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教育网

 找回密码
 实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做个试验
楼主: 刘海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2级硕士张铭麟学术日志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23-5-29 09:55:03 | 只看该作者
周一
蒂姆·莫尔根《理解功利主义》p199-212,什么是后果论,后果论的基本观点是对于价值的恰当回应是去提升它,建立在道德的全部基础是让世界变得更好这一简单思想的基础上。功利主义者既可以是也可以不是结果论者,结果论者同样既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功利主义子者。

周二
蒂姆·莫尔根《理解功利主义》p213-230,对功利主义的实践性反对,在复杂的现代世界中,不确定性会使功利主义陷入瘫痪,一是无法获得关于每个人的可能的善的信息,二是无法预测个人行为的影响,遑论完整规则规范的影响。

周三
蒂姆·莫尔根《理解功利主义》231-246,威廉·佩里(倾向保守)、杰里米·边沁和威廉·葛德文早期功利主义者。澄清边沁“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用意,(1)弱势多数的利益应当优先于强势少数的利益;(2)如果某种利益能够被提供给每一个人,那么它就应当被提供给尽可能多的人。

周四
蒂姆·莫尔根《理解功利主义》246-266,功利主义为立法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道德基础,这是它特有的,区别于让立法者遵循上帝的意志或将法律建立在自然权利的基础上,法律拟制(l功利主义如何指导立法者?心理享乐学,但与伦理享乐主义的关系并不明确,根据经济自由主义和刑法改革探究,为什么功利主义需要民主?

周五
蒂姆·莫尔根《理解功利主义》的小总结,摩尔根考察了三种理论,精神状态或经验的观点,偏好或欲求的观点,客观的或实在的观点。享乐主义两种反驳:快乐总是善的吗?如残忍的快乐?这运用边沁对快乐和痛苦的量的计算标准能够很好回应。快乐是唯一的善吗?密尔高级幸福和低级幸福的区分,诺奇克的快乐体验机器。偏好理论,能够化解诺奇克快乐体验机器的不满,但三个问题:所有欲望都作数吗?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的欲望是不是被满足了吗?我们要如何计数欲望?客观列表理论。莫尔根提出,功利主义将幸福视作唯一的价值,但所有幸福都是有价值的吗?还有其他什么东西是有价值的吗?把“幸福”作为“价值”是对功利主义的误解。

周六
写学术规范与研究生论文写作课的课程感想作业。

周日
质化研究方法下周的研讨驯化专题,写论文过程中如何提出研究问题的公式:现实背景➕切入点(产生的新问题或新现象)➕学界讨论(举例)➕文献评述。如:移动短视频因即时拍摄、简单生产、快速分享、以视听为中心等特点被嵌入各类社交媒体中,并且发展出完善的产业链。乡村类短视频在虚拟空间的扁平、广泛传播重新界定了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与连接方式,为学界理解社会各阶层的互动交流与文化圈层产生提供了新场域。而以此为传播载体的乡村文化成为网络亚文化的一支,面临着被主流( 城市) 文化收编或被商业话语消解的局面,甚至成为一种被城市话语娱乐的对象、戏谑的“媒介景观”。进入新千年,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吸引了众多研究者聚焦技术与人关系的讨论。邱林川通过…。王心远通过…。青年群体是虚拟网络中最活跃的群体,而当今青年分化,其中乡村青年的流动性为城乡发展提供了巨大潜能。丁未则讨论了新媒体的赋权问题。周敏基于…。以上研究中,新媒体作为一种宏观的技术媒介概念,赋予从乡村迁徙到城市的农民工群体以重塑人际、自我的能力。但鲜有文献讨论留守乡镇的青年人其媒介使用及城乡冲突中的身份境遇。
12#
 楼主| 发表于 2023-6-5 20:48:54 | 只看该作者
周一
穆勒功利主义第一章绪论,总体来说是在批驳过往伦理学派的观点,包括自然功能学说,人类行为的对错判断是一种本能;直觉主义学派、归纳主义的伦理学学派,1一般真理的基础法则是必不可少的。2.人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是一个将法则运用到个案的过程。3.道德是通过推演出来的。但是,道德科学是什么?

周二
绪论,提出自己的伦理观点,人文学科的一般真理断定比较模糊。不存在第一道德原理。但是,人的情感,是人们自己可以感到的,人们也可以被自己感到的幸福左右。由此边沁提出“最大幸福原理”。行为对幸福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乃至最为突出的因素。

周三
第二章,功利主义的含义,基本问题:行为的对错,与他们增进幸福或造成不幸的倾向成正比。行为是内在的快乐、增进幸福或逃避不幸的手段。

周四
阅读第二章功利主义的含义,提出功利主义的标准不是个人幸福而是群体幸福。高尚的人会使别人更加幸福,而整个世界也会收益。所以功利主义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只能依靠高尚品格的培养。所以,“最大幸福原理”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就是尽可能多的免除痛苦,并且在数量和质个方面尽可能多的享有快乐,而其他一切值得欲求的事物,则都与这个终极目的有关,并且是为了这个终极目的的。

周五
阅读第二章功利主义的含义,行动上应该怎么做呢?法律和社会的安排,应当使得每一个人的幸福或利益,尽可能的与社会整体的利益和谐一致。教育和舆论对人的品性塑造有很大的作用,应当加以充分利用,使每一个人在内心把他自己的幸福与社会整体的福利牢不可破的联系在一起,尤其要把他自己的幸福与践行公众幸福结合在一起。

周六
阅读质化研究方法驯化专题论文,“乡村性”和“内生性”并不以城乡二元对立或意识形态的抗衡为前提, 恰恰相反,以农民为主体的情景化社群实践超越了既有的“中心—边缘”结构,展现了更广阔的“开放性”,其乡村发展实践展现出了区域关系的加强和城乡边界的模糊。



周日
准备下周三传媒法规课的课堂展示,澳大利亚数字服务平台监管体系。澳大利亚竞争和消费者委员会(ACCC)是澳大利亚最高的消费者保护和竞争机构。
ACCC是一个为公众利益服务的独立的法定政府机构。其大部分合规和执法工作是根据《2010年竞争和消费者法案》的规定进行的。
13#
 楼主| 发表于 2023-6-12 09:57:20 | 只看该作者
周一
穆勒《功利主义》第二章,大我与小我,伦理学的任务告诉我们,我们的义务是什么,检验他们的标准是什么。但没有一种伦理学体系要求我们我们的全部行为都只要求一个动机,义务感。我们的行为99%都是出于其他动机,这些行为只要合乎行为规则,就并无不当之处。这个世界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大多数善的行为都不是为了世界利益,而是为了世界利益当中的个人利益因此,需要有道德基础制约一部分行为。

周二
穆勒《功利主义》第二章,最大的幸福可以计算吗?当事情发生时,计算最大幸福?不是,通过教育、经验的传授代代相传;或者通过法律和舆论加以实施。因此,道德、教育、法制是不断发展的,随着人类心灵的进步而进步。

周三
穆勒《功利主义》第二章,道德规则也有层次之分当两种同级别的道德有冲突的时候,才涉及到主要道德,也就是上一级别的道德

周四
穆勒《功利主义》第三章,外在约束力:神学道德不这样做就会如何,因此教化大众用这种手段更快法律的约束内在约束力:内心的感情或者说是良心的本质关心他人的苦乐、自然生长出来的道德功能、不损害他人利益。

周五
找一些驯化理论的综述性论文,了解理论发展状况。驯化理论本质上在讲一个人对技术的驯化合或者说是接受的过程,它强调技术与人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主体为技术赋予人为的印记,而技术也对家庭文化和互动模式产生影响驯化理论考察人们的行为实践,同时也采用动态的、迭代的方法检验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的作用。用微观视角勾连更大的社会结构和媒体消费语境,聚焦主体在与技术协商过程中的意义生产。驯化的四阶段:占有(appropriation)、客体化(objectification)、整合(incorporation)、转化(conversion),后来扩展到六阶段,商品化、想象、占有、客观化、合并和转换。

周六
质化研究方法文献阅读和思考,《山东D村村民的抖音实践》。当前学界研究多集中在媒介及其内容对社会成员身份认同的建构上,个体在媒介接触和使用中主动对自我身份认同的建构研究尚待考察。因此这篇文章确认了媒介接触与个体的自我呈现、新媒体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和身份认同存在着交互影响的切入视角。近期阅读的许多文章都提到媒介接触对人的赋权,尤其是农村群体,谈到该类研究有助于打破城乡二元范式,那如何理解这种打破的逻辑?打破就可以了吗?如何重建或者超越?


周日
质化研究方法文献阅读和思考,《快手”中的乡土中国: 乡村青年的媒介呈现与生活展演》,在中国的乡村现实中,我们的新媒介驯化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对驯化理论的理解可以结合更宏大的社会结构,例如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发展的变迁带来人们进步主义观念和享乐心态的融合。乡村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提醒我们注意驯化主体内部的差异性,例如观看者和展示者之间各自不同的行为实践,以及新技术使用对乡村群体内部进行的界限区分。思考:人工智能背景下驯化、反向驯化(即技术对人的规训)异化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什么情况下探讨什么问题时更适合用异化或者反向驯化理论?


14#
 楼主| 发表于 2023-6-19 10:42:29 | 只看该作者
周一 6.12
准备明天的公共英语笔试,ChatGPT相关主题雅思写作。四段式,背景引入,利,弊,总结。

周二 6.13
读穆勒《功利主义》第三章,论功利原则的最终约束力。其他道德体系所具备的一切约束力,功利主义也都具备,比如作为外在约束力的神学道德,无论是肉体的还是道义的,也不论是来自上帝还是来自我们的同胞,如果按照大多数人所说,大家相信上帝是善的,那么认为有利于公众幸福的行为是善的本质/善的标准的人,会认为有利于公众幸福也是上帝所赞成的,其力量能够推动功利主义道德的实施。

周三 6.14
读穆勒《功利主义》第三章,功利原则的最终约束力,本质是人性的事实,不论我们的义务标准是什么,义乌的内在约束力只有一种,那就是我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如违反义务时产生程度不等的强烈痛苦。康德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纯粹良心的本质,而在功利主义者这里认为这种感情的存在是一种复杂现象,关联人世的爱,恨,同情,恐惧,忧虑,对自尊的渴求,各种宗教信仰等等,是一种神秘性的缘由和人性的一种倾向。


周四 6.15
读穆勒《功利主义》第三章,义务感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如果是先天,附着的对象是什么?人们只能直觉到道德原则而不能直觉到道德细节,一大部分依赖于所谓推己及人的利益考量,增强内在约束力。如果是后天获得的(穆勒自己的看法),道德情感并非在每一个人身上都能觉察,不是本性的一部分,运用后天经验和外在约束力在本性中培育(人为创造道德关联)。

周五 6.16
读穆勒《功利主义》第四章,我们如何证明我们有感知的官能呢?如何证明追求幸福是唯一呢?功利主义学说主张幸福是值得欲求的目的,而且是唯一值得欲求的目的。其他事物如果说也值得欲求,那仅仅是因为他们可以作为达到幸福的手段。幸福还没有证明自己是唯一的道德标准,我们需要去证明这一点。反对功利主义的人,他们说人不仅仅追求幸福,还会有其他的美德值得追求。但是功利主义学说认为,美德也应当被诉求,应当为了美德本身无私的去追求美;认为,美德是被列为首要的善,达到我们最终目的首要的善。

周六 6.17
穆勒《功利主义》第四章,如果人在本性上所欲求的东西只限于幸福的组成部分和达到幸福的手段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促进幸福必定是道德的标准。追求幸福的手段——关于意志力意志力,是一种主动现象,它不同于欲望,因为欲望是被动的状态,而意志力本身是从欲望中生长出来的。他是凭借意志有意识的做出来的,包含了欲望中含有快乐的吸引力和痛苦的排斥力。也是追求幸福的一种手段。

周日 6.18
写舆情课的结课论文。

15#
 楼主| 发表于 2023-6-26 10:42:22 | 只看该作者
周一 6.19
穆勒《功利主义》第四章是讲如何证明功利主义的合理性,他要证明:人生追求的最终目标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他类比说:“能够证明一个对象可以看见的唯一证据,是人们实际上看见了它;能够证明一种声音可以听见的唯一证据,是人们听见了它;关于其他经验来源的证明,也是如此。与此类似,我以为,要证明任何东西值得欲求,唯一可能的证据是人们实际上欲求它。”(P35)我认为是否他也有失误的地方。按照这个思路,他必须例举出人们都在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可书中没有举例说人们追求的都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因此还是没有证明出功利主义的合理性。

周二 6.20
穆勒《功利主义》第四章,穆勒运用金钱的例子,将美德与功利主义融合在一起,美德从一个实现幸福的手段逐渐转换为幸福的来源。追求幸福成为了一种对于幸福的“欲望”。作者还提到了一个意志、习惯与欲望的问题,论证独立于欲望存在的意志是不妨碍功利主义伦理的证明的。我个人对这一部分的理解是:由于存在厚重德性的人,仅凭意志,即出于习惯,执意去做执行者本身不一定欲求的东西。作者说明这种意志的最初是源于欲望的,只不过在习惯的力量下,因为习惯而产生了追求自己不欲求的东西的表象。为了辅助说明,作者还给了一个侧面,即道德意志薄弱的人,为了唤醒道德意志,要使他感到美德所带来的快乐。

周三 6.21
穆勒《功利主义》第四章,意志、习惯以及欲望的关系,穆勒概括“意志是欲望的孩子,脱离了父母的管教之后,只受习惯的管教。由习惯而生的东西,并不意味着其本身就是善的;那些令人快乐和令人痛苦的联结所具有的力量,可以激发美德,但如果没有获得习惯的支持,便不足以为人依靠,来保证行为的持久,要不然我们便没有理由希望,美德的目的是应当独立于快乐和痛苦的。……换言之,意志的这种状态是获得善的一种手段,而并非本身是一种善:这也不违背这样的学说:对人类来说,唯有本身令人快乐的东西,或是活得快乐免受痛苦的手段,才是善。”

周四 6.22
穆勒《功利主义》第五章要论证功利主义和正义的关系,穆勒认为正义就是“一、行为规则,二、赞同行为规则的情感即正义感”(P53);他又认为正义感包含两个本质要素,一是相信存在着某个或某些确定的权利受到侵犯的受害者,二是想要惩罚侵害者;那么他就认为正义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是对正当权利或利益的维护,因此不同的正义标准发生冲突时,唯有社会功利才是取舍的唯一标准。

周五 6.23
穆勒《功利主义》第五章,穆勒谈到了正义,我比较赞同他对正义的理解。他认为正义是对正当权利或利益的维护,人们既有这样的行动,也有这样的情感,并且会要求惩罚利益的侵害者。由于正义与利益相关,那么维护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也就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就是正义的了,功利主义和正义也就不会矛盾了。

周六 6.24
穆勒《功利主义》第五章论功利与正义的关系应该本书的重点,可惜我对此仍比较朦胧,还需多读几次。关于这章我能总结的,它可以看作功利主义对义务论发起的进攻,但与其说是进攻,不如说是把义务论收编到功利主义麾下,通过整合,让功利主义更加的“正义”。作者提出的“正义”首先是原始的自卫心理作者,还有便是与生俱来的同情心。也就是说,“正义”是孤立不起来的。同时“正义”亦如“善”一样是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的。也因此,“正义”还是不可避免的与功利挂钩了。


周日 6.25
准备面试。
16#
 楼主| 发表于 2023-7-2 20:02:32 | 只看该作者
周一 6.26
穆勒功利主义,第五章,正义的情感也许是一种特定的本能,大自然赋予的天然情感并不一定代表这种情感本身就是合理的,或许就像我们的其他本能一样,需要受一种高级理性的控制和引导。康德曾经提出人的三种禀赋,动物性禀赋,人性禀赋,人格性禀赋,这三种禀赋的关系我认为是层层递进的,受到理性引导的程度不同,人格性禀赋出于纯粹理性的引导而使人产生向善的动机和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犯错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在穆勒功利主义这里,动物性的本能和智力性的本能引导出的人的行为在各自的领域内犯错的可能性和潜在危害性,无法判断谁更大或更小,一种行为的正义或非正义本身是一种很特别的性质,存在对某种客观实在的揭示,正义观念是人们接受功利主义学说的重大障碍,人们很难将正义仅仅做社会功利的一个特殊种类,也因此,作者对这一想观念行考察。

周二 6.27
穆勒功利主义第五章,归纳大众眼中正义事物的共有属性p52-57。①剥夺他人自由、财产或其他依法属于他人的东西是不正义的。②剥夺对任何人而言具有道德权利的东西是不正义的。③正义在于每个人得到了自己所应得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④不守信用,违背承诺是不正义的。⑤不合理的偏袒是不正义的。⑥平等被认为是正义的组成部分,而人们对。平等的理解各不相同。结论:要抓住将正义的所有用法都关联在一起的心理环节比较困难

周三 6.28
穆勒功利主义第五章。“正义”的词源学考察p57-60,“正义”一词最初与法律相关,构成正义这个概念的原始要素就是遵从法律→但还有一些领域不受法律的管制,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行为也能表现出他是否正义→人们眼中非正义的行为一般都被认为需要受到惩罚→这并非正义与一般道德义务的区别,而是道德与其他领域的区别:惩罚性制裁遍及任何一种的道德,道德义务蕴含着我们可以正当的强迫一个人去履行它的含义。

周四 6.29
读论文,行善原则——读穆勒《功利主义》(道德与文明),把对于苦难的救援视为一个原则,是约翰·穆勒在《功利主义》中提出来的,他称之为“行善原则”。他认为行善是正义的,暗含着某种不仅应该做、并且这种事是某个人作为他的权利而要求我们做的。 我们应该为了我们的同类而尽最大努力。行善出于义务,这个观点罗斯也涉及,他认为这有助于解决道德冲突问题。 在他看来,公众有行善的义务,这是一个显见义务。所谓行善的义务,就是指有一些义务是建立在我们能够使世界上其他的人在美德、智力或快乐方面的状况变得更好这一事实 上的,这些义务中有一项就是行善的义务。


周五 6.30
读论文,自由与功利主义——论约翰·穆勒的“自由原则”(学习与探索), 穆勒的自由原则不对个人行为做任何道德式或家长式的限制。人们对家长式法律的辩护通常建立在功利主义之上,例如,要求人们在骑摩托车时戴头盔的主要理由是,防止他们的头部受到严重的伤害比由戴头盔所带来的不便或所失去的乐趣更重要。穆勒明确指出,只要个人的行为损害了他人的利益,社会就有权制裁他;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伤害或者危害到别人,那么作为一桩证据确凿的案件,社会就可以通过法律或社会谴责惩罚他。此外,为了他人的利益,个人也可能被合法 地强迫做某些事情,例如: 出庭作证、共同防御外敌、挽救他人的生命或者保护无力自卫的人不受 虐待。

周六 7.1
穆勒功利主义第五章,正义的情感有两个本质要素,一是想要惩罚侵害者,二是知道并且相信存在着特定的受害者→惩罚侵害者的欲望来源于自卫冲动和同情心→这种情感不同于动物情感之处在于:①人不仅能同情自己的后代,还能同情一切人,甚至一切有感觉的生物②人类有更发达的智力,这使得人的全部情感有了一个更宽广的活动领域→当人们感到自己的正义感受到触犯时,他毫无疑问的会感到自己在坚持一个行为规则: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利益,同时要考虑别人的利益p63-65。正义感原本是一种动物性的报复欲望,后来由于人博大的同情能力和明智的自我利益概念的作用,人类把同情对象扩展到所有人p66。

周日7.2
准备明天的实习,暂停读书进度,但根据之前的读书进度总计了一下穆勒功利主义第五章,其实一切正义的问题也都是利益的问题,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正义附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从而使正义有别于利益。而这种情感也正是与社会福利的要求相结合,才具有了道德的意义。
17#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17:44:01 | 只看该作者
周一7.3
实习第一天,跟进“人民好主播”全国招募项目,写人民好主播技能成长分享会课程规划,包括主题方向、课程推荐,拟邀嘉宾相关信息,在完成课程规划时发现自己对于媒体行业尤其是直播生态了解不够,如一些对标的MCN机构,垂类头部主播,直播专业名词都不够熟悉,找资料困难。

周二7.4
实习第二天,针对课程规划嘉宾写通版邀请函,相对初版老师主要改了活动简介部分,以及活动的title ,下次可以更多注意一下这方面。

阅读方面,开始读休谟 《人性论》(关文运翻译版本),绪论p1-9,过往在哲学不同学派喧闹的争吵重,获胜的不是真理和理性,而是“辩才”。举例:军队重获得胜利者不是持矛执剑的武士,而是乐队的鼓手、乐手和号手。

       
周三7.5
实习第三天,召开小组会议讨论确定人民好主播技能成长分享会课程规划是否通过以及细节修改方向。修改建议:(1)7月中:与曹磊老师沟通讲内容安全,余老师讲爆款案例。(2)7月底做文旅垂类,陈晓卿(备选风味人间),美食非遗视频剪辑思路有点窄,题目可以更广泛,选题立意脚本内容策划。朱铁雄团队,讲非遗内容策划和赛道选择。(3)8月中做直播场,分为文旅向直播和直播带货,人选十楼、知识类主播找知乎推荐一下、遥望科技。(4)9月做乡村振兴,潘姥姥,快手,宋继武。对策划拟邀嘉宾的考虑更加周全了一些。

阅读方面,休谟 《人性论》,第一卷论知性p10-15(第一章论观念:他们的起源、组合、抽象、联系等),讨论了人的认知能力,提出了一系列概念来便于对认知的探讨,首先提出人们感知到的信息分为”印象(impressions)“以及”想法(ideas)“。印象是人类对外部直接获取的原始信息直接感知。想法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后的人造产物,本质来源是印象。区分印象和想法的一个方法是判断这个信息是否能够纯靠推理想象得到。比如一个从来没吃过苹果的人无法想象出苹果的味道,那么苹果的味道就是印象。

周四7.6
实习第四天,修改课程规划设计。主要针对知乎、快手、遥望科技拟定人选,选题方向继续细化。

阅读方面,休谟 《人性论》,第一卷论知性p15-25,扩充我们想象的三种方式:相似性、空间以及时间上的连续性、以及因果关系。比如我们可以想象出一个更大的iPhone,于是便有了ipad。一个基于空间连续性想法的产物。联想到:机器学习的优势是可以极为有效率的帮我们对已有信息进行排列组合,但是对拓展认知边界帮助有限。

周五 7.7
实习第五天,做MCN机构调研。今日暂无阅读进度。

周六 7.8
阅读休谟 《人性论》,第一卷论知性p25-35,知觉还可以区分为简单知觉和复合知觉,一切简单观念与简单印象是相互类似的,复合观念虽然未必与复合印象相似,但是它的构成要素都是由简单印象来的。因此人性科学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印象先于观念,一切观念起源于经验,不存在先天的观念。至于源于感官的印象从何而来,则是人类理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人们无法超越感觉这一认识的界线对此作出说明。

周日 7.9
阅读休谟 《人性论》,第一卷论知性,第二章:论空间和时间观念 p35-42,围绕时间和空间探讨了有限和无限的问题: 休谟对朴素观察的结果进行逻辑推理,认为无论是我们的抽象思维还是空间时间,都不能无限分割下去。如果空间是可以无限分割的,那么我们便无法定义长度。比如我们无法说一厘米比一米短,因为无论是一厘米还是一米都包含了无限多的部分。也许休谟没有进修数学,因为在他之前牛顿已经从数学的角度解决了无限与有限,以及无限与无限(比如高阶无穷小)的关系。从物理角度来说,普朗克常数确实限定了一个小的程度。普朗克长度以下的空间以及普朗克时间以下的时间对我们没有意义,因为这个尺度以下的变化我们无法认知。但这仍然没有否定普朗克尺度以下的事物的存在性。

18#
 楼主| 发表于 2023-7-17 14:15:29 | 只看该作者
周一7.10
实习,写残联活动开场白,供嘉宾选择。
阅读,《人性论》,【印象和观念一般精确对应】心灵的全部知觉都是双重的,即印象(强烈)和观念(微弱),但他们趋于一致吗?答案是一切简单印象和观念都是相互类似的;而复合观念和印象既然由简单观念和印象组成,这两类知觉是精确地相应的;我们的复合印象和观念一般来所虽然极为类似,可以说它们彼此互为对方的精确副本那个规律并非普遍真实的。(如复合知觉:①没见过但可以设想的新耶路撒冷城;②见过却无法再观念中完全复刻的巴黎)

周二7.11
实习,列晚会邀请嘉宾list,无舆情风险、非流量出身、有成名作或代表作。
阅读,《人性论》,【观念和印象的先后问题:印象先于观念,印象是观念的原因】我们的全部简单观念在初出现时都来自简单印象,这种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相应,而且为简单观念所精确地复现。一般来说,印象是观念的原因,但观念不是绝对不可能出现在对应的印象之前,【说明:我们的观念是印象的意象,我们也能够形成次生观念】即观念可以在新观念中产生自己的意向。

        
周三7.12
实习,列晚会邀请嘉宾list,无舆情风险、非流量出身、有成名作或代表作。
阅读,《人性论》,人性科学中建立的第一条原则,【印象和观念的产生过程】一个印象最先刺激感官,使我们知觉种种冷、热、饥、渴、苦、乐;这个印象被心中留下一个复本,印象停止以后,复本仍然存在,我们把这个复本成为观念。当苦乐观念回复到心中时,它就产生欲望和厌恶、希望和恐惧的新印象,这些新印象可以被成为反省印象。这些反省印象有被记忆和想象所复现,成为观念,这些观念或许又会产生其他的印象和观念。因此,反省印象只是在它们相应的观念之前产生,但却出现在感觉印象之后,而且是由感觉印象得来的。(概括而言:刺激感官--产生感觉印象---印象消失留下复本【(观念)】---回复到心中产生新的【反省印象(情感、欲望和情绪)】---被记忆和想象所复现,成为【观念】。)

周四7.13
实习,核对名单嘉宾title,修改拟邀嘉宾名单。
阅读,《人性论》,【观念的划分】,保持初次出现的活泼程度,称之为记忆观念;完全失去了那种活泼型,变成了一个纯粹观念。记忆的观念比想象的观念强烈得多,而且更能以鲜明的色彩描绘出它的对象。

周五 7.14
实习,部门会议+写周报,今日无读书进度。

周六 7.15
阅读,《人性论》,道德官能,之前阅读穆勒《功利主义》时也提到了道德官能,凭借本能随时在特定的场合感知和判断行为的对错;道德官能是理性的一个分支,提供道德判断的一般原则(此处是否应该翻译为“法则"?)换言之,我们只能够指望他提供抽象的道德学说,而不应该指望他提供具体事例的看法。两学派都认为个人行为是否符合道德,不是一个直接知觉的问题,而是一个将法则应用于个别案例的问题。



周日 7.16
阅读,《人性论》,人的空间观念来自对所见物体之间距离的思考,人的时间观念来源于其各个感官知觉接续快慢的思考。正如第一章内容所言,空间的抽象观念的基础是人的感官印象,而人心的感知能力是有限的。当对无限的时空进行无限分割时,总有一次会超出人想象力的接受极限,而超出心灵接受极限的东西既然不能被感知,那么就不存在了。人心的所能产生的观念的极限就是广袤最小部分的妥当表象,任何有限的广袤都不是无限可分的。休谟在书中举了具体的一例,即一粒沙子的观念和从一粒沙子中区分出的20种甚至更多不同的概念,人无法理解这些再小的部分,因此这些部分在个人看来就是不存在的。

19#
 楼主| 发表于 2023-9-11 09:15:25 | 只看该作者
周一(9.4)
阅读休谟《人性论》,第三卷第二章,正义观的性质与内容,此处休谟开启了对于“正义观”的探讨,正义问题在“道德学”处于核心地位,甚至休谟对于“政治理论”的整体建构,是他的“人性理论”应用于制度性设计的具体表,这不只是说明正义理论是他的“人性理论”在社会政治领域的扩展,而且展示前者与后者在休谟哲学中的关联性。

周二(9.5)
阅读休谟《人性论》,第三卷第二章,正义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德?在休谟哲学中,道德判断基础是“情感”,与道德情感相关的是人的行为或者品质。正义的规则并不属于人的行为或者品质的范畴,因此不是道德判断的对象。而有一部分德是根据人类所处的环境和人的需要而被人为设计的,结论:正义这一种人为的德性。

周三(9.6)
阅读休谟《人性论》,第三卷第二章,我们认为一种行为是德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说这种行为的动机是善的或好的,而外在行为只不过是心灵之中某些原则道德外显标志。虽然对德的考察需要借助外在行为,但是我们在本质上要观察心灵,才能发现那种德的性质。所以,只有出于善良的动机,一切德行才是有功的,即德行只是善良动机的标志。

周四(9.7)
阅读休谟《人性论》,第三卷第二章,对公益的尊重建立于一种人为协议的基础上,这一动机离个人过于辽远,难以影响人们的行为。并且对公益的尊重不是自然的,因此不能作为正义的原始动机。在自然的属性中找不到正义的动机,因此正义与非义的感觉不是由自然得来的,而是人为地由教育和人类的协议发生的。

周五(9.8)
准备部门“人民好主播创作者大会”相关事宜+写周报,今日暂无读书进度。

周六(9.9)
1.阅读休谟《人性论》,第三卷第二章,正义规则是人为的不意味着它同时是任意的。因为如果把任何一个物类所共有的东西或与那个物类所不能分离的事物称为“自然的”,那么这些正义的规则也可以称为自然的法则。
2.阅读论文《从辛弃疾到GPT:人工智能对人类知识生产格局的重塑及其效应》(姜华),从知识的形成过程看,GPT生产的知识与人类生产的知识却有着本质差异。人类生成知识是在意向性的基础上完成的,以一阶知识、二阶知识的面目呈现;GPT的知识生产是缺乏反思性的通过逻辑关系对既有知识的联结和组合,以三阶知识的面貌呈现。(类似康德对知识的起源的论述,对于知识的起源首先应予以关注的是想象力的综合功能。进一步讲来,想象力的综合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想象力的再生综合,以经验的条件为根据;二是想象力的生产(纯粹)综合,即想象力的先验综合。人工智能最多只能做到想象力的再生综合。)

周日(9.10)
阅读论文《生成式 AI对短视频的生态赋能与价值迭代》(喻国明),立足信息生态学的视角,认为生成式AI作为一种知识媒介赋能短视频进化呈现渐进性、群智性和循环性三大特征,提出生成式AI赋能短视频“异构资源整合—竞争演化关系—信息生态繁衍”的底层迭代逻辑。论文的框架结构很清晰:一是问题的提出:生成式AI作为一种知识媒介的价值审视;二是从信息生产到社会联结:生成式AI型塑短视频信息新生态;三、短视频再理解:基于知识媒介生成式AI赋能的质性描述;四、“资源—竞争—繁衍”:短视频价值迭代的逻辑架构;五、生成式AI短视频发展的趋势和转向。

20#
 楼主| 发表于 2023-9-17 17:06:49 | 只看该作者
周一9.11
阅读休谟《人性论》,第三卷第二章,论正义与财产权的起源,正义观的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关于正义规则在什么方式下被人为措施所确立的问题,另一个问题是:什么理由决定我们把遵守这些规则认为是道德的美,把忽视这些规则认为是道德的丑”。(525页)前者涉及正义的规则和制度是如何产生,以及其具体内容为何?后者涉及社会成员遵守正义规则和制度的理由为何?即正义和德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正义作为一种德何以可能?

周二9.12
阅读休谟《人性论》,第三卷第二章,休谟并不认为人类最初时期存在哲学家(霍布斯和洛克)所谓的自然状态。人类最初状态也是具有社会性的,“人只有依赖社会,才能弥补他的缺陷,才可以和其他动物势均力敌,甚至对其他动物产生优势” 。(休谟对人类早期的状态进行的研究,可以理解为正义产生的初步条件)。

周三9.13
阅读休谟《人性论》,第三卷第二章,人的本性是狭隘的自私和有限慷慨,这两种性情与社会的扩大与社群的结合相抵触。由于手段地薄弱,人们能享用的外物较人类的无数的欲望和需来说是十分稀少的,出于自私的本性,人类之间会相互争夺外物,这就导致了对外物占有的不稳定性(主要针对凭自身劳动或幸运获得的所有物的享用)和社会中的危险性。

周四9.14
阅读休谟《人性论》,第三卷第二章,针对这一人性中的缺陷,为了保持社会的安全与稳定,人们通过一些人为的措施作为补救方法,即共同形成“协议”,协议的形成并非出于理性(理性的三种功能)。形成原因是“协议只是一般的共同利益感觉;这种感觉是全体社会成员互相表示出来的,并且诱导他们以某些规则来调整他们的行为。”(530页)

周五9.15
阅读休谟《人性论》,“共同利益感”是全社会成员所共有的,同时也使人们有相信他人行为的发生会有一种规则性的信心。在缔结了“戒取他人所有物”的协议并使得每个人都稳定地占有所有物后,人们便形成了正义和非义的观念。“我们的财产只是被社会法律、也就是被正义的法则、所确认可以恒常占有的那些财物。”(531页)。一个人的财产是与他有关系的某种物品,这种关系不是自然的,而是建立在人为的约定和正义上的。

周六9.16
阅读休谟《人性论》,为什么我们把德的观念附于正义,把恶的观念附于非义?虽然遵守规则为自己好处虽然不明显,但是破坏规则的坏处却十分显著,人们会由于他人的非义而遭受损失。们通过同情而感受到他人由于非义的行为而遭到的不快,即使“当非义行为与我们距离很远、而丝毫不影响我们的利益时,他仍然使我们不高兴;因为我们认为它是危害社会的,而且谁要和非义的人接近,谁就要遭到他的侵害。”(540页)


周日9.17
阅读论文,寻找选题,列提纲。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实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掌上论坛|小黑屋|传媒教育网 ( 蜀ICP备16019560号-1

Copyright 2013 小马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16-2022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