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与版权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91#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1:17:18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Hip-Hop Copyright Case Had Little Explanation

By BEN SISARIO
Published: May 6, 2012



Over Thanksgiving weekend 2010, a popular hip-hop blog, Dajaz1.com, was shut down as part of a sweep by federal authorities of dozens of Web sites suspected of copyright infringement and selling counterfeit goods. A year later, the government dropped its case against Dajaz1 and returned the site to its owner. But why?
Little explanation was given at the time, and the answer is still unclear. But court documents released last week offer a window into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veal some of the finger-pointing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industry groups that push for copyright enforcement.
Dajaz1 attracted an audience in part by posting links to songs before their official release. In its original investigation, 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 a divis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said this action violated copyright. But the owner of Dajaz1, a Queens hip-hop fan who goes by the name Splash — and whose real name, according to the court documents, is Andre Nasib — said that artists and record companies had sent him the songs for promotional purposes.
The papers, unsealed after a request by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 the California First Amendment Coalition and Wired magazine, show that prosecutors in the case made three secret requests for more time to file paperwork on the seizure of the site. As part of those requests, the government’s investigator said he was await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content on Dajaz1 from “rights holders” and the 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 the trade group that had pointed the authorities to the sites in the first place.
The government apparently never received the evidence it needed, because late last year it dropped the case against Dajaz1, which is now back online.
But in a statement over the weekend, the recording industry group suggested that it had done what had been asked of it: “Rights holders and the R.I.A.A. were requested to assist law enforcement and made every attempt to do so in a complete and prompt manner,” the statement said.
Ross Feinstein, a spokesman for 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 said Sunday that government officials had followed all proper procedures in the case of Dajaz1, which was one of more than 760 sites seized.
Andrew P. Bridges, the lawyer for Dajaz1, wrote in an e-mail that his client “appreciates” the case being dropped.
“That exoneration, however,” Mr. Bridges continued, “did not remedy the harms caused by a full year of censorship and secret proceedings — a form of ‘digital Guantánamo’ — that knocked out an important and popular blog devoted to hip-hop music and has nearly killed it.”


192#
 楼主| 发表于 2012-5-9 21:10: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2-5-25 00:01 编辑

【案例】
                                                      CFP:“图片银行”要上市
2012-05-08 17:22:33  创业家杂志社张兆慧

                         
  文/本刊记者 张兆慧      经常指示图片编辑以每张平均几十元钱的价格从CFP上付费购买图片的很多媒体大佬大概没想到吧,一个他们编辑和设计工作流程背后的小配角,居然比他们大多数机构都要牛!
  创立于2000年的CFP(当时名为Photocome),2010年营收1.5亿元,2011年近3亿元,利润约1亿元。这家拥有2000多万张各种题材图片的“图片银行”,超过3000家报纸、网站、杂志、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等是其客户,以30%的市场占有率居中国编辑类图片市场的第二位,仅次于新华社(新华社约占50%的市场份额)。
  更令很多媒体大佬不能释怀的恐怕是,这家“图片银行”的创始人,不过是当年《中国青年报》的一个小小的图片编辑柴继军,如果他现在还在《中国青年报》,恐怕也不过就是一个摄影部主任。
  “我们就像捡芝麻的公司,把那些芝麻全部捡到一起。”柴继军和他的伙伴们用12年的时间,将一个大多数人看不上眼的图片代理生意做成了一个高门槛的视觉影像数据生意。他甚至有些“狂妄”:从2000年到现在,中国和全球的重要的事件的影像,我们这儿都有。“靠内容积累门槛”,后来者难以撼动CFP在这个领域的领先地位。
  天时、地利、人和
  2000年,柴继军在《中国青年报》的第五年,也是其同事李学凌的第三年。4月的某天,两人当时正搭档做一个关于张朝阳、王志东等互联网英雄的选题,在报社食堂吃饭。跑IT口的记者李学凌对柴继军说:“互联网这帮人就会烧钱,我们做一个不烧钱的、能赚钱的生意吧。”
  于是,柴开始说起了家里囤积的6000筒胶卷。“这么多胶卷放在家里,他也不知道上面都拍了什么。”CFP创始人之一、多玩网创始人李学凌说。
  柴继军1995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加入《中国青年报》,做图片编辑。中青报是当时中国新闻摄影界最重视和使用图片报道最好的媒体之一。柴的工作是,每天处理全国各地摄影师寄来的照片,“今天来100多张照片,实际上我只能用五六十张。”剩下的要么扔掉,要么转给其他媒体同行使用,他再将稿费邮寄给投稿者。他在此间积累了日后创业需要的全国各地的摄影师资源(供方)和媒体图编人脉资源(买方)。
  “老榕(王俊涛)那时做8848:把东西全部放到仓库,封起来送出去,有物流和仓储成本。而照片既没有物流也不需仓储,摄影师传上来,然后有人花钱来买,下载,这是很简单的商业模式。我想,这个可以做,而且的确有很多机构对照片有需求。”柴继军身在摄影圈,非常清楚行业需求和痛点所在:图片编辑每天都缺好图片,而媒体每天又在大量浪费图片。很少有媒体建立自己的图片数据库,摄影师和图片需求机构之间单线联系,缺乏中介服务商,效率很低。
  图片买卖的生意早有人想做,但过早过晚都难成。1997年,柴的中青报同事做了一个图片社,模仿国外的模式:摄影师把照片寄过来,图片社将图片说明做好,复制成几份,寄给可能有需要的《南方周末》等报纸。这个模式在海外是成立的(版权保护好),但在中国很难立足,而且,“没有互联网,成本太高了。”柴说,在互联网产生之前,商业创意图片主要靠拷贝正片和产品图册,新闻图片主要依靠庞大的卫星传输系统,控制这个渠道的是像新华社、路透社这样的大机构,只有它们付得起昂贵的卫星传输使用费。互联网通过将图片数字化,轻松地上传下载,彻底打破了大机构对图片市场的垄断,孕育了像盖蒂(Getty Images)这样的新的图片集团。
  柴继军和李学凌一人写商业计划书,一人负责找技术合作伙伴和融资。很快李通过ICQ成功说服第三个创始人陈智华(现CFP副总)加盟。陈智华两周就搭建了网站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摄影师可以随时随地将根据规范编辑好(图注和标价)的图片直接通过网络上传,并自动对应进入中央图片库,图片资源的积累、查找方便快捷,客户交钱后获得授权下载,摄影师可通过后台看到下载记录。
  2000年5月1日,网站正式运营,李学凌将其取名为“Photocome”,意为“图片来了”。柴觉得创始团队的合理搭配,是Photocome能成功的很重要因素:“李学凌在互联网的前沿,我对行业非常熟悉,智华对技术非常熟悉。如果没有李学凌,我们也许跟其他的摄影圈的人是一样的。”
  和当时所有的创业者一样,他们希望迅速拿到投资扩展业务,“起先我们在深圳找了一个做传统经营的老板,他很喜欢摄影也非常喜欢这个项目,他把项目跟其他股东解释。其他股东说,这个不行,说这两个人什么都还没有,我们投好几百万还不控股,为什么做?”柴继军回忆。
  “我们融资融得挺惨的,”李学凌说,“我记得我那时候还去找过一次雷军,我说我们要做卖图的生意,挺好的。雷军说,你们就老实点,该干吗干吗去吧,现在人家一听到‘互联网’都恶心。”
  2000年6月,在只有陈智华一人全职,柴继军和李学凌均为兼职的情况下,三人还是拿下了2000年从加拿大回国创立百联优力(北京)投资有限公司(UIG集团)董事长廖杰的投资。廖出任公司董事长。廖善于投资垂直领域的领先公司,他同时是程序员垂直社区CSDN的投资方兼董事长。
  钱道至简
  柴继军认为新浪总编辑陈彤是除他们几个创始人之外,Photocome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最关键的人物。
  “之前,陈彤通过一个朋友找到我,问我能不能给新浪提供图片。我就拍一些照片给他,发现他给我的稿酬比我的工资还高(柴在报社干两三个月都不如这个)!这我就很惊讶。”柴继军说。
  “中国传统媒体盗版(图片)是很正常的事情,是吧?(新浪)纳斯达克上市以后,它首先要规范,它不能违法,所以它的所有内容都是要有授权的,这对我们的行业非常重要。”柴说。
  “新浪当时处于扩展业务期,需要大量的图片放到网站上(以提升流量),”柴继军说,“我们上一张,他们用一张,一个月大概花几十万元。那个时候,50块钱一张,买100张。这个行业,说实话是很刺激的。”
  “干我们这个行业,就两个字——信用。”柴继军说,“摄影师上传图片,能知道卖出去多少钱,能算出稿费是多少。”柴认为,正是跟新浪的合作,奠定了中国图片市场基本的定价、合作等模式,“如果我先占领传统媒体,市场很难做起来。”
  好景不长。随着2001年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各大网站迅速缩减购图开支,几个创始人不得不回过头来从传统媒体挖掘需求。
  原来摄影师要想在报纸上发表图片,要请吃饭、送礼求着图片编辑。柴找到图片编辑们说:“用多少就给我付多少,你不用可以不用付我钱。”经过两三年时间,Photocome才逐渐培养起传统媒体的图片编辑们从网络图库上寻找适用图片的习惯。看到Photocome做得风生水起,2003年新华社开始仿CFP的模式签约自己的摄影师队伍,打压CFP,“这个生意本来是我(新华社)做的,凭什么让你做?”
  2002年,Photocome的生意已经基本覆盖全部媒体,公司开始盈利。此间,新浪曾提出收购Photocome,开价600万元人民币。“那时我特别想买新浪股票。我跟他们说我们不要现金,我们全换成股票,而他们说我们只给你现金,你要买股票自己到市场上买去。”李学凌说,由于价格上的分歧,收购作罢。
  李学凌2003年希望把公司从专业的图片交易网站转型为图片社区,遭到董事会的否决。“我其实当时跟他们讲,这么做下去这个公司做不大。当时我就想要把它转型成图片社区,那时候我们已经盈利了,我说我们不怕那几个服务器的费用。当时在董事会上我属于异类。他们觉得你这公司好容易做得有点利润,你要把这利润又拿去干一个不赚钱的事,你不有病吗?”
  想法得不到实现,李学凌将手中10%的股份作价10万美元卖给了投资人,在搜狐短暂倒腾了几个月后,再跳槽去了网易担任总编。“我就觉得图片这个生意规模化很难。我做了两年,就知道十年以后是什么样了,这个日子过得太煎熬了。”
  “服役”十年,体制内提升无望的柴继军却下定决心从中青报辞职,全心投入,要把李认为煎熬的图片生意做大。同年,Photocome更名为汉华易美。
  整合上市
  其实2005年之后,UIG集团已几乎完全按Getty Images的模式来推动这一盘图片生意的发展:通过不断收购各种图片库资源迅速做大。
  2005年8月,UIG集团联合Getty Images在中国收购超景图片公司(Champion Images),并追加投资设立华盖创意(北京)图像技术有限公司。当时Getty Images已是汉华易美在国外的图片供应商之一,在编辑类图片市场长期合作。“国外商业图片市场比编辑类图片市场要大。国外的商业图片国内没有供应商,所有的内容都在国外,那我必须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柴继军说。此后,华盖创意高速成长为中国最大、最具品牌影响力的创意图片提供商。
  2007年,UIG集团再度出手控股了视觉创意产业门户视觉中国。视觉中国创始人雷海波表示,“(这块业务)现在大概每年营业额1500万元左右,年增长30%。”他正在尝试一个D2C的业务,即将其平台上的优质设计师原创设计在聚划算等平台上销售,根据订单安排产品生产和递送。2011年4月,UIG集团将旗下的汉华易美、华盖创意、视觉中国进行整合重组并成立视觉中国集团(CFP)。柴继军任集团总裁,着手推进集团的上市,目标是中小板。
  柴说,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随着CFP图片质量和数量的积累,图片编辑和创意设计人员对CFP也从不屑、尝试到最后形成了强依赖:他们已习惯在CFP上找创作灵感,习惯在上面一口气找到5000张马云的照片,而不是到各图片库比对哪张照片更便宜。
  “我们这里也是个社区,这个社区黏性很强,强在什么地方?就是钱。”摄影师将图片上传到CFP,只要有机构购买,CFP便与摄影师分成。一位图片编辑告诉《创业家》,除非签有独家协议,否则摄影师的同一张图片可同时售卖给很多家机构,也可长期售卖,每卖一次都能产生收益,就像将钱存在银行,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利息”收入。
  柴说,他会继续以Getty Images为样板,除创意图片、编辑图片外,将在特约拍摄、影视音乐素材方向进行探索。“我看明白了,你别去追那个(热门),你先想清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想清楚了以后,你可能会帮你的那些人(摄影师和设计人员)在新的环境下提高价值,只要在这一点上你不迷失方向,我觉得基本上你不会犯太大的错误。”他说,CFP在未来的图片分享大戏里,不一定是主角,可能是配角,“Pinterest跟你有什么关系?你就把你这一块的内容价值尽可能地(利益)最大化,你就已经很牛了”。



http://www.chuangyejia.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23&id=6853
193#
 楼主| 发表于 2012-5-11 11:33: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2-5-25 00:01 编辑

【案例】
May 10, 2012, 6:38 pm

CBS Sues ABC Over Show It Says Copies ‘Big Brother’

By BILL CARTER
6:58 p.m. | Updated

CBS followed up on its threat against ABC with a lawsuit asking the court to block a proposed ABC series called “Glass House” because of its similarities to the long-running CBS summer series “Big Brother.”
The suit, which CBS filed Thursday in Federal District Court in Los Angeles, seeks a long list of actions against ABC, its affiliated stations and the producers of “Glass House,” culminating in a declaratory judgment from the court that would presumably keep the show from going forward.
CBS argues that the ABC show represents copyright infringement and that the producers, most of whom previously worked on “Big Brother,” are violating nondisclosure agreements they signed when they left that series.
CBS also is demanding legal fees and $500,000 for each violation of those agreements by the producers.
The suit also accused ABC and the producers of trade-secret misappropriation, breach of contract and conspiracy.

This case involves “Glass House,” a show in which 14 people will live in a house all summer with cameras on them; each contestant’s goal is to be the final one standing and win a cash prize — all elements of the “Big Brother” competition. “Glass House” is set to have its debut on ABC on June 18.
In a statement, ABC said that CBS’s lawsuit had no meri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lass House’ and ‘Big Brother’ are both fundamental and obvious, ranging from ‘Glass House’’s interactive elements and audience participation to its deployment of cutting-edge technologies,” the statement reads.
Suits trying to stop copycat reality shows from being produced have been consistently rejected by courts in the past, largely because even small variations in format can be defended as a different reality.
The inclusion of producers who left the series that was being copied, and who signed agreements not to disclose the secrets of that show, give this lawsuit a somewhat different wrinkle.





Bill Carter writes about the television industry. Follow @wjcarter on Twitter.









http://mediadecoder.blogs.nytimes.com/2012/05/10/cbs-sues-abc-over-show-it-says-copies-big-brother/



194#
 楼主| 发表于 2012-5-11 17:13: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扬子晚报【人死了,QQ、微博怎么办?】早前抑郁症女孩走饭在微博直播自杀,随后传出她的QQ号码以及微博小号被人盗用,再次将数字遗产如何继承、保护的问题纳入讨论。无奈的现实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数字遗产长期缺乏追讨的法律依据,服务提供商常借由空白获得利益保护伞。http://t.cn/zORXwSv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轉發(34)|
收藏|
評論(19)
20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人死了,QQ、微博怎么办?

2012-05-11

18人参与讨论

通常认为某件物品是否具有经济价值,主要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等因素来体现。但是经济价值不等于市场价格,市场价格只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作者:童剑









人死了,QQ、微博怎么办?早前抑郁症女孩走饭在微博直播自杀,随后传出她的QQ号码以及微博小号被人盗用,再次将数字遗产如何继承、保护的问题纳入讨论。无奈的现实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数字遗产长期缺乏追讨的法律依据,服务提供商常借由空白获得利益保护伞。

个人网站、论坛发帖、电子邮件、博客、社交网络、微博、网络相册、网络视频……通过数字化记录生活如今非常普遍,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数字信息将不会随着生命的终结而消失。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11月底中国网民总数达5.13亿,微博用户在这一年猛增到24988万人;77.2%的网民(3.5亿人)使用IM(即时通讯),老牌运行商腾讯占据76.2%的市场份额;2010年互联网和移动网游戏市场规模合计达到349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另一个鲜活、丰富的世界,也同样意味着价值和财富。

国外对虚拟财产的研究则给出了更具参考的参照系。据云计算公司Rackspace对2000名英国成年人所做调查显示,53%在网上有财产,包括付费购买的音乐、电子书、应用程序、电影和电子杂志;大约25%的网上财产价值超过200英镑(约合314.7美元)。近1/3调查对象认为,200英镑这一数额足够大,应由亲人继承,11%说已经把密码写入遗嘱。

与数字信息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市场价值形成对比的是,账号信息在使用者去世后的归属并无定论。2006年12月,深圳市南山区检察院以涉嫌盗窃罪,对窃取QQ号码的曾某等人提起公诉。作为国内首例虚拟财产盗窃案,由于没有证据表明QQ号码属于刑法意义上的财产,南山法院最终以“侵犯通信自由罪”作出判决。这在某种程度上巧妙回避了长期以来争议激烈的“虚拟财产”的定性和量刑问题。而在其他同类案件中,公安局一般认为网络游戏里的“枪”、“剑”不能作价,因此不能认定网络犯罪,不能立案。

客观而言,中国目前对于网络空间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尚未建立。导致无论针对账号、虚拟币、游戏币的盗窃行为的认定还是针对账号密码的继承请求,在确认标的物是否具有财产属性时,并没有明确法律依据。例如,在历次针对QQ号码产生的法律纠纷中,腾讯习惯性将QQ号码作为一种即时通信服务代码,认为丢失仅仅妨碍沟通并没有实质性损失。但事实上,QQ号码是信息产品而非代码服务,自从被申请而归属特定的个人之后就与服务商无关了,享有号码的权利与是否利用号码享受运营商提供的服务是两个问题,以价值难以计算或者缺乏评估方法来否定物的价值,进而否认其可成为财务是没有道理的。以此类推,所有者不清、存在形式并未在法律中有明确列举等理由也不影响其作为虚拟财产的认定。

在几乎所有网民与游戏、账号等网络提供商发生的纠纷中,公司方面突出的抗辩理由会是最初的服务协议中拥有对账号的所有权,而玩家、用户仅有使用权。游戏公司一般在协议中强调拥有向用户提供服务过程中所产生并存储该公司系统中的任何数据(包括但不限于账号、游戏币、积分、级别等数据)的所有权。但腾讯有它自己的逻辑。腾讯公司与用户之间达成的协议,QQ号码所有权归腾讯所有,用户只是拥有号码使用权。注册新浪微博时,前置的《新浪网络服务使用协议》规定,“用户不应将其帐号、密码转让或出借他人使用”。

但类似格式条款在网民当初选择体验这项服务时,几乎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同意”,几乎不会有人完整阅读条款内容。媒体最近所做的调查显示,平均每300人里才有1个人会读完注册账号的相关条款,97.5%的人选择“从不”或“很少”去注意注册账号时的双方协议。事实上,虽然网络公司以电子合同形式约定虚拟财产所有权归属于游戏公司,但该类合同属于格式条款,在订立之前未与游戏者进行协商。《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

公司以格式合同确立对虚拟财产的所有权出于利益考量,避免日后可能产生的起诉和求偿。目前看来,让虚拟财产长期处于法律灰色地带已经给网络运营商带来了切实的利益。因为一旦虚拟财产具有了法定价值,服务提供商就将面临可能的财产损失并对其负责。可以想象,如果虚拟财产有价且属于玩家,服务器关闭后,公司将面临大量的起诉和求偿。此外,随着虚拟财产逐步得到法律的确认,由网路运营商说了算的局面将难以为继,封锁账号、限制性授权、剥夺玩家游戏时间等行为将可能触犯法律条例。

尽管针对数字遗产的处理在全球范围内都还是棘手难题,但也有不少互联网公司尝试给出尽可能的处理政策,而非以法律不完善为由拒绝任何改变。比如雅虎、Ebay、Blizzard和LinkedIn等等。一旦有足够证据证实用户的死亡,它们将关闭和删除用户的帐户。PayPay会关闭用户的帐户,如果帐户中还有余额,它会将钱返还到帐户持有人名下。这意味着用户的遗嘱执行人无法进入这些帐户。Twitter的情况更加复杂,它会导出一份用户所有的公开推文,然后关闭帐户。Facebook则会为用户建立一个“悼念馆”,任何人将无法登陆这个帐户,但其他人可以访问和评论用户的页面。和上述网站不同,Google和微软会授予用户的继承者对Gmail、Hotmail和Google+完全的访问权。不过遗嘱执行者需要提供相关的材料证明,审核过程也会持续一段时间。

通常认为某件物品是否具有经济价值,主要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等因素来体现。但是经济价值不等于市场价格,市场价格只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例如某些禁止的珍贵文物等,不能因为它们不能进入流通领域,没有价格,就否定其经济价值。此外,虚拟财产所拥有的经济价值不同于水和空气,是人力可以控制支配的,且数量有限,因此具有交换价值。

腾讯公司推出的QQ号码可以免费申请,但早期的位数少的号码十分稀缺,一个5位数的号码在网上可以拍卖到几百元甚至上千、上万元。某些特殊的QQ号,市场交易价格更高。例如,2005年初,腾讯公司为南亚地震灾区募捐,拍卖了一个号码为“88888”的QQ号,得款26万元。这些都说明了QQ号的现实经济价值,这与游戏点卡、装备在虚拟财产的属性上并无区别。

从价值创造角度来看,虚拟财产的获得是通过个人劳动及伴随性财产投入实现的。这类劳动可理解为游戏通关消耗的时间、精力甚至上网费用,QQ号码也依据在线时长给用户做出评级。从目前网络游戏的现状来看,销售游戏中虚拟财产的收益所占整体收益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多,游戏中使用的虚拟“宝物”、“武器”、“工具”、“经验值”也可以直接购买。

而且虚拟财产和真实财产在网络上存在一整套固有的、自发的换算与交易机制。有专业网站推出虚拟财产与真实货币之间的固定转换服务,用户不但可以花钱买虚拟货币,在游戏中赚的资产还能变现。以上海“游戏之家”网站为例,该网站接入服务发生的相关费用可互相转换,点数与实际人民币之间换算关系为1点对应1分人民币。

从用户事实上对虚拟财产所行使的权利进行分析,不难看出这种权利早已超出使用权的范畴。游戏者可通过自行设立的账户和密码,对虚拟财产实施排他性的占领和控制,并可依照该虚拟财产的性能和用途,不受他人干涉地利用,或通过出租、出借等方式从中取得租金收益。如果游戏者不想再要某件虚拟财产,还可以把它赠送或转卖给其他游戏者或干脆将其抛弃。除虚拟财产权利人之外,其他游戏者乃至游戏公司都不能对他人的虚拟财产行使控制、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根据“利益属于财富创造者”的原则,游戏者理应对其创造出来的虚拟财富享有所有权。

中国早在2004年就有19位律师向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提请建议立法保护虚拟财产。但直到目前如何保护虚拟财产在法律上还是一片空白。

真实生活的痕迹快速从白纸黑字“进化”为虚拟网络的编码,互联网将不可避免的与每个人的利益发生关系。此时关于规则的及时定义不仅关乎安全、便利,更重要是公平。只有规则保证,公司的“不作恶”才不是传说,玩家在争议中才不会常常“被游戏”。(文/童剑)



来源 >
大江网






http://news.163.com/12/0511/15/8182RC4800012Q9L.html
195#
 楼主| 发表于 2012-5-14 20:14: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传媒老王你有多久没有看「收获」了?
@老虎不吃飯飯新《收获》将于本周三上市。每次杂志上市前我心里都感到忐忑惆怅,对各种选刊轻松摘桃子选载深深无奈。本期重磅马原《牛鬼蛇神》格非中篇《隐身衣》须一瓜《国王的血》等。作者都已授权拒选。我刊散文专栏广受欢迎也饱受选刊侵凌。如不立法保护原创致伪劣假剽盛行,神马文化大繁荣都是浮云。@里程微博
收起|查看大圖|向左轉|向右轉

轉發(119)
|
評論(50)
今天16:10
來自新浪微博
轉發(3)|
收藏|
評論
6分鐘前
來自iPad客户端
196#
 楼主| 发表于 2012-5-29 11:03:3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著作权法定赔偿最高拟升至100万 著作权法修改草案有望今年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增加表演者广播和公开表演录音制品获酬权

2012年05月29日 星期二 新京报
        
  据新华社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28日在此间召开的中美知识产权司法审判研讨会上透露,今年3月向社会征求意见的著作权法修改草案引起了国际国内社会广泛关注,该草案计划于今年秋季上报国务院,若获通过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赋予著作权人部分新权利

  阎晓宏表示,这次著作权法的修订与现行法律比较有四个变化:一是赋予了著作权人部分新的权利,提高了保护水平。比如增加了美术作品、摄影作品追续权,增加了表演者和录音制作者广播和公开表演录音制品获酬权,增加了广播电视台有权禁止他人以网络电视播放节目的权利;二是加大了对盗版的处罚力度,增加著作权刑侦管理部门的查封扣押权,并将法定赔偿额从现行著作权法的50万元以下提高到100万元以下;三是回应了信息网络社会中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四是在制度设计上更加完善,明确了作品登记制度和专有许可合同与转让合同登记制度,进一步完善了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

  草案收到美国版权局建议

  国家版权局于今年3月31日就草拟的著作权法修改草案公开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阎晓宏介绍,截止到目前国家版权局已经收到正式意见1560多份,其中,美国专利商标局、美国版权局、美国电影协会、国际唱片协会等都发来了很好的关于修改著作权法的建议。

  由中国法学会主办、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承办的“中美知识产权司法审判研讨会”28日在京召开。中国法学会常务副会长陈冀平、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崇泉、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首席法官兰德尔·雷德等中美两国从事知识产权法制研究和司法实务的1000多名代表出席会议。

  ■ 难点

  “权利人和使用者分歧较大”

  阎晓宏透露,在征求意见过程中也遇到一定困难,主要是公众对著作权法现行的法律和已提交社会讨论的法律对比了解还不够,对著作权法的一些专业知识术语及逻辑关系掌握得还不很清楚。公众容易把著作权法律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与法律的修订联系起来,如著作权的集体管理制度,有些问题属集体管理组织的工作能力、效率和透明度问题,但目前权利人和使用者的分歧还比较大,真正实现平衡并不容易。

  阎晓宏称,修改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还包括在网络中技术服务商的责任和义务怎样界定;如何既要和国际规则相衔接又要符合现阶段中国实际,在解决一些重要问题时,还要使法律有一定发展空间和前瞻性等。据新华社

A14:中国新闻·时事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 ... t_341780.htm?div=-1
197#
 楼主| 发表于 2012-5-29 11:16: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May 27, 2012, 6:27 pm From 2 Dissimilar Magazines, a Special Design Issue
By CHRISTINE HAUGHNEYC
aitlin MitchellMichela O’Connor Abrams, the president of Dwell Media.


Combining content from two different magazines can make for interesting, sometimes awkward matchups. Consider the risk in joining a magazine that offers readers design tips like how to avoid tripping over a lamp’s electric cord with a magazine that recently ran a 5,600-word cover article on the heart-wrenching decline of an aging parent.
But this October, the modern design guide Dwell will introduce an annual publication with New York magazine tied to a weeklong design festival. It is the first time Dwell has worked with another publication. New York magazine said it had not done anything like this since 1972, when it ran Ms. magazine as an insert.
Still, Lawrence C. Burstein, New York’s publisher, argues that the partnership has a lot of potential.
“New York always is this great combination of feature journalism with utility,” Mr. Burstein said. “Dwell has this great expertise in the home space.”
Mr. Burstein said he started working on the idea with Dwell’s president, Michela O’Connor Abrams, in October. He said he expected to publish 150,000 copies of the magazine as part of Dwell’s October issue and New York’s Sept. 24 issue. About 118,000 copies will be sent to New York and Dwell subscribers in the area. The remaining magazines will be packaged with Dwell and New York on newsstands.
Dwell’s editor, Amanda Dameron, and New York’s design editor, Wendy Goodman, will work on the content, which Mr. Burstein said would be tied partly to house tours and lectures scheduled for the first week in October.
The venture appears to be a lucrative advertising effort for both partners. Mr. Burstein said that advertising from design firms like manufacturers, retailers and showrooms has been strong for the last year. New York magazine already publishes two annual design issues and a third stand-alone issue called New York Design Hunting. Mr. Burstein said he expected the magazine to attract advertisers mainly from the design world, and advertisers in “wine and spirits, automotives, electronics and real estate.”
“With strong consumer and advertising demand,” he said, “this gave us an opportunity to have an even greater impact.”


Related PostsFrom Media Decoder
http://mediadecoder.blogs.nytimes.com/2012/05/27/from-2-divergent-magazines-a-special-design-issue/


198#
 楼主| 发表于 2012-5-31 23:32: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小党9个稿子稿费一万多,还是好稿,还加奖金。贵报可以更抠门点吗?
@中国经济时报[url=http://weibo.com/verify][/url]:【关于本报与火兴才劳动争议案的说明】同曾经供职于本报的同事对簿公堂,是我们极不情愿看到的局面。但目前网络上所传信息与事实出入较大,本报特作此说明(见如下长微博)。本报重申,将本着尊重法律、尊重事实的态度对待诉讼,并仍愿与火兴才保持善意、理性的沟通。



轉發(92) | 評論(41) 今天16:13 來自新浪微博
轉發| 收藏| 評論 15分鐘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 舉報
199#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22:21: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2-6-16 22:19 编辑

【案例】
                                                                  家庭剧近期扎堆荧屏 剧情桥段也雷同
  2012年06月05日15:29  大洋网-广州日报

                                                                       《金太狼的幸福生活》剧照



                                                                    《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剧照



                                                                             《双城生活》剧照



  家庭生活剧因为贴近生活本身,能引起很多观众的共鸣,从播出以来就展现了长盛不衰的气势。剧里的家长里短都是生活中实际遇到的,所以观众看起来觉得特别亲切。也正因如此,这一类型的电视剧最近成为各大卫视的“主菜”。不过,在看过热播的《金太狼的幸福生活》、《婆婆也是妈》以及之前的《青春期撞上更年期》、《双城生活》、《当婆婆遇上妈》等家庭剧后,观众不免觉得,这些家庭剧的情节处理太雷同:总感觉剧中的小夫妻想结婚就一定要偷户口本、婚礼总是状况百出、老人家经常蛮不讲理、婆媳关系总是水火不容……对于家庭剧的这个现状,编剧娟子却认为,没有俗题材,只有俗编剧。
  奇!
  家庭剧情节雷同
  观众:我以为是姐妹篇!
  虽然近来播出的热门家庭剧来自不同的编剧和不同的演员,但是,让观众觉得奇怪的是,很多情节都似曾相识,“真的不是同一个编剧吗?我还以为它们是姐妹篇!”
  “80后”
  结婚都爱偷户口本
  《金太狼的幸福生活》一开场,李小璐(微博)饰演的女主角米小米就回家偷户口本,然后到民政局与男主角金亮私订终身。自从偷户口本的“鼻祖”《奋斗》里的杨晓芸和向南开创了这一孩子气的行为后,家庭剧中的“80后”结婚都偏爱偷户口本。特别是近两年,这一桥段就已在多部电视剧中出现:前不久刚播完的《婆婆也是妈》里李伟茹和周舟要弟弟帮忙偷户口本结婚,把随后赶来的妈妈气得晕过去;《AA制生活》中的蔡娟和张林就是偷到户口本瞒着父母去结婚;再往前追溯,有《青春期撞上更年期》中的邓家齐和白晓鸥,《当婆婆遇上妈》中的罗佳和陈大可,《裸婚时代》中的童佳倩和刘易阳。
  对此,“偷户口本”专业户李小璐表示:“这是一种很冲动的做法,我在《奋斗》里就偷过户口本,在《金太狼的幸福生活》里就更直接,一上来就偷了户口本去结婚。”她还透露,自己拿到剧本时,曾向导演提出过这个桥段太雷同,而导演则称,这是为了让矛盾激化起来,主要强调一个“闪婚”。
  为婚礼
  两家人总是吵翻天
  在偷偷结婚之后,两家人一般都是无奈地接受现实,但是接下来婚礼在哪办、怎么办,双方必将引来一场大战。
  《金太狼的幸福生活》里,宋丹丹(微博)扮演的王淑华坚持要求婚礼在北京办,但杜源扮演的东北老爸一定要回到东北老家大摆筵席。米小米和金亮干脆拒绝办婚礼,要求旅行结婚。最后,小米和金亮只好瞒着双方父母办了一场婚礼,但王淑华因为措手不及只穿了睡衣出场,诸多不满。
  《双城生活》更是经典。剧中,郝京妮和徐嘉惠要摆婚宴,两亲家就开始了一轮谈判:婚宴要在哪个地方摆?是中午摆还是晚上摆?原来,上海和北京具有迥异的婚事风俗。不过,郝京妮和徐嘉惠也给“双城婚”的观众提供了一个巧妙的点子:虽然听了婆婆的话在晚上摆婚宴,但他们要求到场嘉宾均将手机和手表调到11时整,“这代表在婚宴的场地里,我们遵循了北京的习俗,是上午11时结婚”。这样,既满足了婆婆的要求,又能让北京的亲朋好友表示理解。
  每对新人
  背后总有个矫情的老人
  有观众说《金太狼的幸福生活》应该改名为“舌尖上的丈母娘”,宋丹丹这次扮演的“咆哮丈母娘”的戏份永远就是吵吵吵。同自己亲生女儿吵,同前夫吵,同前夫的现任妻子吵,同女婿吵,同亲家吵。此外,剧中的老公公金大柱也让人很不省心,他不仅给媳妇小米买了一大堆《如何跟公公相处》的书籍,还让小米一周之内写出读后感。他要求跟金亮一起搬到丈母娘家住,美其名曰“打到敌人内部”。
  《婆婆也是妈》里,刘莉莉扮演的婆婆不仅要求媳妇马上挑起家务重担,还让马可(微博)给她洗脚,“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这位婆婆动不动就冲进儿子的新房,网友纷纷表示“不可思议”。
  《双城生活》中的上海“小资婆婆”杨曼莉也让观众觉得“不省心”,两亲家第一次见面那场戏,郝京妮家人请她吃地道的老北京涮羊肉,她执著地要喝清咖,一点都不给亲家面子,特别矫情。
  怪!
  爹妈的戏才是传奇?
  新人不及老戏骨能演
  除了剧情似曾相识外,观众觉得,在这些家庭剧中有一个共通点,新人不及戏骨能演,“跟宋丹丹、范明、杜源等实力派明星相比,金太狼、米小米都弱爆啦,他们的爹妈才是传奇!”
  宋丹丹的出色演技无疑让她成为《金太狼的幸福生活》中的第一亮点,她言语犀利,逗得观众捧腹大笑。不少观众表示,最期待该剧中宋丹丹的出场,尤其是她跟范明、杜源的对手戏。此前杜源总是以硬汉形象和大家见面,他成功出演过很多警察和军人的角色,这次让大家眼前一亮,变成金太狼的爸爸。还记得金大柱第一次出场时的情景吗?一首为他量身定做的歌曲就已经将这位老人家的性格完整呈现,就像歌词里说的那样:“这个倔老头,死要面子找罪受,就是老金头。”
  《婆婆也是妈》中,刘莉莉饰演的刁蛮婆婆刘海棠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海棠和马可是一对互不相让的麻辣婆媳,结婚前两人就因睡新床而起矛盾,媳妇认为婆婆迷信,婆婆埋怨媳妇不懂礼貌,口角四起。究其原因,主演是刘海棠有埋怨马可抢走自己儿子的意思。这样一个婆婆,观众觉得“可恨又可爱”。
  潘虹在《当婆婆遇上妈》中饰演能攻善守的“恶婆婆”,她因为媳妇“门不当户不对”而对其横挑鼻子竖挑眼:当大可带罗佳回家时,她表面上笑脸相迎,心里却在盘算着怎么样赶走罗佳;在两个年轻人毅然决然领了结婚证以后,婆婆更是对媳妇步步紧逼、恶言相向,还频频使出苦肉计逼儿子赶走媳妇。这样的婆婆令许多观众恨得咬牙切齿,网友更是将潘虹推上荧屏“十大恶婆婆”之首的宝座。
  问!
  对于家庭剧是否落入俗套、会不会过时的问题,编剧们各有看法。
  彭三源:“三旧”局面开始显现
  曾创作过《半路夫妻》、《人到四十》等中年情感剧的编剧彭三源认为,目前国内荧屏命题狭窄,人物和故事缺少新意,“现在随便调哪个台都在放都市剧、家庭剧,翻来覆去老是那几个老脸;看了几个剧,都有父母反对儿女成婚,儿女偷户口本结婚的情节,要么是堕胎、离婚分分合合,生活难道找不出新故事吗?”在她看来,家庭剧题材单一、故事雷同、内容同质造成的“三旧”局面已经开始显现。
  娟子:
  婆媳关系的话题永远不过时
  《金太狼的幸福生活》的编剧娟子曾创作出《家有爹娘1、2》、《有爱就有家》、《浪漫向左,婚姻往右》等都市情感大剧。对于生活剧扎堆的现状,娟子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笑言:“总不能让婆婆儿媳枪战吧。没有俗题材,只有把题材写俗了的编剧。”
  娟子认为,《金太狼的幸福生活》最能吸引观众的是老少皆宜的定位:“两代人的角色设置可以吸引两代观众,小夫妻吸引80后,父母这一代吸引主流观众。还有我们这部剧是喜剧,观众生活压力挺大的,晚上回家想放松一下。男婚女嫁、婆媳关系的话题,永远不过时。”
  虽然近几年生活剧扎堆,“大小姐和吊丝勇斗丈母娘”的情节类型化已经遭到部分业内人士的炮轰,但娟子仍然自信会把“婆妈”剧坚持到底:“没有俗的题材,只有把题材写俗的。能把一样的题材写出不一样的感觉,才是真正的好编剧。其实家庭伦理剧一直有一个套,就是婆媳、亲子、夫妻之间的关系。一个家庭要和谐要美满,靠的就是这些家长里短。”而对于一些“落俗”的桥段,娟子表示:“比方说开头偷户口本的情节,我当时在写剧本的时候,确实也感觉有点俗套,当时剧组的导演、制片也这样觉得。但是这个桥段在剧里很重要,下面几十集的剧情都是围绕这一个剧情展开的,所以这个桥段不能改。我觉得要看这个剧情的重要性,而不是俗不俗套。”
  链接
  江苏卫视将生活剧进行到底
  《囧人的幸福生活》关注80后“囧人”
  本报讯(记者 莫斯其格) 江苏卫视在《金太狼的幸福生活》收官之际,一部全新类型的电视剧《囧人的幸福生活》11日起即将接档。虽然都是在讲述幸福生活,但是这两部剧完全不同,《囧人的幸福生活》首次在荧屏上关注了一群80后的“囧人”,是一部另类的现实生活喜剧。
  和一般的家庭生活剧相比,《囧人的幸福生活》多了一份偶像剧才会有的浪漫,剧中上演了富二代隐瞒身份装成打工仔,恋上勤奋灰姑娘的美好故事。但是,《囧人的幸福生活》并不是以浪漫爱情故事为主题,剧中包含年轻人结婚、买房、被骗、遇到挫折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观众不会再纠结于为什么偶像剧中的人物总是那样的一帆风顺,俊男靓女们也会遇到各种囧况百出的事情,他们却始终满怀坚持奋斗的乐观精神。《囧人的幸福生活》要有偶像剧的浪漫,也要比偶像剧更加现实。
  《金太狼的幸福生活》母子档再合作
  宋丹丹:演够200集才算个演员
  本报讯(记者 林芳)年初,在赵宝刚的新剧《男人帮》里,扮演萧萧男友的那个小胖孩儿,引起了很多观众注意,这个和演员英达有几分神似的小男孩,正是宋丹丹的儿子巴图。如今,电视剧《金太狼的幸福生活》正在热播,饰演李小璐同事的巴图,戏份不多却格外抢镜。对于儿子的表现,宋丹丹十分谦虚,“我没有感觉,因为我跟他完全没有对手戏。”
  3月份宋丹丹在微博上宣布,巴图已经正式签约经纪公司走上演员这条路。对于提携儿子一事,宋丹丹并不避讳,“我希望他在镜头前面多锻炼,我跟他说,你只有在镜头前面演够200集,你才能真正悟到一些东西。不要以为你一下子什么都会了,你只是有个比较好的先天的条件。”
  如今儿子巴图也一天天长大,当问及以后自己做了婆婆后会怎样,宋丹丹表示:“我不是那种特别典型的中国式的母亲,我不太管细节的,生活中我也没有精力和兴趣管细节。我是抓大事的那种,比较在意儿媳的品格,至于生活琐事,我基本上都不管。儿子我也管不了,我们年轻的时候也不会听父母的,他的人生他做主吧。”
  策划:刘亦凡、时秀芙  撰文:本报记者 莫斯其格
http://news.sina.com.cn/m/p/2012-06-05/152924539543.shtml


200#
 楼主| 发表于 2012-6-5 22:35: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2-6-16 22:21 编辑

【案例】
                                                                   《舌尖上的中国》海报疑侵权 设计者致歉
2012年06月05日10:13  北京晚报

                                  张发财承认《舌尖上的中国》腊肉海报采自当代山水画《岭云带雨》



                                                          许钦松作品《岭云带雨》



  俗话说人红是非多,当下炙手可热的《舌尖上的中国》也不免卷入是非的旋涡。昨天,《舌尖上的中国》那张著名海报的设计者张发财(微博)在微博上发布声明,承认自己侵权窜改了画家许钦松(微博)的山水画《岭云带雨》。张发财表示,自己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网上的一幅山水画改成海报,后来看到相关报道后,他已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并致以了诚挚的歉意。
  《舌尖上的中国》海报上似有中国山水画意境,实则是一双筷子,夹着一片腊肉,画面上还有一叶小舟荡漾在腊肉连绵起伏的肥瘦肉之间。设计者张发财是微博上的热门人物,以编纂历史小段子走红网络。其本职是设计师,因与《舌尖上的中国》总编导陈晓卿(微博)交好,在《舌》片去戛纳电视节参展前受命设计海报,算是友情客串免费帮忙。
  张发财曾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海报创意,称其“山水腊肉图”,当初只用了4个小时就搞定了设计。“他(陈晓卿)大概跟我讲了一下主题,我想,去国外参赛嘛,给外国人看就得注重中国元素,而创意上得有一个类比,吃毕竟还是个俗事,所以我想用雅来体现平常的东西。”于是画面就在张发财面前浮现,一块肉,红色的部分就是起伏的山水,再加上一副筷子……导演陈晓卿很满意这款设计。
  《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后,立刻有广州记者发现,这片“腊肉”似曾相识,和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美协主席许钦松的山水画有点像。立即与画家许钦松联系并发去相关图片,许钦松确认海报确是自己山水画《岭云带雨》的画面,只是在颜色处理上,黑白的水墨变成了朱红色,层峦起伏的山峰变成了腊肉的瘦肉部分,平静无波的水面则是肥肉部分,仍保留了水面上的一叶小舟。得知此事的许钦松并未动怒,反而挺高兴,因为自己的作品通过《舌尖上的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但他指出,央视和海报设计者并没有和他联系过,使用前没有征求他的同意。
  为此,张发财昨晚的道歉声明称,他是在网上搜索了一堆山水画,才筛选出这张最满意的画面,一直认为是古人古画,因此疏忽了版权问题。张发财对此表示十分惭愧,并希望向原作者许钦松当面致歉,昨晚他已经与许先生联系上,并收到了回复。这条微博被转发近3000次,其中的八百余条评论中,张发财迅速道歉认错的坦诚态度赢得赞声一片。
  延伸阅读
  自5月14日CCTV-1首播以来,《舌尖上的中国》热度不减,至今还在CCTV-9纪录频道多个时段重播,其网络搜索量和点击量居高不下,网友亦不吝惜溢美之词。“舌尖体”应运而生,“舌尖热”席卷中国,至今由该片引发的“蝴蝶效应”还在继续。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部片子获得观众的热捧?
  提升纪录片
  在中国观众中的影响力
  在22时晚黄金档,用纪录片取代电视剧是央视今年的一项大胆尝试,《魅力纪录》栏目在晚黄金档开播一个多月来,收视率超过原有电视剧时段30%,同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观众回归电视荧屏。在上周《舌尖上的中国》研讨会上,央视台长胡占凡坦言,央视本着媒体社会责任,不为收视的初衷将纪录片引入黄金档,所获得的收视成绩大大超出预期。尤其是《舌尖上的中国》,作为《魅力纪录》栏目首播的中国原创优秀纪录片,不仅极大提升了纪录片在全国电视观众中的传播影响力,同时在海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很可能实现中央电视台海外销售市场的历史性突破。
  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表示,“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是纪录频道的重要诉求,而打造国际化影像品质、探索国际化传播路径,是纪录频道坚持的一贯宗旨,《舌尖上的中国》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一部作品。该片热播所带来的启示是,现实类纪录片更多的关注生活、关注时代、关注普通人,能引发全人类的情感共鸣。该片在今年年初的戛纳电视节上被很多海外传播机构看好,在国内热播之际,又吸引了更多海外电视台的抢购。刘文透露,将筹拍第二辑,并逐步将视角从美食延展至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传播蕴含在中国人生活之中的中华文化,同时让《舌尖上的中国》外延至《舌尖上的世界》,用中国人的东方视角和文化价值观来观察世界各国特色美食背后的文明,打造央视纪录片的舌尖品牌。
  确立纪录片
  怎样拍好看的成熟模板
  “我是西安人,《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里面刚好有很多西安的美食,当我看到一个肉夹馍被刀切开的时候,我全身的毛孔都收紧了,我的味蕾都在呐喊:不要这么真实啊!这部片子就是这样勾起了我的乡愁。”观众代表、80后女孩姬少亭用极感性的语言描述了《舌尖上的中国》带给她的感受。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表示,他做过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美国大学生对中国最感兴趣的首先是美食,其次才是服装、功夫等等。“从美食入手来传播中华文化,《舌尖上的中国》立意非常高远。从美食的味道里品出中国味道,进而呈现中国人的人生百态、日常生活,这是《舌尖上的中国》赢得广泛关注的关键。”他说。
  中国烹饪协会副秘书长边疆指出,《舌尖上的中国》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告诉观众这种文化就在我们中间,是根植于老百姓、根植于民间的,这一点非常难得。他表示,中国烹饪协会计划将《舌尖上的中国》作为参加国际活动的礼品赠送给海外友人,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中华饮食文化之美。清华大学(微博)新闻与传播学院尹鸿(微博)教授认为,《舌尖上的中国》把“吃”还原到了家庭、乡村、社群、邻里关系,还原到了传统,还原到了人最本真的生活状态之中,从而表现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这是它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很多观众对《舌尖上的中国》高品质的画面、音效及独特的叙事方式评价颇高,对此专家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朱羽君先生赞赏《舌尖上的中国》制作精美。“片中使用的微距摄影,把所有食材里面的天然图案表现得非常唯美,令人惊叹。还有很多对人和生物的特写镜头,让我看了非常感动。比如说片中出现的一头牛的眼睛,很细腻很传神,看了真让人忘不了。”她特别指出,《舌尖上的中国》在创作中追求纪实与诗意的融合,因此别具韵味。
  《舌尖上的中国》总编导陈晓卿坦言,用最浅显的叙述语态来讲故事是这部纪录片被观众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说:“我们的导演和创作团队都读了大量的书,但片子里的解说词都是大白话,没有任何的唐诗宋词。一方面是考虑到我们观众的接受;另外一方面,这个片子还有一个使命是面向世界观众,全球的观众介绍中国的情况。就像英国BBC的同行给我们传授经验,一个编导说他做完片子首先问他7岁的儿子感不感兴趣,是一样的道理。”金力维

http://news.sina.com.cn/m/2012-06-05/101324538127.shtml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