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如何看待讲道理的文章中可能存在的利益?| 马少华
也就是今天早饭的这点功夫,言来语去之间,猝不及防,我就被一位年轻人在微信中拉黑了。原因是:我表示不能被他说服,或者更确切地说,我表示:“你不可能说服我了”。而他表示了对我的失望。 说实话,如果说“你不能说服我”,这话本来是没问题的,因为它强调的只是对方论据不充分。而我说“你不可能说服我了”,则是不对的。因为:人应当永远保持被别人说服的可能性,并给别人保留说服的机会。“你不可能说服我了”真的会使人对我绝望。 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那位曾经上过我课的年轻人对我收回了尊重。 事情的缘起在早间的微信朋友圈。一早醒来,我看到朋友圈有人转发FT中文网的一篇文章《〈我不是药神〉被忽略的隐喻——疫苗、粮食与网约车》。
作者刘远举是我一直钦佩的学者型专栏作家。他在这篇文章中从电影情节中的时间点、专用名等细节的“影射”说起,说到了“中国药品的可及性的确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与印度进行对比,触及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专利规则体系的约束下优先发展的价值倾向问题,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 技术后进国家,即使与技术先进国家发生知识产权纠纷,必然有一个取舍或者优先度排序,是航空航天,还是高铁汽车,或者是医药,这中间有一个取舍。实际上,如果按照美国人的说法,或者按照关于“祖国这么流氓我就放心了”的自豪,在知识产权上抵抗“西方霸权”,中国做得也不少,那么为什么没有抗癌药? 粮食、抗癌药、疫苗、网约车,比不上星辰大海,却是普通人的生活的全部。取舍之间,折射的是国与民的基本关系。 ————
——这话就问到点上了,这话就问到根儿上了,这话就问到权利上了。也就是:人民的权利是不是优先地体现了国家利用(突破)规则,优先发展的选择机制上了。 我在朋友圈转发此文,并加按语说: 此文分析,抽丝剥茧,痛切深刻。说到权利问题,其实就是政治体制问题,即民主问题。 ———— 这时,那位年轻人在后面跟帖说:“这是公关稿”。 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就问:“为啥?” 他答:“行内人都看得出来”。 我说:“你这不算说服我的理由啊。我不是行内人。” 于是,他就转到私信上了。他还是主要讲“行内人”的经验。 说老实话,虽然他的话使我意识到那篇文章中好像确实提到网约车,为打车的人和网约车司机受到的规则约束抱不平,但我难以接受他的道理,可能主要是因为他以“行内人”的权威自居。这贬低了我自己对一篇文章的判断力。 而在我看来,所谓的“行内人”,无非是写公关稿的人。他们对一篇文章中的利益因素可能比我们更敏感,因为他们就是在一篇有道理的文章中巧妙地“嵌入”利益的人,就像在一部影片的情节中巧妙地放进一个品牌的商品一样。 一般读者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了道理。而他们在一篇文章中能够敏锐地看到道理后面的利益。 这当然是一种专业经验。但在我看来,它还不是说服别人的充分理由。 这一方面是因为:这种经验本身不值得尊重。在我与那位年轻人的对话中,这种不尊重已经不加掩饰了,并最终被他确认,而感到受伤。 也许,他不是对我失望,而是感到了受到了我的歧视。 我不应该以一个人干过什么作为不接受他的道理的理由。这在逻辑学中叫做叫做“以人为据的谬误”。 而我对他的回答正是这样的。我说的是: 自从我知道你是公关稿的“行内人”,你就不能用道理说服我了。就像这篇文章本来已经说服我了,而你却告诉我作者是“行内人”一样。我不了解你们在道理之外的立场。 ———— 虽然我在这句话中加了一个“偷笑”的表情,但这话还是激怒了他。他马上回复下面几句话,是一句一句分行写的,连在一起就是: “我是什么人不妨碍我说的道理。如果您这个道理都想不明白,那我对您也有点失望。您愿意被当枪就当吧。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 —— 其中,“我是什么人不妨碍我说的道理”,说的就是我们不应该“以人为据”来反驳别人,也就是不应当“因人废言”的意思。这话是没错的。后面的话则不免有生气的意思了。 我在后面还回复了一句话,但他收不到了。我回复的是: 我觉得,人不能这么写文章,也不能这样看文章。 ———— 这句话其实是两句话,分别针对一篇文章的作者和读者。这个标准其实正是我这种没写过公关稿,也不靠文章挣钱的人的标准。它是不是如今普遍接受的标准,其实是很难说的。 现在静下心来,这两句话也可以分别来看。 就那篇文章而言,我读后的感触和认识是其真实的效果。即使有人告诉我其中的利益因素(滴滴),即使作者真的有意在其中嵌入这个利益因素,都不能改变我从中得到的认识和感触。这可能也符合源起于文艺学理论的“接受理论”:作者完成作品之后,作品的阐释权就归读者了。 所以,在“人不能这么写文章,也不能这样看文章”这两个判断之间,我更有信心的,其实是后一个判断。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一篇文章中看到道理,获得认识,那么,这些道理和认识就是我们的收获,而不必管其中有什么我们没有注意到的利益因素。 而对于前一个判断——“人不能这么写文章”,我觉得更像是一个道德标准的陈述。但我觉得应当避免以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别人。 实际上,我根本不相信,一个人花那么大精力,写出那么多有益的道理,仅仅是为了在其中悄悄塞进一点别人可能看不到的利益。
编辑:何林
https://mp.weixin.qq.com/s/TmtlZSwusn-3vMQ1LL5op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