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殷玉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5级任祎寒新闻日志专区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5-11-14 13:29: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任祎寒 于 2015-11-14 13:30 编辑

                                                               两个月,我学到了什么?
                                                                                                                            文/任祎寒

      不觉中,来到西科大已经两个月了。大一上期也悄悄溜走了一半,但我还是可耻地感觉自己才玩儿完暑假来到大学。每次我这么一说,旁边的同学总是很不给面子地说一句,寒假都要来了呢。

      我竟无言以对。

      网上说,高中忙得心安理得,大学忙得莫名其妙。

      我突然也莫名其妙地想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或凌乱或冗杂,但至少是亲身经历和感想吧。

      感触最深的便是一种逼迫自己保持健康不生病的强迫感。经常和家人开玩笑说:“我才不生病呢,生病了你们都不能照顾我!”为了自己,也为了家人,记住,身体是唯一的本钱,即使是在这个疯狂不屑的年纪。

      我学会了在逃离父母的干涉后如何去安排自己的空闲时间,没课的时候,看看奇葩说晓松奇谈增长见识,听听电台里的文艺悲情故事收获感性,翻翻感兴趣的书,浏览下时政热文和八卦,和室友到处乱逛,或者带上耳机让思绪和旋律一起奔跑……

      我还在学,怎么和不同频道的室友们低头不见抬头见。大学的室友堪比家人,和他们分别与家人相聚的时光只有短短的两个假期。对此,我坚持求同存异,首先做好自己该做的,不要影响别人,尽量包容别人的习惯,有苦乐喜忧大家能分享,生病受伤能相互照顾,能帮你占一个座端一碗汤,就够了。

      我知道了,要尽量与老师们和学长学姐搞好关系,和他们通话不能自己先挂断,收到信息要及时回复,他们指出的错误要尽力改进,布置的任务要尽快完成。我渐渐明白,这样做不是因为他们优越高高在上,而是因为他们经历了我所没有经历的东西,走了我还没有走或正在走的弯路。


      我还学到了,如果觉得某堂课比较重要,值得我认真去听,我就要提前半小时去占座位,不是为了争抢,只是想更好地收获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看到了大学很常见的现象——逃课。对此,我一直认为,逃课可以,但有两个前提,一它不是专业课,二逃课是为了去做更有意义的事。而对于那些专业之外然后自己不太感兴趣的课程,那就尽量去吧,趁此看看其他的书也蛮不错的,总比旷课被点名出来好吧。

      我还意识到了大学时光自己是主场。我不太喜欢沉闷在图书馆教研室安静地做一个学霸,不喜欢随时身处社团部门锻炼社交口才“能力”,不喜欢韩剧里大眼尖脸的妹纸叫德玛西亚欧巴,也不喜欢整天宅在寝室不见花开花落就只为等待外卖大叔的来临。我喜欢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不艳羡他人,不放纵自己。

      对,我还学会了珍惜龙新通讯社的实习机会。两个月前,报选题写文稿剪视频对于我来说都是茫然的,虽然现在也挺茫然,但在学长学姐和老师的指导下,我还是不断收获了许多知识,为接下来的几年打下基础。其中也会有抱怨和不满,但别无他法,只有坚持。

      我知道了老师说的教材写的学长学姐传授的不一定都是对的,不一定都适合自己,我要有自己能独立思考的头脑和保持独立的勇气。

      我看到了校园中不少独来独往的人,明白了不要刻意地追求合群向往群体,明白了有时也需要一个人去静静,操场湖边梧桐树下,企望每一个独立的灵魂。

      我学会了珍惜现在,一切刚开始。
12#
发表于 2015-11-14 17:18:27 | 只看该作者
                                                                 107垃圾场
                                                                                        文/任祎寒
        107教学楼应该是来到西科大除了北三之外最熟悉的一栋楼了吧。我们大一的课程基本都在那儿学习,那就是我们除了宿舍之外呆得最久的地方。

        前天中午思修课下了之后,我忘了带走雨伞,便从寝室匆匆赶回教室拿伞。

        还没踏进那间教室,发现门前有两个已经装得满满的大大的垃圾桶。听到教室里边有两个阿姨说话的声音,我就稍微放慢了脚步,站在门前把目光往教室里面扫了扫。

        哦,原来是管理阿姨在打扫教室卫生,我还以为是来捡东西收破烂的呢。

        我轻轻地走了进去,看见两个阿姨一人负责一个过道,都在弓着腰拿着扫帚刷刷刷地往前挪,还伴随着一堆垃圾刮过地面擦出的杂音。

        我当时也没多想就下意识地问了一句:“阿姨,这中午休息时间那么短,教室那么多,你们怎么不下午放学了一起扫?”

        我一边好奇一边打望着自己刚上完课的教室。地上,书桌上,座位下,过道旁,抽屉里,墙角处都有垃圾,虽然并不是很多,但还是显得有些刺眼与不适。

       其中一个阿姨直起了腰转过来朝着我,用带着一丝抱怨和无奈的神情说:“下午垃圾扫不完啊!”

        我还没来得及反应这句话,旁边的阿姨苦笑着说:“垃圾中午不扫下午就太多了,你们怎么上课?”

        我当时拿着伞站在门前苍白地回了一句——“哦。”

        我没有停留原地,离开了教室,独自走在空无一人的楼道上,看着一扇扇开着门的教室,我竟不敢伸进头去看看,去看看我们每天都要呆那么久的教室。

        一包包一摞摞垃圾被堆放在教室门前,散发着臭味儿,还有些黑色的黏黏的类似油一样的东西流出来,感觉整个楼道都被堵塞得不通气,让人有种压抑感,想尽快撤离这个如同垃圾场一样的地方。

        是啊,眼前这脏乱差的画面本就不应该出现在我们匆匆来又匆匆走,还留下“纪念物”的学生面前,它属于下课之后才会出现的清洁阿姨,属于每一个默默地为大学生们添补素质缺口的服务者们。

        阿姨们的话很触动我,她说下午扫的话垃圾太多,现在不及时打扫垃圾会影响我们下午上课。这句话一听,我潜意识中就弹出来两个东西。一,打扫这些垃圾本来就是清洁阿姨的职责,与我们无关,这是她们挣取工资必须要付出的劳动力。二,我们来这儿上一上午的课,随手扔下的垃圾就已经到了不及时清扫就会影响我们继续上课的地步?就已经到了清洁阿姨不及时清扫下午就会扫不完的地步?

        我一想到这儿,自己都顿了一下,真的到了这个地步吗?我顺着过道中的暗光,往前看,一团团的垃圾袋逼着我相信阿姨的话。

        之前去到一个教室上课,把书往抽屉里边放,往往会一不小心摸到点垃圾。或是牛奶盒,或是吸管套,或是果核果皮,或是纸屑卫生纸……前几次摸到这些垃圾,会觉得恶心,觉得脏,但可悲的是,后来慢慢就习惯了。过道里踩到的垃圾,墙上桌子凳子上的污迹,地面上的口香糖,厕所里边的不忍直视……都一样,慢慢习惯它们的存在,就像这些清洁阿姨一样,慢慢习惯了每天打扫107垃圾场。

        往往最可怕的不是发现问题,而是习惯问题的存在,进而漠视它,并被同化。这也就是当今大学生素质缺口正在扩张的原因。才开始我会觉得看到地上抽屉里有垃圾,觉得不顺眼去捡起来,可后来我发现垃圾到处都有,根本捡不完,那就让它们那样吧,反正很正常。到了后来,我的垃圾也懒得扔出去,直接扔地上放抽屉算了,反正大家都一样,没有人会指责我,还有专人来收拾,我还有什么担心的呢?

       真的要沦为这个地步吗?

        大学的教室是变化的,不像初高中时期教室是固定的,每一个人的座位也是固定的,再加上大学没有原来那样的卫生检查机制,这就让大家感觉到如今的教室只是一个临时的所在地,我来上一节课,坐坐就走,下课后就跟我没关系了,我用不着去爱护它。久而久之,大家连垃圾也舍不得带走了。

         我吸了一口气坦然走出107教学楼,下午我还会来,它会重新干净地迎接我们。
13#
发表于 2015-11-15 20:48: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任祎寒 于 2015-11-15 20:49 编辑

                                                  成长的告白,从蒙昧中看开
                                                        
                                                                                          ——读《看见》有感
                                                                                                         文/任祎寒

        三周左右才看完柴静的《看见》。在此之前,对于柴静这个人,《看见》这本书,都仅仅停留于高中议论文的必备素材上,说难听点,就是为了高考写作文时能多一个可用的论据。

        当时在素材书上背了一句关于她的话:“这个脂粉女英雄,于铁马冰河中,波澜不惊。”这句话现在都记忆犹新。所以在教研室看到《看见》时,就毫不犹豫地借走了。

        这本书主要讲了柴静从湖南电台来到央视后,摸爬滚打上下求索的十年历程,一个辛酸坎坷但又不断成长的过程。《看见》一书也因此被称为柴静成长的告白书,是她用力挣脱蒙昧,用活着的跳动的心去感受成长的心路历程。

        我之所以读这本书,不是想从中学到关于新闻采访报道方面的专业知识,而是想通过重温她的那一段经历,去探视她内心的挣扎、矛盾与坚强。

        柴静从湖南电台去了央视的东方时空,做电台时的文艺感伤气息直面严肃理性的新闻逻辑思维。这与其说是一个困难的转变过程,不如说是一个内心挣扎的蜕变历程。柴静硬着头皮上了,从此,央视成了她的战地。

        新疆地震的那一震把她从演播室震到了目击现场,震到了疫情流窜的非典第一线,震到了雾霾充斥的山西故乡,震到了汶川大地震的血与泪,震到了两会的人民大会堂……柴静紧握着话筒来到现场,用发肤感受新闻,用内心追寻真相。

         最佩服柴静的不仅仅是她不顾一切踏出重围的勇气,还有她的坚韧,对新闻事业的坚守,对新闻真相的那一份炽热追求。她会在一次采访前准备一百多个问题,会在多少个凌晨熬夜查资料只为采访得更专业更全面,会在新闻发生的第一刻赶往目击现场……在央视挣扎向上的这十年,柴静正是凭借着她的不懈努力将自己的工作一步步做到极致。

        在她冲进非典疫情警戒线的那一刻,我看到一个桀骜的身躯,她也会怕,但是心底涌动的那一份对真相对事实的好奇和对人心的温热关切让她奋不顾身,她是在做新闻,更是在卖命。

        当她做出《双城的创伤》这一期儿童连续服毒自杀的新闻调查后,我又觉得她是温和的,她不忘她在客观地报道,但她依然能靠近对方的心门,悄然走进真相之中,能够不断发掘自己的认识,挖掘隐藏的内心世界。

        去山西深度调查雾霾污染的那一期,或许她知道那是她的家乡,她去得义不容辞。这时的她又多了一份刚劲,一份想要直击真相,窥本探源的强烈欲望。面对官员们的遮掩,面对企业老板们的“威逼利诱”,她依然不忘初心,剥茧抽丝,只为给老百姓他们最想要的回答。

        面对华南虎造假事件,柴静仿佛是一个“新闻柯南”,她不断质疑当事人,质疑领导,质疑专家,质疑一切不合理的声音。因为她相信真相最终会浮出水面;她多方打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因为她知道真相往往在于毫末之间。如今能够像她一样去寻找真相,还社会事实的人越来越少,社会需要柴静一样的人,需要像她一样,为了捍卫真相而赌完身上最后一分钱才悍然离场的赌徒。

        无论是强征拆迁还是家庭暴力,无论是药家鑫还是虐猫事件,都能看到柴静来回奔跑的身影,更能看到她每一个咬紧牙关的灵魂。

        对于我而言,最重要的便是感受柴静在每一个新闻事件中的心态。是不断地深入思考,还是陷入无底挣扎?是执着地坚持,还是灵活地飞跃,峰回路转?是深刻地自我反省,还是内心的苦苦思索?一切都不用回答,看完《看见》,便能看到柴静思考了什么,关切了什么,经历了什么,又收获了什么。

        既然是柴静的成长自白书,那就说明其中有她不断蜕变的成长收获。柴静常常会自省,准确是记者最重要的手艺,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关键,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柴静自己也多次反省,作为一个记者,本职就是客观公正地报道摄像机前正发生的一切,传递给观众不加任何修饰的自然现场,而她自己却不能完全控制住自己的感情,或感性得太温润,或刚烈得太刺热。柴静在书中多次提醒自己,也多次提醒我们:绝不能走到探寻真相的半山腰就号啕大哭,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记者提供的是事实,而不是情绪;报道采访只为认识世界,而不是改造世界。

        她一再强调,记者的道德是——让人明白。

        读完柴静的这本书,没有看到她去刻意描绘重大的报道事件,没有看到她记者生涯发生的大事,我只看到了让她内心中真正震撼的力量,以及那些不断思考,不断求索,不断挣扎,不断反思的心路历程。

         柴静说,

        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中挣脱,这才是活着。

        成长的告白,从蒙昧中看开,

        这也恰好是我,我们所需要的。



14#
发表于 2015-11-23 22:47:30 | 只看该作者
自学

                                                                                                          文/任祎寒

      没课的周六下午,对着电脑发呆,奇葩说不想看,大鱼吃小鱼不想玩儿,教材单词也不想碰,报刊新闻更是不想提起……无聊之中,看到桌子旁边的计算机基本教程,就拿过来翻了下,发现好多WPS的操作自己还没有掌握。既然无聊,那就自学一下吧,WPS可是最基本的操作了。

      于是我把书中光盘里的内容拷到了电脑中,包括教程制作的素材、样图和讲解。

      拷贝完后,我就开始自学了。我一边看着书上的讲解步骤,一边在电脑上进行同步的操作。过程中遇到不懂的操作,就仔细看看书中讲解的步骤,一步一步做完任务。

      虽然以前对WPS还是比较熟悉,但这次学习后我也发现自己有很多地方并不清楚,只会一些最基本的皮毛,WPS实用的操作还有很多很多。看着自己在word中制作的毕业证书和合并邮件的贺卡,自己还是挺开心的,不仅是因为自己学会了这些实用的操作,更是因为自己通过学习收获了自己想得到的知识。

      既然来到了大学校园,就要学会转变学习方式,不能单一地被动地接受老师和书本带来的知识,还要自己学会动手去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大学的好处就是自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获得更丰富的自己。
15#
发表于 2015-11-23 22:49: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任祎寒 于 2015-11-23 22:50 编辑

有态度更专业

                                                                                                 文/任祎寒
      昨天本是个普通的周日,一个有报评会和集体学习的周日。
      下午三点报评会开始,教研室里坐满了拿着报纸的同学,翻看着手上新出炉的成果王爽学姐和文金凤学姐简单说明后就开始点评。由于有两期报纸要评讲,老师和责编们点评的速度也比较快。可能是由于大家才拿到报纸不久,对报纸也不熟悉,只好跟着点评的速度马马虎虎走马观花。
      这一切都一如往常,却不知马上就有一场“暴风雪雨”骤降。
      刚开始点评第76张报纸,刘海明老师突然就插了一句:“你们翻到第75期。”
      我轻轻抬起头看见好多学长学姐都楞了一下,然后默默地吸一口气。我就好奇了,刘老师是要说什么“惊骇之语”让大家能立马不自然起来。
      接下来的接近十五分钟可能是进度太快,话锋太犀利,我竟有点跟不上,只记得一个接一个的学长学姐被刘老点名,就像责问会一样,刘老用比上课还快的语速唾沫横飞,我们就默默祈祷下一个被点到的不要是自己。
      原来让刘老如此生气的都是时报上一些语病、表达和修订方面的问题。问题虽然还不算特别大,但这些小瑕疵小毛病往往不是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就是一个态度问题,一个是否全身心投入的问题。
      当然,我并不是说编辑记者们态度不端正,我也没有那个资格和资本去评论学长学姐们,我只是站在一个读者的角度,觉得时报应该尽量避免这些问题,可以做得更好。
      就我自己而言,这些问题其实也不能完全归结于态度问题,学长学姐们自从做了全媒体之后,任务量加大了不少,再加上还要带15级的学弟学妹,处理自己的学习任务6时间真的很紧很紧,我们也应该多多理解。
      后来就看到刘老师的一条说说:无错不成报。的确,进步就是不断地犯错,然后吸取教训继续向前。希望以后咱们做时报的能多多用心,摆正态度,把时报做好。
      晚上的集体学习,刘老提到了近期通讯社质量下降,问题增多的情况,张译允学姐和杨雄学长也强调了态度的重要性。
      是啊,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专业知识固然重要,那是我们立脚的基础,也是我们实力的主要体现,但个人态度也不容忽视。我们在一个三线城市的非985非211院校,地域上已经处于劣势,我们没有名校的光环,没有大城市的机遇,我们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端正自己的态度,用尽自己的心力,才能有和别人竞争的基础。
      我们有了和别人竞争的基础后,专业只是次要,态度才是关键。

16#
发表于 2015-11-23 22:50:10 | 只看该作者
触摸不到的远方

                                                                                                文/任祎寒
      报完选题之后就闲了下来,好久没和家人打过电话了,但又想到长途话费真的伤不起,于是就准备和老爸开一下视频,恰好爷爷奶奶也在家里。

      我们连上了视频,老爸熟悉的脸庞出现在屏幕上,顿时就觉得很安心,很安心。

      从视频里看到家里还是没变,挂在墙上青绿纤弱的文竹,软软的大沙发,茶几上的水果和水杯,活蹦乱跳精力充沛的小狗,闪着光的水晶遮帘……一切都没变,一切又都变了。

       老爸还是一往的沧桑,白头发又蹿出来了不少。老爸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在镜头前举着他的字帖炫耀着:“你看你老爸还是挺努力的哈!”然后露出大大的笑容。我不服气说道:“有什么嘛,写写字贴还那么骄傲。”老爸马上就低下声装作谦虚地说:“我可不能和你差距太大!”自从我上了大学,老爸也开始看看书练练字了,让我觉得还挺欣慰的,父子俩一起努力。

      和老爸聊了一会后,奶奶凑过来了,还是那熟悉的模样和声音,双眼里放满了光。奶奶忙着关心我有没有什么缺的,生活费够不够,吃饱穿暖了没……虽然我嘴上都嗯嗯嗯的应付着,但内心真的很温暖,那种温暖仿佛能穿越千里,穿过屏幕直击内心,家人总会在你身后,给你撑起一片阴凉,洒下一束阳光。

      我又开始抱怨起食堂的回锅肉全是肥肉,鱼香茄子简直是“油”香茄子,炒肉不见几片瘦肉……我还没抱怨完,就听见爷爷的笑声,爷爷从旁边凑过来,松弛得快只剩下皮的脸上绽放着大大的笑容,他得意地说:“哪个喊你个小崽子不多吃点我做的菜!”爷爷原来是当过厨师,所以不管平时的三餐还是除夕夜的鸡鸭鱼鹅,都是爷爷一手操办。每次在食堂吃饭,总会不自觉地想起爷爷拿手的糖醋里脊、回锅肉,酸菜鱼……我只好无奈地给爷爷说,等回家了再吃回来。

      原来我们经常和成都的姑姑视频,感觉姑姑一家人在成都打拼也挺不容易的,庆幸自己在家里多么幸福。

      现在我出来了,轮到我和家人视频了,触摸不到的远方,我想你们。
17#
发表于 2015-12-8 22:36:46 | 只看该作者
慵懒的阳光
                                                                                                     文/任祎寒
      自从进入十一月下旬以来,绵阳就开始逐渐降温了,不是寒风凌冽,而是清晰可见的温柔渐寒。
      今天一起床就感到了久违的暖和,看来老天爷终于不吝啬他的一点阳光了。
      中午吃完饭后,望着不可多得的明媚阳光,室友们纷纷说道不能蜷缩在寝室,于是就决定去龙山体育场晒晒太阳。
      我们一行八人笑着闹着往龙山走去。可能是因为阳光的明媚吧,我们的心里也暖暖的,好心情溢满胸膛。
      到了龙山,发现龙山已经有很多人了,有三三两两凑对聊着天的好友,有两两靠背的情侣,有直接躺下身沐浴阳光的睡虫,有拿起相机抓拍温暖瞬间的女生,有尽情奔跑嬉闹的男孩儿们……因为冬日的一抹暖阳,操场上洋溢着一股活力与精气神,仿佛这是一个春光盎然的时刻。
      我们几个人随意地坐在地上,或者直接倒在草坪上,静享沐浴阳光带来的一丝惬意。我拿出手机随机播放着舒缓的英文歌曲。当温和而静柔的点点阳光沐浴着冰冷的身躯,当缓缓而动听的音符轻轻敲打着沉睡的耳膜……一切都值得慵懒地留念。
      我还专门拍了几张阳光洒在草地绿树上的图片,发成说说,让待在北方的同学们记得南方还有一丝温暖,还有一丝绿意。或许北方的银装素裹和漫天鹅毛飞雪让人心生纯洁和静穆,但在南方的艳阳里沐浴阳光更让人觉得一丝不可多得的慵懒惬意与绵绵沉的睡意。
      听着歌,淋着阳光,不一会就睡着了,一切显得那么自在,那么温和。
18#
发表于 2015-12-8 22:45:45 | 只看该作者
戏剧之夜
                                                                                                     文/任祎寒
      今晚在西一演播室举办了文艺学院的戏剧大赛,这场以梦想为主题的精彩表演由文艺学院每一个专业共同呈现,吸引了很多观众前来观看。
      七点多,比赛在一段萨克斯的乐音中开始,那时而优雅曼妙时而顿挫沉闷的音符让人如痴如醉。紧接着,汉语言专业的同学打头开始了戏剧《妻子的梦想》的表演,演员们很专注,尤其是哈姆雷特表演着语言、动作和表情都很到位,引来观众们阵阵掌声。
      接下来,环设、视传和对外专业的同学们也进行了精彩的表演。其中,环设的梦想预约让我印象深刻,故事的情节具有新意,通过一个青年预约自己梦想的故事告诉大家要珍惜当下,一步一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最激动的时刻到了,莫过于我们广电专业《三个“一”》的表演。演员们为了这个表演很早就开始准备剧本、准备排练、准备服装道具等等,我们都无比期待他们的表演。无论是两位男一号幽默经典的对话,还是气质爆棚的霸气三姐,或是不惜毁形象的妖艳唐兄……三个“一”主要通过两位新生的对话给大家讲述了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应该如何使自己过得更有意义而不是颓废和麻木。演员们夸张的动作和幽默风趣的对话,给戏剧增添了亮点,使这节目不仅看起来风趣幽默,同时更有内涵。
      最后所有专业比赛结束,我们广电专业不负众望,获得了第一名,演员和策划负责人的努力为集体挣得了荣誉,团结努力换来了友谊和成功。
继续加油吧,广电的小伙伴们。
19#
发表于 2015-12-9 15:21:39 | 只看该作者

                                                                                        文/任祎寒
      周六下午事儿忙完后,我、大鹏、兔子和东胜准备去城里玩儿一趟。感觉在学校里待久了,整个人都要生锈了,那就出去透透气吧。
      我们出发前在糯米上订了万达影城《火星救援》的电影票,然后就蹦跶蹦跶跑出了寝室。坐在38路上,看着来往的车辆和行人,看着路两旁的建筑,感觉舒心了不少,仿佛从监狱中逃脱了一样,好久没看到这幅景象。
      我们直接就坐到了终点站,下车后往万达走。一路上我们说说笑笑,心情被放空一样,只剩激动。
      每次到万达,逛超市是必不可少的,于是我们四个直接就往超市里边儿赶。可能是周末,超市里人特别多,有推着购物车幸福的一家三口,有牵着手温馨的情侣,有带着淘气小孙子选购零食的爷爷奶奶……顿时觉得心里暖暖的,一种说不出口的幸福感。看看旁边的朋友,我也笑了,原来温暖就这么简单。
      正处在饭点,我们就到熟食区选了一些卤菜和馍馍还有零食,乱七八糟的,大家一起吃吧。
出了超市,我们就开始找电影院。我们都没去过万达的电影院,就开始问这个问那个。后来找了将近二十分钟,我们终于找到了万达影城。
      我们四个坐在外边儿的凳子上把刚才买的零食都吃了,然后就取票进场。
      关于《火星救援》这部电影,虽然是3D的,但个人觉得不是特别满意,创意太少,情节不够精彩。但我们还是很开心,毕竟这是第一次出来玩儿。
      看完电影后,我们原路返回。
      又坐在38路上,虽然有些疲惫,但还是收获了友谊的温情。
20#
发表于 2015-12-17 21:13:37 | 只看该作者
手抄报的回忆

                                                                                           文/任祎寒
      今天实践部的学姐安排我去帮忙做一下宣传板,用于实践活动的成果展。记得读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经常布置做手抄报的作业,那也是我最喜欢的作业,描描写写,涂涂画画。每当完成一张座作品,满满的自豪感。
      十多年过去了,手抄报这个东西似乎也显得模糊了,但这种可以去触摸回忆的感觉真好。
      我接过一块展板,学姐已经帮我画好了一些图案和花边。接下来,我要把手中拿到的资料搬到展板上。
      我大致浏览了一下资料的内容,估计每一个板块大致有多少个字,然后再根据图片的大小来划分每一部分所占据的位置。我拿着铅笔在白色展板上反复地打折草稿,虽然有些繁琐,但我却从中找到了旧时的感觉,洋溢着兴奋。打好大致的草稿后,开始写字上去。我拿起mark笔一笔一划刷刷刷写着,说实话,好久没写过这样的字了,感觉还挺不适应,总有种别扭感。写了一个多小时,整块展板也写得差不多了。最后把照片拼接好,展板就制作完成了。
      完工后,我退了几步看,配上学姐画的画和花边,整块展板效果还是不错。失去多年的东西重新拾回来,有种莫名的感动。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