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婷寒假作业
一大年三十,吃了年夜饭,我们全家就早早地守候在电视机前,期待一年一度晚间8点整开始的春节联欢晚会。
“呀,八点了,快快,春晚开始啦!”我激动地手舞足蹈,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一边向正在给亲朋好友送去新年短信祝福的妈妈爸爸吆喝着。
“今年的春晚期待值爆表,以‘共筑中国梦,家和万事兴’为主题。微博上说今年的春晚采取一种全新的模式——打破空间格局,在中央电视台一号演播厅进行直播外,还将设置泉州、西安、深圳、呼伦贝尔分会场,以实现‘东西南北中、全民大联欢’的创作基调。”我向爸爸妈妈“卖弄”着所了解到的信息,内心犹如有小鹿乱撞。
春晚在联唱《四世同堂合家欢》中拉开序幕,开场的央视主持人们一改严肃的形象,穿着喜庆,各个看上去活泼、欢乐,立刻就带给了观众一种欢乐和舒服的感觉。在我心中,最值得称道影像的是由“紫薇格格”林心如、歌手梁咏琪和演员刘涛共同演绎的歌曲《山水中国美》,为了配合这首单从名字上就古色古香的歌曲,一号演播大厅的LED 变幻山水图案,恍若人间天堂,此时倾天水幕降下,整个场景美得令人叫绝。当然,央视春晚呈现上的大量运用虚拟植入技术的节目,把晚会现场实体舞台无法传达的空间变化和意象环境等生动呈现在电视屏幕上。
春节是中华民族欢乐而又喜庆的日子,就像一首美妙的乐曲刻在男女老少的心中,所以春晚不仅是“明星大腕”的专场,也是“草根平民”展示自我的舞台。普通大众联合演绎的节目,可谓惊艳,草根明星用实力证明高手在民间。还有看着那些来自各行各业业余演员的出色表现,你不得不相信“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之真理颠扑不破。猴年春晚在一首经典的《难忘今宵》中完美落幕。鞭炮的噼噼啪啪声此起彼伏,五彩斑斓的烟花在南充城的空中层层叠叠,光彩夺目,划过一道道绚丽的光华。
二 绚丽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浓浓的硫磺味有些刺鼻。猴年初一,我们一家人围坐在饭桌边,按约定来到舅舅家吃晚饭。这时,门外有一群小朋友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地在放烟花,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烟花声,顿时激起了我想放烟花的欲望,我放下碗筷,拉上坐在旁边的表弟,拿上表弟的烟花,一个箭步地破门而出。
表弟拿出一根大名为“飞毛腿”的酷似火箭的烟花,这家伙有些厉害,“叽”地一声从管子里射出,开足马力,留下一道白白的烟雾带,大约3秒后,“砰”地炸开,我被一惊,肩膀不自觉地抖了两下。
后来,舅舅也出来了,怀抱了一个大家伙,加入了我们放烟花阵营。舅舅问我俩:“敢不敢放这个高空烟花?”“嘁,这有什么不敢的,让我来!”弟弟对这个问题表示不屑,说着就要上前点燃导火线。可是,舅舅却“怂”了,“你敢点,但是我不敢让你来,毕竟你还小,万一把手炸了怎么办?我相信你敢,但是还是要注意安全。”于是,此项艰巨的任务就交给舅舅了。舅舅蹲在地上,向左微侧着身子,伸出右脚,感觉随时要起身“逃跑”,然后小心翼翼地点燃了导火线。顿时,一颗颗火药从纸管子里依次蹦出,挣脱地球重力的束缚,在空中贡献了自己,炸开了花,数学天赋极佳的烟花,画出了数不清条数的彩色、耀眼抛物线。火花有多种色彩,绿的、红的、黄的……形状好似绽放在夜空中却转瞬即逝的雏菊,要“凋谢”之际,调皮的火星就像沿着直线轨道一样,要向我们奔来,吓得我们马上躲在房檐下。
“大家伙”殆尽后,弟弟递给我一种不知名却常见的烟花,一点燃就发出“滋滋滋”的声音,弟弟拿着它转圈,胡乱地用它“画画”,像一颗巨大的荧光爱心,像哪吒踩在脚下的无敌风火轮,总之好看极了。我相信,今晚这般美丽的景象会值得我去回味……
三
不知不觉我已挥手作别1月,归家近二十个日夜却还没正式出过远门。今天,远在成都的表叔乔迁新家,我与妈妈两人前去恭贺,为了早早赶到,我们买了早上05:39分的火车票。虽然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之计在于晨”,但是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起床困难户,“叮铃铃!”讨厌的凌晨4点的闹钟打破了我最香、最美的梦境,我遮住耳朵蜷缩成一团,即使仍有嘈杂聒噪的声音,我还是装作一副听不见的样子。平时就不赖床的妈妈,4点起床根本就不是难事。害怕错过火车,妈妈一把掀开被子,冷得我直哆嗦。我终究没能逃过早起的命运。
“去火车上睡觉,去火车上睡觉……”这句话仿佛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它成为我加快脚步,想早点赶上火车的催化剂。
寒风凛冽,早上更是萧瑟,但临近春节,车站却掀起一波又一波人潮。
排队买车票的队伍像是蜿蜒的巨龙,候车厅挤满了人,千姿百态——有人两手插在口袋里,把头缩进衣服正进入甜甜的梦乡;有人眯一会儿眼却又马上醒来像在时刻提防着混在人群中的小偷;有人低头玩着手机打发时间,还有紧紧拽着爸爸妈妈的小孩……
呵!我拼命地想挤进我自己的座位,却被走廊上的各种行李堵住了去路,走一步跨两步再跳几下,终于杀出重围。这是一列从温江开往成都东站的火车,很多人从温江出发已经连续在火车上过了两个日夜,坐在我对面的叔叔就是其中一员。叔叔说:“每年春节回一次家不容易,火车票不好买,飞机票又太贵,辛辛苦苦在外打工挣的钱舍不得用来买飞机票。”说着直叫苦。的确,我才上车短短1个小时就有些难受,因为火车上不能开窗,所以空气闷人,好似被压缩在罐头里的沙丁鱼,缺乏氧气,加上烟味、厕所的氨气味、泡方便面等味夹杂在一起让人有些恶心。
春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是漂泊在外的游子辛苦打拼的归程。
此时,让我想起一首改编后的诗——春节又到,中华大地有钱飞机,没钱站票望长城内外,大包小包大河上下,民工滔滔。早起晚睡,达旦通宵,欲与票贩试比高,须钞票。车票如此难搞,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看人山人海,一票难求。唐宗宋祖,更是没招!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好骑马往回飙!
四 小时候,看见妈妈轻轻松松就包成功的饺子,感觉神奇——从一个很大的面团中揪出一小溜,被大拇指和食指一捏或一按,再用擀面杖一擀,一张薄薄的圆形面纸就诞生了,中间放上早已调好的肉馅末,两手用力向中间一捏,一个肚子鼓鼓的“元宝”就完成了。春节吃饺子仿佛是种习俗,年三十早上,妈妈就从市场买来雪白的饺子皮、肉、香葱、芹菜等佐料。爸爸负责剁肉,妈妈和我择芹菜,芹菜择好了、肉也剁好了后,做调料环节就开始了。爸爸把芹菜、香葱切成颗粒状,和肉末一起放进一个大的碗盆里搅拌,再放入盐、味精、花椒粉和鸡精。这样,饺子的“中心部分”就完成了。
妈妈拿来一碗清水,开始准备包饺子。从来没有包过饺子的我,却跃跃欲试,有莫名的自信,觉得有包“元宝”的天赋。我开始模仿妈妈包饺子——先挑起一些肉馅放在饺子皮的中间,用筷子沾点清水均匀地涂在饺子皮边沿,然后先把中间捏一下再把两边灵巧的一压一挑,立刻就给饺子配上了一波浪花边。不一会的功夫,妈妈就做好了5个“元宝”。包饺子,原来如此!
我左手托着皮,夹上满满一筷子馅儿,涂上清水,然后把饺子皮的两端往中间一合,使劲一捏,不料,馅儿像小虫一样从饺子皮侧面钻了出去。我马上把馅儿堵住,可皮儿仍旧“张着大嘴”,像个吃包的笑弥陀合不上口。弄了半天,首个饺子就算失败了。我认为失败的原因是把肉馅放得太多,所以第二个饺子我决定放少一点,虽然我让第二个饺子成功的合上了嘴,但是它像极了泄气的皮球,瘪瘪的,“瘦”得只有皮包骨,,像打蔫的黄瓜秧。爸爸妈妈看了,一直在旁边笑,叫我慢慢来。渐渐地,我开始有了包饺子的感觉,虽然没有爸妈包得好看、身板挺得直,但是我的饺子能成功站起来了。
后来,妈妈把我包的饺子全部给我吃,虽然形状不怎样,但是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吃来也是美滋滋的。
五
古人有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除夕那天贴春联。除夕当晚,古人都有一个隆重的祭祀仪式,其实贴春联,也是其中一道程序。过了除夕,万象更新,所以赶在除夕晚上贴好春联,寓意最好。但除夕当晚,许多人家都忙着做年夜饭、看春晚,有的还要祭祀,事情较多。趁着下午晚饭前这段空闲时间贴上春联,室外光线也好,应该是目前最合理的时间了。
年三十下午,爸爸叫我和他一起贴春联。爸爸和我先把旧春联揭掉,拿出小刀,爸爸负责左边,我刮右边。在我俩的齐心协力下,两边墙壁很快就光滑如新了。
接着,我把家里的胶水拿出来,拿来新买的猴年对联,然后均匀地给春联背后刷上薄薄的一层胶水,递给站在椅子上的爸爸。爸爸小心翼翼地移动横联位置,时不时地问我正不正。“别动,就这样。”横联被搞定后,我迅速地给上下联也刷上胶水,贴上下联比较顺利,因为可以沿着门来校正位置。爸爸用手掌拍拍春联,向它施压,使它与墙面更加“密切”。之后,爸爸跳下椅子,再看了看贴在墙上的春联,对我笑着说:“大功告成!”
六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春节踏着哒哒的脚步愈来愈近,意味着家人团聚、串亲访友……的到来,在此前夕,备年货是为了迎接春节中最重要的一步。
猴年腊月二十七晚,我和妈妈去到附近最大的一家永辉连锁超市买年货。走在路上,寒风瑟瑟,冷得我和妈妈直哆嗦,我用围巾左裹一层再右一层,几乎把整个头都埋进了我那条黑色的大毛线围巾里,只露出了2只眼睛。冷是冷,不过心情却是无比欢愉。越靠近超市,越热闹,整条街褪去了往日里“严肃、萧瑟”的感觉,给人热情与喜庆。左边连续停着几辆皮卡,但它们不是私家车,而是商贩们在过年这几天大捞一笔的好工具,有的皮卡车拉着青枣,有的皮卡车拉着一捆一捆的粗根甘蔗。再看看右边,一家人摆摊卖着春联,大约8岁的女儿扎着俏皮的马尾,穿着一件红色羽绒服,帮着爸爸妈妈热情地招呼来往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买一副对联,声音稚嫩清脆,让人听上去心酥酥麻麻的,想拒绝都不行。在路上有买年货讨价还价的声音,卖年货的吆喝声,汽车的咆哮声,人们的欢笑声,问价钱的声音,路上的鞭炮声……有这么多的声音,怎不是过年?
走进超市,哟呵,热闹不是吹的!超市两旁挂满了灯笼,喜气洋洋的。广播里锣鼓阵阵,乐曲激昂。。购物架上琳琅满目,过廊两边的商铺挂满了气球、彩带、和红红的剪纸。大家都沉浸在喜悦的气氛里,每个人脸上仿佛有红光映射,容光焕发,神清气爽。
越往里走,只见称瓜子和糖果的那片区域黑压压的人,有的售货员拿着一盘酥心糖,发给过往的顾客品尝;有的售货员带着耳麦、手持“小蜜蜂”,招呼着:“来看看、来看看,徐福记糖果新年打折促销回报老顾客了哈!”
大家各自购着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互相打着招呼。声声奏响了一只富足安康的乐曲,显出一片热闹而欢乐的景象,和大家一样,我和妈妈满载而归。
七
从学校返家的第二天,我就很幸运地赶上了腊八节。在我的记忆里,初中学生时代后的腊八节基本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中午匆匆吃下那一碗热腾腾的、飘着腊肉、桃仁、花生、山药香味等用十几种食材熬成的腊八粥,节约点时间来午休,一觉醒来,又得背上书包奔向学校,这就是我学生时代的腊八节。我坐在窗前,冬日难得一见的阳光洒在脸上,想抓抓不住,说它无情却给你温暖,静静地回想,孩童时代的腊八节却是那么令人难以忘怀——这天的炊烟是年底盛事开始的标志,袅袅地蜿蜒在房顶上的天空里,延续着几千年的乡俗。在醇香的气息里,游子想起了母亲的呼唤,想起了老屋的温暖,泛起了归家的情思。
小时候,一到腊八节,妈妈便说:“腊八,扎花,支灶,年下。”妈妈还继续告诉我:“今天要喝腊八粥哦,多吃点。”那时,对腊八粥没有具体理解,“腊八粥是什么?”“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宝五味粥。人们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妈妈一边给我穿上新衣服,一边跟我解释腊八粥。“哦。”我还是有些浑浑噩噩。
既然小时候腊八粥困惑了我这么久,初中高中的腊八节我没好好过,那今天就一起解决。
核桃、栗子、桂圆、花生在妈妈手下轻松地被剥去外衣,赤裸的面向我们,不知道此刻它们是否像娇羞的小女孩有些不好意思与尴尬呢?接着,妈妈拿出昨天晚上就洗净泡软得红枣、莲籽、葡萄干、大米、燕麦、薏仁米、花豆、黑豆、红豆,开始烹煮了。不一会儿,水花沸腾中,清香飘逸。阳光的味道被各样杂粮吸收,又在氤氲的水汽中化作一缕清香,散发出来,这清香带给我们腊月里第一丝清清淡淡的幸福。经过时间的烟熏火燎,香甜慢慢酝酿而成。金黄的小米,鲜红的大枣,白的莲子,各色各样的豆子,核桃仁,花生米……是农民洒下汗水的成果,是土地对人类辛勤培育后的回报。
一碗香喷喷的腊八粥告诉我:收获需要用辛勤的水去浸润,去蒸腾,去熬煮,才会在心中留下智慧的营养……
在腊八粥的醇香里,是新春对人们的召唤,是对家的思念,是对自然万物带给我们舒心的感激!
八
扫尘,起源于古代汉族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是我国民间春节传统习俗之一。通俗的讲,就是对室内屋外,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以迎接新年。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腊月二十四,妈妈就开始让我和爸爸一起帮忙大扫除。“你们俩儿,一个忙着读书,一个忙着工作,很少劳动,缺乏锻炼,今天就让你们两个来体味一下家庭主妇的辛苦。”妈妈打来满满一盆水,笑着对我和爸爸说。妈妈打扫厨房,爸爸擦窗户,而我就负责把地板拖得锃亮。
为了打简算盘,我决定先用扫把把家里扫一遍,这样我后来就可以直接拖地并不用担心垃圾黏在拖把上,导致越拖越脏。好家伙,这扫把是妈妈自制的,原来的把杆“年事已高”再经风霜侵蚀后,长满了猩红的铁锈。妈妈给它换上了一根塑料的PP管,的确是变美了,不过它有点矮还有些软。
无赖,我还是拎起扫帚,从自己的卧室开始打扫。我拿着扫把打着旋儿,“垃圾君”不但不跟着我的指挥走,而且“叛乱”了起来,到处乱跑,还有的傲慢不羁,不屑跟着我走,更可气的是,被我遗弃的头发紧紧的盘在了扫帚上,越缠越多,我只得把它们从扫帚上扯下来扔进垃圾桶。扫一个房间,费了好大周折,把我累得够呛。不过,有了经验,我渐渐地扫得很快而且干净。
“记得把沙发下面扫一扫。”妈妈提醒我。
我连忙弯下腰,蹲在地上,手里拿着扫帚柄把垃圾往外挑,可调皮纸屑好像在跟我作对,就躲在里面不出来。我只好趴在地上,伸长脖子拿手去够,小纸屑终于不干情愿地从沙发下走出来。
九
站在西山山脚,看见上山的必经之路——长长的石梯上人头攒动,有的人拿着自拍杆拉着亲戚朋友在玩自拍;有的人背着大包小包,提着零食,看样子准备在山上享用午餐;有的人在拉家常,不知不觉放慢了脚步,一吸一呼大口喘气。头越往上扬,能清清楚楚看见几个斜一字形的长梯上,满满的人点缀着。
大年初一的西山,到处都充满了喜庆的气息,连空气都冲刺着浓浓的硫磺味。沿着石梯的一列列树被园丁们精心地穿上了金色的礼服,头上挂着彩色的会放光的“发饰”,有的还打了耳洞,戴上了两串大红灯笼耳环,像一名名来自远方的少数民族少女,仿佛要参加一场盛大的宴会。登完石梯,一片绿色的草地铺向远方,热心的给我们引路。石梯消耗了我们太多精力,我们像刚刚游过了一片被水葫芦污染的水域,此刻缺乏氧气,张着嘴巴贪婪氧气的鱼儿。于是,我们决定坐在草坪上休息片刻再出发。
这时,耳边传来了一阵阵喜庆的锣鼓声,哦!看清楚了,原来呀,几个身穿红衣服的人正抬着一顶大红花轿绕着圈走,轿子一颠一颠的,轿子里的人笑着向围观的人招手。和我们一样,坐在草地里的游客也热情地挥手回应。草地,早已被五花八门的小商贩挤满,不断传来小贩们的吆喝和大家买卖之间的讨价还价声,吃喝玩乐样样俱全——十里飘香的羊肉串十分诱人,摊前到处挤满了等候多时的顾客,一批批羊肉串相继烤好,金黄色的热油包裹在肉串上,在炭火上发出“呲——呲——”的响声,诱的人口水直流;一位老奶奶推着小车,摆着一杯杯不同风味的奶茶,时不时问脚步有些停下的游客需不需要一杯热奶茶;民间艺人在做糖画,有顾客转到了一条龙,只见他用勺子盛了些糖,在一块石板上飞快地划来划去,不一会儿就出现了一条活灵活现的“龙”,再拿一根小棍放在龙身上,稍等一会儿,糖就凝固了,小孩子们便拿着粘着龙的小棍得意洋洋的继续逛庙会。
十
大年初五,我们回到爸爸老家,恰逢祭财神日。奶奶是一个虔诚的信佛者,厨房里供着灶王菩萨,客房正中央一张巨大的千手观音佛像,佛像正对下面的桌子上,中间是一个用来上香的坛,袅袅香烟氤氲盘旋而上,旁边的两个波浪型花边盘子盛满了苹果、梨、糖等贡品。这看得出奶奶是刚刚上过香的。休息片刻,我去客房找奶奶,只见她双手合十,低头嘀咕着,隐隐的“南无阿弥佗佛”的话语入耳。我站在门口,小心翼翼,生怕打扰了这般神圣与宁静的时刻。不知不觉,我也跟着奶奶在心间默念。
一会儿,奶奶转过头来,看见我站在门外,吓了一跳。
“奶奶,初五是不是祭财神日?”
“是啊,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北方人正月初二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奶奶告诉我。
“不过,财神要用来抢的,所以一般初四就开始抢财神,初四晚子夜,就要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奶奶补充道。
“不过,我们现在越来越没这么多要求,所以我刚刚才准备了这些。”奶奶认真的告诉我,看得出她还是很看重这些习俗。
这天中午,奶奶给我们煮了混沌。我还觉得好气,奶奶就用一顿来迎接我们,未免太酸薄。
后来,奶奶解释说:“祭财神的这天,要吃点馄饨,因为馄饨长得像元宝,所以馄饨汤又称元宝汤。”
十一
傍晚,远远看见爷爷在田坎上拿着一根长棍在赶鸭子,我觉得有趣,跑去想试一试。于是,我便行动起来。冻得惨白的双手同心协力地帮我挽起裤管,接过爷爷递来的细长细长的竹竿,满怀自信地走向“不听话”的鸭群,对它们说:“看本大侠怎样降服你们。快走,否则别怪我不客气!”
爷爷在田埂上看到我这副模样,觉得又气又好笑,“你这样也能赶鸭子?”
鸭子们摇摇摆摆地在田里走着,发出“嘎嘎”的叫声,一晃一晃,像个十足的喝醉酒却依然气场强大、威风凛凛的将军,不屑看一眼凡夫俗子。
哟呵!鸭子也看不起我,还向我示威。
我越想越气,捡起一块石头朝田里甩去。可谁知鸭子非但不上岸,反倒越跑越远了。“嘎嘎嘎,嘎嘎”鸭子发出抗议的叫声,说着:“我才不吃你这套!”真是适得其反!
就在这时,我灵光一闪:决定模仿鸭子的声音来引它们上岸,让它们把我当成同伴。说干就干,我捏住喉咙,想尽可能地发出同样的声音,“嘎嘎,嘎嘎,嘎嘎……”一只假鸭子的声音在山间盘旋,被山峰阻挡后,向上形成一波又一波的回音。鸭子哥们从水中抬头望了我一眼,然后又一头扎进水中觅食,趾高气扬地留我一个人自寻快乐!
无奈,我只能用“拦截法”来做“最后的挣扎”了。我先用竹竿拍打水面,吓得鸭子们赶紧上岸,有的张开翅膀一扇一扇,有的发出“呀呀”的声音,肯定是害怕了。我让爷爷跑到田埂上去堵住一头,然后鸭子无赖才乖乖跟我回了家。
本来还以为赶鸭子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实践后才知道这么困难,不过我还是成功地把鸭子赶回了家,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总算落地了。
十二
纤瘦的白杨树整齐地伫立在路的两旁,像拿着枪等待首长发号施令的士兵。树下的路耷拉着达到人膝盖这么长的草。水泥的路面不宽不窄,能容下3、4个人站成一排。远处路旁的一滩水静静躺在前方等待,黑黢黢的一团,像补在大地衣服上的一块黑布,不好意思的等待着路人的光临。树下的泥土褪去寒冷开始重焕生机,混俗色泽渐渐变成纯粹的奶咖色,像一杯醇香浓烈的卡布奇诺洒在了树脚。高高低低的车轮胎印记深深浅浅斑驳在上面,一幅刻在地上的立体雕塑就立刻生动明朗了起来,外壳硬硬的,色调却是暖的。这是沉寂在乡间小路的黑夜的杰作。
冬天的早晨,山间是安静,只有那袅袅炊烟还能悄悄告诉我们,那儿还有几户人家。朦胧的雾飘浮在空中,走在故乡,一个人,看着一座座小山包,却不敢说话,甚至怕我的一声叹息都会打扰了这般宁静、惊扰了这般气氛。
突然,起风了。一两只斑鸠从树丛里飞出,蒲扇着翅膀在天宇下划着不规则的圆。山上一颗颗古老的参天大树手拉着手,一层一层地铺开,每两层之间就有一层被风吹得枯黄的野草。风过处,黄的、绿的叶片旋舞着,随风飞舞一阵后,又自觉地落下来,厚厚的堆积在根部。山脚的小河消瘦了许多,没有了夏日的雄浑和激荡,清清浅浅的潺潺流着,偶有三五只农家土鸭在嘎嘎的浮过。河面倒映着两岸房屋、树木的影子,俨然是一幅乡村工笔画。
冬天,以这样的方式诠释着乡间独有的韵味。
这时候,风儿不吹了,天渐渐明朗,天宇蓝得像一面镜子,一敲就碎。乡间醉了,乡间成了一幅亘古的图画。
露在空气里的手有些僵硬,我搓一搓,放在嘴边哈出一口气,暖气从指缝里窜出去,一团白气慢慢散开,悠远、悠远,走了散了。
突然,噼噼啪啪的声音终究打破这宁静,空气中夹杂了淡淡的硫磺味。
一片刻沉淀,一片刻喧嚣。
冬天在这一朝一夕里喧嚣又沉淀,春节在这一朝一夕里喧嚣又沉淀,故乡也在这一朝一夕里喧嚣又沉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十三
农村的家家户户都少不了冬日的好朋友——火盆儿。没有空调、没有暖气,也没有地暖,更没有北方人家家有的“炕”。于是,火盆儿成为了南方乡村人家冬日取暖的用具。每晚,爷爷那儿早已布满厚厚老茧的手将灶膛里的余火倒入火盆儿,再往里加些许从白杨树上砍下的细枝,那是最好的干材。火苗燃烧起来,越来越旺,点亮了老屋的黑暗。这时,大家伙儿以暖融融的火盆儿为中心,大约10厘米的距离画圆,男人们肆无忌惮地吸着食指和无名指之间的香烟,摆谈着这一年工作打拼的辛酸幸福;女人们嗑着瓜子,七嘴八舌地聊着家长里短;小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打闹了一天,此刻乖乖的坐在爷爷奶奶大腿上看着电视正在演的小品,眸子里扑闪着欢笑与专注。
奶奶家的火盆儿恰是有着神奇魔法,一颗颗忽闪忽闪的红宝石就是那神奇力量的源泉。
奶奶在谷囤里抓一把已经风干了的玉米粒,埋进暗红的灰烬里。过不了多久,这儿“噗”一声,那儿“啪”的一下,火盆儿里乒乒乓乓地绽放开一簇簇白灿灿的爆米花。奶奶忙不迭得从捡啊捡,细心地扔掉那些已经变炸得黑黢黢和还没来得及爆开的米粒儿,用一个大碗盛起来,往上撒些白糖,奶奶牌自制牌零食就做好了。弟弟妹妹们待在一旁,早就垂涎三尺,争着、抢着把一粒一粒米花掷进嘴里,香香脆脆、嘎吱嘎吱。整个屋子弥漫了玉米爆发出来后焦糊的香味,混合着小孩们脆生生的笑,温暖了整个黑夜。
十四
登上公交车,我准备去许久未曾见面的高中闺蜜见面。我一上车,身体立即被人们身上所散发出的融融温暖所包围。天气的严寒似乎并未影响到人们的心情。年轻的哥哥姐姐耳朵里塞着耳机,脸上洋溢着快乐的光圈,眸子里放射出的欣喜略带一点顽皮。
这是一辆要经过城市中区的车,车上的人不比往常少,应该说临近春节去往市中心的人愈加多,你挤我,我挤你,两两身体摩擦产生的热量加在一起,足够温暖整个车厢,空气都因为缺水感觉有些闷闷的。 年轻人能受得了拥挤的“趣味”,可是年迈的老爷爷、老奶奶却似乎吃不消——被泛黄的眼白的黑色眼球里流露出吃力的神色。站在我面前的这位老奶奶,白发苍苍,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皱纹布满饱经风霜的双手紧紧地抓住扶手,体型矮小整体上看起来就颤巍巍,真叫人担心她会不会因为一个急刹而绊倒。
后面座位的一个人伸了个懒腰,一抬头注意到了“娇小”的她,看上去应该是个在校女学生。她在身后摸索出了一个包,挎在肩膀上后便站起身扶着老奶奶坐上座位。现在,我才看清那位不相识姐姐的样子,按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她颜值很高——眉毛弯弯的,似柳叶;樱桃小嘴涂上了衬人肤色的大红色口红;眼睛明亮有神,透出一丝丝的温暖和温馨。奶奶坐稳后,激动地抓起她的手直言“谢谢”,笑着露出了稀疏的黄牙。
十五
我是一名大一学子,独自坐在双人座位的靠背椅上,准备开始启程归家。困意袭来,我抵挡不住,毕竟今天这么早起床收拾行李。我趴在列车餐桌上朦胧地进入梦乡。不一会儿,上来一位女孩,和她一起的应该是一对夫妇,他们细心交代女孩东西在什么地方,下车一定要记到拿,不要在车上随便乱跑,避免和陌生人讲话,等等。
我不知道女孩长得如何,但从她上车以来的走路声可以知道她穿了一双带跟冬鞋,走路速度不算快,脚步也不太轻。女孩应该离我不远,她脚步的声音止住了,看样子应该是坐下了。
没一会儿,又来人了。沉重的皮鞋声,大概是个男的。这个人就这停下了,顿时我感觉桌子、椅子都在剧烈运动。他坐在我旁边,但他似乎也是个安静的主,我感觉不到他在做什么,因为没有声音,或许有微弱的声音是我无法听见的。
安静是一种氛围。
我继续体会一把盲人,想象她是怎样的姑娘,断断续续地想,一种莫名的感觉告诉我,或许她是个特安静的姑娘,或许在看着手机刷着微博聊着QQ,又或许她正在欣赏车窗外沿途的风景。
列车开始缓缓启动,车轮与铁轨激情碰撞,发出“咔哒咔哒”的声音。我抬头,特意关心这两个我用心倾听的人。
果不其然,女孩就坐在我左下方,皮肤白皙,大大的眼睛,鼻子很是秀气,再加上一头可爱的"自来卷",构成一幅天然的美丽图画. 男子年纪大约二十七、八岁左右,蓄着一头短发,黑色毛领外套的领口微微敞开,内穿白衬衫,衬衫袖口卷到手臂中间,露出小麦色的皮肤,眼睛深邃有神,鼻梁高挺,尤其是搭配在一起之后,更是犹如上帝手下巧夺天工的作品。
列车继续前行,我转过头,欣赏沿途风景。
十六
他仿佛是个捡破烂的老人,不,他就是一个以捡塑料瓶子为生的老人。我带着外公外婆去到家附近的体育公园晒太阳,因为他的穿着与众不同,背上背了一根敷满油、脏兮兮的蛇皮袋,没有新衣服、没有新发型,等等这些使我注意到了他。
他个子不高,衣服破旧,是一个可怜兮兮的穷酸老头。
他在灯光篮球场外打转,盯着那些湿透衣服用矿泉水补充水分的打篮球小伙,祈求他们把喝完水的塑料瓶扔给他。高傲不羁的小伙儿认定他是一个身份低微的“捡破烂”,所以故意迟迟不肯喝完整瓶水,让他干着急。我突然为他感到可悲,他仿佛只是有钱人眼中的一个玩偶,那些人看到他睁大眼睛盯着他们手中的瓶子不放,就越感到满足。
他已是一把年纪,面孔苍老,皮肤黑黝黝,身子板削弱,眼神黯淡,表情呆滞。突然,我又觉得他是如此可怜,一把年纪在外抛头露面,忍受别人异样的眼光,春节期间还要“乞讨”,他应该孤独寂寞,被家人无情抛弃。
他的步伐缓慢不稳,毕竟他年事已高。
突然,我又觉得他如此可敬。没有想到去做一个骗吃骗喝的地痞流氓,一个人坚强、独立于世。
球场里的那个老人,容颜在岁月的折磨下屈服,但心却不衰败,一个人自力更生!
十七
窗外,一袭冬雨。
一夜过后,老天爷得了重感冒,突然给这宁静的乡村冬天来了一场绵绵雨。我躺在温暖的被窝里, 并不打算早起,安静地想等着睡去。
可是,老天爷不给我这个机会,我睡不着,在床上翻来覆去,打着滚。除了习惯早起的爷爷奶奶烧材做饭发出的窸窸窣窣声音,故乡的早晨很静,静衬着响雨,绵绵细雨听起来又格外响了。
“ 算了,我就欣赏这场大自然演奏的交响曲吧!我开始仔细听,雨声总体是稀疏的,轻轻松松,可以想见,这雨点儿打在胡豆叶上,顺着淌流下来,“滴答”摔在冻得硬邦邦的土地上,再与其他的小雨点会和成一条涓涓小河。
突然,雨又大了些,节奏也更有了力道,似千军万马,又像铁蹄入关。雨,小了,渐渐又小了。初听是一位女子在轻声哭泣,诉说着自己与爱人分离。再听是身处前线作战的士兵,为自己战死沙场的兄弟哭泣。又或许是人们祈求着今天雨水充沛,五谷丰登。
天越来越明亮,我也该起床,伴着雨……
十八
“我回来啦!”我一边欢呼一边放下行李箱,按下了门铃。“咔嚓”门开了,“老妈!”我一下就扑到了妈妈身上,我故意不告诉爸爸妈妈我什么时候回来,好给他们一个惊喜。
一回到家,所有的烦恼都成了过往云烟,烦恼、紧张和疲惫全都化为了平静和兴奋。妈妈转身又开始忙碌起来,给我熬着清香的青菜粥,我靠在妈妈的肩膀上,听见了她的心脉缓和地跳动,闻得见妈妈身上独有的淡淡体香,,时隔3个月,我才又享受了这样的待遇,空气都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叮-咚-”门铃又响了,不用想就知道是我们家顶梁柱回来了。我跑到门前,本想给爸爸来个法式拥吻、中国式微笑、日式鞠躬和美国热吻,不过看老爸两手不空就放弃了。爸爸笑容满面,“稀客啊,终于回来了。”爸爸开玩笑调侃我。
晚饭后,我仔细端详了3个多月未见面的爸爸妈妈。虽然说,我已经离家在外地读书,他们就只有工作生活应该很轻松,但他们没闲着。他们在慢慢变老,一道道岁月的痕迹印在脸上,无情而清晰深刻。爸爸的几十根白发在空中摇曳,努力向外显示自己的存在。唯一不变的是,爸爸妈妈说话时的表情——含笑、温柔、舒心,还有话语中透露的感情——关心、宽容。
“一个可爱的家庭环境是世上一朵美丽的花,再没有什么比她更温柔,再没有什么比她更优美,再没有什么比她更能把人的性格培养得坚强而富有责任感了。”
十九
温暖、柔和,当午后的第一缕阳光破窗而入,我便忍不住用双手去迎接这份普照大地的来自大自然的礼物。
阳光穿梭于微隙的气息,舒倘,悠闲。自然的香味,弥漫在不是特别冷的冬日,把天地间一切空虚盈满。阳光下,是一道纤绝的尘陌,呢喃着天真,充盈着那抹曾经深不可测的孤清而飘逸的影。
中午那灿烂的阳光是一名优雅、高贵的舞者,它在窗前自由自在地跳着欢快地舞蹈,将室内的冰冷和阴暗一扫而去,房间亮堂堂的,散发着太阳狂热的味道。伫立床头,让阳光光顾自己,拥抱它散发出来的热情奔放。突然,一幅和谐的图景显现脑海——午后的阳光慵懒地洒在城市边缘一个小庭院里,一位年迈的老爷爷端着茶杯,热气腾腾,他逗逗挂在树上的八哥,要他跟自己对话,欢愉片刻,沐浴着阳光。
傍晚,金色的夕阳洒下余辉,它们静静在窗台上小憩,为周边细心地绣上一层耀眼的精致花边。我用手掬起最后一束阳光,跟它轻声道别。它依旧不舍,踏着小碎步一点点地向前挪动,徘徊片刻后,它还是跟我告别,宣告一天的结束。
忽然,我有了些感想——人生就如同一天一天,早上温柔却潜力无穷,中午激情热烈、灿烂辉煌,到傍晚温馨感恩。
有人说:“阳光用一日的精力,不断闪耀,直至日落,但早已使大地成为金色的海。”
二十
从小到大,我生长在城市,很少回老家,一般情况下只有在过春节或放寒暑假的时候回去看看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我品尝过四星级大酒店的珍馐,吃过普通小饭店的菜肴,也参加过婚宴等宴席,但是从来没有吃过农村特有的坝坝宴。今年春节,恰逢爷爷70大寿,他邀请亲戚朋友和全村人一齐到自己家吃坝坝宴。
临近中午,受邀的客人有的驱车而来,有的骑摩托车驮着老少赶来,有的扶老携幼走路前来,他们如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向爷爷家,并送来祝福的厚礼。他们互相聊着家常,纵情的笑着,所有的祝福和快乐都化作爽朗的笑声飞出了心窝,伴着清凉的微风响彻了整个乡村。
不过,在场的一位老奶奶倒是引起了我的格外关注。那位老奶奶似乎以前在奶奶家见过,和如今不同的是当初花白的头发如今全白了,脸上瘦削不堪,骨瘦如柴,身体的皮肤黄中带黑。眼神空洞,像已经耗尽了一生的精力、神气,木刻一般。只有那眼珠子左右上下的摇摆,才可以证明她是个活物。
包席的师傅是三男一女,应该是老搭档了因为合作起来一点儿也不生疏,个个手脚麻利,动作娴熟。
院子早就摆好了桌椅,十二点整大家准时上桌,人群更加喧腾了,年轻人自觉地先让老年人和小孩上座,然后自己再上桌。端菜的人把一盘盘菜接连端上来,有“八大坨”、“夹沙肉”、“酥肉”、“咸烧白”、“龙眼肉”、“炖王八”、“魔芋烧鸭子”、“烧肚条”等十几道佳肴,她还给我们解释道:“所有菜都是农村自家原来做的,地地道道的绿色食品哈!”
虽然是农家菜,不过色香味俱全,一阵阵香味让人垂涎三尺。坝坝宴没有繁华大都市的宴席豪华和隆重,却处处体现自然与和谐之美。
读书笔记
每一个女神,都活得很努力
—读《灵魂有香气的女子》
曾经就有人说,才女似乎都在民国出尽了。这句话先且不说它是否正确,但单单从民国角度而言它也有一定道理。民国多乱世,乱世多佳人。建筑领域劳苦功高的女神林徽因、有高深京剧造诣的女神孟小冬、续弦女神林洙在文革期间以微薄的工资照料梁思成全家。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新旧文化的激烈碰撞成就多少才华横溢的女子,她们或是文采飞扬的大文豪,她们或是貌美艺高的闪闪明星,她们或是晚清贵族后代出身名门的千金小姐,她们亦或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总之,她们是时代潮流的前沿,是载入史册的女子。
无论是因为外表还是因为才华被冠名的女神,风光背后是谈不尽的辛酸与沧桑,你会渐渐发现,堪称完美的传奇们花在饱读诗书的时间不比保持身材短,她们只不过是活得很努力的普通人。
女神陆小曼就是再普通不过的,她的人生就是一个更替变化的朝代,像一个抛物线没有确定的飞行轨迹。前期,在“外交部”学习的岁月,或许是她一生中才华与兴趣都充分尊重与显露的最美好时光,因为口齿伶俐、反应灵敏,她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外交部”的社交明星;中期,她与徐志摩恋爱,她费尽周折和懂她的他在一起,却因为耍性子、豪奢让徐志摩伤心至极,一怒之下坐上了最终让他丧命的飞机;晚年,丧夫之痛、好友绝交留她孤身一人,生活什么的糟透了,不过还好晚年她没有自爆自弃,她开始专心画画和编撰徐志摩文集,希望用行动表达爱和思念。
林洙,顶住压力,走进一个六十一岁老人的生活,做了梁思成晚年的妻子。有人说,她嫁给梁思成是她上辈子造的福,梁副部级待遇的优渥生活能让她幸福。但是,一个续弦,毕竟只能得到拖着黑色尾巴的幸福——林徽因儿女没有接纳与包容她,甚至为两人大多数亲友的唾弃和鄙夷,背负着无情抛弃并逼死前夫的恶名,又因嫁与梁获得副部级待遇的优渥生活与排场而遭非议,但是人们似乎也有意无意间忽略了她也曾在文革期间以微薄的工资照料全家,包括林徽因的母亲。
读了她们的故事,心里莫名的伤心和难受,感觉一直以来坚定的信念被证明得不堪一击。原来不是只有了优秀就能够获得幸福,不是容颜姣好就能与一个爱自己的人相依相存,在繁华落尽后获得一世安稳。
读完整本书,我想我找到了解药。每个人必经大起大落,站在高处能体会远方美景,跌到地面能懂得开始从每一个细节呵护自己,不靠别人只靠自己拍拍尘土,重新站起来。纵然后来再一次做了弃儿,我依旧是自己的珍宝。
每一个女神,都活得很努力。
做一个把自己当珍宝的女子,用书本充实自己,用书香濡染自身。理性的对待任何情感、工作、生活,不逼迫、不约束、不放弃,如此,便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