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摄影摄像案例集锦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4-2 00:03:18 | 只看该作者
电视新闻拍摄技巧2009年11月03日 星期二 10:31第一类:突发新闻类

比如车祸、火灾、斗殴、突击检查、刑事案件这些都是。这些新闻讲究一个“快”。

拍摄时到达现场要快,有时候不用到现场就可以开始拍摄,比如在路上看见火灾,远远的就有浓烟,这些个新闻信息就可以作为新闻拍摄的重要内容开始记录了。还有突击检查的时候,在前往现场的汽车上面就可以开始拍摄,摄录什么呢?就是执法机关前往现场的画面以及到达现场时周围的反映,有小商贩逃跑、有人发呆、有的摊主装做若无其事的样子,这些都会和稍后检查画面形成较为强烈的反差,是极好的新闻信息点。

新闻信息的处理工作有的时候讲究按照时间的一线性排列,有的时候需要按照记者的意图进行重新排列,这个时候新闻信息的采集工作到不到位,新闻信息的完整性就非常重要,有些新闻事件或故事的信息链由于重重原因有断环,但是这些可以通过逻辑思维和合理推断进行重新连接的,但是其中有些信息点是无法省略的,这些无法省略的新闻信息点我们就叫它新闻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发生原因、处理结果这些我们都不能缺少。这也是新闻要素。

第二类:可预见新闻类

比如大型活动中的小故事、部分社会现象的调查,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某些生活习惯等等。

这些新闻我们讲究构思和事先的了解(预习采访),只有在基本掌握事件的大概发展脉络之后,我们才有可能在这种大型的活动中以小见大,抓住动人的细节。比如杨公堤的开放,这是事先大家就知道的,但是具体我们游客的意见是什么,在现场有没有什么新鲜的景点、人物、现象,这些都是我们可以进一步观察和拍摄的内容,我们在开放的当天就挖掘到一个老大爷,他带着自己一对会说唐诗的八哥在杨公堤上,结果不少游客就非常看中这个流动的景点,而老大爷还在记者的引导之下说出其实到景区是为开心而来的,不仅自己开心还应该让更多的人开心,这也就是新景区建立的一个原因。这样的新闻就显得切入点小,贴近生活和群众,而反映的背景又可以和大活动联系起来。

第三类:趣闻类新闻

顾名思义,趣闻就是有趣的小新闻。可以是我家小狗会数数,有个小孩三个月就会认字,还有自然界中各种难得一见的现象,彩虹、两个月亮、太阳。

这种新闻要有一种用画面说话的特点,画面就是你的嘴,解说词是根据画面写的,没有解说词仅仅看画面应该可以看出一个有情节的故事。这就是这类新闻的主要特点和拍摄要点。在拍摄这类新闻的时候,要学会利用画面特写以及电视中的声音手段,充分利用这些手段。

第四类:会议类新闻

会议报道在电视新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占有很大份量。然而,纵观电视会议新闻报道,时常出现这样的情形,面对一大叠讲话和报告,不善于选择角度去报道,陷入了程式化的误区,文稿千篇一律,镜头台上台下互相映衬。似乎电视会议报道就是让领导干部说说话、露露脸。怪不得有的受众一看会议新闻便转换频道。如此报道自然产生不了应有的社会效果。因此,成功的会议报道,应该从电视新闻的特点出发,以独特的角度切入,抓住会议的实质,展示其新闻价值。只有这样,会议报道才有新意,才能真正起到宣传的效应。

那么,如何选好角度与切入点呢?

一、从新信息入手——截取某一侧面

会议作为一个整体,报道时可以采取局部切入法,先抓住一个点,或具体的一个侧面进行报道。一般来说,会议要传达或讨论、研究或解决的事情涉及方方面面:有的以前曾宣传或报道过,如再报道也仅仅是“强调一下”而已:有的内容只与个别部门单位有所联系……真正与受众相关的不多。报道时,必须进行筛选,截取与广大受众关系较为密切的新信息,诸如会议作出的重大决策、重要决议等。抓住会议的最新信息进行报道是非常必要的,能使受众明确当前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就事情的发展来说,截取其中的某一要点或某一侧面的具体内容、具体场面,比泛泛而过的概括、全面而不漏的扫描,更可把握事情的基本特征,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二、从社会焦点入手——寻找“关系场”

按照新闻的定义和规律,只有鲜活的,为人所关注的、所感兴趣的事实,才能够成为新闻。电视会议新闻如果报道时镜头在会场一摇,解说时再加上某月某日举行某会议、某领导出席并作重要讲话等等,很难调起受众的“胃口”。众所周知,事情与事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某一对或几对之间的关系,还甚为紧密,若把它们放在同一“关系场”中,则能产生独特的效果。例如,每一时期、每一阶段,人们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话题,如果把这些社会焦点转移到分析社会现实的会议报道上,就会使会议落脚点的含金量体现出来。这样处理,既能突出会议的主体,又能及时表达政府的观点。如涉及千家万户的计划生育、殡葬改革、社会治安等问题,报道时,一是要结合当前当地干部群众对此的反应,然后进行综合分析;二是要把会议报道放在深化干部群众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以达到行动统一的目的,使会议报道更加充实、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三、以会议为依据——拓展广阔空间

这是一个颇为巧妙的角度。它不是正面地直接地去报道那些能够显示中心、支配整个会议的核心内容,而是运用与核心内容有关的其他事情的背景、缘由的材料来突出报道的主题。这样的报道,摆脱了镜头摇来摇去均是台上或台下的状况,调来与报道内容相关的镜头,以丰富场景,挖掘会议背后的真实。程式化的电视会议报道,场面往往庄严、肃穆而缺乏生机活力,但受众最感兴趣的还是鲜活的画面、现实的说法。因此,应把镜头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例如,当会议提到发展“三高”农业时,调来一组组有关的镜头,再加上相关的介绍性文字,既可丰富电视报道的内容,又可加深受众对会议内容的理解。

选好会议报道的角度与切入点,对提高宣传水平和收视率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在会议的采访报道时,怎样才能有效地选好角度、选好切入点呢?首先需要认真钻研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切实提高自己的政治敏感性;其次是经常深入生活、了解基层干部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树立群众观念;再者是要不断“充电”,善于运用各种写作方法和拍摄技巧,真正提高会议报道的新闻质量。

第五类:同期声新闻类

人物同期声是指拍摄新闻时,同步采录的人物讲话,记者和被采访者的对话等。在电视新闻中,人物同期声与解说词都是重要的声觉形象元素,它们与视觉形象元素一起共同承担着传播的功能。人物同期声因其能够增加新闻的真实性和表现力而越来越受到电视新闻记者和编辑的重视。但是,也不是所有的电视新闻报道都应有人物同期声。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应采用人物同期声,采用人物同期声对新闻内容的表达有什么好处?

一是在需要负载过去的形象时,采用人物同期声,有助于“还原”新闻素材。众所周知,电视不同于报纸和广播等其它媒体,其画面长于表现正在发生的事件,而难于表现过去发生的情景。人物同期声有似于报纸、广播中对过往事件的书面或口头的描述(广播有时也用同期声)。其作用在于弥补人物事件难以用画面再现的缺陷。例如,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的电视专题片《“麦德龙”冲击波》,记者采访了10多个人物,其中包括无锡商界经理(老板)、商场的主管、伙计、保安员,以及客户、市民等。这些当事人的现身诉说,将过去的和现实的有机结合起来,使观众在看到今天的图像中又想象重构过去的时空,造成鲜明的对比,产生强烈的反响。特别是无锡长发商城常务副总经理吴天明发自肺腑的声音,一下子在观众中引起共鸣。他说:“‘麦德龙’进入无锡,当时我们很有抵触情绪……。但是,它有独到的先进的管理办法。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学先进、赶先进……。”这一讲话,形象地反映了无锡商界面对挑战,从犹豫消极到调整思路、积极应战的发展过程,生动地反映了商业流通领域中改革的新动态。但是,如果把这一人物同期声改用解说词,让播音员配音,效果就会大加折扣。因为人物同期声未经任何转述或加工,其真实性和说服力自然强些。

二是在展示人物的个性特点时,采用人物同期声,有助于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获得第九届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劳动力市场有个戚大姐》,介绍了戚秀玉四年共为一万多名下岗和失业职工找到工作的事迹。戚秀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的一段话:“我的工作,使越来越多的单位理解了下岗职工的难处和国家的再就业政策,多接受一些下岗职工,这是我最高兴的事儿。”观众听了这些朴实无华的话语,看到戚大姐和颜的神情,不仅会了解这位被誉为“职业指导师”的情怀,而且容易被其一言一行所打动。至于采访那些失业职工,被采访者面对观众,与受众直接交流,加上现场的背景衬托,使人真正感受到戚大姐这位大连再就业工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的人格魅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没有人物同期声的采访,单靠画面和解说词是很难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

三是在向受众介绍有关情况时,采用人物同期声,有助于将记者、编辑的主观倾向客观化。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的电视消息《邯钢跨地区兼并部属企业舞钢》,邯钢集团董事长刘汉章介绍说:“兼并联合以后,邯钢的钢板产量可以达到100万到120万吨。在中国能够生产100万吨规模的,而且能够生产各种多样品种的钢板的,我看中国是第一家。”这一人物同期声在弥补画面传播局限的同时,中间又插了生产车间的全景近景画面。同期声与现实画面的有机结合,为受众显示了一幅幅发展前景。试想,如果没有人物的现场介绍,再好的画面也无法传递这尚未完成、还须努力的新闻信息。

在新闻报道中采用人物同期声,既有助于烘托报道现场的真实氛围,又有利于增强新闻的权威性。但是,在采用人物同期声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人物的讲话要通俗、简洁,要适合人物的年龄、职业和身份。如果讲话较长,则应采取分段录用或中间改用画外音(即插入与讲话内容相关的图像、资料镜头,以丰富讲话的内容),以求声画统一,达到预期的播出效果和提高新闻质量的目的。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4-2 00:03:31 | 只看该作者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4-2 00:14:52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2010-06-25
(教授讲义)影视摄像固定镜头的拍摄要求

    我个人觉得在影视摄像中,固定镜头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也同时也是最基础的。不信大家可以看看有哪一部电影全是用的运动镜头,我想没有吧,哪怕是动作片、激烈打斗的警匪片,都会插入大量的固定镜头。作为一个影视爱好者来说,摄像首先是学会拍摄静止的固定镜头,当然,固定镜头也有一些动作要领及要求。

(一)注意捕捉动感因素,增强画面内部活力

    固定画面易“死” 易“呆”,容易出现平板一块、缺乏生气的情况,因此,在拍摄固定画面时应注意捕捉活跃因素,调动动态因素,做到静中有动、动静相宜。比如说,拍摄一池春水,就可以在画面中摄入几只浮游爆戏的鸭子,涟满的运动和小鸭的运动使得“死水”“活”了起来。此外,固定画面中人物的调动和运动,也是活跃静态画面的有效手段。比如,在拍摄麦浪翻滚的乡村丰收景象时,就可在画面中摄入牧童赶着牛群穿梭于田间小道的场景。我们知道,电视的固定画面,如果再没有了画面内部运动,单个镜头的画面就与摄影照片并无大异,很容易让观众产生看照片的感觉。我们在拍摄固定画面的时候,应该注意尽量避免“呆照”的画面效果,尽可能利用画面所能纳入的“活” 的“动”的因素让固定画面“活”起来。

(二)要注意纵向空间和纵深方向上的调度和表现
  
    固定画面如果不注意前景、后景及立体、陪体等的选择和安排,不注意纵轴方向上的人物或物体的高度,那么就容易出现画面缺乏主体感、空间感的问题。这就要求当我们选择拍摄方向。拍摄角度和拍摄距离时,有目的、有意识地提炼纵深方向上的线、形、色等造型元素,并注意利用光、影的节奏、间隔和变化形成带有纵深感的光效和“光空间”。比如,在拍摄公路上列队行驶的车队时,我们可以利用公路的线和汽车的点采取对角线构图,让公路与画面框架形成一定的角度后,向纵深方向伸展开去。再比如,当被采访对象不得不紧贴墙壁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果条件许可,可以加用一盏新闻灯,从斜侧方打向被采访对象,以使其投在墙壁上的身影和墙壁上的光影变化形成画面的纵深感和空间感,避免出现被采访者仿佛被“贴”在白色墙壁上的难看画面。因为固定画面排除了画面框架和背景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倘若纵深方向上的调度和表现又不充分,可以想见,这种固定画面犹如僵死的“贴片”那样,很难表现出电视画面的造型美感,难以完成在二维平面中反映三维现实的画面造型任务。因此,我们应该注意选择、提取和发掘画面纵深方向上的造型元素,以纵向维度上的造型表现来弥补水平维度和垂直维度上的不足。

(三)固定画面的拍摄与组接应注意镜头内在的连贯性
   
    之所以提出这个要求,是因为固定画面与固定画面组接时,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对镜头的要求是很高的。我们常说的画面与画面组接时的“跳”,就是初学摄像时易犯的毛病。比如说,拍摄某领导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果把两个景别变化不大、人物动作发生变化的固定画面相接,从视觉感受上来讲,会觉得接受采
  
访的领导近于病态地“跳动”了一下,视觉上很不流畅。这要求在拍摄时,就充分考虑到后期编辑的组接问题。像上面所说的情况,就应该拉开不同镜头的景别关系,比如,全景固定画面组接近景固定画面,中景固定画面组接特写固定画面等,观众就不会)在收视时感觉到“跳” 了。有经验的摄像师在拍摄现场工作时,都会注意多从不同角度、不同景别来拍摄一些固定画面,注意对同一被摄主体进行固定画面拍摄时,多拍一些不同机位、不同景别的镜头,这样一来,后期编辑时就比较方便了,镜头的利用率也高。如果在拍摄固定画面时,不考虑镜头之间承上启下的连接关系,而单只从各自镜头出发去拍摄,就会给后期编辑造成诸如轴线关系不对、镜头难以组接等麻烦,有时甚至是无法补救的。因为固定画面的构图不像运动画面那样,可在运动摄像的连续过程中得到改变、调整和转换。不同的固定画面进行组接时。只能通过各自框架内的分割开来的画面形象和承上启下的关系得到交待和说明。倘若这种内容上的联系和承上启下的关系被打乱了,就会给观众的收视带来很多障碍。比如说,拍摄记者采访当事人的情况,先从当事人的斜侧方拍了一个中景画面,然后又越过当事人和记者的关系线,跑到镜头刚才所在轴线的另一边,拍摄了一个记者的斜侧面中景固定画面,把这两个固定画面组接,好像能够组成当事人谈话、记者倾听的现场动态;事实上从画面效果来看,固定的画面中,刚刚出现了采访人说话的中景镜头,紧接着在同一位置又是同一朝向的记者中景镜头,就会令观众摸不着头脑,怎么采访人忽然“变成”了记者呢?类似这种“越轴”问题造成的画面混乱,是影响固定画面后期编辑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然,这里只是非常浅显地举例说明。在固定画面组接这一环节上的诸多不同情况和注意事项,需要摄像人员在实践中多思考、多总结,在一定经验的基础上,灵活地处理和恰当地表现,而不能以为拍完之后交给编辑就万事大吉了。实际上,编辑工作应该是从摄像工作就开始了的。尤其是在拍摄固定画面时,一定要充分注意到镜头间的连贯性和编辑时的合理性。

(四)固定画面的构图一定要注意艺术性、可视性 ?

    现在许多搞摄像工作的人,似乎有一种偏见,那就是拿起摄像机来就想运动,拍起画面来就是推、拉、摇、移。可是一旦让他们拍一些固定画面,常常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毛病,诸如景别不清、构图不美、画面杂乱等,这表明摄像的基本功还很薄弱。可以说,这一方面,是妨碍我们电视艺术的完善和成熟的隐患,同时,也正是改变当前摄像水平滑坡局面的突破口。固定画面拍得怎么样,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摄像者的基本素质和真正水平,它是对摄像者构图技巧、造型能力、审美趣味和艺术表现力的综合检验。相对而言,由于运动画面的运动性、可变性,某些构图上的问题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掩盖,或者观众的注意被画面的外部运动所转移和分散。但固定画面就不行了,由于框架的静止和背景的相对稳定,加上观众视点的稳定,构图中不大的毛病会在观众眼中得到“放大”,可能比较突出地干扰观众的收视情绪。因此,摄像人员只有从一上手就勤苦练,尤其是要拍好固定画面。拍美固定画面,从视觉形象的塑造、光色影调的表现、主体陪体的提炼等多个层面上加强锻炼和创作,拍摄出构图精美、景别清楚准确、画面主体突出、画面信息凝炼集中的优秀固定画面来。

(五)固定画面在拍摄中有一点必须牢牢记住,那就是“稳”字当头
  
    在正常情况下,每个镜头都应该是纹丝不动、一丝不苟,应坚决消除任何可以避免的晃动因素。即便是在拥挤、紧急等非常局面下,也应力求保持固定画面最大限度的稳定和平衡。这也就涉及到了摄像机的持机方式的问题。一般而论,固定画面都应尽量使用三角架来拍摄,以防肩扛拍摄造成的不稳定情况。但是, 反观目前我国的许多电视节目,明显可见许多固定画面该用、能用三角架而弃之不用,使得画面晃晃悠悠。这与国外的电视工作者对三角架的精心保护和认真使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特别是在俯仰角度较大、变焦镜头推至长焦距等情况下,摄像机稍不稳定,就会在画面中反映出明显的晃动,而我们很多摄像师还在“视而不见”,用肩扛的方式继续拍摄着“静中有动” 的固定画面。显然,这不仅是摄像机的持机方法问题,实质上反映出了摄像者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因此作为一本电视摄像工作的基础性教材,我们特别强调从认真使用三角架开始,培养敬业精神,严肃创作态度,拍摄好名副其实的固定画面。当然,在实践工作中,可能由于环境的变化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未必都能发挥三角架的作用,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凭靠生活中的支撑物和稳定点来替代三角架,帮助我们拍好稳定的固定画面。比如说,办公室中的桌面、椅背,公路两边的护栏、长椅,出租车的顶篷,摄像师坐定之后的膝盖等,都可以成为解一时急需的有效支撑物。此外,我们还要训练自己脱开三角架后的良好持机姿态和正确呼吸方式,以保证在不得不肩扛拍摄时,画面尽可能的稳定。总之,既然是拍摄固定画面,就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一切条件,真正让自己所拍的固定画面既“固”又“定”。

http://www.gdmztv.com/blog/blog. ... blog&itemid=365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4-2 00:17:39 | 只看该作者
2010-06-25
(教授讲义)影视摄像固定镜头的局限性
接着昨天的介绍,昨天说了影视摄像固定镜头的拍摄要求,今天讲讲固定镜头的局限性.
  
1、 固定画面视点单一,视域区受到画面框架的限制
  
与运动画面多变的视点和变换的视域区相比,固定画面的画面内容被静止的框架分割,限制为单一的、半封闭的状态。显然,在一些全景式制览、搜寻式观察的情况下,固定画面不如运动画面全面、丰富和完整。
  
2、固定画面在一个镜头中构图难以发生很大变化
  
由于固定画面是在镜头锁定之后定向拍摄,画面框架内的造型元素是相对集中的、比较稳定的,除了“划入划出”画面的运动物体和可能变化的光影效果等因素之外,固定画面一个镜头中的构图元素不易出现根本性的变化,很难像运动画面那样通过构图变化来实现场景转换、视觉形

3、固定画面对运动轨迹和运动范围较大的被摄主体难以做到很好的表现
  
这一方面是固定画面的明显局限,同时也是运动画面的突出优势。比如,在拍摄花样滑冰时,用固定画面就很难连贯而完整地表现出运动员优美多姿的运动过程和满场滑行动状态,比如奔跑、乘车等情况下,用固定画面显然难以充分记录和表现人物的整个活动过程和活动过程中的表情、动作变化。 

4、固定画面难以表现复杂、曲折的环境和空间
  
比如,拍摄上海狭窄拥挤的里弄,如仅用固定画面一般来说是很难直观形象地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的。而移摄、跟摄在表现上可能更为奏效。再比如,拍摄抗战遗迹的地道时,固定画面是很难再现出那种幽深曲折巧妙安排的效果的。当用固定画面拍摄复杂或曲折的空间时,更多地需要观众根据画面大致情况去进行想象中的补足。
  
5、固定画面不如运动画面那样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记录和再现一段生活流程
  
在现代纪实中强调生活本身流程和段落的完整、真实,用运动摄像所构成的长镜头能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人为导演和主观摆布等外界影响。以电视剧而论,过去常需演员反复重演多次,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景别拍摄同一场戏,便于后期编辑。后来,多机拍摄的出现基本解决了这些难题。但在纪实性节目中,对生活流程进行多机拍摄尚不太现实,如若实行可能会产生过大的干扰;倘若只以固定画面来记录,容易造成生活被切割、编辑的印象。因此,目前通行的作法是揉合了固定画面和运动画面的长处,克服固定画面以局部因素相加而组成生活全貌的局限,既保留一些相对完整、流畅的生活流程和故事段落,同时也穿插大量固定画一面来传递重要信息、塑造主要人物、营造特定氛围等。
  

http://www.gdmztv.com/blog/blog. ... blog&itemid=366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4-2 00:19:06 | 只看该作者
2010-06-25
摄像构图的基本形式
    电脑里老师的讲义多了,拿出来放在博客里,大家分享,共同提高。

    构图的好与差直接会影响画面的视觉效果,构图形式是摄像人员构思立意的直接体现,拍摄不同的内容可能会运用相同的构图形式,好的构图一定是时间、经验的积累所练就的,要想掌握构图的技巧,切不可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作为一个影视爱好者多看、多学、多思考、多实践是非常必要的。

  由摄像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动静变化及取景构图所产生的画面结构,形成各种构图形式。根据画面构图形式的内在性质的不同,可将其分为静态构图、动态构图、单构图、多构图等。
  
1、静态构图。一般情况下,被摄对象与摄像机均处于静止状态,镜头内的构图关系基本固定。静态构图多为单构图形式。比如,我们拍摄远处的风景,多用固定镜头表现,画面中的景色、人物、树木等均基本不动,即为静态构图形式。静态构图适用于造型艺术。
  
2、动态构图。动态构图下的被摄对象与摄像机同时或分别处于运动状态,使得画面内视觉形象的构图组合及相互关系连续或间断地发生变化。动态构图是影片所特有的构图方式。比如拍摄行驶中的汽车,画面中被摄对象(汽车)的行驶坐落就不断改变了画面的结构关系,就构成了动态构图。
  
3、单构图。单构图画面中被摄对象基本处于固定状态,也不出现明显的光影和色彩变化。这种构图形式可以用来表现特定的内容和情绪氛围,如拍摄一丛盛开的玫瑰花喻示爱情的到来,拍摄金秋的枫叶象征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拍摄一轮旭日隐喻出青年人的蓬勃热情等等。
  
4、多构图。多构图镜头不经过外部组接,而是在一个镜头内部通过蒙太奇造型形式、被摄对象与摄像机的调度、焦点虚实变化等多种手法变化构图形式。多构图镜头能够传递多信息于一个镜头。

http://www.gdmztv.com/blog/blog. ... blog&itemid=364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4-2 00:20:48 | 只看该作者
  2010-06-25
摄像机中,什么是白平衡?
      白平衡,字面上的理解是白色的平衡,就是摄像机对白色物体的还原。白色是指反射到人眼中的光线由于蓝、绿、红三种色光比例相同且具有一定的亮度所形成的视觉反应。当我们用肉眼观看这大千世界时,在不同的光线下,对相同的颜色的感觉基本是相同的,比如在早晨旭日初升时,我们看一个白色的物体,感到它是白的;而我们在夜晚昏暗的灯光下,看到的白色物体,感到它仍然是白的。这是由于人类从出生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人的大脑已经对不同光线下的物体的彩色还原有了适应性。但是,作为摄像机,可没有人眼的适应性,在不同的光线下,由于CCD输出的不平衡性,造成摄像机彩色还原失真:具体到拍摄白色物体的时候就表现为或者偏蓝,或者偏红,从而造成整个拍摄的图像彩色失真。
  
      为了了解白平衡,就必须了解另一个重要的概念:色温。所谓色温,简而言之,就是定量地以开尔文温度表示色彩。当物体被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时,就会发出一定的光线,此光线不仅含有亮度的成份,更含有颜色的成份,而温度越高,蓝色的成份越多,图像就会偏蓝;相反,温度越低,红色的成份就越多,图像就会偏红。因此,如果照射物体的光线发生了变化,那么其反映出的色彩也会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反映到摄像机里,就会产生在不同光线下彩色还原不同的现象。下面是一些光线下的色温情况。
  
光源 色温(K)
  
蜡烛 2000
  
钨丝灯 2500-3200
  
碳棒灯 4000-5500

荧光灯 4500-6500
  
日光(平均) 5400
  
有云天气下的日光 6500-7000
  
阴天的日光 12000-18000
  
      由此可见,不同光线下,造成摄像机在不同的光线下彩色还原不同。为解决这个问题,摄像机都具有白平衡校正功能,对不同的色温进行补偿,从而真实地还原拍摄物体的色彩。 摄像机的白平衡功能分两种:自动白平衡及手动白平衡功能。自动白平衡是摄像机能够根据拍摄的光线条件在一定色温范围内自动地进行白平衡校正而不需要干预,其能够自动校正的色温范围大约在2500K-7000K之间,超过此范围,摄像机将无法进行自动校正而造成拍摄画面色彩失真,此时就应当使用手动白平衡功能进行白平衡的校正。

http://www.gdmztv.com/blog/blog. ... blog&itemid=363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4-2 00:23:46 | 只看该作者
2010-06-25
DV摄像口诀
我想,要实际提高我们的摄像技术,那就是多看好的电影。同样,要做一个影视爱好者,必须前提是先做一个电影爱好者,多看多学,多思考多实践,相信大家一定可以拍摄制作出好作品。这是我的个人经验之谈。

以下摘录了传媒大学一老师博客的文章以大家分享学习。

1. 购买DV钱不少,若要拍摄请细瞧。 广角开拍大场面,长焦特写别动摇。
  
通常,我们在开始拍摄时,一般先用 DV 镜头广角端记录下事情或人物活动的大场面,交代事情发生背景。当我们在 DV 变焦拉近拍摄物件时,一定要持稳摄影机。

因為在长焦拍摄时,易造成拍摄不稳,所以建议长焦拍摄尽可能少用,或者在长焦拍摄时使用三脚架。尤其是使用10 倍以上光学变焦DV的朋友更要注意。

2. 固定镜头多运用,太长太短都不要。 变焦前后三五秒,“活塞”推拉最糟糕。

在拍摄时,尽可能多使用固定镜头,即站好固定位置,用 DV 对准目标,取景拍摄,以保证画面的稳定。但是固定镜头不要拍得过长和太短,长则无“生气”,短则“零散细碎”。很多初学影视爱好者特别喜欢用变焦,其实变焦不宜频繁使用,应只為突出自己的表现物件而变焦,否则容易造成画面不稳定,给观眾造成视觉疲劳。

此外,变焦要稳,应先定点开始拍摄,使用固定镜头拍摄3~5秒后,再稳定地逐渐推拉镜头变焦,然后再将镜头固定一会儿。这样变焦比较自然、合理。切忌将镜头来来回回地推拉多次变焦,这样拍摄出来的片子让人头晕目眩。

3.移动拍摄儘量少,镜头跳动不敢瞧。 九十度角上身转,两脚不动镜头摇。
  
大家在拍摄时,尽可能避免走动拍摄。手持 DV 一边走一边拍摄,其作品必定是影像上下跳动,看得观眾“眼珠子上下乱蹦”。这一节后两句提到了摇镜头(常见的水平摇镜头),其实摇镜头和变焦有很多相似之处,也应该避免来来回回摇动镜头。在摇镜头前后也应固定几秒拍摄,这样拍摄出来的作品看起来比较稳定、自然。

在这里还教大家摇镜头的方法:两腿与肩同宽,叉开站好,利用腰部摇动90度左右,并且要做到速度均匀、平稳,这样才能保证作品画面流畅。

4.顺光拍摄好影像,逆光补偿效果好。 白色平衡手动调,光圈调焦出特效。
  
日常拍摄的时候,尽可能採用顺光拍摄,也就是拍摄者和摄影机要背对光源。顺光的时候,被拍摄者一般受光均匀,拍摄效果较好。如果是位置和其他原因所限,必须採用逆光拍摄,那麼千万别忘了把摄影机上的逆光补偿键按下,这样被拍摄者就不容易出现“黑脸”。

这里不得不提到“白平衡”功能。现在的数位摄影机採用自动白平衡,一般的情况下都能应付自如。但在某种特殊的光线条件下,自动白平衡效果不理想或者要达到某种特定的效果,就需要我们手动设置白平衡了。

此外,现在的数位摄影机一般还有光圈、手动调焦、调快门速度等一系列手动功能,这几项如果细细调节的话,可以拍出特殊的效果。 

5.黄金分割摄主体,背景不要乱糟糟。 其实平稳最重要,简单纪实又可靠。

日常拍摄的时候,我们一般不要把被摄主体放在画面的正中央,尤其是被摄对象侧对镜头时。一般来说,和摄影构图相似,我们只要把被摄者放在画面的1/3或2/3处即可接近画面最完美的黄金分割点。

此外為了突出主体,拍摄的时候,被摄者的背景最好和被摄主体的色彩差距大一些,而且背景要“乾净”一些,这样才会让画面的焦点集中到被摄对象身上。要拍摄好的作品,“平”和“稳”二字最重要。
  
只要你持稳摄影机去拍摄,力求画面水準、稳定,一般来说拍摄出的纪实画面还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不平稳,再多的特效、技法都徒劳!

6.闲来无事多拍摄,熟能生巧技术高。回味人生无限好,手握DV乐陶陶。 
  
买了DV就是為了用好DV,用DV去记录我们美好的人生。 DV 玩久了,自然就体会到拍摄的乐趣。

http://www.gdmztv.com/blog/blog. ... blog&itemid=362

http://www.gdmztv.com/blog/blog. ... blog&itemid=362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7-10 00:48:24 | 只看该作者
【案例】摄影装备
弓長文凱:好家伙,这买相机和镜头的钱得买多少辆八九万的的现代车啊!//@江芬er:南兜狠牛掰 //@鲍利辉2011:// @京华张斌 :哎// @Great_Dun :哪天咱们部门也集中起来搞一个?


@南都视觉#南都摄影装备帖# 重囗味,摄影人慎入!吸毒毁一生,单反穷三代。密集恐惧症患者慎入!!欢迎拆解摄影爱好者入场。via 电影工厂@王景春@潘劲松@严明@城市摄影联盟@谭伟山 原文转发(69)|原文评论(26)




收起 | 查看大图 | 向左转 向右转





18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 | 收藏 | 评论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7-14 12:37:00 | 只看该作者
【案例】装备
哥抽烟燃寂寞:这脚架牛!




收起 | 查看大图 | 向左转 向右转





47分钟前 来自新浪微博手机版
转发 | 收藏 | 评论(1)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12:50:13 | 只看该作者
【案例】
路透社2010年度摄影作品精选
2011-07-15 11:30   来源:新摄影     网友评论 0 条   进入论坛
每年路透社(Reuters)的签约摄影师和记者们会拍摄超过50万张照片。这些照片展现了全世界各个角落曾经或是正在发生的各种重大事件,忠实的记录并见证历史。每年路透社都会从当年的众多照片中选出最重要、最感人、最写实也最具代表性的。这个图集就是路透社2010年度的摄影作品精选。

<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