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白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锥集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09:57:05 | 只看该作者
四、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朱熹集注: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矣,意既实,则心可得而正矣。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齐家以下,新民之事也。物格知至,则知所止矣。意诚以下,则皆得所止之序也。

台注:一切事物的真理研析穷究明白以后,知识就无所不极尽了;知识推极到无所不尽的地步以后,自心所发的意念就自然真诚不妄了;自心所发的意念到了真诚无妄的程度以后,主宰一身的心自然就端正了;心端正了以后,身也就修好了;身修好了以后,家也就可以整治好了;家整治好了以后,国也就可以治好了;国治好了以后,天下也就可以太平了。

解释的什么呀,切。你们不适合读汉语。朱熹解释不了格物,就倒一转儿,弄成物格,就是物理学得棒,咔咔,这样做学问做人可以吗?
.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09:57:45 | 只看该作者
斟究一下格物。朱熹说: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郑玄说: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他俩一个 去 一个 来 的,到底是去还是来嘛。

后人一般理解为 推究,格物,即研究事物。但这都是现代哲学的词儿了,他们那时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格,木长貌。——《说文》。徐锴系传:“亦谓树高长枝为格。”
物土方,议远迩。——《左传•昭公三十二年》,物:观察。

这就出来了,格物:高瞻,即站在高处看。
致知:远瞩(致:致远。 知:看见),即看得远。

即,高瞻,高瞻才能远瞩,之后才能意真,意真之后才能心正,心正之后才能修身,修身之后才能理家,理家之后才能治国,治国才能平天下。




我就不信,有人比我诠释得更牛B。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09:58:09 | 只看该作者
五、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大学》是《礼记》的一章,到了朱熹手里,单独列出来作教材的时候,朱熹还搞了个剪辑,反正我见到的这个版本是这样,把我还愣了一会儿。朱熹,你比起曾参,估计还不是一个档次哦,为什么要删了这段呢?把它移动到后文去了?
.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09:59:06 | 只看该作者
郑玄注:谦,读为慊,慊之言厌也。厌,读为黡,黡,闭藏貌也。○毋音无。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臭,昌救反。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谦,依注读为慊,徐苦簟反。闲音闲。厌,读为黡,乌斩反,又乌簟反。揜,于检反。著,张虑反,注同。肺,芳废反。肝音干。言厌,于琰反,一音于步反。

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读音,我拿你没得法,我毕竟是后人,你注啥音就是啥音。但是,这 恶、好 读 如,我实在是难以领会,啥意思嘛。

就算是个叠词,按照北宋的读法,前一个读平声,后一个读仄声,就是说 像讨厌讨厌气味,像范伟那样劫了劫一个色。也不应该读 如 噻。 难道在两汉时期,叠词的后一个字儿读 如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按照现在的思维,就小学生么,也应该猜出是多音字。恶恶:wu  e;好好:去声、上声。

就是不要欺骗自己个嘛,像讨厌不好的气味,像喜欢好看的色彩,这叫做自谦。

耶,你别说,整成叠词儿,更通咧?就是:所谓诚其意呢,就是不要欺骗自己个嘛,像喜欢闻闻香儿,瞅瞅色儿,这就叫自谦。(古时香味、臭味都是臭,那么好、恶在此也应该是一个意思,好好和恶恶就是一互文。  其臭如兰。——《易•系辞传》)

我估计这次郑玄整对了,至少古人的语言习惯和他更接近。
.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09:59:38 | 只看该作者
考人的是这个  谦。

郑玄先说讨是厌的样儿,接着来个自闭的样儿,接着读音也变了,不读 厌 了,读  看  了。
啥子社会哟,我发觉你比朱熹还糟糕哦,搞得我云里雾里的。

贵而不为夸,信而不处谦。——《荀子•仲尼》,谦,通 嫌。

这就出来了,所谓诚其意呢,就是不要欺骗自己个嘛,像讨厌不好的气味,像喜欢好看的色彩,这叫做自个儿瞧不起自个儿(自嫌、自弃)。 咔咔。

出是出来了,好像前后文部沾边咧,还得整。

这个 欺,不能理解成  骗,只能解释 成  压  。
齐君由谦杀之恐不辜。——《墨子•明鬼下》,谦,假借为  兼 ,善。
出来了,所谓诚其意呢,就是不要自抑,像讨厌不好的气味啊,像喜欢好看的色彩啊,(该咋地咋地),这叫做善待自我。咔咔。
唉呀,读文言文真累。
.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10:00:05 | 只看该作者
2、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所以,君子必须慎独,(就是没人看见的时候,千万不要奔放、无所顾忌。)小人闲呆了就要使坏,那叫一个奔放,哪儿都可以去。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这儿,我又卡壳儿了。

厌,笮也。——《说文》。段注:“此义今人字作压,乃古今字之殊。”厌:压。

即,见到君子后马上就压下来了,藏起了不好的一面,而露出好的表现。这就是说,别人看见我,就好比看见了他自己的心,马上就会自省,是何等的牛B呀。(益:骄傲。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庄子》),这叫诚意流露。所以,君子必须慎独。
.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10:01:16 | 只看该作者
4、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据说,《大学》据说是曾参以及曾参的门人搞的了嘛,看来,他们的诗感不怎么样。

有一首歌儿唱得好:我望见淇江上游的那一湾水啊,竹浪起伏那叫一个美,情不自禁就想赞颂,那个光华四射的君子,就如切磋而成的角器、就如琢磨而成的玉品。

接下来,这个字儿都有问题了哟,是版本打印错误,还是有人欺负没文化的人擅自篡改的哟。

诗经原文:瑟兮僴兮 ,赫兮晅兮, 终不可谖兮。

通常的解释,瑟:庄严貌。僩(音县):宽大貌。赫:威严貌。咺(音宣):有威仪貌。

《大学》自解,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恂溧,即严肃恭敬。)

我另解, 紧接前文,(那个光华四射的君子,就如切磋而成的角器、就如琢磨而成的玉品,)
典雅大方,耀眼夺目。(赫:显著;晅:光明。)君子的光芒,永远不可磨灭,说明厚德完善,人民不会遗忘。

这才是解释,知道不?
.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10:02:00 | 只看该作者
5、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关于这,也是两个版本,郑玄的版本:《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断句不同,意思就变了。

先解 于戏,难道是 哟西。我估计日本人看到这一茬儿,就会说,他们才是华夏的正统,时不时还发一贴儿:曾老师,哟西哟西。咔咔。

买嘎,不忘前王。

接着来看郑玄的解释:圣人既有亲贤之德,其政又有乐利于民。君子小人,各有以思之。

郑玄的意思看来是,君王的恩德,君子铭刻于心,小人也没齿难忘?即君子和小人都待见明君。

前一个版本的意思是,没世不忘的事情是要亲贤,而不是亲小人。

他们谁懵对了?

从语义需要连贯而言,郑玄肯定走远了。前言歌唱的是君子,不忘前王,就是不忘前王的君子风尚。

大意一目了然,但是这个翻译就有点考人了。

国学网和郑玄、朱熹是保持一致的: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10:02:24 | 只看该作者
亲,至也。从見,亲声,字亦作儭。——《说文》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庄子•胠箧》,利:重要。

译文:君子以贤德而贤明从而达到让人亲近,小人以享受来开心从而以利益为重。因此,永世不能忘记(亲贤远小人)

这无疑是目前最中肯的解释了。
.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10:02:45 | 只看该作者
6、朱熹斑竹自作聪明,把上文从《礼记》中删去、移动,他以为这样,一般人就看不出来了。
我一眼就瞅出端倪来了,那就是上下文之间,缺乏过渡。所以,我才去翻阅的《礼记》,结果,不出所料,真差了一截儿。
这样的人格,让我怎么相信你有诚信?我为什么不浏览《孟子》,因为我看了一眼,就发现他人格有问题,就是随意剪辑、组装、嫁接孔子的话,这对于弟子来说,是最大逆不道的事儿。
他弄不懂,所以就动了个手脚。
他以为他删了一段儿,就顺了?
一开始就出问题了,我在此,不是指 明明德,因为只要大意通顺,权当争议。
他出的一个很明显而且也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对  止  的解释,他压根就不知道是咋回事儿。

我们回到他错误的地方,歇一会儿。
.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