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体经营案例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 13:13:56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大样小样儿
//@武汉丁寅: 上次中部旅游联盟,没看到任何变化

@某报朱记者
【中部党报传媒签区域合作协议】形式大于内容吗?



| 轉發(4) | 評論(2)
今天09:57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1)| 收藏| 評論
23分鐘前 來自WeicoHD.iPad


12#
发表于 2013-1-22 11:51:4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BBC自称促进英国经济增加80亿英镑

 新浪传媒讯:据英国《卫报》报道,根据英国广播公司(BBC)委托的一则最新报告指出,BBC促进英国经济增加超过80亿英镑(是其许可费用支出的近两倍);但是,威尔士和其他英格兰地区的经济收益下滑却抵消了英国北部的收益增长。
  根据最新公布的报告显示,该公司在其电视、电台、网络,商业和其他活动上支出43亿英镑,在2011至2012年度创下了80亿英镑的经济效益。其“总增值额”(GVA)为83亿英镑,包括位于供应链下方的BBC支出连锁效应。
  然而,在英国广播公司对索尔福德新BBC北部区域进行投资的情况下,英格兰北部GVA同比增长19.7%,高达3.91亿英镑。尽管如此,包括东西米德兰兹郡和东英格兰在内的英格兰中部地区GVA却下滑了21.7%,跌至1.99亿英镑。
  据称,BBC支出从2009年的1.62亿英镑跌至2010年的1.54亿英镑;此时,威尔士的经济收益也下滑6.2%,跌至2.76亿英镑。与此同时,包括英格兰东南部和西南部在内的整个南部地区的经济效益与去年相比也下滑了18.8%,跌至6.99亿英镑。
  此前,BBC业内人士曾表示担忧,关注BBC北部可能会使其他地区受影响,如对西米德兰兹郡BBC伯明翰的电视电台事实部门进行裁剪;这也是“交付质量第一”成本节约措施的一部分。报道称,伦敦的BBC总支出是在英格兰(6.56亿英镑)以及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总支出(4.25亿英镑)的近3倍。
  英国广播公司董事、政策及战略策划约翰-泰特(John Tate)表示,BBC支出的一个更大利益是能有力反驳Ofcom对广播公司实行的频段税收计划,正好是从2006年推迟后的未来一年。泰特在一篇BBC博客文章中说,“许可费用的更大利益是为Ofcom提供一个额外理由,再次考虑明年将要实施的频谱税收计划:对广播公司用于传输节目的频段进行征税。除了打击许可费用纳税人,该税收将会从英国创意公司转移急需现金。”(斯年)

http://news.sina.com.cn/m/2013-01-22/110726094142.shtml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 13:16:3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北大新媒体
【《金融时报》重点转向数字业务】其总编昨日宣布,由于该报将把部分印刷版资源投向数字领域,因此将裁员25人。“当今,老牌企业正逐渐被谷歌、Twitter等新秀颠覆。我们的竞争对手正利用个性化和社交媒体等技术改革新闻业。手机已占《金融时报》25%的数字流量。我们不能坐以待毙”http://t.cn/zYvFWyc


| 轉發| 收藏| 評論
3分鐘前 來自专业版微博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 15:56:0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刘娟的碎片生活
有趣的经济学原理,看看哦~~

@中国NLP学院
【一张图了解十几则经济学原理】卢维斯定理、托利得定理、刺猬理论、雷鲍夫法则等等看起来很深奥的经济学原理用一句话解释就能明白。~NLP朋友们,早安#NLP年会倒计时41天#via商业启示录



(1)| 轉發(184) | 評論(24)
1月18日07:02來自实用心理学门户


| 轉發(1)| 收藏| 評論
10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 18:01:05 | 只看该作者
【案例】@陈强微博
过去一年,全国新闻纸用量减少了27%。面对新媒体的迅猛崛起,不仅印刷媒体面临危机,印刷厂的日子也不好过。

(1)| 轉發(333) | 評論(88)
今天10:34來自Android客户端


1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10:30:2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王以超
大趋势已定,纠缠具体数字无意义。 //@羽落夕阳2012: 产业面临重构,七成以上传统采编将转岗。求点评。@芮必峰 @李开复 @老榕 @杜红超 @傅玉辉@王以超 @杨锦麟

@闻道阅读平台
【传媒发展的八大预测】一:整合在即,大数据媒体集团不会超过10家;二:单纯依赖广告的媒体,活不过10年;三:并购汹涌,拥有"操作系统"的媒体诞生;四:媒体将向两极进化,平台向大、细分向小;五:产业面临重构,七成以上传统采编将转岗……http://t.cn/zYPA2rm @梦工场徐园 @中国报业网



| 轉發(384) | 評論(51)
1月22日15:47來自专业版微博


| 轉發| 收藏| 評論
8分鐘前 來自iPad客户端


17#
发表于 2013-1-25 12:47:4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YouTube停止向华尔街日报、路透社提供资金


YouTube
  新浪传媒讯:据知名科技博客网站“PandoDaily”1月18日报道,YouTube在2012年年初时推出了一个金额为1.5亿美金的投资计划,在该计划中,这笔资金将用来支持相应的合作伙伴在YouTube上创办100多个新的原创付费频道。《华尔街日报》和路透社也在最初的赞助名单上,然而在最近传出消息称,YouTube已经终止了向《华尔街日报》和路透社提供赞助资金。这笔交易维持了一年时间,然而交易的结果却是他们对路透社逐渐丧失了兴趣。这个被Google所持有的公司曾表示,如果他们保持投资,这个频道可能会下滑的更加厉害。
  PandoDaily称,至少有15名去年曾经为YouTube的路透社频道工作的编辑和承包商已经确定了不再续约,这意味着他们将去寻找新的项目;这一部分的员工们在大概一个月前就已经被告知经费削减的这个消息。
  路透社的YouTube部门由18个人组成,其中大部分是自由职业者和承包商。18日是他们在这个部门工作的最后一天。自从该新闻机构裁撤了9名编辑人员的新闻曝出之后,紧跟着就曝出了经费削减的消息。据称,公司采取这样的举措的原因是他们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其“全球成本结构”之上。
  去年1月,路透社对外公布了与YouTube的这笔合作交易,并启动了路透社电视频道;他们在这个频道上发布10类新闻、评论以及实事分析。这个频道可以在路透社自己的网站上及一个专门的YouTube页面上进行观看,目前还不确定这个频道还是否会继续维持下去。
  笔者曾尝试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向一些路透社代表提出疑问,但截止到目前并没有得到任何答复。路透社全球项目负责人丹-科拉鲁索(Dan Colarusso)在伦敦回邮件说,他无权对这笔交易评头论足,然后也没有给出更详细的说明。
  到目前为止,还不清楚《华尔街日报》是如何受到影响的。该公司的一名发言人说,他们公司还没有终止与第三方机构的对话;不过可以明确的是,《华尔街日报》直播频道将继续在YouTube上播放。这位发言人还说:“我们希望能继续和他们保持合作。”
  另一个从YouTube获得原创频道投资的频道——SB Nation也可能会受到影响。SB Nation所有公司Vox Media的一名发言人不愿意透露他们与YouTube之间的合作关系将如何发展,因为相关的对话和洽谈仍然在进行中。但他说,就目前而言,他们两家“仍然是合作伙伴”。
  对《华尔街日报》和路透社而言,经费的削减也许算不上一个多大的意外。在去年11月时,YouTube就曾向ALLThingsD表示过,他们将对这个项目进行一次投资调整;调整之后,他们将只从最初投资的160多个频道中筛选出40%进行继续投资。YouTube的内容战略总监杰米-拜恩(Jamie Byrne)表示,他们公司最关心的问题是这些公司打造的频道究竟从观众那里赢得了多少“观看时间”,以及各家公司对目前获得节目预算的使用效率如何。
  尼曼新闻实验室最近报道称,《华尔街日报》在YouTube上的频道一般能获得50万到100万浏览量左右的收看率;而路透社是在20万到40万之间。一些收看率最高YouTube频道的周收看率一般都能达到300-700万左右。
  YouTube仍然没有提供为何会决定削减向路透社和《华尔街日报》提供资金的理由,但其他一些频道,譬如由The Young Turks、SourceFed以及Vice提供的频道却并没有遭到资金削减。
  YouTube的发言人不愿回答关于向这些频道继续投资决定的变更,是否表明YouTube在运营策略上又有了新的变化。在一次发布会中,该公司发言人说:“我们的目标是,将继续帮助我们的合作者在YouTube上取得成功;无论他们有没有获得我们提供的赞助资金。”这份发言也表明,提供给这些频道的初始投资资金可能是YouTube用来“刺激”其行动起来的交易。
  这位发言人指出,每天都有大概7,000小时与新闻相关的视频被上传到YouTube上。“我们希望能继续支持这些新闻内容的上传,我们也一次又一次的见证了这些新闻内容在我们这个平台上是多么有价值,无论是在2012年总统选举期间或者是在飓风桑迪肆虐的那段日子里。”(斯年)

http://news.sina.com.cn/m/2013-01-23/163026105424.shtml
1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6 01:22:11 | 只看该作者
【案例】密苏里新闻学院孙志刚
《金融时报》的最近裁员(提前买断退休计划)实为他们“数字优先”策略的继续,而且着眼于未来!

@中国传媒精英俱乐部
【报业新媒体因其严肃新闻模式更艰辛】独创“付费墙”制度的《金融时报》宣布裁员35人,同时增加新媒体业务职位以推动新闻业务的网络化转型。颠覆性技术的发展破坏了报业传统模式,尽管其中很大一部分已大力试水在线新闻业务,但未能为其带来足以支撑严肃新闻报道的收入。



| 轉發(8) | 評論(2)
45分鐘前來自新浪微博


| 轉發(2)| 收藏| 評論(2)
18分鐘前 來自新浪微博


19#
 楼主| 发表于 2013-1-26 17:27:47 | 只看该作者
【案例】陈永东
回复@綦浩0205:雷军认识到:顺者昌,逆者亡 //@綦浩0205:不好说,还是等那天介绍吧,只是没想到雷军这么快就屈服了 //@陈永东:好吧,你带V,你说了算! //@未来电视: 是1月28日上午10:30,在北京召开发布会~,不是下午!

@陈永东
据比较靠谱的消息,小米盒子已投奔CNTV,并与CNTV旗下未来电视公司达成合作,将于1月28日下午宣布小米盒子合作事宜。@雷军 总算顺从了中国的明规则,即使不能说规则就一定合理,但在未改规则前只能如此。



| 轉發(42) | 評論(8)
今天07:53來自iPad客户端


| 轉發| 收藏| 評論
50秒前 來自iPhone客户端


20#
发表于 2013-1-28 11:51:1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纸书与电子书能否双赢

 岁末年初,总是出版界各类统计数字密集发布的时候。今年,有两组统计数字格外具有现实意义:一是《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出版商协会报告,2012年电子书销售年增幅骤降至约34%;二是国内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统计,2012年中国地面图书零售渠道同比增长-1.05%,首次出现负增长。前者使得业内对读者于纸质书的忠实度有了重新考量,后者难免引发爱书人对实体书店命运的担忧。
  笔者却认为,这两组很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其价值倒并非仅限于对谁是好消息、谁是坏消息这一层面,而是对于此前火热探讨、却总感觉困惑重重的电子平台于出版的意义,及身在其中的人如何选择今后的道路,有了逐渐解惑的可能。
  对于纸书与电子书之争方面,首先,因为缺乏电子出版的实践,此前下的一些“定论”,在电子书销售增速放缓,尤其是该报道指出的“精装书表现出来的抗压能力令人惊诧”这样的事实面前,就显得有些过于夸大甚至好笑。比如信誓旦旦断言纸质书将在多少年内消失的说法。对电子书初期的爆炸性增长,人们也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比如该报道指出的这是一批早期热衷人士带来的一种异常现象,并对其今后能否继续源源不断找到这样的人,持较为否定的态度。另外,更重要的,这使人们对纸书与电子书各自承载的作用,在何种纸书能够抵抗电子化的压力,何种电子书更受欢迎的实际情况中,有了比以前更清晰的认识。比如,更多人意识到,电子书适合的内容,正如该报道指出的,其中畅销的部分,“尤其被类型小说所主导,比如惊悚类和爱情类。在屏幕上看书似乎尤其适合消遣类图书,这类书传统上常常以大众市场平装书的形式在超市和机场销售”,并且“这类图书很适合读完就丢掉”。
  美国电子书市场(率先发展并且是实质性发展市场)的情况,其实也在国内有所印证。比如京东对其畅销电子书的特征分析,从书名就能看出一二:《给你一个公司,你能赚钱吗》、《给你个公司,看你怎么管》、《人脉是设计出来的》、《话术攻心》、《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等。其中的“地气”特征、实操特征,格外明显而直白,颇似消费市场上的快销品一类。因此此前电子书与纸质书的矛盾点,其实已经有所缓和和转移。这无疑使得一些掌握出版内容资源的传统出版社更具信心,当然,这也要在他们能够出版值得让人们买回放在书架上长期保存书籍的基础上。
  如果说电子书的数据对双方都是一种启发,关于地面零售的数据,也并非只能得出某种简单结论。比如买书的人越来越少?其实据开卷统计,如果将网络零售渠道考虑在内,图书零售的总体增幅仍然接近10%。此外,实体书店也并非必然面临悲观未来,笔者从出版社方面了解到的代表性态度是,他们认为实体书店特别是大型书店的销售渠道依然稳定,但网络书店渠道则是可以实现较快增长的领域,因此他们对传统书店保留稳定期待,同时加大了对网络书店渠道的推广力度。但这也并非意味着实体书店全无危机感,而是与其悲观解读数据本身的危机感,不如把它作为自身创新与变革决心不够的危机感,比如是否仔细考虑了人们对文化体验场的需求。困难中总是有契机,这就是一个坏消息的另一面。

http://news.sina.com.cn/m/2013-01-28/112126140967.shtml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