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日志:
9月11日
齐辉老师讲了着手论文时选题的注意事项:兼具新颖性和拓展性,同时一定考虑到可操作性,即研究写作所需的史料、相关文献是易得的,所使用的研究方法需要实际可操作且能支撑论点。在新闻史领域,老师推荐了大成老旧期刊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中国文献历史总库等检索源。
读《自私的基因》。作者始终强调看待原始人或者史前人,要将他们落实到实际的情况之中,不可用现代人的道德观念、意识色彩代入。并且在举例说明基因的自私性这个问题时,作者大量用动物的案例,让读者抽离出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中“自私”这个词语的贬义色彩,而以纯然的生物学爱好者的眼光看待自然界中发生的各种现象。那么基因的自私性本质上就是每个生物群体作为一个物质载体,替基因完成它繁衍、扩大种群、延续种族长远生命的一种特性。放诸人类社会,我们可以超脱道德层面,从生物学角度更好的理解人的所谓“自私”行为。
9月12日
人类的不平等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是源于人的自然本性,还是源于社会?在卢梭看来:“人与人原本是平等的,就像其它各类动物,在种种自然因素使它们身上发生我们目前尚能观察到的变异之前,同类的动物从来都平等一样。(P63)”那么,原本平等的人类,怎么会变得如此不平等呢?卢梭认为,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首先把人的社会性剥掉,把人还原为一个自然的人,才可能知道人和人的自然本性是如何在社会中一步步地演化为我们现在的这样的,才可能知道原本平等的动物界,怎么会形成了这个充斥着不平等和压迫社会。
为了区别“人为的人”与“自然的人”,卢梭花了一半的篇幅来论述“自然的人”的生存状态。自然人,或者说野蛮人的需要仅仅是填饱自己的肚子,再或者也就是满足一下性的需求。由于每个人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就能过活,而能够自给自足,他们也就不用交流,也就不可能建立稳定的联系纽带,就像我们所见的动物界一样。每个人都是孤立的个体,既然没有组成社会,也就自然没有社会关系。像今天我们所谓的美德、恶习,还有竞争与压迫,在野蛮人那里,都是没有这样的概念的。
9月13日
读《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卢梭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只有两种情感:自爱心和怜悯。所谓自爱心,也就是保存自己生命,维护自身的生存的本能;而怜悯即是对同类苦难的同情和不愿无故伤害同类的情感。它认为这两种情感是动物界所共通的本能,而不仅仅是人类。另一方面,原始的人类还处在自然的蒙昧状态,他们并没有我们今天所见的社会上的各种恶习与压迫。在卢梭看来,“野蛮人不是恶人,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阻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人的智力的开发,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情感的平静和对邪恶的无知。”(P94)由此,卢梭证明了,“自然的人”不存在不平等现象,他们有的只是自爱与怜悯,过着自给自足、悠闲自在、与世无争的生活。
那么,究竟是什么产生了不平等?在卢梭看来,私有制的建立是社会的万恶之源。卢梭很清楚,从原始人那种孤立而愚昧的状态,到产生私有制的概念,并非一蹴而就的。“人类必须获得许多进步,获得许多技艺和知识,世世代代往下传下去,并且不断地使之增长扩充,才会走到自然状态的末期。”(P106)
9月14日
李金正老师继续对女性主义理论的讲解。女性主义有两大理论流派:经验派与理念派。经验派偏向于从女性的个体身体经验出发抽绎出不同云安全文化的新的感受的见解,而理念派相对来说更开放一些,从既有的文化传统和理论中发掘有利于女性的思想言论。女性主义学者米利特受福柯启发,将福柯的权力观引入女性主义的理论范畴,认识到权利不仅体现在公众生活中,也体现在个人生活中。波伏娃提出女性是被建构出来的,而女性是排除在男性之外的他者。对于他者这个概念的理解,老师提到了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对精神病患者的研究,精神病患者即排除在大众社会生活的他者,这个联想让“他者”理解起来更便宜一些。
9月15日
参观了重庆大学校史馆。学校始建于1929年,建校已过94载。因为重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最吸引我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红岩文化在重大的具体体现。备考期间通过查阅重庆《新华日报》的相关历史,了解到重庆时期,《新华日报》在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带领下与国民党顽固派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而红岩文化正是这个史实的历史背景。皖南事变后,身处重大的一些师生冒着生命危险继续党的事业,有的为此献出了生命。重大的知名校友阎肃正是话剧《江姐》的创作人。希望国庆节可以去白公馆和渣滓洞瞻仰烈士遗迹。
9月16日
读常江、朱思垒 从主动受众到情感公众:介人性新闻的技术缘起与文化阐释。文章基于技术演进的视角,梳理并分析了数字时代新闻受众的行为逻辑与文化角色的变迁过程,以及介入性在新闻专业文化中的兴起。研究认为,数字媒体的互动类可供性为新闻受众的行为提供了介入性的逻辑,使之经历了从主动受众到情感公众的转型过程;伴随着受众的“觉醒”,观念和实践层面的介入性成为数字新闻业的核心专业文化属性;介入性专业文化赋予了新闻业新的社会角色,使之成为专业意识形态、个人情感经验、集体文化记忆,以及种种社会潮流和心理趋势的混杂体。作者进而提出,应通过完善参与式新闻生产模式、正视情感的核心作用,以及推进数字新闻素养培育的方式建设一种良性的介入性新闻生态。
9月17日
读肖珺、郭苏南 算法情感:直播带货中的情绪传播。作者指出,直播带货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子商务营销模式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其通常采用激情亢奋的情绪刺激用户,从而提升流量和交易数据,进而生成连接和激活“人货场”的新型传播场。直播带货从2016年发展至今,其传播特征主要包括:是渠道场景、用户流量和消费数据构筑的传播场;是以主播为中心节点的辐射传播,主播是“人货场”资源重叠的焦点;情绪传播生成高黏性用户群体,直播带货塑造虚拟亲密的消费关系。直播带货中的情绪传播主要包括愉悦情绪、情绪信任情绪感染与分享、道德情绪和情绪表演。作者在研究中用“算法情感”归纳和反思直播带货中的情绪传播现象。“算法情感”既是大数据技术下用系统的方法描述和解决问题的平台策略机制。也是直播带货中推动流量数据、销售业绩的复杂人格特质。作者认为,未来通过更充分、更智慧的交流沟通、知识分享和情绪表达实现高质量的网络生活,或许也是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的应有之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