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元宇宙案例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4 17:10: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元宇宙里面的数字孪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数字化像素复刻,一种是物理化定律复刻。前者只是简单的把现实世界外形孪生到虚拟世界,在不同的构件中采取部分物理规则。而后者是需要把外形和物理规则甚至化学规则尽可能复刻到虚拟世界中。极端的情况要从微观世界模拟出每一个夸克及之间的作用逻辑,由微观到宏观,这种算力是现实宇宙级别的,不知道终极复刻是否能达到。


编辑:李佳怿

12#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6 00:45:3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李佳怿

13#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 14:56:4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元宇宙经济:你不知道的商机藏在哪里


脸书和微软等大型科技公司都争相开发元宇宙,一个平行时空的数字世界,但建造元宇宙究竟需要什么?

这个位于云端的基于增强现实的元宇宙需要很多资源的投入,很多时间的开发,还需要不同产业的公司共同合作。

打造元宇宙也是在开发一个新的经济模式,未来元宇宙提供的服务和商品现在可能还不存在,而建构元宇宙的过程中也会吸引更多的创新公司投入开发。

专家同意,单一企业不太可能有足够能力自己建造并维持元宇宙这个虚拟世界。

彭博信息(Bloomberg Intelligence)估计,元宇宙市场规模到2024年可能增加至8000亿美元。

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也非常看好元宇宙的未来发展,并将元宇宙列为对人类生活可能有革命性影响的14项科技之一。

美国银行公布的报告说,“元宇宙将有无数个虚拟世界互相联结而组成,和我们的现实世界也紧密联结。”

“元宇宙将成为稳固的经济模式,涵盖工作和娱乐休闲,发展已久的各种产业和市场,例如金融银行业、零售、教育、卫生,甚至是成人娱乐等领域,都将出现变化。”

美国发明家库茨魏尔(Raymond Kurzweil)大胆预测,至2030年,人们花在元宇宙的时间将超过活在真实世界的时间。库茨魏尔是许多科技领域发展的先驱,现任谷歌工程总监。

但是,这并不是全新的一个概念。

不同的在线游戏已经尝试发展过虚拟世界,虽然还称不上元宇宙,但有一些概念和元宇宙相仿。

大笔投资

分析投资公司智慧树(WisdomTree)的迪恩(Benjamin Dean)表示,“元宇宙本身不是全新概念,投入开发元宇宙的大笔资金和资源,以及越来越多人熟悉虚拟世界,而且能接受数字资产的概念,这才是新的现象。”

“转变的速度加快,意味着很多我们以为还很遥远、很久以后才会出现的技术和科技现在都快速发展。”

“近年来在工业国家,大部分的人都不记得过去没有互联网的日子是怎样的,人口年轻化意味着在网络时代长大的人越来越多,手机无所不在。”

根据脸书创办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自己的解释,在元宇宙的虚拟世界里,“你可以瞬间移动,不用出门就置身于办公室里,或是去看一场演唱会,或是与你父母见面。”

但是和现在的虚拟现实不一样的是,元宇宙除了用在电子游戏之外,用途还包括其他的娱乐,例如音乐会、演唱会、电影,还有工作,教育等更多方面。

而且在这些新的应用领域上面开发元宇宙,将会有许多新的企业和技术随之出现。

演唱会和其他娱乐内容

推出堡垒之夜(Fortnite,要塞英雄)游戏的美国电子游戏开发公司Epic Games已经在该游戏中举办过多次演唱会,歌手爱莉安娜·格兰德(Ariana Grande),电子音乐DJ棉花糖(Marshmello),饶舌乐手斯科特(Travis Scott)都出现在虚拟世界中表演,这说明了未来元宇宙音乐会的可能情况。

去年4月,有多达1230万名玩家在同一时间聚集在该游戏平台上观看斯科特的新歌发表。

迪士尼公司也在开发元宇宙,米老鼠有一天或许也会出现在元宇宙和粉丝互动。

迪士尼表示,准备让迪士尼乐园进军元宇宙,让人们在家里体验迪士尼乐园成为一个可能的现实。

美国银行的报告说,“Z世代将推动元宇宙的实现,为虚拟世界添加更多内容,长期对元宇宙产业发挥重要作用。”

已经有许多媒体内容制作者涉足沉浸式的3D体验,包括电影电视(迪士尼)、体育(福斯体育频道)、音乐、流媒体平台(Netflix)和报纸(纽约时报)等内容供应商。

系列电影《指环王》(Lord of the Rings)的导演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最近宣布,将其特效工作室“维塔数码”(Weta Digital)出售给有意发展元宇宙的一家美国软件公司。

美国银行的报告说,“在体育活动、演唱会或时装秀上提供‘沉浸式’前排座位非常具有商机,也提升了现场活动的体验感。”

虚拟办公室

新冠疫情让远距工作一下子变成很多人的新常态,脸书更进一步推出虚拟办公室“InfiniteOffice”。
人们可以在这个虚拟办公室里召开会议,参与会议的人同时间还可以使用真实世界的电脑。

但是开发这个概念的不只是脸书一家公司而已,微软最近也在谈论以微软Teams会议软件为基础的“商业用途的元宇宙”,该远程会议软件在新冠疫情期间使用量大增。

微软表示,这样的虚拟空间可以提供使用者举办活动,会议或网络见面的机会。

对提供专业顾问咨询和培训服务的公司而言,虚拟办公室的环境非常适合他们的需要。

普华永道(PwC)的专家表示,“虚拟现实已经用在许多产业的培训项目上面,真实世界里可能花费巨大,或有其他限制的问题,虚拟现实都提供了替代方案。”

专家相信,沉浸式情绪化的体验比传统的工作场所进行培训要更加令人振奋,能够提高受培训者的记忆,在传授新技能和程序方面效率非常高。

严峻挑战

但是专家也相信,元宇宙在最终实现之前,还有许多挑战。

前IBM工程师,未来学家托马斯·弗雷(Thomas Frey)拿互联网发展初期作为对照,表示元宇宙主要的挑战在于让大量使用者同时且即时的互动可能存在的语言障碍、滞后等问题。

要克服这些挑战,现有的设备需要更强大的数字及图像录像运算能力,对英伟达(NVIDIA)、超微半导体(AMD)、英特尔(Intel)、或每一家芯片制造公司,既是挑战也是新的商业机会。

另外,教育产业也因为元宇宙而有了新的转变机会。

美国银行的专家表示,“基本的概念来自于已经存在很多年的自适应学习,元宇宙应用在教育领域上,能够依据学生对科目的反应作出适当调整,例如在学生感到无聊的时候举行问答游戏或其他活动,在学生听不懂的时候添加额外说明,促进他们的了解,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在高等教育领域,每个大学还可以创建自己的虚拟校园,而虚拟校园的学生人数可以增加很多。

无限可能

学习天文学的学生能够在虚拟世界里,体验银河系之间的碰撞,艺术史学生能够观看西斯汀小堂(SistineChapel)。

在医学和远程医疗方面,元宇宙可以用来开发新的医疗服务。

医疗服务的数字化解决方案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需求,新冠疫情在这方面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应。

电子商务也是如此,新冠疫情为电子商务带来成倍的增长。

美国银行相信,元宇宙将吸引消费者在虚拟世界中消费更多。

分析公司智慧树的迪恩表示,元宇宙新市场的新货币将和现行的美元、欧元等货币同时存在,“虚拟现实和真实世界的区别将变得越来越模糊。”



来源:BBC中文

编辑:古凤

14#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3 19:42:2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刘永谋:元宇宙的反叛|最可怕不是元宇宙在挑战国家,而是元宇宙+国家+极权主义

这个题目是从我在北大出版社新出的书《技术的反叛》来的。既然技术反叛了,那元宇宙技术当然也反叛了。对吧?



一、问题引入:哲学家怎么看待元宇宙?

商界起了个头,国内学界跟进热议。不少人文社科学者,批评元宇宙过热,结果却让它更热。各种元宇宙叙事满天飞,科技人员说的东西太专业,被淹没在众声喧嚣之中。我们的问题是:哲学家究竟怎么看待元宇宙呢?这便是今晚的讲题。


二、“元宇宙四术”:技术、学术、话术与艺术

作为职业哲学家,我首先要提醒诸位:必须区分“元宇宙四术”,即元宇宙技术、元宇宙学术、元宇宙话术、元宇宙艺术。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科技人员讲的是元宇宙技术,属于技术新进展及其应用,说的比较实在。资本炒作技术新概念,属于常规操作,也无可厚非,元宇宙话术实质是资本推销术。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各种知识分子说的是元宇宙学术,考虑的是有利社会福祉,媒体和公众受它的影响最大。艺术家们发现NFT,挺进元宇宙拓展艺术的疆域,说的元宇宙艺术,考虑的是美的新形式。


三、“新瓶装旧酒”:元宇宙是赛博空间的一种形式

也就是说,元宇宙概念,属于“新瓶装旧酒”,元宇宙不过是赛博空间的一种形式。如果非得夸奖一句的话,它是赛博空间的高级阶段。它与网络空间相比,出现的时间迟不了多少,发生的原理本质上也没有差别。电子游戏的研究者发现,人们在线上互动时,仍然非常“人性化”,和现实世界中没有本质的区别。区块链技术生产的虚拟货币,如果没有足够集体想象力,就无法起到与现实货币一样的功用。


四、“元宇宙反叛”:四种可能的技术风险

元宇宙是信息新技术会聚的产物。元宇宙的爆火,是我所谓“技术的反叛”的又一佐证。元宇宙相关的科幻电影,无一不包含反叛的元素。在元宇宙中,人与技术的关系激化了。具体来说,元宇宙的反叛至少有4个方面:真理之死,摒弃超越,自愿坐牢,元宇宙极权。


五、“真理之死”:没有什么真假

让我舒服就好,管它真假。当真假混淆之时,探索世界真理就无从说起。说什么真理呢,对我有用就好。科幻电影《异次元骇客》的结尾,非玩家角色(NPC)黑人警察说了一句话:我不管这个世界是真是假,只要求你们不要来骚扰我们的生活,破坏我们的秩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此时,我们不再讨论元宇宙和物理世界一样真,而是再说物理世界和元宇宙一样假。换言之,真实世界开始死去。


六、“摒弃超越”:虚无主义的胜利

什么都没有!元宇宙向大家兜售的不过是虚无,是虚无主义。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事情:虚无能换钱。这是不是虚无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呢?虚无与资本结合,是不是某种新的虚无资本主义呢?有意思的是,正如《头号玩家》开篇指出的,大家沉迷元宇宙是因为现实世界不完美。元宇宙很完美,但却是假的,却是虚无的。这提醒我们:对完美的追求必须有度,绝对的完美结果是绝对的虚无。在现实世界中,人性不完美,世界不完美,但是它们是真实的。或者说,不完美的世界才是最好的世界。


七、“自愿坐牢”:从圆形监狱到舒服的电子牢狱

谈这个问题,要回到有名的“电子圆形监狱”(electronic panopticon)理论。在我看来,“电子圆形牢狱”有两种。一种是恐怖的,好莱坞很多“AI恐怖片”想象过。最著名的Logo是科幻电影《终结者》系列中的天网:机器人在其中残酷统治人类。而另一种是舒服的,元宇宙就是舒服的电子牢狱之大成,很多人愿意成为其中的囚徒。元宇宙和其他舒服的电子圆形监狱一样,从根本上都是被自己的感官欲望关押的囚徒。


八、“元宇宙极权”:元宇宙与极权主义国家的融合

想一想,元宇宙如果与极权主义融合起来,结果将会怎样?你有没有感到不寒而栗?我以为,最可怕不是元宇宙挑战国家,而是“元宇宙加国家”,走向我所谓的“元宇宙极权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所说的“元宇宙的反叛”,亦是资本和权力反叛民主制。当然,必须要区分元宇宙技术、元宇宙公司和元宇宙国家。元宇宙相关的技术发展,可以与民主制结合,也可能与极权主义结合。但是,元宇宙电子游戏、元宇宙社区天然就是等级制的,不同等级的玩家有不同的权力。不少元宇宙应用需要大量收集用户的信息,到了一定规模发挥作用,因而天然是技术极权的。对不对?总之,元宇宙极权主义不见得会出现,但却是我们第一个要警惕的。


九、“元宇宙选择论”:努力用行动控制新技术发展

最后的问题是:面对元宇宙的反叛,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这要回到我对“技术的反叛”的回答,即“技术控制的选择论”。我的新书《技术的反叛》中有相关内容。说到底,技术不会反叛,真正反叛的是人,或者说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反叛。危险的是运用技术的社会理念和社会制度,而非元宇宙技术本身。更应该警惕的是元宇宙话术,而非元宇宙技术。在科幻电影《黑客帝国》第三集的结尾,男主与机器和解,共同消灭变异程序史密斯。然而,和平终究是暂时的,《黑客帝国》第四集马上要上映,Matrix将再一次重启。既然没有永久和平,那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再一次面对元宇宙的挑战吧!


来源:不好为师而人师者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sEVEFgLUO0xTxJVqbnT0Q


编辑:王奕

15#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9 19:30:4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元宇宙爆红背后的思维缺失,缘于“人文的互联网”缺位

1999年,一部名叫《黑客帝国》的反乌托邦电影上映,导演用脑机接口、虚拟现实等科幻概念,刻画了一幅人类被机器统治的末日图景。


22年后,这两个科幻概念,几乎在同一时间进入现实——


12月初旬,马斯克创办的脑机接口公司宣布:一只大脑被置入芯片的猴子,坐在电子屏幕前,用意念成功地玩起了电子乒乓游戏。


而扎克伯格则干脆将Face book改名Meta,All in元宇宙,在全球掀起了一股热潮——技术精英们欢欣鼓舞,畅想着“虚拟现实”的种种未来;资本市场上,一块虚拟土地卖出2379万的高价;而媒体则将干脆将2021年称之为“元宇宙元年”,所有人都兴奋于自己即将见证一个乌托邦的诞生。


不可否认,从地理大发现时代至今,技术始终是推动人类文明最显著的变量:指南针、蒸汽机的发明,奠定了大航海的基础,加速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印刷术的普及,直线降低了阅读的成本,使得欧陆启蒙运动得以在大众中间展开;电气技术、信息技术的革新,让人类的产能上了一个大台阶;如今的航空航天技术,则致力于将人类推向一个太空时代。


但是,当技术精英为我们带来“3D互联网”、“数字虚拟生活”等想象时,我们也必须警惕,人类对未来的想象,不能完全被“技术”所主导。



著名学者徐贲曾指出,世界上一直存在着两种同等重要,但不同的思考方式,一种是未来学的技术考量,一种是哲学的人文思考。前者关心技术自身发展的前
景,乐观地相信技术能带来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人文思考,将目光聚焦于技术对人类的整体影响,它谨慎地考量技术的负面后果可能造成的灾难。


因而技术的互联网向左,人文的互联网向右。可以说,人类的技术发展如果停滞,创造物质财富的速度也许会放缓,但并不会让人类变得更野蛮。但我们很难承受失去人文思考的代价——


回望技术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被“技术控”主导的技术革命,就像是在开盲盒,谁也不知道里面会放出天使还是恶魔——蒸汽机、交流电、信息技术,幸运地给人类带来了繁荣、文明;而核武器、基因改造、人工智能却又将人类置于毁灭的边缘.....因此,技术文明越往前发展,人文的思考就越重要。


什么是人文的思考?康德说,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用人文的角度思考技术,要求我们将人的价值放在第一位,将技术看做人的延伸,将技术进步视作实现人的尊严、自由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大肆神化技术,反过来宣传技术崇拜。


对技术的崇拜,往往意味着对人的剥夺。徐贲曾深刻地指出,比被机器替代更可怕的,是人被机器化;技术一旦消解了个体的价值,人就会变成一串功利主义的统计数字。而崇拜技术,恰恰意味着放弃思考这样的负面后果。


人文思考,首先应该拒绝沉溺于技术世界,尤其是在这个欲望亢奋、文化凋零,经济膨胀、思想萎缩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把技术、机器当作历史和现实世界的一部分,并对它们的真实后果做谨慎的考量。



但是,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至今,在这个互联网几乎对人类一切领域产生影响的时代,大众对互联网的认识,却几乎与原始时代的“工具崇拜”无异,人文视角下的互联网依然很少被认识,这至少给人类带来了两个严重的后果:


◎“唯技术论”的幻觉,将人类导向不归路:古斯塔夫·勒庞有句流传很广的名言——大众从未真正渴求真理,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便可以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


专制时代,为人们提供幻觉的是权力控制下的媒体,而在互联网时代,技术精英们则通过提供新奇的技术想象,让大众产生了“唯技术论”的幻觉——他们相信,技术革命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社会的一切问题,也将由技术的进步解决。但是这种美好的想象,可能将文明导向一条不归路。


不妨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在一辆高速行驶的车上,所有人都高喊着要继续加大油门,开往“美丽新世界”,但是这辆车上竟然没有方向盘和刹车。


我们的文明就是这辆车,被少数精英主导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在猛踩这辆车的油门,但是由于“技术控”式的思维,天然缺少对技术所带来的伦理、道德后果的思考,更缺少对人的处境的关心。因此,伴随技术的进步,技术对人类的奴役也越来越明目张胆,甚至到了可以被熟视无睹的程度:


武器本是猎杀动物,获取生存资源的工具,现在反过来专门用以屠杀人类;房子是人类抵御天气变化的手段,如今买房倒成了人活着的目的;互联网本是将人类连成一个整体的手段,但现在互联网的存在,反倒加剧了人类的孤独......


究其本质,是因为技术的演进,只关心效率,不关心文明。强大的技术,总会伴随着伦理、道德甚至生存的陷阱,如果不预先思考,一旦跌进去就追悔莫及。


人文视角,恰恰弥补了技术这一缺陷。它跳出了技术本身的演进逻辑,提前展望技术的现实后果,判断它对历史、政治、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影响,为文明的存续提供方向和警告,从而避免人类走向“车毁人亡”的结局。



◎人文价值的缺乏,让互联网变得冰冷:当我们对技术的想象,失去了人文的温度时,我们使用技术的方式,就会变得越加肆无忌惮。


在《人文的互联网》中,徐贲指出,我们对互联网存在两种典型的想象——


·赛博空间:互联网诞生时曾向人类许诺,这里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的乌托邦,一个可以予取予求的虚拟世界。


今天,大部分人已经习惯了“技术的互联网”,但被技术思维主导的互联网,其缺陷同时也暴露无遗——人类不再像真实世界那样互相尊重、敬畏,因为彼此在对方眼里成了一串跳动的字符,一个永远不会与自己有真实交集的“虚拟ID”。


这一冰冷的技术想象,导致了幸灾乐祸的看客心态、毫无同理心的网络暴力、丧失羞耻感的道德滑坡、玩物丧志的娱乐至死......


人为什么不能沉沦于技术?因为技术崇拜的本质,是将技术看得高于人类,这种思维会无视人的意志、情感、性灵,将人类置于机器的处境,其结果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趋向于“机器化”。


徐贲在《人文的互联网》中指出,“科技正在让人类相信,人与机器没有什么不同,而‘技术至上论’正在消弭‘人为什么是人’这个根本问题的意义。”


我们今天将互联网看做一个自由的“赛博空间”,本质上便是一种“技术至上论”,这种乌托邦式的想象,一方面让人看不见“他者意志”的存在,一方面是“自我意识”的极度膨胀,因而在网上制造了数量惊人的巨婴、暴民,他们将互联网视为自家的后花园,其他异己、异见都是闯入者,必须予以粗暴的压服、驱逐。


但人文视角下的互联网,并非“单机游戏”,它几乎是现实世界的一个镜像,所有真实世界的人文现象,都在这里生成。因此,一个人面对互联网的态度,不仅足以说明他在现实世界的模样,更会反过来塑造他的真实面孔。



·中立媒介:互联网最广为人知的特征,是对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因此,在大众的想象中,它是一个完全中立、无关善恶的传播媒介。


这种缺乏人文思考的技术想象,催生了大量“会识字的文盲”——在今天“聪明人遍地”的互联网上,很多人受过不低的教育,但他们现实生活中的智识,在面对互联网时却常常失效,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判断力的缺席——他们常常将需要验证、求实的信息,不加思考地当成可靠而确定的知识。


在互联网时代,谣言的传播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快;真假参半的照片、视频、故事,常常被人们不假思索地信以为真。


人类在现实世界的辨别力,为何一到互联网上就失效?


本质在于,人类在真实世界不自觉地通过人文视角看世界,因而知善恶、懂美丑、通人性,不会被轻易欺骗。但对于互联网,大众仍将其视为一个中立的传播媒介,忽视了互联网世界的人文属性,因而看得越多,反而越肤浅。


这便是徐贲所说的互联网时代的“新愚蠢”——并不完全无知,但缺少分辨信息与知识、学识与常识的判断力。为了跟上最新的热点,人们对信息囫囵吞枣,却失去了持续关注、深入反思、内在记忆的学习能力。


更为可怕的是,技术并不能自动形成自由的力量,相反,权力可以迫使技术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因此,互联网时代的认知特性,让人们极易被舆论煽动,被不实宣传洗脑,让人变得轻信、狂热、冲动、偏执、暴戾,成为权力的帮凶。



抵抗互联网时代的认知陷阱,我们必须认识到,互联网不仅重构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几乎重构了人类的历史、政治、文化、心理等一切领域。纯粹的技术视野,非但不足以认识互联网背后的世界,反而会将我们导向反智的境地。


所以我们必须以人文的视角,重新俯瞰互联网的优劣,避开它的短板,才能真正理解互联网的价值之所在,从而找到一种恰当的方式驾驭它。


作为一种技术,互联网是没有温度的。但作为一种人文现象,它却创造了人类历史上非常独特的时刻——当数码文化全面渗入人类生活后,一切古老的人文问题:人性、情感、道德、价值观,我们都可以用全新的角度去理解、阐释,这样的历史时刻,只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能与之相比。


因此,如何站在更大的尺度,用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人类的历史,理解这个时代,会造成人与人之间巨大的认知差异。


本文是先知书店编辑团队反复阅读徐贲教授的《人文的互联网》后,对互联网的思考和洞察。但是,比起书中的内容,这还仅仅只是冰山一角。因此,我们将这本书推荐给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并想要进一步认识这个时代的朋友。


而除了“技术控与人文思考”两种思维的冲突以外,互联网时代还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1,无处不在的“杠精”,是公共对话的毒瘤。他们将沟通降格为争吵,将公共说理降格为人身攻击,其背后折射了中国人极度缺乏公共说理的能力。

2,狂热的民族主义者、精致的利己者,他们享受着启蒙运动带来的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念,却在互联网上理直气壮地反对启蒙。他们是启蒙尚未完成所造成的结果,更会成为启蒙完不成的原因。

3,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发展,使得骗子的作恶手段,变得更为隐蔽、更有欺骗性,而人类大脑天生的认知缺陷,却几乎没有任何改进......

可以说,人类对互联网的依赖正在逐渐升级,但对它的认识,却远远赶不上它发展的速度。


但是,无论是对于看清当下,还是洞悉未来,互联网都非常重要——20年至今的一整个时代都由它塑造,因而它是理解当下最快速的入口;而未来20年,互联网作为通往大数据、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元宇宙等技术的桥梁,更是一个不可绕过的、眺望远方的基点。


因此,越早读懂“人文的互联网”的人,便越能在认知、判断上变得更为清醒,从而走出当下的思维困境,看清新时代的机遇和陷阱。


除了《人文的互联网》外,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一并选购徐贲的《明亮的对话》《与时俱进的启蒙》《批判性思维的认知与伦理》等7本著作。识图扫码,即可一键收藏本书,赞赏小编。


来源:闻道不分朝夕

编辑:何晓琴

16#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3 16:46:3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编辑:蒋可心

17#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3 19:07: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马斯克炮轰元宇宙与Web3.0:“我不觉得有人会成天把屏幕绑在脑袋上”

元宇宙和 Web3.0据称将是彻底改变数字世界的两种趋势。但现实世界中的首富、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对两者似乎都并不怎么看好。

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马斯克表示,他在市场上并没有看到任何值得注意的元宇宙VR应用,并表示他并不认为元宇宙在近期就能够落地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反正我是没看懂,至少现在还看不懂。”马斯克如是说。

马斯克说,他可能只是“年纪太大了”,从而无法理解这些新技术。“在1995年的时候很多人还根本看到不到互联网将给未来创造的价值。我是不是已经成了那些人中的一员?”而在1995年的时候,马斯克却是第一批能够率先发现互联网未来价值的人。

“小的时候别人告诉我,别靠电视太近,这对眼睛很不好。但现在我们把屏幕就直接‘戴‘在眼睛上,实话说让我有点蒙圈。”

不仅缺乏落地的实例,马斯克还认为元宇宙的消费者体验称得上令人失望:“当然,你可以把电视放在你的鼻子上,但我并不觉得这样就叫做‘进入元宇宙’”他说,“我不觉得有人真的会把一块屏幕成天绑在自己脸上,这让人十分难受。即使设备能被设计得很轻很轻,我还是不觉得会有人愿意整天戴着它。”

马斯克着重谈到了VR的眩晕症状。他说:“我试了Octlus上的游戏,它们玩起来还不错,但当我移动的时候这让我开始发晕了。原先我们在PC或主机上玩第一人称游戏的时候,我们可以在游戏中很快速地移动而不至于头晕。但戴着VR眼镜却会引起很大的眩晕感。”

一些声音称,元宇宙不过是针对一系列虚拟世界的过度宣传。一些批评者指出,随着 90 年代 VR 热潮的失败和2000年代初期第二人生等虚拟空间的兴起,实际上元宇宙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而Web3.0则是互联网未来的另一种替代愿景,出发点是利用加密技术和区块链,让互联网用户能够直接从他们的内容与使用中获益,而非让互联网巨头进行垄断。

采访中马斯克并没有花太多时间讨论 Web3.0,但与推特CEO的杰克·多尔西一样,他在推特上表达了对该项目的怀疑。美国时间12月20日,马斯克在推特上说道:“我并不认为Web3是真实的——相比实际这更像一些市场营销用的废话。”

多尔西认为,Web3 并不会促进社会的民主化,而只会将决定用户的权力从 Facebook等现有的互联网巨头手中夺走,并转交给风险投资基金的手中。

来源:网易新闻

编辑:蒋可心

18#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3 19:11:0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曹刚丨元宇宙的道德愿景

按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的说法,人类之所以能在生存竞争中获胜,最重要的本事就是会“讲故事”。元宇宙其实就是一个关于理想的互联网故事。科技工作者、投资家们已经给我们画了关于元宇宙的多种形态的够大够圆满的大“饼”了,《元宇宙》的作者赵国栋就把关于元宇宙的认知概括为具有递进关系的九重认知,我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我在这里讲的是一个关于元宇宙的道德故事,是一个元宇宙应该有的样子,也许是一个关于元宇宙的乌托邦蓝图,但却是元宇宙是否应该存在以及应当如何存在的道德坐标。我之所以觉得有必要展望元宇宙的道德愿景,不是因为我是一个科技乐观主义者,恰恰相反,我是一个谨慎的科技悲观主义者。我以为,科技再发达,如果不同时伴随着道德的进步,人类是没有未来的。换言之,我们只有靠科技和道德两条腿走路,才能真正走进元宇宙。

一、元宇宙里的好生活

刘慈欣说过,“人类的面前有两条路,一条向外,通往星辰大海;一条向内,通往虚拟现实。” 向星辰大海进发,探索的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外太空;通往虚拟现实,则是建构一个超越现实的数字空间。这个世界是通过技术建构的,在鸿蒙初开的意义上,可以成为“元”;这个世界又是凭借数字化手段超越现实世界的,在超越的的意义上,也可以称为“元”。既然元宇宙是人们基于新技术创造的超越现实世界的新宇宙,那么,它就应该是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令人向往的可能生活空间。换言之,要比现实生活好,人们才愿意进入元宇宙,创立元宇宙也才有意义。那么,元宇宙好在哪里呢?只是能够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商机吗?当然远远不止这些。

1、更自主的生活。我的生活我做主,这是好生活的基本前提。只不过人的生活既是由一系列可选择的事件和行动构成的,又充满了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所谓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如果元宇宙是一个让人更自主的生活空间,那么,就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这些先天的或后天的偶然因素。

第一,人类只能以数字分身的方式进入到元宇宙。数字分身是通过AI技术虚拟出来的“我”。这个“我”是数字化的,自然能超越肉体存在的限制,摆脱身体偶然性的支配。人们谈论元宇宙,常常谈到电影《阿凡达》,其中男主人公杰克双腿瘫痪,行动受限,但是他的化身阿凡达却摆脱了身体的局限,能跑能跳,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自主支配自己身体的体验。

第二,超越了社会现实身份带来的局限和束缚。在现实社会里,我们总是扮演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并以角色的规定性去进行局部的、片面的社会交往,而且一个角色扮演久了,还会沉沦其中,忘了角色背后的自主本性。元宇宙是一个数字虚拟的可能世界,人们在这里可以扮演他们在真实世界中可能无法扮演的角色,也可以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正是在各种角色的选择和转换中,凸显了人的自主性。

第三,元宇宙提供了一个开放创造的平台。 元宇宙里丰富多彩的内容,不是由专业人士或者专门机构创造的,而是每个元宇宙的居民创造的。在这里,人人都是创意大师,由于创造的素材都是由0和1构造而成,不受物理世界的规则限制,因此可以自由挥洒和创造。

2、更便利的生活。元宇宙里的生活会更便利。股票市场里的元宇宙概念股为什么炒得起来,因为资本嗅到了商机,看到了元宇宙带来的生活便利所激发的普通人的需要。扎克伯格形象的描述到:“举例来说,你只需打个响指,就可以打开工作站。无论你走到哪里,比如你走进星巴克,坐下来喝咖啡,然后挥挥手,就能打开很多屏幕。而且不管是大小还是其他预设,都和你在家里使用起来别无二致,还可以随身携带到想去的任何地方。”事实也是如此。元宇宙提供了太多的多、快、好、省地达到各种目的的手段、途径和方法。譬如,在元宇宙里,你可以一边在山上观风景,一边通过数字分身参加会议,做到两不误,这就是所谓的“多”,也就是一心几用的意思;譬如,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我们达至目的的更有效率更便捷的手段,这就是所谓的“快”;譬如,我们不必再通过在电商平台上浏览衣服的图文评价获取购物信息,完全可以进入元宇宙看看自己试穿衣服的样子,从而做出更合理的购买决策,这是所谓的“好”,也就是人们根据自身的特殊需求和兴趣来做出决策;譬如,各种模拟训练,如宇航员、飞行员、火灾演练,等等,都可以进入元宇宙里,进行真实情景下的训练,这是所谓的“省”,也就是只用风险成本、经济成本最小的方法达到目的。凡此种种,可以说,元宇宙为我们的购物、旅游、交友、教育、商务等等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3、更有意义的生活。一个好生活,不但是自主的,便利的,更应该是有意义的。生活的意义是对内在于生活的多元的客观价值,如生命、真理、工作与娱乐、自尊、友爱、共同善、实践理性、审美、信仰等的主观体验。所以,有意义的生活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但在现实世界生活中,要完整地拥有这些让生活充满意义的具有内在价值的美好事物,会面临两个重大困难,一是诸种善不可兼得。以画家高更为例子,他为了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选择抛弃妻儿去塔希提岛。在他那里,艺术的善和亲情的善发生了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例子还有很多。二是可遇不可求。譬如俞伯牙在荒山野岭弹琴碰到樵夫钟子期,算是高山流水遇知音。但他知悉钟子期病故,就摔断了瑶琴,一首“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道出了知音离世后的落寞和孤寂。

在元宇宙里,这两个问题都有可能缓解甚至解决。其一,对于诸善不可兼得而言,由于元宇宙有了分身,就好办了。人在物理世界具有唯一性,但可以在数字空间里映射出来数个数字分身,不同的分身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做不同的事情,实现不同的需求。如此以来,就可以缓解高更之困。其二,对于可遇不可求之难题,就更好办了。元宇宙的缘起就是社交,就让用户更容易发现那个懂他的人。以Soul为例,俞伯牙在注册时可以给自己选择一个符合自己个性特征的虚拟形象,再完成一个与兴趣爱好相关的灵魂测试,给自己塑造一个演奏家的人格,最后再给自己打上瑶琴个性化的引力签。俞伯牙完成了初步的个人画像后,就可以寻求知音之旅。Soul会通过基于兴趣图谱的AI算法,帮俞伯牙户精准地找到钟子期们。总之,在元宇宙里,找到与自己灵魂共振的那个懂你的人并非难事。

二、元宇宙里的道德规范

元宇宙的好生活依赖于元宇宙高质量的连接。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互联网连接的根本特征是去中心化。元宇宙是互联网的理想形态,区块链、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的运用带来了更高级、更完善的新型连接,进一步强化了去中心化的特点,产生了新的伦理形态。

1、元宇宙的连接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元宇宙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元宇宙让用户超越了屏幕的限制、地理的限制、平台的限制,抹平了阶层、知识、职业、收入等鸿沟,形成了全社会共同交互的形态。二是元宇宙内的各个小元宇宙是互联互通的。不同的平台和社区不应该是封闭孤立的,而是身份互确、信息共享、价值彼此认同的统一体,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元宇宙。

第二,具象性。扎克伯格说:“你可以将元宇宙想象成一个具象化的互联网,在那里,你不只是观看内容,而是身在其中。你感觉和其他人待在一起,获得不同的体验。这是你在2D平面应用程序或网页上无法体验到的,比如跳舞或者各种健身项目等等。” 这里有二重意思:(1)感官沉浸。以前写信,常说“见字如面”,读者沉浸在过往的想象和思念之中,但在元宇宙里,就没有“如”了,因为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感觉都可以数字化,使得数字内容不断的逼近现实的感官体验,更具有真实沉浸感。(2)实时参与。无论人在天涯海角,都可以通过数字分身以第一人称参与到工作、交友和娱乐的各种活动中,即时进行互动。

第三,直接性。网络几乎使现代世界每一角落的人们进行直接交往和联结成为可能。这既表现为越过各种物理的中介发生直接的交往,更表现为越过社会的中介发生直接的交往。传统的社会连接总是通过血缘的、地缘的、业缘的交往,是经由各种社会共同体的社会交往,但元宇宙的连接实现了多点对多点的直接连接。个人不必要以共同体为中介与其他个人发生交往关系了。
2、元宇宙的新型连接不只是一个可以预期的事实,还是一种可以期待的共同善。

之所以说,这种新型的去中心化的连接是一种共同善,是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更广泛的普惠性和更深刻的创造性。第一,更广泛的普惠性。互联网具有“天下为公”的理想主义气质。元宇宙要实现互联网的理想,其连接必然是一种普惠的结合关系。在这里,不但通过普遍的交往,把前辈们创造的文明成果继承下来,变成自身内在的本质力量,实现代际间的共享;还通过普遍的交往,促进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精神成果的共同占有和享受;不但通过普遍的交往,通过共同占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来满足人格完善的超越性需求,还通过普遍的交往,把个别的特殊的发展成果,整合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促进人类整体文明的进步。第二,高度的生产性。元宇宙提供了一个开放创造的平台。人工智能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有了大量的自由时间从事创造性活动。在这里,我们不但在知识共享的基础上,避免了很多重复性的工作,在人类的所有生活领域都有了更多的创新性工作和成果;我们还可以借助于互联网提供的各种工具和条件,进行独立的个性化的创造,在其中体会到创造的愉悦;更重要的是,通过创造性活动,实现了对占有性人格的摈弃和对生产性人格的培养。

3、以这种共同善为依据,确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基本原则。

既然元宇宙的去中心化的连接是更大的共同善,元宇宙的所有规范都应以维护和促进这种共同善为目的。要做到这一点,道德的基本原则必须体现去中心化的要求。当下谈元宇宙都在谈去中心化,但几乎所有的谈论都有失肤浅,或者仅仅把去中心化看成是去平台等组织的权力垄断,或者把去中心化看成是对个体中心化的确证。我们以为,在更根本的意义上,这个去中心化既是去集体的中心化,也是去个体的中心化,凸显的连接本身的中心化。正因为元宇宙实现了所有个体之间的开放的、具象的、直接的交流, 因而是连接本身而不是组织和个体居于中心地位。与此相适应,元宇宙的道德原则就既不是个人主义的,也不是集体主义的,而是连接主义的,用一句熟知的话来表述,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哲学家列维纳斯认为,道德生活有三个不同的模式:第一,以集体为重的道德生活模式。第二,以个人为重的权利生活模式。第三,以他者为重的道德生活模式。而且第三种模式最基本,也最能反映人的本质。我们在这里谈的元宇宙伦理,也许就是这第三钟道德生活模式吧。

三、道德的虚实之间

元宇宙是与现实世界平行且交融的虚拟空间,其道德运行有其特殊的问题和机制。

1、责任主体的唯一性。脑机接口被视为进入元宇宙的秘钥。确实,如果人们不再佩戴AR或VR等体外设备,而是直接在脑部植入一颗芯片,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入元宇宙,享有元宇宙带来的美好生活,岂不妙哉?关键的问题不是科技的,而是伦理的。因为脑机接口的道德后果是责任主体的悬置。第一,脑机接口会取消自我意识的唯一性。这个陈晓平教授做过很好的论证,咱就不多说了。总之,如果失去唯一性,“自我”就不成其自我, “人”也不是真正的人,责任主体就会无附着之处。第二,脑机接口把大脑和设备连接在一起,彼此有双向的信号传输。一边是向设备进行信号传输,另一边设备又将信号传输给大脑,这个时候谁在控制谁就很难讲了,是人在控制设备还是设备在控制人呢?主导行动决策的主体是谁呢?责任由谁承担呢?第三,脑机接口会将大脑信号直接转化成机器行动,那怕只是人的一闪念。但人是有实践理性的,会根据行为目的和具体情境做出明智判断、谨慎权衡、慎重决策。在这个过程中,人会犹豫,会踌躇,会放弃,也会勇往直前。但芯片不会,如果芯片捕捉到了一闪而过的念头,就指令机器做出反应,引发后果。那么,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归责是合理的呢?总之,脑机接口一旦实施,主体责任就将落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反对脑机接口,坚持现实责任主体的唯一性。

2、交换正义。在去中心化的元宇宙里,交换正义取代分配正义。分配正义是处理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关系的具体正义。预设了集体这样一个超越于个体成员之上的独立有机体;预设了进行利益分配的权威机关,预设了资源的稀缺性,这些预设显然不符合元宇宙的生态及其连接的去中心化特征。与此不同,交换正义是一种在没有统一的分配权威和裁判者,在众多个体追逐利益实现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个状态,因此,更符合去中心化的元宇宙社会。

3、程序伦理。社会学把信任、互惠规范、公民参与网络视为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其实是社会运行的道德机制,信任水平越高,合作的可能性越大。互惠越普遍,连接的纽带越牢固,公民参与的网络越顺畅,社会共识越容易形成。在元宇宙里,社会资本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信任、互惠和参与是元宇宙连接关系各主体都必须遵循的约束条件。一旦失去这些约束条件,元宇宙的连接就无法存在。正因为如此,在元宇宙里,这些社会资本通过区块链、非对称加密、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等技术设计嵌入元宇宙的底层架构,所以,我们称其为程序伦理。

海子诗:“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借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这也是写作本文的初衷吧。

来源:中国伦理在线
编辑:蒋可心

19#
 楼主| 发表于 2022-1-3 19:40:2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刘永谋|元宇宙:在乌托邦与敌托邦之间的路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刘永谋发布于微信公众号,保留一切知识产权。《环球》关于元宇宙的文字采访,说是2022年第一期有个很多人关于元宇宙的文字形式辩论,敬请关注。不知道他们会怎么用,这里是我对他们所提问题的回答。
1、对于普罗大众最好奇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进入元宇宙?元宇宙时代一定会来临吗?
我认为,元宇宙是赛博空间的一种形式。数字时代早来了,赛博空间早到了。元宇宙或许比网络空间更成熟,沉浸性更深,但本质上仍然是赛博空间。所以,我们已经在元宇宙之中,就像已经在网络空间中一样。当然,我们更是生活在物理世界之中,或者说,元宇宙是依附于宇宙的、衍生于宇宙的。
为什么会进入元宇宙赛博空间,这个问题的答案和“为什么要上网”的答案是一样的。同样,“为什么不要沉迷于元宇宙”,这个问题的答案和“为什么要反对网瘾”的答案是一样的。
如果“元宇宙时代一定会来临”是说每个人都会VR设备不离身、每天不下线的话,第一我觉得这基本上不可能,第二我反对人类生活朝着这个方向前进。为什么不大可能?首当其冲就是能源负荷不了,不可能“用爱发电”,必须在物理世界获取能源。
2、元宇宙的尽头是令人憧憬的未来还是终将走向毁灭?
“元宇宙的尽头”,是一个奇怪的说法。我不明白它的意思。如果问的是:元宇宙的发展最终会通向乌托邦,还是通向敌托邦呢?我的看法是:在现实中,元宇宙技术应用走的必然是“介于理想国与机器国之间的路”。
当然,和所有新科技进展一样,极端的情况不是没有可能出现,如科幻电影《虚拟革命》(2016)中的悲惨场景,但可能性极小。人们会不断追问“元宇宙的尽头是令人憧憬的未来还是终将走向毁灭”,这样的追问会阻止极端情况的出现。
技术时代,新科技发展人人有关,值得每个人关注。
3、在元宇宙中,能实现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吗?贫富差距是否能消失?
任何新技术应用,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社会资源重新分配。比如,AI在科研上的应用,会逐渐减少简单、重复、例行实验之类的工作岗位。元宇宙也不例外。一些人会因为元宇宙技术应用获利,而另一些人则会遭受损失。
单靠元宇宙消除贫富差距?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单纯依靠任何一种新科技应用,都不可能消除贫富差距。很多思想家早已经指出,20世纪下半叶以来,新科技发展催生生产力爆发,已经让发达国家进入富裕社会。也就是说,从物理上说,此时社会生产的财富已经可以满足所有社会成员舒适生活所需。但是,在现实中,西方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不仅没有消除,相反在一些地方不断在加剧。
为什么?贫富差距问题归根结底是社会制度安排的问题,而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如果不进行社会制度方面的创新和改造,新科技越是创造出更多财富,结果很可能贫富悬殊越来越严重。
4、当人们在元宇宙中拥有多个身份,家庭结构、伙伴关系等是否会被打破重建?新的社会秩序建立会出现什么样的道德困境?
变化当然会有,但谈不上出现“困境”之类惊人场景。
在现实生活中,在不同场景中人会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在网络空间中,人们拥有了更多身份,扩大了人的社会向度。在现实生活中唯唯诺诺的人,可能是网上某个激进社区的意见领袖,或者某个游戏公会的“头”,或者活跃度很高的微信群群主。这样的情况一直在发生,家庭结构、伙伴关系等一直都在流变。技术变迁影响这种变化,社会价值观念也影响这种变化,国家政策法令更会影响这些变化……我的意思是,打破与重建社会关系,是很正常的现象,不值得太过忧虑。社会是流动的,并非一团死水。
至于说,元宇宙崛起,会在短时间内重塑出全新的社会秩序。这基本不可能。今天元宇宙热潮,主要是资本逻辑在推波助澜。资本背后的经济力量为什么要颠覆既有的社会秩序呢?对它们有什么好处呢?与其说元宇宙会颠覆旧秩序,不如说它会维护既有社会秩序,会让赢者继续赢下去。
众所周知,一百年来,中国的社会秩序一直处于急速现代化的变化之中。其中,最剧烈的转变当属建国初期所完成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转变。这个转变是深刻到骨子里的,可并没有出现什么应付不了道德困境。和它相比,元宇宙可能导致的社会秩序转变,完全算不上“打破”。
当然,和所有新科技应用一样,对于元宇宙的社会风险,我们必须要提前研究,预先防范,谨慎应对,努力向前。
5、元宇宙是自由平等的乌托邦还是人类欲望的宣泄地?
元宇宙怎么会自动成为自由平等的乌托邦呢?物联网是不是自由平等的乌托邦,互联网是不是自由平等的乌托邦?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一样的:新技术的应用,既有积极的效应,亦有负面的效应。技术哲学反思的目标,就是努力思考如何让新技术造福社会,如何让新技术风险最小化。
元宇宙只是又一种新科技应用,并没有什么特殊或奇怪的本质。任何关于元宇宙极善或极恶的修辞学宣传,都将被现实发展所证伪。与元宇宙相关的一些技术,尤其是VR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就热过一波。二十年过去了,元宇宙相关技术有一些进展,但完全不是修辞学极化言说的情况。
从哲学上说,包括元宇宙在内,所有的赛博空间都依靠人类的想象力而存在。没有想象力,它就只是一堆物理元件。人类想象屏幕背后有一个空间,让自己沉浸于其中,但实际上没有这么一个确定的物理空间,电脑硬盘里没有,机房里也没有。
因此,赛博空间越是能让人沉浸,就越是成熟、发达,就越是能吸引人。于是,与之相关的ICT技术,包括元宇宙技术,会想法设法让人沉浸到感官所营造的赛博幻境当中。对不对?照此逻辑,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感官满足和放纵就很可能成为新技术应用的着力点。此时,元宇宙可能成为“人类欲望的宣泄地”。
人成为元宇宙的囚徒,实质上是成为自己感官欲望的囚徒。而这种情况正是元宇宙学术要批判的,社会要警惕的,国家要治理的。
6、在向元宇宙迁移之后会否像黑客帝国那样出现现实世界的大萧条?
像某些科幻电影所描述的,如果所有人每天躺在连接椅上网,除了吃喝拉撒之外完全不下线,现实世界当然会大萧条。
但我觉得这基本不可能。元宇宙的威力没有那么大,它不过是ICT技术又一次新的应用。从互联网开始勃兴起,类似耸人听闻的故事,已经听得够多了。极端的敌托邦、机器国,尤其是元宇宙与极权主义的苟合,当然要时刻警惕,但更不能因噎废食,“把孩子和脏水一起泼出去”。
《黑客帝国》中的元宇宙场景,是机器人强迫人类、奴役人类造成的。可能有极少数人愿意过那样的生活,但作为一个种族,人类不会认为那样生活是幸福的。至于机器人会不会强迫人类那样做,是另一个问题了。对此,我的态度是:机器人技术要发展,元宇宙技术要发展,而人类则要尽所有可能去控制新科技的发展。
7、当元宇宙中的NPC觉醒之后,是否会失控?
第一,NPC会不会觉醒的讨论,现在为时尚早,技术进展离此还有十万八千里。
第二,NPC会不会失控?有人说,技术发展有自主性,人控制不了它,肯定会失控。有人说,技术是一个工具,人可以轻易地控制它。我觉得,这两种观点都没有抓住关键。问题的关键是:不管NPC未来会不会觉醒,人类都要想办法控制新科技的发展,而不是任由新科技及其应用不受约束地“野蛮生长”。
我的主张叫做“技术控制的选择论”:对新科技发展尽最大努力进行控制,而且要为这种控制而牺牲某些可能的“技术福利”。比如,手机好玩,但是玩多了耽误事,就应该适时放下手机。
8、阿尔法狗下一盘棋的电力成本就高达3000美元,要支撑元宇宙人类是否要先经历一场能源革命?除此之外,还需要哪些先决条件?
元宇宙依附于宇宙,能源限制就是最突出的例子。相比于物联网,元宇宙所消耗的能量明显会更多。光这一点,都决定了元宇宙不可能走向总体化的社会工程,而只是某些有限局部运用和进展。
元宇宙的发展是有取舍的,取舍的标准在于是否有利于社会福祉。
除了能源限制,安全性、鲁棒性也是元宇宙面临的巨大问题。发生水灾、地震时元宇宙会相关的基础设施怎么样?在元宇宙中,人们一举一动都区块链地记录,还有什么隐私可言呢?一直以来VR让人眩晕的问题,如何解决,能否解决?这样一些问题,都是非常明显的技术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了,元宇宙发展前景好不了。
一句话,现在应该集中精力在元宇宙技术上进行攻关,资本不着边际的元宇宙话术要适度。对于“元宇宙炒房”之类的“割韭菜”行为,要坚决打击。元宇宙艺术的发展,要去其糟粕,存其精华。而元宇宙学术研究要跟上,要重点思考元宇宙与人之间的关系,思考如何让元宇宙造福人类的问题。
来源: 不好为师而人师者
编辑:马皖雪

20#
 楼主| 发表于 2022-1-4 13:22:0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元宇宙的发展与挑战
来源:学习强国
链接: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4064180359736973312&t=1640744338875&showmenu=false&study_style_id=video_default&source=share&share_to=wx_feed&item_id=4064180359736973312&ref_read_id=3f045a70-b349-446f-abb8-f237e633f9af_1640769970751
编辑:李佳怿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