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日星期五
阅读论文《人工智能的新闻传播实践及反思》,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传播领域深度融合,新闻机构在新闻内容采集、生产和分发等环节都逐步实现了智能化再造,但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问题和隐患。就技术本身而言,目前人工智能赖以发展的数据、算法和算力均存在一定限制和缺陷;社会层面,智能技术与传播实践的深度嵌入则容易导致“流量至上”价值准则变化、信息闭环加速社会共识消弭,以及愈加泛化的歧视偏见;而对于用户来说,其隐私权、数据所有权以及自主选择权均存在被侵犯的风险。只有技术、社会和用户“三位一体”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善用。首先,在技术层面需要做的应该是推进“可理解的算法说明”,制定行业统一的技术规范标准,实现积极的行业自律。其次,仅从行业自身出发规避算法风险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从社会层面减轻智能传播中可能受到的政治和商业控制。最后,要想实现对智能技术更加广泛的监管和善用,用户的技术素养和媒介素养必须被重视。
2023年9月2日星期六
阅读《以品质对抗流量:在平台时代重顾新闻价值》,文章在媒体业经历重大变革之际反思“流量至上”的平台商业逻辑通过操纵时间和可见性的方式对传统新闻价值体系的破坏,探讨建立一种基于人本主义和文化公共性的新闻价值体系的观念路径。提出以“品质至上”取代“流量至上”重新组织数字时代的新闻价值体系,并认为唯此才能同时实现对健康新闻生态的追求和对新闻业历史合法性的确认。本文提出,新闻价值的本质是维护新闻业追求真理和真相的正当性的伦理话语,其最终目标在于对各种旨在异化新闻工作的结构性因素进行审视和遏制。正如娜塔莉亚·鲁达科娃(Natalia Roudakova)所指出的,新闻永远是与寻求真理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它的价值就是不断寻求真相(truth-seeking)和讲述真相(truth-teling)的道德立场,因此新闻价值本身就是维护“寻求真理”的正当性的伦理话语。
2023年9月3日星期日
阅读《消遣型新闻的新闻价值与底层逻辑》,文章指出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媒介生态的演化新闻出现了若干重大变化,消遣性新闻就是代表之一。这种新闻流行的底层逻辑大致如下:受众变为用户;算法推荐盛行;流量与利润推动;易于制作、避重就轻等。这种新闻虽具有价值但不得毫无节制,这需要媒体自律以及政府管理以及媒介素养等多方面推动。
2023年9月4日星期一
第一堂课是《中外新闻传播史》,齐辉老师主讲,他是个十分能唠的东北人,他反对将新闻传播的历史叙事框架延展到无限大,而是主张在可见可知与可感的史料中进行研究。
2023年9月5日星期二
今天和导师开组会,老师建议我们列下各自在研究生阶段需要阅读的经典书单。平时读书时我喜欢看一些文学小说与科普类书籍,各学科的经典读的并不多,希望能借这次机会积累到一些新知识。
2023年9月6日星期三
今天阅读《蜜蜂的寓言》,对曼德维尔有了大致了解。
贝尔纳德·孟德维尔(Bernard Mandeville),出生于1670年,荷兰作家、医生和经济学家,1705年,发表《怨声载道的蜂房,或骗子变成君子》,孟德维尔的《蜜蜂的寓言》和《关于宗教、教会和天然的福利的畅想》都成为风行于欧洲的著作。1733年去世。
观点一、奢侈并非坏事,被凯恩斯接受,他明确而大胆地提倡追求个人私利,并较早地解释了分工的好处,提倡自由放任。
观点二、分工的好处:是增进财富最有效的办法;他还谈到国际分工。
观点三、提倡自由放任,这一思想被斯密接受
哲学观念: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一思想成为市场经济和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信条。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他们能联合起来,完全是由于个人的需求和对这种需求的意识。只有让别人从为自己提供的服务中得到利益和好处,才能使别人为自己的服务和帮助更加自觉自愿和持续下去。他认为,正是个人劣行才成为各种贸易和职业的牢固基础,生命和支持者,才是各种技艺和科学的真正起源,一旦劣行停止,社会就会遭殃。
“在一切文明社会里,人们从摇篮中便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虚伪,没有任何一个人敢承认自己从公众的灾难中获得了利益,甚至无人敢承认从他人的损失中获得了好处。”就像殡仪馆的老板希望去世的人多一点,但他从来不敢公开袒露心声,因为这样便会被人骂作黑心老板,甚至招致人身之祸。尽管人人都知道他以此谋生。曼德维尔认为人的一切行为皆出于私利,就像人们创办孤儿院与慈善机构并非为了慈善,而是因为同情,同情便会溯及到人的自恋心理,他们指望从中获得社会声望与赞誉。人人皆有恶德,曼德维尔主张对其进行“正义的修剪约束”,以此维护社会秩序,造福社会。休谟也说道,人们无法用美德去取代恶德,只能用一种恶德去医治另外一种恶德,这种情况下他只能选择对社会危害最小的恶德,即两害相权取其轻。
“各种卑劣的成分组合起来,便会构成一个健康的混合体,即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
曼德维尔悖论:在曼德维尔看来,如果从道德的角度看,受自利驱策的商业社会是应该受到谴责的,但如果想以“公共精神”为基础而建立起一种充满美德的繁荣社会,那纯粹是一种“浪漫的奇想”。这就是著名的“曼德维尔悖论”。从此,曼德维尔这一观点———“私人恶德即公众利益”便成了人类经济活动和经济实践中无法挣脱的噩梦。
那种过于膨胀的自利心和个人利益至上的“经济人”取向已经给现代社会和人类文明带来了种种恶果。人要真正成为目的,人类社会要有更美好的未来,必须正确理解和对待“私恶即公利”观,必须使人的自私心处于一个适当的限度之内,这样才能确保公正有序的社会制度得到普遍遵守。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在书上做序:时间摧毁了人们基于现实的妄念,证实了基于现实的判断。康德的“绝对律令”的“行为准则”固然高尚,但却忽视了人性的现实,因此只能是曼德维尔所说的“白兰地”,即凝结人类所有高尚品德的精华,但所有自私、粗鄙、卑劣的现实的基因都被排斥在外了。】
2023年9月7日星期四
继续阅读《蜜蜂的寓言》。
“使人变为社会性动物的,并非人的追求合作、善良天性、怜悯以及友善,并不在于人们追求造就能令人愉悦的外表的其他优点;相反,人的那些最卑劣、最可憎品质,才恰恰是最不可或缺的造诣。”
“既享受一个勤勉、富裕和强大的民族松拥有的一切最优雅舒适的生活,同时又具备一个黄金时代所能希望的一切美德与无辜,此二者不可兼得。”【想到孟子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寓言,善与恶、真与假、利与义,一切矛盾体的两方面似乎皆无法调和,就像白天与黑夜不会同时出现一般。但对于将然有序的生活与美德为何也无法同时兼得呢,社会主义最终形态便是这样一个人人向往、且个人素质极高的理想国,难道终究无法实现吗?】
2023年9月8日星期五
“倘若人类能够医治其出于天生邪恶所犯下的错误,那么,人类便不再能够生存于如此庞大、有效而文雅的社会中,因为他们已经处于一些自创始以来就繁荣起来的联邦政体即君主政体的统治之下了。”【若所有恶德自人类诞生起便未存在,那么便不会出现法庭、军队,人类社会将是一片欣欣向荣,“欣欣向荣”也不大对,因为既然不存在混乱,又哪来的美好一词呢。因此脱离历史语境再谈论美好混乱便不具有任何意义。】
“通过阅读我这些见解,人们将学会反躬自问,审视自己的良心,将会为自己总是抱怨多少属于他们自身的罪过而感到脸红。”【本书的意义所在,在当今这个人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时代,反思自己似乎成为一种羞耻,因为这意味他人已预设你的不足之处,因此部分人只得含糊其辞,甚至以一些看似不足实则夸耀自己的语词“反思”自我】
2023年9月9日
阅读从《技术实践到想象实践:微信聊天中的“媒介非使用”研究》,在赛博化生存的今天,媒介连接既带来便利也带来压力,人与媒介的关系亦非纯粹的“使用”或“不使用”,而是充满着介于二者中间状态的“媒介非使用”。媒介非使用,强调人与媒介互动过程中态度与行为的对立,而非统一,强调人对媒介逻辑的态度不是简单的接受或拒斥,而是改造。微信聊天中的媒介非使用实践,呈现出技术实践与想象实践两个面向:前者表现为编辑可见、身体重构、时空脱嵌,后者则以反向示意、慎言取向、坍塌补救为主要方式。
简单来说就是人们与媒介与密不可分,即使会产生社交倦怠,但由于工作与学习等方面的需求他不得不去使用社交媒体,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他会变得敷衍,如使用非语言符号来应对回复。
2023年9月10日
今天看到国外报道,不少媒体禁止将本媒体报道用于ai开发。不难猜想媒体会发出这一禁令,ai在使用这些新闻资料时也是对新闻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期间是否会歪曲新闻事实或断章取义我们不得而知,但若这些被歪曲化的新闻传播到用户手中,不难想象作为消息源的媒体会遭受哪些污名。再者,新闻机构同时也是营利机构,其在报道新闻中会付出大量人力物力,但由于其时效性注定其价值的保鲜期不会太长,时效性已过的新闻被留存于网络之中,若某ai公司可随意使用并用其创造利润,不少媒体自然是不愿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