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触动与新闻伦理的平衡 编者按:9月2日,一张被称为"最让人揪心的的照片"传遍了整个欧洲。叙利亚三岁男童艾兰在偷渡到欧洲的途中不幸溺亡。艾兰的照片很快占领了欧洲舆论场:大众表达了对艾兰的痛惜、催促欧盟重新审视难民的接纳问题。同时也有专业人士对这张照片的新闻伦理问题提出了质疑。 9月2日,一张被称为“最让人揪心的照片”传遍了整个欧洲。照片的主人公是叙利亚的3岁男童艾兰·库尔迪,在与亲人从战乱的中东偷渡欧洲的过程中不幸溺亡,更为不幸的是艾兰的母亲和哥哥也在这场偷渡中死亡,只有父亲侥幸存活。 艾兰的照片很快占领了欧洲舆论场:大众表达对艾兰的痛惜、欧盟重新审视难民的接纳问题。同时也有专业人士对这张照片的新闻伦理问题提出质疑:该不该拍摄这种照片?客观的媒体是否披上了煽情的外衣?消费了难民们的苦难?利用了受众的同情?在媒体刊登了这张照片之后,更多的灾难报道涌入媒体平台,在照片和文字上呈现了大量难民的逃难形象,一张张痛苦扭曲的脸展现在大众面前,直观地传达了逃亡难民的艰苦与辛酸。 1993年新闻界也曾因为一张令人揪心的照片引发了争议。摄影师凯文·卡特拍下了《饥饿的苏丹》,照片中一个苏丹女孩饿得跪倒在地,而身后有只兀鹰正在虎视眈眈等待捕食女孩。这张照片使得摄影师获得了普利策奖,但因摄影师因拍照为重而未先救人引来了大众的指责,最后凯文不堪舆论压力而自杀。 荷兰在线特约专栏曾如此评述:所有的人道主义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站在抽象的第一人称“我们”的位置上发言。当问题涉及到观看他人痛苦时,任何“我们”也不应该视为理所当然。事实上,那些大肆挥霍同情的泪水的媒体恰恰是往日以民族主义的敌意反对接纳难民的媒体。 对叙利亚小难民的拍摄是否恰当,新闻摄影师傅拥军表示:这幅新闻照片不存在新闻伦理问题,而难民照片大量在媒体出现,是一些人借此炒作而已。 而从实际意义出发,这张照片的确让欧盟开始行动起来了:欧洲对待难民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德国总理默克尔呼吁欧洲各国应该共同成立一个强制机制,让各国分担难民责任。德国预计到今年年底将会接收超过80万难民。 拍下艾兰的摄影师德米尔曾对CNN 表示,拍下这一幕是作为摄影师的本能,工作职责不能允许她犹豫:“我很庆幸这终于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我希望我的照片能改变大家对欧洲移民的看法,希望再也没有人死在逃离战火的路上。如果这张照片能让欧洲改变它对难民的态度,那刊登出来就是正确的做法。 《济宁晚报》记者宋延坤同样认为这些难民照片并没有什么问题,“这是渲染新闻效果的最佳途径,而最后的实际影响就是判断是否应该将照片公之于众的标准。” “从震撼效果和实际影响这个角度来讲,这张新闻照片是成功的,但是欧洲接待难民无疑是给自己的国家增添了负担,从国家利益出发,媒体是否应该大肆报道难民而逼自己的国家当个好心的‘施舍家’是更应该讨论的问题。”宋延坤记者说道。 ■ 李 旭 死的寂静 生的喧嚣 “溺亡叙利亚男孩儿照片被公之于众”一事引发了全球媒体及网友的关注,据报道称一名身穿红色上衣、深色短裤的溺亡孩子被冲到岸边,脸部朝下埋在沙中,身体不断被海浪冲击,让人看了非常不舍。摄影师尼吕费·德米尔在看到这一幕时拿起了相机,记录了下来。 当照片被众人所看到时,随即又引发了一场关于新闻理论的争议:将小孩的照片如此赤裸裸地拍摄下来会加深其家人的痛苦,同时也是对小男孩的不尊重。但是摄影师却不这样想,她说这个照片是小男孩这具小小身体的无声呐喊。因为战争,因为贫穷,他们不得已选择用偷渡的方式到达另一个自认为安全的地方,可是希望终究还是破灭了。 英国《独立报》是英国境内唯一一家选用小艾兰独自俯卧海滩的近景的 报纸,对此,《独立报》的编辑解释道:我们认为,而且始终认为,冲击力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才有民主。我们的动机并非博眼球,而是为了用冲击和震撼去推动世界采取行动。 令人欣慰的是,这个事件一出使欧洲国家“松口”了,英国、德国、奥地利承诺允许更多难民入境,而多个国家也呼吁欧盟制定出统一的难民政策。 联合国表示:自2011年3月叙利亚爆发内战以来,有超过四百万人逃离家园,偷渡到土耳其、黎巴嫩和约旦等国家。只今年不幸丧生地中海的难民就高达2500多人。说到这里,我不得不问,为什么早就知道有很多难民因逃难身亡,但是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呢?非要有人将这“痛苦”的一面向众人展示才会有回应吗?不得不说,有些时候“新闻道德”也会被“残酷现实”所打败。 “男童溺亡”这一事件不仅使欧洲各国开始接纳难民,同时也引起了世界各地的回响。据环球网报道:在澳大利亚当地时间2015年9月7日,成千上万的澳大利亚人集会悼念叙利亚三岁遇难男童,抵抗政府当前的移民政策。据《北京晨报》2015年9月15日报道:埃及富豪纳吉布·萨维里斯在本月上旬透露有意购买一个荒岛来安置叙利亚等战乱国家的难民,而且荒岛的名字将以叙利亚已逝男童命名,取名“艾兰岛”。 不仅如此,全世界的画家都在为艾兰作画,画中皆显示出艾兰在一片安全静谧的环境中熟睡,不被战争所牵连。而艾兰的父亲也将艾兰和其母亲、哥哥的遗体带回祖国好好安葬。而我们也希望各国能尽好接纳难民的责任,保护好这群因为国家的内部问题而遭到无辜牵连的人们。 新闻报道与新闻伦理发生冲突时,我们仍很难做出选择。就像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任悦说的那样:社交媒体让图片传播的生态系统发生了改变,对一张可能存在争议的照片谨慎小心地处理,似乎守旧,但仍有必要。这个系统保障我们去理解复杂的事实本身,而不是煽情。把照片放到语境中去,我想这应该是职业报道摄影师的工作要义。 ■ 谢鑫宇 王艺咨 “感性”与“理性”之争 叙利亚3岁男童艾兰·库尔迪偷渡溺亡、伏尸土耳其海滩的照片在网上流传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新闻伦理的争议:如此赤裸裸地拍摄死难者尸体的照片是否应该被刊登?据称,有媒体曾拒绝刊登这张照片,认为应当保全小男孩的尊严,减轻家属的痛苦。而促使拍摄者坚持将这张照片公之于众的理由是什么呢? 拍摄者土耳其女摄影师尼吕费·德米尔在接受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和VICE的采访时道出了她内心的真实想法。她说之所以将这张照片发表出来,最终的目的和最美好的期盼是希望这张照片里的场景永远不要再出现了。她看到这一幕的时候第一念头是将它传递给公众,让人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因为战乱而流离失所,他们无家可归,在这些大洲和海洋间徘徊,可他们得到的更多是不允许移民,被驱逐,他们努力想找一个平静的地方生活,但他们只能偷渡。德米尔希望通过她的镜头传递灾难,让人们开始关心他们、收留他们。艾兰·库尔迪的父亲作为这个家庭的唯一幸存者,他说他现在什么都不想要了,他失去了他的所有,原本偷渡是为了逃离战乱,生存下来,没想到逃离了战场却依然逃不脱死亡的命运,他现在只想埋葬了孩子,守着孩子直到死去。 作为这惨烈一幕的见证者,德米尔义无反顾的报道遭到了人们的质疑,她这样做是否践踏了男孩的尊严,是否无视了人权?这些问题萦绕在人们心中,对媒体人是否应该“感性”一点的问题也一直争论不休。如果德米尔没有将这张照片发表,那么艾兰的尊严当然得以保护,不过这样的事恐怕也难以引起全世界的关注,难民的问题也就一直难以解决,那些国家也就会一直拒绝接受难民,那时也许就会有更多的艾兰出现,悲剧就会一直重复上演。那样对成千上万的难民家庭也是不公平的。 媒体人的职责是什么?媒体人就是要将公众看不见的事实通过自己的报理性地呈现在公众面前,保证公众的知情权,这样问题才能及时解决,而不是为了所谓的“道义”让千千万万本来有机会活下来的孩子无辜丧失生命,这才是真正的冷血和没有职业道德的表现。尽管艾兰的悲剧是值得人同情的,但是在他的死已难以弥补的情况下,做出理性的判断,告诉公众,警醒公众,我们的世界还有这样一群可怜人,他们的生存权无法保障,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 所幸的是这件事令欧洲“松口”了,英国、德国、奥地利承诺允许更多难民入境。多国呼吁欧盟制定出统一的难民政策。所以不管德米尔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情,至少在减少难民,帮助难民方面,德米尔是做正确了的。 既然如此,媒体人又何来“感性”与“理性”之争呢?只要出于一个正确的目的,确实形成了好的结果,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不伤害当事人的确实权益,作为一个合格的媒体人,在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下,是可以做出适合当下情况的决定的。 ■ 叶 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