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1-1-12 23:53 编辑
坎坷啊!《蜗居》的可怕在于真实
一个青春和城市梦想被现实击得粉碎的故事,一部反映当今大陆社会都市沉沦的实录,很少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像《蜗居》这样引发了如许多的唏嘘、感慨和无奈,一直触动到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但是,就是这样一部电视剧,却在经历了删节、禁播等一系列风波之后,又被中国广电总局官员李京盛在公开场合痛批低俗、负面,“靠性,靠荤段子,靠官场腐败,靠炒作来吸引眼球。”
这位官员的这番表态,引发了他始料未及的强烈反弹。有评论质问这位官员,眼里除了性,还有什么?还有人指斥广电局官员批《蜗居》靠官场炒作,本身就是一种官场陋习。网友批评更是风起云涌,一波波的网友发起人肉搜索,要“人肉”一下这位官员“蜗居”了吗,住了多大的房子?
应该说,《蜗居》故事情节大体上是客观的,该剧以“买房”为切入点,直面大陆社会三大热点问题:房奴、第三者和反腐败,整个剧作,道尽了生活的百般滋味,遍显了生存的百样人生。剧中的涉性情节也远比大陆的诸多卖座电影电视剧含蓄。但是,这样一部贴近生活真实、故事生动曲折、台词犀利有力的大众娱乐产品竟然命途多舛,还被横加指责,大肆挞伐,也难怪公众腹诽。
对这样一部现实感极强的作品,官员的轻率批驳,难逃公众的一系列质问:
《蜗居》是歪曲了大陆的社会现实,还是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当下的光怪陆离?《蜗居》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官场腐败、权色交易现象“负面社会影响”大,还是《蜗居》所反映的官场腐败和权色交易“负面社会影响”大?《蜗居》反映的几代人的住房问题困境,难道不是与腐败并存的社会问题?
很巧的是,就在房奴电视剧《蜗居》热播和争议一再升温时,大陆官方11日发布消息称,11月份,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7%,创年内最高纪录。另据报道,北京二手房价进百万时代,市民感叹两辈子挣不出房钱。可以想象,在高企的房价背后,地方官员和房地产商以及官员和风情女子间的现实勾结以及交易程度,定然远远超过电视剧所描述的轻描淡写。
《蜗居》的毛病恰恰在于太真实。由于人物太过典型,故事太过真实,有网友甚至直接发帖将剧中主角与现实一一对号入座,如房地产商陈寺福应是周正毅,甚至连剧中市长秘书宋思明的车牌号“江A00029”,也和上海前第一秘书秦裕的沪A00029一样。而海藻的原型则是东方卫视的一位知名女主持陈某。
《蜗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动声色地向公众展示了一个荒诞的现代城市生存逻辑:在高昂的房价和生活的重压面前,出身贫寒的人仅靠坚强生活、自强不息,难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这个荒诞的逻辑下,心比天高的海萍,渴望在城市拥有自己房子的过程,变成了一个逐渐丧失理性的过程;与世无争的苏淳为了房子不得不借高利贷、泄露公司商业机密,某种意义上甚至成为了让海藻变作“二奶”的推手。而更可怕的是,这种荒诞的逻辑在现实生活中偏偏有太多真实的注脚。
这部电视剧几乎是把真实社会刺啦啦直接裁剪了一块挂在那里播放了起来。
这样一台人间生存、生活与欲望纠葛的大戏,犹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让芸芸众生有机会从另一个视角俯瞰自己的生活,有机会从麻木的生活状态中苏醒。也让那些沉醉于“GDP”高速增长,沉醉于“盛世景象”的官员刺痛,让他们有机会面对普罗百姓的真实生态。正因如此,一些官员的疑虑也就可以理解了,他们担心的不是怕老百姓受了误导,怕的是因监管不严让电视剧引发了民众的怨气而丢了自己的乌纱。
但是,艺术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当这面镜子照出了现实的丑陋时,需要做的不是打破镜子,让电视剧和电影回避现实粉饰太平。需要做的,应该是直面社会背后的本来面目,是消灭现实生活中的丑陋和社会的荒谬,让民众通过努力能够看到改变自身命运的可能和安居乐业的希望。
http://club2.kdnet.net/newbbs/dispbbs.asp?boardid=1&id=3159751
本帖最后由 刘海明 于 2009-12-19 13:06:08 编辑
Re:2008级新闻评论课案例集锦
点评精到,支持!
在高昂的房价和生活的重压面前,工人、农民、农民工、公司的小职员等社会底层的人们都在为生存挣扎,《蜗居》像一把利刃剥去了盛世大国与和谐社会的皮!仅仅展示了一点点真实的社会现实。
其实现实中的大陆官员大都不像宋思明那样对待女人,他们和刘备一样,瞧不起女人,信奉女人是衣服,穿烦了就换下一件。他们大都视女人是玩物和工具,所以有交换情人、共享情人的习惯。
另外,大陆的情妇们也没有海藻的素质,他们甚至也把自己当作玩物和工具。
说《蜗居》真实,真是的太高看了大陆电视剧的整体水平。
某些官员的好恶与老百姓刚好相反,他们总是站在人民的对立面考虑问题,如果老百姓手中有选票,他早就应该滚蛋!
在高昂的房价和生活的重压面前,出身贫寒的人仅靠坚强生活、自强不息,难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部《蜗居》,浓缩了多少城市家庭的生活现状。这是一部近年来极少见的非常优秀的反应现实生活题材的影视作品,该剧肯定会被评为明年的最佳影视作品。
20年内除了台湾的连续剧 流星花园 让我值得一看外,就是这部好片子了。强烈支持!!!
如果要说不真实,那就是对于贪官残存人性的幻想。事实上,宋思明这样勾结奸商,抱养2奶的贪官俯拾皆是,而像他那样有情有义的却几乎没有,一旦出现危机,最可能的做法是山东段书记那样:杀人灭口,保全自己,然后向领导“深刻检讨”。
我们需要现实主义。蜗居受欢迎与“被批”,恰恰因为是现实主义。
多来点现实主义的作品吧!
由于众所周知的国情,这部片子在反应现实的方面还有所保留,更谈不上升华了,现实远比片子所反应的残酷,但即便如此,依然令官人们如临大敌,这盛世之象还真是纸糊的,嘿嘿。
如今很多电视剧,主人公都出入豪宅,生活阔绰,这才是当今的真实写照!“蜗居“丑化现实,该批!!!!
如果我们像阿Q,自己癞头,忌讳别人说光、亮,那么这个人已经病态了。我不知道司长是代表个人还是代表单位,如果代表单位,那就已经是阿Q了,我们整个国家、国民都是阿Q了。
虚伪、丑恶、腐败、专制的清廷统治阶层,肯定最嫉恨真实有如利刃剥画皮般的《官场现行记》。
佛语云:心里有花看什么都是花,心里有鬼看什么都是鬼!
2009-12-19 13:04:21
Re:2008级新闻评论课案例集锦
【案例】2
每个贪官都是“杂文家”
乔志峰
重庆一官员受贿266万被捕,常写反腐倡廉杂文。重庆渝中区某局建房办主任徐鸣,利用负责本单位建设项目的机会,15次收受承包商或供货商“好处费”,总计受贿266万元。徐鸣在上世纪90年代喜欢写杂文,都是以反腐倡廉为题材,文笔犀利,针砭时弊,很有个性。(12月16日《重庆晚报》)
一位文笔犀利的“杂文家”,最终却沦为了可耻的贪官。意外吗?一点也不。世上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的人多了,更何况人还是会“变”的。惟一令人好奇的是:徐鸣当年写下那些针砭时弊、文笔犀利的文字的时候,是否料到自己将来也会重蹈贪官前辈的覆辙?当他终于开始大肆受贿的时候,又是否回想起自己以前的“激扬文字”?!
贪官和“杂文家”,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两个身份,在贪官徐鸣的身上得到了奇妙的统一。实际上,这种现象并不罕见。甚至,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官场就会发现,其实每个贪官都是“杂文家”。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以及政治事变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都可归入杂文——而这些,正是贪官们最擅长的!
贪官们在大会小会上的讲话是好“杂文”。他们的每一次讲话,都是那么的义正词严,都是那么的掷地有声。尤其是讲到廉政的时候,他们更是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如果将其讲话整理出来,虽不至于字字玑珠,却也导向正确、说理透彻。例如胡建学曾这样解释“钱”字:“钱”是什么?“钱”就是两个持“戈”的士兵守着金库,伸手就要被捉。说得多深刻啊,说得多精辟啊,谁能说这不是一篇绝妙的微型杂文呢?
贪官们在媒体上发表的署名文章是好“杂文”。只要有一官半职,每年总要有几篇文章面世——有的是自己写的,有的是秘书捉刀。这些署名文章跟会议讲话相比,更是高屋建瓴、立意高远,要多正确有多正确,要多豪迈有多豪迈。或探讨如何“执政为民”,或分析怎样“廉洁奉公”,写到动人之处,更是有催人泪下的功效,简直令大多数真正的杂文家都自愧弗如!
实际上,贪官们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篇好“杂文”呢?说一套、做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今天一套、明天又一套……此种两面三刀宛如精神分裂的举止和表演,无不透着股子幽默和讽刺的意味,分明是对杂文特色的最生动诠释——说贪官们是“活的杂文”,恐怕也不为过吧!
http://www.kdnet.net/Infolook.asp?bclass=1&id=93918
Re:2008级新闻评论课案例集锦
杂交品种而已
是的,是杂家,大杂家,且杂的不行了,非“杂种”一词能涵盖其优秀特质。
最新版省部级腐败官员一览表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828901.html
Re:2008级新闻评论课案例集锦
【案例】3
杨连宁:房价只是病相,权力资本化才是病灶
有房的盼房价只涨不跌,没房的盼房价只跌不涨。仅一个失灵的房价,就令中国人五迷三道,引发了普遍的焦虑与费解:为什么?为什么中国的房子会弄出天价也弄出民怨,令世人大跌眼镜?或者说,房地产大病缠身,其病灶何在?我一直认为,房地产不过是中国整体经济的一个浮标,表面是价格异常,实质标示出中国经济机体是个举世独一无二的独特异体。就像能弄出天价也弄出民怨的绝不止房价,中国的粮油菜肉、水电油气、车价路费、电信网络、医疗教育等等基础消费价格,与收入相比,也都是举世最高、最损民生的。所以,要想解释怪诞的房地产,必须解释异相丛生的中国经济。房地产仅是中国经济的病相,病因在整个机体。换言之,房地产之所以能成为怪胎毒瘤,病灶病理在经济机制的不合理。
莫之许归结了中国房价飙涨的三个成因:1,政府垄断土地;2,财富偏向少数;3,消费品变成投资品。他又归结了中国整体经济的瓶颈问题为“三国”:1,国有垄断企业比重过大,占用资源过多,靠垄断价格获益过多;2,国有投融资体制市场化改革不够,导致价格与要素配置失灵,持续转移国民财富;3,国有行政、事业体系缺乏法治约束,效率低下,浪费财政资源,加剧贫富分化。莫之许认为,这“三国”仅是病相,病因则是不受市场约束的政治权力。对于一个权力搅市场的半吊子市场来说,房价创出怪诞与大多数民生消费品涨成天价、涨出民怨一样,都源于经济机制是国家垄断资本。平心而论,任何经济体都是利弊同根,损益共生的;一向倍受瞩目的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目前倍受诟病的价格失灵,利益失衡一样,都源于顽固的官僚资本主义机制在中国的复活。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近代以来,官商一体的权力资本在中国既引领变革,也阻碍变革。法国学者白吉尔揭示中国近代史说:“每当执政者有能力主导经济现代化朝符合自身利益的方向发展时,官僚资本主义模式就会再现。”为什么会顽固再现?因为中国始终是“被现代化”的,被动变革决定了中体西用式的简单结合——“中体”即本土的官僚体制,“西用”即接纳了西方的资本主义。因而,再现复活为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先易后难式渐进变革的自然结果。除非学日本明治维新主动变革,先难后易。先更新观念变革政体,再学习资本主义——日本的“和魂洋才”终于成了“洋魂和才”。
中国以少数文官治理文盲大众的官僚体制举世无双,遗传的是精英权力自我合法化、自我合理化的官僚专政。当然,前现代国家,也都是信仰权威与服从管束的机制,直至近代西方创造出可选择、可问责、可弹劾、可监督的法制国家,权力的自我合法化、自我合理化才被打破,国家变为官民契约与纳税购买服务的机制。而中国呢,还停留在信仰权威与服从管束的状态,权力合法与否、合理与否不由授权人界定,而由掌权人自我界定。什么叫权力的自我合法化、自我合理化?就是政府自我授权,自诩高明,自封正确地行使公共权力,也就导致权力缺乏民意约束,天然地偏向于自身利益。这里所谓自身利益,主要不是指官员中饱私囊,而是布坎南所指的政治人跟经济人一样,天然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所以,当房价等基础消费品价格一路飙涨,涨到比价失调、民怨沸腾时,经济病相看似成因复杂,其实也很简单,只是大家讳莫如深,不愿点破。点破了就是:价格失灵是因为市场失灵,权力显灵。本应退出市场竞争,只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平裁判的政府,不守本分,不务正业,反倒理直气壮地全面扎根市场,旗帜鲜明地要“主导产权、控制命脉、垄断资源、占领上游、支配关键、掌握要素”——这些文件语言翻译过来,就是要强化垄断权力搅市场,紧握权力资本与民争利。为什么?因为缺乏民意约束的政府必然会“主导经济朝符合自身利益的方向发展”。所以,中国经济的病灶病理要说简单,也就这么简单,简单在官僚资本主义机制的复活与再现。
上述经济机体的病灶,用数字表述,可能你更好领会:中国经济多年平均增长9%,而政府税收却连续多年平均增长20%以上,这是不是超额征缴?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超1万亿,2007年即翻番5倍到超5万亿。这短短7年间,大众收入翻番5倍的有几人?世界各国行政成本占GDP的平均比例约5%,国际义务最多的美国也不过9%。而中国的行政成本,2005年已高企至世界之最的25%。在国家至上、国家神圣的国家主义宣传掩护下,真实的市场利益分化,已由一贯的官贵民贱、官纳民奉传统,复活为官富民穷、官肥民瘦了没有?这些病理,不是官僚资本主义的复活是什么?
病灶找到,病理也就一目了然了。包括房价在内的基本民生消费品的怪诞飙涨,不过是权力资本在变本加厉地抽取民脂民膏罢了,除此之外,还能是什么呢?
http://www.kdnet.net/Infolook.asp?bclass=1&id=93918
Re:2008级新闻评论课案例集锦
用数字表述,可能你更好领会:中国经济多年平均增长9%,而政府税收却连续多年平均增长20%以上,这是不是超额征缴?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超1万亿,2007年即翻番5倍到超5万亿。这短短7年间,大众收入翻番5倍的有几人?世界各国行政成本占GDP的平均比例约5%,国际义务最多的美国也不过9%。而中国的行政成本,2005年已高企至世界之最的25%。在国家至上、国家神圣的国家主义宣传掩护下,真实的市场利益分化,已由一贯的官贵民贱、官纳民奉传统,复活为官富民穷、官肥民瘦了没有?这些病理,不是官僚资本主义的复活是什么?
哈哈哈哈!高!实在是高!
见血一针!!
——好文章!!观点犀利深刻,一针见血;文采也好,行文流利,文意贯通,有阅读快感。佩服!
真是好文章!
我拜读并且收藏!
好文章!且短而深刻!一针见血!不像有些文章洋洋洒洒说了半天不知所云.
权力资本才是病灶 ====那权力资本的病灶是什么?
Re:2008级新闻评论课案例集锦
【案例】4
刘洪波:我们的监控器识大体
12月12日,昆明通报了一起嫌犯在派出所自缢身亡的事件。事件发生在当日凌晨,晚上已由警方通报“初步勘验”结果,可称及时,这是值得肯定的。
通报的情况是,盗窃嫌犯刑鲲12月11日在销赃时被扭送到公安机关,当日中午五华公安分局小南派出所对其留置盘问,刑对盗窃犯罪事实供认不讳。12日凌晨4时许,被投入候问室,7时许被发现自缢身亡。
拘押场所发生自杀身亡的事情,这当然不是什么新闻了,某种程度上,我甚至觉得拘押场所是一个自杀高发地带。这种奇怪的状况,当然是令人难以理解,然而,理解还是不理解,大概也只是习惯的问题。
“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说的,很哲学,很思想。但这也可以是写实,不只生路是如此,“死路”也是这样。俗话讲“死路一条”,但其实成功的死路是多种多样的。拘押场所本来没有死路,但现在,走的人多了,也成了死路中的一条。
“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这是描述刑讯的痛苦的。昆明这个派出所自缢事件,通报说警方并未对其刑讯逼供,这就是说没有“求生不得”的问题。但“求死不能”,实在是拘押场所的基本要求,昆明警方没有做到。我不能说这是派出所为嫌犯有意留下了一个“能死”的后门,只是客观上确实就是这样的效果。
我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拘押场所的死亡,以至于“没有刑讯逼供”,死在拘押场所就基本上没有愤怒可言了。这就可见,我们是多么易于满足,或者说多么能够容忍,又或者说,人命多么卑微。
在警方的通报中,我们看到了沉痛或者检讨的表示么?没有的,我们看到的只是领导在批示和“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警方甚至赞许自己“历来对执法规范化和内部办案安全是高度重视的,态度是坚决的,措施是有力的,要求是明确的”。这好像进一步证实了拘押场所可以算一个死所,所以只要“没有刑讯逼供”,位置就很“主动”。
但警方没有办法提供嫌犯自缢身亡的监控录像,解释是“候问室内的摄像头安放在房顶,位置较高,导致候问室内留有视线死角”。这当然也是不新鲜的,我们已多次见到监控录像的巧合性无法提供,要么是有死角,要么是设备坏掉,所以再出现一次也无妨。为什么关键时刻监控设备总是要坏掉,关键位置监控设备总要有死角呢?不妨作为一个待解之谜吧,但我们对监控设备的“及时智能化”或者识大体顾大局,实在是心领神会了。
这次死掉的嫌犯刑鲲,可以说是累犯,四次因盗窃被判刑,坐牢时间分别1996年7月至1998年1月,1998年3月至2000年1月,2000年1月至2005年8月(5年刑期,不知为何加长了,因为狱中加刑?),2005年8月至2008年9月。从这个履历,可以说这是一个出狱即作案的人,然后又总能被高效率地侦破、起诉、审判。这一回,9月释放,10月7日作案,12月11日才被捉住,已经算隔得很长了。但捉得慢一点,死得却很快,而且他总是应验“伸手必被捉”,偏偏这一回死在看守所,却既没有被捉,甚至还恰好寻到了监控设备的死角。在外作案屡屡不能逍遥,拘所自缢却能一次成功,这运气真是令人感慨。
当然,“没有刑讯逼供,嫌犯在监控器死角自缢身亡”还只是“初步勘验”,也就是说,还不算最终结论。警方与检察部门正在进一步勘验及尸检、对相关民警进行调查询问和善后。想必,如果没有太多的疑问,“初步勘验”的结果就会成为定论了。
这个老在监狱来来回回的嫌犯,自杀的动机是什么?是怕坐牢呢,还是对自己突然对自己老是盗窃被捉感到羞愧?自缢的方法是什么?候问室是否有人值班?想必,答案也总是会有一个的。
令人不能不感慨的是,拘押场所的自杀是如此完美成功,而监控设备又总能“无法提供录像”。莫名的死亡、轻巧的解释、识大体的监控设备,实乃天作之合!这样,拘押场所不因为走的人多也便成为一条死路,简直都说不过去呢。
http://www.kdnet.net/Infolook.asp?bclass=1&id=93918
Re:2008级新闻评论课案例集锦
标题可否改为:特殊场所监控器 关键时刻识大体?
监控器难道归刘兄们所有?
这种现象在中国见多了,不足为奇!
中国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确实成绩斐然,最让老百姓放心的就是胶水更粘了,鞋带更牢了,坚挺的人民币更加万能了!
=======================
千年一遇的盛世,有xx的坚强领导,那奇迹不是普同人可以想像的。
监视器可以有死角,
可以死机,
所以,就会死人。
刑鲲太牛逼了,纸币开锁。
监控器不只是识大体顾大局,而且绝对讲政治通党性。
谁说我们没有创新能力?我觉得应该拿个什么发明奖。
1。纸币开了锁了——至少比pb里的强太多了,t-bag的手被砍得太冤。
2。鞋带能吊死人——见过美国黑人的大脚,很想问问他们的鞋带有多长?
3。眼神犯了罪——估计全世界的男人都要被抓,眼睛老是盯着女人的胸脯,腰,屁股看,绝对会被判眼神强奸。
令人不能不感慨的是,拘押场所的自杀是如此完美成功,而监控设备又总能“无法提供录像”。莫名的死亡、轻巧的解释、识大体的监控设备,实乃天作之合!这样,拘押场所不因为走的人多也便成为一条死路,简直都说不过去呢。
Re:2008级新闻评论课案例集锦
【案例】5
反思《三枪》:是我们播下了跳蚤
刘松萝
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已经成为众矢之的。张艺谋启用小沈阳的时候,大家本以为他是想拍一部有些品味的通俗片。不想张艺谋竟然用小沈阳所短,毫无顾忌地走上了恶俗之路。
评论家们的抨击很有道理,不过说的太晚了。现在的问题在于,是什么原因让张艺谋从优秀走向平庸,又从平庸走向恶俗?
有人说,是因为创作不自由。不错,女作家六六写的电视剧《蜗居》就被禁了。但在此之前,她的《双面胶》还是能够播出的。自由是需要争取的,但在自由欠缺的时候作家和艺术家的追求与责任感也是不可少的。事实是,并没有人用枪逼着张艺谋去拍无聊的影片,张艺谋也远没到不这么做就吃不上饭的地步。
除了自由的缺失之外,劣作的出现还有更多的原因。
首先,整个社会误解了市场经济的精神。即使按照经济人假设,经营者有权在法律的范围内争取利益的最大化,社会仍然可以对经营者的行为作出评论。令人不解的是,在评论一部影片时,最重要的部分竟然是投入了多少资金,回收了多少票房。作为对比,我们有时虽然谈到汽车巨头、家电巨头和计算机巨头,那也只是强调她们的实力雄厚而已,并不关心她们赚了多少钱。更重要的是,对于那些巨头生产的产品,我们是可以评头品足的,而对于获得巨额票房收入的影片,反倒无法批评了。把电影制作变成纯粹的金钱投入和产出,多少有些厚颜无耻。
其次,中国一直缺乏正常的文艺批评。改革以前是批判毒草,赞扬样板戏。改革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是一团和气与互相吹捧。实行市场经济以后,电影评论变成了营销的手段之一,其品格还不如广告。只要是大财团、名导演的制作,就只能说好,不能说坏。只要是获得高票房的影片,就可以一白遮千丑。出于对大师的渴望,我们把一些有点奇才和怪才的人奉为大师,无原则地加以吹捧。我们在奉行很糟糕的双重标准:有时把大师当做艺术的践行者,而在出现破绽的时候又说大师在娱乐,在赚钱,无可厚非。
再其次,对文艺作品的包装被滥用了。即使在纯粹的工商业领域,过度包装也要是受批评的。在电影界,却可以通过广告和媒体的疲劳轰炸,把资质平平的演员包装成明星。可以说,这个过程与洗脑并没有什么不同。媒体的报道常说,某一部电影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加入了什么样的元素,取得了观众的好评。这本来只是策划的文案,媒体却把制作者的意图说成是效果,强加到公众头上。
张艺谋走过的历程,就是社会环境的缩影。张艺谋曾经对电影的色彩和画面有着独到的感悟,他的作品中有些瞬间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同时,他的影片不但形式大于内容,而且过于功利,很多画面直白地显露出创作的意图。在一个正常的创作环境里,张艺谋是可以提高的,甚至是有可能成为大师的。由于媒体的过度爱护,张艺谋的开端就成为他的最高峰。按照商业用语,就是高开低走。一些国际和国内优秀导演在看似不经意中所显示的细腻的表现力,以及对作品整体风格的把握,是张艺谋从来也没有达到的。
从《英雄》开始,张艺谋的社会良知不见了;从《满城尽带黄金甲》开始,他的艺术功力和鉴赏力衰退了;到了《三枪拍案惊奇》,他作为艺术家的荣誉感即使不是荡然无存,也所剩无几了。
对于劣质的《三枪拍案惊奇》,张艺谋当然要负主要的责任。明确了这一点之后,我们要反省的是,作为评论者或者影片的最终消费者,我们过去的要求是不是太低了。我们一面在欺负各路商业巨头,对汽车、电视和计算机的质量提出苛刻的要求,一面又对电影的制片人和导演卑躬屈膝。我们动不动就说,导演不容易了,演员不容易了。最后的结果就是,他们糊弄我们太容易了。我们看完了伪劣之作以后,还要为制片方的巨额收入喝彩。我要问的是,这算不算被人骗了,还要替别人数钱啊?
最新的进展是,《三枪拍案惊奇》的票房已经突破了亿元大关。面对如潮的恶评,制片人张伟平昨日接受采访时说:“所谓披着专家的外衣在那儿胡说八道的人,他们根本就不懂电影,他们道貌岸然地在那儿胡说八道,根本就不用听。”并且表示,电影圈的很多人对他和张艺谋就是5个字:羡慕嫉妒恨。
对此,我们应该有所觉悟了。
过去,并没有很高哲学和文学素养的人们,喜欢重复德国诗人海涅的话:“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对此,我曾经反问过:假如我们直接播下跳蚤,结果又会如何呢?看来,今天中国电影业的现状,就是我们播种跳蚤后的收获。
其实,也用不着引用西洋的格言。成书于明代中叶的《增广贤文》就告诉我们:种麻得麻,种豆得豆。这句话后来演化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种的不是麻,不是瓜,也不是豆。我们种的,是狗尾巴花。
最后,鉴于以前不断地指出演艺界的问题,我可以卸下“我们”这个包袱,转过身来说:是你们播下了跳蚤……
2009.12.16.
http://www.kdnet.net/Infolook.asp?bclass=1&id=93918
Re:2008级新闻评论课案例集锦支持本篇的立论,虽然我对张艺谋上面所列的电影一出都不看。
(看过他的《红高粱》《大红灯笼......》《菊豆》《千里走单骑》《秦俑》)
玩恶俗票房拿了一个亿,到哪讲理去?
一堕落就来钱。
玩恶俗票房拿了一个亿,说明恶俗有深厚的基础!脑残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扎堆了
想想吴宇森的赤壁, 不觉得也很恶俗吗? 票房呢? 好莱坞的片子恶俗的也不在少数。 习惯了就好。
现在电影也好电视剧也好是离真实越远越安全!
假如我们直接播下跳蚤,结果又会如何呢?看来,今天中国电影业的现状,就是我们播种跳蚤后的收获。
《三枪》就是一部恶俗之极的**片!**导演用**演员所演的**电影!
票房过亿不等于影片高质量,三级片假如能公映的话票房收入比《三枪》要高得多!
我们种的,是狗尾巴花。
++++++
我想,狗尾巴花至少还质朴。我看种下的是跳蚤,收获的是散发着恶臭的腐尸。
《三枪》看得俺挺开心的,这就行了。难道看一场电影要等同于上一堂哲学课才行吗?电影最本质的功用是娱乐。老谋子深谙其理。所以各类片子拍的得心应手。反观那些持批评态度的业内人士,你们能有什么拿的出手的的作品。可不要又说鸡蛋与母鸡的理论,业内人士这样讲是让人不齿的。
引郭德纲的相声“观众笑不笑跟我没什么关系,我的相声起到教育意义就行”(大意,原文记不起来了),难道那些批张德业内人士要“观众娱不娱乐跟我没什么关系,反正我的电影深刻了、艺术了”吗?对这样的电影我的一个字,“呸”,两个字“呸呸”,三个字“啊呀呸”!
我们的大导演正在在远离现实、远离社会,没有了社会责任感,没有了人性。拍出如此低俗的片子。美国大片还要表达人世间的真善美,还要展现人性光辉的一面,而我们的国际级的大导演却堕落到如此地步,让人汗颜。
《三枪拍案惊奇》的票房已经突破了亿元大关。
=======================================
“此地人傻钱多”的最好写照!
从《英雄》、《无极》.......骗了一次又一次,骂完了照样上当不误,对这样的种族,我觉得没有必要再鄙视他们了!对着一头猪骂“猪”有意义吗?
楼主还是不要用"艺术家"三个字为好.
很多美好的称谓都因被滥用而臭大街了.不用它来称呼那些名不副实的人,算是对这个称谓最大的尊重了.
老师 教授 专家 学者 小姐 领导 作家 艺术家..........还有几个没被糟蹋?
这部片不可能过亿。一是民生银行的送票,二是上级有命令每间影院都要给他60%的影厅,三是虚报票房。
张艺谋,我真为你脸红。
小沈阳的“长”恰恰是张艺谋所需要的“短”嘛!
缺乏独立思想的人。但是在这片土地上独立思想的代价却是致命的。
在《成都商报》上看见一篇评价《三枪》的文章,总而言之,就是“恶俗”,该文章引用洪晃的话说:三枪谁看谁傻比,并赞扬洪晃“一针见血”。
我的百姓作了迷失的羊,牧人使他们走差路,又毁坏了他们前进的道路!
如果艺术的成败是以收入来衡量.那么钢管舞,脱衣舞是艺术的顶峰了.
我以为张艺谋还是有点才气的.竟然拍如此低俗的东西.真是脑子有问题了.
有人说,是因为创作不自由。
+++++++++++++++++++++
是不自由还是没有创造力,你拍个比《2012》还好的电影,会被禁?
你拍个《泰坦尼克号》那样得片子,不是都在中国上映了吗?
没有能力,就说承认。
张艺谋的片子那个好看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