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3级硕士秦克峰学术日志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23-7-3 21:12:47 | 只看该作者
6.26(周一)
读文章《ChatGPT模型的舆论风险及应对策略研究》
这篇论文从舆论的角度上指出了ChatGPT的风险,列举包括了包括意识形态风险、生成虚假信息、内容监管和审核难度加大、引发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等等。
在最后的 舆论风险规制的探索 论述中,从技术、机制、伦理认知和信息识别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6.27(周二)
读文章《新常人统治的来临:ChatGPT与传播研究》
这篇文章中就传播研究而言,给ChatGPT一个新的诠释,从海德格尔的生存论的角度,将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性人工智能定义为“新常人”,它们代表着一种知识渊博的认知平庸者。
观点:ChatGPT的问答逻辑及其知识生产方式也促使传播专业需要重新规划自己的教学理念及内容,从技术传授转向人文素养的提升,这样才能应对来自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挑战。更加注重机器带来不了的人文素养。

6.28(周三)
读《新闻与传播研究》今年第四期的文章
今天看的是媒介分析板块的一篇文章《快进历史:主旋律影视混剪中的叙述实践与情感表达》
论文中提到了对主旋律影视作品的“二创”、“混剪”展开视听语言分析及话语分析,讨论青年群体在社交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生产实践中的情感与价值表达。而这种的剪辑和创作对我们年轻一代的影响之深不言而喻,这是对我们影响很深的方式之一。

6.29(周四)
今天读的依旧是这期文章,读的是新闻传播史的板块中的《“卧游”的消逝:城市新媒介与近代文人的“心眼”再造》
这篇文章十分吸引我的地方在于有一个十分醒目的标题。文中是这么解释这个标题的“晚清文人以传统“卧游”话语迎接“影戏”的到来,但早期电影却以一种现代都市新视觉重组了“眼”与“心”的关系。从“电光活动”到机械复制,电影技术媒介以流动化、去“深度”的全景式观看,与城市马车以及先后而至的摄影、新式画报等新视觉实践一道,打破了“心眼至上”下在“心物、物我”交融中寻求精神超越的感知模式,消弭了文人与俗众在观看与鉴赏上的文化区隔,并促使新“世界”时空在感知中不断得以扩展。”
更多的是在讲媒介技术的变化与发展带给人们感官和心理感受的变化。

6.30(周五)
今天读的是传播学板块中的《问题意识与知识自觉:环境传播研究发展脉络的回望与反思》
这篇文章没看太懂,但是大致讲的能感受到其严谨性和内容的详实。

7.1(周六)
兼职工作

7.2(周日)
兼职工作

12#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19:27:36 | 只看该作者
7.3(周一)
《作为基础资源的大数据:AIGC变革下新闻传播活动的再认识》
这篇文章是北大核心对大数据和AIGC从传播的角度层面进行的分析。文章从新闻传播学角度,讨论大数据的角色和功能及其对新闻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论文提出的发现:大数据是驱动数字新闻传播活动的基础资源和关键要素,也是AIGC的语料库和资源池。然而,应当对数据商品化、人与数据深度绑定、数字劳动等保持批判意识,避免沦为“数据中心主义”。在AIGC带来的新闻传播业变化中,应找寻人的主体价值,倡导良性的数字交往。
在享受由科技所带来的便利性的同时,更多的还是在倡导人的中心地位和与AIGC共同的良性发展。

7.4(周二)
《AIGC与融媒生产:赋能、互补与边界》
这篇C刊是在就AIGC和融媒体二者进行的辩证和阐述。其论点是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AIGC为数字内容产业开辟新空间,融媒生产为主流舆论保驾护航,两者对内容形态多样性的追求上体现出了多维交叉。AIGC可助力融媒流程再造、介入内容直播、提升传播量级、推动智慧升级,为融媒生产全程赋能。从AIGC本身的技术原理以及我国融媒发展的本质要求出发,以AIGC为代表的技术理性恰需人文价值引导,融媒机构的把关与引导作用不可或缺,两者互补合作是最佳关系。

7.5(周三)
《AIGC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应用及风控研究》
这篇文章是在围绕着AIGC赋能之下以重大报道为切点进行的分析。
内容案例:通过对全国两会、北京冬奥会、航天报道等重大主题报道案例进行分析,结合对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工具的生成内容、意识形态等进行辨析。
发现:论文中表明重大主题报道向智能生产、智能分发与智能反馈发展,并呈现出生产主体扩大化、生产形式多样化、分发过程智能化、反馈智能化等特点。
但作者也在文末指出了其需要关注的地方,如重大主题报道带来了内容质量、深度造假、数据隐私等方面的风险,应加强重大主题报道中AIGC应用的风险控制。

7.6(周四)
《ChatGPT引发的人工智能内容生产传播风险》
这篇文章是来自中国社会科学报的一篇文章,阐述了AIGC的特色和传播风险,最后提出应对策略。在传播风险中提到了生成假新闻、进行信息欺诈、模仿特定话语风格进行内容生成等等问题。
7.7(周五)
《由数据决定?AIGC的价值观和伦理问题》
这篇北大核心的文章从主要是在探究以数据为中心的AIGC价值观和伦理问题。
比如文中提到的“观点霸权”、刻板印象、虚假信息等等。本文还基于人和机器学习的本质,进一步探讨了一些重要命题。人类学习与人工智能学习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人机互相学习、优势互补,是趋利避害的最优解。AIGC也是人类社会的镜鉴,此前人类未能意识到的自身缺陷,如今通过智能生成内容暴露了出来,人类要反省和提升自身,并且要重视人机伦理关系的大图景。

7.8(周六)
兼职

7.9(周日)
兼职
13#
 楼主| 发表于 2023-9-11 21:58:33 | 只看该作者
9.4(周一)
阅读论文:《人工智能应用于新闻生产流程带来的伦理失范问题及对策》
文章从人工智能应用于新闻生产流程带来的变化、人工智能应用于新闻生产流程带来的伦理失范问题、人工智能应用于新闻生产流程带来伦理失范问题的对策三个大的层面进行分析,相较于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人工智能为新闻策划、新闻生产和新闻分发等新闻生产环节带来创新,同时也存在着侵犯隐私、偏离新闻价值,缺乏人文关怀、危害新闻真实,塑造权力中心等伦理失范问题。最后得出较为总结性的结语:对待任何一个新型技术手段,必须要谨慎观察,不可盲目地否定。

9.5(周二)
阅读C刊:《“艺术和科学的结合”:AIGC技术下新闻编辑的机遇、困境与优化》
这篇文章从艺术的角度切口进入,在提高新闻报道效率、实现个性化新闻定制、解放人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诸多包括虚假新闻、新闻偏见、隐私侵犯、版权模糊等隐忧与挑战。最终任何技术的成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对席卷而来的未来浪潮,我们要从生产、消费、管理三个端口积极应对,以“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理念最大化地挖掘AIGC在新闻编辑领域的潜力。

9.6(周三)
阅读论文:《VR新闻的真实性及其伦理风险研究》
这篇文章的层次读起来比较清晰。文章主要以国内外发布的VR新闻为研究案例,以相关新闻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佐证本文研究观点。VR新闻依靠技术还原出的“场景真实”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意义上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并带来诸多伦理风险,如虚拟现实对新闻真实性的冲击,受众知情权扩大对隐私权的威胁,血腥和暴力画面的逼真再现,对人文关怀理念的漠视等。
结论:媒体人亟须厘清当下变局与伦理困境,逐渐摸索出一套健康有序的VR新闻生产传播模式。

9.7(周四)
阅读论文:《自动化新闻遇上ChatGPT:机遇、挑战与转向》
这篇文章从ChatGPT凭借较高的人机交互水平,成为现象级应用。采写编评等新闻生产环节会大幅提质增效,人工智能新闻生产实践会深入发展,而自动化新闻也会面临新闻质量和媒体公信力下降的可能,加剧新闻生产主体的不确定性,加大新闻伦理风险。
文章阐述Chat GPT为自动化新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探究ChatGPT视域下自动化新闻的未来转向:规范智能技术应用于自动化新闻,人机协同生成自动化新闻,增强自动化新闻人文关怀。

9.8(周五)
阅读《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第一章节
在《从莎草纸到互联网》中,斯丹迪奇从莎草纸一直写到互联网,为我们描绘出一幅长达2000年的社交媒体史。除此之外,斯丹迪奇认为我们更熟悉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却有违人的社交天性,只是人类历史中走过的一段弯路。读起来并不会觉得十分的具有理论性,更多的是有案例在其中,引人思考。

9.9(周六)
阅读《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第二章节
“分享是人的天性”,“分享”让人们建立起社交关系网,我们的大脑天生就为这张“网”而生成,人们也通过这张“网”进行文字、信息传播。与动物动手梳毛一样,花时间和人聊天、分享他人不了解的事情是建立或加强社会纽带(也就是“网”)的一种办法。这里的形容十分的贴切我们现在的网状的传播方式。
9.10(周日)
休息

14#
 楼主| 发表于 2023-9-18 21:59:00 | 只看该作者
9.11(周一)
读《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第三章
1424年,英国剑桥大学的图书馆只有122册藏书。上课用的书只有一本,讲师向学生朗读书中的内容,其间不时插入他自己的解释。学生自己没有书,只能靠课上作的笔记,或者用以前别的学生记下来、在学生中间流传的笔记。
感悟:当时在中国,1408年《永乐大典》都编撰完了,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 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可见当时中国的文化是多超前

9.12(周二)
读《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
路德无意中揭示了一种分散的、人对人传播的媒体的力量,这种媒体系统的参与者自己就是传播者,他们通过分享、推荐和复制来集体决定哪些信息值得宣传。它在许多方面与古罗马的媒体近似,但印刷机的问世意味着抄录的规模比过去大得多。
感悟:看到这一块儿 让我想到了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的“拟态环境”。“拟态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非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

9.13(周三)
读《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
行脚商、小贩和出外传教的传教士会把小册子带到外地的城镇,如果在那里引起了足够的兴趣,当地的印刷商会把小册子复制下来,印出自己的版本。印刷商为了快点回本,每次都印出1000多本投入流通。
感悟:在现代的社交媒体系统中,某一条信息是否受欢迎可以从赞、推特转发、博客转发、论坛赞同,或点击的数量来推断。路德时期与此相对等的是某一本小册子不同版本的数目——也就是重版的次数。从价值赋予(产生购买需求)——扩大传播(以印刷术为技术保障,以人为传播载体)

9.14(周四)
读《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第四章
今天,十几岁的青少年可以在社交网络中,在互联网的论坛上,或使用手机秘密交流。《德文郡手稿》提供了一个同样隐秘的社交空间,年轻的廷臣可以躲过外部世界的注视彼此交流。
感悟:交流的私密性和隐蔽性,就像现在的“缺场”空间,利用网络实现表达、交流的自由。同时,社交媒体提供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类似于真实的现实环境,但是他本身并不全面,而是把某一个点、兴趣放大,比如借这本书把写诗的这种方式放大,今天也有专门的app来聚集这些相似的人,社区这种属性放大自己和他人的共同点。

9.15(周五)
读《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
首先,选择翻译什么作品本身就有其深意;作为译者的诗人可以选择与他想表达的感情相匹配的诗来翻译。翻译时可以通过遣词造句来微妙地表达某种意思。只有熟悉原文的读者才能看得出译者对文字的操纵,这样就掩藏了发给知情人的信息。如果谁看了译文后感到不高兴,做翻译的诗人总能把责任推到原诗作者的头上。
感悟:新闻报道似乎也是如此,只要是人就会有主观情感,即使报道的新闻内容完全的客观,但最开始为什么会在众多的选题中选择这篇来报道,就是一个主观的过程。

9.16(周六)
读《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第五章
约翰·斯塔布斯的故事表明,在马丁·路德的小册子运动和天主教会初期回应的低效无能后,欧洲的统治者意识到,对攻击当局的印刷品,特别是反响广泛的,必须迅速地予以打击。不过他们觉得,最理想的是不要让事态发展到需要回应的地步。
感悟:这让我想到了“后真相时代”“疫情之下的危机传播”等关键词。在当代的社交媒体时代也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尽量不要让事件发展到在网络上进行情绪传播的地步就要赶紧把事情解决,因为网络上面的传播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

9.17(周日)
休息
15#
 楼主| 发表于 2023-9-26 01:21:07 | 只看该作者
9月18日 周一
读《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第六章
有些人担心,在那种具有强烈吸引力、信息丰富的环境里,各种琐碎的信息、流言蜚语和虚假不实之词源源不断,令人听之成瘾,使人无法集中精力做更有效益的事。在中国,是80年代的武侠小说,90年代的游戏厅,20世纪初的网吧以及现在盛行的短视频。

9月19日 周二
读《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
卖咖啡的“不承认人有高低贵贱,绅士、工匠、贵族和流氓混在一起,一视同仁”。至少在理论上,这里是纯粹交换信息的场所,人们在这里畅所欲言,对各种思想反复斟酌,根据其是否合乎道理或被人接受吸收,或予以摒弃。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但不知道当时的“工匠流氓”之流是不是哈贝马斯认为的能进行理性思考和讨论的人9月20日 周三
读董天策老师的一篇文章《“新闻策划”之我见》
个人感悟理解和感悟:在新闻领域中,确实存在新闻事件的策划和新闻报道的策划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记者只能对新闻报道进行策划,选择合适的报道角度和方式,以及撰写出有价值、客观、准确的报道。而公共关系专业的人员则更多地进行新闻事件的策划,通过制造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来吸引媒体的关注。文中也提到这种区分对于新闻行业的发展和传播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9月21日 周四齐辉老师讲了关于新闻史学的内容,围绕着”纸荒“的专题为我们讲述了如何写好一篇关于新闻史的文章,并且强调历史背景对文章入手等。

9月22日 周五
读《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
咖啡馆给过去传输信息的无形的社交网络赋予了实体的形状,使人更容易与其建立联系。
咖啡馆汇总:1、 咖啡代表着头脑清醒从而区别于小酒馆,且咖啡馆环境清明,带有一定程度上的公开信息流动的环境需求。2、 咖啡馆会根据不同的地标和周围环境背后不同的主题形成各自分类的特点,从而有助于人们在嘈杂的环境中迅速找到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3、 哈贝马斯笔下公共领域的雏形,人们之间没有阶级与地位的限制,人们带着自己的看法在这个领域中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这样的交流是一种公开的流通和摄取。4、 对于资本和政治的抵御,但是不能说是绝对的,但是毕竟我们说它还会国家增加税收,且它作为一种经营场所是商业性质的,所以不需要太多内容的管制,不是为了宣传也不是为了什么,只是信息的沟通
9月23日 周六
《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证》考试

9月24日 周日
《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证》考试





16#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 21:51:11 | 只看该作者
9.25(周一)
读《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第六章
咖啡馆这个新环境太诱人了,永远不知道下次去时会听到什么消息,或遇到什么人,常客经常在里面花上好几个小时阅读讨论,丝毫不觉时光的流逝。
感悟:这段里面的内容让我联想到了抖音,信息成瘾的问题始终困扰着人类。信息是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人类渴求尽可能多的信息,以便最大程度的掌握环境的变动,从而获得更大的安全感。这或许是信息成瘾的原因之一。此外对于一些纯消遣类的信息,或许可以用传播游戏理论解释,总有一些信息没有用处,只是为了消遣,人们在传播过程中获得了乐趣,不自觉沉浸在传播中,渴望更多的愉悦。简而言之,无意义,有意思。

9.26(周二)
读《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第七章
坎贝尔决心提供充分的国际新闻,甚至把一期登不下的报道留到下一期登载。结果造成积压的报道越来越多,最终《波士顿新闻信》的国外消息报道几乎滞后一年之久。坎贝尔认为,他的作用是提供一系列不间断的历史性报道,而不是最新的消息。
思考:这也是因为那时的交通和信息传播都没有足够发达,因此对信息的时效性需求自然相对较低,事实大于时效;反观当下,交通和信息传播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时效逐渐占据上风,甚至超越事实,比如《新京报》报纸仍然是严谨的代表,但其微博版(尤其是视频栏目)则常常因追逐时效性而导致诸多事实及伦理的问题。

9.27(周三)
读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方面的论文【质的研究基础】
研究者亲自进入实地开展实征研究,在对研究现象进行解释时提供自己的一手资料。质的研究不排斥研究者自己的“前理解”(前有、前见、前把握)以及前人相关理论和研究结论的作用,来自当事人“主位的”的视角和“本土概念”是必不可少的资料和证据来源。
“质化研究”比定性研究多了一手的资料和分析

9.28(周四)
读文章《“主体间性 ——干预行动”框架:质性研究的反思谱系》【质的研究方法】
内容提要质性研究中存在三种困境:主体间性、表述政治、参与行动。前两者是认识论意义
上的困境,后者是解放政治和行动意义上的困境。他们在反思广度、深度、力度方面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从对对象的反思到将研究作为反思对象,从认知研究到行动研究,共同构成了质性研究的“主体间性-干预行动”反思谱系

9.29(周五)
读文章《伦新闻价值》
作者最后得出的标准:影响力、真实性和社会意义、引导式服务、正面报道、曝光式报道、新奇有趣、贴近生活、事件性信息

9.30(周六)
读《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
1721年,波士顿爆发了天花疫情,这又引发了一场舆论大战;人们就接种疫苗这一当时仍具有争议的新治疗方法争论不休。
思考:社交媒体/大众媒体/官方媒体 有着不一样的使命,在之前的新冠疫情当中凸显的十分明显。而如果做好舆论的风向标,做好掌舵人,是这个媒体人应该去思考的议题。对于公共话题的讨论永远都是争论不休的,即使是再简单的事情,人与人之间也很难完全达成一致。这种争论的一个作用就是,能够让决策者在作出决策时更为谨慎也更加准确。


10.1(周日)
外出
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7 15:52:07 | 只看该作者
10.9(周一)
读《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第八章
内容案例:警察顺藤摸瓜,抓了一个又一个,希望最终能找到原创者。第二位牧师是从第三位牧师那里听到这首诗的,第三位牧师是听一个法学院学生说的,法学院学生是听一个职员说的,职员是听一个哲学学生说的,而那个学生是听同学说的,同学又是从另一个不知所踪的学生那里得到这首诗的。这条长长的人链中的一环,哲学学生雅克·马里·阿莱尔(Jacques Marie Hallaire),还从另一位牧师那里得到了三首别的诗,而那位牧师是从三个不同的人那里得到那些诗的。
思考:现在的互联网当中的谣言亦是如此,很难追根溯源。但互联网的消息来源毕竟有记录和数据,而18世纪的法国通过口头查找源头更困难。技术可以很好的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留下痕迹,或者等其他技术进一步成熟之后,可以更准确地追根溯源。


10.10(周二)
读《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
自由的报刊会导致自由吗?
结论:自由从来都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我们处在社会的架构之中,无法避免的就要受到架构的限制。就好比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一个道理。


10.11(周三)
今天读了一篇关于田也调查的课程论文《何处是田野》【质化研究】
文中提到了关于田野工作对于人类学来说已经超出了研究方法甚至方法论的意义。
主要区别:许多人类学家认为田野工作为人类学区别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唯一特征。
论述:这篇文章将人类学田野工作放在西方整个提出对人文世界的关注、强调文化差异性等是田野工作的选择标准。

10.12(周四)
读《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第九章
出版商谴责印花税是“对知识的征税”,有些激进的报纸拒绝付印花税,干脆非法出版。自那以后,英国出版商反对印花税的运动持续了整整40年的时间。
论点:马克思是这么评价知识税的:1.知识税使出版自由成为“资本的无上特权” 2.知识税限制了自由的精神交往

10.13(周五)
读《社交媒体简史:从莎草纸到互联网》最后两章
用无线电设备做实验能让男孩子待在家里,远离外面的不良影响,不去惹是生非。他写道:“孩子的要求不高,只想有东西让他摆弄鼓捣,让他摸索实验,好满足他与生俱来的无尽的好奇心。
现状:历史总是重演,如今的城市里的孩子可能不再到处撒野,一部智能设备就能把他们套牢在家中。从电视,再到电脑,再到如今的手机、人工智能等等,下一次技术的更迭带来的媒体的发展和变化很难窥探,但所有可能带来的关于孩子等各个群体的问题应当值得注意。

10.14(周六)
读《从信息鸿沟到虚拟见证:网络公共领域何以可能》等关于网络公共领域的文章
总结:
在信息社会中由区隔所造成的话语权的不对称,却使得平等成为网络公共领域形成中最需要被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比公共领域在东西方产生的起源指出,“弱者的武器”和“差序格局”等社会的 结构性特征所导致的地方性“小圈子”是制约中国的传统,乃至网络公共领 域产生的主要原因。

10.15(周日)
去医院
18#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3 11:08:55 | 只看该作者
10.16(周一)
读新闻理论课程论文-网络公共事件与网络公共领域
自我思考的问题:情绪唤起与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
在众多媒介娱乐内容中,传播学者尤为关注媒介暴力的影响。
1.亚里士多德“情绪宣泄论”之上,认为媒介暴力内容可以使人们以非破坏性的方式释放自己的暴烈情绪和由压力带来的紧张,最终得到放松。
2.越来越多的量化研究证实了媒介暴力与受众的攻击性倾向之间存在正相关,媒介暴力内容非但不能提供情感的释放。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为公众的意见表达提供了绝佳的新渠道,并增强着政治的公开性、透明性。 思考:事实上真的如此嘛?敏感词汇/降低热搜热度等方式无疑不在讽刺这一切。

10.17(周二)
读质化研究课程论文-关于田野调查
许多文章都提到了主客体研究。以及联系上周所学的“局内人、局外人”扎进去,走出来。
主位研究:研究者“不凭自己的主观认识,而是通过听取当地提供情况的人所反映的当地人对事物的认识和观点,然后加以分析和整理,它是以被调查者的主体观定向的”。
客位研究:从观察者的角度出发,以科学家的标准研究文化的方法。它解释行为的原因和结果,以说明当地人可能不承认的信仰,并用比较和历史的观点来看待民族志提供的资料。

10.18(周三)
全力准备明天pre《中外新闻史》
我们拟定的题目是““画笔作武器”抗战时期的新闻漫画——以《救亡漫画》五日刊为例
”今天主要是最后的脉络梳理和文献整理。认识到了许多的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大成数据库、晚清民国等等),读了一篇文献《抗战时期的漫画宣传活动》。

10.19(周四)
完成研究生的第一次pre《中外新闻史》
我们完成分析了“新闻漫画”与“漫画”的定义的区别,前者更倾向于专广报道或评议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时事,社会问题的;追溯了新闻漫画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现状,发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重点挑选了抗战时期的新闻漫画,因为当时民众普遍文化程度较低,漫画带给人们的冲击力更强更直接;分析了《救亡漫画》的特点和内容以及意义,最后提出我们的见解和对于新闻史的思考。
收获:内容上需要层层递进,围绕着一个点,讲清楚一个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10.20(周五)
阅读《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简单的了解了一下这本书的背景和相关的知识: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是美国名叫新闻自由委员会或称哈钦斯委员会的团体发表的报告。这一团体接受了当时时代公司的亨利·卢斯的建议和资助,对美国新闻自由的现状和前景展开了一项调查,其研究范围包括了当时美国的广播、报纸、电影、杂志和图书等主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同时对新闻界的业主的良知、责任,以及这些责任对于形成公众舆论的普遍益处进行了讨论。最终形成了一个总报告,这便是《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该书标志着大众传播社会责任思想的诞生,从根本上奠定了社会责任论学说的理论基础,成为后继研究者阐发媒介组织的社会责任理论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源。此后,大众传播社会责任理论取代传统的大众传媒自由理论而成为传媒理论的主流。

10.21(周六)
阅读《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阅读第一章
问题与原则--这节其实围绕着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新闻自由委员指出,新闻自由处于危险之中。
(1)随着新闻业的发展,大众传播作为一种工具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了。而作为大众传播工具,新闻业的发展大大降低了能通过新闻界表达其意见和观点的人群比例;
(2)能把新闻机构作为大众传播工具使用的少数人,未能提供满足社会需要的服务;
(3)那些掌管新闻机构的人,不时地从事受到社会谴责的种种活动,如果这些情况不予以制止而持续下去,必然导致政府的制约和控制,这是对新闻自由的威胁。
10.22(周日)
休息
19#
 楼主| 发表于 2023-10-31 11:13:14 | 只看该作者
10.23(周一)
读新闻理论课程论文-情感传播的理论溯源与在地经验
思考问题方向:情绪唤起与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
在众多媒介娱乐内容中,传播学者尤为关注媒介暴力的影响。
1.亚里士多德“情绪宣泄论”之上,认为媒介暴力内容可以使人们以非破坏性的方式释放自己的暴烈情绪和由压力带来的紧张,最终得到放松。
2.越来越多的量化研究证实了媒介暴力与受众的攻击性倾向之间存在正相关,媒介暴力内容非但不能提供情感的释放。

10.24(周二)
读质化研究课程论文-关于虚拟民族志
虚拟社区虽然是缺场的、无法触摸的,但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建立人机关系和社会规则的平台/媒介,它提供了一种新的物质性( materiality)。借此,社会互动和群体结构得以产生,新的主体性和群体认同也可能出现。
并且思考问题:
1.在“虚拟田野”的参与和观察中,你觉得是否有必要返回线下田野以补充研究资料
2.面对网络空间中“身体在场”的缺失,你认为应如何看待虚拟民族志中的真实性

10.25(周三)
今天课程较多,主要学习英语

10.26(周四)
学习英语

10.27(周五)
读书《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第二章
在这一章中,作者提到了新闻界的一些基本原则,如真实性、公正性、多样性、独立性等,这些原则对于新闻界来说非常重要。新闻界应该追求真相,尽可能地获取信息,并将其呈现给公众。同时,新闻界也应该保持公正,避免偏见和歧视,尊重不同观点和人群。多样性则意味着新闻界应该涵盖各种不同的声音和观点,而不仅仅是主流的或权威的声音。独立性则意味着新闻界不应该被任何利益或权力所左右,应该保持自主和客观。

10.28(周六)
去老区开研代会
提出提案/审议提案

10.29(周日)
检索英文文献-算法传播中国本土理论体系建构的法制方面
20#
 楼主| 发表于 2023-11-6 18:28:48 | 只看该作者
10.30(周一)
阅读《新闻场域中女性记者的资本优势:事实还是想象?》
这篇文章以布尔迪厄场域理论中“资本”为视角,采用焦点小组访谈和深度访谈的研究路径,通过对 24 位记者在新闻生产的经验建构,来探讨数字化时代新闻场域中女性记者在资本积累和争夺过程中呈现的性别权力关系。
研究发现,性别化资本可视为资本的调节因素,能够作用于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象征资本等结构性资本,且性别化资本转换为其他资本具有一定的条件。
10.31(周二)
阅读《流量指标意味着什么?——数字时代新闻从业者的劳动控制与自主性研究》
这篇文章“流量”为研究切口,借助劳动过程的理论视角和深度访谈的质化分析方法,进而发现:从业者通过将流量指标内化为对“客观性”和“工作能力”的认知,来接受流量指标在商业化媒体中的合理性。
11.1(周三)
了解新闻叙事/新闻叙述的概念。阅读《转向、解构与重构:数据新闻可视化叙事研究》等文章
新闻叙事是新闻信息生产的核心环节,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新闻叙事,引发了叙事主体和叙事形式的变化,并对叙事者、叙事结构、叙事话语、叙事接受等产生了影响。
11.2(周四)
结合昨天课上李俊欣博士后讲的符号学,读《社会化表演的网络文本世界——符号叙述学域下美国总统政治的媒介话语分析》
文章通过对美国总统政治网络媒介叙述文本的符号叙述学分析,综合媒介情境论、话语理论,明确了相关叙述文本的纪实叙述类型,并对其叙述内容中的“台词设计”进行辨析。
11.3(周五)
读书《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第三章
在新闻界,自由是必不可少的,它给予新闻工作者们揭示真相、发表观点的权力。然而,这种自由并不是无限制的,它需要在一定的规范和道德范围内行使。新闻工作者们需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确保他们的报道是真实、公正、客观的。
11.4(周六)
读书《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第四章
我理解到新闻界所承担的责任是重大的。新闻媒体是社会的瞭望塔,它们需要关注社会上发生的大事小情,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引。同时,新闻媒体也是公众的代言人,它们需要反映公众的声音,为公众发声。因此,新闻界需要承担起为社会和公众负责的重任。
11.5(周日)
读书《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第五章
强调了政府在新闻自由和责任中的重要作用。政府需要保障新闻自由,但同时也需要对新闻界进行监管和控制,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政府还需要与新闻界建立良好的关系,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