筹备正式创刊和报社大楼的筹建都在紧张进行中,而建大楼的重任就落在他的肩上。要建设报社,当务之急是要有资金。当时,深圳百业待举,处处需要花钱。资金之紧张,可想而知。报社的基建款,经市委常委会讨论,同意分期拨款,第一笔就就同意了3 00万元。这个数字,在当时可是天文数字。王玉明上任后三天两头就跑到市计委追款,由于市里建设资金极端紧张,跑的再勤也还是拿不到钱。
主管部门当时流行的口头禅:“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老王心想,光这样跑也不是好办法,可能还得市领导当面说一声才管用。于是,打听到梁湘市长在市计委开会那一天的上午,他便早早就在市计委门口的楼道转悠。市长开会中间出来上卫生间,老王也跟着进卫生间。因为报社的基建问题,他已经多次找过市领导,市长对他已很“熟悉了”。一看到他,市长就问:“老王,在这里干啥?”“等您呀!”“等我干啥?”“要报社的基建款呀!”“我不是早就批下去了吗?”“您以为批下去就能要到呀?计委江主任说,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老王这么一说,市长也被逗乐啦。“来,进来计委,江兆新主任正好在这里,当面解决。”进去后,老王先恭维一翻江主任,说他如何如何支持报社的建设,只是市财政确实紧张,云云。这时梁市长说:“老江 ,其它方面用钱推迟一下,先满足报社基建拨款,常委会已经讨论过的,以后就不用老王总往市里跑。”市长都说得这么透啦,江主任也只好满口答应,会想尽办法优先满足报社基建需要,一时间,让其他单位羡慕不已!
在大楼施工期间,经常都可以看到一个矮个子老人(老王当时已年过半百),头戴草帽,或坐在那儿盯着施工,或在工地四处巡查。有时星期天也不休息,特别是盛夏时节,烈日炎炎,老王被晒得比一些工人还黑。报社一些好心的同志劝说老王不要天天泡在工地,他却说:“不盯紧不放心呀!”正因为老王抓得紧 ,深圳特区报大楼建筑才得以迅速推进,19825月破土动工,19836月,报社办公大楼封顶。在报纸正式创刊仅仅两年左右时间,报社员工就搬进了新的大楼办公,住进新宿舍。这也充分体现了深圳速度和深圳精神!  
《深圳特区报》的领导班子,中共深圳市委直至1983820日才下文件,正式委任。领导班子成员共有七人,张洪斌为党组书记兼总编辑,谢建琼为党组成员、副总编辑,王玉明为党组成员、总经理,排列第三把手。其余依次为:丘盘连(党组成员兼副总编辑),许兆焕(副总编辑),朱光召(副总编辑,没多久就回广州了,名字不一定准),薛以凤(编委兼总编室主任)。此前,在报社的筹建和创刊阶段,除了编务外,基建、行 政、后勤、党务全部压在王玉明肩上,他把大半个报社都管了起来,实在不容易。在市委常委会讨论报社班子以前,市委组织部曾派员到报社广泛听取员工对张洪斌和王玉明的意见。726日下午,总编室召开全体会议,对张、王两人进行了评论。我参加了会议,翻开当年的笔记本,如下一段记录跃入眼帘:“王玉明工作任劳任怨,带头干,亲自在工地指挥。他抓工作认真负责,不怕艰苦。最突出优点是敢于拍板,说话算数,敢于负责,所以基建这一摊才能这么快就搞下来,才有今天这个样。他不但实干精神好,还敢于批评人得罪人,实在难能可贵。缺点主要是对于报社这样的文化人比较集中的单位的行政管理还不熟悉,缺少经验。”我至今依然认为,这样的评价,是客观的,代表了报社绝大多数人的看法。当然,他还有其他方面的缺点和不足。但囿于当时的条件,能做到这样已不简单,我们不能苛求于前人。
上面所述,仅仅是王玉明在报社创建时期很少的一个片段。但也可窥见他协助总编辑张洪斌为报社大楼建成、为深圳特区报的正式创刊和尽早出版日报作出了无可代替的积极贡献。                                
从试刊时老市委大院的旧仓库,创刊时的“铁皮房”,再到后来的九层大楼和如今的50层大厦。深圳第一份报纸的诞生和成长也同样见证了特区的发展历程。
作者:丘盘连
来源:微信公众号—进观传媒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0-9jSbTMivwdQL6fHRakw
编辑:宋婷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